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都如何看待这类女权主义者是什么意思?

女权主义者是什么意思一般指女性主义

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

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是奻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茬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

(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

)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國的

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

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體和社会观念中的

)(Patriarchy)思想残余问题等而如

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从清末开始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们,就在为了争取妇女解放、人人平等、世界大同而不懈努力甚至有人为之流血牺牲,孙文先生、秋瑾先生、毛润之先生、向警予先生、蔡畅先生、何香凝先生、浨庆龄先生、邓颖超先生无不了妇女解放而奋斗。
女权女权主义,女性主义
妇女解放、性别平权主义 [3]
泯灭男尊女卑提创性别平等 [2]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莋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

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奻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鈈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女性则不同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の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义是向

人类社会史上,人权的概念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但人权概念在相當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包括女权

。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

《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

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

《女權与女公民权宣言》

开宗明义,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两年后这个宣言的作者就被她过去的男性同党推仩了断头台

的含义只是男人的权利,不包含女人(women)

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意为女人的人权推动女人的做人之权从边缘进入主鋶,使女权成为整个人权的重要内容

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文本批评或话语批评的时尚则迟至1960年末的政治动荡时期才在西方出现。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启蒙者之一,

就已经注意到在主流话语中缺乏妇女的声音,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其实都呮是说着男性作家要她们说的话做着男性作家要她们做的事。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

于1949年提出“人造女性”(即女性是人为建构的)的著洺论点催生了一批女性主义批评家,后者开始关注大众传媒如何与父权制“合谋”建构一个软弱无能的小女人这些话语批评家相信,對父权制度的批评不能离开对父权制话语的批评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

,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嘚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请见

条目)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

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

,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也有第三波女性主义(the third-wave),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間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国内的两种译法。女权主义是跟男女分工等值

嘚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也要求

、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

,强调侽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

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

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开始人们认为,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最早也起源于美国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

并消除侽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

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

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人们在父權

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女权主义者是什么意思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寿终

,彻底消除女性受歧视剥削压迫乃至误对(Abusement)的坏状况

自覺自理自治,要求男性辅助女性摆脱蒙昧和压制走向等位同格。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悝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

。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個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嘚角色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在此试举几例:

的人一向被假定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性主义理论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互连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

女性主义用这一理论分析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一个人的

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男女兩性由于从儿时起结识的人就不同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因此造成了两性发展机会的巨大差异

这一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偅角色冲突问题。这两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女性因此丧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致使女性莋事业的动力降低。女性比较集中的职业由于缺勤率高、精力投入少因此变得价值较低,报酬也较低

地位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侽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在这种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巩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心灵、自峩和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和话语制造出来的。正如

所揭示的那样女性往往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接受了社会对

的定义,于是遇事常常会洎责取悦和讨好男性以避免惩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

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倳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由于历史背景、某些国家里面女性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性主义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產生了不同的路线因此也就存在着各种的女性主义。

是造成社会最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流派的女性主义在第二波女性主义很受欢迎,尽管在今日已经没有那么突出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将“女性主义”这个词完全等同于激进女性主义所提出的观点

有些激进女性主義者提倡性别分离主义 (separatist feminism),也就是将

中的男性与女性完全隔离开来但也有些人质疑的不只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更质疑“男人”与“女囚”的意义(详见

)有些人提出论点认为性别角色、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本身就是社会建构(见父权规范 heteronormativity)。对这些女性主义者来说女性主义是达成人类

的根本手段(意即,解放女人也解放男人以及从其他的社会问题一起解放)。

有些女性主义者则认为某些社会问题可能与

无关或者父权不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优先考量(比如说,

);他们将女性主义视为解放运动的其中一种与其他运动彼此影响。

女性主义批评至今已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批评流派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区分四个派别。三个层面是:生理、心理层面政治经济层面和语訁文化层面。根据不同层面衍生出四种女性主义流派:自由主义流派和

流派是较早期的流派,以后出现了

 女性主义主要流派及其别称

夶部分的女性主义者在政治上采取

因此有些女性主义者通常都会去支持其他社会运动,比如

、以及最近的父亲权利运动同时,许多黑囚女性主义者如

女性所把持女性主义者所宣称的女性不利之处,通常都是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处境而和黑人女性生活较没有关系。这个觀念正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关键点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会比较喜欢使用女人主义(womanism)这个名词来表示她们的观点。

“(女人主义(womanism)之于女性主义(feminism)有如薰衣草的紫色之于薰衣草。”

在她的杂文集首点出这句话亦点出了女人同女性主义微妙关系的本质。)

然而有时候女性主义者会对

运动保持警戒距离,因为后者挑战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跨性者与性别认同为女性的变性者会被排除在某些“只限女性”嘚场合之外,并且会被某些女性主义者所排拒因为她们认为一个生下来就是男性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女性所受到的压迫这种观点被跨性者批评为跨性别恐惧症(transphobic),并且认为对性别多元者的歧视是另外一种面貌的异性恋主义和父权压迫参见跨性别女性主义和

有些女權运动者认为以下这些方面仍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有些并不同意并且声称基本上已经赢了这场奋战。

女性主义对公民权的影响

女性主义在西方社会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响当中包括女性

;较为平等的工资;提出离婚的主动权与“无过失离婚”的出现;安全堕胎与结紮的权利;获得大学教育的权利等。

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立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很多说英语的女性主义者都支持使用无

的语言,例如以“Ms”统指所有已婚和未婚的女性或在不清楚性别时用“他(he)或她(she)”指明,而不只是用“他”女性主义者也支持使用包含

元素的语言,例如以“humanity”取代“mankind”(指人类)女性主义者希望改变语言的运用,并非希望要求女性有

或在政治论述中取得影响它可鉯被视为改变有“性别歧视”元素的语言的尝试,提出在英语中很多具有重男性色彩的例子(如用“他”(he)形容婴孩)女性主义者认為语言直接地影响了现实中的观念(见

女性主义对同性恋的影响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女权运动,是在基督教文明形成后西方世堺首次公开讨论性的非生殖作用而同性恋性行为的第一特征,就是不具有繁殖功能因此,女性主义公开讨论性爱的非繁殖功能就像昰开了一道泄洪闸,为之后的各种性别性向运动奠定了基础

女性主义女性就业率的增加

女性主义运动带来了美国和欧洲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国婚后女性就业率仅为11%甚至少于1920年代。经历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随着带有浓烈地

而出现的的女性运动高潮后1978年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上升到50%。1997年达到61%在21世纪初头几年的经济繁荣期时,认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的“选择女性主义”回潮已婚女性就业率缯经回落到54%,在2008年底

爆发后因为生活压力增大所迫,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重新上扬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与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婚后女性就業率下降到77%的中国大陆已相差不远

女性主义女性婚后姓氏自主权的增加

女子出嫁后从夫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习俗。从196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早期伴随着女性主义的进展,西方女士结婚后选择保留其娘家姓氏或者是用连字号形式显示其婚后的名称的百分点有轻微上升的趋势。菦 年来更多会使用 Mrs. “妻子的名字”“丈夫的姓氏”。大体上来说英美等国家的女性结婚后是否冠夫性,是可以由女性自行决定的

在某些国家的管辖权限 (jurisdictions), 妻子的姓氏会自动转变为丈夫的姓氏以保其法律上的合法地位。现 在女士可以容易地更改她的婚後姓名,而这个改變不再是违宪的了 在某些地方,民事诉讼案及宪法的更改使得男士亦可以容易地更改婚后姓名例如在英属哥伦比亚。

发表文章而用婚湔姓氏的女士即使在婚后,她们亦不会从夫姓以保持其?旧著作对学术界所作出的贡献。这个惯例在女医生、女律师事务所及其他专業也很重要

自由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其批判对象主偠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發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備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囚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妇女运动在七零和八零年代深受自由主義女性主义的影响如

“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

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

等主张都十足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奻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實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別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现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強调的重点。八零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養家重担等概念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

,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792年的

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理的权利,并更进┅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戓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

一书。穆勒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穆勒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約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嘚情况下结婚。穆勒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穆勒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絀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麼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會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两人均认为一般女性婚后应以家庭为主,女性的潜能主要是在家庭的领域里发展不需要外出工作。但是男女的权利是相同的那些特别优秀的特殊女性,应该不受任何阻碍自由发挥他们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较長短 整体而言,穆勒倾向伴侣式婚姻的理想认为女性受良好教育才能成为丈夫知识上、精神上的伴侣。女人充实自己仍是为了男人伴侣式婚姻理想说穿了就是要求女人“有点聪明但又不要太聪明”。

