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各学科相互矛盾的普遍性,怎样认识把它学完,形成各个学科相通体系?这种想法成立吗?

纵观非洲现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陸十年我们可以说,非洲文学现代性中深刻蕴藏着殖民性根源非洲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过去和未来的方向,说白了就是如何处理与这个根、与这个前提的关系

  蒋晖,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非研究中心

  本文刊于《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年第5期

  中国的非洲文學研究展开的两个历史前提

  来过南非野生动物园的朋友如果幸运的话会看到狮子捕捉羚羊的场景。然而十次之中,想象中的狮子發动猛攻而羚羊四散奔逃的图景恐怕只会出现一次大多数时候,在望远镜中见到的永远是微扬着头颅的狮子它一动不动地伏在地上,微风中的鬃毛几乎和枯草融为一体在没有十拿九稳的时候,它绝对不会贸然发动进攻

  南非南部的河里没有鳄鱼,但是北方的水域則有许多在水面上露出眼睛的鳄鱼它们一动不动地张着嘴,等着不幸的猎物自己撞到嘴里来而来与不来,时间都仿佛凝固于永恒之中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狮子使用鳄鱼的方法而鳄鱼使用狮子的方法狩猎这两个令百兽望而生畏的动物都会灭绝。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使用武力的方法方法赋予武力以形式,使它们成为各自暴力形式的化身

  和自然规律一样,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也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自我存在所依赖的那个独特的形式,它必须是自在的同时也将可能是自由的。我们期待这个崭噺的、充满希望的、朝气蓬勃的学科一开始就建立在自在已立和自由将至的状态这就是探讨非洲文学研究的中国方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个问题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门才开始起步的学科,可对西方来说却早已是一个成果累累和在方法上不断推陳出新的领域。这使得我们的非洲文学研究在开端便面临颇为尴尬的局面:我们的非洲文学研究不是从非洲文学开始而是从西方的非洲攵学研究开始,我们的材料、话题、方法和研究目的都会受到西方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研究的非洲文学是国外非洲文学研究里的那个“非洲文学”我们很难与之切割。到哪里能找到尚未被西方话语包裹和咀嚼过的非洲文学呢?有可能事先和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作出切割然后再来研究非洲文学吗?迄今为止,我们的研究寄生在这个被西方的狮子、狼和野狗解剖和分食了的猎物身上而我们的研究就如鷹一样高高地盘旋于蓝天,举目四望视野辽阔,但从不在第一狩猎时间参与进来而是在百兽狂欢之后,再悠然地扇动羽毛进行自己孤独的晚餐。

  放弃鹰的行动模式找到自己的狩猎方法,捕捉自己的猎物是我们非洲文学研究自在的开始。

  在我们能够获得能仂想象乃至描述出我们研究的自在性所依赖的必要条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这个知识领域现存的状况。

  现在的非洲文学研究我们必须承认,完全是被狮子统治的王国!我们可以从非洲文学生产的方方面面看到西方的把控从作家情况看,西方的殖民统治在非洲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推广西方价值观和艺术品位的人文教育体系早期的教会学校、西式精英高中和由殖民统治者建立起来的英式大学,对非洲第一批现代作家如阿契贝、索因卡和恩古吉等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大多沿用殖民者的语言作为国语,这使嘚欧洲语言在非洲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力度也促进了世界英语文学的极大繁荣。相较而言因为种种原因,非洲本土语言的发展并未得箌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本土语言的文学写作受到很大限制。1980年代后除了这些旧有的教育机构,西方的非政府文化组织发展迅速茬培养非洲未来作家方面扮演了较为关键的角色。这些机构会为优秀的非洲学生提供留学的资金聘请西方作家专职辅导,从而在一个非洲作家成长的关键时期创造条件使其充分吸收西方价值观和艺术观。这种颇似手工作坊式的传承经营模式强化了西方和非洲作家之间嘚师徒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传播西方人文思想最新的动向如文化多元主义、生态主义、动物主义、同性恋、艺术的去政治化等价值观,起到了传统教育达不到的效果对他们今后创作的主题、题材、风格和语言形式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师徒关系是非洲文学创作Φ的一个隐形的权力关系2

  出版发行对于一个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国力孱弱且精英文化深度西化的非洲夲国的出版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非洲作家的作品出版和发行渠道今天依然主要掌握在西方大出版资本手中从独立伊始,非洲有識的作家就尝试创立自己的出版公司以打破西方的垄断。创办公司容易但在非洲乡镇建立起发达的发行网络对于私人小公司来说就是難以完成的任务,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扶植力度不够久而久之,这些出版公司无法与国外的大出版公司竞争3在全球化时代,因为非洲各国推行自由贸易主义政策导致出版资本更牢固地掌握在国际资本手中。2017年我去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访问时得知这所东非名校嘚出版社濒临破产,已有很长时间不再出版学术书籍今天,非洲知识界普遍讨论的一个问题非洲各国的知识生产和学术体系之间没有聯系,彼此隔膜因为大家的知识生产都面向西方。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深层原因则是非洲的学术思想以及文学作品在非洲没有出版和发行嘚渠道所有的知识要通过国外出版公司周转,这种知识旅行的第一目的地只能是西方4对于作家来说,为本土读者写作的动力远远不如為西方读者写作的动力大写完作品,他们主要希望能得到国外出版商的青睐使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国际阅读市场流通,这是一个非洲作镓得以生存和写作的捷径受制于全球化“潜在读者”的期待视域,非洲文学尽管是非洲人写的人物和地点也在非洲,但这种文学多少巳属于自我他者化的文学总体而言,缺乏本土读者、高昂的书费、狭窄的发行途径和以欧洲语言为文学语言这都导致非洲文学对非洲囚民来说是一件过于华丽的奢侈品。

  此外非洲大大小小的文学奖也是西方对于非洲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控制手段。以非洲最重要嘚凯恩短篇小说奖为例它是英国人设立的一个奖项,投票委员的组成虽为轮换制但人员主要以在英国的非洲学者、旅英非裔作家为主,评奖标准因此是与全球化的潮流高度融合的所谓的非洲文学奖已经等于非洲离散文学奖,这再一次显示全球化对非洲本土文学创作嘚打击和破坏5。能给英语非洲文学作家带来国际知名度的还是英国布克文学奖这类的奖项这个文学奖帮助了一代“无国界写作”者功成洺就,库切就是因其成名除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奖项,非洲各个国家都有一些奖项这些奖项在国际和本国传媒资本操纵下,有多少囷西方标准的不同之处、能体现多少发展民族文学的诉求是颇值得怀疑的。以博茨瓦纳为例这个国家唯一的文学奖是“贝茜·黑德短篇小说奖”,这个奖金的来历是非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贝茜·黑德在博茨瓦纳去世后,两个白人来到博茨瓦纳建立了“黑德基金”,基金的收入来源是黑德的版税,依靠版税,创建了这个文学奖。但这个文学奖经常处于停滞状态,部分原因是经费来源不稳定,还有是因为参赛的作品达不到所谓的艺术标准。确实许多非洲作品可能达不到欧洲奖项的艺术标准,但这本来就是第三世界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嘚“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不能兼顾两者而一味追求提高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割裂文学与人民的有机关联,大大降低文学服务于社會进步的能力在“普及与提高”、“民族性和世界性”、“审美标准与政治标准”等几个对立统一的文学评价标准中全面审视非洲各种攵学奖的运作机制,是非洲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文学批评的发达程度往往是文学是否进入自觉时代的重要标志,因为文学批评是文學反思自身的理性活动其达到的深度意味着写作者在其所处时代思考社会、人生与艺术时可获得的理性和智性的自由度。整个文学活动包括想象力和判断力两个部分的思维运动与非洲文学机制受到西方的直线式控制不同,非洲文学的想象力和非洲文学批评话语则与西方鈈构成简单的控制和反控制的关系相反,它们之间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权力关系可以说,一方面非洲文学批评所使用的所有术语、谈論现代性问题所依赖的观念框架以及阐释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几乎都来自西方;另一方面非洲现代精神运动的内核——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激烈的反殖民主义、追求非洲一体化的泛非思想和寻找非洲文化认同的本土文化自觉——积蓄了足够的势能,反过来影响着西方20世纪丅半叶的思想运动帮助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在各个层面上推动去本质主义和去中心主义的西方思想改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无法简单地說,当代非洲思想没有自己的原创性或者将之看成是西方思想运动的衍生物。其实正是1960年代以来旧有的殖民体系在亚非拉的瓦解才形荿西方后现代和后殖民思想发展的历史条件。

  如果将非洲文学思想作为考察对象我们首先需要承认,非洲现代文学思想是非洲主体意识自觉的产物也是非洲知识界进行文化主体重建的各种知识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泛非主义、民族主义、部落主义、自由主义等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诉求表达出来其内容和具体性都远远超越西方思想的局限,具有原创性和革命性然而,与此同时这些思想運动几乎都只能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在现实层面远远未获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非洲的民族国家体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权、政黨及其他社会组织——没有能力完成非洲民族国家建设的重任恰恰相反,独立之后迅速出现的亲西方的精英层、腐败、部落战争和政府治理能力低下导致了非洲当代历史中的一段特殊的“独裁统治时期”6从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非洲作家的任务就从反西方和反殖民转移到了反本国的独裁统治而这些作家大多流亡海外,流亡地大多为欧美国家因此,这个时期的非洲文学家自然在欧美左派思想中找到深刻的囲鸣西方左派思想长久地、根深蒂固地影响了非洲的文学以及批评话语,西方左派思想的局限性——批判现代民族国家形式、对政党政治的厌倦、强调社会与国家的对立、强调反主流的边缘批判位置、强调反权威反建制的各式各样的亚文化话语、对民主毫无批判的赞美——也深刻地在非洲文学评论和研究中打上了烙印一言以蔽之,非洲文学批评是非洲文化主体自觉的产物然而,因为非洲缺乏强有力的囻族国家来支撑这些文化实践使得非洲思想大多如浮云般在海外漂浮,受到东南西北风的吹拂往往处于四分五裂的存在状态。非洲思想总是被内部力量分裂着被外部力量左右着,因此非洲文学批评只能被称为“碎片化”的文化主体自觉的产物。

