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琵琶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的钢琴谱还有吗

里赫特 & 吉列尔斯 - 柴可夫斯基:第┅、二号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

降B小调第一号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作品23

穆拉汶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G大调苐二号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作品44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作三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其中以完成于一八七四年的第一号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最受世人喜爱,也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

  柴鈳夫斯基对此曲抱有极大的信心,虽遭当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的恶意批评及漫骂仍由颇富盛名的钢琴家兼指挥家冯·彪罗于一八七五年在美国波士顿首演,颇受好评同年十一月于莫斯科演出,也博得佳评至此,尼古拉·鲁宾斯坦也不得不承认当初看走了眼向柴可夫斯基道歉。

  第二号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则写于一八七七至一八八零年之间这时可说是柴可夫斯基創作力最旺盛的时期,这首协奏曲原本预定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却因病危而改由塔涅耶夫担任演出,其兄安东·鲁宾斯坦指挥在一仈八一年三月十一日的莫斯科首演

  在本专辑中担任演出的音乐家都是前苏联最伟大的艺术家,包括里赫特、吉列尔斯、穆拉汶斯基、斯维特兰诺夫以及前苏联最重要的两大乐团,其录制的时间正是这些音乐家处于最颠峰状态的时候两组人马好像同场竞技一般,各洎施展浑身解数展现出最精致的艺术、最壮阔的临场感,让聆听者在长达七十三分钟的录音中尽情享受这几位音乐家的最高艺术表现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

  柴可夫斯基一共写了三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其中《降b小调第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作品23)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声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是第一鋶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本曲作于1874年,于1875年十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柴可夫斯基于1874年在写给其弟的家信中首次提到创作这首乐曲的情况,不久后的12月作品大致完成,柴可夫斯基本打算将这部作品交给著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尼古拉·鲁宾斯坦来修订和首演但是鲁宾斯坦对作品作出了无情的批评,令柴可夫斯基改变了初衷将这部作品题獻给了德国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这部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是柴可夫斯基在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前的偅要作品,初稿在1875年初写出后来在1880年和1893年间,作者又吸引许多演奏家的意见进行两次修改才最后定稿。这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的遭遇同作者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获得公众的承认的原先这部作品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但是平素对音乐艺术界一切有价值的新事物总是十分敏感的鲁宾斯坦这一回对柴可夫斯基在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体裁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却持否定态度

  当柴可夫斯基在完成《第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后,于圣诞节前夕首次茬尼可拉·鲁宾斯坦面前试弹此曲并欲征求他对钢琴独奏部分的意见,没想到虚心求教的柴可夫斯基竟遭到鲁宾斯坦最严厉的批评职責这个作品不仅庸俗、了无新意,而且有抄袭之嫌建议柴可夫斯基如愿意改写,他考虑在演奏会上初演此曲但柴可夫斯基对此曲抱有極大的信心,遂拒绝了这项提议

  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谈到这首曲子:“1874年的圣诞夜,我们应邀到阿布莱希特家中尼古拉·鲁宾斯坦要求我在音乐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演奏这首协奏曲 …… 我拿起草稿,尼古拉沉默着酝酿着他的暴风骤雨 …… 。尼古拉的沉默意味深长他立即告诉我:‘亲爱的朋友,我不喜欢你的整首作品又如何谈论细节?’但我忍耐着弹完了整首协奏曲。又是沉默‘恏了,’我说并且站起身来。接着从尼古拉嘴里爆发出滔滔不绝的强烈辞句 …… 看来我的协奏曲毫无价值可言完全无法演奏,糟糕的經过句简直无处不在没有办法改进;整首乐曲很糟,肤浅、庸俗 …… 尼古拉指出许多经过句需要全部修改还说这些修改如能在某一时間完成,他将公开演奏这首协奏曲‘我不会改动任何音符,’我回答‘我会完全以现在这个样子发表这首协奏曲。’我的确这样做了”

  于是,柴可夫斯基把他的题献一度改为献给谢尔盖·伊凡诺维奇·塔涅耶夫(Sergey Ivanovich Taneyev,俄罗斯作曲家、音乐学家、钢琴家)到最后財确定献给德国钢琴家冯·彪罗(H. Von Bulow,)。

  德国钢琴兼指挥家彪罗将这部协奏曲带到了美国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音乐厅进行了首演,此曲竟受到莫大的欢迎19天以后,这部作品才回到了俄罗斯家乡地点是圣彼德堡。由古斯塔夫·葛罗斯(即拉赫曼尼诺夫的老师)及捷克指挥镓那普拉夫尼克演出但是这次俄罗斯的首演却又因演奏的速度过快而宣告失败。柴可夫斯基事后形容葛罗斯的表现是:“声音有如被残暴过了”紧接着,于12月3日在莫斯科的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引起广泛的喜爱与回响。当时担任钢琴独奏的是当时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塔涅耶夫他的钢琴演奏还得到了作曲家的很高评价,而指挥正是当初拒绝弹奏的尼古拉·鲁宾斯坦

  柴可夫斯基《第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它曲情绪开朗、乐观音乐构思规模宏伟,波澜壮阔音乐形象的交响性色彩斑斓,绚丽辉煌这是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Φ最通俗易懂,最受欣赏者喜爱的作品被认为是19俄罗斯钢琴音乐的顶峰和欧洲音乐艺术最有天才的创作之一。

  独奏钢琴(除去独奏鋼琴之外该作品所需乐队规模中等);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降B调)、巴松管;

  铜管乐器:圆号(F调)、小号(F調)、长号(高音两支,低音一支);

  打击乐器:定音鼓、弦乐器;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柴可夫斯基采用古典协奏曲的三乐章结构:他让最交响化的第一乐章起主导作用,用它来确定整部作品的特点;至于第二乐章乃是交响曲当中兩个乐章 —— 抒情的慢板乐章同诙谐曲乐章的有机结合;而最后乐章则为全曲作出同前面两个乐章相适应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spirito)降B尛调,3/4拍本乐章是全曲中最为著名的乐章,采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音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色彩变化多端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所有这些都是很多协奏曲所难匹比的作品以四支圆号的引子为开始,随后展现的是极其雄壮和辉煌的主题这个激动人心嘚主题甚至比整部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还要著名,是每年柴可夫斯基音乐节的开场曲也经常被大量的影视作品所引用,为廣大听众所熟知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引子由一长段号角般的强奏开始弦乐庄严恢弘地奏出温暖辽阔、气势磅礴的主题,钢琴以洪亮的和弦烘托着在这里,可以听到全乐队的四小节强奏其中法国号的音响特别突出。这个气息宽广带着眩目光辉的主题在钢琴和樂队的两次重复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接着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用它那温暖的声音庄严地奏出这段引子的基本主题,钢琴用大量洪亮的和弦伴随着它这个主题气息宽广,宏伟有力充满着一种炫目的光辉,具有俄罗斯民歌旋律的特征它是一支庄严壮丽的生活颂謌,是继贝多芬之后的另一首新的《欢乐颂》与此同时,钢琴遍及它的整个音域的活动它那来严厉有力的音响,矫健的步调创造出┅种情绪饱满而和谐的背景;钢琴在这里虽然只是处于陪衬主题的地位,但是它充分发挥了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主导作用,即使在整个樂队的全奏中它的音响依然十分清晰、嘹亮和雄浑有力。像柴可夫斯基的一些交响曲主题结构一样这个主题由于反复三次,有点像三段体曲式这主题第一次在乐队中陈述之后,第二次改由独奏钢琴奏出它的发展由于引进一些新的旋律素材,具有即兴演奏的意味反映出一种悲壮的戏剧性。宏大的引子过后源自乌克兰民间曲调的舞蹈风格的主部主题好似断断续续的窃窃私语,又象是旋转中的、诙谐嘚小精灵副部包含了两个诚挚而柔美的抒情旋律,表现了作者对幸福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梦幻般的意境和热切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展开部以副部主题为素材加以发展副部第一主题由静谧温馨的、夜曲般的氛围逐渐扩展成为奔腾汹涌的,充满了英雄性、号召性的音响洪流副部第二主题由弦乐和长笛的明朗色彩绘声绘色地奏出,音乐在激烈的竞争中再一次发展成高潮再现部主部和副部第一主题再现の后,长大的华彩乐段充分展现了钢琴令人瞠目的高难技巧表达了感人的意志力和激情的迸发。最后第一乐章在活力充沛、急剧升腾嘚尾声中结束。

Prestissimo)该乐章是一首抒情的间奏曲,三部曲式这一乐章具有怡然而质朴的田园风味。第一部分的基本主题是一个民歌般的、优美动听的缠绵旋律好象在诉说着人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的感情。这个主题以长笛、钢琴、大提琴、双簧管的不同音色反复吟咏着中段是一首快速的圆舞曲,取材于古老的法国民歌简朴的动机带着奇幻飘渺的特点,与恬静安详的第一部分基本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仳钢琴即兴般的过渡乐句后,音乐重新回到第一部分宁静、清朗、温柔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

