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的深圳花儿绽放诈骗,在六月里绽放,白色的牡丹,在山野里荡漾,肩并着肩依偎在老爷山上。这是什么歌的歌词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点击了解《天涯》2017年第5期目录及简介

丰沛的母乳:关于青海花儿的记怀与断想

花儿是乡愁。花儿里到处都是故乡的姿影和气息。一个人走多远,花儿就会跟多远。那是1989年夏天,在新疆伊犁新源县的街头,听到青海歌手马俊演唱的花儿旋律。

我为之一怔:这么远,它是怎么跨越了几千公里而成为祖国西北边陲一丝气息的?在随街摆放的酿皮摊子上我以普通话发问。谁料,摊主以地道的青海话作答:这声音就是我们心上的声音,就像生活中少不了盐一样,这是我们听得懂的故乡。

可是,尕马俊才二三十岁,而你们在伊犁远不止这么些年吧?

是的,我们这里的青海人、甘肃人自从清朝就开始移民伊犁,大多数人都说不清自己到底是青海、甘肃哪个县、哪个村的,可是,一听到花儿就觉得是找到了故乡。尕马俊的歌声最容易把我们带回老家。

那你们为什么还坚持青海话?

说不清青海话有啥魅力,但是用青海话唱出来的花儿就像是在用熨斗烫着我们的心。

就这样,我在祖国西北边陲听到了花儿子民的心声。就从那时开始,自觉不自觉搜寻着花儿,揣摩着花儿在游子心目中的分量,这一晃就是几十年。

先是在热衷于淘金的那一段激情岁月,花儿一度成为我在金场里享受到的另一种天籁之音。在金场,那些远离了家乡的男人们,在一日五餐十几个小时的强体力劳作中,偶尔得闲,就会面对苍茫大地而吼上他们心中的思念:

金场的特殊在于那是一个纯男人世界,每天干着与砂石打交道的活,要不是对于财富的渴求,谁还愿意整个夏天都泡在这种罕见的枯燥与单调里?然而,越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思维越显活跃。在蒙头干活的每一刻,他们各怀心事,内心丰满,所以一经花儿的点燃,他们就会扶着劳动工具喘息的时间,唱出自己隐秘而朴素的心声。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日记本开始补习。虽然,耳濡目染,从小听着花儿长大,但是,对于花儿的近距离学习,对于我这是一个难得的机缘。于是,我主动地跟每个人学,他们给我唱了不止于思念的各种题材的花儿,我写满了整整一本备课本。后来,每每拿出温习时,我犹能记起每一位演唱者的声息。他们的嗓子或沙哑,或粗壮,或悠长,或像岩石相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是他们音容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心灵生活的冰山一角,借此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寂寞心空里一轮轮照亮了他们生活的太阳。要不是花儿,在荒滩野地里,他们怎么表达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怎么打发在冰冻之前漫漫一个季节的孤独?

我所知道的是,青海上一代人很少断文识字,就是寥若晨星的识字人,也少有善著述者。再加上“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去,在青海的闭塞是可以想见的。为此,青海人喜欢打听,喜欢说“阿门了”,这使青海人自嘲:青海是阿门了共和国。可是,奇诡的是,就是这么一块曾经封闭了很久的江源大地并没有因此背离传统、失去各种文化的滋养,一旦接触到来自中原以及更遥远的异族文化,它会马上心领神会,不觉陌生,甚而会发挥出令人为之惊愕的全新水平。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一经西藏过滤与缓冲,在青海就会看到它参天大树般的硕果:在驰名中外的塔尔寺的熏染下,藏区达赖、班禅代代相传,青海几成藏传佛教沃土;失传于中原大地上的汉族诸多远古礼节,在青海的社火以及民间礼俗中依旧保持着其当日的鲜活;自广州、泉州登陆,而在西安与汉文化碰撞中羽毛渐丰的伊斯兰教,与成吉思汗西征引来的色目人相遇并在中国大地上来回逡巡的过程中,选择河湟大地为其最适合的土壤,在只有一百多万穆斯林的青海却耸立起将近两千座清真寺,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最具活力的地方。

为此,我常常发问:青海从来没有引领过一方潮流的传统和历史,但是,它为什么却始终葆有一股文化再造的活力?

我再次想到了花儿。在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青海,花儿是青海人精神的货币,花儿是最具活力的流淌在各族人民心中的雪水,它与长江黄河澜沧江一样滋养着它所到之处的大地和人民。

就说我最熟悉的大通。这是距离省府最近的一个县,也是青海多元文化色彩表现比较集中的一隅。大通被称作花儿的故乡,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沃土就是老爷山。老爷山花儿会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意思的是,老爷山几乎囊括了这个县所有的几大文化元素:山脚是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寺,离清真寺不足二百米的山腰里是一座道观,再往上,离道观不足一百米的烽火台上则是塑着释迦牟尼佛像的大雄宝殿,山顶里是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电视转播塔。更为有意思的是,在平时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而相互排斥的几大文明,在每年农历六月六前后,则借着花儿的媒介,大家会无一例外地走在一起。

六月六是大通地区的黄金季节,也是农民们最为闲适的时刻,大通汉族民间的朝山会也就定在这一天。朝山会本来是民间的一个活动,事关山神崇拜和民间节义,不具宗教仪轨。但是由于受宗教仪轨影响,如今它有点像宗教了。不过,依旧让我们无法归类的是,它既有拜山仪轨,也有拜佛程序,更有唱道号的过程,杂糅多元,无人叫停,就这样一直延续。最为有意思的是,一俟活动结束,脱去了朝山服的人们就会与围拢着看热闹的人们一起不分民族地走进山林,开始唱花儿:

抛砖引玉,大胆开口,以山取比,比起兴随,源自《诗经》的古老手法——就这样在山林里恢复了生机,长上了翅膀,直逼云霄。这就是著名的老爷山花儿会。男女歌手,不分老少,拆除了心灵、宗族以及日常的藩篱,独自建立起了一个自由歌唱的世界。

红铜和黄铜是一样的铜,

回民跟汉民是一样的人,

这是典型的“上去个高山望平川”,花儿让每一个人一下子走出了自己的阶层以及生活的庸常,获取了一种站在云端端详一切的视角和姿态。花儿是文学,文学是人学,人在超越自己的一刻,其精神的寰宇一下子变得很宏大,这使歌唱者自觉不自觉地在人性的高度审视生活,生活不再是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一日三餐,而是像江源大地一样辽阔苍茫的另一种存在,于是,歌手们一个个像俯视大地的鹰,目光是那么的明澈,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卑微与生活的苦难。

花儿是音乐,音乐是带着翅膀的一团云,一当冲出胸腔,就会与蓝天相伴,这使花儿歌手们在开口的一瞬,就会与天地宇宙精神紧紧裹挟在一起,让雄伟险峻、壁立千仞的老爷山都变成自己脚下的一块骑马垫脚石。

