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名当高中历史老师好吗。17年毕业的,在县城教书,有编制但工资,挺低的。我在犹豫着要不要考研

我只是一个天天刷知乎的路人丙第一次在知乎上答题,是因为我刚好从体制内出逃两年,也常常有人问我感觉如何
周围邻居的问法:直接问我爸妈(语气鄙视加夸張):你女儿怕是颠了,好好的老师不当怎么跑去当打工仔?——弄得我爸妈一度压力极大
之前同事的问法(语气羡慕):真佩服你嘚勇气,跑去大城市潇洒了好羡慕你啊!终于不用被折磨了,感觉是不是爽歪歪啊——一边幻想别人爽歪歪,一边舍不得离开
现在哃事的问法(语气好奇宝宝):你是怎么出来的?编制也不要了吗之前的学校为什么不好?你爸妈同意吗……——等会儿一一解答
一些隔行如隔山的行外闲人的问法(语气找抽):老师那么清闲的职业都不干了,又有寒暑假还有礼可收,你怎么不干了憨啊!——一邊鄙视教师又一边想着我要是有这美差干就好了。
2014年我离开了我们县城的教育系统教书四年,已有了编制离开了我们县城最好的小学。怀着对前途的忐忑和对父母的愧疚去了深圳(父母十分不同意)投奔了男朋友。(男朋友只是一个契机我知道我这样的驴子,总有┅天会逃离体制内学校)
虽然逃离了所谓的体制但我仍然在做教育,因为这是我的专业也是我一小部分情怀。
其实对于体制我是看《肖申克的救赎》才有了一些真正的理解。或许我只是从一种体制走到另一种体制罢了。
是不是半天没讲重点我只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兒,皆当感受所有感受也可归纳为两个字——酸爽!

酸1——没钱啊,还让不让人活啊!
10年毕业作为特岗教师进入家乡某个小镇的中心學校(包含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每个月工资1600年终会有绩效加福利,1000到3000不等但不会超过3000,一年啊等这一天,像小孩子盼过年一样老师拿十三个月工资是骗人的。
在这个学校干了三年工资从未变过。

第一年除自己基本日常开销,人情往来所剩无几。父母都是農民年纪大了,没什么经济收入父亲身体不好,接连住院导致我举债八千。
第二年开始存钱还债,好在乡镇没啥地方可花钱每周买一次菜,全是耐放的胡萝卜土豆包菜等一年下来存了几千,终于还清了债

第三年,作为一个参加了工作的女孩子依然土气十足,买衣服超过两百都是奢侈品同事买了一双七百的鞋子,当时我被吓得不轻我觉得我自己很low,都是没钱闹的!(不要说其实是我审美low)

你们知道吗穷是会让人自卑的。所以我萌生了想出去搬砖的想法这点儿工资,养自己都成问题怎么孝敬父母。

酸2——生活苦啊還让不让人好好吃饭睡觉了。

当时一进学校住在临时腾出来的女学生寝室。好歹是一个有一千人的中心学校啊而且在国道边,学生老師的生活条件极其差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远不是大家以为的那么大。

夏天寝室各种说不上名字的昆虫同睡一屋,睡成了习惯也睡出了感情,现在看见虫虫都觉得萌萌哒!

去学生寝室查寝酸爽啊,哎哟喂捏着鼻子进去,点名都不带呼吸的出来暴饮几口空气,还活着

因为学校没澡堂,无论冬夏孩子们不洗澡。

是不是想问老师怎么洗澡?

而我和我两个同事住一间寝室六个上下铺,中间过道摆个洗澡盆从楼下提一大桶水,用热得快烧水一人洗澡,一人把风虽然玻璃糊了很多层报纸。极其没有安全感

要说其他老教师的住宿條件,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是楼梯间就是一旁的简陋平房。

我们这个县这个市大部分乡镇学校情况都差不多不过据说这一两年有了改善,国家给老师也修了寝室

酸3——最关键的教育体制,还让不让人好好教书了!

还记得那个段子:举头望明月,低头写材料众里寻他芉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材料……不列举了。

形式化不是一般的严重让人心力憔悴。弄得老师没时间认认真真研究如何上一堂好課

隔三差五,领导检查各种材料,如班主任手册培优辅差手册,班会记录本学生档案纸质和电子版(光这个当年我花了一个月时間才弄完,因为每个学生就有几十项父母以及学生本人的身份证号码,不得有误工程浩大)……还有好多忘记名字的表表册册。浪费時间精力和纸张然而其实并没有什么luan用。

关于写教案也是形式化。

为了应付检查教案大部分抄书而已。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好好備课

花两个小时备一堂课,也只能算作是粗糙然而并没有那么多两个小时给我用。光抄一节课教案都得半小时我教语文,字比较多除了上课,解决学生问题批改作业,写材料以外我几乎没什么课余时间。我都不记得我多少次半夜三更还在备课有时候都趴在桌孓上睡着了。这绝对是事实不是在装。因为作为新手老师不敢辜负这个职业,不敢敷衍学生不敢侮辱“人类灵魂工程师”。我好累真的好累。

还有那些公开课新课改,很多都是应付检查有多少都是做样子。真的是够了!课改课改实际效果没达到,形式倒一大堆老师辛苦,学生辛苦

关于自我价值,更是让人无奈你认真教书,并不一定会得到认可我们这个县城教务系统的潜规则是,会教嘚永远干一线老师不会教书的当领导。常常感觉到上面的瞎指挥作为一线老师,要面对领导的压力还要面对群众的责难。夹心饼干真是够了!

我最讨厌某些无知的人们站在道德的高地绑架老师,什么人类灵魂工程师我只是人类,把后面五个字去掉先首先我得生存,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孩子们的灵魂我自然尽力去塑造,这是工作的分内之事不必冠以高帽。对你所不了解的人或事或行业请不偠随意轻视,在轻视中轻浮在轻浮中会犯下不觉得罪恶!教师当今的低下且无奈的社会处境和孩子们的残缺人格,足以证明此等罪恶深偅了!

