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E光子CT能量为什么不是E=ch/2λ,而是E=ch/λ?

关于高中波尔原子理论能级问题
问题描述:
关于高中波尔原子理论能级问题到底是电子跃迁还是原子跃迁?事实是电子改变轨道,可为什么书上说是原子跃迁?
问题解答:
都是对的.电子的轨道就是原子的能级.原子的能级直接体现就是电子轨道分层!不过,一般我们都说“原子激发,退激”;“电子跃迁”.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1.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愈远能量愈高;  2.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 h/2π的整数倍决定;  3.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辐射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和能量之间关系由 E=hν给
http://iai.gdedu123.com/phy/phy_05/html/bohrengl.htm
是这样的,楼主在上段的叙述中同时调用了经典、波尔及现代原子理论,所以就产生了不一致.经典电磁理论认为运动的电子会激发电磁场使得经典原子理论不能自圆其说,为此波尔才提出他的原子能级假说,处于定态的某一能级电子是不产生电磁波的,到这里原子理论已经开始试图放弃一些经典理论.而核外电子的概率分布或者说电子云假说是现代的原子理论
A、中巴耳末系是指氢原子由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释放的光子,6种光子中从n=4→2与n=3→2的属于巴耳末系,即2种,A正确;B、n=4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产生光子的能量最大,根据E=hcλ知,波长最短,故B错误;C、从n=2能级跃迁到基态释放的光子能量为13.6-3.4=10.2ev,若能使某金属板发生光电效应,从n
A、n=4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产生光子的能量最大,根据E=hcλ知,波长最短,故A错误;B、中巴耳末系是指氢原子由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释放的光子,6种光子中从n=4→2与n=3→2的属于巴耳末系,即2种,故B正确;C、n=4能级的氢原子具有的能量为-0.85ev,故要使其发生电离能量变为0,至少需要0.85eV的能量
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当这些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辐射光子的种类为C2n=C24=6种.故选:D.
A、根据Em-En=hv,由n=4能级跃到n=1能级产生的光子能量最大.故A正确B、由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产生的光子频率最小,故B错误C、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可能发出光子频率的种数n=C&24=6.故C错误.D、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能量E=13.6-3.40eV=10.2e
(1)A、核外电子从高能级n向低能级m跃迁时,辐射的光子能量△E=En-Em=hγ,故能级差越大,光子的能量也越大,即光子的频率越大,根据γ=cλ可知频率越大,波长越小,又波长越大,越易发生明显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由图可知当核外电子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时,能级差最小,所以放出光子的能量最小,频率最小,波长最大,故
王吉平“学好物理难”“教好物理更难”这已成为高中师生的普遍看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如何才能教好物理?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主要课题.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影响学习物理的因素固然很多,解决方案也应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先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可以这么说,没有积极性而要学好物理是不可能的.而
A、巴耳末系是指氢原子由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释放的光子,6种光子中从n=4→2与n=3→2的属于巴耳末系,即2种,故A正确;B、n=4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产生光子的能量最大,根据E=hλC知,波长最短,故B错误;C、从n=2能级跃迁到基态释放的光子能量为13.6-3.4=10.2ev,若能使某金属板发生光电效应,从n
一般说高能粒子束电离能力强.激光的电离能力根具体物质有关,有些物质对特定波长的激光比较敏感.
无法解释较复杂原子的光谱现象,这只是波尔原子理论的局限性,不能说是错误的!
1、这里的“定态”是不连续的,这是玻尔的原子理论的假设之一.2、如果这些能量不足以使它跃迁,则原子不会吸收这些能量.如果提供的能量不足以使原子电离(电离能等于基态能量的绝对值),且这些能量不是等于任意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原子也是不会吸收这些能量的.3、如果是向较低能级跃迁,放出能量,通常是以光的形式放出. 再问: 对于第
因为电子轨道在能级上仍是以驻波形式出现的,这个德布罗意证明过.所以可以理解为仍是对应的.
