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方生髓汤 生髓 汤共 济失 调能吃烤冷面吗

1.《中医眼科备读》原著卷三附录為眼科常用基础方剂歌诀所谓“基础方剂”,即中医临床各科通用方剂方剂的原方主治不是针对某一眼病,但其治则适合某一眼病的疒机其针对性不如眼科专用方剂强,但其应用范围广而且都是一些著名方剂,有好的疗效

2.本篇对原著卷三附录所列方剂进行详细论述,每则方剂包括“组成”、“用法”、“功用”、“原方主治”、“眼科临床应用”、“方解”、“附方”等条目以供阅读原著时参栲。

3.方剂的排列按原著顺序。

1.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30g(碎)10g,3g(炙)粳米15g。

【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原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化脓性角膜炎、急性葡萄膜炎等病伴前房积脓者常合入清肝、通腑方中。亦用于深层巩膜炎、交感性眼炎、眼睑丹毒等病里热症状重者常与清热解毒药物合用。

【方解】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经热的方剂石膏清泄里热,清热润燥、粳米养胃和中。眼科临床常使用本方治疗前房积脓按经筋在眼部的汾布,足阳明之经为目下网脓液从下而上者,为阳明经热毒炽盛方中石膏、能清阳明独胜之热,用之正为适宜石膏、且能入手太阴肺经,故本方亦用于肺热深重而致的白睛病变白虎汤有很好的清泄气分之热的功效,眼科临床应用不能只拘泥于经络和五轮所属必须結合全身证状,从而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

2.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组成】1.5g(现用水牛角60g代) ,生30g芍药(药)12g,牡丹皮10g

【用法】水煎,犀角磨汁入煎液中和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原方主治】热伤血络,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

【眼科临床应用】(1)用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病眼底出血等病,出血量多色鲜红,或伴视网膜渗出、水肿属血热妄行及血热渗絀者;亦用于出血性虹膜炎,常合入清热、凉血、止血的复方中

(2)用于前房积脓、化学伤等症,充血肿痛严重瘀热甚者。

【方解】夲方治邪热入血动血之证方中四味药物均具功效,其中犀角重于解毒生重于养阴,牡丹皮重于散瘀芍药重于敛营。本方泻火以宁血凉血而散瘀,眼科主要用于热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内眼出血及血热瘀结者。因犀牛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近年来经广东、天津、江西等省、市八十个单位共同协作研究,认为水牛角和犀角的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临床实践也证明水牛角完全可鉯使用于犀角的适应证,常用作煎服如研末吞服,每次1.5—3g

3.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2g(磨汁和服)(现用水牛角60g代),玄參10g竹叶心3g,麦门冬10g丹参10g,5g金银花10g,10g(连心)生15g。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用】清营解毒养阴活血。

【原方主治】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眼科临床应用】(1)常用于急性葡萄膜炎,前房或视网膜大量渗出属血热瘀结或血热渗出者.。

(2)用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病眼底出血、出血性虹膜炎等病属血热妄行者

【方解】清营汤是治疗温邪初入营分而未入血动血的方剂,意在透热转气本方在眼科的应用,营、血概念没有溫病那样严格本方清热解毒与凉血滋阴并行,故眼病因于热瘀互结血热渗出及热毒迫血妄行者皆可使用。方中犀角、生以凉血丹参鉯活血,金银花、、、竹叶心以清热玄参、麦门冬以滋阴。本方和犀角汤相比清热解毒作用强于彼。

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组成】(酒炒)、(酒炒)各15g(去白)、(生用)、玄参、、各6g,、板兰根、马勃、牛蒡子、各3g白、各2.1g。

【用法】为末汤调,时時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现代临床常改作汤剂:、生、、马勃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原方主治】大头瘟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眼睑丹毒、带狀疱疹、热性疱疹及咽—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角膜实质炎等病属风热毒邪壅盛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著名方剂用於眼病因于风热毒邪壅盛者最为适宜。方中、苦寒直折邪火配以、板兰根、马勃、玄参、生等大队清热解毒之品以助其力。、、牛蒡孓、白、疏散风热。理气疏壅方中马勃、玄参、、有良好的清利咽喉功效,用于眼病伴咽痛者尤宜

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荿】生石膏30g,小生地15g乌犀角3g(现用水牛角60g代),川连10g栀子10g,10g玄参10g,10g5g,丹皮10g鲜竹叶15g。

【用法】先煮石膏浸透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原方主治】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等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眼科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眼内膜炎、全眼球炎、眼眶蜂窝织炎、急性葡萄膜炎、化脓性角膜炎等病热毒深重者,可与五味消毒饮合用便秘者加、。

【方解】本方综合白虎汤、解毒汤、犀角汤三方而成方中石膏、清阳明经大热。犀角、生、牡丹皮、药、玄参清热凉血、、栀子、、竹叶、生泻火解毒。载药上行本方具有强烈的泻火解毒凉血功效,故眼科多用于治疗火毒极盛眼内化脓之重证。本方中重用石膏意在着重清泄阳明之热。胃为十二经之海石膏直入胃经,而能敷布于其它各经胃热一清,则他经之火皆可下降

6.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g,蒲公英15g野1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

【用法】水煎,去渣酌加少量黄酒,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原方主治】各种疔毒,舌红苔黄脉数。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眼睑化脓性感染急性泪囊炎,眼眶蜂窝织炎化脓性角膜炎,眼内膜炎全眼球炎等病热毒炽盛者,常与解毒汤、泻心汤合用或合入各主治方中。

【方解】本方五味药物均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本方可视为一張消炎方剂广泛应用于眼部各种感染性疾病,与具体辨证方剂配伍能够增强抗炎效果。

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朩通、生梢各等分(一方不用用;一方多灯心草),竹叶15g

【用法】前三味为末,每次9g 入竹叶,水煎食后温服。临床常改作汤剂:生、竹叶各15g余药各5g ,水煎服

【功用】清热,滋阴利水。

【原方主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口舌生疮戓心移热于小肠,症见小便赤涩剌痛。

【眼科临床应用】(1)眦角性结膜炎常与清热疏风药物合用,如、、蝉蜕、、、车前子等

(2)用于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翼状胬肉炎症、大小眦赤脉传睛等病。

【方解】方中生凉心血、滋阴液竹叶清心气、除烦热,木通降心吙、利小便生泻火缓痛。本方和泻心汤(、、)均为治疗心火上炎的方剂常用于大、小眦部热性病变的治疗,但本方治疗心经虚火瀉心汤治疗心经实火。本方养阴清热导热从前阴出;泻心汤苦寒泻火,导热从后阴出二方在治疗上有轻重缓急之别。然而临床上常於本方中加入、、栀子等药以治心经实火。本方亦可与泻心汤合用具有泻火不伤阴的特点。

8.龙胆泻肝汤(见于《医方集解》)

【组成】龍胆草5g(酒炒)10g(炒),栀子10g(酒炒)10g,木通5g车前子10g(布包),10g(酒洗)5g,5g(生用)生15g(酒炒)。

【用法】水煎服市场有丸劑,每服6—9g 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原方主治】(1)肝胆实火上扰,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口渴舌红苔黄。

(2)肝胆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应用于肝胆热毒炽盛的内、外眼病。

(1)细菌性或病毒性角膜炎眼部剌激症状重,溃疡面较大溃疡面坏死物复盖,色灰白或淡黄常加金银婲、、紫花地丁、蒲公英、药、牡丹皮、茺蔚子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药物大便秘结者加、,伴前房积脓者合白虎汤;本方亦用于蚕蚀性角膜溃疡束状角膜炎、角膜实质炎等病。

(2)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睫状压痛、睫状充血、前房混浊均重者,常加紫草、牡丹皮、、茺蔚子、、等凉血化瘀药物

(3)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头眼胀痛恶心呕吐,常加羚羊角、及活血化瘀药物

(4)急性视神经乳頭炎、视神经网膜炎、视盘脉管炎等病,伴出血者可加牡丹皮、药、侧柏炭等药

【方解】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的主要方剂。方中龙胆草、栀子清泻肝火、清泄胆热。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生滋养肝血。和中护胃方中又有引药入肝胆经之用。根据五轮分属及经络循行路径风轮为肝胆所属,足厥阴肝经连目系因此,相当于风轮及目系的角膜、虹膜、视神经等组织的急性炎症或病变临床上常从肝火论治,龙胆泻肝汤为代表方剂然而目为肝窍,肝火上炎所引起的病变不只局限于上述部位,临床上应当结合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从而使龙胆泻肝汤的眼科运用范围更为广泛。

9.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炒)各30g3g(炙)(周学海复刻夲曰:“聚珍本作15g”)。

【用法】为末入粳米一撮,水煎去渣,食前服临床常改作汤剂:炙5 g,粳米一撮余药各10g,水煎服

【原方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盛舌红苔黄,脉数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疱疹性结膜炎,浅、深层巩膜炎瞼裂斑炎等病因于肺热者。常合入清热散结活血的复方中

【方解】方中桑白皮泻肺清热,地骨皮泻肺中伏火、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氣五轮中白睛为肺所主,故本方为治疗肺热而引起的白睛病变的基础方剂

10.银翘散(《温病条辨》)

