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深空测控网有哪些技术难关?例如载人深空探测、非载人深空探测等!

  本书对喀什35m S/X/Ka三频段深空测控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技术实现进行了系统详实的描述,对Ka极窄波束条件下天线指向的热变形和阵风扰动修正、10kW 速调管功放、超低温制冷场放、微弱信号超窄带大动态接收机、氢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讲解。全书共14章,第1章介绍系统总体的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等内容; 第2章至第11章分别介绍各分系统的功能与技术指标、组成及工作原理、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解决途径; 第12章至第14章介绍了系统和分系统接口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指标测试方法。
  本书反映了我国深空测控通信领域的*新科研成果,具有系统性强、与工程实现结合紧密等特色,为我国深空网的高效运行、后续建设乃至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一套详实的基础技术资料,对航天测控通信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1深空测控通信系统的任务
1.1.2深空探测通信的特点
1.2系统功能与技术指标
1.3.1天伺馈分系统
1.3.3高频接收分系统
1.3.4多功能数字基带分系统
1.3.6数据传输分系统
1.3.10自动测试分系统
1.5.1系统信号流程
1.5.2常规测控模式捕获流程
1.5.3深空测控模式捕获流程
1.6.1一个目标的典型上/下行组合工作模式
1.6.2干涉测量工作模式
1.7系统指标计算分析
1.7.1系统品质因数分析
1.7.3测距精度分析
1.7.4测速精度分析
1.7.5测角精度分析
1.7.6遥测数传解调损失及分配
1.8系统距离零值标校
1.9.3近场聚焦法校相
1.10系统电磁兼容设计
1.10.1系统频率设计与干扰分析
1.10.2波束波导网络中的隔离设计
1.10.3原子钟屏蔽钟房设计
1.11系统安全性设计
1.11.2大功率极化开关的安全保护
1.11.3氢钟恒温箱安全性设计
2.4.2天线机械结构子系统
2.4.3天线控制子系统
2.4.4角编码/时码及极化控制单元
2.5.1波束波导设计技术
2.5.2波束波导馈电系统波束倾斜补偿技术
2.5.3高精度位置编码技术
2.5.4大口径天线副面调整技术
2.5.5大口径天线标校测试技术
2.5.6阵风扰动对天线的影响及补偿技术
2.5.7天线热变形及补偿技术
2.5.8波束波导镜面位置的调整方法
2.5.9天线反射体面精度测量及调整技术
2.5.10波束波导天线三轴中心位置的确定及测量方法
3.4.1发射分系统频率配置
3.4.2发射分系统电平分配
3.4.4X上变频器二设计
3.4.5发射中频开关矩阵设计
3.4.6S发射射频开关网络设计
3.4.7X发射射频开关网络设计
3.4.8发射测试开关网络设计
3.4.10S小环下变频器设计
3.4.11X小环下变频器设计
3.4.12分系统监控设计
3.5.1宽带大功率速调管技术
3.5.2大功率散热技术
3.5.3功率精确控制技术
4.2.3环境适应性要求
4.4.1高频接收信道频率配置
4.4.2小步进频率源设计
4.4.3接收信道增益噪温核算
4.4.4带内幅频波动分析
4.4.5常温工作模式下发阻滤波器指标要求
4.5.1超低相位噪声技术
4.5.2低温接收组件设计技术
4.5.3超导滤波器设计技术
4.5.4极低噪声测试及不确定度评估技术
第5章多功能数字基带分系统
5.4.3视频切换单元
5.4.4基带监控软件
5.5.1极低信噪比信号捕获技术
5.5.2极窄带锁相环跟踪技术
5.5.3低损耗解调译码技术
6.3.2监控体系结构
6.3.4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
6.4.1计算机硬件环境
6.4.2计算机软件环境
6.4.3客户机应用软件设计
6.4.4服务器应用软件设计
6.5.1网络访问安全防护
6.5.2计算机平台安全防护
6.5.3设备使用安全防护
6.6.1自动运行模式
6.6.4自动测试设计
6.7分系统对外信息接口
6.7.2网络组播接口底层传输协议
7.4.4GPS定时接收机/北斗定时接收机
7.4.5时码信号产生器
7.4.6时间信号巡检器与时间间隔计数器
7.4.8频率信号分配放大器
7.4.9脉冲信号分配器
7.5.1GPS共视接收机工作原理
8.4.4标校监控单元
8.4.5公共切换单元
8.5.1目标模拟源实现方案
8.5.2目标模拟源系统接入方式
9.4.1测试项目及测试点设计
9.4.2分机设计方案
9.4.3自动测试软件设计
第10章数据传输分系统
10.2功能与技术指标
10.3组成及工作原理
10.4.1计算机硬件环境
10.4.2计算机软件环境
第11章SLE服务终端分系统
11.2功能与技术指标
11.2.3实时处理速率指标
11.3组成及工作原理
11.4.1计算机硬件环境
11.4.2计算机软件环境
第12章系统内外接口关系
第13章系统结构工艺及布局
13.2地面深空站整体布局
13.2.1天线塔基内设备机房
13.3地面深空站基建工艺
13.3.1天线基础要求和整场要求
14.2系统G/T的近场聚焦法测试
14.4系统载波捕获时间测试
14.5测距捕获时间测试
14.6测速随机误差测试
14.7测距随机误差测试
14.8测距系统误差测试
14.9时频分系统测试
14.9.1频率稳定度测试
14.9.2单边相位噪声测试
14.10系统指标测试结果

