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楷与赵五娘咋成了历史陈世美与秦香莲莲了。

秦香莲故事的焦点不在于陈世美。她是古代一弱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惜将致自己与孩子苦难的陈世美告上公堂,敢于用法律捍卫女性的尊严,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是非善恶,爱憎分明,是女中豪杰。秦香莲现象反映着中国女性的婚姻自主意识的觉醒。

原题《秦香莲:一个敢爱敢恨的烈女子》

窦娥冤、秦香莲、黛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命;文昭关、野猪林、苏武牧羊、关羽走麦城,从来男子怀悲愤。其中,秦香莲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家喻户晓的。

一、民间流传的秦香莲故事

先看看民间流传的秦香莲是一个啥样的故事。

话说北宋年间,河南陈家庄有一户人家。丈夫名叫陈世美,妻子叫做秦香莲,堂上双亲,膝下一双儿女。虽是小康人家,日子也过得去。这陈世美是文弱读书人,自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一心想赶考做官,把家务事全推给秦香莲。好一个贤惠的秦香莲,上敬父母高堂,下抚一双儿女,还时常关照夫君,一家重担挑在肩上,从无一点怨言,把这个家里内外上下整理得井井有条。

公婆都夸她是个贤惠的好媳妇,陈世美也心喜有一个贤内助,儿女都说她是位好母亲。一个家庭,在秦香莲照料下,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大考的年头,陈世美拜别双亲、妻子与儿女,来到京城应试。陈世美上京赶考,一去三年无音信。秦香莲在家里含辛茹苦,穷耕苦织,奉养公婆和抚育儿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下子考中了状元。陈世美考中状元,身价一下子变了,心也同时变了。皇帝见状元郎一表人才,就决定招他为驸马。为了当上驸马爷,陈世美编造了一套谎话,说什么自幼父母双亡,一直苦读诗书,并无婚配等等。看来,真是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陈世美一通假话,骗过皇帝,顺顺当当地做上了驸马爷。  

(京剧《秦香莲》,陈世美)

陈世美一走,几年没有一丝音信,父母天天盼儿子,秦香莲也日夜望夫君早日回归。不料这两年连年灾荒,陈世美父母相继饿死离世,秦香莲草草埋葬了两个老人。听说陈世美在京城作了大官,家乡也实在活不下去了,就领着一对儿女冬哥和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来找寻自己的丈夫。

这一路的辛苦不用说了。秦香莲到京城的第一天,就从客店店主张元龙的口中打听到陈世美已经中了状元,并且被招为驸马。香莲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又喜又惊: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惊的是陈世美做了驸马。

秦香莲在京城举目无亲,只好硬着头皮,第二天早晨,张元龙带着秦香莲母子三人到驸马府——紫墀宫找陈世美,但陈世美却不让他们进宫。后来,还是在门官的帮助下,秦香莲才闯进宫去。在紫墀宫里,秦香莲见到了离别三年的丈夫。陈世美不肯收留香莲母子,要把他们撵出宫去。当时,秦香莲心中虽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陈世美诉说家乡连遭灾荒和公婆双双饿死的不幸,希望陈世美能认下妻子儿女。面对着父母恩、夫妻情、儿女爱,陈世美也稍有感动。但当他一摸到自己头上戴的乌纱帽和身上穿的蟒龙袍,想到了与公主成婚后的荣华富贵,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莲母子赶出宫去。

秦香莲被赶出宫后,在街上遇见了三朝元老、宰相王延龄朝罢回府,便拦轿控告陈世美。王延龄很同情秦香莲的遭遇,便给她出了一条计策,叫香莲假扮做一个卖唱的,在陈世美寿诞之日入宫唱诉。

香莲到京的第三天,正是陈世美寿辰之日,紫墀宫张灯结彩,鼓乐齐奏,贺客满堂。宰相王延龄亦借贺寿为名,带着香莲进宫去在筵席前卖唱。尽管秦香莲一字一泪的哭诉自己的身世和家庭的苦难以至泣不成声;尽管王延龄在旁多方婉言相劝,但陈世美却是狼心狗肺,无动于衷,他不但数次想将香莲赶出宫去,并且出言冲撞了王延龄。王延龄在盛怒之下,将自己的白纸扇一把交给秦香莲,嘱她到开封府府尹包拯处去告状。陈世美见王延龄气冲冲走出宫去,怕对自己不利。于是一面传话州司衙门,将香莲母子赶出京城;一面又派遣宫中武士韩祺去追杀香莲、冬哥和春妹,企图灭口。

