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学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该怎么学?

86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B站原创知识短视频up主 ,截稿时已经有十万僵尸粉,想去撩微信的搜这个shizhiTV91 投稿:735粉丝:11.1万分享--dynmicweibozoneqqbaidu将视频贴到博客或论坛视频地址复制嵌入代码复制微信扫一扫分享收藏0硬币--稍后看马克一下~用手机看转移阵地~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手机下视频请使用扫码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未经作者授权 禁止转载
看过该视频的还喜欢正在加载...miniOFF刘锋教授《变态人格识别的全息语言》为您揭密神奇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
【刘锋教授与心理画像】
刘锋,心理学教授,中国极端行为心理画像先行者。他将中国传统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中医理论、量子物理学、遗传基因学、艺术、风水学、犯罪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结合起来,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心理画像”理论与实践,在揭示变态人格心理特征的犯罪行为上,在对人们的个性特征和婚姻组合如何影响人的性格、行为上有着令人惊奇的成就。
在第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刘锋教授的《变态人格识别的全息语言》在学员中反响强烈,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多次为刘锋老师制作专题,心理画像技术在电视观众中也享有极大声誉。
刘峰有20多年刑侦工作实践,他原本学的是物理专业,至今仍从事着“江城警讯”电视栏目的艺术指导及机器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他喜爱哲学、中医、天文、无线电、心理学等,勤于思考,特别是多边缘交叉学科思维,擅长辩证推理,善于识人用人;他爱好广泛,会器乐、声乐、戏曲、曲艺,极有口才……正是因为涉猎极广,养成了他过人的综合分析和边缘思维能力,对人对事的判断推论准确率特高。
【刘锋教授的建议】
经历了无数的破案过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体会,刘老师认为其实每个人都可能存在心理上的极端行为,只是这种情绪的释放所需的刺激能量不同,所以人与人面对压力时的承受力也不同,也就造成了极端行为发生可能性的不同。这种极端行为的外露和突变都由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原因引起,性成熟前的恐惧惊吓和性成熟后的情感打击对于极端行为的发生影响是致命的。当诸多的不利因素集于一身时,稍微的外界刺激都可能促成行为的极端突变。因此,刘教授说人应该相互的爱护和帮助,及时地宣泄情绪,避免不利的因子在心中形成郁结。
当被同学提问到“常常和有阴暗心理的人打交道会不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如何疏导负面情绪?”时,刘老师说,“从某种角度上讲每个心理学巨匠都有心理问题。心理学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他需要伟大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往往以人性为基础,最难的是如何驾驭整个群体。”他也痛苦,也很孤独,尤其是当他研究案件投入了这种情节而难以自拔时。所以,他需要有一种载体来转移这种不良的情绪,他认为最好的手段就是艺术,通过声乐、戏曲或者影视等艺术特长的宣泄,心灵会得到释放。
【心理画像的展望】
【与刘锋老师相聚北京】
第四期心理画像分析师高级研修班——北京 7月21-24日 5800元
名额有限,报名咨询: E-mail:
“画心人”刘峰 揭秘犯罪心理画像 视频地址:
我的更多文章:
( 19:05:1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犯罪心理学:给犯罪心理画像
对于白银来说,连环杀手造成的全城比邻而不知的惊惶,暂时可以划上句号了。
但很多疑问,并没有得到解答。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到高承勇,无数个“为什么”需要我们去探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
当时我对白银案的分析,现在看许多都是对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您对白银连环杀人案的作案者做过犯罪心理分析吗?
李玫瑾:是的。我当时对他的居住区域、年龄、家庭背景等分析,都是对的。可惜分析对了不等于能破案,因为我只是个研究者,没办法自己去破案。
我是2004年去的白银,2005年元旦前后认真研究过这个案件,分析结果写出来,一共谈了9点,现在回过头看,当时我对白银案的分析,许多都是对的。
我在基层工作之后发现,上世纪90年代的刑侦手段,讯问比较多,分析比较少,都是根据线索,去找嫌疑人,然后是一系列的审讯。
刑侦手段中,对嫌疑人的描述叫做犯罪人物的刻画,这个描述是个侦查方式。这次白银案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画出了三张画像,五官和轮廓。犯罪心理画像不同于人物画像。通常需要犯罪心理画像的案件是没有目击证人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作为犯罪心理学研究者,您的思路和刑侦人员有何不同?
