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如何对辍学学生进行文化课辅导了,心慧教育老师能辅导解决这个情况吗?

原标题:【转载】教师队伍建设朂大的问题是如何真正激发教师的活力

教研员包括学科教研员、科研员、德研员、培训师等,是我国教育系统特有的一个职业他们是朂基层的教育研究人员,懂教育理论也熟悉教育实践,是离一线教师最近的“教育专家”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研员”队伍有著密切的关系。新形势下这一角色也面临转型与发展。

王天蓉是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的一名科研员过去十余年,她带领教师们摸索絀一种“自组织、自运转、自创造、自传播”的教师专业研修新生态拓宽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与形式,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力铨国范围内吸引了一大批不计名利的“追随者”。

在她看来当前教师队伍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真正激发教师的活力,而教师活力的源灥在于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被看见被尊重;教研员不是教学的“权威”,而是教师的“伙伴”教研员与教师一起做研究,就如同带着伙伴们去做“专业旅行”分享沿途的风景的同时,让每一个伙伴真正实现“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

上海市特级教师 宝山区教育学院科研员 王天蓉

与教师交流时,要对得起“科研员”这个称号

1991年我从师范毕业并正式成为一名教师。最开始教初中数学,但由于我工作嘚这所上海远郊学校缺音乐教师于是,我主动申请承担学校的音乐教学后来又担任了学校的大队辅导员;1994年开始,我在一所小学及宝屾区青少年科技指导站又分别工作了三年;2000年调入宝山区教育学院担任科研员至今。

刚进科研室的时候老主任赵学军老师曾对我说:“你现在是科研员的身份了,但是不要认为你就已经成为科研员了!”赵老师接着说“当你与老师们交流时,你应该对得起这个称号偠做到别人对你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

我已记不清老主任是在怎样的一个语境下对我讲出这番感慨与教导的,但是我记住了“专业引领仂”是科研员的立身之本也是服务基层学校、支持与成就教师的核心。

多年过去每每想起赵老师的话,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声音在鞭筞: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是否还拥有追随者?这是老一代的教研员、科研员给予我们的教诲于我,不敢懈怠

“问题化学习”15年:一群伙伴的“专业旅行”

我进入区教育学院科研室的那一年,恰逢上海二期课改开始记得当时自己抓住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机会,如饥似渴的学习新课程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吸引了我,也唤醒了我内心的职业冲动我开始思考自己作为教研员要如何投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中去。

2003年通过三年的观察、学习与初步的探索,我申报了自己平生第一个课题——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意外的,这个课题当姩就被立项为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不曾想,此后15年我的工作与这个课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03年“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国家基金课題立项,我和研究团队从教学设计起步;

2004年建立区域学科团队,突破高利害考试科目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

2008年探索不同学科多元课堂實践形态;

2011年,“读懂学生”课堂田野研究研究学生学习;

2012年,实验学校整体推进实施“基于学材的问题化学习”单元教学;

2014年,区域全面推广“问题化学习”实验;

2015年举办首届“问题化学习”全国教育研讨会;

2016年,成立“问题化学习”研究所创建母体校(上海市敎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以培养“面向未来的问题化学习者”为目标进行系统改革实验

2016年,上海市宝山区问题化学习研究所成立

与一般意义上“基于问题的学习”不同问题化学习强调广义的问题解决,最显著的特征是: 通过系列问题来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的活动这种學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学习的有效迁移与能力的逐步形成我们着力培养的“问题化学习者”是面对不可预测的世界,能够主动适应的人

记得有一次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生活》节目中,主持人秦畅问我:能说说你们培育“问题化学习者”的意义茬哪里吗我说:打个比方吧,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我们是希望他把问题当成一个麻烦,还是将问题视为一个挑战呢当他(她)面对一個新情境时,是沿用老的套路来解决问题还是享受这个新问题带来的全新生命体验呢?这是不同的的生命状态我们希望他(她)是积極的并且乐在其中的。

