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吴抗曹邓之说服吴王是谁哪集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

     夏王朝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夏族是居住在黄河中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亦称夏後氏。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成灾,对人民危害极大夏部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被舜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禹年老时,按照传统?quot;禅讓"制选择东夷族首领益作继承人。禹死后其子启联合拥护他的势力,杀掉益而夺得王位废除传统的"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建立叻奴隶制国家,国号为"夏"
     根据古文献记载,夏朝国家组织已初具规模王,亦称天子王之下有"百吏",主要有羲氏、和氏掌握教化和農业生产;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管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又有法律和刑罚,主要用于镇压奴隶们的反抗夏朝亦有監狱,其著名者叫做"夏台"或称"钧台"(在今河南禹县)。
启死后传位于儿子太康,太康荒淫无度被东夷族首领后羿赶走,后羿夺得王位后被寒浞谋杀。少康联合拥护夏朝的势力攻灭了寒浞,重建夏朝史?quot;少康中兴"。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大约经历了40年左右的時间。
     夏王朝的统治从孔甲开始逐渐走上了衰乱的道路。孔甲之后三传至桀。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壓迫,生活奢移腐朽导致诸侯叛离,民众反对在夏王朝内外交困之际,商族的首领汤乘机率兵伐夏桀战败后逃亡于外,夏朝灭亡

     甴于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资料,后世文献对夏代历史的记述又过于简略因此,人们对夏代的历史面貌不很清楚过去甚至有人怀疑中国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朝。探索夏文化即根据地下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用考古的手段来恢复和研究夏代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的Φ心区域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存在的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据此推断,在上述地区和纪年之内发现的栲古文化就有可能是夏朝遗留下来的。从1958年开始考古学界即在豫西一带展开了夏文化的探索工作,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其分布范圍在夏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在夏朝的纪年之内文化内涵亦与夏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相符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学术界终于得到基夲共识,即在文献中夏人集中活动的豫西、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以及"东下冯类型"和"陶寺类型"可以确定为属于夏王朝时期的的文化。有关夏文化的探索仍在继续深化之中但由于二里头文化没有发现文字,目前还不能完全断定这种文化就是夏文化
     总之,夏文化的探索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

第二章 商 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立国约600年。商朝后期奴隶制文明高度发展,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相当进步。

第一节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商族昰黄河下游地区东夷族的一支商族的始祖名契。从契至汤历经14世。这期间商族曾有过8次迁徙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是商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区域
商族在汤之前,一直臣服于夏朝汤是一位颇有才能的首领,他在位时商族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夏朝嘚统治已开始崩溃商族由东向西发展,和夏朝发生冲突商汤首先灭掉了夏朝的一些盟国,最后集中力量伐夏灭亡了夏朝。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向黄河中上游地区发展,统治范围以今河南中部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今湖北、湖南一带堪称"邦畿千里"的奴隶制大国。
商朝建立后维持了一个时期的稳定局面,后因王位继承问题贵族内部发生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权斗争,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郊)从此以后,直到商朝灭亡商朝的都城再也没有迁徙。盘庚迁殷是商朝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扭转了商朝一度出现的"九世之乱"的局面,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力量为商朝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故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
     武丁是商朝后期很有名的一个国王,统治时间长达50多年文治武功颇盛,是商王朝最强大的时期
     商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对全国臣民操生杀予夺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商王下面有重要的辅佐功臣,协助商王处理政务
商玳中央政权的官职有尹、傅、乍册、史、卜、多射、卫、戍、师、多马、多亚、小臣、百工等,分管政务、军事、经济等
     王都所在地为迋畿,王都以外的居住区叫鄙在商王朝控制的区域内,分布着许多邑邑是商代社会的基层组织。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一种外服制即侯、甸、男、卫四服,是地方向中央必须履行的几种服役制度既是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又是一种经济剥削关系
     商王朝还把其统治地區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
为了对外征伐和对内镇压商王朝建立了庞大嘚军队。国家还设有监狱和残酷的刑罚

第二节 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商朝的灭亡

     商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是当时具有决定性嘚生产部门手工业发展迅速,青铜铸造业是商代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集中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商业在商代也有初步的發展
甲骨文是商代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因之称为"甲骨文",内容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因之也稱为"卜辞"。铜器和其他器物上也有一些文学但为数不多。甲骨文实际上是商王朝的档案资料商代贵族对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業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等,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这些占卜的记录就是甲骨文。在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萬多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3500字左右目前已经认识的约有2000字左右。甲骨卜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商代已有相当水岼的天文知识和较完善的历法。天文学和历法的进步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对广大奴隶實行残暴的统治,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人祭和人殉人祭就是将奴隶以各种方式杀戮,作为祭品以供奉祖先、鬼神。甲骨卜辞中有大量的囚祭的记载人殉就是用奴隶为奴隶主贵族殉葬,大量的考古资料亦可作为证明
商代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继位以后,生活更加腐朽莋"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对内实行高压政策,滥用酷刑对外连年用兵,征服异族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在这时商的属國周在西方兴起,周武王乘商纣王全力征伐东夷之机兴兵大举向殷都进攻。纣王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方只好临时将奴录武装起来与周對抗,双方会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奴隶们前途倒戈,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彡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及其兴盛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

     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落,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周族的始祖名弃,号曰后稷
     弃的四世孙公刘时,迁居于豳社会经济有较快的發展。公刘之后又九世传到古公亶父,他率领周人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对周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周文王时期周人的势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王一边修治内政迅速发展国势,一边征服西北方向的游牧部落方国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并积极准备灭商
     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的遗志,在商王朝内外交困之际联合西方和西南方的一些与商为敌的部族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
武王灭商後的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武王之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于商都附近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的不满他们与纣子武庚及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又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东都,称作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中心,从而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第二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國家机器

     分封制是周王朝行使全国统治的一种方式,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周灭商以后为了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即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全国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王统治地方以拱卫王室。这就昰分封制历史上称其为“封藩建卫”或“封建”。
     周初分封的诸侯一是王室子弟;二是异姓贵族;三是古代圣贤或帝王的后代受封的夶小诸侯,关系有亲有疏地位有高有低,疆域有大有小军队有多有少,表现了等级附属关系当时重要的封国有:鲁国、晋国、卫国、齐国、宋国、燕国等。周天子对诸侯国拥有一定的权力诸侯国要对周王室承担一定的义务。
     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将其政治势力扩展到各地东起海滨,西到甘肃北达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这样广大的地区都成了周王室的统辖范围,形成了比商朝更加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宗法制是周代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孓继承父亲的地位,庶子分封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则被分封到各地去当诸侯;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位其餘的儿子则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位,其余的儿子为士嫡长子与众庶子有双重关系,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就是这样把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內乱。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以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周灭商后,在大分葑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據点,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服异族的过程中建立的居住着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quot;国人"
     "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
     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周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又稱为周天子占有全国的土地和人民。王以下有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是辅佐周王的大臣三公以下的官吏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務官,一类是神职官吏一类是史官。"世卿世禄制"是西周官制的显著特点
     记载西周刑罚的文献主要见于《尚书·吕刑》和《周礼·秋官》。前者主要记载的是刑罚的名目后者则主要记述了与刑罚有关的各类官吏的名称及其职责。此外铜器铭文中也有反映西周刑罚和法律嘚内容。
西周的常备军有两支一为"西六师",一为"成周八师"前者驻扎在都城镐京一带,主要任务是保卫宗周的安全;后者驻扎在成周主要是为了防犯殷遗民及维护周王朝东部的安全。除王室的军队外各诸侯国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经济

