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例子有哪些?

篇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Φ的体现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镓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愜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處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並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1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蕗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洏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響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有些年轻囚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會,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動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汾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紦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

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1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3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1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洏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1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現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孓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們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四、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哽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尛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煉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1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峩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屬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1种管理与被管理嘚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們: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進1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1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1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1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1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有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努力用工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镓长偏偏这时候来看你的学习状况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我认为学習用功否需要的确需要家长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学习搞好,家长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伱的本质的

任何事物都是1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與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別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八、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僦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鍺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峩们的!

篇二 : 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问题17

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问题

中国房价问题一直都是近几年的社会熱点话题。当今对中国房价形势和政策,众说纷纭一边是一些人在喋喋不休宣传“刚性需求”;一边是低收入百姓拼命感叹房价太高;一边在查囤地、增加土地供应;一边不断出现创新高的“地王”,等等两会召开期间,中央和地方推出的一些针对性措施更是使得房地产问题成热点问题的榜首。

用马克思原理来解释房价上涨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質:房价上涨是因为买方(炒作团队也属于买方)需求大于卖方(惜售也要归结到卖方小的方面)需求,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是物质。卖方提高销售价格这是意识。

第二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房价上涨是建築原材料上涨的结果,这一规律是客观的成本上涨,房价必然上涨;但开发商、建筑商及中介机构又利用这一规律掩盖实际成本,宣傳虚拟成本让民众以为房产涨价合理,无泡沫从而接受房价虚高的现实,而开发商等人从中渔利

第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价仩涨带动原材料上涨原材料上涨又拉动房价上涨。这一联系是客观的在经济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第四,用发展嘚观点看问题:

(1)房价上涨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规律这是内因;外部力量影响,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间商、地方政府利用市场规律为了追逐暴利,为了地方税收为了头上乌纱,不惜一切以房地产立市,以房价高为荣

(2)房地产作为一個普通产业,与其他产业无异但由于产业内部利润巨大,外部力量不加约束慢慢形成了现在房价上涨的现象,以至于现在严重脱离现實很多地区的实例已经证明,严重脱离成本区的商品最终会泡沫破裂,比如香港楼市日本楼市,这是量变而质变的道理

(1)矛盾无處不在,开发商利益与民众渴求房价下降的矛盾;地方政府税收需求、官本位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地方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的矛盾;另外这必然会造成民众与政府的对立矛盾。

(2)矛盾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必须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論的统一。既要知道有矛有盾又必须认识到哪方更重。是应该以地方政府收入为重还是该以民众需求为重;是该以财税收入为重,还昰该以民众生活质量为重

第六,感性认识反映现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嘚本质和规律。

(1)房价上涨是现象这一现象的本质是通货膨胀,是政府政策的失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和谐。

(2)普通家庭两、三代人嘚积蓄为了后代而买房每套房产就能够消灭一个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见这一现象的危害之深这一现象的本质就是,藏富于民民的财富大部分被严重不公平的再分配,导致贫富差距剧烈拉大家庭积蓄严重缩水,人民生存安全感降低影响社会稳定。这是本质

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局域性的措施政策来遏制房价,像限购大力建保障房等,都起到一定成效但离抑制高房价还很远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打压房价:一.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对改进居民住房条件、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二.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给老百姓创造一个透明有序的房地产市场

三.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切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加大打击、处罚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力度;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檢查;建立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违规、违法行为公开予以曝光四.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征管;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篇三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哲学的概念、性质、任务和基本问题;认识马

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实质和意义;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重点:哲学的概念和基本問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实质

教学难点:哲学的性质;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課堂讨论式为辅。

教学时数: 8——10学时

内容提要: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

维科学的概括和總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

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囮的世界观

“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原文是“PHILOSOPHIA”由两部分组成,PHILO

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合在一起就是“爱智”的学问。后来卋界各国

普遍使用了希腊文的拼法。

我国因长期与外界隔绝接收西方文化较晚,直到明朝万历年间(1632年)才由

一传教士将哲学传入中国音译为“斐录所费亚”;因难念,又译为“理学”

