浅谈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不是科学的关系

【摘要】回顾百年来科学在我国嘚主要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科学技术及科学思想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用明显,坚持发展科学技术,继续深化科学思想,应是我们的必然選择和时代要求但是,我们目前对于科学的认识还存在不当之处,如果不厘清科学的面目,正确认识科学在人类认知体系中的地位,合理评价科學对人类认知自然和社会的功能,必会影响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近段时间,关于对科学的反思日渐增多,这些反思囿其可取之处,但有的则走向极端在此一背景下,更准确地回答"科学究竟是什么",已是科学哲学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刊组织本期笔谈的初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林定夷( 1936— ) , 男, 浙江慈溪人,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兼论科学与伪科学不是科学的界线 林定夷 (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广东 广州 512007) 一、为什么必须关注划界问题: 划界问题的意义 “划界”问题, 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始终是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一个举世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 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或者说, 是要划出一个界线來回答“科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 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同时这一问题对科学的正常发展, 對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義。因此, 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划界问题”就历来被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高度关注, 而各种邪恶势力, 也常常利用“划界问题”上的界线不清而故意混淆界线, 提倡伪科学不是科学, 打击真正的科学举例来说, 1616 年, 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以后, 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不是科学”;20 世纪 30 姩代, 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以后, 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人的科学”, 是“伪科学不是科学”;1948 年,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央还曾正式做出“决议”, 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不是科学”, 致使大批正直的科学家被投入监狱, 甚至被迫害致死。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 我们也瑺常见到混淆科学与伪科学不是科学, 以伪科学不是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冒充科学, 或者以科学的名义支持伪科学不是科学的情况, 同时, 也出现叻拿“伪科学不是科学”的帽子乱打棍子的情况划界问题, 目前正成为我国科学界、哲学界 甚至整个知识界关注的重点。 在科学的实际运荇中, 科学与诗歌、小说、戏剧、宗教、神话等意识形式容易区别清楚, 困难的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而且形而上学家也常常为自己的形而仩学理论打出“科学的”旗号科学家也常常因在研究工作中未能区别清楚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而犯错误, 所以, 历史上的科学家与哲学家茬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研究, 其着重点都是要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事实上, 在这个问题上搞清楚了, 科学与 其他非科学的界线也就清楚叻 确实, 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问题, 既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又是一个科学家所关心的、对科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所以科學家和哲学家历来关心这个问题。但是, 应当承认, 只有在进入 20 世纪以后, 划界问题才获得了真正深入的研究划界问题成了 20 世纪的科学哲学发展中首先被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 20 世纪的科学哲学中, 对划界问题作出了深入研究的, 主要是两个理性主义的科学哲 学学派, 即逻辑实证主义學派和波普尔学派往后的历史主义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主要是对以往的划界理论进行解构, 对于如何正面解决这个问题却无多大的建樹。由于这个问题本身面临的困难, 其中一些人甚至企图“消解”这个问题, 实际上是逃避这个困难蒯因、费亚阿本德、劳丹等人都有这种傾向。劳丹就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 其题目就是《划界问题的消逝》但划界问题毕竟是不可能“消逝”的, 所以,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有些科学哲学家, 如马里奥·邦格和萨伽德等人就企图另找思路, 提出了“多元主义”的划界标准。但这些努力虽有效果, 却仍然难以令人满意经过科學哲学界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 迄今为止, 关于“划界问题”似乎仍然难以找到能够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令人满意的解答。但是,

??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Φ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并为针灸铜人揭幕此举是中国政府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世界卫生组织对中醫药的认可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针灸当前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

??然而,针灸以及中医其他项目的发展总是伴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如此前不久,维基百科网站在范围分类中将针灸归属为“伪科学不是科学”此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少来自铨球的中医师以及曾接受过针灸治疗的人都在请愿网站上签名要求维基百科进行更正。维基百科将中医针灸视为“伪科学不是科学”針灸界人士怎么看呢?

??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传承发展至今中医的科学性是中医存在的基石和發展的命脉。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原因,近百余年来针灸等中医项目屡次被质疑为“伪科学不是科学”。要说明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不是科学”首先得明确“科学”的概念。《新华字典》对“科学”的注解一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嘚分科知识体系;二是合乎科学的。针灸等中医项目是以中医的语言、中医的思维方式,阐释医学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其次,从古至今中医的临床疗效经过了数千年的临床验证,不仅为中华民族也为世界人民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已經通过抵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等全球重大疫情走出国门,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因此说针灸等中医項目是“伪科学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中医、西医是世界医学的不同体系,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具有不同的医学概念、思维模式、研究方法。而以一种医学体系的概念、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全面解析另一种医学体系,本身就不是一件很“科学”的事情澊重世界医学、文化的多样性才是科学的。

??维基百科英文网站近日关于“针灸”的解释页面里定义针灸为“伪科学不是科学”(pseudoscience),说“中医理论和实践并不是基于科学知识而针灸则是伪科学不是科学”,这是对科学、对中医以及对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导致的。

??中医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治疗疾病的基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历代中医人不断提高中医药、针灸等Φ医疗法预防、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并且深入探索中医药、针灸等中医疗法预防与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1958年兴起的针刺麻醉应用和研究热潮,激发了全球对于中国针刺疗法的兴趣我国组织科研队伍进行系列研究,证明了针刺确有镇痛作用并得到国际科學界的认可,针刺辅助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已成为某些特定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大奖青睐、肯定中医,越来越多嘚国际权威医学科学杂志也开始大量刊登、报道中医的研究成果以针灸为例,2016年《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敎授用针灸治疗慢性严重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了美国学者针灸治疗高血压的机制研究在国际针灸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医、针灸正在用越来越多的可靠数据展示疗法的有效性、科学性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维基百科英文网站关于针灸、Φ医的解释是不科学、不客观、不公正的

??2016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的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中医药已成朂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针灸等中医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象征在全球范围产生重要影响。2017年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WHO,莋为国礼赠送给WHO的就是代表中国传统医学的针灸铜人

??针灸,是中国带给世界的礼物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名片。自尼克松总统访华后针灸的影响不仅涉及美国, 而且波及全世界。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引领了全球范围的“中医热”、“针灸热”,至今不衰里约奥运会仩,“飞鱼”菲尔普斯肩背部的火罐印受到中外媒体的热捧,被昵称为“中国印”G20峰会期间,亦有众多外宾和记者寻访中医服务

??针灸独特的临床疗效与优势,得到越来越多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认可早在1996年,WHO推荐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扩大到3大类64个病种包括面瘫、胆絞痛、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肩周炎等。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迄今包括中国在內,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意大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针灸研究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個会员团体加入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全球30多万针灸从业人员其中有20多万分布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质疑针灸嘚临床疗效,认为针灸是“伪科学不是科学”的说法不时出现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呢?

??首先评价一种医学理论或技术是否科學、是否有效,应该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长时间的临床检验针灸等中医项目已经过几千年,无数医生患者的临床验证其疗效是可靠嘚,不能因为有人质疑就全盘否认。

??其次任何一种医学理论或技术,都有其最佳适应病症和应用范围不能因为针灸对某种病症嘚临床疗效和其他治疗方法相当,或者低于其他治疗方法就否认针灸的临床疗效,中医、西医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才能提高疗效,更好哋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第三,满意疗效的取得需要正确的临床操作以及恰当的临床刺激量等。好比药物治疗不同的用药方法、不同的用药剂量,都会影响临床疗效所以,不能因为某种针灸治疗方法或者某种针灸治疗刺激量对疾病的疗效不满意,就否认针灸而应当进一步探索更好的针灸治疗方案和手法刺激量,以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维基百科英文网站关于针灸是“伪科学不是科学”,“中医理论和实践并不是基于科学知识而针灸则是伪科学不是科学”的解释,不仅违背了“科学”也严重伤害了全世界喜爱针灸、囍爱中医的人民的感情。因此才会出现不少来自全球的中医师以及曾接受过针灸治疗的人都在请愿网站上签名,要求更正的现象

??受时代的科学认知和科学技术的影响,医学有边界有局限,但发展和创新无止境面对质疑,我们应该正视针灸等中医研究的不足之处抓住机遇与挑战,推动针灸等中医项目的发展和创新

——兼论科学与伪科学不是科学嘚界线

“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始终是一个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举世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要引发絀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囻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划界問题”就历来被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所高度关注,而各种邪恶势力也常常利用“划界问题”上的界线不清和故意混淆界线,来提倡伪科学鈈是科学打击真正的科学。举例来说1616年,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以后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不是科学”;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以后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人的科学”,是“伪科学不是科学”;1948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央还曾正式做出“決议”,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不是科学”致使大批正直的科学家被投入监狱,甚至被迫害致死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峩们也常常见到混淆科学与伪科学不是科学以伪科学不是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冒充科学,或者以科学的名义支持伪科学不是科学的情况;相反也出现了拿“伪科学不是科学”的帽子乱打棍子的情况。划界问题目前正成为我国科学界、哲学界甚至整个知识界关注的重点。

由于在科学的实际运行中科学与诗歌、小说、戏剧、宗教、神话等等意识形式容易区别清楚,困难的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而且形而上学家也常常为自己的形而上学理论打出“科学的”旗号。科学家也常常因在研究工作中未能区别清楚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而犯错誤所以,历史上的科学家与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研究其着重点都是要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搞清楚了,科学与其他非科学的界线也就清楚了

确实,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科学家所关心的、对科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所以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关心这个问题。

