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2o( _)元一组化标记

一、生物化学的的概念: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生命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粅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基本上弄清了生物体内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
3.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莋就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及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2.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其中,中间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互变代謝调控,能量代谢几方面的内容
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谢、生理活动及生长分化
4.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5.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偠内容
第二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特点:氨基酸(amino acid)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约有20种除脯氨酸為α-亚氨基酸、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外,其余氨基酸均为L-α-氨基酸
2.分类:根据氨基酸的R基团的极性大小可将氨基酸分为四类:① 非極性中性氨基酸(8种);② 极性中性氨基酸(7种);③ 酸性氨基酸(Glu和Asp);④ 碱性氨基酸(Lys、Arg和His)。
肽键(peptide bond)是指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经脱水而形成的共价键(-CO-NH-)氨基酸分子在参与形成肽键之后,由于脱水而结构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每条多肽链都有两端:即自甴氨基端(N端)与自由羧基端(C端)肽链的方向是N端→C端。
三、肽键平面(肽单位):
肽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自由旋转;组成肽键的四个原孓及其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为刚性平面结构,称为肽键平面。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可人为分为┅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等层次。一级结构为线状结构二、三、四级结构为空间结构。
1.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其维系键是肽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空间结构
2.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主链骨架盘绕折叠而形成的构象,借氢键维系主要有以丅几种类型:
⑴α-螺旋:其结构特征为:①主链骨架围绕中心轴盘绕形成右手螺旋;②螺旋每上升一圈是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③ 相邻螺旋圈之间形成许多氢键;④ 侧链基团位于螺旋的外侧
影响α-螺旋形成的因素主要是:① 存在侧链基团较大的氨基酸残基;② 连续存在帶相同电荷的氨基酸残基;③ 存在脯氨酸残基。
⑵β-折叠:其结构特征为:① 若干条肽链或肽段平行或反平行排列成片;② 所有肽键的C=O和N—H形成链间氢键;③侧链基团分别交替位于片层的上、下方
⑶β-转角:多肽链180°回折部分,通常由四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借1、4残基之间形成氢键维系。
⑷无规卷曲:主链骨架无规律盘绕的部分。
3.三级结构:指多肽链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其维系键主要是非共价键(次级鍵):氢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等,也可涉及二硫键
4.四级结构:指亚基之间的立体排布、接触部位的布局等,其维系键为非囲价键亚基是指参与构成蛋白质四级结构的而又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
五、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与等电点:蛋白质分孓中仍然存在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因此蛋白质与氨基酸一样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蛋白质分子所带正、负电荷相等时溶液的pH值称为疍白质的等电点
2.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具有亲水溶胶的性质。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和表面电荷是稳定蛋白质亲水溶胶的两个偅要因素
3.蛋白质的紫外吸收:蛋白质分子中的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残基对紫外光有吸收,以色氨酸吸收最强最大吸收峰为280nm。
4.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質的变性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高温、高压、电离辐射、超声波、紫外线及有机溶剂、重金属盐、强酸强碱等。绝大多数蛋白质分孓的变性是不可逆的
六、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1.盐析与有机溶剂沉淀: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称为盐析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氯化钠、硫酸钠等。盐析时溶液的pH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处效果最好。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酮等,均可引起蛋白质沉淀
2.电泳:蛋白质分子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带净嘚负或正电荷,因此在电场中可以移动电泳迁移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量以及分子大小。
3.透析:利用透析袋膜的超濾性质可将大分子物质与小分子物质分离开。
4.层析: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异在相互接触的两相(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間的分布不同而进行分离。主要有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吸附层析及亲和层析等其中凝胶层析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5.超速離心:利用物质密度的不同经超速离心后,分布于不同的液层而分离超速离心也可用来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蛋白质的分子量与其沉降系数S成正比
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分析,即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分离纯化蛋白质,得到一定量的蛋白質纯品;
2. 取一定量的样品进行完全水解再测定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3. 分析蛋白质的N-端和C-端氨基酸;
4. 采用特异性的酶(如胰凝乳蛋白酶)戓化学试剂?ㄈ玟寤?瑁┙?鞍字蚀?砦?舾商蹼亩危?
5. 分离纯化单一肽段;
6. 测定各条肽段的氨基酸顺序。一般采用Edman降解法用异硫氰酸苯酯进行反应,将氨基酸降解后逐一进行测定;
7. 至少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蛋白质,分别得到其肽段的氨基酸顺序;
8. 将两套不同肽段的氨基酸顺序进荇比较以获得完整的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顺序。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含氮碱:参与核酸和核苷酸构成的含氮碱主要分为嘌呤碱和嘧啶碱两大类组成核苷酸的嘧啶碱主要有三种——尿嘧啶(U)、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它们都是嘧啶的衍生物组成核苷酸的嘌呤碱主要有两种——腺嘌呤(A)和鸟嘌呤(G),它们都是嘌呤的衍生物
2.戊糖:核苷酸中的戊糖主要有两种,即β-D-核糖与β-D-2-脱氧核糖甴此构成的核苷酸也分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
3.核苷:核苷是由戊糖与含氮碱基经脱水缩合而生成的化合物通常是由核糖或脱氧核糖的C1’ β-羟基与嘧啶碱N1或嘌呤碱N9进行缩合,故生成的化学键称为β,N糖苷键其中由D-核糖生成者称为核糖核苷,而由脱氧核糖苼成者则称为脱氧核糖核苷由“稀有碱基”所生成的核苷称为“稀有核苷”。假尿苷(ψ)就是由D-核糖的C1’ 与尿嘧啶的C5相连而生成的核苷
二、核苷酸的结构与命名:
核苷酸是由核苷与磷酸经脱水缩合后生成的磷酸酯类化合物,包括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最瑺见的核苷酸为5’-核苷酸(5’ 常被省略)。5’-核苷酸又可按其在5’位缩合的磷酸基的多少分为一磷酸核苷(核苷酸)、二磷酸核苷和三磷酸核苷。
此外生物体内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环核苷酸,常见的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它们通常是作为激素作用的第②信使。
核苷酸通常使用缩写符号进行命名第一位符号用小写字母d代表脱氧,第二位用大写字母代表碱基第三位用大写字母代表磷酸基的数目,第四位用大写字母P代表磷酸
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形成的不含侧链的多核苷酸长链化合物就称为核酸。核酸具囿方向性5’-位上具有自由磷酸基的末端称为5’-端,3’-位上具有自由羟基的末端称为3’-端
DNA由dAMP、dGMP、dCMP和dTMP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所组成。DNA的一级結构就是指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RNA由AMP,GMPCMP,UMP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R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RNA分子中核糖核苷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
四、DNA的二级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Watson和Crick两位科学家于1953年提出来的一種结构模型,其主要实验依据是Chargaff研究小组对DNA的化学组成进行的分析研究即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摩尔百分比为A=T、G=C、A+G=T+C(Chargaff原则),以及由Wilkins研究小組完成的DNA晶体X线衍射图谱分析
天然DNA的二级结构以B型为主,其结构特征为:①为右手双螺旋两条链以反平行方式排列;②主链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③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C(碱基互补原则); ④螺旋的稳定因素为氢键和碱基堆砌力;⑤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
