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卖假文物犯法吗假可以卖吗?

王先生买的“出土文物”

  玉石商人花1500元买下“出土玉瓶”,经鉴定是赝品

  想把“文物”交给国家 结果只能抱回家

  龙泉驿区文管所张所长称,此物是树脂做的,是现代工艺品,在市面上还比较常见,价值应该还是有几百元。但他对王先生的行为表示了肯定。“感谢你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他表示,能够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是值得赞扬的,这也说明市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在加强。“如果真的是文物,可以根据《文物法》,在精神和物质上进行奖励。”

  “要把文物上交给国家……”《盗墓笔记》里的吴邪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虽然没怎么看过这部网剧,29岁的王先生也有这样的想法。

  黄泥包裹着一个足球状的东西,一些龙凤雕饰的棱角从里面露了出来……昨日上午,做玉石生意的王先生在十陵一处工地外的菜市场看到有工地工人叫卖“出土文物”,他挤过去,掂量了一下眼前的东西。“挺沉!”他买下了东西,并联系到了龙泉驿区文物管理所,准备把这个文物上交给国家。 文管所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王先生,然而,在对这件“文物”的器形和质地经过分析后发现,这只是一般的现代工艺品,价值不过几百元,委婉告诉他,只能拿回家当做纪念了。

  路边买下“出土文物” 想交给国家

  昨日上午9点,王先生在十陵的菜市场买完菜回家,发现路边围了不少人,一个穿着迷彩裤,上身穿建筑工地服装的40多岁的男子,摆出了一个黄泥包裹的石头。

  据工人介绍,自己在附近的12号工地上班,开挖工地时挖出了这个东西,打算悄悄处理掉。 王先生挤进人群,看见这名男子卖的是一件黄泥包裹着的器物,有足球大小,一些龙凤雕饰的棱角从里面露出来,他上前掂量了一下,一只手还差点没提起来。“很沉,他说是玉瓶,可能有四五十斤。”

  对于玉器,因为工作的缘故,他也算内行。在看了该男子卖的东西后,他决定买下。王先生问了下价格,那人要2000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500元成交。

  他说,自己当时也急着回家,没多想。只是想到这是工地出土的,应该先交给国家。如果有用就给文物部门,如果没用就自己留作纪念。

  冲洗后发现 可能不是玉石

  王先生把“出土文物”拿回家,用自来水冲洗完上面的泥土,发现这东西并不是翡翠,也不是一般的玉石,而且是一个实心的,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材质。 不过,这块暗绿色的东西,像一个石墩,上面夹杂着一些黄褐色的斑纹,顶端还有一个桌球大小的石头,也雕刻着动物图案,仔细一看,能够辨认出来,上面的图案是十二生肖。 王先生自称,大学时学的是地质勘探,毕业后在地质部门上过班,后来自己独立经营玉石生意。

  “对玉石我太了解了,一看便知。冲洗过后,我感觉不太像是玉石。”不过,他仍然拿不准这个东西是不是出土文物。他表示,文物有两种价值,一种是考古价值,就是虽然东西不值钱,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能够有研究价值;一种是文物本身材质的价值,比如玉器。

  王先生还是辗转联系到了龙泉驿区文管所,准备将这“宝贝”捐给他们。

  昨日下午,在龙泉驿区文管所,工作人员都上前围着这个东西研究。“这种器物的形状在出土文物中是没有的。”龙泉驿区文管所张所长又敲了敲,“实心的,应该是树脂材料,用模具做出来的。”

  张所长介绍说,这应该是现代工艺品,在市面上还比较常见,价值应该还是有几百元。 他建议王先生可以拿回家,放在花园里欣赏。但他也对王先生的行为表示了肯定。“感谢你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他表示,能够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是值得赞扬的,这也说明市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在加强。“如果真的是文物,可以根据《文物法》,在精神和物质上进行奖励。” 王先生只得抱着工艺品回家了,他也表示,只能拿回去当做纪念了。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摄影报道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地摊前人来人往。杨征摄

刘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花387万元从权威文物鉴定专家那里买来的宋代汝窑瓷碗竟然会是赝品。

