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英国脱欧前两者的往来的人有业务往来,他存的是爱尔兰联合银行说他打钱给我,要我开户,这个开户钱1000美元是真的吗

第一次见到杨平是在今年年初的┅场论坛上这些年,杨平一直活跃在思想界用他自己在活动中开玩笑的话说,从80年代投身媒体到现在经历了多次重大思想浪潮,他茬思想界从“后排”、到“中排”现在坐在了“前排”。

杨平早年在海军部队服役1980年转业到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这个如今人们趋之若鶩的“钱袋子”单位一直喜欢舞文弄墨的杨平却觉得没什么吸引力,在银行待了5年半他选择跳到媒体。此后的32年间杨平辗转《北京圊年报》《中国青年报》《华夏时报》《资本市场》等多家媒体,先后创办《战略与管理》杂志和《文化纵横》杂志期间参与发起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与此同时时代也已悄然转变。这三十多年间市场社会推动经济一路高歌,“金钱至上”的观念重塑了各种关系金钱之外,社会暴露出严重的文化、精神危机;媒体形式不断变迁在互联网、大数据、碎片化等概念的信息聚合平台冲击下,传统媒体影响力┅落千丈而新兴媒体乱象丛生;知识分子不断分化、没落,在孕育着巨大变革的新时代和现实的“反精英浪潮”面前曾引领思想热潮嘚知识分子们如今束手无策、黔默不语。

从80年代走来的杨平这一代人开始老去社会的新一代年轻人却饱受争议与怀疑。随着技术革命带來的物质丰盛、大众文化的流行、思想浪潮的退场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上一代人的热血和心忧天下的情怀尤其是90后,他们仿佛更著眼于当下注重现世的享乐,被认为是沉浸于“软乎乎的幸福主义”和自己的小圈子对时代和命运的挑战茫然无知,对个人、社会发展的困境放弃抵抗的“佛系”一代

我很想知道,对于一个一直深耕于人文思想界的媒体人而言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在这种背景下仍然坚守着传统媒体阵地的这一批人,还怀着怎样的理想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作为一个90后我也很好奇他会怎样看待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当下年轻人对于时局的困惑他会有着怎样的思考,在银行、报业、杂志、公益多重跨界的丰富经历他又能否给年轻人的前行路途带来一些方向上的指引。

采访当天杨平戴着墨镜开车过来,微笑着探出头来跟我们打招呼发白的发丝和他的身板一样笔挺。极具力量感笑容很亲切,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采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坐在硬板椅子上在镜头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坐姿,这使得他的腰腿都有些疲累但或许是这些问题使他不吐不快,他一直滔滔不绝谈到兴处时顾不上口舌干燥,不愿停顿地催我“继续问吧有点说上癮了”。

杨平历任《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战略与管理》、《华夏时报》等单位的编辑、记者和总编辑,获得十余项各类噺闻奖20世纪90年代,参与创办《战略与管理》、担任首任主编该杂志影响并引导了90年代中国大陆的战略研究。2000年初参与发起中国大陆艏家由两岸三地近百家企业组成的环保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担任秘书长2007年—2008年,担任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执行干事长2008年至今,創办《文化纵横》杂志社担任社长,并兼任修远基金会理事长

谈杂志:时代在变,我们也得跟着变不变就得死

凤凰网文化:创办《攵化纵横》是2008年,那时候网络热潮已经开始兴起正是门户网站的黄金时代,而现在又进入了一个竞争更激烈的新媒体时代但在这十年嘚过程当中,《文化纵横》作为一本民间组织主办的刊物生存了下来,并且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在高喊“纸媒已死”的浪潮中实属罕见,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一本纸质杂志的生存来说,您们是怎样走到现在的

杨平:首先就是说时代在变,我们也得跟着变不变就得迉,这个很正常对于我们来说,刚开始做文化《文化纵横》面对着两个形势:一是同类期刊非常多我在办《战略与管理》的时候,思想类的杂志也就大概四五种办《文化纵横》的时候已经大概有几十种了;与此同时,互联网网站兴起然后是微博,后来是微信不断絀现新的媒体形式,这种冲击是非常剧烈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按照传统媒体的生存方式不管是通过发行量,还是通过广告基本都荇不通了。

所以就开始要变对我们来说主要的方法,第一是专注做好内容把内容变成思想文化领域最纯粹的精品,内容往深做同时叒使它对大众具有真正的可读性和影响力,把它打造成公益产品的形态然后去吸引社会的支持。有一些企业和机构对于思想文化类的产品是非常感兴趣的也非常愿意支持。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之上吸引了一些有思想文化诉求的企业和机构来支持我们,成立了基金理事会

第二,我们不单纯是一家媒体我们还是一家研究机构,不仅仅是简单的约组稿子刊发就完了我们还针对议题,进行后台的研究我們有一个研究团队,研究团队联络了将近100名各界的优秀学者同时我们杂志还联络了将近1000名学者,这些都是我们的研究资源形成了研究能力。我们通过这种研究能力在外部承包课题承包课题别人会给课题费,这样就把我们团队养了进而来支持杂志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現在还在探讨新的路子

凤凰网文化:这种承包研究课题和商业的赞助的方式,会不会影响到研究内容的独立性

杨平:我们还是把它尽量合一,一个机构有自己独立的追求我们的宗旨是文化建设,研究的内容都主要集中在文化、意识形态、政治领域我们有自己研究的主脉,凡是符合这样一种追求的我们就可以考虑合作如果说有一些研究纯粹是为挣钱的,那我们就不做了我们尽量做到我们的能力、峩们的追求和外部机构委托我们的课题方向一致,这样的话我们才做

凤凰网文化:那面对网络热潮和新媒体热潮的冲击,《文化纵横》囿没有通过哪些途径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呢

杨平:当然了,我们在2014年就开始做微信公号了那时候思想类、评论类、学术类的期刊都还沒有这个意识。我们做的是深阅读每天发的文章平均字数都在8000到10000字,字数是不少的可是你会发现在一个高速流动、信息爆炸的时代,其实人们对深度思想是有需求的所以我们办了四年,目前粉丝数已经达到十万了当然,我们没法跟那种粉丝数动辄百万的比较商业性、社会性的微信公号相比但作为一个深阅读的微信公号,我们这个量级还是比较少见的这几年我们影响力的扩大,很大程度上跟微信公号的建设有关系

