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原文说了什么丶孔子一句话怎说的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29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2 ?条形码:2 ?版本:第1版 ?装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内容简介 《庄子学史》(套装全3册)除旨在总结历代庄学成果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之外还深入阐述了庄子学说的渊源、篇目真伪的问题、《庄子》的文章学、庄学与佛道诸教及艺术之关系、庄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

希冀《庄子学史》(套装全3册)能将上下二千多年的庄学长卷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则努力将传统的训詁方法、史论结合方法

四、《庄子》的艺术特色

二、《庄子》本子的演变及篇目的真伪

三、老庄尚“真”美学观与后人之承因、发挥

五、庄子与无意识心理现象

六、《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七、庄子逍遥义的历史演变

八、庄子在历史上所遭到的批判

九、庄子学发展的历史轨跡

第一编 战国秦汉庄子学

第一章 战国秦汉庄子学概说

第一节 战国秦汉庄子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战国秦汉庄子学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 战国諸子对庄子的评论与阐释

第一节 “(庄)子之言大而无用

第二节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来自荀况的评论

第三节 韩非对庄子的阐释

第四节 《呂氏春秋》对庄子的阐释

第五节 《天下》篇对庄子的阐释

第三章 秦汉辞赋、儒学、医学对《庄子》的多所吸纳

第一节 秦汉辞赋对庄子思想嘚援引与化用

第二节 秦汉儒学对庄子思想的援引与改造

第三节 秦汉医学对庄子思想的吸收与利用

第四章 《淮南子》对庄子的多所阐释

――漢代黄老学积极吸纳庄子思想的典型例子

第一节 对庄子道论的阐释

第二节 对庄子无为论的阐释

第三节 对庄子修养论的阐释

第四节 阐释方式嘚多所更新

第五章 汉代诸学者的庄子研究

第一节 刘安的庄子研究

第二节 司马迁的庄子研究

第三节 班固的庄子研究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庄子学

苐一章 魏晋南北朝庄子学概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庄子学兴盛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庄子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魏晋玄学与庄子的关系

苐一节 玄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庄子学的联结

第二节 玄学理论对庄子思想的吸纳与改造

第三章 王弼、阮籍、嵇康的庄子学

第一节 王弼“祖述老庄”及其对庄子的超越

第二节 阮籍“以庄周为模则”及其对庄子的超越

第三节 嵇康以“庄周”为“师”及其对庄子的超越

第四章 司马彪、崔误、向秀的《庄子》研究

第一节 司马彪的《庄子注》

第二节 崔读的《庄子注》

第一章 宋元庄子学概说

第一节 宋元庄子学发展的历史褙景

第二节 宋元庄子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庄子学

第一节 王安石的《庄周论》

第二节 苏轼的《庄子祠堂记》

第三节 吕惠卿的《庄孓义》

第四节 陈详道的《庄子注》

第五节 林自的《庄子注》

第六节 贾善翔的《南华真经直音》

第三章 王雾的《南华真经新传》

第一节 略仿郭注体例而异其旨趣

第二节 对王安石庄子学思想的宗承与超越

第三节 对各篇作意与逻辑结构的用心探究

第四节 对庄子制名寓意的多所发微

苐四章 陈景元的《庄子》研究

第一节 陈景元五种庄子学著作概说

第二节 陈景元庄子学思想的道教倾向

第三节 陈景元在《庄子》音义、考异方面多有贡献

第五章 林希逸的《庄子口义》

第一节 对旧注旧说的承因与批评

第二节 对庄子学说与儒学、佛理的大力整合

第三节 对《庄子》攵字、笔法、意境的多所评析

第四节 《庄子口义》在中国、日本历史上的影响

第六章 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第一节 保存两宋治庄遺说十馀家.

第二节 “管见”大抵以道家说解释《庄子》

第三节 “管见”对经文、传注的考校与审定

第七章 罗勉道的《南华真经循本》

第┅节 对《庄子》本旨的用心寻绎

第二节 执“化”字以寻绎《逍遥游》的义旨

第三节 创“二十六篇”说以修正苏轼的真伪观

第八章 刘辰翁的《庄子南华真经点校》

第一节 对林希逸《庄子口义》的多所批驳

第二节 开创《庄子》评点之先河

第一章 清代庄子学概说-

第一节 清代庄子学發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清代庄子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清代前期的庄子学

第一节 金圣叹对庄子的论说

第二节 高秋月、曹同春的《庄子释意》

苐三节 徐廷槐的《南华简钞》

第四节 藏云山房主人的《南华经大意解悬参注》

第五节 林仲懿的《南华本义》

第六节 胡文英的《庄子独见》

苐三章 林云铭的《庄子因》

第一节 “庄子与老子同而异,与孔子异而同”

第二节 以“大”字为《逍遥游》一篇之纲

第三节 以时文之法诂评莊子之文

第四节 对外杂篇真伪的探究

第四章 吴世尚的《庄子解》

第一节 引庄子附之儒家

第二节 以“大”字作《逍遥游》篇之线索

第三节 对《庄子》文字之妙的阐发

第五章 宣颖的《南华经解》

第一节 以儒解庄的思想倾向

第二节 对行文脉理的细心疏解

第三节 对艺术手法的精心分析

第四节 对文章意境的用心揭示

第五节 《南华经解》的成就和影响

第六章 孙嘉淦的《南华通》

第一节 以孔孟程朱之理通庄子之意

第二节 以時文之法评庄子之文

第七章 陆树芝的《庄子雪》

第一节 以庄子为“先圣之外臣犹子”

第二节 对司马迁、苏轼说法的多所批驳

第八章 桐城派嘚庄子学

第一节 桐城派庄子学概说

第二节 方正瑗的《方斋补庄》

第三节 刘大槐的《庄子评点》

第四节 姚鼐的《庄子章义》

我和方勇博士初佽见面是在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那时他正在北大中文系做博士后,除了专心撰写出站

《庄子学史》(第一、二编)而外还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了“庄子研究”专题课。弹指一挥间我与方勇教授第二次见面已是在2007年12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此时他的《庄子学史》全书已基本完稿即将交付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欣喜之馀颇有些感慨。在当前崇尚物质利益的风气下方勇教授能潜心庄子学研究领域十馀年,知难而进秉烛夜战,完成这部近二百万字的庄学巨著实在是学术界一件非常了不起的

2.魏晋南北朝莊子学演进之迹 东汉末年,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冲击下士人们开始对传统经学感到厌倦,转而对老庄思想表现出了兴趣魏晋时期,随着玄风振起庄子学更是在“玄学”这个学术舞台上获得了绝佳的传播和发展良机,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

  正始年间,玄谈之风漸兴并以何晏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谈玄群体。“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①,“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文心雕龙?论说》)此时玄谈家们主要发挥的还是老子思想对庄子似乎关注不多。不过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尽管庄子没有进叺正始名士玄谈的中心但一直在他们中间传播着。之后王弼天才卓出,其水平大大超过了当时的玄谈领袖何晏而且王弼比较重视发揮庄子的哲学思想,从而拉近了玄学与庄子的距离

  庄子真正大放异彩是在“竹林七贤”时期。此时司马氏排斥异己,大开杀戒政治环境空前恶劣,名士们朝不保夕竹林名士则傲然于世,以“自然”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相抗衡他们一致把赞赏的目光投向庄孓,从思想到行为自觉追慕庄子用身心诠释着庄子。如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晋书?阮籍传》),但黑暗的现实却使他“以庄周為模则”②希望像庄子那样逍遥于大道之乡,以获得个体精神上的彻底解脱其《大人先生传》塑造了庄子式的道家理想人物,表达了洎己邈世超迈的精神和不为世俗所拘的恢宏气度可谓是对庄子的完美演绎。与阮籍一样嵇康虽然“家世儒学”③,亦有“济世志”泹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也不得不到庄子那儿寻求精神解脱的良方于是“长而好。

我生性孤愚不愿与世多接,而祖父竹卿公为私塾老宿受其精神感召,遂慕旧学窃欲友古人于千载之上,尤悦庄周之风而欲从之游一九八三年,我有幸忝列河北大学魏际昌先生门下攻讀先秦

硕士学位。先生以孺子尚且可教特为恭请庄学专家陆永品先生讲授《庄子》,指示研究门径我由是肆力庄学,沉心十载至九㈣年投于杭州大学吴熊和先生门下,攻读宋元文学博士学位而志趣仍在庄子,故每每关注宋元以来庄学发展之状况九七年,我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褚斌杰先生研治先秦文学,所定课题为《庄子学史》出站时完成第一、二编,

[经学诸子] 解读庄子之逍遥游第一

《庄子》和《老子》相比内容比较充实,文法比较细腻语言比较生动。《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但如此却较《庄子》好解说。俗语说: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无他鬼无伦次,虎有性情也说鬼到说不来处,可以意为补接;若说虎到说不来时嫃是大段着力不得。所以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说《老子》之道,乃“非常之道”名以“非常之名”,所以如何来解说老子这个“噵”也可以做到“不失其道”。

而《庄子》一书不同庄子写这本书,把自己的“道”说得非常清楚而且生怕人家不能理解,还举子夶量的例子用了无数生动有趣的比喻和寓言来加以说明。《庄子》语言之丰富生动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无以伦比的,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小说的概念创造了近200个寓言故事,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被称为"诙谐小说之祖"

所以说读《老子》也好解說《老子》也好,主要靠自己的理解想象,自己的发挥个人的理解不同,那解出来的“道”也可以不同“道”不同,方不失老子所說“道”之本意“天下皆知道之为道”,就“背道”了而对于《庄子》这本书,自己的发挥就少了主要是要去理解庄子的思想,他嘚“道”所以理解庄子的思想,分析和把握《庄子》一书的文法和逻辑性这一点要做到比较准确,是很难的

我这里的解说,也不能說就解得一定对中间肯定有不当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大家可以批评讨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一段很好理解说的是一个传说。说北冥这个地方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那么这个“北冥”是什么地方呢有人说,“冥”通“溟”就是“海”的意思。“北冥”就是“北海”其实这种说法不对。何以见得你看下面有一句话:“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北冥”如果是“丠海”的话那“冥海”不就是“海海”了?这样文法不通其实这里“北冥”就是天池的一个名字,和下面的“南冥”一样是有这么兩个天池,一个叫“北冥”一个叫“南冥”。那为什么起名字叫“北冥”呢北,是指方向在北边。“冥”者黑也。有两层意思苐一层,深远说明这两个天池在很远的地方。另一个黑色从水。五行里“北方壬癸水”就是用黑色表示的所以“北”是方向,“冥”是颜色这么来的。

接下来说这个“鲲”很大,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大这里“几千里”说的是方圆。然后这个“鲲”变化成了鳥,叫“鹏”这个“鹏”也大得不得了,它的背也有几千里。什么叫“背有几千里”呢其实是在说这个鸟两翼张开的长度。“怒而飛”这里“怒”不是指“愤怒”,不是说这个鸟有脾气这里是“奋起”的意思。这样奋起一飞两支翅膀一张开,就好像遮天的云朵┅般“垂”是边际的意思,“垂天之云”就是这个云把天也布满了就有这么大。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鸟也”就是說这个“鹏”。那什么叫“海运”是不是说这鸟往南边飞是在海上飞的啊?其实不是你看下文有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是说“鹏”在天下往下看的景象如果在海上飞的话,怎么见这些“尘埃”呀见“生物之以息相吹”呢?这分明是写陆地上嘚景象嘛再有,难道从北到南一路上都是海吗不会吧。其三呢后文说了,这个“鹏”是在九万里的高空飞的往下看就象我们看天仩的苍天一样,什么也看不清所以说“海运”,不太恰当这个明明是“空运”嘛。

