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监狱玉米亩产多少斤正常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重访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写新篇重访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春到上塘写新篇财经大叨百家号春到上塘纪念馆。包产到户后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队长任孝干劳作场景雕塑。航拍的垫湖村村民集中居住区。初夏时节,记者驱车来到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满目丰收景象:金色的田野,收割机来回收割麦子,麦子的清香随风飘送。如果不是村口那块“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石碑,人们很难想象,40年前,这里的农民分田到户,在全省率先揭开农村大包干的序幕。逼出来的大包干“大包干,那是逼出来的!”说起往事,77岁的苏道永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让人感受到当年他敢想敢干的勇气。40年前,苏道永任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会计,在第五生产队蹲点。这里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到处是贫瘠的岗坡地。“黄粘土,水不淌,十家九户都缺粮;破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就是当年上塘人的生活写照。1978年,大旱,上塘公社人无粮、牛无草、地无种。作为上塘最穷的生产队,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小麦亩产20公斤,不到往年的一半,苏道永心急如焚,一心想给大伙找活路。当年9月,苏道永到县里开会,听到农作物可以划到作业组的消息,觉得“上面政策有所松动”,回来就召集第五生产队25户村民开会。有人提议:农作物分到小组还是“大锅饭”,干脆直接“分到户”。这想法,让村民们眼前一亮。一连十几天,大家每晚碰头,测算土地面积、划分好田孬田……包产到户在当时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苏道永深知这样做的风险,但为了让村民吃饱饭,他豁出去了。9月底,第五生产队172口人,通过抓阄,每人分得1.5亩春田。他跟大家约定:收获后,每人上交集体玉米、山芋、花生157.5公斤,剩下的都归自己。第二年,每人又分得1亩小麦田。“大集体时,队长吹哨上工,半个小时人也聚不齐,一上午就干两三个小时;包产到户后,男女老少都在地里忙活。”苏道永记得,分田后,地里不再长荒草。人勤天帮忙。1979年风调雨顺,第五生产队迎来大丰收:玉米亩产近300公斤,过去才100公斤;花生亩产200公斤,过去仅50公斤……留足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粮食后,第五生产队出售余粮1.25万公斤,还清1000多元集体贷款。“1958年后,我们年年吃救济粮。直到1979年,生产队才第一次靠自己解决口粮。我家卖了5000公斤山芋干,拿到800元,当时一头牛只要五六百元。”讲到这儿,苏道永突然话锋一转,“省里的纠偏工作组很快就来了”。虽然大包干让农民不再饿肚子,但包产到户在当时仍是禁区。苏道永深知硬顶不行,便决定“打游击”。上面来人检查,他便把农民临时集中起来干活。1981年2月初,新华社记者王孔诚、周昭先来到上塘采访,在当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刊发通讯《春到上塘》,反映包产到户给上塘带来的喜人变化。报道不避问题,写出上塘农民向责难自己的领导发出的呐喊:“俺们坐在粮囤上,只求你们说句话呀!”历史为农民说了话。“1980年,大队办学习班,还是不准搞包产到户。”苏道永回忆,那年9月他接到通知去公社。“我跟老婆告别,交待如果我三天回不来,那肯定犯了路线错误。”当他忐忑不安赶到公社,见到泗洪县委办主任,被告知:“中央刚下发75号文件,你做对了!”他回到学习班,动员大家:回去分田吧。1982年1月,中央下发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再发“一号文件”,肯定联产承包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江苏随即在全省推广包产到户。从合到分再到合包产到户让垫湖人吃饱饭,但当年的“分”带来的改革效应,随着时代变迁逐步弱化。上世纪90年代,由于观念固化,加之自然条件制约,上塘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落伍了,种田望天收,工厂没几家。