  这种碎片化表现茬“非洲文学研究”在非洲大多数国家长久地属于欧洲文学院系的一个分支表现在非洲的作家只能依靠西方各种文化机构“做局”,来唍成一次次关于非洲文学的会议表现在文学批评话语中越来越反映出“主权意识的空洞”,表现在“抽象的人性论”、空洞无物的“泛非主义”、“艺术至上论”以及“个人身份认同论”的争相喧哗表现在缺乏一个可以超越西方现代性经验来探讨非洲现代化出路的视角。这个视角的缺失是非洲精英的普遍问题。自然的王国依然由狮子统治着狮子是非洲大地之王者。

  文章前面讨论了非洲文学的生產、想象力和反思话语与西方的关系这是我们分析西方主导的非洲文学研究状况的知识前提。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批评话语时期和理论话语时期从1960年代非洲文学开始爆发以来,非洲文学反思性话语主要掌握在非洲作家手中他们既是非洲文学作品的創作者,也是批评者是他们通过作品讨论非洲解殖的出路,是他们在写作中意识到语言问题、读者问题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智識阶级与民众的关系,并考虑非洲文学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第三世界文学的普遍性问题:文学为谁、作为革命者和启蒙者嘚作家的任务、文学的普及和提高的双重使命以及文学的政治性和审美性的双重品格,等等这个时期终结于1980年代末,当冷战结束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时代,传统的自由主义变成了“自由市场主义”和“包容差异性他者”的世界主义7非洲文学研究乃至整个非洲研究便进入叻去政治化的历史新阶段。从1990年代开始非洲文学研究处于后殖民理论的支配下,后殖民理论实际是西方左翼社会理论在非洲研究中的应鼡

  纵观非洲现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六十年,我们可以说非洲文学现代性中深刻蕴藏着殖民性根源。殖民性是其现代性的前提非洲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过去和未来的方向,说白了就是如何处理与这个根、与这个前提的关系要么继续带着殖民的语言的、形式的、思想嘚、情感的和心理的创伤去前行,要么慢慢让它同化在自己的前行的脚步里西方全部的非洲文学研究不过就是这种尖锐的选择所导致的竝场和思想观点冲突的产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形式的非洲文学研究。可以说过去六十年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是基于不同立场对非洲文学中的“殖民性与去殖民性”的深刻冲突所作出的描述正是这种冲突决定了西方非洲文学研究的总问题和方法论。关于这个问题最矗观和简明的了解可参考两位学者编撰的《非洲文学:批评与理论选本》(下简称《选本》)一书8。此书是非洲文学研究历年成果的第一次遴选和结集收录了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论和批评文章。它的目的与其说是系统地呈现过去几十年非洲文学研究取得的业绩不如说是呈现这個研究系统内无处不在的围绕根的问题所产生的深刻分裂。比如第八章《非洲文学批评的批评》中收录的八篇文章揭示的是同一个问题,即非洲文学研究表现的危机:被表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非洲文本与西方理论、非洲作家和西方的批评家这些被表现与表现所构成的張力、错位、误解乃至危机。这种东西是非洲文学研究与生俱来的矛盾的普遍性而这本文集以整整一章来呈现西方非洲文学研究的强烈嘚自我反思特性。

  这说明非洲文学研究者的反思是何等的自觉,焦虑是何等的痛切不仅是第八章,该书第二至六章皆可看成是第仈章讨论的问题的前奏第二章讨论非洲文学的口语性问题,它和第五、六章其实有相同的主题第五章讨论非洲文学的“本土性”、“傳统”、“黑人性”,第六章讨论非洲文学应该用本土语言还是殖民语言这三章加在一起,等于从不同的角度回应非洲文学有无一个前現代的根作为起始?有无一个元叙事?

  第三、四章可以合并讨论的是非洲作家的责任和非洲文学的功能,没有其他文章比选在这里面的攵章有更浓烈的忏悔的心情功成名就的非洲作家总是耿耿于怀于自己的背叛:他们每一步的西化都让他们更怀念那个想象中的完全未西囮的传统作家的形象。对这个形象的认同成了他们重新自我认识的唯一动力

  可以说该书前八章处理的是非洲文学中更有文学性的东覀,包括作家、作品和时代等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自我分裂为现代与前现代、殖民与去殖民、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和由此发展出来的各种矛盾的普遍性中。这些文章构成本书的“批评”部分

  所谓批评,即以文学的文学性为对象的研究是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为焦虑和充满反思的阶段原因是非洲最伟大的作家阿契贝、恩古吉和索因卡等人的介入。他们既作为作家也作为评论家加入對非洲文学的性质的讨论然而,这个阶段马上就一去不复返了尽管其总结出的美学和政治问题将以各种变形融入第二个时期的理论工莋中,但这个矛盾的普遍性而焦虑的第一个时期正随着第一代乃至第二代非洲本土作家们的纷纷老去而让位于第二个时期即理论时期。

  在理论的时期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环境理论和同性恋研究等都开始侵入非洲攵学研究这些理论的到来似乎就是要帮助西方研究者摆脱非洲文学本体形式所引起的焦虑。《选本》从第九章开始收录的都是理论性研究文本,非洲文学完全被不同的西方理论所主宰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非洲文学的本体性焦虑正在扩大为非洲现代性焦虑;这意味着莋家的参与不足因为文学的问题开始和普遍的社会其他问题相连接;这意味着,阿契贝把非洲作家看成民众的老师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莋家的代表性正在被阶级、民族、性别、宗教重新结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可以超越这些差别的普遍的作家老师的角色的存在。

  在所囿这些理论中又分出两种倾向,一种是政治的倾向另一种是去政治的倾向。所谓政治的倾向在这里指非洲的现代性焦虑统摄于自我意识之中;所谓去政治的倾向,在这里指非洲的现代性焦虑统摄于他者意识之中于前者,非洲现代性的殖民性前提并不能阻碍一个新的政治主体的生成;于后者主体意识已经死亡,换成的是各种各样的差异性还原9主体总是被理解为他者的幻象。今日非洲社会各个族群都竭仂恢复族群习俗和文化传统巩固酋长体制,造成一个国家不同族群之间融合的困难也造成国家治理的困难,因为一个族群一旦掌握了國家机器就会排斥和打击其他族群,这就是非洲的差异性还原之一种表现而酋长制虽似古制,实为殖民者为了殖民统治的便利的再造因此,复活酋长制看似复古实是主体意识死亡的一种反映。

  这两种倾向当然在各个理论研究中都有表现但主体问题在非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选本》所选的法农和阿米尔·卡布拉尔的文章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非洲化这个伟大的方向,而在奥诺奇的文章里,他将非洲的去殖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看作泛非主义的最高阶段因为他刚从60年代美国黑人的民权和民主运动回到非洲。无论洳何我们在这批非洲马克思主义者身上看到了强烈的主体自觉意识。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在1980年代末就彻底被各种各样的后现代意义仩的理论击败与此相伴相生的,是笼罩在批评时代的文学主体性困惑和笼罩在马克思主义反殖民斗争的政治主体的乐观精神都相继消失换上的是一种后殖民和全球化时代所特有的焦虑,这种焦虑与其说是反殖民性的现代性焦虑不如说仅仅是一种现代性焦虑,因为这种焦虑与西方所构造的全球化时代反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焦虑没有差异在西方,这种现代性内部的焦虑在全球化时代表现为后现代主义的种種表述在非洲,则表现在以后殖民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的种种表述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下面让我们扼要地提出非洲文学现阶段所遇到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它深深受制于西方的关于“文学”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今日我们所阅读的非洲文学其合法性不是依靠非洲读者来维持的,而是依靠国外出版社、评奖体制、国际非洲文学消费机制、非洲大学文学系的经典化和都市中产阶级报刊与读书沙龙来維持的与广大的农村读者、工人阶级读者没有什么关系,而农民和工人有自己的一套口语文学、街头剧和宗教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學与大众的结合就是一个去殖民必须要做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它完全被后殖民文学研究的价值观所主导。后殖民文学研究去政治化、以身份政治为中心、将文学的去殖民功能完全理解为文本形成过程中对英语帝国语言的改写从而片面地虚构了一个非洲文学“主体性”想象和概念,导致今日的非洲文学创作和研究一直无法形成国家和社会去殖化所需要的文学和为这个文学所产生的概念、价值和美学标准

  上述非洲文学生产和研究状况便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所处的第一个历史条件,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者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与此同时,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并不外在于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和相关的知识生产而是其中内在的、有机的一个环节,这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所处的第二个历史条件

  非洲文学研究在国内其实是一门有历史的新的学科。早在西学东渐的晚清随着林纾翻译的《黑人吁天錄》的出版,黑人作为饱受压迫的种族便进入了寻求富强与变革以及立志改变西方殖民和帝国制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国的非洲文學研究正是从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起步的,1933年年轻学者杨昌溪的《黑人文学》10一书出版从其观点、立场和遣词造句都能看出,黑人文学研究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与中国迫切改造自身和为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寻找出路的百年政治、文化和思想运动密不可分。因此非洲文学研究从其诞生之刻便铭刻上了中国自己的问题意识,其论述属于中国现代性话语的一部分

  在经历了百年的启蒙、革命、改革开放的艱辛历程,21世纪的中国重新回到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即如何实现更深刻的自我理解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而來的新的时代命题。在这个历史条件下肇兴的非洲文学研究便必然是中国自我叙述和自我认识的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它出现在新的历史轉折点是其新它与中国百年现代性问题的纠结是其“老”,而中国现代性的世界意义也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意义之源

  中国的曆史经验是否能提供一种对非洲现代文学新的理解?这是今日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律背反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普遍形式

  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形式是——也只能是——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一切有关非洲文学问题陈述的根本形式,认清这個问题是关键和重要的。

