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中国古乐器箜篌属于的特点是怎样的

箜篌: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 竖箜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以及埃及、希腊等十分流行的一种叫做竖琴的乐器。现在,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汉魏壁画上多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弹奏的就是竖箜篌,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相同。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 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汉代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诏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候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候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说的就是种属于琴瑟类的卧箜篌,卧箜篌虽然与琴瑟形似,但其长形共鸣体音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相异的主要特异。辽宁辑安(今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所弹之乐器即是卧箜篌。 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我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卧箜篌因由当时的百济国(高丽、百济都为朝鲜古称)传入,称为百济琴。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今新疆克孜尔古窟38窟晋代思维菩萨伎乐所奏乐器即为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唐德宗(78O~805)时,从骠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这是项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作“缅甸竖琴”。而在国内,凤首箜篌在明代后失传。 20世纪80年代初由沈阳音乐学院张琨设计、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承制了箜篌新品种--雁柱箜篌。1981~1984年又先后设计并制成可转7个调的雁柱箜篌和全转调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借鉴了竖琴的弦列设计,吸收了韩其华(沈阳乐器厂)的“双排弦压颤”结构原理,共鸣箱为立体式双面琵琶形,采用筝式柱马,琴弦有72根(两弦同音),按C大调音阶排列,音域由A1~a3,达 5个八度,音色明亮、与古筝相似,泛音效果犹如古琴,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琶音、和弦及复调旋律,演奏揉、滑、按、颤音效果更佳,从而形成雁柱箜篌特有的音响效果与民族风格。最适于独奏、重奏、为歌舞和其他乐器伴奏或加入民族管弦乐队演奏。雁柱箜篌是我国民族乐器改革中的成功之作,它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箜篌不但复苏,而且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1981~1984年又先后设计并制成可转7个调的雁柱箜篌和全转调雁柱箜篌。全转调雁柱箜篌是一架大型弹弦乐器,高2米,宽90厘米、重42公斤,双排尼龙琴弦共有88条,音域由bB2~“#C4,达六个八度零两个音,转调后各音阶、音程关系准确,性能优越,既可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演奏一切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同度,等于两架竖琴。弹奏泛音效果尤其显著,它的揉、滑、压、颤等音响,可完美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这是古代箜篌和现代竖琴所无法解决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弹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在目前还未能达到的。

本回答由娱乐休闲分类达人 秦福花推荐

原标题:干货 | 传统文化第七讲:高山流水——古代乐器觅知音

各位家长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20场传统文化和文言文讲座的第七场,在接下来的十周里,我们都将一起来进行大量的文化积累哦。

【ps:周一晚上是传统文化讲座,周三晚上是文言文讲座,周三包含3期的阅读练习指导讲座】。本帖是对讲座所做的一个精华版总结,接下来就进入第七讲,高山流水——古代乐器觅知音。

近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在近几年的语文考试中传统文化考察的越来越多,那么古代乐器也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也常出现在近几年的语文试卷中。

2014年小学语文知识竞赛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大珠小珠落玉盘”出自那首诗呢?就是《琵琶行》,那我们就知道了他形容的是琵琶。

2015年考察的就比较直接,《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有名的叙事长诗,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句话中的箜篌属于什么类的乐器?听过今天的讲座你就知道答案了。

古代乐器就属于民族乐器,我们之所以叫古代乐器,一定是因为他出现得时间比较早,历史比较长,还有就是有一部分在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

我国最早的乐器——骨笛

我国最早的乐器出现在远古时期,距今7000年左右。叫做“骨笛”。看到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骨头做的,但是什么骨头做的呢?猪骨头?羊骨头?鸡骨头?史书上记载,这个骨笛是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什么叫做中段肢骨?就是我们吃的凤爪脚趾上面最长的那段骨头,把中间的骨髓抽掉,打上几个孔,就制成了骨笛。

随着骨笛的出现,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的乐器。在周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对这些乐器进行了分类,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而这个分类的方法就叫做“八音分类法”

而八音指的是八种材料包括: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像金,有一个成语叫做“鸣金收兵”,就是说古代打仗的时候,将军吹个号角就带着士兵冲,那收兵的时候就用敲锣的方式让将士们赶紧撤回来,于是就有了这个成语。八音中的匏是我国古代对葫芦的称呼

