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行为心理学pdf的条件作用有什么用?

儿童相关推荐换一批随时随地·听我想听下载手机APP扫一扫 下载喜马拉雅FM手机APP选择下载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关注我意见反馈1.您可通过官方App在‘帮助与反馈’中留言(推荐)2.拨打客服热线:400-838-5616《行为心理学2》 约翰·华生, 刘霞【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iPhone/iPad/Mac
Android手机或平板电脑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您现在就可以在Kindle设备上阅读
没有Kindle设备?,或者下载免费 。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第1版 (日)
外文书名:&
平装: 20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23.6 x 16.8 x 1.6 cm
品牌: 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
ASIN: B076W3LD2S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图书商品里排第160,954名 ()
媒体推荐
我认为虽然在五十年代他不像二三十年代那么受人瞩目,但约翰·华生在本世纪上半叶的心理学思想史上是仅次于弗洛伊德的人物——虽然相差甚远。他的思想在心理学家中被广泛接受……他不仅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还是系统的思考者和方法论者。尤其是在最后这个领域,他做出了重大贡献。 ——古斯塔夫·伯格曼 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 ——美国心理学学会 行为主义不愧为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有重大贡献的学派。它存在发展的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5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它使心理学真正摆脱哲学,成为一门客观的实验心理学,推动心理学向成熟的科学方向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 ——中国心理学协会
看过此商品后顾客买的其它商品?
菲利普·图塞 (Philippe Turchet)
5 星 (0%)0%4 星4 星 (0%)0%3 星3 星 (0%)0%2 星2 星 (0%)0%1 星1 星 (0%)0%与其他买家分享您的想法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您现在的位置:&>>&&>>&&>>&&>>&知识点内容
操作条件作用
17:22:23来源:233网校
进入教师资格证题库章节练习在线测试配套习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实验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
  2.主要学习律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以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对本知识点:&
进入教师资格证题库章节练习在线测试配套习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程专业名称
原价/优惠价
¥1000 / ¥550
¥1000 / ¥550
¥1000 / ¥550
¥300 / ¥200
¥300 / ¥200
¥300 / ¥200
¥300 / ¥200
¥200 / ¥200
¥200 / ¥200
¥200 / ¥200
¥200 / ¥2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中公教师手机客户端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m.ah.zgjsks.com
2、扫描二维码,用手机
中公教师微信号:ahjsks
更多资讯、备考资料,扫我吧
安徽中公教育(总部)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汇金大厦7层
24h服务热线400-
合肥(总部)
您现在的位置: >
教育心理学: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分析
来源:安徽中公教师网&&&时间: 10:33:12
在学习理论这一部分涉及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不同理论流派的理论观点,而行为主义更是通过了各种实验从而得出不同的学习规律。由于大部分考生并非心理学专业毕业,在理解实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今天就结合相关实验,为大家重点讲解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迷箱实验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这个实验比&给狗狗摇铃喂食&的巴普洛夫实验更进了一步,建立行为。何为学习?就是指将行为与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联系。换句话说,使行为者感觉到&行为&与&奖励&是有联系的。只要通过将行为与奖励不断重复、建立联系,就可以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但遗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惩罚&,作为奖励的邪恶双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为模式。然而,惩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惩罚消失,则行为模式也会迅速消失。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本规律
这部分知识点是一个重点,也是广大考生在做题过程中易混淆的知识点。考生需要重点进行区分,这里也通过辅以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理解。
1.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例如,班级里有个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某堂课上举手发言了,老师即使对她进行了表扬,该名同学日后举手发言的次数不断增加。
2.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例如,班级里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秩序,授课教师就对他进行批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3.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例如,某位学生总是在课堂上调皮捣乱,教师总对他进行批评;当他不调皮捣乱时,教师就不再批评该名学生了。教师不再批评学生就是为了增加其良好行为(认真听课等)出现的概率。
4.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例如,家里的小孩儿在同家长无理取闹,家长越注意孩子,孩子哭闹越厉害;相反,如果对小孩儿不予理睬,稍微一段时间,小孩儿无理取闹的行为就停止了。
三、真题再现
1.【2015年真题】【判断题】负强化的实质就是惩罚。(  )
解析:该题是错误的。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的刺激,而惩罚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其次,负强化是能够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而惩罚是以消除或抑制反应为目的的过程。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即可查看近期安徽各地市教师考试信息
更多请查看&
中公讲师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注微博:安徽中公教师
掌上学习更便捷
微信号:ahjsks
共享资讯全面备考
教师资格考试交流群:
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
具体课程详见课表
具体课程详见课表
具体课程详见课表
具体课程详见课表
客服热线400-