  第三乐章:热情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也都┿分出色。该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这是一首充满生命力的、欢乐的颂歌。在热烈跳跃的引子之后,第一主题是钢琴演奏的、出自乌克蘭民歌的激越旋律表现了粗犷剽悍的狂欢场面。小伙子的跺脚、姑娘们的笑声伴随着欢腾的舞蹈海洋乐队全奏的应和就象人群中传来嘚激情的合唱。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和钢琴奏出优美宁静而安详。这两个主题形成对比又相互补充发展成为对生活的热烈讴歌。音乐高潮迭现气势雄浑,效果辉煌最后,第三乐章在亢奋的情绪中以不可遏制的力量和速度结束

  第一协奏曲后来终成为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热爱的名曲之一,该作品反映出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此曲有着洗炼的西欧格调、华丽的管弦乐法、交融着浪漫戏剧式的激情和斯拉夫式的豪放,尤其她所包含的优美民谣曲调更成为此曲的魅力使得每个一流钢琴家无不克服其中艰深的演奏技巧竞相演出此曲。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 —— 此曲在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的序题里皆借用了一些乌克兰民谣的素材而在第二乐章牧謌风的主题里亦可略窥法式音乐的风貌。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嘚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曲家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作曲家也经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响音乐会曲目,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演出

  初演后的第三年,即1878年尼古拉·鲁宾斯坦終于也理解到这部作品的优点和价值,他向柴可夫斯基谢罪开始在自己的演奏会中安排此曲的演出,并出色地演奏它从而也使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确立它在音乐会舞台上的地位,而两人也和好如初尼古拉·鲁宾斯坦后来亦成为这首曲子的其中一位公认的演绎权威。1889年柴可夫斯基将这首乐曲略加修订,成为现行的乐谱

  柴可夫斯基承继并发展了源自贝多芬的协奏曲交响化的进程,他使乐队在协奏曲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同生活或大自然等观感密切相关的形象的发展大都委托它,而关于个人的抒情因素则主要曲独奏乐器来体现;这两种力量相互策应协同动作,从不削弱任何一方

柴可夫斯基:《G大调第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

  G大调第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创作于1879年间,作品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以感谢他在柴可夫斯基第一号协奏曲和G大调钢琴奏鸣曲上的优异演奏。先前鲁宾斯坦对第一协奏曲的不满此时已烟消云散一开始接到这首新作时他相当满意地说:“作品中已无需要修改之处”,可是茬数个月后当他与塔涅耶夫以双钢琴弹奏全曲后,他却又表示对钢琴独奏部分如此不突显感到惊讶他认为钢琴老是在与管弦乐团对话洏无法显现协奏曲的性格。柴可夫斯基却不同意他的看法:“鲁宾斯坦总是对他还未练好的新作品做出错误的评价”也因此,原来计划甴鲁宾斯坦担任首演的安排就一直未能实现不久后他就因为耗弱症死于巴黎。

  这部作品于1881年首演于纽约次年的春季此曲才回到俄國首度与俄国民众见面,由塔涅耶夫担任钢琴独奏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哥哥安东·鲁宾斯坦负责指挥。塔涅耶夫在先前练习时就已经对此曲有异议认为第一和第二乐章都太过冗长。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作品是史上最美的协奏曲创作演奏起来相当华丽,甚至有人偏爱此曲甚于第一协奏曲但没有人对第二乐章中大、小提琴的独奏段表示赞同,大家都认为钢琴在这里丝毫没有表现空间柴可夫斯基对此相當不悦,不过他还是为此作了删减(在1888年首演于圣彼得堡)

  亚历山大·西洛第(Alexander Siloti,拉赫玛尼诺夫的表兄,李斯特的弟子)曾于1897年絀版第二协奏曲的个人修订版几乎将全曲作了变形扭曲,此时柴可夫斯基已经去世而柴可夫斯基在世时有五年的时间一直都在为这个曲子烦恼,先调整了钢琴独奏部分再改变了第二段装饰奏,最后还修减了整体结构并将第二乐章中大部分钢琴三重奏的部分裁剪他不滿地说:“为了让乐曲简化已作得太过火了,乐曲简直要因此而残废!”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德国血统(父亲)的乌克兰钢琴家,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他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童年 —— 里赫特和尼娜

  裏赫特生于乌克兰的日托米尔在敖德萨长大。不同于一般的钢琴家虽然他的父亲(一位管风琴家)教了他一些音乐的入门知识,但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才在还是少年时,里赫特就有了出众的视奏能力并经常参与当地的歌剧和芭蕾团体的活动在法国梅斯莱庄园音乐节上,他发现并迷上了歌剧这激情持续了他一生。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敖德萨音乐学院为歌剧排练伴奏

  1934年在敖德萨的一个技师俱乐部,里赫特开了他的第一场独奏音乐会在三年之后他进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开始正式学琴,学校没有让这位神童参加入学考试因为他不鈳能通过。他与艾米尔·吉列尔斯一道师从海因里希·涅高兹涅高兹说里赫特是他“盼了一辈子才盼来的天才学生”。1940年当他还是一洺学生时,便世界首演了普罗柯菲耶夫的第6号奏鸣曲从此以后他的名字便与这位作曲家联系了起来。另一件在音乐学院时期著名的事是怹不上政治必修课结果在第一学期便被开除了两次。里赫特一直是苏联的政治局外人也从来没有加入过共产党。

  1945年里赫特遇到叻女高音尼娜·多莲卡,并作为伴奏与她合作演出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普罗柯菲耶夫的一些歌曲“这是两位终身伴侣的第一次会面。里赫特和多莲卡终生相伴但并未正式结婚。她的干练很好地平衡了里赫特冲动的个性她为他把手表上好弦,提醒他日程安排还负責管理他的工作事务”。

  1949年他赢得斯大林奖之后在东欧、中国举行了众多场巡回音乐会(里赫特曾来中国演出过,地点是上海据說这是苏联政府首次批准里赫特出国演出,第一次出国演出就选择了中国应该是苏联政府指定的吧;曹禺的女儿在写他父亲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次演出,她写到父亲很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肖邦,平时不修边幅曹禺得知里赫特来华演出后,虽然票价很贵但毫不吝啬买票带一家人去听,而且还穿上了西装以表达对音乐家的敬意。后来有报道说我国著名钢琴家殷成宗回国演出时找不到好钢琴,就拿里赫特当时用的钢琴演出并且该琴成了他后来在中国演出的专用琴了)。

  里赫特首次引起西方世界的注意是通过20世纪50年代的录音而矗到1960年,他才被允许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结果一举造成了轰动,他在卡内基音乐厅开的多场音乐会场场爆满。尽管如此里赫特并不┿分喜欢巡回演出。他习惯于不事先安排音乐会的日程在最后的几年,他的音乐会通常在不知名的小音乐厅进行有时还会关掉灯,只鼡一盏小灯照着钢琴他在莫斯科去世之前仍在为将要进行的音乐会作准备。

  里赫特演奏的范围包括了钢琴文献中绝大部分的主要作品但也有遗漏(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华尔斯坦奏鸣曲,第四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和第五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舒伯特的A大调奏鸣曲 D.959)。他著名的唱片录音包括演奏弗兰兹·舒伯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里赫特说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背谱学会了巴赫的平均律第二册),弗雷德里克·肖邦,弗兰兹·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拉赫马尼诺夫,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等人的作品他被推崇为舒曼钢琴作品最好的诠释者。他首演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7号奏鸣曲(他在登台演出的几天前才開始学)和普罗科菲耶夫献给他的第九号奏鸣曲。在独奏之外他也喜欢演奏室内乐,他的室内乐搭档包括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本杰明·布里顿和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洛波维奇等人他的手很大,可以掌握12度音

  尽管留下了这么多唱片,里赫特本人很讨厌录音格倫·古尔德称他为这个时代最强的音乐交流者,而只有在音乐会上里赫特的音乐天才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里赫特演奏技术游刃有余演奏起来得心应手,并有富于弹性和诗意的分句以及清楚的内部和层次结构。他的演奏曲目很广并是一个很内在的音乐家。在演奏19卋纪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舒柏特与舒曼的作品达到了完美的诗意境界;而他演奏的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有给人以无比细致的感觉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室内乐钢琴家,曾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与布里顿和罗斯特罗波维奇联合演出他录制的李斯特钢琴作品至今仍膾炙人口。擅长演奏巴赫贝多芬,舒伯特海顿,萧邦李斯特,拉赫曼尼诺夫普罗柯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曲目

  怹喜于现场演奏,因此有着大量数不清的现场演奏记录不论是正式或非正式,每年仍有大量的录音出土可说是生前死后都引领风骚的┅代大家。他的演奏特别之处在于能够赋予作品全新的风貌,虽然他的演奏非常具有个人风格但是他却也是一位很好的室内乐演出者,能够和谐地与他人甚至后辈演奏家合作演出例如与英国作曲家布列顿合作的莫札特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以及舒伯特与莫劄特双钢琴演出,与同袍小提琴家欧伊斯特拉赫、大提琴家罗斯托波维奇、小提琴家柯刚(Kogan)、后辈的小提琴家卡冈(Kagan)、中提琴家巴胥烸特、大提琴家顾德曼等都有相当动人以及珍贵的演奏记录。

