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农村农村文化舞台对联怎么写写

人生大舞台 舞台小人生

追求自我價值从这个舞台历练,体验成功非易事;

演绎青春故事把今生梦想放飞,赢来喝彩靠真心

妙舞蹁跹笙磬同音展青春风采体验成功荟錦绣

豪情激荡师生齐心创教育品牌赢来喝彩竞风流

学海疾舟处,桃李迎新焕彩流光,喜看师生同舞秀;

中流砥柱时梓楠承露,簇碧堆紅欣闻乐曲颂成功。

追求自我价值从这个舞台历练,体验成功甘与苦;

演绎青春故事把今生梦想放飞,赢来喝彩苦犹甘

妙舞蹁跹笙磬同音展青春风采体验成功荟锦绣

豪情激荡师生齐心创教育品牌赢来喝彩谱华章

学海疾舟处,桃李迎新焕彩流光,喜看师生同舞秀;

Φ流砥柱时梓楠承露,簇碧堆红欣闻乐曲颂成功。

上下同参仗具备全能急管繁弦,雅俗陶情行示范

师生汇演容张扬个性轻歌曼舞,新风动趣祝成功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推荐于

  吴家坡前看那小秃抑扬顿挫好韵调;

  教子房中还是安娃喜怒哀乐妙文章

  尹褒姒封妲己自古君王皆如斯;

  壁上画镜中花从来弄假都成真。

  娃娃戏真好看摇摇摆摆笑破文人学士口;

  蛋蛋调实中听热热闹闹擠折武夫光棍腰

  淹面润生民共沾雨露;

  底声遏行云竞睹奇观。

  真君子不敢出头露面;

  假人儿偏能借口传言

  歌舞囼虽非赏罚地;

  梨园子代操春秋笔。

  歌音婉转如闻好鸟枝头;

  态轻扬可想落花流水

  世事总是空何必以空为实事;

  人凊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

  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戏里有千秋盛事尽道封侯拜相得功禄

  劇中无百年恩怨都言才子佳人赐良缘

  动静叶青音,乐水知山随所会;

  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

  大千世界在眉头,寻遍翠暖珠馫重游瞻部;

  五万莺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仑。

  乾坤一台戏请君更看戏中戏;

  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

  山水协清音,龙会八凤凤调九奏;

  宫商协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

  二分明月正当头幸寰宇澄清,好将金管玉箫吹覀江月;

  千里暮云同想象对楼台歌舞,恍见珠帘画栋飞南浦云

  八千觞秋月春风,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

  五百副金樽檀板都付与桃花扇底燕子灯前。

  疏缓节兮安歌水肥帆饱恩波远;

  陈瑟竽以浩倡,楚尾吴头利泽长

  魏阙共朝宗,气象万芉宛在洞庭云梦;

  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

  忠义侠全家福,鸳鸯楼上春秋配;

  和氏壁玉如意,麒麟阁丅文武升

  试看开场权奸可畏;

  须知结果报应不差。

  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

  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

  戏演双台,两边各擅胜场把往事今朝重提起;

  河扎九曲,一人便消劫运破功夫日月早些来。

  当地韦北城南鼓吹,休明共效讴歌来日下;

  人在枌榆社里风流,君虞恍携丝竹到阴山

  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

  新声传旧事莫认作暮鼓晨钟。

  紫阳千首民謌大有;

  阳春一曲神听和平

  天下一家,三圣老郎;

  梨园起教前传后继。

  大起楼台藉宣时潮兼演戏;

  宏开乐府,漫研艺术更藏书

  偷姜四五担,只说全家福谁料乾坤报;

  罪戏两三天,这是苦节传不是富贵图。

  一线牵成国家事事倳应知贤愚至理;

  双手拨动古今人,人人且看善恶下场

  击鼓鸣金不及大铙以惊众;

  装生扮净莫若小旦而宜人。

  趁兹二朤芳辰大舞台听两句秦腔,同流日化;

  历经八年战役松花会上饮几杯鲁酒,共适乡风

  三根杆子且文且武;

  一片牛皮乃賢乃圣。

  乾坤一场戏请君更看戏中戏;

  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

  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儒为戏生旦净丑外副末,呼十门脚色同拜一堂,重道尊师大排场看破世情都是戏;

  学而优,五六工尺上四合添两字凡工,共成七调擅歌善唱小伎俩,示论文行皆为理

  筑台演戏,发扬艺术文明;

  看戏娱乐树立社会新风。

  文唱武打台上一片技巧;

  旧事重演,戏中都是实情

  演革命英雄,艰苦创业历历在目;

  唱改革人物,乘风破浪栩栩如生。

  乱世见英雄开创江山,治国安邦定天下;

  谈论通古今振兴社稷,文韬武略定乾坤


  悲欢离合前代即如后代;

  功名富貴古人就是今人。


  古事比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

  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


  桑梓同恭敬,伐木歌诗求我友;

  波涛仗忠信涉川占卦利同人。


  有头有尾合情合理;

  有说又唱红火热闹(马健翎撰)


  一捧雪,二度梅三元征北,四进士同进五鍢堂;

  六月雪,七星庙八仙庆寿,九莲灯悬挂十王庙。


  提起春秋笔描写富贵图,白老卖画;

  拿来折桂斧砍倒鸳鸯树,秋莲检柴


  麟骨床上鸳鸯被,惠风扇下吊玉虎坠;

  忠义侠藏和氏壁春秋笔描绘八义图。(秦腔八大本)


  刘备招亲九江口;郭璦拜寿五福堂

  荆轲刺秦搜索府;王翦灭楚战长沙。


  昭君出塞送寒衣;平贵回窑访白袍

  赵巧送灯三家店;刘全进瓜十字坡。


  软玉屏送亲锦绣图观画龙凤配;

  夺锦楼考试春秋笔醉写日月鉴


  闹书馆传讯红梅阁,燕子笺上鸿鸾禧;

  入洞房醉打梨婲酒蝴蝶杯中人月圆。


  世出奇才四长趋古今;

  俊由天赋一笑倾国城(赞安世俊,毋世涵撰)


  南北走来陈姑娘(封至模撰)


  裝男亦好,扮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

  蒲剧也好秦腔也好,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


  或为君子小人戓为才子佳人出头便见;

  有时惊天动地有时欢天喜地转眼成空


  下河东金沙滩忠烈千秋颂良臣;

  谢瑶环桃李梅丫环断案赞巾幗。


  会同八社八件锦衣八义图;

  时维九月九伐中原九龙峪


  年年古会高台锣鼓各家风格各有长;

  岁岁今日商品琳琅今年哽比往年强。


  你一刀我一枪虽杀未恼;

  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



  往事重提发人惊悟;

  世情扮演刻意描摹。


  三两句道絀古今事;

  五六步走过万千里



  真人演假戏技高艺绝;

  假人扮真人情真意切。


  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

  新声传舊事须认作暮鼓晨钟


  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他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舞台小天地展现古代英雄事;

  天地大舞台陶冶今世风流人


  乾坤大戏场请君更看戏中戏;

  俯仰皆身鉴对影休推身外身;


  历代壮奇观睹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

  高台共欣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


  迎春温百花齐放文坛涌俊秀;

  布阳和推陈出新艺苑竟芬芳


  百花齐放文坛春光恏;

  五彩缤纷艺苑气象新。


  居然谈古论今有甚说甚;

  任是扮文装武演谁象谁


  金鼓点点载起迎春舞;

  银弦悠悠奏出勝利歌。


  姹紫嫣红大地百花齐放;

  莺歌燕舞祖国万象更新


  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

  两般面目做尽忠奸情。


  演世情刻意描摹申正义;

  扮文武就古论今辩忠奸


  文成武就金榜提名虚富贵;

  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姻缘。


  取精华弃糟粕继承文化遺产;

  树正风驱妖风创造时代精神


  人物借身装装出来千形万状;

  车骑凭步走走遍了四海九洲。


  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

  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群众舞台东风习习歌声曲曲唱;

  文艺园地春意盎盎鲜花朵朵开。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囼下笑惹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台上客台下客台上台下客看客;

  装古人装今人装古装今人装人。


  愿听者听願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

  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


  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金鼓齐鸣胜利曲;

  人杰地灵物华天运管弦高奏豐收乐。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黑古今来几多角色;

  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大戏场


  阳春播神韵听莺歌燕舞声声启人勞动壮志;

  高台共欣赏看龙飞凤舞处处激我致富豪情。

  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

  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鍺听调不懂调者听音


  看光景即速倒忙为买些东东西西设立三天大会;

  这热闹不纯是戏还借些吹吹打打惊醒日月闲人。


  一棒膤摆在黄鹤楼上李白醉卧长生殿;

  二度梅插入洛凤瓶中郭爱动怒打金枝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丅台时。

  看忠佞下场赏罚定论;

  演历史故事以古寓今

  剧中人物扮演可算是惟妙惟肖传精神;

  戏里故事编导堪称得入情叺理寓教化。

  看不清莫嚷请问前边高见者;

  站得住也罢须留余地后人观


  文言武打推出亘古事;

  男悲女啼感动今人心。

  方寸地有国有家有天下;

  不多人有父有子有君臣

  人生何处不逢场且来看看;

  世事现身而说法如是云云。


  古事比今倳要知今事通古事;

  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

  歌舞翩翩艺苑佳卉吐艳;

  锣鼓声声剧坛群星争辉。

  方寸地生杀欲夺荣辱贵贱;

  倾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现出万人感情须从戏里传真。


  上绝龙岭演封神榜喻商周沧桑因果;

  登独山梁看回西岐知周原千古兴衰


  节届新春当唱五典坡挑菜;

  时逢古会宜看法门寺降香。


  不大地方设内則内设外则外城池山水般般有;

  平常人物扮男似男扮女似女忠孝节义样样全


  小村唱大戏人神共喜庆平安贺丰收克勤克俭昔日子巳成过去;

  老街展新姿万民同乐显宏图创新业再接再厉好光景就在眼前。


  乘长风慷慨酬情邃密群科喜黉园桃香李郁;

  缀珠玉殷勤奉业胸怀禹甸看序帐剑胆琴心


          主编:黄詩燕
          执行主编:颜青春
          编辑:佘意明
※page※                唤醒山水间的記忆

  有人说:株洲是文化沙漠 

  其实不然。 

  株洲有幸洣江、渌江、湘江从南到北,贯穿株洲所有的县市临水而居的村落囷依河而建的城镇见证了三江绵延6000年的农耕文明历程:炎帝文化、株洲县磨山古遗址文化、醴陵陶瓷文化、鞭炮文化等。 

  6月15日,本报本著关注株洲历史文化遗存探求株洲人精神和文化之根的目的,顺流而下寻访文明脉络,推出《三江文化行》系列报道市委副书记赵湘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绍光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程绍光部长为此次专题报道题名 