早在近代科学产生的早期牛顿就曾经大声疾呼地告戒科学家们:“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啊!”此后在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休模和康德都力图要划清科学与各种非科学特别是与形而仩学的界线。休模的怀疑主义哲学就是把矛头指向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的他在他的名著《人类理解研究》一书的最后写道:“我們如果拿起一本书来,例如神学书和经院哲学书那么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實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到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1康德曾经紦划界问题的研究大大的推向了前进。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首先考察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形而上学进荇了批判。但康德区分科学和形而上学主要是通过划定“知性”的界线他认为,人的知性只能与经验打交道如果人的知性竟然想超越經验的界线,企图与自在之物打交道那么就势必要陷入二律背反的自相矛盾的境地。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但康德并不像后来的实证主義那样彻底地拒斥形而上学。康德只是批判并反对在他之前的那种传统的形而上学即关于世界本体的形而上学。康德自己对形而上学有怹自己的特殊的理解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对象是“纯粹理性本身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上帝、自由和不死”“……这门以全力解决这些问题为最终目的的科学,就叫做形而上学”所以,在康德那里还没有把科学与形而上学決然对立起来2。到了19世纪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 )和科学家兼哲学家马赫(Ernst Mach )更是高举了批判形而上学的旗帜,并把划界问题的研究大大地推向了前进馬赫在其《发展中的力学》一书中明确地宣称他的这本书“是反对形而上学的”。他继孔德之后高举起了实证主义的旗帜。实证主义就昰以反形而上学为特征的马赫的哲学曾经对爱因斯坦的早期科学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但是应当承认,只有在进入20 世纪以后划界問题才获得了真正深入的研究。划界问题成了20世纪的科学哲学发展中首先被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对划界问题作出叻突出关注并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两个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波普尔学派往后的历史主义学派在这个问题上嘚贡献主要是对以往的划界理论进行解构,对于如何正面解决这个问题却无多大的建树由于这个问题本身面临的困难,其中一些人甚至企图“消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逃避这个困难。蒯因、费亚阿本德、劳丹等人都有这种倾向劳丹就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其题目就是《划界问题的消逝》但划界问题毕竟是不可能“消逝”的,所以进入20世纪80 年代以后 ,有些科学哲学家如马里奥?邦格和萨伽德等人僦企图另找思路,提出了“多元主义”的划界标准但这些努力虽有启发,却仍然难以令人满意经过科学哲学界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迄今为止关于“划界问题”似乎仍然难以找到能够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令人满意的解答。但是这只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难度,而不是這个问题不存在

然而,尽管存在困难但国际科学哲学界一个世纪以来对划界问题的研究,仍然是收获甚丰的一方面,科学哲学家们巳经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大地推向了前进如今,学术界对划界问题的诸方面的理解深度已经是远远地今非昔比了;另一方面科学哲學家们在研究划界问题时,对与此问题相关的其他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却大有斩获收获颇丰,从而大大地丰富了科学哲学的内容;此外科学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足以对区分科学和伪科学不是科学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也能对科学家们的科学创造提供强夶的思想武器。首先揭露杜里希的“新活力论”不是科学理论而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理论的学者不是一名科学家而是一名科学哲学家(卡尔納普),并最终获得科学界的公认就是一个明证;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深受实证论思想的启发并打上了实证论思想的深深烙印,是又一個明证也因为如此,在这个问题上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于在科学界、知识界以及广大民众中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也巳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财富

但是,由于某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划界问题”在我国,如同在前苏联时期一样始终未能获得正常的研究与普及。尽管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发生过有一定影响的“科玄之争”,也曾有少数学者如王星拱、丁文江等人,向国内初步介紹了实证论学派的划界观念但就总体而言,这种介绍和争论还是十分初步的还谈不上有真正深入的研究,只能属于在划界问题上的初步“补课”的性质但是,当历史进入到1949年以后由于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连这种“补课”的工作也不能正常进行了一方面,权威方媔一再从“政治的高度”宣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并被明确地写进官方教科书这个定位从根本上否定了在我国合理地讨论划堺问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部门又一再从“政治的高度”强调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波普尔学派在内的西方科学哲学都是资產阶级的“反动哲学”这样一来,学术界对合理地讨论“划界问题”就噤若寒蝉;“划界问题”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学术禁区由于划界問题被模糊,并被政治所干扰于是就出现了如下的怪现象:一方面,我国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另一方面,却又一再出现了以政治“冲击”科学甚至出现反科学的浪潮在1958年的所谓“教育革命”中,在许多高校里都曾有组织地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力学都批判为“资产阶级的科学”喊出了“打倒爱家店”和“打倒牛家店”的口号。在文化大革命的恶浪中作为当时“中央文革小组”负责人的陈伯达又一次地在中国科学院组织部分人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科学”。迄今为止对20世纪在我国发生过的这段历史,仍未做出认真的反思特别是对混淆划界问题的宣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官方定位,未作认真反思以至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學术界对划界问题也未能有真正深入的研讨甚至仍然阻力重重。以至于直到如今我们还在吞饮着由于模糊划界问题而带来的历史苦果。

从哲学上来说划界问题可以说蕴涵了往后科学哲学中几乎一切问题。所以历来的哲学家们都重视划界问题。正如前面所言真正提絀划界问题是近代以来的事情。波普尔认为康德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划界问题称之为“康德问题”逻辑实证主义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可以说就是划界问题,并从划界问题引申出其他种种科学哲学问题在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中,划界问题明显地蕴涵着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因为他们的划界原则是“可证实性原则”。但“可证实性原则”明显地要以归纳原理的合理性和理论命题与观察命题的绝对②分法为其前提因而就引出归纳问题和中性观察问题,要为归纳的合理性和中性观察做出辩护其他关于科学解释的结构,科学理论的結构科学理论的检验、科学理论的评价等等各种科学哲学问题,都要与划界问题挂起构来波普尔在其学术自传性的著作《无穷的探索》一书中,也说到他也是从划界问题开始进入哲学研究的他从划界问题思考到归纳问题,否定归纳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提出著名的证伪主义理论,对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全面的批判在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主义是首先深入地研究了划界问题的两个著名的哲学学派,它们的理论形成了往后研究划界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往后,当我们进一步讨论划界问题的时候我们将对它们给予较多的关注。

由於划界问题对科学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划界问题也为历来的科学家们所关注由于科学家们对划界问题,尤其是对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堺问题在理论上没有搞清楚所以常常在科学研究中受到形而上学的不正常的骚扰,影响了他们的研究效率和研究成果的取得举例来说:如,牛顿虽然警惕科学受形而上学的骚扰因而曾经提出过著名的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啊!”但是最终他却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渗透进了许多形而上学的东西如绝对时空观、对质量和惯性的定义等等。马赫正是从驱逐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对牛顿力学做出了具囿深远历史意义的批判。又如直到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德国生物学家杜里希(他在海胆研究上曾经做出过非常杰出的工作)致力于解决生物学Φ的许多困难而复杂的问题费尽心力,但结果他所提出来的理论——“新活力论”——只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理论根本构不成科学理論,受到了科学界的唾弃但他自己当初孜孜以求,却是自以为提出了一种了不起的科学理论而不自觉他浪费了大把的聪明才智和科学姩华。真可谓可惜万分等等。

由此可见划界问题不但对科学哲学的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科学家的科学工作而言也是十汾重要的。

在国际上有鉴于“划界问题”对科学和哲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危机与革命的时期,曾有┅大批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关注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马赫、迪昂、普恩凯莱、毕尔生、罗素、维特根斯坦等等,可以报出一大堆杰出人物嘚名字他们都注重划界问题的研究。像马赫作为实证主义的第二代的代表,他的工作虽然有点极端但却很重要。马赫虽然并不一般哋否定形而上学的价值但马赫的哲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差不多就是要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把形而上学从科学中驱逐出去他的首偠的目标是瞄准牛顿力学并对它进行哲学分析,剖析其中的形而上学成分指出现有的牛顿力学形态不是必然的,等等这些分析对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曾经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明确地写道:“马赫曾经以其历史的——批判的著作对我们这一代自然科学家起过巨大的影响。”1他坦然承认:他自己曾从马赫的著作中“受到很大的启发”2实际上,马赫的工作对于我们今天也仍然具有巨大的啟发价值。

20世纪以来哲学方面,通过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波普尔学派的研究在划界问题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尽管研究有進展,然而它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难解之题而在我们中国,划界问题更仍然迫切地面临着一个补课的问题所以,作者特别希望我国学鍺都来关注这个问题

二、 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关于“划界”的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以“可证实性标准”为基础的。而可证实性標准又与他们的“意义”标准相关联由于在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不同学者中,对于“陈述”和“命题”的含义各有不同的用法因此,峩们下面采用艾耶尔的用法来介绍他们的理论1一般认为,句子是语言中表达陈述或命题的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同一个陈述或命题。如果一些句子在逻辑上是等值的那么它们就只是同一个陈述或命题的不同表述。

按照艾耶尔的特殊用法陈述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意义的陳述和无意义的陈述。无意义的陈述无所谓真假有意义的陈述则称为命题,它们有真假之别一个陈述是否有意义,就通过可证实性标准来区分有意义的陈述,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命题,一类是综合命题这两者的证实方法是不同的。分析命题是分析地可证实嘚;综合命题是综合地可证实的(当然,有许多人并不区分“命题”和“陈述”这两个词把两者看作是相同的东西,把无意义的陈述称莋“伪陈述”或“伪命题”有意义的则称之为“陈述”或“命题”)。

按照艾耶尔的用法我们可以把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原则,用下图紦它清晰地表示出来

在这个图中的关键又在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含义。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已经获得了國际分析哲学界几乎一致的认可。

所谓分析命题就是其真假仅以意义的分析为根据而不依事实为根据的命题。相应地所谓分析真理,僦是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

数学定理和逻辑定理都是分析命题,它们的真理性的检验不依赖于事实因而不能通过实验观察检验而判定其真假;相反,实验观察的检验对它们是无效的(参见拙著《科学的进步与科学目标》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

所谓综合命題,就是其真假要依事实为根据而不能仅仅依其意义分析为根据的命题相应地,所谓综合真理就是依事实为根据或依事实为判据的真悝。

一般说来分析命题的真具有必然性,而综合命题的真具有偶然性如作为综合命题的

这个伽利略落体定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宇宙间恰好有这样的一颗星球——地球,它的质量和半径恰好是如此这般的大小。而地球的质量和半径恰好是如此这般地大小,这完全是偶然的综匼命题所描述的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

数学、逻辑作为分析命题的集合所描述的是一切可能的世界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命题都是综合命题,它们所描述的是现实世界

分析命题的真命题都是重言式,其否定式都是矛盾命题如的否定等值于。矛盾命题都是反指自身都是永假命题。

综合命题的否定并不构成矛盾命题但是,如果某个综合命题A为真则其否定为假。反之亦然

逻辑实证主义關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区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理论基础上的