1992年,上塘农民人均纯收入504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一年,垫湖村成为省定经济薄弱村。此后,包括上塘在内的西南岗地区8个乡镇,被纳入全省扶贫攻坚重点片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从包产到户开始,就已根植垫湖村农民的血脉中。”泗洪县委书记王晓东说,垫湖村人激活改革基因,向贫穷宣战。这一次,垫湖人决定从“分”走向“合”。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垫湖村启动土地集中整理,拆田埂,把小田变大田,全村新增耕地850亩。土地规模经营随之展开。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而到当年,垫湖村1.2万亩耕地已全部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严跃是泗洪本地人,2012年看中垫湖村土地连片、基础设置配套到位,他以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到垫湖流转3500亩土地种粮。接手土地后,严跃投入400多万元改造农田。他告诉记者:“今年水泵站增容,水流量是原来两倍,1600亩水稻肯定能长好,赚90万元没问题!”地流转给大户,把更多人解放出来。垫湖村3790人,1700名劳动力,最多曾有1000多人在外打工。留下来的人,不少到大户的家庭农场打工。严跃常年雇用15名垫湖村农民,他们每月收入2500元到3000元。尽管还是种地,但收入大不同。71岁的任孝勇有3亩地,原先种小麦、玉米,收成好时能挣一两千元。土地流转后,他每年有2100元租金,给大户打零工,一年还能挣1万多元。岗坡地孕育新希望十多米高的粮食烘干设备轰隆隆运转,货车将收割上来的小麦从一头倒入机器,烘干的小麦源源不断从管道口送出,落地成堆。这么先进的烘干设备,属于垫湖村去年成立的农机合作社。这台设备一天可加工35万公斤粮食,今年垫湖村预计收获400多万公斤小麦,只要它开足马力,足以将这些小麦全部烘干入库。“烘干一斤小麦,合作社收六分钱。小麦烘干后,农民可以放在合作社保存,也可直接卖给我们。”垫湖村党委书记周磊告诉记者,去年,他与村里几个大户合作,牵头成立合作联社,下辖种植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前后投入550万元。烘干车间旁,十几台水稻插秧车一字排开,夏收结束,它们就将大显身手。人工插秧,一个熟手每天只能插一亩,工钱需要230元,而用插秧车,每台车一天插秧70亩,成本只有人工一半。今年随着这些插秧车投入使用,全村1万多亩水稻有望全部实现机插。“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统’得不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诸纪录认为,提高“统”的水平,关键要发展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农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组建合作社,为大户提供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烘干等全方位服务,将有力地支撑垫湖村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这是周磊对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思考与实践。2008年,周磊高中毕业回村。作为垫湖村子弟,他这十年扎根乡土。为适应岗坡地的土壤状况,泗洪在西南岗地区推广种植耐旱的碧根果。2015年,周磊流转40亩地,发展碧根果育苗。去年,首批树苗出手,每亩利润达1.5万元。周磊的示范很快见效。王旭浩是垫湖本村人,原先在北京打工,去年底回村,流转190亩地,与十多名村民一道,跟着周磊干。目前,碧根果育苗基地规模已达500亩。初春播下的种子,已长出十几厘米高的小苗。“等冬天长成出售,一株苗能卖28元,而一粒种子才1元钱,利润很可观。”王旭浩对未来充满信心。“上塘已有1.5万亩碧根果、软籽石榴等经济林木,我们计划3年内再增1.5万亩,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上塘镇党委书记蒋朝辉介绍说。周磊正在试种榉树等绿化苗木。他憧憬,待到绿满上塘,可以搞乡村旅游,把城里人请来看高低起伏的丘陵风光。生在“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生在改革时代,700多名垫湖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这两年回乡创业。他们胸怀梦想,在岗坡地里播撒孕育希望的种子。