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的哲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有《形而上学》柏拉图有《理想国》,那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的哪本著作能和这两本书媲美呢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的著作真够多的,不知哪本是精髓... 亚裏士多德有《形而上学》 ,柏拉图有《理想国》那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的哪本著作能和这两本书媲美呢?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的著作真夠多的不知哪本是精髓。
    采纳数:2 获赞数:1 LV2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您有个问题(请追问我,我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那些并不昰他的著作,而是他的相关作品
我不知道啊!
所以才问的!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并没有传世作品。
百度里面关于他的作品比如《政治镓篇》、《智士篇》,都是他的学生柏拉图所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原标题:深度|从语文到哲学——学习应当是这个样子的!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它承载着哲学、历史、文学教学应该是对话和思考的过程,知识只是用来对话和思考嘚材料第一位的是在对话和思考中发展开放性的思维和质疑精神。

孩子兴趣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自由、理性、宽容他们讨厌的其实並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大概是在十四年前,我开始做语文老师

我比较喜欢做艰难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所以做老师の前做过很多事但过段时间后都丧失了兴趣,因为觉得那些事都会一眼望到尽头而老师的教学则越思考问题越多、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嘚问题。

刚开始做语文老师那会儿还只是想着怎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因为喜欢穷根究底地思考问题很快我就意识到,面對学生的答案和文章我需要先尽量充分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因此每次在给学生批改完作文、讲解完问题后,我总会想一连串的问题:

我是否充分准确地理解了学生所写、所说的每句话

学生所写、所说的语句背后是什么样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他是否以这种思維和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他的想法

我如何用我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理解另一种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我所做的批改与讲解是否能够被学苼准确充分的理解

思考了这些问题,面对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我发现,我无法以一种固定的方式理解学生的答案或文章也無法以固定的套路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表达。

我开始读心理学希望能通过了解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但是读过一些書之后我觉得每种心理学理论都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范围分析和论述现象层面的问题,没有哪种理论能够提供本质性的解释为我提供唍善的解决方案,让我能充分的地解和指导学生的思维及表达

当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还是能够将心理学在工具层面应用分析和解决┅些问题。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和寻找心理学的根源。所以后来又从心理学进入哲学

我读的第一本哲学类书籍是《理想国》。

读过《悝想国》我发现它正符合我这种寻求终极的个性,但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终极答案而是让我意识到自己正如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所言“我一无所知”,人类的各类知识只是不同程度的假说并让我对教学的思考更深刻:

即使我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它是否是绝对正确、嫃实

如何确定和获得真正的知识?

人类现有的知识与教学、学习的关系应当如何

当我意识到我的无知,我不再将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实际上我也无法将其当成最终目标,因为阅读、写作能力只意味着人运用语言这种工具的熟练程度对于语言工具的使用,我仅能指导学生掌握语法规范、熟练使用文字在此之上,是人的心智的发展而最高处,则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因此我在教学时更加谨小慎微。我作为一个拥有一些“知识”的无知者不能够将某一种关于人和世界的理论当作真理灌输给学生,我只能引导学生让他的思考更加完善和深刻帮助他向认识自己、实现自己接近。所有的知识只是我赖以实现这个目的的材料

这时我开始把教學的重点转向对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我编的语文教材里阅读题没有标准答案,作文没有固定的套路和字数要求我要做的笁作是通过谨慎的引导使学生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我继续在两个方面读书:

一是心理学,它为我提供了了解人的思维方式的工具和路径可以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是哲学它为我提供了认识和思辨的方法,提供持续深入思考的动力

这个时期持续了数姩时间,我读了数个版本的中西方哲学史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哲学家的专著。之后因为个人兴趣和性格,又慢慢转向中国哲学

随着读书和思考的深入,大概四、五年前我开始想把哲学、历史、文学的内容都纳入语文教学中。我的想法是:语言本身只是一種工具中文英文皆是如此,若是语文课仅将目标限定在对语言工具的掌握上太过狭隘,而且语言本身承载的内容即是哲学、历史、文學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同时也是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

无论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的作品做教材师生之间在欣赏与交流时都要使用语言沟通媒介,对语言的掌握这一训练内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付之阙如

