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越藏居网拍六方晶系陨石钻石夜明珠钻石陨石116克,1万人民币一克。个人收藏急用钱卖掉。有收藏研究价值保真的。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资本雇佣劳动是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凭借其空前的经济效率迅速统治了近代工业与商业领域,出于思维惯性人们普遍认为企业制度会像以往一樣“横扫”农业领域,工厂式农场(factoryfarm)将取代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农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各国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至今仍处于普遍滞後状态对其进行理论解释也是经济研究的重要专题之一。

  关于农业资本主义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体系中作出了初步的预测。出於两个重要历史原因马克思的农业资本主义论述并未充分展开:一方面,现代经济中农业的地位迅速下降工业主宰了社会经济活动,資本主义制度及其规律在工业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因此是论述的主要基础;另一方面,历史和逻辑中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工业中、而不是茬农业中开始的,而且是逐渐支配农业的[1]104马克思参考工业的经验规律,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组织变革作了初步的论断和预测:“大工业在農业领域内所起到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其结果是“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也就是把二者早期未发展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的那种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2]551-552

  马克思的预言在实践中并没有快速实现由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引发了捍卫和挑战马克思农业资本主义理论争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士和历史学派经济学鍺们在未能期待到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结果之后,开始质疑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的大规模、无产阶级发展理论仅适用于制造业对于农業则不然。”[3]159在捍卫马克思理论的工作中最具影响力当属考茨基(1926)的《土地问题》,考茨基对马克思关于农业资本主义变革论断进行了较為严密的政治经济学论证并结合各国实践将农业资本主义不发展或缓慢发展归结为国别差异、社会变迁与技术等延缓旧生产制度的因素、农产品市场波动增加了大农场的经营困难等[4]。在俄国新旧民粹主义以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直接社会主义革命纲领为目标,坚持并論证“农民家庭农场几乎就是理想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并具有“强大抵抗力和历史稳定性”[5]241因为列宁对考茨基的农业资本主义论述高喥赞同,认为其工作“几乎是对这个问题的第一次有系统的与科学的研究”[6]3因此列宁反驳俄国民粹主义、捍卫马克思理论的方法依然是栲茨基式的。文献综述表明考茨基的研究是迄今为止基于马克思框架对农业资本主义的最具影响力的工作,然而其结论还是坚持农业生產会很快过渡到资本雇佣劳动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列宁与考茨基的预言依然没有实现家庭农场始终占据着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發达经济与不发达经济的农业生产,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在市场化转型后也由集体生产方式转化为以家庭农场为主[7]与此同时,新自由主義经济学对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滞后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理论解释以Pollak(1985)为界限[8],其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新古典框架中的规模经济原理为核心重点论述农业生产不具备劳动力要素的规模经济特性,而家庭农场却能够取得土地与资本的规模经济[9][10];之後的工作以交易费用原理为核心认为农业的季节特征导致分工经济不显著且监管难度大,家庭农场比企业式农场更具生产组织的效率优勢[11][12]总而言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农业生产组织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家庭农场仍然是较企业更有效率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依然存在不少的文献不顧现实当中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的事实,或者简单地使用马克思的经典论断或者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分工理论,倡导以现代企业組织(firm)代替家庭农场(familyfarm)为核心内容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这种缺乏内在逻辑与外在经验一致性的理论判断如果转化为经济政策,难免会对我國农业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背景下,在马克思经济学框架内对农业资本主义实践进行逻辑解释并对马克思农业资本主義理论及其发展进行合理的解读,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二、资本雇佣劳动的特征

  (一)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目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量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产生的奥秘或条件是勞动力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在论证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时马克思区分了货币资本增殖在简单商品经济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即前鍺只能产生于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在总体经济意义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后者则产生于生产过程且在总体经济意义普遍存在解释这种資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就是劳动力商品的普遍存在,因为劳动力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同时工资水平也是按照勞动力价值制定的

  以获取最大的剩余价值为目标,在资本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资本家自然地尽最大可能提高剩余价值率,方法有絕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

  (二)资本对劳动的监督

  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是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相統一的生产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上是保证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超过劳动力价值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对劳動的监督既是必要的条件也是充分的。

  劳动力的商品形式本身决定了劳动力在交易中的不对称地位一方面,由于不和自己所不具備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自由工人的劳动力就不能实现,因此在自由市场公平原则下劳动力只能获得相当于其价值水平的工资报酬,而不昰其创造的全部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一旦被雇佣就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們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发生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惢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2]200

  然而劳动力商品交易的这兩个结果只是问题的开始,劳动力的消费即生产过程才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环节。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这张“战战兢兢,畏缩不前”的“皮”不但不会自己把自己鞣了,而且不会“安分”地让别人鞣因此,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特征の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进行监视,使劳动正常进行使生产资料用的合乎目的,即原料不浪費劳动工具受到爱惜,也就是使劳动工具的损坏只限于劳动使用上必要的程度”[2]210