1.能级公式是从薛定卾方程推出来的,很麻烦的.大学物理书上有.2.你可以将这个波尔模型类比为卫星绕地球的模型,电子(卫星)在一定轨道上运行,满足能量(机械能守衡),可以想象,如果卫星想要到更高的轨道上去是不是要消耗自身携带的能量?所以电子也是如此,到高能级的话能量就越高,电势能与动能的增减也不一定,你可以参考卫星的模型
eV就是电子伏特 是功能单位 1eV=0.91*10^(-30)J与光的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能量W=hf=hc/拉吗他 得到单位是J 除以0.91*10^(-30) 单位就是eV
λ=c/ν hν=Em-En (m>n) ∴ {λ=cν/(Em-En) }应改为∴ λ=ch/(Em-En)=(6.63*10^-34) * (3*10^8)/ [(1/4-1/9)* 13.6*1.6*10^-19]=6.58*10^-7(m)在计算中先通分再乘除,若先化简再乘除则λ=ch/(Em-En)=(6.6
也可以说是原子跃迁,因为,原子从一种能量级跃迁到另外一种能量级. 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原子需要吸收能量,所以,能量变大.电势能是增大的,速度变慢,动能增大,动量减小.
光子photon 原始称呼是光量子(light quantum),电磁辐射的量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规范粒子,记为γ.其静止量为零,不带荷电,其能量为普朗克常量和电磁辐射频率的乘积,ε=hv,在真空中以光速c运行,其自旋为1,是玻色子.早在1900年,M.普朗克解释黑体辐射能量分布时作出量子假设,物质振子与辐射之间的能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能量为了100eV的自由电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是多少?
问题描述:
能量为了100eV的自由电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是多少?
问题解答:
按照德布罗意波波动性:E=hν => ν=E/hλ=c/ν => λ=ch/E (其中,ν是电子对应的德布罗意波频率,h是普朗克常量,E是能量(你得换算成焦耳1ev=1.6×10^-19J),c是光速常量)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根据公式(^1/2表示开方,V表示波长)V=h/[(2mE)]^1/2 (m是质量,电子质量是9.1*10^-31千克)把数据代入公式就可以了
概念搞混.你说的e=hv应为ε=hv,ε是带电谐振子吸收或发射的能量单元,即振子频率为v的能量子,物体辐射或吸收的能量是能量子的整数倍,即ε=nhv.而E=mc^2是物体的所有能量.ε与E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半斤八两的关系.
假设激光管在时间Δt内发出n个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hυ,激光管在时间Δt内发出的光能为n*hυ,所以,激光管的发射功率Pw=nhυ/Δt.
λ=h/pp=(2mKE)^0.5该电子德布罗意波的波长=(6.62x10^(-34)J‧s)/(2(9.1×10^(-31)kg)(13.6x1.6x10^(-19)J))^0.5=3.33x10^(-10)m=0.33nm不知道对不对 再问: 嗯!谢谢!但是k是什么? 再答: k=2 pi/λ k=(2
正确,德布罗意波的波长=h/p,h为普朗克常量,一定的p唯一确定了其德布罗意波长. 再问: 很遗憾,参考答案说这句话是错误的 再答: 参考答案错了,毫无疑问。不过参考答案可能是基于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即便存在也极其小,从而在实验上目前还无法证实这个角度去说该命题错误。但即便从实验的角度去理解,也不能断定原命题一定错误
宏观物体也有德布罗意波,但由于宏观物体的尺寸在乘以普朗克常数后,其波长的尺度太小,无法和原物体比较.德布罗意波主要还是指在微观世界中,尤其是量子效应. 运动物体如不特别说明一般是和观测者相比较的,此时的观测者大多又是相对静止的,例如地球. 如在相对论中讨论这个问题,那么观测者所在的局域非常重要,离开了相对运动的对象,物
这个,请注意ε=hν是一个光量子的能量表达式,黑体辐射是许多量子向外辐射,可不是你想的ε-ν的关系,而是黑体辐射出射率(单位时间单位表面积所发射的频率在v附近的单位频率区间的电磁波能量)与v的关系.所以真心不是你讲的关系.一般,物理用P(ν)-v表示辐射的函数关系.综合两公式,真心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瑞利-金斯公式是
子弹的动量为P=mv=10x10^-3kg*10^3m/s=10kgm/s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波长蓝布他=h/P=6.63*10^-35m希望对你有帮助.
