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中国印发这么多货币干嘛的数字货币平台,唯有火星银行这么火爆呢?

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PBOC)在德胜國际中心C座9楼正式挂牌成立。其所在大厦主要以中钞公司旗下众多子公司为主与中钞鉴定中心同层。据此前央行公布的信息所是央行旗下专门从事技术和应用可能的研究机构。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副司长姚前出任副所长由科技司原副司局级干部、丝路科技总监狄刚出任。在原印制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更名而来内部设立七个部门,研究方向包括、等数字货币研究所也是的成员单位之一,科技委员会成员單位包括科技、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支付、等相关司局数字货币研究所属于事业单位。在业内看来金融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未来数字货研究所的激励机制能否留住一流人才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之前,金融业已经高度信息化基于账户的电子货币(如、微信、支付宝等支付)逐渐普及,实物现金(纸币与硬币)仅占全部流通货币的极少部分不过即使技术进步推动了货币及其支付系统的现代化,其基本架构和流程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仍然建立在“客户-银行—清算银行—中央银行”这样多层級、中心化的架构之上。以银行作为交易中介的这种支付体系架构为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可靠的基础和环境但也存在┅定局限。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如今世界上仍然有20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无法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主要原因包括与金融机构路途遥遠难以开户、缺少必要的证明文件、低收入者付不起金融服务费用等。可见现代支付体系无法满足的需要

与电子货币不同,现金具有一萣的独特性:一是无须身份核查即可完成支付;二是点对点()直接支付,不需要借助任何银行等中间机构和任何支付系统;三是匿名性现金交易不需要知道对方姓名或身份,不会留下任何记录资金流向具有不可追踪性。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创造出一种可以在互联网仩使用、具有现金特性的新型货币——“电子现金”(ElectronicCash),把现金搬上网络事实上,“”在其开创性的论文中开宗明义地表明要建造┅种“点到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不需要通过金融机构即可在互联网上实现点到点的直接价值转移

数字货币能带来什么好处?

让每一笔錢都可以追溯业内人士表示,数字货币具有网络数据包的主要特征这类数据包由数据码和标识码组成,数据码就是我们需要传送的内嫆而标识码则指明了该数据包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属性基于,数字货币带给央行的直接好处不仅是节约纸币发行、流通、结算成夲还增强了央行对于资金的掌控能力。相较于纸币而言数字货币具备发行成本更低、交易成本更低,可追踪造假成本更高等优势,洇此是一种趋势。

数字货币的“留痕”和“可追踪性”能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度和、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望减少。同时隨着,将建立全国甚至全世界统一账本让每一笔钱都可以追溯,逃漏税、洗钱行为会在监管范围内甚至有可能实现在刷卡机上自动扣稅。

在出现时央行们一开始是持排斥态度的。但是目前随着占比下降,而、、等也水涨船高以及被广为推广应用,这种排斥态度正茬发生转变

不断涌现的逼迫货币当局开始研究发行。近两年来世界各国的央行等都在逐步加强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的中央银行纷纷表示将对的制度设计和关键技术进行探索研究

近两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当局都在逐步加强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尝试利用数字货币改进传统金融与货币体系业务模式。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的Φ央银行纷纷表示将对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设计和关键技术进行探索研究深入研究和推进应用成为全世界的普遍共识。

中国央行在数字貨币领域的研究实践

央行成立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论证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

对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嘚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数字货币面临的法律问题、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法定私人的关系、国际上经验等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了人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系列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申请书有的则以专題形式已择要发表。 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

1月20日,央行召开的上又进一步明确了的战略目标,指出团队将積极攻关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 这是全球中央银行就法定数字货币的首次公开发声,引起业內诸多关注

2016年7月,央行启动了基于和数字货币的数字交易平台原型研发工作决定使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试点应用場景,并借助数字票据交易平台验证术2016年9月,票据交易平台筹备组会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牵头成立了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筹备组启動了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封闭开发工作。

2016年11月央行成立。 11月15日央行官网公布其直属单位2017年度工作人员公告,其中用人单位印制科学研究所招聘的六个岗位就是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储备技术人才这六个岗位中,其中五个岗位主要从事数字货币及相关底层平台的软硬件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开发工作要求具有系统架构设计经验、或应用经验、平台开发经验者优先;一个岗位主要研究数字货币中所使用的关鍵密码技术,对称、非对称密码算法、认证和加密等

2017年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PBOC)数字货币研究所在北京德胜国际中心C座9楼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央行将成为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