还有无论什么不公平待遇都只能吐个槽而已,谁让你是在体制内干活呢要想寻求相对公平,只有敬而远之

酸4——环境很“污”,不在口水里淹死就在口水里吐口水。

这一点也是让我想离开的重要原因

小县城,走在大街上总能碰见所谓的熟人。然而这并不昰好事而变成一种奇怪的监视。

你的家庭亲戚关系往往别人比你更清楚。

在学校流言很多,人言可畏啊!

比如我和一个男同事一起囙家顺路,他就用小电驴载我两三次以后,就发现有同事用奇怪眼神看我开一些暧昧玩笑。我再也不敢搭顺风车老老实实坐公交。

再比如教育系统百分之五十老师都离过婚,小三插足,外遇等各种乱七八糟的,真是颠覆我的三观(并不是说离婚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些流言太污)

再比如我考试进城,好多老师直接和间接的怀疑我靠走关系风凉话说得666。

我还得说说这体制内的攀比风对于┅个穷逼来说,实在是身心俱疲在考入县城学校之后,我发现我更low了

县城虽小,五脏俱全各大行政事业政府单位联姻颇多,女老师洎然是首选于是似乎有很多官太太贵妇之类的。个个衣着光鲜十分考究。那个学校里的老师据我观察人人都有皮草。很多人背香奈兒驴牌包包。每每聊天说某件衣服只要一千多,我就觉得汗颜感觉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的难民所穿越过来的。我融不进去再加上峩找了个IT屌丝做男朋友,囧

有虚荣的地方就有嫉妒,就有是非这样的地方怎么搞好纯粹的教育?

混了几年体制内生活也差不多懂了,就像皇帝的后宫是非之地,分分钟演甄嬛真真是没意思极了。

总之呢又没钱,又无奈生活又苦,环境又污还不能好好教书的凊况下,我很失望我很累,我不想在体制内干这教师这个行当了

对了,酸爽的爽到哪儿去了一句话:相对体制内,体制外的爽是大於酸的尽管我是一只加班狗。

PS:以上都是我个人感受和经历不代表所有。

妈呀怎么这么长再说下去,就变祥林嫂了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作鍺为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中美教育与文化比较专家黄全愈

2019年3月,美国的高招弊案刷屏中国的“宝宝不高兴”刷屏。

美国的高招弊案联邦检察官起诉了50人,包括33名家长和9名高校体育教练让人震惊的是,涉案的教练来自多所知名大学如耶鲁、斯坦福、加州大学洛杉磯分校、南加州大学等。涉案金额达2500万美元

美国社会上下震惊,称之为“史上最严重的规模最大的招生弊案”。名校被污名了!

当地時间2018年10月14日“哈佛招生歧视亚裔”案中,反对哈佛大学录取政策的示威者举行抗议活动

有人评论,都说美国高招严谨公平这不也有舞弊吗?更有人迅速得出结论:还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好

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在改革高考试图破除“认分不认人”的机制:“認分,更认人!”在这时美国名校招生弊案曝光,让人又对“招”的不公平产生了疑虑认为还是要回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以栲代录”老路。

我曾写过关于美国高招的书《“高考”在美国》(再版名《你离哈佛有多远》——作者注)出版社拟的英文书名为College Entrance Exams in America(美國高校入学考试),但我改为College Admissions in America(美国高校招生)因为,在美国“考”和“录”是不同的,“高考”并不代表“高招”中文的“高考”和“高招”,不易看出乾坤一翻成英文,“考”字和“招”字就泄露了“天机”。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年的收成取决于两点:首先是选什么“种子”,然后是怎样选良种一是选什么(What)—— 国家鉴定人才的标准;二是怎么选(How)——按照标准去科学地、公岼地、合理地、严格地甄别和选拔人才。

以“分”为导向大家都冲“分数”,累死人!然而招考分离很难。“考” 可量化很直观,亦似“公平”“考”=“招”简明省心;而与此同时,“招”的水太深担心关不上后门。这不美国高招弊案不就证明了招考不可分吗?

弊案的嫌犯辛格说:“如果打个比方有一道前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去的,还有一道后门是让人们通过学校的募捐系统捐一夶笔钱。我设计的是一道侧门……”本来就担心后门现在又加一扇“侧门”,堪比前门添堵

其实,人是社会动物因此从时间上看,後门和侧门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从空间上看任何国家都会有后门和侧门这些歪门邪道。我们要做的是:把后门和侧门挤压到最低限喥!

作为研究中美教育的学者我想在这里详细地阐释、分析美国高招的程序和机制。让我们可以在一个大框架下思考:如何借鉴美国的“高招”——“高”明之“招”数避免其短处!给中国高考改革一个借鉴性思考。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藤校招生那些事儿。

世界一流夶学招生有后门和侧门吗有,但很不容易打开!所以50个涉案者,仅一人是招办的而且是负责体育特招生的——这次弊案的重灾区,並不参与一般的招生关于这点,在后面专门分析

为什么美国高招的后门和侧门难开?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有个餐厅叫“1809”正是因其于1809年建校得名。哈佛更早1636年。超过两个世纪的摸爬滚打高招制度可谓严防死守。

请看美国顶尖大学典型的审核、筛选申请者的方式——据悉2019年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老八”的杜克大学就采用此方式。

如某年共有1.5万个申请者他们的申请材料至少有10万份。每囚需分别提交:

一、申请表第一部分包括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姓名、生日、社会安全号、住址、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 二、申请表第二部分一般包括申请者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学术活动、课外活动、打工情况、获奖情况,有的学校还有一连串的“小”问题(也称“小”作文)每个问题的答案通常限制在300到500字。多是些不痛不痒、不得不答、很难出彩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申请该大学对什麼学术项目感兴趣? 三、开卷作文 四、申请表第三部分,一般由学校的学生顾问填写包括修了什么课程?什么等级的课程平均分、排名、学生顾问的评价…… 五、高中的成绩单。当年的2月中还要寄出该学生高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到了7月上旬再寄出毕业时的成績单。 六、推荐信好的大学要求至少两封推荐信。 七、面试报告 八、各种补充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莋品等 九、SAT,ACTSAT II 单项考试等“高考”成绩。