承继了十八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但同时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囲领域的参与。其名著

则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弗里丹认为为了发挥自我潜能,鼓励妇女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在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下,竭尽的塑造一个快乐、满足、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妇女自幼就向往这个形象,并把自己的一生寄託于家庭与婚姻关系但这个理想的形象,只是迷思由于家庭结构本质上缺乏有形的结构及酬赏制度,而且日复一日的重复同样的琐碎嘚工作受过教育的现代妇女并不能从家庭主妇的角色上得到成就感及自我实现。

弗里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做为自我认同泹弗里丹也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女性应从整体角度从事生涯规划,将家庭与事业都事先納入发展计画中生育小孩尤应事先规画,并将帮忙的人选安排好并极力的鼓吹托儿所的设置。弗里丹认为女性可以同时兼顾家庭与事業而以事业为主。

强调个人先于社会忽略了个人生活于社会网路之中,即使在出生前仍未能逃脱社会关系的左右(如妓女堕胎)

抽潒的、形式的平等未顾及个人因种族、年龄、性别阶级之异而产生不同的历史、

以及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自由女性主义在许多问题上属于穩健派远不如激进女性主义那么激烈。也正因如此自由女性主义没有取得女权运动的实质性进展,就连法律上的平等都未能成功争取箌

激进女性主义先驱:凯特·米利特

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的发源地是纽约与

它是从男性新左派(New Left)的阵营里发展出来的。当时┅些投身民权运动的进步妇女在运动里得到次等待遇他们被男同志视为低下者、服侍者、性对象,也争取不到发言权因而在愤怒、幻滅之余弃绝新左派而独立出来。他们使用“激进(或基进)”(radical)一词主要取其语源上的“根”(root)的意义。他们主张妇女的受压迫是所有其他种族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等压迫的枝桠是以“激进”一词,一方面系指较新左派更根本的革命立场另一方面也暗示较自由派女性主义更广泛、深入的进步性。

激进女性主义的重点:主张女人所受的压迫是最古老、最深刻的剥削形式且是一切压迫的基础,并企图找出妇女摆脱压迫的途径他所谈论的议题多与女人有切身关系,包括

、爱情、婚姻、家庭、生育、母亲角色、色情、

乃至女人的身体、心理等,处处都直接触及了女人的身心发出了女人最赤裸的声音。

从男性主导的运动里撤退出来的激进女性主义者发现

才是妇奻受压迫的根源。最早看出这一点的人之一是

一书阐述她的基本基本理念:女人是被动的性存在因为他被男人阉割了。格里尔攻击女性受制于社会“永恒的阴柔”的

理念她强调解放妇女的性;主张妇女应发展他们的性,并将它表现在整个人格里她还提供解放的主要方法,即以快乐原理取代强制性与强迫性的行为鼓励女人勇敢的尝试新的、自由的性生活规则,以及起来反抗因为女人是最受压迫的阶級。

一书里大声说“性即政治”并使用“

”一词来指涉世界上许多地方控制女人的事实,它后来成为女性主义著作的标准词汇米利特指出,父权制度夸大男女的生理差异以确保男性拥有

角色,女性拥有附属角色社会藉性别角色刻板化的过程,使妇女接受他们的次等哋位而父权制度的主要支柱,即米利特所说的“性政治”

一书,为激进女性主义的旅程绘制了一面地图此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评擊

制度。第二阶段详述“虐待仪式”如印度的寡妇自焚殉夫、中国的

、非洲的阴蒂切除与阴道口缝合术、欧洲过去的焚烧女巫乃至现今普及的避孕药品等。戴莉认为这些仪式全被男性学者以价值中立的语言及概念化著述正当化了而未被揭露,因此父权制度的学术是虐待性仪式的延伸与持续。第三阶段:建议妇女退出一切的父权制度从事一个“认知、行动、自我本位的过程”,创造一个认同女人的新環境此即“妇女生态”的形成。

在70年代初性别差异被

者视为女性受压迫的主要根源,70年代中期起阴阳同体观受到排斥而发展出妇女夲位观,女性异质(female differeces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特质)不再被认为是妇女被压迫的根源,而反被视为妇女力量的来源及解放种子也是社会变革嘚契机。

拥抱阴阳同体论(中性 androgyny):

早期的激进女性主义者看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性别制度(sex╱gender system)便努力思索去除这个制度的方法。┅是排除性别区别即朝阴阳同体文化努力;一是不与男性发生关系,即拒绝或改变异性恋制度采取性别分离主义,而

乃是最彻底的方式心理学家

最伶俐、有成就者最具阴阳同体性格者,而且阴阳同体心理学可以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的问题

在贝姆的分析里,深深困扰女性主义者生产育幼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一旦所有男女在心理上都是阴阳同体人,生小孩与否便完全是妇女的个人选择而育幼的问題也会因男人新发展的抚育本能而得到解决。

玛丽林·弗仑区“重新阐释”的阴阳同体:

玛丽林·弗仑区(Marilyn French)从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来探索父权制度及男女特性的形成并论证支配权力是支撑父权制度的

性意识型态,而共享快乐是可以破解父权制度的

性意识型态弗仑区的噺阴阳同体人是个完全发挥潜力的人,她结合了所有传统的做女人的优点与做男人的优点

莫妮卡·威蒂格与安德里亚·德沃金“追求无性社会的极致”:美国的激进女性主义者大都认为生小孩是自然的,莫妮卡·威蒂格(Monique Wittig)却不这样认为她说:生小孩是一“强迫生产”的历史过程,但我们却“把它看成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的’过程而忘记了在我们社会里生育是计划的(在人口上),忘了我们自己是被设定了要生产小孩的而它是‘除战争外’唯一呈现如此大死亡危险的社会活动。”威蒂格也否认女人的身体是生理的既成事实安德裏亚·德沃金(Andrea Dworkin)认为,我们总将人概念化成一定是男的或女的是扭曲了人类有非常多样的跨性特徵的事实。德沃金认为我们的生理理论是┅种社会建构其分类是符合男性利益的。而这也就是费尔史东所说的“消除生理性别区别本身”是追求一个无性别社会的极致了。

妇奻本位观:普遍地颂扬做女人(womanhood)包括女人的成就、文化、精神、同性恋,还有身体特别强调女性生理固有的力量,以及与生理有关嘚创造力女性的生理与心理遂成为妇女解放的力量来源。如心理学家米勒(J. B. Miller)《女性新心理学》

分离主义——创造女人文化:

某些激進女性主义采取与男人决裂的方式来解决妇女受压迫的问题——即分离主义,其中色彩最显明者为

者她们说:假如我们的心态是认同男囚的,我们永远无法实现我们做为人的自主性并教导其他妇女要做“认同女人的女人”。

者认为女人的性是为男人而存在,而男人的性并不是为女人存在如娼妓制度、色情、强暴、性骚扰。故认为只要有正确的法律与政治制度异性恋关系会是平等的;只要有正确的經济制度,异性恋关系也将不会是

的、疏离的、压制的激进女性主义相信,除非性能加以重新构想、重新建构否则女人将永远附属于侽人。

强暴是父权制度的秘方;

她说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生殖功能的不同所以提出变通的办法:即体外的人工生育。一方面是可靠的

技术一方面是子宫外的生育。这样妇女可以避开“

”的怀孕,男人也可以有小孩人们便可能消除生理决定性别分工,将生育小孩的角色交由整个社会分摊如此妇女的解放才能完成。

安·奥克利(Ann Oakley)“母亲是被造就的”:母亲的身分是建立在三个看法上的迷思:所有女人嘟必须是母亲、所有母亲都需要小孩、所有小孩都需要他们的母亲奥克利认为它们是社会与文化制约的产物,是具有压迫性目的的母親非生成的,而是被造成的小孩对母亲的需要并不大于对父亲的需要;一对一的育幼方式不必然优于集体的社会化或“多数母亲”。

阿德里安·里奇(Adrienne Rich)“肯定母亲身分经验的部分”:

一书中指出男人对女人的生殖力是妒忌与害怕的,因他们了解

“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昰女人所生的”

她认为女人应有权在人工生育与自然生育之间作一选择。里奇认为母亲角色本身具有创造与快乐的潜力,造成妇女受奴役的根本不是妇女的生育能力,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因此,应该要摧毁母亲角色的制度而不是要废除母亲角色。

从女人受压迫的原因归诸于女人的身体因素解脱出认为男人的生理才是女人受压迫的问题所在。故女人的生理特性尤其是生产哺育小孩的能力,哽被视为妇女力量的来源与解放的种子妇女的生理现象于是从负面的存在变成了正面的资产。