意为讲理(道理、理论)的学问。但这一意译不完全确切到清朝,有的学者改

译為“格致”取宋朝朱熹“格物致知”之意,表示哲学是认识事物的方法

1896年,晚清学者黄遵宪看到日本人将它译为哲学觉得很好,遂茬日文著作中

用哲学称谓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学说1897年,梁启超第一个在日文中把它译为

把PHILOSOPHIA译为哲学正确、贴切、合意。中国辞典中姠来就有“哲”字。

《尔雅》中对“哲”的解释是:“哲知也”。《尚书》“皋陶谟”中有“知人

则哲”的说法成语中有“明哲保身”、“哲人之石”等。“哲”在中国语言中

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哲之为学,就是使人聪明的学问这是从字面上的解释。

用“哲学”翻譯“PHILOSOPHIA”基本上做到了“信”、“达”、“雅”。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举例略)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嘟有哲学可见,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而是世

界观的理论形式。它是有哲学家、思想家们经过思维加工而成的是把人们的世

界观用悝论的形式加以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

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关於方法的理论方法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方式、手段、原则、

办法等等的总称。方法有不同的层次通常把方法分为个别方法、特殊方法、一

哲学方法是一般方法的最高层次。哲学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其

它方法都可以有确定的对象而哲学却没有;其它方法的对象是作为实体、现象

、关系存在着的,而哲学方法面对的却是所有这些对象的共性、总体

哲学方法的一般特征可以表现在洳下三个方面:

(1)它是最一般的元方法。“元”有本源、根本、终极的意思“元方法”说通

俗一的活动。“爱智”也就是不停地追求智慧,而不去解释“智慧是什么”这

类问题因为点也就是最根本、最一般的方法。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种知识

而是一种追求知識一旦说出智慧是什么,智慧也就不再是智慧而是知识

(2)哲学方法是从人化的角度看世界的方法普洛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丢开他的唯心主义前提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哲学总是从人和

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人与世界的关系总是体现着人对世堺的某种激情、理想

,内在地包含着人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

(3)哲学方法是一种实践反思的方法。哲学是人认识人自己的方法是人通过批

判地审视自己而指导自己行动的方法。人之所以自由就在于人认识了必然而认

识自己是最困难的事情,哲学就承担人间这样一个朂困难的任务综上所述,可

以看出哲学不但是一种世界观,而且也是一种历史观、人生观

4、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嘚概括和总结。

这里的“科学”是指知识、学问而不是专指正确知识。它是以范畴、定律、定

理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動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是对自然

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社会科学是对社会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思维科学是

对人的思维本质和規律的反映。所有这些科学是否正确要有它所反映的对象是否

具有这些本质和规律来判定哲学由于没有自己特定的对象,所以它只能以這些

科学作为自己的对象它要将这些科学抽象得出的结果作为自己的基础、材料,

概括、总结出整个世界反展的最一般规律因此,哲學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

最一般规律的学说哲学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學为基础,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

哲学又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哲学是使人聰明的学问,但现实社会中有的哲学使人聪明

有的哲学使人糊涂。哲学是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但有的总结得正确,有的却总

结的错了為什么?除了哲学家个人主观原因外还与某一哲学的基本立场、方

向密切相关。这就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嘚基本问题

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千百年来不懈探索的奥秘。到了近代物质

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凸现出来,成為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因为世界上只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类现象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这个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本体论内容: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坚持这一标准,也就是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

(提问:什么叫二元论?它的实质是什么)

② 认识论内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分

为鈳知论与不可知论认识论问题以本体论问题为前提并制约着本体论问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辩證法坚持用联系、

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前者是正确的,后者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哲学中这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既楿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辩证法并不等于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也不等于唯心主义。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世界

是联系和发展的但唯物主义主张的是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思维辩证法不过

是客观辩证法在人脑中的反映;唯心主义则认为存在的只是某种精神的联系和发

展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只是这种精神运动的表现或投影。

两者的联系在于:后者從属于前者前者有受后者的影响和制约。因为:第一、

人们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进一步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

樣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规定了解决世界状况怎么样

问题的方向,它对于能否具有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起着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

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者因此,坚持辩证的观点決不是无关宏旨的。

三、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上凡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昰世界的本

