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光年间景德镇窑变釉豆青釉盘值多少钱

嘉庆、道光时期瓷器鉴定要领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3、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4、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5、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6、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7、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8、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0、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一、嘉庆时期瓷器的概况

    嘉庆一朝,景德镇御窑厂己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上处于因循守旧的状态。乾隆皇帝虽然已经逊位,但仍以“太上皇”的地位威懾朝政。因而,嘉庆初年御窑厂的烧制不过是乾隆瓷的延续;其造型式样。图案等,均因袭前朝旧制,不敢僭越,因而有“乾、嘉窑”之说,而品种和数量卻己远远不及乾隆盛世。嘉庆晚期瓷艺渐趋低下,没有什么突出的创新之作。

嘉庆瓷器的造型,较前朝无人的变化,如官窑中的玉壶春瓶、蒜头瓶、赏瓶、灯笼樽、石榴樽、多穆壶、月牙罐等,几乎与乾隆同类品一样,不看款识就难以区分。有的粉彩器上,甚至仍写乾隆御题诗句。前时所盛行的双耳瓶、各式壁瓶、方胜式瓶、人抱瓶、香插等,此时仍在烧制。祭、法、供器类亦多,以后则少见。一些精细的作品仍具乾隆时的规范;后期的器型,则相形见绌。乾隆时期独创的一类奇巧华丽的观赏品,如昙花一现,至嘉关时已经极为少见。但传统类及前时创烧的新品种卻基本延续下来,其胎釉和青花、粉彩的色调及一色釉品种,大都仍保持着乾隆时的风貌。乾隆时常见的广彩、各种色地及轧道工艺的粉彩和瓶、樽类颈部加耳装饰,嘉庆时依然流行。粉彩中的百花铺地器仍保持着昔日的风貌。官、民有各型的餐具类和盖碗、茶具类,也大量烧造,并成为晚清时的主要品种。外销瓷的汤罐、温盘、面盆、盖盒等,较雍正、乾隆时为多。汝、官、哥类仿古品种仍有烧制,但较之昔日宏伟的场面和规模,己不可同日而语。

官窑器中出现帽筒,渐次取代了以前的圆球形带座帽架,有的器身还有镂孔装饰。此类器,延续制作至晚清、民国时期。官窑五彩器中仅保存下传统的龙凤碗和月令花卉杯。这时开始大量烧制的薄胎盘、碗、杯、碟类。胎体轻薄,绘工细腻,纹饰以名胜天然景物为主。如“西湖十景”、“长江十景”、“洞庭十景”等等;也有的绘耕织图和九狮图。前朝士大夫阶层所喜好的小文玩类,如文具小九件及扳指、鼻烟壶等,此时仍然大量制作,十分流行。

    嘉庆早期官窑器虽少。卻较为精致,大器也很规整,与乾隆器相同。民窑器则相差很远,至于小件器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因嘉庆后期的风格道光时的风格相近,故而传统的习惯上又有“嘉、道窑”之说。

此时,盛行各种堂名款识,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署款。它们多见于文具、餐具、祭器之类。

嘉庆时期瓷器的造型,基本沿袭乾隆一朝,无甚创新之作。其前朝的风格接近于乾隆时期,如官窑的粉彩仕女歌舞或进宝图大瓶、粉彩撇口瓶、双耳瓶、盖碗、海棠洗、青花或绿地粉彩开光的茶壶等,其器型、纹饰、色彩均与乾隆同类器极为相近,但从总体上看,工艺技巧己经见拙,造型不及前时秀美与比例协调。后期器物的纹饰,如纹彩九龙纹、狮纹与青花寿鸟朝凤、丹凤朝阳、凸花狮球等,风格又与以后道光时期类同。人物图案的圆器类,器型歪斜,工艺欠精,彩料粗糙,色调漂浮,纹饰更是尤如贴花般呆滞。

    帽筒——呈圆柱形高筒状,官窑器有黄地云龙镂孔装饰,器里和底部施有绿釉。清代帽筒最早见于此时,以后延续至民国时(民国时作为民间的陈设物,大都是成对烧制)。

    面盆——器壁较康熙、乾隆时的平底折沿式浅盆略有增高,也有的同于乾隆时较高的收底式;以后乃至清末,皆按此较高器型制作。器种有粉彩器,常绘缠枝莲、勾莲牡丹、婴戏、仕女、山水等纹饰,色彩略显深重。