在京城郊外的一所古庙中,韩祺找到了秦香莲母子三人。但经过香莲的诉述以后,韩祺才恍然大悟:原来要杀的并不是陈世美的什么仇人,而是陈世美的妻子儿女!韩祺左右为难:要杀香莲母子吗,不忍心下手,不杀吗,钢刀上又没有血迹做回证。最后,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义,韩祺终于放走了秦香莲母子,自己则引刃自刎而死。香莲悲愤交加,咬牙切齿痛恨陈世美的恶行,她拿起了钢刀,急奔开封府去告状。这时候,开封府府尹包拯正从陈州放粮回来,一面让秦香莲去写状子,一面叫王朝去骗陈世美到开封府来。陈世美带了尚方宝剑 ,气焰万丈地来与包拯相见。

起初,包拯还正言相劝他认下香莲。陈世美却全不领情,不但坚决不认,并且倚仗皇权欺人。包公见陈世美执迷不悟,便传令击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莲理直气壮地控诉了陈世美忘却父母、不认妻儿、杀妻灭子三大罪状,铁证如山。但陈世美却仗势不受开封府的审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凶杀害秦香莲,包拯忍无可忍,便喝令刽子手打落陈世美头上的乌纱帽,剥去他的蟒龙袍,用法绳把他捆绑了起来。跟随陈世美来的内侍见势不好,急忙跑回宫去报信。

公主闻讯大惊,连忙摆了车辇,赶到开封府来讨人;但包拯却坚持不放陈世美,一定要为民伸冤。公主没有办法,只得回转车辇,去请她的母后。国太到了开封府,用威胁利诱都吓不倒包拯,便蛮不讲理,强夺冬哥和春妹。并且耍赖:不放陈驸马,就坐守开封府不回宫。包拯见国太变了脸,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得捧过自己的俸银三百两赠与香莲,劝她与儿女回家。秦香莲有冤无处诉,怨包拯也是个官官相护的人,并且退回银两。包拯听了香莲的话,愧愤交加。他宁愿弃官丢职,也要为香莲伸冤。

包拯不顾国太与公主地阻挠,一手摘下头上的乌纱帽喝令开斩!这个贪图荣华富贵,狠心杀妻灭子的陈世美,终于死在铁面无私的包拯的虎头铡下!

你不仁,我不义。“杀了负心汉陈世美”是古代通过法律援助民告官胜诉的典型案例,是弱势群体---秦香莲捍卫婚姻自由的家国情怀。代表着一大群基层受迫害受虐待的劳动妇女的心声,所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历史上的陈世美其人其事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经久不息的那一出《铡美案》或曰《秦香莲》,让陈世美成为“见异思迁、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人们大凡一说到某男人如何抛弃发妻,便会随口吐出三个字:“陈世美!”那么,历史上是否确有陈世美其人?他果真为图富贵抛弃过秦香莲吗?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而古代把湖北湖南称为湖广行省的,只有明代和清初。而宋代则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系荆湖北路,湖南曰荆湖南路。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肯定其所处的年代在明清之际,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宋代。让人疑惑的是,明清时期的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二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国人中家喻户晓,让陈世美臭名昭著,但据有关方家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实乃戏剧舞台上的一桩历史“冤案”。

(陈熟美故里——均县镇)

让人饶有兴趣的是,原湖北均县(今丹江口市)一地至今还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语。据丹江口市童德伦老人历经数十年考证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原型叫陈年谷,号熟美,均州人氏,清初进士。《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亦所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今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熟美的碑文记载均表明,陈熟美是一个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如此清官,何以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十恶不赦之罪?其中确实另有隐情。

(古均州城就在这一片水域不见踪迹, 能看到的是复建的古均州城的影子——均县镇新镇。)

陈熟美为官时,多有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而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胡梦蝶也携另一同窗仇梦麟欲找陈熟美求得一官半职,遭总管家回绝后,顿生报复之心。

怨恨而归的胡梦蝶与仇梦麟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出著名悲剧,创作于元代,说得是河南书生蔡伯楷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经过几番应试,终于高中状元。此后,又被牛丞相看中,入赘牛府,成了相爷的爱婿。蔡伯楷只顾贪图荣华富贵,早已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无着,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乞讨要饭。