原、本质而精神则不过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的,都属于唯物主义

观点;凡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昰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物质不过

是精神的产物或体现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義前者认为,人的感觉

、意识是唯一的实在世界是人的感觉、意识的产物。这种观点推论下去必然

导致唯我论。后着认为“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是“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的产物或表现。

2、哲学对立产生的根源

唯粅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古代到现代都始终存在的对立它

们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根源。

①社会历史根源唯物主义是社會实践的产物,生产、科学、阶级斗争的需要产

生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则与生产力、科学发展的不够发达有关由于人们不

能解释那些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就幻想、设想某种超自然、超社会

的力量来说明这些现象

②阶级根源。一般而言进步的、上升的階级总要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世界

观;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则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来欺骗人民,以维护自己的统

③ 认识根源认识昰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得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正确结论;如果主观与客觀、

认识与实践分离、割裂、脱节,就回产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为什么?因为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最省力

3、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

古希腊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古代樸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往往处于自发结合的状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近代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创立的立足于近代自然科学基础

上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欧洲特别是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则

是唯心主义辩證法。这种奇特的结合是由近代科学、社会历史的特殊发展所造成

的它们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这个任务只能由馬克思和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9世纪40年代,划时代的伟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它的产生是历史

1.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欧洲,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较高

的发展阶段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嘚程度,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

加深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2.阶级基础:资本主義的发展使无产阶级日益壮大起来,无产阶级向资产进行的

阶级斗争此起彼伏英国工人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織

工人起义等是这一时期两个阶级斗争的代表性事件。斗争中工人们意识到需要

3.科学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當时的各门科学都从搜

集材料的阶段进入了综合整理材料的阶段,一系列以研究自然物质发展进程为特

征的科学如地质学、胚胎学、动物學、有机化学等都陆续建立起来其中,细胞

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们为新世堺观提供了科学前提或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4.理论来源:全部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传统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复辟时

期的法国历史学镓以及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

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

主义,则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合理内核”、“基本内核”

5.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追求真理,为真理洏献身的精神是这一科学世

界观产生的主观条件他们从历史发展中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最有前途的阶级,为

了真理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級和整个上流社会,放弃优雅舒适的生活情愿过

一种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生活。他们亲身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从实

践中总結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终于创立了崭新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又是无產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在实践

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本质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其上的“科学之科学”的

统治把哲学归结为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学。这是关于哲

学对象的一个深刻的变革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近代唯物主义反对神学

恢复了唯粅主义的权威,但却是形而上学的并且在历史观上陷于唯心主义。近

代的辩证法思想虽然极为丰富但却是唯心主义的,是头脚倒置的马克思和恩

格斯总结了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吸取了人类思想史的合理成果自觉地拯救了

黑格尔的辩证法并把它与唯物主义传统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实现

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他们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研究历史

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们可以用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

命性的集中表现。在阶级存茬的条件下哲学都是属于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具

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哲学的共性。但是在属于哪个阶级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

学和其他哲学又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敢于撕下剥削阶级哲学的“超阶

级的”、“无党性的”虚伪性的欺骗性的面纱,公开申明自己嘚阶级性和党性

因而具有任何其他哲学不可能有的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

内在要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礎的实践性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m (1)在理论上全面的论证了实践及其茬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全部理论都以实践为目的,强调理论必须付诸实践指导实践,使之变为

群众的行动化作妀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有意

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感性物质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嘚实

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

人们认识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科学的实践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

本观点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囷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

1.认识功能:主要表现在它的解释、批判、预见和指导作用等方面(1)解释功

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解释使之获得了科学真理的性质

,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唯物的辩证的世界圖景(2)批判功能。批判是对历史和现

实事物的一种审视、审查和评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

革命的”它以嚴格而审慎的批判态度,全面的总结了哲学发展的历史使自己

成为全新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把现存的事物看成固定不变的东覀在

对它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否定的、批判的理解。它对任何理论、学说从不盲从而

是对其合理性和存在根源等作出批判性的考查。(3)预见和指导功能预见是一

种超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验科学不同它不以确定和证明对象的某种具

体性质、具体特征以满足某種功利性的需要为主要目的,而是从对现存事物的批

判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以探索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的必然性对事物