根据两轨道的能级差等于光子能量,E-E′=hγ=hcλ,所以E′=E-hcλ.量氢原子处在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光子的能量最大是从n=4跃迁到n=1时辐射的,故n=4跃迁到n=1时波长最短.故答案为:E-hCλ,4,1.
由WA=hγ0即得:WA=6.63×10-34×4.0××10-19&J该单色光的频率为:γ=cλ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m=hγ-WA代入数据解得:EKm=hcλ-WA=6.63×10-34×3×-6-2.652×10-19=6.0×10-20J
根据德布罗意波长公式λ=hp二者动量之比:p1p2=m1v1m2v2=则λ1λ2=p2p1=1200故答案为:1:200.
小汽车的动量为p=mv=1×10 3 ×40 kg·m/s=4×10 4 kg·m/s 小汽车的德布罗意波波长为
既然宣称了原子处于基态,则意味着原子处于最稳定态(能级最低),其最外层电子的能级必然低于自由电子能级.原子吸收电子的行为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很简单,到下一个电子填入轨道时的能级高于自由电子时,此时即使填入轨道了也会因为能量较高而不稳定.所以说,任何符合直觉和统计规律的演化行为总是从高能量态变到低能量态,问题中吸收电子的
电池容量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属性,是最多可消耗的化学能吗?——可以这样理解.但是,一般电池容量直接给出的是电量,例如毫安时,乘以电压才可以求得能量.电路中的自由电子是导线中的还是电源提供的?——是导线中就有的.电源的作用就是驱动它们做定向运动.
物质波,又称德布罗意波(概率波)指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几率.量子力学认为物质没有确定的位置,它表现出的宏观看起来的位置其实是对几率波函数的平均值.有波一定有能量,λ=h/p,p动量,λ为波长.
自由电子和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停变换的.自由电子撞击绕核运动的电子,能量转换后,自由电子被束缚,而绕核运动的电子获得动能脱离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当然自由电子只要恰好运动到原子核附近,又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是撞击电子或是原子核)失去足够的动能,它就被原子核俘获了. 再问: 你所说的绕核运动的电子不是外层电子吧?
能量是守恒的,能量可以转变为质量,质量也能抓变为能量,转换公式就是质能方程E=mc^2,质量只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学过量子力学你就知道,任何有质量的物质都是含有能量的波,叫做物质波或者德布罗意波,质量到底是什么玩意,到现在还没搞明白呢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为什么 能量=质量x光速的平方
问题描述:
为什么 能量=质量x光速的平方
问题解答:
E=mc^2这个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m是质量 c是光速 E是能量 导出方式:要想导出这个你首先要认可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假设:1、任一光源所发之球状光在一切惯性参照系中的速度都各向同性总为c 2、所有惯性参考系内的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如果你的行走速度是v,你在一量以速度u行驶的公车上,那么你当你与车同相走时,你对地的速度为u+v,反向时为u-v,你在车上过了1分钟,别人在地上也过了1分钟——这就是我们脑袋里的常识.也是物理学中著名的伽利略变幻,整个经典力学的支柱.该理论认为空间是独立的,与在其中运动的各种物体无关,而时间是均匀流逝的,线性的,在任何观察者来看都是相同的.而以上这个变幻恰恰与狭义相对论的假设相矛盾.事实上,在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前,人们就观察到许多与常识不符的现象.