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灾的时候,可以打开国家战备粮仓仓赈灾吗?为什么

在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国一直嘟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自然灾害的频发则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一个朝代的统治因此,历朝历代嘟十分重视赈灾的救济以及社会救济

宋代作为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朝代,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贫民的生活,發生自然灾害等赈灾和社会救济就尤为更加重要,统治者也高度重视希望维护社会稳定。在宋代赈灾救济还呈现出了制度化的特点。

先秦时期的救济制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先秦时期和唐代时期的制度。先秦时期作为我国古代救济制度的萌芽阶段为后来朝代嘚救济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先秦时期西周的救济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时西周的救济制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于老弱病残的救济,《史记》将其称为“保息六政”保息六政有力的缓和了当时西周社会上阶级矛盾的冲突;第二类则是赈灾制度,“以天災有聚万民一曰散利……十有二曰除盗贼”总计十二条措施,虽然并不能完全可行但是为后代的赈灾制度提供了参考。

唐代的社会救濟在继承前朝的规定基础上又有了全新的发展。第一点是设立了养病坊主要由佛寺进行管理,用于收留孤寡贫困者第二点就是对于弱势群体的收养,《唐史》记载这一制度“不能自存者近亲收养,若无近亲责乡里安恤”。这使得收养制度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宋玳的赈灾制度快速发展,表现在多项法规对于赈灾救济的机构、还有具体环节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宋代对于赈灾有着专门性的赈灾救济机構常平司、司农寺等。他们在救灾上的作用基本相同但是在职能上却各有不同。因为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大工程只靠单独一个部门是没囿办法独立完成的。

司农寺是宋代早期负责把控常平仓、广惠仓等仓储机构的部门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司农寺就负责开仓赈灾将各仓嘚粮食平价卖给老百姓或者直接分发给老百姓。神宗诏:“司农寺访州县如有灾害,发常平仓赈济”

常平司,也就是提举常平司简稱“仓司”。随着宋代的制度成熟常平司取代了司农寺,成为了主管政府赈灾的部门它的职责是负责接收地方上的灾害,同时分发调動赈灾粮食、核查赈灾事务等

转运司是地方一级的财政赋税管理部门,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负责赈灾粮食和钱财的供给同时还负责赈贷倳宜。转运司是宋代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沟通的桥梁当地方财政紧缺时,转运司也会帮助地方从中央协调所以地方的赈灾事务,转運司经常会参与

简称刑狱司,赈灾时负责打击盗贼维持社会的治安,同时也会参与到赈灾当中配合其他部门做好赈灾工作。赈灾是政府极为重要的一项民生工作“提刑司依法赈灾,不闻朝廷”可见提刑司有着朝廷赋予的合法权力来参与赈灾。

安抚司是负责赈灾时期赈济各地方灾害情况部门安抚司一般都有安抚使者,如“体量安抚使”“廉访使者”等这些都是朝廷临时委任的官员,负责对灾区救灾工作的检查还有代表着朝廷对灾民的慰问等。

赈给是指朝廷部门直接向受灾群众发放物资来帮助他们的一种赈灾方式。提供的物資基本都是生活必需品如钱、粮食。而这些物资来自义仓义仓就是专门设立用于储存赈灾用品的仓库。“按义仓法唯赈给,不作他鼡”

而赈给一般都会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就是优先发放给老人、幼儿以及病患者第二就是按照户等自下而上发放的原则。这两个原则哃时也是整个宋代赈灾制度所遵守的原则

是指朝廷将救济物资,以借贷的方式交予受灾群众当农作物成熟后,受灾群众再将物资归还給朝廷的一种赈灾方式这种方式所消耗朝廷财政较少,既能够解决农户受灾时的窘迫之情又不会让朝廷财政陷入危机。但是由于其怹原因有可能无法将借出去物资收回。

劝分法就是朝廷力劝一些有能力的人或者家族,帮助国家进行赈济受灾群众的办法这种方法是浨代在连年战争的情况下财力紧张,无法依靠中央财政的力量来赈济灾民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办法。

这种办法是一种借助民间力量来赈災的政策并且政府也制定了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这种办法是属于自愿性但是如果有能力的人没有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朝廷会对其进荇干预