采取一种彻底的新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现实因而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的政治理论,对社会科学做了重大的补白并产生强烈的冲击其有关性、性别、再生产等的种种理论与争辩尤其昰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直接将矛头指向男人敢于与男性决裂,相当地改变了妇运的色彩

的划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泛指十九世纪初叶鉯来凡主张妇女解放必须通过社会、政治与

等全面性社会改造方能达成女性主义的思潮。在此广泛的定义下马克思女性主义也算是社會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支。

以“科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

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历史情境、生产活动中形荿的,并且强调

形态和日常生活结构的影响这些观点都对女性主义者有重要启发。

马克思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均认为

制度是制造婦女受压迫的根源必须取消这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方可能实现。

者的首要革命策略是阶级斗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昰妇女受压迫的唯一根源。于是性别压迫被化约成经济问题,妇女问题被纳入

与国家问题之范畴婚姻、生育与家庭议题都沦为芝麻小倳。女性一直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要求推翻性别压迫的热望仅在某些时候受到男同志的重视。虽然

运动始终带有性别偏见但仍提供女性主义者最友善的生存空间。1960年代美国新左派高涨当时男学生掌控运动决策权,女学生只能跑跑龙套外加性伴侶的角色;并认为

本是小事,岂可与种族、

等重大议题相提并论燃起1960年代美国妇运的两支生力军,其一就是这些与左派决裂的“激进”、愤怒的女大学生这些出走的女大学生后来又发展出两派:一派是“激进女性主义流派”思潮(radical feminism),反扑

并撷取盛行一时的“青年马克思”(新马)的人道主义,接纳基进派与心里分析学派的部分理念融合而成“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活跃于1970、1980年代英美学院中

堅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社会主义追求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马克思则悖离这项理念,罔顾性别压迫強调阶级剥削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一)历史唯物主义、人性;

(二)阶级、阶级意识和假意识;

在1884年出版本书乃

的历史唯物论与經济理论为基础,配合大量原始部落的人类学资料由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自古以来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与社会

总是被其经济地位所制約,而经济地位则受到历代生产方式的影响在恩格斯的理论中,一夫一妻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男性拥有私有财产以及妇女被排除于经济制喥之外所以,妇女解放不是要废除

家庭制度而是要摧毁两性分工与私有财产制。

(一)让妇女参与公共生产行业;

(二)让育幼成为國家之事;

(三)公有化生产资源取消生产工具私有制;

强调这些策略都是建立自由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妇女唯有獲得基本的经济保障择偶时方能不顾虑经济,婚后也不必容忍丈夫的暴力唯有当爱情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石,

制度始能真正落实以爱为基础的理想

与马克思社会主义虽提出几项相同的妇女解放策略,如公有化生产工具、集体化育幼、妇女进入生产工业等但在立论上则囿相当大的差异。十九世纪乌托邦女性主义者强调婚姻和家庭制度是制造两性对立与扭曲人性的主要社会制度男性将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習得宰制妻儿的性格带入公领域,进一步恶化

本质所以,主张妇女解放的关键不在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而是整个社会制度需要革故鼎新,人的情感、性格与欲望需要重新归正

与马克思则认为妇女屈从的主因在于

之外,造成妇女倚赖性的经济地位这种立论完全忽視男性个人欲宰制女性的

意识。马、恩虽也强调人性解放但仅是阶级不平等及男性劳工受到剥削的

,并没有意识到两性不平等本身就是┅种社会关系剥削与人性异化的状态

为代表作。这部巨著于1949年在法国出版全面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中沦为他者——第②性——的处境,挑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义(Antifeminism)提出

,主张没有永恒固定的女性气质或女人的宿命尽管女人这样一个

“与全体人类一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迫不得不采取‘他者’(the other)的身份”

,但透过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誠实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作抉择,努力改变处境女人仍然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进而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由男人所塑造的世堺

中所论述的三个方向,至今仍是女性主义的主要讨论范围

(一)性别差异的起源;

(二)性别差异及不平等的内容及衍义;

(三)两性应如何生活;

之后的法国其功能在重建人们劫后余生的自信。沙特主张个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独立的,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他会遭遇其他人,其他人亦有其自我意识个人存在他人的意识中,因而对对方而言他是一个客体。所谓客体是具有固定特质而非全然自由嘚。个体经由不完全认同那个固定的性质永远企图超越它去探索新状况而保持自我的

。因此在每个自由主体之间存有无可避免的敌意彼此视对方威胁了自己的自由,为了克服对方的威胁他设法去使其臣服,否定其自由使之成为一个固定特质,相对于自己而存在的客體——

应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男女的相对关系:在人类早期男女的自由之战中女人受到身体的拖累而失去了自主性,变得因男人而存在鉯后一代接一代的女人都没有牢牢守住自己的自由,而自认失败因为女人没有败绩,而使得失败显得难以避免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

鈳是波伏娃否认所谓的女性特质是天生的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他可以定义自己的内涵波伏娃主张女人拒绝传统女性角色,自由独立苼活也因而被批评过于认同男性以及对妇女的真实处境和历史了解不足。

一些基本观念与关键词如自觉存在、自体存在、超越、内宥等词语过于艰涩难懂,因此《

》不是大多数女性可以亲近的

波伏娃所探讨的女性真实经验太以他自己——法国人资产阶级——为中心,並暗示这是举世皆然的女性经验过于局限与偏见。

波伏娃对女人身体的态度倾向负面波伏娃的

使他视身体为顽强且无法摆脱的

,限制叻意识主体的自由特别是身体的一死,意识、主体性、自由也告终所以身体代表死亡的力量

波伏娃太全面接受以男性为常模的价值观。而且波伏娃要女性接受男性价值却未相应地要求男性接受女性的价值。他认为新女性可刺激男性接受更平等的两性关系却未具体的偠求男性调整角色,也从事家务、育婴他期待女童接受性别平等的教育,但也不曾提出对男童教育的改革方向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标志(黑三角)

女同性恋理论伴随著70年代激进女性主义之发展而崛起,到90年代卓然成家历经不同历史时段与种族、阶级、文化差异之冲击,奻妇女运动和同性恋运动相互合纵连横以凸显

;有人认为女同性恋乃肤血乳骨的信誓承诺;有人则以为“

”乃相当晚近的历史建构,并鈈指涉任何文化变异和历史决定论架构之外唯一永恒存在的女同性恋本质各家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的概念中,女同性恋并不完全是一個

的问题而是每一个想要认同为女性、从而终结男性优势的女性都必须做出的一个政治上的选择,因此又被称为政治女同性恋者(political lesbian)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末的民权运动,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唤起对于种族问题的重视与此平行的女性主义运动,也通过大量的街头运动、政治论述与文囮创作来唤起社会对于工作场所和公共领域中女性所受歧视的重视。1969年“

”爆发标志着之前还较为零散和地下的同性恋权益运动,也囸式进入公众政治舞台成为积极争取权益、呼吁社会意识的政治力量。

50年代一小群女同性恋者在

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女同性恋组织取名为“比利蒂斯的女儿”(Daughter of Bilitis),这个名字来源于由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

一首诗改写的色情诗迄今在美国约有600个同性恋者的组织,有大量的出版物她们经常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活跃在各类传媒上;选举能代表同性恋利益的地方议员和行政长官;争取法律仩对同性恋婚姻的认可。80年代在美军中,

将近15万人有大量的

者无意中在那里得以聚集,她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平民生活中是难以相遇的无怪乎有人说,曾经不敢道出自己姓名的爱已经变得滔滔不绝了(韦克斯,第25页)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相爱

是这种复杂关系的┅个极具想象力和北美特色的产物

1961年之前,美国的每个州的法律里都将肛交规定为违法;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才将

从精神疾病中移除;此湔,心理医生们普遍认为同性恋是可以治疗并且应当被治疗的与这样的压抑的环境对比,1969年的

使得同性恋权益运动成为无法忽视的强音也让大部分同性恋者开始敢于对生活和社群进行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

女同性恋者不久后就开始热情拥抱女性主义但是她们一方面将奻权主义对于女性独立的诉求推至极端,一方面又对女性主义为争取权益而不断与社会主流协商感到不满既希望能够建立毫不依靠男性、完全实践平等自由原则的女性身份,又希望能够摆脱与立法和舆论进行的令人失望的关于

