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催得医人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焦悴,夜深君睡我独醒,逆水行舟奋力追下一句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月下谈史

有一个诗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颠沛。虽然这样,却依然不改他的初心,对后世产生影响很深刻,他就是——柳永!

柳永,北宋著名的诗人,同样与李清照一样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生活在一个官宦世家,但是他的仕途生活并不是多顺,可以说是非常坎坷!曾多次进行考试,却都没有中榜。因为不得人愿,他经常出没于青楼等烟花之地,而所写的诗词大多也都是写的青楼女子的悲惨生活。以致在柳永死后,是那些女子合资埋葬的他。

当时的时代,如果一个人经常出没于烟花之地,就是非常风流了。况且柳永还为她们写词,遭到世人的不解。柳永在当时非常桀骜不驯了,他有着自己的观念,有着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观念,想法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是离经叛道的,当时的统治者不允许有这种声音出现。因柳永的一首诗,让当时的宋仁宗很是恼火,他认为这是柳永对自己政权的挑衅,对当时制度的嘲讽。因此,柳永的仕途之路一度关闭!在三年后的科举考试中,皇帝看见了柳永的名字,便把他除去。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反驳皇帝的这个做法。从此柳永就在烟花酒巷之地填词写诗,自嘲说自己是奉皇帝的旨意前去填词写诗。

与歌姬接触的柳永,慢慢在她们身上找到了生活的自由。虽然依靠自己的舞技来生活,但是却活的自由自在。这些舞技,她们虽然生活的很卑微,但是她们却反抗着自己的命运!她们也在追求着自己的爱情,虽然这些在世人眼里可能会感觉到可笑,但是她们却总自己的顽强抵抗着!正因为这些柳永的诗词也大多都是写的她们,久而久之,他的写作风格也大多都有了固定的风格。由于长时间与歌姬、底层人民接触,他深知在位高权重之下,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正因为这样,所以在他的创作之中,融合了这些特点,让诗词更加的大众化,更加面向这些人,而不是只是为位高权重的人所服务!

柳永虽然是才华横溢,这些都是在后来被我们所称赞的。可是,当时他的这些词,可以说是难登大雅之堂,成为当时文人的笑点。但是即使这样,也没能够让柳永为迎合世人的喜好,而改变自己创作的风格。他的性格,就是让他与这个世界做斗争!他就是要坚持自己,来告诉世人,我“柳永”不曾服输!亦或者他更多的是为那些生活底层的舞技们,来抒发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吧!

他不是不想进入仕途,不然又怎么会多次进行科考呢?他也就是在多次科考以后,慢慢的对这些失去信心。也许是他慢慢不在乎这些了吧,也许他是对那个时代所失望了吧!他用他的行动,用他的才华与这个世界所抵抗。虽然理解他的人不多,但却不曾轻言放弃。

他在这个世间,在这个文学史上用自己的身躯搅起了一层浪!他没有白活一场,他奋力与世间抵抗,奋力用自己的力量表现出对于腐朽的文化所表示不屑。也许柳永的性格也注定了他的仕途之路不会走远,他不屑于阿谀奉承,而这些正是当时不可缺少的。

