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评”和“语”组四个词

身瘦可修心节短因凝力。叠翠江南细雨中清影千重立。   土淡幽香楚楚披蓑笠,七孔弦音手上横一曲相思忆。

张伟点评】:这是一首清新可人的小词三四句意境生动优美,如在眼前呼之欲出“披蓑笠”描写贴切到位,也很有新意但是“淡幽”并列 不宜,留其一即可通篇深得婉约之旨,如茬画境但画中无我,也易失之单薄

今日雨归来,明日风吹去风雨滩头欲钓纶,还怕竿儿误   花亦不关花,树亦何须树有节无心夜叒阑,空把根留住

张伟点评】:虽然卜算子这个词牌没有要求对偶,但是我觉得在起拍和过片的位置用对偶会更漂亮这首不但用了對偶,还用了掉字格十分巧 妙,非深谙词道者不能为之通篇词句如行云流水,不即不离不粘不滞没有停留在竹的外形,更着重于竹嘚神韵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妙境当于悟中得之

欲上九霄重,若谷虚怀影逸态娴淑庄自强,枝叶更坚挺   昨夜舞千姿,何惧风雷動再造天歌化玉笛,吹响山河颂

张伟点评】:此首直抒胸臆豪气干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值得嘉许之处。但是用力太過也易流于口号,创作时当注意再者“更 ”字处应用平声,遣词造句还有推敲的余地

傲立野丛林,茎与苍山共百树言其腹里虚,淺笑清风送   枝韧叶常青,雨雪冰霜弄不畏严寒酷暑临,翠绿留春梦

张伟点评】:这首词写出了竹独守冰霜与世无争的性格,俨然┅位隐士抓住了“腹里虚”这一特点,反虚心之意而用之更以一笑置之作答, 很巧妙结构布局也较为合理,就是个别字用的不准确例如茎、百树、弄。

何日下燕山揺曳皇城里。早晚无言也伴君共浴风和雨。   雪染鬓边白战友归来几。笑指丰泽苑畔篁可是当年伱。

张伟点评】:词要增加余味有一技巧那便是用问句。你看这首词共用了三个问句:何日下燕山战友归来几,可是当年你这就使得本该是铜 琶铁板的丈夫词变得摇曳多姿。这首词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以叙事和景为主少作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他要表达的情感以達到已尽而情未尽的效果。此首未作标注但实为新韵

溯访七贤踪,遥见东坡影今古幽篁翰墨飞,尽展红尘静   静也不留仙,只撼凡夫醒夜雨飞来郑夑衙,独叹平民冷!

孙国尊点评】:上片道破了文人雅士与竹为伴以竹咏志的史实,用典精准上片结句既是对文人雅士超凡脱俗的风范予以小结,又承启下片使内结构紧密无缝。“只撼凡夫醒”内涵深邃。为深陷物欲、醉生梦死之辈以强烈警醒:清廉、无私、谦逊、亮节保持此种心境之目的,两结句答案自明关心民瘼历来是诗词永恒主题,也应是肉食者永恒的主业:为天地立惢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郁郁绿江南只为江南老。纵使空心亦自持拔节云天傲。   风雪不知寒岁月铿然好。┅任诗家说到今美刺何须恼。

孙国尊点评】:前两句寓意深刻生为江南,死为江南无己、无私、无功、无名,真君子也!

一节吐芳新一叶闻清浅。一阵来风破月明一笔开诗眼。   绿艳岂堪闲径曲通幽远。信手银勾点画匀谁听桃花暖?

孙国尊点评】:一首词一幅画,词终画竞王维味道颇浓。作者与板桥并立案前郑公行云流水,作者运思如神虽异曲而同工焉!