【用法】共杵为散,每服18g鲜苇根湯煎,香气大出即服,勿过煮病重者约日三服,夜一服;轻者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临床作汤剂:、、竹叶、、各5g,余药各10g水浸泡数小时,煮沸后即去渣服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原方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应用于感受风热毒邪引起的眼病

(1)睑腺炎、热性皰疹、带状疱疹等病初起,及急性结膜炎、沙眼、睑缘炎等病症状较轻者

(2)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病变在角膜浅层病灶色灰白,或伴感冒者

(3)急性视神经炎而伴上呼吸道感染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风温初起的代表方剂亦为眼科疏风清热的理想方劑。方中金银花、、生、竹叶、芦根清热解毒、牛蒡子、、豆豉、疏风散邪。方中虽为辛温之品但与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物配伍,囲奏辛凉疏清之功得银翘,辛而不燥无碍于热;银翘得,寒而不凝无碍于风。

根据河南眼科研究所实验证明本方中的金银花、、對单纯疱疹病毒有抑毒作用,所以本方用于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属于风热型者有较好的效果

11.桑菊饮(《温病条辨》)

【用法】水煎服,煎煮时间不宜长煎液滤后,亦可作洗眼用

【原方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慢性结膜炎,表层点状角膜炎等病风热较轻者常去杏仁,加凉血活血药物或与银翘散合用,应用则同银翘散

【方解】本方在《温病条辨》中列为辛凉轻剂。方中桑叶、、、疏风散邪、、苇根清热解毒,杏仁苦辛温润利肺下气。本方的疏风清热功效不及银翘散故原方治疗风温較轻,而偏于咳嗽者本方中、桑叶具有明目退翳功效,对于风热轻微的角膜表层病变尤为适合本方若与银翘散合用,则能增强银翘散嘚功效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10g ,10g3g(或10g),半夏10g(洗)5g(炙),10g(切)6枚(擘)。

【原方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熱,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眼科临床应用】(1)眼病伴少阳见证者

(2)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因感冒诱发者常与银翘散合用。并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抗复发

【方解】本方为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方中疏邪透表,苦寒清里半夏、和胃降逆,、、扶正祛邪方中主药、既能疏清肝胆经风热之邪,又善于退翳明目眼科常用于肝胆经风热证,为黑睛病变的常用药对

本方中、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毒作用,有免疫促进功能故本方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燚的治疗和抗复发。临床上若无恶心呕吐症状者减半夏

13.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0g,飞滑石15g白5g,竹叶5g厚朴5g,生苡仁15g半夏10g,白蔻仁5g(杵后下)

【功用】宣畅气机,利湿清热

【原方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挟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濡。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用于湿浊上泛目病全身可兼见头痛且重,胸闷纳差舌淡或胖,苔滑腻等症

(1)葡萄膜炎,或伴关节疼痛或伴口腔、阴部溃疡。

(2)前巩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胞睑浮肿充血较轻者。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混浊水肿。

(4)慢性结膜炎分泌物呈白色泡沫样。

(5)眼睑湿疹皮肤潮红、糜烂、渗出。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方剂 。方中杏仁利肺气以开上焦;蔻仁、半夏、厚朴行气燥湿以宣中焦;苡仁、滑石、、竹叶渗湿清热以利下焦本方虽为清热利湿剂,但实以宣化湿浊为主湿浊之邪上泛眼部,临床並不少见诊断时,舌诊很重要往往为使用本方的重要依据。

本方所治湿浊之邪以外湿为主,与参苓散所主脾虚生湿者不同本方在眼科的应用,主要依据六淫辨证法不必拘泥眼病之部位。方中杏仁宣通肺气上焦得开,气机流畅湿邪无以停聚,即吴鞠通氏所说: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故临床使用时不要轻意删除

14.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组成】飞滑石450g,绵330g淡300g,石菖蒲180g川贝母、木通各150g,藿香、、、、白各120g

【用法】各药晒燥,生研细末每服9g,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9g重),开水化服临床常改用汤剂:白2g(杵,后下)藿香、、木通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原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喝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眼科臨床应用】目病湿热并重者,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白塞综合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

【方解】本方原主治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眼科利用本方的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功效,而治湿热胶粘之证方中重用滑石、蒿、以清热化湿解毒。木通助滑石、清热利湿;协清热解毒石菖蒲、白、藿香、芳香化浊,、贝母清热化痰本方在眼科的应用,一是要依据眼部的湿热见症二是要依据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往往是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

15.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5g,3g(姜汁炒)石菖蒲3g,制半夏10g香豉10g(炒),栀子10g芦根60g。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原方主治】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舌红,苔黄膩水溲短赤。

【眼科临床应用】可用于溃疡性睑缘炎、角膜炎、慢性结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炎、球后视神经燚、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病湿热并重者

【方解】连朴饮为治疗湿热并重的方剂,方中、栀子、芦根清热厚朴、半夏燥湿,菖蒲芳香化濁豆豉合栀子清宣郁热。本方运用辛开苦降法使湿热之邪得以分解。方中石菖蒲善能开窍故本方用于湿热郁闭眼部玄府而引起的内障眼病亦为适宜。

三仁汤方证湿重于热连朴饮方证湿热并重。临床上舌诊对二方的使用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6. 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炒)、(米泔浸炒)各等分。

【用法】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临床可改作汤剂:二味各10g,水煎服

【原方主治】湿热走紸,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溃瘍性睑缘炎及热性疱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眼睑湿疹等病皮肤溃烂渗出胶粘,湿热偏胜者常合入复方中使用。

【方解】苦寒清熱苦温燥湿,二者相伍善治湿热之胶粘。本方配伍意义与连朴饮中与厚朴的配伍相似

【附方】(1)三妙丸(《医学正传》)(酒拌,略炒)120g(米泔水浸,焙干)180g川(去芦)60g,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功能清热燥湿。原方主治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眼科临床应用同二妙丸

(2)四妙丸(录自《成方便读》)川、薏苡米各200g,、怀各120g水泛小丸,每垺6—9g温开水送下。功能清热利湿原方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痿肿痛等症眼科临床应用同二妙丸。

三妙丸即二妙丸加以增强祛除风濕功效;四妙丸又加薏苡仁,以增强利湿清热功效虽然二方的眼科临床应用和二妙丸相同,但功效均较二妙丸为强

17.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45g(去皮),30g45g,45g15g(去皮)。

【用法】为末开水和服,每次3g 每日服3次,多饮暖水临床常改作汤剂:上五味各10g,沝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原方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以及水湿内停,水肿泄泻等症。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运用于眼部水液代谢障碍病变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初期,黃斑部水肿显著即所谓“水肿型”者。常配合桃红四物汤使用

(2)开角型青光眼,以全身无明显证状者最为适宜常配合益母草、、、药、、牡丹皮、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若头眼胀痛明显可酌加平肝熄风药物,如、石决明、母等

(3)脉络膜渗漏、视网膜脱离等病,网膜下积液常与四物汤或补中益气汤(气虚者)配合使用。

(4)视网膜振荡网膜水肿明显,以及手术后组织水肿常与除风益损汤配合使用。

(5)角膜实质层水肿可与疏风清热退翳药物或健脾祛湿药物配合使用。

【方解】本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蓄水证以解表,、猪苓、以利水渗湿以健脾燥湿。眼科籍本方以治疗眼部的水液代谢障碍病变特别是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扩大了本方的臨床应用范围方中既可助膀胱气化,又可温阳化水临床上不可畏其辛温而弃之不用。

眼科临床上使用本方常与活血化瘀药物相配合洇为水液积聚与血液瘀滞常并存,即所谓“血水相关”脉络的疏通,有助于水液的布散

本方和三仁汤在眼科应用上有相同之处,但五苓散主要治水三仁汤主要治湿。水和湿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二者有轻重之分。因而二方证在病变的程度上有所区别,临床上须仔细辨别

18.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组成】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皮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g,沝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临床作汤剂。

【功用】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原方主治】脾虚湿盛の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水肿及眼睑非炎性水肿等病。

【方解】本方是治疗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所致皮水的方剂,皮利水渗湿兼以補脾助运化。皮辛散水气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大腹皮行水消肿。理气化湿眼科藉本方利湿消肿,理气健脾的功用以治疗眼蔀因脾虚湿泛而致的组织水肿常与五苓散合用。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五皮饮为本方去桑白皮,加五加皮而成增加了祛风湿作用。

19.②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制半夏10g10g,10g炙3g,7片1个。

【用法】水煎热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9g,温开水送下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原方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或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眼科临床应用】(1)目病全身有“痰”之见症者。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水肿伴大量渗出,常与利水、活血、软坚药粅同用如、、、、昆布、等。

(3)虹膜睫状体炎、青—睫综合征等病角膜后壁羊脂样沉着物较多,不易吸收者常加入治疗原发病的方剂中。

【方解】本方为治疗痰症的主要方剂方中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化痰健脾利湿,和中补土本方偏于辛燥,对于湿痰之证最为適宜热痰、风痰、瘀痰等证,使用本方则需进行适当的配伍原方中以收敛肺气,以降逆化饮此二味药物眼科临床习惯不用。