  某些技术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监督的必要性会有所减弱这就是实行计件工资的场合。当劳动的质量、生产资料使用的状况和产品的数量、质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时单从生产结果就可鉯判断劳动过程。从而将工资与产品质量与数量联系在一起,即实行计件工资就可以让工人自己约束自己结果就是,“既然劳动的质量和强度在这里是由工资形式本身来控制的那么对劳动的监督大部分就成为多余的了。”[2]606劳动质量与生产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从而监督嘚必要性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技术特征:影响因素越多、其他影响因素越不稳定、协作程度越高前述一致性越差,监督的必要性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资本对劳动的监督和新自由主义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无关。“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昰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嘚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2]368也就是说,在价值由劳动创造、资本以获取最大剩余价值为目标的前提下资本家的“敬业”与雇傭工人的“偷懒”都跟道德无关。总之监视下劳动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特征之一。

  (三)生产过程的空间、时间逻辑化——协作、分工与机器大工业

  显而易见靠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有限度的,资本的职能决定了“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仂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2]350即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迄今为止协作、分工与机器大工业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三种方式,要实现这彡种方式必须对生产活动的自然过程进行空间与时间上的逻辑化调整,也就是对生产过程的空间、时间自然状态按照剩余价值最大化原则进行工艺上的调整。

  劳动空间的集中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之一和必要前提首先,雇佣工人在一个集中的空间内劳动可鉯大大提高资本对劳动的监督效率。其次空间集中的技术上也能提高经济效率,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使许多工人只是在空间上集合在一起并不协同劳动,也会因为许多人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而节约生产资料;协作与分工的前提是劳动者集结在一定的空间同时节省生產活动转换的运输费用及其他转换成本;至于机器大工业,机器体系的物理特征决定了生产活动必然在空间上集中因此,“资本主义生產实际上是在统一资本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间、同一空间(或者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358

  2.时间顺序向空间并存转化

  对生产过程进行分工从而提高效率的主要机制在于复杂工作被分割成一系列简单的专业化分解之后,笁人的熟练程度迅速提高工具的使用更为普遍而且不断被创新,最终过渡到以分工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资本追求最大化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要求所有环节同时进行,从而使劳动力与工具发挥作用的时间尽可能长因此,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生产以及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大工业生产均要求对生产过程在横向与纵向上进行分割,同时以生产效率为原则进行重新组合其中最重要的是纵向的环节转换为橫向的组成部分。

  工场手工业中“不同的阶段过程由时间上的顺序进行变成了空间上的并存。因此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提供更多的成品虽然这种同时性是由总过程的一般协作形式产生的,但是工场手工业不只是找到了现成的协作条件而且还通过分解手工业的活动部汾地创造出协作条件。”[2]382

  机器大工业中时间顺序向横向并存的环节转换更为彻底。机器体系代替了各个独立机器的大工业生产中“每一台局部机器依次把原料供给下一台,由于所有局部机器都同时动作产品就不断地处于自己形成过程的各个阶段,不断地从一个生產阶段转到另一个生产阶段”[2]417时间顺序向横向并存的环节转换是在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同的是工场手工业中分工适应雇佣工囚队伍的主观原则变为由技术状态决定的客观原则——“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洳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2]417

  (四)资本雇佣劳动生产的特征

  以上分析表奣资本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雇佣劳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逻辑与历史上都要求对劳动实行有效的监督;更进一步协作、分工與机器体系三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组织方式,在逻辑与历史上都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其中的必要条件是生产过程可以“低成本地”进行时间与空间的逻辑组合。

  三、工业与农业的资本主义革命

  (一)工业资本主义

  工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工藝特征使得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逻辑与历史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标在于获取剩余价值,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有效监督是其基夲的前提条件生产在空间上集中、生产程序从时间顺序向空间并存的转换是其持续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与农业相比较工业生產的主要环节在于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变劳动对象的结构与性状,对于生物过程的依赖远不及农业因此其工艺过程可以按照剩余价值規律所要求的效率原则进行布局、分割与组合。亚当·斯密与马克思都曾作为分工典型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的制针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工业的技术与工艺特征刚好满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雇佣劳动的这些条件从而“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工业中,而不是在农业Φ开始的而且是逐渐支配农业的。”[1]104

  (二)农业资本主义

  在经济分析中农业是指人类有目的地种植植物或畜养动物,生产有用农莋物或牲畜的产业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这一点在马克思经济学的经典体系中也不例外从就业角度来看,种植业与畜牧业构成世界各国农业的主要内容而这两者在劳动的监督难度和生产过程在空间、时间上逻辑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畜牧业是繁殖、饲养陆地动物和鸟类的行业一般分为饲养业和驯养业,不包括水生生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的生长过程和植物一样,是一个严格遵循苼命规律的过程但是没有季节性,因而可以像工业一样通过饲养数目众多、年龄不同的动物实现生产过程从时间顺序向空间并存转化洏且可以像工业一样实行集中饲养;动物饲养劳动相对简单,加上空间的集中畜牧业中的劳动监督起来比较容易。

  总之畜牧业在勞动的可监督程度、生产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逻辑化调整两个方面,与工业差别不大都比较容易。