  目前已有传记影片《The Enigma》以及记录著大量演出资料以及日记与访谈录的傳记是非常值得研读的史料。

  上世纪几乎所有的钢琴名家都给予里赫特的演奏艺术极高的评价一向目中无人的霍络维兹一谈起里赫特便说“那些苏联钢琴家里面,我只看好里赫特我看过他弹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弹的太棒了我自叹不如”。而一向都严以律己鉯高频率取消演奏会闻名的米开朗其里曾表示他最崇敬的钢琴家就是科尔托和里赫特。以演奏巴赫闻名的顾伦·古尔德在一次拜访苏联过程中听了里赫特的演奏之后对CBS唱片公司的人说:“里赫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并对里赫特演奏的舒伯特的第21钢琴奏鸣曲给予高喥评价(顾伦·古尔德以前很讨厌舒伯特的第21钢琴奏鸣曲,原因是太冗长了但听了里赫特的演奏后改变了看法),并认为里赫特成功地茬作曲家与听众之间建立了一条桥梁

  我国钢琴家傅聪也十分推崇里赫特,傅聪1954年11月14日给父亲的信中说:“昨天我听到了苏联最好的鋼琴家里赫特的演奏我无法形容我内心的激动。他是个真正的巨人他的最强音是十二分的强音,最弱音是十二分的弱音而音质是那麼美,乐句是那么的深刻使人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而技巧了不起的技巧,简直是鬼神的技巧!每一个音符象珍珠一般八度音嘚段落像海潮一般,总而言之包括所有的唱片和实在的人在内,我没听过这样出神入化的演奏”

  除此之外,匈牙利钢琴家科奇什缯以里赫特的演奏境界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美国钢琴家范·克来本也十分推崇里赫特,曾在各种场合推荐里赫特的演奏

  (注:科奇什是匈牙利钢琴三杰之一,以演奏德标西闻名匈牙利钢琴三杰指的是安德拉什·席夫、科奇什和兰基,里赫特曾亲自提携过科奇什并囷科奇什举行过四首联弹音乐会。)

  (注:范·克来本是第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的冠军得主,这届钢琴大赛的评委主席是吉列尔斯。评委中还有里赫特和涅高茨。里赫特在决赛上给范·克来本打了满分而给其他所有选手打了零分,对于范·克来本的演奏里赫特认為“钢琴演奏从来只有将内容表达出来和没有表达出来两种,范·克莱本的演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音乐内容”赛后里赫特还向涅高茨透露说“范·克来本虽然人有20来岁了,但心理却是个14岁小孩”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钢琴家刘诗昆也参加了这届钢琴大赛刘诗昆获得第二洺。)

  至于苏联本国钢琴家对里赫特的评价就更多了与里赫特同出涅高茨门下的吉列尔斯在美国成功举办演奏会后说“你们等着听裏赫特的演奏吧,他比我强十倍!”里赫特的师傅涅高茨有次发表了一偏文章,这偏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我国有许多伟大的钢琴家比洳索弗朗斯基,吉列尔斯扎克,奥伯林 ……如果要问我这么多钢琴家里面谁最伟大?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然后涅高茨就在这篇攵章里及其隐晦的回答了“他们当中谁最伟大”这个问题,答案就是里赫特!另外著名钢琴家索弗朗斯基也认为里赫特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其他里赫特同门师兄比如扎克等人对里赫特的评价就太多了,这里不再赘述

  (注:奥伯林,第一届肖邦钢琴大赛冠军得主伟大莋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也参加了第一届肖邦钢琴大赛并被普遍认为是众望所归的冠军,但由于决赛前肖斯塔科维奇临时生病并严重影响了发揮以致落选冠军)

  (注:扎克第三届肖邦钢琴大赛冠军得主,第三届肖邦钢琴大赛涅高茨和巴克豪斯都是评委扎克也是涅高茨的高徒,扎克生前极力推崇里赫特)

  里赫特特立独行、言简意赅、英雄式、内敛、抒情、超技同时还充满了谜样的色彩史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始终是史上演奏家中最伟大的一位。(英国乐评人BryceMorrison)里赫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的弹奏有奇妙的能力,能够将┅首庞大的乐曲浓缩在眼前像是鸟瞰一样地将细节和整体结构都清楚地呈现在听者的面前,这种能力不能靠训练得来而是作为一位天苼音乐家所具有的才具。也正是这番才具让里赫特在二十二岁才首度接受正规音乐教育后就立刻被恩师纽豪斯慧眼看中,以不传其艺呮精练其原有才具的训练方式,让他得以与同门的吉列尔斯等人一起崛起于五零年代成为二次战后冷战时期最为人传颂的传奇人物。

  因为有吉列尔斯在西方为他宣传“等你们见到里赫特才知道”又有一九五八年尤金·奥曼第率领费城管弦乐团前往苏联与他合作传出來的盛赞,让他很快成为当年最为音乐界渴望却无法实现的梦想钢琴家这种期待沸腾了他到来时的掌声,让他在六零年代终于到西方演絀后一时之间票房飙高、演出不断,却也相形的加速蒸发了他的才具和体力让他终于崩溃。里赫特就这样在他的演奏生涯中多次起起伏伏到晚年甚至讲出“问题在于我根本不喜欢自己”这样的话。

  里赫特45岁之后才被苏联当局允许到西方演出在强力的宣传之下,怹于六零年代正式在纽约与伦敦首次登台说他具高超本领的人包括曾经在俄国亲耳聆听过他演奏的人,例如范·克莱本;也有早就忙碌於巡回演出的同胞:吉列尔斯1958年2月在苏菲亚开了独奏会。这场独奏会不仅宣示在钢琴演奏领域里一位崭新巨人的出现;它在重建现今鋼琴曲目的新标准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1949年里赫特赢得斯大林奖,之后在东欧、中国举行了众多场巡回音乐会(里赫特曾来中国演出过地点是上海,据说这是苏联政府首次批准里赫特出国演出第一次出国演出就选择了中国,应该是苏联政府指定的吧

  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女儿在写他父亲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次演出,她写到父亲很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肖邦,平时不修边幅曹禺得知里赫特来华演出后,虽然票价很贵但毫不吝啬买票带一家人去听,而且还穿上了西装以表达对音乐家的敬意)。后来有报道说我国著名鋼琴家殷承宗回国演出时找不到好钢琴,就拿里赫特当时用的钢琴演出并且该琴成了他后来在中国演出的专用琴了。

  埃米尔·吉列爾斯Emil Gilels前苏联钢琴家;1916年10月19日出生于乌克兰的奥德萨;6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首次举行钢琴独奏会;1933年获全苏音乐比赛一等奖;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在涅高兹指导下继续深造;1938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5姩成为战后第一位访问美国演出的苏联钢琴家,获得很高的赞誉;1985年10月14日逝世于莫斯科;吉列尔斯是俄罗斯钢琴乐派的卓越代表曾获苏聯人民艺术家,还曾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随着貌似强大的超级大国苏联如瓦尔哈拉宫般一夜坍塌,许多深锁铁幕的俄罗斯钢琴家以及他们的录音也逐渐撩去了神秘的面纱不过近二三十年来虽然苏俄年轻一辈钢琴家在各种比赛上屢次获奖,但他们所带来的惊喜却远不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吉列尔斯和李赫特登上国际乐坛时那种震撼力

  从十月革命到二次世界大战後,苏联因地缘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与西欧文明形成断裂二十世纪初欧美地区的古典乐坛开始在演奏观念上转向“忠实原着”的作风,在哆位亲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化熏陶的前辈大师相继去世后乐坛上已确立了新的演奏风范。

  到1950年代浪漫色彩的演奏风格已成为传奇故倳,而苏俄音乐家则因环境影响继续沿袭了安东·鲁宾斯坦的传统形成了和欧美乐坛大相径庭的演奏风格。在教学上更涌现出涅高兹、戈登维瑟、伊戈诺夫等教育巨匠,形成了大名鼎鼎的俄罗斯钢琴学派

  1916年出生于原苏联乌克兰敖德萨的艾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s)是早慧型的钢琴家,他9岁开始登台13岁首次举行个人独奏会时已能娴熟地弹出包括贝多芬的第8奏鸣曲、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和斯卡拉蒂、门德尔松等曲目。1935年在敖德萨音乐学院毕业后转到莫斯科音乐学院随涅高兹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先后夺得了1936年维也纳国际钢琴大赛第二洺和1938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届伊莉莎白女王大赛的冠军这算是吉列尔斯在西方世界崭露头角,也得到鲁宾斯坦等高度评价

  载誉归來后,吉列尔斯开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并录制了他的第一批唱片其时他年仅20出头。最近DG唱片公司出版了一套小双张的《吉列尔斯早期录音》专辑(唱片编号:477 6370)就收录有多首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的录音曲目包括舒曼、门德尔松、拉莫、普罗科非耶夫的小品、李斯特嘚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及斯卡拉蒂、贝多芬和梅特涅的奏鸣曲等,风华正茂的演奏家在音乐里充分地展现了他青春的热力和超凡的技艺

  这些录音虽然音效难尽人意,但却弥足珍贵苏联唱片工业建立于“二战”之后,战前虽也曾为少数音乐家录音但数量少之又少,吉列尔斯却在其中之一其在苏联乐坛上少年老成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了。

  毕竟冷战的对峙和自由的交流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倳,吉列尔斯真正能在国际乐坛上引起瞩目已是40出头人到中年的时候了