2004年3月,出于对国家权威部门专家的信任,刘先生通过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先生,从一文物鉴定专家毛某手里花了387万元购得所谓宋代汝窑瓷碗一只,并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具有杨先生等几位专家签字证明是宋代汝窑真品的鉴定证书。2005年8月,刘先生聘请五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对这件汝窑瓷碗进行鉴定,却发现竟然是赝品。他随即向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举报文物鉴定专家毛某诈骗,但一直没有音讯。2008年6月,他再次请国家级专家对该碗进行了鉴定,专家认为该碗系赝品,并出具了鉴定书。之后,丰台分局于2008年8月8日将毛某拘留。目前,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已经受理了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刘先生的经历绝非个例,因为在他的背后是一个日渐火爆却问题丛生的文物收藏市场。

文物收藏“变味”成谋利工具

位于北京朝阳区南三环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被称为国内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走进其中,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陶瓷、中外钱币等琳琅满目。市场里人声鼎沸,操着各地口音来淘宝的人络绎不绝。市场的保安告诉记者,逢节假日市场里“挤都挤不动”。

而另一处古玩市场,位于北京和平门的琉璃厂,更是以悠久的历史和种类繁多的古玩蜚声海内外。

潘家园古玩市场和琉璃厂的人气鼎盛只不过是国内文物收藏市场日渐火爆的一个缩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近几年国内的文物交易额呈直线上升趋势。记者查阅了相关数据发现,仅北京文物市场的交易额一年就有约11亿元人民币,而实际交易额还应远大于此。

“现在的收藏已经完全偏离了精神追求的轨道,而变成追求文物收藏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穷人指望着淘宝一夜暴富,富人指望着艺术品投资,获取巨额利润。这使得文物本身价值完全被淹没了。”知名文化学者、作家吴树如此看待当前的文物收藏热。

几百块钱的假文物可卖上千万

那么火热的文物收藏中,真品到底有多少?

“不夸张地说,90%都是假的。”吴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

吴树将目前的文物收藏市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市场是古玩店、古玩城、地摊、旧货市场;第二级市场是注册的艺术品经纪公司、国家所有的文物商店、拍卖行;第三级市场则是文物市场证券化。“这三级市场拍卖和交易的文物基本是赝品多于真品。”吴树称。

《北京商报》曾报道指出,目前国内文物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拥有超过30万从业人口,每年收入超百亿元。

长期从事文物鉴定工作的北京博玩雅集文物鉴定中心经理张振发认为,对于文物造假,需要首先界定好“造假”这一概念,“不是所有的文物造假都是造假,比如汝窑是一种北宋的技术,目前已经不再烧制,但是很多人重新去烧制汝窑,这应该属于艺术传承而不能视做造假。但是很多人把现在烧制的汝窑产品当做北宋的去卖,这就属于造假了。”

造假的文物能卖多少钱,与交易场所有很大关系。张振发说:“一件造假文物,成本可能也就几百块,多则几千,在古玩城卖,可以卖到几万,如果进入拍卖行拍卖,可能卖到上千万。”

至于目前文物收藏市场造假泛滥的原因,吴树将之归结为“造假无罪”。他认为,目前我们虽然有文物保护法,但是与现实相比是滞后的。记者随后查阅了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在第七章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众多行为中,并未提到制造、买卖假文物是违法的。这就使得在打击文物造假、售假行为层面,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造成目前“买卖真文物违法,买卖假文物不违法”的怪象。

文物鉴定市场混乱,给钱就可出具鉴定

在琉璃厂,记者随机询问几位来此购买古玩的消费者如何鉴定所买物品的真伪,他们大多表示,会在购买时找专业的鉴定师或权威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但是,鉴定师和鉴定机构真的可靠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大的古玩城,随处可见挂着“文物鉴定中心”牌子的商店。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洋告诉记者,“这些鉴定中心很多只是一些民间的鉴定机构,其出具的鉴定书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

对于目前的文物鉴定市场,张振发用“管理机构乱,鉴定人乱,管理规范乱”来概括。在他看来,目前的文物鉴定市场并没有单独的主管部门,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协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结果,就是谁也管不了,谁也管不好,而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没有颁发专业鉴定资格证明的部门。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文物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这使得文物鉴定的造假者有恃无恐,即使相关部门发现了鉴定造假行为也苦于没有法律依据,很难对其进行处罚。