制作乐器的材料有这八种,那在古代都有哪些乐器呢?古代乐器主要有这样几种埙(xūn)、缶(fǒu)、筑、排箫、箜篌、筝、……那古代人民利用这些乐器做什么呢?有时候是用来作为娱乐,但是更多的时候呢,还是用在大型祭祀活动的时候。

我们看这个美女吹的这个就是埙,它差不多像鹅蛋一样大,最早的埙是六个孔的(也就是图上这个),后来发展有十孔的,顶端为吹口。

图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乐器,筑,筑一头大一头小,有十三根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弹筑弹得特别好,在当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太子丹就把荆轲送到了易水河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就高声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来给自己壮行,但是 最后结果还是失败了。后来秦王统一了六国,秦王知道 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在高渐离进宫之前就让人把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了,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一天,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都是对古筝的一个美称。古筝是是汉民族传统乐器之一属于弹拨乐器。

古筝的声音相对比较优美,古代乐器都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音域宽广,并且表现力很强。所以古筝同样也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紫袖”在这里代指弹筝的人,一个穿着紫色衣服的美女,我们脑补一下是个美女啊。“红弦”代指古筝,弹古筝的,其实就是乐姬,在这里就是说一个穿着紫色衣服的美女,在月色中弹着古筝。一边弹一边伤感,这个时候琴声戛然而止,美女哽咽起来,里面一定是蕴含着万重的深情啊。

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有一个千人击缶,在《渑池之会》故事中就提到了缶,秦王请赵王弹瑟,蔺相如为维护赵王,请秦王击缶。

接下来就是瑟了,它和琴的形状差不多,但是比琴大,现在的瑟有25根弦,最早的瑟是有50弦。李商隐的诗《锦瑟》就说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潇是一根管子,排箫是一排管子,只不过这些管子是从长到短排在一起的, 一头用塞子堵上 。

箜篌,箜篌是中国汉族十分古老的什么乐器,弹弦乐器。最早叫做 “坎侯”或“空侯”,所以我们在上课之前说的那道题的答案就是,弹弦乐器。箜篌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慢慢消失了,现在我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我们再来看编钟,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西周,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编钟是由很多个大小不一的钟有顺序的悬挂的一木架上,有可能是一组,也可能是很多组,看我们这个图片上就是两组的一个编钟。最早的编钟最多是三个为一组,出现在3500年前的商代,后来慢慢发展每组编钟的数量不断的增加。我们看这里就是多组编钟的一个组合演奏,古代的编钟大多是用青铜做的,所以他的音域比较宽广,因他是大小不同的钟组合而成,所以他还可以演奏出和声,悠扬动听。从而营造出一种恢弘大气的氛围。

我们总结一下编钟,编钟在古代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古代民间很少有人演奏它,所以说编钟多于宫廷的演奏,每当皇宫有将士出征、外来使者朝见了、有大型的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高山流水是由一个典故“子期遇伯牙”而来,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他就是今天的学霸,老师都已经说他已经学的很好了,精通琴艺了。但是他觉得不行,他老师就把他带到了东海的蓬莱岛上,一上岛就看到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实乃人间仙境。伯牙心想这是一个好地方,怎么能不谈上一曲呢?一天他在海边练琴,弹着弹着就听到有人大喊一声“好琴!好琴!”伯牙一听有人称赞自己,嗯,这人懂我,这可是知己啊,这人叫钟子期。从此啊,两人就结为好朋友,伯牙弹什么,他都说好听。时间差不多伯牙该回去了,不能总留在岛上啊。两人就约定明年的这个时候这个地点在相遇。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了,钟子期怎么都没出现,伯牙等啊等啊,在沿着去年子期来的那条路找了过去,路上就遇到了一个老人,一打听知道是子期的父亲,子期哪有伯牙这么悠闲还能来岛上弹琴啊。子期得学习,还得挣钱养家,积劳成疾已经在半个月前去世了。伯牙一听伤心欲绝啊,就抱着琴来到了子期的墓前,一边弹一边哭。弹完就把琴摔碎了,并发誓从此不再弹琴,自此就有了“子期遇伯牙”的故事。“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千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 他唱的越高深,合唱的人就越少。宋玉就想说那些平凡的人,怎能了解我们的作为呢?