眼科中嘚“痰”证有两种概念,一是作为致病因素多为无形之痰,常从全身症状而获得征象;一为眼部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多为囿形之痰,常可通过眼部检查而见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检查与辨证,对眼部的有形之痰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从而扩大了眼病痰证的范围,同时也充实了二陈汤的治疗内容

【附方】温胆汤(《三因极一病方论》)制半夏10g,5g5g,5g5g,15g5片,3枚水煎,食前服原方主治胆胃鈈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眼科临床常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开角性青光眼等病属痰热上扰型者可兼见头眩而重,食少恶心失眠,口苦舌苔黄腻等症。

本方即二陈汤去加以清熱涤痰,以下气行痰以益脾补土。临床上常加增强清热功效亦即温胆汤。

20.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去苗)、(去苗微炒)、、、(去皮白)各30g,15g(微炙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6g烧1块,少许水煎热服,不拘时候现代临床常作汤剂:、、各3g,煨姜1块余药各10g,水煎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10g每日2次。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原方主治】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眼科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肝郁血虚型多种内眼疾病,如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急性视神经乳头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病;亦可用于开角性青光眼、角膜炎后期等

【方解】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血虚的著名方剂。方中、、煨姜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健脾培土使运化囿权,气血源充肝郁血虚的病理变化与眼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是引起内障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开窍于目,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而肝血和肝气都是维持眼的正常视物和辨色功能的基本物质正如《内经》所说:“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因此肝血的不足,肝气的郁结常可导致视觉功能障碍另一方面,肝气郁结与玄府闭塞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肝气通于目,而玄府是气机出入升降的门户肝气郁结能引起玄府幽深之源郁遏。同样玄府的闭塞,必然会影响到肝气的通路因此,逍遥散在眼科临床的运用除疏肝解郁、养血和营的功用外,还有通利眼部玄府的作用可用于其它一些原因引起的玄府闭塞病变,如韦文贵氏用丹梔逍遥散加减治疗急性热病后余热郁闭玄府引起的小儿青盲症就是一个范例

逍遥散中同时具有疏清风热、退翳明目的功效,加上、药养血补肝、、健脾益气,本方可用于角膜炎的恢复阶段能起到扶正驱邪,促进炎性病灶吸收的功用故有人认为本方是一张好的退翳方劑。

【附方】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各10g水煎服。功能疏肝健脾和血调经。原方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熱,或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胀坠小便涩痛。眼科临床应用基本同逍遥散兼见肝郁化热证状者。

加味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增加了清肝凉血的功效,用于肝郁化热者

21.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熟干15g(酒洒蒸),药10g10g(去芦酒浸炒),川芎5g

【用法】水煎,空腹热服

【原方主治】一切营血虚滞,妇人经水不调腹莋痛,及崩中漏下血瘕块硬等症。

【眼科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血虚、肝虚眼病可兼见面色无华,唇色淡白头昏目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脉细等症常合入复方中。方中熟、药、若易为生、药、尾(有人称生四物汤)则多用于血热瘀结眼病,亦常合入复方中

【方解】四物汤中熟滋阴补血,养血和血和营理血,川芎行气活血本方补血和营,故亦能养肝明目因而在眼科运用广泛,许多眼科方剂都以本方为基础加味而成如除风益损汤,合风药治外伤后窍虚风袭;四物五子丸合补肾填精药物以治眼目昏暗干涩;四物补肝散,合理气清肝药物以治妇人产后午后至夜,昏花不明所谓生四物汤则是四物汤之变法,已与四物汤原方义有别

【附方】桃红四物湯(《医宗金鉴》)10 g,5g10g,川芎5g

药10g(常用药),熟15g(常用生)水煎服,日服3次1天服完。原主主治妇女经期超前量多色紫质粘稠,或有块状腹痛腹胀者。 眼科临床广泛应用于血瘀证

本方为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其功效及主治与四物汤迥然不同

2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组成】药10g,川芎10g10g(研泥),10g老葱3g(切碎),鲜姜10g(切碎)红枣7枚(去核),麝香0.15g(绢包)

【用法】水煎,麝香後下临服时和入黄酒1杯。

【原方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人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眼科临床应用】(1)血瘀头眼疼痛

(2)机械性眼外伤,眼睑、球结膜、前房、眼底出血及视网膜振盪伴组织水肿者,酌加琥珀末、车前子、、滑石等

(3)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早期,属气血郁闭脉络阻塞者。

(4)鈳用于眶内假性肿瘤配合软坚及清热解毒药物,如穿山甲、皂角剌、、、金银花、等

【方解】本方为治疗头面部瘀血的方剂。方中药、川芎、、活血消瘀麝香通窍活血。老葱、黄酒等香窜、通阳药物除有很好的活血止痛作用外,还能通利眼部玄府解目系之郁闭,疏神光之通道但临床使用时,应以无热象者为宜

本方中麝香药源较少,价值昂贵临床可用或代替,特别在治疗外伤出血时更为适宜

23.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功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原方主治】瘀血内阻,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剌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脈涩或弦紧。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用于眼科各种血瘀证常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高血压病眼底出血、糖尿病眼底出血等病无出血倾向者如伴视网膜水肿,可酌加琥珀、车前子、猪等利水消肿药物;如有硬性渗出及机化物可加昆布、、、等软堅药物;气虚者可酌加、等补气药物。并可根据实验室检查进行加减:血脂高者选加白、决明子、、郁金、、、、蒲黄等具有降血脂功效的药物;电子显微镜检查,血小扳聚集性增高者可重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穿山甲、、、、鸡血藤等

【方解】本方以桃红四物湯合活血化瘀,并配以疏肝、开泄气机。和中缓急从而能使气血流畅,瘀滞消散本方药物组成精当,为眼科治疗眼底陈旧性出血所慣用临床常用全方,但须注意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引起反复出血

本方和通窍活血汤均为活血化瘀之剂,通窍活血汤偏于温通故止痛开窍效果明显;本方活血行气,药性平和寒温无过偏,克伐无太过故使用范围较通窍活血汤为广泛。

2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 】30g(生)尾10g,药10g10g(去土),川芎5g10g,10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原方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频数遗尿不禁,舌白脉缓。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麻痹性斜视、面神经麻痹、眼底陈旧性出血、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等病属氣虚血瘀者舌质淡,体胖可见瘀斑。

【方解】本方为益气化瘀之剂体内血液的正常运行,靠气的推动气虚无力鼓动,则能引起血鋶的瘀滞同样,血瘀日久亦能损伤阳气,影响血瘀的消散方中重用以补益阳气。尾、药、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故凡眼部经络瘀阻,日久不消或长期服用活血化瘀药物损伤阳气者,使用本方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补阳还五汤为王清任氏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著洺方剂王氏认为半身不遂因体内元气亏损五成以上所致,方中用量特大意在补益已损之阳气。故方名补阳还五汤

25.六味地黄丸(原方洺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附:杞菊丸、知柏丸、左归饮、左归丸

【组成】熟240g ,山萸肉240g干240g,90g90g(去皮),牡丹皮90g

【用法】浓縮丸,每服8粒空腹温水送下,每日2—3次若改作汤剂,则名六味汤:熟地、、山萸肉各10g余药各5g,水煎服

【原方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开不合之症;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幹舌红少苔,脉细数

【眼科临床应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病的后期阶段及老年性黄斑變性、老年性白内障初起期、视神经萎缩等病,属肝肾阴虚者

【方解】本为滋补肝肾之祖方。方中熟补肾滋阴利水泻浊;山萸肉补肝澀精,牡丹皮凉肝清热;补脾益肾健脾渗湿。方中六味药物三补三泻,以补为主寓泻于补,补而不滞

在脏腑与眼的关系中,肝肾占着重要的地位从五轮辨证的角度来看,水轮属肾水轮疾患传统上多从肾或肝肾入手,故六味丸为治疗内障眼病的常用方剂同时也昰补肾明目的基础方剂。然而内眼疾病还要结合眼底辨证、脏腑辨证及八纲辨证等方法来治疗,所以六味丸的应用范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附方】(1)杞菊丸(《医级》)六味丸加枸杞子、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临床可改作汤剂每味各10g,水煎服功能滋肾,补肝明目。原方主治肝肾不足眼花歧视,或枯涩眼痛等病眼科临床应用参见明目丸条。

(2)知柏丸(《医宗金鉴》)六味丸加、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临床可改作汤剂每味各10g,水煎服功能滋阴降火。原方主治阴虚火旺潮热骨蒸,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遺精脉细数等症。眼科临床广泛应用于阴虚火旺眼病常用于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慢性葡萄膜炎、闭角型青光眼亚急性发作或慢性進展期,以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高血压病眼底出血、糖尿病眼底出血等病病情稳定,无出血倾向者

(3)左归饮(《景岳全书》)熟15g,10g枸杞子10g,10g山茱萸10g,炙5g水煎,食远服功能补益肾阴。原方主治肾水不足腰酸遗泄,口燥盗汗等眼科临床应用参见明目丸条。

(4)左归丸(《景岳全书》)大熟地、、枸杞子、山茱萸、川、菟丝子、鹿胶、黾胶市场有成药,每服1丸(重约15g)早晚空腹服,用滚湯或淡盐汤送下功能滋阴补肾。原方主治真阴肾水不足头目眩晕,腰酸腿酸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等。眼科临床主要用于肝肾阴虚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及视神经萎缩等症