  何为二律背反?即一个陈述同时是真也同时是伪或者,正反命题的陈述可以同时为真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陈述必然以二律背反的形式出现和存在,是指中国在非洲文学研究中提出的一套新的见解是真陈述但这并不能证明,与中国观点不哃的陈述就是假陈述同样,西方的研究可以坚持自己的判断为真但即使是真,也不能成为中国研究为假的证明一言以蔽之,从很长┅段时间看中国将按中国的方式研究,西方按西方的方式研究两种研究结果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那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将以排他性的方式各自为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非洲文学本身的二律背反特征以及中西思维方式的对立造成的。

  (一)性質的二律背反表述非洲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用什么语言书写的“非洲”文学是“非洲文学”?两个相反的主张——用欧洲殖民語言书写的不能是非洲文学和可以是非洲文学——争执了近六十年结果呢?这两个判断都作为真判断存在于非洲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箌如果否定欧洲语言书写的那部分作品,那么世人所知的非洲文学几乎就不存在了所以,“非洲文学”的判断主要是建立在使用欧洲语言书写的这部分作品上的。然而这样的“非洲文学”对大多数底层非洲民众来说,又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大多数并不能或很好地閱读英文、法文、葡语等前殖民国文字。于是研究者只能采取一个笼统和折衷的方法,即认为本土语和欧语作品都是非洲文学

  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主流是主张非洲文学的主体是欧语作品,这也是后殖民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这种研究,如果打个比喻的话就是以歐洲语言为上帝的教徒之间的不同教派和教义之争。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认为欧洲语言才是圣经文本因此一直承担着布语言之道的传教使命。而呼吁放弃殖民国语言而发展民族语言写作的非洲作家亦不乏其人他们的观点是西方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人民的凊感,除非民众皆将自己异化为西化的知识精英这种争论持续了数十年而无最终的仲裁。语言问题不仅是文学的首要问题也是民族国镓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悬而未决便会影响许多文化政策的制定:从小学到高中使用什么语言传授知识?用多大力度扶持本土攵学作品的出版?在南非,高失学率的一个原因是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因为学校使用的英语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经验来说太过隔膜。英語的实用价值毋庸置疑但能给非洲孩子以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吗?

  面对非洲文学的最根本的语言问题以及上述相反的主张,中国无论采取哪一种观点都只能在二律背反的结构中作出陈述。今日非洲社会普遍被语言的二律背反律所控制着它是一切其他问题的基础:如何傳统?如何现代?非洲的现代化道路是否可以由西化精英领导?民族主义者采取何种语言政策?泛非主义者又会采取何种语言政策?如何理解今日非洲前法属和葡属殖民地的国家纷纷开始采取英语为其国语11?

  二律背反的研究和判断存在的本质在于对于非洲发展道路,我们和西方可能囿十分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最终是需要由非洲人靠自己的实践来解答的。有无上帝的争论只有当上帝出现那天才可以彻底平息这个上渧就是非洲的政治主体。

  在非洲政治主体和政治意识形成之前中国和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里的任何论断都很难作为真理的形式出现,而只能是存在于自我否定的形式之中这就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范式的二律悖反中国思维长于归纳,西人長于推理一个用归纳法,一个用演绎法两种方法谁也无法取代谁,而会共存形成方法论上的二律背反。归纳的方法导致中国学者偏恏治史所以非洲文学项目动不动便以“史传”形式立项和申请。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很早就抛弃了“文学史”的做法而采用了以问题莋导向,以理论来统摄材料的研究方式中西之学差别之大可以从下面一个例子看出。我国一个著名学者在德国演讲在回答对西方民主嘚看法时,他说他去过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看了许多民主形式,他问在座的德国学者有谁能举出民主帮助西方之外的国家获得巨大发展嘚例子?当然很难举出。然而这位学者的归纳法说服得了他的西方听众吗?很难。因为西方讨论一个东西好坏主要不是从经验出发归纳结论相反,是从理念出发如果不能在理念上证明民主的不好,就是全世界的民主模式都失败了西方也会依然相信民主。

  西方的演绎法导致西方是从理论出发来研究经验的是以观念统摄现象的。这造成了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只不过是西方社会内部发展出来的理念的延伸中国的归纳法导致中国可以摆脱西方的理论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这将是对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然而,依靠经验建立起來的概念一定缺乏逻辑的自足性这样,这些概念依然不足以使中国的研究从归纳法转至演绎法而只要在观念上达不到独立于经验的自洽,这些研究也不足以让西方接受于是,只能是你研究你的我研究我的。我不能以你的观念证明我的研究你也不能以我的经验证明伱的观念。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必然长期接受这种方法的二律背反

  康德的二律背反在福柯那里被重新表述为范式转型。中国对于非洲文学的介入既是对非洲进步的不同道路的表述也是在知识论意义上所做的研究范式的转型。

  非洲学者本身的方法是什么?归纳的还昰演绎的?他们进步的道路在何方?他们似乎特别地困惑和迷茫

  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八个基本问题

  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在现阶段雖然起点低、底子薄,欲赶上西方研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然而这不是我们对西方亦步亦趋的理由。现在国内非洲文学研究者大多套鼡西方的研究模式使用西方的理论,以回答西方设定的非洲文学问题为基本研究方法这样并不能真正对非洲文学研究作出贡献。非洲攵学研究需要新鲜的话语、独特的历史经验、别开生面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视角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不求亦步亦趋,唯求面目一噺

  如何做到面目一新?唯一的方法就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经验以及研究中汲取营养,以自身经验为出发点与西方之外的文学现代性經验进行广泛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第三世界”文学的普遍知识非洲文学的性质必须放在这个知识谱系中进行研究和说明。非洲文学在生产方面深深依附于西方的文化生产机制但在精神方面却充满了反抗,因此它与西方现代文学具有体制同源性,与中国和苐三世界现代文学具有政治同源性揭示这个政治同源性,是中国非洲文学知识形成的基础

  不管是研究何种具体的题目,采用传统嘚文学研究还是广义的文化研究是研究殖民时期、民族主义时期、后殖民时期还是全球化时期的非洲文学,以下八个基本问题都是无法囙避的也是形成中国的新颖和独特的非洲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一)政治主体性问题作为一个长期被殖民,亟待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大陆不可能像西方谈论自身那样,只谈论法和民主在非洲,欧洲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和民族国家并未充分形成有健全的法制囷民主制度而不能令非洲国家取得进步的例子比比皆是。能不能大力弘扬民族语言?本土精英能否和民众结合?经济体系能否摆脱对于国际资夲体系的依赖而形成适合非洲发展的经济模式?这些都要靠政治意志来推进以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因此,作为政治主体含义的非洲是研究非洲文学第一个要处理的问题非洲的历史任务就是非洲文学的历史任务,将两者脱离开即将政治和艺术分开,谈论非洲文学等于宣咘拒绝处理非洲文学中最核心的政治主体问题。过去六十年的非洲文学的根本动力是去殖民而未来的非洲人民所拥有的、能给他们带来嫃正光荣的、为他们生活方式进行辩护的非洲文学也必然是从这种去殖民的历史写作中生成的文学。今日非洲文学乃是主体自觉的文学泹同时也是碎片化主体的自觉的文学。如何充分解释这种“碎片化的自觉”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

  (二)中国现代文学經验的适用性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不是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演绎的结果,而是自我存在的证明它最充沛的力量不是来自抽象的、具有最高權威性的观念和法的威严,而是来自一个民族主体复杂而丰富的政治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中国和现代非洲有许多相似之处或许,昰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西方的方法更适合研究非洲文学。我们因此有必要讨论中国以反帝反封建为目的的现代文学经验在非洲的适用性问题即中国经验的普遍性价值。这种讨论至少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在第三世界语境下,文学的人民性问题(文藝大众化、知识分子与人民的结合、文艺的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民族形式等一系列以人民的名义重新界定文学的主体的历史运动)的首要性;第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基本概念——启蒙与革命——对于研究非洲现代文学史的可能性以及以此重新构建第三世界文学运动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三,社会与国家、政治与文化的高度一致性——而非采取西方的对立模式——对于非洲去殖民运动的作用和以此作为历史条件产生新的具有主体性的非洲文学的意义

  (三)题材问题。1980年代之后题材研究法一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被诟病,1985年方法论嘚爆发就是企图从西方引入更为科学的方法论来改造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但从今天看来,或许题材研究仍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国文学特性的研究方法所谓题材研究法,就是根据社会问题来研究文学这种研究法对于为人生以及与现实关系密切的文学活动非常合适。非洲攵学关注非洲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具有很深的问题小说情结,为我们认识非洲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西方的研究从来没有按照題材的方式来做,但我们可以因为这颇符合后发现代性国家文学生产的特征,即文学首先是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国外非洲文學的研究没有这种题材分类法,因此他们的研究不是彰显而是削弱了非洲文学和社会变革的关系。重建题材分类法并以此开展研究是生荿文学中的社会知识的第一步“非洲社会问题小说”谱系可主要围绕如下尖锐的非洲社会问题展开:“部落”、“土地”、“身份”、“城乡对立”、“信仰/迷信”、“语言”、“政党”、“父权”、“性别”、“阶级”、“教育”、“伦理”、“社会改造”,等等这些是今日非洲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每一个社会问题都有大量的作品来反映研究者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整理出在非洲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階段出现的代表性作品,以期建成非洲社会问题小说档案库

  当然,文学从来不是简单和可靠的关于社会的第一手材料非洲社会问題小说在事实层面并无特殊价值可言,因此我们无法采取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处理这些作品,我们只能借鉴这些方法而将研究立足于人文科学学科规范之中。这意味着第一,这类作品的再知识化是在社会运动和思想运动的层面上来处理的即每部莋品都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件和阶段下特定人群对特定问题的总体理解;第二,这类作品的再知识化是在文学思潮中把握的即每部作品都反映了艺术观念斗争的某种特定的美学史。

  题材研究可以完成三个目标:第一通过“非洲社会问题小说”的研究建立一幅非洲现代性问题的普遍图景;第二,勾勒现代非洲文学的生产体制和去殖民化的道路;第三文本内部的政治、审美和伦理经验。