李玫瑾:刑侦更注重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现场和物证,我注重的是行为风格,注重行为显现出的心理背景。所以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警方描述嫌疑人属于哪类人,从而缩小排查的范围。
几年前山东发生过一个系列案件,腊月二十九,一个收破烂的老头,在路上被人袭击,被人推到马路旁边的旱沟里,用铁棍打死。有人路过目击到一个人在马路下面挥动铁棍,还以为是神经病,没想到路面下边儿还有人。
那动机是什么呢?起初考虑会不会是抢劫,但是沿着这条路走4里地,老头的平板车就在路边扔着,这么一个收破烂的老头没有什么值钱东西,最值钱的就是这个车了。
正月初四,相隔5天,就在这个案件现场相隔500米多一点,另一条路上,下午的4到6点,相继有两位女性在高速路边约100米左右的距离被人先后打死,也是用铁棍,这两个受害者也是被推到马路下面的沟里,衣服完整,没有性侵害,财物也在。
当时我因为另外一件事情去山东,当地公安局邀请我去看看,把我接到现场,那是一条国道,往来的车辆开得很快。我就在那里思考他为什么要在这里作案。
对这个案子,警方怀疑是个精神病人,因为这个行为不正常,打死人不为抢劫,对女性没有性侵害。且在这么短时间内杀一人后不走,又杀第二个人。
我问当地警方,这附近的路上,甭管几年,有没有类似的案件。
他们说有,5年前,但不是在这条路上,是在这条路北边,并行的一条路上,那条是省道,他们开车带我去看,距离这边有七八里地。
当地警方说,那起案件是个孤立的案件,一个男人下班被人袭击打死,衣服被扒光扔在马路中间,他的自行车被移动到很远,扔在一个旱井里。我分析两个案件的行为,都没有侵财,都有个把财物扔很远的行为。我就问,这条省道和国道之间,有没有村庄,警方说有3个村子。
他们曾经查访了这附近的流浪者、精神异常者,但是没有结果,我就问,这附近这几年里,有没有人看到有精神病或者傻子经常拿个棍子走来走去溜达,他们说从来没有。我为什么问这个呢,如果是精神病人作案,那就应该是有很长时间都是这个状态了,不会只是作案的时候那一阵子这样的。
我提出一个观点,有没有想到还有个可能,就是酒后所为。他们说没有考虑过。
人在酒后,发酒疯的时候,是有可能像个疯子一样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平时这条路上没有一个提着棍子的疯子走来走去,却发生这种好像疯子做出来的事情。如果是个正常人酒后做出这些行为,那么排查精神病就找不到这个人。
我建议他们把两起案件串联起来看,推断是这样的,一个人酒后发酒疯,袭击了一个过路的人,酒醒后害怕了,毕竟杀了人,于是很多年没有碰酒,就不作案了,直到现在他忍不住了,又是春节前后,就喝了酒。
这个案件当时没有任何物证,也没有人证。我判断这个人当时很嚣张,肯定还会作案,现在他的范围已经出来了,我给警方的建议是,把所有的刑警分布在两条路中间的三个村子里,一旦接到报案,所有人马上进村,挨家挨户排查谁不在家,登记名字,等他回来。作案者回来的时候一定身上还着酒气,要让他证明自己刚才在哪里,看看身上有没有血迹。
不久之后,这个案子也破了,就是用的这个方法,作案者又袭击了一个男的,回家之后被堵在家里了。
这就是犯罪心理状态的研分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究竟是什么?
