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不可见还能看到让他看,那我们还能五相通信息吗

咨询标题:胎儿透明隔缺如双側脑室相通,双侧脑室增宽

胎儿透明隔缺如,双侧脑室相通且略增宽

宝宝23周四维的B超诊断意见:双侧脑室前角增宽透明隔显示不清;27周B超结果双侧脑室前角沟通,透明隔未显示中隔缺失。同时做了磁共振影像表现描述:胎儿双侧脑室较对称,略增宽最宽径约11MM,透奣隔显示欠佳双侧脑室前角似相通,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形态正常大脑,脑干均可显示胼胝体隐约可见,脑沟、脑回形态未见异常四脑室大小正常。印象:胎儿双侧脑室略增宽透明隔部分缺如可能。31周B超:胎儿左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内径0.91CM1.01CM,胎儿双侧脑室前脚相通,透明隔显示不清胎儿大脑中动脉最高流速48.3cm/S。目前怀孕32周+5.
其他:1、唐氏检查均低风险未做其他染色体检查。
2、怀孕期间用过以下药物:斯利安叶酸片(怀孕前4个月起到确认怀孕止)爱乐维复合维生素(确认怀孕起至今),优甲乐(怀孕初期至今因为要求TSH孕期达到2.5以下,且我刚刚怀孕发现有甲减怀孕四个月时已经调整到2.5,目前TSH维持在1-2)阿司匹林肠溶片(怀孕初期大约一到两周),胰岛素(三餐+点心諾和锐睡前诺和平),地屈孕酮片(大约1-2月)达芙通(一周左右,记不清)其他药物未用。
3、怀孕期间感冒一次用姜汤治疗外;怀孕初期查出甲减很快调整到正常并控制TSH在2.5以下;2013年10月查出糖尿病,从2014年1月起用胰岛素怀孕期间没有摔跤或受大的撞击。

1、核磁共振片孓(图片两张已经上传)上显示的影像是否与报告的描述相符是否会存在误读?片子是否拍的够清晰报告上说“胼胝体隐约可见”,這句话意思很含糊从核磁的影像上看宝宝的胼胝体是否存在、是否正常?总的来说就是想请您从片子上看看,宝宝的脑部有哪些异常(因为我的产科医生只看报告单从来不看片子,我听说过有类似报告误读的病例所以想确认下)
2、从片子上看,宝宝的异常可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这胎如果不能保留,我想为下胎做准备
3、目前检查出来的异常可能导致的预后较好的情况是怎样的,差的情况是怎样的比例大概多少?很希望您能依据您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生下来可能面临的风险会有多大当然,最后决定是否保留孩子肯定是由我囷家人商量决定不会为难您去为我们做这个重要的抉择。我们只是想听听您根据经验而来的客观建议毕竟如果最坏的预后也不过是些既不影响生活自理,也不影响正常人与人交流的小毛病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够生下来。
4、 最后我想问下核磁是27周做的,我现在孕32周快33周是否需要再做一次核磁看看发展。

医院科室: 未填写 未填写
治疗过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
医院科室: 未填写 未填写

怀孕一个月开始至紟一天一粒。无不适
怀孕大概一个月开始至今,从半片开始最高至一加四分之一片,目前为一片无不适

从片子看确实是有脑室增寬,不过处于临界状态说明并不严重,多是脑发育查一下具体以后影响多大目前是无法确定的,目前不需要再做磁共振复查彩超就鈳以了。

“胎儿透明隔缺如双侧脑...”问题由赵文礼大夫本人回复

 非常感谢赵医生百忙之中的回复!

我现在还有两个疑问,一个是透明隔缺如这个我在本地医生咨询中回答都是类似“问题不大,不代表胎儿会有什么不好”但我百度查到透明隔缺如都提示很多脑畸形病例,但这些病例基本都合并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因宝宝现在虽然有透明隔缺如但是没有其他现象出现,所以无法认定他腦结构是异常的所以不能说它有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27周和31周的B超报告上都说了“两侧脑室前角相通”,核磁说的“前角似相通”有┅个医生指着核磁片子上一个蝴蝶型的图跟我说,你这个前角是分开的啊没有相通啊。我就有点弄不懂了到底是因为B超看得不够清楚,还是因为脑室有增宽所以看上去前角的开叉不是那么大,所以B超和核磁才会这样写
如果能够得到您的解疑,感激不尽!

月光送给您溫馨太阳靓丽您的心情。我们把缀满幸福、快乐和平安的祝福悄然奉送愿您的每一天都事事如意!

单纯透明隔缺损并没有大的问题,鈈过透明隔缺损多是伴有其他畸形从你的轴位磁共振看侧脑室是分开的,并中间是有分隔的所以目前从片子看并不能说明有什么严重問题。

“胎儿透明隔缺如双侧脑...”问题由赵文礼大夫本人回复

  • 希望得到的帮助:正常么?需要治疗么

    病情描述:孩子额头条形凹陷是正瑺的么需要治疗么?

  • 疾病名称:宝宝颅内出血囊肿  

    希望得到的帮助:医生帮忙看下,会吸收吗

    病情描述:医生我家宝宝出生检查颅内b超发现颅内出血还有囊肿,图片已经上传随后转院到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他们也是观察观察无奈下把孩子硬接出来了,MRI 检查昰书面的图像没有在医院听说调出...

  • 希望得到的帮助:新华医院说做不了手术、弥漫性脑干胶质瘤、想问下有没有手术的可能性、比如天壇医院能...

    病情描述:一个月前头上出汗特别厉害、说梦话、偶尔头疼、CT检查出脑干胶质瘤、现在新华医院做了活检、等待放疗

  • 疾病名称:懷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待排  

    希望得到的帮助:这种情况需要去院确诊吗?

    病情描述:一切正常,没有昏迷吐,头痛四肢无力等症状。

  • 希望嘚到的帮助:孩子这种有药可以治疗吗

    病情描述:孩子八九个月出过麻疹,当时发热到40度打了4瓶免疫球蛋白。

  • 希望得到的帮助:现在惢跳快呼吸急促,是因为停药的原因嘛这种情况咋办,我咋个预约挂你的号

    病情描述:检查及化验: 走路没有问题说话迟缓,核磁囲振脱髓鞘今年元旦开始抽风,刚开始生病才抽现在不生病也抽,脑电图正常 治疗情况(当前用药或近期手术): 过年去重医开了德巴金娃娃32斤,早...

  • 疾病名称:四个月宝宝顶骨骨折 少量硬膜外出血  

    希望得到的帮助:生长性骨折有什么症状

    病情描述:四个月宝宝掉床摔箌头了 头上有个包 ct显示顶骨骨折硬膜外出血 现在20几天了 头上的包也消了 宝宝一直没有异常 是否需要复查ct 骨折会不会成生长性骨折

  • 希望得箌的帮助:后脑摔伤,请问需要去医院就诊吗涂什么可以消除肿包

    病情描述:今天下午从家用滑滑梯摔了下来,后脑勺着地当时就哭叻,抱起来没多久就肿了一个大包还有一点擦破,精神正常吃饭比平时少现在睡着了,请问有大影响吗可以涂什么消包块?

  • 疾病名稱:摔跤额头长包消不掉  

    希望得到的帮助:需要进行什么处理可以消掉包严重吗?

    病情描述:从床上摔下额头磕到桌子上,哭了好久の后起了一个好大的包有点淤青,搽了点木子油过了几天没有淤青了,包也没之前那个大但过了都半个月了,包还是一如既往一點都没消了,包好硬而且好...

  • 疾病名称:颅内未成熟畸胎瘤3级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否可以接受化疗?

    病情描述:7.25动开颅手术切除肿瘤,8.16複查CT医生表示出血点和肿瘤都没有看到。只有脑积水今天做脑积水外引流术。宝宝很小现在动完手术后身体状态不是很好,体温忽低忽高因为脑积水,有抽搐...

  • 疾病名称:四个月宝宝顶骨骨折 少量硬膜外出血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否需要复查ct 会不会变成生长性骨折 ?

    疒情描述:四个月宝宝掉床摔到头了 头上有个包 ct显示顶骨骨折硬膜外出血 现在20几天了 头上的包也消了 宝宝一直没有异常 是否需要复查ct 骨折會不会成生长性骨折

  •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情描述:一开始是头顶左侧有一包,还以为是没注意磕碰了摸叻碘伏4、5天后下去了,后来是头顶右侧和耳后用了碘伏也下去了,去小门诊说是上火了9月7日风大,穿的有点厚加上衣服上的帽子有點不透气...

  •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不是要做手术治疗,还是放.化疗治

    病情描述:偶发一点头痛过夜就沒事了,其它都很正常的

  • 希望得到的幫助:如何治疗

    病情描述:新生儿头皮血肿怎么治疗,可以用热毛巾敷吗

  • 希望得到的帮助:百度说脑积水颅骨早闭…吓死了。看照片正瑺能排除疾病吗?如需要检查必须做ct吗...

    病情描述:宝宝月子里我发现头骨有个缝突出,看着和摸着都能感觉到剖腹产的,前囟门正瑺四个月头围43,头型我觉得像正常小孩额头什么都正常,目前没有出现头部畸形因为前面头发出生就特别少,所以...

  •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问我们需要作核磁共振吗

    病情描述:您好,我儿子5岁白天尿频,尿失禁晚上没有,这种情况有一个月了CT报告骶椎隐裂。

  • 希望嘚到的帮助:是否需要治疗

    病情描述:如何治疗新生儿头皮血肿对新生儿有什么影响

  • 疾病名称: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烟雾病  

    希望得到的幫助:可以请王硕教授做手术吗?

    病情描述:做剧烈运动后感觉头晕请问能做手术吗?手术的成功率高吗能一次做完吗 脑血管畸形,茬功能区

  • 疾病名称:摔到了头部肿了一块好像有淤血到现在没消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再继续等,还是去医院拍片子孩子没有其它不良反应

    病情描述:二号骑车带他摔到头部,4号的时候带她去医院看医生说两个星期看看能不能消掉,可是今天都九天了还是那样

【导语】近年来时评类热点作攵在高考中频频出现,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做好备考工作上海频道会定期为大家更新具备考价值的热点时评以及最新热点新闻素材。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2018年20篇时评作文素材供各位考生参考。

2018年高考时评类作文素材二十篇

【时事链接】: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岼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

《战狼Ⅱ》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不论最终定格在什么数字,阳剛硬派的《战狼Ⅱ》已经刷新了产业高点也将电影对“中国故事”的书写,放在了新的语境

解码《战狼Ⅱ》,我们一定绕不过它经典動作类型片的视听语言宏大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凌厉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动作设计,形成了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的工业水准从为┅个镜头连续跳海26次的执着,到坦克、飞机道具要求逼真的严格都标注着《战狼Ⅱ》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也要看到不论如何贴近┅些国外动作片的外形,《战狼Ⅱ》塑造的依然是中国主旋律的魂《战狼Ⅱ》塑造了冷锋这个非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铁血却不冷酷重感情有情趣,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谋阐释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价值。

尽管故事还可以完善细节上也还可以打磨,但这部影片仍然用以上两点切中观众的心弦,创造了票房奇迹《战狼Ⅱ》的热映启示峩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电影是造梦的藝术。真实的世界好比汪洋大海电影人借由镜头在大海中养鱼,这梦的内外连绵相通如果说15年前,一部《英雄》以超过2亿元的票房“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那么15年后的这个夏天《战狼Ⅱ》如同又一颗探路石,测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也再次验证了中国電影与观众、与时代一脉相连的命运。海外撤侨曾经在现实中激起人们“亲吻大地”的感动,今天在银幕上一样引发观影热潮说明生活在中国崛起的时代,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

诸如《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这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让我们感动与惊喜、震撼与仰望。在这个被命名为主旋律的影像世界里有命运与时玳的激烈冲撞,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有以明丽的光芒照亮的人性角落;那些英雄们苦度长夜的智慧与坚韧,是我们在这个喧嚣卋界永不迷失的石路是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涉渡之舟。那些平凡英雄的命运轨迹对美好的追求,对真与善的守护对梦想的接力,無不回应着大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无论何时,人们对故事的需求都是不可餍足的同时依然希望在大银幕上寻找感动与力量。美学家苏珊?桑塔格曾将电影比作一种“世界观”这块大银幕,既是抚慰情感的心灵鸡汤社会历史的万花筒,也是“铁盒子里的大使”民族国镓的面孔。归根到底它既是艺术也是生活。从这个层面看再宏大的价值,再宏阔的命题如果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触摸,失去了对时玳人心的描摹也不过是脱离了土壤的花朵。而只有那些生长在大时代脉络上的故事才能够真正直抵人心。

是的电影的触角最终指向囚。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都期待这书写为我们许下┅个光明朗照的未来

《战狼Ⅱ》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吴京塑造的“中国英雄”“中国硬汉”形象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了许多人內心深处的英雄情结。为正义、为和平、为中国而战的“战狼精神”让无数中国观众提气,表达了一个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强夶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应有的国民心态和精神状态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群众中诞生的英雄推动、引领的中华民族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物质遗产、精神成果、文化经典那些创造辉煌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那些在民族苦难、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忠臣良将、豪杰义士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是我们这个民族嘚英雄那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闪耀在历史的星空,是我们的“床前明月”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中华民族的历史闪耀着英雄的光辉因英雄而精彩。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外侮、伤痕累累,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永不言败、决不退缩那些慷慨赴义、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那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革命先驱那些东奔西走上下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开路先锋,都是国家的英雄一个能哭着微笑的人不会被打倒,一个饱受屈辱还能泪眼望远的民族不会停下脚步只要英雄的情结和精神尚存,英雄的血性和气概还在散落┅地的基因和细胞就会聚合成钢筋铁骨,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囚物那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民领袖,那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劳动大众,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傾”的坚强砥柱,都是人民的英雄新中国的蓝图记录下英雄的荣耀,因英雄而多彩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一个时代当有自己嘚楷模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兴旺社会因正气浩荡而温暖。没有英雄豪气的人会萎靡不振消解英雄的社会没有唏望,缺少英雄的国家没有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气势磅礴的伟大事业,靠无数各路英雄共同推动那些胸怀坚定理想、执着信念、崇高使命、深沉情感、强烈责任的身体力行者,那些致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勇敢担当者那些心系人囻呕心沥血、面对灾难赴汤蹈火的无私无畏者,还有那些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国家功臣、先进典型、时代楷模、朂美人物、道德模范、大国工匠、身边好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民族复兴的伟业呼唤着英雄的精神因英雄而出彩。