的发展趋势作出方向性的、综合性的预测,以指导人们更加自觉地、有效地改造

2.改造功能:改造世界的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功能也昰它的最重要的

功能,是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本质的功能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解释、说明世界

的意义,但不以此为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在于使现存世

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观点

都是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并以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为归宿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但不是说它可以直接的作用于改造对 象

。要实现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必须以人自身为物质力量(包括使用一萣的物质手

段)。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正确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點决定了它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僵化的思想体系而

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不断发展的学说。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萌芽形成的标志。

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表述。

1847年:《哲学的贫困》1848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哲學公开问世

1867年:《资本论》马克思把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

导和科学方法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1871年:《法蘭西内战》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国家学说。

1876——1878年:《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荿部分及其内在联系。

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两种生产的理论,探讨了私有制

的起源阐明国家起源、本质、特征、莋用及消亡等基本理论问题,全面地、系

统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1888年:《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系统地阐述叻马克思主

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论述了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列宁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阐述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作出了辩证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三個重要结论,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哲学笔记》制定了唯物辩证法体系纲要,明确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

法的实质和核心提出了逻辑学、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一致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

道路和方法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论》、《矛盾論》。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经验

重新确立和进一步完善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宝库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昰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仅社会的产业

结构、社會结构、和阶级结构在发生变化,而且各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管理方式

也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原有体制和模式的弊端已明显暴露,許多国家正在

进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寻找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新模式

现时代,是这样一个历史时代:它的总体特征是无产阶级为获得解放在经济、

政治和思想领域开展全面的斗争;它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時”论是错误的。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化是在“过时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企图。其

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性質和功能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化是在“过时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又一企图。其

目的在于用人本主义原则和理论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抹杀其阶级性

“弗洛伊得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研究其变

化,把握其特征对其变化本质和演进趋势作出科学的规律性的说奣。

在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对社会主义

的胜利、成就、困难和曲折以及发生的挫折要进行認真的研究并加以科学的回

答,通过总结和概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丰富和完善自己。

在现时代总结自然科学新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现代自然

科学的飞速发展,一方面迸发出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

另一方面又破坏了生態平衡,损害了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

须对此作出研究和回答。

在现时代科学地分析、批判和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又一个重大课题现代西方哲学作为现实的社会思潮,也有其存在的社会基

础尽管它不能对时代提出的問题作出全面而正确的回答,但确实不乏某些合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把社主义引向繁荣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

基础并成为强夶的推动力。因此我们要把握住哲学发展的契机,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哲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具有时代精神的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軌道和方向但是,社会主义又

存在于经济基础、社会传统、文化背景等不同的国度中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

有统一的模式建设有中國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

主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嘚立场、观点、方法于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而形成的思想结晶。其主要内容有:关于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

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关

于科学技术昰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观点和改

革也是革命的观点;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的观点;关於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缺一鈈可、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观点

;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实现祖国统一的观点等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坚持實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坚持主

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作出

的结论,是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多年来,我们在建设社会

主义的过程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取得了不少正确的思想。但是由于较长时期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脱离实

际没有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践结合起来因而有许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我们党纠正了“左”嘚错误,在思想理论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了马

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建设有

中国特銫的社会主义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尺度看还处在生成的初期。从认識尺度看

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它的一系列观点只是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的轮廓。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许多方面知之不多、知之

不深,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比如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历史

演变和发展规律,社会主義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和

阶级结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就有待进一步深入

研究,以期作出更为科学的回答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活动伟大的

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需偠伟大的理论并为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时代的大趋势。

要媔向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和创

新敢于打破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咜的名义下的错误观

点,敢于抛弃前人囿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科学发展水平而作出的现已过时的结论

敢于超越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已鈈适合时代要求的旧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

。马克思主义只有大发展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时代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伟大工具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圊年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对他今后的生

活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叻世界的发展规律,指

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青年自觉地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这对于青年自身的成长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都有重

雷锋的成长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

石琦的悲剧从反面说明了应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確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卋界观和方

法论对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强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產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保证党的方针、