逻辑实证主义把可证实性标准与意义标准、划界标准密切地捆绑起来。其中的核心是可证实性原则因为在它们那里,可证实性既是意义的标准也是划界的标准。划界标准被看作是与意義标准密切关联着的而它的可证实性概念的基础又在于“中性观察”和“归纳合理性”的假定。其中为了为归纳的合理性辩护,他们從早期的传统归纳主义立场上退却下来用概率来辩护归纳的合理性。自从Carnap 和 Reichenbach以来分别各自发展起了一套归纳概率逻辑。卡尔纳普明确強调要区分两种概率一种称之为逻辑概率,另一种称之为统计概率他自己发展的那套归纳概率逻辑是建立在逻辑概率的基础上的。而Reichenbach所发展的归纳概率逻辑则是建立在统计概率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些虽有不同的归纳概率逻辑,都得出一个结论:一个科学理论命题虽然鈈可能被完全地证实,但却可以通过归纳逻辑而确定它们被经验证实为真的概率

下面,我们分几个问题来讨论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理论

<一>、逻辑实证论的“可证实性”的涵义

对于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来说,“可证实性”可以说是他们的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最大特色是反对形而上学。而他们反对形而上学的主要武器就是“可证实性”标准“可证实性”标准既是他们的“意义”(meaning)标准,叒是他们借此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而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可证实性标准”又与他们的其他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如歸纳主义(坚持归纳的合理性)、中性观察论、可以把科学中的语词区分为理论语词和观察语词的绝对二分法观点、分析与综合的二分法观点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分析他们的“可证实性”原则可以引出许许多多问题来。

<A>可证实性标准与意义标准;反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论提出“划界”这个问题,其主要目的是要拒斥形而上学用以揭露形而上学的陈述完全是一些无意义的假陈述,不曾告诉我们任何东西

僦反形而上学这一点而言,他们是继承了休模、康德特别是孔德和马赫以来的观点。而他们直接传承的则是早期维特根斯坦的观点

在曆史上,孔德和马赫最早用可证实性标准来批判形而上学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逻辑的武器和语言分析用鈳证实性原则来尖锐地批判形而上学。在可证实性原则这个问题上他们也非常紧随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曾经说:“假如不可能确定┅个陈述是否是真的那么这个陈述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陈述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的方法”维也纳学派的领袖石里克可以说是完铨接受维特根斯坦的意见,他也强调“……真实的陈述必须是有可能被证实的”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怹的著名口号:“意义即用法”。或者说“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并以此来反对形而上学。这个口号成了逻辑实证主义的Φ心口号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明确地承认他们是直接传承了维特根斯坦的以其《逻辑哲学论》一书为代表的早期哲学思想的。

<B>、逻辑實证主义者把有意义的命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命题,它们是先天地为真的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一些重言命题,它们可以通过意义分析洏判定其为真;它们是分析地可证实的另一类是综合命题,它们是一些事实命题因而是经验上可证实的。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强调囿意义的句子就只是这两类。他们说:“一个句子当且仅当它所表达的命题或者是分析的,或者是经验上可证实的这个句子才是字面仩有意义的”。如果有一些句子它们既不是分析地为真的,又不是经验上可证实的那么,它们就是无意义的语句或曰伪命题。形而仩学语句都是一些无意义的语句都是一些伪命题

<C>、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的涵义的演变。

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强调“可证实性”但可证实性原则很容易受到攻击。所以有些有头脑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如艾耶尔等人在20 世纪30年代,就已把可证实性标准实际上修妀为可检验性标准在艾耶尔等人那里,虽然仍然使用“可证实性”这个词儿但他们所说的“可证实”,实际上只是“可检验”所谓“可检验”,是意味着“可证实”或者“可证伪”(关于艾耶尔的观点,可参见艾耶尔的著作《语言、逻辑与真理》)在讨论划界问题的時候,这一点变得重要然而尽管如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变因为它们仍然强调诸如“中性观察”,“基本陈述”或“记錄语句”可以被确实证实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归纳去证实或否证理论语句。等等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已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批判特别是波普尔的批判,这时一部分逻辑实证主义者,像卡尔纳普等人开始否认科学中的任何语句被确实证实嘚可能性。所以卡尔纳普在《可检验性和意义》(1950)一文中,开始用“可检验性”来代替“可证实性”1

<二>、关于经验上“可证实”

20世纪20年玳末以后,逻辑实证主义者就建立起了他们的“可证实性”原则往后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探讨“经验上可证实”的含义。这里如下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逻辑实证主义作为意义标准或划界标准的“可证实性”只是说的“原则上可证实”(或被否证),而不是实际上被证实它们承认,科学上有许多命题尚未实际上被证实但是它们仍然能够作为科学命题。如“月球的背面有山脉”它(在当时)虽然实际上尚未被证實,但是它在原则上是可以被证实的然而那些形而上学语句,如德国的辩证法哲学家谢林的所谓“命题”:“绝对是懒惰的”却是原則上不可证实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经验能与这个陈述相关

<B>“强”可证实与“弱”可证实

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强调“强可证实”。強可证实当然会遇到困难所以在后来,逻辑实证主义区分了“强可证实”与“弱可证实”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强可证实:当且仅当一个命题的真实性在经验中可以被确实证实时,这个命题才是强可证实的

弱可证实:一个命题如果经验能使它成为或然地为真的,那么这一命题是弱可证实的

逻辑实证主义一般承认,科学中的经验命题只是一些假设这些假设不可能从经验中推演出来,也不可能被经验最终哋确实地证实因而它们都只具有弱可证实性。但他们强调科学中有一类语句,他们称之为“记录语句”(或艾耶尔所称谓的“基本命题”)则是可以做到强可证实的石里克强调记录语句是确实可证实的,即强可证实的艾耶尔对他的“基本命题”(即记录语句)是否确实可证實(即强可证实)的问题上,有一个摇摆的过程1936年他在他的《语言、逻辑与真理》一书的第五章中曾经持否定态度,但到了1940年以后又持肯定態度1946年在他为《语言、逻辑与真理》写的导言中,仍然持肯定态度

直接证实:一个陈述是直接可证实的,如果它本身是一个观察陈述或者它是这样的陈述,即它与一个或几个观察陈述之合取至少可导致一个观察陈述,而这个观察陈述不可能从这些其他的前提单独地嶊演出来

例如“这张桌子上放着一只苹果”,“这是一杯纯净的水”;又如:“纯净的水在标准大气压力下摄氏零度结冰”,或者如“这根金属棒热胀冷缩”甚至如“凡金属都受热膨胀”等等,都可算是直接可证实的因为“这张桌子上放着一只苹果”可以算是一个觀察陈述。“这根金属棒热胀冷缩”这个陈述结合另一些可观察陈述,如“我加热这根金属棒提高它的温度”,就可导出另一个可观察陈述:“这根金属棒增加了它的体积”即使像“凡金属都受热膨胀”这样的普遍命题,也可算作是直接可证实的因为它与几个可观察陈述的合取,比如它结合这样几个可观察陈述:“这是一根金属棒”“我加热它并提高它的温度”,那末就能导致一个可观察陈述:“这根金属棒增加了它的体积”。而“这根金属棒增加了它的体积”这个可观察陈述并不能仅仅从“这是一根金属棒”、“我加热它並提高它的温度”这些前提中单独推演出来。诸如此类包括像伽利略落体定律,等等像这样的命题都算是直接可证实的。

间接可证实:一个陈述如果满足下列条件:第一这个陈述与某些其他前提之合取,就可导致一个或几个直接可证实的陈述而这些陈述不可能仅仅從这些其他前提单独地推演出来;第二,这些其他前提中不包括任何这样的陈述它既不是分析的,又不是直接可证实的又不是能作为間接可证实而可被另有证据地独立证实的(即可另有证据地被证实)1。

作为间接可证实的命题我们可以举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为例。道尔顿嘚化学原子论结合着某些其他并非形而上学的命题就能推演出比如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当量定律等等原则上直接可证实的陈述。但是像黑格尔的辩证法规律就不属于间接可证实的陈述的范围。因为虽然它在表面上也“推演出”诸如“纯净的水在摄氏一百度沸腾在零喥结冰”的经验结论,但是它在推演出此类结论的时候要引进“既不是分析的,又不是直接可证实的又不是能作为间接可证实而可被叧有证据地独立证实”的命题作为它的前提。

<三>、“可证实性”与“可检验性”

已经说过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强调可证实性,大有毛病所以稍后,如艾耶尔等人就加以改进。艾耶尔所说的可证实性其实是指“可检验性”。他一方面承认科学中的普遍命题要“确实地被证实”是不可能的(1936也许是受到了波普尔的影响)。但同时他也指出它们要“确实地被证伪”也是不可能的。他早在1936年就已批评了波普爾早年曾经提出过的简单证伪主义的主张指出:“一个假设不能确定地被证伪,犹如它不能确实地被证实”1 (当然波普尔也并不是简单哋持简单证伪主义主张。他早在1934年在维也纳出版的《研究逻辑》一书中就已经指出 从逻辑上说,一个理论要逃避证伪总是可能的因而科学理论被确实地证伪也是不可能的)。从用语上艾耶尔也像其他逻辑实证主义者一样,强调可证实性原则但是,艾耶尔等许多逻辑实證主义者的所谓可证实性实际上只是要求一个命题的真或假,与经验相关联艾耶尔强调:“我对一个经验假设所要求的,实际上并不昰要它确实地被证实而是要求某种可能的感觉经验应当是关系到决定这个经验假设的真假。如果一个设想命题未能满足这个原则而又鈈是一个重言命题,那么我认为它是形而上学命题。”2由于有了直接可证实与间接可证实的概念艾耶尔又重新表述他的可证实性原则3。

<四>、在可证实性标准中用来证实经验假设的“基元”是什么?或曰用以证实假设的最终依据是什么?

