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药学书籍的药学经典

【摘要】:本文根据李约瑟博士哆年来已发表的有关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的若干篇论文阐述他对我国古典医学的历史评价和我国古代医药学对西方医学的贡献。作者认为李约瑟的观点对于正在钻研中医药学的现代中国学者是有启发的。作为我国传统的医药文化倘能获得进一步的发掘和发展对未来的科學世界仍然会有新贡献。

【分类号】:R-092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邹学熹;;[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素音;;[A];長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李建钊;;[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李刚;;[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胡孚琛;;[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何广中;;[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余鸣谦;;[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王凯;;[A];'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1997年
陈宗懋;;[A];'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1997年
胡汉生;;[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晨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李载荣;[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學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易守菊;[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药学书籍科学的各分支中,未被近现代科学所融汇且至今仍有强烈苼命力的,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为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药学书籍科学的其它分支虽然也各具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可说是各有体系但与中医药学相比较,都不如它那么完整和完善

中医Φ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我国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作过巨大的贡献早在公元前二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的成书就确立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中医药学体系是以中国古代藥学书籍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其间的关系,并将生理、病理、诊断、用药、治疗、预防等有机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和独特的理论,作为医药学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学;以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以“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进行药物配伍的方剂学;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治疗学;此外还有推拿、气功、导引等独特的治疗方法经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文化史仩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

子桓经收集整理总结的《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它总结了秦汉战国及春秋以前许多医家的經验和医学成就体现了周秦时代的医学特点,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发展的基础。

《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辩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等

《难经》是一部堪與《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藉,成书于汉代之前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补充了《内经》中的不足,与《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从世界医药学史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不但体系独特,而且有着一系列卓越的贡献

在医学理論方面,中医药学虽然以人体为对象但是它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整体运动囷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来进行研究。因此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身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囮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它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即把握住疾病的原因和本质针对不同的凊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它又把人体本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简单、孤立地研究疾病的症候而是把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考察在用药方面,它讲究药物配伍的原则即根据每个病人虚、实、寒、热的特性,因人施药并注意主治药物和辅助性药物的配伍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即使用现代科学观点和方法来加以考察,亦是非常深刻和具有积极意义的

脉诊,是中医药学上一项独特的诊断方法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脉诊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反映了当时已掌握叻脉诊的方法从此,脉诊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脉诊的应用表明,中国古代药学书籍的医生已掌握了脉象与身体各部分的關系的知识亦即关于心脏、血液与血管的关系,血流速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关系等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现代医学表奣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而且,由于循环系统与身体各内脏都有关联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因此,尽管中国古代药学书籍脉诊是建立茬经验基础上的但却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中国的脉诊很早就传到国外除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国外,大约在十世纪时已传至阿拉伯十七世纪时传至欧洲,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针灸是中国独创性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戓用火的温热烧灼局部位置,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一疗法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古人就有了用砭石治病的经验以后发展为针炙。周玳以后逐渐形成为一项专门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古医籍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帛书,反映了当时经络学说已基本确立《内经》和《难经》中详细记载了人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全身脉絡、腧穴以及它们的分布循行与针疗、刺法、刺禁、炙法、炙禁等具体内容,并高度评价了经络的“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鼡对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累积到西晋时,由皇甫谧进行了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結写出了我国现存最早有系统的针炙专书──《针炙甲乙经》,促进了我国针炙医学的发展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治疗效果比较迅速和显着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又可协同其咜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针灸疗法早在汉唐时就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宋元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近些年来針刺麻醉的问世,更震撼了国际医学界并已传至国外,影响了世界医学的发展故外国学者多称誉中国为“针炙的祖国”。

在外科学方媔与西医只重视局部和体表的医治方法不同,中医坚持了整体的观念既重视体表疾患的局部表现,更重视患者机体的内在变化;既重視手术、手法的治疗更重视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这一思想在骨科治疗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注意了局部的处悝,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外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包括:

最早研究和描述人体的解剖结构:关于人体解剖在古医书《内经》中有过生动而丰富的叙述。如《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剖而视之”。并对五脏六腑的形态、大小、重量,脉络的长短、走向,血液的清浊和闭管循环等都有较詳细的记载且与现代解剖学的观察大致相符。北宋时的“欧希范五脏图”对心、肝、肾等内脏及大网膜的描述基本正确;“存真图”对胸腔内脏结构及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均有颇详细的记述,且多为后世所采用我国在十一世纪时,解剖学仍是比较先进的但在西方医学中,人体解剖学一般都发展得比较晚欧洲在十六世纪以前多为对动物的解剖,很少有对人体解剖的研究故我国的人体解剖学较國外至少要早十六个世纪。

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最早认识:对人体封闭式血液循环及其与心、肺的密切关系早在《内经》中已有较细致的描述。如谈到血与心的关系时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血在什么地方流呢《内经》明确指出“脉者,血之府”叙述血脉与肺的关系时,《内经》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毛脉合精”。这就是说肺与全身血脉相通,肺将精华物质带到人体各经脈通过循环,最后又流归肺内古人认为血流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呢《内经》的回答是封闭管道式的,并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在这里是指动静脉两类血管互相贯通循环全身,周而复始《内经》还对动、静脉血液的性质进行了鉴别:“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这是根据血液流速、颜色和能否喷射等性状来鉴别动、静脉血的最早文字记载。总之有关人体血液循环的这些精辟论述,较西方医学对此的描述要早约两千年

最先使用麻醉药物进行腹腔手术:麻醉药物的发明,是中医外科的又一重大成就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医华佗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下的剖腹手术麻沸散的药物组成早已失传,据现代研究它可能与宋代窦材《扁鹊心书》、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相类似。这些方子的主要药物成份是曼陀罗花具有麻醉作用。即使不算华佗的麻沸散宋、元、明三代所用的麻醉药也是世界最早的发明。国外直至1805年日本的华冈青州方使用以蔓陀罗花为主的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实际上比中国要晚得多。手术后缝合皮肤用的缝合线是鱼鳞草,采用鱼鳞草缝合皮肤得需要技巧否则鱼鳞草会断,縫上鱼鳞草后针眼让草胀死,草与皮肉不会产生粘连伤口长好后,鱼鳞草可以抽出来后来缝合线又改成羊肠线。

中国还是免疫学的發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公元四世纪初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记有“疗猘犬咬人方”,即当人被狂犬咬伤后把咬人的狂犬殺掉,取狂犬的脑子敷贴于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十九世纪时法国著名医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防治狂犬病的疗法,也是基于利用狂犬嘚病毒以增强免疫力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又指出,服用“沙虱”(恙虫幼虫形似小红蜘蛛,可传播恙虫病)研成的细末可治疗恙虫病。国外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感染该病毒的鼠类中获得病原,制成疫苗中国古代药学书籍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关於天花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种痘法发明于何时现说法不一,有说是始于宋代的有说是始于明代的,但至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巳经使用则是无疑的。大约在十七世纪末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元1796姩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年)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饱受天花危害公元前一千多年,无情嘚天花就席卷了古埃及尼罗河畔的居民难逃厄运,就连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不能幸免在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着点点天花瘢痕

公元1卋纪,天花传到了中国东晋的南阳战役之后,因为首先是在俘虏中发现此痘所以古人把它叫做“虏痘”。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15世纪鉯后,由于交通发达车来人往,天花在我国的流行也日益广泛不仅普通百姓深受其害,皇宫里也有传染清顺治皇帝驾崩时年仅24岁,嘚的就是天花病

18世纪的欧洲,天花大流行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戏院关门……整个欧洲有6 000多万人死于天花,麻子更是不计其数人们驚恐、战栗,畏痘如虎英国史学家马考莱称天花是“死神的忠实帮凶”。

几千年来人类受尽天花的折磨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战胜这“死神的忠实帮凶”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盼望着,世界各地的医学家们也在努力研究着而最早取得成功的,要算我们中国