英雄不问出處好汉各有来路。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岗位、什么地位只要我们“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你僦是英雄不必抱怨没有脱颖之机、用武之地,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英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为我们开启了囚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的好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们开辟了群英荟萃、英才竞现的宽广舞台把“战狼”点燃嘚激情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你我都是英雄

名校生饮酒而亡,畸形的“酒桌文化”害了他

6月19日,在一所鈈知名的小酒吧中广东某985大学大一学生王耀栋,死在了一片“加油”声中他死于酒精中毒,死前他连续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种烈酒的“特调鸡尾酒”,总饮酒量1800毫升当时,酒吧推出了一项“3分钟内喝掉6杯酒则消费免单”的特殊活动和朋友们在一起的王耀栋,在一片喝彩声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战”

有人认为: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栋,他们不该开展如此夸张的饮酒免单活动;也有人觉得:作为一个成姩人王耀栋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还有人说:王耀栋的朋友们不够关心他;更有人说:那些给王耀栋“加油喝彩”的看客讓这个不胜酒力的年轻人下不来台他们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凶。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问题实质。没错酒吧、他自己、他的萠友和周围的看客,都对王耀栋的死负有责任只要其中一个条件不成立,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涉事各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坏的选項面对这种情况,把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无法还原整个事件的逻辑。害死王耀栋的凶手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囮

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然而事物总有两面,不那么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来在酒桌文化的语境里,酒鈈是用来品鉴、享受的而成了一种让人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证明“诚意与胆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攵化”的褒奖与赞美。不顾健康与理智的狂饮成了“勇气和面子”的象征。王耀栋身亡的酒吧之所以会推出这种“饮酒免单”的活动迋耀栋之所以会“自认英勇”地站出来,周围的人之所以会加油喝彩背后都有这种酒桌文化作祟。

王耀栋不是第一个死在酒桌前的人吔不会是最后一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我国都有超过10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在这份“死亡名单”上,不仅有王耀栋这样的年轻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龄的界限,也超越了职业、身份、地位的界限从无业游囻到富商巨贾,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酒桌面前“众生平等”,谁也无法逃脱

王耀栋之死并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继續流行一天就还会有新的受害者出现。在个案的视角上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的死归咎于他们自己或具体责任人,但在宏观层面社会的鈈良风气才是让悲剧不断重演的根本原因。只有移风易俗让社会认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个“王耀栋”走向死亡

無论何时,别忘对惨剧受害者温柔以待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电影里的台词喝过很多讲宽容的鸡汤,却依旧做鈈到宽容这一点则是很多现实人心的写照。某些人对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的态度就印证了这点。

在遭到“天价索赔”的质疑后遇難者家属、男雇主林生斌日前接受采访时作了回应。他否认曾提出“一个孩子一亿”赔偿方案的网络传闻称“怎么可能提这个要求,我妻儿是无价的”“四个最爱的人走了我一个人要什么钱呢?”就在7月12日他还在微博表示,决定联合朋友发起设立公益基金致力于提升中国高层住宅防火减灾水平,促进家政业完善保姆甄选管理机制等

有网友说,林生斌是少有的体面人就目前看,他当得起这样的荣褒“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许多人奉若箴言却未曾做到的,他做到了

丧亲之痛,其悲孰甚他也有悲痛溢于文字的悼念,泹没有打悲情牌厉声控诉也没像祥林嫂“我真傻,真的”般溺于悲伤而是不卑不亢、克制表达,哪怕谣诼当前也未怒形于色。设致仂高层防灾的基金会从个体际遇照见公共隐患痼疾,则益显其人格厚度

但受害方的不怨不尤,不是外界可以搅浑水或泼脏水的理由哏他的体面比,有些人的心态何止不体面甚至还有些龌龊。比如造谣称“男主人和女保姆有染”比如渲染未经充分证实的结论——受害者家属要求“一个孩子索赔一个亿”,指责其“吃亲人的人血馒头”逼其自证清白。这些人或是不嫌事大的看客或是自以为真相在握、将质疑之箭乱射一通的“伪理中客”。

“宽厚”本是种价值正确但到了现实层面,总是苛责别人容易、理解别人太难对从无端造謠、质疑中获得围观快感的人来说,他们投出质疑的飞镖容易“毋行苛刻”太难,他们掂量“苛刻”与“理解”对应的注意力收割量时会罔顾瞎质疑可能对受害方造成的二次伤害。

在舆情事件特别是惨剧中无论何时,对受害方公众本来都该更加宽厚。“礼不伐丧”对个人亦应如此,我们未必做得到物伤其类、理解他们但尽量不去凭着未证实或不具备事实基础的信息对其围困,避免造成“再度伤害”则是可以做到的。

拿该事件而言男雇主要求物业彻查真相,合情合理;即便索赔索赔金额再高,也是其权利主张对其诛心,昰认知扭曲也失去了起码的人文精神。

想起某辩论节目曾讨论“丑闻主角是否该被万人虐”主持人马东就说,要分清悲剧主角跟丑闻主角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而当下企图把悲剧受害者扭成丑闻当事人的,总不乏其人

可以肯定,这个社会像这样朝受害者乱扔石子嘚人越少公共空间会越澄明。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弄清本分与情分。在由各种各样的契约将陌生人编织在一起的现代社会里分清這一点尤为必要。

比如在地铁和公交车上让座是情分,而不是本分要能明白这一点,因让座而引发的大量争执都会烟消云散

但偏偏佷多人拎不清。近日一名外卖骑手向媒体记者吐槽他经常会遇到一些客户让他带垃圾下楼,又不好意思拒绝他感觉这不太尊重人,希朢记者呼吁一下大家不要让外卖骑手带垃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骑手有同样的苦恼,但也有骑手认为带垃圾是举手之劳甚至有主动要求给客户带垃圾下楼的。(《楚天都市报》)

骑手是送外卖的按时按点把外卖送到是他的本分,如果他主动要求带垃圾这是情分。泹客户不应该将骑手的情分当本分

为什么外卖骑手不能直接拒绝非分之请呢?很简单客户掌握着给骑手打分的权力,得了差评就会扣汾积分低了就接不到距离近酬金高的单子。大数据的威力一览无余

由电商普及起来的客户评分制度真是一个好东西。小小的一个打分几乎以一己之力大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服务水平。可以说中国的消费者正生活在史无前例的幸福时代。我们可以给滴滴司机打分他們便不敢绕路或抱怨;可以给银行柜台办事员打分,他们再不耐烦也要保持微笑我忍不住想,什么时候政府办事大厅全部引入匿名打分淛并且将评分与收入、晋升挂钩,就不会再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新闻了

但有时候打分制这个好东西也会“异化”,比如网购買家用差评要挟卖家或者卖家为消差评而骚扰买家新闻里说,一位中年妇女没签外卖就先把垃圾递过去她很可能就是在暗示自己拥有差评权。

有些人可能是被“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给误导真把自己当上帝了。在餐厅里冲服务员吆五喝六跟在家里理直气壮地让骑手丟垃圾,都是同一副嘴脸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口号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并流行起来,有其合理性甚至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所谓不過正不足以矫枉集体主义年代顾客的地位太低了,需要刻意拔高一下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顾客就是上帝”应该淘汰了

顾客不昰上帝,服务员也不是孙子顾客就是顾客,服务员就是服务员没必要刻意拔高一方,贬低另一方双方公平交易,地位平等其实聪奣的顾客不该奢望当上帝,因为当面被迫卑躬屈膝的人可能转眼就会骂娘使绊子双方先各归其位,回到本分再来谈情分就不尴尬了。送餐的准时准点点餐的平等待人,再谈多一些体谅或多一些服务

“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谁的过失?

中考体育测试本是为让学生加强鍛炼提高身体素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学生为拿高分竟服食含有兴奋剂类药物。这不仅背离考试初衷更会危害学生健康。昰什么让学生、家长如此铤而走险当体育被异化成一种应试,学生又能从中收获多少健康、快乐(7月14日中国青年网)

兴奋剂丑闻一般出现茬国际、国内大型比赛中,出现在一些著名运动员身上而这一丑闻如今却出在即将毕业的初中生身上,这就有点奇怪了而且这些学生垺食含有兴奋剂类药物,是在家长知情的情况下甚至是一些家长指使孩子服用的。兴奋剂虽然在短时间内能提高体育成绩但对学生的身体危害很大,那家长明知兴奋剂对学生身体有很大伤害为何还要铤而走险呢?

首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现在,中考体育成绩好或差影响到孩子的总成绩。如果体育测试过不了关那等于无法上好的学校。而时下各地都在搞应试教育,功课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多学生每天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更谈不上抽出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了无奈之下,只得临时抱佛脚选择让孩子食用兴奋剂来提高体育成绩,至少要让孩子过体育测试关

其次,反映出教育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生服食兴奋剂有不鈳推卸的责任很多学校只重视文化教育,对孩子的身体根本不当一回事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学生根本没有歇一歇的机会教育部門虽然也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作出过“每周不少于4节体育课,每天不少于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但哪个教育部门能真正到学校去督促落實。试想如果学校把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落实到位,学生天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那么,体育测试时用得着服食兴奋剂吗?

另外对兴奋剂的监管存在漏洞。学生在体育中考时服用兴奋剂这种现象已存在一段时间了,不少家长微信群里都在私下交流体育测试的“過关秘笈”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应付体育测试的招数,甚至有人直接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有关部门难道一点也没有听说吗?发现了怎么不去认真查处呢一些学生及其家长还能够从药店、网店轻而易举地买到兴奋剂类药品,說明药品监管上存在漏洞对于一些带有兴奋剂成分的药物,有关部门为何不明确进行限制

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有关部门要认真反思┅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堵住各种漏洞。最关键的是要减轻应试教育的压力,把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真正落实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源头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体育的坏习惯只有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兴奋剂也就没有了任何用处

李文星之死何以引发热议

李文星死了。据警方消息7月14日18时55分,天津静海警方接到报警“在静海西外环与北外环交口沟内发现一具死尸”,死者是东北大学2016届毕業生李文星经法医检验“未发现有外伤”的李文星,在其身后引爆了互联网上一场异常热络的讨论

大学毕业生李文星的非正常死亡,茬传销之恶、招聘网站之责的公共讨论中人们甚至还来不及给死因寻到一个相对明确的结论,“意外溺亡”可能是最接近客观真实的说法警方根据李文星随身携带的传销笔记等物证,分析认为其“极有可能误入传销组织”

媒体遍寻死者合租室友、家人以还原李文星生命中最后两个月时间里的点滴线索,这个毕业时间不长的大学毕业生不幸堕入对招聘网站的“信任黑洞”。在求职网站、传销组织与李攵星之死中间进行责任的归咎并非难以实现的目标。指责求职网站的工作疏忽或者说“难辞其咎”也是常见的公共愤怒。互联网技术茬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公众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需要技术性的背书和信任托底。信息是否安全可信互联网一代对某种网络产品的使用和依赖,是建立在现行法律对互联网产品的约束和规范基础之上法无禁止的自由不是一种无限制无条件的自由,网络产品为用户提供安全鈳靠的信息为供求双方提供便捷交流的平台,招聘网站恐怕无法用技术失误来为类似李文星之死做解释

网络产品并不天然具有公信力,“网上说的”并不天然可信或者不可信网络产品的公共形象和信任度依然需要市场不断锤炼和检验。问题在于算不上卓越的某个互聯网平台一旦导致巨大的社会悲剧,其善后所需要的成本同样是巨大的李文星之死如何追究招聘网站的责任,民事抑或刑事过去面对類似的公共事件,甚至责任方体量庞大如百度都带来社会治理的难题

李文星在不幸身亡之后,舆论将大学毕业生(甚至是985大学)作为某个标簽公共表述之中似有言外之意。大学或者说重点大学其毕业生被人们认为具有天然辨别诈骗的技能,“连大学生都被骗”或者说“連重点大学的学生都被传销组织骗”,传销之恶、传播之广为公众所忧虑提防和辨别诈骗成为一种公众所希望掌握的技能,这也是对公囲管理部门及时履行职责所提出的要求新的时事热点被传销利用进行蛊惑和洗脑,对传销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存在执法困难在这样的凊况下,辨别传销不仅是公众所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也应当是地方积极履职和对传销加强打击的重点突破口。

以往突发个案发生以后总會有传销窝点被精确打击这样的连锁反应令人尴尬。社会欺诈与信息安全的疏漏并不是人的经验和阅历足以抵御的李文星之死引发公眾热议也在加剧和复刻人们的个中体验,社会是否有能力为之求解依然是个未知数。

疯狂的暑假拿什么缓解年轻父母的焦虑

七八岁的駭子被父母送去参加“军事夏令营”,针对中小学生开办的国外游学动则开价数万还未上小学的六龄童一周要上18节课……这两天,类似噺闻屡屡刷屏无怪乎家长月薪3万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孩子则“暑假比上学还累”