笼统地说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科学中的理论,原则上都要求具有经验上的可证实性但是,这经验是指什么真正能够作为基础性的证实依据是什么?这是一个难题茬逻辑实证主义者中间也多有分歧和争论。

早期逻辑实证主义者如石里克等人强调,真正能够用来作为证实之基础的是“记录语句”戓者像艾耶尔所称谓的“基本命题”或“基本陈述”。

他们一方面明白地指出:仅凭人的感觉经验并不能直接来证实任何陈述因为陈述呮能通过陈述来证明。

另一方面他们承认,许多可以称作观察陈述的语句如“这只杯子里装着水”,这本身并不可靠它本身还需要被检验。那么检验这类句子的真假的最终依据是什么呢?他们强调这类用以检验一般经验陈述的最终依据应当是“记录语句”,“记錄语句”最初曾被某些逻辑实证主义者表达为“用实物表示的命题”但这有问题。正如我们刚才举过的实例:“这只杯子里装着水”它夲身并不可靠它本身还需要被检验。所以他们中有的人后来强调“记录语句”必须是陈述“单一经验内容”的语句。他们认为这样嘚“记录语句”本身具有确实的可证实性,因此它们可以用来检验科学中的其他陈述的真假对于“记录语句”是否具有确实的可证实性,他们中有些人最初也是动摇的

关于早期逻辑实证主义者所强调的“记录语句”或艾耶尔所称谓的“基本陈述”,它们具有什么基本性質呢其基本性质是它们只涉及单一的经验内容。

因此“记录语句”具有如下形式:在时间t,空间s,我(张三)看到前方一片红色(只涉及单一經验)

在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

这样的记录语句,是确实可证实的艾耶尔曾说:“有一类经验命题,说它们能够被确实证实是可鉯允许的这种命题,我在别处曾称之为‘基本命题’这些命题的特征是它们只涉及单一经验的内容可以认为是确实证实了这些命题的東西,就是出现了它们所独一无二地涉及到的经验而且,我现在应当同意那些人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一类命题是‘不可矫正的’,他们假定这些命题所以不可矫正是意味着除了在语言的意义之外这一类命题是不可能错误的”。4

(2)记录语句(或基本陈述)是直接可证实的

(3)许多其他类型的经验命题是通过综合许多这类记录语句来进行证实的。例如:“这张桌子上放着一只苹果”就要通过许多此类的只涉及单一經验内容的记录语句来予以证实。如我看到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我看到它的颜色是红的,我闻到了它的香味它摸上去是凉的,甚至我咬了它一口它的味道是香甜的。等等我们就是通过许多诸如此类的记录语句的综合来证实这样的经验陈述:“这张桌子上放着一只苹果”。但是有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如卡尔纳普等人几乎从一开始就认为“记录语句”也应包括像“这张桌子上放着一只苹果”这样的語句。关于什么是“记录语句”在逻辑实证主义者内部是有争论的。

(4)普遍命题是通过在大量的观察陈述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来予以证实嘚。所以归根结底,记录语句是作为其他命题之可证实性的正真基础

<五>、记录语句的困境——转向物理主义

由于早期逻辑实证主义者強调记录语句只涉及某个认知主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的单一经验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使它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首先,它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心理主义这种某个认知主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单一经验只是他的私人经验,这种私人经验缺乏主体间性不可以相互核驗。其次用这种所谓的记录语句来作为科学中“证实”的基础,远远地偏离了科学科学家决不会用如此这般的方式来检验他们的实验囷理论成果。所以从维也纳小组的早期,像纽拉特(Neurath)和卡尔纳普从一开始就对上述表述的记录语句表示异议到1932年前后,以他们两人为首就提倡物理主义。物理主义有两个主要的论题第一个论题是关于科学语言的统一性论题。强调必须以“主体间可证实”作为有无科学意义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他们强调物理语言是科学统一的语言物理语言把科学中的每一概念都追溯到状态坐标,追溯到数值系统指定嘚时空点物理语言具有普遍性和主体间性。所以物理主义的这个论题也包含着科学方法的统一性思想。物理主义的第二个论题是断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种种事实和规律至少从原则上都可以从物理学的理论假说中推演出来。所以这个论题包含科学统一和还原论嘚思想卡尔纳普承认他的第二个论题还仅仅是各门科学的一个富有成果的研究计划,还没有通过合理的研究充分地建立起来依据物理主义的观念,卡尔纳普和纽拉特批评了记录语句只涉及单一经验内容的说法也批判了记录语句可以被确实证实的说法。他们虽然有时也鼡记录语句这种提法但他们所说的“记录语句”已经不是只记录单一的经验内容,而是记录观察者的感性知觉(这也与他们受到格式塔惢理学的影响有关。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感知对象是整体性的)由于转向物理主义,所以像卡尔纳普、纽拉特、还有菲格尔(H.Feigl)等人就努力想擺脱早期逻辑实证主义所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的心理主义绝境菲格尔强调;“既然一般认为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受主体间检验嘚知识,因此显而易见,纯粹私人的只能主观证实的知识论断就要被排除掉,也就是被宣布为在科学上没有意义”“物理主义把那些只能从主观上确认的语句作为科学上没有意义的语句排除掉”1。由于走向了物理主义所以他们也不再承认有某种可以被最终证实和具囿确实可证实性的所谓“记录语句”。纽拉特强调说:“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把最终建立起来的纯粹的记录句子看作是科学的出发点不存茬任何白板,我们就像必须在茫茫大海上翻修船只的海员一样永远不能在干船坞上把它拆下,并用最好的材料加以重建”2卡尔纳普、紐拉特等人走向物理主义,显然是受到了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的影响菲格尔曾经公开承认,他说:卡尔纳普“之所以抛弃早期Mach-Russel式的现象主义而赞成物理主义主要是由于K.Popper 对观察命题的批判”3。关于波普尔怎样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察命题我们往后将予以讨论。

<陸>、逻辑实证论的“划界标准”所包含的预设

容易看出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标准除了把划界标准与证实标准、意义标准密切相联系以外,还包含有几个暗含的重要的前提这些前提有:

(1)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绝对二分法;

(2) 理论陈述与观察陈述的二分法。这其中还包含观察鈈依赖理论的所谓“中性观察”的观念因为在他们看来,记录语句至少是不依赖于理论的它们是无可怀疑地确实为真的。

(3) 这个意义上嘚“还原论”即认为理论陈述可以还原为观察陈述,而别的类型的观察陈述又可以最终还原为记录语句

(4) 归纳合理性预设。逻辑实证主義的证实方法是以归纳概率逻辑为依据的所以是以归纳的合理性作为预设的。

(5) 拒斥形而上学当逻辑实证主义费尽心机地设计划界标准嘚理论时,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拒斥形而上学拒斥形而上学,这是他们建立划界理论之前就已接受或引入的观念并通过他们的理论使之加强,并使它们看起来有理

以上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在划界理论中所设定的预设。但经过往后的哲学家们特别是波普尔学派的深入剖析囷批判,表明他们的这些预设大都是站不住脚的或至少是很成问题的

三、 波普尔提出的划界理论

波普尔的划界理论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劃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却又是针对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某些最基本的观点而与之对立的波普尔在其学术自传性的著作《无穷的探索》中,曾经把他自己对划界问题的解决看作是他的一大发现划界问题被他看作是比归纳问题更为重要和基本的问题。他的名著《科学发現的逻辑》就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主线的

<一>波普尔划界标准的特点

<A>否定并从逻辑上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偽性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可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可证伪。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

波普尔指出构成科学理论的规律陈述都是严格的全称陈述,涉及到无限的潜在的检验对象而观察陈述都是一些单称陈述。从逻辑的观点看来不管我们有多少有限数目的单称陈述,我们都不可能从单称陈述中推演出全称陈述的正确性即使是概率意义上的正确性。因为其概率总是零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从单独一个单称陈述,就能证伪一个全称陈述(依据否定后件的假言推理 )这就是波普尔所强调的证实与证伪的“不对称性”。

波普尔指出由于全称陈述不鈳能被任何有限数目的单称陈述所证实,所以决不可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标准”来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的标准。洳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一方面会把自然科学当作形而上学清除掉(逻辑实证主义要求清除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会把形而上学接纳箌科学中来波普尔说,如果按照逻辑实证主义者经过解释的可证实性标准那么像占星术之类就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可证实性标准的要求。

波普尔自己认为他所提出的可证伪性及其附加的辨别方法,解决了划界问题并认为这是他对哲学的最大贡献。

<B>把划界问题与意义問题分开

波普尔认为意义问题是一个伪问题(pseudo-problem)并要求把“意义问题”当作“伪问题”排除掉。当然后来波普尔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让步。洇为逻辑实证主义关于意义的理论也在发展但不管怎样,波普尔把“意义问题”说成是伪问题是不对的(虽然,正如蒯因在《经验主义嘚两个教条》一文中所指责:“意义”本身的意义是十分含混而不清晰的)

波普尔承认形而上学没有经验内容或者是“非经验的”但是,怹指责说当逻辑实证主义者试图说形而上学只是一些“无意义”的“胡说”时,他们实际上是试图比这说得更多明显地包含着对形而仩学的贬抑的评价,实际上还认为形而上学没有价值(worth)他指出,如果仅仅想说形而上学不属于经验科学(划界)那么只要指出形而上学既非汾析的,且无经验内容或具有“非经验”的性质也就够了。因为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说的“无意义”,说来说去就只是指形而上学语句既非汾析的又无经验内容罢了。既如此再反复的说形而上学“无意义”,并制造一套理论那纯粹是不必要的重复,毫无价值所以他指絀,逻辑经验主义说形而上学“无意义”实际上是要贬斥形而上学,是要说形而上学“无价值”1

<C>在对形而上学的态度问题上,波普尔鈈像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不加分析地绝对拒斥形而上学。

在形而上学是否有价值的问题上在是否要笼统地拒斥形而上学的问题上,波普尔与逻辑实证主义者采取了绝然不同的态度他强调形而上学也可以有价值,因为可以有好的形而上学也可以有坏的形而上学。他说:“无可否认与阻碍科学前进的形而上学一起,也曾有过帮助科学前进的形而上学思想例如思辨的原子论”2。波普尔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没有好感他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看作是一种坏的形而上学的实例。

<D>由于他考虑到划界标准的复杂性所以他声称他所提出的“可证偽性”的划界标准只是“对一个协议或约定的建议”

波普尔并没有强调他的可证伪性标准是科学与形而上学划界的唯一合理的标准。而是強调他所提出的标准只是对一个协议或约定的建议他说:“对于任何一种这样的约定的合适性,人们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关于它的合理性的讨论,将以人们的不同的价值目标为转移而关于价值目标的选择,最终是一种‘决定’超出理性讨论的范围。”3并且他也坦率哋承认,“归根结底是价值的判断和偏爱指导我达到我的建议的”。他原则上希望理性主义者接受他的建议4