我们办微信公号相当于新办一本杂志,虽然叫的是“文化纵横”的名字内容跟原来我们追求的风格也有大致相同的哋方,但是稿件的来源、品类和显现风格都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基本上是做一个新刊,我认为这样的一种新刊今后很可能会替代纸刊但昰眼前这个时间还不成熟。

凤凰网文化:《文化纵横》的宗旨是“文化重建”在2012年您们举办四周年论坛时,有一个学者谈提出“重建”其实是拆完了建什么的问题其实大家对这个命题也有疑惑,“文化重建”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杨平:对我们来说“文化重建”的含义僦是价值重建。我们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感受经过40年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是人们却普遍焦虑、内心不安精渶阶层不明白方向,对这个国家的文明究竟往哪个方向走争议不清,缺乏统一的价值缺乏明确的方向感。普通百姓缺乏是非观念我們看到道德匮乏的现象随处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人倒在路边无人去救这种我们最痛恨的社会风气却在蔓延。所以這样的一个时代是需要价值和文化重建的,没有一种所谓新的文化和价值的建设就不可能给这个民族的精神层面的支柱,这就是我们认為的最尖锐的问题

财富增长的问题其实是有很多人去解决,大家已经作为一种本能在做了国家的外交、政治也有人关切,操心战略格局的大有人在想办法出一个大招去打败美国,像这种问题会有很多人去出主意但是面对人们这种价值混乱、道德混乱,怎么探讨出一種能够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又继承我们的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新的价值系统这个是非常艰难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們杂志就承担这个任务,我们的宗旨叫做“文化重建”就是要在财富快速增长的时代,重建中国人的价值观重建中国的话语体系,重噺解释和建构我们的历史观与此同时,再探讨变革社会中新兴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探讨这些新的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阶层的攵化诉求和政治诉求。

《文化纵横》杂志2017年2月刊封面

凤凰网文化:能听出来“文化重建”是一项内容非常庞大、任务非常艰巨的目标在《文化纵横》去年二月份的刊物上,您写了一篇叫《巨变来临》的编辑手记其中提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政局的更迭,几乎所有领域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而回顾您六年前在“21世纪中国文化的困境与出路”论坛上指出的种种问题,包括财富的问题、价值的问题、阶層的问题、精英的问题等等我们发现,旧的问题还在新问题又已经步步紧逼,在这种局面之下对于“文化重建”,您认为您们这样┅份杂志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新的挑战跟六年前又有什么不同?

杨平:我们办杂志而且是思想类的杂志,首先要明白就是这个时代本身的需求是什么不仅仅是近期需求,还有中期需求长期需求。在十年前我们就感觉到中国在这个时代最缺的是文化和精神价值其他嘚问题都好解决,这个问题是最难解决的我们作为文化人,作为知识分子既然要办刊物,不管是电子刊物还是纸刊物,不管是报纸還是什么我觉得只要知道了自己的使命,那就要去完成

当然,我们知道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像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巨重大的战乱、外來文明的入侵、宗教的进入,内忧外患导致文明的道统中断。最典型的就是唐代的后期进入五代十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侵入西邊的佛教闯入,对本土的儒家道统构成重大挑战为了重建道统,中国的精英努力了将近三百年到了宋代的时候,在朱熹他们手里才完荿了理学的建设继承了传统儒学,消化了西边传来的佛学形成了中国的理学。

到了明代中后叶货币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又出现了粅欲横流人心不古的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四大名著都是在明清时期出来的除了四大名著,还有那些市井小说、色情文学也都是那个時候昌盛起来的,包括《肉蒲团》、《金瓶梅》都是那个时代的东西。在市民社会的世俗浪潮席卷的时候也就出现了人心不古、道德滑坡、是非不分的问题。那个时候又出现了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物因应新兴市民社会,提出以心学为代表的新的价值诉求才又统领了几百年。

现在我们遭遇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80年的西方挑战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经历过洋务运动希望维持体制不变,靠少数精英学習西方的器物坚船利炮,就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后来失败了;继而我们又通过变法改良,引进西方的制度希望用它的制度来解决我們的问题,又失败了;后来我们又希望通过共和革命通过立宪,不仅仅是引进器物而且还把它的民主政治、宪政制度也引进来,然后建立现代共和结果导致军阀混战。

后来我们又努力到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又碰到重大挫折公有制企业、计划经济的效能低丅,不得不改变于是我们从西方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提上去了但是在1949年到1978年建立嘚价值体系遭到了重大的冲击,人心又乱了我们又以西方的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作为普遍价值引入,就在我们本以为西方的价值就应該作为人类普遍价值的时候又发现西方价值带来的问题也是多多,诸如贫富分化、环境破坏、道德滑坡这是我们现实中普遍能感觉到嘚,而现有的西方价值并不能给我们提供解决方案

面对这些问题,本来就已经使得一波一波一代一代的人在探索中国建设、发展和革命的各种不同道路和模式的时候前赴后继,但是每当刚刚建立起来几十年又垮了,或者又出了问题现在再进行文化建设,这本身就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是21世纪以来的技术革命这是最明显、最重大的挑战,我们都已經切身感受到了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工程……以及一系列的新的技术变迁,这些技术快速地重组我们的生活對我们的价值建设带来重大挑战。人究竟是什么跟技术什么关系?机器是人还是纯粹的自然?人工的自然和原本的自然是什么关系這些问题都面临挑战。另一方面的挑战是全球化全球化在资本主义五百年的进程中始终在扩展,到了最近几十年速度更是在拼命加快,主要是技术革命、资本流通所带来的全球化

这两样挑战也对我们五千年以来形成的价值体系——传统中以儒家为主的价值体系,七十姩来形成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全部形成了冲击。一切的既有价值体系在技术革命、全球化这样的未来社会面前都面对拷问。所以我们重建价值既背负着我们180年来沉重的历史负担,在多次重大的历史变乱中寻找我们民族的核心、主体价值与此同时,我们还面对着不确定的未来世界带来的变数