在宏阔的宇宙和时光的长河之中,人以及各自坚守着的信仰与理念又何其渺小。在花儿的视野里,只有人在天地之间的爱情和相思是他们心中不倒的长城。

一首首花儿,就是一块块奠基长城的砖石;一段段旋律,就是一截截葱郁在记忆深处的山川。山川大地、历史记忆,甚至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生活中的经历,经过花儿的审视,一首首就成为他们共有的财富,共生的呼吸,精神的货币。

多么神奇的集体记忆!自《诗经》开始,甚至早于《诗经》的这样一股田野雄风在青海的大地上得到了毫无阻拦的传承。关于劳动的歌声,包括农耕、出门寻找财富的淘金、脚户、放羊、拔草,几乎全是最为生动传神的劳作、地理以及由其衍生的动植物。

哥哥是牡丹在心儿里转,

任谁也意想不到的是,多少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劳作或者生活场面在花儿里得到了最为传神的保护:

农业现代化以及全球化大潮锐不可当,一日千里,多少传统劳作方式以及传统产业正在迅速消失,来不及保护,就从我们视野中消失了。就像上面这首花儿中提到的“红灰”,牛犁地的场景,在今日的河湟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花儿在不经意间却为我们记录下了曾经的筏子客、脚户、金客以及传统的放羊、除草、打连枷、簸箕、做针线等难得的生活、生产一景,在一个不善著述的大环境中,作为记忆的宝库,花儿让后人们探视到了先民们一代代远去的背影。

花儿之中,有一个久唱不衰的种类叫作大传花儿,其鲜明的特点是以历史或神话传说起兴,以此丰富汉文化修养,让只字不识的歌手们打捞历史记忆,从其冰山一角看到历史的鲜活。在这方面,大通籍歌手马得林可谓是一位达人。他曾任教中学,当他看到花儿的这一特点之后,曾从盘古创天地的传说开始,按照中国历史进程顺序搜集编排大传花儿,一度使学生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使学生们对花儿有了更加入肌入里的了解。由此青海花儿大家族中多了杨家将、三国演义、白蛇传、薛仁贵征东等起兴的内容。

在花儿中,相思病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其忧伤的情调注定的,也是花儿一脉相承的对历代相思诗的继承和发展。

这是一缕淡淡的忧伤,这就是爱情,这就是花儿的魅力,这就是青海人心中的关于距离与美的最鲜活的阐释。有人猜想,青海人就是这样借着花儿找对象,借着花儿谈情说爱,借着花儿想走出传统婚姻的束缚而走入心仪的情感乌托邦。我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只是盲人摸象的一得之见。从深层说,花儿的大根还在于它对人类自身尴尬以及诸多不如意的一种乐观观照,以及对爱情和生命本身的一种诗性把握,不完全是一种功利的浅近。如果是那样,它早被青海人自己打败了,它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了。

就像我们读波斯诗人鲁米诗歌中的爱情和酒一样,花儿中的相思也突破了男女肉欲层面上的相互满足,而蕴含了更为丰沛的对于人类情感的珍视。我喜欢将花儿中的相思曲与中国诗歌长河中的边塞诗作比较。高于边塞诗的是:花儿的唱词更加贴近草根民众的习性,更加贴近人性,更少“饮马长城窟”等过于功利的表达,更多关于无奈却并不失望的心灵低回。一句话,在豪放与婉约之间,花儿找到的是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表述方式。

就像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花儿的个性任谁也说不尽,这是因为花儿就像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随地就行,逢山开路,在不同的地方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就青海沉淀下来的老爷山花儿会、丹麻花儿会、瞿昙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等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它们各有特点,各有发挥,在花儿的文化版图上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个性。

老爷山花儿会多以老爷山起兴的花儿,以山喻人,以山说事,天人合一,对自然山川的感悟达到了较高水平。老爷山是祁连山里延伸出来的一截,其生态植被与自然气息与大通的东峡、城关、祁家寺等没有太大不同,但其现有的县城地位和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险要造就了它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于是,它荟萃这一片山川的精气神于一体,成为这里首屈一指的花儿摇篮,孕育出了大通直令和东峡令两种不同于别处的花儿唱腔,其气息回转打上了这一片地域包容而和谐的宽阔烙印。尤其是流传较广的《尕马儿令》和《水红花令》在这里家喻户晓,成为广大民众心目中地标般亲昵的气息,一度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节奏和心跳节拍。

互助丹麻花儿会最大的特点是,其曲令悠长,回声婉转,余味无穷,拖着一条蒙古长令的尾音,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含蓄性,风格较别处婉约。因此,每每开始之际,缺少开门见山的直白,较多青稞酒香的敦厚与清冽。互助是青稞酒的故乡,生活在互助的以土族、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都喜欢自己酿酒、喝酒,民间戏言这里的麻雀都能喝三两!因此,丹麻花儿会打上了浓浓的青稞酒的味道。不知这是这个会的传统,还是人的惯性或怯场使然,在丹麻会上,大多数歌手开口前总喜欢喝上二两;在演唱中,唱着唱着,还会不时地抿上一口,这使这个会场在羞答答的氛围中开场,而唱到下午就会出现难得的火爆,直至到了晚上人不散场,热闹的势头将会延续很久很久。丹麻花儿会孕育了具有鲜明土族风格的《尕联手令》《黄花姐令》《杨柳姐令》《梁梁上浪来令》《大眼睛令》等多种曲令,也引来了其他曲令,这是一个体验花儿多样性不可多得的一个会场。

瞿昙花儿会犹如这里的瞿昙寺,打上了浓浓的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瞿昙寺是朱元璋敕赐修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其规制以及设计有点故宫味道,因此民间素有“去过瞿昙寺,故宫再别去”之说,始终保持着与内地中原文化藕断丝连的密切联系,再加上乐都是青海的文化之乡,普遍文化素质较高,这里的汉族人对唐诗宋词比较熟悉,这使他们对于花儿中的比兴有着更加高超的领悟力和驾驭力,因此,好花儿都会荟萃于此。与此同时,瞿昙寺的存在让周围的藏传佛教信众,包括汉化了的藏族和蒙古族在花儿会期间来这里履行宗教功课的同时,也不忘与各民族歌手的邂逅与交流,这使瞿昙寺的花儿唱词吸收了很多藏语词汇,花儿旋律中飘荡着藏族情歌拉伊的音符,因而听起来就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这样两种强势文化的碰撞中,这里孕育出了具有乐都特色的《咿呀依令》《碾伯令》,也使广为流传的《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略有变异地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挥。