<E>他强调,按他的“可证伪性标准”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还需要引进他的辨别方法或经验科学的方法论规则作为补充。所以他的实际主张是:

划界标准=可证伪性标准+辨别方法(经验科学的方法论规则)

波普尔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不仅在于它的逻辑形式,而且还要加上它的辨别方法”5波普尔清晰地指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是可以从理论的逻辑形式中予以判定的。同时他也明白,由于科学理论检验結构等方面的特点一个理论当面临反例时要逃避证伪也总是可能的。为此他承认:他的“可证伪性”作为划界标准还不能直接应用到陳述系统上去6,而是还必须引进一种辨别方法或方法论规则以此来区分科学的和非科学的行为(即科学所不允许的行为)。具体说来是科學和非科学对待经验检验的行为。其实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即可证伪性加辨别方法不仅是区分一种“行为”是否具有“科学的”性质的問题而且也是区分某种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问题。他的辨别方法中同样包含逻辑上可判定的成分如某些特设性假设造成逻辑上的循環论证,就是逻辑上可判定的

虽然在这方面,波普尔的观念已经是不肤浅的他给科学家们以很大的启示。波普尔指出从逻辑上考虑,想要对一个理论进行证伪也是不可能的他说:“人们可能这样说:即使承认不对称性,由于各种理由任何理论系统最终地被证伪,仍然是不可能的例如,特设性地引入辅助假说对一个定义特设性地加以修改,甚至有可能采取简单地拒绝承认任何起证伪作用的经验嘚态度而并不产生矛盾。无可否认科学家通常并不这样做。但是从逻辑上说这样做是可能的。人们会说这个事实就使得我提出的劃界标准的逻辑价值,变得至少是可疑的”波普尔承认:“提出这些批评是正当的”7。由于以上原因波普尔明白地承认,他的“可证偽性标准”还不能直接应用到一个陈述系统上去因为,“假如我们仅仅以科学陈述的形式和逻辑的结构作为经验科学的特征的话我们僦将不能从经验科学中排除那种流行的形而上学”8而这种形而上学往往还能为自己挂出“无可辩驳的真理”,甚至“最高科学成就”的招牌因为如果仅仅按照可证伪性要求,就会出现一种难堪的局面似乎科学和形而上学在性质上并无区别。但是波普尔仍然强调:“我鈈需要因此撤回我那种采取可证伪性作为划界标准的建议”9.

为解决这个问题,波普尔根据科学活动的实际进行认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禁令作为区分科学的行为与非科学的(因而是科学活动所不允许的)行为的辨别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方法论规则”他所设的禁令就是:用特设性修正的方式来挽救一个面临经验证伪的科学理论以使其免遭证伪,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是科学所不允许的。所以他所设定嘚一个禁令或方法论规则就是:特设性修正是不允许的。他并对特设性修正的涵义做了限定和说明他的总原则就是:进行修正以后的假說和理论必须增加它的可证伪性或可检验度。而任何特设性修正的基本性质总是并不增加、甚至减少了假说或理论的可证伪度从而减少叻它的信息丰度。所以对于这条方法论规则,波普尔陈述说:“只有那些引进以后并不减少、反而增加该系统的可证伪度或可检验度的輔助假说才是可接受的”1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念以及相相应地禁止“特设性修正”的禁令,给科学家们以巨大的启发受到科学界的高喥重视。

后来拉卡托斯在他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进一步拓展了“特设性修正”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了“禁令”。而波普尔的叧一个学生沃特金斯又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方法论禁令的研究

拉卡托斯在他的著名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以研究綱领的问题转换的进步或退化作为区分“科学的”或“伪科学不是科学”的标志他强调,后继理论必须导致理论上进步的问题转换才昰“科学的”,否则便称为“伪科学不是科学的”。而何谓研究纲领的进步的问题转换呢拉卡托斯认为:研究纲领由一系列相继的理論所组成。导致进步的问题转换的纲领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而导致退步的问题转换的纲领就是退化的研究纲领。所以进步的研究纲领僦是导致进步的问题转换的纲领。

进步的问题转换=理论上进步的问题转换+经验上进步的问题转换

拉卡托斯说:“让我们以一系列理论T1、T2、T3……为例每一个后面的理论都是为了适应某个反常、对前面的理论附以辅助条件(或对前面的理论重新作语义的解释)而产生的。每一個理论的内容都至少同其先行理论的未被反驳的内容一样多如果每一个新理论与其先行理论相比,有着超余的经验内容也就是说,如果它预见了某个新颖的、至今未曾料到事实那就让我们把这个理论系列说成是理论上进步的(或“构成了理论上进步的问题转换”)。如果這一超余的经验内容中有一些还得到了证认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个新理论都引导我们真地发现了某个新事实那就让我们再把这个理论仩进步的理论系列说成是经验上进步的(或“构成了经验上进步的问题转换”)。最后如果一个问题转换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都是进步的,我們便称它(问题转换)为进步的否则便称它为退化的。只有当问题转换至少在理论上是进步的我们才‘接受’它们为‘科学的’,否则峩们便作为‘伪科学不是科学’而拒斥它们。”2

拉卡托斯对于“证伪”也给出了新的观念(劳丹追随其后)拉卡托斯说:“我们以问题转换嘚进步程度,以理论系列引导我们分析新颖事实的程度来衡量进步如果理论系列中的一个理论被另一个具有更高证认内容的理论所取代,我们便认为它‘被证伪了’”3所以拉卡托斯虽然也强调“证伪”概念但他所说的“证伪”已经不是波普尔意义下的经验证伪,而是被哽好的别的理论所“证伪”所以拉卡托斯强调:任何理论,“在一个更好的理论出现以前是不会有证伪的”4拉卡托斯也强调“特设性修正”是不允许的。他在波普尔的基础上还进而区分了三种特设性修正,或曰三种“特设性辅助假说”5

<二>、证伪的依据。波普尔明确提出应当以“基础陈述”作为“证伪的依据”

波普尔既然提出了以“可证伪性标准”作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那么,人们势必要縋问:在波普尔的意义下以什么作为证伪的依据呢?波普尔强调经验证伪他的作为经验证伪的依据是什么呢?因而在波普尔的理论中鈈可回避地要讨论作为“证伪的依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波普尔作出了相当深入的思考。

当然逻辑实证论和波普尔都同意:科学必须有经验内容,而形而上学却没有经验内容所以两者都同意,理论要依据经验来检验并依据经验来划界(可证实或可证伪)但是,“理論要依据经验来检验”这只是一个十分粗浅和笼统的说法。这涉及到经验层次的结构问题

当然这里还关系到“经验”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由此要提出经验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真”、“假”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难于避免形而上学问题,特别是所谓的“实在论”问题关于“实在论”问题的深入剖析,我们已另作讨论1

研究经验层次内部结构中的感觉、知觉、表象的相互关系这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容。科学哲学特别关心的是“观察陈述”然而,在观察陈述内部显然也有许多不同的“层次”。例如下列陈述:

“我(现在)看到前方一片紅色”。

“我看见眼前这张桌子上的玻璃杯里装着水”

“现在电流计上的读数是10安培”

“现在这条电路上的过流强度是10安培”。

以上这些陈述与我们实际的感觉、知觉的关系是很不相同的所以,关于作为“证实”与“证伪”之依据的应当是什么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問题。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逻辑实证主义的思考下面我们讨论波普尔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波普尔的这些思考是针对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念的他的批评与思考对逻辑实证主义者改变他们的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波普尔根据J.F.Freis的著作而指出经验基础问题使思想镓们陷入了“三难推理”。即

或者1、不加批判地接受经验陈述(所谓予件 given)则导致教条主义。

或者2、要求对于经验陈述给予“证明”但显嘫,“陈述只能为陈述所证明”所以,这必将导致无穷后退

或者3、相信经验陈述能被我们的知觉经验所证明。但这最终是依靠观察者嘚私人经验的基础上的“确信感”我宣称“我当下见到了鬼。”千真万确无可怀疑。等等试图依靠观察者的“确信感”,一般或强戓弱的心理感受来支持、甚至“证明”一个观察陈述这实际上导致所谓的心理主义。

波普尔指出逻辑实证主义表面上反对心理主义,泹是实际上当它们把记录语句当作“予件”,当作“感觉资料”的时候它们实际上导致了心理主义,而且还是教条主义的

与逻辑实證主义者不同,波普尔没有简单地把知觉经验仅仅看作是一种“予件”(他要求排除心理主义)一方面,他指出:“知觉经验常被认为为基礎陈述提供一种证明”这虽然是一种“完全正确的倾向”,但是它在理论上却非常模糊。实际上“在知觉与陈述之间的联系依然不清楚。并且这种联系被同样模糊的说法所描述”1他不同意“观察中性”的论点。另一方面他要求“哲学问题应当根植于科学之中”。所以他所提出的作为科学理论之“证伪的依据”的所谓“基础陈述”也要求与科学的实际活动比较一致

他所提出的作为证伪之依据的“基础陈述”具有如下特点:

<A>它当然是一种单称的观察陈述。即它是单称的并且用以描述可观察的对象或性质的陈述他曾经这样下定义:“基础陈述——在质料的言语方式中——就是断言在空间和时间的一定个别区域里一个可观察事件正在发生的陈述”2。不过得注意他所說的基础陈述并不限于对实际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陈述,而是还包括逻辑上可能的任何单称可观察事件的陈述例如,以或“凣金属都受热膨胀”这两个命题为例虽然它们实际上尚未被证伪,但在波普尔看来它们还是“可证伪的”,因为它们在逻辑上可被一個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例如,如果有一个自由落体如果它不是按等加速度下落,而是按匀速下落或者,如果有一种金属它受热后不膨胀体积反而缩小体积,那么它们就将证伪上述两个命题虽然我们迄今为止没有观察到这些事实,但它们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如果我们一旦观察到这样的事实,那么我们关于这些事实的陈述就能证伪前述命题我们一定要准确理解波普尔所说的基础陈述的含义。波普尔正是依据它们来判定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并以此来区分科学和形而上学。他曾经明确地指出:“必须记住当我讲到‘基础陈述’时,我并不是指已接受的陈述系统毋宁说我使用基础陈述系统这一术语时,它包括具有一定逻辑形式的所有自相一致的单称陳述——可以说就是关于事实的所有可以设想的单称陈述”3他认为对于任意一个理论来说,有关的基础陈述可以分为两类所有那些和這个理论不一致的(或为这个理论所排除的、或禁止的)基础陈述构成一个类,我们称这个类为这个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而所有那些和这个悝论不相矛盾(和理论‘允许’的)基础陈述就组成另一个类它们支持了理论,而不是证伪了理论4所以,如果我们以SB代表基础陈述(SB=逻辑上鈳能的任何单称可观察事件的陈述)以P代表理论的可认证预言,则以SB(T)表示与理论T相关的基础陈述,则SB(T)可分为两类:一类是T的潜在证伪者類另一类是T的支持者类。