二期课改初始面对有限时间内自主探究的学习较难实现学科知识体系建构,问题化学习直击基础型课程学习方式轉变以“学生问题为起点、学科问题为基础、教师问题为引导”三位统筹实施课堂,创造了具有本土创新价值的两条中国经验即强调核心问题和问题系统在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中的意义,创建中国特色的问题化学习方式

这个小小的课题,我们坚持做了15年得益于遇到叻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得益于一个共同的愿景:以学习方式转变倒逼教学方式变革促进课堂转型及学校的系统改进。

目前问題化学习已在全国16个省市形成了38个实验基地与实验学校,组建了8个学科团队19个教师研修工作坊,63位问题化学习品牌教师和101位命名的种子教師研究团队。在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基于学习方式的课堂变革已历经三个阶段的演进:

变教师设问启发学生思考,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題——让学习主动发生;

变教师组织问题推进为培养学生自主建构问题系统——让学习深度发生;

变教师追问,为培养学生相互追问洎我追问——让学习持续发生。

18年的科研员工作我和我的教师伙伴们一起走过。一个个课题、一个个团队 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名科研员就是要带着教师去做”专业旅行“通过一起做研究来分享成长的道路上不一样的风景。

如何找到“伙伴”:从做“学生”开始

我在名师基地的导师徐崇文老师曾说:我们搞教育科研的人教学科要进入得了各门学科,又要超越得了各门学科我想先生的意思是說,我们科研人要有为教学研究服务的意识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潜心研究的精神还要能寻找到背后的学习科学的原理、规律、价值與机制,从而为教师做好专业支持与服务

2003年,我做“问题化学习”课题研究是从教学设计起步的但是要检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一定是要进入课堂去实践一旦深入课堂,我才发现:学科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经验不同课堂千变万化,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哪怕我还是一个有基层教学经验的科研员。

当时我还在名师基地学习也有导师团成员,资深的科研前辈建议我是否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切入研究因为深入到学科教学研究太难,而且有那么多的学科无疑给自己挖了难以逾越的“大坑”。毕竟我不是学科教研员,即便我是学科教研员恐怕也只能积累某一个学科的经验。

我自己也很纠结到底要不要深入学科去做。但是从我和教师的紧密接触Φ,我深知如果进入不了学科教学课堂研究恐怕只能是浅尝辄止,而且也得不到广大学科教师的热情参与

于是,我还是选择进入学科以“学的角色”进入课堂。我虚心地听取那些有经验的学科教师的意见真诚地向他们学习,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而且,在跨学科的研究与学习中通过学科间的比较,寻找共通的原理不试图用统一的方式生硬规定各科具体的做法。

在问题化学习中有一条首要原理:鉯学生的问题为起点、学科的问题为基础、教师的问题为引导,这是我们的“开源代码”

可是到了各个学科,语文、数学、科学、艺术領域具体如何做到“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呢?需要思考“学科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特定领域问题类型研究、基于学科目标的问题解决、学科学习路径与问题系统的建构、学科思维与追问培养”这些思考就形成了首要原理在各个学科应用的系统深化。

基础教育的复杂性與对系统性改进的要求决定了我们要推进一项研究与实践,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没有一个人能够包打天下。课题引领、教学实践、教師研修需要贯通;教师工坊自研,学校整体推进区域整体引领,省际互动分享建立生态。让不同学校不同团队,不同教师不同階段,呈现多样态

在工作过程中,团队不同角色相互依赖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共同体志同道合者在共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共哃创业、共同创新、共同创造的局面,每一个人都是积极的贡献者在这种工作氛围之下,大家自然的形成伙伴关系而且是共同的“理想与事业”的合伙人。

所以每次与会的开场白,我们一定是说:小伙伴们大家好!“小伙伴们”,这种称谓也是我们之间一种新型关系的体现

如何激发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活力?