七里寺花儿会是青海最富激情的花儿会,也是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地域最广泛的花儿会,这是因为七里寺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青甘两省的客商穿梭往来时少不了要在这里路过,花儿会一度让他们在停止脚步的同时,也让一颗心找到了暂时的驿站。所以,花儿会期间,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许多帐篷扎到了山涧。他们中,一些人是远道而来的客商、慕名而来的花儿把势;还有一些是奔着七里寺药水泉前来投医的病人。他们沉浸在这里,想以花儿进行心理治疗,以山泉滋润身体,让形而下的山泉和形而上的花儿挽臂徐行,祛除他们心中的沉疴。为此,一代代在这里留下不少夹带着神话传说的一些花儿佳话。这里孕育出的花儿曲令常见的有《古鄯令》《马营令》《二梅花令》《东乡令》。其中,古鄯、马营是民和两个乡的地名,东乡是毗邻民和的临夏地名,也是一个民族的称谓。有意思的是,在青海花儿界颇负盛名、由联合国授予一级文化勋章的赵存禄就是一位民和籍东乡族的花儿文化传承人;传遍大江南北的青海花儿王尕马俊也是一位民和籍东乡族的唱把势。由于七里寺药水泉的滋养,他们或编词,或演唱,让花儿获得了更加健飞的翅膀,飞越大江南北,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在青海,远近闻名的花儿会远不止这样的四个。就我所知,还有西宁凤凰山花儿会、平安夏宗寺花儿会、湟中南朔山花儿会、循化道帷花儿会、化隆昂思多花儿会、湟源日月山花儿会、贵德花儿会等五十多个。我将此告诉了一些外地朋友。谁知,一辈子研究花儿的青海民大已故教授朱刚说,这数字太保守,其实,在青海,一到夏天凡有绿荫处,不论是田野,还是山林,也不论是休闲,还是务工,都有唱花儿的人。有人开腔,就有人附和;众人相聚,何事可说?那就唱吧!这是青海人骨子里的爱好,焉能以会数尽?

青海人就这么离不开花儿,这是否有点矫情或者夸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少人展开了学术思考,但至今仍是谁都说服不了谁。

我常想,大概这与青海这一方水土有关。青海自古是流放之地,其“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偏僻和荒凉决定了这里的地广人稀,人多孤独。孤独的时刻,往往是人的心灵最富激情的时刻,最具创造力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有时一只盘旋在眼前的蜜蜂也会引起一个人高度的警觉;随着阳光的远去,一截大山的影子也会在人心里砸起阵阵涟漪。花儿就是这样孕育于人的孤独。

青海人来自五湖四海。青海最早的先民羌族至今在青海简直寥若晨星。在青海所谓的世居民族中,如今藏族是人口超过一百万的民族。关于青海的汉族,如今流传最广,甚至以家谱可以佐证的最庞大的一支移民来自南京珠玑巷。那是明朝,他们因为得罪当朝皇上,就被贬到了青海。如今,青海话的许多词汇与《红楼梦》中词汇还那么一致,这是任谁也否认不了的一脉。到了解放后,青海作为边区,一度是安置河南移民、山东知青、上海右派等的首选地,汉族移民的步子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使青海尽管有青海话,但普通话的推广最先走在西部前列。青海的土族是蒙元时期入居青海地区的蒙古人吸收汉藏民族成分以及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如今还保持着自己特有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更是诞生于元代之后的一个民族,其不断迁徙的习惯让他们几乎始终在路上。至于蒙古族,更是在明朝中期才在青海逐渐定居下来的。这么多的民族,汇聚于此,相互不了解,再加上山川地理的阻隔,他们一定是孤独的,同时也是需要交流的。可是,交流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相当的心理基础,如何抵达?可能花儿就是他们之间的使者。与陌生人打交道,交浅不言深,那就得寻找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花儿不就是这样一种突破了各自意识形态的人性旗帜?

我还猜测,花儿之创作繁盛还可能与青海人的底层生存状态有关。青海远离中原文化和权力中心,这使得青海人无缘仕途,也没有在商业大舞台上驰骋的机会,为此,青海人的生存状态始终与大自然保持着最近的距离,无非放牧、种地、吃粮、淘金,最有运气者无非是给大户人家当脚户(即驮运工)。这些职业,其共同的特点是,流放,即把人放在一个季节或途程的隧道里,靠其持久的耐力完成任务,每天可交流的机会几乎为零,于是,为了驱赶寂寞,他们就吟起了花儿。关于放羊娃、吃粮人、出门人、相思等成为他们创作的主题,也成为他们的心灵伴侣伴着他们远行。不是吗?他们走过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花儿盛行的地方。

花儿听起来像秦腔,有点张扬,但这偏偏是青海人平时不事张扬的一种补偿。在青海电视台拍摄的花儿剧《马五哥与尕豆妹》的研讨会上,看着片子,我忽然想,是花儿塑造了青海人的个性,由于花儿的直率和直达心灵的个性,青海人不善投机,不懂讨好,也不会说场面话,花儿却正好掩饰了青海人不善言辞的不足。在我的印象中,青海八面玲珑、会讲话、会来事的人不多。遇到讲话,每露窘态,说不圆满,那么,就以花儿表达心情。我发现,影视作品中表达一个主人公的心情时再没有比花儿言辞最少,内涵更多的了。

最隐秘的心声,最张扬的曲令。

最酣畅的表达,最不善言辞的民众。

这是潜藏在花儿里的辩证法。我在回味着,看到了流亡美国的土耳其思想家葛兰的一句话:伟大的思想和优秀的作品总是在子宫般的漆黑中培养完成的。难道花儿就是在青海人在“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茫茫大野中与自然一次次碰撞出的让他们眼前为之一亮的一束束火花?

花儿是艺术,是关于心灵的艺术。然而,在有些青海人的心目中,花儿却是爱情的宣言,人格的底线,是他们以心相许的良言。

追溯历史,自由恋爱尚未在中国流行时,花儿已经成为青海自由恋爱的先声。早在清末民初,在青海各地,一些大胆青年就通过花儿会相识、相约,寻找伴侣。也有一些已婚青年通过花儿会,看到生活新的希望之后,勇敢离婚,跟着“尕联手”去开创新生活的。花儿成为他们爱情地平线上一束强光,照亮了一颗颗尚在黑暗中的心,一度开创了中国自由恋爱新风。

就此,前几年,与民俗专家谢先生聊天时,他告诉我,青海海东一对青年在三十年前的花儿会上相识、相爱,以致难分难离,在离别时以花儿发誓:

从此,这一首花儿成为他们心中的风景,也成为他们心中的堤坝,让他们一生难以释怀。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们以心相许的婚姻未能如愿,女方在父母的威逼下远嫁玉树,离开农村,在牧区一个干部家庭里生儿育女,这一晃几十年,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谁知,2010年的玉树地震让这个早已是满头银丝的老太太一下子回到了青春岁月,连夜打班车回到了家乡。因为,她早已探听到与她花儿有约的初恋情人至今依然单身,在乡下茅屋里实践他以青春相许的诺言,日子过得很贫寒。隆宝滩,隆宝滩,这是玉树的草原一角,还是他们都不知道玉树在哪儿时一语成谶的天机?在回来的路上,她全然忘记了她将从此开始适应与她现有生活简直是天壤地别的生活。那是她曾经出发的地方,也是留着青春和初恋难以忘怀之地,贫困有什么可怕!她这一次决绝,让子女和朝夕相处几十年的丈夫都难以理解。