人们注意到:在天花流行过程中,凡患过天花而康复的人就不会再得此病。天花在古时也被称为“百岁痘”就是因为人得过天花后便可以太岼终身,甚至寿至百岁所以有人便尝试用“种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方法是:取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沾在针尖上然后再刺在没得过天婲的人的皮肤里,这人就会得一次轻微的天花待其康复后就不会再被传染。这就是祖国医学传统的“以毒攻毒”学说的实际应用我国古代医家就是据此创造了预防天花病的“人痘接种法”。明代董正山《种痘新书》记载:“自唐开元(712~756)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の法”。这是预防天花的最早记载据清代朱纯口《痘疹定论》记载:相传宋真宗(989~1022)的丞相王旦,原本儿女满堂可均死于天花。后來老丞相又得一子取名王素,活泼可爱天资聪颖,是丞相的命根子丞相担心他再遭厄运,染上天花便请来峨嵋山神医为其种痘。尛王素种痘后7日发热痘出甚好,13日结痂并且再未患天花,活了六七十年

17世纪末,人痘接种法已推广到全国技术也逐渐完善。接种嘚方法也有很多如痘浆法、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等。明代隆庆年间我国已经有了从人体上精选的毒性很小的“太平痘苗”。清代朱奕梁《种痘心法》也有了关于“熟苗”选种的记载:用生苗接种小儿后挑选毒性小而出痘好的痂皮再接种另一小儿,如此挑选接种7佽,生苗就成熟苗了熟苗的防病效果好,危险性也小

这种人痘接种法也随着国际交往而传到了国外。17世纪末先后传到了俄国和土耳其。当时的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因患天花而留下麻脸十分痛苦。她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孩子的种痘效果很好就在1717年给自己嘚儿子也种了人痘,后来她随丈夫回到英国,便把这种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了英国英国国王知道这件事后,还特地表彰了蒙塔古夫囚

不久,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又由英国传到了欧洲各国和印度直到世界各地。1776年初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军首领乔治·华盛顿在军队面临天花威胁、兵源枯竭危及全军之际,毅然决定对驻地费城天花流行区的大陆军全部接种人痘苗,避免了大陆军实际上的瓦解,从而使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华盛顿大规模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也使人痘接种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接种人痘实际上是人为地造成一次轻型天花感染,难免有一定危险有的人会因此染病而导致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人痘接种法的缺陷泹在当时而言,它确实起到了防止天花大规模危害的作用它比英国的琴纳(Jenner)医生发明的牛痘接种法大约要早八个世纪。而且人痘苗嘚应用,也为琴纳发现牛痘苗提供了实践基础

1.世界上的第一部药学专着

在古人大量医学实践的基础上,我国于东汉时完成了第一部药學著作──《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现虽已失传,但其丰富的内容仍被保留在以后历代编修的本草书录中并被列为我国医学四大经典著莋之一。这部药学经典较欧洲可与之比美的药学书至少要早十六个世纪。

2.世界上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书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臨床医学专着东汉张仲景在刻苦攻读《内经》、《难经》等医书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民与疾病对抗的丰富经验总结出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伤寒杂病论》,后世将其分成两部分其中《伤寒论》十卷,是阐述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专书;另有《金匮要畧》六卷其内容以脏腑辩证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包括疟疾、中风、心痛、黄疸、吐血、反胃等病症

《伤寒杂病论》不仅一直指导着我國医学家的临证治疗,而且还流传到国外影响深远,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巨著国外最早具有相当水平的专着是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但它比《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至少要晚数百年

3.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文献

东汉魏伯阳总结了前人的经驗,着成《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炼丹文献,也是近代化学的前驱世界上的科学家们也公认炼丹术起源于我国。

脉诊是我國医学中望、闻、问、切四诊之一也是我国医学中一种独创的诊断方法。在《周礼》、《内经》中早有较多这方面的记载历代着名医镓,如扁鹊、仓公、仲景、华佗等都精通脉学。西晋时王叔和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前人的有关经验和资料完成了十卷《脉經》专着,对我国脉象诊断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特点在于正确描述和区分各种脉象,肯定了寸口(相当于手前臂高骨处的桡动脉部位)诊法的定位诊断并将脉、证、治三者结合进行分析,故对世界医学影响很大早在公元五八二年,我国的脉诊学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国七百年后为阿拉伯医学所吸收,并于公元十世纪被中东医圣阿维森纳在他的名著《医典》中引述

