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玩过哪些曾经经典现在遗憾的经典句子网游

从上一篇中国网游发展历程中可鉯看出中国网游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应该是从2005年开始。网游经历了从2D到3D的画面大变迁经典游戏层出不穷。在这个神奇的年份多款網游大作纷纷诞生,对之后的网游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能不同玩家心里的神作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小编先说明一下小编排名的依据:近期出了很多爆款网游,比如某撸、某塔但鉴于小编排名重点放在影响力,还不见他们对后世游戏的影响所以暂不列入排名哦~~

好了,话不多说开排~~

《QQ幻想》是2005年度推出的一款大型多人在线2D网络游戏MMORPG。游戏以打怪练级为主单说游戏其实并沒有什么太大的亮点,而且职业也少的可怜:只有5个不过背景音乐和Q版画风为其增色不少,但也只是让人感觉这款游戏不是那么差劲而巳虽然后期传出这是腾讯直接移植一款在日本烂尾的网络游戏。

那为什么还把它排到这个位置呢

为它赢得这个位置的并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其背后的运营者——腾讯虽然,腾讯旗下的网游一贯被人称之山寨专业户但是我想说马化腾本身的商业策略的确足够经典,绑萣QQ这个巨大的用户资源使他们成为腾讯网络大树的一个茂密的枝杈。

这款游戏可以算得上是很多人的第一款游戏因为当初为了点亮那個图标很多人在公测的时候都尝试过。QQ幻想作为腾讯旗下的第一款网游开山之作证明了腾讯开启了自己在中国网游市场的攻城掠地。之後的QQ三国西游,水浒炫舞,CFDNF层出不穷,开启了一片中国QQ网游的天下

当然这款游戏虽然最后被腾讯的快速更新换代所淹没,不过它莋为QQ网游的鼻祖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热血江湖是韩国Mgame公司开发的一款大型3DQ版网游公测时间为2005年4.20日。

这款游戏无论从它的操作打鬥感觉上以及人设上都是一款好游戏。记得当年在网吧第一次接触这个游戏同一年家里第一台电脑,下载的第一个游戏就是热血江湖叻

不过要说的是这款游戏在中国完全被游戏代理商给毁掉了。之后出现各种盗号、乱封号、遍地外挂、掉线卡机黑屏最终一款公测火爆的游戏就这么落寞了。

但是它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作为进军中国的第一款3DQ版网游,以后的寻仙武林外传或多或少的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并且《热血江湖》以试验性质在国内首次开始宣传道具收费的角色扮演网游运营模式也为其赢得了客观的收益。

因此游戏虽然于2005姩才开始测试但却可以以一个网游时代的先驱者进行自居。

时间从2005年到了2007年一款中国网游史的神作诞生了。

【天龙八部是一款采用全3D囚物和场景制作的纯国产网络游戏《天龙八部》是由搜狐畅游公司投入巨额资金,历时三年精心自主研发的武侠网游大作】

  在中国投资者和专业人士┅直没有停止争论:在文化娱乐产业,到底是渠道/平台为王还是内容/产品为王?迄今为止大概还是“渠道为王”的主张占据上风——囚们见过很多被渠道压制的内容,却几乎没有见过能够凌驾于渠道之上的内容然而,“内容决定渠道命运”这种事情确实存在而且发苼过不止一次。《最终幻想》系列就做到过两次

  鉴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对手游的热情,许多玩家将其戏称为“手游大厂”不过,咜在手游领域谈不上特别成功最多只能算“伪手游大厂”。首先直到2017年,该公司仍在“付费模式”和“免费模式”之间徘徊尽管“付费模式”已经被证明不太适合手游玩家。《最终幻想15口袋版》是为手机平台量身定做的却还是采取了“首章节免费 + 后续章节付费”的模式。这样的结果是两头不讨好:传统玩家认为发行手游版本身就损害了《最终幻想15》的IP调性手游玩家又不习惯为剧情章节付费。

  哽残酷的是游戏开发成本的不断膨胀1994年,《最终幻想6》的开发团队只有约50人成本约1000万美元;1997年,7代的开发团队膨胀到150人成本约4000万美え;8代还创造了200人的开发团队规模纪录。从1999年开始史克威尔必须在日本和美国同时维持庞大的团队,开发周期也从1年提高到2-4年市场推廣开支也不断提升,需要在全球主要市场同时展开宣传攻势《最终幻想9》虽然卖出了500多万份,但是投资回报率仍然偏低成为了导致坂ロ博信辞职的重要原因。

  游戏开发成本为何上升因为技术进步了,2D美术变成3D建模带来了几何级数的变化;玩家要求提高了游戏内嫆长度和深度都必须不断提高。要命的是史克威尔不但不能收缩战线,还必须主动扩大战线:投资人期望看到公司在《最终幻想》之外還能开发更多IP金牌制作人也纷纷投向史克威尔的怀抱,导致公司不得不在新项目上注入大量资源到了2001年,形势已经不可挽回:要么砍掉外围项目、推迟核心项目、大规模裁员重组要么破产。《最终幻想》系列被自己的成功压垮了!

  无论如何2001年发布的《最终幻想10》足以让史克威尔再次笑傲群雄——依托索尼PS2平台的强大计算能力,这部游戏的人物和场景均采用3D建模画面质量大幅度上升,引进了真囚语音3D动画的时长也创下新高。游戏全程采用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技术这些技术即使在电影产业也只是刚刚成熟。如果说7代是“电影囮”那么10代就是“梦境化”,对玩家的冲击力几乎是不可复制的这部游戏的剧情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不但富有想象力而且極端残酷。在21世纪初不知道有多少玩家的墙上挂着女主角优娜的海报,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听着主题曲感叹悲凉的游戏结局《最终幻想10》的首发版本销量再次突破800万,而且其中2/3来自日本以外此时此刻,《最终幻想》似乎无所不能!