在青海花儿界,远近闻名的花儿编词家冶进元先生最是为花儿以身相许的一个人。他这一生,干过许多行当,日子过得并不如意。相反,随着家庭负担的加重,个人身心倍觉不堪其累。于是,年轻时,他心一狠就抛家撂口走出家门,唱花儿,编花儿,过起近乎流浪儿的生活。今天是在这个花儿会上,明天是在那个花儿沙龙,后天又是在一家酒宴的桌旁抚腮演唱。直至七十多岁,被儿女们寻找到时,他早已病入膏肓,不能开腔。我怀着好心,筹款让他把自己编创的花儿汇集成册时,他已说不清自己随手记录的笔记本在哪里,他这一生成就了许多能够挣钱的歌手。我几次见过他,包括动员出花儿集时在他儿子的办公室里,也听过他编创的花儿,他的对于花儿内在逻辑“连象”的高妙追求,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他一生创编的近千首花儿中,我只记住了他的一首自嘲:

言辞间透着孤独、悲凉、尴尬以及无可奈何的迷茫。回忆到此,我犹如看到他在人生尽头接受着母族和亲人的严厉审视时病容的脸上那一缕乐观而调皮的眼神。

花儿到底是迷魂药,还是清醒剂?乐都籍女歌手王××说,谁也说不清。身为青海人,从小时候起,她就听过花儿,但奇怪的是,她却讨厌花儿,以为那是不正经的人用以调情的野曲,不值一听。但是,偏偏他的老公就好这一口,每逢花儿会有再要紧的事也敢耽搁。这还不要紧,一来二去,他们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之后,他竟迷上了一个花儿歌手,跟着她跑了,将她和儿子晾在一边不管不顾。这是多大的打击?她抑郁成疾。一查,竟是癌症。真是祸不单行。亲人们都好言相劝,一概无用;远近投医,几成生活常态,依旧无用。有一位族里的长者出招:再别折腾了,由马信缰,到处去玩,玩到啥时候就说啥时候的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她在四处游玩的过程中,最终将目光盯住了花儿会。花儿会对于她是一朵恶之花,它让自己栽了这么大一个跟头,她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谁知,一个夏天下来,她的心境由此变好,她的癌变由此得以抑制,更重要的是,她自己摇身一变也成为一个花儿把势,对花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其声音条件和感悟力还是一流的。于是,她开腔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伤心事随着她的歌声一点点抽丝剥茧,终致全然离开了她,阳光再次照亮了她的内心。她在花儿的怀抱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别人的鼓动下还出了几张碟,癌症说好就全好了。我在拍摄一个专题片时曾邀请她为我唱了几首命题花儿,我觉得其浑厚的声音里确实隐藏着她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离别之际,结合自己的身世,她为我留了一首花儿,同在车上的花儿把势马得林即兴合了一首,男女酬唱互答的歌词被我及时记了下来:

花儿是青海人尚在襁褓里时都能感觉到的气息。花儿是青海人在丢弃故乡时的心灵版图。走在河湟大地,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奶声奶气的小孩都会扶着花儿的拐杖发声学话。我的一个族叔一辈子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属于正经得有点道学的古板,谁曾想到,他老年离婚,儿子远走,个人孤苦无依之时,每每在远离了村庄的田野里放声花儿。据听过的人们说,那简直是声声带血的哭泣,一度成为他老年里的精神食粮。

原青海王马步芳称雄青海时,与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先生相知相交,曾在校园里合作《花儿与少年》,让花儿的旋律荡漾在一代青年学子的心中,补偿了他们不能在山野里尽情接触花儿的遗憾,也使孩子们借着这个旋律了解了广漠无际的青海大地以及任人怀想和驰骋的青海精神。马步芳的儿子,原国民党八二军军长逃离青海后,难忘这一片苍茫大地,在香港、台湾听到花儿皇后苏平演唱的花儿歌声的现场,声泪俱下,连连吟咏着歌词“阿哥们是出门去的人”。苏平是青海化隆籍的花儿歌手,与朱仲禄齐名,被称作花儿皇后,她删除青海话里的一些转折虚词,而使花儿近距离约会外地人,让不在花儿语境里的人了解了花儿,一下子减少了理解的困难。然而,让青海人感觉到失望的是,她的花儿演唱那么甜,那么亮,已经没有了花儿的冲劲和野味。在与苏平的闲聊中,为了佐证她把花儿带出了青藏高原,她给我出示了马继援和张贤亮就花儿写给她的信。

由田野到江湖,从民间到象牙塔,花儿无拘无束,一路高歌,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自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1925年首次在《歌谣周刊》登载袁复礼先生搜集的三十首花儿之后,花儿研究的涟漪就层层叠叠,不曾消停。1940年,张亚雄编辑《花儿集》在重庆正式出版,他从三千多首花儿里精选了六百多首与读者见面。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花儿研究全面铺开,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新疆花儿,大同小异,各展风姿。别说是国内,就连美、德、日等国家的学者也对花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研究所的Mary Clare Tuchy(中文名苏独玉)借着花儿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

我的朋友中,马得林出了《大传花儿集》《花儿千首漫青海》两本书;赵存禄出了花儿长篇叙事诗《东乡人之歌》《民和花儿选集》;井石策划了湟源花儿公园,还拉几个相好编纂了《青海花儿词典》;赵宗福等主编了《青海花儿大典》。我的书架上,还摆着《河湟花儿大全》共五本和《中国花儿通论》《西北花儿精选》《西宁花儿》《爱情花儿选》等。还不算关于花儿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看着这些书,我常常感慨:这一生,专门读花儿,感悟花儿都嫌时间有限了。

花儿是一头雄性十足的野牦牛,你不可能悉数圈养在听人摆布的铁笼里。

花儿是各族人民心中最坚固的长城,资金和权力的牢笼可以剪断其翅膀,可收购不来它自由的灵魂。

花儿是青海联系中原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传统的坚韧纽带,其源头直指诗经、楚辞,甚至更早的神话传说,再大的野心也划不定它涟漪般不断扩大的疆界。

花儿是西北山川在人的心目中的投影,一旦失去了山川大野的养育和滋润,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鲜活在花儿里的各种意象瞬间就会灰飞烟灭。

如是那样,花儿中,雪白的鸽子再也发不出啪啦啦振翅的脆声;雄姿英发的走马再也走不出裹挟着烟尘的流线;梦中不败的水红花和白牡丹就会落了叶子,蔫了身子;藏在哥哥们心中的憨敦敦就会失去昔日的朴素可爱。

马有福,媒体人,现居西宁。主要著作有《鸦儿鸦儿一溜儿》。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点击了解《天涯》2017年第5期目录及简介

丰沛的母乳:关于青海花儿的记怀与断想

花儿是乡愁。花儿里到处都是故乡的姿影和气息。一个人走多远,花儿就会跟多远。那是1989年夏天,在新疆伊犁新源县的街头,听到青海歌手马俊演唱的花儿旋律。

我为之一怔:这么远,它是怎么跨越了几千公里而成为祖国西北边陲一丝气息的?在随街摆放的酿皮摊子上我以普通话发问。谁料,摊主以地道的青海话作答:这声音就是我们心上的声音,就像生活中少不了盐一样,这是我们听得懂的故乡。

可是,尕马俊才二三十岁,而你们在伊犁远不止这么些年吧?

