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哪一季有李健》如果没有李建,这一季你还会不会看

但我最喜爱的还是被称为“音乐诗人”的李健。由于这一季“逆战歌手”的设计,第三季的亚军李健得以再次回归到歌手的舞台。

还好,李健没有变。衣着照旧洁净清新,或是毛衣或是衬衫,或者是正式一点的西服,配合着他暖和的声线,在舞台上一站不论四周多喧哗,他都是静的。

这一期,他唱的是《三月(农历)的一整月》,听说来自一首50年前的遗珠作品,李健重新停止了歌词的创作,在开唱的前一天晚上还在修正,所以这也是这首歌第一次面世。

“农历三月间,最是难熬倒春寒;残雪惹人厌,慌慌择路脚踉跄”,这是喜欢古诗词的李健会作的词。

这样的李健,为什么会受一大批年轻人的追捧?

李健从2015年开端的走红,既让人觉自得外又道理之中。和盛行歌手们相比,他有些“老古董”,专注于本人的音乐不去迎合群众去做口水歌;他又不像常见的民谣歌手,歌词里尽是姑娘和故土。

他不是公开通道或者是酒吧歌手出身。父亲是京剧武生,本想培育他也做这个行当,谁知他就是对这没兴味。初一的时分由于一部电影《路边吉他队》爱上了吉他,央求母亲买了来。母亲拿着两个月的工资为他买了一把红棉吉他,从此吉他就成了他初高中六年心爱的宝贝。

这个兴味非但没有影响到他的功课,反而如虎添翼。高三时为了高考加分,他参与了清华大学办的文艺喜好者冬令营活动,用一首《说句心里话》拿下第一名,高考加50分。后来清华又觉得他真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怕被其他学校抢走,痛快决议不考了,直接录取。

于是李健就这样上了清华,还是最好的电子系。

清华的四年李健简直都献给了音乐,是学校里九支乐队的伴奏,还是清华合唱团的一员,出访他国、国内巡演,由于太优秀李健还常以独唱的身份登台,是学校的super star。一次在香港的演出上,他唱的一首《终身有你》反响热烈,还被一著名人士蒙明远称为是“清华园里的郭富城”。

毕业后李健做了两年的网络工程师。一天,清华的学长也是好友的卢庚戌给他电话,要他出来一同做音乐,李健一口容许,于是“水木年华”便成立了。

如大家所知,他们出的第一张专辑《终身有你》就一炮而红,拿下多个音乐大奖。由卢庚戌1996年就完成作词作曲的《终身有你》,至今仍是“水木年华”的代表作。

所以说李健刚开端的人生真是顺遂人意,正式入行时走红,在音乐这条路上他的开展比很多人要顺利的多。高考保送,大学光采耀眼,辞职后组乐队出专辑,也是一下就火。

但他却在2002年,水木年华最火的时分选择了分开,理由是和卢庚戌在音乐创作上有了分歧。“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平实、朴素的,娓娓道来,每一次听都会有不同打动”,这是李健了解的真正的好音乐,是简单的、真诚的、可以打动人的,一如他如今的作品。

不迎合群众自然就要耐得住寂寞,李健不可防止地渡过了这样的低潮期,生活贫苦,简直没什么收入。直到2006年,李健取得内地最佳创作歌手大奖,当时的新闻标题是:榜中榜李健爆冷 与周杰伦获‘ 最佳创作歌手 ’奖。

李健发行《为你而来》专辑,固然没有随时下的盛行曲风走,但他的人文气质和深沉的音乐功底,还是博得了“音乐才子”的佳誉,也为华语歌坛注入一股别样的气息。这也是他第一次取得个人的肯定。

2010年的春晚,王菲翻唱了李健的《传奇》,这首歌出自他2003年的专辑《似水流年》。随着这首歌一夜爆红,李健也开端被熟知,但仍然是小众。

直到2015年他参与了每一季都造巨星的《我是歌手》,十几年的积聚一朝迸发,李健究竟是红透了,就和今年的“进口小哥”迪玛希一样,当年的李健被称为“清华哥哥”。

很多明星火了之后整个团队都如打仗一样,接各种代言商演,综艺更是要上个遍。所以大家都不难发现,哪个明星最近很红的话,就哪哪都是他/她,换台换节目都避不开。

李健固然也有接代言和商演,但数量并不多,还颇有选择性。比方曾经有个白酒厂出高价来邀歌,他回绝,由于他不喜欢喝白酒,所以没有情感也没有好印象。

那些用钱砸的活动和年会,更是一概不接,由于场地和声响都可能不专业。(让人想起了胡夏在某年会上的事情)。他更愿意接的是像音乐节这样的活动,和音乐相关会让他更温馨自由。