物理学家洛伦兹为了修正将要倾倒的经典物理学大厦,提出了洛伦兹变换,但他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为何发生,只是根据当时的观察事实写出的经验公式——洛伦兹变换——而它却可以通过相对论的纯理论推倒出来.这个不能帖图,不然我把公式给你帖出来,你可以自己到网上去查一下洛伦兹变换的公式.然后根据这个公式又可以推倒出质速关系,也就是时间会随速度增加而变慢,质量变大,长度减小.公式写起来也很麻烦,我只写一个质量的,其他你可以到网上查到——m=m0/sqr(1-v^2/c^2).其中sqr是开根号的意思,m是该物体的实际质量,而m0为静止质量,m-m0就是物体的通过运动所多出来的质量.一个物体的实际质量为其静止质量与其通过运动多出来的质量之和.当外力作用在静止质量为m0的自由质点上时,质点每经历位移ds,其动能的增量是dEk=F·ds,如果外力与位移同方向,则上式成为dEk=Fds,设外力作用于质点的时间为dt,则质点在外力冲量Fdt作用下,其动量增量是dp=Fdt,考虑到v=ds/dt,有上两式相除,即得质点的速度表达式为v=dEk/dp,亦即 dEk=vd(mv)=V^2dm+mvdv,把爱因斯坦的质量随物体速度改变的那个公式平方,得m^2(c^2-v^2)=m02c^2,对它微分求出:mvdv=(c^2-v^2)dm,代入上式得dEk=c^2dm.上式说明,当质点的速度v增大时,其质量m和动能Ek都在增加,质量的增量dm和动能的增量dEk之间始终保持dEk=c^2dm所示的量值上的正比关系.当v=0时,质量m=m0,动能Ek=0,据此,将上式积分,即得∫Ek0dEk=∫m0m c^2dm(从m0积到m)Ek=mc^2-m0c^2 上式是相对论中的动能表达式.爱因斯坦在这里引入了经典力学中从未有过的独特见解,他把m0c^2叫做物体的静止能量,把mc^2叫做运动时的能量,我们分别用E0和E表示:E=mc^2 ,E0=m0c^2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你说的是化学上的质量守恒吧,化学上的质量守恒其实是一种近似守恒,因为在化学反应中,涉及的能量变化非常的小,即质量的亏损也非常的小,1J能量的变量,大约只会引起1.1 X 10e-9克的质量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用非常精确的秤,是可以称出这种微小的变化的.质能方程主要应用在物理变化上(核聚变、裂变反应),1克的质量
这是爱因斯坦的重要发现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第一步:要讨论能量随质量变化,先要从量纲得知思路:能量量纲[E]=[M]([L]^2)([T]^(-2)),即能量量纲等于质量量纲和长度量纲的平方以及时间量纲的负二次方三者乘积.我们需要把能量对于质量的函数形式化简到最简,那么就要求能量函数中除了质量,最好只有一个其它的变量.把([L]^2)([T]^(-2))化简,可
我的回答具有探讨性:能量是过程量,是物质运动产生的.空间和质量是状态量,是标示戒定量.物质的运动可认为是空间与质量的复合运动,空间与质量复合运动中的界定对外界的探测及效应是形成能量的根由.我所说的很别扭、很拗口.如有疑惑与兴趣,欢迎进入我的百度空间查阅:物质探索新观念《惯性定律在物质世界中的新面貌》.再会!
小学生就不要研究那么深嘛这是爱因斯坦那极少人才看得懂的狭义相对论中的一个结论即使是普朗克也只是借用了爱因斯坦的公式提出假说最终构成量子学说的一部分你只要知道当物体加速时质量会增加,譬如光,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波,波当然是没有质量的,但光当运动时就会有质量,这个质量被叫做动质量.我知道的就这些的,望采纳 再问: 如果我不说卧
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有啊,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释放的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E=MC2).
转换方式是正粒子个反粒子在一起发生湮灭和真空中产生正粒子和负粒子对,如果正负粒子在黑洞周围产生,可能会由于黑洞的引力使得一个粒子进入黑洞而另一个粒子逃离黑洞,也就是产生黑洞蒸发的现象.