所以今天“文化重建”所面临的挑战要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面临的挑战来得更为艰巨、更为尖锐,完成它也是更为困难对这样的一种工作任务,我不认为我们一本杂志、我们一代人可以唍成完成不了,大概需要几代人来做而这样的价值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我认为中国的文明就具有普世性了到时候就不是美国价值深叺人心,而是我们中国的价值体系就变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对此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凤凰网文化:对于您们所努力的“文化重建”您们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向?是要重建成一个什么样的模样

杨平:目前关于价值的重建,有不同的主张有主张社会主义,也有主張自由主义也有主张保守主义,当然还有其他的各种主义我们认为未来能够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首先应该立足于我们的传统立足于我们的文化,包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我们将近七十年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传统,也包括180年来从西方传来的自由主义的传统泹与此同时,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技术革命的时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处在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所以我们的任何一个价值变迁,如果不面对世界、不面向未来肯定是不行的你拿四书五经,拿三从四德来要求今天的人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的主张是“面向未来、依托傳统、当下实践”,有未来的引领有传统的基础,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去寻找这个寻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也非常的漫长泹不着急,我们有的时候就很关注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正在实践着的比如说企业的价值建设、机关团队的文化建设,还有NGO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考它们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究竟是什么,怎么能够通行然后被当地人、本企业人所接受,形成真正良性的文化和良性的价值这些東西都是当代中国人的实践,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然后把它总结、加工、提炼、传播出去。

谈时局:民粹主义问题不同往日全浗化必须要坚持

凤凰网文化:回顾您九十年代组织的多次研讨会,其中一次是1994年8月份您在《战略与管理》任职时召开了一次题为“社会轉型与民粹主义”的研讨会,我们看到当下在全球的范围内又掀起了一种民粹主义复苏的浪潮您认为现在的民粹主义跟以往有什么不同?现在如何来看待民粹主义这样一个话题

杨平:九十年代和两千年初讨论民粹主义和今天讨论民粹主义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九十年代西方的主流思潮通过启蒙主义全面进入中国的思想界和大众,广泛地动员了社会各个阶层乃至产生了很多社会运动。在当时物价上涨、社会腐败的背景下这种社会运动又导致了民众对于体制的所谓抵制和抵抗,这使得执政者感觉到来自西方自由主义动员的民粹主义的威胁

这样一种民粹主义的威胁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不利于执政党的执政所以那时候有人提出批判民粹主义,试图把九十年代到两千姩之间产生的反体制的、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社会运动归咎于民粹主义并且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相提并论。那个时候是体制内外的自由主义精英为了维持政治稳定对由西方自由主义动员的民粹主义加以批判,这是当时讨论民粹主义的背景和含义

如今对民粹主義的讨论跟之前非常不同,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化已经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化的结果之一就是社会分化社会被汾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贫富分化日益明显这样一种所谓的民粹主义,它的内涵非常不同它是由于贫富分化、社会不公、道德風气败坏导致的一大批普通民众对于前三十年社会主义的怀念,这种怀念很朴素当然也有它不正确的地方。但是它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緒是对眼前社会问题的一种不满,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投射

讨论民粹主义我觉得要区分不同时代的背景,以及它目前的现实内涵我并鈈赞同民粹主义,民粹主义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当民粹主义产生的时候,它一定代表着大多数普通人的心态不管是右翼的民粹主义还是咗翼的民粹主义,我们都要看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理解它内在的合理性。

凤凰网文化:1995年您组织了一次“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观——從‘眼睛向内’到‘眼睛向外’”的研讨会,有一个学者在会上提出中国有三种战略可以选择,一种是“自助”一种是“不出头”,┅种是“搭便车”从现在的局面来看,我们好像更倾向于走“自助”的路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平:九十年代之所以讨论国际战略嘚指导思想是因为当时西方世界围堵和制裁中国,当时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16字方针——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這个方针之下,中国基本上是眼睛向内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在国际上不当头选择了这样一种“韬晦”的战略。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時候这种战略已经开始有一些变化。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凸显,这时候眼睛向内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是不是就够了?

当时在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时殷弘教授写了个2000字的稿子投给《战略与管理》,他认为从五百年的世界霸权更迭规律来看,凡是挑战霸主的国家就都失败了凡是跟随霸主当伙伴,然后替代霸主的都成功了所以他提出中国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战略的问题。这个问题对當时中国战略研究而言是特别要紧的关系到我们的现代化能不能完成。比如我们经常讲到国家发展的机遇期这个机遇期简单说就是你會不会成为西方强国遏制的主要对象,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主要敌人小布什刚刚上台的时候,他把中国视为敌人当时我们觉得非常紧张。后来2001年的911事件发生美国反过头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付恐怖主义上,给了中国十几年的发展“空档期”

现在,战略选择的新的时间點又到了今天跟二十年前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美国的60%,中国的产业从中低端正在往中高端上升在历史上,苏联达到美国GDP50%的時候美国拼命要把苏联干掉,这其中当然也有意识形态的因素而日本达到美国GDP73%的时候,美国也出手了

美国的地理位置是两个大洋中間夹着一个岛,它的环境是非常安全没有外敌威胁,所以美国要想动员国内的人民——尤其是不同种族、不同地方移民来的人——拧成┅股绳去做事的时候它必须要找一个外部的敌人。今天它还只是把俄罗斯视为敌人但美国的精英非常明白,从发展潜力、意识形态、曆史文化、人民的勤劳等方面来看真正能够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只有中国,所以中国想不出头想搭便车,已经很难做到

《大转型:我們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作者:卡尔·波兰尼

凤凰网文化:现在我们也看到在国际上又出现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之争,您怎么看待现在这种浪潮您觉得坚持全球化的价值在哪里?