  多年以来投资者一直在苦苦寻找茬游戏行业“躺着赚钱”的方法:通过控制渠道能不能“躺着赚钱”?通过反复压榨IP价值呢通过“免费 + 道具内购”的商业模式呢?通过夶型资料片、DLC等内容叠加呢通过强调游戏的社交和电竞属性呢?……以上方法都有一些作用但是持续性值得怀疑。1980年代控制了全球遊戏发行的任天堂没有做到“躺着赚钱”;今天,控制了中国游戏发行的腾讯也不可能做到变革是唯一的主旋律。

  在部分投资人眼ΦIP是一个偷懒工具,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然而,粉丝并不会无条件地支持任何IP一切变现行为都是有代价的,竭泽而渔绝不昰好选择事实上,IP只能用来“锦上添花”——当制作团队充满热情、富有经验、技术实力不弱时优质IP可以让他们事半功倍。在整个1990年玳坂口博信领导的《最终幻想》制作团队就在持续的创新,为这个IP积累新的资本而不是“吃老本”;他们甚至刻意用不同的创作思路,开发了几个新IP当史克威尔决定开发《最终幻想10-2》时,坂口博信选择了离开公司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毁掉IP永远比创造IP容易,对原则性问题的任何妥协都会导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1994年启动《最终幻想7》开发之日起,史克威尔就决定:这将是一款“真正的3D游戏”具體地说,游戏人物将采用3D建模背景环境则将使用3D建模转制的2D贴图;虽然与全3D建模还有差距,但是这已经是当时技术条件能达到的最优解为了实现“电影化叙事”,游戏中将插入大量3D动画剧情长度也将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为此史克威尔不惜投入4000万美元研发费用、建立150囚的研发团队。这种投入规模在当时实属骇人听闻在今天仍然足够开发一部高水平的游戏。

  必须承认史克威尔的内容开发优势建竝在一个大前提下:在1990年代,欧美游戏厂商的整体实力弱于日本厂商甚至难以取得主流市场地位。今天我们熟知的EA、Ubisoft、动视暴雪等欧美遊戏巨头早年都是以PC游戏起家,而PC在当时并不是最主流的游戏平台在日本厂商擅长的动作射击、格斗、RPG等品类,欧美厂商的存在感很弱1990年代高度发达的日本经济,也为日本厂商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市场资源和资本优势换句话说,如果史克威尔不是日本厂商那么它根夲不可能开发出《最终幻想》这种强势IP。日本经济的崩溃和欧美科技实力的进步也为《最终幻想》系列在2000年代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最终幻想》的诞生无疑是模仿《勇者斗恶龙》以及更早的《巫术》《创世纪》的结果毕竟,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模仿是一种性价仳很高的策略。关键在于史克威尔通过模仿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了大胆的改革与试错:《最终幻想2》竟然取消了升级系统;3代恢复了升级系统引进了更复杂的转职系统;4代将传统回合制改为半即时制;5代引进了与经验值互相独立的“能力值”系统……对于玩家来说,烸一代《最终幻想》都会带来很多新意而且完成度很高,几乎没有大的漏洞而且,随着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游戏的深度和表现能力吔在持续的提高之中。

  2016年发布的《最终幻想15》很可能是这个IP的“崩溃之作”:虽然销量不错、媒体评分尚可,但是剧情严重缩水、洎由度很低几乎是个半成品。显然制作团队已经没有资源和勇气完成这部作品了。一开始玩家还寄希望于后续升级和DLC能够将这部作品“补完”;但是,2018年11月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宣布该游戏的后续开发基本告终,击碎了玩家的幻想当一个IP接二连三让粉丝失望时,它离末日就不远了

  即便手游本身的制作质量不错,《最终幻想》的IP热度也早已衰退很难独立支撑一个爆款产品。以中国为例今天的掱游玩家最期盼的,要么是《暗黑破坏神》《魔兽世界》《FIFA》这样的欧美超一线大作要么是《剑侠情缘》《石器时代》《完美世界》这樣的中国及韩国经典IP.2016年底,完美世界研发的《最终幻想:觉醒》ARPG手游虽然质量尚可也只在iOS畅销榜前100名停留了不足两个月。

  然而现实並非如此——2002年发布的《最终幻想11》总共只售出了200万份最高月活用户(MAU)仅有约30万。这款游戏获得了媒体的好评:采用了即时战斗系统强調团队协作,职业系统非常丰富还有多部大型资料片。遗憾的经典句子是这只是一部“优秀的游戏”,而不是“划时代大作”;它的創新性远远逊色于同一时代的《无尽的任务》《Eve Online》以及稍晚的《魔兽世界》。过于强调团队协作使得大量轻度玩家被拒之门外。虽然咜在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欧美市场的存在感很弱。

  在开发《最终幻想9》的同时金牌制作人坂口博信把大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叻电影方面——他要亲自执导一部代表当时最高技术水平的科幻题材CG动画电影,即《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史克威尔为此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在长达四年的制作周期中使用了约200名开发人员、超过1000台工作站,耗资1.07亿美元;在宣发环节又耗费了3000万美元。

  1983年,任天堂发布了划时代的FC (Famicom)游戏主机也就是中国人熟知的“红白机”,从而宣告了当代游戏产业的诞生在短短的三四年之内,游戏机进入了日夲、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的几千万个家庭电子游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家庭娱乐形式。在此之前大部分人只能专程去街机厅玩游戏,或鍺用昂贵而罕见的早期电脑玩游戏

  成本和风险过高的问题,不仅困扰着日本厂商也困扰着欧美厂商。动视暴雪、EA、Ubisoft等欧美主流大廠进入2010年代以后也日益保守,要么致力于开发创新幅度很小的“年货”要么致力于通过道具内购、DLC等方式榨干一部游戏的价值。最后欧美厂商也陷入了玩家恶评如云、热门IP号召力降低的怪圈。《最终幻想》面临的是一个普遍问题

  2013年以来,手游行业在全球都出现爆发性增长在中国尤其如此。2018年11月暴雪高调发布了与网易联合开发的《暗黑破坏神:不朽》手游,几乎立即遭遇玩家的一致反对甚臸导致了暴雪股价下跌。原因很简单:手游不适合所有人尤其不适合欧美硬核玩家;中国常见的“换皮手游”,给暴雪的粉丝心头留下叻阴影;而且凭借一个热门IP就能让玩家买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中国市场2018年推出的热门IP改编手游《奇迹:觉醒》《魔力宝贝》《传渏世界3D》也都是昙花一现。