(陈熟美故里——均县镇,古均州八大景遗留的唯一一个龙山烟雨的龙山宝塔)

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秦香莲,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据传即后来的《赛琵琶》,又名《秦香莲抱琵琶》。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不断传演,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后来此戏又演变成让宋朝的包青天铡了这位清代的陈世美,让故事演义为发生在宋代,戏名也曰《铡美案》。

据传,清朝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祺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祺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之中。戏又完了,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赶紧溜到后台,遇见唱《陈州放粮》的“包公”尚未卸装,便忽然灵机一动,推着他至前台接着往下唱。

(关门岩,陈熟美可能就出生在这里)

“包公”乐道:“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掌班的说:“陈世美是驸马爷,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于是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那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古时候文人之间很少直呼其名,一般都以字号相称。所以陈熟美应该是同窗好友对陈年谷的日常相称,而陈熟美和陈世美仅一字之差罢了。至于秦香莲,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的秦家楼村,就是秦馨莲的家乡,但受戏曲《铡美案》的影响,乡亲们很少有人知道秦馨莲的名字,他们只知道秦香莲。

戏曲《铡美案》穿越了时空,秦香莲被艺术化理想化地火了一把。这又何尝不是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一朵奇葩呢?

(古均州八大景遗留的唯一一个龙山烟雨的龙山宝塔)

三、现实生活中的陈世美

八十年代的陕西商洛就就现实版的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小青(化名)和娟子(化名)是同一个村的,一块念初中,上高中,关系一直要好,属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系列。在同学眼里,这两就是天生的一对,男才女貌也齐全了。

小青高考考上陕西师大中文系,娟子却落选回家了。小青在师大中文系如鱼得水,女生喜欢,系里也看好。大四最后一学期毕业在即,小青正忙着留校事宜。娟子挺个大肚子来了,头两次,娟子还听小青的话,说叫回老家就回老家。后来,娟子听到了小青不少风流趣事,逼着小青和自己结婚。小青反悔了,死活不愿和娟子成婚。娟子和父母闹腾到学校,学校一查属实,小青留校的事就泡汤了。

小青毕业后分配到商洛师专教书,娟子不依不挠地找小青结婚,闹得师专也不得安生。半年后,小青重分到丹凤中学教书,娟子别无他求,一心只想着和小青结婚。小青铁了心不同意,小青又被调到一个偏远的基层学校任教,娟子还在不停地闹。

后来,娟子在县妇联等单位的帮助下,遇到了省报的一位编辑,也是小青的一大学同学,结果《陕西日报》用了一个版面的篇幅以《当代陈世美》为标题刊发文章,把小青和娟子的私事公之于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篇长篇报道不亚于一次九级大地震,哗然大波,小青一夜之间闻名全国,县老爷们出面干预,开除了小青的公职,算是给社会、给媒体、给娟子一个交代。农家子弟,十几年寒窗苦读化为乌有。小青沦落到南方“下海”去了。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婚姻不是一厢情愿,婚姻是以感情为基础的。现在的小年青自己谈的,自由恋爱的,纵然八年乃至十四年抗战恋情,一个电话,说散就散。更何况那些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的一代人。

现实生活中,陈世美也好,秦香莲也罢。若无其事,原来是最好的报复,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是为了自己。

爱是一种无怨无悔的付出。最适合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即使你再排斥现在的不愉快,光阴也不会过得慢点,所以不要随意发脾气了,谁都不欠你的,要学着踏实而务实创新,越努力越幸运,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内涵做后盾,人生就会变得底气十足、坚不可摧。

做生活的强者。也许,下一个陈世美秦香莲就不会是你。

四、秦香莲现象引发的思考

有人说,女人靠爱情维生,男人却把爱情看成路旁的客店。秦香莲的故事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女性爱情悲剧的根源,并进而从一定意义上探讨女性自身解放的问题。