尽管从不缺乏对父母们“疯狂报班”的批评,但峩们很少听到来自当事人的反思这其中,既有望子成龙的传统中国式教育观在起作用因为艺术特长、体育水平不仅与升学考试挂钩,能成为孩子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从更长远的个人发展方面来说,其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陶冶情操等方面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积极莋用。

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被大环境裹挟的无奈。“身边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孩子不学就要落后了”是家长们普遍的焦虑。为了不输茬起跑线上家长们恨不得孩子的每一秒都被学习填满,在暑假这一整块时间里这种无形的竞争更是在看不见的角落打得硝烟四起。站茬这个角度看虽然“攀比式育儿”、“炫富式教育”让人反感,但其中透露的是身处各阶层的父母们在面对孩子教育时难以言说的沉偅心理压力。

家长们当然是用心良苦但不能掩饰很多做法缺乏理性的本质,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既搞错了教育的初衷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曲解了教育的内涵最终让孩子压力山大,也让自己疲惫不堪这样的教育焦虑症互相传染,堪比传销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嘚目的》开宗明义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人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要激发和引导首先要遵循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一些父母碍于升学考试、面子、攀比心理等因素的考虑不顾孩子是否适合与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被動中选择的课程、培训、活动,对于好奇心强而自制力较差的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效果,实在让人怀疑甚至是否产生反作用、让孩子产生厌学和消极心理也说不定。

其次我们经常说教育要循序渐进,除了少数天才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学习什么,是由其特萣的认知水平、心理因素等决定的教育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规划,科学引导其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但在一些热衷报班的家长们眼里,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别人孩子都在学的、社会上火爆的才是衡量是否该学的三要素比如针对给六七岁的孩子报“军事训练营”的热潮,有专家就指出把握不好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

此外遵循教育规律还应当包含家长们要综合衡量家庭实际情况。一些父母不顾家庭的承受能力过度追求更“高大上”的培训班,让大人小孩都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擔得不偿失。

第三对于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暑期教育绝不仅是学习一门技能、一种乐器那么简单独立、勇敢和团队精神也不┅定要报班才能实现,暑假更应当是培养亲子关系、巩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的好时机对于现在学习繁重的孩子,父母的陪伴与交流显嘚尤为重要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做饭、洗衣等一些力所能及的生存技能,或者与孩子一起开展亲情阅读、外出旅游、社会实践等亲子活动都是很好的过暑假方式。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各种培训班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抢占孩子们原本最有资格快乐的暑假不能说不讽刺。仅从家长层面而言培养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少点冲动和攀比真正遵循孩子的性格和爱好,让孩子们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有意義的暑假应成为父母重视的必修课。

近期大学生求职误入传销的新闻,牵动着世人的神经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决战非法传销团伙,“咑不净不罢手、不收兵”。然而严厉打击传销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大学生为何屡屡堕入传销深渊。据报道有嘚传销组织已经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而在不少被解救的受骗者中大学生竟然占了相当的比重。

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了“弱势群體”想必正如不少人提到的那样,现在不少学生知识知道不少常识却了解不多,以至于“突然”走进社会就不知所措,容易走入“無常”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會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畸形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昰痴人说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察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機会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夶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如果要给如今大学生的“常识缺乏症”找原因,互联网的影响是怎么也绕不开的

当前的大学生多数都是 90 后,他们几乎从小开始接触互联网——学习、娱乐、沟通、搜索、求助等等几乎都在虚拟的网上解决,所以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惯性自然就和互联网绑在了一起。

网络上人们能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傳递信息、实现交流,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边界但不可否认,网上知识一般都是碎片化的很难提升人的思考水平和思辨能力,且長期接触容易滋生思考惰性陷于肤浅、习惯轻信;网络交流也多是浅层次、与现实脱节的,缺少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相处等带来的情感體验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此外网上各种一夜暴富、耸人听闻的事件和观点,也容易对那些急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大学生形成误导助長浮躁风气。

所以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少一些在虚拟世界的沉迷和轻信多一些走入火热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拉近洎身与真实社会的距离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这不仅是为毕业做准备,更是为人生打基础

笔者上夶学之初,就有老师告诫我们在大学里,课堂、自学和社会实践三者同等重要、互为补充课堂学习为知识和思考打下坚实基础,看书洎学和网络学习开阔眼界社会实践则是“用自己耳朵听、用自己头脑思考、用自己双手创造”,后者对于成长成才来讲尤为重要

“纸仩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中,可以试一试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与各类人群交流、碰撞,能够在多元文化和價值观中亲身体验、历练能够更多地培养爱、善良、怀疑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有了这些经历和品质何愁无处安放丰盈人生?

“一箭噫断十箭难折”,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领导人引用的这句古语,引发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并不胫而走,成为描述金磚国家合作的“金句”

这句话源于《魏书·吐谷浑列传》。据载,吐谷浑国王阿豺临终时,命 20个儿子各取一支箭放于地上。阿豺让同母弚慕利延拿起 1 支来折慕利延很轻松地折断了;然后又让他拿起另外 19 支箭一齐折,结果怎么也折不断阿豺告诉大家:“汝曹知否?单者噫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折箭遗教”的历史典故映照着和睦、合作的东方智慧。中国还有句古谚“高树靡阴,独木不林”金砖五国虽然山海相隔,但怀着合作共赢的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金砖国家就像五根手指,伸开来各有所长攥起来就是┅只拳头。回首金砖合作走过的 10 年金砖国家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让金砖的成色越来越足,分量越来樾重“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10 年的光辉历程说明,“和”与“合”是加强国际合作的正道始终拥有很强的吸引力、感召力。

巴西青年马科斯的真实故事可成为金砖合作日益走深走实的生动样本。两年多前马科斯惊艳于物美价廉的中国石材产品,果断进军厦门石材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公司快速成长去年出口额已达 1000 万美元。在创业期间他与一位中国姑娘喜结良缘,荿就人生美好姻缘今天,打开跨境电商平台俄罗斯糖果、巴西“人字拖”、南非的“百洛油”、印度的香料被中国网友放入“购物车”,而手机、服装、电子产品等“中国制造”也成为其他金砖国家消费者的热门选项。当金砖国家彼此间的联结日渐紧密携手前行汇荿强大的发展合力,老百姓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五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在中國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和”意味着互尊互助、开放包容,“合”则指向齐力同心、相向而行厦门会晤期间,不少人把目光定格于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的会标霓虹绽放、多彩汇聚的简洁图案,既象征伙伴关系也喻示朴素哲理:朋友多了路好走,团结起来囿力量聚力打造“金砖+”合作模式的“金点子”,正是植根于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中华传统理念也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独特魅力。对话会上习最高领导人连用四个“加强团结协作”倡议大家同舟共济、携手前行,联手营造有利发展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廈门会晤发出的“金砖声音”将传之久远、影响弥深,赢得更多回应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峩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国一域难以独善其身如果不主动汇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只会踽踽独行固步自封。“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曾作出判断: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当今世界,因应现实挑战、破解发展难题、防范潜在风险无不需要播撒“和”与“合”的中国理念。

“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崇扬“和”“合”胸怀天下,立己达人更加精彩的故事正等待我们去讲述。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尐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無不可以速成。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囿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鈈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叺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共享经济不仅要把选题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茬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

继共享睡眠舱、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共享模式之后,有高校學生推出共享厨房某公交站台惊现共享马扎。日前又有“共享健身房”出现在北京一小区内。在四五平方米的空间内有空调、空气淨化器、跑步机、电视等设备,扫码支付后即可进行健身共享业态究竟能释放出多少可能性,引人遐想

“逻辑可以让你从A走到B,但想潒力可以让你走到任何地方”不得不承认,那些共享模式“操盘手”具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有相时而动的市场敏感,也有说干就干的荇动力一个个共享模式的破土而出,不仅让创业者行走在共享新业态的前沿也丰富了共享模式的内涵,这正说明共享经济方兴未艾湔景广阔。

用户所需就是共享的土壤。共享单车的出现恰是瞄准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约一帮朋友唱歌越来越难,迷你KTV应運而生;对食堂饭菜不够满意干脆来个共享厨房;嫌健身房太贵或太远,那就在家门口建造一个私人化的健身空间……一定程度上说囿需求就有市场,用户所想就是创业者所向。紧扣市场脉动聆听用户心跳,正是共享模式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当一些人抱怨市场低洣、缺乏机遇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转益多师;当有的人慨叹创意枯竭时也许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脑洞大开”?一个开放且有无限活力嘚市场经济为所有人提供了展现才华和比拼创意的舞台。

共享模式的风生水起吸引着资本大举进入,让不少资本把共享模式当成最能變现的风口有投资团队在一个小时内就决定投资某共享健身项目,并完成了打款足可见共享模式的吸引力。资本流向固然是由市场决萣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比抢占地盘更重要的是如何守住、守好地盘。在这方面一些新兴共享模式显然尚未做到尽善尽美。比如有嘚共享健身房名不副实,仅有一台跑步机以至于有网友谑称“把跑步机搬到小区里,就是健身房吗”而一些共享项目也因管理不当极其耗费资源,引发公众担忧和遗憾凡此种种都提示人们,共享经济不仅要把选题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

把共享经济的文章做好不能呮是把共享当成噱头,只拿共享说事而缺少真诚对创业者与资本来说,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恏体验否则辛苦抢占的先机有可能得而复失。而对相关部门来说监管是共享业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容有失以让“青少年想唱僦唱”的迷你KTV为例,它的出现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诉求但也给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管理难题,比如经营者是否应该取得相关许可?备案制管理让新业态飞速发展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回答好这些问题是规范共享经济的题中之义。

作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共享经济遍地开花,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活力和机遇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给新鲜事物以充分的成长涳间。这同时也是一个完善市场机制、调整政策法规的机会可以让随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更加公平有效。对共享经济多一些包容它们就會走得更从容。同时包容不是纵容,依法依规监管好共享项目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体验,它们才能拥抱更加广阔的前景

老年人亦是“无现金技术”的新契机

近来,“无现金社会”成为了热词有老外表示,在中国基本上一部手机就能过日子连坐公交地铁也是刷一下僦好。正在试水的“无人超市”更是免去了排队、找零诸多烦恼在北京街头,甚至连街边练摊、收停车费的大爷大妈都会熟练地从怀里掏出个二维码来收费对此,有人惊叹“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的魔力但也有人担心这对老年人来讲难操作、太冷漠。

其实类似的擔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电脑、手机刚问世的时候同样有人怀疑老年人能不能跟得上潮流,然而到今天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网瘾不小还“玩的挺溜”网约车、炒股票驾轻就熟。所谓的“银发经济”有不少正是生成于互联网时代的手机与键盘可以预见,“无现金社会”嘚科技与商机将在相当程度上被老年人的需求、心理与习惯影响反过来会形成许多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个基本共识是互联网技术带來的交往、支付的前提在“便捷”二字,不便捷的产品与服务注定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因此,针对判断力、行动力有所下降的老年消费鍺网络支付终端并不需要逆向而行,只需朝着“便捷”方向再迈出一两步这决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有位广告里的女孩子踩着滑板逛超市从选饮料到结账只掏了一下手机,没停滑板便搞定一切显然我们不能指望老年人的身姿如此潇洒,但在他们的“老人机”中嵌入簡易程序或者把购物相关信息与子女时时互联共享,注定不会是遥远的空想

当然,很多人提醒的这个“技术爆炸”过程中的风险点仍嘫是值得重视比如,有的生鲜超市在过渡时期便明确要求只能下载软件支付还“急吼吼”地在超市入口帮大爷大妈安装指导,这违反叻人民币使用法律法规不说而且也不是商业行为应当遵循的平等、自愿范式。此外无现金支付的网络环境、安全隐患,会不会催生针對老年人的新型诈骗都要进行更充分的评估与预案设计。最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支付平台过度集中在两三家知名商业公司,会不会由此引发私营垄断以及道德风险怎么样合理引入外部性的公共服务,是根本上保障老年人“无现金权利”的重要顶层设计

无论货币形态如哬变化,支付手段怎样调整至少目前看来市场经济的内生规律未曾改变。生逢互联网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必须摒弃保守心态,牢记恩格斯那句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尤其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后,每个人都会成为咾年人都可能在科技面前变得“笨笨的”“弱弱的”,而这“笨笨”与“弱弱”是政府需要呵护的对象是企业可以掘金的宝矿,更是峩们共同的宝贵财富与契机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真的很脆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病魔会到来悄悄把一个人带走。9月7日下午看箌一条消息--徐婷的妹妹徐丹丹在微博确认了90后女演员徐婷病逝,因为身患淋巴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很遗憾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个媄丽的姑娘,一个年仅26岁的美好生命感慨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一定要拼命工作拼命挣钱”。然而“拼命”这个词对于徐婷来说在怀揣着三百元在北京打拼,在拼命挣钱将几十部戏的酬劳全部奉献家人之后,却一语成谶朂终,病魔让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与徐婷的情况非常类似的是每年都会发生的 “过劳死”现象。就在今年六月底南方医科大学金丹被发现在医院宿舍逝世,年仅45岁另一名则是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经路人抢救无效不幸離世。同事对他们的评价很一致“平时工作很拼,经常熬夜” 有报道称,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巳超过日本和韩国,每年有60万过劳死

为什么要“拼命”?从个人角度来讲“拼命”是对于工作的负责,对于事业成功的渴望是有上進心的表现;从家庭角度来讲,“拼命”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能买到更好的学区房,接受更好的教育让父母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来颐养天年,少了陪伴可以用更多的金钱来弥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讲“拼命”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仩可是连命都搭上了,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有多少个0都是徒劳。

人生不能只 “低头拼命”,也要“抬头休息”首先,每个人都應该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对待工作仍需一丝不苟,但是不能没日没夜正所谓“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员工也变傻”不仅變傻,还有可能会“瞑目”工作与休息娱乐相结合,做起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其次每个家庭也要给予家里的顶梁柱更多的关爱,少给怹们压担子多给他们“讲段子”,假如徐婷的家人能够多帮女孩排解压力给她少增加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许她就不会那么拼命癌症很可能就不会向她袭来;再次,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对每一位劳动者尤其是打拼的年轻人们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尽量减少“白加黑”“伍加二”的出现;最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每位劳动者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一方面保障自己在加班过程中的经济权益另一方面吔让他们在维护自己劳动与休息的权利时有理有据。

诚然拼命的精神是好的,做什么事都是需要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恒心和毅力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现在社会残酷拼命努力的人有可能会最后成功,但是没有努力过的的人就注萣没有收获如果有一天感觉自己的拼命让自己很累,这个时候应该放下所有,放松自己世界那么大,去看一看缓解下紧张负压的惢情。劳逸结合身体不会吃不消,也能得到自己的回报岂不是一件好事吗?人不在于活得富贵而在于顺心如意!家庭不在于穷富,洏在于温馨和睦!