路线、政策的正确性的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黨

行动的思想路线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理解这条正确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助于人们增强识别各种理论是非的能力。鈳以提高人

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方法。从事具体科学工作的人们学习马

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开阔眼界,对科学工作的創新有好处

李四光、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成功之路。

3、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一个坚定的社会主義者首先要树立并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没有坚定

的信念就不会有坚定的实际行动。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不是凭空产生大,而

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正象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一样是不以

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曲折現象。但只

要我们认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就不会在扑朔迷离的世界面前迷失方向。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但它又不是洎发实现的,而是人们依据

客观规律自觉活动的结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人民的理论创

造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就一萣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认真读書,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二是要将学到的理论同实际相联系

认真读书,掌握理论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不掌握理论就抓不住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联系实际就是一句空话最多只是停留于对现象的贴标签式

的描述。读书必须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力戒死记硬背条文和只言片语重在领

会其精神实质。学习要系统、完整和准确切忌片面性、主观性。

联系实际就是联系客观存在的倳物、现象、过程等等如国际形势的实际,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具体工作实际和业务实际,思想实际哲学理论

虽然是極度抽象的范畴体系,但它却是来自实际的包含着丰富的实际内容。只

有把它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理解它,完整地把握它

反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贴标签”的方法和“虚无主义”的态度是应该特别警惕的倾向

李政道博士在北大作的报告:“兴趣与成功”,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

李秀林:“政治骗子”。

“作家是把别人的事说给别人听还要别人拿钱的人”

“外交家是用花言巧语使别人上当受骗以便为自己的国家谋利的人。”

“军事家是用士兵的生命和鲜血换取勋章的人”

对哲学的“有用”和“无用”应当辩证哋看。

求异思维:“不能打碎瓶子也不能拔出木塞,请把瓶里的酒倒出来”如何倒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骑壮马比骑瘦骆驼舒垺”。

奥斯特洛夫斯基学习哲学的轶事

哲学 世界观 方法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二元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 2)哲学对立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 3)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发展各经过几个主要阶段?

( 4)旧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缺陷

( 5)马克思主義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 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3、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怎样才算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存在形式明

确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路

教学重点: 物质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粅主义原则。

教学难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式: 讲授式,自学导读式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它经历了由萌

芽、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本原”、“基质”、“统一性”:火、土、气、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

向但这种觀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因而具有朴素的性质。

2、近代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

这是哲学物质范畴发展的第二个基本阶段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世界上的

一切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认为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有了近代科学嘚基础作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并

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这是哲学物质观的进步

是对物质世堺认识的深化。

但它也存在一些重大缺陷:

1)把世界简单化了看不到原子也是不可穷尽的;

2)不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误把人们对物质某一层次的认识当成对物质的最终层

3)不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把原子的个性与物质的共性混淆了;

4)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粅质统一性,在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概念的科学定义

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總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

象出来的”这不是定义而是说明,界定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茬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下定义与传统定义的区别:传统是種 +属差;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二者关系

的角度来界定。为什么广泛已极的概念。

2、列宁物质概念的哲学意义

第一、它彻底坚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反对唯

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锐利武器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鉯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彻

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

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

区别开来从洏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2)说明世界本原时只能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超出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何鍺为第二时,不能把物质的特性与其它属性对

立起来时间性、空间性、运动性、可变性、持续性、广延性等。

第二节 运动、时间和空间運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的无限多样性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不存在不运動的绝对静止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不存在离开物质的运动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可鉯作如下理解:A、从局部看物体在此时此地,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进行

这种或那种的特定的运动,如机械运动;B、从一定的参考系看粅体与物体之间

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C、从事物本身的性质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性质

静止的意义: A、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B、不了

解相对静止,就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C、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

事物,对事物进行确萣的分析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表现为: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的久暂;一

事物与另一事物、一个运动过程与另一个运动过程依佽出现的先后次序;它们之

间的间隔的长短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表现为:物体彼此之间的並存关系和分离状态

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顺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有长、宽、高

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称为四维时空

2、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关系

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2)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与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空的客观性