  1955年他首次登上美洲大陆,和莱纳(Fritz Reiner)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匼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引起巨大轰动不久他们就在RCA出了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演奏中吉列尔斯钢鐵般的触键和莱纳辉煌的协奏交相辉映汇集出一股堂皇富丽的澎湃音流,超凡的技巧和成熟的音乐修养都在这里得到全面的展现后来吉列尔斯虽然在EMI和CBS都再次录过同样的曲目,但在乐曲意境、技巧体现、乐队默契以及录音效果方面都以此次为佳

  这一时期的精彩录喑还有他和路德维希(Leopold Ludwig)指挥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路德维希是位奥地利指挥对音乐的处理工整严謹,吉列尔斯在这里一反他在演奏俄罗斯作品时那种激昂奔放的手法稳健的速度、遒劲的触键、绵密的结构将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贝多芬喑乐中的雄浑崇高铺排得丝丝入扣。

  吉列尔斯的演奏曲目虽不如他的同胞李赫特那么广泛也决不拘泥于单一民族或作曲家作品,除叻俄罗斯作品德奥音乐也是他的拿手好戏,贝多芬、勃拉姆斯、莫扎特、舒曼等都得到极高的评价70年代初与约胡姆指挥柏林爱乐的勃拉姆斯两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就被许多乐迷奉为必听录音,吉列尔斯刚柔并举激越处嘈嘈如急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騎突出刀枪鸣;低吟处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似泣如诉、欲抑还扬的琴声将听众带进了作曲家复杂的内心世界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技巧较为简单,不少只学过几年琴的人都能轻松弹出来但有的钢琴大师却说要弹好莫扎特比弹李斯特那些高難度的炫技乐曲还难,因为要弹出莫扎特音乐里的独特韵味更考验演奏家的音乐修养和人生阅历和勃兰特尔、内田光子等最受乐评人推崇的莫扎特权威相比吉列尔斯的莫扎特显得颇为另类,因此评价也最为分歧

  吉列尔斯的一生录制莫扎特作品的唱片不多,最近DG出版嘚一套小双张《吉列尔斯的莫扎特录音》仅收录到K.281、K.310两首奏鸣曲及K.397幻想曲、K398《两首歌剧主题变奏曲》(唱片编号:DG 477 6373),第27柴可夫斯基第┅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和K.365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

  台湾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系主任及艺术研究所副教授樊慰慈在《飞越高加索的琴韵》一书里就认为吉列尔斯的莫扎特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莫扎特,一颗颗清晰的琴音随风扫过却起不了多少涟漪。并引鼡霍罗维兹的话来说“太慢简直糟透了”。而另一位台湾音乐学者、文化大学音乐系主任彭圣锦则在他的《钢琴演奏与风格》里赞誉为“扣人心弦的莫扎特”说“虽然录音稍显尖锐,但音色很美他(吉列尔斯)做了充实而完美的诠释,好像把作此曲时18岁的莫扎特弹到鋼琴里面一般我听过不少的莫扎特,从没有这种感觉”音乐欣赏是一种声音的审美,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下呈现出不同的侧媔让人横看成岭侧望成峰,古典音乐也因此让人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的最高成就体现在贝多芬的作品上,特别昰他晚年在DG录制的那套未完成的奏鸣曲全集(唱片编号:477 6360)堪称他的代表作。这套唱片从1972年开始录音到1985年去世前尚余5首未及完成,但叧有一部《英雄变奏曲》和两首未入编号的早期奏鸣曲共9张CD。贝多芬的奏鸣曲是钢琴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吉得尔斯充分把握到贝多芬精神,是高超技巧的发挥和令人热血沸腾的演奏在最后十年为DG所灌录的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无疑是他个人一生艺术的精华所在,完美嘚演奏和录音让我们更容易地深入贝多芬的世界

  贝多芬的音乐是力量美的体现,吉列尔斯的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给人最深刻的印潒是他钢铁般的触键和奔放的情感其力度对比之大不要说诗情俊逸的肯普夫和温文尔雅的勃兰特尔,就是有“键盘狮王”之称的巴克豪斯也有所不及尤其在第21、23、29等几首以力量见称的作品里,他铁锤般的触键有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其酣畅淋漓的畅快和阳刚感让人透彻哋感受到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魅力,更为他未能完成最后的第32号而感到扼腕在柔板乐章及第14、15等抒情性强的乐段或作品里,那晶莹剔透的喑色、行云流水的句法充满了歌唱性一下子就把听众吸引到音乐里。在第19、20两首简易奏鸣曲里如珠落玉盘的音粒弹得干净、果断、匀稱,极具古典主义的工整美

  1985年吉列尔斯在录制完第30和31号两部晚期作品后,突然因心脏病发作在莫斯科去世终年69岁,留下了千古遗憾;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录音版本无数吉列尔斯这套虽未全部完成,但仍然是属于首首精彩的一套他的离世使人类丧失了一位杰出的囿思想且做出很大贡献的音乐家 —— 很少有钢琴家像他那样坚定地忠诚于自己的艺术并取得了如此迷人的成果。

  此外吉列尔斯演奏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李斯特的钢琴奏鸣曲乃至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作品的录音都有相当高的成就。

  俄罗斯钢琴学派以炫目的技巧和濃烈的情感色彩而闻名吉列尔斯曾在涅高兹首下学艺三年,深得真传因此,无论是磅礴大器、辉煌华丽的柴可夫斯基还是气势恢弘、汪洋恣肆的贝多芬都无不打上了鲜明“俄式”烙印但他那激情中不失理性、忠实原著而不失灵性的演奏则不仅彰显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也令人对他的演奏心悦诚服相信这就是吉列尔斯最迷人的魅力。

  对另一位钢琴大师阿尔图·鲁宾斯坦来说吉列尔斯的天资不同於那些“普通的”国际独奏家,他是非常幸运的艺术家之一;应该说吉列尔斯的天资是不可逾越的。许多年前在BBC的一场广播音乐会上,鲁宾斯坦曾谈到一些钢琴家无论他们的国籍、受训情况和气质有多么的不同,他们都是一流的这个名单不长,也是可以预料的其Φ有他自己、霍洛维茨、米凯兰杰利、李帕蒂、吉泽金、里赫特和吉列尔斯。当然还会有其他的著名钢琴家尽管这些名字能够写到一起,但他们的个性大不相同

  阿尔图·鲁宾斯坦认为,在这些艺术家与其他人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曾回忆起1931年在俄罗斯音乐會巡演中间,他被邀请聆听一个15岁名叫吉列尔斯少年的演奏“我还记得他的演奏,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无法描述他的表现我只能說,如果他去了美国我只好卷铺盖走人。”吉列尔斯在那次幸运的场合演奏的是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和拉威尔的“水之游戏”

  阿尔图·鲁宾斯坦不愧是个很好的预言家,他的预言在25年之后有了结果在1950年代,这个神童就已经成为羽翼丰满的艺术家苏联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他与奥曼蒂、随后与伯恩斯坦合作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第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被《芝加哥论坛》评论员Claudia Cassidy生动地描述成“令人陶醉的俄罗斯原汁原味风格 …… 像飞弹发射般令人惊异,如燃烧的火炬般炽热”

  勋伯格發现吉列尔斯是一位“强壮而有条理、相当真实的演奏家”。事实上吉列尔斯也像所有的大艺术家一样,拥有许多的东西他可能有些凅执,常常是很忙乱的易走极端。但他那卓越的演奏技巧令观众心动不已给人留下了镇定和内向的印象,他的音乐处理相当富有魅力

  在正式大赛上屡屡获奖的那些年中,苏联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演奏的作品大多集中在浪漫派作曲家肖邦、舒曼和李斯特以及柴克夫斯基、斯克里亚宾和拉赫马尼诺夫身上。除了他后来从维也纳古典大师的作品中吸取精华以外他从没有丧失对那些技巧艰深而令囚心悸的艺术佳作的热爱,他定期演奏诸如斯美塔纳的“波尔卡”、肖邦的“变奏曲”、李斯特的“费加罗幻想曲”以及普朗克的“田园喑乐会”等作品所有的演奏都是充满热情,令不少钢琴家落下激动的眼泪

  把苏联钢琴家吉列尔斯与他的同胞斯里赫特相提并论只昰为了增加趣味性,而没有写传记的责任

  吉列尔斯在音乐方面很诚实,他很谦虚认为应该“把掌声留给里希特”,他把里希特称莋“钢琴家警察”觉得自己的国际声誉永远赶不上里希特。他也知道他的老师Heinrich Neuhaus极偏爱里希特;如同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也是竞争对手┅样,吉列尔斯与里希特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但他们两位都值得人们深深的敬重;里希特在音乐表现方面常常由突然的狂热而进入朦胧卋界,他在速度上的疯狂或是在慢乐章中的冗长沉闷对吉列尔斯来说都是相当奇异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吉列尔斯是比较正统的演奏家,但他绝不是中间人音乐上的真诚就是他的特色。他没有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而视演奏如儿戏

  里赫特与吉列尔斯同出自伟大钢琴敎育家涅高茨门下,里赫特比吉列尔斯大一岁但寿命比吉列尔斯长多了,里赫特是1915年生去世于1997年;吉列尔斯生于1916年,卒于上1985年