仕途生活虽然会让他活的好一些,但确活的不自由,活的不尽兴!虽然他的生活过于贫苦,过于潦倒,但是却得到了自由!能在生活中体会到爱情,能体会到人世间真挚的情感,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这对于柳永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柳永,一代才子,用他的力量与当时的世界所反抗,用他的力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瑰宝。我们敬佩柳永这样的人,因为我们不曾像柳永这样,敢于与世界做反抗!我们大多都在世间中选择随波逐流,选择大多人为伍,而不会像柳永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对于柳永,也许在当时世人不解,世人会认为柳永在烟花酒巷之地,是自甘堕落。但是,柳永却不在乎,世人的舆论,在柳永眼中就如过眼云烟般,扰不了他的心!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文学创作,亦或者在仕途发展中。因为自己与这个世界所不同的观点,而遭到不解,甚至在身体上承受了磨难。虽然这样,可是还是不乏大有人出现,用自己的行动来诉说自己的观点。我们敬佩于这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所以我们才能在今天感受了许多不同的文化,留给我们灿烂文化瑰宝,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有可能成为构建精神生活的必要构件,这也是将阅读维系终身的唯一途径。
真正的读书人就是为书而读,而这样的读书人往往有成,往往给人类贡献更大。鲁迅如果为了学位、地位、权力,那我们就没有鲁迅了。论学历,鲁迅只是大专肄业;论学位,鲁迅根本没有。但论读书,鲁迅真是少有人比;论读书之后的文化创造,现代文化史上第一人而已。我有一个朋友非常热爱读书,热爱写作,他几乎购书成癖,读书成癖。有不解者问他:书有什么好读的?为什么要读书?他反问?你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呼吸?问者答:不如此生命难以延续。他笑道:那不就清楚了。我读书就如你吃饭、呼吸,是我的生活常态。书是我的空气。我听到这段对话,深叹其读书精神,我知道往往是这类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创造。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必须思考的问题。哦,说大了点,让读者累了。其实,读书就是读书,不要想太多,不要从里面找什么世俗的功名利禄,只是读书就行了。
夜深了,扭亮台灯,随手拿起一册书,读它几页又何妨?
大凡读书有两种用途,一是致用,而是怡情,当读本好书的时候,我们无法分辩是致用还是怡情,因为让人拍案叫绝的部分往往是触动自己经历或熟悉的情节,能把自己说不出的给说出来,能把自己梦想的给透出些真实的希望,以寓意的方式呈现,给人愉悦和快感。
我梦想能做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将随手拈来的理论和概念用于现实,使虚空的灵魂和梦幻的生活实在些。
所以某个读书笔记网站有句广告词:“当你对生活感到无望时,不要选择跳楼或是做越轨的事,也不要非自愿地结婚生孩子,更不要糊涂地图名图利,读书是唯一能不屈服于社会而又不让社会唾弃的方式,选择来读书吧,特别是读社会学。”
纵观中国古今, 横看世界各国, 有哪一位名人不酷爱读书? 又有哪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获的了成功?
读书学习, 其好处之多, 是无法用语言所能表达完全的。唯有勤读多读, 置身于书中的人, 方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和奥妙。
“最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 为人类所铭记, 所珍惜, 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藉。……书籍把我们介绍给良师益友, 使我们认识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英] 塞缪尔.斯迈尔)。“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 歌德)。因此, 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便会懂得人生的真谛, 充满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热爱和想往; 就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奋斗目标, 因而就会有终生不衰的前进动力; 就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从而使我们的一切言行皆能有益于社会, 有益于人类, 我们自己也就成为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 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生活最大的危险是一个空虚的心灵, 正象一所空屋子一样, 容易被罪恶钻进来, 好的书, 是最好的保障。”(葛劳德)。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 有没有心灵空虚的人? 回答是肯定的。这些人自己也明白, 但就是不知道怎样解脱。那么, 就读书吧, 学习吧, 向一切伟大的人学习, 向一切正义的东西学习, 同正直的人们融为一体, 充分估价社会的光明面, 正确对待社会的阴暗面, 将主要精力投入工作中去。这样, 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英] 莎士比亚)。“一本新书象一艘船, 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 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 凯勒)。“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不读书的人就不是一个完人。”([俄] 赫尔岑)。多读书, 可以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启迪智慧, 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多读书, 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进一步懂得生活, 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可以变“下里巴人”为“阳春白雪”, 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 充满情趣。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 培根)。也就是说, 喜爱读书, 广览博识的人, 可以使自己变得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 从而使自己的一生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 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 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 重复这顾问的次数。”(凯勃司)。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想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不行的; 科学技术仅为少数人所掌握, 也是不行的,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更是如此。而要想让所有的人都上学学习, 是不可能的。那么, 就只有在工作中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条件自学。在自学过程中, 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指导老师, 那么, 最好的老师就是书籍。
“书籍蜿蜒伸入我们的心灵, 诗人的诗句在我们的血流里舒缓地滑行。我们年轻时诵读它们, 年老时仍然铭记它们。我们读到他人的遭遇, 却感到身历其境。书籍到处可得, 而且价廉物美。我们就象呼吸空气中的氧一样吸收书中的营养。”([英] 哈慈利特)。读书有这样多的好处, 而书籍又可随时随地买到, 并且花钱不多; 时间, 工作之余也是足够的; 精力, 20岁左右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是充沛的。这种年龄, 记忆力旺盛, 分析判断能力也已达到一定程度, 且无家室之累, 正是集中精力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 千万不要白白地浪费掉。中国有句古话: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待到自己在曲折的人生中悟出应该多学本事的道理, 想学的时候, 由于年龄的增长, 记忆力衰退, 由于家庭的重负, 精力集中不起来, 那时想学也学不好了。与其那时悔恨终生, 倒不如现在就努力学习。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在我看来,读书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求知识,二为求智慧。对于大学生这个偏重接受知识的主体,懂得知识与智慧的差别尤为重要。何为知识?知识是浅层的,是可以通过思维记忆掌握的东西,它很重要,但只是砖瓦,不是我们期待的华美的宫殿。而智慧的层次就深一些了。把握智慧,不仅要靠思维,也要靠悟性和实践,“学而时习之”,也就是梁老师经常说的“做功夫”。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加工器,输入的是知识,而经过一番加工提炼,把知识熔炼成自己内在的血液,可以输出并能为我所用的,大概就是智慧了。比如当前学习佛学,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期末考试的高成绩,或者是增加与人交流的谈资,那学得的就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了。我认为,学佛学关键的是要学习佛学的大智慧,大境界,用万法皆空的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使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遇事不执著,乐观豁达。否则,只记忆一些机械僵硬的佛学术语又有何用呢?
我觉得,读书很重要的在于读“思想”。在读书的时候,当遇到一种于己相同的思想时,或者瞻仰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时,无论相隔多远,无论相隔多少年,都会有一种如遇知音的快感,就像“有朋自远方来”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一样,使我们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或许才是读书的真境界吧。就像“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一样,茫茫书海中,如果真的遇到一本喜爱的书,那也许就是一种缘法吧,这也是此生幸事。
我想,读书的心态要力求空明。读书的过程也是观心的过程,只有心与书做到无碍的交流,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是,读书时如果执着于“我要xx,我要xx”的主观目的,那么心间便会蒙上一层世俗的油脂,恐怕会阻碍心与书的交流吧。以老子的思想来说,“为无为在则无不治”,如果不执着于读书的意义,读书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其实,读书的意义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如果我们书读得多了,通透了,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荣誉功名随之而来。这也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可是,这也只能作为读书的副产品吧,无心插柳柳成阴。比如居里夫人,她对于科学的热爱,岂是诺贝尔奖的奖章所能承载的?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山色横侵遮不住,明月千里好读书。
面对精彩的图书世界,会使人陷入迷茫和彷徨的泥沼。读书,谁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佳的效果,谁都想用有限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读书者禅精竭虑地探索,莘莘学子,成功者寥寥。究其原因,不得法者也。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具体来说,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学会智慧地阅读。
善于读书是一种能力,研究读书这种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一门科学。自古以来,学者都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荀子论述的劝学,北齐颜之推论述的勉学,这“学”当中都有读书的内容。古语说:“幼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见汉代刘向的《说苑》)这句话形容了幼年学习读书的重要和效益。
我想,我们读书,首先是为了明理,要学习做文明的人,要“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情操。这样,将来长大以后,大约就不会再重男轻女,就不会让巫婆治病,就不会违法乱纪,更不会去烧香磕头,求神问卜,而将是一个誓为祖国摆脱愚昧,为建设两个文明而奋斗的战士。比如我们读了下面一段文章:
“中途离去毕竟是不堪的!然而,筑英,我时时感到慰藉的是,你的这四十三年,活得清清白白,活得实实在在,活得像个硬汉子。不错,我们很少流连于花间柳下,也没有享受过富贵荣华。可是,你却真正地体味了奋斗与得胜的大苦大乐。我知道,如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这样生活。而我,就算再有一百次机会,也还是选你做丈夫。”
这是路长琴同志写的悼念她的爱人蒋筑英同志的散文《永存的慰藉》(见1982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中的结尾。这是人间的至情文字,读过以后,催人泪下,不是有一股力量让我们也应当在蒋筑英同志那样地生活吗!
再则,我们读书,为了开阔视野,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激发和坚定我们进一步探索文化科学奥秘的愿望和志向。陈毅同志曾谆谆教导青少年说:“建设社会主义,各科知识都有用,都需要,一样也不能偏废。”(见1980年第8期《中学生》)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告诉我们喜欢理工化生的不要轻语文史地,喜欢语文史地的也不要轻理工化生,我们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需要广泛的知识基础,有所偏重是应该的,但是不可偏废。鲁迅先生对文学青年也说过:“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书信集》第982页)这样,我们读书就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聪明的人,成为一个博而后专的为振兴中华而战斗的战士。
第三,我们读书不专为了写作,但是要提高语文能力,确也一定要读书,读和写可以说存在着鱼和水的关系。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积学以储宝”,意思是积累知识是为写作储存宝贵的资料。因为多读书可以提高认识能力,“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的话);可以多知多闻,让文章有根据;可以在阅读中,揣摩和借鉴写文章的规律,学习遣词造句、立意谋篇之法。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了,又可以相应地提高阅读能力。本书有的章节谈了这些问题。
总起来说,读书是为了要学怎样做人,为了认识世界,为了提高语文能力。要做到上面说的三点,必须像本书中所谈的那样,讲求阅读方法。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要三到,他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到,就是手到。读到快意处,有启发处,要手勤,要摘录原句或作上记号,进而写些笔记心得。四到之中,心到、手到最为重要。
除此之外,我还有这样的体会。一是自己爱读的书,自己记的读书笔记,不要只读了或者记下来就完事,还要重读,这样可以加强记忆,温故知新。
二是读了书也许马上就有用处,但是要注意,读了书未必当时就有用处,也许一两年以后,也许十年八年以后才有用到处。读了书,获得的知识,在多数情况下,它成了头脑中潜存的信息,遇有触机,这种潜存的信息,或者是古今中外的某一件事,或者是某一种思想感情,或者是一些名言警句就会跳出来,成为联想和解决问题的现实信息;我想,这也许就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吧。
教给你读书的几种智慧和方法:
■书香醉人我独醒——您有优势吗?
书香醉人,书痴更醉。要想获取最佳的读书效果,必须认识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如记忆优势、时间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人际优势、年龄优势等等。寻找自己优势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可以系统地解剖自己、设计自己;运用哲学的方法,可以从原因和结果、变化和过程、对立和统一的思考中找出自己的宏观优势、时间优势、变化优势等等;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运用生理学的方法,可以找出自己最佳的生物钟……
■书山万丈平地起——您会积累吗?
书山万丈平地起,积累知识最重要。要想学以致用,读书成才,就必须筑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
积累知识,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基础知识,就是指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二是指最近知识,又叫“短平快”知识。即各种报刊杂志介绍的最新方法、经验交流、现代理论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业务素质、认识能力等;“最近知识”的积累,像中国女排的“短平快”,接球就攻,拿来就用,落地开花,立竿见影,效果明显。“最近知识”的积累,可以补偿自己经验的不足,迅速地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
■书海无崖莫迷航——您有方向吗?
书海无涯易迷航。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教学与自学的生活中,我也曾经想当作家、当诗人,写小说、写诗歌,发表过一些豆腐块文章。然而,随着时间的进展和空间的运转,我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不适宜走一条文学的路,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主攻方向。我贴近自己的生活需要,选择了“作文教学”为轴心目标。围绕这一轴心目标,我攻读了27种大中小学的写作教材。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思考中创新。20多年,我矢志不渝,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了30多本作文著作。
■书市万卷适我取——您会选择吗?
书市万卷适我取,学会选择有成功。我们读书,要想在失败中成功,首先要学会选择。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多样、丰富和便利的世界,人生的历程真正成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读书的内容,选择读书的时机,选择读书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咬定书山不放松——您有毅力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有毅力谁成功。不论学习怎样革命,都需要获取成功的信心和毅力。毅力是一种等待,是一种分享,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宽容,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成功的力量。
我们教师在读书、教学创新活动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中会有风险,间或会有挫折或失败。但为了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要敢于冒风险,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以大无畏的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以超凡脱俗的创新精神,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向各种陈旧观念、教学法提出挑战。
■书山有路巧为径——您会运筹吗?
当您围绕着自己所选定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苦读和积极探索时,当您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最近知识”,常常会为自己没有创造不会创造而发愁、而焦急、而犹豫、而彷徨、而暗暗怀疑自己。这些症状就叫做学习的平面徘徊现象。处方是:赶快聚焦突破,争取初试锋芒。所谓聚焦,就是进行某一专题的研究。这样,知识之光就可以照亮某一点或某一处空间。到那时,您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书上得来终觉浅——您会整合吗?
读书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书上得来终觉浅,要出成果须躬行。明白地说,就是要学会整合获取的知识信息。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一是广泛占有信息,二是要善于滤化信息,三是要科学地加工知识信息。
■书破万卷求自如——您会创新吗?
书破万卷求自如,只有创新才成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要学会提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即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
■会合作才能成功——您会合作吗?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的应用,关键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运用优势,扬长避短,学会合作,化不利为有利,选择最有利的学习目标,发挥自己的最佳才智,取得最优的实践效果。
教育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读书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读书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各种形态的读书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每一阶段的读书学习成败只具有相对意义,不能作为区分社会组成分子的指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历史观、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而这些学习实践活动,都必须很好地合作才行。
■宽容心态亲融融——您能宽容吗?
读书必须有宽容的心态,有宽容自有精彩。会宽容自有精彩的人生,有宽容自有精彩的生活。读书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势恢宏;就是心智不那么闭塞,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万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要做到如此这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
知识的信息变化无穷,读书的形式复杂多样,读书的精彩奇异纷呈,但变化之中也存在着规律性。我们教师一旦认识了知识信息变化的规律,摸准教研教改的热点、焦点,发挥自己的最佳优势,坚持不懈地读书自学,就可以运用自身的智慧和经验,事半功倍地取得教学与自学的最佳功效。
知识是为了实践而储备的,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单纯为了精神的愉悦而读书,降低了读书的格调,太个人化的读书并没有过多的意义。要把学习到的理论和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工作实际,检验自己对理论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工作做得更好。
让我们尽上自己的智慧和聪颖,学会读书,学会在书海中徜徉,学会把读书变成提高自己、娱乐身心、推动工作、增长才干的快乐之旅!
前些日子央视一频道播放了张国立主演的当代喜剧电视片《不如跳舞》,一时间,跳舞成了热门话题。现在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跳舞真到了如此重要的程度,能治国?能解贫?我看倒不如来格外旧话题——不如读书!
想来我们这些人真有福气,真是运气,吃吃喝喝已是腻了,游游玩玩感到累了,对其它东西的兴趣也不大,在假日中,权当休息,权当娱乐,读几本好书,写一点小文,实在是胜过吃一桌山珍海味的。
“灯如红豆常相思,书似青山总乱叠”,这是一种情调;“勤向书山勇登攀,不破冰海终不还”更是一种情怀。其实,不读诗书不仅举止粗陋,更会思想空虚,精神贫乏,说话粗俗,行为委琐。只有读书,才能充实,才可脱颖,才会升华。“不读书,不看云,不焚香,不写字,则雅趣自消,谷尘自长”,当然,读书也未必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但总得静下心来,耐得寂寞。
宋真宗赵恒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高尔基说:“书是面包。”刘向讲:“书乃良药。”自从人类文明与书联系在一起,两者便萦萦绕绕了几千年。
世事多纷扰,噪杂、凌乱往往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由的来了许多烦心事,让本来不大的心灵又凭空堆积下许许多多的物事。躁气、戾气浮动其间,如同一间堆满杂物的房子,黯淡不见天日,腐气、霉气、臭气悠悠荡荡,迎面扑来,让人头昏目眩。若在这时读一本书,就如同一股清风,悠然吹来,将气闷烦躁一扫而空。又如阳光,一缕缕射将进来,最终把心房打扮得亮堂。
亦或一觉醒来,举目四望,忽觉空空如也,“无聊”二字悠悠的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冥坐于天地之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管睁眼闭眼,如同真空的世界,看到的都是无边的黑暗。如果这样,不如读书罢。徜徉于纸林墨香,泛舟于书海。科洛廖夫把书比作空气;高尔基把书看成面包;弥尔顿把书当作乳汁;王志纲说读书如同盖房子。有了书生活便不再空虚了。
不如读书,能读书者可成大业。圣人之道,亦取法圣贤之书。孔夫子韦编三绝,朱买臣负薪挂角,杜少陵读破万卷,颜鲁公三更早读……大贤因能读书而大,奇人因能读书而奇。