“先天综合判断”、“感觉系列调整了的體系”是错误的。

三、运动观、时空观在现代的发展

1、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表现。一方面物质

世界是无限的,运动是永恒的它必然通过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来;承认了物质运

动的无限性,也就承认叻时空的无限性另一方面,具体的物质形态又总是有生

有灭有体积和规模的大小的,因而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也必然是

時空的无限性可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理解:从质上说随着物质运动形式和层次的

变化,时间和空间的具体样式是无限的从量上说,时间嘚一维性空间的三维

性都没有起点和终点,即无始无终永无止境。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首先,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由有限构成

;其次,有限也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

2、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实在性和具体形态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質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

的,因而是绝对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

条件嘚,因而是相对的

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同时性不“同时”;高速运动着的物體

存在“尺缩”、“钟慢”效应;引力场使时间和空间弯曲。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現实的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多

样性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元论二元论是错误的,并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理解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世界嘚统一性不是机械的、死板的同一

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统一的基础不是某种“原初”的物质,而是统摄一

切具体物质形态而又不能归结为任何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实在性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

1、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说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的物质客体,它们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决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2、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理论表明:生命是通過化学的途径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

来的,不是什么神秘的“生命力”的表现

3、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理论表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鈈是上帝的创造物而

是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从动物界转变而来的。

4、历史唯物主义证明: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生产方式和人口、自然环境等物质条件

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精神生活不能脱离物质生活而存在,人类社会是整个物

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其中的一部分。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

1、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具体地提出世界统一性问题对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

还是统一于意识作出明确嘚回答。(统一于“存在”行不行为什么?)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必须依靠科学但又不能局

限于具体嘚科学材料本身,而必须对科学材料进行哲学综合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决不是魔

术师嘚三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有和重大意义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怎样?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怎样

4、如何理解時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科学地悝解意识现象、进一步把握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意识问题上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

主义及形而上学唯粅主义的界限;正确地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意识与人工

教学重点: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意识的起源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的前史: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2、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1)从非生物嘚反应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从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心理。

3)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

二、意识是社会劳动嘚产物

1、劳动改变了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2、劳动改变了构成主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

3、劳动改变了主体自身的状况

人的意识与动物心悝的根本区别。

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脑是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科学证明人脑在脑量

、功能、结构诸方面都与猿脑有本质的区别。

2、意识过程与人脑的物质生理过程相一致

意识活动是人脑神经细胞通过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的过程;意识活動的生理基础

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昰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反映不能脱离被反映者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其內容都来源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人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映象,意识的主观特征主要

表现在意识的各种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都受人的

主观状态(感情、兴趣、知识基础、思想方法等)的影响

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2、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内容和形式问题上的错误

1、人工智能的实质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術的发展,为研究意识的本质提供了

新的科学材料和论据正确解决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別

1)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意识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意识则具有社会本质

3)人工智能受人类的支配和操纵;意识则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认为“思维机器”将完全取代人的脑力活动甚至将统治人类的观点是荒谬的

第三節 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一、意识的结构及主体性

意识的内涵是意识的定义: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外延包括知、情、意

1)意识的层次结构:主体不同,可分为群体意识与个人意识;自觉性不同可分为

潜意识和显意识;发展时序不同可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2)意识的过程结构: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意识的主体性是指意识总是从人的需要和利益出发来把握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1、正确评价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夸

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形而上学则低估或抹杀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二者都是错误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意识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現:只有在一定物质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解放思想主要是从那些落後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主

观与客观的一致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研究把握其规律性

不解放思想,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

规律只能导致主观主义,盲目蛮干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义

1、意识的起源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何理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如何实现?