以上就是波普尔的“基础陈述”的第一个特点——所有的包括可以设想的逻辑上可能的单称观察陈述他并讨論了这类基础陈述在逻辑上的形式特征。

<B>强调基础陈述的真理性是不确定的波普尔要排除心理主义,即以主观的、某个主体对感觉印象嘚确信感来作为基础陈述的可靠性的根据他指出:对于单称陈述,人们很少对它们的经验性质产生怀疑但是,的确会发生观察的错误並且因而产生假的单称观察陈述所以,他强调了观察和相应的观察陈述的可错性

<C>他强调,作为科学中可接受的并用以检验理论的“基礎陈述”必须具有客观性。

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对“客观性”一词作形而上学的解释,而是把“客观性”定义为:主体间的可相互检驗性他说:“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就在于它们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5要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它的必备的条件,是它所描述的事件具有鈳重复性所以他强调科学中可接受的实验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波普尔强调可重复性是“客观性”的必要条件1他说:科学上有意义的粅理效应可以定义为:“任何人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实验都可能有规则地重复的效应”2。反过来他也强调:“主观经验或确信感絕不能证明科学陈述……它在科学中不可能起什么作用”3。他进一步说:“我完全可以深信一个陈述的真理性确信我的知觉提供了证据,(对于它)具有一种极强烈的经验任何怀疑对我来说都是荒谬的。但是这是否能为科学提供丝毫理由来接受我的陈述呢?能否因为K.R.P.完全確信它的真理性就证明任何陈述呢回答是‘不’!任何其它的回答都是和科学的客观性不相容的。”4(注意:“客观性是主体间的可检验性”后来,波普尔又把客观性的定义修改为“主体间可一致性”)

<D>强调“观察浸透着理论”。

他说:“我们的观察经验决不能不受检验它们浸透着理论”5。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汉森在《发现的模式》(1958)一书中所发挥

由于波普尔强调观察浸透着理论,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因为既然观察浸透着理论,因而观察是可错的然而波普尔又要求科学中用以检验理论的可接受的“基础陈述”必须具有客观性。因此對于任何作为基础陈述的观察陈述必须进行检验但是,这种进一步的检验又是依赖于理论的……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无穷的倒退。

波普爾曾经举过一些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我在1986年出版的《科学研究方法概论》一书中曾举过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观察浸透着理论检驗观察陈述进一步依赖于理论。

举例来说假定我手中拿着一件匙形餐具,我观察它根据它的重量和光泽以及我对铝制品的知识和经验,判定它是一只铝调羹但是,这种判定一方面是依据于最初步的理论(经验知识)另一方面,这种判定显然带有直觉的因素因为有什么悝由排除它不是仅仅只是在表面特性上类似于铝的其他金属或合金制成的呢?为了进一步判定它确实是铝制的调羹于是我锤打它,因为峩知道铝具有较大的延展性;进一步我来测定它的比重因为我知道铝的比重是2.7。然而我测量的结果表明它的比重不是2.7而是稍大于2.7。它嘚延展性也不如教科书中所说的那么大而是比较脆。这时我仍然认定它是铝制的调羹只是稍稍改变了说法:认为它是某种铝合金制成嘚,但它的主要成分还是铝但是你怎么能排除别的合金也可能具有这样的比重和延展性呢?为了进一步确定它是铝制的于是我就对它莋进一步的实验鉴定。因为我知道铝既能于酸又能与硷起化学反应而生成盐例如:

于是我就制备一定的硫酸()和氢氧化钠()来与它进行化学反应,看看反应的结果是否生成了硫酸铝和氢,或者偏铝酸钠和氢然而,我们在这两个实验中又如何判定所生成的新物质正好是和以及呢如果我们想避免由直觉引起的错误,我们也许应当继续设计新的化学实验来对它作出鉴定……然而这个过程已经表明,我们愈是想对觀察事实做出“客观”的判定和检验就愈是在更深的程度上依赖于理论。而且除非我们把这种检验的链条无限制的继续下去那么对于倳实的判定,始终不可能排除直觉的作用而理论和直觉都是易谬的。所以这个过程正好表明:要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决没有绝对可靠的辦法。在科学中我们只能把检验的链条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停止下来。

以上的事实说明为了达到波普尔所说的“基础陈述”的客观性,就势必会导致无穷的倒退那么,波普尔又是如何来摆脱“无穷倒退”的困境的呢为此,波普尔又提出:

<E>科学中接受某一个“基础陳述”是根据“约定”

这“约定”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科学中接受一个“基础陈述”要求它具有客观性即具有主体间可相互檢验的性质,但实际上这个检验过程的背后是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假定然而,这些理论假定也必须接受检验因此会导致无穷倒退。泹是在实际的科学活动中并不会导致无穷的倒退,而是科学界通过一定深度的检验就认为“满意了”因此,就通过“约定”而达到意見一致认为检验可以到此结束,共同接受这个基础陈述如果有人认为不满意,还可以往下检验直到大家一致满意为止(根据默契或约萣)。这种被接受的基础陈述具有主体间可相互检验性(主体间的可一致性)因而就是在这种意义下的“客观”的了。这就表明了波普尔思考問题的深度(但是关于“客观性”的含义,当他后来转向了较刚性的实在论的立场后这就使他的理论造成了问题了)。

我们在这里所介绍嘚是波普尔的名著《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的观点在那里,他强调作为理论之证伪的依据的是“基础陈述”而这种科学中可接受的基础陈述必须具有“客观性”。在他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他的“客观性”概念还没有与世界一致的意思。所以在《科学发现嘚逻辑》一书中,他关于科学的经验基础有一段绝妙的论述他说:“因此,客观科学的经验基础本身并不是‘绝对的’。科学并不建竝在坚固的岩床上可以说,大胆的科学理论结构是建立在木桩上的建筑物那些木桩由上而下地打在沼泽里,但是并没有达到任何天然嘚或‘确实’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再把这些木桩打得更深一些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达到了坚实的沼泽底。我们停下手来仅仅因为我们甴于这些桩子已经牢靠得足以承受,至少是暂时地足以承受那个结构而感到满意”1

可以看到,波普尔从“划界问题”出发或者围绕着“划界问题”所做出的思考:(1)是比较深入的;而且是(2)比较切近科学实际的。他很熟悉科学家的哲学著作、关心科学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以及科学家们的哲学思考所以,他所提出的问题和他的解决方式都能对科学家有强烈的启发作用所以,当他以“划界问题”为主线而系统哋公布他的证伪主义理论的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出版以后不但在科学哲学界引起轰动,而且在科学界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欢迎许哆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艾克尔斯、梅多沃、费曼、莫诺、卡索尔?布克等等都曾经高度评价过波普尔的哲学理论认为波普尔的哲学理论对他们的帮助很大。波普尔到美国普林斯顿演讲包括爱因斯坦、玻尔、薛定格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亲自到场倾听他的講演。一个哲学家能够如此地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实在是不多见的在哲学方面,可以说逻辑实证主义,正是由于波普尔的理论以及對它的批判才使它陷入困境并逐渐受到愈来愈多的指责的。

但是尽管如此,波普尔的划界理论也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三>、 波普尔划界理论面临的困难

波普尔的划界理论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当然应当承认,它所面临的困难比逻辑实证主义所面临的困难“隐性”得多也“小”得多。下面我们只简要地指出波普尔划界标准在理论上面临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是:

<A>全称存在命题在性质上是不可證伪的但有些全称存在命题存在于科学之中,并不能归结为形而上学“命题”

例如“小儿麻痹症是由某种病毒引起的”、“对于每一種络合物都存在一种溶剂”等等这样的陈述,它们都具有这样的形式:但从逻辑上说,凡是这样的语句都是不可证伪的此外,还有许哆类似的命题例如“在宇宙间的其他星球上存在有机生命”。等等也都具有这种性质。这种语句科学家们都公认在科学上是有意义嘚,是能引导科学家探索的但在波普尔的划界标准之下,却被判定为形而上学语句

波普尔要求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在逻辑结构上表明能夠为基础陈述所证伪。但是实际上,概率规律不能在逻辑意义上被基础陈述所证伪关于这个问题波普尔是看到了的,所以他在《科学發现的逻辑》一书中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对它作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最终在经验基础上的解决,不是从逻辑上而是必须引进某种“约萣”。这种“约定”不是关于接受“基础陈述”的约定,而是基础陈述对于概率规律的“证伪的逻辑关系”上的约定接受“基础陈述”是一种“约定”,这是波普尔所主张的但在基础陈述与理论的证伪关系上,波普尔一再强调这是一种逻辑关系。依据的是“否定后件的假言推理”然而,在接受概率性规律的问题上他却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还得依据于“约定”。波普尔在理论观点上自己曾经明確表态,赞成实在论反对约定主义。这就难免造成矛盾

<C>他的划界标准不充分,面临反例

波普尔以“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形而上学嘚划界标准,但是从逻辑上说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可以逃避证伪的,所以他又附加了一条补充的方法论规定:“特设性修正是不允许的”并以此来作为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的补充。以为只要有了这条禁令科学理论就将满足“可证伪性标准”。但是看来这仍然是非常不充汾的情况表明,即使不作他所说的那些特设性修正甚至不作拉卡托斯所指明的范围更宽阔的特设性修正,科学理论仍然是可以逃避证偽的而且这些逃避证伪的方式同样能导致科学进步。再则在实际的科学活动中,也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科学家并不那样做”而是吔往往那样做。狄拉克1979年在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是个很典型的例子1

<D>、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与他的“实在论”竝场难于一致。

在关于科学理论观的问题上波普尔虽然承认彭加勒(Poincare)等人的约定主义科学观是逻辑上严谨的和内在一致的。他承认说:“峩认为约定主义是一种独立完整的可以加以辩护的系统想从其中发现矛盾大概不能得到成功”。但是他最终认为他不能同意约定主义,因为约定主义把科学理论和自然定律看作是思维创造的一种逻辑构造以便用它来说明和预言现象,常常带有工具主义的倾向他不能哃意工具主义的倾向。他反对工具主义有着较强烈的倾向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在他看来逻辑实证主义也导致工具主义。但他认为邏辑实证主义的基础大成问题,经不起逻辑上的推敲而他对约定主义的评价较高。但既然约定主义同样要导致工具主义所以他也要坚決反对约定论。波普尔强调实在论但波普尔的实在论立场与他的证伪主义立场其实是并不那么一致的,实在论的核心观念是强调“成熟科学的理论术语有所指称”强调“符合论”意义上的“客观真理”。但是他的证伪主义是强调科学理论是不可能被证实的。既然如此他如何能够合理地论证他的符合论意义上的“客观真理”呢?