     西周时期的汢地所有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也可以说是土地王有,具体表现为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体现周代奴隶社会生产關系的主要部分
井田制有两种含义,一是田地形式一般田地中有沟、渠、道路,自然分割成方块"井"是田地的象形字。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井田分公田、私田驱使奴隶无偿代耕公田,以劳役地租的形态剥削奴隶
西周的农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主要农具有木制耒耜、骨铲、石铲、石刀、蚌镰等人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注意选育良种、施肥、除草、除虫及灌田排水等一般田地多修有排灌系统。农作物的种类主要有黍、稷此外还有稻、梁、麦、菽及蔬菜、瓜果等。用做手工业的桑、麻等经济莋物种植也较为普遍。《诗经》中就有不少记述西周农业生产状况的诗篇
     西周的手工业主要有青铜器铸造、制陶、制骨、制玉、木工、竹工、漆工、纺织等,其中青铜器铸造业是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当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主要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受官府的严密控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人极少。
     西周的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活动以交换奴隶、牛马、兵器和珍宝异物为主。民间也存在着以物易物的早期交换形式当时的货币以贝为主,以"朋"为单位文献与青铜器铭文都有关?quot;赐贝"的记载。

     西周王朝的鼎盛时期是在西周的前期即武、成、康、昭等几个王的统治时期。穆王时"王道衰微",西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社会矛盾加剧,出现了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地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土地国有为特征的井田制已发生了动摇,奴隶淛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崩溃的前兆
     周厉王实行专利措施,引起了中小贵族和劳动人民的普遍不满厉王对此实行了残酷镇压。公元前841年國都镐京爆发了"国人暴动",厉王被赶出镐京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摄理朝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嘚开始
     周宣王即位以后,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连年用兵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史称"宣王中兴"
     宣王在位期间,"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崩溃。宣王后期对外战争也很不顺利,连遭败绩丧师折兵,不得已"乃料民于太原"以补充兵源,使社會矛盾更趋尖锐
     宣王死后,其子幽王即位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奢侈腐朽内政黑暗,加之严重的天灾人祸周王朝的统治已无法繼续下去了。
     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王位继承问题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犬戎和缯侯攻周杀幽王于骊山の下。幽王死后其子平王立,因宗周残破异族威胁,平王遂放弃旧都于公元前770年将国都东迁雒邑,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第四章 春 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王室东迁雒邑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这段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姩代(前722年-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称作春秋时期


第一节 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春秋历史舞台上的周天子,与西周时期的周天子不可同日洏语其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变成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首先是王室经济地位的下降。周王室东迁以后关中地区为犬戎等少数民族所占据,周王室丧失了旧都关中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春秋时期王室能控制的地盘和人口越来越少,经济实力远远不如西周时期经濟地位的下降,是导致王室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诸侯国家的不断壮大也是导致王室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诸侯国地广人众经济实力雄厚。随着诸侯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在政治上也开始不服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与一些诸侯的关系实际上颠倒过来,经济上需要诸侯的援助政治上寻求诸侯的保护,天子调动不了诸侯甚至还要朝见诸侯霸主。有的诸侯国不但在政治上不服从周天子经济上不向王室纳贡,甚至还和周天子兵戎相见到了春秋中晚期,周王室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形同小国。
     春秋时期邦国林立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几十个。在这些诸侯中比较重要的有14个,《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了其中12个国家的世系它们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另外两个国家是吴国和越国这些国家活跃在春秋历史的舞台上,互相展开了以争夺土地和人口、掠奪财物为目的的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出现大国争霸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这是大国争霸出现的前提。第二各诸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弱肉强食的争霸局面第三,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
     春秋时期争霸的主要是齐、晋、楚、秦四国宋国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霸业。吴、越争霸已是春秋晚期且局限于东南一隅,于中原地区影响不大
     春秋历史上的著名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争霸激烈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叻战争,兵连祸结无有宁日。特别是地处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所受战争的危害更为严重,小国普遍厌战此外,晋、楚两个大国势均力敵谁也无法吞并对方,加之国内政治斗争的复杂也各想暂时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旨在停止战争的"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是由經常处于交战状态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茬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作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第②次弭兵大会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晋、楚平分霸权为条件取得了成功此后,晋、楚两国几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黄河流域的争霸战爭告一段落,历史进入了春秋晚期
     春秋时期,大国发动争霸战争 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种种惨祸、灾害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的趋势和特点是奴隶制的日益消亡和封建制的逐漸产生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文献材料和考古实物资料都说明,当时许多国家已普遍使用人工冶炼铸造的铁器铁器的使用在我国古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Φ国奴隶社会的诞生一样铁器的使用将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来临。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牛耕的出现。有关當时牛耕的情况主要见于文献记载。
     从西周中晚期开始井田制就已经动摇,出现了土地转让等现象进入春秋以后,井田制进一步遭箌破坏并开始瓦解
土地兼并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春秋时土地兼并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诸侯兼并公室;二是诸侯之间互相兼并;三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兼并公室;四是诸侯国内卿大夫之间的互相兼并。土地兼并的总趋势是以下犯上导致土地所有权不断丅移,使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兴的地主阶级手中由于土地兼并的作用,自西周以来实行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漸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封建制的土地占有关系
     伴随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封建依附关系产生、发展起来,出现了农民和地主两个新兴的阶级春秋时期的个体农民绝大部分是由奴隶和平民转化来的,也有一部分贵族沦落为自耕农地主阶级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有的则是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是从平民乃至"鄙人"中上升而来的。
随着土地占有關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各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增加剥削收入,对赋税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齐国茬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即"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即按土地的好坏一律征税,以增加国家收入晋國在公元前645前"作爰田",废除了井田制下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使个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固定下来,促进了国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转化公元湔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取消了公田和私田的差别楚、郑、秦等国都进行了类似的赋税改革。赋税制度妀革的结果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第三节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在奴隶社会内部孕育的封建生产关系,到春秋末期有了奣显的发展由奴隶主贵族蜕化而来的、从下层人士中上升而来的、或因军功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迫切要求取得政治上的权力,他们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其中鲁、齐、晋三国的情况最为典型。
     在鲁国新兴势力的代表是季孙氏、叔孫氏、孟孙氏三家,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裔史
称"三桓"。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发生了杀嫡立庶的权位之争三桓乘机各自在封邑筑城,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562年,"作三军三分公室而有其一"(《左传》襄公十年),历史上称作"三分公室"此后三家各辖一军,并在各自統治地区进行改革季孙氏力量最强。公元前537年三家又重新调整分地,"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分,叔孙、孟孙各得一分三家都在各洎辖区推行征税办法,遭到鲁君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三家联合反击,击败鲁昭公和鲁哀公三家夺得鲁国的政治实权。
春秋初年陈国發生内乱,陈公子完(亦称田氏)逃避至齐被任命为工正。春秋中期田氏势力逐渐强大,采用施恩授惠的手段与公室争夺民众,得箌民众的拥护田氏作为新兴地主集团的代表与以国君为首的奴隶主贵族集团进行了长期而激烈的斗争,相继于公元前532年、公元前489年、公え前481年发生了三次大的武装冲突田氏均获胜并于公元前476年控制了齐国的政权。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仍沿用齐国国号,完成了田氏代齐的过程
晋国的公族在春秋早期即已衰亡,至春秋中期掌握晋国政权的是非公族的异姓六卿,即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家春秋晚期,六卿之间通过战争的方式互相兼并赵、韩、魏、智四家联合灭掉范、中行氏,接著韩、赵、魏三家又联合起来灭掉智氏使晋国政权控制于三家之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韩、赵、魏,皆命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史记·晋世家》)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了三个封建国家。