在《我是歌手》大火之后,李健还去了趟美国,为的是“避开强劲的风头”。在别的明星眼里要抓着往上爬的好机遇,却成了李健想要避开的风头。这样的间隔感也让他能保存一份宁静,也让李健还能是今天的李健。

“据守这个词特别好,坚持自我,守住底线,做人的底线,艺术的底线。”

作家余华和李健是好友,他们常常一同讨论文学和音乐,他对李健的评价是“有自我的人,不同流合污的人”。

李健的爱情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他叫妻子“小贝壳”,两人第一次见面时他10岁,她5岁。后来他上了清华,“小贝壳”常来讨教问题,一来二往便生出了爱情。

妻子和他一样性格油腻,微博上总用三言两语来记载生活点滴,有时分还会写上一些生活温馨段子。比方:

但李健走红之后她的微博也相继曝光,越来越喧闹,她也就索性停更了微博,不再发只言片语。只能看到她偶然还会给李健相关的微博点赞,有默默关注的小确幸。

从她以往的微博能看出他们都是会酷爱生活又懂得享用生活的人。李健不会做饭,就主动承当起家务,他自豪的说“我家历来没请过小时工”。

有出入过他家的朋友感慨:“他们家洗手间的毛巾都看得出是选了又选的,他人家的东西是为了用是为了生活,他们家的东西仿佛每一样都充溢了爱。”这种有作风、精致的生活是李健所爱的。

他喜欢的生活节拍很慢,两年前的采访,他说:

“我普通早上九点起床吧,然后听听新闻什么的,练练古典吉他,磨蹭到中午,下午和私人教练去健身,晚上看看书。假如空气好的话就去外面转一转,以前喜欢回清华,清华像个森林,像个小公园。”

这种生活无数人都等待,但转身仍要继续赶路,为生活奔走,抓住一个个向上的时机。总想的是,等有钱了再想如何领会生活,如今嘛,拼命赚钱才是要紧事。

但诗和远方并不是要逃离北上广,逃避工作才干追随的东西。一束花,一个晴朗天气的散步,以至是加班回家后,一杯红酒一首心爱的歌曲,都是短暂的小确幸。

这才是很多人为李健入迷的缘由,在生活压力,世界喧闹之下,能做想做之事,坚持自我,独守内心的宁静。

《中国好声音》的录制现场,音乐声和歌迷的尖叫声混合在一起,满场旋转着迷离的红色灯光,环绕四周的大屏幕在不断地闪回,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让人有些晕眩。

李健穿着简简单单的白毛衣。他在台上开口唱歌的时候,现场突然一下子安静下来,悠扬空灵的歌声在空间里回荡。

他确实和别的歌手不一样,但是,特立独行并不是他的终极追求。

李健说:“现在可能是到了很必要的时刻,来传递我的音乐观——音乐终究是艺术品,虽然它具有商品属性,但终究是属于艺术范畴的。”

■ 本报记者 徐蓓 雷册渊

“好声音”并不一定要飙高音,去掉所有冗余的成分,一切从艺术出发,恰恰能够赢得观众的心

朱虹是《中国好声音》剧组的宣传统筹,每次李健到嘉兴录制节目,都和朱虹有近距离的接触。

可以用哪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李健呢?朱虹蹦出了几个词:儒雅、幽默、高情商、脱俗、文艺。

她说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小事。在节目首播发布会上,安排有这样一个环节:新加盟的导师李健为“五朝元老”庾澄庆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节目组为李健准备的是老干部式热水壶,里面装的是红枣枸杞水;但是发布会开始前,李健把节目组准备的礼物退了回来,换成了一只和他自己平时用的保温杯一模一样的杯子,还在里面装满了养生的沉香泡水。朱虹一开始并不懂沉香是什么,后来看见网友的留言才了解,沉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材。

尽管作为导师的李健才华横溢、儒雅博学,但没有高高在上的样子,总是让身边的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这次加盟《中国好声音》,李健让人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改歌词、拼成语、妙语连珠,给节目增添了许多“笑果”。

但他坦言,他在节目中最关注的,还是音乐本身。

解放周末:您曾经说过,参加任何一档节目对您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挑战”在哪儿?