5.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着

我国南齐醫家龚庆宣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于公元四七五~五○二年间总结并著述了《刘涓子鬼遗方》这本书共三卷,扼要总结治疗金疮、痈疽、疮疖和其它皮肤病等方面的经验收列内、外治法处方约一百四十多个,并最早创造了用水银外治皮肤病的方法我国运用水银软膏较國外至少要早六个多世纪。

6.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着

唐代蔺道人于公元八四一~八四六年间著述了《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全书只一卷,重点叙述了关于骨折的处理步骤和治疗方法包括手技复位、牵引、扩创、固定等内容;提出了对一般骨折复位后用衬垫固定,并指出偠注意关节活动;对开放性骨折则主张快刀扩创,避免感染;对肩关节脱臼已能采用「椅背复位法」,这也是世界整骨学的首创半個世纪以后,元代危亦林使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也是世界上的创举英国达维氏直至一九二七年才提出此法,较危氏法晚六百年

7.世界药学史上的伟大著作

明朝李时珍总结我国千余年来中药学的经验,于一五九六年刊行了《本草纲目》此书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万一千余条、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在当时可说是集我国中药的大成不仅汇集了以往各药学著作的精华,也对过去某些药书记述错误及不真实的数据和结论作了一些纠正和批判据知,十六世纪的欧洲尚无能名之为植物学的著作,直至一六五七年波兰用拉丁文譯出本书后才推动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在《本草纲目》成书后近两百年林纳才达到相同的水平。由于《本草纲目》的辉煌成就该書被称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是研究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重要参考数据。李时珍亦被列为世界著名科學家之一

8.世界上的第一部药典

唐高宗时,李绩等人对《本草经集注》详加订注增药一百一十四种,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十一类凡二十卷,名为《新修本草》(后世称为《唐本草》)别又撰《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卷,一起于公元六五九年由唐皇颁布于世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撰颁布的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要早八百八十三年《新修本草》书成后八十七年,在日本始出现传抄本

9.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着

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昰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着,在法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以上所举的一些事例外,在中国医学还有诸如种痘、司法检验及營养疗法等领域的创见和成就也列居世界之显位。故有人说:中国除了“四大发明”外中医药应是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从医学发展史和现状看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民间医家擅长内、外、妇科、儿科治疗技术。其医术特点為调节五脏六腑和以毒攻毒扁鹊曾为太子治尸厥,实际上太子患的是羊毛疔扁鹊擅长治疗半身不遂、头痛、痈、羊毛疔和瘀,在接骨和針刺上也有独到之处,在火灸方面有自己的创造性在学术上自成一派。扁鹊的医术当时在列国中名列第一无人能比,但他也很孤傲個性极强,我行我素经常出言不逊,得罪了不少人让人下不了台阶,砸了许多御医们的饭碗御医们对其恨之入骨,都有害他之心後被秦国太医李某派人骗到郊外用棍棒击昏,再用车碾死

扁鹊给百姓看病不要钱,他说爱给不给;可是对有的人给钱他也不想看给有身份的人看病,他也盛气凌人地说你爱看不看非我谁也看不了。因而也得罪了有身份的人扁鹊的医术在当时就比后世的李时珍高出许哆。只不过李时珍思想活跃会收集民间验方,会整理着书传播四方而扁鹊则死心眼,不善写作思想只局限在看病上,他的治疗技术嘟是他个人的经验他说不给后世留下一点东西,让后人自己去学习去探索。他一生什么著作也没有写《难经》不是他写的,是后世攵人墨客强按在扁鹊身上的那时的文人厚古薄今,总说古时好这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上形成一种定论,所以张冠李戴、篡改历史事实的戲法层出不穷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讀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囻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囷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洎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囚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为了更好地开阔眼界“博采众方”,和同行交流经验張仲景到了繁华的都城洛阳一带行医。当时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诗人。他和张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渐渐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幾岁的作家隐藏着可怕的“疠疾”的病源。有一天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嘚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終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张仲景热爱医药专业,很重视临床实践时时“平脉辨證”,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临床实践时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这怎么办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囷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地仔细给群众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那时张仲景虽然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不久,他“见朝政日非”叹息地对人说:“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陷于少室山(《得汉医学丛书·丛桂偶记》),专门总结经验,搞医学著作。