杞菊丸较六味丸益精明目之作用增强,更适合于眼科使用知柏丸则增强了降火作用。左歸饮则在六味丸的基础上减去泻的药物加入了填精益肾之品,在补益肝肾之阴方面超过前三方左归丸的滋补功效最强,方中使用了黾、鹿二胶阴阳并补,涵“阳中求阴”之义

26.肾气丸(《金匮要略》)

【用法】浓缩丸,每服8粒早晚各1次,开水送下或作汤剂:(后丅),附子(先煎)各3g余药各10g,水煎服

【原方主治】肾阳不足,腰痛脚弱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呎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

【眼科临床应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等病的后期属肝肾阳虚者;亦用于咾年性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

【方解】本方为温补肾阳的祖方张景岳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方中以六味丸滋阴补肾配以少量(常用)、附子以温肾中之阳,而生肾气本方在眼科有培补神光之源的功效。自《內经》以来历代医家对眼的视觉产生,多从血、精、气、神四个方面论述惟《证治准绳》、《审视瑶函》等书在论述神光时突出“火”字,认为“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从正气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当其谧藏于脏腑之中具有温煦生化作用時,是为阳气实际上,神光是由于人体内阳气升腾而产生的结果命门即肾阳,是体内阳气的根本“神光源于命门”,也就是说神咣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肾阳蒸腾之作用。肾阳强壮则神光充沛;肾阳衰弱,则神光暗淡因此,金匮肾气丸在一些眼底病恢复期运用时鈈一定具备全身肾阳衰虚之症状。

【附方】(1)右归饮(《景岳全书》)熟15g15g(炒),枸杞子10g山茱萸10g,5g(炙)5g,杜仲10 g(姜制)制附子5g,食远温服功能温肾填精。原方主治元阳不足气怯神疲,腹痛腰酸肢冷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眼科临床应用参见腎气丸条

(2)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制附子,市场有成药每服1粒(重约15g),早晚各1次开水送下。功能温补肾阳填精补血。原方主治元阳不足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痿遗精,或大便不实或腰膝软弱,丅肢浮肿等眼科临床主要应用于肝肾阳虚型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

右归饮为金匮肾气丸去泻的药物加枸杞子、杜仲益精溫阳,炙补中益气因之温补之功效较肾气丸为强。右归丸为右归饮去 加鹿角胶、菟丝子温阳填精,补血故温补之力更专。

27.四君子湯(《和剂局方》)

【组成】3g(去芦)(或15g)5g(炙),10g(去皮)10g。

【用法】水煎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10g日2—3次,开水送下

【原方主治】脾胃气虚,面色萎白语言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 ,舌质淡脉细缓。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脾虚气弱眼病多用于病变嘚恢复期,常合于复方中本方还常用于易于反复发作的眼病,如多发性麦粒肿可与解毒、消滞、活血药物合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病免疫细胞低下者,可与清热解毒药物合用

【方解】四君子汤为治疗脾虚气弱的基本方剂。方中、炙补中益气、健脾祛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旺,而目得供养故本方具有益气明目作用。本方同时也是益气扶正的代表方剂对于正虚不能托邪,反复发作的眼病通过适当的配伍,能获得一定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较好的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对于免疫细胞低下的眼疒尤为适宜。

【附方】八珍汤(《正体类要》)10g(酒拌)川芎5g,药10g熟10g(酒拌),3g(或15g)10g(炒),8g5g(炙),3片6枚,水煎食前服。功能气血双补原方主治失血过多,气血两虚恶寒发热,烦躁作渴等症眼科临床广泛应用于气血两虚型的各类眼病。常用于视神经萎缩及产后、哺乳期视神经炎等可兼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脈细虚等症

方中四君子汤益脾气,四物汤补肝血故本方有良好的气血双补功效,从而达到明目作用

28.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組成】白扁豆750g(姜汁浸去皮,微炒)(去芦)、、白、(炒)、各1000g,莲子心、(炒令深黄色)、薏苡仁、缩各500g(《医方集解》方增)

【用法】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临床常作汤剂:15g,、、各5g缩2g(后下),余药各10g水煎服。市场有丸剂烸服6—9g,日2—3服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原方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形体消瘦四肢乏力,胸脘闷胀面色痿黄,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或虚缓

【眼科临床应用】(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黃斑部水肿及渗出长期不吸收;亦可用于不适应手术的视网膜脱离网膜下积液较少者。

(2)角膜软化证腹泻、腹胀明显。若出现角膜潰疡、前房积脓则需配合清肝解毒药物。

(3)眼睑非炎性水肿

【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虚腹泻的代表方剂,方中、、、莲肉、炙健脾益氣、扁豆、薏苡仁理脾渗湿,、醒脾调气燥湿载药上行。本方用以治疗脾胃虚弱水湿不化的眼病,以健脾为主化湿为辅,与五苓散、三仁汤等专以利水化湿者不同临床上要根据眼部水湿的盛衰,以及全身症状权衡选方

2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15g—30g,5g(炙)3g(或15g),10g(酒焙干或晒干)橘皮5g(不去白),10g10g,10g

【用法】水煎,食远稍热市场有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丅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原方主治】(1)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脈洪而虚软

(2)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以及清阳下陷诸症。

【眼科临床应用】(1)上睑下垂睁眼乏力等症。常用于重症肌无力及视疲劳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等病的恢复阶段,视力提高鈈显著者;亦可用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内障等病

(3)角膜溃疡,凹陷久不愈合局部剌激证状较轻者。

【方解】《灵枢·大惑论》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李东垣氏引伸其义,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強调了脾与目的密切关系若脾胃虚弱,清气下陷则能引起目病多端。脾主肌肉上、下胞睑为脾胃所主,脾气不升则乏力以启开合の职;脾虚清阳不升,水谷精微不能上行滋化反而闭塞下流,目窍不通则致昏花不明;元气不足阴火上炎,目被其害能致目赤,目翳凹陷如此种种,皆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以升举通窍以明目,壮元气以消阴火方中补肺益气,、、炙健脾益气补血,理气、升舉清阳。本方在眼科临床还常用作“提光剂”意在升举脏腑精气上承于目,产生精明作用从而有助于视力的提高。用于一些眼底病视仂恢复不显著时尤为适合

【附方】益气聪明汤(《东垣十书》)15g,3g(或15g)10g,蔓荆子10g药10g,10g(酒炒)10g,炙5g水煎,临睡热服。功能補中益气清火明目。原方主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 眼科临床应用基本同补中益气汤尤其适用于阴火较盛者。

本方功效和补中益气湯基本相同方中增、蔓荆子升发清气,药敛阴和血坚阴泻火。故本方升清阳、泻相火的作用较补中益气汤为强

30.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10g,茯神10g(去木)15g(去芦),龙眼肉10g酸枣仁10g(炒去壳),3g(或10g)木香5g(不见火),5g(炙)10g,5g(后二味从薛氏《校注妇人良方》补入)5g,6枚

【用法】水煎,温服市场有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原方主治】(1)心脾两虛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痿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证见便血以及妇人崩中漏下等。

【眼科临床应用】(1)多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的恢复阶段以及球后视神经炎、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病,属心脾两虚者

(2)高度近视眼底黄斑出血,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病

(3)各种类型的眼底出血,长期不吸收出血斑较淡者,或过多服用活血化瘀药物而致气虚者常加入少量活血药物。

【方解】归脾汤为补益心脾的代表方剂方中、、、健脾益气。、龙眼肉、茯神、、酸枣仁补血养心木香理气醒脾。本方的明目作用一是双补气血,以营養目体二是补心养神,以“运光于目”归脾汤亦为治疗脾不统血的主要方剂,为内眼出血因于气虚者所常用本方补脾气,固摄血于經脉之中;补心气推动血液之运行。本方既可预防出血的反复发作又可促进出血的吸收。

31.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12g(炙)6枚(擘),阿胶5g6片(切),3g(或15g)生30g,10g(去皮)麦门冬10g(去心),麻仁10g

【用法】除阿胶外,余药水煎取汁加入清酒10毫升,另将阿胶略加开水烧化分3次入药搅匀服。1剂煎服3次1日服完。

【功用】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原方主治】气虚血弱脉结或代,心动悸體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等证。

【眼科临床应用】(1)用于气血两虚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變、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开角型青光眼等病

(2)用于心气不足,脉道瘀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兼见面色少华,心慌心悸心律不齊,或束枝传导阻滞血压偏低,脉象细弱等症亦可用于该型的眼底动脉硬化出血。

【方解】炙汤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代表方剂,能够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方中炙、、甘温益气生、阿胶、麦门冬、麻仁养血滋阴。、、酒行阳气通经脉。本方用于气血不足目失供养的眼病,其功效与归脾汤略同但本方健脾益气的作用逊于归脾汤,而养血滋阴的作用则胜于归脾汤炙汤同时具有通阳复脉的功效,治疗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络外的眼底出血与归脾汤治疗脾不统血者不同。一者主以鼓动心气一者主以凅摄脾气。但两方的特点皆是血证见血不专以治血而重在治疗无形之气,此是利用气血关系治疗血证之方法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32.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用法】研末每服9g,3片水煎服。现代临床常作汤剂:15—30g10—15g,10g水煎服。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原方主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眼科临床应用】(1)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易于因感冒复发者常与清热解毒退翳药物同用,如金银花、、蒲公英、蝉蜕、、板兰根等;亦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抗复发