李玫瑾:人物画像是有时间性的,从20岁到40岁,不断在变化,但心理的画像即对人的心理特征的描述,一般是没有时间的,人的性格与行为方式会有连续性和个人独特征象的,也称个性。可用文字来描述。
在做心理画像的时候,我要描述的人,有时候甚至是没有目击证人的,我根据什么去描述他呢,是他作案的方式,他侵害的对象,他所用的工具,我凭借最多的是现场之外的知识,是心理学对人的研究,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去填补现场看不到的东西,尤其是作案人的心理内容。
就像海边的渔民能根据一个浪花判断海里有没有鱼群一样,有经验的农民能从天上的云彩看出来一会儿是下雨还是晴天。犯罪心理学研究可以让我在获得犯罪行为信息、目标指向信息、物证信息的基础上对作案人、作案精神状态、行为背景作出分析与判断。
行为指标,也应该建信息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国家有没有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的犯罪行为分析部门,给各地警方提供分析和帮助?
李玫瑾:目前全国范围内没有。如果要攒一个团队出来的话,在大学或许可以。
但是目前很多人对犯罪心理学这种研究有一些疑虑,大家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也不多,很多人都觉得,心理学看起来是很玄的东西。
这也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到足够让人相信我们,这就需要我们相当的努力了。犯罪心理学在中国从无到有,也只有30多年,对一个学科的历史来说,30多年真的还很浅,也很个人化。
美国FBI的犯罪情报分析部门在反恐上也是有应用的,他们现在能做出一个技术化的分析,建立数据库,能把行为、人格这些东西分出指标。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性杀害,接触受害人的方式不同,有偶遇,有尾随,白银案就是尾随,偶遇就是随机。攻击方式也不同,有勒死,有用刀。有一上来就先杀人的,有后杀人的,有的会抛尸,有的不抛,有的会对尸体进行遮盖,有的人不会,各种行为还有组合。
目前我们现在能建库的,只有指纹、脚印、DNA。行为能不能建库呢?当然能,白银案的作案者,他是尾随,用刀,不抛尸。
我曾请过外国专家来华讲学,他们列出的行为指标我修改后曾提供给很多省市公安机关,据我所知,很多地方都建立了犯罪情报分析库,其中包括行为指标。如浙江,上海,河北、安徽、北京、郑州等。
当然,任何分析都不是绝对的,但是建立统计库,可以让我们迅速寻找相关案件,如果能构成系列关联,那么分析的信息就丰富了。
郑州市公安局建立了数据库,做得非常好,他们甚至做了一个案件分析的软件,从受害者被发现的地点、状态,分析这个案件可能的动机和侦查方向。
这就是犯罪分析的系统化、指标化、数据化。
白银案这个案子有指纹,有血型、有目击证人,有DNA,这些年,有多少刑警对这一案件牵挂,耿耿于怀。
其实有比这个案件难破的案件,发生在山西阳泉。
从1992年到2005年一系列扎刀杀人碎尸案,既然无指纹,也无血型,还没有DNA,目击证人也几乎为零。那个案子比白银案难多了。13起案件,其中9起死亡了,4人重伤,其中还有2起是碎尸。当地警方压力非常大,这个案子只能靠抓现行,当时,当地警方也曾运用大量的人力蹲点守候、可是,15年才13起案件,平均一年不到1起,365天,24小时,无法天天守候呀。
发生案件的地方主要在一个煤矿宿舍区,大约0.8公里的范围内,这个案子,只杀人,不侵财,也没有性侵害,作案都是在夜里,没有目击者,生还者是从背后被袭击的,也没有看到作案者,现场的路面条件非常差,脚印很多,无法判断哪个是作案者的,这个案子也侦查了很多年,最后这个地方要拆迁,当地的公安局长叫李柏,他对市政府说,这里如果拆了,这案子恐怕就再也没办法破了,最后他争取了一年的期限,成立了一个专案组。
他们先后在全国找了很多的专家,包括指纹专家、痕迹专家、足迹专家,都是对现场的研究,但这个案子在现场留下的东西确实太少,最后他们找到了我。
他们先谈了11起扎刀案,然后说,还有两起碎尸案,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系列的,专家也众说纷纭,有认为是的,也有认为不是的。因为扎刀案都是在室外,而碎尸案中有1起是在室内把人杀死碎尸后,抛在了室外,明显不太一样。
13起案件都说完之后,我作出判断,可以并案。
因为有一个关键的行为是一样的,就是没有侵财,不碰被害人的任何物品,碎尸案中被害人的金耳环还在她的耳朵上。这个作案者心理很奇特,他可以凶残地杀人,却微妙地认为不能拿人财物,对盗窃是不齿的,这就是人的心理标记。
一旦并案,就能够考虑碎尸案被害人下班回家的路线是固定的,范围立刻锁定到她沿途会经过的宿舍区的那几家。
我给这个作案者分析了7个特征,年龄应该是40岁左右,无业或者是自由职业者,白天在家,夜间偶尔有单独居住的条件。这都是他能够作案的条件。他性格上有强迫行为倾向,古板、固执,他应该有婚姻,有家。他的动机特征,是针对女性,对女性有仇恨心理。大概就是这些,这就是犯罪心理画像。
当时专案组已经把这个地区每一家都走访摸查过,我让他们按照这些特征,把沾边儿的,哪怕是沾一条边儿的都列出来。最后警方列出来了20个人。