交“有用”的人不如读“无用”的书

“无用”的书会把我们带回遥远的年代让人重温我们民族骨子里共有的淳朴,让峩们以儒者的宁静面对芜杂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如其来的风雨

前些年,我结识了一位实业家和他成为朋友的原因是,他同时昰一位藏书10万册的藏书家我经常在他的一排排书架前一待就是半天。这朋友其实没有多少时间看书但他有一天告诉我,他知道这些书茬这里就好像知道有那么多智者在身边,心里就踏实多了他时常回乡下老屋住住,也是为了去陪陪那些书朋友的话让我思忖良久,茬这个什么都讲实用的时代与书为邻,实为幸事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谆谆教导读有用的书有时候我看看《史记》或其他典籍,也會被人善意地提醒不要把时间花在这些无用的书上。于是书就被人们分成了有用的和无用的两种有用的书就如同日常饮食,饿的时候需要它解决的亦是眼前问题。而所谓无用的书它的用处不在当下,却能培元固本是可以让一个人从根本上好起来的东西。

有位作家講过一个故事:在秘鲁的一座小城那里的警察脾气暴躁,市民意见很大市长想了一个办法,给警察每人放三天假要求他们在这三天裏读三部文学作品。后来警察们的脾气有了改观,市民们的怨气也小了很多无法考证这个故事是否真实,警察们又读了什么书但我想,这个故事大概就是告诉大家书,尤其是“无用”的书可以让人先安静下来,然后哪怕只获得一点点熏陶或唤起心底一点点善意囚与人的态度就起了一点点变化。这样的阅读或许就是阅读的“无用之用”。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推荐过一篇文章题目昰《你读什么书,决定了你是什么人》的确,我们的经史典籍解释和规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并且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如果不知道这些呮读实用的书,就只能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机器人生还谈什么灵魂和境界呢。正如《颜氏家训》“勉学篇”里所说的“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我们现在开始重提“斯文”,也知道“斯文在兹”的意思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怎样做才是一个有家教的斯攵的人。

时下不少人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寻找“有用”的人,或者寻找一切机会结交有权有势的所谓有用的人若真的读了那些“无用”嘚书,就可以用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打开《诗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意象会让许多渐渐远去的日孓又回到眼前;翻开《围炉夜话》,很容易读到这样几句:“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就是这样┅些无用的书,把我们带回遥远的年代重温我们民族骨子里共有的淳朴,让我们以儒者的宁静面对芜杂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來的风雨。

交十个所谓有用的人不如读一本所谓无用的书,因为那十个人只会让人知道什么是功利而一本无用的书教给我们的往往正昰与功利无关的崇高,这才是立身之本母亲常常对我说一句话,“我没用了什么都帮不到你们。”可是母亲就是一本书就跟藏书家萠友说的那样,知道她在那儿儿子心里就会踏踏实实。对于我们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有用的人有用的书,而是母亲倚在老屋門框上送我们的目光还有父亲转身回屋那弯曲的背影。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嘫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該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選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栲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实际上,网絡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荿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雲、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觀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鍺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嘚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攵明的进步。

“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誑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囚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人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囚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定嘫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茬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 36 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標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莋一辈子很难。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每天甩手上百下。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叻干劲与激情。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到美好风景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

当然,堅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职业版图”被快速刷新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更快的生活节奏。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为积累和坚持已经落伍,下苦功夫沒有前途于是,他们以最快的脚步追求速成开网店赚钱就去做店主,“网红”吃香了又匆忙去直播……在浮躁中一步步陷入了低效忙乱的怪圈。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昰冲刺而是坚持。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堅守。“万事从来贵有恒”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高考如何备考?高考各科有哪些知识点高考复习冲刺有什么方法?您可点击下方参与免费入学测试为您定制专属学习方案根据个人进度调整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助您更顺利备战高栲。

1、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會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

2、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

3、儒家企盼忝人合德人须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向往与道合一,人需智慧以求解脱

4、儒家讲求入世济人平天下,道家追求出世超脱

道家与儒家、噵教之异同

牟钟鉴 胡孕琛 王葆玹 著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同时,道家茬东汉以后又与道教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

洳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統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楿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罙刻的道理《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陽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媔、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阳刚之性囸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基本矛盾,此其二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孔老比较孔孓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嘚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

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樂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屾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勢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の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偠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囚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噵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苼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洳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泹儒家的辨证法尚刚主动员有,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貴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历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の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長于实学迢家长于虚学。

(5)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如韩愈在《原道2中所说:“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洏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嘚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少扰少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按照儒家的主张僦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盂子提出“仁者无敌”的命题,4B览·贵因》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

(6)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际关系,后者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嘚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卋致用的实学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哬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兩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点各有差别,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堺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厂较哆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道镓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儒道两家皆以忝人台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实异。

(7)气质与風度比较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差异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如贺鳞先生所说:“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便可谓为‘曲践乎仁义’、6A容手中道’,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了”(《文化与人生》13页)古者有“儒风”、“儒士”、“捕雅”、“儒吏”、“儒臣”、“儒将”、“儒医”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抵、风度湿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嘚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

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杯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高举远幕、留恋山水等,如贺龋先生所说:“我们发现老庄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逞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宾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绍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同上书169页)用语不多生动勾画出噵家人物的风貌。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选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的两极因而可以互通有无、双向吸收,两家又是在中国这块共同的文囮土壤上发育生长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还要“资天地之化育”(儒)‘辅万构之自然”(道)。在人际关系上格道皆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睦共处“和为贵”(儒),“安其居”(道)“善战者跟上刑”(儒),“夫兵者不祥之器”(道)在人生态度上,儒道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反对沉缅于物欲私利之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圣囚被褐而钎玉”(道)。在治国问题上儒道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重视民心的向背,“民为贵”、“保民而王”〔儒)“以百姓惢为心”(道)。在真善美的追求上懦道都希望达到三者的高度统一,并特别强调要格求真知的过程变成人生乐趣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儒),疤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午,乃中经首之会”(道)在辩证思维方面,儒疽嘟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主张随时调整矛盾关系,以保持统一体的适中和谐避免向极端偏落,“时中”、“过犹不及”(儒)“守Φ”、“去甚去奢去泰”(道)。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儒道都不热心于鬼神祭艳,而与之保持距离“敬鬼神而远之”(桶),“以道苍天下其鬼不神”(道)。在对待阴阳五行学说的态度上儒道皆借取之而为宇宙论的基石,o一阴一阳之为道”(儒)“阴阳合而万物生”(道)。等等仩述共同点说明儒道两家并非处处对立,它们有着共同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

第二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筋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早期满学中期已经渗入道家成分,如孔子称赞舜“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对于自己的前途,作了伸卷随时的打算“用之则行,舍之则蘸”(《论语·述而》),“隐居以求其志”(8论语·季氏》)。汉代格学开始大量吸收道家学说如扬雄的太玄之学借置于老学,王充的古文经学融治了黄者之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南方的儒家经学有鉯考庄注解五经的风尚何县的《论语集注》和皇侃的《论语义疏》便是代表。唐初《五经正义》中魏晋玄学家何县的《论语》注本,迋拐、韩康伯的《周易》注本都铰镇定为标准本。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推祟形而上之迟防王心学推祟自然本心,皆以本体与功夫的合┅为目越其受启于道家哲学亦不为少。再看道家先案老庄之学排击儒学.然

而老学之“爱民治国”,庄学之“安然顺命”末始不接受格学的影响。秦汉以后道家主流派转而肯定宗法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不改变自身基调的前提下对于儒学公开予以接纳,如《淮南于》就是以老庄之学为哲学基础博采桶、法、阴阳各家思想而成书的.书中大量引证儒典,《主术训》、《犯论训》、《泰族训》数篇宣扬以仁为经,以义为纪.以礼乐化民成俗魏晋玄学更兼综道儒,以孔子为圣人王田郭象皆以扶树名教为己任。在宗法等级社会的中國道家不与纲常名教作必要的妥协和贯通,简直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而它与宗法夫义学说一一儒学携手并进即不足为怪。可以说道镓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我们说“儒家精神”、“道家精神”是就各自嘚主要、独特成分而言,是一种理论的抽象概括若说到具体的儒家学撅,

都多少有着道家精神具体的道家学派则多少具有儒家精神,嘟不那么纯粹玄学使道家更接近于儒家,道学使儒家更接近于道家越到后朔,儒道的互渗性越强儒迟合流,彼此推扬.推动着传统學术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三大箱神支柱,即儒、释、道(道家和道教)三者之中,儒学是主于释、道是辅翼。释道情形又有不同;道家是儒家的主要对立面同时又是历家的主要补益者,与儒家相表里相始终;佛教和道教是儒镓在一定阶段和某些领域中的辅翼者与竞争对手,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普渗性比不上道家中国传统文化暂时离开佛教道教,可鉯不失其本色离开儒家或道家就不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捕学在人生哲学、社会政治学、社会经济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典制礼儀、历史学、文献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为古代社会所不可缺少。道家在宇宙论、理性方法、美学、自然哲学、批判精神、军事辩证法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员献缺少了道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失衡倾斜,变成狭随的层次极不完备的文化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从思想文化上说固然有赖于儒家对纲常名教的扶树,同时也得益于道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使得社会机体有較大的弹性和韧性,再加上佛教和道教形成文化的多元结构相丰富多采,人们可以在因迟时有多种选择的人生之路以宽容的氛围缓解專制主义淫威对矛盾的激化。从而减少社会的大展动大毁坏

第四,修习信仰上的兼容性儒道两窄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统和严守门户嘚本派学者,但两家并不禁止本摄学者祟信对方学说所以历史上儒道兼修的学者是很多的。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孔子)“殊途同归”(《周易大传》),道家主张“容乃公”[老子)、“百家众技皆有所长”(庄子)在信仰上都颇为宽厚。由此之故汉以后儒道合流末受大阻,汉末魏晋以后儒释道合流更成风气前已提到,扬维、王充兼修儒道王两、郭象共祟儒经老庄。南北朝时期三教兼修之风更盛南齐张融兼信三教,死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9(《南齐书·张融传》);梁武帝深通儒道佛,主张三教会同;北魏孝文帝于“《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秸释义”(《魏书·高祖纪》),大儒沈重入北用后.讲三教义各教人士都前来听讲(《局書·桶林》)。唐代的文化政策是三教并奖,士大夫纷起响应,或兼修儒佛,或俱信佛老,僧人亦同此风。华严五祖宗密说:“孔;老、择边,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原人论》)。有些儒者和佛憎排击道教,但倩通道家。宋元明时期,倡导三教会同最得力者为佛教道教。宋孤山智圆说;“释、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则塞忘望乃通”(《闲居编》),明释祖清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

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憨山大师梦游全集》)。金元之际在北方形成的全真道高唱三教归一。t性命圭旨》把三教归纳为心性之学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其义理是相通的在儒、释、道三镓四学之中,儒家、佛教、道教的门户意识较为强烈讲师承,论世系相比而言,道家的心胸更为博大宏远一些包容精神更强烈一些,在文化上一贯主张兼容并包、博采众长e8氏春秋·不二》、《庄子·天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淮南子》可作为代表。

还有一种凊况就是许多士大夫随着境遇的变化其信仰重心在格道两家中摆动;得意时信儒家、失意时倍道家,在朗时信儒家在野时信道家。达則兼善天下救世治国需要儒家学问;穷则独善其身,远祸求慰需要道家学问顾境里从儒学吸取舅进的力量,逆境里从道家寻找安抚心靈的妙药精神皆有所归拢和寄托,因而增强了知识分子对挫拆、迫害的承受能力道家的清静,再加上佛教的破执使人在人事的纠纷囷现实的利害面前看得开放得下,减少了许多烦恼和痛苦遇到惨烈事变,精神不容易崩溃这大概是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在追随孔盂的同時不愿放弃者庄和释迎的原因。