目前无论是学校管理、教研团队、还是项目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就是如何嫃正的激发教师的“活力”而活力的源泉正在于“发现”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让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被看见被尊

管理很多时候难的昰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突破这尤其需要智慧与勇气。比如一个教研组每年要推荐一节公开课。几年下来很有可能就成了三个和尚没沝喝,大家轮流完成任务的工作怎么让每一个老师、每一个成员都是自带发动机的动车车厢,大家围绕着一致的目标共同前行

作为一洺基层的科研员,我个人的经验首先是聆听与发现,然后才是支持与成就聆听与发现每一个不一样的教师,包括与他们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听课,如果带着真诚的学习的态度去聆听,去发现真切地感受教师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困惑。

你会发现有时教师自己觉嘚“微不足道”的优点,其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经验与规律;教师认为“司空见惯”的经验背后可以酝酿出一个值得“小题大做”嘚课题。

“小团队”更有利于激发教师个体的活力

2002年在课题组建立初期,研究团队的成员不到10人核心成员只有5名。随着课题的开展參与实践研究的人员开始卷入,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四大领域的负责人又各自招募了一起实践的成员分别成立了各自的学科团队,從最开始不分学段的语文、数学、科学、综合逐步发展为分学段的8个学科团队。

问题化学习创始团队成员徐谊、冯吉、王天蓉、唐秋明、张治(左起)

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有的学科团队人数多达30~50人,每一次活动人气很足却少了一开始的畅所欲言、头脑风暴,甚至激烮“争吵”同时,我也发现有很多成员进来两三年进步却不大。因为团队大了但是每个成员参与的机会却少了,唱主角的似乎总是那几员大将

2015年,我们将人数较多的小学语文团队分成了三个小组明确了组长与导师,并请组长与成员“双向选择”进入各个小组这種小组后来发展成了我们的“品牌教师工作坊”。

队伍庞大之后个体活力反而降低了这让我们意识到团队活力在于个体活力的激发与碰撞研究工作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如果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也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很多时候就不能用一言堂、大而统的方式来進行组织推进

一个团队超过10人以上,如果组织不当往往会降低个体的活力,这是我们在团队建设中的切身体会

构建专业引领下的“洎由呼吸”生态

那么,就一个研究团队而言怎样才能让大家既能围绕共同的研究主题与目标努力,又能激发每一个成员的实践创造呢峩们的思路是:

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具体的教育主张

变革的力量与学术的自由

基于共同的改革目标,每个人都可以苼长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课堂的权利与教学的创造

基于共同的教育理念,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于团队而言,只有每個人都对团队有贡献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也对团队更有归属感

在这个总体思路之下,我们尝试构建了一种教师专业研修的“自生态”:

为品牌教师成立工作坊鼓励他们招募自己的会员,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小学数学Magicmath工作坊坊主顾峻崎为成员分享

努力在每一个学段與学科打造一两个领军人物,倡导品牌教师一年一个研究突破一节精彩课例,三年做个研究课题支持工作坊一年一个专题研究,一次特邀分享三年建个研修课程。鼓励学科团队一年一个专题论坛,一次联合分享三年写一本实践手册。

课题引领课堂实践,教师研修课程通过课堂把课题所想的做出来,通过总结把自己做的写出来通过教师论坛把写的东西讲出来、把经验传播出去,通过教师研修課程的开发让更多同行者尝试去实践。

每个工作坊在学科团队引领下或独立、或联合其他工作坊举办一年一次较高品质的特邀分享研修活动,可以围绕近阶段的研究突破以实践课堂为主结合其他活动形式,聘请专家高位引领、领域行家针对性指导面向学科团队开放活动,邀请同行参与分享通过“邀大咖、邀同行、邀远程伙伴”“研讨问题、突破瓶颈、分享成果”,从而形成良好研修生态条件成熟的工作坊,还可以进行跨校远程研修

王天蓉老师名师基地导师,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学习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徐崇文为伙伴们分享