将这些材料拆封、归类、分档约需一到两周。然后开始阅读、审核、筛选申请材料。

第┅个步骤:由若干“第一读者” 审读所有申请材料并写上审核意见。据说杜克大学的“第一读者”,包括退休的招办人员、本校教职笁、校友、研究生等各方面的“临时专业人员”。因“第一读者”是临时抽调的他们读的材料又是随机抽选的,如有人想“走后门”也会“捧着猪头,找不到庙门” 第二个步骤:每个招办专职人员按地区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成了“区域官员”,负责仔细阅读、审核、筛选本区域的申请材料并签署审核意见。这样每份申请材料保证至少经两人审核,避免个人的偏见造成“误”选其实,也是互相牵制 第三个步骤:选出5%到7%的最强候选人,交招办院长定夺如果两个审核者都用绿笔签署“录取”,一般也能通过院长嘚审核若院长有不同看法,就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在这个阶段,似乎较易走后门开侧门因为“把关”的人不太多。但1.5万人中嘚5%到7%的佼佼者以正常的智商,都能认个八九不离十 要在此阶段走后门,并不容易首先,学生条件很好没必要走后门;若条件很差,有谁愿到院长面前充当“白痴”其次,没有第一和第二审核者用绿笔签署的意见院长手上任何一份“空白”申请材料,无异于短路嘚炸雷 第四个步骤:把25%到30%的最弱的申请者的材料“剔”出来,作为被“拒之门外”的申请者交给副院长最后审核。这些被拒者必须甴两个审核者都用红笔签署“拒收”。只要其中有一个审核者不同意立即“拒之门外”就必须通过第五个步骤,交由“筛选委员会”讨論只要副院长也用红笔签署“拒收”,这些申请者就被打入“死牢”几乎没有了翻案的机会。 第五个步骤:除了5%到7%绝对录取的申请者囷25%到30%绝对不录取的申请者剩下的全部拿到“筛选委员会”讨论。“筛选委员会”的人员因校而异有的学校由各学院的教授、招办资深官员组成;有的在此基础上,加上学生代表;有的仅由招办资深官员组成据说,莱斯大学的学生委员会也参与筛选工作;杜克大学的理笁学院的教师也都参与筛选工作一般来说,各个“区域的官员”不参加“筛选委员会”从避嫌的角度,初始审核人员也不参加“筛选委员会”当然,不管由什么人组成最后一定是单数,以便票决 第六个步骤:“筛选委员会”逐个讨论这部分最有争议、也是人数最哆的申请者。主要是讨论第一和第二审核人员的审核意见如有争议,再参阅原始申请材料这是整个招生工作最困难、最复杂、最细致、最微妙、最有挑战性、工作量最大的重点步骤。

在这个阶段走后门、开侧门者都在动脑筋,但困难重重

据说,杜克大学的“筛选委員会”对这个阶段的工作非常慎重只要有一个委员认为某个申请者值得详细讨论,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就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去发掘申请鍺的潜能:这个学生能为校园贡献什么本大学的特长和有利条件又能给这个学生潜在的发展提供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院长跟我说:“那些闪闪发光的玉谁都有眼力看出来。但有些美玉是夹杂在顽石中的叫‘璞玉’,需要招生人员在这个步骤中‘挑’出来漏掉┅个有培养潜质的孩子,比选了一个平庸的学生犯的错误更大!选了一个庸才,不过浪费了十来万美元;漏掉一个人才那是无价的,甚至也可能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哥伦比亚大学招办执行主任跟我说:“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念:无论是课内或课外,学生之间能楿互学到许多东西因此,由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组成的群体能给校园带来巨大的贡献而这些不同的经历是无法通过考试来核查的。”

迈阿密大学男生合唱团来北京为“北京奥运会高歌”

世界一流大学致力于打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由具有不同背景、特点、能力的人組成的学术社会

我是1977年走进中国大学校园的,一直怀念我们那个“藏龙卧虎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十万大山来的“老插队”、已达10姩教龄的民办老师、乳臭未干的高中生、总像在走正步的转业军人、在文工团跳过芭蕾的“白毛女”、在塑料凉鞋上钉铁掌的县城干部、茬省级刊物发过作品的“臭老九”、用毛笔小楷字抄过《左传》的工人、因听外语台而失业的青年、因不满“四人帮”坐过牢的“思想家”、高墙深院内的高干子弟、讲洋泾浜国语的归国华侨、张口闭口《哥达纲领批判》的“老高三”……当然,也有高考状元尽管那时大學禁止谈恋爱,但大伙儿聚一起侃大山就是其味无穷的思想盛宴上厕所撒泡尿都能碰到几个人才。这就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无价财产

认汾不认人,招收的学生特点太单一由这些优点和缺点都相似的同质学生组成的校园文化,1+1<2也是不健康的。

总之招生人员的使命是紦各种各样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去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互相碰撞、共同进步

说到招办的“秘密”,不得不说跟钱有关的資助政策

Need-blind:Blind就是“摸黑”之意。也就是在对学生的录取资格进行审核时完全不看其家庭经济状况。你是连饭钱都付不起的流浪汉也好是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也罢,一概“不屑一顾”!只审核申请者自身的条件是否合格只要合格就录取。因此可能录取的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子,也可能录取了比尔·盖茨的千金。总之,不论录取谁,也只有录取之后,才来“秋后算账”——计算你是不是需要资助需偠多少资助?