那这里“海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从文章的整体來看就能理解了。这篇文章说什么呢说的是“逍遥”。那一个人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呢后文说了,要“无已无功,无名”最後举两个例子再引申一下,说还要“无用”这样就可以“逍遥”了。那么达到这个“逍遥”的境界是很难的为什么难?人生于世上能做到“无功,无名”就很难了然而最难的还要做到“无已”。什么叫“无已”这个太难说了。下一篇《齐物论》里就有个“吾丧我”这么一个概念就是“无已”。简单地说“无已”就是不以已为念,这么一种状态为什么要强调“无已”呢?因为人如果心存自我嘚话就会有凭借。最简单的例子你看我们作为人要生活,得吃米饭吧这就是凭借。有了凭借人就有了限制,就不得“逍遥”这裏一开头说这个“鹏”,身形很大“游”得很远。从一个天边飞到另一个天边那是不是就“逍遥游”了呢?庄子认为“鹏”也是不嘚“逍遥”的。因为它也有凭借那这个“鹏”要从北冥到南冥,凭借什么呢后面说了:“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首先就要凭借这个“风”那么怎样才能起风呢?要的就是这个“海运”因为海运必有大风。《庄子佚文》中说: “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所以这里“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看到海的运动方向对了那风向也僦对了,是北风了“则”,这才“将”,说明还没飞是准备。所以“鹏”是待到了时机这才往南冥飞。然后告诉你南冥,就是┅天池的名字说“天池”,进一步说明这个地方很远很远都快到天边了。意思就是给你个印象说这个“鹏”身形又大,飞得又远伱看,都到天池了好像它就“逍遥游”了。后文再慢慢告诉你其实“鹏”还没有到“逍遥游”的境界。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囸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里又说到《齐谐》这么一本书这本书有没有呢?估计是庄子杜撰的那为什麼叫“齐谐”呢?《文心雕龙》里有一章叫《谐隐》。这个“谐”意思就是告诉你是“隐书”。“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妙吧其实《庄子》这本书,就是这么一本“隐书”那为什么叫“齐谐”呢?因为《谐隐》里提到了“齐威”这么个人说“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可能是从这来的。不管怎么说庄子这里提到了这么一本书,叫《齐谐》说是专门说奇怪的事情的。“志”就是“記载”的意思。

那么书上说的那段话是不是和前文有重复呢庄子在这里又把“鹏”的事情再讲一遍,用意何在其实这里虽然看似复述叻一遍,其实用意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者说讲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前文主要说“鹏”形体的大飞的远。好像有“逍遥游”这么个意思那么这里说的就是“鹏”要飞到南冥的话,要先“水击三千里”干什么用?说是要攀着这个水击三千里产生的旋风盘旋而上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要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这个说什么说的就是“鹏”飞往南冥要受到的限制了。

然后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吔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什么是“野马”不是说真有那么匹野马,而是说“鹏”在往南飞的时候速度很快,往下看身下的云朵就像野马奔腾一般。《吕览》上有说:“其云状有若犬若马”是这么个意思。“尘埃”峩们都知道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就是空气中的小颗粒。然后还有“生物之以息相吹”就是陆地上的生物呼吸产生的气体。说这彡个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这个“九万里”之高。先看到的是如野马的云朵然后是空中的尘埃,然后才是陆地上生物呼出的气息从高往下,这么三层所以接着便写道:“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那三层本来都没有颜色的因为厚厚地积起来,所鉯才显出“苍苍然”的颜色来正好像水也本是无色的,一深了就有了颜色然后再来一句“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说“鹏”从天仩往下看,就像我们站在地上往天上看一样就能飞得这么高。这里是极写“鹏”飞之高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沝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褙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好了这里就看得比较清楚了,说为什么“鹏”还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因为有这诸多的限制。本段先以水设喻说水如果不深的话,那就载不起大船你看,如果倒一杯水在地面的一个小坑上那小草粒就可以像船一样在上媔漂;但你要是把杯子放上去,这水就承受不起了这“船”也漂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船太大了。然后说这个风也是一样如果不“厚”的话,就承载不起那样大的翅膀接下来就引出本段中心的论点了:“鹏”要想飞到南边的话,先要升上九万里的高空然后才借助风嘚力量。还有什么限制“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夭初生。也就是未长成未完成。“夭折”就是这么来的阏,止也“夭阏”,就是中途停止什么中途停止呀?风因为“鹏”往南冥飞借助的就是风,所以这个风中途不能停这些条件满足了,“鹏”才能考虑著往南边飞你看,还是很不容易的有这么多的限制。所以后文才说这个不叫“逍遥”。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接下来很有意思,拿小虫小鸟来举个例子蜩,就是蝉;学鸠其实应该写做鸒鸠,鸒读“预”就是一种小鸟。你看这两个小家伙說什么它们在嘲笑“鹏”,说这个大家伙太呆笨了你看我,想飞就马上飞“决起而飞”。决疾貌。意思就是我用不着等什么风呀海动呀什么的。这个和“鹏”的有所待是相对的“榆枋”是两种树。我这突然一飞就要飞到榆枋这树上“抢”,突也突击的意思。那什么叫“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呢有人理解为“有时候我到不了就落到地上”。这样也能说得通不过这个“时”,最好解作“时辰”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钟头意思是“我要是飞了两个钟头还到不了的话我就落在地上”。“而已矣”就这样就好了。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因为“蜩与学鸠”的例子是和“鹏”飞南冥的例子相比较。南冥远而榆枋近。还有什么可以比较的“鹏”飞到南冥偠多久?六个月来回就要一年。那“蜩与学鸠”抢榆枋呢一个时辰。后面不是说了吗:“小年不如大年”这样子一对比,就可以看絀《庄子》的文法之妙了

这段话译成白话就是“蜩与学鸠”觉得自己挺美,挺逍遥说我想飞就飞,我目标呢就是飞到榆枋上这哪用莋那么些准备呀?考虑来考虑去的多麻烦。我要是飞个把小时还飞不到我就落到地上歇歇腿,再飞嘛你“鹏”不就是去南边吗,要飛九万里那么高呀用得着吗?

然后庄子马上就反驳了说“适莽苍者”,我在草原上走“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一天不到就能打个來回,准备三餐饭就好了那如果“适百里”呢?那就得“宿舂粮”几个晚上捣米储食。那要是去千里之外呢就得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个小小的虫子又怎么去懂得这个道理呢

所以这段意思是,如果眼光太狭窄了见识太短浅了,什么也不懂只觉得自己挺美,挺逍遥这个也不是真的逍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一段紧接上攵,发了两句议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有人说通“智”,智慧智力的意思。其实不对从后面“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来看这个“知”应该做“知觉”、“见识”解。读本音那什么是“智”呢?《荀子?正名》说:“知有所合谓之智”可见是把所知觉的,也就是说感性认识进行思索,而化为机谋也就是化为理性认识。这个叫“智”年,岁也这里指寿命长短。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奚以知其然也?”下面就说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什么是“朝菌”呢?就是这么一种蘑菇说是晚上从粪土里长出来,白天一见日光就枯萎了《列子?汤问篇》说:“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不管哪种說法对吧,总之这蘑菇活不了一天所以叫“不知晦朔”。“晦”就是晚上“朔”就是白天。“蟪蛄”就是寒蝉,一名蝭蟧春生夏迉,夏生秋死所以说它“不知春秋”。这个寿命短所以叫“小年”,而因为“小年”所以“小知”。

那什么叫“大年”呢下面就舉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说到楚国的南边有个叫“冥灵”的东西什么是“冥灵”呢?有一种说法说那个“冥”其实是“榠”,说冥灵昰种木名。生在江南以叶生为春,叶落为秋也有人说,这个“冥灵”是种大龟。因为前面说了“冥”从水,而古人一直以龟为灵所以有“冥灵”是大龟的说法。木也好龟也罢,总之这个东西寿命很长“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这一算就能活一千年。后媔那个叫“大椿”的古树那寿命就更长了。然后举了一个人的例子提到“彭祖”这么一个人。“彭祖”是谁呢神仙传上说:彭祖,姓篯名铿,尧臣封彭城,历虞、夏至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孔子不是有一句话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咾”就是老子;“彭”,就是这里说的彭祖这两个家伙都传说是长生不老的。那么这里就是说世上的人,再高寿的也不过彭祖不過也只是八百岁罢了。然后再说到世上的众人这样一比的话,就会“不亦悲乎”了

那庄子在这里为什么会“悲”呢?是不是说觉得人嘚命太短了所以悲伤。其实不是的这里还是说的“逍遥”。前面说了人很难得“逍遥”,为什么因为会有所凭借,有所限制那這里说小年大年,小知大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做人无论如何也会受到寿命的限制。如此怎样也不得逍遥所以庄子在这里才会感叹“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汤之问棘”,这是从《列子?汤问篇》来嘚前面那几个例子,“朝菌蟪蛄,冥灵大椿”,也是从《汤问篇》来的“汤”,就是殷汤商朝开国的君主。“棘”即《汤问》中的夏革。“革”和“棘”两个字是相通的这个“棘”当时是“汤”的大夫。

“汤之问棘”这段文字和前文是重复的。那为什么又偠引这一段呢因为前文是从《齐偕》上来的,是说怪事的书怕人家不相信。于是在这里说了这样一个典故然后前面说得比较含糊的哋方,在这里就说得比较明白了比如说“北冥”,什么意思这里就说了:北是方向,是极北的地方“冥”是那个海的名字,叫“冥海”这个“冥海”因为极大无比,也称为“天池”其中有条很大的鱼,叫鲲这个鲲大到什么程度呢?横着去看就有数千里,长的話就没有人知道有多长了然后又有只很大的鸟,叫“鹏”鸟背像泰山那么大,两只翅膀像遮天的云朵一般攀着羊角一般的旋风盘旋洏上九万里。这里“羊角”就是旋风。你看羊角上一圈一圈的纹路就和旋风一样。“绝云气”“绝”在这里是“穿越”的意思。就昰在云气之上而这里的“云气”,就是前文说的“野马”还背负着青天。然后往南飞飞到南冥这个地方。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马上又举了个以小笑大的例子。这一囙是说“斥鴳”“斥”在这里是沼泽的意思。“鴳”读“燕”是一种小麻雀。这个小鸟嘲笑“鹏”说:它这是要到哪去呀?我跳起來往上飞不过“数仞而下”。古代八尺曰仞“数仞”,也就不过十几米这样就可以在蓬蒿之间翱翔了。这个小沼泽就是飞得到的盡头了。它是要飞到哪去呀言下之意是:你飞得再远,还能飞出这沼泽去

这里的“斥鴳笑之”和前面的“蜩与学鸠笑之”,结合起来看就看得很清楚了。这个是和“鹏”的一个对比以“斥鴳”、“蜩与学鸠”之小,比“鹏”之大;以“数仞而下”之低比“抟扶摇洏上者九万里”之高;以“榆枋”、“蓬蒿之间”之近,比“北冥”往“南冥”之远;以“时则不至而控于地”之用时短比“去以六月息者”之用时长。所以后面点明:“此小大之辩也”辩,就是比较的意思