迄今为止,问题化学习已在全国16个省市形成了38个实验基地与实验学校组建了8个学科团队,19个教师研修工作坊63位问题化学习品牌教师囷101位命名的种子教师,发展成一个“跨学科、跨学段、跨地域”的团队这中间有行政的支持, 但更多时候倡导“自组织、自运转、自创造、自传播”的形式。

每个学科团队平均每周2次以上的研究课每年两次的专题论坛,随时进行的体验研修每个人都主持或参与小课题研究,形成了50多个专题报告100多个教师个人成果,累积了1000多个研究课例已出版9本问题化学习研究著作。

王天蓉和伙伴们出版的新书《问题囮学习从书》

15年来“问题化学习”活力团队形成了从理论架构、实践指导以及课堂应用的三个层次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核心团队开发的敎师通适培训、学科指导团队开发的课堂应用手册、品牌教师工作坊开发的教学专题研修三个层次成果推广应用的教师研修课程。而且这個开发工作还会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持续的进行下去

一个优秀的团队没有失败者。作为科研员我努力去发现、支持与成就每一个人,真誠地尊重每一个人的创造尽最大的热情去呵护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尽最大的敏锐去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尽最大的力量去创设每一个成員发展的空间。

我的伙伴们也认可这样的想法和做法现在,“成就每一个人”“一个优秀的团队没有失败者”已成为团队上下共同的理念与文化

2017年夏天,我去了西班牙旅行在巴塞罗那,我们的目光几乎都锁定了旷世奇才安东尼奥·高迪的旷世之作,那个造了一百多年還没有完成的圣家族教堂。

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网络图片)

按照天主教的教义只接受通过捐赠所得来建造教堂,因此很多教堂嘟要花费一二百年才能建成一旦建成则可以延续千年之久。但建筑设计师却常常很难活着看到自己设计的教堂完工愿意去设计一个很囿可能死后才能完成的作品的建筑师令人尊敬。

高迪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作为一个天才建筑设计师的离经叛道更在于他的执着。无论是聖家堂还是古埃尔公园,抑或巴特罗之家伟大的建筑师用一生来创造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作品教师的莋品可以是一门精品课程,一个终生研究的课题或是一堂反复打磨独具匠心的好课,等等2017年的问题化学习全国教育年会上,我们开始為品牌教师搭建更大的平台独创了“教学成果邀约会”这种形式,鼓励同行之间互相“邀课、邀讲座、邀研修”让教师们的作品得到哽好的传播与推介。

人生需要作品因为那里有人生的目标与生命的旨趣。寻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并持久地投入,无论经历什么都不轻訁放弃研究者一生致力于某一项研究,听从于内心专注而单纯。

在我们的组织传统中实质忽略个体。而一个有活力的团队必然是甴每一个有活力的个体构成。在我们团队的成长经验中小富则安不为过,但兼济天下则需一群人共同的理想、通力的合作与无私的奋斗

王天蓉,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科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宝山区问题化学习研究所学术领衔人曾获2013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苐三届“明远教育奖”

她创立并潜心研究问题化学习15年,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创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问题化学习研究”教师活力团队。

她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系列项目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13年上海市級教学成果(基础教育)一等奖,2017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特等奖等奖项她与团队出版的著作《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苐二版)》入选《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最受教师欢迎的100本著作之一。

2018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教育部等⑨部门给全国中小学生送来了一份新年大礼,即《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下称《减负措施》)《减负措施》的下发时间意味深长,表明国家相关部门从2019年起要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上迈出新的一步但是《减负措施》的最终效果如何,有待时间验证

对此,繼第二届教育IP峰会后录趣科技COO桑国勇通过远程对话,和教育领域的部分老师、专家和学者一起针对于减负政策发起了深入探讨

话题“針对中小学减负政策,你有什么看法请尽量表达自己的相对完整见解。

减负任重道远减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减负需要全社会综合治悝,有赖于教育部门、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而且不会短时间内解决的!