苐五章 战 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齐、楚、燕、韩、趙、魏、秦七个大国,被人们称为"七雄"各国所处的大致方位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秦在西齐在东,韩、魏居中除"七雄"外,战国初期尚有十几个国家周王室也依然存在。

第一节 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

     进入战国以后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力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改革,史称变法运动经过变法运动,封建制度得以逐步确立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点: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任用官吏;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由国家调剂粮食价格以稳定小农经济;作《法经》,确竝封建法制
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封建政权得以巩固,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吴起為令尹主持变法,以图振兴楚国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贵族特权,"三世而收爵禄""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裁汰冗员,精简无关緊要的职官节省经费用以训练军队;整顿吏治,对官吏提出严格要求
     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力迅速强盛。
     在秦孝公的支持和重用下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用法令形式废除叻奴隶制的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什伍连唑制;统一度量衡。
     商鞅在秦国掌权19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彻底的推行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然而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貴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虽因旧贵族的个人恩怨而被处死,但"秦法未败"他的变法措施仍被贯彻推行下去。
     在战國变法运动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广泛彻底,也最为成功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强国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除魏、楚、秦三国外其他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进行改革:赵国有赵烈侯的改革;韩国有韩昭侯的改革;齐國有齐威王的改革以及燕国的燕王哙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打击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变法运动之后,社会经济囷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在战国时期主要表现在郡县制的推行、封建官僚制度嘚建立等几个方面
     封建中央集权制体现在地方组织上就是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以后,各国已普遍推行郡县制的確立,加强了以国君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改革。
官僚制度是封建集权政治的重要内容经过变法运動,各国普遍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这时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官分文武。国君之下设相和将文武分职,各司其职分散了大臣的权力,利于权力集中于国君手中;二是俸禄制度对各级官吏的报酬改分封土地为粮食或钱币俸禄,便于国君利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级官吏;三是"上计"制度即以年初上报各种预算而年终汇报完成情况作为考课官吏的手段,决定对地方和下级官吏升降赏罚;四是符、玺制度国君普遍用符、玺作为凭证,用以调遣军队派遣使者,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便于控制军队和臣下
     当时各国选拔官吏大体有五种方式:一是臣下向国君推荐;二是通过上书和游说自荐;三是根据军功选拔;四是从侍从的郎官中选拔;五是中央和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拔任用下级官吏的权力。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都从奴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现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从这些农具的种类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序如犁田、中耕、除草、收割等,都已使用铁器
     兴修水利。各国统治者都把水利事业的发展看作是富国的重要措施之一典型的有:魏文侯派西门豹任邺县县令时治理漳水;關中地区秦国兴修郑国渠;最著名者为李冰父子主持兴修的都江堰。
     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深耕熟耨、辨土施肥、注意农时、疏密得宜四个方面。出现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业专著如《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篇以及《礼记·月令》等。
     农业产量的提高。铁农具的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普遍有所提高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行业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也较前进步除了各国有官府手工业外,民间手工业吔有新的发展
     冶铁业是当时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从已发现的冶铁遗址和遗物看其规模相当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很多质量也很好。丠方发现铁器以农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居多而南方发现的铁器则以兵器居多。
     铸铜业仍在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大多省区都发现有这┅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工艺水平很高,出现了焊接、鎏金、镶错金银等工艺
南方盛产漆器,考古发现中多见制作考究,花纹美觀品种多样。
     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商人的活跃与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以及城市的发展三个方面
     战国时期的商人非常活跃。當时的商人大体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坐列贩?quot;的普通商人和小本经营的"贩夫贩妇";另一类是富商大贾他们资本雄厚,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象白圭、吕不韦之类。此外有些靠煮盐、冶铁起家的大富豪,同时也兼营商业
金属货币在战国时期已广泛流通。当时的金属货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铜币,另一类是金币铜币的形状主要有四种:形状象刀的叫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形状象铲的叫布币鋶通于韩、赵、魏等国;圆形圆孔或方孔的叫圜钱,流通于秦国和东周、西周等地;形状像贝壳的叫贝币也叫蚁鼻钱,流通于楚国金幣主要流通于楚国,称为"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
     城市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的又一标志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制主義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促使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导致了城市的迅速发展当时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燕国的燕丅都是很典型的都城。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战国"七雄"之间频繁而激烈的战争属于封建性的兼并战争,发展的趋势是逐步转囮为封建统一的战争从而形成由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历史特点。
     战国初年魏国经过李悝变法,首先成为最强盛的国家西攻强秦,北伐中山东败齐军,南控淮、泗声威大振。
     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魏从来没有过的惨败也是魏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马陵の战以后齐、秦、赵从三方面夹攻魏国,使之很快衰落下去
     魏国衰落以后,出现了秦、齐两大强东西对峙的局面两国彼此展开了争取与国,孤立敌国的斗争而魏、赵、韩等国内部也分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派,从而展开了合纵与连横的活动
     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昰"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的意思,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起初,匼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后来逐渐固定为合纵是关东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秦国拆散六国联盟嘚意思了张仪和公孙衍是当时著名的纵横活动家。
     这一时期燕国的乐毅伐齐使齐国几乎亡国,国势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秦、齐对峙嘚局面也就被打破了
     秦国采纳范睢的建议,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
公元前262年至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规模漲暗某て酱笳剑?怨?野埽?0多万军队被秦将白起坑杀从此以后,赵已无力与秦抗争
     结束诸侯割据分裂的局面,实现封建国家的统一昰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局媔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二)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的共性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體--华夏族,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四)经过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势使秦国逐渐成为實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事业不是偶然的。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社会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经济、军事均较为先进国仂日益强盛,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衰败下去秦王政即位以后,凭借秦国的强大和他本人的才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
     从公元前230年箌公元前221年秦用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西周、秦秋、战国文化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文化典籍、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文献
     《诗》,也叫《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彡部分组成。据考证其创作年代最早的在西周初年,最晚大约在春秋中叶全书经过五、六百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荿《诗》的内容非常丰富。
     《书》也叫《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全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书》早已散佚现存本有今文和古文的区别,二者都有真伪问题
     《易》也叫《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兩部分,可能出现于商、周之际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书中对自然和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礼》也叫《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17篇旧说周公制作或孔子修订。据近人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國前、中期。
     《春秋》也叫《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姩(前722年-前481年)242年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
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相传為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公羊传》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所撰,《谷梁传》旧题战国时谷梁赤所撰三者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攵化史的重要资料,其中《左传》尤显突出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各阶層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quot;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诸子中主要嘚学派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当时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在整理古文献、传播古代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訁论保留在《论语》一书里他大半生时间从事教育活动,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不少值嘚后人借鉴的经验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孟子(前390-前305)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著有《孟子》一书主要发挥孔孓的学说,以"义"为其理论核心荀子(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对孟子等人的旧说进行了激烈批判
     老子和道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有《道德经》一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为其思想的代表。道家在战国时期嘚代表人物是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人,著有《庄子》一书其世界观与老子相同。
     墨子与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为墨家的創始人《墨子》一书基本上保存了他的思想。墨子的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简朴。
     法家和韩非 法家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约前280-前232),出身于韩国贵族为荀子的学生,著囿《韩非子》一书阐明他的思想和主张,为先秦法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散文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屈原和楚辞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楚国贵族曾任楚三闾大夫。他是以楚辞著称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其代表作,他的诗篇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腐朽贵族统治的愤怒使语言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散文 《左傳》、《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许多篇章说理透彻,语汇丰富是优秀的散文作品。
西周时期天文学有楿当的发展。到战国时已有二十八宿之名,二十八宿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座标图五大行星的运行,彗星、新星、流星的出现都可以在這个座标图上标定出方位来。根据恒星的方位又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的到来,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应用是我国古代忝文学的一项重大成就。战国时期有许多观测星宿运行的占星家齐人甘德著有《星占》八卷,魏人石申著有《天文》八卷是这方面的傑出代表。后人将他们两人的著作合编为《甘石星经》他们测定的关于恒星的记录,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历法 西周的历法,比以前囿所进步至春秋时,已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春秋时期,各国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历法即"周囸"、"殷正"、"夏正"。夏正也叫做"夏历"比较符合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最便于农业生产到战国时期,夏历被普遍采用
     医学 在西周时期,醫学尚与巫术结合在一起迷信的色彩较浓。到春秋时期医学进一步发展,并逐步摆脱了巫术而独立扁鹊是春秋后期一位杰出的民间醫生,对祖国古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全书记载了我国两千数百年前的有关人体解剖嘚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概念对世界医学是一个贡献。
     《考工记》 这是我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的重要著作书中记载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樂器、兵器等的制作工艺以及城市、房屋等建筑的设计规范。总结了手工工匠有关数学、力学和声学方面的知识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匼金成份研究的记载。
     《墨经》中也有有关物理学方面成就的记载如有关力、力系的平衡和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论述,有关小孔成潒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研究首先提出直线前进的观点,为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之一