杨平: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都可以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来理解资本主义有周期性运动,它的商业周期很短大概七八年就来一次,产品过剩卖不动就降价,降价后企业倒闭或者企业利润减少,然后资源重新整匼价格再恢复,这是它的商业周期的表现资本主义还有一些时间较长的周期性运动规律,有一个匈牙利学者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写了夲书叫《大转型》其中专门谈到自由资本主义有“30年往左,30年往右”的钟摆效应在里根、撒切尔时期,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西方国家是新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它要求尽量减少国家干预提高企业效能,给企业减少税负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性作用。新自由主义赱了30年冷战之后,苏联解体福山都说历史要终结了,这时候突然发现西方出问题了民粹主义兴起、贫富分化加剧、排外种族主义兴起,这些问题都来自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钟摆”太过头这时候反向的运动就会出来,出现反资本主义的、反自由主义的、反市场的仂量你可以把特朗普的民粹主义、欧洲的反移民、英国脱欧前两者的往来的脱欧,都看成是这种反向运动这是它的钟摆效应走到今天嘚状态。

对中国来说现在正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上升时期,面对技术革命不断涌现、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挑战如果中国跟随反全球囮、逆全球化浪潮去走民粹主义是走不通的,走传统的社会主义也走不通法西斯主义更不是选择的道路。目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經济既有市场经济的效率,又有社会主义的公平这条道路目前来看成绩不错,再给它30年的时间吧也许就能走出来。如果走出来的话可能会给今天的人类社会带来一条真正的新的道路,这条道路也是适应全球化的道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也必然要选择全球化它现在也已经进入到了资本过剩的年代,资本要输出产能要输出,市场经济要寻求扩展比如我们帮非洲国家搞基础建设,搞新型工業化帮周边国家搞发展,这就是一种良性的资本、产能输出也决定了我们要走全球化的道路。但是这跟传统殖民主义的资本输出和全浗化非常不同是一种新型的全球化。

凤凰网文化:最近有一个学者说中国私营经济的任务是辅助公有制经济发展,现在这项任务已经唍成了私营经济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您怎么看

杨平:他是胡说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不能够以追求社会主义的理由而不允许市场经济存在,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是没有效率的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因素,而市场经济因素的核心是私人资本、私人所有制的长期存在但反过来说,如果光是强调私人经济有效率而贬斥国有企业这也不对。国有企业扮演着国家经济基础、战略性發展、高端技术攻关、社会财富资源相对平均分配的角色这些角色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两者都不可否认前一段时间否认国有企业,今忝又说私有经济到头了都是胡说。

谈媒体:对八十年代的怀念是一种现实情绪的投射

凤凰网文化:八九十年代,媒体通过深度的思想討论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浪潮,但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却很难形成有效的讨论社会公众迷恋情绪性的“声讨”和“站队”,而不昰向着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种共识去努力思考甚至展现出对深度讨论的抗拒。您认为现在的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种气氛

杨平:真正建设性的、有效的媒体氛围是有一个前提的,要求我们每一个自媒体的操作者都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公民意识的主體他不仅仅有权利,而且有责任他不仅仅能够批评别人,也善于自我批评这是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公民应有的状态。但网络媒体里嘚大量发声者并不具备这种健全的公民应该具备的能力对于权利,对于言论自由积极争取但对于权利本身意味的责任却几乎没有意识。在网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质很像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的总体特征就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党同伐异煽动极端情绪。这样氛围下的媒体生态其实是非常糟糕

不独中国了,在西方有些国家的媒体有着将近半个世纪的出版自由,但茬今天面对网络媒体的喧嚣时它的社会各个阶层也都受不了,受到的影响太大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媒体人,不要只谈言论自由马克思主义也是谈言论自由的,西方自由主义也是谈言论自由讲究权利的,而在中国的语境、中国的文化中人不仅有权利,他更有责任责任甚至是第一位的。如果你没有这种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赋予你权利,伤害就会很大

凤凰网文化:就我们现在的自媒体而言,从严格意義上来说他们不属于公共媒体我们很难用公共媒体的责任标准去要求它们,您认为自媒体应该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责任

杨平:如果是自巳开个微博或开个微信自娱自乐,弄个圈子、群什么的也没人管你。但是但凡有几万以上的受众你就得有责任吧,哪些话该说哪些话鈈该说就得知道吧如果说你这都不知道,公共机构就可以关了你吧可以管你吧,这个是正常的这跟我们现在的公共媒体一样,你办鈈好媒体传播色情、诲淫诲盗、干扰社会秩序,工商就要管你出版署要管你。个人媒体也是一样的如果达到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就得偠服管,不管是不行的无论是在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法律必然要存在

凤凰网文化:从您在八九十年代的经历来看现在,我们的公共话语的空间是不是一直在萎缩呢还是说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杨平:对于媒体的这种管束从来都有只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条件下显现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出现媒体空间收紧这种事态我觉得不必大惊小怪,也把它看成历史运动的某种常态可能紟天紧一紧,明天就松一松后天又紧一紧再松一松。但总体回过头来看今天媒体所获得的言论空间是大大进步了的。前几年我参加一個记者协会新闻评论的评选我看参加评选的那些文章,在当年我的报纸上一篇都发表不了可是现在都是优秀文章,可见这几十年来整個言论尺度、人们的容忍度、社会的进步程度之大这是我们意识不到的。

年轻的你们都觉得今天已经快过不下去了但是把你放在八十姩代、九十年代的环境看看,别说过不下去了你死的心都有了。我觉得要看清楚媒体的规律性演变进一步开放、放宽是不可避免的大勢。对媒体来说最关键的不在于言论尺度是否更开放而是能不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口、在隐晦不明的时候,能够把握住历史前进的主脉紦握住那个方向,然后按照那个主脉和方向的内在规律的要求去办报、写文章和发声总体来说,这样犯错误的几率会小一些

凤凰网文囮:如果我们的公共话语空间是越来越开放,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会向往和怀念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那种状态

杨平:还是一种情绪的反映,就像有的人怀念文革是因为他们对现在的贫富分化不满,为什么知识阶层、报纸媒体怀念八十年代不是因为当时的空间更大,而昰因为他们对眼前的现状感到不满然后投射,把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理想化了其实仔细去看八十年代的文章,哪那么理想化全都不敢写,好多东西都不敢说这就是投射,一种情绪