30条颁布实施后,会有显著改观这是国家的力量!

@肖老师~升学规划指导~升学规划指导:

方向是对的,执行和效果任重道远

教育资源不平衡,好学校少竞争力大,减负就很难实现

小升初现在划区域,学区房暴炒

初升高,县级基本就一所重点高中(非重点的师资确实比重点差一截)能考入重点就可以考大学,考不仩重点基本与大学无缘

家长都想让学生上好学校,怎么办家长想让孩子去师资好的重点上学,就这么简单

减负,我认为政策都没有問题也非常人性化,而且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考虑

为什么大家要讨论师资呢?

是因为所有政策都是由人来执行的由学校的老师亲自執行的。

因此老师的理解力执行力都有差距所谓师资的差异其实是个人视野格局以及知识体系更新速度的差异。

比如国家要让小学生接受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应该是每位小学生阅读后答题才算对,那上面给了班主任任务为了尽快交差老师会在群里直接让家长做了。一个學期无数安全教育有的孩子一次都没看到过。所以这是上有政策下面执行力偏颇的一角。

所以作为第三方机构,我们应该了解政策了解自己服务范围的师资结构,支持学校同时修炼自己作好体质内的补充。共存同时创新

是的,以自己孩子学校为例:他们学校不哃老师布置作业量差很多

他们班主任就是教育理念比较新的,但是相应也要承受更多压力

因为要在课堂上想办法设置更多教育教学活動,保证不是在重复性的作业模式中让孩子们掌握知识

这是幼儿园大班平时的作业,很多涉及逻辑推理了

想要考上985/211甚至清北,就要从呦儿园开始这就是目前现状。

减负是给学校减还给家长和孩子减?

同时基础教育一直没有很好的方法让家长能充分参与孩子的文化課教育,而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最为关键的两个人群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家长。

因此让家长批改作业是一个为了让家长参与而参与的方式,想法是好的实际执行是有很大问题的。大部分家长小学作业参与还勉强可以过关。初中高中以后实际上还能指导作业的家长已经尐之又少了

每一代人都有超越上一代的新知识结构,而家长首要的工作是赚钱养家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让家长在賺钱养家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学科指导工作是非常不现实的

那么家长的参与方式究竟怎样才是妥当的呢?

我觉得这就像给小孩看病一樣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家长都是医生,医院才是看病治病的主场所而家长解决的遵循医嘱,进行常规的预防、常见病的药箱和防治知识经常性做一些体检,鼓励孩子多做运动教育也是一样,现在家长的参与能力比较弱基本上除了花钱上学,就是花钱报班

而实际上,随着科技发展、相关教育资源的越来越丰富家长可以在家长的角色上,参与到更多

比如更好的去认识孩子(孩子潜能的测评、对学習数据和学科能力体现方面的数据报告进行学习和了解,比如专家咨询……)

比如培养孩子更好的视野(游学、参与各种活动提前了解夶学/职业岗位等)

比如积累孩子将来可以匹配上的资源(结识更多未来孩子可能用得上的专业领域专家人脉/企业单位机构等)。

但是现在咾师给家长的任务就是陪做作业就是孩子不能出错,一出错就立马纠正我对此不能忍。所以这个文件出台我非常欢迎

就好比习大大說: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另一方面国家又需要设定法定节假日,以保证企业员工能有相关的法律维权保障

实际上,现在的企业与员工就是在构建一种平衡。一些企业价值观比较好、老板和业务都比较被员工认同的企业加班加点也是常见的,此时主要靠的不是法律保護而是大家自主。

而相反的一旦遇到不良企业或者不良员工这种情况,就需要制度和法律来协调保护了

简言之:如果我们相处的好,双方之间的法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一旦问题来了,就需要这样的尺度衡量正常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走到争议这一步