这也就是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来源。下里巴人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就相当于今天的通俗唱法。而阳春白雪就相当于今天的歌剧啊,美声啊等等比较高难度,不通俗的。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这首曲子源自聂政。讲的是从前在韩国有一个人叫聂政。聂政的父亲是负责给他们国家的皇帝,也就是韩王铸剑的,有一次聂政的父亲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筑好这把剑,韩王一生气就把聂政的父亲给杀了。聂政就励志:我要为父报仇,于是聂政就想找到一个机会,混进王宫要刺韩王。但是没成功,被守城的侍卫发现了,聂政就不敢在自己家待着了,那他要刺杀皇帝,皇帝肯定要下令通缉他,于是聂政就成了通缉犯。聂政就逃进深山。他还是怕别人认出他,于是就拿油漆涂脸,用石头砸掉牙齿;为了改变声音,他吞火炭把嗓子弄哑。他还听说韩王喜欢听琴,于是他就苦练琴技,就想扮作琴师接近韩王。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聂政练得一手好琴。光练成了不行啊,还要让人知道啊,要不韩王怎么能请他去弹琴呢,所以有一天,他在京城门楼底下弹琴,韩国人都被他琴艺征服了。韩王得知有这样一位弹琴高手,就派人把他带进宫里献艺。

报仇机会来到了,进宫时,聂政把匕首藏在琴腹。他弹的琴曲博得韩王和群臣的赞扬。就在这时,聂政突然拔出匕首,把韩王刺死。然后,他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坏了面容,自刎而死。韩人将他暴尸于街头,悬千金,征闻这刺客的姓氏和籍贯。

聂政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她猜想到只有自己的儿子才做得出这样的事情,便来到尸旁,抱起尸体大声痛哭,对着围观的人们说:“这是我的儿子聂政,他为报父仇,杀死暴君,又怕连累家人而毁容。但是,我怎能贪生而不让儿子名扬于世呢!”她哭得死去活来,最后气绝身亡。

嵇康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就深深的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嵇康因为反对当时朝廷中司马氏专政和另外六个人一起被杀害,临上刑场时弹奏了此曲,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这七个人就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并称为“竹林七贤”。

《汉宫秋月》是一首琵琶曲。虽然它属于古代十大名曲,但是乐曲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乐曲表现的是在古代宫廷里备受压迫的宫女的心声,她们把这些苦闷委屈的心情谱成了曲子,就这样曲子就留下来了。

《汉宫秋月》很可能与《汉宫秋》有一定的关系,而《汉宫秋》是一出元末杂剧,作者是马致远,讲的是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同样表现宫女题材的。马致远和关汉卿 、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梅花三弄》又叫做《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神奇秘谱》。

《梅花三弄》讲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王徽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有一年,皇上下诏让王徽之到建康这个地方,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桓伊与王徽之并不认识 。这时船上一位客人说那不是桓伊大将军吗?王徽之就让下人对桓伊说:听说大将军笛子吹得特别好,我能不能有这个荣幸让您帮我吹一首啊。桓伊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将军,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给王徽之吹了一曲。吹完桓伊就上车走了,两个人都没说一句话。这首曲子就传播开来了,就被后人所传唱。那什么是“三弄”呢?这首曲子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截然不同。一首曲子当中方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就叫做”三弄”。

《胡笳jiā十八拍》是古代十大名曲中唯一一个有明确作者的。她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大才女——蔡琰(蔡文姬)。

东汉末年的时候社会动荡,连年战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得知好友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她赎回,而两个年幼的儿子却不得不留在匈奴,后人称这段史实为“文姬归汉”。文姬归汉后,悲叹母子天各一方,毕生不得相见,便写下了此曲。

郭沫若称赞此曲:它是一首自《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后来被改编成管弦乐曲。曲子描写的是江南的美景。

唐代诗人张若虚也曾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春江的美景,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讲的就是渔樵问答的典故。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我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耕读表现的是一种现实、世俗的道理,而相对渔樵的深层意象就更加超脱。所以《渔樵问答》就是通过渔夫和樵夫之间的对话来表现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对追名逐利的鄙弃。