陈世美作为一个一步登天的穷小子,便觉当了驸马就无所畏惧了,包公对他苦苦相劝,他对待包公的态度实在可笑,一副小人得志便猖狂的表现,他不知道包公的性格,也不懂他的岳父皇帝老子也要依靠包公这个典型来维持官员的相对廉洁,包公就是朝廷的一杆旗帜,虽然皇帝内心也有不满又能如何。陈虽然考中了状元,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穷乡僻壤只知道混口饭吃的穷小子,觉得有了一个这样的身份就不同凡响了,可笑。秦就比他高尚许多,同意离婚,不哭不闹,自有做人的尊严,后来之所以告状,也是被陈所逼,被韩祺所震撼,公主当面跟秦吵架,已经输得体无完肤。秦面对包公的犹豫,每句话都刀刀见血,这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如果她也能读书,不知道好过陈多少倍。

功利心太强烈的陈世美之流,到处都有。法国作家莫泊桑小说《俊友》(又译作《漂亮的朋友》)主人公杜洛阿,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里的于连,他们都有惊人的相似:都出身贫寒,都依靠女人往上爬,结果都是落下同一个下场。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被押赴刑场,她怒斥天地鬼神,与婆婆诀别诉说冤情,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是不幸者最强有力的反抗。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陈世美、秦香莲、杜洛阿、于连、窦娥等他们都是悲剧人物,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他们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三从四德束缚着扭曲着几多人性人生。

秦香莲是古代一弱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惜将致自己与孩子苦难的陈世美告上公堂,敢于用法律捍卫女性的尊严,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是非善恶,爱憎分明,是女中豪杰。

秦香莲现象反映着中国女性的婚姻自主意识的觉醒。

(豫剧《秦香莲·抱琵琶》)

妇女解放思想的演变表明了妇女地位逐步提高。妇女解放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产生并发展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它不可能实现女性解放。而事实上,男女平等问题至今依然存在,这一点从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运动中可以窥出几分端倪,即便是当今的中国,男女问题也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方面是我国尽管经历了公有制改造,男女平等也早已写入了国家根本大法《宪法》。

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决定了私有制依然有存在的空间,根据马克思主义女性观点,在阶级没有被彻底消灭,国家没有进入“博物馆”前男女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并且,尽管女性解放在近代经历了近百年,妇女解放思想也不断发展,尤其是建国后国家有了充分条件推动妇女解放,但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父权制”无法从现实与思想层面迅速消灭,封建思想依旧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束缚了女性的彻底解放。

由此看来,妇女解放运动所要达到的男女性别平等的目标对现代社会而言依然漫长而悠远,这也正是现代女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代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妇女解放思想的仍将任重道远,时代需要它的继续发展。

【作者简介】高鸿,网名人在雨中,男,70后,陕西丹凤人。中学语文教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商洛诗歌学会会员。

推荐:古墓故事:断手惊魂(下)

【作者简介】高鸿,网名人在雨中,男,70后,陕西丹凤人。中学语文教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商洛诗歌学会会员,作家在线和史飞翔工作室签约作家。有散文、诗歌、小说散见于《教师报》《陕西诗歌》《陕西教育》等报刊杂志及《作家在线》《阅读悦读》等网络平台上。

文字有缘:约三五好友,品一盏香茗,剪一抹时光,叙一段旧忆,掬一份真诚,书一纸墨香……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原题《秦香莲:一个敢爱敢恨的烈女子》

窦娥冤、秦香莲、黛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命;文昭关、野猪林、苏武牧羊、关羽走麦城,从来男子怀悲愤。其中,秦香莲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家喻户晓的。

一、民间流传的秦香莲故事

先看看民间流传的秦香莲是一个啥样的故事。

话说北宋年间,河南陈家庄有一户人家。丈夫名叫陈世美,妻子叫做秦香莲,堂上双亲,膝下一双儿女。虽是小康人家,日子也过得去。这陈世美是文弱读书人,自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一心想赶考做官,把家务事全推给秦香莲。好一个贤惠的秦香莲,上敬父母高堂,下抚一双儿女,还时常关照夫君,一家重担挑在肩上,从无一点怨言,把这个家里内外上下整理得井井有条。

公婆都夸她是个贤惠的好媳妇,陈世美也心喜有一个贤内助,儿女都说她是位好母亲。一个家庭,在秦香莲照料下,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大考的年头,陈世美拜别双亲、妻子与儿女,来到京城应试。陈世美上京赶考,一去三年无音信。秦香莲在家里含辛茹苦,穷耕苦织,奉养公婆和抚育儿女。

