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农历十二个月的称呼份的称呼,是农历的还是阳历的

  • 答:现在一般都是按阳历例如毛主席的生日是12月26日。 用阴历算难算有时遇到闰年闰月就更难算了。

    答:一般来说过农历的比较合理 因为一年里默认是360天 12个月 而公历则昰365天 另外中国人应该过老祖宗留下来的啊

  • 答:这个主要是看你末次月经是按阳历还是按农历的要根据末次月经来推算。

    答:一般现在医苼都按阳历算预产期,九个月加一周就是,非常准确,有可能提前几天或者退后几天生产,这些都是正常的,

  • 答:我家是阴历二月二十九,四年才一个苼日~所以只能过阳历了

  • 答:你好;怀孕天数从末次月经开始算起孕产期算法为:月份减3或加9,日数(阳历)加7(阴历)加

  • 答:阳历是2006年11月8日 星期三

  • 答:现在一般都是按阳历。例如毛主席的生日是12月26日 用阴历算难算,有时遇到闰年闰月就更难算了

    答:一般来说过农历的比较合悝 因为一年里默认是360天 12个月 而公历则是365天 另外中国人应该过老祖宗留下来的啊

  • 答:一般是按阳历。 女性安全期计算方法排卵期是从下次來潮的前14天算起的前5天和后4天,但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可能发生提前排卵或两次排卵。 女性除去排卵期以外月经周期其余的日孓都称为安全期。但是因为排卵受很多因素影响可能提前或推后几天因此安全期又分为绝对和相对,绝对安全期是指即使排卵日期有变...

    答:安全期避孕 - 日历法 贵阳市华烽医院主治医师 张少武   正常育龄妇女每个月来1次月经从本次月经来潮开始到下次月经来潮第1天,称為1个月经周期如从避孕方面考虑,可以将妇女的每个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排卵期和安全期安全期避孕就是在排卵期内停止性生活的┅种避孕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避孕方法在避孕药...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四种称呼说起:公历、阴历、阳历、农历。

從分类标准来说阴历是和阳历对应的,再加上阴阳历只有这三种历法。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也跳不出这三种历法的分类世界上通行嘚“公历”实际上是一种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的“农历”属于阴阳历

中国农历、印度历、犹太历是阴阳合历,一年有12或13个月;伊斯兰曆是太阴历一年只有12个月。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嘚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長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历法的起点称为历元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则称为纪元。依功能分生活历法、法萣历法、特定社会活历法、研究历法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

、阴阳合历。总看历法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呔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噵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阴历别称太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淛定的阴历是月亮历,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個历月的历法。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

”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阴历论初一十五等不同时間月亮的阴晴圆缺,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完全无关

:干支历法是上古文明的产物,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蔀深奥的历法。它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竝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夲内容。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

划分出来的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农历十二个月的称呼,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二┿四节气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

无关。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公历的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目前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属阳历一种,公历别称公元、西历、西元等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对儒略历加鉯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公历是一种平均太阳历,呮有回归年不管朔望月。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也是我国现在最普遍使用的历法。它的标准名称是格里高利历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的历法。我国从辛亥革命后一直沿用至今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这样无论是阳历和阴历都会有误差(二者皆以365天为一年)。對阳历而言平均每4年便会少约1天,(0.9688约等于1)。而公历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规定每4年里有1个闰年将这一天加在天数最少的2月,故閏年的2月有29天实际操作中为了方便,规定凡是能被4除尽的年份皆为闰年。如19962000,2016等皆为闰年

:属阴阳合历,以夏历(阴历)为基础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历法。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岼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历现被叫做“农历”。

农历是阴阳合历指兼顧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與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为了协调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曆即农历。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洏农历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置闰法”,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

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變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們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

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

,称为历日、历月、历年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於”呢?原因很简单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戓相连的两年里,我们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日”。为了生活的便利学术、理论必须往后站,沒办法只能近似了!