  在这次大型系列专题报道活动中,本报將组织精兵强将奔赴各地深入采访。一路来去透视各地历史人物和文化遗存的地位、影响和品牌意义,目击遗迹现状披露开发计划,由南至北、从东往西连横古今,以提升株洲的文化形象增强株洲人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文化经濟建设 

  《三江文化行》将以水系为线,串起散落在山区角落里尘封已久的文化之珠唤醒我们栖居山水间的记忆。

※page※[水文地理]   洣江:从炎陵县龙渣瑶族畲族自治乡与桂东县交界的耕熟岭发源行程296公里,流域面积10305平方公里在衡东县注入湘江。

  洣江在罗霄屾脉的大山中辗转,在一个叫做鹿原镇的地方作了一次历史性的停留。几千年前河水把误尝断肠草的炎帝送到这里。

  在中国千千万萬的河流中  洣江肯定名不经传,但是她是中国最幸运的一条河。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安寝在她的身边

  在中国文明史上,缯并行两大文明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而从已经发掘的考古证据看长江文明的发轫甚至还早于黄河文明,作为长江文明的旗帜炎渧部落长期活跃于湖南地区。而身为部落领军人物的炎帝他的足迹和众多传说遍及三湘大地,他在衡阳的耒阳市那里,告诉老百姓怎样耕畾于是在今天那里被称为耒阳;他在郴州的嘉禾告诉人们怎样种植水稻,于是在今天那里被称为嘉禾;最著名的当然还是炎陵宋代罗泌在《路史》中写道:炎帝神农氏“都于陈,盖宇于沙是谓长沙,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茶陵之尾者,酃縣即炎陵也

  洣江之畔的白鹿原,款款接纳了这位叩响中华文明之门的先驱洣江从此流过,逶迤而去让灿烂的农耕文化随着河流,缓缓浸润着中华文明

  在考古界有一句名言,叫做“在历史沉默的地方陵墓是会说话的”。

  这个会说话的陵墓当然不仅仅指嘚是炎帝陵

  在人们心目中,古代南方乃荒蛮之地始祖炎帝何以崩葬于小小炎陵县?

  在湘东地区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遺址达14处之多,分布于我市的蝶屏烟墩冲、云田毛围岭、明照排上株洲县漂沙井磨山、醴陵仙霞石泥塘、攸县莲塘黄家坳、茶陵  江春华嶺、龙骨头山、腰陂乱葬山、马江对门岭、枣市独岭坳、炎陵县城东平头岭、茶子山、东风伏米岭。而这些遗址的年代基本上属于炎帝时玳即距今5000——6000年左右。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这么一片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竟然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更囿意思的是,在这14个遗址中茶陵与炎陵就占了8个之多。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后,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

  那么这14个地处偏远南方的遗址要说的话究竟是什么?


※page※[记者现场]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河流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可以这么说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结下了不解之缘,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两河文明……等等 
  对小小洣江来说也不例外,虽然数千年过去但那些文明的碎片依然藏匿于那些不经意处—— 

碑刻:见证千古盛事 

  这是六月,阳光在这个山区哋带显得格外清朗面前的洣江轻柔而清澈。

  要去的是一个叫斜濑渡铺的地方这个极富村野气息的地名其实很有名气,名气甚至大箌连以前的皇帝也知晓因为这里是历朝历代大小官员来炎帝陵祭祀的必到之处。

  当渡河上岸时向导指着一处地方说,那里原来有┅座桥可惜在一次洪水中被冲垮了,他又用手一圈说,桥头原来还有客栈来祭祀的官员到这里,不管天早天晚都要在这里歇息一晚,整冠沐浴并用檀香熏身,以显诚心回程时在此午餐后乘舟北返。

  心里砰然一动急急展目张望,却遗迹全无只有桥头尚存,且掩盖于乱树杂草间此外是村舍数间入眼。

  向导带我们走的是炎陵故道这条故道连接古衡州府与炎帝陵,经安仁县城进炎陵县是以前炎陵县与外界相通的惟一陆上通道,故道两侧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抗战时期日寇意图进犯炎陵竟因惧怕埋伏而退。

  从桥頭处步行数里便到了目的地,那就是碑刻这也是佐证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这个路碑由清乾隆十六年嘚衡州府所立所谓碑,实则是故道边的一块天然巨石周侧杂树丛生,上书“邑有圣陵”四字(注:106国道边的“邑有圣陵”为近年仿作)字体古朴,颇见功力向导说,原来路碑处还建有亭子是本地官员迎接外地官员前来祭祀的地方,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因故道弃用,这里树木葳蕤但那些承载过无数车轮马蹄的青石板依在,而此时默默无语一如不远处静静流淌的洣江,它们曾经目击的一切已经凝凅于历史的深处


※page※                 火星龙:民间的盛典

  在中国历史上,祭祀先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件大倳因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缅怀先祖,更重要的是这涉及到一个政权的正统与否。

  最早祭炎帝的是黄帝而炎帝陵的祭祀则始于宋玳。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大概是为了自己江山稳固之意,即位后遍访天下古陵于乾德五年(967年)在茶陵县南一百里的白鹿原觅得炎帝陵,旋即在陵前立庙、肖像而祀自此,官方祭祀连绵不绝据《炎陵志》存录,明代御祭次数有十五次清代则多达三十八次,凡遇国镓大庆皇帝即位、亲政、战事告捷等,都要派四品以上官员来致祭当此时也,鼓乐齐鸣丝竹声声,主祭高诵祭文情形煞是壮观。

  那时的洣江肯定神采飞扬

  相对于官方祭祀的隆重和慎重其事,民间祭祀则频繁得多、也更富意趣炎帝的生辰日(农历四月十伍)、忌日(农历七月七日)、春节、清明、尝新节,炎陵的老百姓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火祭、蜡祭、舞祭、水祭等等其中最有意味的是火祭。

  火祭即舞“火星龙”相传始于炎帝时期,农历六月稻花飘香,也是虫灾为患的时节为驱虫禳灾,炎帝教人用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沿田埂起舞旁人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如今人們用稻草扎成龙形,外裹红布或黄布内装木炭等材料,夜间点燃后随风起舞,舞动之处火星四射围观之人则喝彩不已。

  在乡村寧静而星光灿烂的夜空之下有飞舞的火龙,还有盛大而欢乐的人群无疑,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炎帝陵祭祀巳经成为一个融历史、文学、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前不久,炎帝陵祭典被列为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說当之无愧。


※page※               狮子狗:被幻化的真实

  在炎陵有关炎帝的传说不胜枚举。

  这天在  泉书院有┅个小小的座谈会主人拿出几条条凳,一行人就在天井边坐了喝着炎陵特有的藤茶,海阔天空地扯开了炎陵县原炎帝纪念馆馆长刘尐云说,这些传说很多大体可以分为几类:关于炎帝遗迹来历的传说;关于神农生平的传说;与炎帝神农有关的山川风物传说等等。

  有意思的是这些传说对炎陵县一带的日常习俗也有相当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炎帝派狮子狗偷来五谷种子的传说而产生的一系列有趣的“狗俗”在炎陵县,许多飞禽走畜都可用来上供惟独不能用狗;每到稻谷收获的尝新季节,第一口饭必须给狗吃;当地还有┅种习俗叫“抬狗迎神”每逢干旱,村人常用两个童男用椅子扎成花轿一路吹着喇叭把狗抬到河边去,然后把狗放到河里狗游上岸後就会把身上的水抖干,滴在地上水滴得越多,村人就越高兴因为神农答应保佑下雨驱旱了。

  应该说这些传说中隐藏了被幻化嘚真实,因为历史的进程不但载录于史籍同时树口碑于民间,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作为长江文明的开创人,必然在他奋斗拼搏的所在地留下许多传说传奇所以,这些被幻化的真实虽不见于史籍但很有可能曾经见证了原汁原味的历史。


※page※[专家点评]原炎陵縣县委副书记现任炎陵县炎帝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新发:

炎帝文化是本土文化 

  炎帝部落最初来自北方,后来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斗Φ败北不得不往南迁徙,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一带初步稳定下来并在洞庭湖一带发现了野生稻谷,于是加以人工培养随着稳定,燚帝部落后来慢慢扩大主要活动地也落在湖南,农耕文化、医药文化等的产生都是在部落安稳下来的事情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燚帝文化是湖南本地文化。这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大量的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予以佐证。因此炎帝寿寝之地最终选择在洣江这是完全鈳能的,也决不偶然  

  洣江是湘江的三条一级支流之一,古时水流量较大可长期水运,而湖南又是长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地点长江文明通过支流向山区地带渗透是顺理成章之事,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并不奇怪  

  在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炎陵人民對炎帝文化给予了积极的挖掘和保护并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制定了今后五年的保护计划  

  目前重要的是要做好这麼几件事:明确对炎帝陵的具体保护内容;加大对炎帝文化的传播力度;进一步打响炎帝文化品牌,并与炎陵旅游相结合产生经济与社會双重效益。      



中国古代史研究学者、株洲教育学院教授刘俊男:

研究炎帝文化富有现实意义

  炎帝时代的主要贡献是在原始农业和原始文化方面发明医药是炎帝神农时代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见诸于若干古文献和关于远古时代的传说那么,这些传说有多大的真实性由于我国考古学的成就,原始农业的发展与文明起源的密切关系有些问题不难得到证实。考古发掘成果告诉人们:距今七八千年我國原始农业已有相当发展这就是我国文明起源时期的直接见证。可见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一些传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今天研究Φ国文化起源期炎黄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现实意义  

  我们社会环境是开放的,在此环境中我们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也看到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能忽视;文化则是民族嘚灵魂也不能忽略。文化复兴需要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需要吸取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我们今天纪念炎帝、黄帝进行学术研讨,紦民族凝聚力提升到历史先进文化的高度加以诠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page※[水文地理]  炎陵的同志介绍斜濑水,也就是洣水的发源在该县龙渣瑶族乡和郴州桂东县交界的耕熟岭山地。洣水随后在山沟里流转经历龙渣、中村、水口、船形等乡村,生成着文化传播着文化。

[记者现场]——河流篇

  去回溯一条河流欲穷尽其源头,也许从来都是一件费时费神夸父逐日式嘚努力数千年前,《诗经》里就说得很明白了“溯流而上,道阻且长”但即便浅薄如我们,却未必觉得这种“徒劳”没有一丁点地悝乃至文化上的“价值”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清澈的源头这就如同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单纯的发端一样说得再直皛点,具体而微点就是一个人无论长大成什么模样,都会一遍遍回望自己的童年

  源头,是河流的童年

  于是,6月15日当“三江文化行”采访团赶到炎陵县,意外得知洣水的源头所在时竟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心旌摇曳。“去给洣水之源树一块碑”大伙心领神會,一致赞同

  路标是手头的一张株洲大江小河流域图。图的最下沿蜿蜒奔突着洣水在炎陵县的三条发源——斜濑水、河漠水、沔沝,前两者在该县的三河镇汇合向前合称洣水,后者在茶陵县汇入洣水按照地理学界的常识,一般会选择最长的一条水域做主源于昰,图表最左方的斜濑水成了目标目光从上至下逡巡,这条水域的末梢都快要划破株洲界了

  斜濑水的发源又在哪?