    烟壶——官窑器造型仍沿袭乾隆时的式样,但绘工及施彩均显粗率。如官窑款的紫地开光灵芝天竺图案(此图案自雍正开始,乾隆、嘉庆时较多用)的粉彩器,工艺虽然比乾隆时的逊色。民窑器物更显粗俗。其他青花、彩器、素彩釉的各种小件文玩品,皆如此。

    茶具——有壶、碗、洗等,以盖碗为多。有嘉庆官窑款的茶壶、盖碗和洗,器上书有乾隆御题烹茶诗。署“嘉庆丁己”(嘉庆二年)的青花器与红彩器,均同于乾隆时同类器。洗有椭圆、海棠、菊辨式,器壁较矮浅,底有四小足。见有青花、紫地和绿地粉彩器:其紫地者开光绘有瓜碟、百子图等,绿地者通常绘葫芦纹饰或开光题诗句等。

    食盒——器型较多,盘、碗、杯、碟、池、罐、温锅、勺、匙俱有。胎有厚薄,工艺有精细和粗糙之分,精细的多加金饰,其中以彩器为上。锦纹轧道和器里施绿釉的工艺较乾隆时盛行,并影响到晚清成套的民窑制作。纹饰常绘仕女、花卉、比之后来各朝,制作可谓精细。

    雕塑——此时,各种人物抱瓶式香插、太平像及宗法器的瓷雕,与乾隆时大体相同。但民窑的佛像和人物雕塑,卻外形简陋,线条生硬;尤其是观音像,头呈方额,面部失神,施彩浓厚黯涩,工艺粗率,己完全失去了前朝唐英监制时的圆润清秀风采。

    镂雕大盘——器型同于乾隆时的折沿大盘,折边处也以镂孔成连环式样;粉彩器常以紫地。绿地绘勾莲纹,底施豆辨绿釉,署红彩篆书官窑款识,制作颇为精细。

    嘉庆瓷器纹饰,大体沿袭乾隆时期的风格,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刻、印、划、镂雕、贴塑等工艺技法也同于前朝,但不及前朝的细致工整。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蝶绵绵(象征福寿绵长,三叶(福寿三多)、百子龙灯、榴开百子、缠枝莲“寿”、“喜”字等寓意吉祥的纹饰外,还有大量的以凤凰、鸳鸯等表示君臣、父子、夫妇等封建伦理关系的图案。

云龙、双龙、夔龙、龙凤、夔凤、双凤、云蝠、蝙蝠、狮球、虎、鱼、天鹅、菊花、桃蝠、鸳鸯卧莲、八仙、三星、山水人物、十六子、仕女婴戏、御窑厂全景、瓜蝶、花蝶、三果、寿桃、石榴、葫芦、白竹、菊石、松石、竹石芭蕉、折枝果、百花、灵枝、葡萄、皮球花、荷花、十二花神、十二月花卉、梧桐、牡丹、缠枝牡丹、团菊、团花、云头朵花、折枝花、莲花、云头、冰梅、暗八仙、万寿无疆、佛日常明、福禄寿吉祥语、诗句、梵文、锦纹等。

    青花——与乾隆时类同,青花色泽大部分仍然稳定,但部分器物中己出现暗淡漂浮的现象。纹饰层次欠清晰。釉面稀薄泛青,民窑器更是如此。

青花釉里红——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釉里红色不及乾隆时鲜艳,青花时有晕散。

    五彩——有承袭前朝旧制的撇口式五彩凤碗,还有单一的月令花卉杯,一直沿袭制作至清末宣统时期,规格、纹饰各朝均同。

嘉庆官窑抹红地描金五彩婴戏大碗,仅摹仿康熙的五彩器,其造型源于明代正德青花婴戏碗,彩色鲜艳,给画生动,颇似康熙时的同类器,堪称嘉庆五彩仿古精品。

    斗彩——见于《清档》记载,又称作“五彩”。其中的花卉扁瓶、瓜蝶罐、鸳鸯碗、宝相花盘、寿桃盘,器型、彩色、图案纹饰等均同于前朝,并沿袭制作至宣统时期。

    琺瑯彩——雍正和乾隆时的如意馆精作,此时已经停烧,仅见珊瑚红地琺瑯彩花卉小碗,景德镇所制被称为“洋彩”的一类,有洋黄釉地洋莲碗,开光山水、花卉、三羊开泰的洋彩盘、碗等。