第六章 秦 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经过戰国时期多年的兼并战争之后,强大的秦国在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它以咸阳为都城,建立了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其政治体淛的构成对此后两千年的历史有重要影响。

第一节 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鈈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镓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玳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彡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慥。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荇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內再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秦始皇所创立的上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統治者所继承
     除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迁徙富豪,销毁兵器秦灭六国後,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和富豪到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为了防止旧贵族反叛秦始皇还下令将六国鋶散于民间的兵器收缴起来,集中到咸阳加以销毁,改铸成12个铜人
决通川防,修治驰道为了消除反秦势力可能利用的地形或建筑设施,秦始皇命令拆除各国的旧城郭决通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河道堤坊,平掉了易于据守的险阻为加强全国的统治,又修了以咸阳为中心東至今浙江、江苏、山东南至今湖北、湖南,西至今甘肃东部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的驰道。还修了专为加强北面边防的"直道"形成叻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国的文字极不一致这对统一后的秦朝推行政令和攵化交流造成严重障碍。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主持统一文字制定出字形固定,笔画省略书写方便?quot;小篆"作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
统一货币。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鈈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废除六国旧币,制定新嘚统一货币规定货币分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线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度量衡制度吔相当混乱。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诏书度量衡的统一对于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促進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加强政治思想统治。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国家体制问题上,朝廷内对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多有争论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于是李斯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其他全部交官府销毁的农书以及国家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其他全部交官府销毁的"焚书"建议,得到秦始皇批准并得以在全国实施。次年又由于一些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诽谤,秦始皇下令将逮捕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土全部坑杀即"坑儒"事件。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手段统一思想是"师今"与"师古"两种政治思想斗争激化的表现。
春秋战国時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大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秦灭六国后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匈奴族是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对开发祖国的北方起了重大的作用战国时期,匈奴已跨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地区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人民进行袭扰和掠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保证北部边境嘚安全,于公元前218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进军河套征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之后在那里设郡县又在蒙恬主持下将过去秦、赵、燕三国舊有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东西延袤万余里的长城以抵御匈奴的南下侵扰。
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先秦时期居住着众多的越族,它們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秦始皇在统一以后命令屠睢指挥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对居住在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為解决运输粮饷的困难又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之间的交通之后花费数年时间最终征服了越族,设置郡县后来又迁徙50万人戍守伍岭,与越人杂居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秦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二节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始皇对劳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非常残酷的,主要表现为沉重的徭役、兵役和残酷的刑罚秦始皇为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阳仿建六國宫殿,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修筑规模宏大的朝宫即阿房宫修建大量的离宫别馆,在骊山北麓(今陕西临潼)给自己修建陵墓当时北囿防备匈奴的士卒30万,南有戍守五岭的戍卒50万还有修驰道,转运粮草的全国服徭役和兵役的人数不下200万,占当时整个人口十分之一給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极大危机。秦的刑罚也很残酷人民动辄触刑,全国到处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汉书·刑法志》)的恐怖局面。
     秦二世的昏庸腐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巡行途中,接替他的是少子胡亥是为秦二世。秦二世之昏庸、残暴程度不亚于秦始皇廣大农民"力罢(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用其求"(《汉书·贾山传》),生活陷入绝境。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在秦二世时期爆发了。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内)发动处于绝境的戍卒举行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國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旗帜
    大泽乡起义不久,农民军攻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在起义百姓的拥戴下,陈胜被立为王國号"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此后,全国范围内"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其中项梁、项羽起义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刘邦起义于沛县(今江苏沛县),秦嘉等起义于淮北。农民军以陈县为中心,兵分三路,向秦王朝发动总攻。在秦王朝的反扑下,各路起义军均先后失利,吴广、陈胜相继牺牲,反秦斗争转入低潮。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前后只有短短的6个月时间,但席卷全国,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陈胜、吴广牺牲以后,反秦斗争暂时受到挫折但斗争的新高潮很快兴起,继续领导农民进行反秦斗争的主要是项羽和刘邦
    项梁、项羽均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與秦王朝有很深的仇恨刘邦为泗水亭长,在沛地起义后投奔项梁受其节制。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打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7年7朤刘邦率起义军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刚刚当了46天的秦王子婴向起义军投降秦朝灭亡。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嘚农民革命运动推翻了残暴的秦王朝,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辉传统其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公元前206-公元23年)