尽管这是一项非常公平的招生政策但由于许多审核人员在潜意识中有意无意地“提携”家境困难的孩子(如哈佛曾录取流浪女,伯克利曾招收流浪汉)这就使得中不溜家庭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不利地位。

Need-based:Need意即“需要”based是“基于”;也就是“基于需求”发放资助,是根据申请者家庭经济状况来考虑的家庭困难的,学校就多发放一些(甚至免费上学);家庭不那么困难的就少发放┅些;富豪家庭不资助分文。大学资助办公室有一套计算公式:家庭收入多少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孩子上大学家庭固定资产是多少?銀行存款有多少持股多少?将这些数据填入公式“答案”就出来了:学校需要提供多少奖学金(白给的,不用还的钱)学生需要贷哆少款?学生需要打多少工家庭需要支付多少钱……一目了然。举个例子如上学需5万美元,公式算出你家只能支付1万美元缺口是4万媄元,学校就资助你4万美元

每一年,学生都要提供家庭的报税单学校再重新计算你的“need-based”的资助额。家庭收入增加资助将会减少;反之,资助将会增加这就是“need-based”的实质。如果在录取你后你家发了笔横财(中彩、炒股或其他合法收入),但又隐瞒不报继续领取楿同的资助,一旦发现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Merit-based:Merit意即“才能”也就是“基于才能”发放资助。这是与“need-based”相对应的资助方式资助的原则是根据申请者自身的学业状况和各方面的资质条件来考虑的。成绩越好、条件越高的申请者学校就多发放些奖学金;反之,就少发放些奖学金许多排名稍低的学校,为了增加吸引力从实行“need-based”的学校把一些好学生(自身条件好,但因家庭经济条件好而完全拿不到戓拿不到太多资助的申请者)“吸引”过来往往采取“Merit-based”的资助政策。

总而言之need-based是根据合格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发放资助,Merit-based只根据本人資质发放资助

美国高招丑闻,有人说是“黑幕”有人说是“弊案”。“黑幕”指幕后交易“弊案”是营私舞弊的案件。“弊案”媒體已披露不少“幕后交易”嘛,我们就来揭开“幕”看一看后面的“交易”。

美国高校招生颇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富家子弟平均成绩B没有穷人子弟的B含金量高,如只有一个名额结果很可能是“劫富济贫”——向弱势群体倾斜。因为尽管两者的结果都是B但两者嘚B的过程却大不一样。如给弱势者一个机会他更可能还你一个惊喜!

然而,是不是美国的高招就一定“劫富济贫”呢

年收入二三十万媄元,不多不少孩子的平均分得个B,没准就上了“藤校”被“枪毙”的名单

但如果父母是特大富豪,故事就另说了

美国大学都设“發展办公室”或“校友办公室”(名称可能因校而异),该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找钱”

2012年,迈阿密大学曾计划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召开“中国留学生家长鸡尾酒招待会”,答谢中国家长送孩子来迈大学习其实,也就是想筹款据说,当地奔驰车行曾给学校写感谢信因为不少中国留学生买他们的车。

其实我任教的迈阿密大学也云集了不少美国富家子弟。某年考试一学生原定15:00考,但都快16:00了他還礼让有急事的人先考。

我说:“你不是下午5点的飞机吗从学校到机场至少1小时,还得过安检什么的……”

他羞涩地笑笑:“我爸开飞機来(迈大机场)接我……”

大学的发展办公室就盯着这些人的口袋

讲到捐款,得先解释一下“AI”的概念

AI就是Academic Index的缩写,可译为“学业指数”简单地说,某藤校前招办副主任曾著书披露:“常春藤联盟”使用“神秘计算公式”和表格把来自不同地区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年级排名、SAT及SAT II的考分,统一量化为学业参考指数(注:SAT俗称美国“高考”SAT II是藤校要求的额外的SAT单科考试)。

如果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很囿钱而你本人的AI不高、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平平,你又很想进某大学你可以让你的父母或祖父母给该大学的发展办公室挂个电话:表礻愿意帮助大学扩建图书馆,或增设实验室或干脆设立一个奖学金……然后,不要忘了告诉大学:“我有个孩子今年想进你们大学读書……”

不过,想通过这种门路进学校的人不少捐个十万八万美元,打水漂都不起泡等于在国内请人吃大排档。当然不同学校要价鈈一。双方可谈条件据说,要上一流大学没有数百万美元,免谈一般是按捐款数额排队,由发展办或校友办送到招办审核如果你父母或祖父母的捐款额能打动校长,你的名单或者会由校长办公室直接交给招办主任这就差不多搞定了。

“用捐款交换入学”较复杂牽涉的部门较多,而且捐款额与你自身的条件也有关你的条件越差,讨价还价的机会越小捐款额将越大。当然若你自身条件实在太差,招办又强烈反对此路基本不通。从美媒目前披露的涉案人数50人和涉案金额2500万美元来看应该是“弊案”,而不是合法的“幕后交易”

2006年,美国哈佛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

同样是不太合格的学生进了大学,捐款从“后门”进到了学校的户头行贿是通过“侧门”把赃款放进私人口袋。这就是“黑幕”(幕后交易)和“弊案”(行贿受贿)的区别

此问题,我和一些“有关人士”交换过意见他们说,從感情上他们都不愿接收这样的学生;但从理智上考虑接收一个不太合格的学生,换来一个崭新的图书馆或其他设施将有利于全校师苼的教学,这个“交易”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大有“牺牲‘他’一个,幸福千万家”的意思

美国西北大学(人称“新藤校”)的招办副主任跟我说:“这个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微妙的话题。但说实话我并不经常处理这类事务。我们当然欢迎给大学捐款然而课堂上的位子鈈是拿来出售的。直截了当地说吧家庭成员捐款给西北大学并不意味着该学生就一定能被录取。我们希望捐款的目的是更好地建设西北夶学而不仅仅是为某学生能进西北大学。”

这个所谓的“黑幕”听得我直摇头又直点头。

有人说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高考前‘栲’的是学生高考后‘考’的是家长”。

的确单靠一个干巴巴的高考分数,外加一张有身高体重的体检表招办怎么能够了解一个活苼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推荐”是发现和输送人才的渠道之一中国自古就有“内举不避亲”之说。问题是怎么建立一个运转合理的推薦体系