李健:挑战有很多种,有体力上的挑战,有节目规则上的挑战,包括是否与我的音乐理念、做事原则相冲突,这些都是挑战。大家知道,有时候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会增加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种冲突很可能和你的个人意愿相左,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之所以来《中国好声音》,一来盛情难却,二来也想跟其他导师和学员有切身学习、探讨新东西的机会。

解放周末:从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播出以来,节目走过数年。今年除了赛制上的创新,您认为它还有哪些吸引您的地方?

李健:学员鲜活的生命力,这是《中国好声音》最重要的支撑。这个节目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高水平而多样性的学员的不断涌现。

解放周末:然而,现状是,国内音乐选秀综艺节目扎堆荧幕,市场迅速饱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现和打造新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对原创音乐的扶持和对新人的系统化培训,音乐选秀只是竭泽而渔。您怎么看?

李健:优秀的演唱者会源源不断地涌现,但优秀的作品也就是演唱资源目前相对匮乏。一代代拥有音乐和演唱才华的人是不会缺失的,但再好的歌手也需要演唱好的歌曲。

歌曲匮乏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很多老歌不停地被翻唱。随着各种选秀节目的出现,很多好的作品被翻唱太多次了,已经很难再出新意,所以它们需要“封山”、“封河”,“护林”、“静养”。同时,需要补充大量新鲜的原创歌曲。

此外,音乐选秀节目的选歌也存在问题。要知道,审美的趣味是很难培养的,其中有文化的成分,也有天赋的成分。很多学员是靠天赋在做选择,但很多时候需要文化的培养才能达到良好的品位。

我们应该让学员知道,很多流行的、有名的歌曲不一定是优秀的作品,知名歌手的作品不都是优秀的。一些流行的作品是很平庸的,甚至有时候品质低劣的作品也可以很流行。这就意味着,导师也好、节目组也好,应该具备很好的判断能力。

音乐的健康发展需要整体的生态环境。我个人觉得,这个情况有点像中医的现状。中医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但从业者的水平、执行的各个环节包括药材的来源、制法不正宗,造成了人们的不信任。其实中医的原理和逻辑是经得起检验的,自古以来一直济世度人。所以,不是中医不行了,而是目前的承载形式不足以支撑了。

解放周末:通过这个节目,您希望向观众传递一种怎样的音乐观?

李健:真正的音乐观还是应该初心纯粹。现在可能是到了很必要的时刻,来传递我的音乐观:音乐终究是艺术品,虽然它具有商品属性,但终究是属于艺术范畴的。

音乐观在我看来分为三个层面:作者、演唱者以及欣赏者。

原创者的音乐观,所有的写作都应该是自我写作,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想创作的音乐,创作时不太会考虑什么市场认可、能不能红,或者说这些不应该成为主导因素。这是自古以来的艺术创作规律。

演唱者的音乐观,我认为不能过于煽情,也不能带有某种竞技性质,那些音乐之外冗余的成分,比如刻意地表现高音和过多的演唱技巧,其实是支离破碎了歌曲的表达,歌曲的形式是为艺术服务的。

欣赏者的部分,则看你能否理解、感受到演唱者的情感。

现在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似乎一首歌曲没有高音就得不到共鸣。我自己曾经参加过《我是歌手》的真人秀节目,很多人也因此而担心。但在我看来,“好声音”并不一定要飙高音,去掉所有冗余的成分,一切从艺术出发,恰恰能够赢得观众的心。

我喜欢那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是我推崇的美学法则

在上周五播出的《中国好声音》“14进 7”比赛开始前,每位导师有一段和学员们一起的演出。李健带领学员们演唱的,是自己创作的《沧海轻舟》。

“蓝天依然白云散漫,放眼世间蒸腾一片……”