安静的待客区
宽敞的图书室
整洁的咨询区
舒适的学习环境
温馨的就餐环境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中国创新:D型条件作用假说
  摘要通过分析与编码78名毒品成瘾者及其家属的深度访谈材料,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成瘾者每次回到曾经的吸毒空间,在其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对于该现象,被心理学教科书奉为圭臬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均无法提供有效的解释。为此,我们提出了D型条件作用假说,并探讨了与该假说有关的5个主题:(1)毒品的概念界定;(2)D型条件作用的三个阶段;(3)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根本区别;(4)从D型条件作用到操作性条件作用;(5)D型条件作用的研究展望与实践价值。D型条件作用假说是对经典条件作用等三种学习理论的推进与创新,是21世纪中国心理学对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推进与创新。若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禁毒理论为本位,D型条件作用假说也是对禁毒心理学的推进与创新。 中国论文网 /1/view-8983166.htm  关键词成瘾者;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社会认知理论;D型条件作用;不可消退性   分类号B84063   DOI: 10.16842/j.cnki.issn18.01.001   过去4年来,我们一直在执行“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联盟”资助的“社区成瘾者心理状况调研及干预计划”项目。其间,我们对78名毒品成瘾者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度访谈。基于对这些访谈材料的分析与编码,我们发现了一个极其普遍的?F象:成瘾者每次回到曾经的吸毒空间,包括第一次尝试毒品的那个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为此,许多成瘾者家属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条极其重要的戒毒经验:要让成瘾者戒毒,必须将他们隔离于曾经的吸毒空间之外。试以其中一位成瘾者的父亲,亦即刘超群(相关人物均为化名)的父亲为例。   超群父亲说:“只要是吸毒人员以前用过的,自己家的所有东西,都不能再要了!就是屋里的陈设,你也别让她看见!她自己的,包括她床上的东西,包括她的枕头被子这些东西,都要扔掉……”   超群父亲的这条戒毒经验是许多中国家庭都采用过的戒毒技术,为此,我们特将其命名为“中国式家庭戒毒黄金法则”。我们很清楚,该法则本身不是新发现。在药物滥用防治领域的英文论著中,Washton和Zweben(2008)撰写的《酒精与毒品问题的心理治疗实践:行有效之策》一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该书专门论及酒精与毒品复吸的高危情境,并将高危情境划分为3种类型:(1)白天或夜晚特定的时间段;(2)先前与物质使用有关的人物、地点和事物;(3)无所事事之时,手头有现金之时,聚会之时,泡酒吧之时,参加周年纪念活动或节日庆典之时(Washton & Zweben, 2008, pp.213-215)。   在Washton和Zweben(2008)看来,先前与物质使用有关的人物、地点和事物,都属于高危情境。如果说,远离高危情境是预防毒品复吸的先决条件之一,那么,远离先前与物质使用有关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就是预防毒品复吸的题中应有之义。显然,中国式家庭戒毒黄金法则与Washton和Zweben(2008)的观点可以相互印证,二者暗含一个共同的心理学假设:成瘾者每次回到曾经的吸毒空间,包括第一次尝试毒品的那个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然而,对于这个假设,Washton和Zweben(2008)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该领域的其他英文论著也未作进一步的解释。此外,对于该假设,被心理学教科书奉为圭臬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均无法提供有效的解释。为此,我们提出了D型条件作用假说(Type D conditioning hypothesis)。本文拟探讨与该假说有关的5个主题:(1)毒品的概念界定;(2)D型条件作用的三个阶段;(3)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根本区别;(4)从D型条件作用到操作性条件作用;(5)D型条件作用的研究展望与实践价值。   没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就没有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没有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没有以客观性、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为特征的科学心理学。如果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对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推进与创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推进与创新,那么,D型条件作用假说就是对这三种理论的推进与创新。   在20世纪100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中,斯金纳名列第1位,班杜拉名列第4位, 华生名列第17位,巴甫洛夫名列第24位(Haggbloom, Warnick, Warnick, Jones, Yarbrough, Russell, & Monte, 2002)。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又是巴甫洛夫、斯金纳和班杜拉的代表性理论,而这三种理论都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显然,D型条件作用假说是21世纪中国心理学对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推进与创新。因此,关于D型条件作用的研究本身,对于提高中国心理学研究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心理学体系,对于促进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平等对话,均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若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禁毒理论为本位,D型条件作用假说也是对禁毒心理学的推进与创新。总之,关于D型条件作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   1毒品的概念界定   在D型条件作用中,字母“D”为英文单词drug的缩写,特指毒品。要探讨D型条件作用,须先澄清毒品的概念。   根据国际毒品公约的药理学分类,“毒品”与“管制药品”为一体之两面。所谓“毒品”,就是为了非医疗目的而滥用的药物;所谓“管制药品”,就是由医生诊断、开列处方、供合法医疗使用的药物(杨士隆,李思贤,朱日侨,李宗宪,等,2012,pp.37-38)。   根据中国法律的分类,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参见当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