  发射分系统主要功能是将多功能数字基带分系统送来的70MHz中频信号上变频转换成上行射频信号,再经高功率放大器放大到系统需要的额定功率后送至天线发射出去。地面深空站发射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上行功率输出高,S频段和X频段设计输出功率均为10kW。为实现此设计目标,在系统研制过程中需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1) 宽带大功率速调管技术;
  2) 大功率散热问题;
  3) 功率精确控制技术。
  在设备布局和结构设计上,发射分系统得益于波束波导射频传输体制的应用,所有设备均可以放置在塔基机房内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此外,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发射分系统设置了自动化监控、检测与故障诊断功能。
  高质量的发射频谱和操作管理的高度自动化是发射分系统的重要特征。
  3.2功能与技术指标|
  3.2功能与技术指标
  3.2.1主要功能
  1) 将多功能数字基带分系统送来的70MHz中频信号进行上变频,产生上行射频信号,分别为上行S、X频段射频,送高功放进行功率放大,输出系统要求额定功率;
  2) 提供大功率10kW功放与中功率1kW功放两种设备,其中10kW功放采用A/B双套热备份,1kW功放为单套;
  3) 工作方式有天线和负载两种,可自动或者手动切换,在大功率条件下切换波导开关要有相应保护措施,防止切换过程中对设备造成损害;
  4) 在高功放天线位和负载位都需配置定向耦合器,耦合输出一路射频小环信号送发射分系统小环下变频器;
  5) 具备本控、分控两种监控方式,能完成本分系统的自动检测、故障诊断、工作状态监视和参数设置等操作,监控每一个可更换模块,结果上报;
  6) 具有加去激励(停发功率)、主备切换、功率设置、自动电平控制(ALC)等控制指令接口;
  7) 功放在加功率上天线前,有声光报警,以保证天线附近人员的安全;
  8) 高功放必须实时响应系统其他设备的安全联动信号,收到信号后停发功率,消除安全隐患;
  9) 具备输入功率、输出功率、反射功率、设备状态显示功能,能够完成系统要求的自动测试功能;
  10) 具有过功率、过热、反射过大保护等保护功能;
  11) 具有关机延时热保护功能;
  12) 自动巡检设备工作状态,实时提供告警指示;
  13) 配备小环下变频器,用来接收功放耦合器或者上变频器输出的射频信号,变频后送多功能数字基带设备,配合系统完成遥控小环的检测比对;
  14) 具备自动测试检测点网络和检测点选择功能。
  3.2.2技术指标
  3) 输入中频频率: 70MHz(设计保证)。
  ? S频段: 带内(±1.5MHz)群时延变化≤3ns,24h绝对时延变化≤3ns。
  ? X频段: 带内(±1.5MHz)群时延变化≤3ns,24h绝对时延变化≤3ns。
  7) 功率稳定度:
  9) 单边带相位噪声: 发射非调制载波时,载波相位噪声不应超过以下包络。
  10) 频谱纯度:
  二次谐波≤-80dBc;
  三次谐波≤-85dBc;
  四次谐波≤-140dBc(10kW输出时,在X馈源喇叭入口检测)。
  二次谐波≤-75dBc;
  三次谐波≤-60dBc;
  四次谐波≤-60dBc(设计保证)。
  11) 三阶交调: 输入频率间隔为5MHz、总功率低于额定功率7dB的2个载波时,三阶交调比载波低29dB。
  12) 接收带内信号功率谱密度: ≤-190dBW/Hz。
  14) 开关隔离: 上天线和去负载方式隔离≥60dB。
  15) 测试耦合器校准精度: 优于±0.2dB。
  3.3组成及工作原理|
  3.3组成及工作原理
  发射分系统包括S频段和X频段2条上行链路,组成原理框图如图3?1所示。
  3.3.1分系统组成
  S频段上行链路包括S上变频器、S发射射频开关网络和S高功放。X频段上行链路包括X上变频器一、X上变频器二、X发射射频开关网络和X高功放,其中的X上变频器一与S链路的S上变频器的设备配置完全相同。2条链路共用部分包括发射中频开关矩阵和发射测试开关网络。2条上行链路中的S上变频器、X上变频器一、X上变频器二均为1∶1热备配置。S高功放和X高功放分别由1∶1配置的2套10kW速调管高功放单机、1套1kW固态高功放单机和大功率微波网络组成。
  发射分系统设备小信号部分以机箱为单位设置监控单元,各监控单元通过RS?422异步串口与监控分系统相连。S高功放和X高功放以机柜为单位,将自身所有设备的监控信息汇总后,分别通过以太网口与监控分系统相连。
  设备采用分布式电源供电方式,以机箱(分机)为单位,将系统提供的交流电源变换成自身所需要的各种电源形式。
  标校分系统的小环下变频器与上变频器共用本振,放到发射机柜中,包括S小环下变频器和X小环下变频器,均有A/B两套。