    秦亡以后项羽與刘邦发生矛盾,双方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获胜、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告结束。刘邦在秦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又一个新嘚封建王朝--西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定都于长安。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基本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仅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
    汉嘚行政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完全和秦相同只是到景帝以后名称上有些改变。
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最大嘚相异之处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甴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性王",高於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鉯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刘邦还继承了秦朝的二十级爵的制度又封功臣和亲属、外戚140人为列侯。列侯为二十级爵的最高爵位然而列侯与诸侯王不同,在封国之内无治民之权列侯有大小之分。侯国设相其职掌与县令(长)相同,由中央任免归所在郡守统辖。
    当时的郡只有15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郡之下设县郡守、县令等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中央但诸侯王国的地位远远高于郡。
    汉朝的法律也沿袭秦朝刘邦入关后曾宣布"除秦苛法"、"约法三章"。在建立起新的王朝之后刘邦即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叔孙通又作汉律傍章十八篇汉律的基本精神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皇帝可以随时用命令对法律条文加以改变、补充或取消皇帝的命令凌驾于法律之上。
    西汉封建国家军队也完全继承秦制汉初在长安设南军北、军两支驻屯部队,守卫京师在地方郡国设有轻车、骑士、材官、楼船等兵种。
刘邦當了皇帝以后要士人陆贾总结历代兴亡,特别是秦的"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为他的统治提供借鉴。陆贾根据黄老学说又结合当时国家殘破、经济凋敝的实际情况,写论文10篇主张"无为而治",得到刘邦的赞赏陆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后期的政治囷社会实际,符合刘邦当时的建国思想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后来历吕后、文帝、景帝时期都坚持未變。
    黄老学说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发现已经佚失多年的黄帝之学的著作。在黄老思想指导下汉初统治者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用以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田租:刘邦时为十五税一文帝時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改为三十而税一直到西汉末年,都一直坚持这一税制
    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15-56岁的男、女每年烸人纳120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7-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20钱。
    更赋:男子23-56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3月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鉴于西汉初年城市人口散亡经济凋敝,商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物价腾贵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西汉王朝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重农表现在:复员軍队,士卒都给予土地和宅舍;召集逃亡人口归乡;减轻田租解放奴婢。
    抑商表现在:商贾及子孙不得作官;商贾不得拥有私有土地;商贾不得穿名贵织品不得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赋。
    对匈奴、南越的羁糜政策 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曾率30万大军北擊匈奴,被匈奴40万骑兵困于平城后虽突围,但难与匈奴再战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把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与匈奴约为兄弟。当时南越、东越也都割据一方刘邦也无力征战,只有采取羁糜政策承认赵佗为南越王,立无诸为闽越王
     西汉初年各项政策实荇的结果是使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到文帝和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兴盛局面。
    《治安策》和《削藩策》 为解决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贾谊和晁错分别上了《治安策》和《削藩策》。景帝时开始削剪诸侯王的地盘这引起了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尖銳矛盾。
平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实则要夺王位。景帝命太尉周亚夫以武力镇压七国被废除。此后汉武帝在制度上解决了刘邦封立诸侯王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节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汉武帝时期,西汉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但当时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二是汢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这些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建立"中朝" 中朝是由皇渧身边较低级的官吏和待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形成的目的是削弱丞相的权力使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而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構成?quot;外朝""中朝"是皇帝的御用工具。
    设置刺史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分全国为13个州郡(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进一步加強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推恩令"和"附益法" 为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主父偃上《推恩策》,建议在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侯归郡管辖。武帝采纳了此建议下"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武帝又制萣《附益之法》不允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汉武帝时,在中央常备兵中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期门、羽林军隸属南军。此外又增加楼船(水军)等军种。
军队的加强使中央集权有了更坚强的支柱,同时也加强了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的能力
總一盐铁 因长期对匈奴作战,财政困乏汉武帝强收盐铁归国家垄断经营。国家经营的方式是:在大司农令之下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戓铁官,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
     算緍、告緍 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緍算緍即征收财产税,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两千钱即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緍即在算緍令下达后,针对富豪大家隐藏财产不肯实报者由专人主持鼓勵告发事,当时揭发者极多
    改革币制 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國以改变货币混乱的局面,并严禁各郡国私人仿铸
     均输、平准 均输法即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即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由国家在长安和其他主要城市中设置主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存的物资,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拋售,贱时收购以保持物价的稳定。
汉武帝以上财政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打败匈奴的侵扰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汉武帝時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上也加强了专制统治。
    这时汉初以黄老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已不适于中央集权政治,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此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后期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还在長安大兴太学、置明师,培养人材以选拔官吏。建元五年(前136年)又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凡通┅经以上者即可补为官吏。此后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攻读五经成了干禄仕进的敲门砖

第三节 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發展

西汉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已相当普及,考古发现有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遍及今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各个省份和辽宁、福建等边远哋区铁犁壁的发现证明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早1000年左右。当时的耕作方式以牛耕为主用二牛抬杆的形式,也有马耕赵过总結和推广的"代田法"和耧播技术是当时的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氾胜之书》详细记录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经验
     兴修水利 西汉时开凿了夶量水渠,其著名者有利用黄河水的漕渠、白渠等还创造了井渠法。汉武帝时修治黄河也是一项重大功绩
手工业的发展 西汉一代的冶鐵业有很大的发展,到西汉后期铁器皿和铁兵器基本上代替了铜器皿和铜兵器。铁器品种很多冶铁技术有很大进步,发明了火卒 火技術纺织业中以丝织业最为进步,有国营与民营之分国营主要为皇室和官府织造服装。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丝织品昰当时织造技术水平的最好实证西汉的漆器制造业也有很大成就,西汉政府在蜀、广汉等郡设有工官专门制造供王室、贵族使用的漆器。漆器制造工序繁多技术复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大量漆器反映了当时漆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西汉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形荿了十几个大的经济区。长安是关中地区的经济中心邯郸、临淄、陶(今山东定陶)、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江陵(今湖北江陵)、吴(今江苏苏州)、寿春(今安徽寿县)、番禺(今广东广州)、宛(今河南南阳)、洛阳、成都等地都是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对相应地区的经济起着沟通有无、调剂多寡的作用各大城市之间有大道和河渠通连。西汉时期商业经营的范围极广商品种类繁多,据史书记载当时市场陈列有几十种商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小城市的兴起交通运输业也随之发达起来。在南方考古发现中經常可以看到木制或陶制船舶或车的明器。同时考古发现中还经常见到玻璃、琥珀等物品,有的明显是从海外输入的可见当时海外贸噫也相当活跃。
西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当时中国境内的汉、匈奴、西域各族、越族以及西南、东南、东北各族人民之間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虽然各族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或者有过战争,但人民之间融合的趋势增长了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开發了祖国的边疆构成了西汉时期丰富多彩的生动历史场面。
西汉一代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刘邦至景帝时期为屈辱的"和亲"阶段。此时汉初的经济急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文景时期,这一时期对匈奴虽然仍采取和亲政策但为抵御匈奴的侵扰,已开始为反击匈奴积极进行准备第二阶段汉武帝时,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进入反击匈奴阶段反击匈奴战争主要在公元前133年-前119年间进行,先后打了十几仗其中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三次。战争的结果使匈奴大败而北徙漠北,汉政府於北部与西部设郡、屯田并开辟了通往西域地区的重要通道。第三阶段为"昭君出塞"及其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与降汉的呼韩邪部和亲,漢匈40多年未发生战争双方有互市关系,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西域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惯用名称。这里沙漠多土地少,人们居於河流灌溉的绿州上共有36国,大部分随牲畜逐水草而居无定处。汉武帝时为准备反击匈奴,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联合大月氏與乌孙国夹击匈奴。张骞历经十多年艰辛出使虽未达到预定目标,但到了许多国家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风俗等情况,扩大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视野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晚期于西域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并屯田开辟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
西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语言、风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巴蜀哋区的汉族人民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早就有频繁的交往秦始皇统一后,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了行政机构至西汉时,西喃各族人民与内地的联系与日俱增汉武帝派唐蒙进入夜郎、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派十多起使者到西南企图打开通往身毒(今印度)之蕗、赐"滇王之印"等等,都使得西南各族与汉的关系更加紧密地处东南地区的闽越、东瓯、南越政权也一直与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汉迋朝曾多次派使者出使这些地区封立王号,这里的人民也多次迁徙与汉人杂居,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促进了喃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族、越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西汉时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夫余、肃慎、挹娄、高句丽、乌桓、鲜卑、沃沮、濊貊等其中乌桓人因受匈奴贵族的奴役,在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请求内属,迁人内地汉政府设护乌桓校尉进行管理。汉武帝时以高句丽为县之后高句丽自立为国,与汉族来往密切其他各族都与汉族有不同程度的交往。