(京剧《秦香莲》,陈世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下子考中了状元。陈世美考中状元,身价一下子变了,心也同时变了。皇帝见状元郎一表人才,就决定招他为驸马。为了当上驸马爷,陈世美编造了一套谎话,说什么自幼父母双亡,一直苦读诗书,并无婚配等等。看来,真是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陈世美一通假话,骗过皇帝,顺顺当当地做上了驸马爷。

陈世美一走,几年没有一丝音信,父母天天盼儿子,秦香莲也日夜望夫君早日回归。不料这两年连年灾荒,陈世美父母相继饿死离世,秦香莲草草埋葬了两个老人。听说陈世美在京城作了大官,家乡也实在活不下去了,就领着一对儿女冬哥和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来找寻自己的丈夫。

这一路的辛苦不用说了。秦香莲到京城的第一天,就从客店店主张元龙的口中打听到陈世美已经中了状元,并且被招为驸马。香莲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又喜又惊: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惊的是陈世美做了驸马。

秦香莲在京城举目无亲,只好硬着头皮,第二天早晨,张元龙带着秦香莲母子三人到驸马府——紫墀宫找陈世美,但陈世美却不让他们进宫。后来,还是在门官的帮助下,秦香莲才闯进宫去。在紫墀宫里,秦香莲见到了离别三年的丈夫。陈世美不肯收留香莲母子,要把他们撵出宫去。当时,秦香莲心中虽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陈世美诉说家乡连遭灾荒和公婆双双饿死的不幸,希望陈世美能认下妻子儿女。面对着父母恩、夫妻情、儿女爱,陈世美也稍有感动。但当他一摸到自己头上戴的乌纱帽和身上穿的蟒龙袍,想到了与公主成婚后的荣华富贵,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莲母子赶出宫去。

(京剧《秦香莲》,秦香莲与陈世美)

秦香莲被赶出宫后,在街上遇见了三朝元老、宰相王延龄朝罢回府,便拦轿控告陈世美。王延龄很同情秦香莲的遭遇,便给她出了一条计策,叫香莲假扮做一个卖唱的,在陈世美寿诞之日入宫唱诉。

香莲到京的第三天,正是陈世美寿辰之日,紫墀宫张灯结彩,鼓乐齐奏,贺客满堂。宰相王延龄亦借贺寿为名,带着香莲进宫去在筵席前卖唱。尽管秦香莲一字一泪的哭诉自己的身世和家庭的苦难以至泣不成声;尽管王延龄在旁多方婉言相劝,但陈世美却是狼心狗肺,无动于衷,他不但数次想将香莲赶出宫去,并且出言冲撞了王延龄。王延龄在盛怒之下,将自己的白纸扇一把交给秦香莲,嘱她到开封府府尹包拯处去告状。陈世美见王延龄气冲冲走出宫去,怕对自己不利。于是一面传话州司衙门,将香莲母子赶出京城;一面又派遣宫中武士韩祺去追杀香莲、冬哥和春妹,企图灭口。

在京城郊外的一所古庙中,韩祺找到了秦香莲母子三人。但经过香莲的诉述以后,韩祺才恍然大悟:原来要杀的并不是陈世美的什么仇人,而是陈世美的妻子儿女!韩祺左右为难:要杀香莲母子吗,不忍心下手,不杀吗,钢刀上又没有血迹做回证。最后,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义,韩祺终于放走了秦香莲母子,自己则引刃自刎而死。香莲悲愤交加,咬牙切齿痛恨陈世美的恶行,她拿起了钢刀,急奔开封府去告状。这时候,开封府府尹包拯正从陈州放粮回来,一面让秦香莲去写状子,一面叫王朝去骗陈世美到开封府来。陈世美带了上方宝剑,气焰万丈地来与包拯相见。

(川剧铡美案之《秦香莲拦轿告附马》)

起初,包拯还正言相劝他认下香莲。陈世美却全不领情,不但坚决不认,并且倚仗皇权欺人。包公见陈世美执迷不悟,便传令击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莲理直气壮地控诉了陈世美忘却父母、不认妻儿、杀妻灭子三大罪状,铁证如山。但陈世美却仗势不受开封府的审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凶杀害秦香莲,包拯忍无可忍,便喝令刽子手打落陈世美头上的乌纱帽,剥去他的蟒龙袍,用法绳把他捆绑了起来。跟随陈世美来的内侍见势不好,急忙跑回宫去报信。