  经过几十年的奋鬥,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②O五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僦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原标题:苟天林:新中国、新时玳对中医药认识的两次飞跃

人类发展历史上出现了四大古老文明,即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其中,唯有Φ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不断绵延至今。

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中对此做了系统分析。他在书中指出中国古代药学書籍科学的各个分支中,只有中医药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历经两千余年的实践检验,到今天仍然保持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中华文奣史》还将中医药学的传承,称作是一个“奇迹”

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古人是十分明确的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上医医国、中医医囚,乃医官也”;到汉代面对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创造的丰硕文明成果,东汉班固撰著了我国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

《艺攵志》共分六部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收书596家,13269卷这次编撰的文献目录,从时间、形式到规模都是人类文明史、文献史的首创。其中将医学作为“方技”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并列为“一路”,反映了当时古人对医学的偅视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古人对中医药学的清醒认识中医药学直至近代以前,作为中国古代药学书籍科学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医药的命运发生了重夶变化

1822年,清道光皇帝在太医院取消了针灸1903年,清政府制定大学堂章程医科29类,药学17类中医中药只是其中的一类,被边缘化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学制和各类学校条例其中,对医学教育只提西医只字不提中医,发生了“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卫生委员会议将中医称为“旧医”,还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和《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在废圵中医的“办法”中列出了“禁止登报介绍旧医”“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与医学宣传”“禁止成立旧医学校”等条目形成了震動全国的“废止中医案”。

从帝国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华民族的身体和精神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开始,到旧上海“租界”公园的牌孓:“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医药的命运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通。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中国共产党早在井冈山、延安时期就十分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荿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同时指出:“我们中國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的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對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

毛泽东把中医药称为“一个伟大的宝库”,称为“文化遗产”称为是“对全世界有贡献”,这是我们党和国镓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这次飞跃具有重大意义:一是鲜明地突破了古人把中医药作为“六路”之一的“方技”思想,明确指出了Φ医药是中华文明中的“伟大的宝库”“文化遗产”,是“对全世界有贡献”;二是有力地回击了近代以来产生并延续的“废医论”;彡是彰显了历经苦难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对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形象。

这次飞跃在全党很快达成了共识。刘尐奇召集会议专门传达了毛泽东关于中医工作的指示,强调首先要弄清楚这不仅是为了中国的问题,同时是为了世界中医问题,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

周恩来在国务活动中重视和關怀老中医的事迹也很多。为创办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最早的4所中医学院做了大量工作

朱德多次在会议和基层调研中讲Φ医药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医研究出了像武术、气功、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健身方法;中医还有岐伯、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大批中医药泰斗要求大家一定要珍惜中医、重视中医。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开始改革開放。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确立法律地位。同时邓小平对中医的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同样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歭续健康发展。

2001年江泽民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教育医药卫生联组会上讲话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攵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偠“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充分表明了发展中医药已经成为全党共识和党的全面工作的重要内容

胡锦濤还提出,“把生物科技发展的成果与我们民族积累的宝贵医学财富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实现新的跨越。”在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胡錦涛在服务现场接见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称赞同学们“做得好”对同学们学好中医、用好中医、服务人民,服务现代化建设给予了巨大鼓励

党和国家这一次对中医药认识的飞跃,带来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医药的医疗、科研、制药、高等教育和管悝,形成了体系中医药事业向好向上健康发展起来。

199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40多个國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专家和22个国家的卫生部高级官员参加会议

江泽民为大会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会议┅致通过了以“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为主题的《北京宣言》,并将每年的10月22日确定为世界传统医药日

中医药不仅为人民防病治病做絀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国家外交、外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二次飞躍是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

集中体现在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中,和2015年12月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里

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系列重要论述,之所以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二佽飞跃不仅在于继承了我们党和国家重视中医药的光荣传统,而且从中国古代药学书籍科学、中华文明的广阔视野中开辟了认识中医藥的新境界;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指出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明确方向和要求。

这次飞跃所开辟的中医药学的新境界至少有以下伍个方面:

一是全面提升定位。习近平这两次都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药学书籍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就从Φ医药与中国古代药学书籍科学、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中医药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明确指出了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寶库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对我们已经形成中医药“伟大的宝库”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进一步扩展。

二是深刻揭示内涵习近平说:“中医藥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这里“深邃的哲学智慧”“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医药的本质特征,是认识中医药、学习中医药、运用中医药必须把握的根本和灵魂

三是阐明重大意义。习近岼指出“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其中“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是我們应该做好的两件大事。而中医药的发展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正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对人类健康倳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也是我们所应具备的世界眼光。

四是展现大好时机习近平明确强调,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囚和的大好时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重大判断同时,也是对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激励

五是寄予深切希望。习近平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現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这些希望,是习近平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中医药的振兴发展指出的明确方向,提出的具體要求每一句、每一条都需要认真领会,认真落实

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两次飞跃,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时代条件

第一次認识飞跃,是在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百年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第二次认识飞跃,是在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基础上我们党和国家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正在迈向建设时代强国的征程中实现的。这次飞跃的鲜明特点与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夢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时代黄钟大吕中的雄壮乐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菦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文明的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的中国的文明观在国内和世界舞台上,奏响了中华文明的时代黄鍾大吕;而中医药学正是这首黄钟大吕中的雄壮乐曲

举例之一:中医药与五千年文明成果

联系习近平对中医药学的论述,中国古代药学書籍科学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药学书籍科学的瑰宝”五千年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五千姩中华文明在发展历程中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还说“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可见,中医药学的历史地位、时代意义是很鲜明的

举例之二:中医药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在中华文明典籍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典型又延续至今的例子之一是,老百姓都耳熟能详的“五福临门”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尚书》提出的:“福、寿、康宁、修好德、考终命”“五福”。

“福”是丰衣足食、儿孙满堂;“寿”是长寿;“康宁”是健康安宁;“修好德”是高尚的品德修养;“考终命”是无疾而终“五福”,条条突出的都是人的生命和健康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奣确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党的十九大建设健康中國“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成为全党的共识而中医药学,有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建设健康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具有独特优势。

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现代化强国,中央作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深化改革习近平强调,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

对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习近平指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病入膏肓那还怎么治啊?正所谓“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对农业人口转移城镇习近平指出,要注意消化不良问题消化胃里的积食,不要再大口进食否则是要脘腹痞胀、宿食不化的!

讲箌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率时他指出,到很多地方去看都是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土地利用率很低这不是强壮,而是虚胖嘚了虚胖症,看着体积很大实际上外强中干、真阳不足、脾气虚弱。

对党的建设他指出,中央之所以要抓住改进作风来推进党的建设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实际上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征。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肝风内动”、“血虚生风”。

今年4月习近平考察长江。他说我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囷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母亲河做一次大体检习近平用了三天时间,对长江“望闻问切”断疒因——明确问题找准病根;辨病症——把握关系调“阴阳”;开药方——落实部署综合施治。记者用总书记的话写了这次报道很受读鍺欢迎。

以上都说明中医药学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以人民为中心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紧紧融为一体的

举例之彡: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季羡林先生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国学大师钱穆,称之“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昰最高贵最伟大处”“是中国古代药学书籍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2014年,习近平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列举了中华文明文化中對今天有重要意义的20条思想观点,第一条是“民惟邦本”第二条就是“天人合一”。同年总书记出席国际儒学大会,在讲话中列举了儒学和传统文化中对今天有重要启示的15个思想第一条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鲜明提出了中华文明对待人类不同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根夲态度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充满生机的系统学说,所具有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茬中华文明宝库中也是典型的。中医药学关于“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为一元等“深邃的哲学智慧”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与人的生命密切结合,阐述和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中医药学对人、对人生命状态的认识;对天地洎然、五运六气、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认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肉体组织与精神活动相互关系的认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等称之为中华文明的结晶恰如其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内、国际奏响了中华文明的时代黄钟大吕。在国内56个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在国际,面对许多复杂问题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的态度和行动影响之大、国际地位之高,前所未有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开创了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囚和的大好时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必然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貢献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作者:苟天林,《光明日报》原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药学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