不如读书,乐读书者心灵脱俗。读书似品香茗,在读中享受清雅。古来隐者,迎清风,卧山水,持书卷,神游乎古今天地。谢安静坐东山,陶潜悠然南山,苏轼醉卧东坡,抒怀闲情雅致,好不自在。
不如读书,读好书如拜先哲。歌德说读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先哲可以逝去,但他伟大的思想却被书本保留了下来,正如丘特所说“书籍是唯一不死的东西”,读书就是和书本中的先哲进行精神的对话,感受他们伟大的精神境界。笛卡尔讲:“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的确如此。
不如读书,多读书如交兰友。能从朋友身上获得的在书中也能得到。面对一本好书,用心读进去,它不但忠实的听你倾诉,还能给你提供金石良言。雨果认为书虽没有热情,但绝对忠诚,是最适合做朋友的;陶行知把书分成八类,比作八位兄弟。书中自有友如兰,如是也。
读书闻道,读书立德。一个人读书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广,眼界越开阔,思想越充实,境界就会越高。特别是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不进则退,不读书就会被时代淘汰。大凡作出成就的人,他们都热爱书,从书的海洋里吸取精神和知识营养。
如今读书的条件好了,多数家庭都有书房。许多人抽出时间读书,用取得的理论和知识指导生活,读书时只要深钻细嚼,准确地把握科学理论,就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但也有的人,读书时习惯于自己的思维和陈旧观念,结果交不完的学费,摆不脱的缺陷,收益甚微。更有甚者,有人借口工作忙不读书,把大好时光用在舞厅酒吧,围着石榴裙转昏头脑。这种不读书的人,总之应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
读书的人永远20岁。读书、写作丰富了我晚年生活内容,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虽到古稀之年,但我精神充实、思维活跃、四肢灵敏,感到自己还年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书中的文字,像快乐的风潜入我的心中,像潺潺的小溪滋润着青青的绿草地。我读到的哪里还是文字,分明是一种艺术,分明是一片雅致;分明是典雅激情的交响曲;分明是智慧老人宽阔圣洁胸怀的娓娓道来。
我听到了书诠释的声音:“人要积极进取,也要给自己留一份超脱”,“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拒绝高尚”。透过书,我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闲暇的时候,心累的时候,烦闷的时候,忙乱的时候,不如读书。
透过窗子,我凝望着天边那一抹淡淡的云,它悠悠的去了,又淡淡的来,一如书中淡淡的清辉,走过她,你心灵的绿地从此便会日渐枝繁叶茂,鲜花遍地。
“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休息日里读书,实在是味儿极好的事。你想想,别人在忙忙碌碌,我却安安静静,打开书本,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一睹孔圣人的睿智渊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遥想李太白的望月思乡,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蹒跚于大师们洋洋洒洒的文字中好不惬意和舒畅。漫步在先哲用心血凝成的结晶中锤炼人生。与千古英豪一代风流对话,让甘霖雨露浸润心灵;和璀璨光明的未来对话,增添信心和力量。人要从从容容、平平淡淡、闲适、淡雅、旷达、本真,我看还得走进书的熔炉冶炼。因为读书的感觉,在于默默谛听性灵与你的心相碰撞的声音,让灵魂的短笛与书中的天籁合而为一。读书的享受,在于好书的醍醐灌顶,通体舒泰,使人觉得是一种做人之福,生命之缘。
人生之至乐在于读书,人生之最益亦莫过于读书。无论闲暇与繁忙,都莫忘读书。
在晨光微熹的清晨,在布谷鸟的轻鸣中读书;在秋雨淅沥的黄昏,在雨打芭蕉的意境中读书;或者在北风呼啸、飞雪飘零的冬日,在红红的炉火前读书;或者在春意盎然、花香四溢、蜂蝶翩跹的花园中读书;或者在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湖边读书……总之,无论在哪一种情境中读书,都会感到其乐无穷、妙趣横生。读书真的是一件乐事儿啊!
开卷有益。读书,可以学习欣赏前人的智慧和精神成果,可以跟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进行对话,也可以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读书,可以思接千载,驰骋万里,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进入书中描绘和营造的诗情画意和无限空灵美丽的境界;读书,可以扩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最终使自己进入物我两忘的淡泊和超脱的人生境界。由此看来,谁说读书不是一件乐事儿啊?!
对于为什么这样乐于读书,东坡曾说过:“小时候,父亲逼我读书,开始时感到很苦。渐渐懂得学习,自己懂得如何选择书读,时间一久则感到读书非常的快乐,古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东坡的话说出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声,读书、爱书,要以读懂、读通、读透为乐,杜甫的“破”书也是这样的道理。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觉得这话说得很滑稽可笑,可是再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道理。
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一个在某个领域有所造诣的人,一个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三毛写下了大量名篇,于她阅读了大量的古今名著息息相关,作家简介中说她五岁半就已经开始阅读《红楼梦》。张海迪身残志坚,成为我们佩服和赞叹的对象,也得益于她阅读过大量的书籍。
古诗中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每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它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思维不僵硬,心灵不贫乏。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生活中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使我们遇事时能以局外人的眼光客观看待,让我们不去认真计较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烦忧、悲伤、以及一切熙熙攘攘的名利纷争。
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如果能时常有机会读到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作家的书本,感觉他所说的话就是我们想要说的,他的喜怒哀乐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并且还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很欣赏台湾作家罗兰所说:“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而它之所以使你恬淡宁适,心安理得快乐,更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可比拟。”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罢。还有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竟把读书的益处描述得淋漓尽致。只是这其中的妙处只有善于读书的人才能领略罢。
呵呵,其实我也很喜欢读书。幼年时喜欢看小人书,那时的书本也从没有过装饰,家里更没有闲钱购买,美美得到一本便如饥似渴,那本本小人书伴着我走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少年时代喜欢读小说,尤其是琼瑶大姐的言情故事不知赚了我们多少眼泪。那颗青春萌动而又敏感的少女之心,总是随着主人公的思维激动地跳跃。年纪稍长一些又开始迷上了金庸,金老塑造的潇洒帅气,感情细腻,豪气冲天,正义凛然的男主人公形象让我仰慕得五体投地。至今那些美丽的名字还鲜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萧峰,令狐冲,杨过……到如今已过而立之年,也许是褪去了年少时的浮躁和青涩罢,又开始热衷地于张爱玲,三毛,张小娴,毕淑敏……
元人翁森,有《四时读书乐》,以春夏秋冬为题,写了一年四季读书的乐趣和情调。民国时期,这四首诗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国人都熟悉其中的佳句妙境。在人心浮躁之时,重读这样的古诗,很有意思。
《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此诗中我喜欢“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两句,这是读书人才能领悟的奇妙境界。
《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径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此诗也是第二联让我神往:“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记得当年乡下“插队”时,最美好的时光,是一个人在草屋里读书,窗外蝉鸣萤飞,绿风萧萧,书中美景和身边天籁融合为一体,这时,便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和前途的渺茫。古人喜欢的读书环境,其实也是现代人的向往。
《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四首诗中,这首写得最有意思,同是夜读,前一首《秋》就逊色一些。冬夜读书,身心投入,座前灯,炉下火,屋外雪,全都交汇于四壁图书。诗意中,我中有书,书中有我,人书难分,彼此交融。尤其最后两句,以“数点梅花天地心”为读书之乐的归宿,格调高洁,给人无限遐想。
关于读书之乐,古人诗中涉及不少,明人于谦有七律《观书》,也写得很有情趣: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把书比作多情密友,晨昏相亲,是一个爱书之人发自内心的妙语。
张潮《幽梦影》中,也有不少关于读书的议论,数十年前读过,至今仍记得: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
好书如明月临空,爱之亲之,便能被清光沐浴,身心皆亮。张潮还有更有趣的读书之论: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生而为人,如果不懂得品尝读书之乐,真是天大的遗憾。
李德佑先生总结了读书之“五乐”,亦令人深思矣:
一曰“穷作乐”。凡读书嗜痂成癖者必然受穷,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亘古如是。要读书,买书是免不了的;而书价犹如一把刀,常宰得我辈书呆神色难堪。遇到好书,恐错良机,非买不可。薪水难升,书价飞涨,能不受穷吗?虽囊中羞涩,但斯文尚存,这是读书人的通病。陈布雷先生道得好:“自信文士生涯,书生心境,无不息息相通。”穷虽穷,但乐也!每当买到一本好书,皆如获至宝,单是对书的摩挲把玩,便觉其乐无比,还不道那开卷的乐趣。陋室虽小,但环壁皆书也。密密匝匝的书脊,或厚重如砖,或薄削如线,其色彩之斑斓远胜于任何高档家电。当置身于这种书卷气和书香味组成的氛围里,如坐春风,如沐春雨,顿时少了世俗生活的味道,其乐更无比也!妻常揶揄我:“穷作乐!”我早欣然默认。
二曰“苦中乐”。诸多苦处,也总要被读书之乐撵走。每至夜静,捧一册书,呷一口茶,神游文章之林府,觅胜境,餐秀色,不觉形骸俱失。有时倚枕靠衾,微漾倦眼,懒懒慢嚼细品,书落人眠,清宵细细,浓长的回味一直潜入空灵的短梦,晨光晓韵里悄然寐醒,口犹噙满佳句的清新。此种快感,是渗透到骨髓里面去了的,乐得何等逍遥,何等自在!真乃“无穷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其乐融融也!
三曰“痴癫乐”。“灯光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辉”,读书最宜当半夜。时疏星淡月,幽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惟间微闻婴啼,最易令人心地清明而兴奋。且舒白昼之浊气,展惫倦之筋骨,排尘嚣之搅扰,守一方之岑寂。随手取一书在案,开得卷来,让台灯那桔黄色柔光将一行一行的铅字抚得温暖。于是如小径通幽,渐渐步入那书之深处。这时觉得面对的不是毫无生气的故纸堆,而是走进了一个五彩纷呈、漫无际涯的世界。自己或是那驰骋于辽阔天地间的野马,或是那翻卷在浩瀚海洋中的浪花,或是那无垠宇宙里眨着渴望眼睛的星星,完全进入了忘我境地。常常是与那书中人一起经历悲欢离合的人生五味:书中人喜,我亦喜;书中人忧,我亦忧。暂置荣辱于度外,且忘天地于一瞬。兴之所至,忘乎所以,拍案而起,或手舞之,或足蹈之,满口呓语,恍然如梦,痴痴癫癫,走火入魔。灯下癫得忘我,不知东方既白。能品出此种痴癫的乐味,实是进入了读书之乐的最佳境界。
四曰“抄录乐”。清人张岱在谈到读书时说:读书人要“眼明手辣,心细胆粗。眼明则巧于掇拾,手辣则易于剪裁,心细则精于分别,胆粗则决于去留。”我之读书,便尽力按张岱的“八字真言”去实践。平日备有“读文杂录本”,读书时凡遇文采横溢之段落、精妙绝伦之章节、涵义深刻之警句、明快简练之哲语、醒世启人之箴言及匠心独具之灼见,均用彩笔画上波浪线,旋即抄在杂录本上。所抄全然文之精华,妙语连珠,珠圆玉润,并融思辩哲理情感于一炉也!宛若系中华于胸中,萦九州于肺腑,抚四海于须臾,览千古于一瞬,不觉神思飘逸,喜上眉梢。抄后无论何时皆可吟诵。吟诵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那反复吟诵之趣,犹如于茫茫书海中来他个“弱水三千一瓢饮”,令人荡气回肠,思味无穷,其乐无穷。
五曰“爬格乐”。流沙河先生那“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的联语我特偏爱。读书之大获大乐,还在于自己“偶有文章”。读书渐多,居然就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想爬格子的冲动,尽管早过了人生的冲动期。常常觉得心里有一团火在燃烧,有感情需要发泄,有爱憎需要倾吐。于是便引笔铺纸,管他三七二十一,任冲动从笔端尽情涌出,一心挥洒胸臆之滔滔。那小小格子,还真够一个人摸爬滚打的了。久而久之,竟也将爬格之法学得一二,边读书边爬格便渐成习惯。那爬格的激情,常在读书时被撩拨起来,读书读至酣处,或奇思遄飞,一篇发自肺腑的随笔,也就一气呵成;或灵感忽至,一个活脱脱的“这一个”便在小说中立将起来;或诗兴勃发,几笔横涂,则得律诗半首、小令一阙。涂后掷笔而立,捧之自诵自喜,不禁乐而开笑。每当散文见报,每当小说变成铅字,每当诗词向友人吟,便舒心惬意的乐。此时就想,书未白读。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读书于我,有此五乐,足矣!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
古人称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件事我都经历过了。乐则乐矣,却很有限。活了大半辈子,什么人生滋味都尝过了,回首往事才知道,人生最大且最长远的乐事莫过于读书。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是深得读书之味的至理名言。书人若能尝得读书之味,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
何谓读书味?甜酸苦辣是也。
读书,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突兀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始翕张思想的翅膀——远不是提琴的收束,而是像手风琴一样的弥漫。荡漾着无人企及的优越感,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穿插自如,干练迅捷,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斩获。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书人则心无羁绊,回归本性。臻于此境,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况味?
读书,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理与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书人怎能没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又怎能没有陷于信也不是不信也不行之进退维谷的窘迫?尤其当书人受虚假东西的戏弄时,何止哀叹了得!卢梭的《忏悔录》,其中不无虚妄而不可信的成分。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疾病缠身的可怜虫,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病痛与死亡中度过的”。可约翰逊根据公开报道的资料得出,卢梭的身体并不坏,而且还很强壮。毫无疑义,当书人看到“平素景仰的偶像原来是石膏制的”时,酸溜溜的涩味怎能不涌上心头?
读书,真能占领“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气势如鹰击长空,纵横裕如,略无阻碍”之制高点,实为数寥寥矣。一般情形之下,书人攻城略地身临遏涩之境,峰回路转、山重水复,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不堪受。更兼书人亦是凡夫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赢得“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金石琴瑟”的真趣,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行吗?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读书令书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然而,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不全仗书中掺加的辣味?不论密邃旧学抑或深沉新知,都透出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血质,其充满火药味之箭,雨林般射向书人垢陋心灵一角,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尔后,怀一份文化乡愁与古典情怀,冲破世网尘劳、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清而升华。
没有读过书的人,很少读书的人,大约是体会不到读书的味道的,尤其难以体会甜酸苦辣交织在一起的那种真正的令人向往的读书味道。林语堂曾经设想过在书房天花板上装一佛教的油灯笼,书房中要有油烟味和发霉的书味,以及无以名状的其他气味才好。看来,林语堂已经将读书味道的造化从书里牵引到了书外,从意境宕延到了环境。有道是,书人真能化育这般读书境界,读书的味道不是更醇酽更深邈了么?
人们都害怕孤单和寂寞,而书是人的良朋益友,有书作伴,读书人便永不寂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用耗费车钱,无需办理护照,哪怕是远在天边的高人,还是作古已久的先哲,都可邀来畅叙幽怀,大开眼界,大得其趣——此乐何极?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的确,书是一剂良药,可以治病。这不是无稽之谈,有史有证:南宋诗人陆游高寿85岁,他的长寿之道有一条就是读书,他还用自己的诗为别人治病:“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我也有这样经历,有时胸口像是被什么堵上了,闷闷的,连喘气都不顺,后来拿起一本好书,读着读着,心里不知不觉间便顺畅了,通达了。不用求医问药,读读书,病便好了——此乐何极!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无数本书便是一架高耸入云的天梯。这是心灵的天梯。登高望远,是旅游的一大乐事,在人生之旅,有天梯送我上青云,大千世界,悉收眼底——此乐何极!
我爱读书,也爱喝酒,在我看来,书也是一杯美酒,醇香绵厚,愈品愈难舍。范仲淹说:“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读一本好书,读到妙处,也有一种把酒临风的快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东坡语)——此乐何极?
书读得多了,于是雄心勃勃要写书,忙得不亦乐乎。书没出成,却先收获了无数豆腐块。碰巧讨得编辑欢喜,便源源不断有稿费汇来,积少成多,买洋楼小车不够,购书藏书却绰绰有余。再不为书价上涨而蹙首皱眉,再不因囊中羞涩而踯躅徘徊,见有什么好书,只管大摞大摞搬回家来。书库一天天充实,心里便一天天踏实。留连其间,摸摸这本,翻翻那本,或高声朗诵,或低回品味,陶然忘机,如痴如醉,胜过商人数钱,胜过牧人点羊——此乐何极?
我以为,虽然人生是有限的,但读书求知是无限的。每个人只有用不断的读书来充实与装点人生,才会使有限的人生显得多姿多彩;只有用读书求知来升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才会感觉到人生的幸福与美好。人生的分分秒秒都值得用心去珍惜,只有让人的一生遨游在读书求知的苦海里,才能品尝到学海泛舟的一番韵味。尤其在当今这个需要人才与尊重人才的时代,多读点书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在知识的海洋里锁定目标,永不歇息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那将是人生的最大乐趣与最好享受。
谈到读书,穷诸多读书人的经验,应忌讳一些常见的毛病,才能把书读正读好;否则,虚冠读书之名,实则走样变调,起到相反的作用。因而这些读书之忌应引起高度重视,免陷前车之鉴。
对于读书的作用,中外古今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往往被爱好读书人视为座右铭。我们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精神的发育与完善,更是离不开读书的滋养。因为人活动的目的性,所以读书的动力是每个人都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功利性,还是非功利性的,读书如果脱离一定的目的,那就蜕变成下意识的行为,读书绝难持久。而我们在读书中的得失,在读书中的兴趣,就与思考不可分离。从书籍的选择,从书籍内容的把握,从书籍为我所用,都需要主体的人发挥主动性,规划着读书的行程与效益,尤其对书的评价,更是贯注着读书人的思想旨趣与情感的调节。读书的趣味在读书活动中始终是我们应正视的。千篇一律的雷同,在写作中,沿袭一种套路,鲜有创新,一味注重叙事,而思想的活力消弭,总是让读者的思维沉睡,这样的书籍就是失败的。
我们要学会思考,让读书增强我们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削弱或取消。我们要敢于辩驳,善于质疑,善于从否定中,找到我们前进的方向,为我们灵魂的生成确立牢固的根基。
近日看论坛,常有人言及要读“完”诸如四库,诸如二十五史,有此必要吗?
诚然,现时还有人对国学有兴趣,愿意花时间去读古人的书,实为一大幸,但是,读书,也需讲究心态与方法。
读书,宜精,宜兴趣所至,宜读透。忌滥,忌片面求全,忌走马观花。
所谓精者,以内容论,当择书海中之精华,如史部之前四史,如四库总目;以版本论,如商务中华上古等出版社精选底本所出版之影印本或名家点校注释本,而非诸如古之漏洞百出之四库本,今之小出版社纯为利润乱出一气之各种古书。
所谓兴趣所至者,有人好史,则可精研史学诸书,何必仅求通才之名,一定要硬着头皮去啃与兴趣毫无关系之先秦诸子?读书是怡情之事,若无兴趣,多读反于己无益,过犹不及。
所谓透读者,赵普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缘何?了然于心且可自如运用也。若无此心智,既便读十遍二十遍四库又能如何?书橱而已!
不能只满足于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某某是大师、巨擘、泰斗,什么什么作品是巨著、名著,究竟怎么个大师,怎么个名著,则懵然无知,说不出个所以然。“读书看皮,读报看题”,就是读书上的浮躁表现。这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你要知道莎士比亚吗?你就得读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读他的全部戏剧作品。你要知道托尔斯泰吗?你就得读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读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你要知道马克思吗?你就得读《资本论》,读《共产党宣言》,读马克思的其他重要著作。不这样,你就不知道他们的作品何以是名著,他们何以被称作大师,何以能如泰山北斗般地引导历史和时代之风骚。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多少号称大专毕业、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的人,徒有其名,胸无点墨,还有的将精装本、豪华本图书成百上千的买,满橱满架,装点了房间,可却装点不了头脑,所以然者何?“用心躁也”。
浮躁是时下相当多数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表现,心浮气躁,缺乏耐性,急功近利,趋尚浮华,不仅在干各种事业上如此,在读书问题上也如此,这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但不可避免并不等于就无法克服。其他不论,只说读书,一切有志或有兴趣读书的人,都应自觉地力戒浮躁,避开冗繁琐碎,抵御各种诱惑,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耐住寂寞,有计划地读点自己喜爱的书,真正掌握点有用的知识,同时也真正体尝品味到读书的乐趣。果能如此,我们便会意外惊喜地感受到读书并非苦差事,而是置身于一个“极乐世界”,不亦悦乎!
读书还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
在现实生活中,读什么信什么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或者是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变成错误学说的信徒。读什么就信什么,即读萨特就爱萨特,读胡塞尔就爱胡塞尔。由于自己没有主见,觉得书中讲的都有道理,观点三日一变。特别是当书中观点彼此矛盾,各有所说时,更是不知所从。
这当然不是主张不要多读书,不要博学。书应该多读些,知识面应该宽些。可是多读书有个前提,这就是不能采取读什么信什么的态度,而应该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即读书在于求真。既不能先入为主,又不能六神无主。要在多读中通过比较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少则得,这个少也是相对的,并不是愈少愈好。少则得,实际上强调的是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从所读的书中获得真正有用的东西,即使是读的不多也是有所得,远胜于那种越读越糊涂的读书方法。