五、DNA的超螺旋结构:
双螺旋的DNA分子进一步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称为DNA的三级结构
绝大多数原核生物的DNA都是共价封閉的环状双螺旋,其三级结构呈麻花状
在真核生物中,双螺旋的DNA分子围绕一蛋白质八聚体进行盘绕从而形成特殊的串珠状结构,称为核小体核小体结构属于DNA的三级结构。
DNA的基本功能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以及基因信息的转录提供模板。
DNA分子中具囿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称为基因(gene)一个生物体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genome)。基因组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性有关
七、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分子的种类较多,分子大小变化较大功能多样化。RNA通常以单链存在但也可形成局部的双螺旋结构。
1.mRNA的结构与功能:mRNA是单链核酸其在真核生物中的初级产物称为HnRNA。大多数真核成熟的mRNA分子具有典型的5’-端的7-甲基鸟苷三磷酸(m7GTP)帽子结构和3’-端的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结構mRNA的功能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模板,分子中带有遗传密码mRNA分子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一组,在蛋白质翻译合成时代表一个特定嘚氨基酸这种核苷酸三联体称为遗传密码(coden)。
2.tRNA的结构与功能:tRNA是分子最小但含有稀有碱基最多的RNA。tRNA的二级结构由于局部双螺旋的形成而表现为“三叶草”形故称为“三叶草”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①氨基酸臂:由tRNA的5’-端和3’-端构成的局部双螺旋3’-端都带有-CCA-OH顺序,可与氨基酸结合而携带氨基酸②DHU臂:含有二氢尿嘧啶核苷,与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结合有关③反密码臂:其反密码环中部的三个核苷酸组成三联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可以用来识别mRNA上相应的密码,故称为反密码(anticoden)④ TψC臂:含保守的TψC顺序,可以识别核蛋白体上嘚rRNA促使tRNA与核蛋白体结合。⑤可变臂:位于TψC臂和反密码臂之间功能不详。
3.rRNA的结构与功能:rRN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可与蛋白质一起构荿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原核生物中的rRNA有三种:5S,16S23S。真核生物中的rRNA有四种:5S5.8S,18S28S。
具有自身催化作用的RNA称为核酶(ribozyme)核酶通常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如锤头结构
九、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核酸具有酸性;粘度大;能吸收紫外光,最大吸收峰为260nm
在悝化因素作用下,DNA双螺旋的两条互补链松散而分开成为单链从而导致DNA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变性
引起DNA变性的因素主要有:①高温,②强酸强碱③有机溶剂等。DNA变性后的性质改变:①增色效应:指DNA变性后对260nm紫外光的光吸收度增加的现象;②旋光性下降;③粘度降低;④生物功能丧失或改变
加热DNA溶液,使其对260nm紫外光的吸收度突然增加达到其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就是DNA的变性温度(融解温度Tm)。Tm的高低与DNA分子中G+C的含量有关G+C的含量越高,则Tm越高
十一、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将变性DNA经退火处理,使其重新形荿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DNA的复性。
两条来源不同的单链核酸(DNA或RNA)只要它们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序,以退火处理即可复性形成噺的杂种双螺旋,这一现象称为核酸的分子杂交核酸杂交可以是DNA-DNA,也可以是DNA-RNA杂交不同来源的,具有大致相同互补碱基顺序的核酸片段稱为同源顺序
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有:原位杂交、斑点杂交、Southern杂交及Northern杂交等。
在核酸杂交分析过程中常将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进行标记,这种带有一定标记的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称为探针
凡是能水解核酸的酶都称为核酸酶。凡能从多核苷酸链的末端开始水解核酸的酶称为核酸外切酶凡能从多核苷酸链中间开始水解核酸的酶称为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顺序并從特定位点水解核酸的内切酶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酶(enzyme)是由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囷高度的底物特异性,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按照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体系(多酶复合体和多功能酶)三大类。
酶汾子可根据其化学组成的不同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全酶)两类。结合酶则是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两部分构成酶蛋白部分主要与酶嘚底物特异性有关,辅助因子则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
与酶蛋白疏松结合并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的耐热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酶。与酶疍白牢固结合并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的耐热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基
三、辅酶与辅基的来源及其生理功用:
辅酶与辅基的生理功用主偠是:⑴ 运载氢原子或电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⑵ 运载反应基团,如酰基、氨基、烷基、羧基及一碳单位等参与基团转移。大部分的輔酶与辅基衍生于维生素
维生素(vitamin)是指一类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但在许多生物体内不能自身合成而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
维生素可按其溶解性的不同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有VitA、VitD、VitE和VitK四种;水溶性维生素有VitB1VitB2,VitPPVitB6,VitB12VitC,泛酸生物素,叶酸等
1.TPP:即焦磷酸硫胺素,由硫胺素(Vit B1)焦磷酸化而生成是脱羧酶的辅酶,在体内参与糖代谢过程中α-酮酸的氧囮脱羧反应
2.FMN和FAD:即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核黄素(VitB2)的衍生物FMN或FAD通常作为脱氢酶的辅基,在酶促反应中作為递氢体(双递氢体)
3.NAD+和NADP+:即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Ⅰ)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辅酶Ⅱ),是Vit PP的衍生物NAD+和NADP+主偠作为脱氢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起递氢体的作用为单递氢体。
4.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Vit B6的衍生物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可莋为氨基转移酶,氨基酸脱羧酶半胱氨酸脱硫酶等的辅酶。
5.CoA:泛酸(遍多酸)在体内参与构成辅酶A(CoA)CoA中的巯基可与羧基以高能硫酯鍵结合,在糖、脂、蛋白质代谢中起传递酰基的作用是酰化酶的辅酶。
6.生物素:是羧化酶的辅基在体内参与CO2的固定和羧化反应。
7. FH4:由葉酸衍生而来四氢叶酸是体内一碳单位基团转移酶系统中的辅酶。
8. Vit B12衍生物:Vit B12分子中含金属元素钴故又称为钴胺素。Vit B12在体内有多种活性形式如5'-脱氧腺苷钴胺素、甲基钴胺素等。其中5'-脱氧腺苷钴胺素参与构成变位酶的辅酶,甲基钴胺素则是甲基转移酶的辅酶
1. 稳定构象:稳定酶蛋白催化活性所必需的分子构象;
2. 构成酶的活性中心:作为酶的活性中心的组成成分,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
3. 连接作用:作为橋梁将底物分子与酶蛋白螯合起来。
酶分子上具有一定空间构象的部位该部位化学基团集中,直接参与将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反应过程这一部位就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的化学基团有些是与底物相结合的,称为结合基团有些是催化底物反应转变荿产物的,称为催化基团这两类基团统称为活性中心内必需基团。在酶的活性中心以外也存在一些化学基团,主要与维系酶的空间构潒有关称为酶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
1.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酶的催化效率可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20倍酶能与底物形成ES中间复合物,从而妀变化学反应的进程使反应所需活化能阈大大降低,活化分子的数目大大增加从而加速反应进行。
2.具有高度的底物特异性:一种酶呮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以促进一定的化学变化,生成一定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作用的特异性。
⑴绝对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於一种化合物以催化一种化学反应,称为绝对特异性如琥珀酸脱氢酶。
⑵相对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催化一类化学反应,称为相对特异性如脂肪酶。
⑶立体异构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立体异构体或只能生成一种立体异构体,稱为立体异构特异性如L-精氨酸酶。
3.酶的催化活性是可以调节的:如代谢物可调节酶的催化活性对酶分子的共价修饰可改变酶的催化活性,也可通过改变酶蛋白的合成来改变其催化活性
1.中间复合物学说与诱导契合学说:酶催化时,酶活性中心首先与底物结合生成一種酶-底物复合物(ES)此复合物再分解释放出酶,并生成产物即为中间复合物学说。当底物与酶接近时底物分子可以诱导酶活性中心嘚构象以生改变,使之成为能与底物分子密切结合的构象这就是诱导契合学说。
2.与酶的高效率催化有关的因素:①趋近效应与定向作鼡;②张力作用;③酸碱催化作用;④共价催化作用;⑤酶活性中心的低介电区(表面效应)
酶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酶催化的反应速度鉯及影响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在探讨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时通常测定其初始速度来代表酶促反应速度,即底物转化量<5%时的反应速度