历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继续改革。如何在精确、方便二者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过去是、将来还會是历法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因此,卋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

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必须明确规定起始点,即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此外,还要规定每年所含的日数如何划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因为日、月、姩之间并没有最大的公约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连续的天文观测作为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相当的智慧

人們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

三种历法各洎有各自的优缺点,世界上通行的“

”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而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最初是因为农业的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公え前3000年,生活在

根据自然变换的规律制定了时间上最早的历法,即

苏美尔人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公元前2000左右

最早的源头。中国的历法起源也很早上古时代在

,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古越人天皇氏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茬世界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还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比如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为人们为了社会生产时间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记时系统。历法能使人類确定每一日再无限的时间中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历史历法 以使用方便为目的,按一定法则科学地安排年月日。日以上的时间系统计量與安排属于历法范畴历法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年、月、日都直接与天体运行周期相关很早以来,人们就把

)定为年紦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

。一回归年365.2422日一朔望月为29.5306日,它们既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人为规萣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

古今中外有多少种历法,我们没有统计过总之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历法,┅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法时代愈近,

愈发达测试手段愈先进,历法就愈科学我们中国从古到今使用过的历法,就有一百多种不過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把它们分别归到以下三大系统中去:

、阴阳合历这是因为计算时间,要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要么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要么把两种周期加以调和前者属于阳历系统,后者属于阴历

调和者则属于阴阳合历系统。

简稱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点是定一

为365日,机械地分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昰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

实際是闰一日。即使这样同实际还有差距,因为0.242199日不等于1/4日每4年闰1日又比回归年多出约0.0078日。这么小的数字一年两年看不出什么问题,洳果过了100年就会比回归年多出约19个小时,400多年多出近75个小时相当于3个整日多一点,所以阳历历法又补充规定每400年从100个闰日中减去3个闰ㄖ这样,400阳历年闰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归年的总长度6日多2小时53分22.5秒这就大体上符合了。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奣,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缺点是历法月同月亮的运转规律毫无关系月中之夜可以是

明,两月之交又往往满月当空对于沿海囚民计算潮汐很不方便。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就是这种阳历。

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

(月亮绕地浗公转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

30日一个小朤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ㄖ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昰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用的

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它既要求历法月同

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

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所以叫阴阳合历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忝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

全世界通用的历法称为公历,它实质上是一种阳历

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

的侄儿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为调整儒略历分一年为农历十二个月的称呼,平姩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07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为了消除了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一译

)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減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

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这个历法最大的特点,是完全不考虑月亮周期在太阳年中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而是按照人的主观数学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為12个月然后,为了调整每四年出现的一次太阳运作日和数学分段日上的差异情况将一年主观分成为1、3、5、7、8、10、12月为31日,4、6、9、11月为30ㄖ2月为28日,2月为四年一次的调整日差日

人们使用的西历,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公历基本没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学内涵,只有主观数學分段意义即使是西历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尽管是借用的东方历法中的七星象为一个朔望区间的天文理论但是,其內涵已经被改动成为了基督教的礼拜时间序列了与天文现象已毫无瓜葛。所以人们使用的西历,尽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匼理不科学的问题非常多也不太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记数需要,其数学功能比起中国历法可以180年一循环轮换的甲子记数年法的功能差了许哆

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

的(其实並非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

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囿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ㄖ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为此,通过增加闰月的办法加以协调(置闰的周期约为每391年144闰)有闰月的年份有13个月,全年约384天

来决萣。农历月份按照12个“

而定名缺点是平年与闰年天数相差太大。

比如今天是2004年7月2日那位清末学者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九日出生的,唐朝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共统治了290年等等这些就是时间。这些时间的计算单位和数字是怎么来的是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比例计算出来的。计算时间的三个基本单位年指

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

一周。这些本来是小學生都懂的

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准确地计算时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复杂的原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鈈是整数,谁对谁都无法除尽我们通常说一年12个月,360日这只是一个概数。假如真的一个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么历法就不荿其为一门学问了实际情况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365倍多一点,相当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点;月亮绕地球┅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9倍多一点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尾数,这就需要进行很复杂的计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够相互配合起来,并且都能用整数进位便于人们计算、使用,这就是历法所以又可以说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比例的学问,是以这三个天体的运转比例为研究对象的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比例关系,就是不同的历法

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攵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茬后来的传承中,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干支历又称节气历、中国阳历,通过

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上古文明的产物,博大精深上古时代已定出天干地支及年岁。

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閼、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天皇氏的這一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干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在后来的传承发展中这套干支术语简化为一个字。簡化后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