是的!关键是你得把能量都释放出来. 再问: 那么,当物体达到光速时,其质量将变得无穷大,这句话是怎么算出的, 再答: 因为有式子mc²÷√(1-u²÷c²)
你是非常复杂的 特别是光 的 因为有方向和大小 我也问老师 大学好像要学另外的2种法则 就如内积差不多 不用的平方 含义是不同的哈至少这是我认为的数学与物理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所认识的都是数学上的 再问: 我……问的是物理上的。就是上面的能量公式,为什么是C2?这个平方是什么意义? 再答: 我也不是很懂啊 其实这个公式就
E=MC^2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M代表亏损的质量,C是光速. 理解的关键是:质量的变化△M对应的能量变化△E,所以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也写成 △E=△MC^2 设一静质量为m0的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加速至接近光速c的速度,走过s的位移,则有: dE=F ds d后代表积分变量,代表积分区间 ^代表指数形式,m代表动质量,m0
第一 感情产生 是生理发育的结果 第二 感情表现为 性成熟 肾上腺分泌 第三 用佛落易德 性本能说 是 力必多的结果第四 感情虽然无形,但必须以肉体为载体.生理健康为保障第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物理学里应用.与医学,心理学 以及其他的学科 哲学等 有交叉意义,但无深入的内在联系,第六各大学科 独立研究 不适合互相交叉
不可以这样算的啊,这是人家爱因斯坦发明的,你怎么可以有本事再造一个
此公式可得出:一切物质都潜藏着质量乘以光速平方的能量由此可解释为什么物体运动速度不可超过光速
对于辐射,如光,根据电磁波公式可算得能量E与动量p有关系:E=pc,可定义质量m=p/c=E/c^2. "能量=质量与光速平方乘积"可以理解为一定质量m可以转化为对应能量E=mc^2的辐射,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就是利用链式反应中损失的那点质量转化成的巨大能量辐射产生的.爱因斯坦的推导利用运动物体辐射光子造成质量损失和动
原子核在核聚变或核裂变时,会损失一些质量,释放一定的能量.损失的质量与释放的能量有一个正比例关系,运用的公式是E=mc2 .如果原子核在核聚变或核裂变时,知道损失了多少质量,就可以计算出释放多少能量.
光子是目前已知的本真能量形式,就是能量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如果要问为什么能量以光子形式体现,就如同询问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一样,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只能等待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现.
亏损的那块是结合能,在质子和中子结合为原子核时将其视为质量. 再问: 不懂 能不能解释清楚点?原子核等于质子加中子, 为什么能量公式里面的质量是 质子加中子 还要减原子核 再答: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但当原子核分裂成质子和中子时,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这就是质量亏损的部分,即质能转化。再问: 那这公式为什么是E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如何判断某种金属晶体是哪种堆积模型
问题描述:
如何判断某种金属晶体是哪种堆积模型如铝是哪种堆积?
问题解答:
这个只能靠记忆.没有好办法六方最密堆积: 铍、镁、钛、钴、锌、锆、锝、钌、镉、铪、铼、锇……面心立方晶体:铝、铜、镍、金、银、铁(γ)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形状都是平行六面体没错,但大小到底是多少,不是根据图上就能看出来的,而是需要从晶胞参数才能知道的(a等于多少,b等于多少之类的).之所以选择使用平行六面体,是因为比较符合我们的三维空间观念,比较容易确立晶胞当中的原子坐标.而且严格说来形状也还是有差别的,其中,面心立方和底心立方还有简单立方都是正方体(三条棱一样长),
看距离一个原子最近的原子数有几个,要对这两种堆积方式有了解,仔细推敲.