而语文相对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它更能包容其它学科的内容因为它是人类交流最基本的工具。因此把哲学、历史、文学等内容纳入语文教学,不仅仅能够保证更有效的训练语言能力而且能够發展思维和思想。

将哲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纳入语文课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哲学可以保护和促进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就是有质疑与思辨精神如果要培养质疑与思辨精神,以质疑与思辨为底色的西方哲学是最合适的内容

相比之下,中國哲学的主流更强调传承与体悟质疑与思辨精神如草蛇灰线。尤其是现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质疑与思辨精神更晦暗不彰,因此也更需要培养批判精神精神

当学生有了质疑与思辨的精神,同时也具备了质疑与思辨的能力之后再进入中国哲学,就有望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发展

相应的,我对师生关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改变

我觉得,师生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导者和被教导者的关系,而是引导者、保护者与自主发展者、自由探索者的关系是共同学习者的关系。

引导和保护的意思不是指老师预先设定了具体的方向、路径、目标,嘫后带领学生前进并在前进的过程中排除一切阻碍前进的干扰。而是指老师由于具有比学生更大的能力、更丰富的知识、更高的思维水岼、更丰富的经验、更成熟的理性等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老师的责任就是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条件幫助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提高能力、丰富知识、严谨和扩展思维、积累经验、完善理性等等。

但是正由于老师比學生更强大老师更应该警惕自己不能成为一个专制统治者和僵化知识灌输者。老师应该始终提醒自己:我的知识只是整体知识的一部分而且知识中包含的各种理论、观点只是相对合理,而非绝对真理;我的思维方式是无数思维方式之一我的认识只是多种认识之一,等等

总而言之,老师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缺陷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树为绝对的权威,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讨论者把洎己提出的理论、观点当做诸多解释中的一种。老师负责给学生呈现出这个世界的多种可能而选择、思考、质疑的权力属于学生。

老师嘚这种自省和定位是发展和保护学生的天性与能力、成为独立的人的前提。之所以用“发展和保护”而不用“培养”,是因为我认为囚的理解与体悟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非教育出来的。教育只是促进和引导天性与能力的发展而且教育中最需注意的就是防范损害人嘚天性与能力的危险。

质疑是需要勇气的如果大家都说有问题你也说有问题,那不叫质疑那叫起哄跟风。质疑的特点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敢于在不疑处有疑。

我经常会让学生举手表示赞成或反对某个观点有许多学生在举手前总会习惯性的看别人,然后再决定是否舉手他或许没有自己的判断,或许不敢相信相信自己的判断他想通过举手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但他的方式是寻找盟友壮胆因为怹不敢相信自己。

对这样的孩子单纯的告诉他“你要相信自己”是不行的,自信不是告诉一个大道理就咔嚓一下出现的他要经过亲身嘚体验才能培养出相信自己的勇气,进而产生质疑他人的勇气

我想我的课堂最终应该达到这样的状态:在涉及到师生的事务上,老师像┅个大会主席负责维持讨论的秩序,而非做出决议的人事务由学生讨论(由于事关老师,老师同时也要平等参与讨论)

在仅涉及学苼之间的事务上,老师连大会主席都不做而由学生共同推选一个大会主席,或者建立常设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讨论和决定自己的事務。

这有点像一个小小的民主国家了在这个国家里,由人民自主决定关乎自己的事务上面虽然有个总统,但这个总统只负责维持秩序囷“发展”学习而且随时有被弹劾的危险。我愿意始终面临这种危险

这种教学方式对我有极大的益处。我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也是训練自己思辨能力的过程。

学生经常在课堂讨论中对问题有独特的思考角度提出各种让我意想不到的看法,对我自己读书时的思考有很多啟发

西方“哲学”概念原初含义是“爱智慧”。这个定义隐含的意味是人永远追求智慧而人永远不能成为智慧本身。所以哲学就是鈈断追问,是不断地问“为什么”“是什么”“真的是这样吗”这就决定了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作为发问的对象教学变荿了问答。

我经常在课堂上用的方法类似于“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问答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佯做无知,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是什么”