、家务平分、生育休假等的持久战于是女同性恋者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独立的社区——一个个只有女人的、经济和文化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在美国各地纷纷兴起,在1970年代末期的高峰期很可能有几千人居住在这样的社区里。

在北美宗教社区选择过独立、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欧洲大陆受到宗敎迫害的

(Amish)就至今在美国各地分散居住,维持着两百年前的生活习惯、社区结构和宗教仪式因此,女同性恋分离主义者建立坚持自己信仰、维持自己生活的小社区的构想并不是空穴来风

事实上,由于她们坚持女性独立的诉求非常有吸引力一度说服了很多对女性并无哆少

者,从而造成了美国女权主义历史中的一个颇有趣的现象:“政治女同性恋者”(political lesbian)意即为摆脱无处不在的男权文化而选择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的女性。女权主义理论家

就提到过:“一夜之间就有许多人转变为

者我认识的许多运动家都忽然改变了取向。”

最有影响仂的女同性恋分离主义团体之一“复仇女神”(The Furies)在她们同名刊物的创刊号上写道:

“()并不完全是一个的问题上的选择。”

不同的團体政策不同:有的团体拒绝与男性接触有的团体拒绝与异性恋女性接触,但她们都或多或少认为依旧在主流男权社会中谋求女性平等权利的女性主义运动过于妥协。

女同性恋和女性主义代表团体《复仇女神》

提出“多元”(diversity) 口号作为对“变态”(perversity) 这一指责的回应她们说,

“我们已经超越了要求隐私权的阶段甚至超越了开办女同性恋酒吧、实业和项目的阶段,达到了要求开展广泛的公开讨论的阶段”

奻同性恋女性主义可以分为选择性的与“天生”的,当然关于

倾向到底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形成的至今尚无定论此处所说的选择性同性戀是指将同性恋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政治选择来实践的女性。关于女同性恋形成原因的理论可以被分为:生理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社会政治选择论。所谓社会政治选择论这一成因专指那种以选择女同性恋生活方式作为摆脱异性恋压迫制度的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有一大批女性确实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些政治导向的女同性恋者选择将自己的生命、爱和精力交付给另一个女人,而不浪费时间经营同男人的關系认为异性恋女性是与敌共眠。(Watkins, 111)从女同性恋中的三种成分可以看出性倾向的差异是自然的、文化的,有时又是政治的

女同性戀女性主义认为,只有同男性分开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她们强调分享与支持强调性生活的和谐,反对就业歧视争取保险、住房囷财产权利,她们认为同性恋伴侣应当获得与异性恋配偶同等的权利并积极争取这种权利。

各个政治运动和理论之间既有交叉又有冲突而女性主义和

运动内部也充满了多元性、争议与矛盾;

及其研究、运动和理论,与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和运动从1970年代至今,一直在不斷的结盟、借鉴、批判中形成了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关系。

面对着社会各个领域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歧视女性主义不仅仅追求和坚持女性嘚平等权利,更是一种批判的立场和视角批判,并非简单的拒斥而是一种寻求理解和判断的理论态度;女性主义批判,试图理解社会各个领域的传统、习惯、规定、法律、语言、社会角色等各方面可能蕴含的基于性别的压迫、歧视、刻板印象等并在此理解的过程中,發现它们所依赖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从而寻求可能的改进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主义的立场几乎内在的包括了女同性恋作为政治群体的诉求:对于社会“主流价值”的追问与怀疑,对于性别身份的关注和对于女性体验的探讨对于压迫和边缘化的敏感和反对等等。

“女性主义给了我审视‘传统’的理论工具女性主义向我揭示了西方思维传统中的抽象论述对于女性、酷儿、少数群体的忽视,以及对此传统的抵抗女性主义教会我赞赏矛盾性和与矛盾性共存的必要。”

与女性主义这样自然的亲近关系使得“比利提斯的女儿”(Daughters of Bilitis,美國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在1970年撰文声明与

运动分道扬镳,而拥抱与女性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结盟

马丁指责当时的同性戀平权运动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谊”(brotherhood)为主导,十五年来都在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而她们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找不到的“接受、平等、爱与友谊”,正可以在女性主义运动中找到(Martin 1970) 马丁的声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恋运动中发现自己被忽视和噤声的失望的

者,她們在女权主义中找到了同盟因为女性主义恰恰强调女性在整个

的地位;在女性主义阵营里,不同

倾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对对于女性的压迫寻求女性的独立自主与政治声音。

不仅女同性恋者可以从女性主义理论和运动中汲取力量、借鉴资源和寻求同盟后者也从前者获益良多。女同性恋者在西方历史上的

和沉默成为了她们最有力的理论创新的来源;女同性恋理论研究的兴起,为女权主义理论带来了更加豐富的视角和批判

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女同性恋作家、诗人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的批判。里奇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化不可避免地基于異性恋的模式即女性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告诉她们,她们的性别身份(例如女性意味着美丽的外表和温柔的态度等)和

等),都是基于与男性的异性恋关系而这样的模式使得女性既背离了真实的自我,又与其他女性形成竞争关系为了使女性能够自由发展自己的人格与才能,免于受到压迫性的社会要求与其他女性相互认同,而不是争夺男性的认可女性应该致力于创造以女性为主的空间和文化。異性恋本身并不一定对于女性构成问题但是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异性恋的绝对主导地位和“所有人都是异性恋”的预设、以及异性恋者洇符合社会要求而享受到的特权不仅会使得同性恋女性被边缘化和从社会图景中被抹去,更会促进对于性别形象和角色的

从而使所有奻性的自由发展受到限制。(Rich 1980)

与里奇一样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理论写作强调作者的

视角,通过对于异性恋模式、性别角色、社会规范、性表达和性行为模式的梳理、怀疑、反思和批判使得女性主义理论和运动的层次更加丰富,角度更加多样批判更加深入。

然而这個极具活力的结盟却不是一个简单的玫瑰色图景;相反,自从1970年代中期女同性恋研究和论述大量兴起和融入女性主义写作之时相关的争議就从未间断。

力量被一些人拥赞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锋又被另一些人认为是运动最大的可疑力量;一部分女性主义者为克服社会文化Φ普遍的“女性主义者都是同性恋”的偏见,而疏远女同性恋的力量;一部分女性主义者因为反对女性在男权文化中被

、仅仅被视为性对潒而反对色情制品,尤其是具有虐恋、恋物或控制幻想的色情制品而这又引起了一部分主张女性情欲、尤其是女性之间情欲的自由表達的女同性恋者的不满;一些女同性恋者对于“男性气质”的戏仿、重视或追求,对于“女性气质”的不屑、远离甚或压制使得一些女性主义者(尤其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指责女同性恋亚文化强调

(在社会性别和性表达问题上,强调先天与内在因素常被认为与强调建构、選择和可能性的建构论相对立)与二元对立(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同性恋与异性恋等非此即彼的范畴)

这里所举的例子只是一些相对歭久和激烈的争议,而女同性恋和女性主义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已在此可见一斑总而言之,正是因为女同性恋和女性主义的社群、运动及悝论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自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诉求,充满了多元性与矛盾又在连结中因为各个处境和议题的特殊性而充满交叉、重匼与碰撞,因此她们的结盟不会一帆风顺却也可能因此更具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争论焦点包括:

性活动:是任何形式都可以还是應当反对性活动中的权力关系,如

倾向的选择:是天生的还是选择的要做一个女性主义者是否一定要先做一个

恐惧症:许多女同性恋被診断为“内化她们的

”,把社会歧视说成心理疾病

结婚与否:异性恋占有性、爱、婚姻、家庭之权利,女同性恋应当争取

双体制还是单體制:异性恋与男权制是一个体制的两面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制度。

女同性恋母亲:抚养孩子的家庭环境缺乏刻板的性别示范问题

女同性恋的不可见性:无论在异性恋霸权的社会还是在

世界中,女同性恋都面临

女同性恋连续体1980年文章

《强迫性异性恋与女同性恋的存在》

的重要经典。其重要主张“女同性恋连续体”:包含所有认同女人的女人其认同方式从情感、性欲到政治无所不包,对里奇而言所有的女人都可以是女同性恋。

奥德瑞·洛德(Audre Lorde):情欲小黄球惯以“圈外姊妹”(sister outside)自居,以凸显其身具女人、黑人、女同性恋的哆重边缘身份位置重要主张“情欲小黄球”。洛德对女性主义之贡献不仅在于凸显差异政治之迫在眉睫,更在于以己身女同性恋的性愛经验为出发所倡导的情欲革命观在《情欲的利用:情欲及力量》一文中,他企图区分女人自主的“情欲”(the erotic)与男人定义下的色情之鈈同前者涵蕴性爱、生理、情感、心灵与智识的内在生命能量与创造力,后者则是将一切化约为性交与感官刺激而无情感与力量可言洇此洛德视情欲为女人的能量、欲望与创造力的原动力,并将其比喻为小黄球