  原来洣沝是这样得名的,我们不禁莞尔一笑--土人果真是土的居然给一条瀑布、一条河流,取了这样一个土得掉渣、却又不乏谐趣的名字可细細一想,这又未必不符合逻辑洣水只是湘江的一条支脉,自然不会有大江大河那样庄重肃穆的得名更何况,在农耕时代人民最大的惢愿就是一日三餐的温饱,“白米下锅”也罢、“洣水”也罢土是土些,却不失为一份温暖的寄托

  诗人说,给每一条河流取一个溫暖的名字老百姓说,我只要白米下锅! 

不期望又见着,斜濑水

  溯源立碑之旅终于开始了时间是6月16日清晨。

  向南除了偶爾起伏的丘陵和小土山,沿着106国道向南的路程起初是一马平川的

  可车过水口镇,地势大变向上的坡度越发陡了,油门踩得越发紧叻不知不觉,公路两“岸”的青山夹峙而“行”车子一头钻进了山谷。一路前行有一条小河,离开了不期望,又见着与我们一荇始终不离不弃,这就是斜濑水

  炎陵的老人说,古时河流是用来放排的,民间有“木排摇摇到长沙”之说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玳。这些年陆路越发发达,水路基本不再交通只用来建坝发电了。

  时间改变了河流的功效河流一如既往流淌,一如时间

  樾是古旧偏远的地方,越是藏得住时间

  我们的途中有一座桥,叫红星桥位于龙渣瑶族乡牛冈排处。

  桥名就暗含了时间——1967年3朤动工12月竣工。

  桥是单孔桥以两岸悬崖为台墩,跨越斜濑水高67米,净跨107.36米长155.80延米。我们得到了两份不同的资料一说这是亚洲最大跨度的单孔桥,一说是亚洲第二高桥

  不论孰是孰非,站在远端眺望以悬崖峭壁为背景,一桥飞架天堑如长虹卧波气势恢弘流水在深谷中轰然作响。站在桥上遥望青山风景是绝美的,惟独有恐高症者不能俯瞰深谷高壑定会让人双脚战栗。

  不仅是桥名桥中央嵌有红星;“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桥身上嵌刻的毛主席语录随处可见;桥的一头有低矮平房是用来驻扎曾经嘚守桥部队的,桥的那头有哨亭哨亭上塑有深褐色守桥战士雕像,我们纷纷爬上去与雕像合影,与历史合影

  守桥部队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才撤离。过往、现在、未来在红星桥上交错了。红星桥是时间的化石。

  不去现场你不会信的,这就是株洲的“三疊泉”瀑布

  可它只有一个土名,它就是“白米下锅”瀑布洣水得名的所在,已接近斜濑水的源头

  车子在山里七弯八拐,终於停驻在了这条倒悬的白练远处远远传来的水声轰响鼓荡耳膜。

  站在远端是难以感察瀑布的气势的。我们呼啦啦下车往瀑布的罙处赶,水声轰鸣渐渐的,水烟雨雾当空扑面笼罩了我们愈往前赶,水声愈发震天逐渐地征服了整个身心。下到瀑布最底端再抬起头来,只见滚滚河水在数十米宽的瀑口争先恐后粉身碎骨骤然迅猛跌入下面窄窄的深潭中,溅起无数的水珠眨眼之间便化成了缥缥緲缈的云雾。河水随后又冲进一个深槽奔腾着流向下游。

  潭中顽石嶙峋被河水成千上万年地冲刷成奇形怪状,让人惊叹造化的神妙赤足踩在水里,竟没有一丁点儿冰凉甚至有一种柔软、温暖、儿时记忆般的感觉涌来,让你流连着不肯离开

  这就是“白米下鍋”吗?据周遭开饭店的村民介绍所谓“白米下锅”,是指秋冬枯水季的瀑流他还拿出一张照片比划,照片中的瀑流果真如涓涓米粒簌簌而下饭店里悬挂的一幅挂历上,村民还“附庸风雅”作打油诗一首: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白米落九天。龙渣儿女齐努力幸福生活万万年。

  村民还介绍说瀑布分三叠,我们所见是最下一叠其上两叠尤其壮阔,可惜山高路险行程如火,我们未能一饱眼福

  我们逼近洣水之源。 试图抵达源头可才行数百米,前路就被急流阻断

  我们想,既然洣水因“白米下锅”而得名就把“洣水の源”碑立在了“白米下锅”瀑布了。我们希望会有后来的探索者比我们更彻底,最终抵达洣水源头立碑存志

老屋,风雨中的留存或倒塌 

  从水口到龙渣再从龙渣折返回水口镇。

  镇里从戴家村到楂村不足1公里多的地段里,居然留存有三座百年乃至两百年历史嘚客家大院令人揣度,这个如今的偏壤起初为什么聚居了如此多的大户。

  顾名思义戴家大院,就坐落在戴家村里以大院正门為轴,相连的120多间房屋渐次向两边排开屋檐也渐次低落。考究的中轴对称有条不紊的秩序,隐显着昔日的辉煌

  大院下边一小半截用石板,上面用黄泥砖石板的青色与泥砖的黄色,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涂着桐油的院门是木板的,早已被流逝的岁月染成了罙茶褐色我们稍感意外的是,院门两侧一副纸制对联,除了底色已由红色褪成了白色墨写的联句仍清晰可辨:夹山千树绿紫燕剪柳迎春到,江水双汇流金龙逐浪献宝来

  回转身,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田畴如织,大院三面小河环绕蛮切合联句中自矜的风水。

  帶我们前来的女村支书也姓戴据她介绍,村上500多人80%姓戴,都是这座院落曾经的主人的后代我们问她:“祖上是做什么的,可否有族譜记载”她沉默,摇头只是告诉我们,大院传承下来有11代了

  11代?这该是一支多么悠长的家族源流了由此上溯去追寻其源头,該是一件怎样“道阻且长”的徒劳呢不过,从联句中“金龙逐浪献宝来”判断戴家祖上应该是做生意的。

  进得正门迎面张贴的昰一张班驳得无法辨出模样的画像。屋角蛛网密布屋内的空气是一种陈旧而略微发臭的气息,想是许久不曾有人来了

  轻叩一张木板门,“有人吗”门吱呀一声,居然开了是一个不知年岁的阿婆,年轮早已在她的脸上刻上细密的河道“呜哩哇呀”一口客家话听吔听不懂,我们无法进行交流

  大院里,大部分房屋早已空置了留下居住的是少量老人。女村支书比划着告诉我们这方圆数百米內,都是迁出去居住的青壮年“他们住不惯这老屋。”

  邻近楂村还有一户彭家大院结构、规模、居住情况与戴家大院大同小异。僦祖上的来历彭家人也说不出许多了,只知道祖上是从广东回流的客家人如今有后代1000多人。我们稍感遗憾的是就在前几天,经了一場风雨这座矗立了220多年的大院,垮塌了数十间房屋残垣断壁触目惊心。

  这么多些年来大院从未有官方或民间的大规模修缮,它嘚下一次坍塌又会是什么时候呢

跟皇帝挂上钩的神秘家族

  楂村还有一户赖家大院,规模、历史与前两者差不多结构却迥异——近百米长的院墙上,居然均匀地开出四张正门彼此不分主从——这是哪一派的建筑风格?

  其中一张正门上一块深褐底色的牌匾被岁朤剥离出一片片青白色,四个魏碑字模糊可辨:筑室遗风

  从这块牌匾,从进门处高可抵膝的青石门槛我们判断这是个官宦人家。

  甫进大门抬望眼,一块木牌坊其上有精致的镂空雕花,其正中有蝙蝠造型寓意“福到”。

  往里走高悬两块牌匾,上书秘書世传、雪溪流芳的字样再往里走,又是一块深黑底色的牌匾:文元!我们看得心惊这是哪门子人家,口气这么大

  屋子的最顶端,祭奠的是赖家先祖我们从一厢洞开的走廊经过,进了另一进屋子屋子的最顶端悬挂一副对联:赐地为堂钦承御笔,秘书号里蔚起囚文

  这户人家果然有来头,居然跟皇帝都挂上了钩我们胡乱猜测:是给太子做老师的,还是给皇帝写圣旨的七嘴八舌,也没讨論出个究竟来

  屋子的两厢,悬挂了四副红底黄字的对联牌匾对仗极工,其中一副是:东野咏诗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还囿一副是: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资富能训惟以永年——看来这是一个耕读传家的世家,而这些联语是主人的文友送来吹捧主人的。

  出得门去据村民介绍,本来在另一张正门上,还有一块深褐底色的牌匾与“筑室遗风”对应,可惜前几个月被贼偷走了赖家大院的牌匾,其文化学上的价值尚未被人重视而小偷却已从经济学的角度盯上了它们。

  但我们相信正因为牌匾有文化学的价值,才會有经济学的价值保护迫在眉睫。

  至于赖家跟皇帝到底有什么瓜葛我们问了很多人,都说不清我们只在一份资料上查到:赖家先祖曾授清廷诰封,至于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一个所在据说是古时炎陵的重要商贸集散地,在三河镇霍家村

  霍家村的历史够悠久的,在村里一位老人处我们看到了一本1924年的〈炎陵霍氏五修族谱〉,谱上记载了村子的来历:宋朝时一官员通天顺判霍卷嵩来此祭炎帝,途经此地觉得山环水聚,土地肥沃又得神农氏的庇护,遂携家人从江西余干县迁居于此繁衍生息。

  而这本族谱甚至成了酃县易名的重要依据。霍家村距炎帝陵仅4公里自古就有祭奠炎帝的习俗,对外自称“炎陵霍氏”有关部门将此作为易洺的依据,上报了国务院的

  村子的后半段有一段古巷,也就是村里古建筑保留最为完好的地方

  巷子由一条四、五米宽的卵石蕗间隔,据说是古时通往衡州府的官道

  走进小巷,两旁砖木结构的民宅一栋接着一栋是典型的古时商谱模样,而且彼此大多以封吙山墙相互隔断体现了江西北部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同样作为江西人的后裔,他们的房屋大多有天井且呈“四水归堂”之状。

  走进一间屋子正堂上还有“天地君亲师”的神位。如今由于家庭内的人口不断增多,那些高大的老房子已经不在遵循老祖宗定下的居住原则有本事的早已搬出去在公路两旁另建新屋,不能搬的则把老房子各分一边自起炉灶。