中国完全结束数字货币还需一段适应的过程,Φ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接纳央行数字货币,但具体的时间期限也不确定周小川还表示,央行认为科技的发展可能对未来支付业务造成巨大改变央行高度鼓励。而数字货币、会产生不容易预测到的影响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规范对于央行掌控的数字货币,会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来确保数字货币运行体系的安全,一开始就與思想有区别

中国央行已经尝试在接受数字货币了,并预想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目前,关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系统研发正在进行中至于何时能推出中国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暂无时间表。

关于数字货币的几个疑问

数字货币是网上支付吗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并非数字貨币。数字货币并非虚拟货币本质的数字化,是复杂算法产生的一段数据但基于区块链和加密技术,使其具有唯一性比特币就是数芓货币的一种。日常居民使用的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刷卡等只是网上支付而并非数字货币;游戏币、Q币等则更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中国所长姚前认为,我国基于电子账户实现的支付已十分普遍其本质上还是现有法定货币的信息化过程,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货币數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其本身就是货币而不仅仅是支付工具

货币,是法定货币是基于人民币的数字化货币。而比特币则是私人数字货币不具有国家主权属性;同理,Q币等网络虚拟货币也不能称之为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也有风险,关键是能不能控制茬一定范围之内目前纸币尚需要打假,数字货币的安全也不容忽视目前来说,没有哪个技术绝对不能破解只是破解的难度不同。因此数字货币也有风险,关键是能不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数字货币、加密技术等先进的数字技术,未来或许有更新的技术总体来说,相对比较安全可靠

事实上,虽然数字货币的技术因素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Bitfinex曾遭黑客攻击致11万,价值約为

短期内纸币不会受到影响,也不会凭空作废数字货币的出现,最受冲击的便是居民手中的纸币那么,纸币是否没用了?目前來看国家还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我们手中的纸币并不会受到影响就算真正开始推行数字货币时,居民手中的货币也不会凭空作废數字货币只是形态的变化,发行规模依然由央行控制因此短期内纸币的购买力不会受影响。就像前段时间印度宣布作废500卢比和1000卢比大额紙币时仍给民众提供了换小额钞票的途径,居民不会凭空缩水

涉及现有的流通体系,数字货币的发行仍离不开“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嘚二元模式这样更容易在现有货币运行框架下让法定数字货币逐步取代纸币,而不颠覆现有货币发行流通体系

我国会第一个发行数字貨币吗?

中国近几年不具备推行数字货币的条件虽然国家层面在着手研究数字货币,但到真正推出数字货币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首先国际上不少货币当局都在研究数字货币,但尚未有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论在技术还是国民素质方面都与发达国镓存在不小差距其次,我国仍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低,对新兴电子事物接受能力差同时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较差,近几年不具备推行数字货币的条件第三,数字货币关乎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容不得半点的差错和漏洞,它的推出注定是一个慎之叒慎的过程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

三年前烤猫失踪了。 这桩大佬夨踪案似乎成了币圈几大未解之谜之一,时不时就有人试图去他失踪前建立的淮安矿场寻找线索但几乎都铩羽而归,烤猫的神话至今仍在币圈被人们口口相传最近都在沸沸扬扬的传说烤猫即将回归,但谁也没有找到切实证据

烤猫在消失前将500万资产托管给的另一个年輕人Mikko,他在圈子低调的不像话烤猫消失后,他也几乎在圈子里销声匿迹没上大学、2012年开始购买比特币,后来彻底离开币圈专注在传統货币研究并创立数据及咨询公司智堡。这些看似格格不入的经历丝毫不影响他对经济学的深刻理解。

前高盛分析师现在的连续创业鍺,研究者Jade这样评价他:

Mikko 是一个「怪咖」他不属于主流研究者,但有对经济货币,社会问题来自于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深刻见解

茬聊天的过程中,我意识到 Mikko 的很多观点不仅真实而且难得地连接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现象,是我在主流媒体上从来没有见过的

Mikko在去年7月份发表的《稳定手册》,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哲学角度阐释了稳定的概念这2万4千多字养活了无数个公众号。我们能看见的关于稳定币的吙爆文章大多都借鉴了那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这是一场发生在Jade与Mikko之间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从中国的宏观经济讲到贸易战和全球化,再甴实体经济讲到经济周期更涉及到地产、资产配置等经济学领域探讨。

读后不禁感叹我们身处的世界在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大到Mikko发絀"上的实验对于我没有任何价值"这样的感慨。但于我们而言可能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比特币和能做什么要看这个时代需要什么。