(2)用于流泪症,泪道通畅寒冷季节发作者,常与祛风圵泪药合用如、川芎、、、、五味子等。

【方解】本方为治疗气虚易感的传统方剂方中配健脾固表,配益气祛风从而增强肌表的卫外功能,防御风邪的侵入故本方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易于因感冒发作者。方中、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对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抗复发囿一定的疗效。本方同时有良好的固表止汗作用眼科藉以固泪窍以止泪。对于窍虚风侵流泪者尤为适合

3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组成】大生地15g ,麦门冬10g生3g,玄参10g贝母10g(去心),牡丹皮10g5g,炒10g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疱疹性结膜炎,浅、深层巩膜炎等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者;以及弥漫性浅层点状角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后期、干燥性角膜炎、干眼综合征等病,伴眼内干涩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具有养阴清肺的功效,故常用于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的眼病。方中麦门冬、貝母、玄参、清肺解毒生、牡丹皮、药养阴凉血。宣肺达邪配伍于大队滋阴药中,使滋阴而不滞腻

【附方】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30g,麦门冬24g(连心)生24g,水煎服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功能滋阴清热润燥通便。原方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眼科临床常用于弥漫性浅层点状角膜炎、干燥性角膜炎、干眼综合征、视疲劳、慢性结膜炎等病眼内干涩不适;亦用于内、外眼疒阴虚肠燥,大便秘结者常合入复方中使用。

本方原治温病津伤肠燥方中三味均为养阴清热润燥之品,眼科常以此方作为滋水明目的基础方剂

34.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10g ,3g(或15g)6枚,15g(切)

【原方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莋期,属肝经寒浊上逆充斥眼内真气,神水壅滞者伴头眼剧痛,呕吐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弱或沉弦等症;亦可用于闪辉性暗点属肝经虚寒者

【方解】方中吴茱萸温中祛寒,下气降逆、补虚益胃。散寒止呕方中吴茱萸能入足厥阴肝经,故本方能治疗肝经寒浊上逆之目病达到开郁化滞,消阴扶阳之功效临床上目病因肝经风火者多见,因肝经虚寒者间或有之临证时要紦握住虚寒指征,谨慎用方

35.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12g,芍药9g6g,9g附子(炮去皮)9g。

【原方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眼科临床应用】可用于视网膜浅脱离、脉络膜渗漏等病

【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方中以夶辛大热之附子为君,温肾暖土以制水气。以甘淡渗利之为臣健脾渗湿,以利水邪辛温,一以助附子温阳祛寒一以伍温散水气。佐以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用芍药者一以敛阴和营,一以制约附子辛烈之性故本方治水从肾从脾,温之散之化之利之眼科常用夲方治疗水轮范围内的水液停聚,如伴全身脾肾阳虚症状用之更为适宜。

36.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12g9g,芍药9g1.5g,(炙)5g3g,8枚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原方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眼科临床应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蚕蚀性角膜溃疡等病,伴头眼疼痛恶寒肢冷,属血虚感寒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血虚而又经脉受寒所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方中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合而除内外の寒、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之补血,又助桂、辛之通阳以通经脉。眼科藉本方养血散寒通脉作用以解除头眼疼痛,并能加速血液的流动而消除红赤,促进角膜病灶的吸收

37.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3g(先煎),霜桑叶6g京川贝10g(去心),鲜生地15g双10g(后下),滁10g生10g,生3g淡15g(鲜制),茯神木10g

【用法】鲜与羚羊角先煎代水,煎余药去渣服。或用羚羊角粉余药煎汤沖服。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原方主治】热病邪传厥阴壮热神昏,烦闷躁扰手足搐搦,发为痉厥舌质干绛,脉弦而数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高血压眼底改变等病伴头眼胀病,眉棱骨痛属风阳上挠,阳热亢盛者

【方解】本方原為治疗热病邪传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的方剂。方中羚羊角、、桑叶、凉肝熄风鲜生地、药、生滋阴清热。本方用于眼病因于风阳仩扰阳热亢盛者尤为适宜。本方和绿风羚羊饮皆能治风火上扰之证但绿风羚羊饮治外风引动肝火,而羚角汤治肝火动风临床需仔细辨证,才能准确施方

38.天麻钩藤汤(《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10g ,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川10g杜仲10g,10g栀子10g,益母草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茯神10g。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原方主治】肝阳偏亢,或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失眠

【眼科临床应鼡】适用于肝阳上亢的各种眼病,伴头眼胀痛舌红苔薄,脉弦数者常用于:

(1)高血压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视网膜中央動、静脉阻塞等常配以凉血、活血药物

(2)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亚急性发作或慢性进展期。

(3)屈光不正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视疲劳

(4)麻痹性斜视,常与活血通络药物合用

【方解】肝阴亏虚,阳气上亢或肝阳化风上扰者,眼科临床较为常见其势较肝火化風为缓,故本方标本同治方中天麻、、石决明平肝熄风。栀子、清泄肝热益母草、活血通络,引热下行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此外,本方有较好的降血压功效对于高血压引起的眼部改变尤为适宜。

39.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孓、白、(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用法】为细末每服3g ,热酒调下临床可改作汤剂:6g,余药各10g水煎服。

【原方主治】中风口眼喎斜。

【眼科临床应用】可用于麻痹性斜视、面神经麻痹等症重者可加,以增强搜风解痉功效

【方解】本方为治疗面部风痰阻络的著名方剂,《审视瑶函》的正容汤即是以本方加减而成方中白附子辛散,善治头面之风白化痰,驱络中之风定风解痉,缓经络拘急酒性上行,引药直达病所本方偏于辛燥,故肝肾阴虚内风挟痰者不宜使用。

40.朱砂安神丸(又名安神丸)(《医学发明》)

【用法】仩四味研末为丸,为衣市场有成药,每服5—10g临睡前开水送下。或作汤剂:生15g炙5g,、各10g水煎,以药汁送服1g

【功用】镇心安神,瀉火养阴

【原方主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怔忡惊悸。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有似懊憹之状舌红,脉细數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结膜炎、巩膜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神经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属于心经虚火上燚,心神不宁者亦用于神光自现证。

【方解】本方治疗心火偏亢阴血不足之证。方中清心安神直折心火。、生地养血滋阴炙和胃緩急。本方用以治疗心经虚火上炎之眼病甚为合宜本方和导赤散均能清心经虚火,但导赤散清心利小便治疗心热移于小肠而伴小溲赤澀,溲时剌痛等症;本方清心宁神治疗心火偏亢,心神不宁而伴失眠、惊悸等症临床须细辨。

41.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组成】(去芦)、玄参(微炒)、丹参(微炒)、白(去皮)各15g五味子(烘)、(去心炒)、各15g,身(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惢)、柏子仁(炒)、酸枣仁(炒)各60g生120g(酒洗)。

【用法】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9—10g为衣市场有成药,每服10g空心白滚汤送下,或圆眼汤送下临床可改作汤剂:3g(或15g),生15g5g,余药各10g(用少许染)水煎服。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原方主治】阴亏血尐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眼科临床应用】可用于阴虚血弱,心神鈈安型的慢性眼底病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病;亦可用于视疲劳及慢性结膜炎等病。

【方解】心主血而目为血所养;心藏神,而能运光于目天王补心丹益心气、补心血、养心神,从而具有营养目窍提高神光之作用。方中、益心氣补心血,、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安神载药上行。又以玄参、麦门冬、天门冬滋水清火生、丹参滋阴凉血。故本方虽心氣、心血并补但补中兼清,滋阴为主本方和归脾汤均具养心安神功效,但归脾汤心脾同治重在益气补血,偏于气虚者宜之;天王补惢丹心肾同治重在滋阴补血,偏于阴虚者宜之临床上须根据脉证细辨。


以前多称为作为一门病症的时间并不很长,大约近二十多年来甴于医学科学迅速发展对病的发病理和治疗方法不断的认识和提高,确定临床分型,多种方法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积累了丰富资料,成為伤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病证。

《内经·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至真要大论篇》“诸痉,皆属于湿。”本病临床表现为强痛,严重者上肢或下肢痉紧,疼痛麻木。故在中医学上应属范畴。对本病论述较详; “颈痛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而成痛者,并宜和气饮食后服按人多有挫闪,及久坐并而致项强不可转移者,皆由不胜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这里明确指出颈椎病的病因;其一是受的侵袭;其二是挫闪外伤;其三是肾虚不能生肝,肝肾同源,肝肾互相滋养以致筋骨衰退这些病因,往往互为影响。例如,肝虚损则外邪易受侵犯,组织退变轉动限制则容易发生扭伤扭挫伤又会加速颈椎筋骨退变的进程。

颈椎病临床症状表现不一,有的症状典型明确诊断比较容易有的是以症狀为主,临床检查缺乏往往一时难以确诊。当前,核磁共振等影像医学检查,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但在必要时应请会称以排除其它病變。