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这表现在专业上就是学什么,就只读什么。我们以哲学为例,如果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读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书,只是在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上打转转,肯定学不好;同样,学西方哲学只读西方哲学,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也不读中国哲学的著作,成就肯定有限。学中国哲学的亦复如此。更不用说,有门户之见,学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西方哲学又瞧不起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另类。每个人只读自己学的,只认自己读的。彼此贵己而贱人,结局如何,不问可知。
当然,生命有限,书是读不完的。读尽平生未读书,只是豪言而已,没人能做到。但是无论读多读少都要记住以上两忌。
另外,诸如读书最忌自以为是,读书热忌虚火过旺等等,亦需引起读书人之注意,切记所忌,扎实认真地把书读好才是。
如果人生是一首歌,那读书就是它的主旋律;如果人生是一个舞台,那读书就是你我的“同一首歌”。
歌的前奏是儿时的“小人书、连环画”。还依稀记得那些《鸡毛信》、《铁道游击队》《闪闪红星》等画书,在当时是要拿自己的给别人换着看的,拿到后就会一口气看完,因为还有好多人排号呢(当然今天的孩子和我们的经历不一样了)。
不久,就开始读诗啦,那时的我不仅读诗,而且还写诗。难怪梁实秋说:“大概每个人都有做诗人的一段经历。在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节;在看花谢也会流泪,听鸟鸣也会心惊的时候。诗就来了。”翻开少年时代的小本子,那青涩的句子还在空中回响。
紧接着便是散文。散文是具有情感特质的,需用赤子之心才能体会。只记得当时读的文章都半懂不懂的,有一些在老师讲给我们之后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记住了片言只语的词。
等到散文失去了引力,人生的乐章也到了第一个高潮,记录人间悲喜的小说便来找我们了。看,一章一回,悲欢离合;听,一高一低,跌宕起伏。这大部头的小说看多了,世态冷暖也就明白了。可是这一明白就不了得了,这一明白就想表达看法、发表见解了。
可能这'见解'、“看法”就属于哲学了吧,不管那“看法、见解”是否达观或是偏激,都会渐渐的使人透彻。而透彻也会渐渐让人心变得空虚。就会感到孤寂。这时就想该昄依点什么了,该信点什么了,找点宗教读物吧,于是乎向宗教靠拢了。道教?佛教?
最后当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时候,也就深浅皆可、雅俗共赏了吧?我想,那时也该曲终人散,就像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了(我崇拜他,他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当然,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却总是在原地打转,就像唱歌只记住了一两句。于是有的人永远只读“武侠”;有的人只看“言情”;有的读读(看看)卡通就够了。
贾平凹曾作《读书之歌》:
仓颉造字开先河,竹帛记事誉古国。
笔墨纸砚传道义,文形书声留诗说。
识字读书明礼仪,启智激情藏书阁。
书里乾坤赛日月,博览群书最为乐。
书到用时方恨寡,腹有诗书气自华。
莫等闲白少年头,古稀回首叹蹉跎。
囊萤凿壁锥刺骨,映雪读书头悬梁。
白驹过隙人生短,学海泛舟前路长。
处处留心见识广,日有所获找书帮。
不读书不知五湖四海七洲九星太平洋,
不看报不晓世界各地南北东西战火忙。
看月刊了解四面八方轶闻趣事风土人情,
读杂志追忆古往今来汉唐风范建安文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山勤为径,学海苦作舟。
天道酬勤是良训,宝贵时光不可荒。
自古英雄出少年,立志读书最应当。
欢迎学子来充电,遵规守纪品书香。
有人仿《好了歌》作《读书之歌》:
世人都说读书好,贤士之人早说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满腹诗书充实了!
世人都说读书好,热寒酷暑过去了!
桃源仙境韵味长,闲情逸致自有了!
世人都说读书好,浮华人生看轻了!
俗事纷争早注定,修身养性就好了!
世人都说读书好,真挚友谊忘为了!
茫茫人海遇知已,心灵相通默契了!
世人都说读书好,红尘事非看淡了!
悲欢离合乃常事,换个世界就行了!
还有人作《四季读书歌》: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
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读书,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长河,与作者达到共鸣,使自己变得愉悦。
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去品味梁实秋的随意,朱自清的柔和,钱钟书的睿智;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迈,杜工部的沉重,李后主的无奈;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朔一般着着实实过一把“痞瘾”。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细细品味个中精髓,也可以随性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的心灵交流,都可获得心头的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
读书,可以让我们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在书中,我们可以体味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抚触,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日本人对冰雪和草叶的凝眸,以及中国人对松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野渡横舟的快感。我们就像那个在海边拾贝的小孩,那么欣喜,那么充实,清晰可见的是自己思想的野马正在那厚实的大地上恣意地奔腾。
读书,也可以让我们金榜题名,使自己获得成功,为国家做出贡献。
契诃夫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其实书也是歌,只有热爱读书的人们,才能吟唱如歌。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去吟唱那读书之歌吧!
读书之道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道路或方法;二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这两种含义往往互相融合,难以分清。下面我取有关读书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来谈这些具体又抽象的“道”。
读书的境界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境界如同山峰,虽然高低不同但都姿态万千各有千秋。现在指出最常见的三种读书境界:
利的境界: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读书人的读书境界。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古人要想当官就必须一级级应考(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试/进士)。要考好就必须要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什么的,于是就有许多脍炙人口劝勉人勤奋读书的句子:“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汪洙)。
现代中国莘莘学子读书好像并不是为了当官,更多的是想着一个“铁饭碗”,终生吃喝无忧。后来铁饭碗被废除后,一度兴起“读书无用论”,似乎读书就是为了吃饭。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读书只为稻粱谋,不少大学的教育也沦为职业教育,这些着实令人痛心。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呢?从饭碗的角度来说,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综合实力,加强人的技能素质,这些都为以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是有备之用、无用之用。读书之大用何在?这就进入以下两个读书境界了,一是为了个人内心的充实与快乐;一是为了一种崇高理想的实现。
快乐的境界:为充实快乐而读书
“学而优则仕”被认为是儒家传统,其实孔子认为读书不应只为稻粱谋而应追求快乐,他的如下言论足以证明:“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更有甚者,孔子还将“道”放在首要的位置,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为“道”而读书是又一层境界了,后面再说。
真正把读书的快乐说得让人神往的人可能是翁森的《四时读书乐》。翁森字秀卿,号一瓢,浙江仙居人,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宋元更替的时代。他学问很好,宋朝灭亡以后,不愿为官,隐居办学,著有《一瓢稿》。他创作的这组诗在后代读书人中影响深远。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听到如此赞美读书的诗句,谁会不对读书充满遐想与渴望呢?
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并参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悟道)。它已经不再是为了一种单纯的求知而是为了一种智慧的富足。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像鲲鹏一样逍遥于天地之间,大千世界皆可阅览,人间万相莫不为书。清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得好:“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法国女作家杜拉斯也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是事物的智慧”。
但是这种读书境界旨在个人的圆满透悟,并没有向外实践的行为。古人的知行合一观念可以作为补救。把读书悟道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这是更高层次的境界了。
道的境界:为崇高理想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19年3月,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前夕,赋诗一首赠给为他饯行的同窗好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其实也形象地再现了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读书境界。郭沫若、巴金、鲁迅等等,无不胸怀为国家民族繁荣富强、为人类团结友爱而读书的坚强信念。
孔子说:“道不远人”,是说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道,但作为文明结晶的好书更是道的源泉。当我们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充实与快乐,而是通过书本悟道,进而传道、践道,那么我们的读书就拥有了一份崇高的意味。
读书是一个非常具有可塑性、独立性的行为,只要读书的人勇于开拓善于挖掘,他完全可以在三个方面做到与众不同,甚至特立独行。这就是读书的多维度带给人的风采。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人生在世,经验与书本要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强调通过游历阅览世事沧桑,也要重视书本阅读的广博。不同的书带给你不同的收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读书的丰盈还可以使人的灵魂充实气质不凡,此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真正的读书应该触及所读之书的思想核心而不能浅尝辄止。书如人,是有灵魂的。好书往往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王安忆认为小说写的是作家的“心灵世界”。读小说就是要从字里行间通达作者的心灵世界,才可以说达到深度。比如《老人与海》,如果我们能够穿透文字的表层意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内在而深沉的象征意义:大海如同生活,尽管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像老人那样反抗,尽最大努力做到成败皆英雄。艺术作品如此,学术著作也是如此。一部学术著作如果满目专业术语,诘屈聱牙,毫无作者性情之文字,也是一大遗憾。因为真正的思想是有温度的,它让我们温暖,让我们充实。
读书必须要抓住书的主题,那么整本书就好理解了。康德的书,难读,但如果看通康德的精神,那就是他要协调人类知情意,让它们和谐统一,你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他的思想。黑格尔的书是逻辑的正反合三段式的演义。海德格尔的书是存在的宣言,存在是他的太阳,一切光辉都是从中发出。如果我们读书能够把作者的思想融会贯通起来,可能就会一通百通了。当然,作者的思想又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前后矛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我们走向另一个读书的维度——高度。高度意味着反思与批判。
“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要能出入所读之书。有人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后自杀,就是太耽溺于书的艺术世界了。读书之人必须要做到清醒与投入同在。不投入不能体会书的韵味;不清醒往往堕为书奴。房龙说的好:“艺术只有一个目的,艺术家要为之不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这个目的就是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生活的艺术。”读书也要从这个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出发。
梭罗说:“两种文盲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一种是完全目不识丁的市民,另一种是已经读书识字了,可是只读儿童读物和智力极低的读物。”我们不能满足于浅显易懂的书籍,而要给自己的智力向上登攀的体验。庄子的《秋水》意味深长:井底之蛙缺乏的不是深度而是广度;北海缺乏的不是广度而是高度;秋水,没有深度没有广度也没有高度,只是拥有流动的生命,这可能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平凡人。
生命因为有广度才姿态万千,因为有深度才波澜不惊,因为有高度才卓而不群。追求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我们的生命将更加有意味。在此,读书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读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如饮食——何时吃、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才能达到最高效的利用,有益于身体健康,是有科学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读书之道,读书的基本方法。一个“得道”的读者,必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能达到我们常说的“开卷有益”的境界。
何时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最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当然也是读书的最好时期,学起来事半功倍、接受起来效果显著,此时应当“狠狠地”读书,而决不要可怜自己。有的人读书时太“理性”、太计划,今天两页明天两页,一页也不多读,读书乐趣荡然无存;读书数量和“强度”不足,思维活跃不起来,效果也不会显著。因而,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读书,是假读书;一合上书什么也答不上来,更不要说活学活用了。在该读书的时候就一定要下狠心、吃得苦,方能有所收获。
读什么——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就不同的精神结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书籍数量浩如烟海、品质良莠不齐的时代,有选择的读书之道,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一个人的个性,就努力帮助他从小建立起自己的“小藏书箱”,建立起个人独特的读书体系。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在无穷的书籍面前必须作出选择,按有益于自己成人和成才的“读书体系” 去努力。在我看来,大学生有两类书籍是必须的,一类是益于人格健全、素养积累的书籍,二是益于能力提高、事业发展的书籍。有创见的书多读、四平八稳而平庸的书则不必要浪费你的时间。
读多少——就算是好书,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而要有一个度的。这是因为,人的脑量开发虽然理论上可以趋近于无穷,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有限的。让过多的信息占据了记忆“硬盘”和“内存”,思维能力往往会下降,行动力和勇气也大降。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读书过呆过多使读书人“元气大伤”。将读书当成了目标和职业,一味地读别人的书,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必然难有成就,这也就是“读书人”为人轻视和诟病的原因。因而,读者需要给自己留足消化吸收、并付诸思考和应用的时间,最好是能提出批判、保持实践的能力和行动的勇气。
怎么读——“文武之道,亦张亦弛。”读书要认真、用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方法要得当。简单地效仿古人未必好,而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的刻苦也未必理想。读书的“战术”,是该快要快、该略要略。10本书可以一天内读完,也可以是一周、一月或一年内读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读法——一天内则只读序言提要目录开头结尾和少数精要章节,一周内则可以选择大部分主要内容,一月或一年则是研究型阅读了。有的人拿了一本言情武侠也可以读上一月,一张消遣小报也看上半天;有的人读书只是“看着书”而已,不作笔记也不写写画画;有的人读书同时“多任务操作”,一心多用样样不得……这些都是读书不得要领的作法。
读书之道,名人大家有许许多多的精辟良言可资借鉴。但无论如何,窃以为最要紧的就是把握一个原则——做书的主人,而不是做它的奴隶,或者用它来奴役别人和社会。
读书还要讲究“两到”、“三有”、“三法”与“看、温、习、思”四字。
读书中眼到、心到是自古以来的法则,它可约束人们精力集中,加深理解。而曾国藩且认为读书中眼到、心到是必然的,而手到与口到则极为重要。读书时
在书旁圈点评注,既可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将随时闪现在脑海里的心得体会记下,便于记忆。现代心理学家证实,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在日后重新翻阅温习时,有所侧重,一目了然。无疑从古至今圈批的方法实为读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平时上课,我会经常提醒学生看书的同时手里一定要拿笔,并且要充分利用。这次放寒假,我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记历史复习日记。包括日期、范围、收获和问题四项。一方面是看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更重要的是看他如何学,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我发现学生的作业千差万别,有的只是简单的几课到几课写一下目录,有的只是抄两段课文,有的的确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写的,并且有所创新。完成的情况不同,所起到的效果也就不同。我认为按这个方法认真去做的话会很有效,在开学之后,还要继续实行。有效体现在:使学生对复习过的内容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节省时间,通过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掌握。老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可谓一举三得。
■要做到“三有”与“三法”
“三有”是有志气、有胆识、有恒心。
“三法”是“约”、“专”、“耐”。“约”指少而精,抓住重点书籍刻苦钻研,直到弄懂、弄透。“专”是说读书时精力集中,突破一点,步步为营。“耐”既是读书时要以字句为基础,不弄明白不罢休,学问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三者兼备,才能使人有所成就。
■要做到“看、温、习、思”
曾国藩认为: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书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这四点缺一不可。曾国藩一生中将所看之分为两类,即“熟读书”和“应看书”。熟读书需要约、专、耐,力求脚踏实地,将学问做深做透。应看书,在于广泛浏览,以获得博雅之效果。习思就是要在字与文上下功夫。看、温所达到的是学问的广度与深度,而习、思则在于治学的外在表现形式。
他一生治学严谨,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在于他能够把握读书的方向和方法。他斩钉截铁坚信自己所抱定的治学方向,确信自己的治学之道,实在是配得上“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的那句话。自信的确是成才的起点。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的人,能作成什么事情呢?
人生在世,谁都梦想有所成就,而智能和才干是必不可少的,而二者的获取依赖于平日的学习和知识的增进,所以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讲求读书之道,高度重视知识的作用。知识的取得,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务实精神,踏实认真,要明白学问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学问好比金字塔,基础越深越博越好,这样才能在广博的基础上求得高精尖。
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的不断折旧,越来越体现出“学高为师”的内涵,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真正发挥每个人的良好作用。
读书名言属于适合任何人群进行读书规律指导的心得体会,原创人多为历代著名的成功人士或名人,对后人具有积极的影响。读书名言具备精练、简洁、目的明确等特点。好的读书名言,促进学习的进步,知识的掌握,避免走弯路,利于成功。
读书名言,泛指古今中外对于读书有激励和引导作用的名言警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武穆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旧书不厌百回读,人求上进先读书。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像。——哈兹里特
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科尔顿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比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罗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迪生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海伦·凯勒
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勃斯
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书,要算要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高尔基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波罗果夫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书读得多而不去思考,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又思考,你会觉得你不知道的很多。——伏尔泰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自古中国浩瀚文化中,流传不少经典读书名句,激励世代人发奋图强。
颜真卿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蒲松龄有:“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而大思想家朱熹认为是:“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到清朝,戴震有:“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是画家郑板桥的名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 熹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明朝理学家
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南宋 尤袤   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清童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明代学者)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宋]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
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明]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门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邹韬奋认为,“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名人周恩来却建议:“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因此,“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对于当代名人,也流传不少经典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了。 ——--鲁 迅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