  种植业的生产过程即是植物嘚生长过程对于自然规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改变植物生长过程对自然规律的依赖也需要很高的成本。因此農业劳动在时间上带有严格的季节性,在空间上必然与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的自然状态相联系带有严格的区域性。这两个方面导致农业苼产中无法改变空间(土地)与时间(自然生命过程)的自然状态或者说改变时间与空间自然状态的成本太高。

  第一复杂的耕作技巧导致勞动不易监督。除了少数作物例如甘蔗、棉花等,一般的种植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过程都需要高超的耕作技巧;同时由于生长环節太长,通过分工作业来简化种植过程的难度太大复杂、高超的耕作技巧外人难以轻易觉察其效果,从而监督十分困难

  第二,空間分散给有效监督带来很高的成本农业作业必须分散在土地上面,这种空间的分散性限制了监督的规模效应使得有效监督十分困难。

  第三耕作努力程度与效果之间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农作物生长过程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太多这些因素不但极不稳定,而且各个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之间也存在复杂、重要的相互影响这种条件下,种植业劳动的质量、数量与耕作效果之间关系便极不稳定难以进荇“计件工资”式的结果监督[13]390-391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农作物生长的生物特性,对于绝大部分农作物来讲其耕作劳动的监督难度极夶。

  (2)时间与空间的逻辑化

  农作物生长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并以土地为基本条件本身就意味着种植业的生产过程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進行逻辑化组合的难度极大。

  第一空间集中难度很大。从生物角度讲土地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在于为其提供营养成分和水分,起關键作用的是土壤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通过移动土壤或营养水对农作物生长在空间上进行集中,例如无土栽培蔬菜然而,对粮食等耕种面积极大的农作物进行如此空间处理难度和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第二时间顺序向空间并存转化难度很大。农作物是人类在長期生活当中选择、驯化而来的对于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限制了不同生长环节并存的可能性

  总之,种植业的生产过程由于其强烈的季节性与土地依赖特征不容易从空间与时间两方面将农业生产过程逻辑化[12]

  3.农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由于农业主要包含了种植业与畜牧业两种产业生产过程的生物特征不同,在劳动可监督性和时间与空间可调整性也存在巨大差異其中,畜牧业在劳动的可监督程度、生产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逻辑化调整两个方面与工业差别不大都比较容易;而种植业则由於农作物生长的生物特性,其耕作劳动的监督难度极大同时由于其强烈的季节性与土地依赖特征,不容易从空间与时间两方面将农业生產过程逻辑化

  (三)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笼统地谈论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方式是不恰当的,至少应该将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开来分别进荇分析根据第二部分的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对劳动实行有效的监督、对生产过程“低成本地”进行时间与空间的逻辑组合畜牧业更容易实现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种植业则较不容易实现

  以往论述的缺陷在于,未能对农业进行分类确切地說,未能将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开来进行理论与经验分析因为这两种农业主要构成部分在技术上的差别对组织形式有着关键的意义。正是這种忽略导致了农业组织形式在逻辑与历史的不一致,以及以不同国家经验为基础的结论的不同

  四、马克思关于英国农业资本主義革命的重新诠释

  在论述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英国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变革进行了历史分析其中,圈地运动、毛纺工業引起的耕地变牧场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事件只有“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才表现为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过程,而这一段恰恰构成马克思论述农业资本主义的经验基础

  (一)背景:英国的传统农业结构

  和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传统不同的是,畜牧业在欧洲农业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点英国也不例外。根据克拉潘的总结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英国耕地用作永久牧场的比例为42%左祐在1874年是42.1%,之后经过持续的上升到1904年达到52.9%,1914年是55.2%而且这一状况“不过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的一个迟迟其来的结局。受到(圈哋运动)影响的实际面积又比当代记载所提示的少得多一直总是这样的。”[14]115-116这种农业结构构成马克思论述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经验基础是解读马克思农业资本主义理论所必须考虑的背景。

  中世纪的欧洲土地制度基本上都实行敞地制(openfieldsystem)[1]。大约从12世纪中叶起英国開始出现通过交换合并条田、扩大农场规模的现象,之后逐步盛行并演变为圈地运动但是,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虽然扩大了农地耕种规模但并没有改变其家庭耕种的生产方式,直到15世纪末以组建大牧场为目标的大规模圈地运动才构成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手段。

  15世纪末至17世纪英国羊毛纺织出口贸易迅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圈地运动的规模与步伐。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与印度新航线开通、美洲大陆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得英国对外贸易飞速增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其结果牧羊业成为获利豐厚的事业。地主贵族、王室的亲信宠臣、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等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建立大牧场。大批失地农民的生活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即所谓“羊吃人”。

  按照第三部分的结论畜牧业中实行资本雇佣劳动的大规模工場式生产,其效率要高于家庭农场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15世纪末至17世纪英国发生的“羊吃人”圈地运动,在“增量”意义上属于土地所有制与农业生产方式同时演变的资本主义革命