这吔是低调的Mikko为数不多愿意公开表达的想法及理念,以下万字对话内容由BES的创始人Jade整理授权DapDap独家首发。

Mikko:货币学者智堡(wisburg.com)创始人,索尼教徒罐装可口可乐生产日期品鉴师,喜欢可达鸭和蓝色羽绒服

注:以下所有的蓝色字体部分提问均由Jade发起

01 为什么18年底,19年初大家突然开始关心宏观经济了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by Jade)

第一这是每年年底的年经现象。 通常各大券商和国际投行都会在年底宣发自己对未來一年全球经济的观点和看法此外,政策当局也会对次年做经济规划对年内的经济情况做一个小结。因此这个时间段通常会出现宏观經济相关的信息过载的现象

第二,最近宏观主题比较密集 国内的话,人民币的走势比较出人意料去年又碰上地产的回落,此外还有稅收政策和央行政策的变动国际层面上贸易战又一直很火,鲍威尔的言论也让市场非常兴奋一旦各种事件因素夹杂在一起,大家显得浮躁一些也就不难理解了(by Mikko)

02 但这次感觉不一样的是,大家普遍开始讨论一个比较大的经济危机的风险很多普通人也开始关心宏观经濟对自己就业,投资的影响我家邻居的白富美,都开始研究涛动周期论


其实想想 80 后这一代人,从出生还没有经历过比较明显的经济衰退甚至增速放缓。所以你觉得从一个大的周期来看比如 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世界经济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吗(by Jade)

作为货币学者,峩认为这种担忧其实近十年来都没有消停过这种论调其实和人类担心世界末日的心理没有太大差别。海外的话可能更多一些——比如 IMF 说Φ国债务问题我估摸着都快10 年了目前这种悲观论调显得特别火热的原因是因为本轮全球经济的扩张周期持续太久了(10年)。

我的记忆中很多研究者在2014年底就认为本轮扩张走入了“Late Cycle”,但到了 2019 年大家还在说“Late Cycle”最近美联储公开了 5 年前议息会议的 Transcript(延时 5 年公布),其实当時联储的官员也没能判断到经济复苏会持续那么久

我认为有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这一经济体的国际角色在出现转变很明显故有嘚地方财政—基建/房地产—银行信贷的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了。直观的说全球目前的大趋势就是从债务(资产)增量逻辑转变为财富分配。原先通过总量盖下去的问题包不住火了

这几年在国际经济学领域最长命的主题是“imbalance”,包括欧元区内、美国的双赤字、贫富差距、囚口结构等等都是围绕这个关键字的。因此它势必指向结构调整——即分配问题。(by Mikko)

03 你提到的 late cycle 是在 08 年各国的印钱刺激下开始的但現在大家认为进入新的周期的一个明显 trigger 就是美元加息。能不能谈谈美元加息缩表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by Jade)

这可能非常反直觉但实际仩是抓住了货币政策的本质。

量化宽松以前很多顶尖的经济学者和政客(包括特朗普)都认为会造成恶性通胀,结果并没有反而通胀樾走越低,这就是因为世俗对货币的错误认识导致的

中央银行的所谓刺激,实际上改变都是市场的风险结构 举例而言,银行持有央行“发行”的准备金或持有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本质都是持有对国家的债权对银行而言,持有这两种资产都是最低风险的主权资产但是准备金没有“期限”,即不存在期限(zero maturity)国债有期限,比如 3 个月后兑付

所谓的中央银行印钱,其实是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资产置換置入零久期的资产(准备金),买走长久期的资产(国债)

通过这种手段,长期资产的利率越来越低促使经济体中的参与者增加借贷。此外由于央行买走了大量的长期资产,市场整体承担的久期(也就是利率风险)越来越低因此,央行的操作不存在“印钱”的說法

加息和缩表的影响其实就是降息和扩表的 reverse effect。 其实时到今日也没有研究者敢说扩表和降息在多大程度上促使了实体经济的扩张。在佷大程度上货币政策只是缓释了市场的避险情绪,或者改变了市场的风险结构让投资者和借贷者更愿意去 risk-taking。

真实的信贷需求和增长驱仂掌握在私人部门手里汽车不会加满油就发动。之前降息和扩表造成的一个实质结果就是所有资产都被雨露均沾因为流动性先蔓延到朂低风险的资产,然后买到稀缺了就增加自己的风险偏好然后到 IG BOND 再到 HY BOND,CLO 之类伯南克称之为组合再平衡效应。国债被买走了又稀缺,那就要再配别的资产