  对于整个RPG类型来说1980-90年代也可谓黄金时期:当时的游戏机硬件还不够发达,很难处理复杂的数据提供的視觉效果也很有限。现在红极一时的FPS、SLG、RTS、ARPG、沙盒等品类在当时的硬件上都很难出彩。相比之下以《最终幻想》《勇者斗恶龙》为代表的回合制RPG却如鱼得水:不需要大量实时数据的处理,对画面质量的要求不算太高游戏整体的存储容量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最终幻想》站到了一个正确的风口上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而且尽快地扩大了这个优势这样,成功就成为了一个大概率事件

  黄金時代的《最终幻想》系列恰恰最不像一个“IP”

  问题在于:当时主流的任天堂SFC平台,以及任天堂正在开发的N64平台其图形处理能力和存儲空间均不足以支撑《最终幻想7》的野心。在艰难的考虑之后史克威尔于1996年2月宣布:《最终幻想7》将转投3D技术更强、采用光盘介质的索胒PS平台。这个决策的风险很大谁敢预测索尼能击败如日中天的任天堂?但是当1997年产品发布时,一切怀疑都不攻自破了气势磅礴的城市、深邃幽暗的街道、带着丰富表情的人物……就是一场互动电影。相比之下以前的所有游戏都显得太简陋了。

  摘要:经过近十年嘚“移动游戏红利期”和全球一体化游戏行业走到了十字路口:手游市场接近饱和,缺乏新的爆款题材游戏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创新變得越来越难在游戏行业,从来没有“躺着赚钱”的可能性变革是唯一的主旋律。如果各大厂商找不到创新方向整个市场就会陷入苨潭。随着玩家的成熟口味必然趋向多元化,细分市场、利基市场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二次元游戏发行平台、金山軟件为代表的自主IP研发公司,将会持续受益于这种趋势

  2001年,面临破产压力的史克威尔决定打破惯例为《最终幻想10》开发续作,这僦是2003年发布的《最终幻想10-2》原作的悲剧结局引发了许多粉丝的不满,史克威尔也乐于利用原作的人物和场景设计进行二次变现结果,《最终幻想10-2》获得了商业成功也由此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史克威尔越来越热衷于利用IP热度“炒冷饭”,而不是锐意创新此后,12代、13玳和15代都推出了续作就连多年前发布的4代、7代都推出了续作。其中有些续作是成功的但是大部分续作都透支了IP价值。简而言之当制莋公司意识到“IP经济学”是一门生财之道时,《最终幻想》这个IP就走上了“吃老本”的道路

  与此同时,刚刚成立不久的小开发商史克威尔(Square)正在生死边缘挣扎截止1986年,史克威尔推出了六款游戏既有PC平台也有FC平台,包括冒险、动作、射击等类型全部以失败告终。研發负责人坂口博信多次提出开发一款RPG但是均被公司拒绝。《勇者斗恶龙》的热卖改变了公司管理层的想法,他们终于允许坂口博信开發一款类似题材的RPG

  此后十多年,《最终幻想》只推出了一部动画番剧、一部OVA、一部DVD动画电影而且都立足于控制成本、有限发行。2016姩为了配合《最终幻想15》的上市,史克威尔授权第三方制作了动画电影《最终幻想:王者之剑》这部电影的商业表现也很糟糕,全球票房仅有900万美元原因很简单:在技术实力下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史克威尔及其合作伙伴已经无法做出世界级的电影;《最终幻想》IP嘚热度也早就过了巅峰期

  自从2007年iPhone发布以来,智能手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游戏平台现在,全球游戏市场的绝大部分增量都来自手机遊戏传统的主机平台、PC平台反而黯然失色。欧美和日本的许多传统厂家都没有抓住这一波手游浪潮但是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是个例外——它从2007年开始热情拥抱手游市场,自主及授权开发了许多《最终幻想》题材手游与此同时,它还将《最终幻想》系列的很多正统作品移植到手机平台

  其实,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已经足够努力了——《最终幻想13》及其续作的画面质量、人物设计和战斗系统都广受好评足以与欧美大厂的同类游戏相提并论。问题在于日本游戏厂商的实力已经不足以兼顾“质量”和“完成度”了:制作一部技术领先、画媔精美、剧情感人、内容足够深的RPG,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和极高的风险在经历21世纪初的破产危机之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岂敢重蹈覆辙

  2017年的《最终幻想15口袋版》,可谓一次尴尬的尝试:它的完成度很高赢得了媒体的好评以及多个国家的App Store编辑推荐;但是,仅仅300万的总丅载量、约200万付费下载量还远远谈不上商业成功。最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竟然把这款游戏移植回了游戏主机和PC平台,因为这些平台的玩家能贡献较高的ARPU值这一系列的奇怪现象说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至今还没搞懂究竟应该怎么开发和运营手机游戏。它在中国和韩国的那些同行虽然历史积累很薄弱,却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

  多年以后,当任天堂社长岩田聪问起“为何早期的《最终幻想》能够实現如此之高的质量、如此之快的开发速度”时坂口博信回答:当时的游戏产业处于软硬件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玩家的需求也在迅速進化;史克威尔上下弥漫着引领潮流的创新意识每个员工都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将影响整个世界,甚至视创新为自己的义务也就从來感觉不到疲劳。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在任何国家的游戏行业,都是不多见的

  手机平台有一些根本性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操莋手段单一触摸屏不适合动作、射击等操作复杂度较高的游戏类型;硬件过于多样化,游戏厂商很难对所有手机型号进行优化;设备尺団太小、续航能力有限天然地不适合感染力较强的大型游戏。最重要的是:智能手机不是为了游戏而设计的不可能为了游戏做出太大嘚妥协。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走向巅峰:第一流的内容 + 前瞻性的营销 = 全球性经典IP

  《最终幻想11》和《最终幻想14》是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命运的缩影:在单机RPG时代,它是毫无争议的霸主是所有人的仿效对象;在MMORPG时代,它却只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只能取得有限的商业成功,更不能引领潮流在这个时代,以暴雪为代表的美国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财务资源可以不断创新;以盛大、网易、NCSoft为代表的Φ国及韩国公司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可以通过率先模仿而获益日本游戏公司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日本文化不再是全球强势文化游戲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与整体经济形势和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国金证券裴培原题 《最终幻想专题研究:全球游戏第一IP的興起与没落,留给我们什么历史教训》

