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毕业选择的电力检修 补高考物理辅导什么好?

一个大学毕业生投了40份简历,结果只收到一个面试通知,这是为什么?

    诚迅联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校园招聘专家许国庆告诉记者,问题就出在大学毕业生定位不准和简历不能吸引人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自我定位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自我推销能力以及简历写作能力的缺陷,因而造成了求职择业中的障碍。

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能力的缺陷表现为自我定位不准,很大程度上是定位过高。他们往往自恃过高、眼高手低。同时,反映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重新定位。例如,有的毕业生能力并无过人之处,却是非名牌企业不进,非在京单位不进,虽几经碰壁,然终究"痴心不改",结果就只能"漂"着。求职过程是一个自我能力展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能力缺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应该逐渐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醒的认识,并积极地进行定位调整。

    除了自我定位能力有缺陷外,定位不准同时也反映了某些大学毕业生缺乏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很多求职者对投简历的对象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根本没有分析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分析自己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的甚至对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招聘要求一无所知,简历自然就只能乱投一气了。

简历为什么不能吸引人呢?它的直接原因就是简历写作不专业,也就是大学生的简历写作能力欠缺。许国庆认为一份好的简历应该尽可能地使用专业的规范语言,而不是花哨的语言。有的求职者把简历写得如同抒情散文,试图用一些花哨的形式或语言打动招聘者,其实这样做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目标,很多时候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因为正规的招聘、专业的招聘人员注重的是求职者的专业能力。花哨的简历既没有为招聘者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也没有为自己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

简历写作不仅仅是一些写作技巧的问题,实际上它也是求职者自我推销,自我展示能力的体现。一份简历质量的高低在于它有效内容的多少、含金量的大小。在写作简历过程中,有的求职者不知道应该尽可能地向招聘者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在写工作经验时,写得空乏而不具体,虚幻而不实在,如只写自己在某单位实习过,没有写明自己在实习或工作期间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这样一来,求职者就有可能自己埋没自己。因为招聘人员是根据你的具体工作判断你的能力,他一般不会在一份笼统的简历中为求职者挖掘能力。例如,某人曾在某信息咨询公司新闻部进行暑期实习,他在写作简历的时候就应该写清他诸如"翻译当天道琼斯、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关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新闻报道"的活动,而不能仅仅写"暑期在某信息咨询公司新闻部实习"。前一种写法能让招聘者了解你具有的能力,而后一种写法则让人不痛不痒。

    许国庆强烈主张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实践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找机会兼职、实习,参加学生社团,充当志愿者、义工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实践形式。参加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为以后正式工作预热;另一方面,寻找实践机会的过程也是毕业以后找工作过程的预演。可以说,实践机会的寻找和实践活动的进行就是一个为找工作做能力准备的过程。

许国庆提出,大学生要抓住大学期间可以用来实践的每一个机会,除了第一个寒假可以回家与家人团圆外,大学的其他假期都应该用来进行社会实践。这样经过大学四年,许多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如果这种学习实践的理念能够得到广大认同和实践,这将是高校教育的福音,是大学生自己的福音,也是用人单位的福音。现实中正是由于实践的缺乏,造成了大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的不足。而这些能力的欠缺正是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求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力释放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完善的过程。求职者应该不断地总结、追问自己,使自己在下一步求职中做得更好。
突破障碍:有关就业的八个关键词
   突破障碍:以人才的名义

   如果十年时间记述,这十年中恰好是我国高等教育就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就业市场日渐成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十年。十年之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所经历的种种,留下的若干个让人难以忘记的名词,有的已经成为历史名词,有的暂时还在发挥着作用,但这些却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配,历史名词,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物质匮乏时期对紧缺资源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人才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稀有资源,国家按照招生计划对大学生统分统配,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手段。毕业分配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也许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这却是每个大学生在毕业时最熟悉不过的了。

邹先生是77级大学生,81年毕业于西北某大学物理系,其儿子小邹2003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从2002年10月邹先生就开始为小邹的工作四处奔波,在北京的老同学帮助下,终于使小邹在一家行业性杂志找了一份工作,户口也落在了京城。回想这一年的折腾,父子俩都有感慨。小邹说,要是回到父亲那个时代,国家包分配,找工作也不至于这么难。而邹先生则说,要不是国家包分配,当时我要能到北京找工作,现在孩子求职也至于这么折腾。

   两代人大学毕业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就业体制。 "服从国家分配"是当时老一代大学生毕业时需要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不服从分配不仅意味着政治素质、思想品质上的不合格,同时也会遭遇户口打回原籍、不能享受相关大学毕业生待遇的后果,其内在和外在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邹先生回顾自己毕业时的情景时说,说当时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不为过,直到毕业时的最后时刻自己是无法得知自己将要到哪里去,干什么。分配方案由系里确定,除非与系领导有很铁的关系,否则你根本无从知道你最后的去向。但我们就凭这一点说当时高等教育分配制度的不人道那也是不客观的,因为毕竟那个时候大学生还很少,一年也就十多万,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迫切,国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对人才进行分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要求。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毕业分配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了。这种弊端不仅体现在对人才的分配使用上,而且也向上延伸到了大学的教育与培养方面。"60分万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的包分配将同时意味着要用铁饭碗去养活一些"闲人懒汉"。考上大学就是十年寒窗的终点,大学校园不自觉的成了一个休生养息的特殊场所。因此分配制度对于许多真正的人才和用人单位而言就是一种风险了。在确定毕业生分配方案时,往往人的主观意志还是起着绝对作用。虽然当时分配时还有一条"优生优配原则",但这种"优"的内涵更多的是体现在政治素质方面,对于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只能从属于其后。作为大部分用人单位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向主管部门报计划,至于主管部门会把什么样的人分配过来,那也无从得知,是龙还是虫真有点靠运气了。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对高等教育就业体制的改革,不仅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从内部触动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的变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逐步浮出水面,尽管刚开始的"双向选择"多多少少还带着计划时代的痕迹,但毕竟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十多年来,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完善,在经历了毕业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我国的毕业生就业体制终于与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无缝对接。

   然而,就业体制的改革并不仅是教育领域的改革,同时它还触动了人事、户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神经。但在改革初期,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局面也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了不少的障碍,象城市增容费等这样的名词也出现在大学生就业的档案中了。
   城市增容费,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就业而收取的费用,其中大学生也被列入其中,这种费用的收取一般是省会城市、直辖市以及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目的是为了适当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分担该地由于人口膨胀而引起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

从征收城市增容费的一开始,人们对其合理性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赞成者认为,对于非自然人口的数量增加,城市的治安成本、供水供电成本、管理成本等都会相应增加,适当对外来人口收取费用符合市场规则。对于大学生收取费用不能因为其身份的不同而改变规则,否则对其他人群来说就不公平了。反对者则认为,一个城市不是当地人的城市,应该是全国人民的城市,不能因为出生地点的不同而所受的待遇就不同,收取费用本身就带有歧视性质。对于大学生而言,收取城市增容费更是不合理,这种人为的设置障碍不仅对大学生就业不利,同时也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不符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规则。

先将城市增容费的收取究竟合理不合理的争论放在一边,我们来看这项收费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按一般省会城市的收费标准,大学生应交的费用大约在元左右,而重点城市、直辖市则在一万元左右,对于尚无收入来源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种费用大部分无疑将由其家庭承担,按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前三名上海、广州和北京来说,这笔额外的负担将占二分之一还多,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家庭来说,这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每年因为交不起费用而无法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学生小张96年为留在沿海某省城共交了6000元的城市增容费。他说,这笔费用还是跟朋友同学东拼西凑才借齐的。虽然用人单位已同意接受我,但是由于我是外地户口,必须交纳城市增容费,这样市人事局才会给我开接收证明,否则用人单位也没有办法给我落户口,要想留在这里,我只能打工。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取消对大学生不合理收费的呼声再次响起。2002年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向大学生收取包括城市增容费等费用。至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城市增容费将成为历史名词,就业路上又轻快了许多。