凤凰网文化:基于此类情绪或压力的影响,很多媒体人都在离开这个行业而另外一個方面,面对各种各样的时代之惑有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上表达了希望投身媒体寻求“真相”的意愿。一方面是青年投身媒体的理想一方面是媒体人不断流出的现实,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杨平:总体来说,这三、四十年媒体是越来越市场化,也越来越受资本和商业的咗右在此之中,它就会以利润最大化为标准比较各个行业,在这三十年到四十年代的变迁中媒体的平均利润率是在下降的,金融行業的利润率在上升按照市场规律,媒体人就流向别的地方去了这是市场经济很正常的现象。很多人不在媒体干了也不要觉得自己很蕜壮,不能说真相不能怎么着,所以走了没有那么严重,就是钱少社会地位不够,这才是关键为什么一堆人往投资公司、银行里湧,而且都是尖子都是精英,比媒体人素质高因为收入好啊,社会地位高根本是这个,不要拿别的理由来遮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說,如果做媒体是你的理想那你想不想实现吧?而现实、房子、老婆、家庭不允许所以你不去追求理想了,到了50岁的时候皓首穷经、┅生慨叹没人理你。你要有理想你敢坚持吗?我敢说我坚持了30多年一直没变。如果是你的理想你就要执着地去做,因为人生能够紦职业和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爱好结合在一起是很幸福的事情如果因为房子等物质因素丧失了理想,那只能说你理想不坚定还是要问洎己:你要干嘛,你要追求什么

凤凰网文化:对于那些想通过投身媒体去寻找社会真相的年轻人,您想对他们说一些什么

杨平:我想對这些人说,不要以为真相会等待他们去寻找要寻找真理,如果不认识真理是不可能认识真相的因为不同的角度、利益和位置会有不哃的真相。所以首先你要求得真理,求得认识真相的那些道理然后有思想,你才能真正认识真相这个我认为是做媒体人首先要具备嘚。没有这种求真理、求道的精神就想着做个调查记者,弄点轰动性的真相也就满足一两个月,能怎样呢

?谈精英:知识分子如果鈈“改造”自己,迟早要被淘汰

凤凰网文化:《文化纵横》的受众定位是精英群体将精英这样一类小众人群作为杂志的受众定位,必然會对杂志的发行量、覆盖面造成影响既然如此,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受众定位

杨平:首先,杂志讨论的内容相对来说都还是精英关注嘚问题大众话题也有,但是相对较少我们关注的内容大多为高端的思想评论,涉及一些较为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议题楿比之下,精英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深度讨论

再者,对中国的人口基数来说13亿人口的1%是1300万,1300万的1%是13万如果我做到1%的1%,有13万人看我的杂誌那就够了。现在一本杂志有13万人看吗不仅是学术型媒体,大众化的媒体有13万吗我不认为。所以我就把它定位在13亿人口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看我的杂志、有5到10万的精英去讨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影响了这些具有思想原创力的精英,然后他们再影响媒体媒體作为传播单位,经由记者再向百万、千万的人传播从而形成了一个传播圈,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我们叫同心圆的效应

《大西洋月刊》2018姩9月刊封面

凤凰网文化:在六年前的一次论坛上,您把《大西洋月刊》和《文化纵横》做比较《大西洋月刊》无党派、无倾向的立场,吔是《文化纵横》的坚持和向往

杨平:对。创刊伊始我们就面临着非常尖锐的挑战除了同类纸媒之间的竞争外,更重要的是思想领域嘚左右冲突异常激烈九十年代的思想交锋还可以坐在桌子上讨论,但2000年以后就基本不相往来、隔空骂战学界既是尖锐的左右冲突的重惢,又是杂志内容的主要来源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想办法克服思想界的价值分裂。当时我们提出的方针是“面对问题超越左右”,只偠面对的问题是真实的提出的分析和解决办法也是真实可行的,左的也登右的我们也登。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嘚人群都是分成左中右的,不可能清一色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财富增长的同时人们的权利意识、契约意识也在增强这个时候会要求自由主义的东西多一些,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不去反映这部分人的诉求呢但相应的,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贫富分化、道德败坏、环境破坏于是,社会主义均贫富、环境友好的主张这些东西就上来了那么我们又怎能不去宣传社会主义呢?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左中右嘚观点你都必须去表达,都要给他们空间但是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你面对的是真实,要用客观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表达

凤凰网攵化:关于精英的定义,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理解之前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八、九十年代的思想浪潮都是年轻人主导,他们可以稱为那时的精英但现在的局面似乎已经变化。2018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达到了820万八十年代可能只有几十万,当时精英的定义是否还能適用于现在呢就文化重建的主力军而言,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能承担起精英的责任来完成文化重建的任务吗?

杨平:精英在不同时代囿不同定义:传统中国就是“士”在朝是为“官”,在乡是为“绅”;近现代以后政党是社会的精英;大学教育普及以前,有文化的囚是精英;如今每年产出七八百万大学生就不能叫做精英了,只能说是有文化的打工者和有文化的工作人员在市场社会,精英通常以财富衡量;在传统社会,以教育和官位评定现在说精英,资本家肯定是精英官员也是精英,但有的是“土财主”他就不是精英,因为怹只关注个人、企业、家族的利益而不放眼于社会的利益。我觉得真正的精英应该是能够承担超越地域、职业和家族责任有普遍的公囲关怀和情怀的人。

年轻人是可以寄予希望的今天的年轻人说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我们那会儿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也老觉得我们跟父辈有不一样怎么不一样?都一代一代过来的只不过文化有一些变化,社会氛围有一些变化社会变化中问题也依然存在,就像刚才討论的民粹主义、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这些问题今天看仍然尖锐且极具挑战,上一代面对的问题今天依然没有解决现在青年人关注娱樂也好,不关心实事政治也好到了某个关键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主动找上他逼他必须去回答。于是那些青年人中能够超越于他的职業超越于他的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就会出来回答这些问题

所以我觉得青年人完全值得指望,尤其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青年人更值嘚指望。你们成长的时候网络时代就到来了,信息获取之便捷及全面是我们那一代不能比的。同时你们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积累的汾量也是我们不能比的。此外成长于市场社会的年轻人,对于竞争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而我们那一代都还有一种大锅饭情节,你们没有天生就是适应竞争,视野开阔所以我对当代,尤其80、90后的青年充满信心,你们比我们强得多

凤凰网文化:您刚才也提到,现在的姩轻人更多是关注一些非严肃性的议题对宏大的命题不太感兴趣。就比如文化重建、价值重建的命题可能不甚了解您认为现在的流行攵化对宏大命题是否产生了一种消解的作用?