  她不哭,就嚷,嗷嗷叫,就躺着,挣扎着!您去过精神病院没有?她就跟那精神病人发作时一个样! 大概40多分钟过后,她脸色慢慢恢复了,抽搐也停止了,她就说:“爸,我渴了,我要喝点水。”我就问:“你行不行?”她说:“我行了,这劲儿我过去了。”这时候我就慢慢地一点一点把绳子给她放开。全放开以后,她说:“爸,我冷!”吸毒人员都有一个过程,那毒瘾劲儿过了以后,她会浑身特别冷,这可能就和运动员一样――全爆发出来以后,血液的热量全散出去了,她会浑身特别冷!我就给弄了?c温水,让她喝(李庆安等,2018)。   借助这两段故事,我们试图重申一个重要的命题:从尝试第一口毒品的那一刻起,成瘾者已经被毒品所绑架,常常被毒品戒断反应所折磨。关于这个命题,可以通过知觉的闭合律加以解释。这就是说,由于知觉的闭合律,成瘾者每次重返由图3中黑色的圆盘所表征的吸毒空间,就将本能地、无意识地、不可抗拒地填充由图3中白色的立方体所表征的毒品幻觉,并因此而诱发毒品戒断反应。此外,关于这个命题,“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的警句,也提供了形象的注脚。   当成瘾者因重返曾经的吸毒空间而遭受毒品戒断反应的折磨时,他该怎么办呢?他有两种选择:(1)忍耐,亦即戒毒;(2)复吸。若他选择复吸,那么,毒品戒断反应会暂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每次成瘾者遭受毒品戒断反应的折磨时,只要吸食毒品,戒断反应将会暂停。请看武兵讲述的一段故事:   他好不容易买到药,我吃了,戒到第二天,就感到特别难受了。最难受的时候,你要是生扛着,会感觉生不如死。我想,如果这会儿我少吸一点毒品,至少能让我缓解一下,之后再接着扛呗――我是这么想的。打定了主意,我就骗我父亲,我说吃这个药不行,我得出去打个电话,让我朋友送点别的药来。因为我的手机已经被他没收了,所以我要求下楼去,到楼下的餐馆打电话。我爸就信了。我呢,一出门,打了辆车就回家了。回到家里就找我夫人要了钱,说我去买药;完了我转身就去了朋友家,拿了毒品就注射了……那一边呢,我爸看我半天不上去――就找回家去了。一问,说我刚才回来过了,并且要钱去买药了。我爸就说:“他买什么药?他是去拿毒品去了!”正说着呢,我就进门了。本来我出门的时候是一副生不如死的难受样儿,这会儿吸完毒回来,一副很飘飘然的样子(李庆安等,2018)。   可见,复吸之后,毒品戒断反应会暂停。不过,成瘾者将再度遭受毒品戒断反应的折磨。请看成瘾者周德的描述:   每次吸毒,我都想戒毒。因为它吸完之后,就是快感过去之后,你想啊,两天两夜不睡觉。这个身体肯定是受不了,相当相当难受,要死的感觉,就想戒毒。我每一次吸完之后,当夜肯定是睡不着觉。我会在沙发上一坐,坐一夜,就一直一个姿势。然后,早上起来,身体很乏,然后再吸。吸完之后,会提提神,白天就出门了。白天出门之后,就找个地方,接着坐下。或者去网吧,网吧里一坐,就是一天,可能是一天一夜,熬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回家睡觉了。睡觉的时候,就是真的难受,难受得要死。再起来,毒消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发誓,以后我再也不抽了。每一次都这样,但是,不超过两天,毒瘾就又犯了(李庆安等,2018)。   不难想象,D型条件作用形成后,成瘾者可能将终生遭受毒品的折磨,终生挣扎于“吸毒→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循环往复的漩涡之中。   3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根本区别   要把握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根本区别,须先明确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应、本能行为、准本能刺激和准本能反应8个概念的含义,还须进一步明确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   31非条件刺激等8个概念的含义   (1)非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反应。在巴甫洛夫关于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中,将肉末放入狗嘴,狗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刺激诱发反应的自然现象,不必经过学习。因此,将肉末称为非条件刺激;由肉末所诱发的唾液分泌反应,则称为非条件反应。   (2)中性刺激、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在巴甫洛夫关于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中,为了使狗对铃声形成条件作用,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将肉末放入狗嘴。该过程重复若干次之后,仅仅让狗听到铃声,而不将肉末放入狗嘴,狗也会分泌唾液。在该实验中,由铃声诱发的唾液分泌叫做条件反应。如果说,与肉末相伴呈现之前的铃声叫做中性刺激,那么,与肉末相伴呈现之后的铃声就叫做条件刺激。   (3)本能。所谓本能,是指天生的、预先决定的和不学而能的行为。例如,鸭子戏水、老鼠打洞和候鸟迁徙等行为,均属于本能。这就是说,本能是通过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表现出来的刻板的外显行为方式。本能受无意识支配,具有力量强大、与情绪相伴的特点,还具有冲动性、牢固性和不可抑制性等特点(Herrnstein, 1972; Houston, 1985, pp.21-24; Maslow, 1970, p.81)。   (4)中性刺激、准本能刺激与准本能反应。如前文所述,成瘾者尝试第一口毒品的过程,就是D型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也是将吸毒空间与毒品发生紧密联系的过程。D型条件作用形成之后,成瘾者每次重返曾经的吸毒空间,包括第一次尝试毒品的那个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这种由吸毒空间所诱发的毒品戒断反应,就叫做准本能反应。如果说,无毒空间叫做中性刺激(请参见图1),那么,吸毒空间就叫准本能刺激(请参见图4)。   必须指出,在D型条件作用中,因吸毒空间而产生的毒品戒断反应,与本能行为具有统一关系。与本能行为一样,毒品戒断反应也受无意识支配,具有力量强大、与情绪相伴的特点,还具有冲动性、牢固性和不可抑制性等特点。然而,毒品戒断反应与本能行为也具有对立关系,前者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因素,而后者则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为了既突出毒品戒断反应与本能行为的统一关系,又强调二者的对立关系,我们将因吸毒空间而产生的毒品戒断反应,特别命名为“准本能反应”;与此相应,将吸毒空间特别命名为“准本能刺激”。
  必须指出,将吸毒空间命名为“准本能刺激”,而不是条件刺激,这种命名旨在强调D型条件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吸毒空间无法还原为中性刺激。与此相应,因吸毒空间而产生的毒品戒断反应,自然应该命名为“准本能反应”。   此外,将吸毒空间命名为“准本能刺激”,而不是类本能(instinctoid)刺激,旨在强调准本能与类本能的根本区别:准本能涉及邪恶或消极的特征,而类本能则涉及善良或积极的特征(Maslow, 1970, pp.102-103)。   实际上,提出准本能刺激与准本能反应的术语,不仅有助于突出毒品戒断反应与本能行为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有助于澄清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   32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   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统一关系是,二者均属于条件作用。二者的对立关系是,经典条件作用的条件刺激可以还原为中性刺激,而D型条件作用的准本能刺激则无法还原为中性刺激。   相对于D型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具有两个特点:(1)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本质,是将中性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从而使条件刺激能够诱发本来由非条件刺激所诱发的反应;(2)中性刺激一旦转化为条件刺激,就能够单独引起条件反应;如果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始终不再相伴出现,那么,条件刺激又将逐渐还原为中性刺激,已建立的条件反应将逐步减弱,甚至不再反应,这种现象称为消退。   相对于经典条件作用,D型条件作用也有两个特点:(1)D型条件作用形成的本质,是将中性刺激转化为准本能刺激,从而使准本能刺激能够诱发本来由非条件刺激所诱发的反应;(2)中性刺激一旦转化为准本能刺激,就能够单独引起条件反应。必须关注的是,即使准本能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不再相伴出现,准本能刺激也无法还原为中性刺激,将始终保持已建立的条件反应。这就是说,D型条件作用一经形成,就无法消退。   33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根本区别   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根本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1)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本质,是将中性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而D型条件作用形成的本质,则是将中性刺激转化为准本能刺激。