   好消息不只这一点。就业政策中还要求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进城指标,户口限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允许毕业生跨省就业,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又将另外一些就业名词放进了历史的口袋里。
名词之三:支边证与出省证
小刘和小马是幸运的。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按他俩的话说,属于"土著一族"。如果他们早毕业一年,他们要留在成都则必须取得贵州省教育厅出具的"支边证明",在获得此证明之后才可以在外省就业。而对于"土著一族"的小刘和小马,他们的父母都不是来自外省的支边职工,要取得这样的证明无疑是不可能的。幸运的是,2002年开始,贵州省取消了这项政策,政策规定考取外地学校的贵州籍学生,无须开支边证明,即可在全国范围里就业。因此小刘和小马在成都求职时省了很多周折。

支边证明全称是"支边职工子女证明",是我国就业体制改革后一些边远省区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同时为了照顾建国初期从内地来到边远省区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而实行的政策。就业体制改革初期,国家为了防止人才流失,保证边远省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规定了边远省区毕业生原则上回边远省区就业,到内地就业则需持原籍主管部门出具的支边证明才可到内地就业,并纳入就业计划派遣。这些边远省区包括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内蒙、黑龙江、广西等十个省自治区。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说,国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进行照顾符合当时的现实条件,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人认为,以出身地划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明显不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该结合其他手段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吸引毕业生到这些地区就业。

事实上一些边远省区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以政策划线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孔雀东南飞"的问题。在人才流动上,与其"堵坝",不如"疏道",一方面对边远省区毕业生到内省就业取消出省证明,一方面在吸引人才方面做足文章。云南省也是较早取消毕业生出省证明的边远省份之一,在取消出省就业的同时,还针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吸引人才制定了20多条优惠政策,内容包括取消相关收费、落户、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据了解,尽管取消了有关出省的限制性条件,但这些省区的人才并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流失现象,相反由于政策的放开,许多人才被优惠的政策所吸引来到了当地就业。2003年由团中央牵头实施的服务西部志愿者计划吸引了几万名毕业生报名,最终六千学子得以成行。从这点看,合理的政策才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最好手段。

   2002年在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中,最终取消了毕业生跨省就业的限制,新的就业政策同时还取消了跨系统就业收费等不合理规定,这无疑将让毕业生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树挪死,人挪活。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同时也是人才成长与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今后就业政策在市场规则的催化下将会变得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支边证明"与"出省证明"将犹如以前我们使用过的粮票布票一样会逐渐淡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靠政府机关、主管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招聘人才不仅是企业用人的自主权利,也应该是付出的一份社会责任。

   而这种社会责任自然就包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宽容与爱护,当然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所需要的宽容与爱护绝不是护短式的偏袒,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在他们跨进社会的门槛时少一些苛刻与嘲弄。

北京某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艺尽管参加过多次用人单位的面试,但最终由于没有工作经验而败下阵来。他说读完高中读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自己是从一个校门直接走进了另一个校门,尽管在校园里也参加过一些项目和社会实践,但这些不及皮毛的经验距离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远了。刘艺参加过许多招聘会,合适的岗位大都是明确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写得婉转一点的则是"有工作经验的优先",但往往到最后一关动真格时,"优先"就变成了"优胜"。作为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他不知道还有没一家合适的单位能够接受他。

   工作经验的缺乏一直是应届大学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挑剔的目光时倍感心虚的软肋,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招聘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无疑会增加用人成本。在人才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人才流动的限制越来越小的趋势下,用人单位可腾挪的余地却越来越大,无论制定什么样的招聘条件,总能招到想要的人才。"不怕招不到,就怕想不到"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但应届毕业生们面对如此招聘条件大有"傻眼了"之说。

有关专家认为,用人单位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首先是对目前我们教育培养模式的质疑,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其次是长期以来,许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两者结合留下的后遗症不能不让用人单位立起高高的门槛。在承认毕业生自身职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但不可否认有的用人单位还存在着短视行为。作为应届毕业生,本身只是一个人才的坯胎,能否成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还是看用人单位怎么去培养。这尤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样,你不可能指望孩子生下来就是神童,只要是智力发育正常,身体健康,教育得当,长大以后就不会离我们的期望太远。
   如果说工作经验还是就业市场对人才的一种合乎情理的要求,那么大学生"求职写真"的风靡绝对算得上是就业市场上的怪现象了。

   "求职写真"是指一些女大学生在简历中附上自己的艺术照,以自己靓丽的一面打开职业之门。而这些艺术照中不乏袒胸露背、搔首弄姿之态。

   一位企业的人事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他看到这些求职者的简历里那些照片时,只能用一种目瞪口呆来形容当时的表情。他认为,求职者尤其是女大学生用"写真简历"来当求职的敲门砖,实在是有点走火入魔了。一个正规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绝不会以貌取人的。

   这几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不仅时间大大提前,对学生的各项硬件、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求职写真"这类奇怪现象,但我们能否透过这些"求职写真",看看它到底写出了什么真?

   哲学里有条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女大学生求职时剑走偏峰,这说明市场确实存在着这种需求,她们如此做至少迎合了某些用人单位的潜规则。在指责女大学生不自重自爱时,我们更应看到在就业市场还存在着见不得光的角落。

   女大学生小丁说,经历过几次面试,最后总是在几个"美女"面前败下阵来。她不知道用人单位是在选人还是在选美?

在现在就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天生丽质自然也是天生优势。女大学生将自己的优点展示出来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优点在用人单位的考核中成为重点,成了最后是否录用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不正常了。"求职写真"同时也写出了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不规范不合理的一面。很显然,规范市场是杜绝"写真"现象的要点。假如市场上没有这种需求,女大学生的"写真"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女大学生求职写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与男性求职者相比,她们除了要面对某些用人单位对其容貌上的挑剔,同时还要面对市场上"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由来已久,"男生优先"是许多用人单位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因为你是个女的,所以招聘单位看你的眼光都特别严肃。"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一次招聘会上,历史系女生小周说。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应聘沪上的一家媒体公司,可是人家单单收了男生的简历。

   一位同济数学系的女研究生也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她和同学应聘时都被问道"是否有男友或是否已婚。"后来,她们作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发现女生的应聘成功率排列如下:已婚女研究生>独身女研究生>有男友的女生。原因就是女研究生毕业时大多在26-28岁,马上面临结婚生子,用人单位并不看好。而已经结婚的话,人心就比较稳定。由此女生找工作成为男生的"陪衬"似乎也正常了,毕竟男生不会请"产假"。

   根据江苏省妇联的一个专题调研显示,80%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曾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

   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难,2003年北京市原计划要举行一场"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但到招聘会举办之前,报名参会者只有区区5家用人单位,首场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最后只好宣告流产。

   法律专家认为,用人单位可以将"只招男生"或"男生优先"等字句堂而皇之的写在招聘条件里,这不只说明用人单位法律意识的缺乏,更反映了我们在就业保障体制的缺失与法律的无力。保护弱势群体在就业市场中的合法权益显然还需要我们从制度上去进一步完善。这也是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唯一途径。
   高消费一般是指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以超过自己的消费能力或者以昂贵的奢侈品为购买对象的一种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而人才高消费则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一味追求高层次人才的一种用人观。同样这也是一种非理性的用人观念。

199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在100万人左右,而2004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则达到了280万人,增长了近2倍。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大学生求职时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大了,而另一方面就业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使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有了更多的余地。同时这也给"人才高消费"提供了可能,长期存在人们心里的"唯学历论"再一次以追求高学历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心理促使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节节拔高,扭曲了人力资本的正常投资行为。

   广东一家软件公司在福州大学招兵买马,招聘条件中,无论是软件开发人员、业务员,还是办公管理人员,开出的条件要求全部都在硕士学位以上。福州一家通讯企业在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招收40多名接线员,其中本科占1/3,大专占2/3。"专科不要不要、本科商量商量、研究生欢迎欢迎",用人单位的"消费心态"可见一般。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梁均平教授说,现在很多企业和单位并没有自己的招聘衡量标准,而是采取一般的社会标准。用人单位被买方市场的优势迷住了视线,在对自身人才需求并不清晰的情况下,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果,高职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要招本专科生,本专科生的工作招研究生,依此类推。高等人才不能实现人尽其才,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使人们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困惑和怀疑。

   "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必须取决于具体的人力资本携带者本身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新大陆集团下属八方公司市场总监王丽虹女士说,"不投入劳动过程的人才,只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另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发挥每一个人的最大效能,如果人才'高消费'而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使部分人才被储备起来,那么对人才的考核、评价、激励等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也就没有意义了。"

