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看看清华美院书法研修班老师怎么做范字

我从清美分考场走出来的时候,

对自己说了一句话:如果这次很遗憾,哪怕一分之差,我也绝对不会再去重来一次,绝不。

2009年,我以普通文科生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次高考。

仿佛我们在一瞬间被社会强制分为了三六九等,我们后面的命运也在这个基础上各自延伸,佼佼者福乐及第,升入大学接受深造。考场失意者,或是再也无缘学业,或是技工专科院校虚度自己的青春,等待社会工作的分配。

高考,相对公平的竞技后面,隐藏着的是社会机器的冰冷。

这个时候要谈有什么人生收获的话:

一个是,从今往后,路是你自己的,你必须要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生这个舵手的位置,年少时,父母可以替我们做一些抉择,但是无法一直替你做决定。

高考就是新老舵手交接的分水岭,从今开始,你要为你自己的行为负责。

另外一个就是要变得聪明。

不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试图再来一次。只有你自己清楚,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的智力问题,还是自己学习态度的问题。

如果是前者,必须决断的更换阵地,找到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战场,以求实现逆转和弯道超车,你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既定规则玩下去,达到目的就好。

如果是后者,那需要深刻的自我反省。

有一类人,你要知道,他明明知道自己成绩那么差,却仍旧低着头努力。明知道结果不尽人意,却依然努力。这样的人,如果不傻,他只要这么一点点挪着走,他就一定会出现奇迹。

我们浮躁的社会缺的就是这一类人。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艺术专业这个途径,

我的文化课成绩在普文中很是一般,但是和艺术生相比,却是很高的。如果我去参加艺考,只要专业通过,我就一定可以考上。

就这样我转变了自己的战场条件,把自己的文化课短板变成了自己的长板。

几经周折和抗争,父母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零基础的我当时甚至也没多想,卷起铺盖,义无反顾的来到了北京。

尽管出发前我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当我进入画室的一刹那,我整个人都慌了。

经历过艺考的人都体会过,阴暗的画室里塞满了上百口人的感觉。所有人面向模特、或者静物、麻木或者面无表情的刷刷画着。

那种抑郁、窒息到现在我都忘不了。

以至于我受老师的邀请,回画室授课的时候,仍然觉得甚为疲惫。

怎么办,咬着牙上啊,这是你自己选的路啊。

要知道,美好的东西、成功的感觉通常不会那么轻松的就能得到,通往成功的路上从来就不拥挤。

没有基础,那就从基础开始做起,从削铅笔开始、从固定纸张开始,从画苹果开始,从排线打调子开始。

虽然很琐碎,但是对我来说却感到新鲜,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那份激动。

时间紧,起步晚。那只能就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做时间上的补充。

早上,别人在睡觉,我去画苹果。白天,大家在画画,我也在画画。晚上大家回去睡觉,我还在画画,不要过度的透支自己,白天的训练才是大头。

如果你真的想做成某件事,一个理由也会成为你的核动力,如果你只是应付,你会有上万个理由来逃避这件事情。

自欺欺人,才是真的傻。

在保证练习量的基础上,我发现了几个问题,接下来我观察到的几点,跟别人不一样的几点,成为了我自身真正的硬实力。

第一,绝大多数的艺术生不做笔记,或者说不做真正有用的笔记。

很多人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睡醒了,画画,天黑了休息。

今天画面当中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天还是会接二连三的出现。举个例子,明暗交界线的虚实处理,老师师范过了,画面帮你改过了,第二天还是会仍旧出现,毫无变化,自己却依然重复麻木下去。

你一直按着一个固定的套路走,你怎么能期望结果超出你的预期呢?

这么做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授课老师心态的变化,耐心再好的老师,你在一个问题上持续持续犯错,他也会失去耐心。

在师资异常紧张的画室,教师的授课精力分配对你的成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他认为你不值得他反复的去跟进和强调,无疑间接的判了你的死刑,我不想说的危言耸听,事实如此尔。

解决方案:针对这点,我的策略是晚上宁可再少睡一个小时,也要做好当天的复盘工作。

知其因果,出其策略。把存在的问题,事无巨细的记清楚,怎么改进也记清楚。

这样的工作使得我的绘画过程就像是在登山,而不是原地打转,解决好了一个问题,就上一个台阶,日积月累,你就会发现其实你已经登的很高了。

日益变厚的本子在我周转奔波各大考场的时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

当别人还是在低效的翻阅教材的时候,我是在翻阅自己曾经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也正是这样,每次进考场都信心满满,有底气。

有信心,有底气,在考场上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重要?