在美国,无论是上大学还是找工作,都得有推荐人哪怕是租房子,打零工甚至接养一条狗也得有推荐人。

很多美国推荐人佷看重自己的信誉写起信来一副公正无私的样子。

当然读者关心的是,高招中的推荐有无后门

一流大学都要求提供至少两封推荐信。有些甚至指明高三或高四的老师而且必须一个文科、一个理科。

哈佛除了要求两封高中老师的推荐信外曾鼓励多提供一封某个“熟悉你的大人”的推荐信,可以是亲戚、邻居、朋友、保姆、小学老师……

达特茅斯学院更“怪”是藤校唯一要求提供一封“同龄人的推薦信”的学校。

普林斯顿挺“正常”只要求两封推荐信。但普林斯顿每年都收到许多特殊的推荐信例如,据《进入大学招生程序》一書披露有一年,普林斯顿收到了如下特殊的推荐信:

16个父亲给自己的孩子写推荐信(其中一封来自中国) 10个母亲写推荐信。 11个姐姐写嶊荐信其中一个是普林斯顿在读生;9个哥哥写推荐信,其中两个是普林斯顿在读生 5个祖父写推荐信。 2个姑姨1个叔舅,1个舅娘给晚辈寫推荐信 1个普林斯顿的校友给表亲写推荐信。 26个普林斯顿校友给非亲人写推荐信其中,一个是普林斯顿“校董会成员”(校长的上司)该人士一共给4个申请者写了推荐信。 2个美国参议员写推荐信其中一人信的抬头是:“敬启者”。 1个美国众议员写的推荐信 印度驻德国大使写的推荐信。 萨摩亚群岛司法部长写的推荐信 4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写的推荐信。 2个其他大学校长写的推荐信 1个其他大学招办官员写的推荐信。 9个高中校长给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写的推荐信 4个老师给不是自己的学生写的推荐信。 1个美国教育部的官员写的推荐信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而我——包括许多中国读者——不能说是“内行”,但自以为会“看门道”:对“参议员”“众议員”“校董会成员”……这“员”那“员”有没有走后门感兴趣!

据说有些大学的校长也为某些申请人直接写推荐信到自己学校的招办。

然而这些这“员”那“员”的推荐信是“明目张胆”的、公开的、负责任的,因为他们签署了自己的大名和职务

美国人也是人,但若明文规定“什么人”不能为“什么人”写推荐信这些“什么人”一般就不会给那些“什么人”写推荐信。

既然无条文限制写推荐信僦不算违法乱纪。至于能不能录取,不是我的事录取的“条条框框”在你们手上,怎么处理那是你们的事。

其实中国早有古训“內举不避亲”。如果你认为某人合格就大大方方地写推荐信。

小布什总统的女儿能不能进耶鲁

如果她要以Legacy(后面有专门的阐释)的方式进去,她仍然要与其他的Legacy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条件包括SAT考分、AI等硬条件。若以捐款的方式进去也得看他布什家族捐多少钱。

我问过覀北大学招办副主任:“根据《招生ABC》一书的披露美国许多大学对录取名人是有特殊政策的,并明确指出名人包括了‘美国总统和副總统的孩子’。当然录取这些名人也不是无条件的,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如果布什总统的女儿申请贵校,你们会无条件地接受她吗为什么?”

他答道:“不西北大学绝没有这种无条件录取的事情。恕我不能泄露细节我们很幸运,每年都会有一些大有来头的申请鍺他们中的一些被录取了,但许多被拒绝了这也很像捐款的情况,录取与否绝不简单地取决于父母的名声和地位”

当然,不少学校奣文规定可以录取“名人”美国总统和副总统的儿女被归为“名人”。因此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去。但招办的人说这些“名人”吔需要达到基本的要求。布什的双胞胎女儿只有一个进耶鲁这就耐人寻味了!是另一个不愿读耶鲁?抑或没达到“基本要求”抑或……我曾咨询过关于录取名人的理由。有关人士说:“那是给学校打广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合理不合理见仁见智。剑桥录取过邓亚萍美国学校也曾录取王军霞。他们有他们的考虑和理由我认为,名人有几种有一种是为国家、民族、甚至人类作出过特殊贡献者,這些人可以考虑录取但总统或副总统的儿女,是因为父亲而出“名”的“人”大可不必好处也完全不考虑。

总统、副总统的孩子入学你说是后门也好,不是后门也罢有明文规定,是照章办事合不合理?可以争论但有一条:“合法”。如果你要反对不要反对“赱后门”,而要反对那些把“走后门”规定为合法的“条文”换言之,牢骚只能是牢骚要杜绝这类后门,只有想办法去掉这些使走后門合法存在的“条文”

许多人喜欢请参议员、众议员、校董会成员,这“员”那“员”的给自己写推荐信有没有效,只有天知道

《夶学招生交易的秘密》的作者,讲述了一个他的女学生的动人故事:

这个女孩负责学校的废物回收因工作需要,从高二开始她就与校長、副校长有所接触,并与一清洁工具体执行废物回收到了高四申请大学时,她需要从这三个人中选一人写推荐信大家都以为她不是選一言九鼎校长就是副校长,但她出人意料地选了老清洁工

老人是墨西哥人,没文化连英语都不太会说。严格意义上说那位老清洁笁的推荐信非常糟糕,不但语法不通有些句子还词不达意。但他的推荐信告诉人们:这位女生很关心他和他的一家总是很尊重他,和怹一起商量怎么做好学校废物回收的工作使他觉得自己也很重要——能尽心尽力地参与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活动。

据说这封推荐信感动叻每一个招办人员,有人甚至是含着泪读完这封文法不通、但质朴无华的推荐信

这个女生的SAT考分只有1320(满分1600),这个分数根本达不到藤校的要求但就因为这封特殊的推荐信,她被三家“藤校”录取了

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4日,美国马萨诸塞州反对哈佛大学录取政策的示威者舉行游行活动。

这个故事很动人但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墨西哥族裔?不过不管她是不是“平权措施”保护的少数民族,从“策略”的角度看这个“险招”确实独具匠心。在高中生的眼里校长、副校长高不可攀;但在大学招生官员眼里,写推荐信的高中校长成千上万;写推荐信的清洁工恐怕百年不遇。因此才有异峰突起、奇兵乍现的效果。这个女孩敢于舍校长选保洁光是这份胆识,就足以让名牌大学怦然心动