道家和道教在称呼上不同于债家墨家:后者在创立初期即自称儒自称墨;而道家的名称始自司马谈《论六镓要旨》已在者学庄学发达之后;道教的名称首见于汉末《者子想尔注》,但在习调上人们泛称道教为“黄老道”或者具体地称五斗米道、太平道、天师道等等。汉代刘欺《七赂》道家和神仙家分列为录,那时道教尚未正式诞生道教出现以后,由于它托于老子和《噵德经》不仅神仙家合于道家,符策科教亦归于道家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后,统称“道”、“老”、“仙道”、“道家”者居多如葛洪称“道家”、“仙道”,《魏书》称佛道为“释老”唐以后直到清代,道教内外人士既时称“道教”又时称“道家”、“老学”,並不对道教与道家作认真的区分韩愈批判‘佛老”,所谓“者”既指“去仁与义”的老学与庄学,(见《原道》)又指神仙道教(见《谁氏子》)。朱熏辟“佛老”所谓“老”亦是含混不清,清代学者濒元评论朱熹说;‘其(指朱熹)辟佛考皆所自犯不觉,如半日静坐双喜怒哀乐未发气象是也,好议人非而不自反如此”(《存学编》),此处指朱窥主貉、澄心之学皆与佛道相通可见朱烹所反的佛老是其宗教絀世性,并不反对其心性之学明代学者焦蛇在《国史经籍志》中将‘道家”分为“清静无为”,“炼养股食”“符簇”,“经典科教”几种类型悉宗考氏以托于道家名下。情形确是如此史家习称之“儒、释、道”三教,其中的“道”包括道家与道教(《唐书·经籍志》、《明史·艺文志》与《渭史稿·艺文志》皆混称道家。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更是包罗万象,看不出道教与教外典籍的界限。

对咾庄之学相后来形成的神仙符策作区分的,是南北朝时期佛道互细中的佛教学者明僧绍抨击道教长生之说背离老庄之旨:“道家之旨,其在者氏二经敷玄之妙,备乎庄生七章而得一尽灵,无闻形变之奇彭荡均寿,末睹无死之唱”者学之贵,在“修身治国绝弃贵尚,事止其分虚无为本,柔弱为用”诸长生道术“大乖者庄立盲本理”,不过尚有“损欲越善”之功用“至若张(陵)葛(洪)之徒,又皆離以神变化俗怪诞惑世,符咒章动成托老君所传,而随稍增广遂复远引佛教,证成其伪”(《正二教论》《弘明集》卷六)。刘韶作《灭惑论》将道家分为“三品”:“案道家立法跃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谊安作《二教论》认为道家内部道(指咾庄之学>优仙劣,鬼道届最下等这些学者对者庄、神仙、符哭三者加以辨异的目的是保护老庄,距低道教尤其要

丑化民间符经派道敎,表现出宗派偏见和贵族意识.但他们指明老庄之学与后来道术的差别不能说不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后来历代关于这个问题约认识大致停留在上述水平上。《新唐书‘艺文志》与《宋史·艺文志》分列为道家与神仙家,《元史》则有择老传,对于道家与道教有所区别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箱考》中说;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盖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厌 食又一说也,待菜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叒一说也。黄帝、老 子、列掏寇、庄周之书所言者情净无为而已,而略及炼养之事服合以下所不道也。至赤松子、魏伯阳之徒则言煉养而不吉清静;卢生、李少君、架大之徒,则言服合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寇漾之之徒,则言特策而俱不言炼养服食;至杜光庭而下鉯及近世黄冠师之徒,则专言经典科教所谓符菜者,特其教中一事于是不惟猾净无为· 之说,略不能知其旨趣虽所谓嫁养服食之书,亦未尝过而问焉矣

马端临的思路是顺着明僧绍、刘韶等人而下来的,不过他分得豆细看到托名为道家者,实则流源很多差异极大,并认为从老庄之学到炼养服食再到符策科教,是道家水准降低的过程越后越失其本来面目。但马端临仍然没有认识到老庄之学与煉养服食而下,是世俗学问与出世宗教之间的差别他用种种细小区别模糊了这个根本性的大区别。

直到现代学者们在经受了西方宗教學的洗礼,有了初步的现代宗教概念之后.才开始从理论上正式区分道家与道教把以往道家名义下关于神仙符咒科仪等内容作为宗教来處理,剔除属于诸子范围的老庄及其后学于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才被人们发现和研究。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的《道教栖说》妻木真良的《道教之研究》,常盘大定的《道教发达史概说》都以宗教意义上的道教作为研究对象。我国学者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1937年出版)昰国内第一部道教通史他在结论中说:“盖道家之言,足以清心寡欲有益修养”’“道教独欲长生不老,变化飞升”寥寥数语已揭奣道家和道教的本质区别,故其书主讲道教连及道家而不混包道家。最近十余年道教研究突飞猛进,有关论著日益增多而道家与道敎的关系问题仙仍未获满意的解决。人们纠正丁古人混同道家与道教的偏矢力辨两者之异,指明道教对道家的使用是歪曲利用、重新塑慥大失道家本真,这当然是对的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似乎还不止如此简单与明确,还有很复杂的纠缠不清的一面如果说古人混一道镓道教是认识上的一次肯定,那么现代学者严格区分道家与道教就是肯定之后的一次否定下一步还需要作一次否定之否定,对两者的同異互含作出更全面更合乎实际的说明尝试为之。

(])先秦两汉道家是道教重要思想来源道教推祟的“道”,取之于老子的宇宙本源之道進而演为至上冲。道教以老子为教主相等神以《老子》五干言为诸道经之首.敷演出

道教炼养的理论。道教又神化庄子将《庄子》.鉯及《列子》、《文子》、《淮南子》等道家著作诊解为道教经典,使道教具备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道教更直接继承了汉代道家和黄老祟拜的传统,由黄者道中诞生道教是民间巫术、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不依托于道家的理论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只能停留在世俗迷信的水平。不可能一跃而成为与儒佛并列的大型宗教在这个意义止,没有道家也就没有道教。

(2)道教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汾支道教不仅是在形式上借重于道家,在内容和精神上也有所承接从道家向道教酌转化自有其内在的轨迹。例如道家对世事常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清心寡欲,超然物外者子与世无争,昏昏闷闷庄子以尘世为批糠,以人生为桎梏向往无何有之乡,皆有强烈悲观厌卋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引向完全出世的宗教。历代由儒家入道家进而信奉道教者多有其人。如葛洪、陶弘景、顾欢、成玄英、司马承禎、谭峭等人其道教信仰皆有深厚的道家之学的基础。又如道家作品中本就有神仙思想渴望长生、追迢。《老子》谓“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死而不亡者寿”、“古之善为道

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Pe庄子》谓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洏游乎四海之外”,至人“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迈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淮南酌谓:“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鍺知慧而天,不食者不死而神”这些理想的描绘,便成为道教构造神仙世界的思想营养和蓝本我们只可以说道教过分地偏面地膨胀了噵家思想中某些片断和环节,但不能说道教对于道家毫无所本一种学说在其演化过程中,支派旁生横出是常有的事。先秦的远鬼神的疒学可以发展出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童氏之学伯离了儒学的大方向,有些变态但不能说它不是儒学中的一文。对道家转向为道教亦可莋如是观。

[3)道家与道教在根本理论上血脉相通这是往更深一层说的。道教的理论越趋向于高级和成熟就越接近老庄之学,所以后期道敎(主要是全真通)的教义神学的成分减少了,哲学的成分增多了比起唐宋道教来,更具有道家的学术面貌或者说更象道家。道家与道敎的相通主要在宇宙论和养生论两部分道教的所谓大道,有至上神的

谈谈对儒道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僦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國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呮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本文拟以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为例,对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形成的互补机制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嘚分析和讨论

一、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当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的影响最深最广最大作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学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形成了儒道两家的不同传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下面汾别对这两方面加以讨论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孔孓则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伦理学就本体论和宇宙论而言,孔子的思想在这方面基本上是阙如的而就伦理學而言,这方面也不是老子关心的重点

老子提出了"道"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并加以系统化的论证以"道"为核心,老子展开了他的全蔀学说特别是其中关于宇宙起源和本体的探讨,以及系统的认识论学说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更是具有"独创性"的"哲学"思想--这里指的不是廣义的哲学。毫无疑问老子的道论开创了中国哲学中的形上学传统,"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范畴出于老子的最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完全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中国哲学能与西方哲学对话,主要有赖于道家特别是有赖于老子的思想。对此张岱年先生就曾说过:"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在中国哲学本体论嘚发展过程中,道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孔子则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为人类的道德生活確立了最基本的原则,力图以仁爱的精神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入手来解救社会危机。孔子以"仁"为核心范畴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建立了完整的伦理道德学说并以此作为自己学说的主体内容。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箌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老子和孔子由于所关注和思考的主要问题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在思想理论上各有偏重。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一书中曾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标准来评价古代的学说。他在评论孔、孟时认为:"他们于高明方面尚未达到最高标准";在评论老、庄时认为其哲学"极高明",然于"道中庸"则不足在冯先生看来,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于伦理道德的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形上哲学领域。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汾。

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本文所说的"道论"专指围绕"道"进行的形而上之哲学思考,而不是泛指所有关于"道"的言论"道"范畴并非道家的专利,先秦各学派都谈论"道"而且都不在少数,可谓儒有儒道墨有墨道。不过诸家之"道"皆为政治、伦理范畴,唯有道家之"道"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义就儒家而论,《论语》中"道"字凡76见多为人伦之"道",且孔子从不谈论"天道"有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2]为证茬儒家学说中,"仁"、"义"、"礼"等都是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道"则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泛指儒家的最高追求或曰儒家的真理、主义。士君子都应"志于道"不惜"以身殉道",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 [3]。"道"也泛指儒家的所有主张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 [4]是也,它内在地包含着所有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这些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则是"道"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实现"道"的途径与方法。如孔子说:"行义以达其道" [5]孟子也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6]"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善的关系,以这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便是儒家之"道"。因此不论是孔子的"杀身成仁"还是孟子的"舍生取义",都是"以身殉道"总之,儒、道两家虽然都重视"道"但两家各自的"道"只是符号形式相同,意义和内容却有根本的差异道家的"道"以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为主,儒家的"道"则为伦理、政治范畴

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道家注重忝道轻视人事,实际的情况恐非如此道家虽然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道家著作虽然以谈论天道和哲理为一大特色但终归还要落實到社会和人生中来。如《老子》书中谈天道和哲理要超过任何一部古代典籍因而说道家注重天道是没有问题的。但说道家轻视人事恐怕就不合于事实了。以《老子》为例书中的主要篇幅还是谈社会政治与人生的,有的是直接谈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是从哲理中引出社会政治人生,或从社会政治人生中提升出哲理有的则两者兼而有之;即使是只谈抽象哲理的语句,就《老子》全书而言最终也是要為社会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指导。因而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有着丰富的关于社会与人生的哲理性思想正是由于道家对社会人生问題的关注,并提出了与儒家迥异的看法和解决方式因而才能在这一广大的领域同儒家学说形成互动和互补。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另一主要差异在于价值观念的不同。

大体来说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極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儒道两家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人生道路便有了不同的设计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进取型的人生道路在儒家看来,个人的价值必须置于社会群体中才可以实现人生只有投身社会事业才有意义,怹们主张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应为之奋斗的目标,主张个人应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道家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则持有一种谨慎、冷静的态度,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文明的进步是必须付出代价的对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充分的估计,对囚类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问题和对人性本身的扭曲与伤害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老子及早地观察到了这些我们今天称之为异化的現象,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且提出了自然主义的原则,力图用回归自然的方法来避免、克服和矫治之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深刻的,老子學说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针对社会和人性的异化现象提出来的在老子看来,人性的真朴永远应该是人生进取的出发点社会发展和人生进取都不应以丧失自然和谐和真朴之性为代价。

关于老子和孔子所代表的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应该客观地对待,而不应把它们夸大对此,有一些误解有必要在这里澄清

首先,从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茚象,其实并不尽然事实上,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只不过孔、孟更为用世些而老、莊更为超然些罢了。老子和庄子都具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只是他们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而有别于孔、孟而已。孔、孟在积极进取追求事功的人生道路上也常怀有超然通达的心态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7]欣赏曾点式的超脱旷达,对"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8]的人心向往之,并认为"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9] ,甚至萌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0]的念头,荀子也述孔子之言曰:"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11];孟子亦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丅" [12]孔、孟这种矛盾心态或灵活态度是他们在天下无道,人生常穷而不得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心理准备在这一點上,他们与老、庄是一样的在后来经过历史选择而逐渐形成和定格的文化格局中,儒家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得到了强化和突絀而孔、孟原有的那种超然与灵活的心态逐渐被淡化乃至被遗忘;相反,道家式的入世情怀却被淡忘其超然通达的方面却被突出,以致道家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是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道家思想遂主要被用来应付逆境和在人生进取中起调节缓冲的作用。总之本来面目的孔、孟、老、庄与历史锁定的孔、孟、老、庄,都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人们通常总是说儒家学说具有积极有为的精神,而道家学说则常被看成是消极无为的这也是对道家学说的误解。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著作中的特殊的表达方式有关。实际上咾子和孔子一样怀有治国安邦的抱负,因而《老子》书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而已"无为"的实质,是提倡顺任自然的行为反对妄为,不勉强从事排除不必要的、不适当的行为。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偠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结果。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无事"的方式去"事"。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顯然是说国还是要治的,小鲜还是要烹的而且还要治得好、烹得好,这就需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老子主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里的"生"、"为"、"功成"显然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老子"为而不争"的名言,也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要人顺任自然,鈈勉强从事这样反而能"不争而善胜",达到最佳的效果可见,老子道家学说就其实质来看还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与众鈈同而已。同那种直截了当的直线思维相比老子的逆向思维方式颇具启发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人们往往将老子看荿是隐士的代表,并认为隐士是逃避现实的一批人这种看法也是不准确的。老子被说成是隐士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为"隐君子"。太史公说老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如果就《老子》书的内容来看,乃是指其含蓄而不事张扬而已并非谓其消极出世。此外咾子长期任周之"守藏史",是在晚年才成为"隐君子"的但即使这样也并非是出世,而是"功成事遂"之后能从利禄名位场中撤身出来的明智之舉。关于隐士逃避现实的说法更是不准确的隐士的隐居是为了"求志",他们并没有忘却天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社会,把世事放在心仩正如庄子所言:"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根深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13]由此看来所谓隐士逃避现实的常见说法显然是不妥当的。隐士並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看法和对待现实的态度与众不同而已。的确他们对现实怀有强烈的不满和失望情绪,认为世道已是乱得無法挽救了但对现实不满和失望并不等于逃避现实,认为世道已无法挽救也不等于不关心社会抨击时政、反思传统和批判世俗,是隐壵关心社会的独特方式隐居不仕是他们成为社会批判意识的主要承担者的必要条件。因而确切地说他们并不是逃避现实,而只是逃避政治更进一步说,关心政治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而并非只有投身政治一途。隐士的逃避政治只是不从正面直接投身政治即不出仕任職。但不出仕任职并不等于不参与政治更不等于不关心政治,他们事实上是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不与当政者合作,同政治中心保持足够的距离以批判者的身份或反面的姿态来参与政治和关心政治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特别是陷入严重病态的社会来说,从反面参与政治的隐士和从正面投身政治的士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似乎只有儒家才具有忧患意识其实道家也具囿忧患意识,儒道两家的忧患意识各有其关注的方面两者的价值不可互相替代。自然是道家学说的最高价值道家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嘟应该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这种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反映了道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思囷清醒认识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儒家式的忧患意识更多的是关注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個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老、庄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敏锐地看到了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对策那就是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老、庄这种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昰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了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们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往往更为具囿普遍性,值得认真思考和借鉴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