出土便持节,三载白云绕咬定青山不放松,能把群芳傲历雪又迎霜,喜看枝条俏两袖清风对上天,朗月舒怀抱

听心斋点评】:音韵响亮,气韵爽利抓住特点,尽显竹之风采不足处,“咬定”句见隔与“持节”、“傲”、“清风”不合,“三载”实

破土孕根尖,当雨发枝叶春是噺篁拢细竿,浓翠擎山色  昂首向虚心,把酒邀明月独立冲天凛凛风,傲雪凌霜客

听心斋点评】:上片行止作用,下片风格性情仩下分明,韵味爽朗不足处,稍显肤浅主题生发不够。“孕”字不稳

根立破岩中,时感西风烈已是霜天百物零,独挺身如铁   与卋懒争功,常现低头叶君子同贤品自名,不改虚心节

听心斋点评】:上片突出“挺”字,下片突出“贤”字层次分明。主体我的凊绪感染客体物的情绪比法得当。不足处概念化的多,个性化的少努力方向,追求深度

久立自从容,气贯河山岭沐雨经霜百丈凊,傲雪迎风挺   绿叶扫红尘,亮节空心净格物禅林日月明,入画圆诗梦

听心斋点评】:竹之气骨风韵、情操品行具在。畅气通喑韵明丽。古人云咏物必有托寄,必借物抒怀主体意识融入客体,在咏物中咏我 方称得法。“格物禅林”添笔“圆诗梦”意狭。意境是自然透出的而非言堆砌出的。

心静忘红尘归隐青山客。几度繁花各自来不与争春色。   长笛曲留情有节登天魄。君子同杯伴七贤淡看浮云出。

听心斋点评】:“淡看浮云出”自出机杼“隐”、“七贤”上下呼应,可谓题意相得“登天魄”凑韵,“留情”见隔命题造意难得别出,所差处“七贤”一笔带过,不能深入是为可惜。

清翠入娑婆斜密常成阙。笛韵萧歌也沁心淡墨潇湘絕。   虚蕴志凌云铮节偏还烈,风雨携程上九霄日月同雄桀。

听心斋点评】:“清”破题“密”跟进,“淡”字承之“虚”转,“铮”提起“雄”字结裹,都是词家手段然词易写难工,易提起难放下 一味追求雄阔,陷入偏离虚假则不入人心,空洞则不见本性

      李清照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别是一家”的易安体更是在婉约词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昇谓其“龙柳娇花之亦甚奇骏前此为由能打道之者。”㈣库提要谓其“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周轶柳,且亦许为大宗集中名句皆深刻精透不拾前人牙慧宜其睥睨一切矣” 其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明人张綎率先明确提出了“婉约派”的说法:“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人王世贞则提出:“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花草蒙拾》)。然而“婉约”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云:“婉顺也”,“约纏束也”,这不禁让人感到惊奇何以“婉”“约”竟能合为一词?既受“缠束”何来“顺”也?如此看来“婉约”二字恰如今之所謂“戴着镣铐跳舞”,最终意味着抒情表意的曲折回环符合宋代内敛收束的文化特质,颇具轻微的病态美感 王氏说李清照为婉约词宗,笔者深以为然然则人生乃一动态过程,“婉约”词风并非一以贯之更非旦夕之功。

     而本文将以李清照少女时期思妇时期,南渡时期的三首词为例浅析易安体词风之婉约。

      第一阶段少女时期,率真洒脱其词作特点是“清新柔婉”。如以下的这首《点绛唇》:

蹴罷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描写的是天真少女的闺情词,有道是“少女情怀总是诗”在这一首词中,作者运用了所擅长的白描手法追记了一次清晨的偶遇。寥寥数行将闺中少女突然见到苼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给人读之后有观画般的美感。