其中就有杨某某,他老婆偶尔会上夜班,不回家,他是自由职业,安防盗窗的,白天都在家,他在碎尸案受害人下班回家的路上。
这20个人我排出来3个重点,杨某某排在第1位。我们大学派了测谎专家去,对这20个人挨个测,测谎团队在不知道我的分析的情况下,也把杨某某排在了有嫌疑的第一位。
当地警方就开始对他使用刑侦手段了,截到他的一个电话,根据线索,找到了他藏着的一包东西,很幸运,里面都是他所有没扔的刀,有受害人血迹的刀。
这个案件就是在完全没有任何证据线索的情况下,用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找出范围,找到作案者。白银案很久没有破,主要就是范围错了。
阳泉案与白银案相同,都是变态案件,但也有明显不同,一个是满足,一个是压抑。
我去问杨某某动机是什么,他说是因为无聊,我又问他,为什么只扎女的,从来没有扎过一个男的?他的作案动机让我感到疑惑,他自己给出的理由也根本不能成立。
在跟他谈过之后,我对他有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判断,他对欲望有着极端的压抑。我把我的判断告诉他之后,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他和一群人在一条小船上,漂在海里,其中有个女的,他憋着尿,即使所有人都转过去,他也会尿不出来,憋到最后,他的选择是把这个女的杀了。
他思考了一天,在墙上写了一行字:禁欲是魔鬼。
犯罪者心理上的漏洞,遇到特定刺激的时候,就会突如其来地爆发出来,造成一个让人无法承受的结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为什么会有人做出这样的犯罪行为呢?他们的动机普通人都无法理解。
李玫瑾: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主要是生活方式和遗传,有的是遗传加环境,有的是因为受到了刺激,每个案件的作案者,具体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
犯罪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刑侦手法是不一样的,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犯罪心理学能够补充传统刑侦手段中没有触及的部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是犯罪者,关键词有三个。
第一个是人,第二个是行为,第三个是心理要素。人是一个主体,人做出行为,而行为的背后是心理要素。什么是心理要素呢,比如你觉得你了解一个人,就是说,你通过他平时的行为,认为你了解他的喜好、能力了,这个喜好和能力就是心理要素。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些事,你觉得不像他做的,但就是他做的,你就会奇怪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行为,这只能说明你了解的只是他的一部分行为,不了解他犯罪的行为。就像白银案的嫌疑人,很多认识他的人都觉得无法想象。
白银案的这个人我没有见到,所以不能分析。有些案子比较简单,比如侵财案,比如仇杀,这些都是常态心理的案件,没有见到也能分析。
但像白银案这种案子,属于变态心理的犯罪案件,非常复杂,有时候甚至看起来是相似的行为,背后的心理要素完全不一样。
比如大连的射钉枪杀人案,那个作案者的动机就是侵财,第一个受害者是个女性,被发现的时候衣服被脱得一干二净,整个人被放在湖水里,洗得干干净净的,但是没有性侵害迹象。当时警方就问我,这个行为这么变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见到这个作案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他有一次在广场的电子大屏幕上看到,现在有个技术叫全方位指纹鉴别,这是个刑侦科技的新发明。所以他当时作案的时候就觉得,不能留下指纹,就把受害者的衣服都带走了,把她的身体也洗干净,这样就找不到指纹了。
这种行为,要是不问作案人,根本就不会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很多案件,我都是可以分析人,可以分析他的行为,分析心理要素也可以,但具体的动机,除非见到了人,跟他聊过,否则是猜不出来的。
动机的问题,非常复杂,有些是因为变态心理,有些不是,可能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只有作案者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做。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看到这种类型的作案者杀人,就会觉得找不到任何理由。而作案者不是没有理由,只不过这种理由别人不知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作案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人呢?