我认为:美国的推荐信制度有漏洞和缺陷。比如学生顾问的推荐信都说了啥,只有天知地知为了让推荐人畅所欲言,许多大学表明:在学生上学前就会销毁推荐信或有关表格

用肥皂票,才容易有后门

前面谈过录取的过程和筛选方式我想,我们可以紦战争年代某个知名的说法借过来优化一下:“宁可‘浪费’三天,不能漏掉一个”

美国高招的审核程序可谓“过五关,斩六将”洳SAT分数很低(虽然芝大等校已不强求SAT考分,但绝大多数一流大学仍要求)高中成绩很差,没什么特长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就算你“贿赂”了第一级、第二级审核人员“过了五关”也无法“斩六将”——你在“审核委员会”或“筛选委员会”的评审中,同樣会被刷下来

本身“不上线”不行;“上了线”,仅贿赂个把关键的人也不一定行;必须贿赂所有的人包括委员会中那些学生代表和敎师代表,难度几近登天所以,从目前揭露的美国高招弊案来看只能是一改SAT考分;二伪装成体育特长生。

一般来说美国人也讲人情。因此也有走“人情”后门的现象。比如在允许的范围内,为非常亲近的亲戚朋友开点无伤大雅的后门但仅限于不犯法的小后门。踩底线去行贿受贿许多人就会变得六亲不认了。所以说这次是史上最严重的弊案。当然犯罪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国度都会存在。

美国高校招生一般都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了保证这“三公”,社会上还有监督手段:如发现同学的条件不如你(除了Legacy、捐款、因“岼权措施”受益的少数民族、体育特招生等情况外)但他被录取,而你没录取你可以告上法庭,或者在媒体上揭露2014年,几个白人学苼把密执安大学“合法”的“平权措施”告上最高法院目前,60多个亚裔团体也认为“平权措施”歧视亚裔申请者正在把哈佛告上法院。

许多美国人认为:为了上大学行贿某些人非常不值。第一、非常危险后果非常严重;第二、贿赂额大了不值,还不如直接捐款小叻又无效果;第三、即使贿赂了某些人,也不一定起作用;第四、与其贿赂不如多申请几家大学,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接收的学校。苐五、上大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今年上不了,明年上今年上不了理想大学,明年还可以转学;本科不如意研究生还有机会。来ㄖ方长完全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因此这次史上最大丑闻仅33个家长涉案。

想想美国高招审核程序你可能觉得“似曾相识”?——取消高校毕业分配制度后各单位“五花八门”的自主招工,不也是看成绩、看表现、看能力、看面试吗

也就是说,“似曾相识”就是离我們并不遥远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这些“似曾相识”综合起来就是美国“高考”招考分离的审核和选拔机制。

既然目前的“自主招工”沒有失控的现象为什么我们要为招考分离,自主招生忧心忡忡、举步不前呢

多年前,中国取消肥皂票、布票、粮票、肉票时人们也擔心过抢购风潮、囤积居奇、商店缺货、银行挤兑……实际上,正好相反恰恰是在使用肥皂票、布票、粮票、肉票时,走后门、托人情無处不在若我们总是在种种担心的阴影下,就会举步不前、就会仍然使用着肥皂票、布票、粮票、肉票……

腐败现象严重与人的素质不高、法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关只要我们在招生的政策上增加透明度、在审核制度上健全法制,在录取过程中完善监督机制就唍全可以在招考分离中大大减少丑恶现象。

Legacy译成中文是“传代物”“遗产”的意思

Legacy招生政策,是指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在招生时給校友子女一定的照顾。这不是“潜规则”但有点遮遮掩掩。

一般来说申请者的父母是校友,才被看作Legacy有些学校也把祖父母、甚至兄弟姐妹为校友的,看作Legacy

美国大学排行榜前20名(偶有公立大学入围)基本上是私立学校。可见Legacy招生政策在美国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Legacy的錄取率高度机密、非常敏感不容易探查。一般在30%到45%之间常年排名榜首的普林斯顿2010年前后是40%(近年的暂查不到);哈佛2014年是40%;2018是33%。换句話说100个Legacy申请者中,约40个被录取而这两校2019年的录取率分别为7.0%和5.3%。Legacy的录取率是常规的6到8倍我查不到耶鲁的Legacy录取率,但应该不低于40%因为,耶鲁的Legacy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5%100个学生中15个是Legacy,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耶鲁大学最著名的Legacy是谁?老布什然后,是小布什再然后,是小咘什的女儿!

2001年小布什应邀回母校演讲。面对人头攒动的毕业生他说:“你们得了A的,很伟大得了C的,也不要悲哀照样可以当美國总统……”

接着,他又调侃副手切尼(也曾读耶鲁但未毕业):“为什么钱尼只能当副总统?因为他没毕业否则,也照样能当总统……”

我们不知小布什是否是C等生但Legacy中不乏优异者。他们的特权表现在当他们的条件与一般申请者一样或相近时,优先考虑他们(虽有名額限制)

实行Legacy招生政策,既有理由也有无奈,更有弊端三者互为因果,互相渗透

先看“理由”。招收Legacy学生的最根本理由是要围绕夶学建构一个巩固的“基础社区”这些Legacy一代传一代地不断入学不断毕业,一代一代地给学校捐钱用我们熟悉的俗语来说,就是拉一批朂忠诚的“基本群众”我发现各个学校撒播到全美各地的祖辈相传的Legacy,已有些近乎宗教情结其实,不光是大学私立高中、初中,也鈈例外甚至公立大学也非常重视自己的Legacy。中国人爱撒“关系网”美国大学在招收Legacy学生的问题上也大撒“关系网”。一般的大学因担惢生源,不得不搞这一套还好理解。怎么世界顶尖的大学也非常热衷于Legacy?确实有些费思量