(2)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不再相伴出现,条件刺激可以还原为中性刺激,这就是说,经典条件作用具有消退性;然而,D型条件作用形成后,即使准本能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不再相伴出现,准本能刺激也无法还原为中性刺激,这就是说,D型条件作用具有恒定性。因此,D型条件作用的恒定性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消退性,构成鲜明的对立关系。   “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的命题,对于D型?l件作用的恒定性,提供了形象的注解。   超群父亲提出的“要扔掉吸毒人员以前用过的所有东西”的戒毒经验,与D型条件作用的恒定性原理是完全吻合的。   由前文可知,成瘾者吸食毒品的过程,是D型条件作用形成的过程,是将吸毒空间转化为准本能刺激的过程。由于D型条件作用的恒定性,中性刺激(无毒空间)一旦转化为准本能刺激(吸毒空间),那么,准本能刺激(吸毒空间)再也无法还原为中性刺激(无毒空间)。因此,吸毒空间都将始终保持准本能刺激的功能,都将始终诱发毒品戒断反应。   因此,根据D型条件作用的恒定性原理,要避免诱发准本能反应(毒品戒断反应),须先回避准本能刺激(吸毒空间)。只要能够回避准本能刺激(吸毒空间),至少能够避免因准本能刺激(吸毒空间)而诱发的毒品戒断反应。避免因准本能刺激(吸毒空间)而诱发的毒品戒断反应,是戒毒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超群父亲提出的戒毒经验,既不能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解释,也不能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解释,但是,可以用D型条件作用的原理解释。这是因为,超群父亲提出的戒毒经验,与D型条件作用的恒定性原理是相吻合的。   4从D型条件作用到操作性条件作用   D型条件作用形成后,成瘾者每次重返曾经的吸毒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将遭受毒品戒断反应的折磨。此时此刻,他该怎么办?要么吸毒,要么戒毒。他只有这两个选项。那么,他为什么要吸毒?他凭什么要戒毒?   无疑,从前因变量的角度,D型条件作用假说部分地解释了吸毒或戒毒行为。具体而言,D型条件作用形成后,成瘾者每次重返曾经的吸毒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亦即准本能反应。这里的准本能反应,正是他吸毒或戒毒行为的前因变量之一。   然而,从后果变量的角度,D型条件作用假说就难以解释吸毒或戒毒行为。要从后果变量的角度解释吸毒或戒毒行为,必须借助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该理论涉及两个重要的命题。(1)行为的后果决定着行为的变化。这就是说,行为的后果决定着行为的习得或者消除,决定着行为的增加或减少。(2)行为的后果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强化与惩罚。强化又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而惩罚又分为正惩罚与负惩罚。   依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兼顾成瘾者吸毒与戒毒行为的访谈数据,吸毒、戒毒行为与其后果变量的关系,主要涉及6个命题:(1)吸毒行为与正强化的关系;(2)吸毒行为与负强化的关系;(3)吸毒行为与负惩罚的关系;(4)吸毒行为与正惩罚的关系;(5)戒毒行为与正强化的关系;(6)戒毒行为与负强化的关系。   本部分的核心任务,是探讨这些命题。要探讨这些命题,须先准确地理解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接下去,我们拟先分析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41强化与惩罚关系模型   通观心理学的中英文论著,不难发现,众多研究者都没有能够准确地解释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为此,我们反复地精读了大量的相关英文论著(Domjan, 2015, pp.130-132; Powell & Honey, 2009, pp.226-232),最终,构建了强化与惩罚关系模型,如图6所示。
  乍看筱明的心声,我们可能会错误地推断,只要他可以逃离人生苦海,亦即只要他可以获得负强化,那么,他的戒毒行为就会增加。实际上,完整地分析我们的访谈数据之后发现,“只要我戒了毒,肯定会变成正常人!”的想法,仅仅是没有让他跳楼自杀而已,仅仅是让他产生戒毒的动机而已,他并没有因此而真正增加戒毒行为。这就是说,筱明的戒毒行为本身并没有因为得到负强化而增加。   接受过我们访谈的其他许多成瘾者,都跟筱明一样,戒毒所一次次地释放他们,社会一次次地接纳他们,家人一次次地关怀他们,但是,他们却一次次地复吸。因此,戒毒行为与负强化的关系,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命题,也可能存在多个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为此,我们提出下列假设:在一些条件下,戒毒行为与负强化关系的命题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戒毒行为与负强化关系的命题是难以成立的。   本来,按照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与惩罚关系模型,围绕吸毒行为与强化、惩罚的关系,以及戒毒行为与强化、惩罚的关系,可以提出8个命题。但是,任何戒毒行为都不应该被惩罚,这已经成为药物滥用防治领域的共识。为此,我们再也不必探讨戒毒行为与正惩罚关系的命题,以及戒毒行为与负惩罚关系的命题,而只需探讨前述6个命题。   回顾前文可知,在我们已探讨的6个命题中,吸毒行为与负强化关系的命题是一个完全成立的命题。吸毒行为与正强化关系的命题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一个被以讹传讹的伪命题。吸毒行为与负惩罚关系的命题,以及吸毒行为与正惩罚关系的命题,存在共同的特征:二者在动机层面上成立,在行为层面上则未必成立。戒毒行为与正强化关系的命题,以及戒毒行为与负强化关系的命题,也存在共同的特征:二者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在一些条件下,二者可以成立;在另一些条件下,二者难以成立。   综上所述,在吸毒行为与强化、惩罚的关系、戒毒行为与强化的关系中,吸毒行为与负强化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非常牢固。相对而言,其他几种关系,如吸毒行为与正强化的关系,戒毒行为与正强化、负强化的关系等,都具有不确定、不稳定的特征。成瘾者之所以可能终生挣扎于“吸毒→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循环往复的漩涡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吸毒行为与负强化之间那种极其稳定、极其牢固的关系。   5D型条件作用的研究展望与实践价值   51关于D型条件作用的一系列重要假设   围绕D型条件作用的基本特征,以关于前4个主题的分析为经,以关于78位毒品成瘾者及其家属访谈材料的编码为纬,可以编织出一系列假设。   (1)成瘾者吸食毒品的过程,是D型条件作用形成的过程,是将吸毒空间转化为准本能刺激的过程。   (2)由于D型条件作用的恒定性,亦即不可消退性,吸毒空间都将始终保持准本能刺激的功能,都将始终诱发毒品戒断反应。   (3)D型条件作用形成后,成瘾者每次重返曾经的吸毒空间,在他身上,均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   (4)吸毒行为与正强化关系的命题是一个被以讹传讹的伪命题。   (5)吸毒行为与负强化关系的命题高度成立。   (6)在动机层面上,吸毒行为与负惩罚关系的命题可以成立;然而,在行为层面上,吸毒行为与负惩罚关系的命题难以成立。   (7)在动机层面上,吸毒行为与正惩罚关系的命题可以成立;然而,在行为层面上,吸毒行为与正惩罚关系的命题难以成立。   (8)在一些条件下,戒毒行为与正强化关系的命题可以成立;然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戒毒行为与正强化关系的命题难以成立。   (9)在一些条件下,戒毒行为与负强化关系的命题可以成立;然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戒毒行为与负强化关系的命题难以成立。   由前文可知,访谈数据是提出以上假设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和脑成像技术等研究方法,进一步检验上述假?O,应当成为未来关于D型条件作用研究的重点课题。   