公主闻讯大惊,连忙摆了车辇,赶到开封府来讨人;但包拯却坚持不放陈世美,一定要为民伸冤。公主没有办法,只得回转车辇,去请她的母后。国太到了开封府,用威胁利诱都吓不倒包拯,便蛮不讲理,强夺冬哥和春妹。并且耍赖:不放陈驸马,就坐守开封府不回宫。包拯见国太变了脸,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得捧过自己的俸银三百两赠与香莲,劝她与儿女回家。秦香莲有冤无处诉,怨包拯也是个官官相护的人,并且退回银两。包拯听了香莲的话,愧愤交加。他宁愿弃官丢职,也要为香莲伸冤。

包拯不顾国太与公主地阻挠,一手摘下头上的乌纱帽喝令开斩!这个贪图荣华富贵,狠心杀妻灭子的陈世美,终于死在铁面无私的包拯的虎头铡下!

你不仁,我不义。“杀了负心汉陈世美”是古代通过法律援助民告官胜诉的典型案例,是弱势群体---秦香莲捍卫婚姻自由的家国情怀。代表着一大群基层受迫害受虐待的劳动妇女的心声,所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历史上的陈世美其人其事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经久不息的那一出《铡美案》或曰《秦香莲》,让陈世美成为“见异思迁、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人们大凡一说到某男人如何抛弃发妻,便会随口吐出三个字:“陈世美!”那么,历史上是否确有陈世美其人?他果真为图富贵抛弃过秦香莲吗?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而古代把湖北湖南称为湖广行省的,只有明代和清初。而宋代则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系荆湖北路,湖南曰荆湖南路。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肯定其所处的年代在明清之际,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宋代。让人疑惑的是,明清时期的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二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国人中家喻户晓,让陈世美臭名昭著,但据有关方家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实乃戏剧舞台上的一桩历史“冤案”。

(陈熟美故里——均县镇)

让人饶有兴趣的是,原湖北均县(今丹江口市)一地至今还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语。据丹江口市童德伦老人历经数十年考证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原型叫陈年谷,号熟美,均州人氏,清初进士。《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亦所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今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熟美的碑文记载均表明,陈熟美是一个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如此清官,何以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十恶不赦之罪?其中确实另有隐情。

(古均州城就在这一片水域不见踪迹, 能看到的是复建的古均州城的影子——均县镇新镇。)

陈熟美为官时,多有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而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胡梦蝶也携另一同窗仇梦麟欲找陈熟美求得一官半职,遭总管家回绝后,顿生报复之心。

怨恨而归的胡梦蝶与仇梦麟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出著名悲剧,创作于元代,说得是河南书生蔡伯楷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经过几番应试,终于高中状元。此后,又被牛丞相看中,入赘牛府,成了相爷的爱婿。蔡伯楷只顾贪图荣华富贵,早已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无着,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乞讨要饭。

(陈熟美故里——均县镇,古均州八大景遗留的唯一一个龙山烟雨的龙山宝塔)

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秦香莲,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据传即后来的《赛琵琶》,又名《秦香莲抱琵琶》。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不断传演,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后来此戏又演变成让宋朝的包青天铡了这位清代的陈世美,让故事演义为发生在宋代,戏名也曰《铡美案》。

据传,清朝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祺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祺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之中。戏又完了,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赶紧溜到后台,遇见唱《陈州放粮》的“包公”尚未卸装,便忽然灵机一动,推着他至前台接着往下唱。

(关门岩,陈熟美可能就出生在这里)

“包公”乐道:“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掌班的说:“陈世美是驸马爷,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于是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那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古时候文人之间很少直呼其名,一般都以字号相称。所以陈熟美应该是同窗好友对陈年谷的日常相称,而陈熟美和陈世美仅一字之差罢了。至于秦香莲,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的秦家楼村,就是秦馨莲的家乡,但受戏曲《铡美案》的影响,乡亲们很少有人知道秦馨莲的名字,他们只知道秦香莲。

戏曲《铡美案》穿越了时空,秦香莲被艺术化理想化地火了一把。这又何尝不是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一朵奇葩呢?