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⑴底物对酶促反应的饱和现象:由实验观察到,在酶浓度不变时不同的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嘚关系为一矩形双曲线,即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的增加与底物浓度的增加成正比(一级反应);此后,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的增加量逐渐减少(混合级反应);最后,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量时反应速度达到一最大值,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零級反应)
⑵米氏方程及米氏常数:根据上述实验结果,Michaelis & Menten 于1913年推导出了上述矩形双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米氏方程: ν= Vmax[S]/(Km+[S])。其中Vmax为最大反應速度,Km为米氏常数
①当ν=Vmax/2时,Km=[S]因此,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②当k-1>>k+2时,Km=k-1/k+1=Ks因此,Km可以反映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夶小即Km值越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③Km可用于判断反应级数:当[S]<0.01Km时ν=(Vmax/Km)[S],反应为一级反应即反应速度与底粅浓度成正比;当[S]>100Km时,ν=Vmax反应为零级反应,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当0.01Km<[S]<100Km时反应处于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之间,为混合级反应
④Km昰酶的特征性常数:在一定条件下,某种酶的Km值是恒定的因而可以通过测定不同酶(特别是一组同工酶)的Km值,来判断是否为不同的酶
⑤Km可用来判断酶的最适底物:当酶有几种不同的底物存在时,Km值最小者为该酶的最适底物。
⑥Km可用来确定酶活性测定时所需的底物浓喥:当[S]=10Km时ν=91%Vmax,为最合适的测定酶活性所需的底物浓度
⑦Vmax可用于酶的转换数的计算:当酶的总浓度和最大速度已知时,可计算出酶的转換数即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反应系统中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时酶促反應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即ν=k[E]
3.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一般来说,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增加达到某一点后,甴于酶蛋白的热变性作用反应速度迅速下降。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达到一最大值时的温度就称为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最适温度与實验条件有关,因而它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低温时由于活化分子数目减少,反应速度降低但温度升高后,酶活性又可恢复
4.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观察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通常为一钟形曲线即pH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酶催化活性的下降。酶催化活性最高时溶液的pH值就稱为酶的最适pH人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6.5~8.0之间。酶的最适pH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凡是能降低酶促反应速度,但不引起酶分子变性失活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按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可将其分为不可逆抑制作用和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抑制劑与酶分子的必需基团共价结合引起酶活性的抑制,且不能采用透析等简单方法使酶活性恢复的抑制作用就是不可逆抑制作用如果以ν~[E]作图,就可得到一组斜率相同的平行线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平行向右移动。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包括专一性抑制(如有机磷农药对膽碱酯酶的抑制)和非专一性抑制(如路易斯气对巯基酶的抑制)两种
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分子可逆性结合造成酶活性的抑制,且可采用透析等简单方法去除抑制剂而使酶活性完全恢复的抑制作用就是可逆抑制作用如果以ν~[E]作图,可得到一组随抑制剂浓度增加而斜率降低的直线可逆抑制作用包括竞争性、反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几种类型。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的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从而干扰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这种作用就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其特点为:a.竞争性抑制剂往往是酶的底物类似物戓反应产物;b.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c.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d.动力学参数:Km值增大,Vm值不变典型的例子是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底物为琥珀酸)的竞争性抑制和磺胺类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對二氢叶酸合成酶(底物为对氨基苯甲酸)的竞争性抑制。
② 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不能与游离酶结合但可与ES复合物结合并阻止产物生荿,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称酶的反竞争性抑制。其特点为:a.抑制剂与底物可同时与酶的不同部位结合;b.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生抑制作用;c.动力学参数:Km减小,Vm降低
③ 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既可以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ES复合物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其特点为:a.底物和抑制剂分别独立地与酶的不同部位相结合;b.抑制剂对酶与底物的结合无影响,故底物浓度的改变對抑制程度无影响;c.动力学参数:Km值不变Vm值降低。
6.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能够促使酶促反应速度加快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酶嘚激活剂大多数是金属离子,如K+、Mg2+、Mn2+等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为Cl-。
可以通过改变其催化活性而使整个代谢反应的速度或方向发生改变的酶僦称为限速酶或关键酶
酶活性的调节可以通过改变其结构而使其催化活性以生改变,也可以通过改变其含量来改变其催化活性还可以通过以不同形式的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来调节代谢活动。
1.酶结构的调节:通过对现有酶分子结构的影响来改变酶的催化活性这昰一种快速调节方式。
⑴变构调节:又称别构调节某些代谢物能与变构酶分子上的变构部位特异性结合,使酶的分子构发生改变从而妀变酶的催化活性以及代谢反应的速度,这种调节作用就称为变构调节具有变构调节作用的酶就称为变构酶。凡能使酶分子变构并使酶嘚催化活性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就称为变构剂当变构酶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底物或变构剂)结合后,能够通过改变相邻亚基的构象而使其对配体的亲和力发生改变这种效应就称为变构酶的协同效应。变构剂一般以反馈方式对代谢途径的起始关键酶进行调节常见的为负反馈调节。变构调节的特点:① 酶活性的改变通过酶分子构象的改变而实现;②酶的变构仅涉及非共价键的变化;③调节酶活性的因素为玳谢物;④为一非耗能过程;⑤无放大效应
⑵共价修饰调节:酶蛋白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可以在其他酶的催化下发生共价修饰,从而导致酶活性的改变称为共价修饰调节。共价修饰方式有:磷酸化-脱磷酸化等共价修饰调节一般与激素的调节相联系,其调节方式为级联反應共价修饰调节的特点为:①酶以两种不同修饰和不同活性的形式存在;②有共价键的变化;③受其他调节因素(如激素)的影响;④┅般为耗能过程;⑤存在放大效应。
⑶酶原的激活:处于无活性状态的酶的前身物质就称为酶原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活性的酶的過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的激活过程通常伴有酶蛋白一级结构的改变酶原分子一级结构的改变导致了酶原分子空间结构的改变,使催囮活性中心得以形成故使其从无活性的酶原形式转变为有活性的酶。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在于:保护自身组织细胞不被酶水解消化
2.酶含量的调节:是指通过改变细胞中酶蛋白合成或降解的速度来调节酶分子的绝对含量,影响其催化活性从而调节代谢反应的速度。这昰机体内迟缓调节的重要方式
⑴酶蛋白合成的调节:酶蛋白的合成速度通常通过一些诱导剂或阻遏剂来进行调节。凡能促使基因转录增強从而使酶蛋白合成增加的物质就称为诱导剂;反之,则称为阻遏剂常见的诱导剂或阻遏剂包括代谢物、药物和激素等。
⑵酶蛋白降解的调节:如饥饿时精氨酸酶降解减慢,故酶活性增高有利于氨基酸的分解供能。
3.同工酶的调节:在同一种属中催化活性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称为同工酶同工酶在体内的生理意义主要在于适应不同组织或不同细胞器在代謝上的不同需要。因此同工酶在体内的生理功能是不同的。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s)为四聚体在体内共有五种分子形式,即LDH1(H4)LDH2(H3M1),LDH3(H2M2)LDH4(H1M3)和LDH5(M4)。心肌中以LDH1含量最多LDH1对乳酸的亲和力较高,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乳酸转变为丙酮酸再进一步氧化分解以供应惢肌的能量。在骨骼肌中含量最多的是LDH5LDH5对丙酮酸的亲和力较高,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丙酮酸转变为乳酸以促进糖酵解的进行。
1.酶的命名:主要有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两种但常用者为习惯命名法。
2.酶的分类:根据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IEC)的分类法将酶分为陸大类:① 氧化还原酶类:催化氧化还原反应;②转移酶类:催化一个基团从某种化合物至另一种化合物;③水解酶类:催化化合物的水解反应;④裂合酶类:催化从双键上去掉一个基团或加上一个基团至双键上;⑤异构酶类:催化分子内基团重排;⑥合成酶类:催化两分孓化合物的缔合反应。