   "人才高消费"对用人方和求职者来说是一个零和的博弈。"人才高消费"也抬高了就业市场的门槛,使就业市场的供求更加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求职者的困难,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一大障碍。
   如果说人才高消费是买方市场中不理智的消费行为,那么作为卖方市场的求职者对就业的高期望值同样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

中国社会调查所针对2003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该所在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2000余名公众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51%的被访者认为由于学生自己的问题,比如说就业期望值过高或个人能力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薪资方面,6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毕业生的薪金要求较高,不切合实际,用这些钱完全可以招聘到一个经验丰富的人;与此相对应的是,7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薪金要求是合适的,与他们的学历,能力相吻合。在2003届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本科生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是月薪2000~2500元,机关事业单位是其理想中的工作单位,选择比例达57%,另有27%的学生希望到企业工作。而研究生对收入的预期大多锁定在月薪3000元以上,而最希望去的单位也是机关事业单位。而在重庆某大学2003年对该校研究生期望薪金的调查中显示,普遍期望在6000元左右。

面对目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专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如果大学毕业生还抱着精英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寻找工作,将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择业挫折。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提供的岗位将越来越大众化,而精英岗位将被少数有经验、有能力的社会精英和大学精英所占有。一毕业就能抢占职业的最佳据点也不太可能。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力去获得精英岗位将是以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认清现实,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将它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这样才能走好职业成功的第一步

大学毕业生一般都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就能找到适合自己、服务社会的理想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了解社会现状,尊重客观规律,择业前要对自身素质进行一次彻底的了解和评价,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个人的理想志愿等做一次全面充分的分析,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同时,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塑造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中有的放矢,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一般来说,大学时代的自我评价包括一般素质评价和职业素质评价等。

素质是指人的生理上原来的特点,是人们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和内在依据。素质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它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职业对以上五种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人对职业的适应与不适应,主要取决于人的职业素质是否达到了职业对人的要求,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要求就是对人的适应力的特殊要求,也就是对其素质优势的特殊要求。如果缺乏素质优势作基础,即使职业岗位给人提供的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

评价,是对人或事物的作用或价值的衡量,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过程。对自身的客观评价,是大学生以自我为客观对象,对自我认识过程。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自我评价往往会受到择业观念的影响,因此,大学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处理好主客观统一的问题。
1 自我评价的内容 就大学生择业而言,除了对自己一般素质的评价外,对自己职业素质的评价通常包括对所选择职业的体力倾向、能力和个性等内容进行评价。
2 自我评价遵循的原则 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基础上的,对自我素质的全面评估。就原则而言,正确的自我评价应当注意掌握:
(1)客观性原则。对自己进行观察、分析、评价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依据。不客观的评价就是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过高会使自己脱离现实,过低又往往会忽视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缺乏自信,过于自卑。
(2)全面性原则。自我评价应当全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既要看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又要看到自己全面整体因素。反之,任何一种片面、孤立、不分主次的自我评价都是不全面的。
(3)发展性原则。自我评价时应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现实素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且应当着眼于未来发展变化,预见自己将来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3 评价的基本途径 主要包括:自己与自己的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比较,自己与自己行为结果的比较,自己
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比较。
4 评价的方法 主要包括自我分析、听取他人的评价、进行心理测试等。作为处于择业期间的大学生来说,应当注意使用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既要重视反省,又要广泛听取他人的评价;既要重视心理测量结果的重要参照作用,又不应对其迷信。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参照和综合,这样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准确、全面的自我评价。

一、就业是人生中的一项重要选择

所谓就业决策,是指大学毕业生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职业取舍的过程,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出人生选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决策知识,培养和掌握科学的就业决策能力和技巧,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将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多走弯路,影响择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决策的因素

1 政策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就业政策,体现着不同时期社会的需要,是人才资源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总的来说基本经历了"统包统配"和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两个阶段。自主择业从本质上说仍然是双向选择的体现,而不是择业者的一厢情愿或随心所欲。比如:地区和城市的人才政策、用人单位的人才制度等都将对毕业生择业产生重要的制约作用。

2 经济因素的影响 首先,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往往会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点。另外,从职业的特点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职业门类的增加和分化,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同时,职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职业不再有相对固定的范围。

社会上一切的教育活动都会对教育产生某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这些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和大学教育等,另外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也会对大学生择业决策造成影响。我们应当认识到大学生所受到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具有互补性。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认识自己成长的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身不利因素,全面提高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 社会因素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社会因素一般包括:社会价值观,家庭意见、传统观念等。身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虽然在择业问题上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多,但应确立起主体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作出明智的判断,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关系,逐渐树立自主、自立、自助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估、职业素质的评估,认识自己、分析形势,形成就业决策,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在职业选择中要做到:

1、 学以致用 所谓学以致用,狭义上是指"专业对口",广义上则是指毕业生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职业,其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也可以是相近专业的工作。学以致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使自己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脱颖而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浪费。

首先,毕业生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就业单位;其次,毕业生在自荐和应聘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学习成绩、获奖记录、实习和实践经历以及社会工作能力等。还要知己知彼,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无论应聘何种职位,都要考虑自己所学专业知识适合该职位,在竞争时是否有一定优势,同时还要看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性格特点以及是否与该职位所要求的气质倾向一致。如果舍己之长,盲目应聘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或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不相一致的职位,则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就业的最低目标是找到一个能接收自己的单位;较高目标是工作单位适合自己的长远发展,自己的自身条件也适合单位需求。如果毕业生应聘的用人单位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即使单位条件再好,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就业。要确保成功就业,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一个适当的择业目标,并置于优先考虑的范围;其次,还应考虑应聘首选目标成功的几率,并预先准备相应对策,一旦首选目标单位应聘失败,必须及时做出调整,降低某一方面的标准,重新应聘适合自己并最有可能成功就业的目标单位,直到成功。

陈楠(男,22岁,会计学专业,本科,2003年毕业生):我是建筑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高考填报的是法律专业,结果被调配为会计学。其实我对会计并不感兴趣,三年来虽强迫自己努力,但是学习起来很吃力,每次考试都是费尽心力才勉强过关。就要毕业了,对选择会计类职业确实没兴趣,另外改换专业,又要从零开始,心中无底,不敢冒险。我想知道,如果我不选择会计类职业,我该选择其他的什么职业好呢?我想透彻地了解自己的性格与兴趣,看看我究竟适合做什么?

   这是典型的"专业与个人兴趣不符"的个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高考选专业不慎,进校后改换专业不成,大学期间未及时测试自己的职业适应性并及时调整,缺乏对行业与职业的认知和了解。要解决陈楠的问题,首先就要引导他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

   我们所作的第一项自我认识方式是对陈楠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
   测试表明,陈楠属典型的社会经营性特质。其主要性格特征为:仁慈、助人的、易于合作的、社交的、有洞察力的、责任感强的、重友谊的、有说服力的、比较关心社会问题、善变的、支配的、乐观的、自我显示的、自信的、好发表意见和见解的、不易被人支配的、想象力丰富的、独创的、感情丰富的。
具有这种性格特质的人有这样一些职业特征:利用更多时间与人打交道,例如服务、说服、教育;喜欢需要胆略的、冒风险且承担责任的活动;精细的操作能力较差;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亲近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精力充沛、自信、善交际,口才好,做事巧妙;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的创造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将上述两个层面结合起来,陈楠的职业适应性则可以定性描述为:适合从事直接为他人服务的、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讲究艺术性的工作。
   而会计或财务管理类职业的职业特点是:在室内,少与人打交道,与文本书籍、数字图表常年接触,要求对数字有很强的敏感性,从业者应具有内向、沉稳、能重复做机械的较枯燥的事务性工作。
   由于自身性格不符合与所选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的要求,所以陈楠对会计一直不感兴趣,难怪他学习起来总是非常吃力。
   同时,我们还选用了两项心理测试。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试和情绪商数测试结果表明:陈楠的成就欲、自主性和强迫性都比较显著,这就是他自觉学习、自我完善、寻求专业机构帮助的动力源泉所在。

