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钟表车间管理制度度

16岁入行到今天,王向明与钟表打了近半个世纪交道,已成为钟表鉴定与养护的资深专家。图为工作中的王向明。寺库供图 千龙网发

年过六旬的王向明依然坚守在钟表行业的一线。寺库供图 千龙网发

一块表,一方桌案,自成一片天地。从百货公司学徒到腕表鉴定的老前辈,在钟表这个行当,王向明钻研了近半个世纪。作为寺库鉴定中心的腕表鉴定、养护负责人,王向明鉴定过的手表有几十万只,过手的手表掂一掂分量,就能判断出个八九成,没有一只赝品能逃过他的眼睛。

与钟表技术打交道始于机缘巧合。1970年,只有16岁的王向明被招工,分配到北京百货公司工作。在提交个人履历时,他在“个人爱好”一栏填上了自己从小喜欢的无线电,被看中进入验表组工作。在当时,绝大多数同学的工作是仓库保管员,有机会学习技术的称得上是幸运儿。

“从事钟表行业,第一条件是眼睛要好,第二要喜欢它。干了一辈子的工作居然能和爱好结合在一起,这是特别幸运的事情。”回忆起与钟表的缘分,王向明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开始工作到进检验车间需要经过两年的劳动锻炼。由于兴趣所在,王向明学习起来如饥似渴。当时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像今天这样方便,他跑到首都图书馆、西城区图书馆,找所有能借到的资料来看,手抄的厚厚两大本笔记至今还留存在他家里。进口表贵重,学徒轻易接触不到,他就拿父母的表练手,晚上12点还钻在车间里研究。

学习比别人努力,但也急于求成。技术还没学到家,王向明跟同学吹牛“会修表了”。对方家里刚好有座钟坏了,他自告奋勇来修,却越搞越砸,一气之下把钟摔了。最终,还是送到了钟表店维修。

“现在练出来了,绝对没脾气。”王向明说,钟表技术是细致活,非常考验心态,越较劲可能越容易出事故。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出去遛弯放松,等平复下来再继续工作。

两年锻炼之后,终于迈进了检验车间。当时,王向明的工作分为外观检验和机芯检验,其中手表外观要逐一检验,每天过手的手表有几百只;机芯则按2%抽样检验。受条件限制,当时的进口手表只有表头没有表带。在王向明的印象里,瑞士手表包装严密,还带着一股特别的味道——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初记住的“瑞士手表的味道”。

当时,年轻气盛的王向明并不太受师父待见。凭着一股较真劲,也想让师父刮目相看,他私下做了很多功课。他说,钟表就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工作,乱来当然不行,但是大胆仔细的实践精神却是必须的。手上的技巧永远不值得沾沾自喜,钟表技师更需要提升的是研究精神和理论知识。

王向明在钟表行业干了一辈子,曾为国家发展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顾问,原中国钟表委员会委员,退休后被寺库返聘。当年,师父告诉他,这行不养老不养小,老了眼睛不行,小了手劲不行。但用他自己的话说,“像钉子一样,在一个坑里砸得太深,改不了了。”

作为资深钟表技师,王向明有个宝藏,那就是存储在自己脑中的“数据库”。至今经他手的表有几十万块,每修一块表,这个数据库就更丰富一些。

作为寺库鉴定中心的腕表鉴定、养护负责人,假表自然瞒不过他的双眼。从机芯、表针的光亮度、长度的协调性,到表盘漆印、手表后盖的螺丝,再到LOGO的字体、是否是原装镶嵌钻石、手表防震器……样样内藏玄机。

王向明告诉记者,在多年“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假表的制作也在不断“升级”,越来越考验鉴定师的技术。在国内非常受欢迎的劳力士、欧米茄、浪琴、天梭、万国、沛纳海等品牌,都是假表的“重灾区”。多年来,他总结出一套系统的鉴别经验,配合仪器检定,如今通常十几分钟内,就能鉴别出表的真假。

“比如,卡地亚的蓝气球,刻度处的罗马文,正品是清晰、黑亮、凸起的,仿品则印刷精准度欠佳、不凸起。就算现在超A版的罗马文已经能做到立体、凸起,且印刷精准,但还是会在7或10点位的卡地亚(Cartier)LOGO小字处露出马脚,呈现出字体较弱较细的情况,而且还存在没对齐的问题。”王向明说。此外,假表容易在附件部分“露怯”,从外包装的颜色、说明书的印刷,都能看出门道。

各种先进设备也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消磁器可为腕表消磁;转表器保证腕表一直处于上弦状态,并模拟日常使用状态;防水仪测试腕表是否防水;校表仪测量腕表走时是否精准。

不断丰富自己大脑数据库的同时,王向明也乐于把这些经验和感受分享出来。从学习修表技术的经历,到手表的各种知识讲解,他发表过500多篇文章。

虽然年过六旬,王向明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6月,各大电商平台将迎来年中大促,也是寺库的鉴定师们最为忙碌的时间节点之一,可能需要24小时连轴转,最多时一天需要鉴定几百块表。在王向明看来,钟表牵涉到电学、机械学、化学、数学、天文历法、艺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近50年的磨练后,他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一如当年(记者:马文娟)。

王向明向记者讲解腕表的鉴定程序。寺库供图 千龙网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间管理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