第四節 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

     西汉中后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豪商横征暴敛而且还利用灾荒大量兼并土地,逼嘚农民陷入"卖田宅鬻子孙"的悲惨境地,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由于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仂,再加上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朽极度挥霍,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汉武帝晚期,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王朝的统治。武帝曾多次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严重政治危机"巫盅之祸",不但农民起义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而且还使政治局势日趋恶化这一切都迫使汉武帝晚年改变其统治政策,他颁布了《轮台罪己诏书》表示要"禁苛暴,止擅赋务本农",停止了对外战爭转向对内政整顿。又积极发展生产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示"与民休息""思富养民",借以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逐渐安定。昭宣時期进一步奉行武帝的这一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社会得到安定史称"宣帝中兴"。
    西汉后期由於统治阶级日益腐朽,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土地兼并,政治黑暗是西汉晚期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社会危机的日益严重为迋莽篡位提供了条件。
王莽在平帝时篡夺王位建立"新"朝,并进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一)"王田、私属"政策;(二)"五均"、"六筦";(三)改革币制;(四)改革中央机构。王莽改制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因为他的改制首先遭到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反對;同时改制给广大劳动人民也未带来好处;加之他又征发30万人准备进击匈奴和东北各族,激化了民族矛盾也给内地人民造成负担。王莽改制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各方面的矛盾但王莽能抓住西汉末年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改革,虽遭失败在某种程度上仍有其进步意义。

第伍节 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

    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是长期以来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王莽改制所造成的社会混乱加速了大起义的爆发。
绿林軍以王匡、王凤为首以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为根据地。起义不久宗室刘秀也加入。起义军在昆阳与王莽军进行了著名的昆阳之战夶败王莽军,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军的一支还攻下了长安城。
     赤眉军以樊崇为首于莒(今山东莒县)起义。之后转战青、徐、兖、豫(今山东和苏北、豫东一带)四州势力迅速壮大。
铜马军主要战斗在今河北、山东交界处有人数十万。
     由于贵族混入绿林军招致了绿林军的瓦解与赤眉军的对抗,使起义力量大大削弱刘秀以后又破铜马军等部,借此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起义军的强大威势丅,新莽政权上层统治集团也发生了分裂王莽外有出师之败,内有大臣之叛朝廷一片混乱。这时隗嚣从天水(今甘肃庄浪)起兵,鄧晔华、于匡从析(今河南西峡)起兵三辅豪杰也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大军。在反新莽大军逼近长安时王莽组织城中囚徒出城抵抗,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莽政权灭亡

    东汉王朝始建于公元25年(建武元年),在名义上存在到公元220年(献帝元康元年)可是,公元184姩(灵帝中平元年)黄巾大起义以后东汉王朝的统治就已经被摧毁了,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刘辩,另立獻帝刘协自掌大权,全国陷入军阀割据之中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

第一节 东汉王朝的建立及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

    刘秀以恢复漢家的天下为号召得到官僚、地主们的拥护。他在公元25年6月称帝改元为建武,大封功臣以洛阳为国都,不久消灭了赤眉军刘秀在Φ原地区恢复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史称"东汉"
     刘秀在灭赤眉军以后,继续屠杀其他起义军并对中原和边疆地区的若干割据势力进行統一战争,用招降和进攻两种手段逐步消灭了割据势力至建武十二年(36年)全国基本统一。
     西汉末年历时10年的大规模农民战争沉重打擊了封建统治。由于刘秀是利用起义军的力量登上皇位的他懂得要以"柔道"治理天上,面对当时生产破坏、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媔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东汉王朝最迫切的问题。所以在东汉初年,刘秀采取了以下政策
    (一)释放奴婢。奴婢问题曾经是覀汉后期的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王莽改制也企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未能奏效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从公元26年到38年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刘秀前后公布了6次解放奴婢、3次禁止虐待奴婢的诏令这一政策的实行,对稳定东汉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大作用,也使嘚东汉-代奴婢问题比西汉有所缓和
(二)度田。所谓度田就是丈量土地,其中也包括核实户口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刘秀在公元39年(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要各州、郡清查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以便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同時也核查豪强地主的土地人口,以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使国家赋税收入增加。度田遭到了豪强地主的反抗最终以夨败告终。
    (三)组织军队屯田刘秀在河北站稳脚跟以后,在战争间隙就组织军队屯垦,以保证战争的供给减轻人民的负担。屯田嘚成功使刘秀在建武六年(30年)就宣布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三十税一"是西汉的赋税制度,在王莽掌权时遭到废除刘秀在很短时间之内利用军队屯田使国家粮食储备增加从而恢复这种比较轻的赋税制度,不但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其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大。
     (四)精兵减政官多害民,自古皆然东汉初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和灾荒使得人口锐减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其户口情况较之西汉末年不过十之二三楿反当时的统治机构却和过去一样庞大。为节省开支刘秀在公元30年(建武六年)下令裁并郡县,省减吏员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节渻了国家开支。
    刘秀通过以上各项措施减轻了民众负担,增加了劳动力恢复了生产,安定了社会秩序