  我喜欢轻盈飘逸的雨丝,带给我无尽的遐思。我更喜欢凄凉冷清的雨滴,可以掩藏我无绪的忧伤。其实,生命也无异于一场场雨,不同的心境给了我们不同的感悟。曾几何时,开始喜欢一个人在空荡的房间,失落而疲惫着身影,泪悄然滑过脸庞,多少次从睡梦中流着泪惊醒,缩倦着身体等待黎明到来,记忆让人无可自拔。此时,我只想要一份安宁。我仿佛看到了历尽沧桑的“简·爱”,站在灰色桑菲尔德府的下面,从容自述:“我凭宁静的内心接受一切的苦难……”我只想安静地坐在窗前,静静地看着丝丝雨线,听雨点滴答滴答。无论你如何去憧憬未来有多么美好,我们却无时无刻不遭遇着人生的风雨。


  一个人穿梭在人流中,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心却踌躇在一个人的世界。或许你曾经在其间欢呼,或许你曾经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经历那些寒冷和潮湿,不得不经历那些无奈与寂寥,依然会在凄风苦雨的冬日里遥望春日的暖阳。用一个人的眼光看芸芸众生,用一个人的思维定位人生的不同。一个人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一个人在自己的故事里寻找永远也找不到的答案。一个人活着却不能创造自己的世界,应该说是人生莫大的悲哀和不幸。我想人生也是如此,抱着这种平常自然的心态去面对,面对生活中的成功挫败,悲欢离合,爱恨情愁。拥有时,我会尽情地享受我们相拥的幸福,等待的美丽,相逢的喜悦;离别后,我会珍藏每一个温馨的记忆,一张照片,永远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泛黄;一首首小诗,永远在我心底流淌;一篇篇文字,永远是滋润我心田的甘霖……