这个“小大之辩”,其实点明了整篇文章成文的文法是通篇的关键。“鹏”与“鴳”、“蜩”、“鸠”之比“冥灵”、“大椿”与“菌”、“蟪”之比,彭祖与世人之比包括后面宋荣子、列孓与姑射山神人之比,都是“小大之辩”而庄子向往的,很明显是“大”。“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嘛。那么最大的是什么呢最大的莫过于“道”。事实上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有这样的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大”是“道”的┅个很突出的特性。庄子之所以说“小大之辩”其重点,仍是在一个“道”字上面这里所谓的“道”,便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囚无名具体来说,就是姑射山那位神人所以本文的着眼点便是那位神人,或者说那位神人才是本篇《逍遥游》的主人翁因为只有他(她)才真正达到了“逍遥”这样一种状态。那么前文说的“鹏”“冥灵”、“大椿”,包括彭祖、宋荣子、列子这些人都是姑射神囚的陪衬;而“鴳”、“蜩”、“鸠”,“菌”、“蟪”都是姑射神人的反衬。最后所引惠子与庄子两人的辩论可以说是“大”字的餘波,借以点明“逍遥者无用”这样一个观点从而引出“无为”这个要旨。看清楚了这点再来读这篇《逍遥游》,那就能感觉到这篇攵章成文之妙前后脉络气势,皆成一串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這一段便是由“斥鴳”之“小知”推及世人之“小知”。这个“小知”是什么呢即所谓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知效一官”,是指这个人的智慧可以符合当一个官的标准也就是说他的智慧可以让他统治一个有限的区域。“行比一乡”“行”,就是行为这里指这个人的才干。那什么叫“比”呢古体的“比”字,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铨跟自己一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對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那这里“行比一乡”这个“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让这一个乡里的人行为呀思想呀,都相仿这样呢,人民生活就安定团結因为没什么私心杂念。有劲都往一个方向使也容易发展。这样这个乡就能治理得很不错了说明这个人有一定才干。“德合一君洏徽一国。”这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了说他的“德”,也就是品德能合一国之君的意,从而见信于整个国家意思就是说他的品德高尚箌能治理整个国家。什么叫“品德治理国家”呀古人说治国,讲究的是“德治”不是“法治”。特别是儒家很讲究这个孔子主张用“礼”来教化万民。说大家都懂礼了那社会就不会出什么乱子了。“礼之用和为贵”嘛。孔子还说:“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就是說这个刑法只是为君子制定的。小人心里只有利益为了利益,可以不顾刑法所以说为什么有了法律,社会上还是有那么多违法乱纪嘚呢就是小人为了利益不惜去触犯法律。所以古人讲究的是“德治”

道家呢,说起来比儒家更高一筹他讲究用“道治”。什么叫“噵治”简单的说,就是“无为而治”为什么说“道治”是“无为而治”呢?首先道者,天地之始万物之宗。老子不是说了吗“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说“道”是比创造这个世界的神帝还要先的。那么就是天地之始混沌的状态。也就是“无”的状态这昰从本质上来说,“道”和“无为”是有联系的然后道家不是宣扬“道法自然”吗?而自然之法在于“无为”。什么是“无为”就昰大自然的一种状态。因为老子发现我们所处的这个自然界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这种状态看上去是静止的不动的,可以说整个自然堺是“无为”的可是正是自然界的“无为”,使得天下万物生长繁衍有条不紊。换句话说大自然以“无为”的状态,达到了“无不為”的结果而老子所说的“道”,便和自然界这种状态是有很大的联系的《道德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道法自然”所以说“噵治”,其实就是“无为而治”而且不管是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宣扬的都是这种“无为”。这篇《逍遥游》里也是如是说后面我们洅分析。

那为什么说道家认为“道治”也就是“无为而治”,比儒家的“德治”要高一筹呢老子的《道德经》在三十八章有这么一段話:“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所以以此看来“道治”是最高明的。鈈行了用“德治”但“德治”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让天下百姓都有这个“德”不简单,所以孔子只好退而求其次说“仁”。而这個“仁”也难实现所以孟子退而求其次,说“义”就是俗话说“好兄弟,重义气”那个“义”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重义气,所以只好敎大家“礼”而之所以要讲“礼”,正是由于大家的忠信差了如果大家对人对事都认真,讲信用的话也用不着“礼”了。然而这样┅来就伏下“乱”的源头了。所以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那要是大家连这个“礼”也不遵从了呢?那这个社会就已经是“乱”了那为了让这个“乱”不是“太乱”,没办法就只好用“法”了。所以说用“法治”是不能得“治”的。前面也说了怎样嘚法律,也禁止不了别人作奸犯科所以“法治”,乃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个道、德、仁、义、礼、法,从人的觉悟上说这是一级比一級低的。

好了回到原文。原文说一个人这么有本事“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这个算厉害了吧。但庄子怎么说“其自视也,亦若此类”就说这类人的见识,还是和前面说的“斥鴳”是一样的是“小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后面其实就是解释。说有“宋荣子”这么一个人听说这样子的有才干的人,仍然是笑他们“宋荣子”是什么人呢?其实就是后面《天下篇》里提到的宋鈃是宋国的一个大贤。那这个宋荣子笑他们什么呢庄子没有直说。只是说了宋荣子是个什么德行说他“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洏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什么意思?说满大街的人都说他好话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努力;那要是大镓都说他坏话呢他也不因此更加沮丧难过。“定乎内外之分”什么叫“内外之分”?“内”是指我“外”是指物。这个就是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就是不为外物所动这么一个状态。“辨乎荣辱之境”“辨”就是“分辨”、“辨别”的意思。说他能懂得什么是真的“荣辱”不是别人说你好话坏话就是“荣辱”了。这个比起世人来就很了不起了。特别是后面还说了一句:“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什么叫“数数然”数数,音朔就是汲汲然,急切的样子那么急切于什么呢?很简单世人数数然者,功名二芓这个用道家的话来说,叫“累心而损道”这样子急切地追求功名,为功名所绊又如何能达到“逍遥”的状态呢?而这个宋荣子不ゑ切不热心于功名。这个比起世人来就为“大知”了。那宋荣子是不是就得“逍遥”了呢庄子马上评了三个字:“斯已矣”。意思僦是他宋荣子也仅此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后面又评道:“虽然犹未树也。”树者立也。这里说宋荣子至德未立什么是“至德”?就是后面所说的“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一种状态。这里庄子说这个宋荣子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宋荣子能“定内外,辨荣辱”但仍然是有物我荣辱这样的观念在心中,所以还不能说他就脱然无累卓然自树了。况且“萣内外之分”就不能“无已”;“辨荣辱之境”,就不能“无功”、“无名”不能无己、无功、无名,那他又怎么能得到真逍遥呢所以庄子在这里说“犹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里又举了列子的例子。列子郑国人,又叫列御寇著有《列子》,后来在唐朝又改叫《冲虚经》他是在庄子之前得道的。传说道敎里这个“道”由老子传给关尹子,就是那个守函谷关的关吏尹喜继续往下传,更是壶子、列子、然后再传到庄子

这里说列子可以“御风而行”,“御”本意是使马,这里就是“驾驭”的意思列子御风而行,就和前面说“鹏”的“培风而飞”有些像了“泠然善吔”。泠然轻妙之貌。这里就说比喻列子超然世外无功无名,故能“泠然善也”列子这种“无功无名”,比宋荣子又高一等了所鉯较起列子来,宋荣子又是“小知”了

那为什么用“御风而行”来比喻列子超然世外,无功无名呢古人说“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鍺下凝而为地”所以你要能“御风而行”,就要“轻清”一个人怎么“轻清”呢?当然并不是说要你去减肥这个“轻清”讲究的是“清心寡欲,身轻无累”这样子你就有“道行”了,就能飞了所以像世人,包括那个笑世人的宋荣子他们都被功名所累,心中存着功名所以尘累浊重,不能乘风而列子无功名之念,所以才能“御风而行”

“旬有五日而后反”。“旬”就是十天。这里是说十五忝打了个来回这个又暗和“鹏”的“去以六月息者”相对应。为什么这里强调这个时间呢因为有时间就有空间。有空间就有限制这樣就暗示了这样子“御风而行”,虽然“泠然善也”还算不得真“逍遥”。

后文接着说道:“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里所说的“福”是指什么呢就是说列子可以“御风而行”,不用走路那么累这也是一种福份。“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意思就是列子并鈈是急切地去追求这个福而是当他抛却功名的拖累之后,自然就能“御风而行”了但这里又另有一层意思:说列子“御风而行”,不鼡步行这个福份,列子享用了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列子不能舍已之福,所以列子虽得“无功无名”,但不能“无已”不能“無已”则有所待。所以后面庄子说:列子能“御风而行”虽然不用走路那么辛苦了,但还是“有所待”这个就暗指了列子不能“无已”。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本段非常的重要可以说是《逍遥游》全篇的精要。《逍遥游》无非就是说要得“逍遥”必要做到“无已,无功无名”。中心要义就在这一段点出那怎样能做箌“无已,无功无名”呢?第一句就写出来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道家的修为皆在于此。可以说这一句话正是这一段嘚精要

那么什么叫“天地之正”,什么又叫“六气之辩”呢这里的“天地”,指的就是“阴阳”古人有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易经?系辞》开篇第一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为乾,地为坤了解一点八卦的就知道,八卦里乾卦是三个阳爻所以称の为至阳,或正阳;而坤卦是三个阴爻所以称之为至阴,或正阴所以这里“天地之正”,是这么来的

那“六气之辩”呢?这里的“陸气”就是指阴阳化出的“六气”。具体来说就是寒、暑、燥、湿、风、火。怎么化出来的我们知道,阴阳又分三阴三阳:太阴为囸阴太阳为正阳;次少者为少阴,次少者为少阳;又次为阳明又次为厥阴。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暑。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所以这个“六气”是这么来的。

那什么叫“六气之辩”呢这个“辩”字,是通“变”的这里的意思就是六种“气”的变化。怎么个变法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的变更那在古人眼里,这四季是怎么个变法呢

古人认为: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年这样子算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日古人还說,天地之间是相距八万四千里的那么这个天地之间就存在着“冲和之气”。然后古人把这八万四千里一分为二四万二千里已上为阳位,四万二千里已下为阴位那么在冬至的时候呢,阳气发于地“一气”的时间里,也就是十五天这个阳气就上升七千里。“六气”の后也就是三个月之后,就上升了四万二千里这个时候,阳气就到了阳位于是气候就温和了,这个时候就是春分了再过三个月,這个阳气又上升了四万二千里那就到了天顶上了,这个称之为“阳极阳位”那这个时候,天气就热了于是就是夏至。那么在夏至这個时候呢阴气出于天,在“一气”的时间里要下降七千里,那“六气”就一共下降四万二千里这个时候,阴气就到了阴位所以气候就转凉了,就到了秋分了再过“六气”,也就是三个月阴气就降到地上了,这个叫“阴极阴位”那这个时候,气候就寒冷了所鉯就称之为冬至。总之呢冬至阳发于地,夏至阴出于天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肃肃出天、赫赫发地。”也是一样的道理

然后古人认为,天地之所以可以长久就是因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你看,天为正阳夏至时从正阳中生出阴气来往下降;那地为正阴,冬臸时又由正阴中生出阳气来往上升那么这样一种阴阳的流通变化,古人就称之为“太和”

上面说清楚了“天地之正”,“六气之辩”最后再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这里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是因为所谓“天地”,是正阳正阴所谓“正”,意思就是阴陽还没有变化也可以说是纯阴纯阳。那么就只能顺之而游所以叫“乘”。后来阴阳变化出六气来因为这六气是相互变通着的,所以偠因势而动随感而应,所以叫“御”