李玫瑾:这是我现在经常讲的家庭教育问题。现在很多人成长的家庭教育是有缺陷的,我们把人成长的环境比喻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认知,包括情绪,包括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他的性格、观念、心理要素,很多的东西,都是这样形成的。哪一部分要是残缺,就形成了一个薄弱点。
这种薄弱并不等于一定会犯罪,但如果有这样的弱点,一旦遇到相关的刺激,就可能会爆发,会出问题,更容易犯罪。心理的问题复杂在哪呢?有薄弱的地方,不是说必然要犯罪。
就比如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林森浩,他都读到硕士毕业了,也找了一份工作,却以这种方式把身边的同学置于死地,你说他是坏人么?他也不是那种冷血残酷的人。说他无知吗?他都读到硕士了。马加爵和药家鑫也是一样,他们同样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坏人。
这就是心理的要素,犯罪者心理上的漏洞,遇到特定刺激的时候,就会突如其来地爆发出来,造成一个让人无法承受的结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种心理的薄弱点是怎么形成的呢?
李玫瑾:从小就没教好。有句话叫“这小子大了肯定要进监狱”,当然了,这句话是开玩笑,但是可以用来形容这种情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比如从小就被虐待?
李玫瑾:被虐待的人更容易成为被害者,也可能会成为犯罪者。最终犯罪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
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犯罪率高,犯罪与贫穷相关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普通人怎么避开犯罪者呢?怎么能让犯罪行为不发生呢?
李玫瑾: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教育问题,所谓的“心理抚养”问题,包括性格、情感、观念三个方面。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三个要素是最基本的,如果到位的话,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基本就不会有太大的威胁。这三个要素,缺一个都会变得危险。都是后天环境导致的,所以我一直在公众场合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一直在呼吁出台家庭养育法,父母对孩子不能不管,如果不管就应该付出代价。
比如性格缺陷、宠溺导致的自私、任性、自我,北京大兴杀亲案中的李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杀害亲人的原因体现出他的自私。多数犯罪者都是性格缺陷这个原因,包括白银案的嫌疑人,根本不管社会的规矩,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肆意妄为。这类犯罪者不是属于冷酷无情。
还有观念问题,是人心理没有底线,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做,这就是做人的底线,是父母在孩子幼年就要给他们的东西。
人生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做错事,第一次任性,第一次说谎。第一次就制止了,和后来再制止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缺席,就很危险。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比如留守儿童的家庭?
李玫瑾:很多农村的孩子是生活中的留守,而有些城市中有钱人家的孩子呢,还是精神上的留守。
父母对孩子不管不带,送寄宿学校,交给保姆。这也会导致孩子在情感因素上出现问题,缺乏情感能力,没有同理心,就更容易犯罪。
即使是天生冷漠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也不意味着一定会犯罪,很多有轻型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都成为优秀的研究者,因为他们很聪明、很专注,可以认真做一件事,这就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合理引导,让他们不会启动做事不择手段的开关,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比如他想赚钱,不能让他想到要去犯罪弄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贫穷和犯罪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比如马加爵、高承勇,他们的贫穷是迫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吗?