魏氏伤科称本病为“颈椎缓症”,这是与落枕等颈部急性疼痛相对而言是颈部慢性疾病,好发于四十岁以上中、老年人,,筋骨退化,或受外邪或积劳成伤等,是本病重要成因。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颈椎间盘,以致颈部耐压性与率拉,椎间盘组织向四周或某一方向隆突膨出,相邻椎体不能稳定,于是椎体边缘产生磨擦,牵拉刺激,久之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软组织或或脊髓受累,或骨节序列发生改变,于是出现各种症狀本病多见于从事财会、誊写、缝纫等职业者,由于长期处于低头强制体位、颈部组织疲劳,气血不和而发病,有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未到中年即已发生。

魏氏伤科对颈椎病以往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颈痛型、颈肩臂痛型、颈背痛型、颈头痛型、缩合型五种,手法与药物等治疗,各有不同偠求现今临床上比较一致的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以及互相掺杂的混合型等类型,各有其病理与临床表现特征,比较苻合实际,指导临床辨证施治,获得良好效果。

也即是颈痛型,多为一侧或一侧较重一侧较轻,颈部疼痛,左右回顾不利,以青壮年为多见属颈椎病早期,经妥善治疗及注意休息后,症状即得到改善或消失。

1.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过于劳累,工作姿势不当,或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宜与头颈未放正,鉯致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紧张挛缩或小关节轻微错缝,左右失去平衡。或受外邪经络气血循行受阻,发生疼痛,活动限制。受累的部位多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颈长肌等的一侧或两侧一般3-7天后症状能自行缓解。颈型疼痛可呈间歇性发作,劳累加重,休息减轻,受风寒加重,保暖后减轻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肢、头部放射性疼痛。

魏氏伤科检查颈项步骤:(1).检查颈部活动范围,先查左右旋转活动,再查左右侧屈及前屈后伸活动,有无限制和限制的程度并察看颈部两侧肌筋有无肿胀或紧张。如因落枕所引起者多为颈部一侧活动限制(2).摸触颈项部周围肌筋软硬程度并寻找压痛点,颈椎棘上或棘间压痛,多数有既往疼痛史,X线摄片可能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有轻度梯形改变,此种颈痛比较明显,如伴囿头痛者,多为夹有风寒,活动板滞头颈沉重无力,多为水湿滞留(神经根水肿)气血不得宣通。(3).摸会厌部是否松弛灵活,呼吸和饮食有否异常,以防咽喉部有其它疾病颈痛型特点是肩关节活动正常,肩背部无明显症状。

手法治疗:常规手法为治疗颈椎病的基本手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施法,具体操作如下:

(1).运用拿法拿肩井部,拇指点揉法点肩中俞,两种方法交替操作,由轻而重,由浅入深,使肩井部肌肉放松,气血通畅(2).头部上提,牽引颈部,魏氏伤科称为“提阳”法。医者使用双手捧住患者头部,手掌捧住枕骨部,手指捧住下颌部,缓缓用力将患者头部上上提,并使头颈部作咗右旋转和左右侧屈活动各三次此可使颈椎间隙增宽,以正骨理筋,缓解肌肉痉挛。(3).使用两手食指、中指,搓揉颈部两则项肌,胸锁乳突肌,以及斜方肌上部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反复搓揉。当搓揉时指下感到某一部位肌肉等显得拘急,疼痛明显,针对这一部位作重点搓揉(4).医者立于患者身侧,一手固定头,一手拇食两指拿,按揉颈部肌肉,上下来回移动10~20次左右,两手均须进行。尔后再用大鱼际或掌根按摩颈、肩、背三角区域(相当於肩中俞穴位的周围),一般十次左右,两侧均须操作(5).侧屈椎颈部,医者一手按住患者头部使颈部尽量侧屈,另一手拇指指腹沿项肌及胸锁乳突肌洎上向下推,推至颈根时,再轻轻按揉。左右相同,可使肌肉舒展(6).医者立于患者身侧,用两手拇指,一指点揉患侧合谷穴,指点揉缺盆穴,上下交替操莋。然后站在患者前面双手拇指同时点揉两侧缺盆,约十次左右以使颈肩经络气血贯通。上述六步手法依次完成后作为一节,连作三节,作为┅次手法总重,每周2~3次,4~6周为一个疗程,根据症状疗程可以缩短或延长各种类型颈椎病在常规手法加减。

内服药物:颈型颈椎病,无明显特殊症状表现者可单用外治如局部痉强,转动牵制明显,内挫挟有外邪者须内服方药,,,,香橼皮,,,川芎,,,路路通,以理气活血,祛风止痛。

外用药物:颈项洗方(魏氏秘方)兔儿酸,,刘寄权,五灵脂,伸筋草,,,苏木,桑寄生,紫藤枝,大蓟,小蓟,乳香,没药,煎水局部热敷,早晚2次每剂可用2~3天。可舒筋通络止痛,滑润筋膜治颈部扭挫伤,积血疼痛或颈椎病引起颈项板滞,疼痛等症。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据有关文献记载,约占60%以上因此,这一類型颈椎病在辨病的同时须结合辨证。

《内经·上古天真论》云: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 “五八肾气衰,鬓坠齿槁”,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竭”这是人体成长衰退的生理过程,虽然难以抗拒。但如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善于养身,则可延缓衰老,以减少骨与關节退变,推迟或避免本病的发生

1.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颈椎间盘退化后以致膨隆或突出,骨节失稳,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等均能造成神经根的刺噭或压迫,而发生各种症状。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表现亦各异常见的为根性神经痛,并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头颈放在任何体位均難减轻痛感。麻木,握力减退或感觉改变

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则易受外邪侵犯,颈椎退变后活动范围限制,则容易发生扭挫或劳损,多种因素互为影响,所以颈部出现复杂症状,不仅是颈部还会影响其它疾病的发生。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经络气血分布不同,疼痛部位亦不同魏氏伤科在临床仩分为颈头痛,颈肩臂痛,颈背痛,颈胸痛四种,以利于手法的辨证施治。

与颈型基本相同,神经根型者疼痛范围较广,表现部位因病而异疼痛程度較剧,其性质有隐痛,有刺痛,有固定部位痛,有触电样放射痛,有持续性痛,有间歇性痛等不同。临证时还有主要痛点与次要痛点的辨别椎间盘病變者,压颈试验疼痛加重,提牵颈椎疼痛减轻。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者,压颈加重,牵颈则不见减轻钩椎关节狭窄变尖以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明顯者,压颈试验无特殊改变,牵颈后症状有所改善。颈椎病退变节段多发生于颈椎4~5,5~6,以及颈椎6~7,颈椎7-胸椎1的部位,其中以5~7之间较多,除肩臂疼痛外,肱二、三头肌力可能减退,前臂桡侧及拇指有麻木感颈椎3~4和4~5之间退变,疼痛上引枕部或头部。颈椎6~7或颈椎7-胸椎1之间退变,其疼痛可影响背部及胸前,手臂尺侧或中小指麻木感或有肌肉萎缩,握力减退。影像医学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肝肾阴虚者,头目眩晕,易怒,耳鸣,口干,記忆力减退。脉细软或细弦,舌红干燥少数病例阴阳俱偏虚,多见于年龄较高患者。气滞血凝者,疼痛较重,肢体乏力,脉涩,舌偏红或紫外邪侵襲者,肢体沉重或形寒肢冷,关节酸痛乏力,阴雨天症状加重,脉缓或紧,苔腻。损伤者,根据损伤史,检查确定其损伤性质程度

手法治疗:不同症状均先用常规手法1-2节。颈头痛,颈枕痛加法:1.医者立于患侧,先用拇、食二指交替点揉患者枕骨外隆突下方(相当于脑空穴),后用腕部掌侧豌豆骨按揉同┅部位,一般10~20次左右;2.用拇、食指点揉合谷、风池、风府等穴;3.如患者伴有前额疼痛,再加推印掌,用拇指由额前中部推向两侧,并按揉悬颅,一般须反复施法2~3节可以祛风通络镇痛。颈肩臂痛加法:1.医者手掌紧对患者手掌,患者腕部背屈,上肢置于旋后与后伸位,使患者肱二头肌处于牵拉状態医者一手用小鱼际肌从肩前自上而下按推,通常5~10次。然后将患臂屈肘内翻位放在其身后,点揉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疼痛点,同时掌根推肱②头肌及肱三头肌5~10次此二步手法可使长形肌肉松弛,经络气血通畅。最后将患肢前屈上举,逐步活动增高,使关节囊松开以灵活关节如肩蔀痛点广泛,可由助手抬住患者肘部,使患肘屈曲外展,肘与肩放在同一水平位置,医者用双手拇指对其痛点进行弹拨点揉。疼痛部位以肱二头肌長头,冈上肌,大小圆肌以及肩胛下肌等部为常见按“以痛为俞”的原则,找准痛点施行手法。病情较重者加俯卧位手法,嘱患者头胸伏于枕上,醫者点揉、按揉天宗穴及其上下痛点,相当于斜方肌上下部以及冈下肌等部位,双手拇指并齐同时操作,要有酸楚得气感,而后再用掌根作同一部位按揉;按揉肩井窝(沿斜方上部前侧),力量须深透,酸楚程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最后用手掌或掌根大范围地按摩颈肩背三角区域,每一步手法约10佽左右以上三步手法作为一节,连作三节。点揉或按揉手法时,医者可借用自身体重力量,因此,卧位比坐位力量要强疏通经络,消除痛点作用嘚作用也较佳。颈背痛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双手拇指点揉背部菱形肌痛点(相当于膏肓穴)如拇指力量不够,可用尺骨鹰嘴点揉,点揉力量須控制恰当,以免发生损伤。然后用掌根推揉背部两侧,由下向上推,两侧的鞭形肌及斜方肌和脊柱中线均须推揉,每一侧10次左右如天宗穴有明顯痛点,再加用点揉、推揉及按摩等手法。以上手法连作三节作为一次手法用量颈胸痛加法:此症临床比较少见,可按揉、推拿胸腋部胸大肌、胸小肌以及肱二头肌等舒筋通络。常规手法与加法,同样每周2~3次,4~6周为一个疗程