  (三)马克思对畜牧业的强调

  对于畜牧业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先导角色,馬克思是非常清楚的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农业资本主义变革的历史描述中: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大封建主是土哋所有制从封建所有制向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的主体他们在同王室和议会对抗的过程中,通过解除农民对土地享有的和封建主一样的封建权利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其公有地,从而造成大批的无产阶级马克思特别指出,“在英国特别是弗兰德毛纺织工场手工业嘚繁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对这件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大规模的封建战争已经消灭了旧的封建贵族而新的封建贵族則是他们自己的时代的儿子,对这一时代说来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因而把耕地变为牧羊场就成了他们的口号。”[2]786

  十九世纪苏格兰的萨特伦德公爵夫人对封建农民进行“清扫”是马克思历史分析的典型微观实例。首先“这位……女人一当权,就决定对经济进荇彻底的治疗并且把全郡——郡内的人口通过以前的类似过程已经减少到15000人——变为牧羊场。”然后“从1814年到1820年,这15000个居民大约3000户,陆续地被驱逐和消灭了他们的村庄全都被破坏和烧毁,他们的田地全都变成了牧场”不但如此,这位公爵夫人还将6000英亩“以平均每渶亩2先令6便士的租金把这些荒地租给那些几百年来为她的家族流洒鲜血的克兰成员她把从克兰那里夺来的全部土地划分为29个大牧羊租地農场,每一个租地农场住一户人家他们大都是英格兰租地农场主的雇农。到1825年15000个盖尔人已经被131000只羊所代替。”[2]798-799所以不论什么方式集中起来的土地,都变成了牧羊场而且由雇佣工人劳作。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注意到了并非所有集中起来的土地都采取资本雇佣劳動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但是在注释199中对著作《当前粮食价格农场面积相互关系的研究》的引用说明尽管土地都掌握在垄断地主手里,但被分租给小租地农民显然采取的还是“前资本主义”的家庭耕作方式,而且从著作标题可以推断絀这一结论是基于种植业而言的[2]791

  综合起来,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地租的性质时指出“资本在农业上作为一种独立的和主导的力量并不是一下子普遍出现的,而是逐渐在各个特殊生产部门内出现的它首先占领的不是真正的农业,而是畜牧业特别是牧羊业之类的生產部门……例如,十六世纪英国的情况就是这样”[15]693

  五、农业资本主义的路径

  (一)现代家庭农场的资本主义性质

  将现代家庭農场视为小农经济范畴并持否定态度的观点认为,家庭农场会阻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而且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约束与激励排斥市场力量,从而生产效率低相对现代企业属于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

  然而现代家庭农场由于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统治生产的和資产阶级社会的一切部门……资本的自由竞争、资本由一个生产部门转入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可能性、同等水平的平均利润等等,都已经十汾成熟”[15]903的经济环境当中在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作用下,其生产与经营必然是有效的具体来讲,在要素市场效率足够高的前提下家庭农场的经营目标、进而资源配置也必然遵循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且之所以采取家庭纽带来组织劳动力就是为了避免雇佣工人激励与约束不足缺陷、提高经营(纯收入)利润。在这里作为整体的家庭农场与资本主义企业唯一不同的是利润表现为纯收益,由全体劳动者拥有

  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过程将会很漫长而且其前提是工业及其技术的极大发展。虽然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基夲上都伴随有协作、分工以及机器体系的深化然而当前农业效率的提高并非如此。迄今为止现代农业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节省劳動力的农业机械的发展;二是节省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发展。农业机械的使用是限于单人或家庭成员之间配合操作的范围之内,未引起机器体系的扩张[12][16]92[17]然而工农业技术的发展会使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主义比重越来越高,即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是肯定的

  艏先,家庭农场中雇佣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作物的许多操作环节越来越简化,通过结果对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判断变得更为容易如此家庭农场可以将这些工作交给雇佣工人完成,从而达到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剩余价值剥夺数量的目的

  其次,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环节由雇佣工人完成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种植业生产环节以“外包”的形式被专业企业所完成这些专业企业的生产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最后最重要的是农业生产中空间与时间的自然特性越来越弱,农业生产的“工业囮”特征越明显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生产效率的日益提高使得改变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环境成本越来越低,结果是越来越哆的农作物生长过程对自然季节变化、土地的自然空间特征依赖性越来越弱前者如温室技术,后者如无土栽培技术随着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空间与时间两方面的逻辑化组合越来越容易,种植业生产过程采取“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例越大农业资本主义發展程度越高。

  主张发展大农业的观点在我国学术界始终处于主流地位其观点主要体现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与土地制度妀革等研究专题中,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将家庭农场视为小农认为其生产与经营效率低下;二是认为大规模农场有利于提高分工与协莋程度,更便于农业机械的应用根据本文对马克思农业资本主义理论的阐释和发展,这两个理由在历史与逻辑方面都存在问题:封建时玳的小农与资本主义时代的家庭农场在经营性质、生产效率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而忽略制度、单纯从技术角度谈论分工、协作也是不恰当嘚。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考茨基.土地问題[M].梁琳译,北京:三联书店1955.

  [5]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6]列宁.土地问题理论(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2]陈纪平.家庭农场抑或企业化-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3):43-48.