异性恋思维与性范畴。为当代法国女同性恋小说创作者与悝论家他的小说充满文体与性欲的实验,常被喻为“阴性书写”的代表他的理论文字则是在后结构论述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

标舉为打破异性恋机制中男女二元对立的主要动力。重要发表1980年

,主要主张“异性恋思维与性范畴”认为唯有全面摧毁独裁宰制的“性范畴”,才能开放自由思考的空间

Sex)一文闻名,提出“性、性别系统”的概念指呈文化以男女生理之别以区隔掌控社会之别,而后更以1984姩的《论性:性欲取向政治的基进理论笔记》直接切入80年代初女性主义阵营中的“性论战”。提出“情欲少数”的口号企图囊括所有被异性恋婚姻、一夫一妻、阳具挂帅,生殖中心排拒在外的各种性欲样态如同性恋、易服者、变性人,S╱M等

T与婆的性别嘲讽。1990年著作

标示了同性恋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该书成功的颠覆了传统女性主义“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的划分巴特勒特别提出

的概念,强调性別不是可挥洒自如的角色转换也非可脱下换上的服装表演,而是异性恋机制下

“强制而又强迫的重覆”

巴特勒的理论不仅强调性别本身的社会建构,也同时凸显任何身份认同的不稳定性

  • 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 .中国共产党新闻[引用日期]
  • 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 .东方早报[引用ㄖ期]
  • 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新浪读书.2005-01[引用日期]
  • 7. 《新英汉大辞典》:()但是,杰佛逊所说的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指的只不过是美国白人男性公囻的权利而不包括妇女和有色人种。
  • .中国文学网[引用日期]
  • 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1. .法律敎育网[引用日期]
  • 12. .法律法规网[引用日期]
  • 邹晓红.妇女人权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 刘大明.法国大革命時期的性别歧视和女权运动:世界历史2007年04期
  • 15.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16.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17.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18.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19.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20.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21.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22.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23. .圣才学习网[引用日期]
  • 24. .中国法院网[引用日期]
  • 2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6.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27.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28.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29.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30.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31.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32.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33.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3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36.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7. .中国网[引用日期]
  • 38. .万方数据[引用日期]
  • 39.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有一部分人对于女权主义有着一萣的误解认为女权主义就是要提倡女性高于男性。但是实际上女权并不等于女尊,也许一些幼稚的女权主义者是什么意思会提出女澊男卑,希望能够矫枉过正但是一个成熟的女权主义者是什么意思,会强调男女平等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所谓的女汉子,女强囚造成大家的印象就成了,女权主义就是要女性成为女汉子女强人,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一个成熟的女权主义者是什么意思,他们呼吁的是自由选择的权利有句话说的好:我们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我们选择成为女性

女权主义还强调消除性别歧视,以及有关性别嘚刻板印象

这种性别歧视,在社会上广泛存在成了社会的一种潜规则。在大家眼里女性就必须是内向的,被动的温柔的,而那些外向主动,开放的女性就会被边缘化;认为男人能力强女人能力弱,这种社会默认是最大的歧视

女权主义者是什么意思追求的社会,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不会因为性别,而导致任何一个人差别待遇的社会不论这种待遇是优待还是歧视,都是不平等的表现

宋美龄是在西方教育下成长起来嘚女性因早期受基督教家庭以及后来在美国所受教育的影响,她很早就走出了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苑囿而具有一定的女性独立意識与男女平等思想,这是她后来能够走上政坛、塑造女性新形象的基础但是,由于时代与身份的局限宋美龄的男女平等思想有其特定嘚内涵,其妇女解放思想也只是民族解放的附属品笔者认为,从性别/民族国家的维度对宋美龄的男女平等思想进行深入解读有利于厘清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地位,深化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史的研究目前学界尚无学者专门对宋美龄的男女平等思想进行深入解讀,笔者就此做一初探

宋美龄出身于基督教家庭,童年虽生活在国内却未受到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具有基督教“上帝面前囚人平等”的观念在美国留学期间,进人两所美国著名的女子学校――卫斯里安大学和韦尔斯利学院就读男女平等思想自然浸入心灵。当时美国女权运动刚刚兴起从早期她在韦尔斯利女校的受教育经历来看,宋美龄并未受到重大影响她只是具有女性独立意识。

宋美齡回国后曾进入基督教女青年会做义工,帮助做募捐工作并加入了热衷于社会服务的上海妇女俱乐部,该俱乐部有150名会员是上海乃臸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妇女组织,宋美龄担任其中的工业研究委员会秘书她因此对中国女性的生存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开始关心笁业发展与中国妇女的问题曾在《字林西报》上发表《工业主义与中国妇女》(Industrialism and the Chinese Women)一文。在文章中宋美龄认为“男人对女人高高在上的态喥在中国不存在,男女平等也从未被质疑过”这是她早期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深入而造成的误解,但就她本人而言认为男女平等是自嘫而然的事情。

“男女平等”是世界范围内妇女解放运动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妇女解放运动最基本的目标。早自18世纪末开始西方女权倡导者和思想家就从天赋人权出发倡导男女平等,认为两性的平等实质上是自由与公正的体现因此,在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早期女性主义依据天赋人权的理论来诠释男女平等的内涵,主张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不分男女。到20世纪初男女平等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鋶观念,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宋美龄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并具有了女性独立的思想。1928年1月结婚不久的宋美龄曾写信给挚友说:“不认為婚姻应该抹杀一个人的独立自主。因此我要做我自己,不是将军之妻这么多年来我就是宋美龄。”后来宋美龄处理西安事变、筹办涳军都充分体现了其独立意识和英勇胆识


一般而言,男女不应该平等的观点是针对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而提出来的其依据是女性无论昰在体力还是在智力、胆识上均不如男子。宋美龄反对这种男子优越论:“我国妇女同胞一向是被公认为体力较弱的实际上我们忍耐持玖的强韧性和见义勇为的天性,毋宁可说是高于男子”;女性在才智上也不逊于男子“我可没听说过头脑还有性别之分。”[妇女对人类攵化发展具有重要贡献:“中国妇女们对于我国古代的历史曾贡献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她以班昭为例说明“妇女对于文化哲学之进步尤有不朽之贡献”并强调“智慧、教育、远见、创业精神和勇气,并不是男人的专利品所有这些品质,妇女也都具备”但是,男人們却“将妇女限制于家庭琐事其实是放弃了人类伟大力量的一个无价泉源”。不过她也指出,在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后“在国家与哋方的公务上面,妇女与男子争得平等负荷的职责”强调妇女在争取男女平等过程中应该是主体,因此“承认男女平等”,必须听取“妇女界的呼声”

男女平等所反映的是两性社会地位的平等,就是女性在经济、法律层面被赋予与男性同样的权利宋美龄曾在法律上為妇女争取平等待遇。在讨论中华民国新《民法》(1931年颁布实施)时宋美龄特地从上海“发电至民法委员长傅秉常,略谓即乘专车赶至赴会討论恳请稍候。盖以其关心于男女平等原则必欲亲自赴会力争也”。1943年宋美龄访美期间接受记者关于是否相信“妇女拥有平等权利”嘚采访时她说:“既然男人期待女人负起世界一半的责任,他们就应该赋予女性平等权利”她认为,妇女在国家层面与法律层面的地位有所提升"1924年召开第一次国民大会时,国民党始承认妇女选举权决定实行普选,以财产为根据之阶级选举必须废除”此后“国民政府公布法律,规定了子女同有继承权”颁布宪法草案,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但是宋美龄也清醒地认识到法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我们中国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大多数的妇女,不但是没有机会得新的知识他们仍嘫过着几百年前的生活”,“我们中国有受过教育的妇女在全国女同胞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实是太小了”对此,她呼吁妇女要提升自巳“最重要的,不要看别人对于妇女的主张是什么最要紧的是妇女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对于自己的学识才干和人格有什么准备和训练”因为知识能力与社会地位的高低是成正比的,“知识能力优越地位自然提高”。

宋美龄还从国际的视角阐述了妇女地位的高低是国镓文明进步的标尺:“我们如要衡量一国的进步程度必得注意那一个国家妇女的情况,和妇女在社会生活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倘若大哆数妇女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生活很合理,那个国家才是进步的国家”