是的,我们这里的青海人、甘肃人自从清朝就开始移民伊犁,大多数人都说不清自己到底是青海、甘肃哪个县、哪个村的,可是,一听到花儿就觉得是找到了故乡。尕马俊的歌声最容易把我们带回老家。

那你们为什么还坚持青海话?

说不清青海话有啥魅力,但是用青海话唱出来的花儿就像是在用熨斗烫着我们的心。

就这样,我在祖国西北边陲听到了花儿子民的心声。就从那时开始,自觉不自觉搜寻着花儿,揣摩着花儿在游子心目中的分量,这一晃就是几十年。

先是在热衷于淘金的那一段激情岁月,花儿一度成为我在金场里享受到的另一种天籁之音。在金场,那些远离了家乡的男人们,在一日五餐十几个小时的强体力劳作中,偶尔得闲,就会面对苍茫大地而吼上他们心中的思念:

金场的特殊在于那是一个纯男人世界,每天干着与砂石打交道的活,要不是对于财富的渴求,谁还愿意整个夏天都泡在这种罕见的枯燥与单调里?然而,越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思维越显活跃。在蒙头干活的每一刻,他们各怀心事,内心丰满,所以一经花儿的点燃,他们就会扶着劳动工具喘息的时间,唱出自己隐秘而朴素的心声。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日记本开始补习。虽然,耳濡目染,从小听着花儿长大,但是,对于花儿的近距离学习,对于我这是一个难得的机缘。于是,我主动地跟每个人学,他们给我唱了不止于思念的各种题材的花儿,我写满了整整一本备课本。后来,每每拿出温习时,我犹能记起每一位演唱者的声息。他们的嗓子或沙哑,或粗壮,或悠长,或像岩石相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是他们音容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心灵生活的冰山一角,借此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寂寞心空里一轮轮照亮了他们生活的太阳。要不是花儿,在荒滩野地里,他们怎么表达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怎么打发在冰冻之前漫漫一个季节的孤独?

我所知道的是,青海上一代人很少断文识字,就是寥若晨星的识字人,也少有善著述者。再加上“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去,在青海的闭塞是可以想见的。为此,青海人喜欢打听,喜欢说“阿门了”,这使青海人自嘲:青海是阿门了共和国。可是,奇诡的是,就是这么一块曾经封闭了很久的江源大地并没有因此背离传统、失去各种文化的滋养,一旦接触到来自中原以及更遥远的异族文化,它会马上心领神会,不觉陌生,甚而会发挥出令人为之惊愕的全新水平。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一经西藏过滤与缓冲,在青海就会看到它参天大树般的硕果:在驰名中外的塔尔寺的熏染下,藏区达赖、班禅代代相传,青海几成藏传佛教沃土;失传于中原大地上的汉族诸多远古礼节,在青海的社火以及民间礼俗中依旧保持着其当日的鲜活;自广州、泉州登陆,而在西安与汉文化碰撞中羽毛渐丰的伊斯兰教,与成吉思汗西征引来的色目人相遇并在中国大地上来回逡巡的过程中,选择河湟大地为其最适合的土壤,在只有一百多万穆斯林的青海却耸立起将近两千座清真寺,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最具活力的地方。

为此,我常常发问:青海从来没有引领过一方潮流的传统和历史,但是,它为什么却始终葆有一股文化再造的活力?

我再次想到了花儿。在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青海,花儿是青海人精神的货币,花儿是最具活力的流淌在各族人民心中的雪水,它与长江黄河澜沧江一样滋养着它所到之处的大地和人民。

就说我最熟悉的大通。这是距离省府最近的一个县,也是青海多元文化色彩表现比较集中的一隅。大通被称作花儿的故乡,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沃土就是老爷山。老爷山花儿会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意思的是,老爷山几乎囊括了这个县所有的几大文化元素:山脚是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寺,离清真寺不足二百米的山腰里是一座道观,再往上,离道观不足一百米的烽火台上则是塑着释迦牟尼佛像的大雄宝殿,山顶里是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电视转播塔。更为有意思的是,在平时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而相互排斥的几大文明,在每年农历六月六前后,则借着花儿的媒介,大家会无一例外地走在一起。

六月六是大通地区的黄金季节,也是农民们最为闲适的时刻,大通汉族民间的朝山会也就定在这一天。朝山会本来是民间的一个活动,事关山神崇拜和民间节义,不具宗教仪轨。但是由于受宗教仪轨影响,如今它有点像宗教了。不过,依旧让我们无法归类的是,它既有拜山仪轨,也有拜佛程序,更有唱道号的过程,杂糅多元,无人叫停,就这样一直延续。最为有意思的是,一俟活动结束,脱去了朝山服的人们就会与围拢着看热闹的人们一起不分民族地走进山林,开始唱花儿:

抛砖引玉,大胆开口,以山取比,比起兴随,源自《诗经》的古老手法——就这样在山林里恢复了生机,长上了翅膀,直逼云霄。这就是著名的老爷山花儿会。男女歌手,不分老少,拆除了心灵、宗族以及日常的藩篱,独自建立起了一个自由歌唱的世界。

红铜和黄铜是一样的铜,

回民跟汉民是一样的人,

这是典型的“上去个高山望平川”,花儿让每一个人一下子走出了自己的阶层以及生活的庸常,获取了一种站在云端端详一切的视角和姿态。花儿是文学,文学是人学,人在超越自己的一刻,其精神的寰宇一下子变得很宏大,这使歌唱者自觉不自觉地在人性的高度审视生活,生活不再是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一日三餐,而是像江源大地一样辽阔苍茫的另一种存在,于是,歌手们一个个像俯视大地的鹰,目光是那么的明澈,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卑微与生活的苦难。

花儿是音乐,音乐是带着翅膀的一团云,一当冲出胸腔,就会与蓝天相伴,这使花儿歌手们在开口的一瞬,就会与天地宇宙精神紧紧裹挟在一起,让雄伟险峻、壁立千仞的老爷山都变成自己脚下的一块骑马垫脚石。