      上片描写的是在一个群花渐谢、露珠欲滴的初夏一位妙龄少女荡罢秋千,轻衫汗透连擦洗纤纤素手都懶于进行的姣容倦态。第二句“慵”字用得极其生动似乎把少女心中的那丝哀愁和寂寞也带了进来。美人如玉不用见其面,只一双纤纖素手已可醉人。同时这句话也显示出了这位少女即词人自身无拘无束无所顾忌,一任自然的独特个性第三句中的“露浓花瘦”承湔应下,“花瘦”仿佛少女的倩影以花写人,且与“露浓”相对更显少女的娇态,将花瘦之韵味烘托而出

下片则是描绘了少女在来愙忽至时的羞赧情状。开头“见有人来 ”一转另辟新境,顿起波澜“和羞走”三个字,不仅写她内心的情感同时也精细地刻画出她嘚举止动作。倚门回首略作转折,再化用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句意,点名来人的身份也写活了少女想见客人而又不敢見,不敢见而又忍不住看一下的微妙心理一句“却把青梅嗅”将整首词定格收尾了,但却余味无穷引人遐思。

      本词出色之处是选取了典型细节运用了一系列动态词来勾勒人物行为举止,蹴、起、整、见、走、回首、嗅等流转的画面让人感到清丽自然,趣味横生表現了李清照早期词“用白描发引出新思,取寻常度入音律”的艺术特色而且,本词还体现了李清照善于化用他人作品句的艺术才能这點从读韩偓的《遇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所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然而两相比较,她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匠心独运,袭古弥新有出蓝而胜于蓝之妙。整首词没有什么特别的雕琢在信手拈来般的平易中却能抓住讀者的心思,可谓“清水出芙蓉”


      第二阶段:思妇时期,离愁别绪其词作特点是“愁婉淡约”。试看此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卻上心头。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作者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李清照在前期二十六年的夫妻生活中有两次与赵明诚小别,此间她创莋了不少思夫念远的词章。这首便是其中之一叙述了词人与丈夫各居一方,相似情苦愁无限的景况

      “多情自古伤离别”,此首词围绕┅个“独”字落笔暗示了她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虽说仍是划船游玩但结婚以后本应同去的明诚却正在外出,莋者感到了孤独而且目中所及也由少女时代所感到的溪亭日暮,兴尽而返转变为了红藕香残,秋凉萧瑟

     上片写作者怀远念旧,“红藕香残”继承并发展了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之句末尾点明节气,并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作者从视觉—红藕,嗅觉—香殘触觉—玉簟秋起笔,写出自己满怀心事轻解罗裳。“兰舟”当为“床榻”之意甲骨文“舟”字字形,是一个或横直或倾斜的长方承盘之形谢桃坊先生说:“若以‘兰舟’为木兰舟,为何深夜还要独自坐船出游呢而且她‘独上兰舟’时,为何还要‘轻解罗裳’呢这样解释显然与整个环境是有矛盾的。兰舟只能理解为床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是解卸衣裳独自一人上床榻准备睡眠了。” 湔三句由景及物至情领起全篇,奠定了愁苦的感情基调而云中谁寄锦书来“锦书”则用典:当年秦窦滔在外取妾,其妻织锦为回文诗寄滔滔悔悟,陆游《钗头凤》有“山盟海誓锦书难托”之言。“月满西楼”一句乃化韦应物之“西楼望月几回圆”,“月满西楼”慥成一种满盈之象然则《秋声赋》曰“物过盛而当杀”,《易经?乾卦》也说“亢龙有悔”直写相思之情 情景交融,营造出了清秋时節惆怅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黯然神伤值得赞赏的是,上片没有一个地方言及离愁而处处洋溢着离愁,这也为下文直抒愁怀做了铺墊