综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儒道互补可以说始终是一条发展的主线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昌盛秦汉以后,各家学说先后衰歇真正在历史上流传久远,影响深广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核心的学说,实际上只有儒道两家

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事实上从他们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那里就已经开始了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孔子问礼於老聃儒道两家的第一次对话,就已经预示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内容与方向还在儒道两家的初创时期,道家思想就以其独特的学术宗旨、文化理念和致思路向显示了向儒家思想的顽强渗透。孔子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儒家学派的奠基著作《论语》中多有表现。[14]

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在这漫长的时期中随着历史文化条件的变迁,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也呈现出阶段性大体经历了两次高潮。

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學术环境中。这一时期的儒道互补其理论成就主要表现于道家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百家争鸣的重要成果具有集各家之长于一身的綜合性的理论优势。黄老道家(主要是稷下的黄老道家)在伦理思想和政治主张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和礼治文化儒家的孟、荀则主偠通过黄老之学的中介作用,在哲学上受到了道家的宇宙论和自然观的影响

早期儒家作为一种系统的学说,其主要缺遗表现在自然观、宇宙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哲学思维方面长于伦理而疏于哲理,难以从思辨的高度和深度上给人以理性的满足而在先秦时期,百家之學同儒学一样多为政治伦理学说,唯独道家既重政治伦理又长于哲学思维,以其深邃的哲理、缜密的思辨、新奇的道论、卓异的境界說、高超的辩证法倾倒了诸子百家时人无不以高谈玄妙的道论来装点自己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是道家教会了人们如何进荇哲学思维,道家学说在当时起到了哲学启蒙的作用在这一谈玄论道的思潮中,儒家学说也获益匪浅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学说同原創时期的孔子学说相比,在哲学思维方面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儒学的面貌,并为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巨大发展提供叻重要的经验

儒道互补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宋明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引进和吸取对于重建儒学新体系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儒道佛到底都讲了什么呢三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呢?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三教讲论虽肇始于北周武帝时,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论难为风尚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一文通过对唐代彡教讲论的具体考察,指出三教归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1)三教讲论导致了学者以释道义理解释儒家经义从而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转变。显然宋人理学,唐人已开其先绪(2)至宋,宋儒周敦颐辈援佛入儒革新儒学,形成理学这已为学术界公认的事实。(3)及明尤其是晚明,三教合一的思想更成一代思潮蔚为风气.

关于明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研究中外学者已有部分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荒朩见悟在《明代思想研究》、《明末宗教思想研究》二书中专以管志道、林兆恩、屠隆三人为个案,考察明末儒、佛、道三教的调和思想(4)而岛田虔次更是通过对晚明士大夫生活与意识的勾勒,以说明三教合一思想对士人生活的部分渗透(5)柳存仁著有《明儒与道敎》、《王阳明与佛道二教》等文(6),比较系统地厘清了明儒与佛、道二教之关系而李焯然对明代著名学者焦的三教观所作的个案分析,无疑更有助于理解晚明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人心(7)

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間,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将思想史或宗教史的课题鉯社会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亦即通过综合剖析明儒三教合一之论或者来自佛、道人士的对此论的响应,以阐明这种观念对晚明思想、文囮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明代士人和民间生活层面所烙下的种种印记。

一、儒、佛、道趋于合流

明代儒、佛、道三教的合流可以从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综合的考察,即三教合一思想在明代的滥觞及其流衍三教堂(或阁)的出现,以及士大夫与佛、道人士相交成风?

明太祖朱元璋艏开明代三教合一风气之先。太祖曾经入寺为僧的经历使他洞悉佛、道二教阴翊王化的玄机,深知佛、道二教内部的弊端并力行整顿。在此基础上明太祖进而提出了三教并用之说:"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神鬼人无畏矣。王纲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8)朱元璋曾自制僧律二十六条颁于皇觉寺。内一款云:"凡囿明经儒士及云水高僧,及能文道士若欲留寺听从其便,诸僧得以询问道理晓解文辞。"(9)明经儒士、能文道士留居僧寺其实就昰鼓励僧流参儒、道二氏法度,所透露的基本信息则是三教合流?

上有所好,下必应之朱元璋提倡三教并用,其臣下随之极力鼓吹宋濂号称明初文人之首,侍奉太祖左右明太祖旨意,故对禅学也深信不疑并对佛教的作用也称颂有加。他说:"大雄氏之道不即世间,鈈离世间乌可岐而二之?我心空邪?则凡世间诸相,高下、洪纤、动静、浮沉无非自妙性光中发现。苟为不然虽法王所说经教,与夫诸祖印心密旨皆为障碍矣。"(10)明代学者罗钦顺称宋濂学问"一生受用,无非禅学而已"(11)可谓一语中的。除宋濂外明初学者中,主張三教合一肯定佛、道功能者,颇有人在诸如乌斯道称:"佛亦赞天子之教化";张孟兼则将道家世俗化,从而达到佛、道相融的目的;洏陈琏则更将道、俗合而为一认为道教虽以清净为本,"而未尝以捐绝世务为高"(12)如此等等,不胜赘举

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夺取寶座得佛教名僧道衍(即姚广孝)之力不小。于是即位以后对佛教多有佑护。成祖朝时大量善书的编撰说明三教合一的观念已得到朝廷嘚普遍提倡。如朱棣在《孝顺事实》一书中显然已将儒家之孝道与道教的感应思想结合在一起(13)。除《孝顺事实》外明成祖还敕撰《为善阴骘》一书。通过"阴骘"观念教化民众行善积德,从而使儒、佛、道在"阴骘"观念上趋于融合(14)而仁孝徐皇后所撰之《劝善书》,无疑是对成祖《为善阴骘》一书的回应从而将儒、佛、道三教劝善之言熔于一炉。(15)所有上述御制书或敕撰书均以儒家的五伦甚戓孝道为中心,别采佛、道劝善之言以为佑护、佐证,儒、佛、道融而为一综所周知,这些书籍陆续被颁发于天下学宫为天下士子所必读。由此可见它们对儒、佛、道的合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阳明在明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儒、佛、道三敎合一观念的流衍或变迁中王阳明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以前固然明太祖、成祖倡导三教合一,亦有学者宣扬三教合流嘫究其本质,不过是藉佛、道的威慑作用暗助王纲。所注意的是佛、道的善化功能所采用的方法亦不过是流于表面的援佛、道助儒。洏王阳明则不同他是援佛、道入儒,创制心学其影响及于整个晚明思想界。尽管阳明集子中也不乏辟佛之言而其根本则由王门后学陶望龄一语道破天机,即"阳抑而阴扶也使阳明不借言辟佛,则儒生辈断断无佛种矣今之学佛者,皆因良知二字诱之也"(16)阳明学术嘚益于佛、道二氏之处颇多,尤其与禅宗的关系更深他的心学,即由禅宗"即心即佛"发展而来而禅宗关于"定"与"慧"的关系问题,更为王阳奣"寂"与"照"的关系所取代此中关系,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已洞察秋毫:"三教合一之说莫盛于阳明之门。察其立言之意盖欲使墨尽归儒,浸淫至于今日此道日晦,彼说日昌未有逃禅以入儒,只见逃儒以入释波流风煽,何所底极!"(17)

事实确乎如此王门后学,大多逃於禅释主张三教合一。在晚明以王门后学为中心,再有其他一大批学者与之呼应三教合一之说一时甚嚣尘上,甚至其影响及于科举栲试的八股文字为叙述方便,下举罗汝芳、王畿、袁黄、李贽、屠隆、陶望龄、陶?龄、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竟陵派钟惺、李元阳、管志道、焦?、林兆恩等人为例以考察晚明三教合一之风在学术界的流行。

据明人记载罗汝芳深嗜禅学,家中方僧常常满座以致"两子皆为所诱,一旦弃父母妻孥去莫知所终"。(18)王畿虽曾区分儒、佛之异更深究王学与养生家言的差别,然无论从其为学过程抑或部分宗旨来看也不得不借重佛、道。他曾说:"吾儒极辟禅然禅家亦有不可及者。"(19)

在明末袁黄与李贽均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他们的学说已深入人心究他们两人的学术特点,事实上也是"混佛老于学术"儒、佛、道三教熔于一炉。正如明末学者张履祥所言:"近卋袁黄、李贽混佛老于学术其原本于圣人之道不明,洪水猛兽盖在于人之心术也。"(20)袁黄的出名其实就是他所作的《功过格》一類善书,而此类善书的中心思想仍是报应、阴骘,其根本则是儒、佛、道三教合一而李贽更是断言:"儒释道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聞道也"(21)屠隆自称好谈二氏,对佛、道均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佛"宣教淑人,亦辅儒者之不逮";他专写《十贤赞》一篇首列老庄,稱老子为"吹万布德真人是储"。(22)

陶望龄、陶?龄兄弟对佛、道二教揄扬甚力陶望龄在参禅方面追求的是"真参默识",并对当时京城官场Φ以"攻禅逐僧"为风力名行很不以为然:"吾辈虽不挂名弹章实在逐中矣。一二同志皆相约携手而去"(23)陶龄在学术上受其乃兄影响颇深。他在三教思想上最著名的论断就是对儒、佛、道三教不作优劣判断断定同为日月。(24)

在公安三袁中长兄袁宗道嗜佛、道二氏最深。宗道认为三教主人,门庭各异本领是同,这就是学禅而后知儒他的目的当然是"借禅以注儒"(25)。袁宏道关于儒与老庄同异之论實具儒、道合一因子:"问:儒与老庄同异。答:儒家之学顺人情;老庄之学,逆人情然逆人情,正是顺处故老庄尝曰因,曰自然洳不尚贤,使民不争此语似逆而实因,思之可见儒者顺人情,然有是非有进退,却似革夫革者,革其不同以归大同也是亦因也。但俗儒不知以因为革,故所之必务张皇"(26)而袁中道同样也是三教合一的信奉者。他认为:"道不通于三教非道也。学不通于三世非学也。"(27)

竟陵派文人也主张三教合一钟惺至年四十九时,始念人生不常认为读书不读内典,如乞丐乞食一般终非自己心得。(28)而谭元春之论佛也取其治化作用,肯定"佛所以辅帝王治天下之书也"(29)

在晚明倡导儒、佛、道合流的思潮中,李元阳与管志道是兩位颇引人注目的人物据载,李元阳颇究心释典以参儒理。其学以佛入以儒出。他主张儒、佛、道合一认为:"天地之间,惟此一噵初无儒、释、老庄之分也。"(30)管志道的学术特点就是希望以佛教西来之意,密证六经东鲁之矩并收摄二氏。当然他的思想仍鉯儒学为正宗,佛、道只是为儒所用正如他自己所说:"愚尝谓儒者不透孔子一贯之心宗,不见乾元用九之天则不可与护持如来正法。"(31)焦?堪称王门后学中最朴实的学者他对各种学术兼收包容的胸怀,以及所独具的大文化观无不证明其在明代学术史上的地位,显然與明初的宋濂有一脉相承之处一方面,他不辟佛、道断言释氏诸经,"即孔孟之义疏也"(32);而对道家也不是采取简单的排斥,而是汾门别类以恢复道家的本来面目(33)。另一方面他又将儒、佛、道三教统一于"性命之理"。(34)这显然说明一至焦?之说,明代三教合鋶已趋于总结?

在三教合流之风中,有一人值得引起注意他通过向民间进行活动,将儒、佛、道合而为一创立了独特的"三一教"。他就昰林兆恩在晚明,凡主张儒、佛、道合一者都对他推崇倍至。如管志道弟子顾大韶就认为兆恩之学,"以儒为表以道为里,以释为歸故称三教也"。(35)?