粉彩——嘉庆时,粉彩器仍为主要的品种,并能保持乾隆时的风格。前时多见的“百花不露地”(俗称“万花锦”)装饰仍然采用,并有发展为金地百花的。“万花锦”的器物,见有纸槌瓶、罐、杯、碗等。粉彩的轧道技法,一直沿用至光绪时,以后则少见。轧道的工艺,越来越不及乾隆时精致规整,民窑尤甚。粉彩器里和器底仍多施豆辨绿釉,色泽比乾隆时的逐渐深重,并欠匀净。此外,白地粉彩器较少,一般均带色地,绘工尤显板滞。绘有三叶、佛日常明的碗和八宝杯、盘之类,沿袭制作至光绪时期,它和称作洋彩的洋黄釉地洋莲碗及山水、花卉盘类,都成为传统的品种,规格、纹饰等均同于乾隆时期。

    嘉庆以后的瓷器,色彩品种减少,釉面稀薄,不够匀净,彩色厚薄不一。较前时厚者色重;薄者浅淡。

    前时大量烧制的冬青釉粉彩器,嘉庆时仅见圆珠形罐。民窑器中,则常见瓜蝶纹的圆形罐和盘、碗等。

单色釉——冬青、红、蓝釉及茶叶末釉、炉钧釉、窑变釉、均与前朝大致相同,茶叶末釉稍欠滋润;器型较前朝的呆滞,其中以绶带葫芦瓶最为典型。

    前朝胎体仍和乾隆时相近,器型制作规整;尤其是民窑圆器,常常与乾隆时的同类器相混。嘉庆后期,胎体渐趋粗糙,厚薄均有,薄胎器的质量则同于道光时期,以指轻叩,其声脆靈响亮。

    嘉庆前朝釉面,仍能保持乾隆时的细润特点。但小件器物较之乾隆时己有显著区别,施釉稀薄,釉面泛青,光润不足,常有波浪现象。

?老李古董古玩艺术品交流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耳。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

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橄榄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瓶的一种式样。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故名。系仿汉代铜瓶式样,宋代始烧,明清景德镇窑常见,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棒槌瓶——瓶的一种式样。口沿外翻,直颈,丰肩,腹似直筒状,圈足,造型似洗衣用棒槌,故名。宋汝窑创烧,清代康熙景德镇窑亦有烧造,品种有青花、

油锤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天球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象腿瓶——瓶的一种式样。广口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柳叶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一侧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系宫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见。

转心瓶——瓶的一种式样。外瓶腹际镂孔,腹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拨动上瓶瓶口,内瓶即转动,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出戟尊——尊的一种式样。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无挡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短颈,圆腹,圜底,造型似鱼篓,故名。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尊的一种式样。系从波斯传入的器形,口、底似壁,上下直通,呈筒状,器身上写有阿拉伯文。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烧制,清代康熙、雍正仿烧,多为青花。

鱼篓尊有青花鱼篓尊,清代雍正所仿竹编鱼篓尊,有各种单色釉,造型逼真。

石榴尊——尊的一种式样。唇口外卷,短颈,圆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故名。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始烧,品种有青釉、窑变釉、茶叶末釉

太白尊——尊的一种式样。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釉最著名,晚清仿制质差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罗卜尊——尊的一种式样。亦称“莱菔尊”。小口外撇,颈细长,丰肩,肩下渐收,底内凹,器形似罗卜,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多见烧造,以豇豆红居多,也有天蓝釉、豆青釉。清末民初仿品尤多。

苹果尊——尊的一种式样。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牛头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器形似牛头,故名。据记载,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清代乾隆时流行,品种以青花为多

百鹿尊——尊的一种式样。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制,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天字罐——罐的一种式样。口大,短颈,圆肩,腹略收,浅圈足,底部青花楷书“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为斗彩器,系宫廷用瓷。

日月罐——罐的一种式样。直口,短颈,削肩,鼓腹,浅圈足,肩部凸雕对称半圆形装饰,象征日月,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祭红釉、东青釉多见,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