在宏阔的宇宙和时光的长河之中,人以及各自坚守着的信仰与理念又何其渺小。在花儿的视野里,只有人在天地之间的爱情和相思是他们心中不倒的长城。

一首首花儿,就是一块块奠基长城的砖石;一段段旋律,就是一截截葱郁在记忆深处的山川。山川大地、历史记忆,甚至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生活中的经历,经过花儿的审视,一首首就成为他们共有的财富,共生的呼吸,精神的货币。

多么神奇的集体记忆!自《诗经》开始,甚至早于《诗经》的这样一股田野雄风在青海的大地上得到了毫无阻拦的传承。关于劳动的歌声,包括农耕、出门寻找财富的淘金、脚户、放羊、拔草,几乎全是最为生动传神的劳作、地理以及由其衍生的动植物。

哥哥是牡丹在心儿里转,

任谁也意想不到的是,多少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劳作或者生活场面在花儿里得到了最为传神的保护:

农业现代化以及全球化大潮锐不可当,一日千里,多少传统劳作方式以及传统产业正在迅速消失,来不及保护,就从我们视野中消失了。就像上面这首花儿中提到的“红灰”,牛犁地的场景,在今日的河湟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花儿在不经意间却为我们记录下了曾经的筏子客、脚户、金客以及传统的放羊、除草、打连枷、簸箕、做针线等难得的生活、生产一景,在一个不善著述的大环境中,作为记忆的宝库,花儿让后人们探视到了先民们一代代远去的背影。

花儿之中,有一个久唱不衰的种类叫作大传花儿,其鲜明的特点是以历史或神话传说起兴,以此丰富汉文化修养,让只字不识的歌手们打捞历史记忆,从其冰山一角看到历史的鲜活。在这方面,大通籍歌手马得林可谓是一位达人。他曾任教中学,当他看到花儿的这一特点之后,曾从盘古创天地的传说开始,按照中国历史进程顺序搜集编排大传花儿,一度使学生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使学生们对花儿有了更加入肌入里的了解。由此青海花儿大家族中多了杨家将、三国演义、白蛇传、薛仁贵征东等起兴的内容。

在花儿中,相思病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其忧伤的情调注定的,也是花儿一脉相承的对历代相思诗的继承和发展。

这是一缕淡淡的忧伤,这就是爱情,这就是花儿的魅力,这就是青海人心中的关于距离与美的最鲜活的阐释。有人猜想,青海人就是这样借着花儿找对象,借着花儿谈情说爱,借着花儿想走出传统婚姻的束缚而走入心仪的情感乌托邦。我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只是盲人摸象的一得之见。从深层说,花儿的大根还在于它对人类自身尴尬以及诸多不如意的一种乐观观照,以及对爱情和生命本身的一种诗性把握,不完全是一种功利的浅近。如果是那样,它早被青海人自己打败了,它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了。

就像我们读波斯诗人鲁米诗歌中的爱情和酒一样,花儿中的相思也突破了男女肉欲层面上的相互满足,而蕴含了更为丰沛的对于人类情感的珍视。我喜欢将花儿中的相思曲与中国诗歌长河中的边塞诗作比较。高于边塞诗的是:花儿的唱词更加贴近草根民众的习性,更加贴近人性,更少“饮马长城窟”等过于功利的表达,更多关于无奈却并不失望的心灵低回。一句话,在豪放与婉约之间,花儿找到的是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表述方式。

就像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花儿的个性任谁也说不尽,这是因为花儿就像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随地就行,逢山开路,在不同的地方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就青海沉淀下来的老爷山花儿会、丹麻花儿会、瞿昙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等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它们各有特点,各有发挥,在花儿的文化版图上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个性。

老爷山花儿会多以老爷山起兴的花儿,以山喻人,以山说事,天人合一,对自然山川的感悟达到了较高水平。老爷山是祁连山里延伸出来的一截,其生态植被与自然气息与大通的东峡、城关、祁家寺等没有太大不同,但其现有的县城地位和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险要造就了它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于是,它荟萃这一片山川的精气神于一体,成为这里首屈一指的花儿摇篮,孕育出了大通直令和东峡令两种不同于别处的花儿唱腔,其气息回转打上了这一片地域包容而和谐的宽阔烙印。尤其是流传较广的《尕马儿令》和《水红花令》在这里家喻户晓,成为广大民众心目中地标般亲昵的气息,一度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节奏和心跳节拍。

互助丹麻花儿会最大的特点是,其曲令悠长,回声婉转,余味无穷,拖着一条蒙古长令的尾音,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含蓄性,风格较别处婉约。因此,每每开始之际,缺少开门见山的直白,较多青稞酒香的敦厚与清冽。互助是青稞酒的故乡,生活在互助的以土族、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都喜欢自己酿酒、喝酒,民间戏言这里的麻雀都能喝三两!因此,丹麻花儿会打上了浓浓的青稞酒的味道。不知这是这个会的传统,还是人的惯性或怯场使然,在丹麻会上,大多数歌手开口前总喜欢喝上二两;在演唱中,唱着唱着,还会不时地抿上一口,这使这个会场在羞答答的氛围中开场,而唱到下午就会出现难得的火爆,直至到了晚上人不散场,热闹的势头将会延续很久很久。丹麻花儿会孕育了具有鲜明土族风格的《尕联手令》《黄花姐令》《杨柳姐令》《梁梁上浪来令》《大眼睛令》等多种曲令,也引来了其他曲令,这是一个体验花儿多样性不可多得的一个会场。

瞿昙花儿会犹如这里的瞿昙寺,打上了浓浓的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瞿昙寺是朱元璋敕赐修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其规制以及设计有点故宫味道,因此民间素有“去过瞿昙寺,故宫再别去”之说,始终保持着与内地中原文化藕断丝连的密切联系,再加上乐都是青海的文化之乡,普遍文化素质较高,这里的汉族人对唐诗宋词比较熟悉,这使他们对于花儿中的比兴有着更加高超的领悟力和驾驭力,因此,好花儿都会荟萃于此。与此同时,瞿昙寺的存在让周围的藏传佛教信众,包括汉化了的藏族和蒙古族在花儿会期间来这里履行宗教功课的同时,也不忘与各民族歌手的邂逅与交流,这使瞿昙寺的花儿唱词吸收了很多藏语词汇,花儿旋律中飘荡着藏族情歌拉伊的音符,因而听起来就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这样两种强势文化的碰撞中,这里孕育出了具有乐都特色的《咿呀依令》《碾伯令》,也使广为流传的《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略有变异地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挥。