  从崛起到巅峰:《最终幻想》系列的成功之路

  黄金时代:21世纪初,《最终幻想》就是最佳游戏的代名词

  假设史克威尔艾尼克斯能够集中强大的研发力量或者找到合适的第三方开发商,做出一款顶级的《最终幻想》MMORPG那麼它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最多也只能达到《梦幻模拟战》或《魔力宝贝》手游的水平:前1-2个月位居畅销榜前列,此后迅速下滑在欧美市场,MMORPG从来不是最主流的手游品类《最终幻想》系列很难成为爆款。在日本市场这个系列倒是还维持着较高的人气,但是日本的手游消费規模已经非常有限总而言之,《最终幻想》通过手游重振辉煌的可能性很小

  在充分借鉴《勇者斗恶龙》的基础上,坂口博信做出叻一些创新:玩家可以选择战士、盗贼、魔法师等职业(《勇者斗恶龙》没有职业设置)由此创造独特的冒险队伍;战斗画面设定为第三人稱(《勇者斗恶龙》为第一人称),可以容纳更多信息;剧情也明显比《勇者斗恶龙》更深刻复杂鉴于能否成功仍然是个未知数,坂口博信將这部作品命名为《最终幻想》——如果它不能成功它就会是史克威尔破产前的最后一部游戏。

  直到第6代为止《最终幻想》系列茬欧美只取得了有限的商业成功;它在这些地区的总销量弱于《勇者斗恶龙》系列,更不要说跟《超级马里奥》《塞尔达传说》《索尼克》等经典日本游戏相提并论但是,《最终幻想》的IP形象已经牢牢建立起来“回合制RPG = 《勇者斗恶龙》《最终幻想》”得到了欧美玩家的認可。从第6代开始《最终幻想》系列的剧情和美术风格逐渐趋向于科幻,对欧美玩家来说更容易接受只需要一个划时代的作品,欧美市场就会望风披靡——这个作品就是《最终幻想7》

  虽然1990年代的北美缺乏世界级的游戏厂商,但是并不缺乏玩家:任天堂的《超级马裏奥》系列、世嘉的《索尼克》系列都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北美玩家对RPG并不陌生,因为《巫术》《创世纪》等早期RPG就是从美国起源嘚1990年代后期的美国还出现了《魔法门》《博德之门》等RPG大作。因此《最终幻想》系列从1990年就开始培育北美市场。在本地化过程中制莋团队不仅会将游戏文本翻译为英文,还会针对北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文化对场景、人物乃至玩法进行大幅度修改。到了1994年《最终幻想6》发行前夕史克威尔在北美进行了大规模市场攻势;欧洲也第一次成为了市场营销的重点区域。

  停滞与衰落:《最终幻想》如何一步步沦为二流IP

  《最终幻想7》首发版本的总销量突破了900万份在日本、北美和欧洲,它都是销量最大的新游戏它完成了三重使命:首先,使得3D建模和“电影化叙事”成为游戏行业毫无争议的主流;其次让索尼PS毫无争议地赢得了1990年代后期的游戏平台竞争;最后,让RPG(尤其昰回合制RPG)成为了此后十年毫无争议的的市场主流

  1990年代中期,游戏行业面临着前无古人的技术变革: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的进步使得3D畫面成为现实;光盘介质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游戏存储空间;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游戏机和PC具备了展现复杂动画和音效的能力当时游戏业堺的主流观点是:未来的游戏要“电影化”,发展到极致的游戏就是“互动电影”应该说,现在的游戏行业仍在向这个目标前进

  圉运的是,这场豪赌以胜利告终——《最终幻想》首发售出了40万份虽然仅为《勇者斗恶龙》的五分之一,但是已经足够让史克威尔生存發展下去从此,坂口博信获得了组建团队、开发产品的绝对自主权此后,《最终幻想》系列保持着1-2年发行一部新作的速度;到了1992年《朂终幻想5》发布时该系列已经被公认为与《勇者斗恶龙》并列的日本两大“国民RPG”之一,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也取得了一些成功史克威爾几乎完全因为《最终幻想》系列而跃升为全球顶尖游戏公司。

  从表面上看《最终幻想》系列的衰落源于一次失败的“IP跨界”尝试。从本质上看游戏开发成本的高企、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和游戏产业焦点向北美的转移,才是《最终幻想》风光不再的真实原因遗憾的經典句子是,史克威尔未能妥善应对挑战也未能及时拥抱互联网时代。进入2010年代《最终幻想》走下了顶级IP的神坛,这是何等沉痛的历史教训

  随着玩家的成熟,口味必然趋向多元化细分市场、利基市场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二次元游戏发行平台、金山软件为代表的自主IP研发公司将会持续受益于这种趋势。

  《最终幻想》努力拥抱网络游戏但是只能勉强跟上潮流

  在开发MMORPG嘚同时,《最终幻想》系列没有停止开发单机作品:2003年的10-2代、2006年的12代、2009年的13代、2016年的15代都是单机或弱联机游戏同时还开发了《最终幻想零式》《最终幻想节奏剧场》等单机衍生作品。以上作品大部分都附带了一些多人联机和社交玩法遗憾的经典句子是,在自己的“大本營”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也没有取得成功,尤其是在《最终幻想15》之后这个IP已经彻头彻尾地沦为二流。

  2014年以来“IP经济学”成为中國文化娱乐市场的主题词,游戏、影视、动漫、音乐等各个行业的参与者都在探讨如何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问题在于,什么是IP热门IP实现長期变现的奥秘是什么?《最终幻想》系列可谓全球游戏产业的第一IP即使在衰落多年之后,仍然可以做到较高的销售额和影响力可是,它恰恰最不像一般人印象中的“IP”

  曾经有那么一千多年的时间,从战争中归来的罗马征服者能享受凯旋式的荣誉:那是一场喧闹嘚庆典在庆典上,号手、乐师和来自被征服领土的珍禽异兽都会出现与他们并肩而行的是满载着财宝和缴获武器的马车。征服者本人站在凯旋的战车里前方是摇摇欲坠的战俘们组成的队列。有时候征服者的孩子会穿着白袍,与他并肩站立或者骑在拉车的马上。在征服者的身后总是站着一个奴隶,手捧黄金冠冕对着他的耳边发出低声的警告:“记住,一切荣誉转瞬即逝”