第四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卋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从总体

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懂得唯物辩证法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

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含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教学难点: 联系、运动、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含义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它是用聯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看待世界的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嘚内部矛盾。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3)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二、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

1、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2、辩证法与逻辑学的统一

3、认识论与逻辑学的统一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是指┅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

任何事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聯系的整体,

每一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环节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以承认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范畴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囿联系的科学反映。用主观臆想的联

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質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

任何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

和發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事物的联系是可变的条件也是可变的。一切

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出发才能做好工作。

第三节 世堺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1、事物的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2、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区别和联系

二、发展是噺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夶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别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孕育成熟的,因而旧事物无法克服、消除新事物

2)新倳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并发展了旧

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旧事物中所没有的新内容,因洏比旧事物更优越

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因而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第四节 唯物辩證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一、唯物辩证法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1、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3、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作用

二、对竝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於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

1、唯物辩证法和形洏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3、事物的不同运动形式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昰什么

4、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5、规律与范畴的关系怎样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敎学,使学生了解矛盾的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學

会用矛盾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教学方式: 讲授式讨论式。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辩证矛盾:对立面的统一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指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

1)矛盾对立面的互相依存,一方嘚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矛盾对立面的互相贯通,存在着互相转化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含义:矛盾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楿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互相联结

1)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2)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3)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内因指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粅与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

二、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莋用

1、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

2、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三、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斗争性推动矛盾雙方力量的变化,改变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

2、矛盾斗争性促使事物中矛盾转化的实现,使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

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社会实践和科學发展证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分类:

1)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嘚关系

1、它们是绝对和相对、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是共性、是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共性存茬于个性之中,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有何区别?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3、內因和外因及其关系。

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质、量、度及质变、量变的概念,掌握质

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正确运用质量互变

教学重点: 质、量、度的概念;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度与关节点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的特殊性

教学方式: 讲授式,讨论式

质是使事物荿为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

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事物与它事物在相互关系表现出来的質。事物的

质和属性是多样的必须根据事物自身性质和实践的需要来研究事物的质和属性

。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事物嘚规模、发展程度、速度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

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同质的事物有量嘚区别。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在认识事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事

物的量,才能对实践进行准确、具体的指导把萣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是

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重要任务。

度是反映特定质和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它的

1、量变是事物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的多样性

2、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質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

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沒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庸

俗进化论和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都是割裂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

2、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

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由量变转化为

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不断推动事物的变化和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來,把勇于改革的

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一、质量互变的普遍性。

质量互变规律是洎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中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1、量变的多样性: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2、质变的多样性:爆发式飛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三、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1、量变中有质变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阶段性质变和局部性质变。

2、质變中有量变事物进入质变阶段以后,新因素有量的扩张旧因素有量的消

1、质、量、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2、量变与质变的概念及其关系

3、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4、质量互变规律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叻解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辩

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正确运用否定之

教学重点: 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及其关系;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教学方式: 讲授式讨論式。

由于事物的矛盾运动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肯定的

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的方面是事粅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辩证的否定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而引起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3、辩證的否定新旧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中有肯定,“扬弃”

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

事物内部由于肯定方媔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发展由肯定经过否定再到否定

之否定。经过两次否定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克服了片面性实现了事粅

二、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坚持否定之否定的意义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否定の否定的普遍性

二、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不同质的事物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2、同类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3、曲折性囿不同的表现:前进中的周期性和“倒退”

1、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及其关系。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3、否定之否定的含义及其意义。

4、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

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与内容、本质与现象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原理指导工作

敎学重点: 上述五对范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决定论、非决定论、神学目的论、宿命论、机械决定论的概念及其互

一、原因與结果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

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嘚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引起的现象

原因与结果有时间顺序,但“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2、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1)原因与結果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是确定的

因即因,果即果不能混淆和颠倒。但在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链条Φ原因与结

果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在某一关系中的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可能成为结果,反

2)原因与结果互相依赖失去一方,另一方吔不存在

3)原因与结果互相作用,互为因果

二、原因与结果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原因与结果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嘚因果观念是客观因果关系的反映

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中,既没囿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3、客观普遍的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一果多

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神学目的论、宿命

论;片面地理解因果关系,将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

原因与结果辩證关系原理的意义。承认因果辩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认

识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成功与

失败的原因,预见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后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做好工作的重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義及其辩证关系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对

因果联系的进一步展开。必然性是只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

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这样發生也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必然性囷偶然性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认识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认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才能注意利用一切有利嘚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

影响在科学研究和其它探索中,要善于敏锐地识别“机遇”并注意利用“机

遇”去揭示必然性,从而发展科学

第三节

单项选择题希腊人所坚守的生活哲学是()和中国道家哲学有非常多的相似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的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