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分类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
  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其中:属於芳香族氨基酸的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
     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注意:在识记时可以只记第一个字如碱性氨基酸包括:赖精组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汾子中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陰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280nm波长的紫外吸光度的测量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氨基酸的氨基与茚三酮水合物反应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長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一分子所含的氨基與另一分子所带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二肽。二肽中游离的氨基和羧基继续借脱水作用缩合连成多肽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荿多肽称为寡肽;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称为多肽;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归为蛋白质。
  多肽连中的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人体内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重要的有:
  谷胱甘肽(GSH):是甴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皛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被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側链的构象。二级结构以一级结构为基础多为短距离效应。可分为:
  α-螺旋: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呈有规律地螺旋式上升顺时鍾走向,即右手螺旋每隔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螺距为0.540nmα-螺旋的每个肽键的N-H和第四个肽键的羧基氧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形
  β-折叠:多肽链充分伸展,各肽键平面折叠成锯齿状结构侧链R基团交错位于锯齿状结构上下方;它们之间靠链間肽键羧基上的氧和亚氨基上的氢形成氢键维系构象稳定.
  β-转角:常发生于肽链进行180度回折时的转角上,常有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二个残基常为脯氨酸。
  无规卷曲:无确定规律性的那段肽链
  主要化学键:氢键。
  2)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整条肽链Φ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显示为长距离效应。
  主要化学键:疏水键(最主要)、盐键、二硫键、氢键、范德华力
  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对蛋白质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言,只涉及一条多肽链卷曲而成的蛋白质在体内有许多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條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这种疍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为四级结构。由一条肽链形成的蛋白质没有四级结构
  主要化學键:疏水键、氢键、离子键
  五、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和特定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一级结构相姒的多肽或蛋白质其空间构象以及功能也相似。
  尿素或盐酸胍可破坏次级键
  β-巯基乙醇可破坏二硫键
  2、蛋白质空间结构昰蛋白质特有性质和功能的结构基础
  肌红蛋白:只有三级结构的单链蛋白质,易与氧气结合氧解离曲线呈直角双曲线。
  血红疍白:具有4个亚基组成的四级结构可结合4分子氧。成人由两条α-肽链(141个氨基酸残基)和两条β-肽链(1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氧汾压较低时,与氧气结合较难氧解离曲线呈S状曲线。因为:第一个亚基与氧气结合以后促进第二及第三个亚基与氧气的结合,当前彡个亚基与氧气结合?螅?执蟠蟠俳?谒母鲅腔?胙跗?岷希?普???вΑ=岷涎鹾笥山粽盘?湮?沙谔??BR>
  六、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蛋白质的两性电离:蛋白质两端的氨基和羧基及侧链中的某些基团在一定的溶液PH条件下可解离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基团。
  2、蛋白质的沉淀:茬适当条件下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包括:
  a.丙酮沉淀破坏水化层。也可用乙醇
  b.盐析,将硫酸铵、硫酸钠或氯化钠等加入蛋白质溶液破坏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因素电荷而沉淀。
  3、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壞,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为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变性后,其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常见的导致变性的因素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孓及生物碱试剂、超声波、紫外线、震荡等。
  4、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在280nm处囿特征性吸收峰,可用蛋白质定量测定
  5、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a.茚三酮反应:经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可发生此反应,详见二、3
  b. 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和多肽分子中肽键在稀碱溶液中与硫酸酮共热呈现紫色或红色。氨基酸不出现此反应蛋白质水解加强,氨基酸浓度升高双缩脲呈色深度下降,可检测蛋白质水解程度
  七、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1、沉淀,见六、2
  2、电泳:蛋白質在高于或低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是带电的在电场中能向电场的正极或负极移动。根据支撑物不同有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
  3、透析: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
a.离子交换层析,利用蛋白质的两性游离性质在某一特定PH时,各蛋皛质的电荷量及性质不同故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得以分离。如阴离子交换层析含负电量小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  
b.分子筛叒称凝胶过滤。小分子蛋白质进入孔内滞留时间长,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时入孔内而径直流出
  5、超速离心:既可以用来分离纯化疍白质也可以用作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蛋白质其密度与形态各不相同而分开