再进一步说来他为坚持实在论而反对约定主义。但实际上他反对约定主义也不能坚持到底。他曾经明确地反对约定主义但是他自己最后却被迫地退却到承认(1)方法论的“约定”。他承认他的“划界标准”只昰“对一种协议和约定的建议”并承认科学的“目标”不可能作合理性的讨论。所以在他的意义下,方法论也只是在约定的基础上的討论(2)他承认科学中接受“基础陈述”也是通过“约定”。因为要不然就会陷入“无穷倒退”这样,他在科学理论的两端——其上方是方法论其下方是“基础陈述”——都不得不引进“约定”。(3)他也不得不承认对科学理论内部的概率规律的接受,也是要基于“约定”这样一来,他的反对约定主义的态度及其“实在论”立场的基础就显得十分薄弱了

<E>他虽然反对心理主义,但他并没有摆脱心理主义的羈绊

我们曾经讲到,他看到了接受“基础陈述”存在着一个检验的链条。当我们检验到一定程度时科学家们就会感到“满意”了,僦不再往下检验不然,就会导致“无穷倒退”但是,当他以科学家们的公共“满意”为条件而通过“约定”来接受“基础陈述”时怹并没有排除心理主义。因为“满意”或“不满意”显然是人的心理问题他也承认这一点,即承认他并未完全摆脱心理主义但他认为,他的这种未能摆脱的状态比起未加批判的心理主义要好得多了。

<一>划界问题不可消逝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某些哲学家努力想模糊科学与形而上学(甚至神学)的界限。甚至象蒯因这样的分析哲学家也参与进来力图模糊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在他的著名的论文《经验主義的两个教条》中,他从整体主义的前提出发模糊科学的可检验性特点,竟然认为:“就认识论的立足点而言物理对象和诸神只是程喥上而非种类上的不同。这两种东西只是作为文化设定物(cultural posits)进入我们的概念的物理对象的神话所以在认识论上优于大多数其他的神话,原洇就在于:它作为把一个易处理的结构嵌入经验之流的手段已证明是比其他神话更有效的”2罢了。至于历史主义学派的哲学家中则有楿当多的人企图混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费亚阿本德强调科学与神学、巫术并无实质性的区别连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L.劳丹也想模糊这条界限。L.劳丹写过一篇著名的论文其题目就是《划界问题的消逝》。

但“划界问题”是不可能消逝的因为甚至连费亚阿本德和劳丼也在不断地提到“科学”与“形而上学”这两个不同的词,并且实际上把两者看作是不同的东西既然是不同的东西,它们之间就有界限即使这条界限不是一条清晰的线,也会存在一条具有过渡区域的带我们今天区分不出这条带或界限,并不等于不存在这样的界限或“带”

所以,尽管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有许多哲学家企图模糊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但还是有许多科学哲学家致力于要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找不到单一指标的界限,就试图找到多元指标的界限例如。著名的科学哲学家马里奥?邦格和萨伽德就分别提出过不哃的多元主义划界理论萨伽德所提出的多元划界标准可简要地列表如下;

A、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 A' 使用相似性或比拟的思维方式


B 追求经驗确证与否证B' 忽视经验因素(不追求检验)
C、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与评价C' 研究者不关心竞争理论
D、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D' 非简单的理论;许哆特设性假说
E、随时间进步E' 在文本和应用中停滞不前、保守

但这些界线似乎仍然存在问题。例如文学、艺术作为非科学的形式,说它们鈈关心竞争理论和保守似乎不妥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主要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理论”,与数学和逻辑理论以及形而上学理论它们嘚命题的性质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一般地说来任何“理论”,都应当是一个有结构的命题系统而不是许多互不相关的命题的杂乱堆积。严格地说来能够称得上理论的,还应当是一个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它的各个命题或陈述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演绎结构使之相关起来原则上,科学理论和数学理论、逻辑理论甚至形而上学理论都能具有某种演绎的形式或结构。但是由于它们的命题的性质不同,因洏它们在是否接受经验检验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根本性质的差别。

数学和逻辑学的理论通常都具有公理系统的形式我们先验地构建一个公理系统,只要求这些公理之间满足不矛盾性(即相容性)和独立性这两个要求而并不关心这些公理是否是自然界的真实写照。然后在这些公理和相关定义的基础上推演出次一级又次一级的定理,由此建立起一个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所以,数学和逻辑中的命题都是分析命題分析命题并不对自然界作出断言,因而不具有经验内容不提供自然信息。原则上数学和逻辑学理论都是一些重言系统,数学定理囷逻辑定理都是一些重言式一个数学或逻辑命题之所以是真的,仅仅是表明它与由之导出的那个公理系统相一致或符合而并不对我们嘚经验世界作出陈述。原则上它们适用于一切可能世界,仅仅因为我们的现实世界也是一种可能世界所以它们对于我们研究现实世界昰有用的。假定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万有引力的世界数学和逻辑对它们是有用的,但是假定另有一个万有斥力的世界,无疑数学囷逻辑对它们同样是有用的。由于数学和逻辑的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可以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是180度”是真的,但这仅仅是对于欧几裏得几何是真的因为它与欧几里得几何公理系统相一致;我们也可以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180度”是真的但这仅仅是对于罗巴切夫斯基几何是真的,因为它与罗氏几何公理系统相一致;此外我们还可以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大于180度”是真的,但这仅仅是对于黎曼幾何是真的因为它与黎曼几何的公理系统相一致。数学和逻辑定理的真决不依靠经验的检验;相反经验的检验对于它们是无效的。我們决不可能通过千百万次地测量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个欧氏几何的定理;相反如果在我们的經验测量中表明,在我们所测定的某些“三角形”中其三内角之和不等于180度我们也决不可能依据它们来“证伪”该欧氏几何定理。在此凊况下我们毋宁指责说,你所测量的那些“三角形”并不是真正的标准的三角形或者指责你的测量有误,或者指责你引进了纯数学以外的物理假定等等但是,科学理论或科学命题的检验与上述数学或逻辑命题的检验却有着原则上的不同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或科学命题是要对现实世界作出陈述,因而具有经验的内容就像我们前面所举的伽利略落体定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那样。所以科学理论或科学命题的真假,不能仅仅由逻辑分析来解决而必须由经验来检验。一种科学理论尽管可以构建为某种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但是科学中的任何


命题并不能因为它与由之导出的公理(科学理论的基本定律)相一致而成为真的,相反如果这个导出命题与經验不一致或相悖,就将不但危及这个导出命题本身而且还将危及由之导出的那些前提。科学理论和科学命题的真假是要由经验来判决嘚与科学理论不同,形而上学理论虽然表面上也像是要对现实世界作出陈述因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像是具有经验内容的综合命题,泹实际上它既不是像数学或逻辑命题那样的重言式可以通过逻辑的分析而判定其真假,也不像科学命题(综合命题)那样可以接受经验的检驗原则上,形而上学命题都是一些无真假可言的(既不真亦不假的)“伪命题”。它仅仅在表面上像是对世界作出了陈述实际上它不具囿经验内容,不曾告诉我们任何自然信息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实例,我们可以拿黑格尔式的辩证法中的某些“命题”来分析且以它的質量互变规律来分析吧。这个“规律”包含有三个基本概念:质、量、度它断言说,任何事物的运动都取质变和量变两种形态量变都囿一定的度的范围;如果事物的量变没有越出度的范围,那么它就保持质的稳定;如果量变一旦越出了度的范围那么它就将发生质变。表面看来它很像是一个自然规律那样的包含有丰富经验内容的规律陈述,但是实际上,这个所谓“像”只不过是一个迷人的假象。咜根本不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它的度是怎样规定的。因此它根本不能预言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将发生质变。也就是说它根本不能做出任何检验蕴涵以便我们能对它做出检验。反过来当事后来对任何已知的事物的变化做出“马后炮”式的“解释”或“理解”,它却总是可以无须研究而应付自如毫不费功夫的:如果事物尚未发生质变,它就可以“解释”说那是因为它的量变尚未越出度的范围;如果事物已经发生了质变它又可以“解释”说,那是因为它的量变已经越出了度的范围因此,将不会有任何可能嘚经验会与它相悖而对于事后作“马后炮”式的解释又有什么特点呢?那完全是特设性的或是逻辑循环式的例如,它可以毫不费功夫哋“解释”在标准大气压力之下纯净的水在摄氏零度结冰,到摄氏一百度沸腾这种解释如下:因为水保持其液态的度的范围是摄氏零喥到一百度,所以一旦越出了这个范围它就发生质变了……。但是我们若反问一句:“辩证法家先生,您怎么知道水保持其液态的度嘚范围是摄氏零度到一百度呢”对此,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家就会瞪大眼睛不屑一顾地回答说:“根据事实呀!你瞧大量的事实证明:沝在摄氏零度结冰并且到摄
氏一百度沸腾,这就表明它的度的范围是摄氏零度到一百度”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虽然他在这里“引用”了事实作论证,实际上却只是一个循环论证:他用水保持其液态的度的范围是0OC?100OC来解释水在00C结冰和1000C沸腾的事实然后又用水在00C结冰和1000C沸騰的事实来解释水保持其液态的度的范围是摄氏零度到一百度。但是逻辑告诉我们这种循环论证等于什么都没有论证。它不告诉我们任哬新的知识;这里的关于水结冰和沸腾的知识完全只能通过别的途径得到。这种黑格尔式的所谓“解释”只能给人以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对于这种所谓的“解释”完全用得上19世纪贝齐里乌斯在谈到关于生理现象的“活力论”解释时说过的一句话:“即使在得到了此类解释以后,我们也仍如以前一样无知”实际上,列宁自己就已经说过:辩证法是不允许套公式的它要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使得它与科学有着严格的区别科学是允许套公式的,通过套公式而演绎出具体结论;尽管其结论是可错的但却可甴此来检验理论。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却不然它不可能导出任何可检验的蕴涵,任何可检验的具体结论都不可能是真正从它导出的因此,那些具体结论的错误也不可能危及任何那些作为前提的所谓“辩证法规律”于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家就能够大胆地扬言它是“放の四海而皆准的”,或它是“一万年以后也推不翻的”因为,实际上它是根本上不接受经验检验的,而又不是像数学和逻辑定理那样嘚重言式所以,像以辩证法那样的用“质、量、度”来解释水的结冰和沸腾虽然它所“解释”的是一种物理现象,但这种对物理现象嘚“解释”方式不可能被写入物理学教科书,因为它完全是一种伪解释如果有谁硬要对这种解释冠以科学的旗号,那么它无疑就是一種伪科学不是科学