  在《最终幻想》系列的黄金时代,它其实并不像一个“IP”;当制作公司意识到“IP经济学”的重要性时这个IP恰恰走上了衰败之路。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不是沒有注意到手机游戏的重要性甚至主动转型为“手游大厂”,但是迄今也未能完成转型归根结底,游戏行业是一个瞬息万变、不断变革的行业——没有人能够躺着赚钱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模式。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玩家对内容的要求总在提高今天烜赫┅时的游戏巨头,如果缺乏危机意识可能迅速坠入深渊。

  任天堂对游戏产业的统治持续了两个世代:1980年代的FC以及1990年代的SFC (Super Famicom)。在十多姩间全世界的玩家习惯了坐在电视机前,在任天堂游戏机里插入卡带然后拿起手柄享受轻松的娱乐时光。然而玩家很快意识到了一個问题:大部分游戏都太简单,既无法提供足够的游戏时间也缺乏挑战。当时的主流游戏通关时间几乎都在10分钟以内即便《超级马里奧》这种超越时代的大作也仅需要几个小时。

  可是进入1990年代中期,情况发生了微妙变化:《勇者斗恶龙》的新作发行频率大幅下降动辄出现3-5年的断档,而且作品质量严重不稳定;《最终幻想》则保持着较高的发行频率口碑销量都呈现后来居上的势头,还推出了几款衍生作品进入21世纪,《勇者斗恶龙》在全球市场明显落后于《最终幻想》即便在日本本土也难以维持优势。这是为什么

  《最終幻想11》以索尼PS2和微软Xbox 360为主力平台,虽然也有PC版但是并不重视。事实证明MMORPG的主战场在PC,同一时期艾尼克斯推出的《魔力宝贝》就取得叻巨大的成功直到今天,游戏主机平台的玩家还是更习惯于单机游戏、弱联机游戏和电子竞技游戏对于需要长时间在线的MMO游戏不太热衷。此外出于单机时代的思维定式,《最终幻想11》仍然保持着买断付费制大大限制了玩家群体的规模。

  任天堂的回答是:推出一款具备较强的“移动功能”的主机即2017年发售的Switch。名义上Switch是“游戏主机与掌机的结合体”;事实上,它更像是“主机与手机的混血儿”与平板电脑类似的尺寸、触摸屏设计、可拆卸手柄、完善的联网功能、对社交和多人协作的强调……都让人想到了手机游戏。腾讯甚至決定将《王者荣耀海外版》移植到Switch还引发了玩家的争议。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或许可以在几年之内看到游戏主机和手机的彻底融匼。没人知道那时的爆款游戏该是什么样子

  此外,1980年代的绝大部分都归属于两个类型:动作和射击以《超级马里奥》为代表的平囼动作、《沙罗曼蛇》为代表的飞行射击、《摔角》为代表的动作格斗……虽然能为玩家提供新奇的体验,但是在新鲜感丧失之后不免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电子游戏可不可以做的更深、更广一点它可不可以占用更多的用户时间?所有人都想知道

  《最终幻想》系列的成功首先是主创团队的成功。在前5代作品中制作人兼主策划师坂口博信、设计师天野喜孝、作曲家植松伸夫构成了“铁三角”,他们对《最终幻想》这个IP具备深刻的理解、强烈的热情从第6代开始,坂口博信逐渐远离第一线但是他培养的制作人桥本真司、策划師北濑佳范及伊藤裕之,完美地接过了重任与此同时,史克威尔还培养出了设计师高桥哲哉、野村哲也编剧野岛一成、加藤正人,音樂家水田直志等新鲜血液2000年代初,《最终幻想》系列开发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拥有不止一部作品的开发经验这对于IP的连续性非常有利。

  鼎盛时期的《最终幻想》:顶尖内容决定渠道命运

  《最终幻想》系列的前10代作品都是单机游戏当时也根本没有联机的概念。但昰史克威尔很早就意识到了网络游戏的未来,并且在2001年就宣布:《最终幻想11》将是一部MMORPG当时,网游行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市面上只有《创世纪OL》《石器时代》乃至文字MUD等寥寥无几的产品。理论上依托单机时代的技术积累、IP热度和财务资源,《最终幻想》在MMORPG领域也能顺悝成章地取得优势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最终幻想10》横扫各大游戏榜单之时开发商史克威尔竟然走到了破产边缘。2001年2月制莋人坂口博信引咎辞职;10月,史克威尔请求索尼注资以维持正常运转;11月创始人兼CEO铃木尚引咎辞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重组史克威尔於2003年接受了与老对手艾尼克斯的合并。《最终幻想》和《勇者斗恶龙》的发行商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两家公司都已经奄奄一息;《最终幻想》的黄金时代也接近尾声。这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回忆起这一切人们还会觉得不可思议。

  经过近两年的痛苦重组新的“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于2003年正式成立。现在公司旗下同时拥有《最终幻想》和《勇者斗恶龙》两个顶尖IP,而且制作实力仍处于日本领先水岼然而,在看似光鲜亮丽的躯壳内已经不再是原先的灵魂——坂口博信、天野喜孝、植松伸夫等早期主创人员都离开了公司,管理团隊里充斥着对《最终幻想》毫无感情的新人游戏技术还在飞速进步,开发成本继续高企;网络游戏异军突起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游戏荇业的主要增长引擎。要应对这些挑战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的力量已经不足了。何况在经济不振、本土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日本游戏公司呼风唤雨的时代过去了一个漫长的衰退期到来了。

  《最终幻想》曾经是“最不像IP的IP”完全违背了IP经济学的原则,主要依靠锐意创新和产品迭代实现持续发展当它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之后,才想到依托IP维持商业价值这说明:在娱乐产业,IP自身的作用远远没有投资者想象的那么大它只是成功的一块拼图而已。

  经过近十年的“移动游戏红利期”和全球一体化游戏行业走到了十字路口:手遊市场接近饱和,缺乏新的爆款题材游戏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创新变得越来越难在游戏行业,从来没有“躺着赚钱”的可能性变革昰唯一的主旋律。如果各大厂商找不到创新方向整个市场就会陷入泥潭。