  一个人的世界,回到家一个人静静地发呆,一个人静静地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只能一个人,永远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的世界,没有爱情,一个人的世界,只有黑夜陪伴着。苦苦挽留夕阳的,是傻子;久久徘徊在春光里的,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意放弃的人,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但不要埋怨世界把自己造就得普普通通。无论多么沉重的人生,也不可能只有耕耘而没有丝毫的收获。世界既然营造了你我的生命,我们便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于是,你我便在生活的激流里奔腾不息,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丰富了这个多姿的世界。一个人的世界,没有等待,似乎也不会再有伤害,只是很孤独,一种令人想象不到的孤独感,一直令我感到恐惧。在我强迫自已去适应这样的孤独时,我的内心却逐渐地麻木。世上本来就很难遇到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事情,一切都要靠自己的辛苦努力。不要幻想着想要得到的东西,轻易的就可从七彩泡里穿越而出,轻松的就能把辉煌的迷彩披在身上。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生命乐章里的一个音符,我们必须用心地去谱写自己、也尽心地去演奏自己的人生。在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历程中,与这个世界在相拥、在撞击和融合。在倾心不息的快乐追逐中,用心地营造着自己的一方清新世界。好心境是花,是虹,是雾,它让你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拥有好心境你便会豁达乐观,感受到生活中无边的乐趣,甚至令你遇难呈祥,直上青云。而坏心境却如魔鬼和瘟疫,让你时时体味着一腔苦水和满天愁云,它可以说是放射着寒光的利刃,终日郁郁寡欢会将你领上无疾而终的死路。通过自我的营造,便能开垦出芳菲满地的精神桃花源来,愿你多一份开心少一份烦恼。”而要“少一份烦恼”,那就不要忘记营造一份好心境。