实际上,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李庆安、苑竣乔与黄璇研制了毒品易染型人格问卷和毒品复吸风险问卷。初步研究表明,这两套问卷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两套问卷为D型条件作用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工具基础。   52关于吸毒、戒毒行为的替代性强化与替代性惩罚   前文后6个命题与相应假设的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这些命题均只涉及操作性行为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而不涉及认知因素。斯金纳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行为,都是由行为后果引起、塑造和保持的,思想则不参与决定新的行为结构。这种观点可以表征为一个三因素模型:情境→行为→后果。该模型假定,情境提供了行为的机遇和线索,而行为的后果又塑造和控制着行为的变化。该模型将行为的决定因素还原为依缘控制(contigency control),将行为的动因置于环境的力量之中,将思想和其他内部事件彻底排斥于行为的因果链之外(Bandura, 1986, p.12)。   此外,激进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某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因此,他们的基本实验所关注的,是业已存在的行为反应速度的增减,而不是认知或行为能力的获得(Bandura, 1986, p.115)。   对于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班杜拉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革,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该理论认为,借助反应后果的学习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而该认知过程则依赖于人类思想的抽象性、反思性和生成性。人们固然不必监控一切熟练的信息加工的操作。但是,人们最初获得这些认知技能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加以监控的(Bandura, 1986, p.116)。   班杜拉指出,人们并非孤立地生活于单人的世界。作为社会的存在,人们将会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那些行为受到奖励、忽视或惩罚的情形。看到他人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后果,观察者模仿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看到他人体验到令人厌恶的后果,观察者模仿类似或相关行为的可能性就会降低(Bandura, 1986, pp.284-287)。
  至此,我们确信,只要先理解吸毒行为与正强化关系等6个命题及其相关假设,并理解吸毒行为与替代性正惩罚关系的命题及其相关假设,就不难进一步理解吸毒行为与替代性正强化的关系等余下5个命题及其相关假设。为此,我们将不再赘述吸毒行为与替代性正强化的关系等余下5个命题及其相关假设。   必须指出,访谈数据是提出上述一系列相关假设的基本依据。因此,通过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和脑成像技术等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吸毒行为与替代性正强化的关系等6个命题的相关假设,均是未来关于D型条件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53D型条件作用的基本现象及其假设   关于D型条件作用研究的重点课题,除了检验前述假设,还应该包括D型条件作用的基本现象及其假设。   大家知道,经典条件作用涉及泛化、高级条件作用、辨别、消退和自发恢复等现象。如前文所述,D型条件作用的恒定性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消退性,构成鲜明的对立关系。这就是说,D型条件作用不涉及消退现象。此外,消退与自发恢复之间构成此消彼长、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说,没有消退,就没有自发恢复。既然D型条件作用不涉及消退现象,那么,它自然不会涉及自发恢复现象。基于这些分析,兼顾成瘾者吸毒与戒毒行为的访谈数据,可以假设,D型条件作用涉及泛化、高级条件作用和辨别的现象。   531泛化   D型条件作用形成之后,吸毒空间,亦即准本能刺激,势必能够单独地诱发准本能反应,亦即毒品戒断反应。随后,类似于准本能刺激的某个刺激,不必经历D型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也将诱发准本能反应的现象,称为泛化(generalization)。   关于D型条件作用的泛化现象,李庆安访谈成瘾者岳舒聚的一段记录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岳舒聚:暂时就想着离家远远的,离那些场景远一点。有时候,在戒毒所里面,看到某个物品、某个东西,或者某种语气,和家里面的那些如果相同,脑海里面瞬间就想起吸毒的场景。比如说,吸毒的那个酒店里面,有那种立式的电脑,如果在其他地方看到也有立式的电脑,摆放的位置也一模一样,脑海里面一下子就会想到吸毒的场景。   李庆安:想到这个场景,你是什么样的情绪呢?   岳舒聚:刚开始那几分钟,情绪非常难以控制,呼吸急促,特别特别渴望吸;然后,就马上回到那个地方,跟朋友拿上毒品一起玩。   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戒毒所里面的“立式的电脑”不可能诱发准本能反应,亦即毒品戒断反应。但是,对于岳舒聚而言,由于戒毒所的场景与他先前的吸毒场景相似,一看到戒毒所里面的“立式的电脑”,就想到了先前的吸毒空间――“那个酒店”及其“立式的电脑”。随后,他身上出现了准本能反应,亦即毒品戒断反应:“情绪非常难以控制,呼吸急促,特别特别渴望吸”。随后,他“就跟朋友拿上毒品一起玩”。   显然,D型条件作用涉及泛化现象的假设,是能够成立的。而且,这种泛化现象的后果,也是非常可怕的。然而,唯有依靠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和脑成像技术等研究方法,才能进一步检验该命题能否推论到其他成瘾者人群的问题。   532高级条件作用   D型条件作用形成之后,此时的准本能刺激,已经具有非条件刺激的功能。随后,若该准本能刺激与另一中性刺激相伴出现,可以进一步形成另一个D型条件作用。这种现象就是高级条件作用。   关于D型条件作用的高级条件作用,李庆安与成瘾者顾盼嘉的一段对话,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顾盼嘉:一天晚上,我在马路上走着呢,看见一辆小车。哎!这个车,尾号是1856。一个卖海洛因的大姐,手机尾号也是1856。我的心瘾就犯了,控制不住了。   李庆安:于是,你就给她打电话了?   顾盼嘉:想把自己心瘾压下去。我一直在想,要不要给她打电话?要不要复吸?要不要吸一次?要不要打电话?我不要打电话!我不要打电话!我不要打电话!最后,变成我打个电话吧。   李庆安:所以,你当时就直接拨了她的电话?   顾盼嘉:直接拨了。   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任何汽车牌照都不可能诱发毒品戒断反应。然而,对于顾盼嘉而言,由于先前形成的D型条件作用,“卖海洛因的大姐”,已经由中性刺激演变为准本能刺激,所以,她具有了非条件刺激的功能。随后,顾盼嘉又曾经多次打电话给“卖海洛因的大姐”。这就是说,“卖海洛因的大姐”(准本能刺激)与其手机尾号“1856”(中性刺激)多次相伴出现,因此,数字“1856”(中性刺激)也演变为准本能刺激。因此,无论是作为手机尾号的“1856”,还是作为小车牌照尾号的“1856”,都不再是中性刺激,而是准本能刺激,都会诱发准本能反应,亦即毒品戒断反应。   可见,D型条件作用涉及高级条件作用现象的假设,是能够成立的。而且,D型条件作用的高级条件作用现象,也是很可怕的。然而,唯有依靠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和脑成像技术等研究方法,才能进一步检验该命题能否推论到其他成瘾者人群的问题。   533辨?e   D型条件作用形成后,吸毒空间,亦即准本能刺激,已经能够单独诱发毒品戒断反应,亦即准本能反应。随后,若成瘾者接触到某个与准本能刺激相似或相关的刺激,那么,他将会作出选择性反应:(1)对准本能刺激作出准本能反应;(2)对相似或相关的刺激则不作出准本能反应。这种现象叫做辨别(discrimination)。   必须指出,“与准本能刺激相似的刺激”涉及与泛化相对立的辨别,“与准本能刺激相关的刺激”则涉及与高级条件作用相对立的辨别。因此,D型条件作用的辨别,与D型条件作用的泛化和高级条件作用,均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先就相对于泛化的辨别而言,岳舒聚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他看到戒毒所里桌子上的“立式的电脑”,会产生毒品戒断反应。这属于D型条件作用的泛化。他看到戒毒所里桌子上的《金刚经》一书,不会产生毒品戒断反应。这又属于D型条件作用的辨别。