深空探测测控通信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深空探测测控通信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林墨I,张荣桥2 (1.中国空问技术研究院卫星应用系统部·原503所;2.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 (I.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l号100080;2.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北航世宁大厦) 一 (icylin@c'you.corn**010-) 摘要:为了满足21世纪我国深空探测任务的需要,本文根据国外深空探测测控通信系统的先 进技术归纳和总结了未来技术发展的8个趋势,为我国深空探测测控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 考. 关键词:深空探测;测控通信系统;发展趋势 I引言 月球和深空探测作为即载人航天工程之后中国航天战略的新大陆,将成为21世纪中国航天事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人类要进行深空探测,在深空探测任务中深空探测站为主体的测控通信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由于深空任务周期较长,通信距离长、时延大,链路带宽窄、接收信号微弱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深 空测控通信与卫星、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等地球轨道航天器的测控通信与地球轨道航天器的测控通信差别很 大,挑战更多,实现也更为困难。 为了解决深空探测器的通信时延、深空测角以及连续观测等问题,目前国际上采取的措施有:通过加 大地球上深空站的天线口径、提高射频频段、降低接收系统噪声温度、采用先进的信道编译码技术和信源 压缩技术等措施来克服巨大距离损失,天基光通信技术、运用差分甚长基线干涉仪(AVLBI)技术来提供 精确测角数据进行导航,立足于全球布设陆基深空网,来克服地球自旋影响,以提供全天时连续观测。 2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空探测通信测控技术发展迅猛,我们认为深空探测测控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2.1工作频段以X频段为主,并向Ka频段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X频段技术已得到广泛使用,分配给深空探测的X频段频谱几乎被完全采用。 目前的深空探测器的测控频率基本上采用X频段。Ka频段与X频段相比,信噪比高,可以提供的数据率 高。美国NASA将在2010年之前完成对DSN(DeepSpace Ka频段已经在卡西尼号(Cassini)深空探测器上得到了应用。 欧空局在澳大利亚西部的珀斯附近新建的35m深空站已经具备Ka频段下行接收能力,并且可以扩展 上行Ka频段能力:正在西班牙马德里建造的第二个35m深空站同时具备Ka频段上、下行能力。 2.2天线组阵技术 所谓天线组阵技术就是利用分布的多个天线组成天线阵列。接收来自同一信号源(深空探测器)发送 的信号,并将来自各个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合成,从而获得所需的高信噪比接收信号。 天线组阵相比单个天线具有如下优点: 1)在实际使用中的优点。对于大口径天线来说波束宽度相对较窄,因此天线指向误差就是个大问题。 指向精度要求的提高也使得大口径天线的制造越来越困难。天线阵使用121径较小的天线产生相对 宽的波束,因此更能容许指向误差。而且天线组阵可以增加口径效率。能够等效实现更大的天线 口径。 ‘2) 操作上的优点。天线阵列提供了更好的系统操作易用性、维护的灵活性和工作的可靠性。常规的 预防性维护可以在轮换使用不同天线,使系统全时满负荷工作。使用天线阵列,一个天线单元失 218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 2005年1月哈尔滨 效仅仅使得系统性能下降,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同时减少备份件所需要的费用,与全时全功能 工作的单个天线所必须的百分之百的备份件要求相比,天线阵列需要的备件数量要少很多。 3) 成本和花费上的优点。因为从重量和尺寸考虑,小口径天线更容易建造。大批量、自动化的制造 过程可以降低成本。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对于使用小口径天线阵来替代大口径单个天线进行 过成本估计,即便计算了附加的组阵多套