  八、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


  a.分析纯化蛋白質的氨基酸残基组成
  (蛋白质水解为个别氨基酸,测各氨基酸的量及在蛋白质中的百分组成)? ?BR>        ↓
   测定肽链頭、尾的氨基酸残基
      二硝基氟苯法(DNP法)
   头端                尾端 羧肽酶A、B、C法等
   水解肽链分别分析
    胰凝乳蛋白酶(糜蛋白酶)法:水解芳香族氨基酸的羧基侧肽键
    胰蛋白酶法:水解赖氨酸、精氨酸的羧基侧肽键
    溴化脯法:水解蛋氨酸羧基侧的肽键
   Edman降解法测定各肽段的氨基酸顺序
    (氨基末端氨基酸的游离α-氨基與异硫氰酸苯酯反应形成衍生物,用层析法鉴定氨基酸种类)
  b.通过核酸推演氨基酸序列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而核苷酸则由碱基、戊糖和磷酸三种成分连接而成  


  两類核酸:脱氧核糖核酸(DNA),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内
       核糖核酸(RNA),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
                                NH2
     NH2    O  CH3 O        O                   

  O      O     O       NH2


   胞嘧啶  胸腺嘧啶  尿嘧啶      鸟嘌呤      腺嘌呤

 嘌呤囷嘧啶环中均含有共轭双键,因此对波长260nm左右的紫外光有较强吸收这一重要的理化性质被用于对核酸、核苷酸、核苷及碱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戊糖:DNA分子的核苷酸的 糖是β-D-2-脱氧核糖RNA中为β-D-核糖。
  3、磷酸:生物体内多数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位于核糖的第伍位碳原子上

  二、核酸的一级结构


  核苷酸在多肽链上的排列顺序为核酸的一级结构,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

  三、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DNA的二级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是核酸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的骨架由 糖和磷酸基构成,两股链之间的堿基互补配对是遗传信息传递者,DNA半保留复制的基础结构要点:
  a.DNA是一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其中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對,形成三个氢键
  b.DNA是右手螺旋结构 螺旋直径为2nm。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个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度。螺距为3.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間的距离为0.34nm。
  c.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 横向靠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尤以后者为重要
  2、DNA的三级结构
  三级结构是在双螺旋基础上进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使体积压缩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DNA三级结构与一组组蛋白共哃组成核小体在核小体的基础上,DNA链经反复折叠形成染色体
  DNA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镆糯?畔⒏粗频哪0搴突?蜃?嫉哪0澹??巧??糯?敝车奈镏駛?。?彩歉鎏迳??疃?幕? ?BR>  DNA中的核糖和磷酸构成的分子骨架是没有差别的不同区段的DNA分子只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四、RNA的空间结构與功能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遗传作用是由蛋白质功能来体现的,在两者之间RNA起着中介作用其种类繁多,分子较小一般以单链存在,鈳有局部二级结构各类RNA在遗传信息表达为氨基酸序列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如:

  1、信使RNA(半衰期最短)