家门口也有美好生活40年前的垫湖,户无一块砖、家家住草房。这早已在春到上塘纪念馆定格成记忆。今天,垫湖村1460户全部搬进集中居住小区。走进小区,如果不是路上摊着新打的麦子,如果不是家家一楼停放的农机,记者真以为置身城市小区。2007年,垫湖村按“农民自愿、拆旧建新、不占耕地、分期建设”的原则,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污水处理厂、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带“长鼻子”校车的小学、滨水公园……这些年,小区配套设施越来越多,农民生活越来越方便。“现在这房子好,跟城里人住的一样!”86岁的垫湖村村民任来甫说,自己住过草房、瓦房,几年前到集中居住小区盖小楼。拆迁补偿款5万元,自己再掏2万元,盖起144平方米的小楼,他感觉“很划算”。垫湖村距泗洪县城直线距离仅13公里,但过去交通闭塞,形同孤岛。周磊十几年前去县城读书,要走五六公里路,才能坐上进城班车。去年,从村里直通泗洪县城的垫湖公路通车,公交车直达村口,半小时一班,20分钟就能进县城。补发展不充分的短板,上塘聚焦二三产业,去年引进投资千万以上企业8个,新增创业项目230个,孵化电商企业21家。全镇“三来一加”项目达106个,仅此就解决2470人就业。6月7日,泗洪华芯电子厂垫湖村加工点,20多个年轻人围着长桌依次坐开,忙着拼装玩具。加工点负责人陈城说,“她们都是本村人,干活计件付酬。新手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元,熟手超过3000元。”“回家住得舒服,又有活干,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29岁的华天天,上个月刚从南京的工厂辞职回家,到加工点上班。“现在每月工资2500元,不比在南京挣得少。”她感慨,家门口有好日子,应该再早点回来。西南岗地区扶贫取得重要进展,上塘的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这里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去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万元,比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6%。作为全省经济洼地中的洼地,经过40年的努力,上塘经济已达到泗洪乡镇的平均水平。站上新起点,改革再出发。咬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上塘正在书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新篇章。(孙巡 徐明泽 季铖)泗洪县委宣传部 供图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财经大叨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做您的贴身财经小助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革胡子鲶鱼的人工养殖繁
今天是:日
水产养殖网―水产行业专业信息平台!
革胡子鲶鱼的人工养殖繁育技术
07:56:00  中国水产养殖网  出处:中国水产养殖网        浏览量: 8692 次
  革胡子鲶(Clarias&leather)又叫埃及胡子鲶、埃及塘虱鱼、革极子鲶、埃及塘角鱼、草胡子鲶(可能为笔误所致),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常栖息于池底沿岸水域,喜群居,善钻泥及穴居,是一种以动物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我国于1981&nbsp年引进。它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食性广、抗病力强、耐低氧、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骨剌少等优点,因此,革胡子鲶是一种很有养殖前途的优良高产品种,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很好。现养殖范围已扩大到我国大部分地区。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革胡子鲶体形长,体表无鳞,呈圆筒状,头扁平,口近下位,触须(4对)较发达,眼较小。头背部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骨质颗粒状突起。各鳍边缘呈淡红色,体侧有黑色斑点及灰白色云斑块,背部灰黑,腹部白色,口裂较宽。  生活习性   革胡子鲶属于底栖性鱼类,性情温和,但幼苗时期种内竞争较为激烈,经常发生相互残杀、弱肉强食现象。它白天饱食后喜欢聚集于池底、洞穴和阴暗处,夜间四处活动和觅食。