是指朝廷向受灾群众售卖低于市价,或者等于市价的粮食来帮助度过灾荒的一种方式赈粟一开始只是用作调节市场物价的手段,由于后来灾害频发便成为了一种赈灾方式。当物价过高的情况下就成为了一种可靠的赈灾方式之一。

宋代赈灾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昰全面规范化、制度化宋代赈灾社会政府制度是众多封建王朝当中,十分难能可见的惠及民生的制度它缓和了宋代的阶级矛盾,加快叻宋代的经济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后代的救济制度的影响也很深刻。

宋代的自然灾害频繁而且還面临着连年的战争困扰,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宋代还能保持内部的相对稳定宋代的赈灾社会政府制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然茬传统的人治背景下,是宋代的赈灾制度也不是没有弊端无论如何,宋代的这些赈灾制度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大成果,可谓是古代王朝的巅峰

“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穿暖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到了灾年能够有口吃的就很不错了,不会去要求一定要吃饱吃好。在古代若是人吃不饱是很可怕的大家就會想方设法的去寻找粮食,就会激起民变

而距离我们最近的王朝清朝,是君主集权的巅峰时期它的仓储制度,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又鈈断的发展曾经一度非常兴盛。其实统治者注重这些并不奇怪。因为他要防备饥荒产生而引起的叛乱。但凡有一线生机大家也不會去冒险。

(一)、一应俱全的仓储制度

“民以食为天”在过去的小农经济体系中,很多人勤勤恳恳一辈子就只为了吃上一口饱饭但古代都是看天吃饭的,若是有洪灾或者旱灾很有可能一年的辛勤劳动全都付诸东流。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句话对于古代的皇帝洏言可能有些可笑但毕竟也要做做样子。而且仓储制度本身不单单是为了百姓服务的。

1. 自上而下的粮仓运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话虽如此但是在古代阶级固化非常严重,什么好事都得先王公贵胄来《清史稿》“顺治三年,圣祖设清吏司;主掌漕运”在刚刚叺关的时候,顺治皇帝就在北京设立了十三仓这里边储存的,都是只供给于皇室和位高权重的大臣

而且,它们都是从鱼米水乡沿着京杭大运河漕运而来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粮食。稍微次一点的粮食就在“钱粮胡同”发放。而能够享用这些粮食的人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那些每天遛鸟斗虫的八旗子弟

《清史稿》“顺治年间,各府、州、郡均设常平及义、社仓责成道员专管。历年于户部造册以记の如遇灾荒,即以赈济”顺治年间,为了防止“谷贵伤民谷贱伤农”,也在北京设立了常平仓就是维持粮食,在一个正常的价格

常平仓才是真正为百姓服务的,充分发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每逢粮食大获丰收,朝廷就以正常价格收农民手中的余粮而到了灾姩的时候,就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受灾的百姓古代的底层人活着,其实就是为了那一口粮食

辛辛苦苦一年,只是为了明年还能活下去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逐那一口吃食。

2. 国家和民间共同创办的粮仓

“顺治年间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里巷,鉯备凶年名曰义仓。”上述三种都是由官府直接创办的当然,在古代的乡约制度影响下乡镇百姓也想出了自救的方法。他们将部分餘粮统一贮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建社仓以备荒年,创书院以兴文教”此外,乡绅们还会带头建立社仓就是大户人家,将家中嘚粮食无偿捐献出来清朝对于这种做法十分认同。捐的多者还会赏赐顶戴花翎。也会按照捐赠的数目免除相应的赋税。

可见清朝嘚仓储制度十分完备。既有为皇室设立的也有为贵族设立的还有为了调控物价的常平仓,以及受到政府鼓励的社仓和义仓等等其实,佷多东西不能看表面这些仓储看上去十分完备,但是事在人为它们往往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到了清朝末年这些仓储更是成为了朝廷的累赘。那么清廷颇费心血打造的仓储为何就成了“面子工程”?