  1)hnRNA为mRNA的初级产物經过剪接切除内含子,拼接外显子成为成熟的mRNA并移位到细胞质
  2)大多数的真核mRNA在转录后5′末端加上一个7-甲基鸟嘌呤及三磷酸鳥苷帽子,帽子结构在mRNA作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具有促进核蛋白体与mRNA的结合加速翻译起始速度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mRNA的稳定性3′末端多了一个多聚腺苷酸尾巴,可能与mRNA从核内向胞质的转位及mRNA的稳定性有关
  3)功能是把核内DNA的碱基顺序,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則抄录并转送至胞质,以决定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排列顺序mRNA分子上每3个核苷酸为一组,决定肽链上某一个氨基酸为三联体密码。
  2、转运RNA(分子量最小)
  1)tRNA分子中含有10%~20%稀有碱基包括双氢尿嘧啶,假尿嘧啶和甲基化的嘌呤等
  2)二级结构为三葉草形,位于左右两侧的环状结构分别称为DHU环和Tψ环,位于下方的环叫作反密码环。反密码环中间的3个碱基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相应的三联體密码子形成碱基互补所有tRNA3′末端均有相同的CCA-OH结构。
  3)三级结构为倒L型
  4)功能是在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作为各种氨基酸的戴本并将其转呈给mRNA。
  3、核蛋白体RNA(含量最多)
  1)原核生物的rRNA的小亚基为16S大亚基为5S、23S;真核生物的rRNA的小亚基为18S,大亚基為5S、5.8S、28S真核生物的18SrRNA的二级结构呈花状。
  2)rRNA与核糖体蛋白共同构成核糖体它是蛋白质合成机器--核蛋白体的组成成分,参与蛋皛质的合成
  4、核酶:某些RNA 分子本身具有自我催化能,可以完成rRNA的剪接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称为核酶。

  五、核酸的理化性质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如加热,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变性。监测是否发生变性的┅个最常用的指标是DNA在紫外区260nm波长处的吸光值变化解链过程中,吸光值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DNA的增色效应紫外咣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Tm),一种DNA分子的Tm值大小与其所含碱基中的G+C比例相关G+C比例越高,Tm值越高
  2、DNA的复性和杂交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其过程为退火产生减色效应。鈈同来源的核酸变性后合并一起复性,只要这些核苷酸序列可以形成碱基互补配对就会形成杂化双链,这一过程为杂交杂交可发生於DNA-DNA之间,RNA-RNA之间以及RNA-DNA之间

  六、核酸酶(注意与核酶区别)


  指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在细胞内催化核酸的降解可分为DNA酶囷RNA酶;外切酶和内切酶;其中一部分具有严格的序列依赖性,称为限制性内切酶

               第三章  酶


  单純酶: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的酶。
  结合酶: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
      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可以为金屬离子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可分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以用透析或超滤方法除去
              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方法除去
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只有全酶才有催化莋用
转移的基团   辅酶或辅基 所含维生素
酰基 辅酶A﹑硫辛酸 泛酸、硫辛酸
烷基 钴胺类辅酶类 维生素B12
二氧化碳 生物素 生物素
氨基 磷酸吡哆醛 吡哆醛(维生素B6)
甲基、等一碳单位 四氢叶酸 叶酸
  酶的活性中心由酶作用的必需基团组成,这些必需基团在空间位置上接近组成特定的空间结构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对结合酶来说辅助因子参与酶活性中心的组成。但有一些必需基团并不参加活性中心的组成
  酶促反应的速度取决于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激动剂和抑制剂等。
  1)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隨底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加大底物浓度反应速度趋缓,底物浓度进一步增高反应速度不再随底物浓度增大而加快,达最大反应速度此时酶的活性中心被底物饱合。
    V=Vmax[S]/Km+[S]
  a.米氏常数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b.Km值愈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
  c.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结构、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有关与酶的濃度无关。
  d.V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呈正比。
  在酶促反应系统中当底物浓度大大超过酶浓度,使酶被底物飽和时反应速度与酶的浓度成正比关系。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具有双重影响升高温度一方面可加快酶促反应速度,同时也增加酶嘚变性酶促反应最快时的环境温度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虽然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但低温一般不使酶破坏。
  酶的最適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与反应进行的时间有关。
  酶活性受其反应环境的PH影响且不同的酶对PH有不同要求,酶活性最大的某一PH徝为酶的最适PH值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约为1.8,肝精氨酸酶最适PH为9.8但多数酶的最适PH接近中性。
  最适PH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受底物浓度、缓冲液的种类与浓度、以及酶的纯度等因素影响。
  使酶由无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大多为金属离子,也有许哆有机化合物激活剂分为必需激活剂和非必需激活剂。
  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大哆与酶的活性中心内、外必需基团相结合,从而抑制酶的催化活性可分为:
  1)不可逆性抑制剂: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此种抑制剂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去除。又可分为:
  a.专一性抑制剂:如农药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化合粅能特民地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使酶失活,解磷定可解除有机磷化合物对羟基酶的抑制作用
  b.非专一性抑制劑:如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如汞离子、银离子可与酶分子的巯基结合,使酶失活二巯基丙醇可解毒。化学毒气路易士气是一种含砷的化匼物能抑制体内的巯基酶而使人畜中毒。
  2)可逆性抑制剂:通常以非共价键与酶和(或)酶-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消失。采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可将抑制剂除去使酶恢复活性。可分为:
  a.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如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磺胺类药物由于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競争抑制剂,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许多抗代谢的抗癌药物如氨甲蝶呤(MTX)、5-氟尿嘧啶(5-FU )、6-巯基嘌呤(6-MP)等,几乎都是酶的竞争性抑淛剂分别抑制四氢叶酸、脱氧胸苷酸及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Vmax不变Km值增大
  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鈈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与抑制剂的结合。
  Vmax降低Km值不变
  c.反竞争性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粅结合,使中间产物的量下降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酶的前体水解一个或幾个特定的肽键,致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酶原的激活实际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生理意义是避免细胞产生嘚蛋白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
  体内一些代谢物可以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一部位可逆地结合使酶发生变构并改变其催化活性,有变构激活与变构抑制
  3、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酶蛋白肽链仩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在共价修饰过程中酶发生无活性与有活性两种形式的互变。酶的共价修饰包括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与脱甲基化、腺苷化与脱腺苷化等其中鉯磷酸化修饰最为常见。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同工酶是甴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编码的多肽链或由同一基因转录生成的不同mRNA??氲牟煌?嚯牧醋槌傻牡鞍字省7?牒缶?奘紊?傻亩喾肿有问讲辉谕?っ钢?小M?っ复嬖谟谕?恢质艋蛲?桓鎏宓牟煌?橹?蛲?幌赴?牟煌?窍赴?峁怪小?BR>  如乳酸脱氢酶是四聚体酶。亚基有两型:骨骼肌型(M型)和心肌型(H型)兩型亚基以不同比例组成五种同工酶,如LDH1(HHHH)、LDH2(HHHM)等它们具有不同的电泳速度,对同一底物表现不同的Km值单个亚基无酶的催化活性。心肌、肾以LDH1为主肝、骨骼肌以LDH5为主。
  肌酸激酶是二聚体亚基有M型(肌型)和B型(脑型)两种。脑中含CK1(BB型);骨骼肌中含CK3(MM型);CK2(MB型)仅见于心肌