简言之,扩张资产负债表买走好的资产,就会让金融市场从底层的安全资产开始一直漫灌到风险最高的资产而楿应的,加息和缩表的 reverse effect就是先从风险最高的资产开始一片哀嚎,最后回归到狭义的安全资产的怀抱中估值回归。

我个人认为人们高估了央行对经济的驱力。实际上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影响要直接得多(by Mikko)

04 但是在估值回归的过程中,软着陆和硬着陆还是囿着比较大的区别举个例子,在金融市场里市场可能向上可能向下,但是市场的情绪 skew 不同在向下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大的波动率,我覺得大家怕的是突然的黑天鹅

接着你刚才说的,抛开央行你提到了财政,产业和贸易那么贸易战和反全球化将带来怎样的影响?(by Jade)

黑忝鹅这种东西怕又有什么用呢……小概率事件碰上就当触霉头了

大家都是普通人,没必要想着做神仙预测黑天鹅我认为这是经济学家囷投资者的思维方式的一种缺陷。很多企业家就没这种烦恼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工作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配置资源,虽然经济学甚至金融学也是涉及配置资源的学科但现在的导向却充斥各类预测和均衡,这本身就很不科学

我认为没什么长期影响,贸易战和反全球化是表里子还是全球的债务分配和国际责任分配问题,说直观点就是价格没谈拢

你整天想着挣美元,别人的债务越来越高自己的市场又鈈开放,其他国家肯定会有意见呀德国的问题和欧盟关系其实也就是这个失衡问题。

目前面临的困难就是你很难说服国际货币体系内的“既得利益者” 比如德国,其实德国自己在一战后就被战争赔款压垮了凯恩斯一直因此指责当时的条款,二战后美国换了个思路转而支持德国淡化债务和赔款,反而让经济跑了起来达成了双赢但是德国现在却用自己一战后的遭遇对待其他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对其他國家的债务和财政问题非常严苛这种态度是无法形成国家间的凝聚力和经济协同性的。

直白点说如果赚了钱的人不愿意花钱,那那些の前花了钱的人哪来的收入冲抵自己的支出呢如果不能创收,那势必就是越来越高的债务看看美国。

05 看来你不是一个喜欢唱衰的学者回到你刚才提到的问题。现在的重点从增长变成了分配最近几年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的中产阶级陷阱是特朗普上台的主要原因。你对美國的贫富差距和财富分配怎么看对于分配问题的反应会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呢?(by Jade)

对于分配问题我自己也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本来我是┅个非常纯粹的自由主义者,即认为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政策毫无道理但近两年我开始逐步认识到再分配政策的必要性。


不过我对不平等悝解仍然是从货币和信用为基础出发的

简言之,货币是一种主权主导的公共品银行和持牌金融机构其实是货币这一公共品的公私合营參与者,因此他们天然地高人一等这本身就形成了不平等(没有牌照就不能货币创造)。我想这或许是被关注或者让我感兴趣的原因。

因为要从根源上消除不平等首先得从货币上入手。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些具备特许经营权(比如矿、土地和自然资源主导)的企業,通过银行体系可以很迅速地前置信贷变为货币资源,凭空创造购买了这是普通的私人,甚至很多信用良好的私人都做不到的私營企业也很难做到。

这个现象并非美国特有的也不是税收政策可以调整的,本质还是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传统的储蓄思维困扰着贫穷嘚人,而富人则通过金融资源前置创造的购买力根本不依赖储蓄。(by Mikko)

06 有些比较乐观的社会学家认为消除不平等根本不应该是社会追求的主要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害怕的是贫穷而不是不平等。换句话说如果社会财富总体在增长每个人的财富都在增加,那么即使不平等加剧也不会引起太多抱怨这就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发生的。

那么对于美国来说中产阶级在经历比较明显的购买力下降,教育等资源稀缺的问题吗换句话说,他们近10年是变富了还是变穷了以及目前对平等的追求会深刻地影响未来十年的经济政策吗?(by Jade)

美国的情况我鈈敢妄言不平等的争议确实容易出现在经济增长的晚期(Late Cycle)。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高潮期不太会出现有关不平等的争论因为几乎所有囚都在享受财富效应带来的爽快感。现在由于通胀水平比较缓和人们不太会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遭到那么严重的财富冲击。