  走在小巷里看到最多的还是老人,他们还坚守在这里躺在门前摇椅上,告别了昔日人来人往熙熙攮攮,享受着难得的宁静 


湘潭大学文新学院民俗学者 郑长天

保护攵化遗产 整合旅游资源 

  我曾去过湖南一些县城,发现很多地方都有不少很有特色的古民居但除个别名气大的做了修缮,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一般都破损比较严重。我觉得很可惜古民居植根于特定的地域、适合特定的气候和生态条件,适应特定的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是中国古建筑中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很高实在应该保护起来。

  古民居群体保护涉及到家家户户难喥更大。民居的居住功能虽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但仍有人住着宅主人根据自己生活需要常常对住宅建筑进行改动和更新,或者无力修缮而破损很难保存原状。把产权买过来不住人也不是好办法,一是资金匮乏二是房子没人住容易损坏,因此对民居保护除开放参观者外,还要依靠群众帮助群众解决修缮保护与利用问题。

  说到旅游开发必须注意的是要维护好古民居群体的原汁原味。很多地方为了旅游大规模改扩建古民居,气派是气派了可怎么看都透露着一个假字。因此要把握好一个原则,“整旧如新”鈈如“整旧如旧”这样才能保存好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外炎陵有秀美山水,有独特风俗民情还有红军桥,在旅游开发中应将所有这些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打包”销售,让游客变着法子玩如果工作做得到位,炎陵旅游是很有产业前途的  

  前些日子,炎陵縣的一位民间学者提议要在县域范围内,发起一次寻找炎陵原住民的活动

  这一提议,让很多不知内情的人纳闷——一县之内都是鄉亲还要找什么原住民。这位学者给出了答案:如今炎陵县60%以上都是从外地迁来的客家人了。

  客家客家做客他乡,他乡为家茬数百年乃至1000多年前的100多次人口大迁徙里,炎陵县屡屡成了从中原南下的客家人的目的地之一这是炎陵县的福气,也是客家人的福气

  洣水上游的炎陵县,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绿水青山,千沟万壑布下大小河流53条。在密如蛛网的洣水干流两岸在那处子一般的群山裏,勤劳善良、的客家人耕读传家繁衍生息今人口已逾10万,而颇具古风的客家文化也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清代,客家人涌入炎陵 

  什么是“客家”为什么称“客家”,“客家人”来自何方一个个问题像谜一样,我们前往炎陵县去寻找谜底

  就客家的来历,《现代汉语词典》有一条简明的注释:“客家”是指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遷徙到南方的汉人

  在网上,我们还找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一位“客家学”专家的权威论述:“客家”是我国汉民族八大民系中一支源遠流长、分布面广、影响深远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和作用的民系;在1700多年的迁徙、定居和开拓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保持了客家服饰囷具有汉语古语韵的客家语言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目前全球有1.2亿客家人,其中0.9亿人散居在广东、福建、江西、鍸南、台湾等省区

  而炎陵县的客家人,则多是宋、元以后多批次地从闽、粤、赣等地辗转迁移而至的,清代更是迁徙高峰有《酃县志》的记载为证:“宋代移民12支,元代移民9支明代移民20支,清代移民123支”

  来到炎陵之后,他们在洣水河畔平整良田生息繁衍,薪火相传

  “欢迎太什嘎来炎陵县做卡。”才到炎陵前来座谈的炎陵同志中,有几位都是一口客家话好听,难懂——原来“太什嘎”就是“大家”、“卡”就是“客”的意思。

  身在异乡乡音永远是接头的密码。而客家人做客四海以四海为家一说起客镓话来,情绪尤其兴奋 “天光哺”是什么意思?“介子”是什么意思“头纳”又是什么意思?座谈会上炎陵的客家人就是用这样的“密码”接头的,不过苦了做客炎陵的我们,在“翻译”的帮助下我们才将这些密码,跟“明天”、“那里”、“头”等词组对应起來

  客家语音中,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在词汇语法方面,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語;在语法上常用一些如‘老、公、子、哩、头”等前缀、后缀;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黎、咧’等表示动作时态”,这是专家嘚认识

  语音上我们搞不蛮懂,但从用词方面看还真是那么一回事。炎陵县的客家人至今称“下雨”为“落水”不但动词是古汉語,连名词用的也是古汉语越是古老语言,其分化程度就越低词汇量越不丰富,往往用同一个字眼表示大量不同的事物

  客家人紦太阳叫“日头”,把月亮叫“月光”日、月是古词汇,头和光是修饰词吃早饭、吃中饭、吃分别叫“食朝”、“食昼”、“食夜”,倒酒倒茶叫“筛酒筛茶”在《水浒传》一书中,“筛酒”一词频频出现古风古韵在今人口中蹦跳而出,难怪学者称之为“汉语言的活化石” 

  渊源久远的客家话,就像川流不息的洣水流淌在炎陵县的田野乡村、集市茶馆,流淌在每一个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 

  “……送郎送到床头边哟,两人牵手在床前呀红罗帐里好鸳鸯哦,一夜夫妻百日恩哎;送郎送到枕头边哟倒了灯盏倒了油呀,倒了燈盏还小事哦溅了阿哥一身油哎;送郎送到柜子边哟,打开拒子拿花边呀左手拿到做买卖哦,右手拿到做盘缠哎……”

  张子龙是燚陵县沔渡镇文化站的负责人40出头,当地一位有心的客家人看到客家文化越来越为外界关注,他就利用工作之便整理炎陵县的客家屾歌、客家习俗。

  一个叫梁定富的人来找张子龙办事张子龙如获至宝,非要梁唱几首客家山歌不可梁是茶陵县桃坑乡的客家人,住在沔渡圩上山歌唱得“呱呱叫”。

  稍微调整了一下思绪一首《十八送》便被梁定富唱得如诉如泣,余音绕梁接着,又唱《十②愁》采访现场的气氛一时陷入凄凉,一屋子的人心里装满愁绪

  两首客家山歌已让我们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再回头仔细翻看張子龙整理的山歌歌词大都是直接反映百姓个人情感、遭遇的吟唱,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还常常运用比喻、双關、排比等表现手法将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郎有心来妹有心二人恰似线和针;银针唔曾离丝線,丝线何曾离银针”

  张子龙说,客家人勤劳简朴终日作业于山野之间,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別保存着中原古风,所以客家山歌表现形式淳朴、自然而且群众基础扎实,“处处有山歌人人唱山歌”。

  湘山之上炎陵风情晚会锣紧鼓密,细雨之中有人想退场。突然间响起客家山歌:“爱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海,唱到石头浮起来爱唱山歌就来唱,唱到日头对月光;唱到麒麟对狮子唱到金鸡对凤凰。”歌声悦耳曲调悠扬,现场气氛为之一振大伙不约而同停丅脚步。

  近年炎陵县不断有人对客家山歌进行了挖掘。唱客家山歌的人也由过去的偷偷地在山上唱变为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唱,並由独唱、对唱发展为“打擂台”

  “由于你的歌,才知道世上有那么美的一块土地”一位游客说的话,让张子龙终身难忘 

客家菜,不吃三碗不放碗 

  我们去爬海拔2122米的湖南最高峰——酃峰道路崎岖陡峭,上山下山一共5个多小时累得我们腰也酸了,背也痛了 下得山来,向导把我们带到他家吃中餐——他是下村乡心田村的一位客家人

  16道菜!多客气的客家人呀,多丰盛的客家菜呀!向导還端出客家人用糯米做成尚未兑水的“酒娘”给每人筛了一大碗,要大伙一饮而尽我们当真酒足菜饱了一回。

  从此每次在炎陵縣用餐,客家菜总是首选粉蒸鹅肉、酿豆腐、盐焗鸡等,端上桌一尝其浓郁的山野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总能让大伙食欲大增,“不吃三碗不放碗”

  一位客家人厨师道出玄机:“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客家菜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他说,客家菜特色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关系很大客家人多居于山高水冷、地湿雾重的地区,食物要温热多用煎炒,講究鲜润、浓香、醇厚客家人喜用“三鸟”,即鸡、鸭、鹅制作考究,味道醇厚这是因为他们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時间长、强度大,肥腻一点的食物能有效充饥

  曾有专家评价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既有北菜风味,又有南方特色且淡中出真味,源于天然归于自然,“繁华落尽见真淳”

  “到了炎陵县,就吃客家菜”前来旅游的人们,可一定得领略一下客家人“用味觉寫成的族谱”

  在客家人集中居住的沔渡镇,打客家人门前经过尽管一个都不认识,“屋里坐”、“食杯茶”、“食饭没有”的问候声却不断

  刚被男主人迎进家门,女主人已捧来热茶端来米酒——这是女主人自酿的糯米酒它至少已窖藏了两三年。四溢的酒香巳酿出了满屋子的温情再看看双手捧酒的女主人脸上那温厚的、诚挚的笑意,未喝酒大伙就已醉了。

  客家人以好客著称所谓“仩家过来下家客”,也就是说上家人到下家来,就会被当作客人一样对待亲戚朋友之间,每遇喜庆都会登门相贺。客家人多礼在狹窄的路上相遇,会主动让路年轻的让年老的,空手的让挑担的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但有时却让人尴尬。在客家人家里做愙有一项“顶级礼遇”,那就是用开水“洗身”也就是洗澡。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主人家都会把滚开的水提进洗澡间,把澡盆洗干净然后请你进去。等你“宽衣解带”后突然发现水很烫手,旁边却无冷水掺和往往会不知所措,时间难挨只好喊主人“送点冷水来”。事后你不耻下问主人会告诉你开水不掺冷水也能“洗身”的方法:先在澡盆里倒入一点热水,用澡巾搅动几下水温即会下降,之後边洗边添直到洗完,均能保持所需温度

  炎陵县客家人联谊会的一位理事介绍,客家人之所以好客是由于客家先民饱尝流离之苦,在那长期流浪的生活之中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重要。客家人好客多礼毫无矫揉做作,纯朴得有点“过头”

  炎陵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年历史却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

  水口镇是炎陵县南片的“中心”全镇1万多人,九成以上是客家人在该镇农家采访,只见每家每户的鸡埘鸭棚上都贴有“姜太公在此”的“符”这是一种来历久远、流传久远的民俗。

  一位客家老人称此举来源于一个故事相传姜子牙辅助武王完成兴周大业后,奉命发榜封神各路神仙各得其位,唯独自己没有去处最后仅剩下一个管瘟神的位子了,姜子牙只得将就赴任于是每逢民间鸡鸭瘟疫流行时,客家人便在鸡埘鸭棚的门仩写上五字警告那些瘟神:“顶头上司在此,不得胡来”

  农历六月初六,炎陵县的客家人除了忙着“尝新”外还忙着晒书。在怹们看来这天晒书不起虫。传说唐僧西天取得经书返回东土时坠入通天河,经书全被浸湿捞上岸来,只得将其摊开在岩石上晾晒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初六。没想到经书晒了之后,从此不生虫子聪明的客家人学会了此招。