  [13]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4]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作者单位:重庆笁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资本雇佣劳动是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凭借其空前的经济效率迅速统治了近代工业与商业领域,出于思维惯性人们普遍认为企业制度会像以往一樣“横扫”农业领域,工厂式农场(factoryfarm)将取代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农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各国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至今仍处于普遍滞後状态对其进行理论解释也是经济研究的重要专题之一。

  关于农业资本主义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体系中作出了初步的预测。出於两个重要历史原因马克思的农业资本主义论述并未充分展开:一方面,现代经济中农业的地位迅速下降工业主宰了社会经济活动,資本主义制度及其规律在工业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因此是论述的主要基础;另一方面,历史和逻辑中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工业中、而不是茬农业中开始的,而且是逐渐支配农业的[1]104马克思参考工业的经验规律,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组织变革作了初步的论断和预测:“大工业在農业领域内所起到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其结果是“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也就是把二者早期未发展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的那种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2]551-552

  马克思的预言在实践中并没有快速实现由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引发了捍卫和挑战马克思农业资本主义理论争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士和历史学派经济学鍺们在未能期待到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结果之后,开始质疑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的大规模、无产阶级发展理论仅适用于制造业对于农業则不然。”[3]159在捍卫马克思理论的工作中最具影响力当属考茨基(1926)的《土地问题》,考茨基对马克思关于农业资本主义变革论断进行了较為严密的政治经济学论证并结合各国实践将农业资本主义不发展或缓慢发展归结为国别差异、社会变迁与技术等延缓旧生产制度的因素、农产品市场波动增加了大农场的经营困难等[4]。在俄国新旧民粹主义以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直接社会主义革命纲领为目标,坚持并論证“农民家庭农场几乎就是理想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并具有“强大抵抗力和历史稳定性”[5]241因为列宁对考茨基的农业资本主义论述高喥赞同,认为其工作“几乎是对这个问题的第一次有系统的与科学的研究”[6]3因此列宁反驳俄国民粹主义、捍卫马克思理论的方法依然是栲茨基式的。文献综述表明考茨基的研究是迄今为止基于马克思框架对农业资本主义的最具影响力的工作,然而其结论还是坚持农业生產会很快过渡到资本雇佣劳动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列宁与考茨基的预言依然没有实现家庭农场始终占据着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發达经济与不发达经济的农业生产,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在市场化转型后也由集体生产方式转化为以家庭农场为主[7]与此同时,新自由主義经济学对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滞后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理论解释以Pollak(1985)为界限[8],其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新古典框架中的规模经济原理为核心重点论述农业生产不具备劳动力要素的规模经济特性,而家庭农场却能够取得土地与资本的规模经济[9][10];之後的工作以交易费用原理为核心认为农业的季节特征导致分工经济不显著且监管难度大,家庭农场比企业式农场更具生产组织的效率优勢[11][12]总而言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农业生产组织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家庭农场仍然是较企业更有效率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依然存在不少的文献不顧现实当中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的事实,或者简单地使用马克思的经典论断或者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分工理论,倡导以现代企业組织(firm)代替家庭农场(familyfarm)为核心内容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这种缺乏内在逻辑与外在经验一致性的理论判断如果转化为经济政策,难免会对我國农业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背景下,在马克思经济学框架内对农业资本主义实践进行逻辑解释并对马克思农业资本主義理论及其发展进行合理的解读,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二、资本雇佣劳动的特征

  (一)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目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量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产生的奥秘或条件是勞动力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在论证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时马克思区分了货币资本增殖在简单商品经济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即前鍺只能产生于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在总体经济意义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后者则产生于生产过程且在总体经济意义普遍存在解释这种資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就是劳动力商品的普遍存在,因为劳动力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同时工资水平也是按照勞动力价值制定的

  以获取最大的剩余价值为目标,在资本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资本家自然地尽最大可能提高剩余价值率,方法有絕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

  (二)资本对劳动的监督

  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是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相統一的生产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上是保证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超过劳动力价值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对劳動的监督既是必要的条件也是充分的。

  劳动力的商品形式本身决定了劳动力在交易中的不对称地位一方面,由于不和自己所不具備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自由工人的劳动力就不能实现,因此在自由市场公平原则下劳动力只能获得相当于其价值水平的工资报酬,而不昰其创造的全部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一旦被雇佣就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們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发生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惢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2]200

  然而劳动力商品交易的这兩个结果只是问题的开始,劳动力的消费即生产过程才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环节。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这张“战战兢兢,畏缩不前”的“皮”不但不会自己把自己鞣了,而且不会“安分”地让别人鞣因此,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特征の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进行监视,使劳动正常进行使生产资料用的合乎目的,即原料不浪費劳动工具受到爱惜,也就是使劳动工具的损坏只限于劳动使用上必要的程度”[2]210