儒家文人、学者主张三教合一很快得到释、道二教人士的回应。如释清上人就曾找到了很多儒、佛相同之处诸洳:儒曰"无极"、"太极",即佛所谓"万法归一"、"一归于何处";儒曰"读书不如静坐"即佛所谓"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儒曰"毋意毋必毋凅毋我",即佛所谓"真空绝相事事无碍"。(36)显然这是儒、佛合流之论。这种认识的取得与其阅读儒书有关。而在晚明佛僧喜读儒書者亦不乏其例。如释戒征"喜读儒书,而词翰俱妙有前人风"。(37)

太仓海宁寺僧善定能讲四书里中子弟从之游。(38)如此等等馀鈈赘举。而道教人士在对待儒、道关系方面也有合流的趋势。如冲阳子宋王献曾有一段说道新论反映了道士在动、静关系上,已与儒镓有相同之处(39)

(二)三教堂的出现及祠庙中僧俗界限的混淆

孔子、释迦、老子并祀于一堂之类的三教堂,至迟在元代已见其例一至明玳,则蔚然成风照例说来,孔子祀于学佛氏祀于寺,老氏祀于观原本俱有定制,各不相混可是,在明代却流行将孔子、老氏、佛氏并祀于一堂。鉴于此朝廷只好下令禁止。明永乐三年(1405)朝廷颁布禁令,"禁祀孔子于释老宫"(40)然三教合流毕竟已是大势所趋,尽管朝廷一再申禁但禁令往往是徒具虚文。在明代世人多以儒、释、道合为一图,或者塑像于寺观释以佛居中,道以老子居中甚至絀现了穿戴为道冠、儒履、释袈裟之傅大士。(41)

这种行为并非只是盛行于佛、道同样为一些儒家人士所恪守。如陈白我"建三教堂,奉孔子暨二氏"(42)又宾州有一座三教阁,居人杨凤云所建"阁有孔子、释迦、老子三像"。(43)

一旦儒、佛、道三教圣人共聚一堂、一阁甚至一图那么三教之间的界限已是混淆不清,这在民间的祠庙中反映尤为明显这可以析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儒家人士的祠庙,却由僧、道管理如徐州祭祀汉高祖刘邦的祠庙,其香火由僧人管理(44)二是原本为道教系统的神祠,却也有僧人住持如太仓刘家河天妃宮,永乐初建"以僧守奉香火"。(45)三是儒家的祭祀人物附设于道观中如苏州广陵王祠,祀吴越中军节度使钱元 及其子文举即设于城內三茅观。(45)

上述种种固然与当时思想界儒、佛、道合流的趋势桴鼓相应,但也与朝廷祀典、礼仪的含混不清乃至失察有关明帝国鉯儒教立国,这勿庸置疑然而堂堂帝国,每遇大朝会时百官习仪却不在国子监孔庙,而是在佛寺或道观先在庆寿寺、灵济宫,后定於朝天宫(47)朝廷如此,地方官员也只好照章办事不必去追究是否符合儒家信条。如杭州钱塘县每岁造土牛,均在灵芝崇福寺迎春(48)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士大夫与佛僧、道士相交成风

士大夫从小接受的是一套良好的传统儒家教育理应是儒学的维护者。可是明玳的士大夫无论是阁部大臣,抑或州县小吏无论是在职,抑或乡居均是佛、道的倡导者,甚至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49)当时的风氣,就是士人以与释、道二教人士相交为雅所以,对佛教的贡献正如明人瞿汝稷所言:"夫近时之士大夫,皆诵法孔子者也所望创僧廬,市僧田以招致拨草瞻风诸龙像者,惟诵法孔子诸贤是顿则儒之有庇释也,不信然哉!"(50)明人蒋德王景也说晚明的士大夫,"无不禮《楞严》讽《法华》,皈依净土"(51)

早在明初,就有一些僧人善于词翰与士人交往密切,但只是仅见的例子不成气候。中期以後以至明季,由于儒、佛、道三教合流渐成气候士人与僧、道相交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风气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僧、道鈈守清规不在僧寺、道观清戒受持,而是到处游荡游方僧道遍地皆是,尤以京师为甚如明人言:"京师,僧海也名蓝精刹甲宇内,彡民居而一之而香火之盛,赡养之腆则又十边储而三之,故十方缁流咸辐辏于是"(52)二是士大夫师事沙门,大族中妇女、子弟甚至拜高僧为师如张履祥揭示道:"近世士大夫多师事沙门,江南为甚至帅其妻子妇女以称弟子于和尚之门。"(53)这种风气仅仅是儒、佛、噵合流的综合反映而其具体的表现,则为士人与僧道相交恬不为怪,甚至引为风雅?

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佛、道一旦深入民间与世俗混淆,并成立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间宗教就会对传统统治构成威胁。这一点已为元末红巾军的历史所证实朱元璋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明帝国一建立他就开始整顿僧、道门风,严禁僧、道与世俗混同自正统以后,僧徒冗滥已是不争的事實而在这些僧徒中,很多没有取得国家的合法度牒多为私自剃度,其间的成分也就相当复杂有因户内丁多、求避差役者,有因盗事被发而更名换姓者有系灶丁灶户负盐课而偷身苟免者。成分如此复杂加上出家为僧的目的又不一,以及商业发达以后所导致的城市生活繁华对僧徒的诱惑难免使僧徒耐不住寺院的寂寞,萌生享受世俗生活的贪念与此同时,僧人以民间百姓为门徒垄断民间修斋作福の类的佛事,并在岁时节序至民间打秋风获取斋粮,(54)如此等等无不都是佛教与世俗发生联系的反映。

明中期以后佛教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佛教伦理与儒家孝道观的合一

何为佛?何为佛事?在儒、佛、道三教合流过程中明代士大夫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不带有世俗化的倾向?

首先,父母是佛早在明初,明太祖就规定下了僧道拜父母的法令:凡僧尼道士、女冠均需"拜父母,祭礼祖先"(55)一至晚明,更是出现了父母是佛、尽孝即为礼佛的观念将佛教伦理与儒家孝道观合而为一。如李元阳认为:"父母是佛不用遠慕。"(56)陶?龄则对家人说:"堂前有活佛即是汝辈之敬田;坐上有穷亲,即是汝辈之悲田"(57)言外之意也是认为照顾父母与穷亲同样僦是虔慕、布施。而袁中道更是主张:"三教门庭异耳其重孝等耳。"(58)这显然是以儒家孝道观为中心将儒、佛、道三教融合在一起。?

其次心即佛。如万表认为:"夫佛者心也,心即佛也心外固无佛也。外心以求佛是废畎亩而望雨谷于天,终必饥亡而已"(59)从禅宗、王阳明到万表,这种思想可谓一脉相承事实上,心即佛即王阳明心即良知的翻版,似乎无甚新意而其实际意义却不容忽视,也即它最终导致了佛光的消散佛教的世俗化。?

再次禅是刚。如李廷机谈禅最为切实确与说龙肉而不能饱人者迥异。他将禅定为"割得断"、"刚"(60)从中所透视的底蕴仍是实心为国为民任事这种世俗的实用价值。此与张居正从佛事中悟得任事倒是一脉相承。而张居正的实惢任事精神则又导源于《中庸》的"诚"或者孟子的"大丈夫"。?

第四世事即佛事。这一说法来源于王阳明哲学即阳明学说中为学不离官事,从官事、簿书中求良知这类思想,可以李贽之说为代表李贽曾说:"天下宁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换言之他主张,所谓阿弥陀佛吔只是"寻常孝慈之人而已"(61)钟惺更是由此推论:"所谓佛事、菩萨行,亦不得舍寻常慈孝之事之行而别有所谓事与行也。"(62)?

僧道号稱出家人自应六根清净,一切世俗的享受均在摒弃之列。明初朱元璋曾在法律上限制僧人娶妻行为的发生。可是一至晚期,在佛、道世俗化的过程中僧人娶妻已不乏其例。明代的民歌已经道出了"和尚娶家婆"的事实(63)究其实,则是色欲难戒向往世俗人的生活。于是有一些僧人开始从《西厢记》这样的"淫词艳曲"中悟道。(64)?

在明代僧人有妻室已是习以为常。如凤阳大龙兴寺在明初时,据呔祖敕谕只有前辈老僧方可有妻室。其他后进僧人如果也有妻室,即使在寺中辈份较高下面的僧人也可以加以凌辱。但是到了明末,僧人一概"荤娶"也无差累。福建邵武、汀州的僧人也都娶妻。寺僧数百推一人削发,"馀如民俗"云南大理府僧人均有妻子,"亦谈儒书"(65)

(三)僧人治生求利、喝酒

"僧习为市",固然与释家本色不合却是晚明僧人的实录。据记载晚明一些村落中老僧,已将"居积致富"視为"治家本业"反而将"听讲佛经"视为邪道。(66)

村落中老僧尚且如此,居于城市之僧更不免为市习所染日为治生计。如苏州虎丘山寺其师澄公率二三僧徒,日为治生计"而苏俗缁流,市酤以为常师不得已,偕众之海虞市井不二价,远近归之息颇赢"。(67)于是┅些寺庙净地却与民居相杂,"而僧习为市已不复知雉发为何事"。(68)甚至杀生酗酒也成为禅门众僧的本色行当。(69)

僧与士人相交倳实上已是结交官府的开端。这是僧人参与朝廷政治的表现尤其是一些京师大刹,多为太监所建一些官员就通过结交僧官,再通过太監这层关系以使自己官运亨通。(70)僧人与官场打交道一多势必也受到官场习气的影响,于是一些僧人开始模仿官场称谓在僧人中間也流行起诸如"老爷"一类的称呼。(71)

(五)道教的世俗化倾向?

与佛教的世俗化相应明代的道教经过三教合流之后,同样有趋于世俗化的倾姠这可以从明人李天木之论中,看出一些端倪李氏之言,简易平实大体谓"道不离日用饮食,不必绝俗离世长往深山也"。(72)道士┅旦流变为方士其世俗化的特点就更为明显。明代方士大多游于公卿之门有些甚至受到皇帝的宠信,如成化年间的李孜省、嘉靖年间嘚陶仲文而其下者,则流为巫公、师婆、火居道士从事民间的宗教信仰活动。火居道士即道士中有妻室者。而道士之妻则称"道嫂"。究明代火居道士、道士的动向也已开始蠢蠢欲动,一有机会即参与反叛朝廷如"苗贼作乱"时,火居道士李珍、武当山道士魏玄冲均参與其中(73)即为一例。?

儒学本无神秘的内容本来就是世俗的东西。一至宋代理学援佛入儒,将天理推至自然法则这一定理好高骛遠,顿成玄虚似乎已多少带有一点神秘化的因子,而与世俗相去渐远王阳明心学的崛起,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将玄虚的"天理"回归为人夲心内的"良知",由此带来了儒学的世俗化及通俗化?

明代儒学的通俗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王阳明心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求噵不离却世事、人伦物理。而王氏后学论学也大多具有这种特色。如王畿就主张即业成学:"人人各安其分即业以成学,不迁业以废学而道在其中。"(74)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75)袁黄则强调业中求道而且将"治生产业"亦视作求道之业。(76)而万表不但承认吏隐而且主张"商隐"。只要是有道之士只要严守"中之所存",就不必拘泥于是否"混迹于名利之场"(77)

? (二)人人皆可成圣--儒学的大众化

洎从王阳明创立王氏心学并主张人人皆可为尧舜之后,王氏后学一直在寻找使儒学大众化的道路即以罗汝芳讲学为例,在他看来无论衙役、门子、皂隶,只要真心向学均可以成为圣贤。(78)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晚明学者讲学多不区分参与者的身分,目的就是为了使儒学通俗化譬如,王畿在太平创立的"九龙会"初时只有举业子参与其间,"既而闻人皆可以学圣合农工商贾皆来与会"。(79)冯从吾与哃志在西安宝庆寺讲学旬日一举。"越数会凡农工商贾中有志向者,咸来听讲且先问所讲何事"。(80)

儒学一旦通俗化与民间农工商賈、仆僮炊妇辈结缘,难免会出现俗化的现象民间出现称孔子为"孔圣人老爷",(81)事实上就是晚明儒学通俗化的必然结果?

在晚明儒、佛、道合流的过程中,从士人中游离出山人这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其实并不足怪。原因很简单随着儒、佛、道合流而来者,为儒、佛、噵的世俗化而其世俗化的特点,无非就是嗜名、求利即以禅宗为例,在明末已成为"文士之变相"而其特点,正如张尔岐所言不过是壵人好名的积习所致而已。(82)士人好名积习难改然士人谈禅说玄,难道仅仅是为了钓名?事实并非止此随着儒、佛、道世俗化的深入,所谓的"名士"亦并非清慎干净,更多的是带有世俗化以后的因子正如陆文衡所揭示,在明末欲成为名士并不难,只要有数十金出叺于礼忏会、赌博场即可。(83)正如作者所言此言虽谑,却是切中世情那么,当时的世情又是如何呢?这可以黄宗羲的一段话作为概括:"余尝言今日士大夫,大概多市井之气"(84)所谓"市井气",说白了仍然不过是求利意识太浓。?

从这种角度而言山人的出现则是最好嘚反映。何谓"山人"?原本应该是一些隐居岩泽、身自高洁之人那么,晚明的山人又如何呢?恰如明人董斯张所言:"古岩泽有宰相今市井皆屾人;古簪珥有丈夫,今冠裳多婢妾"(85)换言之,晚明的山人不过是一群挟诗文以奔走公卿之门的布衣,多有市井气?

导源于明初的儒、佛、道三教合流思潮,经过明代中期的发展、演变至晚明而成一时风气,并开始向世俗化方面演进其影响已是相当深远。假若说倡导三教合流者多为士大夫的上层而其影响则已及于一般士子。万历以后时文中风行佛经、道藏之语(86)就是最好的例证。?

儒、佛、噵合流的一大结局就是导致儒、佛、道世俗化。所谓世俗化就佛、道而言,就是从远离人情物理的虚寂、玄远世界回归充满人情意菋的尘世;而从儒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从程朱理学那种极端化的"天理"回复到颇有人情味的"良知",从而与近代化的进程桴鼓相应?

毋庸讳訁,随着儒、佛、道三教的合流儒、佛、道世俗化的深入,不免产生了一股"狂禅"的习气从而导致士人逾越礼教的规范,纵欲主义的思潮泛滥;甚或佛、道二教清净门风败坏僧人、道士趋于无赖化。?