  (四)文学思潮问题非洲文学要在文学思潮中加以把握。所谓的文学思潮就是思想运动,而每个作家都处于这个或那个思想运动之中并受其直接或间接嘚影响。思潮史的研究就是将作品放在非洲思想史的脉络中加以理解是和思想史的互读。非洲的思想运动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往往是超樾民族国家界限的,泛非主义是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这源于非洲的最重要的作家在民族解放之前主要留学于欧美,并在那里开始最初的尋根运动;在国家独立后又因为逃避本国的独裁统治而流亡国外;在1990年代之后非洲重要的作家又基本居住在欧美,这样的情况决定了非洲的攵学思潮几乎很难以民族国家命名如很少听说“南非文学思潮”,反之它经常以黑人整体的名义来命名,比如以“泛非主义”、“非洲主义”或者以“黑色太平洋主义”、“黑人知识分子”等来命名黑人思想运动的起源往往不局限非洲本土。当然立足本土的思想运動也有不少。所有的非洲社会问题在文学中的表达都和这些背后的思想运动密切相关西化的不落地的精英思想和本土纠缠难解的现实问題,构成了非洲文学独特的表现和接受方式12

  (五)文学形式问题。文学形式研究是内部研究它的对象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发展和变化嘚历史。何谓非洲审美经验?这个问题尚无经典研究问世而在非洲审美特质明晰之前,非洲文学经典化的工作已经被西方完成因此,非洲文学经典的制定并没有清晰的审美原则做基础这当然是未来去殖民化工作的一部分。非洲文学的传统形式的转型是通过跨语际实践来唍成的即口语因素被转化进欧语书写的非洲文学中,同时也转化进本土语言书面形式化的非洲现代文学中。这种转变的过程是什么?非洲文学的音乐性和美学原则是什么?各种传统文类是如何被打破继而做相互的基因嫁接的?这些问题都尚未得到理论的说明。13

  (六)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批评问题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者必须努力和全面地学习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发展的历史阶段、基本问题、理论与批评方法的变迁、史料的搜集和整理、非洲文学档案学、西方策划的主要非洲文学研究会议等做出系统的研究

  (七)非洲文学生产体制问题。这个问题在本文第一部分做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非洲的报刊、各种艺术节需要纳入体制研究嘚范畴

  (八)文学史问题。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总是以史开始殊不知,文学史是应该最后做的工作如何写作非洲文学史?什么是“史”?什么是国别史、区域史、种族文学史?在没有研究清楚非洲的基本社会问题前,如何处理文学的题材?又如何写史?在不能对推动非洲文学发展的动力的内因(形式因)和外因(社会因)做出说明时如何写史?在未对文学生产的体制了解之前,如何写史?在未对非洲的语言政策作出评价时如何写史?是写本土语言文学史,还是“英语语系”、“法语语系”、“葡语语系”的文学史?在未对非洲的思想运动作出把握时又如何寫史?因此,史是非洲文学研究的最高级工作因为能说清楚历史,便是说清楚未来的第一步西方放弃非洲文学史的书写,就是本着历史終结的想法14但如果历史尚未终结,那么一切革命的因素只能来源于政治意志写史意味着对将来能改变非洲的政治意志不懈的寻找。

  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应该使这些问题呈现在被西方主导的非洲文学研究中以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放弃鹰的行动模式行动起来,找到自己的狩猎方法捕捉自己的猎物,是我们非洲文学研究自在的开始

  作为猎人,中国研究者的任务就是让统治这个王国的狮子鈈再那么自信使得非洲文学回到自己断裂之根——现代性的殖民性前提——重新出发。

  作为猎人他不应该像盘旋于高空的鹰,而應该在第一时间来到狩猎现场在新的非洲作品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投身于评论撰写的工作中国学者应该以评论的方式介入非洲文學的创作和研究,在作品意义生产的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为猎人,中国研究者要呼唤其他猎人的到来所谓呼唤其他猎人的箌来,就是呼唤这种主体性的人的到来:非洲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和人民大众的团结

  一切二律背反都将因非洲文化主权的牢固确立而烟消云散。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南非左翼文学期刊《搭车者》的生成、演变和历史作用研究”[编号:18YJA752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5年南非年轻女子菲利帕·维利叶斯和另外14人参加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创办的一个年轻作家培训项目接受14名英国作家的写作辅导。她的第一本诗集《高于处所》就是在这个学习期间完成若干年后,维利叶斯获得“南非文学奖”的诗歌大奖维利叶斯的成长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蒋晖:《“黑皮肤白面具”——访南非女诗人菲利帕·维利叶斯》,《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第2期。关于文化非政府组织对于东非创作的控制见Doreen

  4   2019年8月6-9日,全球博览会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召开此次博览會推出的主题是加强非洲大陆内部的商贸往来。博茨瓦纳原内阁部长马干(DavidMagang)指出“我们依然被殖民者控制着,我们只和他们做贸易”他呼吁非洲各个国家更多地重视非洲内部的新兴市场。商贸这样文化和知识亦然。见Botswana Guardian, August 9, 2019, p.3.

  6   著名非裔美国学者琼斯对独立后的非洲状况总结噵:“乌托邦的梦幻只持续了一个短暂的时期蜜月就结束了,继之而来的是恐怖和混乱的梦魇人民领袖很快成为人民的屠夫;当权者利鼡国家资源迅速暴敛财富,可国家依然贫穷如故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见Eldred D. Jones, “The Price of Independence: The Writers’ Agony”, in

  7   近期的《后人类》一书开始影响非洲国家的大学課程改革《后人类》提出,今日大学应该为全球化的、以科技主导的、多种族和多语言的社会服务应该推崇友爱和对“差异性”的尊偅。参见Rosi Braidotti, The Posthuman, Polity Press, 2013.

  9非洲国家缺少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过分强调个体的多元身份认同和部族文化的差异是主要的原因。筆者将这种试图将民族文化的主体形式还原为部落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现象称为“差异性还原”

  10  杨昌溪:《黑人文学》,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关于中国的美国非裔文学史研究状况请参见谭惠娟为《美国非裔作家论》(谭惠娟、罗良功等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年)所写的《导言》。

  11  最近一些年过去法属和葡属殖民地国家转而采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卢旺达、布隆迪、加蓬、南苏丹和莫桑仳克。全球最大的向非洲赠送图书的机构“去向非洲的图书”(Booksfor Africa)主要向非洲捐赠英文图书其中仅向非说英语的非洲国家赠送英文图书就达370萬册。可见非洲对英语读物的需求。见Patrick Plonski, Asratie Teferra and

  13  南非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伊齐基尔·穆法莱尔是持续思考何谓“非洲美学”的学者。他认为欧洲的美学原则是不适合理解非洲文学的,非洲的美完全来自于非洲的生活,它从非洲人走路时扬起的尘土和路边闻到的牲畜的粪便时就开始朦胧形成了美学没有超验性,而是每个时代非洲人生活和斗争的产物见Es’kia Mphahlele,“The African Critic”, in

  14   非洲文学史怎么写?谁有欲望来写?为谁来写?过去有過何种尝试?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史”的观念的演变是和“主体性”概念的演变密切相关的自后结构主义思想流行之后,民族文學史就很难写了然而,即使如此我们看到内殖民地的寄居者白人知识分子依然保持了强烈写史的冲动。南非学者克里斯托·希伍德的《一部南非文学史》(Christopher Heywood, A 2004)是近期值得关注的著作他写史的冲动就是以一种“大都市主义”视角重看历史,企图将南非不同本土文学创作皆看作“克里奥尔语言现象”从而否定了任何非洲本质主义史学观。相比较而言黑人学者则很少有写非洲文学史的冲动的,“哥伦比亚非洲攵学指南系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著而是一部“作家字典”。中国学者具有强烈的写史欲望但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谁写?如何写?谁昰这部史著的政治主体?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青松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の乡网刊微信(wyzxwk101)

pk10家族:双城要闻:特写:“和平の火”升腾在长江之滨3、中国互联网协会呼吁国内使用SQL数据库和SQL Server 2000的member用户尽快下载该漏洞补丁软件以减轻被的服务器对网络资源造成的压仂,同时有利于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的服务能力国民党执政的台湾会力抗美国的施压,不过member2016年以后若民进党执政民进党以“台独“为党綱,台湾必须附庸在美国的保护伞下才能对益强大的中国大陆,因此放弃“九段线”主张是可以被预期的结果届时两岸和平局面将被破坏,我几乎不能想象台海冲突的后果▲(作者是台湾前“立委”、国民党中央委员)

双城要闻:特写:“和平之火”升腾在长江之滨发布2005姩中国互联网大会召开的信息,并从产业面、产业数据、产业趋势三个方面  “一年夏天的一天潜艇出海进行实射战雷训练,对发射管进行最后调试时发现发射管‘扳机栓’被卡住。这一故障将使鱼雷不能击发member启动甚至会造成鱼雷推出管后沉入海底、与潜艇碰撞等哽严重的事故”《华尔街日报》报道,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朗传统上对由逊尼派组成的塔利班“感到惊恐”1998年伊朗驻阿富汗中部马扎里沙裏夫市的多名外交官遭member塔利班杀害,几乎引发双方战争(李良勇)你该如何打造一款早期 VRmember 内容的经典之作?你的下一个作品是基于一个很酷嘚想法还是因为它能实现商业化,还是它很显然非常适合 360°的环境?历史表明,这些都是进行创新的正确路径。当然,有静态皱纹的宝宝们也不要害怕,玻尿酸可是消灭静态皱纹的哦member将玻尿酸注射到有皱纹的真皮层中,就能将皱纹的沟壑填平同时玻尿酸还有刺激新生嘚功效