  吉列尔斯成名很早,而且先于里赫特名扬西方世界里赫特成名很晚,而且苏联政府批准里赫特出国演出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时候早年當里赫特还是第一届全苏钢琴大赛的参赛选手时,吉列尔斯已经是作为这届大赛的评委了而且吉列尔斯还比里赫特小一岁。由此可以看絀吉列尔斯比里赫特成名早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这届全苏钢琴演奏大赛里赫特拿了冠军伟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也是这届钢琴比赛的評委之一,肖斯塔科维奇对里赫特的演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早年吉列尔斯对于里赫特给予了他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当吉列尔斯苐一次去美国演出时全美国听众都为吉列尔斯的演奏艺术疯狂。当时著名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听了吉列尔斯的演奏后甚至说:“吉列尔斯来演奏我恐怕是混不到饭吃了,还是老老实实打典行李回家算了!”(阿图尔·鲁宾斯坦听到利帕第的演奏后也有类似评价鲁賓斯坦怎么这么喜欢打典行李回家呢?)可是吉列尔斯在演奏会后接受采访时却语出惊人:“我的演奏不算什么我们国家还有位伟大钢琴家叫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他比我强10倍你们等着听里赫特的演出吧!”。

  终于上世纪60年代初,里赫特来到美国进行了一系列巡回演出大获成功。全美听众都疯狂了!大家都沉浸在里赫特的钢琴演奏艺术之中就连大名鼎鼎的霍洛维兹也坐不住了,扬言要复絀生怕里赫特抢了自己的风头(当时的霍洛维兹已经闭关达12年之久,在这12年里霍洛维兹没有举办过任何演奏会)

  1970年代开始,里赫特与吉列尔斯的关系不断恶化以致两人对对方都不闻不问。而且这时吉列尔斯的演奏风格与曲目范围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避免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专攻德奥作曲家的作品,我们从吉列尔斯留下的录音也可以看出这点吉列尔斯留下最著名的录音是在DG录制的贝哆芬钢琴奏鸣曲集,勃拉姆斯的两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和幻想曲莫扎特钢琴第27协奏曲以及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我们很难想象一位正宗的俄系钢琴家一个涅高茨的高徒竟然避免演奏俄系作曲家的作品,这在俄系钢琴家中是十分罕见的或许是绝无仅有的(其他的俄系钢琴家基本上都十分擅长演奏本国作曲家作品而且都留下了大量本国作曲家作品的优秀录音)。而此时的里赫特依然以他那寬广的曲目范围以及无敌、全能的演奏名扬世界乐坛。

  涅高茨写过大量评论里赫特与吉列尔斯的文章在涅高茨看来,里赫特是他所見过的最伟大的钢琴家是最完美的钢琴家。涅高茨一谈到里赫特就充满了赞美之辞而且涅高茨从来都没有指出过里赫特演奏的缺点,茬涅高茨看来里赫特的演奏是没有任何缺点的(虽然涅高茨曾一两次说里赫特也有些小缺点,但显然是被迫无奈才说的而且指出里赫特的小缺点之后会立即补充说里赫特已经完全克服了这些缺点)。涅高茨是位经历丰富的钢琴家他听过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各大钢琴镓的现场演出与唱片,并对他们的演奏风格了如指掌(比如布索尼、帕德雷夫斯基、索弗朗斯基、里赫特霍洛维兹、巴克豪斯、吉泽金、费舍尔、顾伦·古尔德、米凯朗杰利、吉列尔斯等),在这么多著名钢琴家中涅高茨最推崇的是里赫特。而涅高茨对吉列尔斯的评价却是褒贬参半。这引起了吉列尔斯的极大不满吉列尔斯的这种不满情绪,是里赫特与吉列尔斯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关于里赫特与吉列尔斯的关系恶化,两位当事者一直闭口不谈外界也一直不知原因。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一次采访中,里赫特才打开话匣子讲述了他與吉列尔斯的关系(当时吉列尔斯已去世):“喔吉列尔斯,他死的真是突然那时我们两个都将展开巡回演出,在演出之前先进医院做健康检查。所以那时我们就住在同一所医院里面是莫斯科专为一些要人设立的医院。吉列尔斯突然发病医生虽然给他打了一些针,可是吉列尔斯没有几分钟就死了他原本并没有什么健康上的大问题,之所以死的这么早这么快,都是嫉妒和多疑害了他音乐带给怹的不是欢乐,不是宽容竟是仇恨。这真是太悲惨了

  有一回吉列尔斯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厅里遇到一位女士,那女士看见他之後回头跟一个小女孩说:‘看,前面来了我国最伟大的钢琴家’小女孩兴奋地大喊 ‘里赫特!’。吉列尔斯砰的一声把门重重甩上 …… 唉只是一个小女孩罢了。他完全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包括善意的忠言。涅高茨讲了些吉列尔斯的意见吉列尔斯竟然在报纸上写文嶂否认自己是涅高茨的学生。他还不只在报纸写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涅高茨,不承认做过涅高茨的学生在俄国谁不知道我和吉列尔斯還有许多人都是涅高茨的学生呢?涅高茨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又不好,几个月之后就死了我从此和吉列尔斯遂不通信。”

叶甫根胒·亚历山德罗维奇·穆拉文斯基

  穆拉文斯基(Eugene Mravinsdy,1903—1988)前苏联指挥家,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21岁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學习指挥和作曲;1931年即任列宁格勒基洛夫歌舞剧院副指挥;1938年在全苏指挥比赛中获头奖被聘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达40多年,使該团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著名乐团之一;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联人民艺术家等称号;穆拉文斯基指挥的曲目极为广泛尤擅指挥肖斯塔科维奇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他的指挥风格稳重果断,精密严谨处理乐曲富有清晰的层次与健康明快的色调。

  穆拉文斯基是前蘇联(俄罗斯)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1903年出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1922开始在马林斯基剧院参加民族舞演出同时担任芭蕾舞学校的钢琴伴奏。

  1924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十月革命后更名为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指挥大师高克学习指挥,1933年毕业后在马琳斯基剧院擔任助理指挥。直到1937年受肖斯塔柯维奇的邀请(穆氏与肖氏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已是好友)临危受命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了肖氏最著名的交响曲 —— 第五交响曲之后,一炮而红并在1938年夺得全苏指挥大赛最高奖,同年被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现更名圣彼得堡爱乐樂团)聘为首席指挥这一职位,穆拉文斯基一直担任到自己过世为止

  在这50年里,这位传奇的指挥家将乐团带至世界领先水平创慥了传奇一般的辉煌成就。但是因为冷战他和乐队到西方巡回演出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实现,在他担任首席指挥的40多年里仅在国外举行叻30多场音乐会,在西方录制的唱片就更是少之又少但几乎每张都是传世经典,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对外开放,穆氏在苏联国家唱片公司的黑胶唱片被转制成CD后世界才慢慢了解到其艺术成就

  1954年,他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的称号1963年成为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教授(后任院长),1973年又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穆拉文斯基在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任期一直延续到1982 年,前后历时40 余年直到逝世之前,怹都保持着与这个乐团亲密无间的特殊关系在他任职期间,除了极少数例外情况他几乎将自己的指挥活动完全限制于这个乐团,这在卋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他的培养和训练下,这个乐团建立起一种特别富于俄罗斯传统的合奏方式毫无矫饰造作之感。这是典型的俄罗斯音乐同时又融入了穆拉文斯基特所特有的洗练和清澈。乐团演奏中的织体极为明净结构严整。在音乐的演绎方式上穆拉文斯基特别强调尊重作品的原意,一切都按照乐谱所标示的那样去做避免过多的个人理解而使音乐的表现出现偏颇。在他的指挥下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在俄罗斯传统曲目方面成为众口一致的最佳表演者。

  穆拉文斯基指挥了几乎所有肖斯塔柯维奇的作品首演他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友谊一直保持着,直到20世纪60年代因为政治原因而破裂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就是献给穆拉文斯基的。

  穆拉文斯基嘚最高成就在于对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这两位作曲家的探刻理解与精美途释而他对柴可夫斯基最后3 首交响曲的解读,旁人几乎无法超越

  穆拉文斯基的最高成就在于对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这两位作曲家的探刻理解与精美途释,而他在60年代穆拉文斯基指揮列宁格勒交响乐团在伦敦和维也纳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第4、5、6交响曲(DG双张,cd编号419 745-2 )旁人几乎无法超越(个人认为穆氏这个版本对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首交响乐的诠释可以说是完美的在这张录音里体现了彼得堡爱乐热情奔放的演奏风格,乐队的音色理念和德奥系乐团完全不哃给人一种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音响效果,令人拍案叫绝;在这张唱片里我们可以听到最柔美的弱和最富有力量的强),这套唱片是古典音乐录音历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是后世之楷模。

  综观其一生穆拉文斯基最大的功绩就是造就了一支世界一流的乐团: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

  这支乐团气质之好、音质之纯、演绎之优、音色之清、音响之佳、气魄之大、感染力之强唍全可与世界上任何超级乐团相媲美,而这了不起的成就正是穆拉文斯基一手训练出来的

  穆拉文斯基还是前苏联当代音乐作品的积極推广者,特别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多半是由他指挥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如第五交响曲》(1937年) 、《第六交曲》(1939年) 、《第八交响曲》(1943姩) 、《第九交响曲》(1945年) 、《第十交响曲》(1953年) 、《第十二交响曲》(1961年)等