  人活在世上,确实很累很累,不然,我们就没有必要时常睡眠;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无尽的消耗,否则,我们就无须不断地去摄入养分。我们必须好好地活着,既然活着,我们就必须努力地去营造属于自己的温馨世界。营造心境,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生活的超越,是在有着各种压力的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自我拯救。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由海德格尔作了哲学上的阐发后就成为一句名言了。其实这“诗意地栖居凡俗的理解就是对心境的营造。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但不要抱怨世界把自己造就得普普通通。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也是不可信的,它一定要有其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象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上下工夫,而是一定要从内在改革。曾有一位化妆师说过,为一个人化妆是一种智力活,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对于同一个人,可能有的人说他很具魅力,而有的人认为他毫无魅力可言。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魅力,可不是自己说了就算数,关键还要看别人对他的态度。世上本来就很难遇到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事情,一切都要靠自己的辛勤努力。不要幻想着想要得到的东西,轻松的就能把辉煌的迷彩披在身上。


  人生并非只有一处风景如画,把眼光透向他处也许风景更加迷人。每个人都有失意绝望的时候,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甘心就此堕落。最高明的化妆术,是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化出来的妆要与主人的现实身份相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而不单是在表象上用功。而有经验的沟通者,便会从对方的一言一行中判断出自己是否具有魅力。既然必须活着,就索性要活得坦然、活得响亮,活得潇洒、活得开心,就象你走进异性视野时那样稳健自然。无论岁月如何雕琢,也要尽力让心灵的荧屏闪烁青春的光采,把前行的脚步走稳、把灵感的心弦弹响、把高昂的思绪系上鸽哨,让它们鸣响蓝天,用你坦然的心情在漫空回旋。