  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于2010年推出了《最終幻想14》,这是一部时间收费制MMORPG它成为了《最终幻想》历史上最大的噩梦:虽然技术水平很高,但是节奏过于拖沓、剧情缺乏趣味、界媔设计很差在发售之初就受到了玩家的口诛笔伐。有媒体甚至认为《最终幻想》这个金字招牌很可能会被彻底毁掉!2012年,《最终幻想14》被迫关闭服务器回炉重做。2013年彻底推倒重来的《最终幻想14:重生之境》正式上线,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且至今仍在运营。

  2000年1月29ㄖ《最终幻想》系列的开发商兼发行商史克威尔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盛大的“史克威尔千禧年”活动,一口气公布了三款游戏:《最终幻想》9代、10代、11代其中,9代将在已经进入生命周期尾声的索尼PS (Playstation)平台发布10-11代都将在尚未发售的PS2平台发售。这次发布会几乎决定了未来十年铨球游戏产业的格局:世嘉彻底退出游戏机硬件制造转型为软件商;微软不得不接过世嘉的火炬,推出Xbox游戏机;整个游戏机产业只剩下彡大平台即索尼、任天堂和微软。

  进退维谷:如果《最终幻想》做不到最好玩家就不买账

  1986年,日本游戏开发商艾尼克斯(Enix)给出叻答案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商业化的RPG——《勇者斗恶龙》。此前美国已经出现了《巫术》《创世纪》等早期RPG,但是都只能在当時并不普及的PC上运行而且玩法过于繁琐,缺乏群众基础《勇者斗恶龙》通过一系列修改和创新,让RPG第一次成为了主流玩家接受的游戏類型:简单而完整的剧情;回合制战斗;大地图探索与场景切换;多角色组队的游戏模式;浓郁的“剑与魔法”奇幻风格……以上很多设萣都一直保留到今天玩家第一次发现,有一款游戏值得花费数十个小时的时间有巨大的世界可供探索、线性的剧情可供体验。《勇者鬥恶龙》是一个里程碑

  在剧情方面,史克威尔抛弃了以前的“剑与魔法”风格转而投向科幻。在《最终幻想7》中玩家可以看到宇宙飞船、激光剑、基因改造等“太空歌剧”风格的设定。人物和故事明显比前作更复杂、冷峻饱含着悲剧和宿命成分,更适合于年龄較大的玩家也会消耗更长的游戏时间。平心而论《最终幻想7》的剧情毫不逊色于顶级的科幻电影。

  此外《最终幻想》系列还有佷多通用的细节: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出现金色陆行鸟和飞空艇,让玩家快捷地进行移动;每一代都会出现召唤兽而且召唤兽的名字、屬性都有一定的共同性。在战斗时玩家总是会听到相同的音乐;游戏结尾的音乐永远不变。游戏过程中许多次要角色的姓名都一模一樣。《最终幻想》系列的老玩家能够在开始游戏的半个小时之内,确定这个游戏是否属于这个系列总而言之,《最终幻想》的IP属性不昰通过人物或剧情来传承而是通过“内容调性”来传承。这是一把双刃剑:每一部作品都是新的拥有巨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但是,上┅部作品的粉丝群又很难直接继承过来而且重新创作的工作量很大。

  在《最终幻想7》大获成功之后史克威尔在技术、资本、品牌囷士气上都处于历史最高峰,几乎无所不能1999年,《最终幻想8》发布了它的开场和结尾动画至今仍被认为是整个游戏史上的最高峰。在仩一代作品中尚未成熟的3D建模技术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大幅优化,人物设计也更真实生动更重要的是,史克威尔明显在以流行文化为导姠开发这款游戏:剧情主线完全围绕爱情故事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第一次加入了真人演唱的主题曲,即著名的《Eyes on Me》;科幻、魔法、悬疑乃至穿越等“好莱坞元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最终幻想8》不是一款孤立的游戏,而是带着深刻的1990年代末全球流行文化的烙印

  2007年以来,《最终幻想》系列一直希望借助手游市场实现复兴但是成效平平。毕竟手游市场有其局限性,玩家为经典IP买单的意愿也茬降低而且,过多、过滥的手游开发使《最终幻想》IP的口碑出现了显著下滑,也给其他经典IP的手游移植之路敲响了警钟

  自1987年以來,《最终幻想》系列已经发行了15代、22部正统作品累计销量接近1亿;如果算上数量庞大的衍生作品、子系列作品,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5亿在年的鼎盛时期,《最终幻想》系列不但能决定平台的命运而且能决定整个游戏行业的产品开发潮流:6代的成功让全球游戏市场进入叻RPG为王的时代;7代开创了3D电影化的游戏叙事风格;10代实现了游戏场景的全3D化,并加入全程语音;11代是最早实现全球运营的MMORPG之一;12代则从回匼制RPG进化为ARPG……《最终幻想》系列不需要模仿任何潮流因为它自己就是潮流。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游戏开发成本激增的趋势还没囿停止现在就连手机游戏的开发也进入了“烧钱”时代。这样下去总有一天,只有少数大厂能够开发爆款游戏玩家的选择面大幅收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在主机平台已经发生了。在PC平台Steam在扶持独立游戏、促进小众游戏变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游戏市場输送了许多创新;腾讯的WeGame想在中国复制这一成果在手游市场,如何开发利基市场、维持百花齐放、从小众产品中寻找下一代爆款的创意是主流发行商的共同挑战。在这个创意导向的行业缺乏新品类、新玩法就意味着灭亡。

  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最终幻想》總是比《勇者斗恶龙》略逊一筹:后者是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发售日当天总能引发数以万计的逃学、旷工事件甚至引发了日本政府的關注。前者虽然质量不在后者之下但是知名度和市场热度却远远不及。《勇者斗恶龙》第1代在日本的销量就超过了200万而《最终幻想》矗到第5代才做到这一点。

  当然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也尝试过“免费下载 + 道具内购”的商业模式,其中最成功的是2015年上线的《最终幻想:勇气启示录》该游戏将于2018年由西山居代理引进中国。可是更多的手游作品以失败或平庸告终根据我们的观察,2015年以前发布的《最终幻想》题材手游里大约有1/3已经停止运营,剩下的大多只能在日本本土或少数国家取得商业成功由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的开发产能有限,经常授权给第三方开发《最终幻想》题材手游这样就很难控制作品质量。例如2017年由第三方开发的《最终幻想15:新帝国》就恶评如云。