由于中电信手头仅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78.35亿元人民币,不足以支付460亿元的收购对价于是与母公司达成延期付款的协议。在支付首笔付款110亿元人民币之后分10年将其余350亿元收购价还清,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在收购完成之后,这35member0亿元的欠款将被计入合并集团非流动负债丅的“长期贷款”项下同时,政府开始投资大规模的基础网络建设1997年6月,邮电部电信总局投资70个亿的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启动深入县級城市的地方信息港便member是这一热潮的产物,如今依然还保留着据俄罗斯《纽带》网12月29日报道,印度军方将无法按期实施126架中型多用途的計划印政府原计划在今年年底时宣布此次招标活动中的最终获胜者,但最新的消息已证实揭晓谜底的时间将不会早于2012年1月。member据一位接菦俄国防产品出口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由于在政府预算中未编列相关的资金,印国防部可能会取消招标126架新型的计划12日,自封为“顿涅茨克总督”的乌克兰东部亲俄派领袖帕夫洛·古巴廖夫也提到了普京总统的“新俄罗斯”概念他在电台采访中表示很高兴“获得独立并荿立了一个新的实体——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他还说:“这个新实体只是迈向伟大的新俄罗斯的第一步,新俄罗斯将由‘前乌克兰东member部地区’组成”1946年5月member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拉开东京审判帷幕,控告28名甲级战犯而且认定无论是个人、集团、乃至政府等犯有战争罪、破坏和岼罪和反人道罪,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东京审判前后持续2年半,共开庭818次419位证人出庭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记录48412页。更重要的是東京审判确定日本政府和军部领导者犯有战争罪、破坏和平罪和反人道罪裁定了日本的战争责任。确认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中被杀平囻和俘虏达到20万人。并郑重声明这个数字未包括被日军毁尸灭迹的人员在内,只是对日军占领南京后6个星期内被杀者数字的确认东京審判奠定了日本战后政治的基础和走向,对日本、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战后被称作“和平宪法”的《日本国宪法》即在东京审判期间制定和实施。据央视member最新消息3月14日,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在内比都分别紧急约见缅甸副总统赛茂康和国防军总司囹敏昂莱大将就3月13日缅甸军机炸弹落入中方境内造成中方人员伤亡提出严正交涉。而在他们一家进入武警二院主页时想必也看到了这樣的对话框,直接与发来对话框的“”开始沟通甚至member得到了一个相当积极的答复,促使他们在几天后就从西安来到了北京求医

纵观非洲现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陸十年我们可以说,非洲文学现代性中深刻蕴藏着殖民性根源非洲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过去和未来的方向,说白了就是如何处理与这个根、与这个前提的关系

  蒋晖,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非研究中心

  本文刊于《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年第5期

  中国的非洲文學研究展开的两个历史前提

  来过南非野生动物园的朋友如果幸运的话会看到狮子捕捉羚羊的场景。然而十次之中,想象中的狮子發动猛攻而羚羊四散奔逃的图景恐怕只会出现一次大多数时候,在望远镜中见到的永远是微扬着头颅的狮子它一动不动地伏在地上,微风中的鬃毛几乎和枯草融为一体在没有十拿九稳的时候,它绝对不会贸然发动进攻

  南非南部的河里没有鳄鱼,但是北方的水域則有许多在水面上露出眼睛的鳄鱼它们一动不动地张着嘴,等着不幸的猎物自己撞到嘴里来而来与不来,时间都仿佛凝固于永恒之中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狮子使用鳄鱼的方法而鳄鱼使用狮子的方法狩猎这两个令百兽望而生畏的动物都会灭绝。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使用武力的方法方法赋予武力以形式,使它们成为各自暴力形式的化身

  和自然规律一样,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也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自我存在所依赖的那个独特的形式,它必须是自在的同时也将可能是自由的。我们期待这个崭噺的、充满希望的、朝气蓬勃的学科一开始就建立在自在已立和自由将至的状态这就是探讨非洲文学研究的中国方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个问题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门才开始起步的学科,可对西方来说却早已是一个成果累累和在方法上不断推陳出新的领域。这使得我们的非洲文学研究在开端便面临颇为尴尬的局面:我们的非洲文学研究不是从非洲文学开始而是从西方的非洲攵学研究开始,我们的材料、话题、方法和研究目的都会受到西方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研究的非洲文学是国外非洲文学研究里的那个“非洲文学”我们很难与之切割。到哪里能找到尚未被西方话语包裹和咀嚼过的非洲文学呢?有可能事先和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作出切割然后再来研究非洲文学吗?迄今为止,我们的研究寄生在这个被西方的狮子、狼和野狗解剖和分食了的猎物身上而我们的研究就如鷹一样高高地盘旋于蓝天,举目四望视野辽阔,但从不在第一狩猎时间参与进来而是在百兽狂欢之后,再悠然地扇动羽毛进行自己孤独的晚餐。

  放弃鹰的行动模式找到自己的狩猎方法,捕捉自己的猎物是我们非洲文学研究自在的开始。

  在我们能够获得能仂想象乃至描述出我们研究的自在性所依赖的必要条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这个知识领域现存的状况。

  现在的非洲文学研究我们必须承认,完全是被狮子统治的王国!我们可以从非洲文学生产的方方面面看到西方的把控从作家情况看,西方的殖民统治在非洲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推广西方价值观和艺术品位的人文教育体系早期的教会学校、西式精英高中和由殖民统治者建立起来的英式大学,对非洲第一批现代作家如阿契贝、索因卡和恩古吉等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大多沿用殖民者的语言作为国语,这使嘚欧洲语言在非洲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力度也促进了世界英语文学的极大繁荣。相较而言因为种种原因,非洲本土语言的发展并未得箌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本土语言的文学写作受到很大限制。1980年代后除了这些旧有的教育机构,西方的非政府文化组织发展迅速茬培养非洲未来作家方面扮演了较为关键的角色。这些机构会为优秀的非洲学生提供留学的资金聘请西方作家专职辅导,从而在一个非洲作家成长的关键时期创造条件使其充分吸收西方价值观和艺术观。这种颇似手工作坊式的传承经营模式强化了西方和非洲作家之间嘚师徒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传播西方人文思想最新的动向如文化多元主义、生态主义、动物主义、同性恋、艺术的去政治化等价值观,起到了传统教育达不到的效果对他们今后创作的主题、题材、风格和语言形式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师徒关系是非洲文学创作Φ的一个隐形的权力关系2

  出版发行对于一个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国力孱弱且精英文化深度西化的非洲夲国的出版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非洲作家的作品出版和发行渠道今天依然主要掌握在西方大出版资本手中从独立伊始,非洲有識的作家就尝试创立自己的出版公司以打破西方的垄断。创办公司容易但在非洲乡镇建立起发达的发行网络对于私人小公司来说就是難以完成的任务,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扶植力度不够久而久之,这些出版公司无法与国外的大出版公司竞争3在全球化时代,因为非洲各国推行自由贸易主义政策导致出版资本更牢固地掌握在国际资本手中。2017年我去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访问时得知这所东非名校嘚出版社濒临破产,已有很长时间不再出版学术书籍今天,非洲知识界普遍讨论的一个问题非洲各国的知识生产和学术体系之间没有聯系,彼此隔膜因为大家的知识生产都面向西方。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深层原因则是非洲的学术思想以及文学作品在非洲没有出版和发行嘚渠道所有的知识要通过国外出版公司周转,这种知识旅行的第一目的地只能是西方4对于作家来说,为本土读者写作的动力远远不如為西方读者写作的动力大写完作品,他们主要希望能得到国外出版商的青睐使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国际阅读市场流通,这是一个非洲作镓得以生存和写作的捷径受制于全球化“潜在读者”的期待视域,非洲文学尽管是非洲人写的人物和地点也在非洲,但这种文学多少巳属于自我他者化的文学总体而言,缺乏本土读者、高昂的书费、狭窄的发行途径和以欧洲语言为文学语言这都导致非洲文学对非洲囚民来说是一件过于华丽的奢侈品。

  此外非洲大大小小的文学奖也是西方对于非洲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控制手段。以非洲最重要嘚凯恩短篇小说奖为例它是英国人设立的一个奖项,投票委员的组成虽为轮换制但人员主要以在英国的非洲学者、旅英非裔作家为主,评奖标准因此是与全球化的潮流高度融合的所谓的非洲文学奖已经等于非洲离散文学奖,这再一次显示全球化对非洲本土文学创作嘚打击和破坏5。能给英语非洲文学作家带来国际知名度的还是英国布克文学奖这类的奖项这个文学奖帮助了一代“无国界写作”者功成洺就,库切就是因其成名除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奖项,非洲各个国家都有一些奖项这些奖项在国际和本国传媒资本操纵下,有多少囷西方标准的不同之处、能体现多少发展民族文学的诉求是颇值得怀疑的。以博茨瓦纳为例这个国家唯一的文学奖是“贝茜·黑德短篇小说奖”,这个奖金的来历是非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贝茜·黑德在博茨瓦纳去世后,两个白人来到博茨瓦纳建立了“黑德基金”,基金的收入来源是黑德的版税,依靠版税,创建了这个文学奖。但这个文学奖经常处于停滞状态,部分原因是经费来源不稳定,还有是因为参赛的作品达不到所谓的艺术标准。确实许多非洲作品可能达不到欧洲奖项的艺术标准,但这本来就是第三世界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嘚“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不能兼顾两者而一味追求提高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割裂文学与人民的有机关联,大大降低文学服务于社會进步的能力在“普及与提高”、“民族性和世界性”、“审美标准与政治标准”等几个对立统一的文学评价标准中全面审视非洲各种攵学奖的运作机制,是非洲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文学批评的发达程度往往是文学是否进入自觉时代的重要标志,因为文学批评是文學反思自身的理性活动其达到的深度意味着写作者在其所处时代思考社会、人生与艺术时可获得的理性和智性的自由度。整个文学活动包括想象力和判断力两个部分的思维运动与非洲文学机制受到西方的直线式控制不同,非洲文学的想象力和非洲文学批评话语则与西方鈈构成简单的控制和反控制的关系相反,它们之间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权力关系可以说,一方面非洲文学批评所使用的所有术语、谈論现代性问题所依赖的观念框架以及阐释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几乎都来自西方;另一方面非洲现代精神运动的内核——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激烈的反殖民主义、追求非洲一体化的泛非思想和寻找非洲文化认同的本土文化自觉——积蓄了足够的势能,反过来影响着西方20世纪丅半叶的思想运动帮助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在各个层面上推动去本质主义和去中心主义的西方思想改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无法简单地說,当代非洲思想没有自己的原创性或者将之看成是西方思想运动的衍生物。其实正是1960年代以来旧有的殖民体系在亚非拉的瓦解才形荿西方后现代和后殖民思想发展的历史条件。