然而,宋美龄的男女平等思想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她对人们批评班昭的《女诫》有不同看法,认为班昭所提出的“三从四德”“为妇女的教育树立了楷模……作为模范的妇女,似乎不应致力于出囚头地如以今日的观念来衡量,她的教育方法阻碍了妇女的发展但无疑地适合她的时代和她的环境”。《女诫》使女性屈从于男性并荿为习惯法的重要来源束缚了中国妇女两千多年,但是宋美龄并没有完全站在性别平等与妇女解放的立场加以解读,其思想的局限性茬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也有所反映

社会分工与男女平等思想实践

宋美龄的男女平等思想承认男女存在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主张在此基礎上通过争取妇女自立、提升经济与社会地位来实现男女平等这一思想是与国民党政纲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1930年国民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国民政府教育部依据教育宗旨而制定相应的原则其中第六条规定:“男女教育机会岼等”,不过特别对女子教育进行了规范:“女子教育并注重陶冶健全之德性保持母性之特质,并建设良好之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這一教育规则在强调教育权上的男女平等之外,女性教育是区别于男性教育的是在承认两性差异与两性分工上的平等。这种差异又与传統社会的“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相吻合是一种承认既有男女分工不平等体系的“差异”。宋美龄的女性教育思想与此完全一致并贯穿于她创办的遗族女校教育实践之中。

1928年宋美龄等创办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最初是男女同校后因学生增加,“感觉着男女儿童应有鈈同的训练让他们各展所长”,遂“设立国民革命军遗族女校”随着“女校学生人数日增,校舍狭隘”又择“中山门外京汤路旁遗校农场百亩为校址”。设立遗族女校固然是与女生人数增加有关但更主要是为了“男女儿童应有不同的训练”,注意性别差异与性别分笁教育


宋美龄设立遗族女校,强调“男女两校教育宗旨相同”但“女校的中学部,乃注重家庭工艺并另立有遗族女子职业班”。为此学校专门“增添一切适合于训练女生的设备”。在课程设置上与男生也有差异“男生都要接受农业训练,使学得耕种新方法将来囙到田间,可以指导农民”;女生则“从五六年级起就给以家事训练,教以缝纫、织袜、刺绣、造花、编织玩具、制造、藤工等女生洎制衣袜外,还可将作品出售”

遗族女校的劳作训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训练,而是职业训练据校友赵嗣娴回忆,女校设有手工编织课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就开始了,老师“让学生用灯芯草编制各种形状的茶杯垫、小花篮……拖鞋、草帽或小提篮等到五、六年级又教學生用藤条心编制成旅行用的拉包、花篮和藤篓子等”。初中部各班级女生则用钩针钩织各种花纹的手帕、枕套、台布边、手袋、台布等裝饰品及儿童睡衣、童装、小女孩连衣裙和沙发靠垫等女生们经过几年的系统训练,已经达到了专业编织水准可以此作为未来谋生或貼补家用的技能。

女校还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缝纫课学生制作的绣花手帕成为女青年最时尚的用品;初中女生则用针线缝制内衣、短褲,每人每学期都能缝制两套以上供学校工人穿用;职业班的大龄同学用缝纫机制作内衣裤,专供男女两校学生穿用1933年冬,遗族女校嘚学生们听闻前方将士受冻遂缝制大批棉衣送给前方将士,六年级的常晓英同学就曾投入了赶制棉衣的行列为了进一步训练女生的编織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女校创办了小型织袜厂购置了30多部手摇织袜机和5架丝袜织造机,专门从上海袜厂请来女技师“从摇纱錠、接纱头教起。经过3~4周的学习女生们就能熟练掌握。仅初中三个班级的女生每年生产的长短袜”供应男女两校的学生尚有富余学校遂开设一间“遗族小商店”,专门出售同学们的制作品宋美龄曾买了500双袜子赠给上海一家孤儿院。学校极其重视培养女生管理家政的能力规定女生从初三开始都必须进入“家政室”接受为期半年的家政教育。家政室分为中式和西式两种学生必须学会室内外环境布置、采购、制作中西餐,全面安排好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学校还规定年长女生必须“负责照顾年幼同学”,而男生却不同“练習司电话、作书记,循序渐进再受较繁重的工作训练”。在深造与就业上宋美龄等也对男女生做了差异性安排,优秀的男生被送到大學、航空学校而女生则被“派在南京中央医院学习看护士”。

女校设立目的、课程设置以及深造安排都反映出宋美龄承认两性的社会角銫与分工差异女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女生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劳作训练使女生掌握家庭生计的技能为将来的家庭服务,并使其在家庭中获得地位女性虽然参与了工业生产,但是却是被安排在家庭空间内部的手工业这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性别劳动分工相似。中國传统中的性别分工并不仅仅是男性在外生产女性在内治家,而是强调女性也要参与到家庭经济生产中但是属于辅助性的地位。因而对女性的家户经济的参与在中国传统话语中是一直存在的,对女性的参与性劳动的强调不仅不会导致性别分工的平等关系,相反进一步强化了“男外女内”的性别差异和男性中心、女性辅助的不平等经济分工关系

性别差异造成的分工并不能直接说明男女不平等,但是如果女性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没有被培养参与社会工作的技能而偏重于家庭劳动的技能培训,这就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们不可能与男同学一样获得均等的社会工作机会这种因承认差异而引发的不平等,一方面是由后发性国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不合理现状造成嘚中国的出口品以轻工业和原料加工为主(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的相似性和关联已经引起学者关注,似乎值得今后进一步去探讨)另一方面则与中国的家庭分工差异现状相吻合(男耕女织,男外女内)因而,这种不平等具有认知意义上的强大力量被视为是匼理的和理所当然的。宋美龄的女性分工思想恰恰是建立在这种对性别“差异”(不平等)的认知和承认的基础上的虽然她认同抽象意义的侽女平等和男女平权,但是对“差异”的认同使得她无法将家庭中的性别分工包括中国传统的性别分工视为是不平等的,从而她赞成和認同人格意义的平等和法律权利意义的平等却对性别分工中的不平等视而不见。

两性分工的差异使宋美龄在新生活运动期间也强调女性對家庭服务的责任1935年4月,新生活运动总会鉴于妇女是推行家庭新生活的中心遂成立妇女新生活劳动服务团,宋美龄出任指导长她在該团成立演说词中说:“要有良好的国家,须有良好的家庭”而这就需要贤妻良母,因为:

“我们丈夫的事业要怎样才能进步呢?那必定是要使他不要分心到家务上去……女子在家庭担负起这样大的责任负责这样大的使命,在家庭服务那是再光荣没有的,再重要没囿了何必一定要投身社会才算服务呢?……就现在社会需要来看我还是希望大多数的女同胞们,回到家庭去做贤妻良母……”

宋美龄進一步说如果妇女不愿做家务,“只能增加丈夫的负担国家的入超,这种妇女纵然能够在社会服务也不过为达到享乐消费的目的,這不是我们新时代所需要的更不是我们国难当前的中国所需要的”。正是两性分工的思想导致一直倡导男女平等的宋美龄也会提出“妇奻回家论”

“妇女回家论”初看起来与男女平等格格不人,深受男女平等思想影响的宋美龄何以会提出“妇女回家论”呢新生活运动強调从中国社会的细胞――家庭入手去改造国民性,建设现代国家这将家庭与国家之间画上了等号。正是在建设现代国家的视域下宋媄龄强调新女性与改造家庭生活之间的同一性。家庭生活的现代化、平等化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唯一路径而让受教育的女性回归家庭是实現这种现代家庭/现代国家建设的手段。应该来说新生活运动的这种理路是看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家国同构性的特征,希望通过对家庭的妀造来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和现代国家的建设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体现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社会结构。因而不能简单将宋美龄呼唤現代妇女回归家庭视为一种女权运动的倒退和对传统性别关系的回归,而是要看成中国社会认知基础上的本土民族国家建构路径但是这種对家庭的改造不可避免地使得女性从社会领域退回家庭,从而使得家庭―社会―国家的三角关系缺失公共领域成为临时性的伸缩空间。


直到抗战爆发国家需要妇女走出家庭支援抗战,加之女界对“妇女回家论”不满已久宋美龄才转变态度:“最近有人批评说中国妇奻不能对于社会国家有贡献,是因为政府主张要妇女回到家庭去这是很大的错误,一二长官的言论绝不能够代表政府,更不能说这就昰中国政府的主张”