  再就相对于高级条件作用的辨别而论,顾盼嘉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她看到车牌号为1856的小车,会产生毒品戒断反应。这属于D型条件作用的高级条件作用。她看到车牌号为0817的小车,不会产生毒品戒断反应。这又属于D型条件作用的辨别。   关于D型条件作用的辨别现象,需要依靠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和脑成像技术等研究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54D型条件作用假说的理论贡献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D型条件作用假说的理论贡献至少涉及4个方面。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与D型条件作用均属于应答性条件作用,而不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Skinner, 1953, p.65)。这就是说,经典条件作用与D型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均是刺激替代的过程,以中性刺激替代非条件刺激的过程,或者说,这是一个将中性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Skinner, 1953, p.53)。   然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与D型条件作用存在根本的区别。前者固然看到了应答性条件作用的可消退性,但是,完全忽略了应答性条件作用的不可消退性。而后者则注意到,有些应答性?l件作用具有可消退性,有些应答性条件作用则具有不可消退性。   究其原因在于,巴甫洛夫因过度关注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反复匹配对于应答性条件作用的影响,而完全忽略了不同性质的非条件刺激对于应答性条件作用的巨大影响。   例如,水和食物等生存必需品,香烟和酒类等特殊消费品,以及海洛因等毒品,统统属于非条件刺激。但是,它们的性质截然不同。   众所周知,因某个中性刺激与水、食物等非条件刺激反复匹配而形成的应答性条件作用,具有可消退的特征。   许多研究表明,因某个中性刺激与香烟和酒类等非条件刺激反复匹配而形成的应答性条件作用,虽然会遇到阻力,但是,最终表现出可消退的特征(Gulliver, Kamholz, & Helstrom, 2006; Hogarth & Chase, 2012; Martin, Martin, Lund, & Streissguth, 1977; Staiger & White, 1991; Thewissen, Snijders, Havermans, van den Hout, & Jansen, 2006)。   我们的访谈数据表明,因某个中性刺激与海洛因等毒品的非条件刺激反复匹配而形成的应答性条件作用,具有不可消退的根本特征。   总之,水和食物等生存必需品、香烟和酒类等特殊消费品,以及海洛因等毒品,属于性质根本不同的非条件刺激。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亦即应答性条件作用理论,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最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几乎所有普通心理学的教科书,都会详细地描述和解释该理论。   Yerkes和Morgulis (1909)的《巴甫洛夫的动物心理学方法》一文告诉我们,巴甫洛夫关于应答性条件作用的实验研究,大约开始于1901年左右。此时,巴甫洛夫52岁,距今117年。   在过去的117年里,涉及应答性条件作用的文献堪称卷帙浩繁,然而,都没有提及应答性条件作用的不可消退性。因此,D型条件作用假说发现应答性条件作用的不可消退性,弥补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关键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2)D型条件作用假说的出发点是探索吸毒、戒毒行为的前因与后果变量,为最终设计心理学取向的毒品预防和干预计划奠定理论基础。   D型条件作用假说可以从前因变量的角度,部分地解释吸毒或戒毒行为。具体而言,D型条件作用形成后,成瘾者每次重返曾经的吸毒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亦即准本能反应。这里的准本能反应,正是他吸毒或戒毒行为的一个前因变量。   如果成瘾者身上出现准本能反应,他该怎么办?要么吸毒,要么戒毒。他只有这两个选项。那么,他为什么要吸毒?他凭什么要戒毒?   D型条件作用假说难以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引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该理论涉及4个重要的概念: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先前的文献没有形象地解释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为此,我们特别建构了强化与惩罚关系模型。我们相信,该模型是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推进与创新。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借助强化与惩罚关系模型,兼顾成瘾者吸毒与戒毒行为的访谈数据,我们提出了涉及吸毒、戒毒行为与其后果变量关系的六个命题:第一,吸毒行为与正强化的关系;第二,吸毒行为与负强化的关系;第三,吸毒行为与负惩罚的关系;第四,吸毒行为与正惩罚的关系;第五,戒毒行为与正强化的关系;第六,戒毒行为与负强化的关系。这些命题直接涉及成瘾者身上出现准本能反应时该怎么办的问题。它们本身不仅是禁毒心理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禁毒心理学的实践问题。因此,这些命题对于禁毒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若以D型条件作用为本位,成瘾者身上的毒品戒断反应,亦即准本能反应,属于应答性反应。若以操作性条件作用为本位,成瘾者的吸毒、戒毒行为都属于操作性行为。   一方面,在D型条件作用中,准本能反应充当D型条件作用的后果;另一方面,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准本能反应又充当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前因。因此,准本能反应这种亦后果亦前因的双重角色,在D型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二者之间发生了内在的联系。   可见,虽然D型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但是,二者之间同样存在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说,应答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这是因为,D型条件作用属于应答性条件作用的范畴。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既有操作性行为的前因(亦即辨别性刺激),也有操作性行为的后果。但是,该理论并不承认,操作性行为的前因与应答性条件作用中的应答性反应,具有内在的联系(Skinner, 1953, pp.107-116)。