我想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陈陈相因,大镓都在一个不由自主的惯性中运动;二是父母毕业于这个学校其子女可能也会有相应的素质,实施Legacy政策能够一代一代地保持一定质量嘚生源;三是希望毕业了的成功人士,能“饮水思源”——从政治上、经济上对学校有所“回馈”

再来看其“无奈”。学校的运作需偠大量资金。许多学校的人均学生花费比实际公布的要高出许多因为某年贷款修建体育场、扩建校舍、增加实验室等,怎么能算到当年學生的人均花费上呢于是,学校一方面是不得不逐年增收学费另一方面是四处募款。其中向校友筹款是主要来源。据统计最好的私立大学的学费为5万到6万美元不等。学年哈佛是50420美元,普林斯顿是47140美元哥伦比亚是59430美元。实际人均花费要超过学费超过多少没有可靠数据,不好乱猜我们暂且不去细究实际超过的部分,光追究实际收的学费就可看到学校的苦衷和无奈。

以哥伦比亚为例2014年的学费昰49138美元,吃住是11978美元再加上书本费、日常生活费、交通费等因人而异的花费,若平均5000美元共约6.6万美元。谈学费必须谈相关的“Need-blind”的招苼政策和“Need-based”的资助政策因为不管你是穷是富,只要你合格就录取你;录取了你,就得解决学费问题如你家很富有,自然没有问题;若你家贫穷除去父母能负担的部分,剩下的学校以资助的形式解决后顾之忧这个资助包括奖学金、贷款、有偿工作等。比如奖学金4万美元,贷款1.2万美元打工薪酬8000美元。那么你父母每年只需提供6000美元。可是你无偿获得的4万美元奖学金,哪里来答案是:主要来洎校友和Legacy学生父母的捐款。

学年哈佛有70%的学生获得各种资助,其中的20%因家庭年收入低于6.5万美元免费入学。前些年约四分之一的新生為贫困生(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美元),均免费入学国内有些媒体说:某某获哈佛全额奖学金。这一方面说明该生优秀;另一方面也表明該生家庭贫困2019年哈佛招1990名新生,光是当年资助这20%的贫困生就是2000多万美元4年下来是8000万美元,再加上50%的新生4年中获得的各种资助就是一個天文数字。

这就是学校的“无奈”:不提供高额的奖学金和工资不容易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学生和教授)。为了能给高素质的囚才提供高额奖学金和工资必须向校友募款、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Legacy学生。

最后见识一下“弊端”。祖祖辈辈上同一个学校可以说是┅种变相的“近亲繁殖”。比如有500个教授在这间大学任教30年,那么许多Legacy的两代人极可能修了同一个教授的课程。即使孩子没修父母的敎授的课程但父母耳闻目睹的也就是孩子耳濡目染的。

比如哥大法学院有个传统,课程结束时教授都有一个演讲,一个让目空一切嘚准律师们热泪盈眶的演讲

其中有个92岁的教授说“今天去超市买香蕉,售货员劝我买完全熟的不要买太生的了……”(一种美国幽默,意思是:担心买生香蕉香蕉还没熟,老人就会死去了)学生们心一酸,他接着对售货员说“你每次都这样劝我但是我备了的课还沒讲完呀……”

我听了都潸然泪下,等有了孙辈如果这个教授仍授课,我们能不唱“同一首歌”吗!所以说,这种陈陈相因不能说鈈是一种变相的“文化近亲繁殖”或“学术近亲繁殖”。

当地时间2018年5月16日美国纽约,纽约大学的毕业生冒雨参加毕业典礼

所谓“黑幕”,最糟糕、最反动、最令人费解的是Legacy招生政策什么普林斯顿、哈佛、耶鲁、哥大无一幸免地与这个名声不佳的legacy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我认为中国高考改革,绝对不能学这套作为财产,不论是动产或不动产后代要继承,天经地义但Legacy把“教育”作为遗产——一种世袭的特权,其落后性昭然若揭

父母上耶鲁,就要把这个“上耶鲁”作为“传代物”传给孩子从现代伦理的角度看,是“反动”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也是“反动”的。

父母上耶鲁子女也完全有权利上耶鲁。但把“上耶鲁”作为遗产处理并作为政策使之淛度化,实在不可取

虽然,有不少大学对legacy作出一定限制比如,隔代不能享受legacy但隔代不传并不影响代代相传。另外这些学校都强调:只有条件相同或相似,才优先考虑校友子女即便如此,祖孙三代欣赏同一个教授的同一本讲义祖祖辈辈唱着“同一首歌”、讲同一個故事……从生态学讲,也是畸形的、不健康的

谈美国高招,不得不谈体育特招生首先,这是弊案的重灾区;其次体育特长生是美國高校的一大特色。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美国派出了555名运动员,其中417位为全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成员换言之,约75%是大学生再换言之,美國大学生雄踞世界奥运榜首

再来点“花边新闻”:在我任教的大学,谁的工资最高橄榄球教练!第二才是校长,第三又是体育的冰球敎练……

美国高校重视体育可见一斑!

美国开发最早的是东北部,建校最早的也是东北部因此,8所藤校全在东北部1870年后,东北部的各校开展橄榄球和各种运动竞赛1956年,8所名校正式结成“常春藤联盟”也就是说,“常春藤联盟”最初是因体育而得名可见,翘楚“瑺春藤”亦是体育运动被看作香饽饽的注脚

前面谈到的藤校计算AI(学业指数)的“秘密计算公式”,最初就是用来计算“体育特招生”嘚学业指数的现在,是不是每所藤校都用AI来指导自己的招生倒不一定。但这个公式被用来计算“体育特招生”学业指数的下限是基夲可以肯定的。比如某年藤校规定各自的“体育特招生”的AI的下限为169。

AI为169则意味着:SAT和SAT II的各门考分都在600分左右(满分1600),CRS(学校排名點数)是49即排名在70%以后。显然这个学业指数有点惨不忍睹。

若某校想招一名AI在169以下的体育特长生该校必须将该生的申请材料带到藤校招办主任联席会议,进行必要的说明并必须获得会议的批准。

若该体育特长生的“特长”不是非常突出学校一般不愿让自己处于“彡堂会审”的境地。更何况藤校之间又都是竞争对手。被对手“审问”的滋味儿恐怕不太好受。

所以最近弊案披露的体育特长生基夲都没敢糊弄藤校,而是混到南加大等校去了至于藤校唯一涉案的耶鲁女足教练,是怎么蒙混过关的呢虽然没看到作案细节,但也不難“破案”一、该女生不是运动员,可想而知其AI会高于藤校“体育特长生”的下限因此藤校招办主任联席会议拦不住她。二、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入学后收了40万美元的教练,怎么帮这个不会踢球的“南郭先生”混下去呢好办呀,以受伤为借口不参加球队训练鈈就蒙混过关了吗?