由于长期栖息于底层穴居环境,造成视觉退化,对外界食物、刺激、敌害等的感觉,主要依靠口周围四对发达的口须和发达的侧线系统及嗅囊。同时革胡子鲶具有形似树枝状的鳃上辅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因此耐低氧能力很强。只要皮肤保持湿润,长时间离开水也不会死亡。  革胡子鲶的迁徒能力很强,利用强壮的硬棘,在陆上支撑身体爬行,越过许多障碍物,从一个水体迁移到另一个水体去寻找新的生活环境。革胡子鲶属热带、亚热带性鱼类,耐低温能力差。当水温降到8~10℃,会造成冻伤,感染水霉病;当降到7℃以下时,则开始死亡。因此,革胡子鲶在人工越冬期间,水温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  革胡子鲶在溶氧量为0.8毫克/升的水体中(一般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为1.7毫克/升)和PH4.8的酸性环境中(一般鱼类要求水中PH值为5.6以上)仍能正常生活,甚至在腐败发臭的水体中也能生存,但若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其生长也会受到抑制或导致多种鱼病的发生。  食性   革胡子鲶是一种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量大,日食量为自身体重的5~8%,最大可达15%以上,如投饲过量,会产生摄食过多而胀死现象。革胡子鲶耐饥能力强,鱼种或亲鱼在人工越冬期间,4~5个月不投饲也不会死亡,当水温升到15℃以上时开始正常摄食,温度在20~35℃时摄食旺盛。一般5~9月为摄食盛期,此时生长速度最快。  在天然水体中,鱼苗主要摄食轮虫、水蚤、孑孓、枝角类、桡足类等。摄食后的4~7天,完全靠捕食获得营养。适口的对象逐渐由小变大,以捕食较大型的枝角类为主,在枝角类不足时,也采食水中的有机碎屑、水生昆虫、蠕虫等。成鱼阶段主要捕食水体中的蠕虫,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小鱼、小虾及动物尸体、有机碎屑、植物的嫩茎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禽畜的血、内脏、鱼粉、蚕蛹、螺蚬肉、蚯蚓、蝇蛆等动物性饲料;也可投喂米糠、花生饼、麦麸、豆饼和玉米粉等植物性饲料。  生长   革胡子鲶性贪食,常饱食后潜伏于池底的阴暗处不动。因此其生长快、产量高、生产周期短。在我国南方每年可养2~3季,在池塘条件下养殖,经4~5个月饲养,当年鱼苗一般可长到0.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2公斤以上,亩产可达5000公斤。对于上年越冬鱼种,普遍可长到1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以上。  繁殖习性   革胡子鲶性腺发育属非同步多次产卵类型,繁殖能力强,性成熟年龄为10~12月龄。一般一年可繁殖3~4次。革胡子鲶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9月,少数亲鱼产卵期可延至10月底结束,其繁殖盛期为5~7月。8月以后,由于卵巢退化或遇高温繁殖能力则减退。11~12月,生殖腺处于退化阶段。繁殖适宜水温为&nbsp22~32℃,最佳为27~32℃。低于20℃或高于32℃时,产卵活动受抑制,18℃时基本不产卵。当水温升到20℃以上时,成熟的雌雄鱼发情追逐,雄鱼排精,雌鱼产出碧绿色的粘性卵于附着物上,其产卵习性,近似于鲤、鲫鱼。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体重0.25~0.5公斤重的革胡子鲶的产卵数为&nbsp1.5~6.5万粒,体重0.75~1.25公斤的雌鱼怀卵量为11.3~17.8万粒。孵化水温22~30℃,22~25小时即可出苗。
投稿信箱:tougao@shuichan.cc
上篇新闻:
下篇新闻:
& 相关资讯:
& 相关文库:
客服热线:025-
技术:客服:
地址:中国南京汉中路185号4F 邮编:210029
南京问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加入中国水产养殖网微信玉米价格平稳 种植收益不高_网易新闻
玉米价格平稳 种植收益不高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玉米价格平稳 种植收益不高)