演唱结束以后,三位台上的导师各自发表了评论。庾澄庆说:“在繁忙的生活中,这种音乐能让人静下来。”周杰伦的评价是:“这种歌声优美、清澈,仿佛从山里走来的仙人一般。”谢霆锋则说:“非常难得的唯美,与中国水墨山水画一样。”

从《传奇》到《风吹麦浪》,再到《沧海轻舟》《贝加尔湖畔》,李健的歌曲都有着相同的气质——优雅、轻盈、悠远、诗意,曲如其人。

有些人认为李健的作品在风格上都比较接近,甚至认为是缺乏创意。对此,李健说,每个艺术家擅长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但即使是一个狭窄的领域,也能做到无限风景和千变万化”,能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做到极致,就是最光彩的。

这就是他的音乐态度:坚持,不妥协。即便是他早年没有出名的时候,他也只写自己愿意写的歌,至于能不能引起传唱、共鸣和走红,他不太在意。

于是,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李健在听众心中化身成了一个优雅而又犀利的音符。

解放周末:您的歌,音符如清泉般汩汩淌入心间,歌词也往往充满叙事感和画面感。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是来自您内心的恬淡吗?对您来说,音乐创作的源泉是什么?

李健:这是对我的一种褒奖。其实恬淡不一定不能反映出挣扎,宁静不一定不能反映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我一直强调作者应该有内心冲突,至于表达形式上的安宁或者波澜起伏,那是一种审美表象。

创作源泉来自何处?亘古不变,所有作者的创作源泉都来自生活。可能是自己的生活,可能是耳濡目染别人的生活,包括阅读来的资料,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一定不会缺少主题和内容,尤其是身处如此变幻莫测的年代。

解放周末:您的音乐是抒情的,许多歌都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让人忍不住落泪。而您对歌曲的演绎却是极其克制的。这是为什么?

李健:音乐就像太极拳,无形似有形,看似很轻,其实很重。音乐有两个法则,一个是对比,一个是平衡,我更喜欢对比。我喜欢那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是我推崇的美学法则。我喜欢用相反的意境来表达事物,比如用动感来表现沉静。我不太喜欢用呐喊来表现愤怒。其实最害怕的是演唱者声泪俱下、观赏者无动于衷,这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解放周末:由煽情到深刻其实是不容易的,这是否代表您对流行音乐的审美?

李健:的确是的。我对流行音乐的很多感受来自文学的启发,在我看来,文学、音乐、美术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我通常也不会把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分割开来,很多古典音乐在当初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所经历的审美上的变革,在古典音乐上都经历过。古典音乐里也有摇滚、迷幻等许多其他色彩,所以,我从古典音乐、文学中获得的启发不胜枚举。

我想说的是,流行音乐不能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更强调音乐的部分多一些,更强调纯粹的音乐。现在很多流行是靠趣味取胜,而非音乐本身。

解放周末:有人说,您的成功是因为你的音乐契合了当代都市中大多数人的审美,浮躁焦虑的人们在您身上找到了淡定和静气。您认同这种说法吗?您觉得现在的人们需要怎样的流行音乐?

李健: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名声其实是误解的总和”。当然在诠释层面上,每一位听众都有足够的权利去理解我的作品,包括对我的认知。

其实,任何时代都有浮躁的一面,都被当时的人们批判过。只要作品符合艺术规律,终归有人会欣赏的。

人们终归需要多种多样的音乐,但是作为从业者,的确应该竭尽全力提供具有艺术性的、高品质的音乐作品。

大致来说,观众基本上需要两种音乐:一种是好听的、打动人心的音乐,另一种是极其特殊的、新奇的音乐。为了博人眼球而牺牲艺术本身没有必要,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比方说,一首深情的歌,如果非用叹为观止的高音,这可能只会形成身体上的生理刺激,而忽略和违背了歌词本身的优美、恬静,这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再比如,一把吉他木料上乘、音色优美,它就不能用来打鼓,不能这样来猎奇。我想,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歌,一定是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感情的。

解放周末:当前,中国正进入一个审美更加多元的时代。很想知道,您对于二次元音乐、虚拟歌手这些新兴元素是怎么看的?