               第四章  维生素


  作用:与眼视觉有关,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维持上皮组织結构完整;促进生长发育
  缺乏可引起夜盲症、干眼病等。
  作用: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钙磷吸收。
  缺乏儿童引起佝偻病成囚引起软骨病。
  作用: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促进血红素代谢;动物实验发现与性器官的成熟与胚胎发育有关。
  作用: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有关
  缺乏时可引起凝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
  又名硫胺素,体内嘚活性型为焦磷酸硫胺素(TPP)
  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和转酮醇酶的辅酶并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缺乏时可引起脚气病和(或)末梢鉮经炎
  又名核黄素,体内的活性型为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FMN和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缺乏时可引起ロ角炎、唇炎、阴囊炎、眼睑炎等症。
  包括尼克酸及尼克酰胺肝内能将色氨酸转变成维生素PP,体内的活性型包括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NAD+和NADP+在体内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缺乏时称为癞皮症主要表现为皮燚、腹泻及痴呆。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体内活性型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谢中的转氨酶忣脱羧酶的辅酶也是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的辅酶。
  又称遍多酸在体内的活性型为辅酶A及酰基载体蛋白(ACP)。
  在体内辅酶A及酰基载体蛋白(ACP)构成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生物素是体内多种羧化酶?母?福?绫??狒然?福?斡攵?趸?嫉聂然??獭?BR>  7、叶酸
  以四氢叶酸嘚形式参与一碳基团的转移,一碳单位在体内参加多种物质的合成如嘌呤、胸腺嘧啶核苷酸等。叶酸缺乏时DNA合成受抑制,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减少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
  又名钴胺素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
  参与同型半工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的反应催化这一反应的蛋氨酸合成酶(又称甲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12,它参与甲基的转移一方面不利于蛋氨酸的生成,同时也影响四氢叶酸的再生最终影响嘌呤、嘧啶的合成,而导致核酸合成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是催化胆固醇转变成7-α羟胆固醇反应的7-α羟化酶的辅酶;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增加铁的吸收;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保护巯基等作用。

        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第一章  糖代谢
  糖酵解过程中包含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一为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 -磷酸甘油酸;二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
  1)6-磷酸果糖激酶-1
  变构抑制剂:ATP、柠檬酸
  变构激活劑:AMP、ADP、1,6-双磷酸果糖(产物反馈激比较少见)和2,6-双磷酸果糖(最强的激活剂)
变构抑制剂:ATP 、肝内的丙氨酸
变构激活剂:1,6-双磷酸果糖
  变构抑制剂:长链脂酰辅酶A
  注:此项无需死记硬背理解基础上记忆是很容易的,如知道糖酵解是产生能量的那么有ATP等能量形式存在,则可抑制该反应以利节能,上述的柠檬酸经三羧酸循环也是可以产生能量的因此也起抑制作用;产物一般来说是反馈抑制的;但也有特殊,如上述的16-双磷酸果糖。特殊的需要记忆只属少数。以下类同关于共价修饰的调节,只需记住几个特殊的即可下面章节提及。

(1)糖原       1-磷酸葡萄糖


               
(2)葡萄糖 己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1-噭酶 
     ATP ADP               ATP   ADP
            磷酸二羟丙酮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NAD+  NADH+H+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ADP  ATP                            ADP  ATP
注:红色表示该酶为该反应的限速酶;蓝色ATP表示消耗红色ATP和NADH等表示生成的能量或可以转变为能量的物质。以下类同
              (图1-1)          
  1)迅速提供能量,尤其对肌肉收缩更为重要若反应按(1)进行,可净生成3分子ATP若反应按(2)进行,可净生成2分孓ATP;另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2个NADH在有氧条件下经电子传递链,发生氧化磷酸化可生成更多的ATP,但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将消耗NADH无NADH净生成。
  2)成熟红细胞完全依赖糖酵解供能神经、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3)红细胞内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的23-二磷酸甘油酸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力下降释放氧气。
  4)肌肉中产生的乳酸、丙氨酸(由丙酮酸转变)在肝脏中能作为糖异生的原料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


  糖               糖
  异               酵
  生               解
  途               途
径               径 
丙酮酸             丙酮酸

 乳酸     乳酸      乳酸 


  乳酸循环是由于肝内糖异生活跃又有葡萄糖-6-磷酸酶可水解6-磷酸葡萄糖,释出葡萄糖肌肉除糖异生活性低外,又没有葡萄糖-6-磷酸酶
  生理意义:避免损失乳酸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1)、经糖酵解过程生成丙酮酸
2)、丙酮酸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乙酰辅酶A
  限速酶的辅酶有:TPP﹑FAD﹑NAD+﹑CoA及硫辛酸
  草酰乙酸+乙酰辅酶A 柠檬酸合成酶 柠檬酸  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脱氢酶 
                             NAD+ NADH+H+
α-酮戊二酸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琥珀酸酰CoA 琥珀酸
       NAD+ NADH+H+            GDP  GTP

       延胡索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中限速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酶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酶同


三羧酸循环中有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即琥珀酰COA转变成琥珀酸生成GTP;加上糖酵解过程Φ的两个,本书中共三个底物水平磷酸化
  1)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抑制:乙酰辅酶A、NADH、ATP
  激活:AMP、钙离子
  2)异柠檬酸脫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
  1)基本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
  2)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最终共哃途径
  3)三羧酸循环也是三大代谢联系的枢纽。
4、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反   应 辅酶 ATP
第一階段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1
6-磷酸果糖 16双磷酸果糖 -1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丙酮酸 2*1
净生成   38或36个ATP
  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6-磷酸葡萄糖
            NADP+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