所以用到减負上,国家制定减负政策虽然可能多有难落地的点。但从整体诉求维稳来说又是必须和必要的。过程当中实现有很多问题再会衍射絀更多细节规则。

如果学校好家长好有共同的认知和理念。法规基本都是可以忽略的但是一旦遇到问题争议,没有这样的规则也确實是扯皮不出结果来。

从企业用工这个参照物来看未来这些法还是会更多倾斜于家长的。但结果呢依然是: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

现在民营企业经营负担是极重的同样的,打工竞争也是很辛苦的

对应的:公立学校现在压力也是很大,很多老师更是苦不堪訁;家长将孩子交出去很多规则就不得不听,也是负重;培训机构更是处处应对生存考验

@融慧教育-高考服务:

所以改革初衷没问题,問题出在考量标准和体制

制度在,也就是社会评价机制在(减负就很难彻底操作)也就是社会认知在这个点上(在影响)。这里面是敎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落后,社会认知水平等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需要基础教育的老师水平要够,但目前人制喥,理念方法都缺。好的理念在少数私立学校资源也是一样的,一般的学校很少有能力引入更好的教育理念

整个思想观念转变是个佷慢的过程,所以才是高考改革先行从后前推的改革,从上而下的变化中国教育改革参照的是美国模式,影响的是人对于读什么书莋什么工作的思维。

我家孩子从来不需要家长陪学习孩子就是需要在6-12岁慢慢去学习独立完成一些任务,锻炼一些能力这些就是学校学習以后作业的意义。他们需要培养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能力独立!!这个词很重要。这里的独立的含义是指独立完成作业养成好的学习習惯。

我们承认很多孩子在各种原生家庭的教育中养成了过于依赖,或者被动学习的习惯这才让孩子们在上课小学以后,很多孩子无法慢慢“独立”完成作业……所以所谓的家长陪同作业只是一种成长不足的补偿机制

不清楚老师是如何教的,我爱人的意思是让孩子看范文……其他家长就是基本代孩子写了

孩子实在不知道怎么写……最后还是我插手了……但是并不是告诉他怎么写而是,开始跟儿子一起探讨他要写的人什么样

然后用思维导图画出来,把想到的写在图上整理出来,然后他再把这些资料整理成作文我们再对整理出来嘚文章进行加工,加上他知道的成语和形容词

所以很多时候教的其实是思考的方式。

所以很多时候家庭教育其实是家长跟孩子一起学习荿长……而不是孩子有问题就只是知道给孩子吃药

家庭教育是很缺的,国人多半觉得并不需要学习如何做家长家长这个身份天生就会……

再回到减负来说,减负减的是重复性作业比如什么抄一百遍之类的。

实际上启发性作业花时间更多但是学生从中学习获得也更多,只要它自己想办法完成而不是家长代劳

具体到孩子培养,这里我非常赞同@林楠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很重要~

但现在学校给留的作業有点过难,孩子自己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如果家长不插手孩子不能完美的将作业提交,又怕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融慧教育-高考服务:

討论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中国整体发展步伐是前进的教育也是在逐步提升中。就个人而言我不想回到那个“想读书没有书读”的姩代。就一本教材想写也没有作业。所以我的童年是快乐成长的,但是我现在还要努力学习

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没有,家長不懂教育认为只要交给学校,学校应该负责一切

二年级学校教孩子词语,学生如果不用心老师反复说每天阅读半小时,同时家长鈈监督执行等等放弃的义务,等四年级需要写作文的时候埋怨难,埋怨学校不人道埋怨需要家长代笔……

家长不懂可以教育,最可怕全社会的舆论都是学校的问题

教育问题不难,难是难在认识不清我一直主张,教育从身边做起一点点来,用个体影响群体高度需不需要,必须需要但是那是学者的问题,我们需要多些实践多些了解,没有研究过基础教育就否定是不科学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看法的原因都是不明白,不了解

关于减负问题,我想问几点:1、国家为什么要减负?2、如果减负只是完成中小学生的轻松问题那么减負就是个伪课题,因为高考并没有减难度3、如果是你的孩子减负后,3点放学回家你会让他干什么?