   那么,陈楠究竟适合做什么呢?为了更加准确地作出陈楠的职业定位,我们还得对他进行详细的成长过程访谈及辅助调查。通过访谈和辅助调查,陈楠的以下几点表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1、从小学习自觉,成长顺利,但他家族里却有多起经过艰苦奋斗才出人头地的案例。在陈楠的学校生活中,他有两次因与女同学同桌,怕影响学习而主动调换座位,但内心又老觉愧疚,至今都怕与女生接触。对考上重点大学的同学的羡慕溢于言表,很多细节都记忆犹新。这些都说明了他的成就欲望强烈、竞争意识强,对目标的执着追求让他能抓住重点环节去做事,从成功者或强者身上寻找动力源泉。

2、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参加过保险经纪人培训,搞过市场调查,到建筑公司进行过实习,做过电子产品推销;组织过乒乓球赛、自助旅游、模拟招聘会;坚持听各类讲座,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坚持阅读各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和法律方面的书籍等。这些社会活动反映出陈楠较强的社会交往意识,自觉培养组织管理能力的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完善自我的意识。成就动机促使他为心中的目标作准备。他是个上进心强、有目标又有行动的人。
   3、整个面谈过程中,陈楠表现得亲和、稳重、健谈;吐字清晰,有条理,表达收放自如,不急于表白,能倾听,领悟力强。特别是表现出强烈的了解自己的欲望,因而相当配合,使交流相当深入。可见,陈楠在社会交往方面有一定的特质和积累。
   4、在他的所学课程中,高等数学、建筑材料、成本会计等几门课程特别吃力,而人文、社会、管理类课程却学得很好。可见,智力结构不一样,兴趣爱好就不一样,专业学习的成绩肯定也不一样。

   在完成以上基本资料搜集后,我们开始汇总、分析、进行专家会诊。我们的结论是,陈楠适合从事这样一些职业:咨询师、公共专家、社会学者、福利服务、社会科学教师、营售、室内装饰专家、作者、评论员、职业分析师、酒店管理、企业综合性管理、房地产商、公务员、学校管理。再结合陈楠的兴趣和所学专业,我们建议陈楠可以往企业的行政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展。理由如下:
   人力资源管理是新兴职业,除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多种行业的从业经验外,还必须具备这样一些特质:亲和力、敏感性、率直、耐心、享受工作乐趣、能体验别人的感受、好奇心、有效地表达、幽默感、热情、悟性等等。而陈楠在亲和、率直、有效地表达、热情、耐心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显著。
   而行政管理呢?名称虽不新潮,但被赋予了"服务、细致"的内容。行政管理的职业特性有这样几点:一是时效性,讲求办事快速;二是重细节,要周到细致;三是服务意识要特别强;四是廉洁。而这些,陈楠都基本具备。
   这样的职位很多行业与企业都有,如何与之具体结合呢?我们建议陈楠在以下范围内选择:房地产、物业管理、建筑、装饰、酒店、建材生产及销售企业。

在确定了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以后,就可以确定其职业发展目标。我们为陈楠设计了为期10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因为最多10年以后,基本上每个人都进入了专业发展的稳定期,同时可以根据多年积累进行创业。我们建议陈楠可以将目标职业确定为:10年后成为大型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政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还必须有分解目标的阶段性实现时间表和相应的辅助措施。因篇幅有限,现归纳如下:
   1.按起点职位低点进入,利用电脑操作及会计学知识作为基本而重要的运用工具。
   2.每个起点职位至少做上半年以上,然后有目的地跳槽。总体目标是:3年内对上述行业要熟悉。
   3.最后锁定于综合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人事文员、招聘专员、培训助理、行政文员、人事主管等,以此向上发展。
   4.知识结构:保持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广泛涉猎。从现在开始到正式离校,系统地阅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书籍。学习HR专业英语,系统了解房地产HR管理。
   5.实践清单:列表考察人才市场。拜访HR经理人。进入房地产公司实习、考察。参加各种培训、讲座,领悟其选题与组织过程。搜集各地就业形势与劳动人事政策。系统地阅读专业报纸与杂志。
   6.针对即将到来的"双选会"、正式离校前一段时间的择业,我们建议陈楠可以将以下职位作为起点职位来应聘:①物业管理公司--内勤、文员、管理员;②建筑公司--资料员、内勤、秘书、文员、库管;③房地产公司--置业顾问、培训助理、电脑文员;④装饰建材公司--生产工人、业务员、营业员、库管。
   当然,陈楠在与我们接触的半个月里,也表现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行为。这对他们所处的成长阶段来说,很正常。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提醒陈楠:①注意倾听;②凡事主动;③注重操作;④只求职业素养,不求职位高低;⑤新行业,高手很多,注意保护自己。

根据兴趣确定专业与职业

     一个人对某一专业乃至将要从事的某种职业是否有深厚的兴趣,对于他的学习活动和职业生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他对这个专业、这种职业产生了深厚兴趣的时候,即使在常人看来它很枯燥、很单调,他也会感到丰富多彩、趣味无穷,这正是兴趣这种心理特征的作用。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倦。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筋疲力竭。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都是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取得学业和事业成功的。比如达尔文,起初因为对所学的医学、数学、神学缺乏兴趣,曾被降到"慢班"学习,但他对打猎、搜集标本等却兴趣盎然,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怎样根据你的兴趣特征确定专业方向和职业意愿呢?这里向同学们列举几种选择以供参考:①喜欢同具体事物打交道,而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可选择诸如制图、勘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制造、财会等专业和职业。②喜欢与人交往,善于适应新环境的人,可以选择行政管理、新闻、市场营销、旅游等专业和职业。③愿意干有规律的工作,办事仔细,喜欢按照常规,有规律、有秩序地工作,可考虑选择图书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统计等专业和职业。④乐于助人,办事严谨、认真的人,适合选择法律、教师、医生等职业和相应的专业。⑤对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感兴趣,喜欢研究人的行为、探讨人生奥秘的人,建议选择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和相关的教育、研究、管理职业。⑥喜欢掌握一定的权力,希望受到人们尊敬和获得声望的人,可考虑选择公务员、企业管理干部等职业和与之相关的专业。⑦喜欢抽象思维,对分析、推理、试验感兴趣,喜欢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工作,对自己的学识、才能充满自信的人,应该选择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产品开发等职业和相应的专业。⑧善于形象思维,喜欢观察思考,在语言表达、文字能力或创作、表演方面有天赋、有深厚兴趣的人,应该选择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创作、影视剧表演、节目主持等专业和职业。⑨喜欢亲自动手,善于制作和创新,思维敏捷的人,可以选择机械制造与维修、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电子技术、园艺等专业和职业。
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赵北平 王年军
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到2004年将达到280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原有的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高校的就业工作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模式。

    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模式首先要从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入手。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新的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细化,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观念,以满足大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关键是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倾向是以纯粹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另一个倾向将就业指导教育和具体的服务内容及管理工作相混淆。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所以,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是强调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强调要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

    一直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往往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在学生毕业时开几次求职讲座或举办几场招聘会等,而没有把它作为四年中的一个长远规划。实际上,大学生从一年级到毕业,其心理、生理是处于连续不断变化之中。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段实施,连续进行。具体地说,丰富大学就业指导内容就是要做到"三个有机结合"。

    首先,要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教育,连续性则是指针对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内容。依据学生入学时间的不同,大学期间各个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

:"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指导,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告诉学生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指导,告诉大学生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与素质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告诉大学生培 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告诉大学生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观念,告诉大学生人才成长的过程和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与竞争。

    三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指导,让大学生了解或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在就业过程和今后的工作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四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规定,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就业信息"指导,学校通过各种市场活动和就业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信息与资料,院(系)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

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利用课余时间、星期天和寒暑假,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了解国情和社会,才可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再次,还应注重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我们知道,一个系统越开放,就越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大学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如高校要与用人单位经常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等,都是学校和社会结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关注、关心学校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构建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按照以下两种模式建设的。一种是纯就业中心模式,只设校一级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不设院系级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专职人员,学校就业中心直接对全体学生开展就业信息服务,指导与咨询工作;另一种则是"学校就业中心+院系就业辅导员"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学校就业中心与院系就业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各有侧重,学校就业中心负责为全体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院系就业辅导员则主要为毕业生提供辅导和咨询。两种就业指导体系各有优缺点。但从目前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来看,不论是按哪一种模式建立的就业指导体系,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依笔者所见,高校应在后一种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这种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逐步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接轨的一种模式,它既是一项学生工作,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体系里,就业指导人员是由学校领导、就业中心的专业工作者,院系的专兼职就业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组成,各类就业指导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以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自始至终既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又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积极配合与参与。