第二, 过度依赖教师经验,在表现技法上徘徊犹豫。

每次画很多钱买书,却不对书中内容进行认真的消化和练习。

经历过艺考或者正在经历艺考的同学们都知道,画室里的老师每个人擅长的绘画方式不一样,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是适用于考试的。

奇怪的是,很多人纠结的不是基本功的问题,而是表现形式的选择,犹豫不定。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速写有很多表现方式,笼统的可以归类为三大方式:

纯线条形式,线面结合式,纯面式。

我们都知道,只有一条路的时候我们会走的很好,如若有三条路,我们就完全不知道怎么去抉择,以至于摇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很多同学今天觉得,这个老师示范的纯线条形式很干净,崇拜的不知所以,就去学纯线。第二天别的老师示范,发现纯面的效果好强烈,还可以掩盖形体的不准确,又掉头去学纯面的技法。

来来回回,以至于在考场上还在考虑我该怎么用什么表现形式,这样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结果?

再次强调,形式可以加分,但掩盖不了基础的扎实与否。不要再谈所谓的风格了。

相信我,阅卷数年的各大美院老师比你我更清楚这一点。提升基本功,在目前阶段胜于任何表现技法的纠结。尽快的确定一种表现技法,深入的去练习。

第三,缺乏自发研究性学习。

我相信到了集中培训的后半程,大家都有了自己想要考的学校。喜欢服装设计的可能会选择,北京服装学院。喜欢动画的可能会偏爱传媒大学。

那么问题来了,你喜欢这个学校,想考这个学校,但是你真的靠自己,去研究过这些目标院校的招生规则和高分卷吗?

他们往年的出题趋势、他们的录取比例、他们的文化课和专业的配比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你去研究过吗?

是,的确,每年画室会出于责任和义务会给学生分析一些院校的招生情况,但是那不过就是晚上几个课时,2-3个小时的时间而已。

你又怎么能指望这么复杂的信息量,面对这么多学生,面对这么多可以分析的目标院校,他怎么可能一次性讲清楚?万一你想考川美,老师们就分析了天美,你该怎么办?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能主宰你自己的,只能是你自己。

考清华美院这个念头,我之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后来一个念头打动了我自己,我对自己说:是啊,清华美院多好啊,也的确不是人人都能去。

不过既然学画画了,总要为自己的目标拼一次,我就是想看看我拼尽全力之后,离这个心里的圣地还有多远,即便是败了,也不遗憾啊。

我从未觉得自己能上清华美院,我就是想找找差距。

我特别感谢自己能有这样的想法,这种念头给了我尝试的勇气,而不用对失败的结果承担心里压力。

就这样我开始自己买书来看,自己来分析。

毕竟画室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清华美院的。还是得靠自己。通过大量的s料,渐渐地我总结出来了清华应试的一些特点,

1 非常重视速写的分数比例,素描、色彩、速写三大科分数一致。然而在画室的传统教学中,留给速写的授课时间并不多。

2 多年来一致坚持考设计素描静物,而这恰恰是我擅长的科目。事实上画室当中很多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安排去考,而不考虑自己的强项。

3 非常重视文化课成绩,考生拿到专业合格证书之后,按照文化课择优录取。这在无形当中屏蔽了很多画霸和艺术复课生,他们往往画得很好,却因为文化的问题,卡在第一道关口。

而这就是适合我的战场。

第四:过度依赖老师的评判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艺考有个特点,临近校考的时候,老师会根据学生平时的成绩,安排去考不同级别的考试。

画室的优秀生则是主攻八大美院,差一点的去考一本综合类的大学,再差一点的就会去考二三级的学校。

老师的建议是没有恶意的,也是稳妥的客观评价,但是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可能性。

滑稽的是,我当时厚着脸,和画室里的画的最好的人,留京考清华。

大家都觉得很好笑,而且我也理解这嘲笑的原因,有的时候你不能指望别人事事都能理解你。不过滑稽的事,我很幸运的考上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外界理解我们的所有举措,既然坚持了那么久,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上场的机会呢?

第一,绝大多数的艺术生不做笔记,或有用的笔记,因此你要和别人不一样,要好好记笔记,认真复盘。

第二,不过度依赖教师经验,不在表现技法上徘徊犹豫。不在风格上徘徊。找到一种技法,迅速切换到练习模式。

第三,自发研究性学习,不能指着别人喂你,你会被饿死的,要靠自己去研究。不懂得可以和老师多多交流。

第四,不要过度依赖老师的评判,给自己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第三届、第四届新老学员师生合影

2012年10月18日,本轮课程的第二堂课由深受学员们爱戴的老朋友范天明老师主讲

课后,由第三届学员的班长潘安明大校做东,宴请当日的全体师生

大家渡过了一个愉快而难忘的夜晚

当日的宴会设在清华西门的中意梅园大酒楼

 范老师、董老师与潘班长坐在靠里的一桌
由于董老师当日参加中国圆明园学会的学术研讨会未能到校,大家先到餐厅后,首先依次自我介绍
董老师到后宴会正式开始

两桌的二十多为学员,场面颇为壮观

董老师感谢大家对教学工作的支持
董老师、范老师感谢潘班长为班级作出的贡献

刘啸是备受大家尊敬的书家

来到这个集体大家就都是朋友
天津的中国书协会员刘啸是本班的高材生
新加入集体的史虎城、姚丰收

首师大书法本科班李菲学员也加入到我们的集体,今天又在清华聆听范老师的精彩课程
新加入集体的新学员,衡水的常新章、金翔
我们这里还有日本的女学生—— 千代同学

两位老师与正、副班长在一起


这就是传说中的“熊抱”
回程的车上大家笑逐颜开

加载中,请稍候......