李玫瑾:不能那么说。一个人会不会犯罪,是很多因素碰到一起的结果,有自己心理上薄弱点,有环境的刺激,甚至也有偶然性的因素。
我为什么选择犯罪心理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您是怎么开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的?
李玫瑾:我1982年1月参加工作,当时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比较严重,中央作出了“严打”的决定,“严打”过程当中,北京当时第一批宣判死刑的大约有30人,这些年轻人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那时候我刚工作,大家讨论到这个话题,“这些人为什么这样呢?”
过去我们说,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这些人为什么犯罪之后,会不以为耻,对死刑也毫无畏惧,当时小组讨论时公安局长就说,因为我是大学生,1982年的大学生还很少,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他们就抱有很大希望地说,我应该好好研究那些人的犯罪心理。这也是我当时起意的一个原因。
1985年的时候,我开始在公安大学开这门课,写自己的教案,当时有在基层工作了5年以上的警察,会来公安大学读那种两年的进修班,很多人当时比我岁数都大,我给他们讲课,他们都还挺有兴趣。
这些课开了大概有将近十年,这几年我认为都是一个打基础、查资料、做教材、讲课的累积过程,1992年,我去了基层一年,首先去了预审部门,在派出所,这让我开始转变,从书本上到实践,就感觉自己的很多研究当时还是显得碎片化,比较零散,需要在实践中收集更多的经验。
当时在青岛,我遇到一个案件,是一个海边的系列奸杀案件,我听到通报后有了一个大约的判断,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大约有多大。我没有接触这个案件,只是看到通报后,自己心底默默做出了一些判断,给嫌疑人做了一个犯罪心理画像。我的判断是根据我的知识背景做出的,并没有具体介入案情。
当时我认为作案者应该是个年轻人,而且是单独作案。警方通报时,认为这应该是团伙作案,每次都是对恋人下手,把男的杀死,奸杀女的。我没有接触现场,当时的通报是要求当地各个派出所留意嫌疑人,我当时认为这种案件不是团伙,因为它带有性犯罪的特点。后来过了一个多月,案子破了,嫌疑人的情况跟我判断的情况非常相似。我这时候突然发现,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要怎么增加演绎推理的准确性呢?
李玫瑾:那就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实践经验了,要看知识掌握的程度,犯罪心理学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来回滚,就像学医,需要判断什么样的症状是什么病,疾病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样的征象,然后根据各种疾病的征象判断是什么病。
国内做这方面的人不多,因为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太博杂繁复,而且也无法立刻学以致用,不像是计算机,学了就立刻能用了,犯罪心理学需要你演绎推理,需要你大量的基础知识。而且很多知识,学了以后不知道用在哪,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仅仅是心理学方面,就有6门学科需要作为基础来学习,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然后又涉及心理学史、心理学研究方法,这不是六七本书的问题,是这么多的学科,差别非常大,比如实验心理学,完全是物理的东西,需要做一个情境假设,然后去验证一个行为和一个变量的关系;生理心理学是跟医学有关的,要研究神经系统。
这还只是心理学。研究犯罪心理学,就还得去研究犯罪,首先要懂刑法,还有法理、诉讼法,明白证据,否则你分析案子都不知道是分析什么。然后是研究犯罪学,包括犯罪社会学、犯罪生物学,一系列的学科。最后还涉及刑事侦查学,包括现场、法医、痕迹、检验……
所以犯罪心理学这个领域,没有10年就不要想做任何分析,能把基础知识捋顺了就不错了。光有知识还不够,还得接触现场,接触嫌疑人,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教学10年之后,到了基层去,才开始有一点点感觉了,才能带着实践的疑问去查资料。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看“交汇点”新闻就有机会赢取iPhone6s
猫眼看社会,视角大不同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犯罪心理画像百度云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