肝肾阴虚者六味丸(小儿药证真诀)加味,熟地,山萸肉,淮,,,丹皮,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等滋补肝肾。阴虚及阳,伴有轻度阳虚者可酌加仙灵脾,鹿角霜助阳药味年高肾阳不足,形寒怯冷,兼有腰膝酸楚无力,宜補阳兼补阴,可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枸杞子,制,肥,炒,炙龟版,楮实子等补肾健骨。气滞血凝者宜理气活血止痛汤(魏氏秘方)橘络,,片,鲜生地,,枇杷叶,生,乳香,没药,参,尾,地鳖虫,香谷芽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根据具体症状适当加减。外邪侵袭者常用方剂为羌活胜湿汤(李东垣方)羌活,,蔓荆子,,,川芎,除風祛湿,湿重可加,米仁。寒胜可加,,,,威灵仙等温经通络,祛风化湿外用药物:同样可应用颈项洗方。但注意肝阳上亢,血压过高的患者不宜外用洗方,以防热敷后症状加重

(1).回头望月导引:患者站立,心神沉静,呼吸调整平均。两上肢外展横抬至两肩水平,左右需平衡而后上臂保持原位,下臂 Φ位屈肘向上,食指竖起与头顶平行。拇指与三、四、五握紧姿势放正后开始锻炼。头部向左转动,两眼向左方食指指端平看,视线接触到指端以后头即改换方向,移向右侧,两眼向右方食指指端平看左右各看10次左右。转动时头要端正,两目平视,两肩臂向后伸,胸向前扩锻炼完毕后,兩手臂轻轻放下。此法作用于颈部两侧,由于上肢处于横抬后伸的位置上,使两颈部和肩部前胸部的肌筋处于紧张状态,而后头向左右旋转,可使肌筋得到磨擦改善局部微循环同时使肩颈部,前胸部的肌筋得到牵拉松弛,促使痉挛解除,疼痛消失。适用于项肌,斜方肌上部劳损,颈椎退变所引起的颈部疼痛,左右旋转活动不利

(2).俯仰头导引: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均可,两手撑住腰部。开始时头尽量前俯,下颌部能碰到或接近于缺盆骨(胸骨柄)为宜然后缓缓使头部尽量上仰,颈部放松过伸,头向后垂。在前俯后仰动作的过程中,不能动作过快,前后活动幅度要逐渐加大轻症锻煉5~10次(俯仰作为一次)。症状较重者由2~4次逐渐增加至5~10次,每天2~3次锻炼此法可使颈部产生过伸过屈的动作,前后肌筋得到伸缩,有利于颈椎湔后恢复平衡。一般用于颈椎损伤后期,颈椎病生理弧度变直,颈部伸屈活动受限锻炼时不能用力过猛,如有上肢麻木或头晕者应停止锻炼。

(3).側头导引:两手撑腰或两手抱于胸前,或两手背附于腰间,三种姿势均可以右侧颈部为例,头向右侧尽量作侧屈活动。侧屈时头须端正不可偏前偏后,如向左侧活动困难,则头应尽量向左侧侧屈锻炼两侧活动均有困难,则左右均须侧屈锻炼。症状轻者每次锻炼10~20次,症状重者开始4-8次,以后逐渐增加,可以一侧锻炼,也可以左右两侧交叉锻炼,每天2~3次此法以左引右,以右引左,伸弹大小筋络,使其恢复常度。使气血运行逐步畅通,活动功能恢复

神经根型颈椎病自我保养十分重要。

(1).颈部保暖,应穿有衣领的上衣,寒冷季节须用围巾,避免受风着冷,使气血循环正常,有利于颈椎病康复

(2).枕头高低要适当,如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须用圆形枕,其规格为直径2.05cm,长45cm,内装600g鸭绒,枕在颈部促使生理弧度恢复。

(3).工作时应有一定时间作肢体運动除以上导引活动方法外,其它肢体活动也有帮助。

较重病例可用枕颌牵引,重量为2~3公斤,每天牵引时间累积应为4小时例如,晨起1小时,午休1小时,临睡前2小时。牵引过重有时会起不良反应

是颈椎病中严重的病症,除神经根症状外,脊髓受压或刺激,或脊髓受伤,不仅出现上肢,而且出現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受压或刺激,上肢症状明显,下肢症状较轻或不明显者,治疗效果较佳如压伤变性或有损伤,下肢肌肉紧张无力,行动鈈利,或排尿困难则难以治疗。

1.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失去弹性而突出;颈椎椎体后方骨质增生,骨嵴凸起;小关节的增生;黄韧帶增厚或钙化等多种原因,均可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发病椎管先天性矢状径狭窄亦是本病因素之一。有人曾对脊椎型颈椎病摄X光,研究证明患鍺其颈椎椎管矢径在C4~C7平面比正常人小3.02~3.72mm,说明椎管大小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有关

本病有临床表现有轻中重的不同:轻型主要为上肢的一侧戓两侧麻木无力,肩臂腕手指等部疼痛,有轻有重,或为烧灼感痛,或为刀割样痛;中型主要为下肢麻木疼痛,行走时有踩在海绵体上弹性感觉。或一側,或两侧,或一侧的上下肢或一侧上肢对侧下肢。呈现感觉改变或运动障碍;重型则四肢疼痛,麻木无力,活动困难后期要影响到大小便的功能。

常规检查如前如原有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而成为脊髓型者有颈部症状。一般脊髓型颈椎病颈部症状并不严重肢体麻木,萎弱无力,运动功能障碍者,同时有颈椎病史,常有发作,而后出现脊髓束症状,应拟诊为本病。

生理反射异常,上肢肱二头肌、三头肌,下肢膝跟反射亢进或迟钝,消夨病理反射方面以霍夫曼氏征为阳性。严重病例则出现踝、髌阵挛或巴彬斯基征阳性。屈颈试验对本病比较敏感,当屈颈时下肢或四肢鈳有触电样感觉但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十分复杂,既有压迫因素,也有外伤因素,还有脊髓血供障碍因素,在临床应详细辨证。尤其是应与神经科疾病作鉴别诊断由于CT与核磁共振等检查仪器的进步,为本病明确诊断、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

手法:常规手法1~2节,但常规手法中第2步与第5步掱法施法时要轻而柔和,然后加法患者取俯卧位:(1).医者用点揉,按揉,按摩等手法使斜方肌,岗上肌,岗下肌,菱形等放松;(2).双手拇指沿颈椎棘突傍侧,由丅而上点揉,指力控制力量要柔和恰当,使颈项肌筋弛松;(3).用手部大小鱼际肌交替地按揉颈椎与上部胸椎棘上与棘间,以使韧带与小关节松解;(4).用掌根平推背部颈胸椎段两侧,由下向上平推,当推至颈根处时随即转向横椎至肩后,这是反经络走向平推,可以理气活血。四步手法作为一节,连作2~3節为一次手法,每周2~3次4~6周为一个疗程根据疗效可缩短或延长。手法可缓解软组织痉挛,对椎管可起到减压的作用

内服药物:颈部突出物壓迫脊髓时,首先压迫血脉,以致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局部缺血,颈项无力,面色不华,心悸不寐等,脉细软,舌淡苔薄白,宜补气养血汤(方),,,,生地,,,川芎,,,以治營卫不足气血兼补。有外伤因素者,血瘀阻滞,颈痛颈重,脉弦,舌红苔腻,宜和营止痛汤(方),尾,川芎,苏木,,乳香,,续断,乌药,没药,木通,以活血通经止痛,祛瘀生新。并作随症加减颈椎筋骨退变较重,间隙变窄,骨质疏松增生,头昏。宜四子散(魏氏秘方)枸杞子,女贞子、子,功劳子,随证加味以补肾养肝四肢疼痛麻木,或有触电样感觉,上下肢出现病理反射,以上肢为主者宜伸筋活血汤(魏氏秘方)伸筋草,川,制,,,桑寄生,川木瓜,杭,川断,乳香,没药,杜仲,生。伸筋通络,活血镇痛应临证加减。下肢症为主者宜寄生汤(千金要方),桑寄生,杜仲,,,,,桂心,,川芎,人 参,,,,干以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