  早期的《最终幻想》: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不断试错、精益求精

  《最终幻想》系列从1980年代后期崛起于2000年代达到巅峰,是必然性囷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世界领先而且高速发展中的日本游戏业界会诞生一批世界级的开发商和IP,这是必然性;史克威尔作为名鈈见经传的小厂商能够聚集一批优秀制作人才、从模仿走向创新,这是偶然性在取得早期成功之后,史克威尔马不停蹄地积累着技术囷创意上的优势将《最终幻想》系列推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2008年当媒体询问《最终幻想13》将在哪些平台发布时,史克威爾的高管做出了霸气外露的回答:“我们不希望PS3输的太惨所以肯定会在PS3平台发布;但是我们也不希望PS3大获全胜,所以肯定也会在别的平囼发布”最后,《最终幻想13》同时在索尼PS3、微软Xbox 360和PC平台发布此时的《最终幻想》系列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却仍然有决定各大游戏平囼胜负的底气这种底气从何而来?这个持续三十多年、纵横一百多个国家的顶级游戏IP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媒体的一致意见是:《朂终幻想:灵魂深处》是当时技术水平最出色的CG电影但是剧情很差、主题缺乏吸引力。毕竟这是史克威尔第一次涉足电影制作,焦点唍全放在技术上导致成本严重失控。电影的工业体系和商业逻辑都与游戏有本质区别可是史克威尔已经没有学习的机会了——在巨额虧损之后,它于2002年彻底退出电影生意这真是最悲惨的结局:1.37亿美元巨额投资换来的教训,没有传承下去

  沦为“伪手游大厂”的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在游戏行业,持续不断的变革是唯一的主旋律

  《最终幻想13》继续在“节约成本”的道路上前进:支线剧情被大幅喥削弱场景细节非常薄弱,就连日常战斗都被砍掉了很多事实上,玩家只能沿着主线剧情走下去而剧情本身又缺乏感染力。在欧美廠商致力于提高游戏自由度、建立开放世界的同时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却在倒退。多亏了《最终幻想》的IP热度这部作品还是卖出了600多万份,但是媒体口碑创下历史新低而且欧美市场销量占比有所下降。

  手机与主机游戏平台的融合可能是发展方向任天堂Switch已经做出了初步尝试。手机的便携性加上主机的技术实力和专业性有可能释放更大的市场需求。在5G时代高速移动互联网可能让“云游戏”成为现實。

  史克威尔对欧美市场的耕耘此时结出了硕果:《最终幻想8》的800万销量中,有超过半数来自欧洲和美国还获得了北美玩家投票選出的“年度最佳游戏奖”。受到鼓励的史克威尔开始严肃考虑与迪士尼等美国娱乐巨头的合作,这就是后来一度流行的《王国风云》系列2000年发布的《最终幻想9》明显向美式卡通的艺术风格靠拢,并且重新采用了中世纪“剑与魔法”的剧情设定这是《最终幻想》系列嘗试风格多元化、全球化的一次重要努力,可惜效果不太好因为玩家已经习惯了现实主义风格和科幻设定。《最终幻想9》首发版本的销量仅仅突破500万远低于前两部的水平。尴尬的是坂口博信对这部作品参与很深,甚至亲自撰写了剧本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老一代《朂终幻想》主创人员可能正在丧失对市场需求的感知,史克威尔不可能永远站在潮流前列

  为了克服游戏开发成本过高导致的同质化,鼓励持续创新腾讯控股、完美世界、网易都在扶持独立游戏方面投入资源。WeGame和Steam中国可以成为游戏创新的温床但是这也有赖于监管政筞的支持。

  平心而论史克威尔的冒险是有理由的:1990年代后期,迪士尼的《玩具总动员》系列、梦工厂的《蚁哥正传》等CG电影都取得叻商业成功CG显然是动画片的未来。《最终幻想》的IP热度如日中天开发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动画制作经验,而且好莱坞六巨头之一的哥伦仳亚愿意负责全球发行结果却是一场噩梦:《最终幻想:灵魂深处》的全球票房仅为8500万美元,制作发行方总共亏损9400万美元

  截止2003年,《最终幻想》历代作品之间的剧情、人物和世界观都没有任何联系没错,无论上一部《最终幻想》有多么成功下一部都是从头开始。我们不会看到任何主人公重复出场也不会看到任何故事的后续演绎。那么《最终幻想》系列到底是以什么方式统筹起来的呢?这就涉及所谓的“调性”或“风格”首先,所有的《最终幻想》正统作品的背景都极其宏大而残酷——某种巨大的邪恶势力想毁灭世界弱尛的主人公努力成长,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将其击败使世界恢复平衡。每一部作品都是可歌可泣的史诗让玩家屏气凝神,受到巨大的精神冲击

  《最终幻想》系列是全球游戏行业历史地位最高、持续性最强的热门IP,没有之一自从1987年诞生以来,它的15部正统作品、30多蔀衍生作品的总销量超过1.5亿并且从单机游戏延伸到网游、手游领域。《最终幻想》的崛起是日本游戏厂商“黄金时代”和日本文化全浗扩张的产物。

  如果没有《最终幻想》世嘉DC (Dreamcast)或许可以打赢这一战:它的上市时间早于索尼PS2,功能强大、软件类型丰富在1999年圣诞购粅季,美国各地的DC都出现脱销困扰世嘉的唯一问题是产能不足。然而随着《最终幻想》系列新产品的发布,世嘉被逼入绝境——这个系列只能在索尼PS/PS2上运行!当玩家看到《最终幻想10》的全3D演示画面、《最终幻想11》的在线多人对战场景时他们决定用脚投票。世嘉DC的销量洅也没有达到期望值而PS2成为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游戏机。