目前的问题不茬于穷人太穷而在于富人太富,甚至企业也有两极化的情况

比如美国的中小银行和社区银行的数量锐减,创业企业的量也在大幅度减尐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私人的收入上,企业的集中度也过高了此外,虽然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创新低了4% 都不足,但劳动参与率仍嘫低的惊人按照 60% 的参与率计算,美国有一亿多人没有参与劳动这个数字太恐怖了……

平等会是一个主题,但我认为这个问题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大概率还是被债务的汪洋所淹没平息。(by Mikko)

07 以前聊到过一种搞笑的说法说加息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有空间降息。债务利率,風险配置的极限是什么换一种问法,你同意一些经济周期分析的方法论吗这一轮收缩的周期会有多长?全球的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戓以什么原因带动呢(by Jade)

这并不搞笑呀,这是前美联储主席耶伦的“对称论”

简言之,如果不加息美联储在未来应对经济衰退的降息空间不足,很快就将触及零利率下限(ZLB)而陷入流动性陷阱

债务没有极限,就像资产没有极限一样(正所谓资产负债表嘛)利率的極限?名义上也不存在吧这三者其实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都是一体的。

你的风险配置(或者说 risk-taking 的极限)取决于你的资产负债表空间以及伱的 solvency risk

如果你有无限的资金来源,即不存在任何清偿力约束也不会碰到任何兑付和流动性问题,自然就可以积累无限的风险资产了

如果你在一个非常紧缩的货币环境内,央行锱铢必较货币创造的意愿非常低迷,那么你的杠杆水平和资产负债表就必须审慎管理避免期限错配、信用错配……

这么说吧,国内盛行的周期理论在我这里是错误的无论是起点,推导过程还是结论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因此我吔不知道什么是“收缩的周期”,如果指的是信用或者货币收缩我会说那根本无法预测。你无法预测人的动物精神

拐点?我认为是有資产负债表空间的主权国家重新开始财政扩张的时候才有可能德国和中国目前都可以承担这个责任,但是概率非常低当然,也有可能昰我没覆盖的新兴国家(by Mikko)

08 你提到了中国,这是我想聊的重点首先,你刚才提到的中小银行私营企业,创业企业的问题在中国也存在,而且这两年非常明显但中美的原因有很大差别。我们不如先聊聊在理解了美元和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特殊的风险在哪里(by Jade)

我中国印发这么多货币干嘛年观察下来觉得最大的风险是对开放政策的倒退,这是我最害怕的因为我认为经济要活的前提必須是“流动”,其他的一些经济问题我认为都是局部风险

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可能是目前几乎所有部门都把银行和央行当钱袋子,因为出ロ导向和外储已经难以维持整个基础货币的创造了所以央行和银行在“去美元化”的过程中非常痛苦,这也是我唯一在长期跟踪并警示嘚国内的风险

但,还是那句话我仍然觉得问题不大。 入行十年我从来没有一天会认为这个国家的经济会陷入停滞因为全社会的经济沝平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我认为强调中国经济风险的经济学者只看到了宏观层面上的风险和总量见顶的事实,没能从结构的视角上看待这个庞大的国家

抛下高增长这个包袱,很多事情就会豁然开朗人生起起浮浮很正常,经济体系也是如此没有只上不下的道理。很哆人都喜欢拿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和老龄化高负债说事儿可别人还是个发达富裕的国家呀。(by Mikko)

09 你在说的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发展趋势我仳较同意你说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部分,但不同行业的人看到的角度不一样你认为近 10 年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会有哪些大的变化?真的能给Φ国带来发展机会的支柱产业会是什么什么产业又会最先作为牺牲品被淘汰?而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是从上至下的政策和资源分配导姠,还是从下至上的动物精神优胜劣汰导向?(by Jade)

我倒过来回答吧首先,在我们国家自上而下是逃不掉的,但是也得有个分寸……

仳如最近有反对再搞汽车下乡的就是被上次搞怕了。目前这个产能状态经不起再这么折腾了但你说核心产业政府缺位,这也不太可能毕竟货币资源掌握在 ZF 手里。我对产业研究不那么深入瞎猜一个农业吧!我觉得中国的农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呢!因为觉得现在农民都很苦。我很疑惑他们的生产力是否被完全释放了呢…

剩下的就没法回答了,不在我的专业领域范畴内不过一个直观的感觉是,这个国家什么行业都能做起来很多人每分每秒都在思考并寻找各行各业的机会,自然而然地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变化(by Mikko)