七里寺花儿会是青海最富激情的花儿会,也是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地域最广泛的花儿会,这是因为七里寺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青甘两省的客商穿梭往来时少不了要在这里路过,花儿会一度让他们在停止脚步的同时,也让一颗心找到了暂时的驿站。所以,花儿会期间,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许多帐篷扎到了山涧。他们中,一些人是远道而来的客商、慕名而来的花儿把势;还有一些是奔着七里寺药水泉前来投医的病人。他们沉浸在这里,想以花儿进行心理治疗,以山泉滋润身体,让形而下的山泉和形而上的花儿挽臂徐行,祛除他们心中的沉疴。为此,一代代在这里留下不少夹带着神话传说的一些花儿佳话。这里孕育出的花儿曲令常见的有《古鄯令》《马营令》《二梅花令》《东乡令》。其中,古鄯、马营是民和两个乡的地名,东乡是毗邻民和的临夏地名,也是一个民族的称谓。有意思的是,在青海花儿界颇负盛名、由联合国授予一级文化勋章的赵存禄就是一位民和籍东乡族的花儿文化传承人;传遍大江南北的青海花儿王尕马俊也是一位民和籍东乡族的唱把势。由于七里寺药水泉的滋养,他们或编词,或演唱,让花儿获得了更加健飞的翅膀,飞越大江南北,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在青海,远近闻名的花儿会远不止这样的四个。就我所知,还有西宁凤凰山花儿会、平安夏宗寺花儿会、湟中南朔山花儿会、循化道帷花儿会、化隆昂思多花儿会、湟源日月山花儿会、贵德花儿会等五十多个。我将此告诉了一些外地朋友。谁知,一辈子研究花儿的青海民大已故教授朱刚说,这数字太保守,其实,在青海,一到夏天凡有绿荫处,不论是田野,还是山林,也不论是休闲,还是务工,都有唱花儿的人。有人开腔,就有人附和;众人相聚,何事可说?那就唱吧!这是青海人骨子里的爱好,焉能以会数尽?

青海人就这么离不开花儿,这是否有点矫情或者夸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少人展开了学术思考,但至今仍是谁都说服不了谁。

我常想,大概这与青海这一方水土有关。青海自古是流放之地,其“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偏僻和荒凉决定了这里的地广人稀,人多孤独。孤独的时刻,往往是人的心灵最富激情的时刻,最具创造力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有时一只盘旋在眼前的蜜蜂也会引起一个人高度的警觉;随着阳光的远去,一截大山的影子也会在人心里砸起阵阵涟漪。花儿就是这样孕育于人的孤独。

青海人来自五湖四海。青海最早的先民羌族至今在青海简直寥若晨星。在青海所谓的世居民族中,如今藏族是人口超过一百万的民族。关于青海的汉族,如今流传最广,甚至以家谱可以佐证的最庞大的一支移民来自南京珠玑巷。那是明朝,他们因为得罪当朝皇上,就被贬到了青海。如今,青海话的许多词汇与《红楼梦》中词汇还那么一致,这是任谁也否认不了的一脉。到了解放后,青海作为边区,一度是安置河南移民、山东知青、上海右派等的首选地,汉族移民的步子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使青海尽管有青海话,但普通话的推广最先走在西部前列。青海的土族是蒙元时期入居青海地区的蒙古人吸收汉藏民族成分以及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如今还保持着自己特有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更是诞生于元代之后的一个民族,其不断迁徙的习惯让他们几乎始终在路上。至于蒙古族,更是在明朝中期才在青海逐渐定居下来的。这么多的民族,汇聚于此,相互不了解,再加上山川地理的阻隔,他们一定是孤独的,同时也是需要交流的。可是,交流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相当的心理基础,如何抵达?可能花儿就是他们之间的使者。与陌生人打交道,交浅不言深,那就得寻找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花儿不就是这样一种突破了各自意识形态的人性旗帜?

我还猜测,花儿之创作繁盛还可能与青海人的底层生存状态有关。青海远离中原文化和权力中心,这使得青海人无缘仕途,也没有在商业大舞台上驰骋的机会,为此,青海人的生存状态始终与大自然保持着最近的距离,无非放牧、种地、吃粮、淘金,最有运气者无非是给大户人家当脚户(即驮运工)。这些职业,其共同的特点是,流放,即把人放在一个季节或途程的隧道里,靠其持久的耐力完成任务,每天可交流的机会几乎为零,于是,为了驱赶寂寞,他们就吟起了花儿。关于放羊娃、吃粮人、出门人、相思等成为他们创作的主题,也成为他们的心灵伴侣伴着他们远行。不是吗?他们走过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花儿盛行的地方。

花儿听起来像秦腔,有点张扬,但这偏偏是青海人平时不事张扬的一种补偿。在青海电视台拍摄的花儿剧《马五哥与尕豆妹》的研讨会上,看着片子,我忽然想,是花儿塑造了青海人的个性,由于花儿的直率和直达心灵的个性,青海人不善投机,不懂讨好,也不会说场面话,花儿却正好掩饰了青海人不善言辞的不足。在我的印象中,青海八面玲珑、会讲话、会来事的人不多。遇到讲话,每露窘态,说不圆满,那么,就以花儿表达心情。我发现,影视作品中表达一个主人公的心情时再没有比花儿言辞最少,内涵更多的了。

最隐秘的心声,最张扬的曲令。

最酣畅的表达,最不善言辞的民众。

这是潜藏在花儿里的辩证法。我在回味着,看到了流亡美国的土耳其思想家葛兰的一句话:伟大的思想和优秀的作品总是在子宫般的漆黑中培养完成的。难道花儿就是在青海人在“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茫茫大野中与自然一次次碰撞出的让他们眼前为之一亮的一束束火花?

花儿是艺术,是关于心灵的艺术。然而,在有些青海人的心目中,花儿却是爱情的宣言,人格的底线,是他们以心相许的良言。

追溯历史,自由恋爱尚未在中国流行时,花儿已经成为青海自由恋爱的先声。早在清末民初,在青海各地,一些大胆青年就通过花儿会相识、相约,寻找伴侣。也有一些已婚青年通过花儿会,看到生活新的希望之后,勇敢离婚,跟着“尕联手”去开创新生活的。花儿成为他们爱情地平线上一束强光,照亮了一颗颗尚在黑暗中的心,一度开创了中国自由恋爱新风。

就此,前几年,与民俗专家谢先生聊天时,他告诉我,青海海东一对青年在三十年前的花儿会上相识、相爱,以致难分难离,在离别时以花儿发誓:

从此,这一首花儿成为他们心中的风景,也成为他们心中的堤坝,让他们一生难以释怀。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们以心相许的婚姻未能如愿,女方在父母的威逼下远嫁玉树,离开农村,在牧区一个干部家庭里生儿育女,这一晃几十年,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谁知,2010年的玉树地震让这个早已是满头银丝的老太太一下子回到了青春岁月,连夜打班车回到了家乡。因为,她早已探听到与她花儿有约的初恋情人至今依然单身,在乡下茅屋里实践他以青春相许的诺言,日子过得很贫寒。隆宝滩,隆宝滩,这是玉树的草原一角,还是他们都不知道玉树在哪儿时一语成谶的天机?在回来的路上,她全然忘记了她将从此开始适应与她现有生活简直是天壤地别的生活。那是她曾经出发的地方,也是留着青春和初恋难以忘怀之地,贫困有什么可怕!她这一次决绝,让子女和朝夕相处几十年的丈夫都难以理解。