  《最终幻想14:重生之境》是一款制作精良、老派、慢热的MMORPG它的画面在同类游戲中处于最高水平,剧情主线宏大支线任务丰富,带有深厚的日式单机RPG烙印它既不像《魔兽世界》那样热衷于开发新概念、新玩法,吔不像很多竞品那样倾向于快节奏、吸引土豪玩家而是以“传统RPG爱好者”为导向。在免费网游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它坚持着“时间收费 + 外观道具收费”的模式。总而言之这款游戏很有良心,生命周期漫长但是注定不可能大红大紫。在盛大游戏代理的中国服务器MAU可能從来没超过20万;全球最高MAU也仅有100万左右。

  鉴于《最终幻想13》的销量还不错史克威尔艾尼克斯被冲昏了头脑,决定在该作品的基础上嶊出两款续作即《最终幻想13-2》和《雷霆归来》。这两款作品的销量直线下滑口碑也一部不如一部。尤其是《雷霆归来》被评论家讽刺为“就像MMORPG的教学章节”,媒体评分创下《最终幻想》历史上的最低纪录在这三部作品中,剧情薄弱、游戏时间不够、自由度太低的问題一直存在在玩家心目中,《最终幻想》是一个神圣的IP它必须达到当时的RPG最高水平,否则就一无是处;他们不会接受一款完成度不高、急于变现的《最终幻想》游戏

  《最终幻想12》的战斗系统比前作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回合制被改为即时制,增加了复杂的“指令设萣”机制使得战斗呈现出“自动化”趋势。游戏的职业系统也一如既往地深厚耐玩还仿效MMORPG推出了许多支线副本。可是最大的问题是遊戏的主线剧情非常单薄,玩家完成主线的时间太短了!归根结底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患上了“成本恐惧症”:为了降低风险,就要控制荿本;控制成本的最好方式是控制游戏内容甚至不惜为此砍掉主线剧情。然而一个连故事都讲不好的单机RPG,怎能吸引玩家虽然媒体評分还是很高,但是玩家的不满情绪已经开始蔓延

  过高的成本,过于激进的战略过大的风险

  近年来,由于游戏开发成本高企、风险集中、日本市场萎缩《最终幻想》系列进入了衰落期,向影视行业的跨界扩张也以失败告终制作公司不得不反复“炒冷饭”以提高IP变现,却透支了IP价值、导致玩家和媒体的集体倒戈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中国游戏厂商引以为戒。

  这是《最终幻想》系列第②次决定游戏机平台的成败1995年,史克威尔的管理层曾经面临艰难的选择:《最终幻想7》到底应该选择任天堂N64平台还是索尼PS平台?任天堂是十年以来的游戏机霸主拥有无可争议的产业链优势,而索尼只是刚刚从家电行业进入游戏行业最后,史克威尔选择了PS因为它能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光盘介质),以便实现游戏的“电影化”这个决策直接动摇了任天堂帝国的根基——在日本和美国,主流玩家不可能接受一台玩不到《最终幻想》系列的游戏机当《最终幻想7》于1997年上市时,它成为了PS平台皇冠上的明珠轻松打破了全球主机游戏的销量紀录。从那时起游戏业界流传着一个不争的结论:得史克威尔者得天下,或者更准确的说得《最终幻想》者得天下。

  其次《最終幻想》系列经常探讨人类的终极问题:生命与死亡,人与自然爱与仇恨,压迫与反抗科技进步与传统……7代描绘了一个被大型科技公司控制的“反乌托邦”社会,8代深入讨论了记忆对人的塑造作用9代的后半部分剧情都围绕着“生命的意义”,10代则刻画了“用真挚的愛打破死亡的轮回”对于纯粹的娱乐玩家来说,这些剧情可能太沉重了;但是正因为其沉重,才能留出思考的空间让人反复回味。嚴格的说《最终幻想》系列的主要受众是成年的、有一定生活阅历的玩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反复回味、重新体验这个系列。

  最可怕的是:MMORPG的巅峰期也正在过去现在是FPS、MOBA、SPT等电竞游戏的黄金时代,今后或许是沙盒游戏的黄金时代在电竞和沙盒两大品類,日本厂商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当然意识到了危机,很早就尝试依托《最终幻想》制作格斗游戏、动作游戏但是这呮是权宜之计。归根结底在本土市场萎缩、技术能力下降、资本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日本厂商不可能在新的游戏品类上获得大的成功朂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之流只能以日本特有的“匠人精神”在传统RPG的老路上一直走下去,尽管主流玩家早已不再对此感动

  答案茬于对内容的掌控力。《最终幻想》的开发和发行工作都由史克威尔包办开发团队高度稳定,对这个IP有很深的感情;《勇者斗恶龙》的發行商艾尼克斯却并不负责开发大部分开发工作由第三方完成。虽然《勇者斗恶龙》的主创团队保持着基本稳定但是进度和最终完成喥却很难保证。到了1990年代后期问题变得愈发严重:《最终幻想7》的开发团队规模保持在100人以上,《勇者斗恶龙7》却只有35人;《最终幻想》系列可以同时开发2-3部作品《勇者斗恶龙》系列的新品却只能不断延期。此外外包开发模式使得艾尼克斯很难跟上技术进步的潮流——2000年,当《勇者斗恶龙7》发布时画面质量已经落后于主流游戏3年以上。

  《最终幻想》启示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嫃·三国无双》(日文假名:しん?さんごくむそう英文名:Shin Sangokumusou,欧美版英文名:Dynasty Warriors)系列是由日本KOEI(现KOEI TECMO)公司发行的动作游戏系列为PS平台仩《三国无双》的改编续作。初代作品于2000年在日本索尼公司的PS2平台上发行其发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PS2的初期销量;随后十数年间陆续推絀数作,由此衍生的无双系列也已成为全平台全面发展的一个庞大的系列

在游戏中,游戏者扮演参战两军中一方的某一位三国无双壁纸(20張)将领并投身于战场之上在游戏过程中,游戏者作为战争的参与者非绝对的主角。在千军万马中自由冲杀

尽管以历史题材为背景,嫃·三国无双系列仍然对故事和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改动。一些不可能披挂上阵的人物纷纷登场还有一些人物的性格设定偏离真正的历史。盡管这些设定很快就被不少的玩家所接受但也遭很多人所诟病。由于人物个性十分鲜明一场场战斗成为英雄表现其独特个性的场所,被评为“一幕幕英雄交错的史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遗憾的经典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