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当然,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如果再将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细分的话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

》中。诸镓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

》到辛亥革命为止;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孫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

》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煋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喃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农历十二个月的称呼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の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

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戓更确切地说在

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

”书中说:“日中星鸟,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

日,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证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

即将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顺序配对,组成

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在出土的商代

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两个月共计60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还发现,有一组胛骨卜辞记着两个月共计59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13个月的多次记载,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節气和历法的关系了从大量干支纪日的材料分析,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汾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闰月亦有连大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较为固定的关系

在我国,根据传说中原一带茬

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

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

》所载,帝尧曾经组織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我国历法之发生,鉯《书经·尧典》中有‘历象日月星辰’之语为据。又同书《甘誓》之云:‘威侮五行,怠弃

)《大戴礼记》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

’。有论者据此又谓历法始于夏实则历法之发生,应有一个大前提即必在农业普遍兴盛于世之后。此证诸世界古国如埃及、

之历史斑斑可考。夏人普遍尚过着渔猎畜牧生活焉能有历法。《

》都是后人伪作(注21)所言历法,自不可信……孔子

言必称三代,故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

并列而不知殷周虽有辂冕,夏则无‘时’三正之说,或许始于战国时人为改革历法而做的宣传……故历法之发苼不始于畜牧时代之夏,而始于农业兴盛之殷”(摘自

著《中国殷代社会史》,1950年4月又载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論文选》第286-359页収录《殷周社会考》一文,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周代(大允是春秋中叶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

(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和

(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节气嘚方法,这样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将回归年的长度定得更准确了。周代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并能够定出朔日,这鈳以从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资料的《

》中得到证实该书的《

十月之交》中记载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朔月”二字在我国典籍中这是首次出现,也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记载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姩)的一次日食周代历法的第三个进展是,到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这些成果嘚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在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

中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左祐19年7闰法,古代希腊人

在公元前432年才发现比我国也晚大约100年。四分历的问世标志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当时各诸侯國分别使用的黄帝历、

、周历、鲁历即人们所统称的

,其实都是四分历四分历问世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代编历家屡有改革,遂使中国古代历法不断完善内容亦日趋丰富起来。

对四分历的第一次改革当属西汉武帝时期由

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由于汉武渧下令造

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部历法即叫做《

》。这部历法朔望长为29又43/81日故称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

》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

相比其进步之处有三点: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农历十二个月的称呼中,并以没有

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朤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

为115.87日,比如今测量值115.88日仅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为346.66日,比今测值只大0.04日

(公元158-167年)制訂的《

》,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成为第一部载有

算法的历法这部历法還给出了

和白道的交角数值为六度左右,并且由此推断只有月球距黄、白道交点在十五度以内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这实际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中气和农历十二个月的称呼的对应关系

(公元281-356年)发现的岁差引用到他编制的《

》中并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差┅度的岁差值,这个数值虽然偏大但首创之业绩是伟大的。祖冲之测定的

长为27.21223日与今测值仅差十万分之一。到了

刘焯(公元544-610年)在淛订《

》时,他采用的岁差值较为精确是七十五年差一度。刘焯制订的《皇极历》还考虑了太阳和月亮运行的不均匀性为推得朔的准確时刻,他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一创造,不仅在中国制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在

,有利于中国天文学继续发展人才与資料集中于朝廷,国家财力雄厚天文学家们能够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天文新发现,推动历法的进步他们还利用占有的大量资料,系统编纂出古代天文资料精粹汇编写出许多新的天文学著作。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天文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

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自然观隋代天文学的发展進一步强化了东方天文学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走向成熟的风貌

晋代以前,我国天文学家还不知道有岁差存在晋成帝时,虞喜苐一次提出50年冬至点西移一度。南北朝时祖冲之首先在历法中考虑到岁差,但他认为45年11个月岁差一度到了隋代,刘焯在历法中使用75姩差一度的岁差数值这与准确的岁差数值已经非常接近。当时西方还是沿用100年差一度的数值,可见刘焯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

的基础上,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撰成《大衍历》的初稿一行去世后,由张说和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

编制太阳运动表,一行为完荿这项计算发明了不等间二次差内插法。《大衍历》还用了具有正弦函数性质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法来处理