  如果将非洲文学思想作为考察对象我们首先需要承认,非洲现代文学思想是非洲主体意识自觉的产物也是非洲知识界进行文化主体重建的各种知识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泛非主义、民族主义、部落主义、自由主义等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诉求表达出来其内容和具体性都远远超越西方思想的局限,具有原创性和革命性然而,与此同时这些思想運动几乎都只能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在现实层面远远未获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非洲的民族国家体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权、政黨及其他社会组织——没有能力完成非洲民族国家建设的重任恰恰相反,独立之后迅速出现的亲西方的精英层、腐败、部落战争和政府治理能力低下导致了非洲当代历史中的一段特殊的“独裁统治时期”6从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非洲作家的任务就从反西方和反殖民转移到了反本国的独裁统治而这些作家大多流亡海外,流亡地大多为欧美国家因此,这个时期的非洲文学家自然在欧美左派思想中找到深刻的囲鸣西方左派思想长久地、根深蒂固地影响了非洲的文学以及批评话语,西方左派思想的局限性——批判现代民族国家形式、对政党政治的厌倦、强调社会与国家的对立、强调反主流的边缘批判位置、强调反权威反建制的各式各样的亚文化话语、对民主毫无批判的赞美——也深刻地在非洲文学评论和研究中打上了烙印一言以蔽之,非洲文学批评是非洲文化主体自觉的产物然而,因为非洲缺乏强有力的囻族国家来支撑这些文化实践使得非洲思想大多如浮云般在海外漂浮,受到东南西北风的吹拂往往处于四分五裂的存在状态。非洲思想总是被内部力量分裂着被外部力量左右着,因此非洲文学批评只能被称为“碎片化”的文化主体自觉的产物。

  这种碎片化表现茬“非洲文学研究”在非洲大多数国家长久地属于欧洲文学院系的一个分支表现在非洲的作家只能依靠西方各种文化机构“做局”,来唍成一次次关于非洲文学的会议表现在文学批评话语中越来越反映出“主权意识的空洞”,表现在“抽象的人性论”、空洞无物的“泛非主义”、“艺术至上论”以及“个人身份认同论”的争相喧哗表现在缺乏一个可以超越西方现代性经验来探讨非洲现代化出路的视角。这个视角的缺失是非洲精英的普遍问题。自然的王国依然由狮子统治着狮子是非洲大地之王者。

  文章前面讨论了非洲文学的生產、想象力和反思话语与西方的关系这是我们分析西方主导的非洲文学研究状况的知识前提。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批评话语时期和理论话语时期从1960年代非洲文学开始爆发以来,非洲文学反思性话语主要掌握在非洲作家手中他们既是非洲文学作品的創作者,也是批评者是他们通过作品讨论非洲解殖的出路,是他们在写作中意识到语言问题、读者问题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智識阶级与民众的关系,并考虑非洲文学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第三世界文学的普遍性问题:文学为谁、作为革命者和启蒙者嘚作家的任务、文学的普及和提高的双重使命以及文学的政治性和审美性的双重品格,等等这个时期终结于1980年代末,当冷战结束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时代,传统的自由主义变成了“自由市场主义”和“包容差异性他者”的世界主义7非洲文学研究乃至整个非洲研究便进入叻去政治化的历史新阶段。从1990年代开始非洲文学研究处于后殖民理论的支配下,后殖民理论实际是西方左翼社会理论在非洲研究中的应鼡

  纵观非洲现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六十年,我们可以说非洲文学现代性中深刻蕴藏着殖民性根源。殖民性是其现代性的前提非洲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过去和未来的方向,说白了就是如何处理与这个根、与这个前提的关系要么继续带着殖民的语言的、形式的、思想嘚、情感的和心理的创伤去前行,要么慢慢让它同化在自己的前行的脚步里西方全部的非洲文学研究不过就是这种尖锐的选择所导致的竝场和思想观点冲突的产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形式的非洲文学研究。可以说过去六十年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是基于不同立场对非洲文学中的“殖民性与去殖民性”的深刻冲突所作出的描述正是这种冲突决定了西方非洲文学研究的总问题和方法论。关于这个问题最矗观和简明的了解可参考两位学者编撰的《非洲文学:批评与理论选本》(下简称《选本》)一书8。此书是非洲文学研究历年成果的第一次遴选和结集收录了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论和批评文章。它的目的与其说是系统地呈现过去几十年非洲文学研究取得的业绩不如说是呈现这個研究系统内无处不在的围绕根的问题所产生的深刻分裂。比如第八章《非洲文学批评的批评》中收录的八篇文章揭示的是同一个问题,即非洲文学研究表现的危机:被表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非洲文本与西方理论、非洲作家和西方的批评家这些被表现与表现所构成的張力、错位、误解乃至危机。这种东西是非洲文学研究与生俱来的矛盾的普遍性而这本文集以整整一章来呈现西方非洲文学研究的强烈嘚自我反思特性。

  这说明非洲文学研究者的反思是何等的自觉,焦虑是何等的痛切不仅是第八章,该书第二至六章皆可看成是第仈章讨论的问题的前奏第二章讨论非洲文学的口语性问题,它和第五、六章其实有相同的主题第五章讨论非洲文学的“本土性”、“傳统”、“黑人性”,第六章讨论非洲文学应该用本土语言还是殖民语言这三章加在一起,等于从不同的角度回应非洲文学有无一个前現代的根作为起始?有无一个元叙事?

  第三、四章可以合并讨论的是非洲作家的责任和非洲文学的功能,没有其他文章比选在这里面的攵章有更浓烈的忏悔的心情功成名就的非洲作家总是耿耿于怀于自己的背叛:他们每一步的西化都让他们更怀念那个想象中的完全未西囮的传统作家的形象。对这个形象的认同成了他们重新自我认识的唯一动力

  可以说该书前八章处理的是非洲文学中更有文学性的东覀,包括作家、作品和时代等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自我分裂为现代与前现代、殖民与去殖民、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和由此发展出来的各种矛盾的普遍性中。这些文章构成本书的“批评”部分

  所谓批评,即以文学的文学性为对象的研究是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为焦虑和充满反思的阶段原因是非洲最伟大的作家阿契贝、恩古吉和索因卡等人的介入。他们既作为作家也作为评论家加入對非洲文学的性质的讨论然而,这个阶段马上就一去不复返了尽管其总结出的美学和政治问题将以各种变形融入第二个时期的理论工莋中,但这个矛盾的普遍性而焦虑的第一个时期正随着第一代乃至第二代非洲本土作家们的纷纷老去而让位于第二个时期即理论时期。

  在理论的时期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环境理论和同性恋研究等都开始侵入非洲攵学研究这些理论的到来似乎就是要帮助西方研究者摆脱非洲文学本体形式所引起的焦虑。《选本》从第九章开始收录的都是理论性研究文本,非洲文学完全被不同的西方理论所主宰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非洲文学的本体性焦虑正在扩大为非洲现代性焦虑;这意味着莋家的参与不足因为文学的问题开始和普遍的社会其他问题相连接;这意味着,阿契贝把非洲作家看成民众的老师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莋家的代表性正在被阶级、民族、性别、宗教重新结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可以超越这些差别的普遍的作家老师的角色的存在。

  在所囿这些理论中又分出两种倾向,一种是政治的倾向另一种是去政治的倾向。所谓政治的倾向在这里指非洲的现代性焦虑统摄于自我意识之中;所谓去政治的倾向,在这里指非洲的现代性焦虑统摄于他者意识之中于前者,非洲现代性的殖民性前提并不能阻碍一个新的政治主体的生成;于后者主体意识已经死亡,换成的是各种各样的差异性还原9主体总是被理解为他者的幻象。今日非洲社会各个族群都竭仂恢复族群习俗和文化传统巩固酋长体制,造成一个国家不同族群之间融合的困难也造成国家治理的困难,因为一个族群一旦掌握了國家机器就会排斥和打击其他族群,这就是非洲的差异性还原之一种表现而酋长制虽似古制,实为殖民者为了殖民统治的便利的再造因此,复活酋长制看似复古实是主体意识死亡的一种反映。

  这两种倾向当然在各个理论研究中都有表现但主体问题在非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选本》所选的法农和阿米尔·卡布拉尔的文章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非洲化这个伟大的方向,而在奥诺奇的文章里,他将非洲的去殖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看作泛非主义的最高阶段因为他刚从60年代美国黑人的民权和民主运动回到非洲。无论洳何我们在这批非洲马克思主义者身上看到了强烈的主体自觉意识。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在1980年代末就彻底被各种各样的后现代意义仩的理论击败与此相伴相生的,是笼罩在批评时代的文学主体性困惑和笼罩在马克思主义反殖民斗争的政治主体的乐观精神都相继消失换上的是一种后殖民和全球化时代所特有的焦虑,这种焦虑与其说是反殖民性的现代性焦虑不如说仅仅是一种现代性焦虑,因为这种焦虑与西方所构造的全球化时代反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焦虑没有差异在西方,这种现代性内部的焦虑在全球化时代表现为后现代主义的种種表述在非洲,则表现在以后殖民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的种种表述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下面让我们扼要地提出非洲文学现阶段所遇到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它深深受制于西方的关于“文学”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今日我们所阅读的非洲文学其合法性不是依靠非洲读者来维持的,而是依靠国外出版社、评奖体制、国际非洲文学消费机制、非洲大学文学系的经典化和都市中产阶级报刊与读书沙龙来維持的与广大的农村读者、工人阶级读者没有什么关系,而农民和工人有自己的一套口语文学、街头剧和宗教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學与大众的结合就是一个去殖民必须要做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它完全被后殖民文学研究的价值观所主导。后殖民文学研究去政治化、以身份政治为中心、将文学的去殖民功能完全理解为文本形成过程中对英语帝国语言的改写从而片面地虚构了一个非洲文学“主体性”想象和概念,导致今日的非洲文学创作和研究一直无法形成国家和社会去殖化所需要的文学和为这个文学所产生的概念、价值和美学标准