从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观念的变迁来看初期合流不过是藉此维系禮教秩序下的传统统治。而至中期以后士大夫或逃释,或趋玄三教合流已成定势,无不说明理学已是穷途末路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儒家异端分子从儒家阵营中游离出来举起三教合流的大旗,从而使这一思潮更加深入民间并在晚明各个文化层面烙下深浅不同嘚印记。?

老庄与孔子是道家与儒家的源头他们的思想各自被后学者奉为经典,供上神坛而后生无不竭尽所能排斥其异见,弘扬其教性使两者因政治因素决裂,各行其道渐行渐远。是后生之学放大了老庄与孔子的间隙导致本应在中国文人身上完整体现的儒道合一成為千古乌有理念。如今当国人重新审视自己文化人格的时候寻找到了一个契机,那就是将儒道精神重新融合完整贯彻于国人灵魂之中,使人成为自由、独立、完整、和谐的人儒道本是同源,经过几千年轮回也该是回归之时。追本溯源应该从上古神话讲起。

作为对起源的朦胧认知女娲这一创世女神在古代人类社会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女娲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の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

原始先民生命意识的觉醒,直接反映在母神崇拜和生殖崇拜上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崇拜,而老子哲学的形成无疑受到了这种意识的深刻影响在他的哲學思想上表现为强烈的母性特征。从“道”的基本特性与精神中我们可感受到老子所崇尚的某些母性品格五十一章云: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类似的说法又见于二章、十章、三十四章。这样的德性在母亲身上最能得到体现对于母亲的生而不有的博大与宽容, 老子赞美不已。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水具有女性的仁爱、慈悲的特性,因而被老子称为“上善”最高的善,最美的德婴兒是刚从母体诞生的生命,因而是最本真的状态可以看出老子所赞颂的一切美好品德都是属于女性的,老子所塑造的“圣人”这一理想囚格形象是对女神的赞扬

《中庸》第30有载:“促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時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上遵天时变化下与水汢协调。好像天地没有一物不能扶持承载没有一物不能覆盖笼罩;又好像四时的错综运行,好像日月的交替光明万物一起生长,互相並不妨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互相不违背。小德如水流浸润大德使万物敦厚纯朴。孔子对帝尧的崇拜可见一斑而其所述帝尧之德,與老子赞美女神之德又何其相似

《论语》有《尧曰》篇,是孔子以尧的话来说明治理天下的道理孔圣人借助尧的模范言行在教育后人,尤其是告诫那些在位的帝王要像尧舜那样普施仁爱,如果百姓受穷那肯定就要垮台!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孔圣人对帝尧的尊崇是真诚的、少见的。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由此我们又可看出孔子从神话中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其实老子又何尝不是无为而治不正是顺应自然,顺应天理而为吗

老孓与孔子同为上古神话的受益者,在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思想有同源性,他们对于神的作为和品德可以达成共识而且都认为人应该顺应鉮意而为之。但是孔子认为人通过内省可以使人性分有神性继而分有神的掌控能力,这是后来庄子诟病孔子的原因

易经把整个宇宙当莋一个大系统,把人体当作一个小系统它是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的,强调事物是由对立而统一的部分构成强調事物周而复始的变化。它的根本就是宇宙万物的变化重在变化二字。其实儒道同源也可以从易经中去寻找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法与易经阴阳观如出一辙,两者目的都在于把握宇宙本源遵循自然规律。而孔子喜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即穿竹简的牛皮绳嘟断了多次他说自己从《易经》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里的辩证法对两者的影响巨大。

老子的思想偏阴性如“上善若水”;孔子的思想偏阳性,“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老子偏静善静观,主张无为以不变应万变,万变鈈离其道;孔子偏动好远游,主张有为穷则善其身,达则济天下两者看似对立,实为统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就是仁鍺,老子就是智者两者是知与行的关系,由此看来知行合一成为文人的终极理想是有根据的智者如老子,先考虑了“宇宙是什么”的問题寻到了天理;而仁者如孔子,正是接着老子的思绪考虑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注解,并以此扩展开来探尋人事的法则。说孔子与老子属一脉相承一点不为过“中庸”的思想可说是无为之态下的有为,孔子心中的圣人形象与老子的很相似哃是看不惯世风日下、互相屠戮,同是为了寻求普世价值观两者也都萃取了易经的精华,如宇宙之生生不息、和谐的秩序、天人合一等人需先知而后行,不知则妄行不行则枉知。孔子之“行”其实是代替老子完成了他不愿付之于行动的心愿出世者必有入世之心,但無奈身逢乱世依老子阴柔的个性,是不会冒险下赌的而孔子性情偏豪爽,一心想做个布道者

老子、孔子、庄子的惺惺相惜

孔子见老孓,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会见之一孔子青年时就曾表示过:“吾闻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楚国人)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他是把老子当做老师来看待的学生,怎能不去看望、求教于老师呢见面情景无确切记載,但可以想象两人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一个因为对于社会的彻底失望而退,一个因为对于社会怀抱着希望而进他们的相见,肯定會有学术上的切磋甚至交锋

一个要“克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宁可去“走流沙”也要首先保存了自己,保存了自己也就保存丅了实现理想的资本分歧是明显的。但是透过分歧却仿佛有一种让人感动的东西,给人以温暖和启迪——两位伟大思想家之间又有着巨大的一致性和知音间的关怀与惺惺相惜鲁迅毕竟是独特的、犀利的。他在看到孔子与老子之间分歧的时候也看到了他们的深层次的┅致。他说:“孔子年三十余尝问礼于老聃,然祖述尧舜欲以治世弊,道不行则定《诗》《书》,订《礼》《乐》序《易》,作《春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老庄》)对于老子,同一文中鲁迅这样说:“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在他们的骨子深处有着同样的对于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统治者的残忍无道的不满与愤慨,囿着同样的平治天下的理想都想着大有作为。当然他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要独立在这个世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老子臨分别时嘱咐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孓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你所研究的学问都是前人的创造,他们的人与他们的骨头早已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言论与思想还在。时运到了君子应乘时而起;时运未到,任你本领再大且千方百计,仍不为世所用我听说,真正的富商大户是要如穷人一样简朴;有大德之人,表面上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应该少一些骄狂之气、祛除渴望建功立业的多欲の心更要少一些试图改造这个世界的幻想。所有这一切的功名利禄之念都是于身心无益的。 老子对于孔子的关心真是溢于言表。同時也可看出老子压抑入世的想法是因为不得其时而对孔子则寄予希望,愿古人未尽之意志(应该包括老子自己)由后生扬起

庄子生性灑脱,物我两忘爱憎分明,看似无情却有情崇尚自然,鄙视伪仁义他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因为命运无常所谓有都是表象。而孔孓则强调人性的力量认为人的精神可以掌控命运,用仁义来代替天理管理自身因此两者必有矛盾。

《庄子》书中多数地方论及孔子對孔子固有批评嘲弄和贬损,但在“庄言”时仍禁不住发出“吾且不得及彼乎”的高度赞叹书中还提到了“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其弚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满不在乎。路人見孔子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可乐的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吧:我早就忌讳贫穷仍难免潦倒,命运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騰达仍未得富贵,时运所限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继纣之时而天下无通达者亦非智失也。时势使然也行于水Φ不避蚊龙,此是渔夫之勇;行于陆上不避狮虎此乃猎人之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夶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孔子道歉:‘很对不起先生!我们以为是阳虎故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孔子可谓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可见庄子虽然反礼敎,但对孔子还是相当敬佩的他是对事不对人,身为出世之人却很欣赏孔子这入世之人的魄力。庄子看似冷漠孤寂其实忧国忧民,怹深知平民不可能达到他的精神境界像他一样自在自得修身养性,而都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他也渴望看到一股力量去激浊扬清,重整世風孔子在人格上很高大,然而孔子生前是述而不作言行难免为后学者曲解,被统治者利用也就衍生了庄子看到的假仁义。三、从文囚仕与隐的纠结看儒道合一

中国古代的文人无不在仕与隐的纠结中夹生他们在仕途中历经沉浮坎坷,饱尝世态人情的险恶,认清了官场的黑暗与污浊,在无助与痛苦之中找寻着心灵的慰藉与解脱,于是便把眼光投向了与世无争的山水隐士。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屾居秋瞑》) 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到韓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湘中》) 等等。的与世无争、冲淡平和的背后,潜藏着的是这些仕子们对仕之理想的追慕以及对噵之不行的哀恸

古代圣贤善于审时度势,国家出现衰微气象之时,宁愿隐于茫茫人海,过潦倒终穷的生活,也不愿功用其智,谋取一时显贵。富贵榮华,皆如云烟他们所以安身立命的是那一脉清净的流水,一方幽雅的山林。竹篱茅舍、粗茶淡饭,便可以让他们领略到人生至上的幸福可昰他们并非不关心民生疾苦、江山社稷。在他们看来,天下时局早已了然于胸,只需遇着圣主明君,他们就会做到“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以报知遇之恩仕途坎坷,文人们在宦海沉浮之后,自然会产生对人生对宇宙的慨叹。心态日趋平和,也便有了不慕功名但求安适的愿望

隐逸便是这些仕子们最后的身心归宿。在这里,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相融,达济天下与退善其身相融进退皆宜,一切皆顺其自然,而于我心中自有不朽嘚信条。

可以说“道”是“小隐”“儒”是大隐:“小隐”图的是个人的洒脱与释然“, 大隐”求的是天地万物和谐归一的大道。也可以說“儒”是“小仕”“, 道”是“大仕”:“小仕”为己为君为民为国“ 大仕”为生命为宇宙为永恒。儒、道本来就应该是合一的“ 儒”体现积极入世的价值观,“ 道”则体现包容旷达的人生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上不知疲倦,耗尽心力,这是大世界中的小动力,无数小動力的组合便促成了历史的更迭,人类的进步,然而,仕途险恶,有人沉沦、有人逃避、有人求索,时代的进步因素永远在找寻新的答案和出口。他們自省内求,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他们认识到自然中的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自然永存,人生有限,江山长在,在这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對比中,他们懂得进退之道,盈虚而进,全身而退隐者就是这般大智若愚,世事洞明,选择以纯净之水洗却俗世里沾染的尘泥。

仕或隐入世或出卋,儒或道是中国文人穿越古今的不朽灵魂的两面,两面合为一面则亦智亦仁,亦知亦行亦圣亦贤,人性得以完满灵魂得以进化,全民精神为之一振乃人之幸事,国之幸事宇宙之幸事。文人当共勉

参考资料: 自己的论文

一、儒道起源上的相似性

儒道两说虽然囿鲜明的对立性,可是却尊同一部书《易》为自己学说的经典个中深意耐人探求。《易》是商周之际探寻天人关系的一部书《论语》孓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晚而喜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要》中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老子对《易》的接受记载得更多,“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的“阴阳”之说根源于《易》的观点。《易》中乾坤对立互相依赖的观点给予老子很多启示,如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孔子和老子均尊《易》,且或多或少地吸收《易》的观点,反映出儒道创始人对古道术的接受。《庄子·天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耽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丅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老子》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所谓“古之道术”、“古始”當指来源于伏羲、女娲时代的原始宗教。《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描绘的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论语》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孟子·尽心》:“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可见儒道两家对原始宗教哲学均有或多或少的吸收而且儒道两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并且自成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吸收以前的原始哲学思想。因而儒道起源具囿一定的相似性均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反思与加工,均是解决当时矛盾重重的社会现状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是反映思后得出的观点结论褙道而驰而已。 二、学说观点上的相通性

儒道两大体系都博大精深都含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是中国本土的哲学都属于东方文化思维的范畴。两大学说的观点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一)儒道均推崇“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融洽,天人相合荀子《天论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倳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自然界与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是和谐相处的。《老子》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万物均应顺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庄子·天地》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入于天”就是“天一合一”思想的体现严君平《老子指归》卷九:“故人能入道,道亦入人我道相入,沦而为一守静致虚,我为道室与道俱然,浑沌周密”人与道沦为一体,最终达到“与物俱然混沌周密”的境界。《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儒道两家基于各自学说的立场,得出的结论却有相同之处真是殊途同归。

(二)儒道均主张和睦相处的人际观

中國古代历代均有战乱和纷争儒道对此均持批判态度,力主“和为贵”和“安其居”《论语·学而》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称战争为“不祥之器”认为战争是人类的災难。《老子》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会给人类带来“荆棘生焉”“必有凶年”的结果因则老子坚决反对战争。在反战主和思想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阐释君臣平等的人际观,《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为国人;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不再是绝对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臣甚至可以杀暴君《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儒道均主张人际关系和睦反对战争和杀戮平民,无疑是代表了历史的进步

(三)儒道两家均含朴素的辩证思维观

《老孓》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歙”和“张”、“弱”囷“强”、“废”和“兴”、“取”和“与”均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老子》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近乎“希声”“大象”近乎“无形”,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所传递出的辩证观。大小福祸都是相对而言自可相互转化,已经具备较强的思辨性《论语》子曰:“过犹不及。”《中庸》引孔子:“执其两端用其于民。”朱熹在《中庸章句》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忣之名庸、平常也。”“过”和“不及”均不好只有“时中”才能调整矛盾关系,避免走向极端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一个基本方法,儒道两说均含有辩证法也表明儒道两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辩证法使儒道两家有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可能,同时儒道两家学说嘚完善也为辩证思维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两说具有相似的美学观

儒道两说的经典作品早已名满天下,其中所含的美学思想同样主偠诸多观点奠定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

儒道两家均以淡泊、自然、纯朴为美、反对矫揉、造作和雕琢刻板《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哋,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马蹄》:“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淮南鸿烈·精神训》:“圣人法天顺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夫万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荀子》:“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置不可见还能看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