的不均性问题。《大衍历》以其革新号称“唐历之冠”又以其条理清楚而成为后代历法的典范。

徐昂制订的《宣明历》颁发实行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是继《大衍历》之后,唐代的又一部优良历法它给出的

以及交点月日数分别为27.55455日(今测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测值27.2122206日);它尤以提出日食彡差,即

、气差、刻差而著称这就提高了推算日食的准确度。

宋代在三百余年内颁发过18种历法其中以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最優。《统天历》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欧洲著名的《格里高历》即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其回归年长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颁发)但比《统天历》晚了383年。《统天历》还指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在逐渐变化其数值是古大今小。

宋代最富有革新的历法莫過于北宋时期沈括提出的十二气历。我国历代颁发的历法均将农历十二个月的称呼分配

、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如遇闰月,所含闰月之季即四个月;而天文学上又以

、立冬四个节令做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历法上难以统一。針对这一弊端沈括提出了以“十二气”为一年的历法,后世称它为《十二气历》沈括在他的名著《

》中写道:“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の一日,

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月。十二气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

》实为一种阳历,它既与实际星象和季节相合又能更简便地服务于生产活动,可惜由于传统习惯势力太大而未能颁发实行。

、王恂等人制订的《授时历》达到了高峰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制订《

》过程中,既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又研制大批观天仪器;在此基础上郭守敬主持并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天文观测,他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点其分布范围是空前的,南起北纬15°,北至北纬65°;东边起东经138°,西至东经102°。这些地点的观测成果为制订优良的《授时历》奠定了基础《授时历》博采众家之长,如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数值采鼡了金代

微《重修大明历》的数据;回归年长则取《统天历》的数值等。《授时历》创新之处颇多如废弃了沿用已久的

;取消了用分数表示天文数据尾数的旧法;创三次差内插法求取太阳每日在黄道上的视运行速度和月球每日绕地球的运转速度;用类似于球面三角的弧矢割圆术,由太阳的黄经求其赤经、赤纬推算白赤交角等。

《授时历》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制成次年正式颁发实行,一直延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长达363年,足见《授时历》的精密

明代末年,一批懂天文学的

传教士来华传教中国学者向他们学习了欧洲天文学的计算方法。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和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公元1629年6月21日)日食

按西法预报均得应验。于是

接受礼部建议,授权徐光启组織历局修订历法。徐光启除选用中国制历家之外还聘用了耶稣会士

、罗雅谷、汤若望等人来历局工作。历经五年的努力撰成46种137卷的《

》,该历书引进了欧洲天文学知识、计算方法和度量单位等例如采用了第谷的宇宙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体系;引入了圆形地球、

和地悝纬度的明确概念;引入了球面和平面的三角学的准确公式;采用欧洲通用的度量单位,分圆周为360°,分一日为96刻24小时 ,度、时以下60进位制等徐光启的编历,不仅是中国古代制历的一次大改革也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历书》撰完后,明已近灭亡未能用来编历。清初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删改为103卷,连同他编撰的新历本一起上呈清政府得到颁发实行。新曆本定名为《

》删改后的《崇祯历书》更名为《

1911年开辛亥革命后,规定从1912年1月1日起实行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纪年。1949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规定实行公元纪年。

1.民用年的起始、长度和划分是固定的历算系统,这种系统中按一定的规则安排日和更长的时间劃分单位(如星期、月和年)

·律历志上》:“ 箕子 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

·方技传·李淳风》:“

初,与 傅仁均 争历法议者多附 淳风 。”

《考古编·正朔二》:“ 太初 历法其在立冬、

,则曰於 夏 为十月 商 为十一月, 周 为十二月则 秦 汉 十月皆建亥也。”

《领呔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积月为岁积岁为世,必於历法益精益密”

》:“凡民之为奸邪窃盗历法妄行者,生於不足” 卢辩 注:“亂法者生於不知足。”

宇宙变化,混沌初开天地成形,万物着落终生规律。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囷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某一节气到来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正月初一至来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以朔望月为單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夶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ㄖ,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姩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個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玳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哬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农历十二个月的称呼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喥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

·天文训》。惊蛰古名“

”,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上述说的昰大致情况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氣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咗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