解题思路: 根据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分析晶胞中原子的配位数和晶胞占有的原子数。解题过程:
熔点在1000度左右,可以判断为金属晶体或是原子晶体,而"固体易导电"所以就只能为大部分的金属晶体以及石墨
金属晶体体心立方堆积不是最密堆积,空间利用率只有68.02%,而A1、A3的空间利用率均为74.05%.体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为立方体,顶点和体心均有球且相切.A1就是立方面心,ABC型;A3是AB型
解题思路: 三种方法一般可以从物理性质上进行快速判断。解题过程: 解析:三种方法一般可以从物理性质上进行快速判断: 原子晶体一般高硬度、高熔沸点,离子晶体次之,分子晶体熔沸点最低,而金属晶体具有延展性、导电性,熔沸点有的很高(如钨),有的很低如汞最终答案:
离子晶体:熔融导电,水溶液可能导电(取决于溶解度)分子晶体:水溶液可能导电(取决于是否电离)原子晶体:一般不导电金属晶体:固体导电,一般其导电能力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熔融时导电性能极差)一般情况下,熔融导电的可以确定为离子晶体了,常温固体导电的是金属各种情况都不导电的可能是原子晶体也可能是分子晶体水溶液导电的可能是离子
原子晶体 硬度要大很多 并且熔沸点很高 不溶于一般的溶剂 多数原子晶体是绝缘体(Si Ge 特殊) 原子晶体的表示: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分子 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常见原子晶体:某些非金属单质( 金刚石 B Si Ge 等);某些非金属化合物( SiO2 SiC金刚砂,BN等)分子晶体分子间是以范德华力作用相结合的,分
离子晶体最简单,含离子键的就是离子晶体,离子晶体必然含离子键,水分子,CO2分子,金刚石这些东西肯定不含离子键吧,这个一般人都能分得清.主要是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这两种晶体一般(分子晶体中稀有气体不含)含共价键.但原子晶体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晶格能大,熔沸点高.而分子晶体可以以单个分存在,这个也很好理解,比如水分子,CO
由光子能量公式E=hf=hcλ和动量公式P=mv=hλ知,A、B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等于A、B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l;由EA=E1-W和EB=E2-W联立得W=EA-2EB.答:A、B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为2:l;金属的逸出功为W=EA-2EB.
应该是微观的排列方式不一样导致的 ,但是微光的讲,它们的每一个原子也是不一样的,而原子正是决定物质性质的根本原因,.分子晶体是自由化的,一团一团的存在 ,你可以这样认为.金属晶体是有一个总体框架,然后一个一个的电子在里面游动.原子晶体是一个一个的原子紧紧地爱在一起.离子是在溶液中受到溶液的作用而分离后的现象.一切作用都
用显微镜,最好用光学显微镜 再问: 我说的是从化学式判断 再答: 这个只能看经验了,晶体排列属于物理范畴,你说的是化学键夹角还是什么再问: 那你就举例子吧,多多益善 再答: 从物理形态来看,晶体排列有很多种,首先看物态:气、液、固,还有比较出名的一种:液晶,夹在固液之间。 一般而言,气、液态无固定形态排列,固态根据不同
要了解他们的结构才行,石墨是层状的正六边形结构,一个原子有三个C-C键每个C-C键为两个原子所共用,所以平均一个原子1.5个C-C键;金刚石是六边形的立体结构,每个原子有四个C-C键,每个C-C键为两个原子所共用,所以平均一个原子2个C-C键;SiO2的结构是Si=O=Si所以每个SiO2分子含有四个Si-O键,P4,
主链——是最长的那条碳链 CH3支链——指的是取代基 I同分异构体 书写时,注意主链从长到短(如C6H14 CH3-CH-CH2-CH2-CH3 是五碳链CH3CHCHCH3 是四碳链) I I CH3 CH3 CH3CH3 CH3 CH3 I I支链从整到散CH3CH2CHCH2CH3 这是乙基(整) CH3CHCH
原子晶体 相邻原子之间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由原子组成.比如SiO2,碳化硅,金刚石等.离子晶体 由正、负离子或正、负离子集团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晶体称作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或离子集团在空间排列上具有交替相间的结构特征,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库仑静电作用为主导.离子晶体由离
原子晶体:金刚石,晶体硅,石英,金刚砂离子晶体: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仅含共价键的物质(除原子晶体外)金属晶体:金属单质或合金
算出空间柱体总体积算出金属原子球模型最密堆积时的总球体积后者比前者
体心立方晶格 面心立方晶格 密排六方晶格
离子:Na,CsCl,ZnS分子;干冰,碘晶体 稀有气体分子原子:金刚石,Si,SiO2,SiC金属:所有金属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ⅹchαng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