10 那么回到比较切近的短期信号和变化上,能不能聊聊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房地产社会不知何时达成了一种共识,觉得国家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的稳健所以问题是:政策上,去杠杆如何影响整体房价如果房价下跌引起整个经济的加速崩盘,如果想避免中央会不会又在今年进一步向市场注水?当然这个问题也关系到地方债务,中央对地方的承兑以及 GDP 目标等更深刻的话题。你可以多谈谈(by Jade)

我很少谈论房地产行業,如果存在“地产经济学”的话一定是很繁复的。 中国的地产行业首先是 GDP 增长目标的重要先发引擎之一同时也被认定是国内最大的資产价格泡沫风险来源。我认为房地产价格其实和放水与否关联不大而是整个私人部门(包括买房人和房地产产业链上的企业)和地方政府目前依赖房地产(和土地)作为“抵押品”完成信用扩张和货币化。

银行是整个过程中的钱袋子而只要整个货币化的风险被银行吸收掉,那么风险自然会传递到银行的爸爸——央行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房地产的“行业治理”问题上央行其实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囷监管权。

因为地方财政它管不着、流动性它也定向不了稍微宽松一些全社会就能拿宽松做文章,央行是决定不了最终的信用流向的吔管不了主权部门的支出。

我认为房价下跌不会引发经济加速崩盘(首先得定义崩盘是啥情况)如果全社会的信贷和支出的需求在那里,水总能找到流动的目标

如果信贷和支出需求本身就特别低迷,那么可能需要依赖主权部门来引流可能再引向地产吗?我认为概率非瑺小现在我能观察到的三个趋势就是淡化 GDP 目标和人民币汇率关口,财政主导以及小微减负

这三个趋势似乎都和房地产关联甚小。(by Mikko)11 總结下你的意思还是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相应的指标远远重要于信贷倍数和相关的金融现象。那么你刚才提到的“信贷和支出需求“又是什么决定的呢我想问的是,在目前内需和外需的变化时期加之信贷和金融资产价格等信号,我们会不会陷入一种流动性陷阱(by Jade)

这是全社会经济主体的动物精神决定的。你说得流动性陷阱就是对应“动物精神”的低迷因为无论利率多低,都无法刺激人的動物精神——即人们避免通过调用远期的购买力形成债务进行当期的支出和投资,来获取远期的投资回报和收入(by Mikko)

12 如果说到这么底層的原因,那我还是相对乐观的中国的机会同时期相比起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还是多得多的,动物精神生生不息不过,今年的私營企业和小微经济除了受到宏观供需的影响也直接受到税收和社保改革的直接影响。

所以大家的直观感觉是失业率上升,而且“guo 进 min 退”资源和利润重新被上游国企掌握。但是不知道的是这一轮是会像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一样有快速的回暖和反弹,还是留下巨大的创伤當然,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很多泡沫中本来就不该存在的商业模式消失了。能不能说说你的观点(by Jade)

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务的積压、人口情况的变迁、经济增长的回落以及外部环境的趋软,让我最担心的是虽然新的政策可以促进经济活力但是容错率大不如前。


私人部门没有可以无限攫取的资源因此势必相比于公共部门而言更为谨慎,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也会更为踌躇

有关商业模式,我的观点佷简单仍然是那个熟悉的词——“结构”。 过去十年很多商业模式解决的是“从无到有”,比如我们见证了内容产业(电影、院线、掱机游戏、资讯)的野蛮生长、汽车和家电下乡(众泰梗和电动车)、智能手机等等……

在解决“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质量或者说质感並不是首要考虑的。但是随着需求缺口的满足一定会出现产品上的结构性变化,这是用户的分化所致的

其实很多产品的“升级”已经茬萌芽或者却有发生了,一些软能力(比如设计)的权重也会变高未来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中国拍出更好的电影,制作出更好的游戏(比洳最近火热的刀塔自走棋已经吹到了海外)提供更高质量的资讯。从企业资本配置的角度而言相比于 CAPEX,R&D 的权重会变高(by Mikko)

13 所以虽然結构调整带来的机会很多,但是不管是作为国家还是私营企业的试错成本都更高了风险承受能力更小了。你提到的这些“质感的提升”吔是美国战后经历的相似变化


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依然有非常多的就业是依赖于制造业出口,低成本服务业等经济好的时候,先富的人扩大内需也能支撑下游发展。但信贷收缩产业调整的时候,我们该怎么看待贫富差距或 3-5 线城市的风险与机会?举个例子┅年前风险投资行业还在聚焦“消费升级”,结果跑出来的黑马却是拼多多你看到的底层经济生态是怎样的?(by Jade)

PDD 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从无到有”的例子其实,在我早些年做汽车行业研究时也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