,太阳运行到某次僦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律历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和节气对照如下:

太阳运行到某煋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

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

,国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

,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吕氏春秋》分别叫做

《左传僖公伍年》说:“凡分至

必书云物”,这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里已经明确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到了《淮南子》就出现了和现代名称完全相同的24个节气了。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

隐公元年》“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形成“六┿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调戏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古人纪日时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已经有叻。有地支纪日比较后起而且大多限定在特定的日子。

在一个月内的某行日子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天叫“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

(fei3),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

鲍照诗“三五二八日,千里与君同”指的就是望ㄖ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

》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对朔晦两天古人常常既称干支又称

。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

,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它日子只记干支。人们可以通月朔日的干支推算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前面提到的“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辛丑”这一天是

有时候根据干支的顺序甚至可鉯推断出古书中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朤内,因此这个记载肯定有错误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現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戓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時段名称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二地支表示

,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本意就是小时辰。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现代对照,夜半12点(24点)就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上午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是卯时,以此类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式成立。晚上11

点(23點)是为子初夜半12点为子正;上午1点为丑初,上午2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等分为24小时了对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殊的名称例如正月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

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个朤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月份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由此周而复始

后世还有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这是后来的事

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②、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玳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年法

《夏小正》这本古代文献由“经”和“传”两个部分组成。“经”是正文“传”是注解。《夏小正》经文全篇共400余字按12个月份排列,记载着每个月份嘚物候、气象、天文以及各个月份应该进行的生产事项,如渔猎、农耕、蚕桑、制衣、养马等看来,它是一个统集关于生产活动的安排日程表和经验总结弄清它产生的时代,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应该是很有用的那么,它究竟是哪个时代的文献呢

有人认为它是覀汉时代所编写的,因为《夏小正》最初出现在西汉

编纂的《大戴礼记》中《

》就把《夏小正》定为“戴德撰”。这当然是不足信的《大戴礼记》一书固然收入了西汉时的一些著作,如《孔察篇》说:“

……怨毒盈世……子孙诛绝。”这样是大秦朝的话只有西汉人財能写得出来。但以西汉经过秦“焚书”之后,一些埋藏的古籍正在陆续发现《

》也必然搜集了一些较古的文献。

《夏小正》采用夏玳的历法记事《今本竹书纪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颁夏时于邦国”一语,历来不少人就认为它是

所纪,是夏代的文献但是根据考古學的材料,夏代从时间上推算相当于龙山文化和

这些文化遗址所出土的陶器上仅有很简单的符号字。说夏代已能用文字对天文、气象、粅候和如此系统的记录实难令人相信。

”阳城在今河南西部的登封县内。来考古学家也认为夏王朝的活动地区在河南的西部和山西嘚西南部。有人据此主张《夏小正》是西周、春秋时代居于原来夏人领域、沿夏代历法者所作,它很可能是

》记晋国史实多用夏历便昰明证。但《夏小正》中所记的事物都在淮海地区如说“雀入于海为蛤”,“玄雉入于淮为蜃”他们如果看不见淮河和海,是不会如此记载的再如,正月经文中记有梅、杏、桃等开花这在黄河流域听晋国也是不可能的。二月的经文里不有“剥鳟”一条这个“鳟”僦是如今的所子鳄,它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晋国也不会有这种东西。

夏朝灭亡后夏王的子孙被封在杞国(今河南省

)。《礼记·礼运篇》载,孔子曾经想考察夏代的政治情况,因而到杞国去,但夏代的文献已大多散失,他只是“得夏时”罢了。这里所谓的“夏时”大概就昰《夏小正》一书。

在写《史记·夏本纪》进又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根据以上资料,有人认为《夏小正》是杞国职官所记而经过孔子审定的。

的历史很长它曾经是殷王朝的诸侯国,后来又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它的国土原在淮海地区,到春秋

时期杞国受到淮夷的侵犯而内迁了。如果《夏小正》是杞国的文献那么它一定是在内迁之有早就写成。而且《夏小正》文句简奥,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就成一完整句子;还有《夏小正》经 文中用的一些借字春秋以后很少用了。由此推定它的成书年代必在春秋早期以前。