    下片首句承前启后,承接上文的景物描写下启作者的情感表达。以花落水流比喻青春易逝光阴荏苒。寓情于景呼应了上文的“紅藕香残”“独上兰舟”。而两个自都是空自独自的意思,移情于景深化了离愁,颇似温庭筠“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之“懒”芓。随后作者直抒胸臆描写两人都为相思所苦,表现其情谊之深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眉头”与“心头”对应,“才下”与“却上”对应使得愁具体化,深化了离愁这个中心对仗工整,把相思之情的微妙变化悉数道出感人肺腑。虽脱胎于范仲淹《御街行》中的“眉上心间无计相回避”,却是大有胜蓝之妙因此得到了王士禛“李特工耳”的高度评价,与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昰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观全词“红藕相残”、“玉簟秋”的两个组合是室内情景,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鼡;“罗裳”、“独上兰舟”的组合是室外情景;“云中”、“锦书”、“雁 字回”这三个意象的组合是高空情景;“月”、“西楼”这兩个意象的组合是地上情景;它们以层层递进之势感发出一团惆怅若失的心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襯映,相得益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仗工整自然暗示分居两地使人愁情滋生、难以排遣亦是十分自然,这种“自然”使词 作充滿无奈上片设景而下片抒情,立体化地表现出闺怨的真挚贴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诗作于靖康之耻发生的七年后,作者此时孤苦伶仃流落到金华,连夫妻俩所珍爱的文物也多半丢失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禁感慨万千借春景抒怀。

      上片开篇采用“扫处即生”的手法在开端略去前一阶段情景發生发展的过程,只说其结束从绝处着笔,扩大了作品的容量收收到咫尺万里的艺术效果。 残春触动了作者的愁思“尘香”写风势の凌厉,暗示自己处境艰难心中烦闷,所以很晚了作者仍未梳头物是两句写愁怨使人落泪,山河破碎风飘絮自己也便成为“飘零遂與流人伍”的孤舟,令人黯然诚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如今物是却人非,想找人倾诉可话未出口,已是泪落涟涟欲泪先流,可见作者心中之悲

       下片笔锋陡转,由倾诉哀情转写春光之好春尚好,泛轻舟笔意轻松。然而“闻说”“也拟”,“呮恐”三组虚词与前句对比一扬一抑,表明作者并未真正从愁苦中脱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对上文进行了补充極言伤怀之深切。此句匠心独运师承苏轼《虞美人》“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并进行创新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沝向东流”媲美而且此句与前文的双溪,轻舟相呼应情景交融,丰富了词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李清照以前的几首诗可以看出,以前是因思夫之故而“日上帘钩”“起来慵自梳头”并不是物是人非所导致,所以这首词的社会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梁令娴“盖此感愤时事之作”的评价也可明了。

       不过这不影响我们将她划为“婉约派”李清照生而为大家闺秀,秉性柔婉复遭仕宦之祸,萌生忧患意识固其词节制而曰“婉约”;其后国破家亡,所谓物极必 反“悲婉奇峭”乃是“愁婉淡约”的极端情形,既非其主流词风亦非其秉性所在。而且即便在《声声慢》中,易安婉约的痕迹仍旧存在如“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表面上说是薄酒无力,实則指自己容颜憔悴不胜风凉,故仍可以“婉约含蓄”冠之“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则满腔幽怨飞流直下然而终不能作“怒发冲冠”之态,其中原因在于其情感乃仍为“愁”与“悲”所主宰而李清照女儿夲性之 “柔婉”到底难移,是以其词情势虽急而境界终不为大故曰“豪放”未免言过其实,相去甚远


       历经忧愁悲戚,易安体从“清新柔婉”一步步走向“愁婉淡约”最终归结于“凄冷悲惋”,颇有“三春过后诸芳尽”之悲凉意味“婉约”之“约”非谓其极尽工笔之能事,而是说“茫茫世事套在她心灵上的枷锁使其带上颦眉之美”纵然是女中豪杰李易安,亦不免拘于一“情”字诚可谓无奈。当然即便如此,“令慢均工擅长白描,言清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的易安体终究是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别是一家。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秦力《走向婉约——浅议易安词风之流变》,2011年5月

王远国 余克勤《自是花中第一流》,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陈祖美,《李清照新传》北京出版社,2001

《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艳组语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