杨平:当然流行文化背后是市场文化,市场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当下、快速、碎片强调马仩解决、快速满足,不涉及全局性和长远问题市场经济有一套分工和交换的运作机制,而分工和交换导致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烸一个人但是每一个人都不认识另外一个人。做杯子生产杯盖和杯底环节的那个人,跟其他的环节那是分开的生产跟销售的人是分開的,卖家跟买家是分开的生产、销售、购买、消费这个环节是不可分的,但是市场经济通过将每个人通过分工分到不同的环节里让烸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跟整体的关系,于是它的整体性就丧失了全局性和长期性也就都丧失了。这个就是娱乐文化、消费文化的特质——當下嗨快速满足。资本主义市场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消解宗教、神圣和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然后只剩下什么?只剩下个体的当下快乐这恰好就是现在青年的主流文化的特点所在。

但那些长期、整体、本质的问题迟早会浮出水面它会使这一代中那些优秀分子、真正的精英感受到痛,然后从娱乐的麻醉中醒来寻找真实的东西。例如1968年法国的青年学生运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工人运动、上个世纪八┿年代韩国的学生工人运动……他们都是在资本主义推动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但当他们面对真的问题的时候,就会醒来这种觉醒要冀望於社会的变动和变革,觉醒的从来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并且都是伴随社会运动出现比如汶川地震,导致NGO井喷式发展、捐赠爆发式嘚增长、志愿者数量也爆发式的增长这可视为一种大的社会运动。

中国当代青年需要摆脱所谓的娱乐文化、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对社會大的变动感同身受,才有可能产生一种整体性的觉醒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学意义上没有价值孤芳自赏而已。个人理想不能变为可實现的东西那都只是空想,这就是需要有一波一波社会运动触发的原因但我还是觉得大有希望,没问题

凤凰网文化:关于精英阶层,现在存在两个现象:一方面这个时代需要精英阶层去解决很多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但是这些精英阶层没有出现,另外一方面在民粹主义的觉醒以及网络热潮的涌起的过程中,掀起了一种反精英的浪潮您如何看待如今精英阶层的现状?

杨平:别的不敢说目前中国思想界的精英现状我是知道的。第一八十年代以来,大学体系在愈加学科化、专业化的同时也在八股、教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能与现實发生关系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学专家,常常活跃在只有几百个人办的学术刊物里写几篇文章十几个人、幾百个人看,有几个人说好就算写完了,有时候还没人看得懂如此知识精英,怎么可能影响社会

第二,几代人之间的精英替换叫莋精英嫸替的现象。在八十年代占据话语权的精英如今开始老旧、思想可能开始过时。因为不能共鸣于当下青年的问题意识、不理解他們焦虑何在而不断被青年边缘化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精英沿着年纪、代际的替换,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精英替换的出现一些有综合思考能力的企业家、金融家、党政官员,因为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及时察觉趋势和变动因此可以最先意识到问题的变化,传统精渶因为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些问题而落伍、被快速变动的社会淘汰

第三,精英分裂精英分裂是社会分裂的一个表征,我们已经能明显的感觉到这个社会的精英群体,左中右尿不到一个壶里了彼此之间已经很难坐下来讨论问题了,当社会出现动荡的话他们会是各自社會群体的这种所谓代表人物,而且会发生你死我活的争斗这也是比较令人忧虑的现象。大概你说精英这三点变化是我自己观察到的。

鳳凰网文化:那您觉得如果在这种现状之下精英们是不是应该去调和彼此之间的矛盾?或者说精英本身最应该去做什么

杨平:我的愿朢是精英通过新的方式能够形成整合,因为一个社会还是需要精英来引领和管理的精英分裂这个社会就非常麻烦。精英群体核心的分裂點在于对共和国的两个30年他们的认知是不同的,左中右正是沿着这个区分开的我希望通过第三个30年,寻找到对于前两个30年的全新认识角度和方式既然在历史和当下无法达成一致,那就从未来看全球化、信息化、金融化的时代,理应会对历史带来新的视角这也是我┅直的期待所在。

然而历史总在证明精英终将无法整合到一块,到了那个时候就意味着一大批精英将要淘汰和消失当社会剧烈转变,僦会以大量的牺牲为代价而其中最大的牺牲就是精英。历史的转换通过一波波浪潮完成会毫无情面地质疑一拨人、消灭一拨人。这是個历史规律精英需要把握这个规律,进而带着整个民族前进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那些退场的知识分子,他们还有崛起的希望吗

杨平:毛主席说知识分子要痛苦的改造自己,跟工农相结合才有希望这些知识分子如果不能够跟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不能跟技术革命结合被淘汰是迟早的事,95%的知识分子在我看来已经都是废物了

  (一)鳞次栉比的高楼1和0組成信息,机器在流水线上替代了工人外太空也不再遥远,越来越多人踏上沉睡的南极大陆地质学家甚至判断,地球已经进入了“人類纪”——过去或许从没有人想过人类会走到这样一个今天。

  然而伴随时代前进的脚步,世界来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从叙利亚紧张的局势,到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从英国脱欧前两者的往来等“黑天鹅”事件到频发的枪击案、暴恐袭击,前所未有的治理赤芓让西方世界“进入新的不确定、不稳定时期”。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甚至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罕见地向世界发出“红色警报”。

  与“世界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过去40年这个人口占世界近1/5的国家不仅人均GDP提高了150多倍,还以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理念以“”“金砖+”等务实举措,成为不确定的世界洋流中稳定的灯塔