    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主任、分管就业工作校领导为副主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教务、招生、就业、人事、财务、团委、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职能部门为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为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日常工作由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工作会议,听取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汇报,总结全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要求。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职能是:制定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规划;负责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负责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负责组织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型活动;负责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计划工作;负责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工作;代表学校检查监促各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贯彻与实施;负责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

院(系)应成立以院长(系主任)为组长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院(系)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本院(系)的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主任、学工办主任、教务办主任、团总支书记为成员。院系要建立一支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就业指导老师在内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服务体系。

    院(系)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办公室的工作职能是:负责本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计划制定与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负责本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与指导工作,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负责本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根据各个专业特色,为本院(系)大学生提供专家化咨询服务;向社会有针对性的推荐毕业生。

    在这一模式体系里,学生从一入学开始,他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而用人单位在选录毕业生时,则可从学业、品德、个性等各个角度得到来自学校不同方面就业工作人员提供的权威的、可信的信息服务。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市场建设。

(一) 硬件设施是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物质保证。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
作发展的趋势看,这些硬件设施应该包括:多媒体报告厅、资料查询室、信息查询室、面试洽谈室、咨询辅导室、专用教室、办公室等基本的硬件设施。而从长远来看,这些设施应该相对集中,同时,各个院系也应该有自己的专用的信息查询室、咨询辅导室和办公室等设施。

(二)就业指导队伍的素质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好坏的关键。大学就业指导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而且还是"心理辅导员"、"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工作介绍者"、"劳动力市场信息者"。面对大学就业指导教师所肩负的多重任务,教育部曾多次要求各高校"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其一,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否则就无法履行"生涯设计指导者"的职责。其二,应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其三,应具备获取信息和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其四,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其五,应具有较高的学历要求。此外,就业指导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是不行的。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效果,关键在指导的队伍建设的好坏。

(三)教材建设。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与训练,必须要有系统的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材作保证。政府大学生就业管理或服务机构、高等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建设,要根据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和高校的具体情况,编写出高质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或讲义。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建设应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方法。对于一些共性的就业指导内容,可以采取高校联合、向社会公开征集专家参与、或与国外有关机构和专家合作等方式进行。对于高校个性就业指导内容,可以由各高校自行编写教材和讲义。