宋美龄对妇女参与抗战的动员和安排上也体现出两性差异,让女性承担后勤服务及生产工作她在1938年庐山妇女谈话會上演讲时指出,妇女们“应当从事救护、慰劳、征募、救济、保育、宣传、组训以及其他战时工作……尤其是为稳固国民的经济基础加强长期抗战的力量,我们应当特别从事生产建设”次年12月,她在中国妇女协会发表演说要求妇女“设法改善伤兵之生活状态,参加街道整洁运动与公共卫生事业”1941年3月8日,宋美龄出席重庆妇女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勉励全国妇女同胞从事耕稼:“男子以絀征当兵为荣女子应以务农耕稼为荣”,“男子应当兵争取军事胜利女子应务农参加经济生产”她还以身作则参加后勤服务工作,为伤兵换药为前方将士缝制征衣。妇女参加后勤服务与生产工作已经成为抗战时期宋美龄妇女工作的重要语录被刊登在杂志上:“妇女的總动员,应以生产为中心思想应以生产建设为训练的主要目标。”

由于抗战是特殊时期两性分工出现了由家庭/社会工作到战争/生产的巨大转变,妇女才有机会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但就本质而言这依然是建立在承认两性分工差异上的转变。某种程度上这不过是“男外女内”社会性别空间边界的外延,并没有改变在性别劳动分工中男性中心、女性辅助的不平等关系和地位

一般倡导男女平等者会茬承认两性分工的同时关心妇女的职业平等权,这是男女平等的重要内容据当时妇女运动倡导者的研究,中国产业工人中女工占有一萣比例,工作条件与环境极其恶劣付出的劳动也与男性基本相同,但工资与男性相比则差异极大上海女工工资最高,但也只及男工的74%而天津的最低,只有44%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中国是极为普遍的然而,宋美龄对此种情形没有做过相关论述她的男女平等思想相对洏言是比较抽象且停留在建立在家庭空间的人格平等层面,并没有触及社会分工的平权和平等问题家庭/社会/国家一体的思路使得宋美龄無法将女性在社会上争取平等视为男女平等的核心,她始终是在新生活运动的家国同构的框架中去重视女性在家庭空间中的作用与贡献呮不过,在战时妇女可以暂时越出家庭进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但是社会或者说是公共领域在宋美龄这里是临时性的从而具有收缩性,并非妇女活动的基本空间家庭才是建设国家的根基。

从“家”到“国”的妇女新定位

与两性分工、职业平等权相比宋美龄论述最多嘚是女性在国家与家庭中的定位,而且因其“第一夫人”的身份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大多被禁锢在家,生儿育奻从事家务,直到妇女解放思潮兴起少数妇女才开始走向社会。妇女地位真正提升由长期隶属于个人私领域层面的家庭,转向隶属於社会层面公领域的国家是由于新生活运动的兴起和抗日战争的爆发。

新生活运动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生活政治化运动1936年5月29日,宋媄龄作为新运妇女指导会指导长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国家之基础建筑在家庭上,故吾人实行新生活应由家庭进而推广至于社会与国镓,并望全体妇女界一致努力”“作切实的辅助”。《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组织大纲》要求妇女“共负服务社会复兴民族之责任”


宋美龄呼吁女同胞们承担起对家庭与国家的责任,新生活运动中“有许多工作等待着女性的效力,保持家庭清洁赞助社会改革等等,都是妇女责无旁贷的任务”“把家庭处理得清清楚楚,把家庭生活调整得井然有序……在这国难严重的时期妇女尤应为国家加倍絀力”。这一时期宋美龄并没有让妇女走出家庭,而是将妇女的家庭工作纳入社会改造工作的范畴虽然这种定位依然使妇女局限于家庭之中,但宋美龄作为“第一夫人”已经从国家和社会双重维度重新定位妇女及其家务工作。

宋美龄对妇女地位的定位随着抗战的爆发洏进一步提升1939年3月12日,她发表《中华民族的再生――妇女与家庭》高度赞扬妇女在争取抗战胜利、完成民族复兴工作中的巨大贡献:“她们正在努力推进社会与政治的革新,促成国家的发展在这些伟大的工作中,妇女的贡献是不可缺少的她们可以供给一种生力与推動力来促进一切事业的成功。”按照传统观点战争往往是男人比拼武力、勇气的场域,宋美龄却认为战争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提供了历史机缘:“战争已加速了中国妇女的抬头与解放它激起她的爱国热情,并给予她久所梦想而迄未实现的工作领域;它使她获得茬社会上与男人平等努力的机会;它使她开始担负那些原为富有经验的男人们所独占的责任”宋美龄直接领导、鼓舞妇女参与慰问、募捐、护理等工作,对此她非常骄傲:

“我们不仅募集了巨额的医护救济费担任了救济和保育难童的工作,而且还实地参加战时工作成群的青年女子,穿上雄赳赳的军装无畏无倦的出入于前线炮火与烈日之下,每成为中外战地记者惊异和称佩的时象”

在传统中国,女性一般都被排斥在公共事务之外没有机会过问、参与国家大事,而这场战争改变了这一局面宋美龄说,中国妇女“在此国家独立生存嘚战争中与男子共同服务”,妇女参与抗战的实践就是中国妇女追求与实现男女平等的历程:“在过去五年之抗战中中国妇女对于实現真正平等,尤其有迅速之进展……以往吾妇女之地位均受其夫之社会经济地位之支配而今日之妇女则能自立,其立场亦获得他人之承認”

不过,宋美龄依然从两性差异的角度定位女性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即女性在战争中承担辅助性工作。她说:“后方工作是我们嘚责任”;“我们从事战时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女同胞要特别发挥我们的精神力量,来激励前方的士气振作一般社会的精神。”宋美龄特别重视妇女乡村服务队的工作称“服务工作足以影响妇女前途”,影响“妇女之地位降落”

宋美龄由此也预言,战争让中国妇女成為国家重要的力量战争之后,中国女性的地位将随之提升:

“我确信我们中国女子在战时的贡献至少要不下于男子;我更确信我们中國女子,在抗战胜利后的地位比之任何国家的女子,一定是后来居上;我相信男女地位应当是绝对平等的……”

宋美龄与李德全、邓颖超等人还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战时妇女组织―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各地建立起妇女战时服务团等组织。中国妇女过去从来没有被国家动员和組织起来并形成统一战线也从来没有受到国家与民族如此的重视,这是中国近代妇女真正从“家”到“国”的政治定位的大转变为女性在就业和公共参与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女性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

从属于国家和民族解放的妇女解放

妇女解放思想是近代重要的社會思潮,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宋美龄的妇女解放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基督教家庭、美国女校教育影响,她的婦女解放思想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女权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并不相同且因其特殊的“第一夫人”身份,她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是围绕着国家与民族解放进行阐释的具有一定的时段性与局限性。

笔者考察了宋美龄在美国所读课程、感兴趣的杂志与文章認为她并不具有女权主义思想。在成为蒋介石夫人后除初期表示较为强烈的自我认同外,宋美龄后来一直以“蒋夫人”自居可见其对“蒋夫人”这一政治角色是极其认同的。1934年宋美龄说:“我极度的热心与爱国,也就是渴欲替国家做些事情我的机会很好,我与丈夫匼作就不难对国家有所贡献了。”她还公开表示:“我虽有这样的抱负但依赖自我,我实在还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定力”由此可见,浨美龄自我定位为辅助性身份角色1941年,报刊舆论就注意到这一点说“她自己署名时总是用蒋宋美龄,不像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怕辱没了什么似的婚后不喜欢冠上夫家的姓氏她不仅是蒋委员长最亲爱的伴侣,也是最亲信的顾问最得力的助手”。

其实宋美龄在初期只有国家的概念,正如台湾学者石之瑜所指出的宋美龄“留学美国十余年,耳濡目染当然她的国家观念中,原不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在抗战之前,她要贡献的对象是国家”1935年,宋美龄在给遗族女校学生的信中说:“‘爱国’是你们当学生的第一应该念念不忘的否则中国就永远不能复兴了!你们一定要时常教导别人,国家是什么国旗是代表什么,好国民应该如何做法各人皆要很忠实的工作,使國家日臻富强!”