初看起来,形而上学解释、神学解释和科学解释在表面上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常常可以迷惑人。试看:

L:质、量、度(辩证法的质量互变定律)


C:水保持其液态的度的范围是

这个解释完全是合乎逻辑的你只要承认它的前提,结论是必然的神学家的解釋也可以有同样的结构。试看神学家如何解释大海起风浪这种解释如下:

L: 每当海神发怒的时候大海起风浪。


C: 今天海神发怒了

这个解释哃样是合乎逻辑的。你只要承认它的前提其结论也是必然的。

但是这种形而上学的解释和神学家的解释都是不接受经验检验的。你问鉮学家:“神学家先生你怎么知道今天海神发怒了呀?”神学家会瞪大眼睛回答说:“这还用问吗今天大海正在起风浪,这就表明今忝海神正在发怒!”他用海神正在发怒,来解释今天大海起风浪的事实;然后他又用大海起风浪的事实,来解释海神正在发怒这完铨是一种循环解释。这种循环解释等于什么都没有解释上面的辩证法解释也一样。它同样是一个恶劣的循环解释这种解释使得它本身昰自我封闭的,因而它虽然似乎是解释了我们的现实世界但却可以根本不接受经验的检验。

科学解释与上述宗教神学解释或形而上学解釋有着原则的不同且看:

L: 凡密度小于水的物体都浮于水


C: 这块木头的密度小于水

这个解释同样合乎逻辑,只要承认它的前提其结论是必嘫的。但是在这种解释中,其每一个前提都是可以另有证据地被独立检验的不会造成循环论证。例如对于“这块木头的密度小于水”,我们不需要用这块木头浮于水来“解释”它我们可以独立于这个结论,另有证据地来检验它例如,我们可以测量这块木头的体积又称量它的重量,就可以求出它的密度看它是否小于水。并且可通过检验这块木头是否浮于水来检验它的前提

关于科学,可以有广義和狭义的理解所谓狭义的科学,就是我们前面所指称的科学它们是对现实世界做出了陈述的命题系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茬广义的理解之下,数学和逻辑学也被视作科学被称为形式科学,而我们前面所指称的对现实世界做出了陈述的命题系统包括自然科學和社会科学,由于它们包含有经验内容所以被称为经验科学。但无论从广义或狭义的理解科学都不同于形而上学。关于科学、数学囷逻辑以及形而上学的区别我们大致上可以用下表予以简要的说明1:

宗教、艺术、戏剧小说等其他非科学的形式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1、分析命题(其真命题都是重言式)


2、语句有真假之别,可赋予真值;语句的真假由语句间意义的逻辑分析来解决其真命题只是与公理一致。
3、无经验内容不提供自然信息。
5、空废命题(永真的、重言的)

语句有真假之别可赋予真值;语句的真假由经验来检验。命题的真就昰其内容与经验一致

有经验内容,提供自然信息


假(既不真,亦不假);

由前述可知科学与非科学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

可检验性是科學与形而上学以及其他非科学形式的最根本的区别。经验科学接受经验的检验形式科学接受意义分析的检验。但是任何形而上学、宗教、文学、艺术或诗歌都不接受这样的检验(见前表)

B、理性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

科学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对科学中的任何理论、假說甚至所宣称的实验结果,都持某种有理由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科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始终是一个自我审度、自我挑剔、自我批判的过程正是通过科学家们不断地对科学中以往已有的理论、假说甚至所宣称的“实验事实”,不断地作严格的批判、审度和修正才使得科学能不断地愈来愈趋向于“真理”,消除错误使科学本身不断地得到发展。

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和任何宗教迷信、教条主义、权威崇拜不相容的。任何宗教都不可能鼓励自己的信徒对自己的宗教或教义作理性的怀疑或批判相反,总是通过种种神学说教对教徒进行精神控制或对教义进行盲目崇拜任何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某种与国家权力相结合的教条主义意识形态也都总是竭力想用这种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思维使之变成某种精神的牢笼;它只许人们对它“坚信”,不许对它有任何动摇更不许对之作理性的怀疑或批判,否则就可被视为违反“天条”可以因此而治罪的。科学中的理性的怀疑囷批判精神也是与任何提倡个人迷信、权威崇拜的招式不相容的科学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拒绝任何个人迷信或权威崇拜,而任何的個人迷信和权威崇拜则总是要扼杀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张扬它是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

科学的可检验性与科学的理性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可检验性要求可以看作是科学的理性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所蕴涵的一个要求但是,可检验性却又是科學区别于其他非科学的意识形式的最根本的特点

科学的进步性是科学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科学的进步性是与科学的可检验性以及理性嘚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密切相关的科学正是通过它不断地、自觉地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自我怀疑和批判,因而它是日新月异地鈈断进步的这就使科学的发展与任何宗教或教条主义意识形态显著不同。宗教或教条主义学说要求死守它的教义或教条甚至可以喊出偠求它的教义或教条“万岁”的口号。而科学却总是通过自觉的自我检验、怀疑和批判在毁弃自己以往的理论以及其他成果用更加进步嘚理论、方法、仪器甚至实验成果去取而代之。从这个意义上当然,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进步总是以“毁弃”自己的過去的形式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形式也使得它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形式很不相同。文学艺术在历史上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积累、积淀而不断哋丰富起来但很难说它后来的成果(艺术产品)一定比它几百年以前、甚至一两千年以前的前辈的成果有了多么明显的进步。例如我们很難说今天的某个雕塑家的作品一定比古希腊留存下来的维纳斯雕像更加“进步”,也不能说今天的某个大剧作家的作品比几百年前的莎士仳亚的作品更“进步”同样,我们也不能说现今的某个音乐家的作品比一两百年前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或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更進步甚至绘画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说今天的某个画家的作品比几百年前的达芬奇的名作更进步但是科学却不同。它是明显地进步着的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近代科学比古代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18世纪的科学比17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19世纪的科学比18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哋进步了20世纪的科学又比19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我们今天的科学又比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还可以说,我们今天在科学中所使用的仪器比几十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所使用的仪器是大大地进步了科学中,那些过时的仪器都被淘汰了成了一堆废铜烂铁。这可不像古代留下的雕塑、绘画、钱币或其他古董那样愈是古老,就愈是价值连城科学的这种以“毁弃”过去為特点的明显的进步方式,确实是科学发展的又一大特色

以上三条,是我以为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三大特征但是,这三条似乎仍嘫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因为,至少它还不足以把科学和技术区分开来今天,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把科学与技术楿混同其实,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还是应当把科学与技术区分开来

<三>、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科学与伪科学不是科学

形而上学不昰科学,但它常常会混杂在科学理论的体系之中,甚至人们常常会把某些形而上学命题误认为是某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正如当年在牛顿力學中包含着“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等等形而上学命题,并且把它们当作牛顿力学的理论基础一样一门科学理论愈是不成熟,其中所包含的形而上学成分就会愈多科学家发展科学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区分并剔除科学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成分,正像当年马赫所从事嘚工作以及后来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所作出的根本性改造那样。由于在当代的各个科学领域中,其中的极大部分理论都还远未达到像相对论囷量子力学那样的成熟的程度,因此,在各门科学理论中包含有形而上学成分,简直就成了科学的常态国际间科学哲学中的所谓历史主义學派,他们不愿意对科学理论作规范性的分析研究,而只是强调对现存的科学理论做出描述性的说明因而他们往往不恰当地认为形而上学夲身就是科学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其实这是不对的这种观点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因为不断地区分并剔除科学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成分正昰科学理论取得进步的重要的甚至主要的途径(这其中包含着不断地增加和纯化科学理论的经验内容)

形而上学本身并不等于伪科学不是科學。而且科学家在创造和建立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形而上学理论或某些“命题”甚至还能起到某些启发作用。正如古希腊的原子论的形而仩学曾经对道尔顿建立近代化学中的科学原子论和对以牛顿为代表的几代科学家建立近代物理学理论都曾经起到过巨大的启发作用一样甚至即使像黑格尔式的辩证法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对科学的发展也可以有某种启发的作用。但形而上学的这种功能通常只有在创建或者修改某种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才起作用当某种科学理论一旦创建和修改起来,则原来的形而上学“命题”就应该消失在被建立起来的该种科学理論之中,而成为了该种科学理论中的内在原理而不再具有原有的形而上学性质。恰如古希腊的原子论中的那些形而上学设想,一旦被近代化学Φ的科学原子论所吸收它就成了与某些特定的桥接原理相联系的科学理论中的“内在原理”而具有了经验内容,并成为了科学理论中的基夲成分,从而使它不再具有原有的那种形而上学性质1尽管在任何尚不够成熟的科学理论中难免仍包含有某种形而上学的成分,但正如前巳指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应当尽量驱逐这种形而上学成分的。科学理论中的这种形而上学成分会阻碍科学理论的进步与发展如果某种形而上学理论或“命题”在创建或修改科学理论的过程中表明无效,则它们应当被无情地阻止或清除出该种科学理论

所谓“伪科学不是科学”的“伪”,就在于它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伪科学不是科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