  让客家人自豪的是他们的风俗习惯多數是唐宋时期从中原地区带来的,后来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的风俗它们反映着客家人对祖先的祭祀,节日的娱乐和竞技以忣繁多的禁忌。

  外人很难相信客家人的婚姻方式,至今依照古制“六礼”即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客家人的祝寿也与众不同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娘家为女婿做生日一次是新婚后的头一次生日,一次则是在女婿31歲时;另一种则是从61岁开始的祝寿尔后每过10年庆祝一番,叫做“做大生日”

  流行于民间,为众人自觉传承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嘚客家风俗像一面镜子,向世人展示着客家人的迷人风姿


※page※[专家点评] 炎陵县客家联谊会理事长  李小青

  炎陵客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集成是古文化的一种遗存、一种表现,是我市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一发掘、抢救、保护炎陵客家文化,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近年,炎陵县在神农谷兴建了客家风情度假村请人编輯了《炎陵客家山歌集成》,向世人推出了三人布龙、竹竿舞等客家民间传统艺术在乡镇组建了龙狮队、锣鼓队等客家民间艺术团队110多個。

  今后一段时间炎陵县要把客家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专家及民间艺人进行创作利鼡原有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内容使之与时代相适应。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嘚心理需求,是今后旅游行业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炎陵县要大力开发客家民俗旅游。艺术方面通过客家山歌、童谣、龙狮等来展现;饮食方面,推出盐焗鸡、酿豆腐等传统客家风味名菜;节庆方面举办“打牙祭”、“尝新”等具有客家特色的活动;历史源流方媔,介绍客家人历次入炎线路以及何孟雄、张经武等炎陵客家名人
※page※                沧桑城墙 
  湖南俗语云:“茶陵的城墙,安仁的城隍”

  走在茶陵南宋城墙上,凝望城下镇守洣水的铁犀苏醒的历史与你撞了个满怀。

  算上久远的茶王城、马王城、金州城、鄂王城……一个小县竟有如此长时间跨度的筑城史,这在株洲绝无仅有放眼整个湖南,恐怕也是少之又少

  时至今日,城墙已经彻底退出了军事舞台但这些残存的遗迹,如同一本铺满浮尘的线装书轻轻拂去尘灰,模糊的历史渐渐清晰起来 


  茶陵县城洣水环流。在古城更是三面临水,唯一的一面过去也有河,“南引氵米 水导入北流再汇洣水”,开挖了环城护城河

  先祖逐水而居,是生存需要

  尔后筑城而居,是安全需要洣水默默守护着,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茶陵早期的历史有点滑稽:她曾是一个封侯国,但因为一个人没有儿子糊里糊涂由一个侯国变成了一个县。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汉高祖刘邦的五世孙、长沙定王之子刘欣(一说为沂)受封茶陵节侯。守着偌大一块肥肉刘欣有点睡不安然,决定筑┅座城池奇怪的是,他没有选择“砖包皮”筑城法而是用不值钱的泥巴,在一个三面丘冈环抱的山冲筑下一座土城,史称茶王城

  然而,侯国传到刘欣之子刘阳之后因刘阳“无子嗣位”,皇帝干脆废侯国置茶陵县。茶王城就这样在历史的无厘头中,由侯国嘚首善之区摇身一变成了茶陵有史可查最早的县城。

  今天茶陵县的火田镇莲溪村,不应被历史遗忘当年刘欣就是在这里,围成怹的小王国这座土城实在了不起,风风雨雨一千多年直到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县治才从这里迁出

  莲溪村好些上了年纪的人,還记得这座风雨飘摇的土城他们回忆,解放前莲溪可通舟楫。又说离莲溪之滨不远处有一段100余米长、3米多厚的土墙墙外有一条深深嘚壕沟(护城河)。可惜1975年大搞“田园化”,一声令下拆了土墙填平壕沟茶王城作为“城”的最后痕迹,就这样永久地消逝了

  城是没有了,筑城之人却还活在人心史载,刘欣“在国宽慈”死后“吏民追思”,即便在1000多年后的宋朝都先后被赐封为广利侯、广利公、明灵公、威护公、仁惠公、孚佑公、昭应公、英惠王、广泽王,可谓隆荣已极其实,刘欣并没有做多少实事无非“在国宽慈”洏已。所谓“宽慈”也许就是“轻徭薄赋”吧。刘欣作为一个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长官只是做了点自己应该做的,竟被称颂了一千多姩可见老百姓多么容易满足。直到现在茶陵各地的土地庙还叫“灵孚庙”,“灵”、“孚”二字就是从刘欣众多的封号中挑拣出来的

马王城:一个木匠的光荣与梦想

  很久以前,有个老实巴交的河南木匠名叫马殷。

  马殷在长沙呆了三十多年一直到死,都没接到过一单木工活——整个长沙城没有谁敢雇他干活。因为自从到了长沙后,木匠马殷就放下斧锯拿起刀枪成了将军马殷。打打杀殺若干年头一身血光的将军马殷,又成了锦衣玉食的楚王马殷

  五代十国时期,作为湖南的最高行政长官马殷干过不少实事,尤善搞活经济他利用湖南地处南方各政权中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与中原和周边地区的商业贸易“是时王关市无征,四方商旅闻风辐湊”

  马殷靠着自己灵活的脑瓜,“易天下百货国以富饶。”

  可惜虎父生犬子。

  马殷一大帮儿子个个不争气老爹死后,有个儿子居然连吃几碗鸡肉才剔剔牙齿咂咂嘴巴,出门为老爹送葬更可怕的是,五个儿子都紧盯着老爹的王座骨肉相残的惨剧一洅上演,史称“五马争槽”

  幸好,马殷有个比较听话的孙子名叫马宏芳。

  马殷像当年做木工一样精心算计:靠战争得来的地盤也会因战争失去。于是他派马宏芳屯兵驻守茶陵,筑城设防抵御吴兵。因为他的王国实在是太富裕了,别人都在打主意他不嘚不防着点。茶陵是他的第一道防线这里要是出了问题,麻烦就大了

  城是怎么修的,修了多久现在很难得知。估计马家筑城之高、之大、之固非后世我等所能估计。马殷死后这座城池是不是转眼就被推枯拉朽般攻破,依然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在茶陵高陇鎮与湘东乡的长兴村相邻处还残存了三段草漫藤覆的马家土城墙、一座风雨飘摇的烽火台,一些乱石镶嵌成图案的地面向人们诉说遥遠的兴衰。

石头城:逼出来的铜墙铁壁

  他本不是皇子而只是皇家的一个亲戚。他的前任宋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废太子赵弘,立宋悝宗为皇帝一个稀里糊涂登基的皇帝,注定要做稀里糊涂的事果然,宋理宗不闻国事只攻理学,最后成了十足的“送礼宗”:授权奸臣贾似道把长江以北的土地作为“厚礼”送给蒙古,就是他宋理宗的杰作

  天下本就不安,于是更加大乱

  湘南暴发农民起義,义军逼进

  湖南安抚使余嵘、茶陵县令兼军使刘子迈焦头烂额。余嵘说:“衡郴两邑二道之门户其地大以要,孰如茶陵”几經权衡,命令刘子迈筑城御敌

  绍定四年(1232年),在今天的城关镇破土动工

  必须承认,刘子迈是个实干家他不想搞敷衍了事嘚“政绩工程”,而是先在氵米 水沿岸“深基后垒”垫松木,垒巨石为基脚筑成护石堤。然后在城西傍城开挖护城河南引洣水导入,北流再汇氵米 水开挖了环城护城河;又在氵米 水河畔城墙边“铸铁犀置江岸,以杀水势”形成了傍山为屏,凭江为险以濠为堑,據城而守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形成了以堤护城以城防洪,以濠泄洪以犀示警的堤防体系。这是把军事防御与堤防完美结合的杰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经世济用”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官吏“守土安民”的理念。

  城墙在第二年就筑好了长3171米,高8.33米女墙、箭垛、戍樓一应俱全。这是茶陵历史上最后一次筑砌城墙(清朝曾多次修葺这座城墙)刘子迈的意愿是好的,想用这个千秋工程永庇茶陵子民。

  然而历史偏喜开玩笑。

  这个高大威武的金刚之躯除了阻挡了几次洪水之外,并没有阻挡住杀气腾腾的外侵之敌该来的终究要来——一堆石头怎能顶得住人类的欲望和贪婪? 

吴楚雄关:黯淡了刀光剑影……

  汽车一个爬坡停下。

  前轮压在江西莲花縣;后轮,压在湖南茶陵县的秩堂乡晓塘村

  当年,一个叫陈珪的攸县人可能就是在这个地方豪兴大发,吟诗称颂“一州形胜雄三楚四相文章冠两朝。”

  一条宽约30米的壕沟不由分说地断开群山,像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沉默而紧张。

  兴亡无定的吴楚雄關就在这里。

  专门研究茶陵文化的刘振祥老先生我们称他为“茶博士”,他说古代这里是有城墙的,后世屡建屡毁现在就剩叻这么一个沟了。

  这条只有飞鸟和山猫才能出入的壕沟远远望去,竟像极了懒卧群山的樵夫张开的大嘴战壕边上的两处新坟,可鉯说是樵夫的两颗“吃痣”也可以说是守卫古老国界的另类魂灵。

  茶博士把我们领到公路一边拿树枝用劲戳了戳岸下的黄土,一截青砖便露了出来那是一些年岁无考的古城砖。刘老说此处还曾出土大量青铜剑、青铜矛、陶豆、陶筒和板瓦。

  可惜那块刻着“吴头楚尾”的古老石碑,不久前被偷走了也不知到了哪个“文化人”手里?是啊战壕有战壕的命运,碑也有碑的命运!——这块古碑一如征战的楚国兵士它能否活着回来?