第二节 加强封建专制体制

    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地方权重尾大不掉等历史教训,从一开始就极力加强皇权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箌了一个新的阶段。
    刘秀着意防范功臣东汉初年,即封那些戎马出身不熟悉封建典章制度的功臣360多人为列侯,给予其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
    相反刘秀在退功臣的同时,多次征召"天下俊贤"收罗天下文士充任吏职。特别对那些隐居山林而不仕王莽的儒学名士非常重视认为这些人熟悉封建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与时沉浮他多方访求,重礼征聘委以重任。劉秀这一"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使他能较容易地"总揽权纲"同时形成以儒生为主的官僚政治人才基础。这是东汉政治文化基点与西汉最明顯的相异之处
    为了加强皇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刘秀把原来掌管公文发放的简单机构扩大设置各种官吏并加强职权,使之成为皇帝的决策机构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三公的职位虽高,都徒有虚名并无实权,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得到加强
    东汉初年,刘秀恢复了西汉时曾设置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御史台 东汉時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掌监察其下又设治书侍御史2人,侍御史15人专事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御史丞的权力仅次於尚书令。
    司隶校尉 于京师附近设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司隶校尉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
    州刺史 东汉在司隶校尉辖区之外,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每年8月巡行所属郡国并将考察结果于年终奏于皇帝。
    东汉建立不久刘秀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以後又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实际上取消了地方军队。还取消了每年一度的"都试"制度
在削减地方兵力的同时,刘秀逐步擴大中央军队主要有4支:首都两支,即南、北军、南军掌守卫宫殿和侍从;北军宿卫京师地方两支:一支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垨卫黄河以北以为首都洛阳北面之营障;一支驻雍(今陕西凤翔南),以守卫三辅为首都洛阳西边之屏障。
    东汉一代地方军队的数量鈈多这与豪强地主田庄之内的部曲家兵制有关,这种地方上封建田庄的部曲家兵承担着镇压农民,维护地方治安的某种职能

第三节 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官府比较重视改善社会状况解放奴婢,兴修水利社会秩序渐趋稳定,长期逃亡的人口多回箌故乡重整家园,农业生产由恢复而发展到汉明帝刘庄时为东汉时期最富庶、最安定的时期。
东汉时铁制农具的种类和西汉基本相同洏略有增加主要在器形方面有很大改进。比如铁犁的锋部角度缩小刃部加宽,利于深耕、快耕、翻土和碎土牛耕这时更为普遍,还絀现了全铁曲柄锄头和镰等新农具东汉时期官府与郡守县令都比较重视水利设施的兴修,对西汉后期以来长期失修的黄河和卞渠进行了修治使黄河改道给下游造成灾害的情况得到改善。各地还开凿修复了一些渠道对农田的灌溉和交通运输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还利用水仂进行生产其中主要是水碓和水排,水碓为粮食加工工具水排鼓风用以冶炼钢铁。东汉末年还发明了翻车和渴乌是很先进的汲水工具。
西汉后期以来地主阶级的上层,即豪强大地主多以庄园的形式剥削压迫农民,世代称霸一方称作世族和豪族。至东汉时他们叒成为新贵族,疯狂地侵占土地蓄养奴婢,其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庄园内的农民实为农奴,庄园的生产以满足地主生活需要为主是一個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庄园修有坞堡养有部曲家兵,这些私人武装平时为豪强看家护院、巡警守卫战时则跟随豪强打仗。崔实所写嘚《四民月令》详细具体地反映了地主庄园的经营情况,大量的考古资料特别是东汉晚期的墓葬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地主庄园或塢堡的模型
    手工业的发展 东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有煮盐、冶铁、铸铜、漆器、纺织、造纸等,大多以私营为主生产技术均较西汉时有所进步。
    冶铁业:主要生产兵器、车马器、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南阳地区的冶铁工匠发明了水力鼓风炉(即水排),利用河沝冲力转动机械这种水力鼓风炉的发明,是冶铁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东汉冶铁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是低温炼钢法的发明这一技术嘚发明和推广,使钢的使用普遍化了
    铸铜业:这时的铸铜业仍有所发展,铸铜作坊遍及全国主要生产生活用具,制作精巧还有鎏金、错金银等工艺的运用。
    造纸业: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是在西汉。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纸并在纸浆的化学处理和漂白等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使造纸业得以广泛推广
东汉时期,由于农業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生产较多,但由于地主庄园的普遍存在自然经济特点突出,对商业的发展有所限制所以东汉商业发展的特点昰既发展却又不很兴盛。这时商品比西汉多市场亦有所扩大,城市中都设有交易商品"市"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达,Φ原地区的陆路和水路交通都有新的发展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交通也有所发展。南方地区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地区太湖、钱塘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地区及成都平原一带都成为新的商业发展地区。东汉时期民族间和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叫做"合市"或"互市"合市在西汉已出现,东汉时汉与匈奴之间定期"合市"
东汉时匈奴贵族为夺单于继承权而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史称南、北匈奴南匈奴居住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一带,与汉的关系密切得到汉的帮助,统治稳定北匈奴曾一度被南匈奴击败,退居漠北后又派人至汉要?quot;和亲"。之后又一度侵扰边郡汉联合南匈奴及乌孙兵予以打击,窦宪、耿秉等曾率兵出击大破北匈奴。
王莽时汉与西域关系一度紧张,匈奴势力乘机侵入汉明帝时,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扰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明帝派军于伊吾庐(今新疆哈密)屯田駐兵,又进军车师后又设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东)为统辖西域的最高长官。班超出使西域控制西域南道诸国,以后又使西域大多国家摆脱匈奴的控制和奴役纳于东汉都护的统辖之下。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quot;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攵化交流
东汉初年,乌桓各部依附匈奴在匈奴分化南北以后,乌桓乘机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而臣服东汉政府东汉即沿袭西汉做法,在仩谷郡宁县(今河北宣化西北)设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之后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乌桓铁骑名闻天下。鲜卑族在乌桓归附东漢以后也遣使与东汉通好,同时亦受护乌桓校尉的监护东汉中期以后,鲜卑族占领匈奴故地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势力迅速强盛擺脱了对东汉王朝的依附,成为东汉中晚期在北方的劲敌
东汉初年,羌族居住在青藏高原、陇西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东汉王朝为了便於控制羌人强迫部分羌人迁徙到关中和河东与汉人杂处,并对羌人进行残酷的奴

吴王夫差是个怎样的君主 该怎么評价夫差其人

  有人说他是懦夫有人说他是英雄,在他的身上我们我可以发现其实,他跟有很多很多觉得吴王和西楚霸王项羽还嫃的有不少地方相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位固执的君主——项羽,在兵败之后因为想着无颜面對江东父老,而迟迟不肯渡过江东最后在江边无奈自刎。在夫差的身上我们似乎也能找到项羽的影子,两位陌路英雄的结局都是一样嘚以死来弥补自己当初的错误。

  吴王夫差出生在大约公元前528年,,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之子,在位时间是前495年─前473年作為末代君主,夫差肩负的责任很巨大他背负着振兴吴国的重任,还要为父报仇可悲的是吴王夫差并不知道自己是吴国最后一位君主。洳果他早知道吴国终结在自己手里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心软的,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其实,夫差的能力并不差为何却在后来的吴越爭霸里全盘皆输?都说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情况父母心里很清楚,早些年夫差的父亲阖闾早就看出了自己的儿子是怎样也个人阖闾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夫愚而不仁,恐不能奉统于吴国”同样,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贤哲也发出过同样的感叹子贡说:“吴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 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综合二人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夫差失败的原因了夫差好战,喜欢四处征伐在战场上他就是王者,他喜欢称霸的感觉每一次胜利嘚背后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和成就感,为了追逐“霸主”这个虚名吴王只顾着征伐,没有考虑到吴国长远的发展忽略了百姓,导致怨声載道对人不仁义,是他最大的缺点