李健:我对这些了解不多,我只是觉得他们也是文化的产物,我个人理解二次元是对现有的文化结构、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不满和反思,也是幻想和逃避。它们代表不了主流音乐。二次元是大多数青少年喜欢的,当然它也可能会尽幻想之能事,能让人从中获得某种慰藉。

我希望我的作品成为与外界交流的唯一中介。如果有“人设”的话,我就是一个认真做音乐的人而已

2015年,李健参加《我是歌手》节目时,发生过这样一个小花絮:

当歌手李荣浩想要和李健交换手机号码时,李健拿出了一个老款的按键式诺基亚。他摇着头对跟拍的摄影师说:“别拍我的手机,很不体面的感觉。”尽管如此,此后他还是在用那款手机。

除了手机不一样,他和别人的节奏也不一样。

不紧不慢,两年出一张专辑。他说,“这证明我的生活很规律,一年用来体验,一年用来写作”。

李健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说,自己名下一个房产都没有,租房反倒让他觉得心安理得。因为,他真正喜欢的是音乐。一向冷静的他面露喜悦地说:“我觉得买吉他比买房子更有愉悦感。”

每个行业中都有一些类似于李健这样冷静的人,这种冷静之于他们,其实仅仅是出于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才能义无反顾地坚守。

就像他曾说过:“如果你对某个行业有足够的热爱,而且这种热爱是纯粹的,这种热情基本上能够抵御外来的侵害。因为你这样热爱,你会无法割舍,无法放弃。”

正因为此,这些年,“给生活做减法”成了李健的原则。减去没必要的社交,减去没必要的名利,独留下自己的初心,就像他那首《风吹麦浪》里的少年,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理想的小日子里,慢悠悠地逍遥。

解放周末:2015年,您在沉潜多年后终于收获了广泛赞誉和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在这前后,您的生活、心态,包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有什么不同吗?

李健:前后的不同和一如既往,都是有的,也一言难尽。对歌手和艺术家来说,一条通往艺术之巅的道路始终都在那里,只要你认真做事,终究会有回报。所谓的名利,是对艺术家本身的一种考验。人生有很多关卡,其中有一关就是名利关,这也是检验高品质艺术家的标准吧。当然,有一些艺术家可能轻易地被名利所累,但也有一些艺术家能够跨越名利关,继续高品质的创作。

名利带来的冲击是否会稀释你对音乐的热爱,这是要警惕的。你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初衷,是为了名利,还是只是像所有热爱音乐的懵懂少年一样?当然好的艺术家到一定阶段就不用再经常提醒自己了,这些已经构不成威胁。

因为名利所带来的兴奋感是暂时的,或者说很浅层的,更多的愉悦一定来自精神和心灵层面,无论是从持久度还是深度来看。

很多商业上的成功、名利的获得,对我来说,都比不上写出某一首歌的愉悦感。我并不是说商业成功没有价值,甚至可以说,商业成功更多是为了音乐创作而服务的。

解放周末:前些年,您给大众的印象总是高冷的,曝光率不高,不太接受媒体采访。这些年,您越来越多地以一种更加接地气、更加通融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李健:早些年并没有谁采访我啊。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面对媒体、面对人群的时候,我的确更从容了。

所谓的成名之后,对我来说,心态是更稳定了,也带来了很大的选择自由。非常幸运的是,我的很多音乐观点和态度在这个社会上得到了认可,这让我在音乐创作时,能够减少更多外在的干扰以及内在的挣扎。

解放周末:您在乐坛一向给人一种知性、儒雅、博学的印象,被称为“音乐诗人”,也因为幽默风趣而有了“段子手”的称号。这次您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又因常用成语和文学典故而被网友称为“东北成语王”。您怎么看待自己的这些“人设”?

李健:一个歌手在节目中有责任表现真实的自我,这意味着我所有的表现都是生活中的自然流露,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就是这样的。我不太希望自己在节目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师角色,因为我在节目中也正在向其他人学习。这些美誉对我来说太夸大了。

对一个人的欣赏,有时候是从艺术层面,有时候是从文化层面,也有时候是对一个人的社会角色而言。但是作为一名音乐创作者,我更倾向于人们与我的作品产生共鸣。我本意并不愿意人们关注到我自己,我希望我的作品成为与外界交流的唯一中介。

如果有“人设”的话,我就是一个认真做音乐的人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手哪一季有李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