(古均州八大景遗留的唯一一个龙山烟雨的龙山宝塔)

三、现实生活中的陈世美

八十年代的陕西商洛就就现实版的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小青(化名)和娟子(化名)是同一个村的,一块念初中,上高中,关系一直要好,属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系列。在同学眼里,这两就是天生的一对,男才女貌也齐全了。

小青高考考上陕西师大中文系,娟子却落选回家了。小青在师大中文系如鱼得水,女生喜欢,系里也看好。大四最后一学期毕业在即,小青正忙着留校事宜。娟子挺个大肚子来了,头两次,娟子还听小青的话,说叫回老家就回老家。后来,娟子听到了小青不少风流趣事,逼着小青和自己结婚。小青反悔了,死活不愿和娟子成婚。娟子和父母闹腾到学校,学校一查属实,小青留校的事就泡汤了。

小青毕业后分配到商洛师专教书,娟子不依不挠地找小青结婚,闹得师专也不得安生。半年后,小青重分到丹凤中学教书,娟子别无他求,一心只想着和小青结婚。小青铁了心不同意,小青又被调到一个偏远的基层学校任教,娟子还在不停地闹。

后来,娟子在县妇联等单位的帮助下,遇到了省报的一位编辑,也是小青的一大学同学,结果《陕西日报》用了一个版面的篇幅以《当代陈世美》为标题刊发文章,把小青和娟子的私事公之于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篇长篇报道不亚于一次九级大地震,哗然大波,小青一夜之间闻名全国,县老爷们出面干预,开除了小青的公职,算是给社会、给媒体、给娟子一个交代。农家子弟,十几年寒窗苦读化为乌有。小青沦落到南方“下海”去了。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婚姻不是一厢情愿,婚姻是以感情为基础的。现在的小年青自己谈的,自由恋爱的,纵然八年乃至十四年抗战恋情,一个电话,说散就散。更何况那些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的一代人。

现实生活中,陈世美也好,秦香莲也罢。若无其事,原来是最好的报复,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是为了自己。我以为会一直在的人,走了,我以为会一直牵着的手,松下……离开是很简单的事,轻轻的转身,轻轻的挥手。原来,冷暖自知,真的是一个让人心疼的词,谁给我一世纵容呢?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离开,世界在变,风景在变,周围的空气一直在变,可是我却抓不到重心,不知道谁会是谁的风景,谁又只是谁的过客,我不知道。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编造关于你的是非,甚至是攻击你。当你能飞的时候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不要放弃爱。人这一生有很多遗憾,但好在也有很多美好,所有你值得的东西,在路上,别急。当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她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天都能高兴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得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青春活力,对未来满怀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

爱是一种无怨无悔的付出。最适合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即使你再排斥现在的不愉快,光阴也不会过得慢点,所以不要随意发脾气了,谁都不欠你的,要学着踏实而务实创新,越努力越幸运,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内涵做后盾,人生就会变得底气十足、坚不可摧。

做生活的强者。也许,下一个陈世美秦香莲就不会是你。

四、秦香莲现象引发的思考

有人说,女人靠爱情维生,男人却把爱情看成路旁的客店。秦香莲的故事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女性爱情悲剧的根源,并进而从一定意义上探讨女性自身解放的问题。

陈世美作为一个一步登天的穷小子,便觉当了驸马就无所畏惧了,包公对他苦苦相劝,他对待包公的态度实在可笑,一副小人得志便猖狂的表现,他不知道包公的性格,也不懂他的岳父皇帝老子也要依靠包公这个典型来维持官员的相对廉洁,包公就是朝廷的一杆旗帜,虽然皇帝内心也有不满又能如何。陈虽然考中了状元,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穷乡僻壤只知道混口饭吃的穷小子,觉得有了一个这样的身份就不同凡响了,可笑。秦就比他高尚许多,同意离婚,不哭不闹,自有做人的尊严,后来之所以告状,也是被陈所逼,被韩祺所震撼,公主当面跟秦吵架,已经输得体无完肤。秦面对包公的犹豫,每句话都刀刀见血,这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如果她也能读书,不知道好过陈多少倍。

功利心太强烈的陈世美之流,到处都有。法国作家莫泊桑小说《俊友》(又译作《漂亮的朋友》)主人公杜洛阿,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里的于连,他们都有惊人的相似:都出身贫寒,都依靠女人往上爬,结果都是落下同一个下场。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被押赴刑场,她怒斥天地鬼神,与婆婆诀别诉说冤情,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是不幸者最强有力的反抗。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陈世美、秦香莲、杜洛阿、于连、窦娥等他们都是悲剧人物,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他们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三从四德束缚着扭曲着几多人性人生。