《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又叫做《淮阳平楚》,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带着自己的部队一路追杀项羽,追到阳夏这个地方的时候,刘邦下令不要追了,就派了信使联络韩信、彭越,说我们一起围攻项羽,事成之后我们并分天下。韩信他们以想自己的实力没有刘邦厉害,如果不答应了,等他灭了项羽,下一个会不会灭了自己啊。如果答应了,保住了自己不说,还能分到土地,哪有这样的好事啊,他们就都答应了。所以就分头围剿项羽,就把项羽围剿在了乌江这个地方,他们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

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

这首曲子描写的就是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通过描写这样的情景说明当时明代朝廷内忧外患的一个现状,“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变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一个境况。

谈笑自如,壮志凌云——陈志云老师

讲课亲切幽默,循循善诱

优异的成绩与良好的习惯同等重要,授人以渔

图文不过瘾,戳原文,收听讲座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由中国箜篌演奏艺术国际发展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箜篌联合乐团联手水晶艺术教育基地举办的首期古箜篌非遗传承人师资培训班6月25日至26日成功举行。

  《丝绸之路----箜篌行》中国古箜篌大讲堂(第一期)由崔君芝教授担任讲师,崔君芝教授搜寻很多古籍根据历史记载重拾古代箜篌的演奏艺术与演奏技巧。将它普及传授给全国箜篌一线教师,箜篌爱好者们。

  近年来专业音乐院校箜篌专业建立建全,引领推动了箜篌的普及与发展,在全国传承国学,国乐的大好形势下,古箜篌的挖掘和学习热潮悄然而至。

  为使其在专业指导下的普及使其有正确健康发展方向,由中国箜篌艺术国际发展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箜篌联合乐团联合主办,特邀中国古箜篌代言人崔君芝大师为主讲。于2018年6月25日-26日在北京水晶乐坊艺术教育基地,举办“丝绸之路箜篌行”第一期中国古箜篌大讲堂。

  崔君芝教授现代箜篌演奏技法创始人,被称为“箜篌之母”;中国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箜篌教授;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家。崔教授已在全国各地举办箜篌演奏艺术百人讲堂近十次,学员已近千名,撰写了多种箜篌教材。

  古箜篌,盛行于汉唐,绝响于明代。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汉唐最为盛行,主要是皇家宫廷音乐中使用,汉灵帝汉武帝都非常喜欢,到了明代就失传了。

  竖箜篌在汉唐盛世是名噪一时的乐器,但时移世易,竖箜篌逐渐远离了人间,到近代只余下两件残件供人们观摩考究。数世纪下来,人们亦无法从残件的身上去联想、去确认竖箜篌的本来面。直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展现在大众的视野。箜篌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极其重要性的体现:数量仅次于琵琶,约有200余件。敦煌壁画有着各式各样的主题和人物;展示的乐器也是多种多样,就以竖箜篌计,数量和款式都不能一一尽录。壁画中展示了多幅箜篌图象,竖箜篌的外形终于被人们所认识。

(国音箜篌联合乐团艺术指导、女子水晶乐坊非遗艺术体验馆创始人黄子琦女士)

  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让更多人见证中华文明之璀璨,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黄子琦女士创建了女子水晶乐坊非遗艺术体验馆,在这里摆放着历经艰辛复原而来的古箜篌,供大家观赏学习。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组织成立了乐器复原改革小组,古老的民族乐器箜篌才得以复原继续传承。由国家组建的改革小组中最重要的成员就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唯一的箜篌教授崔君芝,她被誉为箜篌现代演奏艺术的鼻祖,被赋予了多个美誉,国乐大典称崔君芝教授为“箜篌之母”,著名音乐家谭盾先生在多次欣赏崔教授音乐会后盛赞崔君芝教授为“箜篌皇后”,箜篌教授崔君芝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此次古箜篌课程主题:古代箜篌的失传和淘汰史、古箜篌的艺术魅力、国学中的古箜篌、古箜篌的演奏方法、古箜篌的古代乐曲和现代箜篌乐曲、古箜篌的传承与时尚,在26日晚上,由崔君芝教授带领古箜篌学生进行了学习成果汇报表演,本期结束后参加考核的优秀学员,都已成为箜篌非遗传承人候选人,可以参加10月份举办的非遗传人大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名的中国古乐器箜篌属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