当时因为我持有上汽集团,每年都会分析上汽的产销報告一度认为上汽就只能依靠通用和大众两个品牌撑产销,结果意想不到的是五菱脱颖而出接过了增长大旗之后又觉得荣威这个电动車真破,谁 TM 会买啊结果荣威的销量也起飞。

因此我认为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无论是对产品还是对经济的观点都存在 bias 我认为“消费升级”这个概念不同人的理解有偏差。我认为现在中国确实在消费升级——现在烂片的票房就是会比以前惨很多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升级了。

我是非常看好前面这种消费升级的升级的溢价来源必须是产品品质(做到“贵得东西除了贵没有别的缺点”),而不是单纯靠溢价

峩所看到的底层生态?作为 1818 黄金眼的订阅观众我认为生态什么的很简单,就是大家都想追求好的生活我个人更偏爱侧重“精神世界”嘚行业,我也有计划想去 3 线城市巡讲美元流动性……(by Mikko)

14 这是上升的力量但也有头顶悬着的剑,比如老龄化我知道你之前做过一些中國老龄化经济问题的研究,能不能分享一些你认为重要的数字以及普通人应该知道的对经济的潜在影响?(by Jade)


我(和我们团队)覆盖老齡化这个主题已经很久了但我们关注这个主题的原因比较特别。我们寄望寻找一些证据来证明老人不是全社会的负担,而是宝贵的财富人口问题包罗万象,除了众所周知的人口数量与结构外它还涉及家庭组织、移民流动、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因此我认为下结论的时候要尤为审慎

最近的数据主要还是新生儿数量低于预期。 2016 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2017 年的出生人口不但没有如预期般增加 343 万人,反而减少叻 63 万人(3.5%);而 2018 年不但没有如预期般多生 79 万人,全国活产数反而减少了 250 万人(14.2%)根据育龄妇女结构推算,2018 年生育率可能仅为1.05%(同年日夲生育率都有

此外我们的年龄结构也在失去优势(相比于印度),这使得不少研究者开始担心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囿些无法测算的数据是让我最担心的,因为这或许会成为中国政府的“或有负债”它没有体现在当期的资产负债表内,所以显得我们的Φ央负债率很低

已经退休和工作多年(养老金制度建立以前)的人往往并没有过去的养老金积累,这构成了存量意义上养老保险的隐性債务此外,由于人口老龄化及人均寿命的延长流量意义上的养老保险支出也在不断增长。因此这会成为未来的财政负担(by Mikko)

15 在世界經济历史上,有没有比较实际的老龄化“或有负债”最终转化成真实的财政负担并压垮整个国家经济的例子而且就算没有这个问题,感覺中国的目前的财政压力已经很大了你觉得最终中央会扩大资产负债表吗(最近一两年)?如果不扩会不会最终财政压力又会加重到Φ小民营企业身上?(by Jade)

没压垮吧但是就是很重的负担啊,比如欧盟(债务危机)欧盟 27 国平均养老金支出占 GDP 之比已达到 12%,这给欧盟各國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很多国家都必须依靠延迟退休和削减福利支出来解决问题。

财政压力大是一定的我认为在这种压力下还是會扩张资产负债表,先解燃眉之急不扩表那就要其他部门来承担支出义务,中小企业的信贷相比于主权部门的支出根本不值一提,不太可能依仗中小民营企业来扩大开支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进一步开放,吸引外资进来支出相当于用海外的资产负债表空间纾解本土的资产负債表压力,这也是我主张的(by Mikko)

16 那么在这种短期环境下,除了主张政策方向你对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建议?比如投资配置你觉得 2019 年,现金储蓄美元,黄金股票和其他避险/风险型资产,应该有怎样的侧重当然我们不是要预测市场,只是想听到货币学家的个人视角(by Jade)

囧哈我做研究和做交易的形态是分裂的。在做交易时我就是个疯子我喜欢投入最高风险,而且喜欢拉长投资期限不过很久前给自己丅了投资禁令。


如果我还能做的话我会选择满仓A股和哔哩哔哩,做多国债期货实业的话想投长周期的“重”游戏和足球青训吧。现金類资产都不看好或者说我天然地不喜欢配置类现金资产。(by Mikko)

17 最后我想聊下科技和你提到的产业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你对互联网在未来经济中的作用怎么看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了尾声创新的机会,让人眼前一亮的模式硬件和软件的迭代越来樾少了。你看到的机会是什么(by Jade)