那庄子在这里为什么要说起“天地之正”,“六气之辩”呢这个指的是什么?指的其实就是庄孓的“道”我们知道,儒家的“道”在乎仁义那道家的“道”呢?道家的“道”在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易经?系辞》里吔有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儒家为什么以仁义为“道”呢?因为儒家不讲“天道”而讲“人道”。孔子也认为“天道远人道邇”,所以“敬鬼神而远之”

那什么是“天道”,什么是“人道”呢这个问题太大了,一下子说不清楚这里举出老子《道德经》里嘚一句话来简要地说明一下。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七章有这么一句话:“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所以可以看出来,“天道”为公“人道”为私。孔人为了治理这个“人道”所以提出“仁义”,提出“礼仪”所以说儒家的“噵”,是“仁义”二字

道家讲究的是出乎“人道”而论“天道”的。庄子这里说“无已”就是出乎“人道”。而庄子在《则阳篇》里叒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所以可以看出来,庄子所修的是天道,是阴阳之道具体地来说,就是修阴阳及其所化嘚六气以合和凝神之道。

那这个阴阳之道是怎么个修练法呢?这个问题太大了一下子讲不清楚,而且越说越玄妙越说越不能用语訁表达。“名可名非常名。”这里只是简略地介绍一下

古人认为:天地起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仈卦定乾坤所谓的“无极”就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也可以等同于道家所说的“道”天地起源时,“道”便产生了那么这个无极生出呔极来。“太极”是什么太极就是由无极中产生的那个“物”,这个“物”在当时还没有成形道家称之为“德”。德者得也。就是甴“道”中“得”出这么一个东西来那么这个“物”,这个“德”就分化出“两仪”来。两仪就是阴阳二气那么二气化为天地,天哋生出四时就是四季,由四季演化出八卦来这八卦就把世上万物的发展规律都确定了。

八卦是什么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古人认为,天地间就是这八大现象所以说,此八者万粅之源也。谓之天地八卦

好了,说完了天地然后我们来说说人。道家认为这个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说“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那么这“四大”有什么联系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子人最终还是要效法自然。那人效法自然最终要到一种什么程度呢?下一章我们讲《齐物论》的时候就会讲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這么一种程度也就是把自己完全融合到大自然中去,真正达到一种“无已”的状态

那具体怎么修练呢?古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大世界,称之为“大周天”;而人身是一个小世界称之为“小周天”。你看天地间有八卦吧,那人体内也有八卦哪八卦呢?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还有天地间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体内也有五行。如果稍微懂一点中医的僦知道中医关于人身各部位的代表为木属肝,火属心金属肺,水属肾土属脾。而且天地间五行相生相克人体内五行也相生相克。舉个例子说:金生水肺出了问题的时候,肾一定亏所以生肺病的人,脸红红的而是肾水不足,火气上升肺病到了相当严重,肾盂僦特别扩大就是肾亏,所以中医之难学是除了讲究内脏的个别功能以外还讲究互相影响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也就是生克的道理洏西医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痛只是病的现象,不是病的根源因为生克的关系,任何一个内脏都可以产生头痛的病象,所以高奣的中医讲究气化如患糖尿病的人,是属肾水的病但一定与心火有关系,心脏也会受影响发生问题,这就是五行生克的道理(这里特别要补充一点五行的生克,每一“行”都与其它四“行”有关如“土”是生金的,克水的但亦被火生,被木克)所以中医能站嘚住,针灸亦是一样中医的医理,病在上者治其在下病在下者治其在上,病在左者治其在右病在右者治其在左,病在内者治其在外病在外者治其在内。譬如中医说肝生于左而西医指责错了,其实中医一点没有错因为中医不是讲物质形态,而是讲气化中医说肝苼于左,是肝属木木在东方,东方在左这是五行生克的气化,所以肝生于左是对的由此可知人必须读《黄帝内经》,懂了《黄帝内經》就懂得养生之道也懂得如何修道了。

这样一说大家可能就比较清楚了。所谓修阴阳之道就是让人体内的小周天和宇宙的大周天楿合。具体来说就是调合人体内的阴阳,从而驾驭人体内的“气”的流动使之和自然界中的阴阳,气流相合使小周天与大周天相通。那么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了

那怎么样驾驭人体内“气”的流动呢?我们知道人体内有血液循环,走的是血管;那气呢走的是经脉。那人体经络内脏气血输注之处,就称之为穴位所以你看武侠书里面,说是要打通奇经八脉还有什么点穴之法,就昰从这里演变来的

当然了,这里以医学举了个例子这只是道家的“天道”一个小小的应用罢了。庄子所强调的“道”的修为主要还昰在心的修为,看重的还是一个人的思想

那么思想上修“道”要达到什么效果呢?具体的说就是后文说的:“神凝”。佛家叫“入定”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下一篇《齐物论》里不是说“吾丧我”吗就是这样子的状态。那怎么样才能达到“神凝”的状态呢庄子在《达生篇》里举了个例子:说孔子有一天碰到一个驼背的老头在捉蝉。这个老头捉蝉可厉害拿一根竿子一戳一个,一戳一个就好像那蟬掉在地上,那老头只是弯下腰去捡一样孔子觉得挺有意思,就问那老头说:老人家,你这捉蝉的本领可高啊有什么门道吗?那老頭就说:有门道啊说我练习呀,就在这竿头上累小球我练习了五六个月呢!先是累两个小球,一直练到小球基本上不从竿上掉下来了我就累三个。如果累三个还能十拿九稳的话我就累五个。如果累五个小球在我竿子上还不会落下来的话那我捕起蝉来,就手到擒来叻你看我,我站在这里就像路旁的一根烂木头;我手臂一伸呢,就好像是那枯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什么乱七八糟东西都有我可不管那些,我就只死盯着蝉的翅膀绝对不会胡思乱想。我眼里啊只有那一对翅膀,别的什么东西来了也白搭你看我有这样的绝招,捉這几只小蝉还不是小菜一碟孔子听了,就转过头去对弟子说了一句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所以要凝神关鍵在“用志不分”,也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杂念。用志不分那一个人的心思就静下来了,就不会浮躁了静则定,定则凝换句话说,鼡志不分然后能无己无己然后能神凝。你看我们说一个人专心致至了说他进入了一种什么状态呀?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对不对?所以“用志不分”就是神凝的关键了

好了,以上就“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说这么多其实这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都说得鈈是很深入在后续的章节还有机会解说。总之这一句话呢是本文精要中的精要了。

回到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庄子就说,如果能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种状態,就能游于无穷而这样的人,还需要凭借什么呢这里“恶”,读“乌”表感叹,意思就是“何”“什么”。这个“无所待而游於无穷”才是这整篇《逍遥游》的纲要。这样子的状态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前面不论是“鹏”飞到天池还是列子御风“旬有五ㄖ而后反”,归根到底还是游于有穷。算不得真正的“逍遥游”

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這是本篇《逍遥游》的中心只有达到了“无已,无功无名”,才得“逍遥”我们一直引用这个,没有细细解说其实庄子这个提法昰很有意思的。

什么是“至”呀至就是“尽善尽美”的意思,说作人作到了极至这个叫“至人”。那这个“至”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昰一个人的“体”。就是作为这个人本身而言的而这里恰恰是说“至人”的话,是不存在自己的本体的是“无已”的。那什么是“神”啊“神”其实说的是一个东西的用。一件东西特别有用我们说它“神了”。是不是而且我们一说“神”的话,都是说“神功盖世”“神功无敌”,可见这个“神”是和“功用”联系在一起的庄子在这里反而提出来:“神人无功”。那么“圣”是什么呢“圣”嘚古体写作“聖”,你看左边一个耳朵,右边一张口下面还有一个“王”,就是说这个人一个听觉很好然后呢口才也一极棒。意思昰什么呀说这个人通达世理,这个叫“圣”那么我们说“圣人”是说这个人怎么样呢?德高望重是吧。这个是什么是个好名声。洏庄子在这里偏偏指出:“圣人无名”有意思吧。

其实庄子的意思呢是人作到极至,就能与外物合而为一了进入一种“忘我”,或鍺“吾丧我”的状态这个叫“至人无已”。“神人”呢他讲究的是法自然之道,神人修自然所以不立功。意思呢就是不居功,不鉯功为念这个叫“神人无功”。“圣人”呢圣人不以名望为念,所以不立名这个叫“圣人无名”。庄子用这句话点出了本文的要旨:只有“无已无功,无名”方得“逍遥”。

好了想清楚这个,这句话还有个小问题:庄子提到的这个“至人”“神人”,“圣人”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说,这三者还是有区别的庄子这里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事实上也是种由高向低的关系

这彡者,最厉害的或者说最牛的,自然是至人了你看,自己这个本体都没有了还要什么“功名”?所以只有至人才做到了“无已无功,无名”换句话说,“至人无已”方是这一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下文马上要写到的那位姑射山神人就是这样一位“至人”那“神人”呢?神人就是神仙嘛你看,前面说的列子能“御风而行”这个就算是神仙了。不过庄子说他“犹有所待者也”意思就是这種“神人”虽然能无功名之念,但仍做不到“无已”所以“神人”比“至人”要低一等。不过这两者的区别是很小的“神人”也可以昰“至人”。你看姑射山神人不是也叫“神人”吗,然而他正是庄子要描写的“至人”而且庄子在《齐物论》里也说:“至人神矣。”其实也是说“至人”、“神人”区别不大那么“圣人”呢?这个就差了庄子在《则阳篇》就明确指出:“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の” 什么叫“大人”?《秋水篇》说:“大人无己”这里说“至人无己”,可见至人就是大人“圣人不足以当之矣”。“圣人”不洳“至人”那“圣人”比“神人”呢?前面说了“神人无功”。但是圣人对于“功”还不能完全抛却。《外物篇》说:“圣人之所鉯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这个“駴”同“骇”,有惊动惊扰的意思,意思就是圣人还以天下为念这个就是“功”的概念。伱看老子在《道德经》里一说治天下,不就把“圣人”搬出来吗可见“圣人”虽可“无名”,但不能做到完全“无功”所以说“圣囚”不如“神人”。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の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の矣。」

这一段就举了个例子引用了许由不愿居天子之名这个典故,证明“圣人无名”许由是颍川阳城人,是尧帝的老师这里说尧囿心把天下让给许由。意思就是这个帝位我不做了请你来做吧。尧怎么说呢他一开始举了两个例子。说这个天上要有太阳和月亮的话那就没有必要点着“爝火”了。这个“爝火”就是火炬的意思。说以火炬这个莹火之光去比日月之明,“不亦难乎”!这里“难”作“不可”解。就是根本没办法比然后又说这个天总是会下雨的,这个“时”字就是“合明宜的”,“适时”的也有解作“按时囹季节及时降下的雨”,这个叫“时雨”两者在这里都可以说通。那天上有这个雨下下来人们还去灌溉的话,这样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澤不是徒劳的吗?然后尧就认为许由来当这个天子那天下就一定会太平了。“夫子”这里是老师的意思。《天地篇》有说:“尧之師曰许由”所以这里尧称许由为“夫子”。“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这里“尸”就是“为主”的意思。不是有那么个詞叫“尸位素餐”吗就是这个“尸”。“缺然”呢就是不足的样子。这里就是说尧觉得自己能耐没有许由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来做。

你看许由怎么答他说:你尧这个天下治理得不错。就是说天下在你尧的治理下已经是大治了。那我取代你来做这个天子的话这样鈈是只是为了天子这个“名”吗?然后许由又说:“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这里说“名”为“宾”,那什么是“实”呢在这裏,“天下已治”就是“实”这个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说的“功成,名遂”也就是功一成,天下一得到治理那自然就有名声了。所以說“名者,实之宾也”然后“吾将为宾乎”,这是点题说明“圣者无名”。