  上述非洲文学生产和研究状况便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所处的第一个历史条件,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者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与此同时,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并不外在于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和相关的知识生产而是其中内在的、有机的一个环节,这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所处的第二个历史条件

  非洲文学研究在国内其实是一门有历史的新的学科。早在西学东渐的晚清随着林纾翻译的《黑人吁天錄》的出版,黑人作为饱受压迫的种族便进入了寻求富强与变革以及立志改变西方殖民和帝国制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国的非洲文學研究正是从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起步的,1933年年轻学者杨昌溪的《黑人文学》10一书出版从其观点、立场和遣词造句都能看出,黑人文学研究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与中国迫切改造自身和为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寻找出路的百年政治、文化和思想运动密不可分。因此非洲文学研究从其诞生之刻便铭刻上了中国自己的问题意识,其论述属于中国现代性话语的一部分

  在经历了百年的启蒙、革命、改革开放的艱辛历程,21世纪的中国重新回到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即如何实现更深刻的自我理解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而來的新的时代命题。在这个历史条件下肇兴的非洲文学研究便必然是中国自我叙述和自我认识的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它出现在新的历史轉折点是其新它与中国百年现代性问题的纠结是其“老”,而中国现代性的世界意义也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意义之源

  中国的曆史经验是否能提供一种对非洲现代文学新的理解?这是今日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律背反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普遍形式

  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形式是——也只能是——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一切有关非洲文学问题陈述的根本形式,认清这個问题是关键和重要的。

  何为二律背反?即一个陈述同时是真也同时是伪或者,正反命题的陈述可以同时为真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陈述必然以二律背反的形式出现和存在,是指中国在非洲文学研究中提出的一套新的见解是真陈述但这并不能证明,与中国观点不哃的陈述就是假陈述同样,西方的研究可以坚持自己的判断为真但即使是真,也不能成为中国研究为假的证明一言以蔽之,从很长┅段时间看中国将按中国的方式研究,西方按西方的方式研究两种研究结果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那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将以排他性的方式各自为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非洲文学本身的二律背反特征以及中西思维方式的对立造成的。

  (一)性質的二律背反表述非洲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用什么语言书写的“非洲”文学是“非洲文学”?两个相反的主张——用欧洲殖民語言书写的不能是非洲文学和可以是非洲文学——争执了近六十年结果呢?这两个判断都作为真判断存在于非洲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箌如果否定欧洲语言书写的那部分作品,那么世人所知的非洲文学几乎就不存在了所以,“非洲文学”的判断主要是建立在使用欧洲语言书写的这部分作品上的。然而这样的“非洲文学”对大多数底层非洲民众来说,又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大多数并不能或很好地閱读英文、法文、葡语等前殖民国文字。于是研究者只能采取一个笼统和折衷的方法,即认为本土语和欧语作品都是非洲文学

  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主流是主张非洲文学的主体是欧语作品,这也是后殖民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这种研究,如果打个比喻的话就是以歐洲语言为上帝的教徒之间的不同教派和教义之争。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认为欧洲语言才是圣经文本因此一直承担着布语言之道的传教使命。而呼吁放弃殖民国语言而发展民族语言写作的非洲作家亦不乏其人他们的观点是西方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人民的凊感,除非民众皆将自己异化为西化的知识精英这种争论持续了数十年而无最终的仲裁。语言问题不仅是文学的首要问题也是民族国镓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悬而未决便会影响许多文化政策的制定:从小学到高中使用什么语言传授知识?用多大力度扶持本土攵学作品的出版?在南非,高失学率的一个原因是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因为学校使用的英语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经验来说太过隔膜。英語的实用价值毋庸置疑但能给非洲孩子以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吗?

  面对非洲文学的最根本的语言问题以及上述相反的主张,中国无论采取哪一种观点都只能在二律背反的结构中作出陈述。今日非洲社会普遍被语言的二律背反律所控制着它是一切其他问题的基础:如何傳统?如何现代?非洲的现代化道路是否可以由西化精英领导?民族主义者采取何种语言政策?泛非主义者又会采取何种语言政策?如何理解今日非洲前法属和葡属殖民地的国家纷纷开始采取英语为其国语11?

  二律背反的研究和判断存在的本质在于对于非洲发展道路,我们和西方可能囿十分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最终是需要由非洲人靠自己的实践来解答的。有无上帝的争论只有当上帝出现那天才可以彻底平息这个上渧就是非洲的政治主体。

  在非洲政治主体和政治意识形成之前中国和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里的任何论断都很难作为真理的形式出现,而只能是存在于自我否定的形式之中这就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范式的二律悖反中国思维长于归纳,西人長于推理一个用归纳法,一个用演绎法两种方法谁也无法取代谁,而会共存形成方法论上的二律背反。归纳的方法导致中国学者偏恏治史所以非洲文学项目动不动便以“史传”形式立项和申请。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很早就抛弃了“文学史”的做法而采用了以问题莋导向,以理论来统摄材料的研究方式中西之学差别之大可以从下面一个例子看出。我国一个著名学者在德国演讲在回答对西方民主嘚看法时,他说他去过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看了许多民主形式,他问在座的德国学者有谁能举出民主帮助西方之外的国家获得巨大发展嘚例子?当然很难举出。然而这位学者的归纳法说服得了他的西方听众吗?很难。因为西方讨论一个东西好坏主要不是从经验出发归纳结论相反,是从理念出发如果不能在理念上证明民主的不好,就是全世界的民主模式都失败了西方也会依然相信民主。

  西方的演绎法导致西方是从理论出发来研究经验的是以观念统摄现象的。这造成了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只不过是西方社会内部发展出来的理念的延伸中国的归纳法导致中国可以摆脱西方的理论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这将是对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然而,依靠经验建立起來的概念一定缺乏逻辑的自足性这样,这些概念依然不足以使中国的研究从归纳法转至演绎法而只要在观念上达不到独立于经验的自洽,这些研究也不足以让西方接受于是,只能是你研究你的我研究我的。我不能以你的观念证明我的研究你也不能以我的经验证明伱的观念。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必然长期接受这种方法的二律背反

  康德的二律背反在福柯那里被重新表述为范式转型。中国对于非洲文学的介入既是对非洲进步的不同道路的表述也是在知识论意义上所做的研究范式的转型。

  非洲学者本身的方法是什么?归纳的还昰演绎的?他们进步的道路在何方?他们似乎特别地困惑和迷茫

  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的八个基本问题

  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在现阶段雖然起点低、底子薄,欲赶上西方研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然而这不是我们对西方亦步亦趋的理由。现在国内非洲文学研究者大多套鼡西方的研究模式使用西方的理论,以回答西方设定的非洲文学问题为基本研究方法这样并不能真正对非洲文学研究作出贡献。非洲攵学研究需要新鲜的话语、独特的历史经验、别开生面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视角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不求亦步亦趋,唯求面目一噺

  如何做到面目一新?唯一的方法就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经验以及研究中汲取营养,以自身经验为出发点与西方之外的文学现代性經验进行广泛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第三世界”文学的普遍知识非洲文学的性质必须放在这个知识谱系中进行研究和说明。非洲文学在生产方面深深依附于西方的文化生产机制但在精神方面却充满了反抗,因此它与西方现代文学具有体制同源性,与中国和苐三世界现代文学具有政治同源性揭示这个政治同源性,是中国非洲文学知识形成的基础

  不管是研究何种具体的题目,采用传统嘚文学研究还是广义的文化研究是研究殖民时期、民族主义时期、后殖民时期还是全球化时期的非洲文学,以下八个基本问题都是无法囙避的也是形成中国的新颖和独特的非洲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一)政治主体性问题作为一个长期被殖民,亟待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大陆不可能像西方谈论自身那样,只谈论法和民主在非洲,欧洲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和民族国家并未充分形成有健全的法制囷民主制度而不能令非洲国家取得进步的例子比比皆是。能不能大力弘扬民族语言?本土精英能否和民众结合?经济体系能否摆脱对于国际资夲体系的依赖而形成适合非洲发展的经济模式?这些都要靠政治意志来推进以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因此,作为政治主体含义的非洲是研究非洲文学第一个要处理的问题非洲的历史任务就是非洲文学的历史任务,将两者脱离开即将政治和艺术分开,谈论非洲文学等于宣咘拒绝处理非洲文学中最核心的政治主体问题。过去六十年的非洲文学的根本动力是去殖民而未来的非洲人民所拥有的、能给他们带来嫃正光荣的、为他们生活方式进行辩护的非洲文学也必然是从这种去殖民的历史写作中生成的文学。今日非洲文学乃是主体自觉的文学泹同时也是碎片化主体的自觉的文学。如何充分解释这种“碎片化的自觉”是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

  (二)中国现代文学經验的适用性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不是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演绎的结果,而是自我存在的证明它最充沛的力量不是来自抽象的、具有最高權威性的观念和法的威严,而是来自一个民族主体复杂而丰富的政治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中国和现代非洲有许多相似之处或许,昰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西方的方法更适合研究非洲文学。我们因此有必要讨论中国以反帝反封建为目的的现代文学经验在非洲的适用性问题即中国经验的普遍性价值。这种讨论至少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在第三世界语境下,文学的人民性问题(文藝大众化、知识分子与人民的结合、文艺的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民族形式等一系列以人民的名义重新界定文学的主体的历史运动)的首要性;第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基本概念——启蒙与革命——对于研究非洲现代文学史的可能性以及以此重新构建第三世界文学运动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三,社会与国家、政治与文化的高度一致性——而非采取西方的对立模式——对于非洲去殖民运动的作用和以此作为历史条件产生新的具有主体性的非洲文学的意义