  因此,应答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命题本身,是D型条件作用假说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又一个理论贡献。   (3)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都将行为的动因置于环境的力量之中,将认知因素彻底排斥于行为的因果链之外。   与前两者不同,D型条件作用假说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均强调,认知因素在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调节或中介作用。二者还强调,替代性强化与替代性惩罚对于替代性行为或操作性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班杜拉没有将替代性强化区分为替代性正强化与替代性负强化,忽视了替代性正强化与替代性负强化的重要区别。他也没有将替代性惩罚区分为替代性正惩罚与替代性负惩罚,也忽视了替代性正惩罚与替代性负惩罚的重要区别。   D型条件作用假说将替代性强化?^分为替代性正强化与替代性负强化,并将替代性惩罚区分为替代性正惩罚与替代性负惩罚。无疑,这是对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推进与创新。   (4)D型条件作用假说提出了准本能刺激与准本能反应的新概念。提出这对新概念,有助于突出毒品戒断反应与本能行为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助于澄清D型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准本能刺激与准本能反应概念的提出,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又一个理论贡献。   实际上,准本能刺激与准本能反应概念的提出,对于人类毒品概念的正确认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的访谈数据表明,某个中性刺激与香烟和酒类等非条件刺激反复匹配而形成的应答性条件作用,虽然会遇到阻力,但是,最终表现出可消退的特征。这就是说,香烟和酒类不能将中性刺激转化为准本能刺激。   我们的访谈数据还表明,因某个中性刺激与海洛因等毒品的非条件刺激反复匹配而形成的应答性条件作用,具有不可消退的根本特征。这就是说,海洛因等毒品能够使中性刺激转化为准本能刺激。   可见,香烟和酒类与海洛因等毒品属于性质根本不同的非条件刺激,绝不可以将它们混为一谈。   然而,前人的众多著作,例如,Washton和Zweben(2008)撰写的《酒精与毒品问题对治的心理治疗实践:行有效之策》一书,无视酒类与海洛因等毒品的根本区别,而将二者混为一谈。这种分类,对于人类对毒品概念的正确认知,具有不可推卸的误导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D型条件作用假说特别强调,“毒品”概念仅仅涵盖鸦片和冰毒等毒品,必须将香烟和酒类排除在外。这种强调对于毒品预防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无疑,按照能否使中性刺激转化为准本能刺激的标准,将香烟和酒类严格区别于海洛因等毒品是D型条件作用假说的又一个理论贡献。   55D型条件作用假说的实践价值   D型条件作用假说的实践价值,主要是控制吸毒心理与行为。按照吸毒与否的标准,可以将人类群体划分为正常人群与成瘾者人群。无论是正常人群,还是成瘾者人群,都必须面临如何控制吸毒心理与行为的问题。接下来,文章先探讨正常人群吸毒心理与行为的控制问题,然后,将探讨成瘾者人群吸毒心理与行为的控制问题。   551正常人群吸毒心理与行为的控制   正常人群吸毒心理与行为控制的本质是毒品预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正常人群形成正确的毒品概念,意识到毒品的巨大危害,同时,帮助他们了解吸毒行为的前因与后果变量。建构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正常人群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此,基于D型条件作用假说,兼顾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我们设计了一种以深度访谈技术为核心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智问戒毒者模式。该模式强调,志愿者去戒毒所之前,须先学习和掌握“智问”的技术。“智问”二字表征智慧地提问。该模式假设,替代性正惩罚与替代性负惩罚,对于正常人群拒绝毒品、远离毒品,具有极其显著的效果。该模式将毒品预防教育巧妙地植入《教育心理学》课堂,其操作程序包括5个步骤。   第一步,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李庆安在讲解皮亚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等概念时,巧妙地引出关于吸毒的两个关键问题,以初步考察大学生的毒品认知偏差。   第二步,李庆安从《教育心理学》课堂的学生中招募禁毒志愿者。   第三步,以自主开发的《人生故事25问》为访谈工具,李庆安对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技能的培训,时间持续近3小时。   第四步,李庆安率领志愿者前往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在该所领导与民警的协助下,以该所的成瘾者或其家属为访谈对象,以《人生故事25问》为访谈工具,紧扣吸毒与戒毒行为的主题,让志愿者一对一地访谈成瘾者或其家属,时间持续近3小时。   第五步,志愿者们先将访谈录音整理为文字材料;然后,根据心理学原理,点评成瘾者的人生故事;最后,撰写其访谈经历的感想。   智问戒毒者模式对于大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可以达到何种效果?请阅读王言的一段感想:   《教育心理学》课程虽然只有短短5天,但是,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简要地叙述一些感想:   第一,对毒品的认识。去戒毒所之前,总感觉毒品离自己很遥远。但是,访谈后才知道:其实不然,毒品离我们并不遥远,毒品的威胁可以说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提高警惕,处处都是危险。当天下午,我得知,有一个成瘾者就是因为接过了陌生人递过来的一杯酒而染上了毒品。这也提醒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清楚地知道危险,才能帮助我们远离危险!   第二,对戒毒的看法。去戒毒所之前,我看到吸毒、戒毒都是在一些影视剧上。比如,网剧《余罪》。余罪作为警察,去毒窝中卧底,不得已接触了毒品;完成任务后,他凭借坚强的意志戒了毒。这些都给我一种错觉:毒品虽然难戒,但是,只要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再加上自己顽强的意志,是可以完全戒掉的。   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回答吸毒成瘾后能否戒掉的时候,我的回答是“能戒”。老师说,只要有能戒的思想,都很危险。我当时只是和大家一样笑了。但是,访谈结束后,我却再也笑不出来了。
  在与成瘾者的交流中,他们提到自己戒毒的经历,无论是生理上的毒瘾,还是心瘾,都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比如,有一个成瘾者,他第一次接触毒品(冰毒),就是在朋友的家里。当时,他觉得没什么好怕的,根本不相信一次就能成瘾。然而,事实证明,6个月后,当他再次来到这个朋友家中,马上就问了有没有上次的那种东西。结果,他的朋友拿出了海洛因,而这种毒品彻底毁掉了他的生活。可见,一旦接触毒品,基本上就等于断送了一生。   第三,对毒品危害性的认知。去戒毒所之前,我仅仅知道它是有害的,但是,对到底哪些是毒品,毒品到底有什么危害等问题,却没有清晰的、明确的认识。去了戒毒所,我才知道,毒品的危害是如此触目惊心。那天,和一个来自山东的成瘾者聊了很多。我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挣扎,他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对家人的愧疚,但是,更多的是他的无奈。当初,他和正常人一样,有着聪明的头脑和美满的家庭。但是,就是那一次,可能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几十秒,他的人生就偏离了正轨。而他也只能看着自己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开始,听他诉说其孩子的点点滴滴,来到戒毒所的种种改变,我确实感到很欣慰。但是,当访谈快结束时,我问他出去之后打算怎么办,他回答说,要尽量减少吸毒的次数,而不是彻底戒毒。这个时候,我才知道,那盏希望的灯灭掉了。   我不死心地跟他说,这怎么可能呢?只要你还想吸毒,就一定会越吸越多的啊。他的回答是,一万个人里面可能就有一个能完全戒掉的吧。我说不出话来。   我想,这次活动带给我最重要的是,看过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让我彻底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此外,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做一名禁毒志愿者,为禁毒工作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11、12、15和16日,李庆安为北京师范大学的95名本科生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日语系的王言仅是其中一员。课程结束后,王言等16名同学踊跃报名,成为禁毒志愿者。   日,王言等16名志愿者接受深度访谈技能的培训。   