 阿根廷批准中国建设首个海外深空测控站

我国深空网将仅次于美俄

据外媒报道,阿根廷国会日前批准了中国在其境内建设深空测控跟踪站的决议,这将是中国拥有或租赁的第6个海外航天测控站,也是第一个海外深空测控站,航天人士表示,该站2016年建成后,中国深空测控网将仅次于美俄位居世界第三。

据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网站2月26日报道,继参议院后,众议院(下院)代表们于25日以133票通过,107票反对,通过了相关草案。

报道称,中方卫星跟踪站将建在阿根廷南部省份内乌肯(Neuquén),该项目总投资为3亿美元,占地月200公顷。据悉,该项目是中方开发月球项目的一部分,将在2016年投入使用。

阿根廷内乌肯省位于巴塔哥尼亚高原区

观察者网注意到,这个新建的航天测控站主要用于深空探测。所谓深空探测一般是指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太阳系的各个行星进行深入探测,二是天文观测。

深空探测意义重大,可以进一步解答地球如何起源与演变、行星和太阳系究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人类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地球的未来将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有利于人类积极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目前,应用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并称为航天技术三大领域,中国正在深空探测领域奋起直追。

随着探月工程逐步深入展开,中国深空测控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按照预定计划,中国将于2016年建成由3个测控站联网组成的深空测控网。

早在2011年1月,“嫦娥二号”卫星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根据任务需要和发展规划,中国在喀什测控站增建天线口径达到35米的测控设备,同时,在佳木斯测控站建设天线口径达到64米的大型深空测控站,这两个站在2012年完成改造、扩建工程,并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提供测控支持。

另外,还要在南美建设第三个拥有大口径天线的深空测控站,具备S、X和Ka三个频段功能的测控和数据接收能力,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月球探测器返回地球提供测控支持。

为什么需要再南美?地球是球体并且一直在自转,佳木斯站和喀什站充分利用了我国地域上的东西纵深,经过验证,其测控能力已可达到6400万公里。但这两个深空测控站还不能实现全天24小时覆盖,每天还会有8~10个小时的测控盲区,要保证连续的通信还得在中国背面的美洲建一个站。

由这3个测控站联网组成的中国深空探测网,将用于支持中国未来的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及其他深空探测任务。

据报道,这个位于阿根廷的深空测控站将使用直径长达35米的天线将帮助收集和下载各种探测到的数据,而卫星站的技术人员也将由中方提供。

阿根廷内务肯省中东部,隶属于巴塔哥尼亚高原区,区域地形特点以中低山为主,高度一般在800m到900m之间。

阿根廷方面透露,阿根廷政府至少可以获得卫星天线10%的使用权,即有权在卫星天线的可用时间内进行自己的研究项目。

一些反对派代表表示反对该草案,认为这一跟踪站可能将被用于军事用途。

另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月10日报道,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在访问中国期间,与中方在加强中阿军事合作方面达成了一致。双方合作共赢,中方将通过阿根廷,进一步打开拉美军售市场,而阿根廷也将受到中国帮助,提升该国军事实力。

报道称,中阿双方还在太空领域的合作达成了一致。中方将在阿根廷南部内乌肯省建立一个占地200公顷的航天测控站,将为中国的全球地面跟踪和控制提供一个至关重要的南半球节点。这一双赢的决定将帮助中国完善其卫星网络,有利于中国太空空间站的建设和探月工程的发展,阿方也可以从中方得到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信息。

查询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南美深空站项目已经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动土开始前期建设,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参建。

2014年10月,阿根廷成为第一个成功将自产地球同步通信卫星ARSAT-1送入轨道的拉丁美洲国家。该卫星能够提供大范围通讯电信业务,其中包括卫星电视业务、网络、信息传输以及在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和巴拉圭境内的电话通信业务。

当前,中国拥有(含租赁)的海外航天测控站共5个,分别是巴基斯坦卡拉奇站、肯尼亚马林迪站、澳大利亚当加拉站、西南非洲纳米比亚站以及南美洲圣地亚哥站。随着中国航天一次次赢得世界瞩目,由海基测控船、国内与海外陆基站点及“天链”中继卫星组成的强大测控网,正加速完善布局,海外测控站被誉为隐身于主流媒体报道之外的幕后英雄。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空测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