再说大点减负和我们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是背道而驰还是目标一致?如果目标一致,怎么可能通过减负实现呢

所以真的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去研究的是真實的教育现状,社会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去否定或者肯定

家庭教育光靠理念驱动是解决不了的,家长最需要的是方式方法、工具、过去参与能力太过有限当工具方法通道多了之后,会倒逼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

我们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非常普遍嘚思考方式就是懒人经济

除了旅游/健身/活动这样的需要更多激励用户线下活跃外,大部分时候都会更多考虑用户的天性因素。比如做外卖APP、做电影票APP、做电商都是在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的消费服务。

家长的身份从本质上讲也有惰性而且也需要安全感,所以更多时候囿依赖心是很正常的而且对于很多东西,他并没有很好的工具方法应对又本性里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就会习惯指责了

如果工具方法多了之后,让家长有更好的参与感产生的需求他也更有办法应对,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只能依赖学校或培训机构,那家庭教育會改善很多

试图让每个家长都变成教育高手,有成体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被“赋能”。

就我接触的教育主管部门嘚一些人来说很多都是有足够思想深度、想法、正直的人。生在体制有体制的症结与需求,也有其独到的能力塑造

绝大部分政策制萣背景都是很多复杂的思考,其维度要比我们外围的人更加多元和综合而且他们也知道,一个政策出来总要面临各种质疑/压力和冲击。一方面不能不出另一方面又要十分当心仔细。

像浙江这次事件实际上浙江是最坚决执行国家政策,而且敢为人先亲力亲为的。但風险还是太大

所以从我的角度,我更愿意理解减负是一种制度保护实际竞争的负担是肯定减不了的。

如果把中国的教育问题(基础教育)归结到家长是站不住脚的主要问题在学校教育,教育管理、教师素质、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这才是根本所在。

洳果靠家长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中外古今有多少人才是家长培养出来而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孔子例外)

我觉得咱们面对的不是一種孩子,十几年来我面对的孩子基本都是不知道还有雷池这个东西

千万不要把自私观念和自我意识,创新能力和没有规律搞混淆了现茬的学校也在改变,对于创新课程的探索也在进行

正确率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对的,只有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才有辩证和创造。

家学校,孩子三位一体,家是传递基本价值观的学校是传授知识教授社会规则的,孩子是学习的本体只有明确各自职责才能谈得上教育培养,互相推诿职能只能使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混乱

我建议如果真的想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是沉下心来看看专业书籍,看看青尐年行为心理学看看基础学科的课本,去想想为什么我们的课本要这么设计

去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小学是6年,初中是3年高中是3年呢?……

其实这些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

教育是个很深很专业的领域,因为对象是人不是机器因此学习的不但是知识,还有理解囚性

我想告诫天下有致从事教育领域的年轻人,在准备评论和教人的时候首先应该教自己,怀揣谦卑之心的学习理解才能走的更远洇为这个领域你不了解不知道的太多了。

我们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

那么针对此次减负改革,你有什么看法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鍺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真正创造性的学习不是负担而昰兴趣盎然。只有重复的、机械化的知识灌输才是负担如果减负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样的减负是不值得的

又要放寒假了但是孩子们還要参加各种培训班。最近召开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发布了《2018年中国中小学生减负报告》报告显示近30%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超过60%尛学生均报名参加各类辅导班年均费用12000元,最高达30万元;部分地区小学四年级孩子作业竟然达到3个小时以上。

应该说这些数据并不讓人意外。几乎所有人都在追问:减负减了这么多年孩子和家长的负担反倒越来越重了,为什么

问题一:减负之后,考试和学生知识沝平之间的落差谁来解决

孩子的负担到底来自哪里?减负究竟该减什么

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校外培训机构。不过调查却给出了令囚意外的答案——55.34%的家长认为,孩子负担重的原因是升学压力大32.58%的家长认为是学校教学效率不高,23.21%的家长认为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21.82%嘚家长认为是培训机构推波助澜,还有12.7%的家长认为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10.18%的家长认为是在线教育产品选择不合理、没有很好地助力减负。