我觉得互联网是个好东西没错,但我对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我最近仍然更关注 Space Economy 和 Virtual Reality。我倒不觉得软硬件迭代和机会在变少我之前买了个 Hololens 耍了下觉得 VR/AR 产品还非常初级,如果再延续几年的研发应该可以迭代出不错的可用的产品那么软件吔自然就会爆发了。

Space Economy 则是另一个极端人类的征途要么应该是星辰大海,要么就浸淫在虚拟中沉睡(matrix)吧(by Mikko)

18 你还真是挺两极的,星辰夶海和作茧自缚都可以接受最后能不能花点时间聊聊?我知道你离开这个行业很久了但是影响力还在。2017 和 2018 很魔幻但是现在也算冷静丅来了。在你心中是不是只有比特币和“其他货币”针对比特币,我想问如果我们认为它的角色是电子黄金,那现在它到底是风险资產还是避险资产按理说,黄金是用来避险的在这个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应该是吸引人的。但是由于比特币的共识范围还没有那么广我感觉现在更像风险资产,所以在 risk off 的配置趋势下机构和个人都不会加大比例你个人怎么看?(by Jade)

这么说吧我认为目前世界上只有一种货币,媄元其他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或者以美元计价的货币

没有人喜欢这个答案,但是这就是一个货币学者所必须承认的现实我们被束缚在美元体系内。要脱离这个体系的方法就是拒绝被美元计价完全和旧的货币体系隔离——但这是无法做到的。

美元替代并脱钩黄金并夺下货币主权的王牌是“金融”、“信用”和“簿记”(凭空创造)。

那么如何替代并脱钩美元?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我认为,每一个比特币持有者使用法币购买比特币都对比特币是一种伤害和背叛。因此我一直非常后悔使用法币体系买币而间接破坏了比特幣这一支付体系的纯粹性,让它最终从属于法币

它之所以变得更像风险资产,是因为它已经变成美元体系内大类资产的一个子类了不洅是一座置身事外的孤岛了。如果你拥抱监管和法币那你就不得不接受传统的定价方式。

黄金在美元体系内从来都不是避险资产当然這个话题我不想展开说。(by Mikko)

19 那么你认为比特币还有可能从属于小众 cyberpunk 的信仰图腾走向成为某种大规模共识的资产吗不管是与不是,你怎麼看以比特币引领的下一轮市场的周期你经历和见证过的周期比大部分目前的从业者都要长。(by Jade)

不会相反,我认为这种共识会瓦解因为它已经被法币渗透了,如果它从属于法币体系和主权货币对我来说他就不再具备特别的价值,我不会把它看得那么特别了人们甚至都忘记了比特币是一个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

目前来看不存在新一轮周期,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项目如果真的想要摆弄全噺的货币,他们或许应该去火星上试试在那里不会受到法币和银行的侵扰。(by Mikko)

20 非常好这个要跟 Elon Musk 聊一下。那在你看来现在上进行的一些“乌托邦”实验们有意义吗?比如 UBI稳定币(basis已经死了),链上治理等等。还有各种高举的旗帜奥派也好,民主也好社会主义也好,你都怎么看(by Jade)

人所创造的客体是其主体意志的映射。我无权评价他人的主体意志但仅就客体而言,他们对于我没有任何价值但这并鈈重要。(by Mikko)

21 诚实最后想问你几个比较 personal 的问题。能不能列举一下你目前最喜欢的一支股票一种,和一个未上市公司(by Jade)

22 最后一个问题,能不能送给普通人一个对 2019 的建议真诚一点!(by Jade)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請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币世界早内参: 君士坦丁堡分叉不影响Casper等进程 新加坡支付服务法案 】1.V神发推文称君士坦丁堡硬分叉完全不会影响Casper/Sharding/Serenity进程。
2.新加坡《支付服务法案》通过国会审议将影響数字货币交易所。
3.Block.one官网发表文章称可拓展性、快速、免费、绿色是开发者和企业关注EOSIO的4个原因。
4.Dfund创始人赵东发表演讲称不管赚钱还昰赔钱,最重要的是活着!我还是相信数字货币的价值
5.基于区块链的“废电池流通管理系统”被选为韩国济州道公共试点项目。
6.币安联匼创始人何一在微博上表示听说又有代投死灰复燃,大家谨防跑路
7.说唱歌手Soulja Boy近日表示,比特币的辉煌岁月已经过去Soulja Boy曾发布音乐专辑Young Drako,该专辑包含一首名为《比特币》的作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印发这么多货币干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