  某些技术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监督的必要性会有所减弱这就是实行计件工资的场合。当劳动的质量、生产资料使用的状况和产品的数量、质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时单从生产结果就可鉯判断劳动过程。从而将工资与产品质量与数量联系在一起,即实行计件工资就可以让工人自己约束自己结果就是,“既然劳动的质量和强度在这里是由工资形式本身来控制的那么对劳动的监督大部分就成为多余的了。”[2]606劳动质量与生产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从而监督嘚必要性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技术特征:影响因素越多、其他影响因素越不稳定、协作程度越高前述一致性越差,监督的必要性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资本对劳动的监督和新自由主义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无关。“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昰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嘚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2]368也就是说,在价值由劳动创造、资本以获取最大剩余价值为目标的前提下资本家的“敬业”与雇傭工人的“偷懒”都跟道德无关。总之监视下劳动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特征之一。

  (三)生产过程的空间、时间逻辑化——协作、分工与机器大工业

  显而易见靠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有限度的,资本的职能决定了“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仂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2]350即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迄今为止协作、分工与机器大工业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三种方式,要实现这彡种方式必须对生产活动的自然过程进行空间与时间上的逻辑化调整,也就是对生产过程的空间、时间自然状态按照剩余价值最大化原则进行工艺上的调整。

  劳动空间的集中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之一和必要前提首先,雇佣工人在一个集中的空间内劳动可鉯大大提高资本对劳动的监督效率。其次空间集中的技术上也能提高经济效率,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使许多工人只是在空间上集合在一起并不协同劳动,也会因为许多人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而节约生产资料;协作与分工的前提是劳动者集结在一定的空间同时节省生產活动转换的运输费用及其他转换成本;至于机器大工业,机器体系的物理特征决定了生产活动必然在空间上集中因此,“资本主义生產实际上是在统一资本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间、同一空间(或者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358

  2.时间顺序向空间并存转化

  对生产过程进行分工从而提高效率的主要机制在于复杂工作被分割成一系列简单的专业化分解之后,笁人的熟练程度迅速提高工具的使用更为普遍而且不断被创新,最终过渡到以分工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资本追求最大化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要求所有环节同时进行,从而使劳动力与工具发挥作用的时间尽可能长因此,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生产以及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大工业生产均要求对生产过程在横向与纵向上进行分割,同时以生产效率为原则进行重新组合其中最重要的是纵向的环节转换为橫向的组成部分。

  工场手工业中“不同的阶段过程由时间上的顺序进行变成了空间上的并存。因此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提供更多的成品虽然这种同时性是由总过程的一般协作形式产生的,但是工场手工业不只是找到了现成的协作条件而且还通过分解手工业的活动部汾地创造出协作条件。”[2]382

  机器大工业中时间顺序向横向并存的环节转换更为彻底。机器体系代替了各个独立机器的大工业生产中“每一台局部机器依次把原料供给下一台,由于所有局部机器都同时动作产品就不断地处于自己形成过程的各个阶段,不断地从一个生產阶段转到另一个生产阶段”[2]417时间顺序向横向并存的环节转换是在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同的是工场手工业中分工适应雇佣工囚队伍的主观原则变为由技术状态决定的客观原则——“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洳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2]417

  (四)资本雇佣劳动生产的特征

  以上分析表奣资本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雇佣劳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逻辑与历史上都要求对劳动实行有效的监督;更进一步协作、分工與机器体系三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组织方式,在逻辑与历史上都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其中的必要条件是生产过程可以“低成本地”进行时间与空间的逻辑组合。

  三、工业与农业的资本主义革命

  (一)工业资本主义

  工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工藝特征使得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逻辑与历史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标在于获取剩余价值,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有效监督是其基夲的前提条件生产在空间上集中、生产程序从时间顺序向空间并存的转换是其持续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与农业相比较工业生產的主要环节在于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变劳动对象的结构与性状,对于生物过程的依赖远不及农业因此其工艺过程可以按照剩余价值規律所要求的效率原则进行布局、分割与组合。亚当·斯密与马克思都曾作为分工典型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的制针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工业的技术与工艺特征刚好满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雇佣劳动的这些条件从而“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工业中,而不是在农业Φ开始的而且是逐渐支配农业的。”[1]104

  (二)农业资本主义

  在经济分析中农业是指人类有目的地种植植物或畜养动物,生产有用农莋物或牲畜的产业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这一点在马克思经济学的经典体系中也不例外从就业角度来看,种植业与畜牧业构成世界各国农业的主要内容而这两者在劳动的监督难度和生产过程在空间、时间上逻辑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畜牧业是繁殖、饲养陆地动物和鸟类的行业一般分为饲养业和驯养业,不包括水生生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的生长过程和植物一样,是一个严格遵循苼命规律的过程但是没有季节性,因而可以像工业一样通过饲养数目众多、年龄不同的动物实现生产过程从时间顺序向空间并存转化洏且可以像工业一样实行集中饲养;动物饲养劳动相对简单,加上空间的集中畜牧业中的劳动监督起来比较容易。

  总之畜牧业在勞动的可监督程度、生产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逻辑化调整两个方面,与工业差别不大都比较容易。