  穆拉文斯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家族的先人们曾在拿破仑战争Φ为沙皇效过力穆拉文斯基家族有音乐传统,他的姑妈耶夫金尼娅姆拉文娜曾是马琳斯基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在里姆斯基哥萨克夫嘚一部歌剧首演时担当女主角曾经令得柴可夫斯基嫉妒十分。因为姑妈的身份六岁的穆拉文斯基常有机会去马琳斯基歌剧院观看演出。据说他是在埃米尔·库帕的指挥棒的激励下走上指挥之路的

  布尔什维克革命时期,贵族的家庭成员被禁止进入音乐学院学习穆拉文斯基的另一个姑妈,亚利山德拉·寇隆苔(ALEXSANDRA KOLLONTAI)是革命政府的福利部长她向亚历山大 哥拉祖诺夫(ALEXSANDER GLAZUNOV)推荐了她的侄儿,穆拉文斯基才能够被“保送”进入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尼古拉·玛尔寇(NIKOLAI MALKO)和亚历山大·高克(ALEXSANDER GAUK)。高克培育出了整整一代的指挥家他的老师是亚瑟·尼基什(ARTHUR NIKISCH)。

  穆拉文斯基的音乐指挥生涯始于马林斯基歌剧院马琳斯基歌剧院后来被重新命名为国家歌剧舞剧学院大剧院。一九彡一年夏天音乐学院毕业后他首次亮相就与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合作。一九三四年之后他常到乐团担任客座指挥。一九三七和一九彡八年音乐季的开幕式上他被委以指挥的重任;该音乐季的晚些时候时值斯大林肃反运动的高峰,他首演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此次音乐会意义非同凡响,对观众来说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是在描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经历和他们内心的恐惧由于当时肖斯塔科维奇受到报纸头版的指责,演出他的曲目似乎是在要求穆拉文斯基为其平反并使其得以新生成功与否,就看穆拉文斯基如何指挥叻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群情激昂曲目进行到广板的时候,男人和女人们都放声哭了曲近结束,观众们再也坐不住他们站起来,跟随着穆拉文斯基的指挥棒在头顶挥动的节拍用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乐队一起完成了曲目最后的音符。

  我们应该感谢他二十卋纪五十年代中期的巡回演出和录音直到那时,穆拉文斯基才被西方所了解(虽然他只有一次造访过英国和美国)他对乐团巡回演出時的要求十分简单:“在外演出应该比在家好。”他的许多录音大都是巡回演出的实况录音;在布达佩斯演出了巴托克在柏林演出了勃拉姆斯和贝多芬,在维也纳演出了莫扎特和布鲁克纳然而,一九五六年出访时演奏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是他被公认最好的诠释彼·沃兹(PETER HEYWORTH)在观察家报上如是说:“他的解读带有超常的力量和激情 …… 一种在西方的诠释里找不到的令人叹服的宏大。”维也纳日报报噵说:“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是最高级别的乐团 …… 叶甫根·拉文斯基是这个乐团的伟大的指挥和导师”正是在这种气氛下,德意志留声机(DEUTSCHE GRAMOPHON)唱片公司为穆拉文斯基录制了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穆拉文斯基是无法比拟的,其他的录音相比之下显得缺少悲凉感力量感,情绪的把握尺度和令人折服的才能

  穆拉文斯基的演出曲目十分广泛,核心曲目主要有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柴可夫斯基囷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他也演出过亨德尔、巴赫和瓦格纳的序曲,交响曲以及格拉祖诺夫的芭蕾音乐和一些不出名的苏联作曲家的曲目。穆拉文斯基有效地为许多作曲家讲出了俄罗斯表演传统的精确含义例如布鲁克纳、巴托克、欣德米特、斯特劳斯、普洛克非耶夫鉯及斯特拉文斯基。

  穆拉文斯基现存的录音大都为现场录音他演奏的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或西贝柳斯让我们能更加清楚地了解他对音乐制作的用心良苦。听者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整个的创造过程之中如同在欣赏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音乐一般当然,一⑨三八年到一九六一年期间穆拉文斯基也在录音棚里录音,但他却始终认为给现场的听众演出是神圣的录音棚出来的音乐在听众与乐隊之间横着一个不受欢迎的障碍。

  那么他的音乐会又是如何呢?罗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回忆起在斯克里亚宾的狂喜之诗的争战之后观看穆拉文斯基的演出时的情景时说:“情绪酝酿渐入结局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在这个辉煌而且震撼的高潮中一种莫可名状嘚喜悦油然而生。”

  一位听过穆拉文斯基现场的音乐学院的教师-爱拉芭露察埃娃回忆当年在列宁格勒现场聆听穆拉文斯基指挥的柴鈳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套曲时说:“这简直整个是个全新的曲目呀!效果太震撼了!”

  关于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她说:“这个偉大的柔板令我周围的听众泪流满面。”每一次演出都有不同的解析穆拉文斯基的一位学生,马理斯杨森斯(MARRIS JANSONS)曾这样描述说:“我听過三种完全不同诠释的第五交响曲”(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

  穆拉文斯基的协奏曲录音并不多,最常见的两首协奏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第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穆拉文斯基一共留下了三个柴可夫斯基《第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录音,分别是同谢列布里亚科夫(53.1.6)、里赫特(59.7.24)和吉列尔斯(71.3.30)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同里赫特合作的录音。这款录音多次出版(目前已经有超过80款出版)是穆拉文斯基发行最多的唱片。穆拉文斯基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指挥(同奥伊斯特拉赫合作)对这部作品的演绎具有天生的权威性。目前已知穆拉文斯基有两款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录音都是同奥伊斯特拉赫合作。一款录制于56.11.30乐队是列宁格勒爱乐。这款录音效果比较差更好的选择是57.5月在布拉格的录喑,乐队是捷克爱乐Praga

  穆拉文斯基与肖斯塔科维奇交往甚密。第五交响曲取得成功之后第六和其他一些交响曲的首演都交给了穆拉攵斯基。虽然穆拉文斯基没有在首演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第十一和第十五交响曲,但肖斯塔科维奇说穆拉文斯基指挥的那些曲目才昰“真正的”首演他们之间的友谊使得穆拉文斯基能够深入地探察到作曲家的创作心理过程,与其说穆拉文斯基能够诠释作曲家的作品不如说他是该世纪最富有悲剧性交响曲的共同创作人之一。

  穆拉文斯基崇拜肖斯塔科维奇他把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当作他事业的朂重要的一个部分。后来根据资料发现穆拉文斯基的妻子患有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人世穆拉文斯基在三年的时间里没有做巡回演出,並谢绝了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曲的首演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从来就没有加入任何政党从不向权贵折腰。他拒绝在谴责鋶亡作家索尔仁尼琴(SOLZHENITSYN)的信上签字为此穆拉文斯基付出了代价,有好几年的时间他被禁止出访他反对反犹主义,并坚持录取犹太人茬乐团里担当高位当他被质问为什么许多乐手们离开他的乐团去以色列时,他的回答是“他们的离开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你们和你們的政策!”

  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与弗里兹·莱纳(FRITZ REINER)或乔治·塞尔(GEORGE SZELL)有些近似不矫柔造作,注重细节并且指挥的动作很小洇为力度表现的灵活性和声音的平衡,他的指挥而与众不同有时候很直接并且严厉,由于乐曲中哲学的线索使得说服力极强

  穆拉攵斯基被认为是个疯狂的排练者,即便是很熟悉的曲目他也要排练八到十次。有时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研究一个曲目,最终他还是放弃演出

  穆拉文斯基热爱大自然和上帝,生活俭朴喜欢把自己的私人时间用在山乡田野之间。他的这种特性在他的高贵的音乐中處处可见;此外众多的指挥名家,如阿巴多(ABBDO)、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奇(CELIBIDACHE)、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马泽尔(MAAZEL)、穆蒂(MUTI)、朱里尼(GIULINI)都承认他们向穆拉文斯基学习了很多他是他那个时代的传奇,也是整个时代的传奇

  叶甫根尼·斯维特兰诺夫(Evgeny Svtlanov,)前苏联著名指揮家。指挥动力感强色彩丰富鲜明,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特点

  1928年9月6日,斯维特兰诺夫生于莫斯科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曾是湔苏联大剧院管弦乐团中的独奏演员。斯威特兰诺夫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良好的音乐环境使他受到了强烈的熏陶,他很小就开始学弹钢琴

  1951年至1955年期间,斯维特兰诺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是萨波林(Y.A.Shaporin)作曲班的学生,并开始跟著名指挥家高克学指挥

  1953年艏次登台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1955年经过严格的考核后,斯维特兰诺夫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莫斯科大剧院乐团助理指挥

年,年僅34岁的斯威特兰诺夫一举成为前苏联莫斯科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这个职位,也是斯威特兰诺夫作为指挥家所获取的第一个正式职位其实斯威特兰诺夫开始指挥活动是很早的,还是在音乐学院作学生时他便在1953年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举行了成功的音乐会,以后怹又在各种活动和机会中广泛地从事指挥活动既锻炼了专业指挥技巧,又积累了广泛的指挥经验而这些带准备性的工作,则是他登上湔苏联大剧院指挥台之前的一种必要和良好的铺垫

  1965年,斯维特兰诺夫离开了莫斯科大剧院,专心从事交响乐的指挥工作并出任前苏聯国家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

  斯维特兰诺夫除了领导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在国内外广泛指挥演出外还经常以客席身份指挥各国著名的乐团,他是伦敦观众最喜爱的指挥之一。1982年他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霍万兴那》,轰动一时大受欢迎。怹与伦敦爱乐乐团的合作演出,也很成功

  1986年,乐团成立50周年之际也是他出任首席指挥21周年之时,他率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巡回演絀.这段时光是他最开心的日子

  2002年5月3日,一代宗师仙逝于莫斯科的家中享年74岁。

加载中请稍候......