针对文物鉴定市场的混乱,张振发认为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主管部门来管理,同时制定一部比较明确的法律规范,“可以由国家统一组织现场考试,让应试者现场进行鉴定,考试合格的人进行备案。此外,对文物鉴定造假要严厉打击,只要有一次造假就取消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的资格,同时进行巨额罚款,让他们不敢再造假。”

吴树表示,对文物鉴定市场的管理,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国外对文物鉴定行业的管理非常严格,只要造假立刻就逐出行业,同时追加巨额罚款,严重者甚至要被关进监狱。”

文物司法鉴定制度落后,消费者维权难

文物造假泛滥以及鉴定市场的不规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者容易受骗。而由于文物民事诉讼中现行法律法规的滞后,导致消费者即使发现上当,也很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其合法权益。

刘洋曾代理过多起文物民事诉讼,在他看来,消费者之所以维权难主要在于目前我国的文物鉴定制度存在弊端,“我们在代理文物民事诉讼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在文物的司法鉴定方面。”

“文物鉴定能力不同于其他鉴定,靠科学仪器是检验不出来的,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仅这点就使选择鉴定人非常难。消费者需要鉴定的时候却往往不知应该找谁来鉴定,即使找到了鉴定人,由于鉴定人资质的问题,也很难起到作用。”

刘洋认为,当前我国文物司法鉴定制度较为落后,“根据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及司法部同年修订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我国司法鉴定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但是文物司法鉴定却并未列入其中。目前文物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仅为文物刑事司法鉴定,并没有开展民事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职责和权力,这造成在文物民事诉讼中文物司法鉴定变得非常艰难。”

针对文物民事诉讼中的问题,刘洋建议将文物鉴定规范列入人大立法计划,出台文物鉴定法,以规范文物鉴定行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我是民工,刚在工地里挖的这个玉龟,500元,贱卖了。”合肥街头,一个带着安全帽,浑身粘满泥巴的男子蹲在马路上兜售一只“玉龟”。男子一副民工模样,而地上的这只玉龟粘满泥土,一副出土文物的样子。

男子在兜售期间,不断有过路的行人围观,而男子不时还用粘满尘土的手将玉龟上的泥土搓掉,露出玉龟“本来面目”。

其间,有一个穿橙色上衣,提着挂包的中年女子开始蹲在地上,和男子讨价还价,吸引了一些路人。

大约10分钟左右,橙衣女子称去银行取钱,一红衣男子又加入讨价行列。最终“玉龟”被一小伙子以300元的价格买走。

小伙子走后,“民工”立即将头上的安全帽取下,夹在自己的怀里离开,一边点钱,一边打电话。这俨然就是一个骗局,在合肥乃至全国很多地方发生过类似事件,虽然大部分市民将信将疑,但最终还是有人认为捡了便宜,将“玉龟”买走。而这种“玉龟”,大多是仿古工艺品,有的就是树脂造,骗子用泥巴涂在上面,谎称刚刚出土的古董,成本不过几十元。

然而,事出还是让人意外,一个小时候,那位“民工”再次出现在相同的位置。只见他蹲在地上兜售另外一只“玉龟”,其说法也和前面如出一辙,称自己刚刚在工地上施工时挖出来的,准备廉价500元卖掉。

在“民工”蹲在地上兜售玉龟的时候,先前那位提包的橙衣女子再次出现,蹲在“民工”男子对面,和“民工”讨价还价,吸引了几个路人围观。

随后,一个推着孩子逛街的老人用三百元和“民工”成交。

而此时记者突然发现,旁边一个穿红色上衣的男子碰了一下那位“民工”,只见那位“民工”将安全帽收起夹在怀里,迅速离去。

此刻记者发现,原来这位兜售“玉龟”的“民工”有两个“托儿”,分别是橙衣女子和红衣男子。

在之后的时间里,“民工”再也没有出现。据悉,这种街头兜售假古董的行为,屡次在全国各地上演 ,但依然有人着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卖假文物犯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