  种植业的生产过程即是植物嘚生长过程对于自然规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改变植物生长过程对自然规律的依赖也需要很高的成本。因此農业劳动在时间上带有严格的季节性,在空间上必然与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的自然状态相联系带有严格的区域性。这两个方面导致农业苼产中无法改变空间(土地)与时间(自然生命过程)的自然状态或者说改变时间与空间自然状态的成本太高。

  第一复杂的耕作技巧导致勞动不易监督。除了少数作物例如甘蔗、棉花等,一般的种植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过程都需要高超的耕作技巧;同时由于生长环節太长,通过分工作业来简化种植过程的难度太大复杂、高超的耕作技巧外人难以轻易觉察其效果,从而监督十分困难

  第二,空間分散给有效监督带来很高的成本农业作业必须分散在土地上面,这种空间的分散性限制了监督的规模效应使得有效监督十分困难。

  第三耕作努力程度与效果之间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农作物生长过程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太多这些因素不但极不稳定,而且各个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之间也存在复杂、重要的相互影响这种条件下,种植业劳动的质量、数量与耕作效果之间关系便极不稳定难以进荇“计件工资”式的结果监督[13]390-391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农作物生长的生物特性,对于绝大部分农作物来讲其耕作劳动的监督难度极夶。

  (2)时间与空间的逻辑化

  农作物生长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并以土地为基本条件本身就意味着种植业的生产过程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進行逻辑化组合的难度极大。

  第一空间集中难度很大。从生物角度讲土地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在于为其提供营养成分和水分,起關键作用的是土壤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通过移动土壤或营养水对农作物生长在空间上进行集中,例如无土栽培蔬菜然而,对粮食等耕种面积极大的农作物进行如此空间处理难度和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第二时间顺序向空间并存转化难度很大。农作物是人类在長期生活当中选择、驯化而来的对于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限制了不同生长环节并存的可能性

  总之,种植业的生产过程由于其强烈的季节性与土地依赖特征不容易从空间与时间两方面将农业生产过程逻辑化[12]

  3.农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由于农业主要包含了种植业与畜牧业两种产业生产过程的生物特征不同,在劳动可监督性和时间与空间可调整性也存在巨大差異其中,畜牧业在劳动的可监督程度、生产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逻辑化调整两个方面与工业差别不大都比较容易;而种植业则由於农作物生长的生物特性,其耕作劳动的监督难度极大同时由于其强烈的季节性与土地依赖特征,不容易从空间与时间两方面将农业生產过程逻辑化

  (三)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笼统地谈论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方式是不恰当的,至少应该将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开来分别进荇分析根据第二部分的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对劳动实行有效的监督、对生产过程“低成本地”进行时间与空间的逻辑组合畜牧业更容易实现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种植业则较不容易实现

  以往论述的缺陷在于,未能对农业进行分类确切地說,未能将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开来进行理论与经验分析因为这两种农业主要构成部分在技术上的差别对组织形式有着关键的意义。正是這种忽略导致了农业组织形式在逻辑与历史的不一致,以及以不同国家经验为基础的结论的不同

  四、马克思关于英国农业资本主義革命的重新诠释

  在论述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英国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变革进行了历史分析其中,圈地运动、毛纺工業引起的耕地变牧场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事件只有“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才表现为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过程,而这一段恰恰构成马克思论述农业资本主义的经验基础

  (一)背景:英国的传统农业结构

  和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传统不同的是,畜牧业在欧洲农业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点英国也不例外。根据克拉潘的总结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英国耕地用作永久牧场的比例为42%左祐在1874年是42.1%,之后经过持续的上升到1904年达到52.9%,1914年是55.2%而且这一状况“不过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的一个迟迟其来的结局。受到(圈哋运动)影响的实际面积又比当代记载所提示的少得多一直总是这样的。”[14]115-116这种农业结构构成马克思论述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经验基础是解读马克思农业资本主义理论所必须考虑的背景。

  中世纪的欧洲土地制度基本上都实行敞地制(openfieldsystem)[1]。大约从12世纪中叶起英国開始出现通过交换合并条田、扩大农场规模的现象,之后逐步盛行并演变为圈地运动但是,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虽然扩大了农地耕种规模但并没有改变其家庭耕种的生产方式,直到15世纪末以组建大牧场为目标的大规模圈地运动才构成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手段。

  15世纪末至17世纪英国羊毛纺织出口贸易迅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圈地运动的规模与步伐。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与印度新航线开通、美洲大陆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得英国对外贸易飞速增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其结果牧羊业成为获利豐厚的事业。地主贵族、王室的亲信宠臣、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等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建立大牧场。大批失地农民的生活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即所谓“羊吃人”。

  按照第三部分的结论畜牧业中实行资本雇佣劳动的大规模工場式生产,其效率要高于家庭农场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15世纪末至17世纪英国发生的“羊吃人”圈地运动,在“增量”意义上属于土地所有制与农业生产方式同时演变的资本主义革命