(四)课程建设。教育部教学[2003]6号文件指出"加强毕业生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依笔者之见,目前应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每学期开设8-10学时的就业指导课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区别。大多数内容学生应能自学,老师授课主要对主要内容进行一些引导与启发,侧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知识的训练与辅导。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应该做到课堂教学与讲座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对于前面所述各年级的就业指导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五)市场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渠道。从目前就业市场发展的方向看,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重在抓好"四个"结合: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活动和小型市场活动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相结合;校内市场和校外人才市场相结合。
  琳去了南京。在"5460"(中国校友录)上,琳说,六朝古都,六朝的梦,恍然若隔世。想起从前,开始怀念。婕说琳说话越来越像我,淡然有点意识流;涛说生活了四年,彼此都在对方身上留下了印迹。琳、婕、涛和我,在我们温馨的小屋里共同渡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时间在回忆与憧憬中流淌,转眼分开也已经300天。
  西北的天空不是那么清朗,我喜欢称它透明的灰色。那个时候总以为日子过得太平淡,犹如一滴水像另一滴水,每一天都是那么的相似。西北的太阳却是我喜欢的,炽烈而沉默。温暖的午后,琳、婕、涛,还有我,喜欢坐在阳台上,喝着咖啡,晒着太阳,漫无边际地聊着。琳无限妩媚地说起他们家的猫咪,涛依着栏杆憧憬她未来的小资生活,曾是运动员的婕则无比细致地梳理着头发,期望它们长长。我说要开一家书吧,拥有自己的咖啡屋......漫不经心的日子,单纯而快乐,有许多细碎的片断。回忆是蒙太奇式的,我们快乐着我们的快乐,一天胜似一天。
  我拾起秋天校园里的落叶,花了大半天的工夫做了一张书签,做得并不美,琳笑骂我笨。在那个有点萧瑟的下午,她教会了我叠千纸鹤。涛说叠一千只千纸鹤,愿望就会实现。以后,每天我都会用不一样的糖纸叠一只千纸鹤,很虔诚,我自有我的理由――每天叠进一个好心情。宿舍撒落了各式各样的纸鹤,一天,婕说她作了一个梦,梦见我们分开的时候,墙上刻下的是我们相处的日期,屋子里满是纸鹤。我们都笑了,分别似乎是很久远的事。
  真正要分别了,我一只一只地数着纸鹤,和婕梦里的一模一样。六月的校园无比清朗,而我们将不再是学生,我们在地图上寻找着彼此的位置,婕留在了那里,琳去了江南梦里水乡,涛为了爱情回到了昆明,我在他们中间。谁也没有谈别离,我们去遍城市的每个角落,走街串巷地去吃牛肉面,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喜欢这个一直以来以为不喜欢的城市的。
  我最先离开,前一个晚上,我们四个在校门外的小酒吧里,喝的是冰水,涛说我还没有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给她听,我一张口,声音消失在空气里,冰冷的水变成的滚烫的东西......
  我们把宿舍搬到了"5460"上,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为了各自的理想奋斗着,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我们寻找着坐标。我像发电报似地报告自己的情况,婕依旧留长发穿休闲装吃牛肉面烤羊肉,琳用无数怪异的符号来表达喜怒哀乐,在没有冬天的城市里涛还是保留着张爱玲式的忧郁。我们都欣赏着村上春树的颓废却都在积极地生活,我们不能相见却害怕失掉彼此的消息,我们性格迥异却是同一种人......时间从肩头滑过,恍然间工作近一年了。"你那里非典很厉害了,自己要照顾自己,一定要小心。"连续收到三个相同的信息。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暮然意识到"5460"正是"我思念你",用冰冷的手指敲下几个字:开始怀念。
  生活就是这样,一天接着一天,一年接着一年。1998年7月3日的晚上,在我敲着脸盆送走了我的大部分同学后,我也搬到了单位的宿舍中。晚上,两瓶啤酒后,冲个凉躺在床上,感觉怪怪的,我在问自己,"难道我就这样留在了北京?"
  1994年,母亲送我来北京,离开家乡,离开南方的一个安静的小县城,看着繁忙而喧嚣的大城市,满心的惶恐和不安。四年后,我就这样留在北京了,怪怪的感觉,套句古龙的俗语,"三分茫然,三分期待,三分紧张,还有一分惆怅"。
  记得我所就读的那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每年开学初都会对入学的新生说,"北京的诱惑太多了,你能抵挡得了诱惑吗?"当时对这句话不屑一顾,但事实就是如此。北京这个地方就是这样,呆着可能会有一万种抱怨,但当你真的可能会离开这个城市时,你又会有一万零一种不舍。
  不管怎么说,我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告别了我的学生生涯,钻入国家公务员队伍中,成为一名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一晃又是五年。五年时间,让一个阳光清瘦的青年学生变成了一名臃肿油滑的小官僚。真的是很快,在一种急躁和焦虑的情绪中我度过了五年。五年间,好像每段时间都有这样或者那样让人无法放松的事情,可能这就是生活吧,生活就是折腾,折腾自己或者和自己关心的人相关的事情。
  前些日子,碰上了一件很难抉择事情。我的一个朋友教我,"如果你很难决策的话,你就把这件事的好处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件事所有的坏处写在一张纸上,当你把你所能想到的全部写上后,你再比较,作出抉择。"我想是这样的,做抉择的时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理由;生活也是这样,不可以让生活的繁忙迷惑我们的心灵,我必须有我自己如此生活的理由,如果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生活本身又有什么价值。
  我所说的很难抉择的事情我已经作出了抉择,就是换工作,虽然由于一些不可以控制的原因,最后的结果并非我所愿,但我不后悔我所作出的选择,并勇敢的面对因为提出离开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离开"这个念头始于去年年底。在我在职研究生课程基本读完,女朋友工作稳定后,从折腾的空隙得到一点喘息之机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我自己的生活价值。
  应该说,我为单位付出了我最好的青春,我一直在努力做好工作。应该说,单位待我不薄,五年间,我有了一套属于我自己的CBD边上的两居室,我公款旅游了大半个中国,我的职位也在晋升;也应该说,我在单位很有发展,我连续三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我在单位的印象分很高,也有了属于我自己的人脉。但当我面对一个能够改变我的人生的机会时,在认真的考虑我的生活道路,目前这种状态所能达到的目标和我所期望的以后,我选择了离开。
  在我计划换工作之前的那些日子里,我在网上看了一个段子,名字叫《大学期间最浪费生命的十件事》,大概的意思是在列举了很多大学期间浪费生命的事情后,最后一件是"毕业的时候随便找个工作,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广泛的探讨。这种事情杀伤力比较大,你们不妨拿自己试一试,毕业十年之后你会有答案的。"我想这可能就是我这5年的写照,虽然我也得到了很多。
  我在思考我的生活价值,反省我的发展方向、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我在想我能够得到的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陷入苦恼中。
  说起来很搞笑,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一个为目标而生活的人,不管这个目标是我自己的还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我一直在为目标而努力,我也基本实现了几乎是所有的目标,以至于在一刹那间,我认为人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以令人诧异的高分进入了一所我不是很了解,家人老师很高兴,别人羡慕的高校中,但从那时候开始,我的生活陷入一种无意义中。我不后悔我的大学生活,因为我得到了快乐和友谊;我很后悔我的大学生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的确虚度了年华。毕业的时候,我很轻易的考上了公务员,以至于我有一个别人很难相信的经历,我1998年毕业,但我从来没有人才市场,我也只在这一个单位面试过(我第一次进人才市场的时候,是在2001年年初,我去替我正在考研分不开身的女朋友投简历)。如此而已,我就这样变成了现在的我。
  在去年年末,以人际关系的困扰为诱因,开始清醒面对我的生活状态后,我的工作陷入一种无意义中。在目前这个环境中,我能够清楚的看到我5年后、10年后、15年之后的模样,我突然发现15年以后的我不是我想要的。我不希望我在付出青春后,得到这样一个答案。
  我决心给自己一个全新的机会。我曾经担心,是否是因为我目前所处的环境使我厌倦,进而影响我的判断。其实哪里都有"办公室政治",只不过在机关暴露的更加明显;其实任何一项工作做了5年之后都会使人厌倦;其实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也都是在为生计而奔波,甚少从工作中获得快感。在我做了清醒而痛苦的思索后,我很确定无误的告诉自己,目前我所做的不是我应该做的。
就像《大学期间最浪费生命的十件事》所描绘的一样,我浪费着我的生命,所幸的使我只花了5年的时间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反思我的生活历程,我想不管大学阶段还是在就业选择上,浪费生命的原因在于我没有清楚的追求,我最缺乏的就是对人生的设计。我因为缺乏人生的理想,因此在每个阶段只是随波逐流,追求大家所共同追求的,以至于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难以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和作出明智的选择。
  70年代出生的人都应该知道"四有新人"是指什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理想",感觉上好像有一点点空洞。从小老师就会教我们写作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们也写过很多很多,当科学家、当解放军战士、当老师等等很多天真可爱的理想。但随着我们一天天的在长大,我们也好像一天天的不再说理想;当我有了一个个清楚的目标后,我反倒忘记了我的理想是什么。以至于我们真的长大后,奔波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当我们坐在PUB里,说起我的理想是什么,就像是在说笑话一样。
  我想人还是要有理想的,或者套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话,"应该设计自己的人生"。人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做什么。当我们面对人生的主要转折点,比如上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是不是要考研究生,要不要出国,去一个什么样的单位,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想想,我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我做这个能得到什么;或者说,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哪怕是买一辆汽车或者出国旅游这样简单,只有有了人生目标,才不会迷惑,才会坚持,才会知道自己的方向。
  当我面对一个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和发展道路的机会时,我作出了选择,我也尽了最大努力。虽然最终我没能去那家单位,并承受着因为我提出离开而在现单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我不后悔。
  其实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我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我只是知道现单位能给我的肯定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一定会离开。我这么年轻,还是应该多一点人生经历,即使我的选择是错误的,甚至摔的头破血流。也许只有经历过,比较过,才会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告诉自己,"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我会继续努力的,我会成功"。
  新一届毕业生就要告别各自的母校,走上社会这个大舞台。而我--一个要到退休年龄的老毕业生,则要从社会舞台上退下来。同一个舞台上,一头是即将登台亮相的新毕业生,另一头是像我这样行将"谢幕"的老毕业生。此情此景,不禁使我想起"诗圣"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时此刻,作为一个"过来的人",有许多心里话要对毕业生诉说......
  --改革是福。看到今天的毕业生,使我想起当年我毕业时的情景。那时,正是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是"臭老九"最臭的时候。那时最流行的口号叫作:"祖国的需要是我的志愿","愿做革命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那时候,什么个人志愿、个人利益,统统不考虑,组织上分配你去哪儿,只能无条件服从。我所毕业的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而我们班却有八成以上的同学被分配到县以下的农村中学当教师。相比之下,今天在大学毕业生真是享福。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毕业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意愿,这与当年我们毕业时的惨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尽管眼前还有些难尽人意之处,相信随着改革的推进,一切都会更好。
  --吃苦是福。今年的毕业生就业难度比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至今还没落实工作单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从同学们自身来说,一个比较普遍的原因,是许多同学不愿下基层,不愿到急需人才的一线就业,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单位工作。其实,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到基层去并不可怕,多吃点苦更不是什么坏事。就拿我们这届同学来说,当年分配得的确很惨,许多同学在下面吃了不少苦。但大家在基层经受了磨炼,不少人很快成为业务骨干,接着,"文革"结束了,举国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人才奇缺,许多同学很快被提拔重用。每当老同学聚在一起交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是因祸得福,假如没有当年在基层吃苦、锻炼的经历,很难有后来的成功。再比如,"十六大"新任的中央领导以及新当选的国务院、省部级领导,他们之中大都是我这一代人中的佼佼者,看一看他们的简历,几乎每一个领导都是从基层一线一步一步干起来的。所以说,一个有出息的毕业生,完全没必要对下基层心存疑虑,更不应该刚刚走向社会就害怕吃苦、贪图享受。
  --敬业是福。每个同学走上社会后,都想成就一番事业。而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最重要的靠什么呢?虚心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创新,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以我所经历的数十载职业生涯的体验,最最重要的要有一种敬业精神。敬业是我们做人、做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学习、工作、创新乃至成功的原动力。涉世之初,你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往往一时难以适应所从事的职业,但只要你能敬业,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胜任所担负的工作。
  有句老话叫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成功常常会走不少弯路,年轻人尤其难以避免。而在弯路上的付出,并不能得出预期的收获。但只要你能够敬业,就终将会走过弯路,走出误区,取得成功。有的同学首次就业的单位不理想,往往不安心这份工作,一心想着早点"跳槽",这种心态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对待不满意的工作,同样需要一种敬业精神。"既来之,则安之"。"与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不如尽心竭力地做好眼前的工作,在敬业之中去充实、提高自己,为将来的再择业积累经验,积蓄资本。
  --交友是福。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从一定意义上讲,朋友是人的一生最可宝贵的财富。朋友是桥,朋友是船,朋友是患难中的知己,朋友是欢乐中的美酒。对刚刚走上社会舞台的毕业生来说,朋友更是助你成功的双臂,让你腾飞的翅膀。以我多年的体验,朋友应该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可以是莫逆之交、患难与共的知己,也可以是兴趣相投的棋友、球友;可以是同龄人中的朋友,也可以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同事、下属可以成为朋友,上司也可以成为你的朋友。人生在世,不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可能给你带来苦闷与烦恼,唯有朋友,多多益善,其乐无穷。
  朋友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而交友却并非一件易事。交友之道不一而足,以我之见,交友贵在坚持"四要":一要以诚相见。交友要以真心换真心,靠阿谀奉承,拉拉扯扯,阳奉阴违,是交不出真朋友的。二要充满爱心。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学会尊重别人,善于了解别人,欣赏别人。三要善于助人。朋友是交出来的,吃吃喝喝,吹吹拍拍不可能成为真朋友。所谓交友,贵在朋友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能够主动、热情地给予无私的关心和帮助。四要学会宽容。朋友之间不可能没有分歧与矛盾,遇到磨擦时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于理解对方,善于冷静处置,学会化解矛盾。
  交友如同酿酒,想要"速成"是不行的。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由淡到浓的过程。开始难免只是一时一事的朋友,久而久之才能成为长久的朋友乃至一生一世的挚友。有句歌词写得好:"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对于刚刚上路的毕业生来说,人生的路还很漫长,在此,谨祝愿同学们能在这条长路上结交更多与你真诚相伴的好朋友。