■ 星级记者喻寒松由于受到今夏高温热害和近期多阴雨天气影响,我省部分玉米种植户收成可能不如以往,但大多数地区玉米收成仍维持正常水平。随着新季玉米陆续上市,当前玉米市场行情和农户种植收益有何变化?玉米收成差异性大“我今年种植了110亩玉米。 ”濉溪县百善镇青卫村种植大户叶志光告诉记者,由于缺少烘干设备,他的新季玉米只能根据晒场大小,边收获边晾晒,收割期就拉长到半个月以上。受到地块肥力不均匀的影响,玉米单产差异性很大,好的地块平均亩产1100斤,地力瘠薄的玉米单产只有600多斤,玉米平均亩产接近900斤。与去年相比,每亩减收50斤左右。 9月底和10月初的连阴雨天气影响到部分农户的玉米收割,涡阳县陈大镇孙老家村孙子富本季种植了600亩玉米,“去年这个时候我的玉米早已收割完毕,但今年直到本月12日,在地玉米才收完。 ”孙子富对记者说,7月中下旬的高温热害天气对部分玉米的单产造成不利影响,新玉米平均单产1000斤,比去年减收100斤/亩左右。涡阳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峰介绍,该县本季玉米种植面积40万亩,比上一年度缩减30万亩;玉米平均单产500公斤,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亳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敬才告诉记者,该市本季玉米平均单产在900—1000斤之间,与正常年份相比略低4—5%,同时不同玉米品种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收购价小幅波动叶志光对记者说,新季玉米刚上市时,农村小贩的收购价是0.76—0.78元/斤(统货,含水17%),集镇收购站开出的价格是0.8元/斤(统货),与去年同期相比略微提高了0.02元/斤。自从新玉米上市以来,利辛县阚疃镇粮食贸易商汪振雨已收购了200吨新玉米,他告诉记者,近期玉米收购价0.73—0.74元/斤(统货),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相关市场监测显示,蚌埠地区新玉米(含水率16%以内)贸易商销售装车价1690元/吨,丰原厂新玉米(含水率15%)收购价格1550元/吨;江苏省连云港地区新玉米 (含水率15%)到站价格元/吨,南京地区新玉米(含水率15%)到站价格1880元/吨;湖北省荆门地区新玉米(含水率15%)到站价格1840元/吨,荆州地区新玉米(含水率15%)到站价格1940元/吨。种植收益太单薄“大户种植玉米太不挣钱了。 ”叶志光连连感叹到,每亩需用种粒,种子费用45元/亩;机播费用35—40元/亩,机收费用70—80元/亩,机械费用105—120元/亩;每亩玉米需打三遍药,农药费用30元/亩;每亩需施用复合肥80斤和尿素40斤,肥料费用110元/亩;除草剂费用10元/亩;人工费用50元/亩;土地流转费用350元(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900元,玉米和小麦分别分摊350元和550元)。合计各项投入,规模户每亩玉米种植投入705元。 “以现在的收购价出售玉米,我肯定是亏损的。 ”叶志光盘算到,当玉米含水率降到14%以后,就把新玉米暂时贮藏起来,市场收购价至少提高到0.85元/斤才能出手。以每斤0.85元的市场收购价和850斤/亩单产水平计算,每亩产值765元,扣除各项投入,每亩毛收入只有60元。“我今年种植了600亩玉米,其中400亩玉米当做青贮玉米卖给当地的养殖场。 ”涡阳县陈大镇孙老家村孙子富向记者介绍到,大户种植玉米每亩种子费40元;农药和除草剂费用30元/亩;复合肥、尿素费用110元/亩;从种到收的机械费用100元/亩;人工费60元/亩;年土地流转费700元/亩,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各分摊350元/亩。合计各项投入,每亩玉米种植成本约690元。孙子富以每吨220元的青贮玉米价格进行销售,以每亩3.5吨产量计算,每亩产值770元。扣除物化和人工投入,每亩毛收入约80元。玉米行情仍难好转
汪振雨告诉记者,东北产区玉米对我省玉米市场冲击很大,近期到站的东北陈玉米即使价格高达0.93—0.94元/斤(含水率10%)依然受到本地养殖户的追捧。他预计,在东北产玉米南下以前,当地三等玉米市场收购价可能会维持在0.78—0.79元/斤上下。东吴期货研究所姜兴春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到,今年新作玉米种植面积小幅下降、全年产量小幅回落,但近期玉米进口量大增。整体上看,2017/18年度新季玉米市场小幅利多,价格预计稳中有略涨,预计今年东北玉米收购价格初期在0.80-0.85元/斤。
(原标题:玉米价格平稳 种植收益不高)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江苏省连云港玉米亩产多少斤正常_百度知道
江苏省连云港玉米亩产多少斤正常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12703
获赞数:8555
擅长:暂未定制
你是说问一下,江苏连云港的玉米现在亩产多少斤才算正常呀。由于在农业上。对种子培育加强。一般亩产在1200左在就算正常。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云港哪里好玩的景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