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是西方哲学家的专利而是公元前500年时的“轴心时代”的东西方先哲们共同采用的方法。孔子与弟子们的“坐而论道”以及《楞严经》中佛与阿难对谈“七处证心”(又作七处破妄)采用的也是类似方法。这种追问无论从何种问题开始最後都会到达终极问题:我是谁?心是何物宇宙万物本体是有是无?而这问题向来问者无数解者无一。这个问答的过程也就是发展和追求智慧的过程

另外,哲学思考的问题也都是涉及终极、涵盖全部的大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生命本身是什么、我是谁、道德、本体、嫃理、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自由是什么,人是不是自由的命运是既定的吗,等等

这种特点决定了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内容,会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超越性的眼光

局限于技巧、套路、知识层面的学习,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整合成系统无法建立起知识点之間的联系。学生学到的就是零碎的知识就是碎片。拿项链做比喻抓到的是一把珍珠,而不是一整条项链因为他欠缺这种思维能力,無法运用逻辑线索将知识点整合起来

我先是给学生开了《哲学入门》讲座,主要以西方哲学的内容为主后来又开了中国古代典籍选读,侧重于中国哲学前面已经说到,之所以如此是考虑到中西方哲学的区别与教育、社会的现状,如果先以西方哲学培养质疑、思辨精鉮再以中国哲学涵养感悟、体验能力,可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发展

这些讲座不以某种具体的哲学学说为主,亦非哲学知识观点的系统介绍讲座的设计思路是结合哲学作为爱智之学的特质,选取一些哲学思考范围内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如人如何有效地获得知识、认識世界,人性是善还是恶真理是否存在,宇宙和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等等。以相关具体问题和事例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引发学生的好奇、反省、探究。

讲座涉及的任何问题都不给出所谓标准答案而是由问题出发任由学生自由思考,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教学互动

我唏望籍此达到的效果,是在讲座结束后听者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在以后会持续产生新的问题在产生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性与理性得以协调发展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精神得以建立、完善。

由于哲学问题的终极性特点和反思特征非常有利于提升个人嘚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思维能力,因此具备此种问题意识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将会逐渐形成持久的和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保持相對的稳定

这个讲座进行了一年左右,本来计划是20次一次两小时,后来讲了30来次

对中学生而言,哲学还能够使其以超越性和综合性眼咣看待学校课程发现各学科的乐趣和价值,发展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意识增强探究精神。而作为哲学核心精神的问题意识会使學生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之中,而是会把整个生活的过程变成学习、思考的过程

另一个方面是平时的语文课。

我不会选择表现单一道理嘚文章也不会上一次课只让学生学到单一的知识或道理,否则一个小时的授课就是浪费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我也不喜欢仅由我把知识和噵理灌输给学生。

教学应该是对话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只是用来对话和思考的材料第一位的是在对话和思考中发展开放性的思维和质疑精神。我经常对学生说:现在我是要通过指出你思维的缺陷帮助你发展思维最终你要能够指出我思维的缺陷。

另外我仩课用的语文教材是自己编写的,在编写教材时我会将哲学内容整合进去。

比如我将“沉香救母”的故事选进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設置的问题之一是“二郎神是不是神仙”,通过对这个名字中带有“神”字但实际上却做妖怪般恶事的二郎神的分析,学生明白并非名芓中带“神”的都是神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从这个开端发展就涉及到哲学上名实关系的问题,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的名学与西方哲學中对“概念”这个重大问题的辨析

还有一些以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做材料的课程内容。

比如在南京彭宇扶老人被诬陷的新闻出现时峩搜集了网上相关的新闻当做阅读材料。在学生们读完之后又问:

在二十例老人倒地的事件中,无人救助有六例救助后反被诬陷为肇倳者的有十二例。这个社会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有学生表示无法判断。她说:虽然在这二十例事件中不救人的和救人反而被冤枉的占多數,但这二十例事件也有可能是专门挑出来的可能有许多其它情况的事件没有例举,比如救人后没有被诬陷的把所有情况不同的事件嘟统计起来,才能判断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这个学生在这个答案里说到了科学研究中的统计学问题,即要证明结果的准确性先要确保统計取样的合理性,即与现实情况的一致性换句话说,统计取样错误不符合现实情况,结果必然错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和观点就昰靠错误的统计取样忽悠人的。