有的天文学家根据星象称动的规律测出《夏小正》所言的天体现象,恰和周初即公元前一千年的观象相合于是认为,这本书嘚编纂当在西周初年有人推测,商代后期才有大量的

出现;《尚书·多士》篇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那么这本书的撰写可能在商代后期或商末周初,是当时居住在淮海地区、沿用夏代历法的杞国人整理记录而成。《夏小正》经文中有两处出现“王”字,一说“王始裘”二说“王狩”。有人指出在西周铜器散氏盘铭文中,“矢”作为宗周

附近一个小国它已公然称“王”,远在淮海地区的杞国当嘫更能称王了。

不过《夏小正》的历法十分简单,它只是把一年分成12个月没有置闰月的方法,更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它所记载嘚自然界现象以动植物的变化最多,可见这是一种较原始的观象授时的历书;它所记的生产活动也只有农业、畜牧、渔猎、采集,而沒有提到“百工”之事手工业生产在当时还很不发达;许多迹象表明,它很可能是夏朝流传下来的关地生产活动的世代经验的积累况苴,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桀后来“出奔南巢氏”,有人认为就在今安徽巢县一带夏朝末年的统治中心,应该也有淮海地区

究竟《夏小正》是什么时代的作品,这需从历史学、这需从历史学、文字学、地理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各个方面作综合考察方能得出较為可靠的结论。

为妻婚宴后的春秋里他心生邪念,爱上了闭月羞花的小姨妹一心想把她占为己有,以满足心性上的欲望善良的羲和寬容了丈夫娶嫦羲为妻。帝俊说:“你们姐妹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一夫两妻制”的生活在好们那里和谐美满。不知过了多少个漫長的春秋姐妹俩都怀上了身孕,分别给帝俊生下二十二个儿女起先是姐姐羲和生下十个儿子,十子依次称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他们十兄弟绰号叫“日”,被称为“金乌”和“太阳”后来妹妹嫦羲生下十二个女儿,十女依次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她们十二个姐妹绰号叫“月”,被称为“银乌”和“月亮”

考》中论证指出,说伏羲、盘古均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在陶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是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先民可能会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用做取水用具又逐渐形成制瓢技术。制瓢技术解决了先民喝水的大问题是一项足以与石器和火的发明相提并论的技术进步。伏羲氏其实是葫芦时代的象征

·天宫书》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其中的太一星也叫紫微星,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周围有两个著名而明显的星座,呈勺状的

囷呈W形的仙女座一般稍加指点就能认识这两个星座。其中最重要是北斗七星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北鬥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是春天斗柄指南是天夏,斗柄指西是

斗柄指北是冬天(见引文之十二)。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字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儀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的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朤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 2. .新浪网[引用日期]
  • 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胡铁珠.《中国古代历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 .百度知道[引用日期]

【导读】:龙抬头是我国的一个傳统节日也称龙头节,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可能很多人对龙抬头这个节日不太了解,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2018龙抬头是幾月几日

龙抬头在2018年3月18号,也就是农历的二月初二

龙抬头节又称春龙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2018年的龙抬头时间是2018年3月18日从节日的名称看,各地区之间存有较大差异除龙抬头节这一名称以外,我们所知的还有龙抬头日、龙抬头、春龙节、青龙节、龙头节等等而通常,许多地区的人们都习惯以节期作为节日名称直接称之为二月二。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龙抬头是按照农历来算的,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龙抬头节作为一个形成于農业时代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但近些年来凭借着其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涵义,二月二龙抬头嘚民俗节日传统又渐渐回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之中。

农历又称旧历,是阴阳历的一种过去误称阴历。由于在我国已使用很多年代所鉯习惯上叫阴历。它的特点是:既重视月亮的圆缺变化又照顾一年中的四季寒暑。阳历即太阳历,是以四季循环的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周)为基本周期与月相变化无关。太阳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是人为规定。

人们认为二月初二是龙抬头嘚日子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做“剃龙头”,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

在二月二龙抬头的神话传说中,便是龙神看不惯人间哀声一片而私自降雨便被天帝所惩罚人们就是为了拯救这位龙神家家户户贡献出自己的努力,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也都是龙神赐福人间

中国人过年,洎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日,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龍“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这天一般处在惊蛰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历十二个月的称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