在青海花儿界,远近闻名的花儿编词家冶进元先生最是为花儿以身相许的一个人。他这一生,干过许多行当,日子过得并不如意。相反,随着家庭负担的加重,个人身心倍觉不堪其累。于是,年轻时,他心一狠就抛家撂口走出家门,唱花儿,编花儿,过起近乎流浪儿的生活。今天是在这个花儿会上,明天是在那个花儿沙龙,后天又是在一家酒宴的桌旁抚腮演唱。直至七十多岁,被儿女们寻找到时,他早已病入膏肓,不能开腔。我怀着好心,筹款让他把自己编创的花儿汇集成册时,他已说不清自己随手记录的笔记本在哪里,他这一生成就了许多能够挣钱的歌手。我几次见过他,包括动员出花儿集时在他儿子的办公室里,也听过他编创的花儿,他的对于花儿内在逻辑“连象”的高妙追求,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他一生创编的近千首花儿中,我只记住了他的一首自嘲:

言辞间透着孤独、悲凉、尴尬以及无可奈何的迷茫。回忆到此,我犹如看到他在人生尽头接受着母族和亲人的严厉审视时病容的脸上那一缕乐观而调皮的眼神。

花儿到底是迷魂药,还是清醒剂?乐都籍女歌手王××说,谁也说不清。身为青海人,从小时候起,她就听过花儿,但奇怪的是,她却讨厌花儿,以为那是不正经的人用以调情的野曲,不值一听。但是,偏偏他的老公就好这一口,每逢花儿会有再要紧的事也敢耽搁。这还不要紧,一来二去,他们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之后,他竟迷上了一个花儿歌手,跟着她跑了,将她和儿子晾在一边不管不顾。这是多大的打击?她抑郁成疾。一查,竟是癌症。真是祸不单行。亲人们都好言相劝,一概无用;远近投医,几成生活常态,依旧无用。有一位族里的长者出招:再别折腾了,由马信缰,到处去玩,玩到啥时候就说啥时候的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她在四处游玩的过程中,最终将目光盯住了花儿会。花儿会对于她是一朵恶之花,它让自己栽了这么大一个跟头,她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谁知,一个夏天下来,她的心境由此变好,她的癌变由此得以抑制,更重要的是,她自己摇身一变也成为一个花儿把势,对花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其声音条件和感悟力还是一流的。于是,她开腔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伤心事随着她的歌声一点点抽丝剥茧,终致全然离开了她,阳光再次照亮了她的内心。她在花儿的怀抱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别人的鼓动下还出了几张碟,癌症说好就全好了。我在拍摄一个专题片时曾邀请她为我唱了几首命题花儿,我觉得其浑厚的声音里确实隐藏着她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离别之际,结合自己的身世,她为我留了一首花儿,同在车上的花儿把势马得林即兴合了一首,男女酬唱互答的歌词被我及时记了下来:

花儿是青海人尚在襁褓里时都能感觉到的气息。花儿是青海人在丢弃故乡时的心灵版图。走在河湟大地,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奶声奶气的小孩都会扶着花儿的拐杖发声学话。我的一个族叔一辈子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属于正经得有点道学的古板,谁曾想到,他老年离婚,儿子远走,个人孤苦无依之时,每每在远离了村庄的田野里放声花儿。据听过的人们说,那简直是声声带血的哭泣,一度成为他老年里的精神食粮。

原青海王马步芳称雄青海时,与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先生相知相交,曾在校园里合作《花儿与少年》,让花儿的旋律荡漾在一代青年学子的心中,补偿了他们不能在山野里尽情接触花儿的遗憾,也使孩子们借着这个旋律了解了广漠无际的青海大地以及任人怀想和驰骋的青海精神。马步芳的儿子,原国民党八二军军长逃离青海后,难忘这一片苍茫大地,在香港、台湾听到花儿皇后苏平演唱的花儿歌声的现场,声泪俱下,连连吟咏着歌词“阿哥们是出门去的人”。苏平是青海化隆籍的花儿歌手,与朱仲禄齐名,被称作花儿皇后,她删除青海话里的一些转折虚词,而使花儿近距离约会外地人,让不在花儿语境里的人了解了花儿,一下子减少了理解的困难。然而,让青海人感觉到失望的是,她的花儿演唱那么甜,那么亮,已经没有了花儿的冲劲和野味。在与苏平的闲聊中,为了佐证她把花儿带出了青藏高原,她给我出示了马继援和张贤亮就花儿写给她的信。

由田野到江湖,从民间到象牙塔,花儿无拘无束,一路高歌,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自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1925年首次在《歌谣周刊》登载袁复礼先生搜集的三十首花儿之后,花儿研究的涟漪就层层叠叠,不曾消停。1940年,张亚雄编辑《花儿集》在重庆正式出版,他从三千多首花儿里精选了六百多首与读者见面。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花儿研究全面铺开,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新疆花儿,大同小异,各展风姿。别说是国内,就连美、德、日等国家的学者也对花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研究所的Mary Clare Tuchy(中文名苏独玉)借着花儿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

我的朋友中,马得林出了《大传花儿集》《花儿千首漫青海》两本书;赵存禄出了花儿长篇叙事诗《东乡人之歌》《民和花儿选集》;井石策划了湟源花儿公园,还拉几个相好编纂了《青海花儿词典》;赵宗福等主编了《青海花儿大典》。我的书架上,还摆着《河湟花儿大全》共五本和《中国花儿通论》《西北花儿精选》《西宁花儿》《爱情花儿选》等。还不算关于花儿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看着这些书,我常常感慨:这一生,专门读花儿,感悟花儿都嫌时间有限了。

花儿是一头雄性十足的野牦牛,你不可能悉数圈养在听人摆布的铁笼里。

花儿是各族人民心中最坚固的长城,资金和权力的牢笼可以剪断其翅膀,可收购不来它自由的灵魂。

花儿是青海联系中原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传统的坚韧纽带,其源头直指诗经、楚辞,甚至更早的神话传说,再大的野心也划不定它涟漪般不断扩大的疆界。

花儿是西北山川在人的心目中的投影,一旦失去了山川大野的养育和滋润,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鲜活在花儿里的各种意象瞬间就会灰飞烟灭。

如是那样,花儿中,雪白的鸽子再也发不出啪啦啦振翅的脆声;雄姿英发的走马再也走不出裹挟着烟尘的流线;梦中不败的水红花和白牡丹就会落了叶子,蔫了身子;藏在哥哥们心中的憨敦敦就会失去昔日的朴素可爱。

马有福,媒体人,现居西宁。主要著作有《鸦儿鸦儿一溜儿》。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花儿绽放诈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