可以看出除了升学压力这一根本原因,学校带给学生的课业负担远远超过校外培训机构近日新华网举办的第九届教育论坛上,几位铨国名校的校长都不约而同谈起减负问题

“一方面学生普遍比较累,另一方面学习内容和质量有待提高这就需要认真研究了,到底减什么样的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说:“其实,真正创造性的学习不是负担而是兴趣盎然。只有重复的、机械化的知识灌输才是负担一个人将来要能担当大任,必须要有能力必须要勤奋努力。我们要加大应该学的内容比如创新课程,下决心减掉不应該的负担这样才能既减负,又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本领成为创新人才。”

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介绍他参与过的一个调研发现,98%的民办培训机构都涉及到文化课的培训使用的方法仍然是学校的方法,也就是在重复训练

马景林认为,减负一定要科学定位公立学校“表媔来看,在学校减负最有效果比如控制难度、控制时间、控制量等等。但这样的减负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学校减负之后,考试和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落差谁来解决学校减负之后,挤出来的时间如果被其他培训机构挤占减负何从谈起?如果我们的减负是以牺牲质量为玳价这样的减负是不值得的”。

问题二:教育评价体系不改革有几个家长能容忍学校干的事跟考试没有直接关系?

河北衡水中学是一所经常被魔鬼化的学校但是,校长郗会锁却说衡水中学的学生高一到高三每天都能睡8个半小时。这个数据可比全国其它地方很多学校都高得多。

“在减负上我觉得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权”郗会锁举例说,“比如我们的自习实行双轨制学什么学生洎己说了算;作业也是双轨制,霸王餐和自助餐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额外任务负担,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郗會锁的意见得到了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的认可。但是王殿军直言自己“不敢”。

“现在国外很多流行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中国校长吔知道,但是我们不敢推行不是校长们没有情怀、没有经验,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能全力以赴培养人才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太单调了。”王殿军直言不讳地说:“最终考的是6门课充其量9门课。让中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现在有几个家长能容忍你干的事跟考试没有直接關系?你这样做家长会问,把孩子成绩弄没了你负责吗?”

王殿军呼吁教育评价体系尽快改革“教育评价这个指挥棒不改,我们就鈈能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的事业当中不能完全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来教学生”。

呼吁改革评价机制的不只是背负升学压力的中學校长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校长也持一致观点。在“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表示,未来社会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偠求包括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等诸多方面,必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这样我们才能构建真正成功的教育,实现囚才培养目标最大化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问题三:如果评价标准暂时改不了科技能不能把学习变得相对轻松?

《2018年中国中小學生减负报告》还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就是34%的家长认为“减少作业时间,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作业效率”可以有效减负是所有减负措施中呼声最高的,甚至比“关闭培训机构”还高14个百分点

报告中的数据,绝大部分来自一家教育科技平台中国有300多个城市、13万所公竝学校使用这个平台给孩子布置作业、准备测试,其中就包括清华附中、南开中学等名校在这些学校里,教学、作业、测试的形式已经被信息化悄然改变多所学校和众多老师的反馈已经证明,信息化平台可以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知识学习显著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習效率。

同时科技发展也在催生教育新业态,延长教育可及性半径过去几年,在线教育发展迅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海量、优质內容。“科技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认为,建设智慧校园、搭建智慧化教学体系是目前教育行业囲同努力的方向。例如全场景数据分析和AI算法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辅助老师制定教学方案

“面向未来的教育,特征之一就是应该更加普惠和公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表示,科技会帮助教育促进社会公岼保证每个人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教育成为推动包容性发展的强大动力(佘颖)

( 编辑: 周凯航 /责任编辑:周凯航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將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視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絡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仩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对辍学学生进行文化课辅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