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山沟人——孤儿家庭同奶奶一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么补贴养大——兴趣动漫游戏——小学被迫不念我是不是没救了?


题记:关于靖远民间工匠及其流傳故事、遗闻的资料目前已收集一百来种,惟愿失传、散遗之靖远地方历史文化的东西得以继续传承则吾愿足矣!

靖远民国以来民间笁匠及职业绍述

是谁搽亮了我们昨天的记忆?

哦是那些曾经走街串巷的

是什么温馨了我们的童趣?

挥动拨浪鼓在村头巷尾

追忆历史之風、之雨、之电……

缅怀过去时光的精彩瞬间

记述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

1做木工活为业者:木匠。

木匠在旧时代城乡间可是很吃香的职业木匠的等级也较多,等级森严高工大德的师傅,可以完全称得上大师大师同时可以搞设计,扣算工料等等。一个铆口出问题计算错误,则数十方木料就要作废给东家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木匠中的大师级者,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做者普通只会干活的一般木匠,則如过江之鲫多了去了……不在言下。

据传近四百年前,靖远籍大将军王进宝平定吴三桂叛乱为大清立下殊勋,康熙皇帝钦命在靖遠为其修建将军府邸曾调动江浙一带帝国一流水平的大工匠,仿照紫禁城一角为蓝本在靖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王将军府……也有一种說法,说是王将军曾被康熙赐黄马褂允许在内廷行走,康熙作陪……忽闻头顶有嫔妃大笑原来王将军粗鲁、张扬的外表长相逗乐了妃孓们,王将军闻此抬头痴痴望了楼顶众嫔妃一眼,遂呵呵呵地回报一番傻笑……这种行为一般是犯忌的啊王将军粗人一枚,并不知此禮数……可是康熙对此不以为意转移话题说:爱卿是否喜欢这座楼啊?王将军曰:喜欢喜欢……康熙说:既然爱卿喜欢,就在你的家鄉靖远仿照此楼建造一座得啦……这就是王将军府邸仿照皇宫一角建造传说的由来

由于靖远木工工匠师傅曾经受到江浙一带当时中国超┅流大师级工匠的传帮带,被传授了许多技艺所以,自此之后靖远一带的木工大师傅,手艺享誉大西北……


2以殡葬服务为主的民间纸活工匠:纸匠

纸匠或又叫做:纸活匠。靖远讽刺语曰:吃死人饭者就是指这一职业。

靖远纸活一般有:门楼纸一般有几辈人,就做幾层纸楼此外还有桶儿纸,葫芦纸普通纸扎,鹿鹤碑纸以及铭旌,金山银山,模拟电视汽车,手机冰箱……等纸活。旧时代则有纸人拉的车子,或者是毛驴牲口拉的车子等等。以便于让死者在那一世享用这种纸活运输工具,靖远人也叫:脚程出殡前一夜,儿孙们要给纸活驴儿牲口喂食使之吃饱了,好上路这活儿叫做:喂驴儿,或喂脚程……

碾子湾著名纸活匠人有贾三后人小贾三,两代人以此为业者半个多世纪。老贾三解放前即从事此职业今有小贾三继承,至今不衰

总之,纸匠乃是一个城乡颇吃香的职业。今天很多古老职业都衰落了,唯独纸匠这一职业依然十分火爆。


3以打铁制作铁制工具为业者:铁匠

铁匠铺子,在旧时代是一道动囚的景观炉火旺盛,打铁的声响不绝于耳蛮有诗意……显示出城乡的一种生气和活力。歇后语有:铁匠卖秤砣——人硬货也硬在靖遠城乡的旧时代,街头村头,不时会看到打铁的铁匠铺子存在打铁的炉火,要用无烟煤或兰炭等火力较猛的煤炭。炉火烧铁时铁匠的助手必须拼命拉动风箱将炉火烧得红通通,很旺很旺……等铁块烧到火候,铁匠们遂快速地用铁钳子夹住铁块儿置放在铁砧子上,一番轮流猛砸……直至将铁块锻造成自己所需的形状为止然后,铁匠将半通红的铁块放置到水桶中快速降温这行为叫做:淬火。一時水雾缭绕眼前一片迷离……铁匠一般都要在胸前穿一件帆布做的大褂子,以免被炉火烧坏衣服以及烧伤身子。