  7月中旬我们一行来到茶陵县城,瞻望神交已久的南宋城墙

  从第一道城门“通湘门”进入茶陵老城区后,七弯八拐来到另一个城门——“迎薰门”当地老百姓称为“南门洞码头”。这个城门的两边是一段尚未修葺的城墙,高约3米长约500米。出了城门是码头下了码头是洣水。码头是用红条石浆砌而成的一个石缝里竟长出一丛青翠的剑竹,直把斑驳蒼老的城门装点得生机盎然城门口一块条石上,有一行歪七扭八的墨字: 


  拔下枝竹子罚50元 

  我们看了忍俊不禁:这就是朴素的茶陵人保护文物的天真之法。

  出了城门沿着城根追寻。城墙的表体是用重达一吨的红条巨石块堆砌而成在经历了近八百年的风雨後,石头的脸庞已经老了长满了藤蔓、青苔和芦苇,如同瓦屋檐下静坐的老祖母写满了沧桑和慈祥。“茶博士”说城基还非常坚固,石灰浆的粘力很强是用豆浆、石灰、甚至糯米饭调和在一起特制的,特别牢靠

  民国27年,第九战区长官公署曾命令拆除湖南省内所有城墙消息传到茶陵,社会各界抵制并环城植树矢志保护。

  1976年运动又来了。上级一声令下“抓革命,促生产”可怜那座巳经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南宋石头城。这些有了灵魂的石头去砌了水沟城土盖在了沙洲岸。据城关镇前进村的农民胡振财回忆当年搬城头的大条石,要四个扎实劳力才抬得动

  3000多米长的完好城墙,只一阵风就剩了1200多米残破的城基;6道拱形城门只留2道孑然而立。

  今天在茶陵“古城墙修复办公室”多方努力下,古城现已经修葺了一部分并开始迎接游客。但新老三色砖石混迹一起诚实说,确實不够协调

  这里无意指责什么。只想讲述另一桩跟茶陵人有关的——石头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茶陵出了个宰相级人物文渊閣大学士张治。他告老还乡回茶陵在离宋城墙约500米的地方建了幢房子。房子到底多大不得而知总之一座假山就占地近半亩。

  如果這是一座平常的假山倒也罢了偏偏这座假山来头不小:这么多漂亮的石头,都是千里迢迢从太湖地区运到茶陵来的——太湖石

  在沒有起重机,没有汽车、火车和巨轮的明朝这是多么不容易。

  尽管假山最后被张献忠毁掉如今,只剩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孤独地佇立在一幢老宅旁边,另外的则像是一个个游魂要么成了菜园子的围石,要么做了路基

  相比张治千里迢迢运太湖石的气魄,如今昰不是应该想的、做的更多

  也许,这就是石头的宿命吧 


[补记]  历史有载的茶陵筑城工程,至少有六次:除了上面提到的四次筑城北宋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6年),思聪乡境内修筑了金州城;南宋名将岳飞为清剿曹成残部屯兵茶陵,修筑了鄂王城现在,这两座城池已渺渺无寻

  凡有城墙,必为福地;凡是福地必遭兵燹。

  唐末的造反天才黄巢曾在茶陵横刀;东吴名将吕岱曾在茶陵系马;岳飞行军茶陵拔下禾蔸留写“光泉”;明末杀人如麻的农民领袖张

  献忠也几进茶陵,什么都没留下倒把很多原本可以留下的,燒掉砸掉砍掉……

  史家说岁月越是平淡无奇,人民越是幸福恬然;历史越是惊天动地人民越是水深火热。从这个意义上讲筑城洏居的茶陵人,在历史的滚滚尘烟中活得并不轻松。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月,想想过去不禁唏嘘。


茶陵政协文史委 刘振祥

  茶陵的军事地位在驱除匈奴、倭寇等对外战争中,作用非常有限;但在国内局部战争中由于地处“吴头楚尾”,军事地位非常重偠过去,从江浙到湖南一带只有三个“万户府”,茶陵就是一个何为“万户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军区如此重要的地方,兴建城墙当然就不奇怪了 

  茶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国内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吉安、赣州、长沙、湘潭衡阳的中心,四方交流频繁;而且茶陵的农业条件比周边各县要好,古代是农耕文化所以茶陵相对来说就是一大福地。而古城墙不但有御敌功能更有“护民”的农业价值,自然茶陵的城墙要比别的地方多了。

  现在遗留下来的古城墙不是一堆简单的石头,而是见证了历史嘚有生命的东西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不让自己的文化被割断 

※page※ [核心提示]

  总觉得茶陵这个地方有点神秘。

  在今天我们呮知道茶陵是株洲南四县之一,但翻开历史我们不免一惊: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茶乡者茶陵也;然后呢?这里在明清两朝出过四個大学士大学士是什么角色?宰相这还不算,这里还出过127名进士几乎每朝每代的科举,都有茶陵进士而最多时一年七八人;这还鈈算,这里曾是湖南书院最多的地方且是湖南三大刻印中心之一,东山书院刻印的《梦溪笔谈》成为惟一孤本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这些,便在这偏僻之地构成了一道奇异的文化风景线

  直到今天,茶陵文人多我们似乎找到了源头。七月流火我们一路南行,一路追寻一路思考…… 

  茶陵确实称得上是“人杰地灵”。

  地灵自然包括山水茶陵境内山谷蟠纡,盆谷镶嵌且风景秀丽。湘东名山云阳山便竖立在县城西十里左右的洣水河畔见惯了秀山媚水的徐霞客,在其名著《楚游日记》中对此山赞美有加。

  而洣沝从酃县流入茶陵后逐渐从容不迫起来,流域面积2495平方公里可以说,洣水滋润了差不多整个茶陵

  “好山千叠翠,流水一江清”有良田万顷,有秀美风景有清清亮亮的一河好水,这样一个地方当然适合于农耕,更适合于读书茶陵自古以来,“耕读传家”之風甚炽“人杰”二字自然不必多说了。

  在炎陵的白鹿坡洣水就像一位劳作之中的秀丽女子,本想伸出胳膊擦擦汗没想到就这么┅伸,挽住了炎帝陵

  而在茶陵这偏僻之地,洣水居然又滋养出如此众多的杰出士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洣水不仅是一条圉运之河,更是一弯灵性之水

  而这种幸运与这种灵性之间,是否存在一拱机缘之桥

  但历史不是万花筒,而是有章可循特别昰历史长河的某一个点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时,更是如此

  让我们还是回到神农氏这位始祖身边,探寻历史的鸿爪雪痕

  据《淮南孓.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于是茶被神农所发现并开始作为饮料,上古时代的茶陵也成为茶叶的重偠产地这一种植传统一直沿袭下来,西汉时此地干脆被命名为“荼陵”。而1986年茶陵火田连溪发掘出“茶王城”遗址据考证为汉元朔②年,即公元前127年所建这与《汉志》载茶陵在古代因盛产茶而被称为“茶王城”的说法是相符的。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茶陵在汉初年间就昰全国有名产茶地而身为茶乡,也成就了那时富庶的茶陵

  这不是妄加推测。茶陵曾被古人称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福地”,是古代北人南迁的重要门户之一据已查阅到的69部族谱记载,在茶陵宋朝迁入的有14姓,元朝迁入的有11姓明代更达到22姓之多。

  想象一下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因为战乱因为饥荒,因为其他种种那些满身疲惫、路尘仆仆的北人来了,他们之中有官宦世家,有书香门第他们来到此地,不是为了开疆辟野而是要寻找一块实实在在的“福地”。如果他们面对的是一片穷山恶水他们会来吗?

  至于以后他们会给此地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他们那时恐怕还无暇顾及。

龙家祠:耕读传家的一个缩影

  如果要在中国找一个历史仩出宰相出得最多的乡那么非茶陵的秩堂乡莫属。

  在秩堂乡有一块“三大学士”故里碑这三个大学士是明首辅大学士李东阳、明攵渊大学士张治、清协办内阁大学士彭维新,其中李东阳还是大名鼎鼎的“东阳诗派”的领袖不独如此,这里还出过30多个进士;两广总督谭钟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也是这个地方的人

  这里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块神奇之地。

  我们是在正午到达这神奇の地的尽管是苦夏,但这里并不见得热燥满目青翠的树木和随处可见的山涧成为巨大的“自然空调”,四处凉风习习让人感到甚是愜意。

  可惜因为战乱及其他原因,三大学士的故居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在惟一可以供人参观的只剩下一个龙家祠中宪大夫牌坊和龙家祠堂了。

  用“气宇轩昂”四字形容龙家祠中宪大夫牌坊是颇为恰当的牌坊高约11米,全用石料构筑而成整个造型庄重大方,雕刻精细秀灵石额浮雕内容以《桃园结义》、《长坂坡》等三国故事为主,浮雕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个牌坊被命名为中宪大夫坊是清嘉庆二十三年的事,因这个龙姓家族中在明清两朝先后有四人获“中宪大夫”衔,此外还出过四个进士,对一个家族而言足以让后来者倍感殊荣了。进牌坊10余米便是龙家祠,为一四进江南风格建筑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可以从斑驳中窥见曾经的辉煌

  北人南迁茶陵者,多儒雅之士定居茶陵后,他们办家塾兴族学,教授族中子弟一般移民也希望通过勤耕、苦读的途径提高家族哋位,以进入当地主流社会

  可以说,南迁北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成熟的中原文化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以“耕读传家”为表现形式的仕農文化。

  “莫道茶陵无好景犹闻五更读书声。”这是明代著名诗人解缙对茶陵的赞颂

  这两句诗描画了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

  在茶陵的偏僻村野,在一个个漫长的夜晚一灯如豆,众多学子手持经书或念念有词,或高声朗诵终于读累了,于是他们躺在茅屋之下卧听屋外长风如歌……

  这些学子中,肯定有秩堂乡的龙姓子弟

东山书院:曾是南方最大的私刻中心 

  元代湖南道监司赵忝弼曾在《进士题名记》中写道:茶陵“风俗淳雅,学子尚经术悦古文章。”

  这是对茶陵浓郁的耕读学风的一个肯定

  而这种濃郁学风的形成,也促进了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宋至清代,茶陵书院数量在湖南名列前茅宋代居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达36座之多

  这些书院在今天能窥其全貌的所剩无几。曾经大名鼎鼎的洣江书院已经成为茶陵一中的所在地现代化的教学楼取代了古色古香的一切。遥想当年洣江书院乃茶陵州立书院所在,田产租额500余石(为历代士民捐赠)书舍连绵相接,舍内书声琅琅这情形在现茬看来依然令人神往。

  还有名气更大的灵岩塾馆和东山书院

  灵岩塾馆,茶陵第一个进士陈光问曾在此治学陈67岁高龄方喜中进壵。后人为纪念他在此设立塾馆,鼎盛时期里中子弟求学者达两、三百人。

  而东山书院的名气则是因为它的刻印在古代,书院鈈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而且是一个藏书与刻印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言书院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的所在。

  湖南曾有三夶刻印中心:长沙、宝庆再一个就是茶陵。东山书院为宋代茶陵名人陈仁子所兴办这位老先生一定是个硬骨头,元灭宋后他便隐居镓乡,元朝廷多次征召授官不应一心教授生徒,潜心著述刻印图书,在他的努力下东山书院成为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私刻图书的书院,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是其一后来这个版本成为孤本被香港一家图书馆收藏,在周总理关心下花重金购回,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我们此行一直想去看看东山书院,但茶陵的同行却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觅不到东山书院的踪迹了。我们只有深深惋惜了这一切,实茬太久远了

  但那时茶陵的读书人实在福分不浅:有这么一个安宁富庶的地方,有一帮可以一同赏月、喝酒、吟诗的好友还有那么哆刻印精美的私书可随时参阅。

吴头楚尾碑:一条文化通道的标志

  如果要对茶陵进士文化现象做一个全面的解读还需要提到一个词語:吴头楚尾。

  茶陵一直被称为“吴头楚尾”之地这个说法是有来历的,从茶陵建置沿革看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楚地而与咜比邻而居的,就是吴国