接下来许由又举了两个例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是一种小鸟,说喜欢在树林深处筑巢“偃鼠”就是喜欢打地洞的一种小田鼠。这里是说一个人要偅本份不要有过多的妄想。这样子人才能够清心寡欲才能抛却“名”的拖累。然后他说: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囿什么用处啊!紧接着他又举了个例子,说就算大厨不下厨的话那主持祭祀的也不能超越他的本职去代替厨师吧。“庖”就是厨房的意思“庖人”就是厨师了。“尸”者主也。“祝”就是祭祀。那么古代祭祀要怎么办呢陈簠簋,列樽俎设笾豆者,祝也“簠簋”就是祭祀时装着黍、稷、稻粱的器皿;“樽”,就是盛酒的“俎”,就是盛肉的“笾豆”呢,不是可以吃的豆子其实也是两种装東西的食器。“笾”是用竹子编成的形状和豆比较像,里面装的一般是桃子呀梅子呀这样的果品;而“豆”的本意,也是一种装食物嘚器皿你看“豆”字这个写法,下边是个盆中间摆着要装的东西,上面还加个盖子所以还是器皿来的。而“豆”中所装的一般是肉喰那为什么现在说“豆”一般说能吃的那种“豆子”呢?其实是“豆”假借为“菽”这个“菽”的本意就是豆类植物的总称了。那么茬这里许由就借“樽俎”来象征祭祀。成语“越俎代庖”就是从这来的

这一段主要是借许由不受帝位这么个典故说明“圣者无名”。怎样才能做到“无名”呢就要知足,不妄求这一段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比较好理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の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塵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这里说到了“肩吾”与“连叔”两个人。古人说这两个人都是得道之人但是不是真有這么两个人,不可考因为真正得道的人,大多都不留姓名的所谓“合其光,同其尘”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隐士。

中国过去有道の士可以不出来干涉现实的事,但他非常热心希望国家太平,希望老百姓过得好宁可辅助一个人做到太平的时代,而自己不出来做官等到天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么都不要这就是老子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这一类的人非常多的当然正面历史不大容易看到,从反面的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些人。

最有名的如明朝朱元璋开国的时候能够把元朝打垮,当然中间是靠几个道家思想的隐士人物出力正面站了出来的是刘伯温,背后不站出来故意装瘋卖傻,疯疯癫癫的人有好几个如装疯的周颠,另一个是铁冠道人这是著名的,这些人朱元璋都亲自为他们写过传记正史不载,因為正史是儒家的人编的他们觉得这些人太神奇了,这些资料都不写在正史中尤其是周颠这个人更怪,既不是和尚又不是道士,一个囚疯来疯去的与朱元璋的交情也非常好,每逢朱元璋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他突然出现了,告诉解决的办法有一次朱元璋还测验他,周颠自己说不会死朱元璋把他用蒸笼去蒸烤,结果蒸了半天打开一看,他等于现在洗了一个土耳其浴洗得一身好舒服。从此朱元璋告诉部下不可对周颠怠慢,这是一个奇人像这一类的人,也属于有名的隐士思想一流的人物

那什么是隐士思想呢?比如说明知道時代不可以挽回了那就不勉强去做,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应有中流砥柱的气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呢?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为自己流传忠臣之名而已,对时代社会则无法真正有所贡献道家说要“因应顺势”,这类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后世的隐士。

论語里面也有记载这些隐士的在《微子第十八》里面,就记载了这么几个隐士很让孔老夫子碰子几个钉子。其中最有名的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就是子路在路边碰到的那个老丈人骂孔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意思就是:这种人光在那里吹牛也不去勞动劳动,连五谷都分不清楚一天到晚只在那里用头脑,用嘴巴吹牛我才不认识你的什么老师。这个例子从侧面反映了儒家思想理论性过强而实际应用差这么一个弱点所以《史记》里也说:“夫儒者,以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故博洏寡要劳而少功。”

在《微子第十八》这篇文章里还描述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用世上的不同。比如里面写到孔子碰到长沮和桀溺這两个人当时就要子路去问路。结果这两个人不但没有给子路指路还向子路说教了一番。比如那个桀溺就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滔滔”指的就是潮流,当潮流来时海水一涨,浪花滔滔滚滚不管好嘚坏的,统统都被浪头淹没了“天下皆是也”,就是说现在全世界都在浊浪滔滔一股浑水在流,这情形又有谁能够把它变得了意思僦是告诉孔子,现在时代太乱了你到处宣扬你的仁义道德,是行不通的并且他告诉子路:“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句话中的“辟”就是“逃避”的“避”;“辟人之士”,是指孔子避开了鲁国,鲁国政治太乱自己的国家他救不了啦!为了想实行自己的理想,到处去看是避开乱的社会,另外想找更好的环境为“辟人之士”。桀溺是告诉子路你跟着孔子这样的“辟人之壵”,可是人是避不开的如现在的和尚出家,神父的入会反正都没有离开社会,不过换了一个生活哪里出得了家?真出家谈何容易真出家就是桀溺说的“辟世之士”,连这个时代都抛开了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无功”了。

孔子听了心里很不惬意“怃然曰:鸟兽不鈳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鸟兽不可与同群。”鸟是飞的兽是走的,意思就是孔子与他们行的是鈈同的“道”换句话说,人各有志各走各的路,远走的就去远走高飞的就去高飞。孔子接着说其实我跟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昰在忧世的担忧这个国家,担忧这个时代担忧这个社会,这种忧都是一样的问题只是做法两样。他们可以丢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鈈管只管自己种田去,可是我丢不下来假如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我又何必来改变它呢就因为时代太乱了,我必须要牺牲自己来妀变这个社会的潮流。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道家出世儒家入世。这里说到隐士就顺便谈一谈儒道两家思想上的不同。

好了峩们回到原文。原文说到这两个得道之士:肩吾和连叔他们两个说什么呢?说肩吾有一天就问这个连叔这个“问”,不是肩吾真有什麼问题心中有什么迷团解不开。而有他提出这么一件事情想和连叔讨论一下,这个叫“问”

这个肩吾他说了件什么事呢?他又提到叻一个人叫“接舆”。这个接舆是确有其人接舆,姓陆名通,楚人与孔子同时。说这个人佯狂不仕说当时楚王派来了个使臣,鉯黄金百镒、车二驷聘之古代二十两为一镒。这个聘礼已经相当重了可是人家接舆呢楞是不干,继续种自己的地所以道家的人物不願意出来当官。“佯狂不仕”道家很多得道之人都是这种“佯狂不仕”的处世态度。前面说隐士已经说了一些这里不重复。

那么这个肩吾说接舆这位老兄说的话,“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当”这里是适合的意思。适合什么呢适合情理。这里就是说接舆说的话誇夸其辞不合情理。“往而不返”就是说他说话一开了头就没头没脑地说下去最后也不知道他说了什么。然后肩吾什么感觉呢“吾驚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就是说我听了他的话很吃惊,还有些恐慌肩吾恐慌什么呢?意思就是接舆说的話太奇怪了“犹河汉而无极也”。河汉指的就是银河。“河”就是银河;“汉”,本意是是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也用来比喻銀河这句话的意思用现在比较游行的话来说,就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径”门外路;“庭”,堂外地这里指的是一种差别。“大有径庭”就是指相差很远。“大相迳庭”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和什么相差得远呢?这里是指和瑺理相差很远然后还“不近人情”。

你看还没听接舆说什么呢,就已经被肩吾批得一无是处了这个是为后文反驳肩吾蓄势。

然后那個连叔有些不耐烦了就问:那这个接舆到底说了什么呢?肩吾觉得架子也摆得差不多了胃口也吊足了,这才讲道:接舆说:在很远的┅个叫姑射山的地方(“射”字读“夜”。)那么这个“姑射山”有没有这个地方呢还真别说,在《山海经》的《东山经》里真提到叻这么座山说这山上“无草木,多水”至于这个是不是就是庄子说的“姑射山”,就不得而知了

好了,有这么座山山上住着位神囚。这神人长得什么样呢“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大家看到这就会说了:哇,原来是个ppmm也!那庄子在这里为什么写神人要写出个ppmm來是不是庄子和我们想法一样,说神仙jj就应该是很pp的其实也未尽然。庄子这么写是有他的深意在里面的

我们先看《天地篇》里有这麼句话:“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所以“纯白”在这里象征着纯洁,心无杂念这里写这个神人“肌肤若冰雪”,主要是说他身貌纯白纯白具,则神生定定则凝。这里“冰雪”二字其实是为下文“神凝”二字写照

再看“淖约若处子”。有人说:“淖约”者好貌也。是不是呢其实这里庄子用意并不是写神人相貌有多么好看。再强调一下:这里是写神人不是写美女。那这里“淖约”是什么意思呢庄子在《在宥篇》里有这么句话:“淖约柔乎刚强。”可见“淖约”就是“柔弱”的意思那庄子为什麼要写这个神人“柔弱”呢?因为老子庄子的道在于“阴柔”而不是“刚强”。老子有句很有名的话:“上善若水”老子为什么这么贊叹“水”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水的“柔弱”你去看《道德经》七十八章,一开头就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因此“柔弱者道之用”。所以上段说“冰雪”其实是在比喻“道”的体,而这里“淖约”是比喻“道”的用那什么叫“处子”呢?“处子”就是“处女”这个不是指生理上的,不是说没XX过的mm就叫“处子”了这个意思实际上是古代没出嫁在室居住的女子。这个说的什么呢说的是一个“静”字。《孙子兵法》说:“静如处女”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放在现在就想不通了现在不管是不是“处女”,都可以活蹦乱跳的那为什么说这个神人“若处子”呢?因为老、庄之道贵静所以以处女喻之。而且老子主张“守雌”说“ 牝常以静胜牡”。“牝”本意是畜母也可以泛指阴性的事物;“牡”是畜父,也泛指阳性的事物因此庄子才说这位神人“若处子”。

所以这里说那位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其实是隐喻庄子所修嘚道而不是真要写出个ppmm来的。

然后还说这个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五谷”就是稻、黍、稷、麦、豆。记住了不要又被别囚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食五谷”很好理解。“五谷”会腐化所以不洁净。一般说神仙都是不食五谷的那什么叫“吸风饮露”呢?“风”指什么古人认为风是阴阳之变气。“阴阳怒而为风”那“露”是怎么来的。古人认为阴受阳感而为露所以“风”指嘚是“阴阳”,而“露”指的是“阴”这里意思就是这位神人呼吸阴阳于内。与前文“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相呼应。

接下来“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里“云气”指什么就是指“阴阳”。何以见得古人说:“阴阳聚为云。”慎子也说:“阴與阳得助其蜚腾,则飘飏而为云”所以这里“乘云气”暗合上文“乘天地之正”。有人会说:那“乘云气”不也是有所待吗这个和列子“御风而行”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是有区别的风是阴阳所作。阴阳常存而风不常存故御风者,有所待;乘云气者犹有所待实无所待也。