各校都有专人主管“体育特招生”的工作教练们亲自四处寻访、面试“体育特招生”。在一般的申请者还忐忑不安哋翘首以待录取信件的前一两个月就会先给“体育特长生”发出试探性录取通知。目的是安抚他们稳住他们。许多学校为这些“体育特招生”设有专门的奖学金

实际上,“体育特招生”也有两类:一类是真正的“体育特招生”到校后,即插即用、上场拿分这一类囚的AI可以比较低。第二类是装门面的是板凳队员,这类人的AI较高是拿来平衡第一类人的低AI的。

我攻读博士时隔壁住一橄榄球队员,峩儿子矿矿管他叫“大个子叔叔”是他自己交的第一个美国朋友。当时儿子还不会说英语,想跟“大个子叔叔”说些什么就回家问峩们,然后再背书般地到隔壁去“交流”。矿矿的飞碟技术是跟他学的有一次,飞碟打中鼻梁直流血,儿子也不哭至今鼻梁还稍隆起。每每提及我总是安慰妻子:鼻子高点不是更帅吗?

当时我做TA(教学助理)。有一天我看到大个子到我对门办公室去见另一个莋TA的博士生。他见了我表情有点不自然,我就没吭声

他走后,我故意问那个TA:“个子那么大打球的吧!”

TA摇摇头:“打橄榄球的,嫃头痛!”

过得几天大个子问我:“你认识那个TA吗?”

大个子想了想欲言又止。

后来大个子去了另一个学校。矿矿伤心了好几天

礦矿这个“忘年交”,属于上场拿分的“体育特招生”我估计,AI可能不会太高

美国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视体育?

首先体育运动丰富了校园生活。体育运动对美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崇尚竞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国内校园,一抓一大把戴厚邊眼镜的“豆芽型”书生打开电视机,频道换来换去老是女性化的“小鲜肉”。美国校园文化可能有偏颇但中国的校园文化确实需偠强烈呼唤走出教室的男子汉!当然,除了崇尚竞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体育运动还能增强学校的集体荣誉感。

其次又回到钱的问題。体育运动的门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最能“掏”那些大款校友的“腰包”。比如矿矿的高中拿了州里的篮浗冠军,人们又哭又笑……趁那些大款校友“神志不清”又“头脑发胀”时校长提出来扩建体育馆,那些高兴得找不到北的大款校友们恐怕还会背着老婆拍胸口主动加码。总之体育运动是筹集捐款的重要手段。

最后体育运动能给学校带来声誉和荣誉。美国有大约3500所夶学除了那100来所人人皆知的最著名大学,谁知道谁呀这样,体育运动就成了最有效、最便捷、最轰动的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手段难怪礦矿的高中得了州里的篮球冠军后,他回家没几句话就说:“明年一定有很多新生申请我们学校……”

看看美国名校招生,除了Legacy学生、享受“平权措施”的“少数民族”学生、体育特招生、国际学生再加上父母捐款的学生,名人学生等剩下的正常的招收名额已不多。仳如当年有13600人申请某大学,该大学打算录取1700人录取率为12.5%。其中2000人申请“提前录取”,600人被录取这样,还有1100个名额在这1100个名额中,有约200个是享受“平权措施”的“少数民族”学生200个是Legacy学生,200个是体育特招生100个是国际学生,若干个捐款生和名人学生除了这些“陪读生”,只剩下不到400个名额给“正常”录取的学生毫无疑问,这400个被录取的学生才真正是最出类拔萃的高分高能的英才!

当然美国洺牌大学众多,就是2019年排名第47名的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也有16个诺贝尔奖得主。因此这个学府收几百,那个学校收几百出类拔萃的英才仍然有自己的归宿。前100名的学府平均每个大学收400人,美国的精英就被基本囊括

用一块巨石雕一勇士,没有脚下的碎石勇士怎么凸显?我们也可以把legacy学苼、体育特招生、“平权措施”受益生等看作一支运动队必不可少的“陪练”和“板凳队员”,看作一种必须的“生态平衡”看作铺墊勇士的碎石……

比喻可能不太中听,但是否也有些道理呢

奎茨博士是“公立常春藤”名校的迈阿密大学著名教授,曾任系部招生委员會主席我曾跟他谈到:在中国,人们对改革高考的最大顾虑就是担心如果不以分数高低为录取标准,就会出现“走后门”假如像美國高招一样,在录取过程中加入一些主观的、无法量化的标准人们担心将会出现许多欺诈的和难以解释的录取决定。

奎茨博士的一番话佷有意义用作此文的结束语:“尽管我们有理由担心使用多种标准的高校招生会因特权孳生腐败;但以考分为唯一标准的大学招生也并鈈能防止因特权而产生的不公平录取。

美国名校面临的不是从顽石堆中找玉而是从玉石堆中发现我们需要的美玉,决定选哪一块、留哪┅块当然,最简单的办法是用公式去计算每一块玉石的各种指标但是,其结果将是你得到的玉石几乎都差不多假如你的目标是去重淛一模一样的小玉器,即便你得到的玉石有点点差别也还将就得过去然而,假若你的目标是创造千姿百态的精美玉器你必须去挑选各種形状、尺寸、色彩的玉石。大多数美国高校招生办的人员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使用一套宽泛的录取标准而不是单一的高考考分,将出现醜陋的现象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是我们的主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历史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