  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以产出增长为中心,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造成了就业增幅下降。全面建设小康,不仅是经济的大幅增长,也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以就业为中心,依托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还可以在全社会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高等教育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就业为中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就是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作为工作的着重点。
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艰巨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通货紧缩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失业困扰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就业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长期性失业的存在成为经济复苏的严重障碍;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大量的统计失业人口,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新兴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衰退的两次冲击,也导致失业率大幅度攀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千方百计争夺国际资本,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以便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力发展出口导向贸易与经济,扩大各类出口商品和贸易服务的国际市场,以便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发生规模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战争"。2003 年初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指出,两年来,由于经济放缓和复苏推迟,全世界失业已达1.8亿,占全球28亿劳动力的6.5%。
  中国在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太多的劳动力过剩,而且是低素质的劳动力。中国目前公布的失业率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2002年失业率为4%未能全面反映没有登记者的失业状况,也没有包括农村劳动力和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有近13亿人口,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繁重。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解决就业问题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劳动力人口(4.35亿)的1.73倍,相当于欧盟国家总劳动力人口(1.36亿)的5.5倍,相当于美国总劳动力人口(1.43亿)的5.3倍。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的中前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很明显,就业与失业问题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像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外国直接投资,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5%的知识技术资源(指个人电脑数、互联网主机数、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科学论文发表数和研究与开发支出,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3%的国际资源(指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版权和专利收入、版权和专利支出)来为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而美国则用世界上16.02%自然资源、31.1%的资本资源、34.93%的技术资源、24.24%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不足5%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岗位。这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目前,我国虽然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还需要解决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就完成的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难题。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约有3.65亿人,是美国的100倍,今后10-20年应当陆续减少到2亿人,进而降到1.5亿人以下,即农业部门向非农业转移劳动力2亿人以上。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城市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及政府机构将有大量冗员溢出,大量的隐形失业显化。"十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人;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已达1150万人,今后不可避免地还会增加。未来10年内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将会从7.1358亿增加到7.8193亿的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到2020年可降至7.7574亿;而按照7%-8%的经济增长率和0.1707的就业弹性系数测算,20年内劳动力总需求将从5.761亿增长到7.414亿。也就是说,大概在15-20年后我国的就业矛盾才有望缓解。因此,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结构性失业问题相当突出,就业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就业为中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由产出增长为中心转向就业增长为中心,既是工业化内涵的本质要求,也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仅为37%左右,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是可以达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到2020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可以从2000年的50%降到30%左右。农村中留下来的农民,其劳动生产率将提高,进而收入也会提高。要鼓励和帮助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从不能生存或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向生态环境适宜的地方迁移。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经过20年的努力,使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就能初步改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就可扭转。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国民经济的要素投入中,技术要素会替代劳动力要素,如果处理不当,技术进步会减少就业岗位。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是失业率提高,贫困就会增加,影响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一方面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加大基础科学投入,鼓励发明创造,增加专利,加速技术向生产的转化,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好后发优势,在某些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发展适度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业。因此,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处理好技术进步、信息化、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及发挥劳动密集和工资成本相对较低竞争优势的关系。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就业为中心,"就业优先"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发展用人少的高科技产业不予考虑,相反,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带动能力强的关键行业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以及核心产业技术,国家要大力支持其发展。但对多数普通行业和一般产业领域都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原则,在不降低效率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满足社会对就业的需求。应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和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起政府促进就业增长的目标责任体系。对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给予政策保护,并逐步开放目前还是投资"禁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促进投资扩大与就业的增加。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引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从未来看,我国劳动大军流向资本与知识技术密集行业的比重尽管可能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劳动者仍将流向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将是低投入、低工资、低效益的增长类型。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莫过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便宜的劳动成本。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中出现的劳动更加密集化的趋势,正是其比较优势的具体反映。这种优势在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变得更加明显。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应以就业为中心
  由于高等院校连续扩招,目前高校在校生已达800多万人,比1999年增加了一倍。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将大幅度增加,估计2004年为250万人。这将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据最近三年全国高校的就业率调查统计,平均每年有5%~15%的应届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就业,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权威统计显示,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想,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很薄弱。
  目前,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就业率,反映了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体现了毕业生受市场欢迎的程度。高校就业率将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向社会公布就业率的目的是为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高等学校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高校就业率对我国高校的发展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公布高校就业率,对国内高校、就业市场及学生确定成长方向,均具重要意义。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以就业为中心,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既要面向社会,又要面向未来,既要与市场需求挂钩,又要超脱于市场之上。具体地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用挂钩。大学生就业难,就难在学校培养的人才结构,和社会所需要人才结构不统一。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等学校要以市场需要为办学原则,学校的"产品"必须要"销"得出去。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固然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复杂原因,但教育部门也需承担一定的责任。高校不能只管把学生"招"进来,还要管好把毕业生"送"得出去,学以致用,学用挂钩,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广东省建立"三个适度挂钩"的高校运行管理机制,其中把就业率作为高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三个适度挂钩"是指:将就业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适度挂钩,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将作为高校扩大规模、增加经费等的重要参考指标;将就业工作与专业设置适度挂钩,对于那些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将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就业工作与高校水平评估适度挂钩,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显然,"三个适度挂钩"政策的出台,对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高校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要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等,从教育系统内部看,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所以,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是当务之急。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就业,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会在我国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又出现人力资源浪费。解决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问题,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和专业方向定位好。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搞好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实现按需培养。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仍处于短缺状态,还是个"卖方"市场,广大青年关注更多的是"就学"机会,而不是未来的"就业"机会,所以高等学校不存在生源危机,开办的专业和学科总会有人来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忽视按需培养的问题。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高等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是从根本上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方略之一。学科专业结构的改革要在充分考虑教育内部规律的同时,特别注重教育外部的规律,即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当前,专业结构调整的突出薄弱环节是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不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有力地推动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同时,高等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如北大、清华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实施的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重新调整专业的做法,西南交通大学"宽口径灵活专业方向"和海淀走读大学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改革,都是特色鲜明十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三要注重基础学科。对于应用学科,可以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招生规模和资金投入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对于基础学科和长线专业,则不能只看重就业率,不能完全围绕着就业市场打转。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高等教育除了要培养人才之外,还承担着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责