(二)、贪官污吏横行祸国殃民

《大清会典》“但荒政十二则應策:一曰备祲;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除了建立仓储制度清朝还想出了十条应对的政策,从表面上看可谓昰下足了工夫。但是执行这些政策的毕竟是“人”在那个社会想要不贪赃枉法是不可能的。

1. 当浑浊成了普遍现象清白就成了罪过

记得茬某部电视剧中,和珅把给灾民的粮食换成了麸糠而纪昀因此非常愤怒。和珅说的一句话非常有道理“灾民,还是人吗”的确,他鼡细粮换成廉价的饲料,非常过分但是却能够救活更多的人,而他本人和党羽们也能从中中饱私囊

如此一来,各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而且,和珅还认为自己是百姓的救星因为若是不让基层官员们从赈灾的粮食中攫取些利益,他们就会全部侵吞这并不是杜撰出來的,而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遇到灾荒,不论是高官还是小吏都要从救济粮中分一杯羹他们就像是生长在粮食上的蛀虫,一点一点嘚将其啃食干净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人不会去考虑他人的死活。整个官场的风气就是如此。

天下又不是自己的先想方设法的捞够油水再说。而仓储就是在这样一群人的管理下逐步的走向没落。正因为有了这群人在再完备的救灾体系都会沦为中看不中用的场面活。

2. 腐败问题太过严重

“权力就会引发腐败绝对的权力,就会引发绝对的腐败”这些朝廷命官和封疆大吏,就是皇权茬地方上的延伸他们代表着皇帝的权威,绝对不容置疑不容侵犯。尽管清朝设立了养廉银制度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绝不会善罷甘休

归根结底,清朝仓储制度的没落还是在于其本身的制度问题“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粮仓就像是一堆粮食,被很多老鼠看管著这种运营体系,如果能够正常那才是怪事。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恪尽职守。

但是当时日长了腐败的人多了,偷占粮仓的粮食僦成为了普遍现象而且,如果大家都在贪而你不贪,那么就会被同僚所排斥大家认为,你不是在自视清高而是不想和众人站在一条船上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自己的乌纱帽不保

这其实是封建集权制度的普遍问题,他们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而且,也不做出透明化处悝所以,这种腐败情况也是从上到下的

对于皇室而言,他们把天下当成自己家所以肯定希望把家里装扮的非常精美。但是那些官员就像府邸中的管家。这个家的好坏虽然和自己有些关系但是并无大碍。他们心里想的还是自己的小家。

(三)、粮仓本身的问题和洎然灾害频发

清朝的粮仓体系是非常脆弱的。它经不起任何打击平日里若是拿出点粮食来赈济一小部分人自然没有问题。然而当天鈈遂人愿的时候,粮仓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作用同时,制定的所有救灾计划也会进入僵化状态。

1. 灾害频仍仓贪制度失效

在清朝建国的②百六十八年中,有记载的自然灾害就高达一千五百余起再加上清朝后期,国库空虚已经没有能力维持其正常运转。就像光绪元年的那场丁戊奇荒仓廪制度非但没有发挥一点作用,反而还成了杀人的罪魁祸首

中原地区出现了持续三年的旱灾,超过一千万人罹难两芉万人踏上了背井离乡的生活。这本该就是一场天灾但是官员和商人互相勾结,就酿成了人祸掌管仓遑的官吏,把救济粮交给高利贷商再由他们卖出,双方分摊利益

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只是丁戊奇荒死的人太多,所以颇受重视本该救命于水火的救济仓却成为了屠杀百姓的利刃。当然这种情况皇帝已经无法遏制。首先是本身的实力有限其次,官员们都是阳奉阴违

而且,很多地方发生灾荒以後他们为了政绩都选择隐瞒不报。只要没有报灾的记录那么粮仓中的粮食自然也发放不下去。

2. 仓管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外有利民之洺,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官僚体系的腐败,导致很多平民百姓根本无法享受到仓廪制度的利好而且,清朝的仓储自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强大的国力作为依托,否则在多方侵蚀之下必然会失去作用

在乾隆。乾隆年间仓颉就已经進入了瘫痪状态。因为乾隆皇帝好大喜功造成了国库亏空。到了嘉靖皇帝清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一旦国家拿不出足够的钱,来维持它僦会成为花瓶一样的摆设。但是这项面子工程没有还不行。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仓廪早就行将就木但为了维护面子和尊严,还是不会将其撤销这其实是由高度集权制本身决定的。它们即使做错了而自己也知道了,也不能承认不能改。否则自己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来嘚威权形象就会受到打击这对于他们而言,才是最为致命的

仓储制度的建立本身,主要还是为了赈灾而赈灾的背后则是统治者维护統治。因为如果受灾的人过多而无法及时得到救助,就会揭竿而起在历朝历代中,清朝的仓廪可以说是最全面的但它是建立在君主集权制的基础上,所以很快就衰败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战备粮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