将军罐——罐的一种式样。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

唾壶——壶的一种式样。卫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颈,鼓腹平底。三国时吴、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宋代龙泉窑、定窑亦烧造,造型有所变化,上部洗口增大,浅圈足。

盘口壶——壶的一种式样。盘口,有颈,四系或六系,鼓腹平底。东汉至唐盛行的一种青瓷制品。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盘口加大,颈由短增长,腹部由圆发展到椭圆,系由环形演变为桥形,后又变成条状。

鸡头壶——壶的一种式样。以壶嘴作成鸡首状,故名,始见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有变化。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鸡冠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因壶的顶部很像鸡冠,故名。扁体,下腹部肥硕,上部有管式短流。产地在辽宁省的阿鲁科沁旗、赤峰及辽阳等地,品种以黄釉、白釉及绿釉居多,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

皮囊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烧制,故名。扁体,直身,下部丰硕,短流,壶两侧随形起线,颇似缝合的皮革痕迹,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产地在辽宁及内蒙,品种以白釉、绿釉居多。

凤头壶——壶的一种式样。因壶口部似凤首,故名。凤头形壶盖,束颈,腹部微硕,下承以喇叭形高足,一侧有流,另一侧一般附以直立的龙形柄。唐代创制,品种有三彩、白釉及青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银器凤头壶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国的传统风格,极为别致

提梁壶——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故名。宋代耀州窑创制,明、清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穿带壶——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椭圆腹,器物的下部两侧各有长方形穿孔,与肩部两侧的双贯耳两两相对,可以穿带提携,故名。唐代已见有,宋至清代继续烧造,品种有白釉、青釉、红釉等。

僧帽壶——壶的一种式样。宝珠形纽盖,鸭嘴形流,短颈,鼓腹,圈足,一侧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来影响的器型,始于元代,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明永乐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有白釉、红釉等品种

贲巴壶——壶的一种式样。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背壶——壶的一种式样。鸡心钮盖,小口,短颈,壶体圆形,腹部一侧隆起,中心部位凸脐,一侧扁平,肩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穿带背起,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晾德镇窑已有烧制,品种有青花、白釉。清代有仿制。

梨壶——壶的一种式样。宝珠钮盖,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明初始见,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梨壶是典型作品,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

鼓钉洗——洗的一种式样。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桃式洗——洗的一种式样。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

双鱼洗——洗的一种式样。板沿口,浅腹,圈足,洗心有凸出的双鱼装饰,故名。宋、元龙泉窑盛烧青釉双鱼洗。

虎子——一种盛器。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东汉时出现,六朝时墓葬中常风见,均为青釉。

辟邪——一种文房用具。辟邪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狮而有翅翼,能驱邪。青釉辟邪造型似狮而有翅翼,背部立有小圆管,可注水。两晋墓葬中出土青釉辟邪较多。

军持——一种佛家用水瓶。原是印度语“Knudika”的译音,又译作“君持”、“君雅迦”等,意思是“水瓶”,为佛家饮水或净手之器。喇叭形口,直颈,扁圆腹,肩一侧有一个上细下粗的流,壶口与注口均有盖,便于保持卫生。军持始于唐,盛行于宋元,福建沿海地区瓷窑大量烧造,明清时景德镇窑亦有烧造,品种有青白釉、青花及五彩等。历代产品大多外销。

花浇——一种浇花用具。明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花浇大口,粗颈,圆腹,一侧有曲柄。清代雍正时造型有所变化,口部作窄流,细颈,浅圈足。品种见有青花。

花觚——一种陈设瓷器。系仿古青铜器式样,侈口外撇呈喇叭状,长颈,腹部微鼓,广底。明清景德镇窑均有烧制,品种有青花、五彩、古铜彩等。宜兴窑、德化窑烧制有紫砂、白釉花觚。

渣斗——一种日常用具。因用来专门盛放兽骨鱼剌等渣滓,故名。敞口,鼓腹,圈足外撇。晋代开始制作,品种有青釉和白釉等。

象生瓷——以动植物形象为造型的捏塑瓷,故名,明清之际,江苏宜兴窑制作有象生紫砂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石榴、花生、桂圆、螃蟹、海螺等象生瓷,形态逼真,艺术价值很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景德镇窑变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