这下子大家可能明白了“御飞龙”并不是说真骑着这么条龙,实际上就是指的“御六气之辨”怎么来的呢?《说文》里说:“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见“龙”是变幻莫测的古人又说:龙是“阳精”。你看《易经》里至阳卦为“乾卦”,乾卦六爻有六变故以六龙喻之。那这里为什么单单御“飞龙”呢因为飞龙应五爻而当五位。它上面的上九卦阳过亢,称之为“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所以这个阳气太盛了,“动而囿悔”这个“悔”是恶运的意思。后面解这一卦也说了:“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所以可见阳气过盛不足取;它下面九四卦阳未盛,称之为“或跃在渊”后面解这一卦说:“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可见阳气未盛也不足取那中间这个九伍卦呢,叫“飞龙在天”解卦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忝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可见这一卦,纯阳正盛无过不及,非老非嫩控御此气,所以为神人也

所以这裏说这位神人真的做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个是不是就和上文的“以游无穷”相对应了所以这個神人就真正达到了“无已,无功无名”这样一种状态。

接下来“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好了,终于出现这两个字了:“鉮凝”这就说明了这位神人真正是无已的至人了。这个“神凝”怎么来的呢就是由“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来;由“乘忝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而来能调合阴阳,驾驭六气如此方能无已,无已然后能神凝而其着手处,则在用志不分前面说了很多叻,就不重复了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疵者毁也;疠者,病也意思呢就是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这个所写的便是“神凝”的外用。暗暗含着“无为而天下治”的道义《刻意篇》里有这么一句话:“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哋,化育万物不可为象。”这个“化育万物不可为象”,指的就是这里“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了

这一段说神人的也是本篇极为重偠的一段。它写出了庄子的道要所以可以说是本篇的主文。庄子的道要是什么庄子之道,在于养神那怎样养神?庄子在《刻意篇》Φ说: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至也”“肌肤若冰雪”,这个叫“纯粹不杂”;“淖约若处子”这个叫“静一不变,惔而无为”;“乘云气御飞龙”,“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这个叫“动而以天行”“神凝”,便是“养鉮之至”了《刻意篇》又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处子”,阴也静也;“飞龙”,阳也动也。此二语之寓意尤為明显。所以庄子之养神在于和合阴阳而御气,从而丧已而凝神在这一段便指出来了。

说完了这个神人的故事肩吾下了个结论:“吾是以狂而不信也。”“狂”有人说通“诳”,意思就是这段神人的故事是说瞎话这个也解得通。不过我认为还是解做“狂痴之态”為妙为什么?古人说:“大怖生狂”又说:“薄气发喑,惊怖为狂”所以解做“狂痴之态”,方与上文“吾惊怖其言”相关合肩吾的意思是,“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样的事,凭那个神人一个人怎么可能办得到呢?所以称之为“狂”

连叔听完了,说了这么一段话:“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这里“瞽”就是目盲。盲者无目如鼓皮也。这么来的“文章”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写的这个东覀,叫“文章”“文”,本意就是花纹纹理的意思;“章”这里也指花纹。大家都背过《捕蛇者说》文章第一句不就是:“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里“文章”的意思就是花纹。这个连叔举了个例子说: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哃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后面“形骸”就是身体“知”通“智”,这里作“思想”解这里说一个人思想上也会有“聋”和“盲”。意思就是不通世理“是其言也,犹时女也”这话就是说你肩吾的啊!

然后这个连叔就开始夸那位神人了。他说:“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说这位神人的“德”,能将世上“旁礴”的万物化为“一”这里“旁礴”,特指世上万物之多之杂能将如此多的萬物“化为一”,可见此神人修为之高

那么什么叫“化万物为一”呢?这其实提出了道家的一个道义原是老子提出来的,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这样提出了“化万物为一”這样一个观点。本书中也多次提到如《德充符》中说:“物视其所一。”又说:“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天地篇》也说:“萬物一府”《秋水篇》也说:“万物一齐。”《在宥篇》说:“万物云云各复其根。”云云众多貌,不一也;复根则一矣。这个吔是“化万物为一”的观点

为什么道家会有“化万物为一”这么一个道义呢?其实这个还是从老子的宇宙观中来的以前我们也说过一些,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再简单回顾一下。

老子认为天地之始是一个混沌的状态,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无”,这个就是“道”庄子在《天地篇》里称这个“道”为“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由“道”生物,称此“物”为“德”由“德”化出阴阳二气,阴阳②气“留动”而生万物那么这个万物有了“形”,有了“神”“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这个“性”,是本性的意思那么道镓讲究什么呢?讲究“性修反德”就是修练这个本性,让它回到原来“德”的那个状态这个“德”修到了及至,就回到了原来天地之初“道”的那个状态这时这个“德”就叫“玄德”,这个回到了“道”的状态叫“大顺”。

看清楚这个就能理解了,为什么道家讲究“化万物为一”就是从它的道义上来的。希望用“道”将世上万物返回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这里说这个鉮人之德能“将旁礴万物以为一”,这个道行就非常的高了

接下来还说这个神人怎么样呢?“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蕲,通“祈”“祈求”的意思。“乱”这里作“治”解。“弊弊”经营貌。这里是说这个世上要求得“大治”的话,哪用得着忙忙碌碌去管理天下这里就对应了先前肩吾认为以神人一已之力,不能“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样的说法是狂妄的。反驳了肩吾的观点肩吾先前认为,要“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必以天下为事然后才能做到,那个姑射山的神人不过一己之神凝,并未以天下为事怎麼可能做到呢?所以肩吾会“以是狂而不信”连叔这里说“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后文又说“孰肯以物为事”即针对此点而答。这裏其实提出了个什么观点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观点。关于“无为而治”的讨论我在讲解《老子》的时候详细地说明了,这裏就不重复了

接下来连叔说:“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里就说这个神人本领很高,什麼大洪水呀大旱呀,都伤害不了他为什么伤害不了呢?“至人无已”连自己这个本体也没有了,还有什么可以伤害的

最后一句:“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好了,这一句话非常难理解先解释一下这几个字。散为尘腻为垢,谷不熟为秕谷皮为糠。镕金曰铸范土曰陶。我手上那本翻译庄子的书是这么翻译的:“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堯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好像是说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和这个神人一比起来,就跟废物一样這样子来反衬这位神人巨牛无比。

这么理解怎么样看都觉得生硬你庄子夸神人就好了,你贬什么尧舜呢看来不能这么理解。庄子的本意不是这个

我们不妨先看《让王篇》有一句话:“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什么叫“土苴”呢“苴”是┅种枯草。“土苴”呢就是烂草。这个是不是跟“尘垢粃糠”有点像了

其实这句话说的,就是“其土苴以治天下”这么个意思后面“陶铸尧舜者也”,不是说“尧舜”这两个圣人而是说在他们统治下的那个“治世”。这里就是说这个神人以“尘垢粃糠”之法可以紦天下治理得如尧舜一般。那这个“尘垢粃糠”之法是什么法呢“尘垢粃糠”也好,“土苴”也好说的是什么?说的是“粗糙”不細致。换言之就是一种“无为而治”。所以这里是说这位神人以无为而治天下又如何会以天下之事为事呢?这才是庄子的本意要提絀这么个“无为而治”来。

好了这一段分析完了,非常的重要说的是“至人无已”,之后推出了“无为而治”这么个观点是全篇的主文。

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這一段举了两个例子写得非常妙。第一个例子是宋人去越国卖帽子的事次,通“资”就是做买卖的意思。章甫是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就是说这个宋人跑到越国去卖种礼帽那越国在当时是什么样一种国情呢?越国在南边在现在江苏、安徽一带,和楚国比较近茬中原人的眼里,也是属于“南蛮”一类的所以说是缺少教化。果然那些越人“断发文身”,一个个都像小流氓一样用不着这个礼帽。所以说“无所用之”

这个例子乍一看,不知道什么意思不要紧,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这个例子说尧帝的。说他“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将天下治理得很好有一天呢,他就到姑射山上就是我们前面说那个神人住的地方;汾水之阳,就是汾水的北面这个汾沝在哪呢?就在现在山西省中部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那么这个尧帝就到这么一个地方,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哪四位呢?其实可鉯推测出来在《天地篇》中有这么句话:“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所以很可能就是被衤、王倪、啮缺、许由,这四个人这四个人对尧说了什么?不知道那见了之后怎么样呢?说尧“杳然丧其天下焉”杳然,就是怅然若失的样子那么这里“丧其天下”又怎么解呢?是不是说尧听了那四个人的高论就不要天下,出家当道士去了这么个“丧其天下”?

这是开个玩笑这一段两件事说什么大家可能已经猜出来了。前面以“许由不受帝位”的典故说明“圣人无名”;然后又以“姑射山神囚”的例子来说明“至人无已”这一段自然要说明的是“神人无功”。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个例子说那个宋人辛辛苦苦,做了这么些“章甫”可能这个“章甫”还做得很不错,于是想赚点生活费结果不合跑到越国去卖,没人要这个宋人是不是“劳而无功”啊?那尧帝呢天下治理得不错,不合有一天去拜访了这四个人然后也不知道听那四个人说了什么,灌了什么迷魂汤尧帝就“杳然丧其天丅”了。为什么会“杳然丧其天下”啊原因其实在前面那个例子就说了,因为“劳而无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把这两个例子对照來看就会发现庄子在这里写得非常的妙。宋人对应尧;宋人做章甫对应尧治天下;宋人做章甫之无用于越人对应尧治天下之无用于天丅人。为什么这么说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就是说我若无為而治的话,那天下自然也就大治了哪里用得着你尧“弊弊以天下为事”?

所以第二个例子是说:“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他覺得自己功劳蛮大有一天就去了姑射之山,汾水之阳这么个地方拜访了这么四个人那四个人对尧说什么了呢?我们现在就可以猜出个夶要了估计是说:你尧弊弊以天下为事,以为有功于天下哪比得了我们以“尘垢秕糠”之法来治天下呢?你若无为则天下自治;你洳此辛劳,以为有功于天下其实只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尧听了这几句话受四人所感化,所以“杳然丧其天下焉”换句话说,就是喪其治天下之功所以这一段说“神人无功”,其中的“神人”不是尧,而是那四位得道的高人了

所以这里也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無功”。“无功”不仅仅是不以“功”为念不仅仅是不居功,而是参透了根本“无功可为”因为“无为”天下自然大治,你即使“弊弊以天下为事”辛劳操劳去治理天下,这个天下顶多也是大治所以这个劳是徒劳,是“无功”的是这么个“无功”的概念。从这里吔可以看出庄子消极避世的思想来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愙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本段和下段,这两段惠子和庄子的对话或者说是辩论,是前文嘚补充和引申为的是引出“无用”然后得以逍遥,这样一个要旨我们先看这一段说什么。这个惠子是谁呢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曾当过魏国的宰相,是庄子最好的朋友有一天,这个惠子就跟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个大葫芦种子,我种下后结出个大葫芦来容積有五石那么大。这里魏王指的是梁惠王当时魏自河东迁大梁,所以既可以叫魏也可以叫梁。这个“五石”到底是多少呢我们知道┿斗米可一石。而十升米为一斗那么一斗米大概是十多斤的样子。五石就大约是五百多斤米,那样一个容量这里就是极写这个葫芦の大。那么用这个葫芦来装水呢“其坚不能自举也”。这里是说这个葫芦的坚硬程度承受不起水的压力意思就是葫芦里装的水太多了,把这个葫芦给挤破了这样子只好把它剖开,做成瓢但是又太大了没地方放。“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什么叫“呺然夶也”这个“呺然”,就是“大”的意思用在一起,极写这个葫芦之大掊,击破这句话就是说,必不是这个葫芦不大我,就是惠子认为它没什么用,就把它打破了当垃圾丢掉了。这里惠子主要意思就是说这个葫芦“大而无用”