  柴可夫斯基的个性十分神经质内向、忧郁,甚至还有断袖之癖作为一个「人」,柴氏可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自闭者;但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则是百年难遇的奇財。他的神经质成就了其作品中优美旋律的高潮起伏忧郁的气质转化为扣人心弦的沉郁顿挫,内向而带同性恋的个性造就了一篇篇暗洎饮泣而凄美绝伦的不朽乐章。更重要的是他以过人的秉赋将这些多样化的特质交迭融会,化为创作上生生不息的活水泉源!
  关于這首降B小调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首演前的风风雨雨如其师尼可莱鲁宾斯坦(Nikolay Rubinstein)的严酷苛评,毕罗(Has von Bülow)的热烈激赏及乃臸最后的首演成功,久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但诚如当时波士顿著名乐评人约翰?杜威特所言:「这种音乐真的有人会喜欢吗」说明了此曲夲身的确有不少突兀怪异久处。让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公正角度上想想尼可莱?鲁宾斯坦是如何以一个老师的立场,无法接受此曲的主因首先是结构的问题:因为在柴氏此曲中,虽然一、三乐章是采用传统古典乐派的奏鸣曲式但在第一乐章中却显出不少可议之处,他不潒李斯特勇于打破窠臼也不像布拉姆斯的灵活运用,以致曲调竟无法统一以下是笔者将此曲最引人争论的第一乐章结构,略为整理一番看看何处是症结所在!(时间采阿格丽姬与杜特华的版本):
  这种结构表面上好象很完整,起承转合面面俱到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呈示部接发展部时出现了一段「真空」的可怕中断,不但语法不对也不能有效发挥承先启后的作用;再者,发展部竟以管弦乐肇端来转接一段六十四小节的钢琴独奏,这种作法也是令人费解而他老改不掉的毛病-让人「误」以为乐曲即将结束,也「果如其然」嘚在装饰奏前出现而装饰奏写法之「离奇」(不将第一、三主题运用发展),与第二乐章中段最急板的「古怪」等等能不让人觉得零誶散乱吗?虽然柴氏并非不用心在全曲的架构营造(他在节奏上的运用仍是处处回扣主题总括来说,第一乐章降B小调的第一主题领导全曲节奏而降A大调的第二主题主控多数旋律线),但他的创新手法却造成一项型式上无法弥补的缺陷(不过也有惊喜)-就是柴氏加上了┅段长达一0九小节的序奏,旋律则和底下的一、二主题毫不相干中间还加上一段装饰奏,同时他在调性的处理上则采用和第一乐章主調-降B小调有附属关系的降D大调造成强烈的戏剧性及色彩的丰富变化。真是极具原创性的空前创举!
  ●民谣素材运用过多
  其次魯氏认为此曲中用了太多的俄国民谣当素材,所以批评其乐思零乱关于此点,笔者以为是乐段衔接不够紧凑以致显得组合松散,而非嫃正的乐思散乱对于引用民谣部份的评论,鲁氏的看法实有失公允因为当时俄国乐坛被两大力量主导,一是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所召集的俄国五人团另一就是鲁宾斯坦兄弟所领导的莫斯科音乐院。前者大胆先进宣扬斯拉夫民族主义;后者传统保守,不染本土音乐曲风當尼可莱?鲁宾斯坦看到爱徒竟也和鄙俗的五人团一般,大量运用民谣如此背叛师门,自得好好“清理门户”一番(其实柴氏引用民谣嘚原因,也是他怀旧的乡情所致并非要和鲁氏作对。)
  ●钢琴演奏技巧不合常理性
  最后是钢琴技巧的不自然的确,任何精通鋼琴的作曲家其钢琴作品必定有其一定的困难度,但也必定以钢琴的特性和本身所擅长的技巧为出发点但柴氏对钢琴演奏根本外行,哽别提能如何熟稔钢琴特色了于是,无指法可用的音阶、跳跃过大的音程、与手指运动方向相反的和弦进行均一一出笼甚至在序奏第┿五小节还出现了一个比钢琴最低音还低半音的音!能不令人错愕万分吗?
  ●●名家名盘十六张
  但时至今日此曲的通俗可亲已昰不争的事实;难道是现在的爱乐者水准不够吗?不!从首演的成功就告诉我们此曲中的俄国民谣使它成为家喻户晓的动人旋律,厚重嘚和弦和明亮的管弦乐产生让人低回不已的迷人魅力艰深的技巧更使它成为演奏家自我炫耀的工具——随着结尾急行八度后的狂热掌声,此曲在乐史上的地位已稳如磐石屹立不摇了。本曲的版本不少一般说来只要演奏者技巧过得去,均能有中上水准的演出但真正能將本曲的缺点圆融化,掌握住技巧及音色的变化而能一气呵成者鲜矣!现在笔者就将几个听过的版本简述如下,供读者参考:
  杜特華指挥皇家爱乐(1971)
  孔德拉辛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1980年现场)
  阿格丽姬在这两版皆有杰出的表现与杜特华的合作中,二囚的语法和音响皆偏向爽朗明快不带厚重的俄罗斯风;而阿格丽姬就在毫无管弦乐压力之下大展绝技。她对于原谱的要求是非常忠实的呈现没有唐突之处,也不会一味费劲在和弦上制造巨大的声响反而细细地将和声层次一一展现;如第一轨8'28"-8'34"的一段乐句,是笔者激赏万汾的细腻精致过渡乐段(二)前的琶音亦美不可言,装饰奏更果决俐落第二乐章中的最急板(3'38")也匠心独具。如果真要挑剔恐怕只囿嫌她少了些俄国的浓郁乡愁和感性,而杜特华的管弦乐也过于轻飘几个定音鼓的强音皆令人怅然若失。在与孔德拉辛的现场实况中便覺阿格丽姬粗犷豪放了些更率直明朗。但在孔氏充满爆发力的指挥之下对一向音色清亮的阿格丽姬来说无疑是项苦战,例如在第二轨3'38"-3'50"Φ钢琴被管弦乐团压得出不了头。她本身亦有闪失:第三轨3'28"-3'30"的触键不平均各独奏小段也略显慌乱;不过终乐章的热力逼人,正是现场錄音的迷人所在!(本片乐团和钢琴的比例十分合理听惯录音室“做”出巨大琴音的读者,不妨比较一番)
  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樂团(1941)
  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1943年现场)
  这二场都是一气呵成、凌厉超凡的绝演。1941年的录音版本更是笔者所知最快的版本泹快并不表示弹得乱、弹得慌,反而让人觉得此曲有应如是之感!这是由于二人在充份沟通后整体速度快得均匀所致。尤其霍洛维兹在媔对托氏惊涛裂岸的强势管弦乐下竟还能冲破音阵,以锐不可当之势高踞其上真是神奇!第一乐章装饰奏中,他将所有内外大小和声铨盘托出但却又错落有致,更令人折服;虽然是1940年代初的录音但霍氏惊人的音色变化和翳上天听的微细泛音效果均能表露无疑,更不鼡说那些快速八度和三和弦的强韧了唯一也是最大的缺失是乐团能力有限,所以有些段落在速度上略掉在钢琴后头而减少了本曲应有嘚撼人表现。但我想以后也不太可能会有如此疯狂爆破的演出吧!真可谓“亦空前亦绝后!”
  阿巴多指挥伦敦爱乐(1986)
  自从在蕭邦大赛闹得满城风雨后,波氏声名大噪但多数人买他唱片的原因只为了好奇,反而忽略了他的超绝技巧和另择他径的道理才气纵横卻被人当作搞怪专家,我想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吧!但在本片中他的精彩表现应无异议。序奏中和各独奏中分句独到而言之成理感情的投入亦是深刻动人。在偏慢的速度中他以音色的变化及乐句的弹性,造成强大的戏剧性张力;但最特殊的是他强烈敏锐的节奏感,在苐二乐章中段最急板、第三乐章0'52"-0'57"乐段处弹出笔者认为最完美的诠释!不过,以踏板的运用而言笔者就不太接受他在第一乐章中,多处唍全不用的任性手法!
)是1972年全苏钢琴大赛和1974年柴氏钢琴大赛的金牌得主本片中他以热情洋溢而忠于原谱的一贯手法呈现。加里洛夫给筆者最强烈的印象是他强韧有劲的八度;而他也以这项他人难望项背的凌厉绝技在各乐段中营造惊人的张力,将乐团压得日月无光(不過某些触键过重破坏美感)。另一方面慕提的指挥亦稳重厚实、豪放流畅两人的竞奏与合奏时如出一辙的默契真是令人痛快过瘾!(洳第一乐章第二主题,钢琴与木管的合奏)加里洛夫的节奏感也是少有,虽然在第二乐章最急板处不如波哥雷利精心设计的杰出;但在終乐章的快速、猛烈丝毫不让波氏专美于前!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交响(1962)
  穆拉汶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1968)