日,李庆安率领王言等16名志愿者,前往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对成瘾者或其家属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此外,、12日,日,以及日,李庆安分别组织了4次相关活动,42名学生先后成为禁毒志愿者。因此,58名禁毒志愿者先后参与了智问戒毒者模式。最终,他们都提交了厚重的作业,内容涉及访谈录音的文字材料、心理学点评和感想。   试以王言为例,分析智问戒毒者模式对于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重大意义。王言提交的作业,字数达13300余字,前文的感想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这部分感想就已经表明,去戒毒所之后,王言对毒品概念的认知,对成瘾者吸毒行为前因与后果变量的认知,以及对毒品危害性的认知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去戒毒所之前,老师提到毒品的危害性,王言和大家一样“笑了”。去戒毒所之后,她“再也笑不出来了”。正如她所说,毒品的危害是如此触目惊心:“一位成瘾者六套房抽进去了五套”;“为了吸毒,把刚买的冰箱一百块钱处理掉”;“一旦接触毒品,基本上就等于断送了一生”;“成瘾者只能看着自己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此,王言对于毒品“深恶痛绝”。   从D型条件作用假说、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有机整合的视角,可以深入地分析这些感受。王言看到,成瘾者因吸毒而“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属于替代性正惩罚。她看到,成瘾者因吸毒而“断送了一生”,这属于替代性负惩罚。王言去戒毒所之后,对于毒品“深恶痛绝”,这是替代性正惩罚和替代性负惩罚的叠加效应。显然,王言的种种感受,吻合于智问戒毒者模式的假设:替代性正惩罚与替代性负惩罚,对于正常人群拒绝毒品、远离毒品,具有极其显著的效果。   必须强调,王言是参与智问戒毒者模式的58位志愿者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智问戒毒者模式应当是一种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途径,值得毒品预防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   然而,要求所有大学生参与智问戒毒者模式,恐怕是不现实的。那么,对于无缘参与智问戒毒者模式的那些大学生,以及其他正常人群,又该如何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呢?   为此,从D型条件作用假说出发,兼顾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我们设计了又一种毒品预防教育模式――阅读成瘾者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正常人群通过阅读《绝对禁区:成瘾者心理访谈与解析》一书,实现毒品预防的自我教育。   为了撰写该书,在日至4月1日期间,李庆安以《人生故事25问》为访谈工具,对20位成瘾者或其家属,依次进行了5至7小时的深度访谈。李庆安、郑茜、曲晓光和赵静波以访谈的文字材料为素材,合作撰写了《绝对禁区:成瘾者心理访谈与解析》一书。   阅读过该书手稿的10多位大学生或中学生表示,该书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魔力般地抓住了他们的眼球,吸引他们一口气读完全书。   分析所有读者的感受后,可以认为,该书有助于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毒品的巨大危害,有助于读者生动而形象地认知吸毒行为的前因与后果变量,有助于提高读者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意识。   因此,对于无缘参与智问戒毒者模式的正常人群而言,阅读成瘾者模式应当成为一种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途径,值得毒品预防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   至此,我们从控制正常人群吸毒行为的角度,亦即毒品预防教育的角度,探讨了智问戒毒者模式与阅读成瘾者模式在毒品预防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从而探讨了D型条件作用假说的实践价值。   552成瘾者人群吸毒心理与行为的控制   成瘾者人群吸毒心理与行为控制的本质,是预防成瘾者复吸,帮助成瘾者戒毒。设计有效的戒毒模式,对于提高成瘾者人群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此,基于D型条件作用假说,我们设计了一种以斩?喑神?者与准本能刺激的联系为基本特征的戒毒模式――降伏心狼模式。该模式主要涉及5个假定。
  LI Tsingan1; QU Xiaoguang2; HUANG Xuan1   (1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Beijing Drug Control Education Base, Beijing 10002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and coding of the depth interviewed materials from 78 drug addic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the authors found an extremely common phenomenon: whenever drug addicts returned to a previous space where they used drug, they were attacked by the symptoms of drug withdrawal. This phenomenon couldnt be explained effectively with such learning theories as Pavlovs classical conditioning, Skinners operant conditioning or Banduras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canonical theories in the psychological textbooks. Accordingly, the authors formulated Type D conditioning hypothesis and investigated five related themes: (1)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drug; (2) three phases of Type D conditioning; (3)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ype D conditioning and classical conditioning; (4) from Type D conditioning to operant conditioning; (5) the prospect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es into Type D conditioning. Type D conditioning hypothesis is innovation for learning theories of classical conditioning, operant conditioning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Moreover, Type D conditioning hypothesis stands for innov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Western psychology by the 21st Chinese psychology. On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ist psychology for drug control, Type D conditioning hypothesis is innovation of antidrug psychology.   Key words: drug addicts; classical conditioning; operant condition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ype D conditioning; nonextinction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幼儿行为心理学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