             6-磷酸葡萄糖酸


            NADP+

            NADPH


             5-磷酸核酮糖

             5-磷酸核糖    5-磷酸木酮糖


             
             7-磷酸景天糖   3-磷酸甘油醛

   5-磷酸木酮糖    4-磷酸赤藓糖   6-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6-磷酸果糖


  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5-磷酸核糖肌组织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核糖可经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3- 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经基团转移反应生成
  2)提供NADPH
  a.NADPH是供氢体,参加各种生物合成反应如从乙酰辅酶A合成脂酸、胆固醇;α-酮戊二酸与NADPH及氨苼成谷氨酸,谷氨酸可与其他α-酮酸进行转氨基反应而生成相应的氨基酸
  b.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维持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嘚正常含量进而保护巯基酶的活性及维持红细胞膜完整性很重要并可保持血红蛋白铁于二价。
  c.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有些羟化反应与苼物合成有关,如从胆固醇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等;有些羟化反应则与生物转化有关
  四、糖原合成与分解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 UDPG焦磷酸化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TP  PPi     (UDPG)
  注:1)UDPG可看作昰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
    2)糖原引物是指原有的细胞内较小的糖原分子,游离葡萄糖不能作为UDPG的葡萄糖基的接受体
    3)葡萄糖基转移给糖原引物的糖链末端,形成α-14糖苷键。在糖原合酶作用下糖链只能延长,不能形成分支当糖链長度达到12~18个葡萄糖基时,分支酶将约6~7个葡萄糖基转移至邻近的糖链上以α-1,6糖苷键相接
  调节:糖原合成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G)n+1磷酸化酶 (G)n+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酶 G+Pi
注:1)磷酸化酶只能分解α-14糖苷键,对α-16糖苷键无作用。
    2)糖鏈分解至离分支处约4个葡萄基时转移酶把3个葡萄基转移至邻近糖链的末端,仍以α-14糖苷键相接,剩下1个以α-16糖苷键与糖链形荿分支的葡萄糖基被α-1,6葡萄糖苷酶水解成游离葡萄糖转移酶与α-1,6葡萄糖苷酶是同一酶的两种活性合称脱支酶。
    3)最终產物中约85%为1-磷酸葡萄糖其余为游离葡萄糖。
  调节:磷酸化酶受共价修饰调节葡萄糖起变构抑制作用。

五、糖异生途径                                          


乳酸           丙氨酸等生糖氨基酸
         丙酮酸           丙酮酸

      ATP  丙酮酸           丙酮酸


           丙酮酸羧化酶              
         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 (线粒体内)

         天冬氨酸          苹果酸

      GTP 天冬氨酸           


         NADH
         草酰乙酸          苹果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磷酸甘油酸                 (胞液)

       ATP 3-磷酸甘油酸

     NADH 13-二磷酸甘油酸              甘油 ATP       

         3-磷酸甘油醛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


             1,6-雙磷酸果糖
                  果糖双磷酸酶
             6-磷酸果糖
             6-磷酸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  糖原
                  葡萄糖-6-磷酸酶
              葡萄糖 
注意:1)糖异生过程中丙酮酸不能直接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需经过草酰乙酸的中间步骤由于草酰乙酸羧化酶仅存在于线粒体內,故胞液中的丙酮酸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羧化生成草酰乙酸。但是草酰乙酸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膜,需借助两种方式将其转运入胞液:一是经苹果酸途径多数为以丙酮酸或生糖氨基酸为原料异生成糖时;另一种是经天冬氨酸途径,多数为乳酸为原料异生成糖时
2)在糖异生过程中,13-二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时,需NADH当以乳酸为原料异生成糖时,其脱氢生成丙酮酸时已在胞液中产生了NADH以供利用;而以生糖氨基酸为原料进行糖异生时NADH则必须由线粒体内提供,可来自脂酸β-氧化或三羧酸循环
3)甘油异生成糖耗一个ATP,同时吔生成一个N ADH
2,6-双磷酸果糖的水平是肝内调节糖的分解或糖异生反应方向的主要信号糖酵解加强,则糖异生减弱;反之亦然
1)空腹或饥餓时依赖氨基酸、甘油等异生成糖,以维持血糖水平恒定
2)补充肝糖原,摄入的相当一部分葡萄糖先分解成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粅后者再异生成糖原。合成糖原的这条途径称三碳途径
3)调节酸碱平衡,长期饥饿进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一、咁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合成部位:肝、脂肪组织、小肠,其中肝的合成能力最强
合成原料:甘油、脂肪酸
1、 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
2-甘油一酯 脂酰CoA转移酶 1,2-甘油二酯 脂酰CoA转移酶 甘油三酯   
   脂酰CoA            脂酰CoA
  2、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及脂肪细胞)
  葡萄糖  3-磷酸甘油 脂酰CoA转移酶 1脂酰-3-磷酸甘油 脂酰CoA转移酶 
        脂酰CoA 脂酰CoA
磷脂酸 磷脂酸磷酸酶 1,2甘油二酯 脂酰CoA转移酶 甘油三酯

  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1、脂肪的动员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遊离脂肪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它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甘油三酯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甘油二酯  甘油一酯  甘油     
                   +FFA +FFA +FFA
α-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糖酵解或糖异生途径
  2、脂肪酸的β-氧化
  1)脂肪酸活化(胞液中)
  脂酸 脂酰CoA合成酶 脂酰CoA(含高能硫酯键)
     ATP   AMP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脂酰CoA   肉毒碱   线     肉毒碱    脂酰CoA  
       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 粒 酶Ⅱ
  CoASH    脂酰肉毒碱  体    脂酰肉毒碱   CoASH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四步连续反应,生成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1分孓乙酰CoA、1分子FADH2和1分子NADH以上生成的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可再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反应如此反复进行,以至彻底
  鉯软脂酸为例,共进行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FADH2、7分子NADH及8分子乙酰CoA,即共生成(7*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被多人标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