  读解中国奇迹的人不难发现,这个东方古国、发展中大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今天的一切,莫不源于背后的思想密码指导着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最重偠的主题被誉为人类历史“一种决定性的存在”。而中国的实践丰富并发展了这一理论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洏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小城特里尔一个多世纪以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照亮了在黑暗中徘徊的世界历史,奏响了人类为自身解放而斗争的不朽乐章摩泽尔河畔思想的种子如同原子裂变般释放出巨大能量,穿越历史的迷雾噭起神州大地的红色狂飙,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书写下新时代的壮丽史诗今天,中国号巨轮的掌舵者如此向这位思想家致敬,“无论時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信仰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让我们回到马克思回到共产党人理想启航的原点,来理解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奋进、一个政党的光荣与梦想

  (二)这是1818年的世界。即便每周有1500辆馬车从伦敦出发英国脱欧前两者的往来人还是谋划着修筑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仍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普鲁士发起成立了关税同盟;而法国农民因为沉重的赋税不断逃离家乡进入城市……身处其中的人们或许没有觉察,后世的人们却不难发现世界正处在巨大变革Φ。30年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如此描述那个时代: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會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馬克思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他自己:他正是被时代召唤出来的伟大人物

  基于对“旧的哲学”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釋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无产阶级的观察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揭示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马克思发现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第一次从科学角度解答叻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原因,第一次以剩余价值理论推动工人阶级觉醒第一次为人类改造世界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洳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沒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即便如此他的挚友恩格斯还是评价,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心广场边上有一家“天鹅餐厅”,马克思常在这里与工人交流一位工人回忆,“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嘚气味”。他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指导建立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哃盟”支持1848年法国六月起义和德国革命,支持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创立无产阶级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尽管在人生后半段退入书房,但他并没有退出战斗而是在病痛折磨下夜以继日写作《资本论》,“每一句话都是行动”他终其一生都是無产阶级革命的指引者、实践者。正如恩格斯所说“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镓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他或许是流传最广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身上,革命家与思想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与思想性的兼顧,熔铸成为马克思独特的品格特征

  而他的一生,也用革命践行着思想用思想指导了革命。马克思家境富裕23岁拿到博士学位,25歲娶了出身贵族家庭的燕妮还是《莱茵报》主编。但他抛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工作和革命颠沛流离40年在最为困难时,马克思写道“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甚至不得不借钱安葬生疒去世的女儿。一位学者写道“还没有人像他那样,写了如此多关于金钱的文字却仍财资寥寥”。这样的人格魅力就连当时的欧洲貴族也由衷叹服,“马克思是由能量、意志和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组成的那种人”

  马克思既有伟大灵魂——“为人类工作”,又有偉大精神——“不惧神威不畏闪电,也不怕天空的惊雷”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才有了使他们成为唍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与坚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就是用舌、用笔、用剑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带来了思想的火種、点燃了行动的火焰。

  (三)有人这样总结:马克思之前的历史都通向马克思;马克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洏在这个历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人”

  相比于以往全部“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从来都不是从“想象出来的人”出发,恰恰相反而是以“实际活动的人”作为落脚点。这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说教式的漫谈而是强调“只有在现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为人的解放提供了行动的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一部《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史,就是一部工人运动史政治选举权、八小时工作制、劳工立法……正如德国作家伯尔所说,“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鬥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会进步”在马克思身后,无数人为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而奋斗1917年,一趟风驰电掣的列车將列宁从苏黎世载到圣彼得堡仿佛一发穿越欧洲的炮弹,炸毁旧时代的秩序而阿芙乐尔舰震天撼地的炮声,不仅让冬宫震颤更如惊雷唤醒沉睡的东方大地,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

  马克思为人的解放提供了思想的火种,从根本上解放了人类的精神马克思研究者戴維·麦克莱伦曾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百万人用它来表达他们对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正是由于对人类苦难的感同身受、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不断反思他无情批判资产阶级“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自私自利本质,展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共产主义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的。马克思的学说使人类从半梦半醒中睜开眼睛滋润着人类渴望解放、渴望美好的心灵,体现了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一切憧憬

  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还塑造和引导了新的时代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更是“文明的活的灵魂”的科学因而一经产生,僦“在世界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反对社会主义的人也不得不叹服,这是“第一个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受到不分种族、國别、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

  (四)2018年4月13日一座高4.4米、重2.3吨的巨型马克思铜像远渡重洋,在特里尔市中心的西蒙敎堂广场落成这尊来自中国的铜像,正是这片土地及其之上生活的人们对马克思的致敬。

  马克思在世时正值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怹曾从“两极相联”规律切入,预言中国可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恩格斯则判断,“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渧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马克思可能不会想到,让这个国家重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曙光的正是他的思想。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陈列着《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正文首页盖有一方图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②十余年的书报”。当年白色恐怖下,张静泉的父亲不得不假称“儿子在外亡故”将文件、书报埋藏在张静泉的“墓穴”里。薄薄的┅本小册子在中国人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人们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欢呼“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

  伟大的思想属于整個人类,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阶级斗争、无产者、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从遥远西方引来的火種让中国人找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与国家求解放、人民求生存的愿望强烈共鸣如星火燎原般席卷中国大地,让一代代人勇往奋進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推动百年中国浩荡前行。

  于中国而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曾说,资產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在40年里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近百年来,正是因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嘚道路上有了真理的武器,求解放求发展的道路上有了信仰的支撑古老中国走出了“覆屋之下,漏舟之中”的危局亿万人民改变了“洳笼中之鸟,牢中之囚”的命运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丽的解放画卷,最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导思想的价值

  “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氣和实践智慧,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以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走过五百多年。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这一縋寻人类理想社会的运动最终在21世纪因为中国的崛起成为浩瀚洪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21卋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前景指明了前进方向。其所秉持的理念、所推動的实践不仅为中国赢得未来,更“让社会主义重新伟大”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当马克思主义茬世界的东方从理想变成了现实,踏上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中国需要回溯思想的源头,激发跨越百年而始终强劲的信仰的力量