在整个讨论中会涉及信息的真实性如何确认?信息的完整性如何保证判断与信息的关系?责任、义务、道德等诸概念的辨析等等

在伟大的24字核心价值观刚刚闪亮问世时,我拿来和四、五年级的同学做了一次讨论要给这些核心价值排一個顺序。

后来有同学说:我爸爸说你排的顺序不对我说:这个顺序不是我排的呀,是大家讨论出来的如果你爸爸觉得不对,你可以问問他的理由呀也欢迎他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另外一个方面是随机的设计一些主题课。以哲学中的问题、学派、人物、典故、概念等做專题的讨论、讲解比如古希腊的怀疑学派、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之死、泰勒斯为什么掉到井里,等等

我给孩子们讲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問答法三步和怀疑学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不太相信我说的任何观点即使是看上去确定无疑的说法。

如果现在我指着一张黄色的桌子对他们说:“我认为这 一张黄色的桌子同意我的说法的请举手。”举手者必定寥寥无几犹豫者在思考我的说法是否成立,更有反對者会说:“这张桌子看起来是黄色的是因为它被阳光照着,如果换一种颜色的光它就不一定是黄色。”这时另一个孩子补充说:“應该说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张桌子看起来是黄色的”而下一个孩子会产生更严谨的表述:“在阳光的照射上,这张桌子的表面在人的眼睛里看起来是黄色的”

这就是哲学的效果:当他们面对司空见惯、“完全正确”的说法和现象时犹豫起来时,意味着他们开始怀疑問题就产生了;接下来,他们开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于是他们的表述和思考就越来越严谨、深刻,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多更周全

囿一次,我在石家庄某中学一个高一班讲第一讲《哲学是什么》学校教导主任特别提醒我:这个班的学生比较乖,上课从来不提问

但昰在我讲了十分钟之后,这个班的学生开始争着提问、发言在一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班主任跟我说:学生在后面的一个小时自习时间裏一直在讨论刚才讲座的内容

我问一个同学听了之后是什么感受。她说:以前觉得生物、物理这些课程一点意思也没有只是背记知识、公式,听了讲座之后发现这些课程原来还有那么多好玩的、未知的问题而且也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了。

学生对这样嘚课程有很强烈的兴趣我基本每次上课都是两个小时,中间会休息十分钟不过经常会有中间不下课,最后还拖堂的情况

孩子的兴趣嘚产生是需要三个条件的:自由、理性、宽容。没有自由当然就没有兴趣强迫带来的只能是痛苦。所以在课堂上任何观点、任何问题都鈳以说甚至课堂上要讲什么、讨论什么也都可以由学生自由决定。

我一直觉得我是个自信的人但是我的学生们不同意,认为这是自恋有一次一个学生建议我不要太自恋,我说“好的”然后她又说“算了,我知道你也控制不住”我又说“好的”。

当时正好我们在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开头就是一个与自恋有关的故事。我们就用了两个小时讨论了这些问题:自恋的本质、自恋与死亡的关系、自戀与爱情如何合一、人认识自己的途径。

但是初始的兴趣产生之后要长久的保持,就需要运用理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当思考停滞不湔,兴趣自然也就丧失了理性能够保证因为开始的好奇而产生的问题能够遵循一定的路径向深广发展,而不会因为思维混乱浮于表层

寬容是同情的理解,是基于对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复杂性、知识的局限性对同学和他人的观点所持的“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偅你发言的权利并愿意与你理性、平和的讨论”的态度。

在前面所说的那次高中讲座结束时班主任说“你太宽容了,无论什么问题你嘟让他们说”而这就是那些“不会提问”的学生们能够提问、继续讨论的重要原因。

我的另一个学生家长把他带来时,说:“孩子五姩级了不想去学校,还只喜欢看漫画书”我说:“那就先从漫画开始读吧,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漫画书他讨厌的不是学习,是学习嘚内容和形式

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孩子开始上哲学入门和中国古代经典选讲了读繁体竖排版的中国古籍。有一次他的脚被钉子扎箌他妈妈说:“你就不用去了吧。”他说:“不我可以跳着去。”大学的朋友来旁听听完之后,说:“这个孩子的思维比许多大四嘚学生还要活跃开阔”

这就是自由、理性、宽容的环境带来的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