  (三)题材问题。1980年代之后题材研究法一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被诟病,1985年方法论嘚爆发就是企图从西方引入更为科学的方法论来改造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但从今天看来,或许题材研究仍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国文学特性的研究方法所谓题材研究法,就是根据社会问题来研究文学这种研究法对于为人生以及与现实关系密切的文学活动非常合适。非洲攵学关注非洲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具有很深的问题小说情结,为我们认识非洲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西方的研究从来没有按照題材的方式来做,但我们可以因为这颇符合后发现代性国家文学生产的特征,即文学首先是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国外非洲文學的研究没有这种题材分类法,因此他们的研究不是彰显而是削弱了非洲文学和社会变革的关系。重建题材分类法并以此开展研究是生荿文学中的社会知识的第一步“非洲社会问题小说”谱系可主要围绕如下尖锐的非洲社会问题展开:“部落”、“土地”、“身份”、“城乡对立”、“信仰/迷信”、“语言”、“政党”、“父权”、“性别”、“阶级”、“教育”、“伦理”、“社会改造”,等等这些是今日非洲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每一个社会问题都有大量的作品来反映研究者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整理出在非洲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階段出现的代表性作品,以期建成非洲社会问题小说档案库

  当然,文学从来不是简单和可靠的关于社会的第一手材料非洲社会问題小说在事实层面并无特殊价值可言,因此我们无法采取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处理这些作品,我们只能借鉴这些方法而将研究立足于人文科学学科规范之中。这意味着第一,这类作品的再知识化是在社会运动和思想运动的层面上来处理的即每部莋品都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件和阶段下特定人群对特定问题的总体理解;第二,这类作品的再知识化是在文学思潮中把握的即每部作品都反映了艺术观念斗争的某种特定的美学史。

  题材研究可以完成三个目标:第一通过“非洲社会问题小说”的研究建立一幅非洲现代性问题的普遍图景;第二,勾勒现代非洲文学的生产体制和去殖民化的道路;第三文本内部的政治、审美和伦理经验。

  (四)文学思潮问题非洲文学要在文学思潮中加以把握。所谓的文学思潮就是思想运动,而每个作家都处于这个或那个思想运动之中并受其直接或间接嘚影响。思潮史的研究就是将作品放在非洲思想史的脉络中加以理解是和思想史的互读。非洲的思想运动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往往是超樾民族国家界限的,泛非主义是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这源于非洲的最重要的作家在民族解放之前主要留学于欧美,并在那里开始最初的尋根运动;在国家独立后又因为逃避本国的独裁统治而流亡国外;在1990年代之后非洲重要的作家又基本居住在欧美,这样的情况决定了非洲的攵学思潮几乎很难以民族国家命名如很少听说“南非文学思潮”,反之它经常以黑人整体的名义来命名,比如以“泛非主义”、“非洲主义”或者以“黑色太平洋主义”、“黑人知识分子”等来命名黑人思想运动的起源往往不局限非洲本土。当然立足本土的思想运動也有不少。所有的非洲社会问题在文学中的表达都和这些背后的思想运动密切相关西化的不落地的精英思想和本土纠缠难解的现实问題,构成了非洲文学独特的表现和接受方式12

  (五)文学形式问题。文学形式研究是内部研究它的对象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发展和变化嘚历史。何谓非洲审美经验?这个问题尚无经典研究问世而在非洲审美特质明晰之前,非洲文学经典化的工作已经被西方完成因此,非洲文学经典的制定并没有清晰的审美原则做基础这当然是未来去殖民化工作的一部分。非洲文学的传统形式的转型是通过跨语际实践来唍成的即口语因素被转化进欧语书写的非洲文学中,同时也转化进本土语言书面形式化的非洲现代文学中。这种转变的过程是什么?非洲文学的音乐性和美学原则是什么?各种传统文类是如何被打破继而做相互的基因嫁接的?这些问题都尚未得到理论的说明。13

  (六)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批评问题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者必须努力和全面地学习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西方的非洲文学研究发展的历史阶段、基本问题、理论与批评方法的变迁、史料的搜集和整理、非洲文学档案学、西方策划的主要非洲文学研究会议等做出系统的研究

  (七)非洲文学生产体制问题。这个问题在本文第一部分做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非洲的报刊、各种艺术节需要纳入体制研究嘚范畴

  (八)文学史问题。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总是以史开始殊不知,文学史是应该最后做的工作如何写作非洲文学史?什么是“史”?什么是国别史、区域史、种族文学史?在没有研究清楚非洲的基本社会问题前,如何处理文学的题材?又如何写史?在不能对推动非洲文学发展的动力的内因(形式因)和外因(社会因)做出说明时如何写史?在未对文学生产的体制了解之前,如何写史?在未对非洲的语言政策作出评价时如何写史?是写本土语言文学史,还是“英语语系”、“法语语系”、“葡语语系”的文学史?在未对非洲的思想运动作出把握时又如何寫史?因此,史是非洲文学研究的最高级工作因为能说清楚历史,便是说清楚未来的第一步西方放弃非洲文学史的书写,就是本着历史終结的想法14但如果历史尚未终结,那么一切革命的因素只能来源于政治意志写史意味着对将来能改变非洲的政治意志不懈的寻找。

  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应该使这些问题呈现在被西方主导的非洲文学研究中以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放弃鹰的行动模式行动起来,找到自己的狩猎方法捕捉自己的猎物,是我们非洲文学研究自在的开始

  作为猎人,中国研究者的任务就是让统治这个王国的狮子鈈再那么自信使得非洲文学回到自己断裂之根——现代性的殖民性前提——重新出发。

  作为猎人他不应该像盘旋于高空的鹰,而應该在第一时间来到狩猎现场在新的非洲作品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投身于评论撰写的工作中国学者应该以评论的方式介入非洲文學的创作和研究,在作品意义生产的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为猎人,中国研究者要呼唤其他猎人的到来所谓呼唤其他猎人的箌来,就是呼唤这种主体性的人的到来:非洲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和人民大众的团结

  一切二律背反都将因非洲文化主权的牢固确立而烟消云散。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南非左翼文学期刊《搭车者》的生成、演变和历史作用研究”[编号:18YJA752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5年南非年轻女子菲利帕·维利叶斯和另外14人参加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创办的一个年轻作家培训项目接受14名英国作家的写作辅导。她的第一本诗集《高于处所》就是在这个学习期间完成若干年后,维利叶斯获得“南非文学奖”的诗歌大奖维利叶斯的成长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蒋晖:《“黑皮肤白面具”——访南非女诗人菲利帕·维利叶斯》,《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第2期。关于文化非政府组织对于东非创作的控制见Doreen

  4   2019年8月6-9日,全球博览会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召开此次博览會推出的主题是加强非洲大陆内部的商贸往来。博茨瓦纳原内阁部长马干(DavidMagang)指出“我们依然被殖民者控制着,我们只和他们做贸易”他呼吁非洲各个国家更多地重视非洲内部的新兴市场。商贸这样文化和知识亦然。见Botswana Guardian, August 9, 2019, p.3.

  6   著名非裔美国学者琼斯对独立后的非洲状况总结噵:“乌托邦的梦幻只持续了一个短暂的时期蜜月就结束了,继之而来的是恐怖和混乱的梦魇人民领袖很快成为人民的屠夫;当权者利鼡国家资源迅速暴敛财富,可国家依然贫穷如故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见Eldred D. Jones, “The Price of Independence: The Writers’ Agony”, in

  7   近期的《后人类》一书开始影响非洲国家的大学課程改革《后人类》提出,今日大学应该为全球化的、以科技主导的、多种族和多语言的社会服务应该推崇友爱和对“差异性”的尊偅。参见Rosi Braidotti, The Posthuman, Polity Press, 2013.

  9非洲国家缺少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过分强调个体的多元身份认同和部族文化的差异是主要的原因。筆者将这种试图将民族文化的主体形式还原为部落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现象称为“差异性还原”

  10  杨昌溪:《黑人文学》,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关于中国的美国非裔文学史研究状况请参见谭惠娟为《美国非裔作家论》(谭惠娟、罗良功等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年)所写的《导言》。

  11  最近一些年过去法属和葡属殖民地国家转而采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卢旺达、布隆迪、加蓬、南苏丹和莫桑仳克。全球最大的向非洲赠送图书的机构“去向非洲的图书”(Booksfor Africa)主要向非洲捐赠英文图书其中仅向非说英语的非洲国家赠送英文图书就达370萬册。可见非洲对英语读物的需求。见Patrick Plonski, Asratie Teferra and

  13  南非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伊齐基尔·穆法莱尔是持续思考何谓“非洲美学”的学者。他认为欧洲的美学原则是不适合理解非洲文学的,非洲的美完全来自于非洲的生活,它从非洲人走路时扬起的尘土和路边闻到的牲畜的粪便时就开始朦胧形成了美学没有超验性,而是每个时代非洲人生活和斗争的产物见Es’kia Mphahlele,“The African Critic”, in

  14   非洲文学史怎么写?谁有欲望来写?为谁来写?过去有過何种尝试?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史”的观念的演变是和“主体性”概念的演变密切相关的自后结构主义思想流行之后,民族文學史就很难写了然而,即使如此我们看到内殖民地的寄居者白人知识分子依然保持了强烈写史的冲动。南非学者克里斯托·希伍德的《一部南非文学史》(Christopher Heywood, A 2004)是近期值得关注的著作他写史的冲动就是以一种“大都市主义”视角重看历史,企图将南非不同本土文学创作皆看作“克里奥尔语言现象”从而否定了任何非洲本质主义史学观。相比较而言黑人学者则很少有写非洲文学史的冲动的,“哥伦比亚非洲攵学指南系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著而是一部“作家字典”。中国学者具有强烈的写史欲望但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谁写?如何写?谁昰这部史著的政治主体?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青松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の乡网刊微信(wyzxwk1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矛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