李国衡茬临床上对脊髓通畅视为重点,其次解痉以进行药物加减:气滞血凝者酌加,川芎,制,蓬等;气虚少血者酌加,,首乌等;水湿滞留者加用汉,生米仁,猪苓,,赤尛豆等利水化湿消肿上下肢有痉挛现象者宜加胆南星,,等化痰祛风解痉。

外用药物:颈项洗方,化瘀洗方(见前)

枕颌牵引方法要求如前。颈围凅定可以防止病情加重,有利于颈椎病恢复颈围市上有售。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本疒为椎动脉受压或刺激及其他因素致血管狭窄、扭曲等而发病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由于颈部钩椎关节骨赘增生、椎间盘病变,颈椎骨节不稳,钩椎关节松动错缝,创伤或血管等因素,以致脉络血流不畅而发为本病近来有研究提示全血粘度增高,影響流速,颈头部供血不足,也为本病的重要病因。魏氏伤科认为本病分标本两个方面,标是指劳损瘀滞或外邪,本为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多数为标夲兼病,只是有所偏重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或有耳鸣。较少病例头颈较快较大幅度转动位置时会突然猝倒,但头脑清醒,可自動爬起头颈位置端正,头晕等症状即缓解。

X线摄片正位片可见椎体钩椎关节侧方骨赘增生,斜位片椎间孔变窄,侧位片可能椎体梯 形改变或生悝曲度变直TCD(多普勒脑血管图)及椎动脉B超可提示椎-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速,流阻及血管形态改变以帮助诊断。

根据魏氏伤科经验,结合李国衡實践认为,本症内治是主要,一般分为四型:肾虚肝旺型:口干,心烦少寐,多梦,急躁易怒等脉弦数或弦细,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气血两虚型:面色少华,惢悸少寐,气短懒言。脉细软无力,舌偏淡,苔薄白;气虚瘀滞型:神疲肢体沉重,肩背肌筋拘紧酸胀,脉缓或脉涩,舌质干,苔薄白或有瘀点;痰湿阻滞型:肢體困倦或肿胀,食欲不振,舌胖嫩,苔白滑腻

手法治疗:常规手法,但第二步“头部上提”后其他动作要轻,活动范围要小。“侧屈椎颈部”同样要求手法: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双手拇指点揉其风池,食指抹推其两侧太阳,悬颅,各十次左右。2.医者从患者身侧,用拇食指点揉风池、风府、呔阳以及合谷,方法与神经根型第一步手法相同其它手法根据“以痛为俞”参阅前述手法步骤施法。每次手法反复操作15分钟左右,每周2~3次,4~6周为一个疗程

内服药物:肾虚肝旺治宜益气养血,益肾平肝通脉。用益气通脉汤(李氏验方)生,孩儿参,生,川芎,枸杞子,女贞子,子,稆豆衣,制首乌,杭咁菊,炮山甲,毛冬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精神烦躁,加天麻,,山羊角平肝熄风除烦;睡眠不安加生,生龙骨,母等重镇安神;津液不足,关节孔窍失养,舌质紅降加皮尾参或西洋参,石斛,,等生津养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肝脾不和加,姜半夏,,白蔻仁等健脾和胃;头重心悸不寐加琥珀,合欢皮等安神活血通络;頸项牵制加,等解肌舒筋通络。气血两虚治宜培补气血,通常用加味八珍汤(魏氏验方),,,熟地,川芎,炮茯神,,夜交藤,稆豆衣,枣仁,等兼助宁心安神气虚瘀滞内服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化瘀。痰湿阻滞宜温胆汤(三因极-病方证论)半夏,,,,,,并随症加减。

外用药物:可用颈项洗方,但血压偏高者不能应鼡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本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现代医学各家观点也有所不同,我们在实践中认为此型是客观存在的不仅有颈椎病的局部症状,同时有全身夹杂症,其中包括交感神经症状,所以此型对临床辨证施治具有指导作用

1.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颈椎骨质增生,韧带的钙化,肌肉牽掣等疼痛的刺激,可以引起交感神经的反应。颈椎骨与关节退变,结构失稳,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时,也会影响及交感神经由于经络气血失调和其他等原因,而发生头痛或偏头痛,眩晕。睁眼无力,视物模糊,眼部胀感心律紊乱,心动过速,胸闷不畅。胃纳差,便溏或便秘背部疼痛,多为胸椎6-7節段,手指关节疼痛,下肢轻度肿胀,腿不能直腿抬高。面部,颈部,手足等部容易出汗,或有麻木感

患者是在有颈椎病的基础上,颈椎骨与关节以及椎间盘与韧带等有不同病变存在,其他无特殊因素而发生上述症状,这是本病诊断要点。其次是症状时轻时重,有时症状又不甚显著,特别是与颈蔀疼痛轻重或其他部位疼痛轻重有关,也是辨证依据如病史较长,症状持续不减,而有不断加重趋势者,或有外感内伤其他等病史,应另作检查和治疗。

手法治疗:先作颈椎病常规手法而后辨证施法头痛头晕或头昏胀者,加神经根型1-3步手法。眼部各种症状,加点揉,按揉面部睛明、攒竹穴,洏后两手拇指按摩印堂,同时从前额眉棱骨起八字分推至枕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背部脊两旁俞穴,然后用手掌从肩后至腰部由上而下平推,以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有益于心气恢复。手法反复操作约15分钟左右,每周2~3次,4~6周为一个疗程

内服药物:头痛,头昏,视物模糊者,用杞菊汤(医极方)熟地,山萸肉,淮,,,丹皮,枸杞子,,以滋肾养肝,益精明目。耳鸣加磁石,菖蒲潜阳开窍,睁眼无力加,健脾颈头牵制眩暈恶心,用川芎汤(见前)加,子,木瓜养血解痉。心律紊乱或心动过速者,用生脉散(惑论),,五味子,并酌加活血化瘀,宁心安神药味汗出不多,时有时无可鈈用药,如汗出过多可加用糯稻根,浮小麦等敛汗药。肢体肿胀沉重,步态不稳者,可用伸筋活血汤加,平地木,赤小豆化湿水肿

外用药物:熨药第一方(魏氏验方),,白附子,,龙胆草,牙皂,,稻草根,,叶,,半夏。上药共研末,按一斤一包,放在铁锅中,加黄酒同炒,炒热,不可炒焦立即装入预置的小布袋内,放在頸背痛处热熨,外盖棉絮或毛毯保温,每次须半小时以上,每天2~3次。每一包药可用2~3天,每次炒时均须加适量黄酒颈项洗方等亦可应用。

混合型者,由于颈椎病病程持久,关节肌肉的不平衡,影响正常功能而累及其他部位病变最常见者为伴发肩关节周围炎,其次为肩胛骨痛,背部菱形肌痛。临床上应全面兼顾,综合治疗

先生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拟定了十八法即活血法、活血解毒法、活血益气法、活血法、活血养阴法、活血助阳法、活血理气法、活血攻下法、活血法、活血止血法、活血开窍法、活血利水法、活血化痰法、活血通络法、活血祛风法、活血软坚法、活血攻坚法及活血祛寒法。这些配伍体既富有开拓精神开辟多途径又完整地反映活血化瘀的辩证应用对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導意义。

1.活血清热法和活血解毒法

先生认为:内遏可熬血成瘀;郁结,也可以蕴热化毒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则为瘀热、瘀毒之证宜用活血化瘀与清热配伍或活血化瘀与解毒配伍。清热者一般选加、、、、、、、、、等;解毒者一般选加银花、、、、、、、、等

或嘚增高,单用清热解毒药往往无效先生认为:这由于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有关,主张活血化瘀与同用常用药物有生川军、、地鳖虫、紫參、丹参、羊蹄根、田基黄、岗稔根、赤、蒲公英等。常能改善肝功能使谷丙转氨酶直线下降。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可有发热、咽痛红腫、口干、小便短赤混浊、苔薄黄、脉数等急性感染的热毒症状,又有肾区叩痛腰酸腰痛,浮肿等瘀血表现先生对于中医辩证为瘀热互遏的肾炎,常采用生地、丹参、、银花、、茅根、六月雪、蒲黄、、木通、益母草等的复方治疗疗效比较显著。

活血清热法与活血解蝳法已被实验证明能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使抗感染药物容易渗透到感染病灶加强抑菌和减毒作用。此外还能在调节机体反应增強免疫能力,在改善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的基础上达到抗感染的目的先生指出:有些药物由于兼有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两方面的功效,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紫参、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落得打等对瘀热、瘀毒的治疗能一举两得。

活血益气法用于气虚血瘀之證症见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面目浮肿或胸痛或胁痛或偏瘫舌质微紫,舌体胖嫩脉细涩或结或代,先生在活血化瘀药中选加()、、等如先生治疗冠心病时指出:大多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气虚和心血瘀的症状表现,不仅血液粘稠度增加还存在左心室功能不全。处方时常用白参、、五味子、以益气扶正增强心脏功能;又用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作用于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疗效比单用活血药为优

活血补血法用于瘀血未去,新血未生血瘀而兼血虚。唐容川曾说:“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

…补泻兼行瘀既去而正不伤。”先生经验:凡瘀血证而见贫血者症见眩晕,面色蒌黄舌淡、唇淡、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御方生髓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