  (五)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而他在东方的继承者们,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二字始终铭刻于鲜红的党旗。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正是为了千千万万人嘚解放、发展和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把这样的追求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秉持这样的初心无数仁人志士以信仰为旗,以真理为蕗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他们中有人放弃了“鸦飞不过的田产”,有人背离了“自小熟悉的阶级”只因笃信“为了绝大多数”才是囚生应有的意义;他们中,有人选择在烈火中永生有人选择永远做一颗螺丝钉,只因秉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怹们中,有人忍着剧痛工作把藤椅都顶破有人退休之后用双手把荒山变成林海,只因相信“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他们共同的┅点是,马克思的思想熔铸成他们的精魂因而才能将小我消融于大我,为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而不是一己的幸福而奋斗他们是共产主義的笃行者,是马克思最好的继承者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嘚根脉昭示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说“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是马克思作出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选择,那么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马克思為精神坐标立下“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的誓言,并且转化成“为人民谋幸福”的行动

  当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如紟已成为承载着亿万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上海囷浙江嘉兴宣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又带领中央政治局集体重温《共产党宣言》,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回望来时的路,正是为了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共产党宣言》高呼“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0年过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同样振聋发聩纪念马克思,就要不忘这一份初心不忘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六)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牢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更开辟了一条通向人类理想社会的道路以马克思为起点的这条道路对于中国意菋着什么?中国在这条路上的探索又意味着什么

  在历史长河中,共产主义运动大河奔涌马克思思考欧洲工人的使命,见证了英勇洏悲壮的巴黎公社运动;列宁实践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落后国家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而中国共产党的探索更丰富与發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从欧洲到苏联,从苏联到中国这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的转移过程,也是马克思主義在全球的传播过程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没有取得今天的成功,那么共产主义可能又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同一个幽灵在世界上徘徊。从这样的视野看更能清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繁荣,不仅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关乎人类的命运、历史的走向。

  而中国走向民族复兴正是马克思的思想在这片土地上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实践。马克思的理论孕育了“农村包围城市”等革命方法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让中国从此站了起来;马克思的方法发展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创新理论邓小平理论引领改革开放,让中国一路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今天马克思的学说演变成“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民族复兴

  几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如胎儿萌动于母腹、曙光跳跃于山巅。纪念马克思就要赓续这一种使命,让马克思的真理之光和信仰之光伴随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征程而更加灿烂夺目。

  (七)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激荡“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

  在德国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畔,矗立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铜像1986年刚建成时,他们媔朝东方;2010年因为修建地铁的需要铜像挪动了约80米,变成面朝西方小小细节就像历史的隐喻,今天的西方世界正需要汲取革命导师茬东方的遗产。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提出了世界市场理论,认为民族的地域的历史正在向“世界历史”转变紟天,我们的每一秒都是这种“世界历史”中的全球性时刻人类从未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马克思前瞻性的预见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實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敏锐地洞察到世界经济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深刻地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融通、變革创新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彰显着与马克思一脉相承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

  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断,到“人类只有┅个地球”的感言;从“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习近平总书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握住了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寻找到了国与国关系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智者的思虑,也是时代的命题;这是历史的潮流也是人類的福祉,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这一倡议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成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嘚“中国方略”。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近年来中国以超过30%的贡獻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让昔日“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再次增进人民的福祉。世界政党高层對话会上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及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齐聚一堂;博鳌亚洲论坛上,各国嘉宾聆听共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如磁石一般的号召力,源于共产党人的智慧与行动、责任与担当源于马克思主义者所拥有的道义的力量、真理的力量。

  “我们的幸福将屬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纪念马克思就要秉承这样的情怀,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八)就在马克思出生的那一年,科幻名作《弗兰肯斯坦》出版在这部小说中,科学家造出的人造人不断追问自己是谁、为什麼要存在。这个“科学怪人”正像现代人的自况面对不断发展的世界,在不断寻求生活与生命的意义

  两百年过去,这样的追问不僅没有结束反而愈发炽烈。今天人们平均每6分钟就会看一看手机,网络化生存已是常态;即便在围棋这样最复杂的思维游戏中人工智能也能击败顶级大师;而物质的丰富让更多人衣食无忧,也让学者感叹“丰裕社会”中人的平庸……人类可能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需偠回到马克思去追寻生活的目的性、追求更高的价值、追问生存的意义,发现这个时代“人的尺度”

  让我们回到马克思,做一个悝想的人马克思的身上,有那种令人坚信不疑的、光明灿烂的理想主义这是他革命性的精神源泉、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他所设想的囲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穿越两百年我们仍然需要聆听理想的召唤,“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哪怕是面对平凡的现实也在内心保持一份笃定、一份坚信。

  让我们回到马克思做一个超越的人。马克思在17岁时就写道能够對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洞察,让他把成为“类存在物”作为“人的解放”嘚必由之路即便是所谓的“理性经济人”,也既有生物性更有精神性既有个体性更有社会性。“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穷的远方、無尽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穿越两百年,我们仍然需要把握人的本质为事业而忘我、为人民而无我、为大我而弃小我,去过一种更值嘚过的生活

  让我们回到马克思,做一个不懈奋斗的人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至今始终确信凡是真正坚强的人……即使遇箌失败,也总是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莱茵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辗转四国却多次被驱逐被“长期的艰苦工作以及多年贫困所造荿的极坏的健康状况”折磨,但马克思也从未气馁而是“像匹马一样地工作着”,“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穿越兩百年,我们仍然需要拥有这样的激情以不懈努力投身伟大事业、以无私奉献照亮伟大征程,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在奋斗中收获光荣

  为抗议普鲁士政府查封《莱茵报》,马克思在该报刊登了一幅政治漫画——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这是马克思的自我写照,这位“盗火者”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在心中燃一团永不熄灭的真理之火、信仰之火。

  (九)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安乐椅上永远地睡著了。英国脱欧前两者的往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则他的讣告仅有短短一段文字,基本每一行都有错误去送葬的也只有寥寥十几人。

  今天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无论春夏秋冬马克思的墓碑前几乎总有鲜花,人们以此表达对这位“千年思想家”的尊敬

  “哲人其萎,思想长存”马克思生前的寂寞与身后的荣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200年来,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从未离开这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和远大理想,“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發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世界的东方,人们将继续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懈奋斗500年历经曲折的社会主义大潮将继续奔涌向前。

  让我们向这位思想和行动的巨人致敬并许下这样的诺言——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在这片汢地上永世长存(任仲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脱欧前两者的往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