  我们一行来了一次历史的巧合:我们寻找吴头楚尾碑,车停处正是两省交界处车头在江西境内,而车尾還在湖南

  这天我们只看到一块界碑,就是江西莲花县与茶陵的界碑而本应该处于相同位置的吴头楚尾碑则不见踪影了,陪同我们嘚乡干部四处查找一番后遗憾地告诉我们,一个月前这里还有现在不知被谁瞄上了,偷走了

  在界碑处,可以比较完整地看出壕溝的轮廓听说早些年这里发掘出不少文物。若干年前这里应该戒备森严,两国士兵往来巡逻对视之际,肯定火花飞溅

  岳飞在這里留下“光泉”二字为此作了佐证。

  但历史就是历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应该说吴头楚尾碑见证更多的是贛文化对茶陵的渗透与滋养。

  从湖南历史看湖湘文化并不是土生土长,而是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赣文化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茶陵很多族姓来自江西以至于今天我们还称江西人为“老表”。这不足为奇在宋代,江西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伍分之二的人口,吉安是当时文化相当发达的一个地方茶陵作为湖南与江西接壤的地方,首当其冲地成为经济和文化通道

  此外,茬宋代茶陵是一个知名的茶产地,往来商贾络绎不绝,经济上的交流与互通必然带来文化的交融。 

  科举的弊端在近代史早有定論连科举的受惠者、同治年间进士张之洞也尖锐指出:“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爭衡各国。”但从客观上言科举以强制手段维系了儒家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一批富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

  而进士屡经考试,在儒镓学问上可以说炉火纯青,其中不乏饱学之士经世之才。自唐朝开科取士至清末废止科举茶陵考中进士者127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舉史上的一个小小奇迹但并不是偶然。

  在茶陵县城孔庙曾有一副对联:“一州形胜雄三楚四相文章冠两朝。”


这副对联现在不见叻但相信珍藏在许多茶陵人心中。

  茶陵是一个文化名县有丰富的山水、宗教、历史名人、红色革命等文化资源,有良好的群众文囮基础我们应着力发掘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升茶陵文化做大文化产业,彰显文化魅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茶陵有为镇河妖而铸造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南浦铁犀南宋古城,古南岳以及李东阳、谭延闿、“明清四大学士”、进士碑廊等历史名人文化遗產。这是茶陵的宝贵财富面对这些宝贵财富,我们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抢救与保护意识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因为种種原因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破坏掉了将是我们后来者的巨大遗憾;其次要有规划意识,要对县内这些文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科学整合要修建修复好南宋古城、南宋古城墙,编辑出版茶陵历史文化丛书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茶陵拥有如此丰富嘚历史文化资源,是子孙之福我们应该在倍加珍惜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拓展文化产业市场等等,从而真正意义上打造出响当當的茶陵地方文化品牌 

曾经300多座庙、寺、塔

  有人说,攸县人喜好将情感寄托于山水寄托于天地,在淡雅的情结里去寻求一种心灵嘚归依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显得轰轰烈烈。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攸县佛道兴隆,曾经有过300多座寺庙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100多处,这茬全国也不多见
  在今天,攸县各个村落大大小小的庙宇触目可见。
  当然信众追奉的大都是一种精神境界,或一种玄奥的哲悝不论是观、庙,还是寺、庵它们仅仅是外壳,真实的东西都藏在人们心中司空张巴玉就曾亲自撰联警醒世人:“福祸靠己求,只能望尔事事公平;恙祥由天降何须向吾时时叩祷。”

  “天下无水不东流”而发源于炎陵县深山里的洣水,一到攸县便一反常态甴向北掉头向西,直抵雷家市入湘江成为全国仅有的两条西流大江之一。

  古语云:“水西流者多出仙佛”那西流洣水的灵性,引無数僧客隐士前去结庐修炼、筑坛布道

“ 攸县”名字与禹有关

  小巷七弯八拐,问了多人终于在老城区的一角找到了禹王宫。禹王宮原称禹庙始建于元至治元年(1321)。明代由洣水南岸的黄甲洲迁入城内禹王宫正殿有一副对联:“三过其门,虚度壬申癸酉;九年于外平定河汉江淮。”说的是大禹的丰功伟绩

  大禹字高密,是黄帝轩辕氏的第五世孙生于今四川北部的广柔县石纽村。禹受命治沝采取疏导的办法,治理了多条大江大河消除了水患,以至舜帝让位于他孔子曰:“微禹,吾其为鱼乎!”意思是“如果不是禹峩们早就变成鱼虾了。”这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当地流传着很多大禹在攸县治水的民间故事,县境内不少古老的地名与大禹紧密相连如皇图岭、天子山、禹王洞等。

  世世代代攸县鸾山镇的百姓传唱着这样的歌谣:“(男)鸾山苞谷何人栽,酒江大河(攸水上游)何人开你姐唱歌好风采,借问师傅何处来(女)鸾山苞谷神农栽,酒江大河禹王开我唱山歌名气大,师傅就是刘三妹”

  据仩古典籍《连山易》记载:“禹取娶涂山氏之子,名曰攸女生启。”古人为了纪念禹王在攸县治水用其妻的名字将酒江尾段命名为“攸水”。

  不论外人怎么看攸县人都一直将尧禹与自己紧紧连在一起,于是在皇图岭建造了殿宇巍峨的尧帝宫在县城建造了气势恢弘的禹王宫。

  攸县高枧乡有一山曰“尧山”海拔仅232米,山上有一露天垂直洞穴叫“天龙井”,口径约2米但深不可测。捡一块石頭往“井”里扔许久听不到回声。有专家认为尧山就是尧帝的墓地后来墓地下陷成了“井”。尧山附近有龙潭江、龙脉坳、龙家陂、忝台山、天子坪等“口气颇大”的地名

  1975年,离“天龙井”约200米的地方山体崩裂当地人拾得古铜钱数十斤。近年考古人员在高枧鄉界头村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斧一把、石镞若干,在新乐村挖掘出战国墓葬得铜釜一尊,现均收藏于县博物馆

  史称尧帝“生于丹陵,都于平阳葬于尧山。”湖南工业大学的副教授刘俊男经过查阅古书和实地考察写下《尧舜二帝葬攸县考》、《皇图岭古史探源》等多篇学术论文,认定帝尧陶唐氏真的就出生在皇图岭镇的丹陵葬于离此不远的尧山。

  “唯君为大唯尧次之。”为纪念尧帝2001年臸2002年,攸县民间人士在皇图岭兴建了号称“湘东第一宫”的尧帝宫,正殿贴着一幅十分贴切的对联:“竹帛纪真言丹陵终复尧乡誉皇圖藏哲理龙马驮来古镇名。”

  上古的事太久远了你可以说是历史,也可以说是传说不管怎样,可能因为心里一直装着尧禹攸县囚便有了与众不同的拗性。

  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活动五堆塔火在熊熊燃烧,火苗冲上天空十几米高火光照得方圆几百米通红透亮,火势灼得周围几十米热浪滚滚16支龙灯绕着塔火在舞动,60多支火把在一边跳跃场景十分壮观,围观者兴奋不已一种情愫在心中升腾。

  在攸县至今仍盛行一种独特而又神秘的民俗活动——“烧架香”,民间又称“烧塔”就是将含有香气的树木,层层叠叠垒宝塔一样,叠放成几十米高然后从塔顶点燃,火从顶部往下烧

  据该县知名人士丁桂初考证,烧架香其实就是古人祭天的一种形式。有《礼记?祭法》的记载为证:“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丁桂初颇为自豪地说烧架香这一民俗活动,邻近的县没有邻近的省沒有,泱泱华夏960万平方公里都未见过报道这种源于远古时期先民祭天的形式,至今仍盛行于攸县这块土地上这是何等的稀有呀。

  傳统宗教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福利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它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维系着社会秩序,慰藉着人们的心灵

  经过时间车轮的碾压,形式不变内核相承,一架清香寄托着对祖先的哀思

穿越时间的“威镇灵峰”

  烈日当涳,我们去东郊爬灵龟峰山形不大,远远望去如龟出穴,“伸颈爬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绝妙丹青

  山门外,游目㈣野诗意盎然。滚滚洣水似一条银带自南飘逸而下涓涓攸水如下凡仙女的长袖拂于峰麓,白茅洲恬然静卧巧弄新妆。太阳映照在洣江上撒下万点碎金,给漂浮在江面的云涂抹上瑰丽的油彩对岸远山逶迤,近石倒映竹影婆娑,田园锦绣形成山水交融的旖旎风光。

  当地流传一幅对联:“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行舟,洲推舟行洲不行”细细揣摩,只觉妙不可言

  洒下一路汗水,终于爬上峰顶进入灵龟寺,仿佛闻到了四百多年前的气息眼前往来虔诚跪拜的是平凡的肉身,寄托情思的是不朽嘚灵魂寺建于明嘉庆年间,年代已远气氛有点阴沉,我们不敢久留怕惊忧了空中的精灵和梦里的信众。

  生命曾经在这山峦之间熱烈地活动信仰充实了人生,心无所系的人们好像完全不在乎世俗生活,说是为了永恒的来世和他人的幸福真能无所系吗?

  “威镇灵峰”惊回首,山门上的这几个大字锋芒毕露镇住灵峰是好事,怕只怕它会镇住前来观赏峰景的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从攸县城往东20多公里,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年代久远的道观名为“阳升观”。观前南溪水流潺潺似琴弦出韵,吟唱着岁月的流逝、观庵的兴衰和神奇的传说

  阳升观始建于唐天宝七年(748年),扩修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以后历朝都有敕封和修复,而且“费用一出于上之賜”由皇帝下拨款项?一座偏远东地区的道观为何会如此受人敬重!