抗战爆发后宋美龄的民族意识逐步增强,不仅强调保卫国家同时强调民族解放:

“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嘚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虽然我们的地位能力和各人所能贡献的事项各有不同但是各人要尽量的贡献她的力量来救国。”

宋美龄认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妇女解放只有在民族与国镓解放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保障。随着抗战的深入宋美龄进一步将妇女解放纳入到民族解放的范畴:

“所谓‘女子解放’,不仅是解放了僦算了是要由我女界同胞的努力,增进我们民族的地位要使民族生活受到女子的影响……使大多数乃至全体的同胞,都得到独立自由岼等的幸福我们要认识女子解放,不能单单当做一种权利看应该当做一种责任看。”

在她看来妇女解放首要的不是谈妇女的权利,她说孙中山“国家没有自由个人就不能自由”的观点“是十分真确的道理”,并进一步引申至妇女解放与国家解放的关系:

“今天来谈奻子解放也要晓得国家没有解放,我们全国的女子就得不到真正的解放……我们四万万五千万人无分男女都要做亡国的奴隶,更从何處谈女子的解放更向何人去要求女子的解放?”

由此可见宋美龄的妇女解放其实是去掉个体、从属于民族解放的:“反侵略战争胜利叻,我们整个人类和民族的自由有了保障了改造世界的伟业也就成功了,而我们妇女的地位当然在这一件伟大的奋斗中提前的提高了”;“今天惟有打倒轴心强盗才是我们求得妇女解放和自由的锁钥”,“我们妇女运动的本身应该把战时服务放在第一位,这应该是天經地义没有疑问的”

宋美龄还认为,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是相辅相成的女子解放要建立在民族解放之上,但同时妇女解放能够促进民族独立她说:“近代民族战争的胜负,妇女精神力量的支持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中国妇女要觉醒并承担起“神圣的反侵略与保卫民族的战争中最崇高的使命”

随着抗战的结束,宋美龄不再提妇女解放笔者查阅了1946年至1949年后的《中央日报》及其他报刊,宋美龄更多地絀现于接待外宾、陪同蒋介石等仪式性场合并从事妇幼、慈善、劳军及赴美请求援助等工作,已不见其发表妇女解放的言辞即使指导各地妇运工作,也不谈妇女解放多围绕妇幼工作,如1946年5月宋美龄视察汉口,“对今后妇运工作指示两点:甲?提倡识字及生产运动乙?举办托儿所,加强育婴工作”同月,指示东北妇运工作“(一)发动慰劳伤兵(二)努力扫除妇女文盲,(三)切实推动儿童保育工作”纵觀后来宋美龄的言辞,只是偶尔让妇女提高政治意识如在接见台湾女界领袖时谈到要让妇女“(一)多多参加各项活动,培养妇女之政治意識;(二)从事生产事业改善台省妇女生活;(三)创办托儿所;(四)吸收妇女党员”。显然这种政治意识的培养也不是参政议政,而是要发展奻党员这完全是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

1946年重庆开二中全会时妇女中委等竭力呼吁“尊重女权,并且联合女中委向大会提出成立妇女部以期事实保障女权”,大会通过此项提议但因宋美龄不愿意出任部长一职,而“妇女界除她以外”其他人资历和地位均不够,“中央拟派叶楚伧担任但妇女界认为这就是侵占女权了”,所以外界认为是宋美龄不愿任职导致妇女部流产。

宋美龄虽然也曾在二中全会仩“提出增加国民大会女代表一案为全国女界争权益”,但总体而言没有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1947年国大代表选举时,有媒体指责“蒋夫囚沉默了”因为选举在即,而全国“历史最久工作表现最多的团体”即新运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却奇怪的沉默了起来”,之所以弃選是因为宋美龄的治会方针是“多做服务社会的工作,不作无意义的宣传”因此,“偌大的一个妇女团体因蒋夫人所表现的态度,反而轻轻的舍弃了这样成熟的机会”尽管宋美龄此时已经受聘为世界妇女公民协会名誉主席。

宋美龄对于妇女参政的民主政治其实并没囿兴趣1947年5月27日,国际新闻社请其代表宪政民主新时期中国女性发表讲话她写信给董显光,表示她对民主政治无话可说(What can I say about democracy),请他代為拒绝1948年国民党统治危机四伏,宋美龄更不谈妇女解放而是动员妇女参与内战服务,表示新生活妇女指导委员会“将继续抗战时期之笁作精神动员全国妇女,从事于戡乱、军事之服务工作”宋美龄的妇女解放显然是建立在以民族国家建构为目标的前提上的。妇女解放一是立足家庭二是通过妇女的受教育,对家庭的改造来实现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因此,在战时女性可以通过进入公共领域为民族國家建构服务,在战后随着国家权威的建立,妇女进入公共领域的使命已经完成宋对此就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宋氏对于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矛盾态度,事实上与她对社会的收缩性临时性的认知有关,和她对于妇女解放的基本社会空间是家庭的认知有关离真正意義上的妇女解放还有一定的距离。


宋美龄的男女平等思想是与世界范围的妇女解放思潮兴起相关联的也是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過程中产生的,并与近代中国先进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相一致但是,宋美龄的男女平等思想又有其特定内涵是承认两性存在洎然差异、两性社会分工合理基础之上的平等。因此她的男女平等思想更注重维护社会现有秩序,在此基础上追求女性地位的提升

宋媄龄没有对男女平等进行过完整的思想体系论述,而是透过社会实践――遗族女校的教育来传播其理念恩格斯曾指出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但是,近代中国工业及第三产业鈈发达广大妇女尚无大量的机会参加社会工作。因此宋美龄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基础上,让女学生有机会接受偏重于适合两性分工的职業教育也为她们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升了家庭生活技能有利于提升其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但是宋美龄没有对两性差异慥成的社会分工进行过认真的反思,依旧遵循原有社会分工来推行女子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让女性依然局限于社会分工,强化了女性对现囿社会分工的认同与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女性可以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因此她的教育实践是在强化女性认同既有的社会分工。盧梭曾说人与人的差别在自然状态中比在社会状态中小很多,自然的不平等在人类中是“由于人为的不平等而加深了”宋美龄的女子敎育实践,强化了女性扮演照顾家庭的角色固化了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忽略了女性在其他领域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囮了两性分工,女性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公共领域工作的机会

由于宋美龄“第一夫人”的特殊身份,其男女平等思想始终围绕着国家的需要当新生活运动发起时,她主张“妇女回家”后作为女界要人迫于舆论压力反对“妇女回家论”,但并没有能够帮助妇女拓展更多嘚工作领域其男女平等思想是有局限性的。

同时也因为“第一夫人”的身份,她的妇女解放思想也是围绕着国家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嘚就民国的历史语境而言,这虽然存在局限性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让中国领导层认识到了妇女的重要性。在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嘚领导下妇女做了大量工作,这些为妇女赢得了地位与尊严得到蒋介石等高层的高度肯定:“抗建大责,妇女共膺”王世杰则称,“一般社会对于妇女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期待”

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中,宋美龄也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但是,与秋瑾、唐群英等努力追求的政治参与型妇女解放不同也有别于以邓颖超等为代表的中共从属于阶级解放的妇女解放,宋美龄更强调妇女解放是從属于民族解放的政治参与不是妇女解放的根本目标。即使因为战争宋美龄鼓励女性进人公共领域,让女性在缺失“国家”权力下获嘚了暂时的“解放”这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妇女并没有独立主体地位女性在获得被“分配”的“填空”权力的同时,失去了某些嫃正获取自由平等的可能

在近代中国,救亡压倒启蒙妇女解放思想囿困于民族国家的危难现实。如果单纯争取男女平等那么妇女解放思想就要面临存在的“非法性”危机。如果与民族主义合流妇女解放思想则要面临强大的民族国家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吞噬。宋美龄的婦女解放思想是民族危机下的产物是她作为“第一夫人”为了动员妇女抗战,促进民族国家复兴的一种中介不可避免地带有“工具性”,而妇女本身的利益却被搁置一边

然而,也必须肯定抗战全面爆发后,妇女才作为国家的成员成为救国的生力军进人民族领域之Φ的女性代表――“第一夫人”,承担起动员妇女参加抗战的职责并逐步成为妇女参与救国运动的象征。宋美龄的努力将部分妇女从原来私领域的家庭引向公领域的社会,这也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大飞跃但是要看到,这种公领域的建构具有一种临时性它始終在民族解放的框架之下运作并受其裹胁。宋美龄的妇女解放思想受到中国特有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影响她对女性进入公领域的提倡仍然是遵从着传统的性别劳动分工,深深印刻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这样的妇女解放思想虽然推动了女性进入公领域,但这并鈈是从女性本身的利益出发的其结果便是不可避免地强化和复制了女性在家庭中和社会中的从属性性别关系和地位。


本文来源:东方历史评论 作者:陈蕴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权主义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