  好心情,似遮阳的绿伞,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你会一路清凉。因为好心情,生命为它而存在,爱情为它而燃烧,清泉为它而流淌。脚步为它而奔忙。人生就是再失意亦要为自己保存一点天真,既然无法改变他人那就改变自己。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好心情,如心头撒下了一缕炽热的阳光,总觉暖融融。好心情,如眼前飘过一块清悠的白云。总会坦荡荡。人生如花开花落,无人能永久停留在美景中。在城市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拼搏奔波时,家乡的草屋和小溪还有那满园的桃花杏花,却一直是我心中常常眷念的地方。曾有一个诗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不是所有的花都是香的,不是所有的果都是甜的,不是所有的日子都是美丽的,不是所有的路都是平坦的,不是所有的事都应有结果。”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拥有,只要曾经追求。生命季节的更替遵循着恒古不变的规律,人与人的相遇,其本身在冥冥之中就隐藏着一种缘。人生难得几回开心的笑,人生难得几杯畅怀的酒!今生只探美风景,今生只求好心情!人生路慢慢,能有几回欢?松意百愁随风去,放容一笑胜千金!


  生活是一首饱含酸甜苦辣的歌,人生是一条欢乐与痛苦交织而成的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面对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诱惑,也要面对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遗憾。春天的心情,绿色般的爱,轻柔的风吹着我那凌乱的头发,像是一面空中飘的旗子,情不自禁地赞美能使万物复苏的春天,真想找一处风景看一看。生活不仅仅盛开欢乐的花,也流淌辛酸的泪。人生是一本难懂的书,关键在你拥有怎样的心情阅读她。人的一生只有不断地否定过去,才能面对新的挑战,而每一次的选择与放弃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梦想,也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喝彩。人生用心追求的往往是身边最简单最平常的,但往往最简单最平常的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生活是一面无私的镜子,你哭它有泪,你笑它亦乐。有个心情,你便拥有了一个快乐美丽的人生。抓住每一个生活的瞬间,你会发现生活真的很精彩!生活就是生活,伤悲或是欣喜,它都在那里,不来不去。幸福很简单,难过时一句安慰,得意时一句赞扬。累了有一个肩膀靠,伤心了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活得漂亮!


  人生多有福,想开就知足,用快乐看世界,末日也是浪漫!生活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活着,别人的指手划脚算得了什么?我们的存在难道不是另一种伟大和辉煌?有个好心情,雨天会有太阳,哭中也有微笑。摔跤了,不要哭,再爬起来,站直一笑,拍拍尘灰,继续奔跑。生命中的挫折像一块块顽石,超越它们,我们会看到明天的晨光。有个好心情,孤独中增强信心。寂寞中生长勇气。在许多结满星辰的夜晚,在唐诗宋词的风韵中,我们在与先圣先哲置腹相推,彻底交谈着。有个好心情,我们不会在手小人的窃窃私语,自己会很君子地活着。在风风雨雨的人生路上,有个好心情,实在很重要。正视人生的每一个挫折,适应人生的每一回起伏,吸取人生的每一场失败,利用人生的每一个坎坷。努力给自己一个最美好的心情,平衡住自己的气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急于成功之事,先做好成功之人。就算摔了再大的跤,也一样能成为明天的更好;就算活在再苦难的地狱,也一样仿佛升上最明丽的天堂。有个好心情,我们不会为工作卑微而苦恼,也不会为囊中空如洗而羞涩。坦然面对孩子们纯洁的眼眉,读到的是一个美丽的艳阳天。有个好心情,我们会欣赏白杨的高昂,也会吟唱小草的芬芳。


  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生活中处处盛开艳丽的花朵;给他人一份好心情,人世间将时时洒满明媚的阳光;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份好心情,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脆弱的生命不能承载太多的负荷,要学会忘记,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东西,忘记不属于自己的一切。无论风景有多美,我们只能做暂短的欣赏。人生不可能完美,太完美了反而有了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犹如一口枯井,没有任何意义。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一人,内心都会有一些不甘,感叹岁月的流逝,感叹人间无常;无情的岁月,淹没了青春年华。回首往事,那些在指尖流失的美好时光,很多最美的画面,瞬间即逝。其实想要有一份好心情,很简单!只要把事情都往好的一方面想,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太多的负担,太繁琐,好心情就随之而来了!


  天空中的云朵,看似自由自在,飘洒美丽,舞动身姿,令人羡慕,岂不知,它是受风的舞动,不得已而变换着姿态,随风漂流;人生亦是如此。当你在羡慕别人拥有的辉煌美景时,你可知道辉煌背后的艰辛,那些不为人知的又不可以见光的伤心之事,时时吞噬他们。只能隐忍心中的痛,把微笑展现给身边的人。其实,当你在欣赏和羡慕别人的风景时,别人一样也在羡慕你的风景。相互只是浅浅的看其事物表面,所以觉得唯美,看不透内里的艰辛苦痛。人生就像一杯无糖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人生就是这样,端端正正地做人,规规矩矩地走路,平平安安地生活,幸幸福福地呼吸。走红走紫,走马走灯,不如走个真人生;求权求位,求金求银,不如求个好心情。得到的要珍惜,失去不要懊悔,穷也好,富也罢,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怎样面对,锦衣玉食并非幸福快乐,粗茶淡饭照样颐养天年,身居高位也有忧愁烦恼,平民百姓也有快乐时光,茶余饭后,约亲朋好友谈天说地,也是乐趣。灯火阑珊,携妻儿老小漫步街巷,亦是其乐无穷,人啊,要拥有一份好心情,享受人生之乐吧。人生存在的社会群体本来就是相连的,谁也离不开那些凡庸俗事,谁也跳不出生活的烦恼,只是在隐忍罢了。


  人生如梦,斗转星移,悠忽百年,何必“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而惆怅遗憾。好的心情不需要祈求,它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会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每一个白天黑夜,每一分每一秒。但是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容不得你半点疑虑与思考,不过请切记不要太刻意地挽留,太强求,因为如果这样,它就会像被双手紧紧握住的沙,抓得越紧,流得越快。你我虽然天涯海角,却彼此魂牵梦会,在寂静的夜,揭下那世俗的面具,我们彼此倾诉,浅尝着彼此的思念。何须“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而无奈寂寞,何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无怨无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夕阳几度红,容颜能几春,痴心不都换真爱,真情不都能回报。好心情能给人幸福甜蜜;好心情能使人自信乐观;好心情能让人的生活充满阳光;那么,请给自己一份好心情吧!

  为了一个叫做梦想的东西,我们随梦追逐,离开了我们熟悉的亲人朋友,为的就是那份安稳,那个好生活。每个孩子都渴望有个温暖的歇脚地,为了寻找,他们努力奔跑,放肆追逐,只是为了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离家的孩子,心里很孤独,很没有安全感,所以不要轻易地去打扰他们,不要去欺骗他们,他们很脆弱,很脆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焦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