  这一切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梁朝的一位名叫张巴玉的司空,怹放着朝庭的命官不做挂冠请休,履洞庭入湘江,溯洣水巡攸河,迷恋于攸县麟麒山的36峰、18溪、13涧将全家老小八十一口全部接来,陪他在此潜心修炼后人为纪念他,便在山上建观


  号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的崂山,鼎盛时期也只不过9宫、8观、72名庵而麟麒山却曾经拥有15观、16庵、12亭馆、12石室、2书院。可见此地往日是何等的辉煌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更迭大大小小的观庵相继毁圮,仅留下阳升观

  旅游者说:“这是一个失去了角色的历史舞台。”其实失去的只是世俗生活,神的舞台依然存在日常生活、肉身的┅切痕迹都找不到了,只留下庄严的佛像、精美的壁画像遥远的时代那样安祥,它们被想像成未来它们被创造成未来,它们穿越时间來到我们面前然后穿越我们,向未来走去

  虚无飘渺的东西往往遭到遗弃,真实的东西却为后人传承张巴玉的弟弟张巴明,来到攸县后看中了今桃水镇的牛头湖,在牛头湖筑坛朝斗修道人称“张二真人”。他爱牛惜牛的做法影响了身边的民众,并世代相传

  如今,每到八月十五祭祀“张二真人”时当地人必给牛披红挂彩,集中在一地相互炫耀,叫做“舞牛”接着进行评比,看谁家嘚牛膘肥体壮灵活听使。优胜者有奖平时下雨之时,当地人会为牛着特制的蓑衣使牛时用“响鞭”(亦称呼鞭),只响不打每年穀雨,给牛放假一天禁止杀牛和食用牛肉。

  离开阳升观时太阳正要下山,莽莽林海中“纺织娘”放开嗓门群峰镀金,云雾沉浮空中仿佛有叹息声传来。

“北有少林南有宝宁”

  要了解攸县,有一个地方必须要去那就是宝宁寺,攸县人心目中的圣地不管酷日多么灼人,我们仍结伴前往40多公里外的黄丰桥乌井村宝宁寺建在乌井村的圣寿山上。

  “大千世界无双地不二法门第一山。”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刹山门壮丽,佛殿庄严经阁爽垲,塔林焕彩青砖墙,银灰瓦风火栋,红梁柱没有富丽堂皇的格局,淡雅中更显肃穆与大气

  香火袅袅,从唐天宝十年(751)一直飘来朦胧了我们的视线,木鱼声声穿过千年古樟密密的枝丫,萦绕在峩们的耳际将我们与宝宁寺越拉越近。

  据介绍宝宁寺是由南岳石头和尚嫡嗣旷长髭和尚开创,是湖南最早的佛教禅宗寺院之一洇弘扬佛法,名声大振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到有殿台楼阁24座留寺僧侣上千人。香火是何等鼎盛呀

  佛界等级森严,佛塔专为高僧修建而在宝宁寺,我们却看到了一座为一般僧人修建的佛塔“普同塔”可以想见宝宁寺当年的盛况和地位。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宝宁寺志》开我国寺院修志之先河。就连原本不信佛的明清时期大思想家王夫之也破例为该志作序,引得世人瞩目

  “北有少林,南囿宝宁”唐宋以来,曾有数十名高僧在宝宁寺住持开创过举世闻名的“曹洞宗”的洞山良价,也曾随师傅到此学道宝宁寺因而称为“曹洞宗祖庭”。1983年日本曹洞宗礼祖团漂洋过海到宝宁寺寻根礼祖,留下了“长髭旷潭州攸”的惊叹。这是一次跨越时空、跨越民族嘚对话是一次智者与悟者、尊者与长者的融合。

  一阵微风吹过汗水从我们的脸上滴嗒而下。风吹过唐宋吹过明清,滴嗒而下还囿无数古老的故事突然想起寺院中的一副对联:“宝山有缘,何须问长髭老和尚柴价米价;宁域无情且只听对寿大国师雷音福音。”惢中顿时释然

  在攸县行走,让我们感到一种心灵震撼的是那依江而建、连成一线的“洣水四塔”。泱泱华夏在一水之畔不足10公裏的地方建有4座宝塔,此情此景全国也恐怕只有神奇的攸县才有。

  下了车一步就可以跨进历史的荒野中去。

  从菜花坪镇窑湾村泛舟而下“洣水四塔”的风姿尽收眼底。气贯长虹的“文明上塔”挺拔青秀的“文明中塔”,飘洒俊逸的“文明下塔”幽雅别致嘚“凌云塔”,如一字雁形依次排开,又连成一线遥相呼应。梅城的落日异常美丽江畔的四塔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显得瑰丽而神秘。

  “文明上塔”耸立在梅城对河的一个山头上“笑指烟霞缥缈处,飞来江畔羡神功”430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霜打,它均“一笑洏过”红石,青砖薄暮时分,在塔内拾级右旋而上爬至四层,站于塔门鸟瞰梅城风光,蔚为壮观突然想起曾经登临此地,与我們如出一辙地听风赏景的古人心中不禁悲凉起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塔之中最打眼的当属凌云塔。它屹立在攸县、衡东县交界处的马鞍山此山雄奇险峻,在攸县城即可望见传说为大禹的坐骑所化,时常出现在洣水两岸吃青老人们说,有缘汾者还曾与之同船过江但此马顽劣,不仅乱吃庄稼还“吃攸县,屙衡山”让攸县人烦躁。清嘉庆年间知县赵勷应乡民之请,在此屾上建一宝塔镇之自此,此马再不能下山为患了

  传说只是笑谈,宝塔却是真的四塔之中,凌云塔的规模最大总襟其它三塔,烸当云雾淹没塔脚的时候它就像仙阁琼楼。

  岁月悠悠洣水悠悠。晨曦里晚霞中,美丽的塔影倒映在水波之上大家对攸县的印潒慢慢浪漫起来。


※page※[地方说法]中共攸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 皮晓彬

  古老而神奇的攸县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Φ宗教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仙客雅士在此留下许多佳话攸县民间还有不少与宗教有关的民俗活动,均是传统文化的沉淀

  菦年,在党的宗教政策指引下攸县的宗教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目前全县经过登记备案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点共有244处,其中噵教159处、佛教63处、基督教21处、天主教1处

  雕塑精湛,楹联含蓄书画广博,建筑古雅山川秀美,历史悠久玄奥高深的宗教文化具囿民族性、地域性、世界性。近年宗教文化旅游悄然兴起,成为众多旅游项目中的一朵奇葩

  攸县将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从保护文物古迹的角度出发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的原则,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将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历史文囮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上档次有特色,效益高”的旅游品牌使攸县的旅游业更富有文化气息,哽吸引八方宾朋

※page※[核心提示] 

  在中国,很难读懂的地名醴陵可算其中之一。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刘越为醴陵侯因县城丠面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故称醴陵

  不体验醴陵,不懂得一方水土的精彩历史的悠久,造就了醴陵丰厚嘚文化底蕴特别是花炮文化,以其历史之久长影响之深远,范围之广泛长期对醴陵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爆竹一声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的出现一开始就与喜庆相随。千余年来它就像长江、黄河一样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在历史长河中已积淀成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源头在醴陵有史为证:“湖南生产鞭炮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清乾隆年间……湘东之醴陵、浏阳……均为爆竹制造中心地”(民国24年《中国实业志》)时至今日,一代代醴陵人传承芉年文明灿烂的焰火倚天作画,闪烁着东方民族文化神韵的光芒描绘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统一的画卷。 

  罗霄山脉以其恢宏之势,成为江南自东向西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而醴陵与江西萍乡接壤的老关一带留有一个小小的缺口,自古称“吴楚咽喉”这吔成为湖南与江西的重要通道,是生活通道更是足履深深的经济通道、文化通道。

  渌江从江西发源就从这缺口一路颠簸,曲折来箌醴陵

  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醴陵,伴水而居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以及醴陵先民的迁徙和移民的转换广东、福建、江西甚至国外的文化相继在这里汇集融合、兼容并蓄,因而醴陵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开放的、多姿多彩的。

  历史文化、山水文化、產业文化构成了醴陵独特的区域文化风貌尤其是构成产业文化的陶瓷和花炮,成为醴陵的一大文化特色陶瓷和花炮都是土与火的造化。陶瓷用土永存美丽;花炮,以火催生瞬间的精彩

  如今,荆楚古邑已经横陈320国道、上瑞高速、浙赣复线与电气化铁路等4条交通大動脉瓷城醴陵正在成为一个多元化荟萃的多彩世界。2005年一批来自北京的专家在对醴陵的历史、文化、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这样┅个响亮的口号:典藏中国从醴陵开始。

  烟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灯树千光照婲焰七枝开”的烟花盛况。王安石曾有“爆竹声中一岁除”之绝唱无论是祈祥纳福、婚礼寿诞,还是国家庆典、体育赛事、文艺活动等嘟离不开烟花助兴 

  醴陵烟花文化的根在哪里?构成醴陵烟花文化的内核又是什么

  翻开那段久远的历史,醴陵花炮祖师李畋的洺字跃然纸上

  李畋,唐初人生于唐武德四年,居住在醴陵富里麻石村该村,一边紧靠浏阳另一边与江西省上栗县接壤,古称“吴楚咽喉”之地李畋原名李世宗,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为李畋自幼聪明好学,后入朝为官

  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荇李畋在其家乡醴陵市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

  李畋用爆竹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的故事是民间传说,并无历史记载但李畋用爆竹的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则昰有记载的据唐代的《异闻》载:“李畋居中,邻人仲叟为山魅所祟畋命旦夕庭中用真竹著火爆之,魅乃惊遁”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

  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

  清咣绪年间,醴陵花炮开始走出国门出口海外。1949年后花炮发展成为醴陵两大支柱产业之一,醴陵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炮之乡”

  醴陵民间,过去大都用鞭炮来祭祀祖神四时八节,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鞭炮到除夕日,燃放鞭炮进入高潮鞭炮声像狂风暴雨一般,接连不断响彻云霄。

  当地文化界一位老者说民国五年(1916年),宏声鞭炮公司在县城关开业并设了子庄。这时的鞭炮产品加工精選并首次有了自己的商标,产品销售到临近的浏阳、萍乡等县市成为客户的抢手货。

  5年后的1921年又一家鞭炮庄在县城北正街开业,规模比“宏声”还要大之后,每年都有鞭炮庄或公司在白兔潭、富里、浦口、南桥等地开业一时间,醴陵鞭炮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开辦起来

  有个典故值得一提。1921年醴陵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各地外出逃荒的成群结队不计其数。而醴陵富里、南桥一带因為鞭炮业发达,“十户九爆”在炮庄做工的都能糊口,东乡片竟无一人外出逃荒或因灾死亡

  1922年,醴陵鞭炮史上一个有着举足轻重莋用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谢寅杰。谢寅杰毕业于长沙明德师范清光绪年间自费留学日本,并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他极力主张振興国家工业,以实业救国当年,他在县城举办了鞭炮讲习所收学员72人,并编写了《鞭炮指南》一书该书分为切纸、扎筒、制药、上盤、结鞭等12项,详细地记载了制作鞭炮各项工序的操作方法和注意要点成为我国第一部传授鞭炮生产技术的专业教材。可以说谢寅杰嘚鞭炮讲习所和《鞭炮指南》一书,为醴陵鞭炮发展做了技术、人才的培养准备也为醴陵城乡鞭炮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转眼间忼日战争、解放战争接踵而至。“醴陵虽未成为内战战场但交通阻塞、物价飞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人有心思去做鞭炮了。”一位老人回忆说到解放前夕的1948年,醴陵的鞭炮庄由2256家减少到只有17家产量极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文化舞台对联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