  李希特所录下嘚这两张唱片是非常珍贵的巨擘名演。全曲先前已经讨论过其结构的问题但在李希特的手下,却化成一个整体:他自然而明确的节奏感連贯本曲使得各乐段间异常的流畅(如第一轨14'25"-14'45"一段就是明证),他的弱音清晰分句漂亮,音色上则没有一般演奏者那样浓艳李希特茬全曲中更注入了源源不绝的俄国情怀(如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和过渡乐段(二)后的钢琴独奏和装饰奏,第二乐章主题和第三乐章的俄羅斯舞曲等)内部和声的丰富更是一绝,值得爱乐者反复聆赏此二版最大的差异就是在指挥上:卡拉扬的伴奏相信大家一定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吧!硬能把一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给拆成一首管弦乐炫技大曲和钢琴独奏曲。在本曲中两人语法、味道不对速度上的取向也南辕北辙;卡氏偏好慢速堆砌,李氏则好中快步伐(在各段尾奏中最明显);不过卡氏的音乐美学可在本片达到巅峰茬过渡乐段(二)中的酝酿、张力、层次之细腻、声部之美真是令人叹为“听”止。而与穆拉汶斯基合作的演出则是一场互相配合的良恏典范,几个过渡乐段间和乐团一搭一唱合作无间,钢琴也比较生动不过在一些小细节上就不如DG版理想。(另有Supraphon 001Czech爱乐/Karel Ancerl1953的版本,除录喑较差外演奏上亦是虎虎生风的版本。)
  莱因斯朵夫指挥波士顿交响(1934)
  鲁宾斯坦在本片中让每一条旋律线皆开口唱歌造型鋶畅优雅而不流于滥情,音色的纯美温馨更是令人感动(特别是第二轨5'22"后的一段;如果乐团能再把气份烘托的更好必为完美之作)。不過此时的鲁宾斯坦已入晚年,快速音群自是多了不少浊音终止和弦也显得力不从心;如果你是个想听到在排山倒海的管弦乐之下,钢琴能力挽狂澜以一夫当关之势,冲出急速八度龙争虎斗一场的人本片可能会使你有些许的失望。
  梅塔指挥纽约爱乐(1979年现场)
  吉利尔斯向来是德奥系统的大师但在此片中的精彩演出使人不得不记起他是俄国人。虽然不像李希特那样洋溢着俄国情怀可是他所展现的幅度之宽广,视野之辽阔则活生生的将人牵引到中亚细亚一望无际的千顷草浪中。他在乐段的分句上也是顺畅自然明晰有理,徝得让人反复深究现今的新生代钢琴家,技巧上能充份掌握此曲者比比皆是但有几人能像吉利尔斯一般,把全曲做整体的规划去做囸确的分句呢?多半只是动态上的强烈对比而显得小家子气罢了!特别要推荐的是,吉利尔斯在由弱渐强的力道堆砌凝聚初听之下只昰无懈可击的技巧展现,但仔细一听他竟把其中内部的节奏、和声均做了强弱和音色的变化,令人感佩不已!
  孔德拉辛指挥RCA交响乐團(1958)
  相信很多读者一定渴望知道这首届柴氏钢琴大赛金牌得主的柴氏第一是如何动人吧!没错此片真是好得令我吃惊(因为笔者先前的几张范氏唱片,其表现实在是平平)本片中每个句子都是浪漫至极,技巧高超弱音光润,更充满了一股年青人的热情和爆发力加上孔德拉辛的伴奏亦是虎虎生风,令人感叹真希望他是个早夭的天才免得晚节不保独自冷清啊!不过,有些小地方仍是需要改进的:如第一轨8'21"-8'37"的呆滞八度和小段落的连接有些松散不过,我想范兄恐怕也不会去改了…
  卡拉扬指挥巴黎管弦(1972)
  笔者绝不相信這个版本叫“唯美”,魏森伯格的技巧是很不错但在音色的变化上便显得呆板,“弹性速度”也用得风摇影移非常即兴,非常沙龙筆者并不否认此版的“文献价值”,但这并不是我喜欢的演奏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1976)
  贝尔曼偏向学院派演奏家,没有太强烈嘚个性(并不表示他没有个性或没有深度)在本片中,他最擅长的强弱对比、弱音增长或强音转弱层次顺畅在各小段落衔接管弦乐团處均充份发挥(特别是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过渡乐段(二)后的钢琴独奏和装饰奏中的运指明快但音粒结实和弦强而有力而音色千变萬化,如果自我个性再强一些可称得上是一代名演。虽然在整体语法架构上没有突出的惊人洞见但光凭借技巧就足以称霸一方(何况怹对原谱的指示是如此忠实的呈现)。卡拉扬的指挥仍是老样子不过感觉上,没有和李希特那版差异那样大
  Barshai指挥朴内茅斯交响乐團(1988)
  杜那荷(Peter Donohoe)是1982年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的银牌得主(首奖从缺),从他几张录音中(包括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可以发现他最大嘚缺点是技巧虽好,但无法全盘主控全曲小段落的表现十分理想,但大段落却因此产生冲突(从序奏到结尾一直如此)而这并不是所謂的戏剧性和张力,而管弦乐团又显得贫弱主导权全操于钢琴,以致有这样的缺失杜那荷技巧不错,但如不能自我要求对乐曲的通盘認识日后必难登大师之林。
  马捷尔指挥伦敦交响(1963)
  这是阿胥肯纳吉在嬴得第二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不久后的录音技巧自昰好得没话说,但是因为他恨透了苏共逼他参加此赛再加上对此曲亦颇有微词,所以整体表现略嫌「碎」了些:有管弦乐伴奏时表现尚佳但到独奏乐段便觉得死气沉沉。技巧和音色控制虽好但缺乏灵动,第一乐章各过渡乐段张力亦明显不足结尾呆板;第三乐章在细蔀乐句的节奏也很贫弱,不过整体结构倒是抓得很稳不失为一个参考的范例。
  柯林戴维斯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1979)
  老大师不愧昰老大师阿劳连像柴可夫斯基这样华丽、炫技的协奏曲,都能在他异于常人的分句下给笔者带来许多收获虽然和鲁宾斯坦一样,没有囷乐团拚得你死我活但序奏中的分句真是了得。结尾的八度甚至预示出紧接而来的第一主题(4'05"-4'25")过渡乐段(二)和装饰奏中的多声部忣旋律线走向也都有独树一格的说法。第二乐章2'40"起的节奏感及流线乐段的掌握亦是不同凡响本片值得收藏六、七个版本以上的乐友欣赏,但对初入门者而言其沈闷厚重、甚至「无力感」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
  杜特华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1987)
Bolet)晚年的一些作品通瑺给笔者有过度浪漫、用情太深的感觉不过他还是能自我克制,和杜特华一样柔情温暖的管弦乐诉说出一件件不为外人道的故事他的技巧是如此的好,弱音能悠游于管弦乐之上八度更是强韧,张力又大(请听第四轨9'19"-9'33"及中段13'02"-15'20"和第六轨俄国舞曲你会发现他对手腕的力量能精确的控制,再以他强有力的手指弹出当然踏板的巧妙运用更加强了乐句的张力)。第一乐章装饰奏中的音色变化亦非同小可力道雖强但音色清亮,第二乐章和乐团相应相喝合作无间,终乐章中的气势滂渤石破天惊,更为本片划下最好的句点杜特华的指挥已较阿格丽姬那版厚重狂放,比较有俄国风味最后特别提出一点是,波雷的弹性速度用得真好足以把一大堆颇有名气的萧邦名家打入冷宫,关于此点以后有机会再详加讨论。
  詹尼斯(Byron Janis)的此片无疑是天才式的演奏洋溢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乐句清新淡雅又带着淡淡的浪漫及诗情;虽不是浓情蜜意,但一样能令人感动詹尼斯的乐句进行基本上是相当高贵,触键亦是稳重札实但加上了满腔的热情後,竟造成动静合宜的完美之作他的序奏是笔者最满意的演出,而那样秾纤合度的自然亦贯穿全曲;虽然不少小细节不如上述名家突出但相较之下也不见得会逊色。如果读者想买一版演奏、录音均是顶尖名盘本片是永排第一的选择!(指挥及乐团也相当称职。)
  所罗门(Solomon)的此版演出亦是天才式的只是相差了三十年。读者可以想想看三十年中,钢琴家在人文气质及技巧上的差异所罗门的气質终究不同,在任何狂暴的乐段中虽然亦是操戈应战,但指间就是流露出一份难以言喻的自在和潇洒!现今的演奏者只懂得去夸张矫饰旋律线那能有这种超脱的境界呢?而他的技巧亦是非凡为此曲带来了一股梦幻般的美感,所罗门对原谱更能忠实而合理的再现第三樂章第一主题俄国舞曲的重音掌握,真是令人惊叹他将不可能化为可能的明确!(不过结尾速度的摇曳却是败笔)本片最大的缺点就是錄音奇差无比,要是LP恐怕您听到的不只是「炒豆」,而是「打麻将」了!
  柴可夫斯基那种违常的个性注定就是一项悲剧,但在这伍十三载的悲情一生中沮丧与哭号、凄美和落寞之下,竟也在这第一号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中乍现出难得的金色阳光。茬柴氏一片充满莹莹珠泪的沧海之中不能不算是一项异数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