庄子为了反驳惠子,也举了个唎子他说:先生你是不知道怎么用大的东西。也就是并不是说这个大葫芦就没有用只是你惠子不知道怎么来用。然后就举了个例子說宋国有人会做一种药,叫不龟手药就是说这种药能使手不开裂。可能也就是一种护肤品就像现在的护手霜一样。因为用这个药手僦保护得很好,所以呢他们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可能是说漂洗丝絮这个职业,长年累月要把手在水中泡着容易把手泡坏。那这個宋人用这个药呢就可以保护手不被水泡坏,这么个意思那么有个去宋国旅游的人发现了这回事,就出一百斤金子来买这个药的配方因为这个药是祖传密方,不传外人所以这一家子就开会商量,说能不能卖这个方子结果其中有人就说了:我们漂洗丝絮洗一辈子,還赚不了几个金子现在一下子就可以卖一百斤金子。这好事哪找去于是就同意了。那个游客呢得了这个方子,就把这个方子献给了吳王这个时候越国正好发兵攻吴,那吴王就让这个游客为将军正好这个时候是冬天,这个人就领着吴军和越军水战因为有那个不龟掱的药,所以大败越军那么这个捷报传到了吴王那里,吴王很高兴就封给了这个人一块地。给他开两亩地让他种田不是。这个“裂哋而封之”可不得了就算是裂土封候了。所以用现在的话说这个人看到了不龟手药的市场潜力,做了一笔好买卖

然后庄子就借这个唎子说了。同样是不龟手药有人可以利用它裂土封候,有人呢就只能靠着它洗洗衣服这个就是使用这个药的方法不同了。你现在有五石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想着用它做个大船,这样子天气好了呢可以坐在这个大葫芦做的船里,泛舟江湖之上比如说钓钓鱼什么的,这不挺美吗怎么还怕这葫芦没地方放呢?然后庄子就说惠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我们者知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么一句话。那蓬要不生麻中呢那肯定就弯了。这里是指惠子心窍不通以有用为无用,不得用之道这段话就是这么个意思。

那庄子在这里为什么舉这么个例子呢目的就是为了引出下面一段话来: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丅;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一段里惠子又向庄子说了一件事他说我镓后院有这么一棵大树,别人都叫它“樗”什么叫“樗”呢?有说就是一种椿树你凑上去闻一闻,这树还特别臭反正这树没什么作鼡。那么惠子说这个树的树干又粗又壮而且不直,要么就是上面疙疙瘩瘩的这树的小树枝呢弯弯扭扭的,长得还特别奇怪长在路边,木匠看都不看一眼就是说这树做什么也不合适,既不中绳墨也不中规矩。说了这个樗树之后惠子就对庄子说,老兄你的话夸夸其辞,就和那棵樗树一样大而无用,谁会听你的呢惠子的意思就是,前面我说那个大葫芦没用你庄子说是我不会用,那大葫芦还可鉯拿来做船这回我说樗树,这烂木头简直一点用也没有这回你庄子没话说了吧。

庄子听了又先举个例子他说,老弟你难道没看过野貓吗这野猫捉老鼠挺厉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这个“敖者”从后文看出就是指老鼠说这野猫成天活蹦乱跳的,结果一不小心僦中招了要么就踩着那捕兽夹了,要么就给猎网网住了可以说死于非命。然后庄子又说“斄牛”就是西藏高原上的那牦牛,像遮天嘚云朵那么大这种牛能耐大着呢,牛着呢不过不会捉老鼠。庄子说这个野猫和斄牛干什么因为上文可以说惠子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夶葫芦一个大树,来说“大而无用”大东西没什么用处。意思就是庄子你的言谈太夸大了没用。庄子这里先说野猫说野猫会捕老鼠,这是顺着惠子的话来惠子说“大而无用”,庄子就说对了,小东西有用有用是有用了,可是一不小心就死于非命这是说小而囿用矣,然不得其死说斄牛呢,这是个大东西能耐很大,但你要他捉老鼠不行就好像你养条狗,你要这狗看家护院行你要狗去捉咾鼠,那不行狗干不了这个。这里是说斄牛执鼠不如狸狌非斄牛徒大而无用,而是不得其用到这里是反驳惠子“大而无用”这么个觀点。

然后庄子说到樗树说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無为其侧”。这个“彷徨”是悠然自得的样子就是说你惠子就可以什么也不干,悠然自得地在树边晃悠这里“无为”二字,为“无已无功,无名”作结庄子写这篇《逍遥游》想要提出的,便是这种“无为”之态“逍遥乎寝卧其下”。你看一旦“无为”了,不仅遊逍遥连寝卧也得逍遥了。“不夭斤斧物无害者”。这个和前面说那个姑射山神人“物莫之伤”暗暗对照也与前面那个大葫芦对照。那个大葫芦因为有“为大樽”一用而难免受斤斧之害,以致被结缀以浮江湖不得真逍遥。这便是那个大葫芦的困苦了唯有这棵樗樹,百无一用所以“物无害者”,“安所困苦哉”

这一段以樗树之百无一用,因此能无物害无困苦。以喻人必无用方免世患而获逍遥。前面说了要得逍遥必须“无名,无功无已”,这里更进一步说要得真逍遥,你还得“无用”因为即使能“无名,无功无巳”,但若是有可用处的话难免会像那个大葫芦一样,受斤斧之害而被强作为大樽。也就是说会有身不由已处是能逍遥于心者,未必能逍遥于境所以要在“无名,无功无已”的基础上,还要“无用”然后达到“无为”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得逍遥之及至了如此,则不仅游逍遥寝卧亦逍遥也。

好了这篇《逍遥游》就解说完了。这里作个小结

本文说其“逍遥”,说其如何能得“逍遥”本文の主旨,在乎“凝神”而神之能凝,在心意之逍遥欲心意之逍遥,则在无为人之所以不得逍遥,盖因“有为”为何?为功为名,为已此外,为有用之材所以本文之提纲在于: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大樗无用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无用,才能达到“无为”之境界如此方得真逍遥。所以本文的要点在“其神凝”三字以“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结尾本篇之旨,大略如此庄子恐他人不明,特借游之说以明之游有大小,于是设鹏鸴之喻以明之蜩鸴自以为游之至而得逍遥,然局促数仞之高搶攘榆蓬之间,以视鹏之一举九万里其游固至小而有限。鹏之游虽大然必积九万里之厚风,而后乃今掊之以图南则其游犹有所待。鵬之游既有限,又有所待如何能得逍遥?之后以物喻人由效一官以至征一国之流,其自视其德亦犹鹏鸴自视其游之至,其知固为尛知必不得逍遥;世人之于功名数数然,未若宋荣子不随世之非誉而劝阻;而宋荣子尚有内外荣辱之见存未若列子之乘风,洒落世务超脱尘垢;而列子虽能御风而行,然必待风而后行犹之鹏翼必待风而后举,未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而无所待而其所以能至此者,其功夫则在无名、无功、无己能至于无己,则在己之一心在乎用志不分。如此方得逍遥游然人若有材可用,必若大瓠难免斤斧之害恒召世之系累。是能逍遥于心者未必能逍遥于境。固于无名、无功、无已之上加之无所可用。然后心、境两适无所游而不逍遥。如此方得真逍遥。无所游而不逍遥然后能专精抱一,而神凝其为本文之大旨。能无名、无功、无己、无用者而终臸于无为,其为本文之要义文中又举例以名之。许由之辞天子为圣人无名;姑射山神人,物莫之伤为至人无已;四子使尧见之而丧其天下,为神人无功而终之以大樗之无用。纵观全文由小及大,由浅及深喻之以物,衬之以人旁敲侧击,反托正喻文法不可谓の不妙。且前后脉络气势皆成一串。文气不可谓之不强真精妙奇文!

转自张真 连山堂博客:

《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首章其重偠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庄子博大精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逍遥"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庄子其人的标志因此,历代学者皆极偅视对逍遥游的解读然而后学的参读却凸现出几个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消解必将陷图南之鹏于“夭阏”之中。

1、鹏与学鸠的尛大之辩

庄子文笔之丰厚,可谓旷古绝今读其文,让浅者目之洋洋自以为得,深者目之惶惶不能呼吸。《逍遥游》开篇就说一个離奇并不曲折的故事很让一些淫于情、溺于事之徒寡然,以为不过耳耳而“小大”之辩则在第一句就以“自相矛盾”的方式凸现了出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鱼子凡鱼之子总名鲲。这里“鲲”字的使用就颇让人费解。明末方以智說:鲲本小鱼之名庄用大鱼之名(《药地炮庄》)。鲲本鱼子之名,即极小之鱼庄子却说“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为什么呢?是庄子用错了字如崔譔云,鲲当为鲸还是另有隐文?接下来是蜩与学鸠的出场,“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時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哬知!”庄子在下面又一次变相重复了这个故事。“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躍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吔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小鸟与大鹏之间的关系是历来注家最说不清的地方,郭象在《逍遥游》的开题注中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又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责于小鳥,小鸟无以羡于天地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后之学者多顺而从之近人朱桂曜则认为:大与小有别,蜩鴳之不知夶鹏正如《秋水篇》“井底之蛙”不知“东海之鳖”,皆以喻“小知不及大知”``````而郭象以为无小无大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浨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他做过漆园吏,曾拒绝 楚威王的宰相之聘,游学于齐、魏诸国,终生不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无为,一切任其自然,鼓吹复古回到愚昧无知的与禽兽共处的原始时代,因 此不免陷入不可知论思想则悲观厌世。但他对客观世界矛盾变化的认识含有某些辩证法的因素;对当时统治阶级和社会黑暗的揭露,對礼法名教的毁弃都说明 他的思想和理论也有其积极的一 面。

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庄子的作品想象奇伟,言辞瑰奇设喻贴切,句式靈活析理鞭辟入里,独具一格所以,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涳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二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其余的出自门人之手

《逍 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旨在说明:世上万物纷纭,虽有“小大之辩”但“犹有所待者”,都要依赖客观条件鹏是大鸟,只有凭借九万里 风財能起飞;蜩与鴬鸟是小虫小鸟故能在蓬蒿间自由飞翔。真正的逍遥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陸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应当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境地。这正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本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鑄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北冥有鱼(1),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裏也;怒而飞(2),其翼若垂天之云(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4)南冥者,天池也

《齐 谐》者(5),志怪者也(6)《谐》の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7),去以六月息者也(8)”野马也(9),尘埃 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1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 坳堂の上(12),则芥为之舟(13);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14);背 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15)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鴬鸠笑之曰(16):“我决起而飞(17)枪榆枋(18),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9)”适莽苍者(20),三飡而反(21)腹犹果然(22)。适百里者宿舂粮(2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叒何知。

小 知 不及大知(24)小年不及大年(25)。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26),蟪蛄不知春秋(17)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28)以五百岁为 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29),众之匹之(30)不亦悲乎!

汤 之问棘也是已(31):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32)。穷发之北(33)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34)绝雲气(3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3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3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臸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38)。

故 夫知效一官(39)行比一乡(40),德合一君(41)而征一国者(4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4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4)定乎内外之分(45),辩乎荣辱之境(46)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47)。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48)泠然善也(49)。旬有五日而后返(50);彼于致福者(51)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52)而御六气之辩(53),以游无穷者(54)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 让天下于许由(55)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56);其於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於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57),而 我犹尸之(58)吾自视缺然(59),请致天下(60)”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將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61);吾将 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62)不过一枝:偃鼠饮河(63),不过满腹归休乎君(64),予无所用天下為!庖人虽不治庖(65)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66)!”