——记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竞赛组金奖获得者清华美术学院研究生许浩

        在人工与自然之间,在传承与当下之间,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体现了作者基于当下文化状态的一种文人哲思和人文关怀。

从模糊的兴趣到主动探索

  许浩来自湖南衡阳,2008年考入清华美院。陶瓷是他的第一志愿,但当时的他对陶瓷只有些“模糊的兴趣”,“感觉是一个实体、比较有创作性的东西”,他认为陶瓷跟纯艺术相比,受到更多的工艺限制,不是那么自由。

  随着课程深入,许浩开始真正接触陶瓷材料,深入全国各地的陶瓷产区,慢慢发现中国悠久的陶瓷艺术历史、多样的工艺选择、广阔的创作发挥空间等对学习陶瓷艺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工艺之于创作,虽然是一种限制,但同时也是一种材质的魅力,关键是如何把这种限制转化为材质的优势和特点。许浩认为,如果能把自己的艺术取向、艺术兴趣和陶瓷本身的特质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他积累了很多创作理念,一件件作品构思在心中慢慢“成形”。

  2009年暑假,许浩怀着“创作自己作品”的渴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奔赴景德镇。没有师长,没有家人,也没有熟悉的朋友,独自在景德镇住了将近一个月。他租了房子,找来设备,凭着一些零散的积累,零零碎碎地做了一些作品,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收获了些许经验。

  “不顾一切、热血、冲动”,提到这次景德镇之行时,许浩用这样的词来形容。他说,如果放到现在,肯定不会这么做,肯定会先联系老师和学校,争取更成熟的学习条件。但这次“幼稚”的冒险让他收获良多,他发现景德镇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多元化、国际化的陶瓷创作重镇。同时,他对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状况和生存环境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尽管后来又多次去景德镇学习,但大二暑假的那场冒险始终是印象最深的。

  毕业季到了,“做什么样的毕业作品”始终萦绕在许浩心头。他希望做这样一批东西:色彩单纯,强调形体和质感,用瓷本身的语言去说话。他希望把陶瓷还原为一种单纯的语言:“它就是一种材料,像油画、雕塑、玻璃钢、亚克力一样,是一种高温烧结、不透水,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它的美、丑,在于艺术家的创造,不在于陶瓷。许浩试图借助更加纯粹的陶瓷语言,凸显作品本身价值,凸显艺术家的自我思考和艺术经验。

  基于这样的理念,许浩决定以色彩单纯、易塑形的福建德化白瓷为基本材料进行创作。许浩认为,在中国,陶瓷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意义、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他想试着暂时把这些东西都放空,回到一个原点,只有“艺术家”和“陶瓷材料”两者,从这两者之间出发,去进行创作,产生更多创新点和更多发挥的可能性。他在本科毕业论文《灵性的物化——论陶艺创作材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中这样总结:“诠释这样的一个单纯的关系,不受历史与文化的限制,以艺术家自我的喜好、艺术积累、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出发,去诠释他与材料之间的一种可能性。”

  许浩的尝试获得了肯定,不仅《apple @ china》获得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竞赛组金奖,毕业创作中的另外两件作品《白瓷·心相之一》、《白瓷·心相之二》也获得了学校年度优秀毕业创作奖,并参加西安“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201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图为许浩作品《白瓷心相之一》。

  尽管,许浩试图探索出一种更加纯粹的陶瓷艺术语言,但艺术语言的纯粹并不意味着形式与内涵的缺失。《apple @ chin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浩创作《apple @ china》时,恰逢乔布斯去世,使他偶然间注意到了“苹果”这个词汇。“苹果”不仅仅是一种水果的名字,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从《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到牛顿,再到当代的乔布斯,人类赋予“苹果”非常丰富的语义。许浩在《apple @ china》中用“苹果”作为与当代电子化生活相关的语义,又用切割手法和金属装饰暗示了人在网络时代,因依赖电子设备造成的种种异化。这是许浩对社会的观察,也是他对生活经验的反思。在形式上,许浩认为,在排除了釉色之后,他还可以通过形和空间的切割变化增加陶瓷艺术作品的形式感。因此他在《apple @ china》上附加了一些金属装饰,使作品的质感更加丰富。所有这些思考通过精心设计,以单纯而富有变化的形式在作品中完美结合。

     谈到将来的发展,许浩表示他会立足于产品设计,展开多元化尝试,多与时代最前沿设计接触,开阔视野和思维深度。多与陶瓷材料打交道,深入了解陶瓷的各种特性、状态和效果。他认为,在校期间是学生探索自我的最好时机,他希望在这个阶段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把自我创造推进到极致。

供稿:美术学院  编辑:范 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美院书法研修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