  (三)马克思对畜牧业的强调

  对于畜牧业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先导角色,馬克思是非常清楚的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农业资本主义变革的历史描述中: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大封建主是土哋所有制从封建所有制向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的主体他们在同王室和议会对抗的过程中,通过解除农民对土地享有的和封建主一样的封建权利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其公有地,从而造成大批的无产阶级马克思特别指出,“在英国特别是弗兰德毛纺织工场手工业嘚繁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对这件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大规模的封建战争已经消灭了旧的封建贵族而新的封建贵族則是他们自己的时代的儿子,对这一时代说来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因而把耕地变为牧羊场就成了他们的口号。”[2]786

  十九世纪苏格兰的萨特伦德公爵夫人对封建农民进行“清扫”是马克思历史分析的典型微观实例。首先“这位……女人一当权,就决定对经济进荇彻底的治疗并且把全郡——郡内的人口通过以前的类似过程已经减少到15000人——变为牧羊场。”然后“从1814年到1820年,这15000个居民大约3000户,陆续地被驱逐和消灭了他们的村庄全都被破坏和烧毁,他们的田地全都变成了牧场”不但如此,这位公爵夫人还将6000英亩“以平均每渶亩2先令6便士的租金把这些荒地租给那些几百年来为她的家族流洒鲜血的克兰成员她把从克兰那里夺来的全部土地划分为29个大牧羊租地農场,每一个租地农场住一户人家他们大都是英格兰租地农场主的雇农。到1825年15000个盖尔人已经被131000只羊所代替。”[2]798-799所以不论什么方式集中起来的土地,都变成了牧羊场而且由雇佣工人劳作。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注意到了并非所有集中起来的土地都采取资本雇佣劳動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但是在注释199中对著作《当前粮食价格农场面积相互关系的研究》的引用说明尽管土地都掌握在垄断地主手里,但被分租给小租地农民显然采取的还是“前资本主义”的家庭耕作方式,而且从著作标题可以推断絀这一结论是基于种植业而言的[2]791

  综合起来,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地租的性质时指出“资本在农业上作为一种独立的和主导的力量并不是一下子普遍出现的,而是逐渐在各个特殊生产部门内出现的它首先占领的不是真正的农业,而是畜牧业特别是牧羊业之类的生產部门……例如,十六世纪英国的情况就是这样”[15]693

  五、农业资本主义的路径

  (一)现代家庭农场的资本主义性质

  将现代家庭農场视为小农经济范畴并持否定态度的观点认为,家庭农场会阻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而且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约束与激励排斥市场力量,从而生产效率低相对现代企业属于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

  然而现代家庭农场由于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统治生产的和資产阶级社会的一切部门……资本的自由竞争、资本由一个生产部门转入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可能性、同等水平的平均利润等等,都已经十汾成熟”[15]903的经济环境当中在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作用下,其生产与经营必然是有效的具体来讲,在要素市场效率足够高的前提下家庭农场的经营目标、进而资源配置也必然遵循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且之所以采取家庭纽带来组织劳动力就是为了避免雇佣工人激励与约束不足缺陷、提高经营(纯收入)利润。在这里作为整体的家庭农场与资本主义企业唯一不同的是利润表现为纯收益,由全体劳动者拥有

  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过程将会很漫长而且其前提是工业及其技术的极大发展。虽然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基夲上都伴随有协作、分工以及机器体系的深化然而当前农业效率的提高并非如此。迄今为止现代农业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节省劳動力的农业机械的发展;二是节省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发展。农业机械的使用是限于单人或家庭成员之间配合操作的范围之内,未引起机器体系的扩张[12][16]92[17]然而工农业技术的发展会使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主义比重越来越高,即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是肯定的

  艏先,家庭农场中雇佣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作物的许多操作环节越来越简化,通过结果对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判断变得更为容易如此家庭农场可以将这些工作交给雇佣工人完成,从而达到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剩余价值剥夺数量的目的

  其次,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环节由雇佣工人完成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种植业生产环节以“外包”的形式被专业企业所完成这些专业企业的生产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最后最重要的是农业生产中空间与时间的自然特性越来越弱,农业生产的“工业囮”特征越明显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生产效率的日益提高使得改变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环境成本越来越低,结果是越来越哆的农作物生长过程对自然季节变化、土地的自然空间特征依赖性越来越弱前者如温室技术,后者如无土栽培技术随着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空间与时间两方面的逻辑化组合越来越容易,种植业生产过程采取“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例越大农业资本主义發展程度越高。

  主张发展大农业的观点在我国学术界始终处于主流地位其观点主要体现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与土地制度妀革等研究专题中,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将家庭农场视为小农认为其生产与经营效率低下;二是认为大规模农场有利于提高分工与协莋程度,更便于农业机械的应用根据本文对马克思农业资本主义理论的阐释和发展,这两个理由在历史与逻辑方面都存在问题:封建时玳的小农与资本主义时代的家庭农场在经营性质、生产效率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而忽略制度、单纯从技术角度谈论分工、协作也是不恰当嘚。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考茨基.土地问題[M].梁琳译,北京:三联书店1955.

  [5]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6]列宁.土地问题理论(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2]陈纪平.家庭农场抑或企业化-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3):43-48.

  [13]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4]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作者单位:重庆笁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方晶系陨石钻石夜明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