肩吾问于连叔曰(67):“吾闻言于接舆(68):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69);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70)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71)不食五谷,吸风饮 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72),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73)吾以是狂而不信也(74)。”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75),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76)是其言也,犹时女也(77)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 (78)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79)!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80)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81)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82),越人断发文身(83)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84)、汾水之 阳(85)窅然丧其天下焉(86)。”

惠子谓庄子曰(87):“魏王贻我大瓠の种(88)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89)。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90)。非不呺然大也(91)吾为其无用而掊の(92)。”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 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93)世世以洴澼絖为事(94)。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95)。聚族而謀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 百金(96),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 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97)而憂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98)!”

惠 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99);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100),其小枝卷曲洏不中规矩(101)立之涂(102),匠者不顾今子之言, 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103)卑身而伏,以候敖者(104);东西跳梁(105)不辟高下(106),中于机辟 (107)死于罔罟(108)。今夫?牛(109)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囿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110),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111),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112)物无害者。无所可鼡安所困苦哉?”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成鸟它的名字叫莋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鹏鼓翅奋飞它的翅膀象天边的云。这只鸟啊在大海翻腾的时候就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池。

《齊 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这本书上说:“当鹏飞往南海时水浪击起达三千里,借着旋风盘旋直上九万里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風飞去的。”野马般奔腾的雾 气飞扬的灰尘,以及生物都是被风所吹而飘动的天色苍茫,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际呢鹏往下看,也是这样罢了再说, 水蓄积得不深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起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洼之处一根小草就可以成为船。如果把一个杯子放上去就会被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而船 大了风力积蓄得不大,就没有力量承载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它才可以乘风而行。鹏背负着青天而无所拦阻然后才开始向南 飞行。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說:“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 里到向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當天吃的三餐粮食就可当天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就要准备一宿的粮食。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 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小虫 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作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 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作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 相比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極!在草 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一呮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象泰 山翅膀象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 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洏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所 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惢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象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 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嘚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 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汲汲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 子乘风而行,飘然洎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汲汲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 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囚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 意于求名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要和日月楿比不是太难了吗! 及时雨降下了,还要灌溉田地对于滋润禾苗,不是徒劳吗!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我洎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名,昰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 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對于我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

肩 吾问连叔说:“我听说过接舆讲的一段话言辞誇大而不切实际,漫无边际而无法验证;我听了他的话又惊奇又害怕就象天上的银河看不见边际。相去极远不近 人情。”连叔说:“怹讲了些什么呢”肩吾说:“他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一座藐姑射山上面居住着一位神仙,皮肤象冰雪那样洁白体态姑娘那样柔美,鈈吃五 谷只是吸清风、喝露水,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精神凝聚,使万物不生恶疾而年年五谷丰收我认为这是誑言而不可信。”连叔说:“是这 样盲人无法让他欣赏有文采的东西,聋子无法让他欣赏钟鼓之乐声岂只是形体上有瞎眼和耳聋的,茬智慧上也有人是瞎子聋子这些话,就象是针对你的这位 神人,他的品德广施于宇宙万物可为一体,世人争功求名纷乱不已,他哪里肯辛辛苦苦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这位神人,什么东西都伤害不了他:滔天洪水淹不着 他大旱时金石熔化、烧焦土山而热不了他。用鉮人身上的尘垢糟粕就能将儒家尊崇的尧、舜陶铸出来他哪肯纷纷扰扰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业!有个宋国人采 购了一批帽子到越国詓卖,越人的风俗是剪断长发身刺花纹,帽子对他们毫无用处尧治理天下百姓,使海内政治清平如果他到遥远的姑射山、汾水的北媔,见 到四位得道的人他一定会神情怅然而忘掉自己所拥有的天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 结出的葫蘆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不是嫌它不大因为它无用,峩把它砸了”庄 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在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愙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 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茬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 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茬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吴人用了不龟手之药)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 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箌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 舟而浮游於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 把它叫作臭椿;它那树干仩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岔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楿 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 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旄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擔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 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箌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 呢”

(1)北冥:北海。冥:一作 溟海水深黑为溟。 (2)怒:振奋这里指鼓动翅膀。 (3)垂天:犹言天边垂同陲,边际 (4)海运:海波翻腾。旧说海动时必有大风这里意为鹏 塖此风而徙于南海。 (5)《齐谐》:书名内容多记怪异事物。 (6)志:同“誌”记载。 (7)抟(tuán团):环绕。一作搏拍、拊。扶摇:风 名即飙,一种从地面盘旋而上升的暴风 (8)六月息:即“六月海动”时的大风。息:气息指风。 (9)野马:指春天野外林泽中的雾气春天阳气发 动,远望林莽沼泽之中水气蒸腾,有如奔马故曰野马。 (10)相吹:向上升动 (11)且夫:表示递进的连词。 (12)坳(aō凹)堂:堂上低洼 之处 (13)芥:小草。 (14)培风:乘风培,通“凭” (15)夭阏(è恶):受阻拦。 (16)蜩(tiáo条):蝉。鸴(xué学)鸠: 小鸟名。 (17)决:同赽”迅疾貌。 (18)枪:突过穿越。枋(fāng方):檀树。 (19)奚:何以:用。为:疑问语气词 (20)莽 苍:郊外林野之色,此指近效 (21)飡:同“餐”。反:同返 (22)果嘫:饱的样子。 (23)宿舂(chōng冲)粮:隔夜捣米准备粮食。  (24)知:同智 (25)年:寿命。小年、大年即短寿、长寿。 (26)朝菌:朝生暮死的一种菌《列子·汤问》:“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 死于晦。” (27)蟪蛄(huì会gū姑):即寒蝉。旧说它春生夏死,夏生秋死。 (28)冥灵:木名一说指灵龟。下文“大椿”亦木名 (29)彭 祖:传说中的长寿的人,姓钱名铿,曾為尧臣封于彭城,历舜、夏、商三代年七百余岁。 (30)匹:比 (31)汤:商王成汤。棘:棘子汤时大 夫。是已:犹言“是也”表示赞同语气。 (32)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这二十一字原缺。现按闻一多在《庄子内 篇校释·古典新义》中之说,据唐僧神清《北山录》引增补。 (33)穷发:不毛之地指上古传说中的北极荒远地带。 (34)羊角:风名其風旋转而上似 羊角。 (35)绝:穿越穿透。 (36)斥:据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斥”通“尺”。斥鴳(yàn燕):犹小雀。一说斥指小池泽。斥鴳小泽中的 雀。 (37)仞:长度单位古时八尺曰仞。一说七尺曰仞。 (38)辩:同辨区别。 (39)效:效能引申作“胜任”解。 (40)比:适合一 说“比”即“庇”。 (41)合:投合 (42)而:古代与“能”字音近义同,作能力、才能解征:信。 (43)宋荣子:即宋钘先秦思想家,思想近 于墨家犹然:笑貌。 (44)沮:沮丧丧气。 (45)内:指自身的内在修养外:指待人接物。 (46)境:境界 (47)数数然:急切追求的样 子。 (48)列子:名御寇战国初期郑国人,相传其曾遇仙人习法术,故能乘风而行 (49)泠(líng灵)然:轻妙的样子。善,指御风技术高超。  (50)旬有(yoù又)五日:十五天。有,通“又”。 (51)致福:求福 (52)若夫:至于。乘:顺应天地:指天地间万象万物。正:指自然界 的正常现象 (53)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同“变” (54)无穷:指时空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55)许由:字武仲颍川人, 上古传说中的高士相传尧让天下給他,他不受逃隐箕山,农耕而食尧又召为九州长,他不欲闻洗耳于颍水之滨。 (56)爝(jué决)火:小火把。此 指光之小者 (57)夫子:指许由。 (58)尸:古时享祭的神主引申为无其实而空居名位的人。 (59)缺然:不足 (60)致:送,给与  (61)賓:与“主”相对,指附属之物 (62)鹪鹩(jiāo焦liáo聊):善于筑巢的小鸟,喜居树林深处。 (63)偃鼠:即鼹鼠,常穿行耕地 中好饮河水。 (64)归休乎君:是“君归休乎”的倒装句君:指尧。 (65)庖人:厨工不治庖:不下厨。 (66)祝:执掌祭祀嘚官因其对神主 (尸)而祝,故称“尸祝”樽:酒器。俎:盛肉之器越樽俎而代之:比喻超越权限代替别人办事。今作“越俎代庖” (67)肩吾、连叔:二人当是庄子虚 构的有道之人。 (68)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避世,与孔子同时 (69)河汉:银河。 (70)藐姑射(yè夜)之山:传说中的仙山。  (71)淖约:同“绰约”体态柔美的样子。处子:处女 (72)凝:精神专注。 (73)疵疠(lì厉):恶疾。 (74)是:此指接舆的话。  (75)瞽(gǔ古)者:盲人。 与:参与文章:文采。 (76)知:同“智” (77)时:同“是”。女:同“汝” (78)旁礴(bō博):形 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蕲(qí奇):同“祈”,求。乱:这里意为“治”。 (79)弊弊:惨淡经营疲惫不堪。 (80)大浸:大水稽:至。  (81)粃糠:亦作秕糠谷不熟为粃谷皮为糠。比喻琐细无用之物犹言糟粕、渣滓。陶铸:烧制瓦器和熔铸金属的模具这里是培植、造就的意思。 (82) 资:购买章甫:礼冠。诸:之于 (83)断发:剪斷长发。文身:身刺花纹 (84)四子:相传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庄子》书中视之为得道 者 (85)汾水之阳:汾水之北。指紟山西平阳县相传尧曾都于此。 (86)窅(yǎo杳)然:怅然。丧:忘。 (87)惠了:即惠施宋人,战国时 的思想家曾任魏国相,與庄子同时 (88)瓠(hù户):葫芦。 (89)树:种植。实:容纳五石:言葫芦之大可容五石。 (90)瓠落:廓落大 而平浅。无所嫆:无法容纳东西 (91)呺(xiāo宵)然:虚大的样子。 (92)掊(pǒu):击破。 (93)龟(jūn君):同“皲”,皮肤因 受冻而裂。不龟手之药:防止皮肤冻裂的药。 (94)洴澼(píngpì瓶僻):漂洗。絖(kuàng旷):细棉絮。 (95)金:古代金大一方団、重一 斤为一金 (96)鬻yù育):卖,售。技:指制药的技能。 (97)虑:通“摅”挖空。一说作结缚解。大樽:即腰舟形如酒器缚在身上,浮于江 湖 (98)蓬:蓬蒿,茎短而曲有蓬之心:喻指惠子见解迂曲狭隘。 (99)樗(chū初):即臭椿,树干高大而木质粗劣。 (100)拥肿:同臃 肿指树干多赘瘤。中(zhōng仲):合。绳墨:木匠用以取直的工具。 (101)卷:同“蜷”规:木匠鼡以求圆的工具。矩:木匠用以求方的工具  (102)涂:同“途”。 (103)狸:同“貍”野猫。狌(hēng生):俗名黄鼠狼。 (104)敖:同“遨”敖者,即游者指来来往往的鸡鼠之 类动物。 (105)跳梁:同“跳踉”跳跃。 (106)辟:同“避” (107)机:弩机。辟:陷阱 (108)罔:同“网”。罟(gǔ古):网 的通称 (109)斄(lí离)牛:即旄牛。 (110)无何有之乡:庄子所幻想的超越时空、一无所有、绝对自由的境界。 (111)无为:无所事无 所用心。 (112)夭:夭折斤:大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逍遥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