秦香莲是古代一弱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惜将致自己与孩子苦难的陈世美告上公堂,敢于用法律捍卫女性的尊严,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是非善恶,爱憎分明,是女中豪杰。

秦香莲现象反映着中国女性的婚姻自主意识的觉醒。

(豫剧《秦香莲·抱琵琶》)

妇女解放思想的演变表明了妇女地位逐步提高。妇女解放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产生并发展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它不可能实现女性解放。而事实上,男女平等问题至今依然存在,这一点从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运动中可以窥出几分端倪,即便是当今的中国,男女问题也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方面是我国尽管经历了公有制改造,男女平等也早已写入了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决定了私有制依然有存在的空间,根据马克思主义女性观点,在阶级没有被彻底消灭,国家没有进入“博物馆”前男女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并且,尽管女性解放在近代经历了近百年,妇女解放思想也不断发展,尤其是建国后国家有了充分条件推动妇女解放,但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父权制”无法从现实与思想层面迅速消灭,封建思想依旧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束缚了女性的彻底解放。

由此看来,妇女解放运动所要达到的男女性别平等的目标对现代社会而言依然漫长而悠远,这也正是现代女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代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妇女解放思想的仍将任重道远,时代需要它的继续发展。

《本草》植物志之马勃: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闲侃嵇康:让我想到达·芬奇画蛋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

 陈世美果真抛弃过秦香莲吗?

豫剧《秦香莲后传》剧照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经久不息的那一出《铡美案》或曰《秦香莲》,让陈世美成为“见异思迁、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人们大凡一说到某男人如何抛弃发妻,便会随口吐出三个字:“陈世美”!

    那么,历史上是否确有陈世美其人?他果真为图富贵抛弃过秦香莲吗?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而古代把湖北湖南称为湖广行省的,只有明代和清初。而宋代则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系荆湖北路,湖南曰荆湖南路。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肯定其所处的年代在明清之际,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宋代。让人疑惑的是,明清时期的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二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国人中家喻户晓,让陈世美臭名昭著,但据有关方家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实乃戏剧舞台上的一桩历史“冤案”。

让人饶有兴趣的是,原湖北均县(今丹江口市)一地至今还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语。据丹江口市童德伦老人历经数十年考证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原型叫陈年谷,号熟美,均州人氏,清初进士。《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亦所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今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熟美的碑文记载均表明,陈熟美是一个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如此清官,何以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十恶不赦之罪?其中确实另有原委。

    陈熟美为官时,多有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而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胡梦蝶也携另一同窗仇梦麟欲找陈熟美求得一官半职,遭总管家回绝后,顿生报复之心。

怨恨而归的胡梦蝶与仇梦麟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出著名悲剧,创作于元代,说得是河南书生蔡伯楷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经过几番应试,终于高中状元。此后,又被牛丞相看中,入赘牛府,成了相爷的爱婿。蔡伯楷只顾贪图荣华富贵,早已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无着,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乞讨要饭。

    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秦香莲,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据传即后来的《赛琵琶》,又名《秦香莲抱琵琶》。

    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不断传演,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后来此戏又演变成让宋朝的包青天铡了这位清代的陈世美,让故事演义为发生在宋代,戏名也曰《铡美案》。

据传,清朝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之中。戏又完了,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赶紧溜到后台,遇见唱《陈州放粮》的“包公”尚未下装,便忽然灵机一动,推着他至前台接着往下唱。“包公”乐道:“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掌班的说:“陈世美是驸马爷,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于是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那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但均州城从来不演《铡美案》。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熟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古时候文人之间很少直呼其名,一般都以字号相称。所以陈熟美应该是同窗好友对陈年谷的日常相称,而陈熟美和陈世美仅一字之差罢了。至于秦香莲,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的秦家楼村,就是秦馨莲的家乡,但受戏曲《铡美案》的影响,乡亲们很少有人知道秦馨莲的名字,他们只知道秦香莲。

(张君秋饰演的秦香莲)

 (本文参考了《丹江口手册》、《武当山故事精选》及丹江口童德伦老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此,向编著者及童老先生诚表谢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陈世美与秦香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