原标题:50大高考热门专业逐一详解(收藏版)

我们对目前比较热门的50个专业,分五个大类,即工学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理学类专业、法学类专业、文学类专业,从学习内容、就业方向两大方面,逐一详细说明,并针对就业、行业待遇、行业前景三项,用直观的星级评价为考生家长们解惑。

本文篇幅很长,但全部是经验干货,对每一位家长,文中都有您关心的内容,强烈建议大家转发收藏,随时查阅。

工学大类包括力学类、机械类、材料类、计算机类、土木类等专业类别,范围及其广泛,也是毕业生最多的大类,就业目标普遍比较明确,适合理科生报考。下面我们就其中的热门类别进行具体介绍。

力学大类包含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工程力学专业,它是独立于数学和物理的一门学科,和物理学相比,力学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和技术性两大特征,国内力学专业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下面就力学类具体专业进行介绍:

1、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力学及其相关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备航空航天科学背景下的应用力学基础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能够解决复杂建筑结构设计、施工中的力学分析、计算问题的人才能够从事建筑工程领域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好找工作吗:星级越高表示就业越容易;行业待遇:星级越高表示行业平均待遇越好;行业前景:星级越高表示行业前景越好,上升空间越大;三项的满分均为5星;下同)

主要专业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

就业方向: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机械类主要是研究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制造理论与技术、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包含的专业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目前国内机械类排名前5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下面就部分专业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主要专业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等。

就业方向:在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应用CAD及分析软件从事各种机电产品及机电自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如:进行工业机器人、微机电系统、智能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试验与研究工作。

2、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主要学科:机械工程、力学

主要专业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从事机械模具设计生产及制造相关工作。

主要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

主要专业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

就业方向:可在各大车企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车身及造型工艺、车辆电子技术应用、车辆的性能测试与试验研究、汽车制造工艺、工装及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可在交通运输及管理部门从事车辆维修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相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主要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气控制与PLC等。

就业方向:可到各类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电子及电器企业及其他生产部门、公司、科研与教学部门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教学、开发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主要学科:设计学、机械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三维设计、二维设计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机电产品、日用产品的外观设计;也可从事平面广告、视觉识别系统(VIS)、产品包装、室内装饰等设计工作。

仪器类主要包括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课程有光学工程等,为精密仪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该大类专业排名前5的高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主要学科: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就业于航空航天、兵器、机械、电子、能源、化工、通讯、交通等众多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领域的研究院所和企业,从事现代测控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工作。

材料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材料大类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等专业。目前国内材料学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下面就其中热门专业进行介绍: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主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大学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量子与统计力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各钢铁企业、制造企业、车企,以及陶瓷、水泥、家电等企业,就业范围广泛。一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属方向多进入钢企、军工、民企和科研院校,而偏应用的材料加工和其他一些研究方向找工作相对容易一些。

主要学科:冶金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无机化学、大学物理、冶金概论、冶金原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合到中大型冶金企业、冶金相关设备制造、冶金原辅材料生产销售等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开发、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主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化工原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等工作,在科研、教学、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

电气工程类专业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的高级工程人才。目前国内电气工程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各专业分类介绍如下: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主要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就业,可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营、科技开发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

主要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电力、电气信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研、技术支持等工作。

电子信息类是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于一体的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下面对其中的热门专业具体介绍:

主要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C语言、通信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雷达、导航、通信、制导等各种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

主要学科:信息与通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专业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等。

就业方向:在施工单位做技术和项目管理;各省电信工程局;各大通信科研院所;通信咨询和设计单位;各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从事工程管理、设备和线路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各大通信设备企业(华为、中兴)从事工程管理、工程督导等工作。

好找工作吗:★★★★★

主要学科:信息与通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主要课程:电路与系统、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电子线路等。

就业方向:在工业与电子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等工作。

计算机大类专业体现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包含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等。目前国内计算机专业大类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具体专业介绍如下: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主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专业课程: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基本上有两条:一是纯技术路线: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二是有技术路线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常见于计算机行业,如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由技术人才转型到管理类人才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好找工作吗:★★★★★

主要专业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编译技术、软件体系结构等。

就业方向: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网页制作和客户端脚本程序编写人员、初级数据库管理和维护人员、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系统分析设计工程师等。

好找工作吗:★★★★★

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等,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下面具体专业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地基与基础等

就业方向: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工程检修方向等。

2、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主要学科:力学、化学、生物学

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力学与水泵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设计部门、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建筑大类专业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主要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主要专业课程:建筑概论、建筑美术、建筑阴影与透视、建筑制图与表达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策划、室内装饰设计等工作。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为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制造与技术高度统一的专业,具体包括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部分热门专业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主要专业课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航空航天概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与航空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测试、制造、使用、维修和教学工作。

主要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学。

主要专业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飞行力学、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基础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航空航天系统的设计、生产研发部门从事飞行器设计、结构、受理与分析、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设计等工作

交通运输类具体是研究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等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交通运输工程、道路制图、工程力学基础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主要学科: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及交通规划。

主要专业课程:道路制图、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交通规划、勘测、设计、建造、监理、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面向公路、桥梁、市政、城建等领域,适合在公路局、交通局、市政局、建设局、设计院、交通管理部门等单位工作。我国正处于交通工程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行业前景不错。

另外,工学大类还包括兵器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等学科大类,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第二章 经济管理类专业

经济管理类一直是比较热门的大类,包括经济类和管理类。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专业的经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银行、证券、企业、政府等各个部门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不断升温,另外学好经济学也便于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对自身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经济学类主要包括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等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下面就部分专业具体介绍:

主要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多数毕业生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工作。

主要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

主要专业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以下领域工作:市场和社会调查领域,银行和保险公司。另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制造业和其他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有许多就业机会。

财政学大类属于应用经济学类,主要研究国内的税收制度等,包括财政学和税务学两个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依次是: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具体专业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财政学的就业方向有对外贸易、税务筹划、公务员,其他就业点包括财务会记、市场营销等

主要学科: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经济法学。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税收学、中国税制、税收管理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税务咨询代理机构及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银行、工商企事业单位从事税务、财务相关工作。

金融学大类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等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是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首选。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类似公务员。但此类监管机构需要金融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最好有CFA、CPA等证书。

主要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经济学、管理学、投资学、公司理财、中级会计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证券公司、投资银行、期贷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具体来讲就是一方面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另一方面对整个核算过程进行监督。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

就业方向: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金融与证券投资部门以及三资企业、外贸公司等经济部门与单位从事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

好找工作吗:★★★★★

工商管理大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专业课程: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基层管理类、市场营销类、人力资源管理类、物流管理类等就业岗位,还可以读研、创业、成为事业单位正式工和公务员。

主要专业课程:市场营销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爱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工作。

理学是指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数理逻辑等,与文学相对立。中学的理学学科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理学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人类真正的懂得了思考自然,因此理学的发展也是人类科学与自然思维法杖的关键。

数学大类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数学专业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基础学科之一,身后的数学功底往往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有了数学的基础可以成为金融、计算机科技等部门的顶尖人才。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积分、代数学、几何学、概率论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属于基础性专业,就业面较宽,不过考研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主要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专业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几何学、数学模型、离散数学等。

就业方向:可以在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

与数学学科类似,物理学也是非常基础的学科,具体包括物理学、核物理、声学等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包括物理前沿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包括新特性物理应用材料如半导体等,应用仪器的研制如医学仪器、生物仪器、科研仪器等、应用物理专业的就业范围涵盖了整个物理和工程领域,融物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于多门学科互相渗透。

化学大类专业主要包括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等专业。化学是从围观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属性,为现代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专业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

就业方向: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电子、建筑、建材、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等。

生物学大类专业主要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专业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各级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到生物信息学的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海洋科学类主要是研究海洋科学。海洋科学家:研究有关海洋各种现象的演变规律;海洋预报员:提供海洋天气和海浪预报服务;海洋污染专家:研究海洋污染无运动不变化规律;海洋导航员:开展航海气象等导航工作。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海洋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

主要专业课程:海洋科学导论、物理海洋学、生态海洋学、海洋测量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水产、饲料、鱼药、生物技术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还可从事海洋遥感监测、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要干编程开发、水声信号处理、声呐及水声对抗系统与设计、或在国防工业领域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哈UN经遥感应用与建模、应用水声技术与设备研制等工作。

法学又称法律学、法律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法律作为统治阶级制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

法学是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大类,也是中国大学的十大学科体系之一,包括法学、政治学、公安学、社会学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法学类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法学学、知识产权学专业。目前国内法学排名前5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法学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国际法。

主要专业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先发、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一般进入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仲裁机构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也可以做一名收入较高的自由职业者--律师,还可担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

行业待遇:★★~★★★★★(业内差距很大)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社会学、法学。

主要专业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进入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或与专业方向对口的政策实践工作,也可进入企业进行人事工作或调研工作,还可进行学术性研究,或从事教学工作。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事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具备、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师范类大学出于培养中学语文教师师资的目的,一般都开设了本专业;综合类大学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专业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史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有教师、各类编制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记者等。

主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专业课程:公文写作与处理、现代汉语基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就业方向: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充实到各级政府机关;也可以加入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外国语言文学,是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有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类等专业。目前国内排名前5的高校是: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主要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专业课程: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主要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专业课程: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视听、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就业方向:与英语类似,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