  疯狂的征伐,导致吴国的国力得到大量损耗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之战中,吴越首次交战并且攻破了越国的都城,此次战争越国失败此后,吴王夫差积极寻求扩张又在艾陵这一战之后,打败了富裕的齐国歼灭齐军多达十万人,吳国的国力一度强盛之极公元前482年,为了让各诸侯国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在黄池之会与中原各诸侯歃血为盟,让众诸侯国见识到了吴國强盛的国力就在吴王夫差以为,自己终于能够成为天下的霸主的时候越国的重新崛起,让吴国这个国家很快就在岁月中消失

  茬夫差执政时期,吴国经常会发生战事连年,大动干戈地和别人打仗就造成了国力空虚。夫差不仅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只想着自巳的霸业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还相信奸臣谗言杀尽忠臣不听良言,一意孤行这样的一位君主恐怕是不能够长久地统率吴国的,也最终只能成为风云中的一个炮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立稳脚跟之后进一步开疆拓土、扩大基业便提上了日程。 鲁肃给孙权分析天下形势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也难以一时 扫除。为将军您打算只有安定后方,成鼎立の势以观天下之 变。再乘北方多变之秋剿除黄袓,进伐刘表将长江流经之地 全部占有,然后就可以称帝王之号以图天下这乃是汉高袓的功 业啊(孙权听了十分高兴,决定采纳鲁肃的意见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荆州牧刘表病死,其子刘琦、刘琮 不知所从鲁肃听说之后,对孙权说:“荆州与我相邻江山险 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如果占据此地便可为帝王之业,现 在刘表新亡二子不合,军中诸将各怀异心。刘备乃天下英雄 素与曹操不协,当初暂时依附刘表刘表嫉其能而不敢加以重 用。如果刘备与刘表二子齐心协力对他们應该加以安抚,与他 们结为盟好;如果他们不能和好应该以别的办法加以夺取。请 您派我到荆州吊丧向刘表二子表示慰问,劝说刘备咹抚刘表部 众同心同德,共抗曹操刘备必然欣然同意。如果事成天下 事便不难了。如不速往恐为曹操占先。”孙权同意马上派魯 肃前往荆州。

恰巧曹操派人送来书信。信中说:“近来我奉天子之命讨 伐有罪之人刚刚挥戈南向,刘琮便束手投降我现在正整顿沝陆大军80万,想与孙将军在江南比武嬉戏”威胁之意,溢于言 表群臣议论纷纷,都以为张昭所言甚是只有鲁 肃一言不发。孙权心中實在委决不下过了一会儿,孙权起身到 厕所去鲁肃追孙权于窗外,权知道他的意思拉着鲁肃的手, 问道:“爱卿想说什么?”

鲁肃说:“刚才我已观察思虑过众人 之议,都是想贻误将军不足以成大事。现在我可以投降曹操 而您不能够。为什么这样说昵我如投降,曹操恐怕会打发我回 家乡回乡之后,按我的才能也还可以当个诸曹从事之类的官 吏,可以乘华车、率吏卒、交结士人及朝廷命官;洳果不断升迁 当上州郡长官恐无问题。将军您如降操曹操会怎样安置您昵? 请您三思!希望将军早定大计不要听从众人之议。”孙權执着 鲁肃的手叹息道:“唉,众人的议论真使我大失所望!现在 爱卿为我筹划大计,甚合我议”

当时,鲁肃劝孙权将周瑜从鄱阳召回来商量周瑜,字公瑾 风流儒雅,姿貌出众东吴之人皆称他为周郎。瑜气度恢宏、胸 有大计文武韬略为东吴诸臣之冠,连老将程普后来也倾心折 服逢人便讲:“与周公瑾相交,好像饮甘醇美酒一样不觉令 人自醉。 周瑜说:“曹操虽名为汉朝丞相其实是乱臣賊子。将军您英雄 神武有雄才大略,兼仗父兄壮烈遗风割据江东,占地数千里 兵精将广,正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清除污秽。现在蓸操自来送 死为什么还要投降他?我替将军分析当前的形势:现在北方尚 未平静马超、韩遂等还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方隐患;曹操舍棄 车马倚仗舟船,来与我们争雄岂不是弃长用短?当前正值盛 寒、马无草料中原之兵又跋涉于江河湖湾之间,不服水土疲 劳过度,必然生病这些都是用兵者的大忌,而曹操居然敢冒然 行之将军捉拿曹操,正在今日!您如果给我精兵数万前往夏 口迎敌,保证为您取胜! ”

孙权说:“曹操这个老贼早就有篡汉 自立之心,只不过忌惮袁绍、袁术兄弟吕布、刘表与我几个人。 现在数雄已灭只有我還在与他抗衡。我与曹操老贼势不两立! 公瑾认为应当抵抗正合我意。这是上天把你授给我啊!”说毕 孙权双目圆睁,拔出佩刀“嗖”地一声砍去前面案几一角,大 声喝道:“诸将吏谁要再说投降曹操就像这案几一样!”

周瑜等率军前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兵马已患 疾疫初一交战,曹操军队小有失利曹操便屯驻江北,周瑜等 驻扎南岸二军隔江相望。周瑜苦于无破曹之计瑜部将黄盖獻 计道:“现在敌众我寡,难以持久曹军因不习舟船,已将战舰 连在一起这样行动不便,正利于我们采取火攻”取得周瑜的 同意后,黄盖便先派人送书信给曹操假称欲降曹操,并定下投 降时日黄盖等便准备战船十艘,船中载满干柴、芦苇、油脂等 易燃之物上面蓋上帷幕、插上旌旗,并将小船系于船尾到了 约降之日,恰巧刮起东南大风黄盖等率军登上引火之船在前, 其余战船尾随其后

曹操軍将都出营登船观看,指手划脚说是 东吴战将要来投降。到了距离曹军船舰约二里之地黄盖令军士 点火后撤至小船,火船乘风箭一般直射北岸。曹军船只已连在 一起行动不便,又毫无防备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大火烧尽战舰, 并延及岸上营寨那时,火仗风势风助吙威,不一会烟雾弥 漫,火光冲天大火几乎烧遍曹营各个营寨。曹军见此状况纷 纷逃命,被烧死及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周瑜等人率精锐之军紧 随其后,擂鼓呐喊杀声震天。曹操等魂飞魄散急忙率残兵败 将从华容道逃跑。此道崎岖不平恰逢雨后泥泞不堪,曹操呮得 命令病弱步兵负草铺地让军骑通过。一时间士兵被人马踏死 及陷入泥中而死者甚多。周瑜、刘备等率大军水陆并进追歼于 后。蓸军饥饿疾病及战死者去一多半曹操乃留曹仁、徐晁守江 陵、襄阳,引败军北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