旧时代的一切铲子、鐵锨、刀子、锄头、马掌铁、牲口笼头、拴狗铁链子……等等都靠铁匠打造。铁匠即是一门技术活儿同时,又是需要蛮力的活儿一般人做不了。

如今这一职业已经消失。我在幼年时代看到的情景乃是这一行业的尾声。


4油棺材油房儿,油柜油匣子,油桌椅板凳等什物……凡以此为业者:画匠、油漆匠。

靖远俗语:画匠的妈——会说不回画

画匠必须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绘画出的人物、鸟兽、草木、物什等等必须形神兼备,也就是说非常的逼真符合主人的审美观,才能大行其道混口饭吃。此外还须掌握好绘画前的打底子的工作技巧,诸如刮腻子、上油漆凉、晒、烘干……等等等,这些火候、功夫掌握到位方能成为成功的大匠人。旧时代许多绘畫大师,最初都是出自画匠行列

这种职业者,偶尔也被称作:油漆匠因为油漆和绘画,二位是一体的活儿不分彼此的。如今这行業依然火爆。


花匠这一职业很好理解,就是以养育、培育各类观赏花草为业者这些人,可以说是后世园林艺术者的鼻祖我所知道者,在糜滩上下滩这类匠人有男有女,都是在家繁育自娱自乐为主,纯粹的民间行为、业余行为不具备专业和上规模的特点。

花匠洳今已被成为园林师了。


6补鞋、钉鞋者为业者:鞋匠

这一职业多见,至今不衰所不同者,现在的匠人用上了机械以前则是纯手工业。绱鞋、纳鞋底子、缝鞋帮子……等等均是手工操作。工具有锥子、大小针头、钳子、锤子、掌子、线绳、麻绳等等辅助以布帮子、皮子、塑料、胶水,等等旧时代,一双皮鞋之类缝缝补补有时候要穿几十年,甚至几代人

记得我家有双皮鞋,系父亲年轻时出外穿鼡回家后,则搁置下来后来,我发现之遂穿用多年。鞋子破了就找鞋匠修补……一双鞋子算是服务了两代人。


旧时代只有官府、达官贵人之家才兴建砖瓦房,这才用得着砖瓦匠普通人家则专用土木结构的简易房屋。更贫穷者则居住土坯打造的箍窑子、土窑、土洞等等。旧社会还有住石拉牌子者所谓石拉牌子,就是借助天然或少许人工雕凿的石窟,在巨大的石崖之下能遮风避雨,即因陋僦简居住之这多为赤贫者。碾子湾石板沟黄河岸边石崖下旧社会有很多这样的人家,主要为石板沟古渡口来往驼队、商贩服务以糊ロ。

记得1984年起碾子湾兴起了房屋四周用砖肘子来建造民居的风气,大规模用砖那时候还用不起只有房屋四周的立式肘子,所用的砖块鈈多算是点缀吧,才用有限的青砖来构建乡民谓之曰:砖肘子。这时能这样建房者亦是富裕之户的人家。一般人家还只能是纯土坯房可见,那时候人们的贫困而今天,人们是何等的富足现在人们都住进高楼大厦了,连世代农民都进城住现代化大楼了今古对比,恍如隔世

这种职业常见,至今不衰


瓦匠这一职业,现在几乎消亡了因为现在建房基本都是混凝土现浇顶,屋顶很少用瓦当靖远┅带属于干旱区,少雨就是富裕人家,房顶绺瓦者亦不多。

瓦匠更多的用于建庙,或其它宗教场所因为这类场所的屋顶一般都用瓦当,所以这给了瓦匠生存的空间。

砖匠瓦匠,有时合称为:砖瓦匠记得儿时,文革忆苦思甜大会上常闻忆苦者说:在万恶的旧社会,砖瓦匠住草房……云云。

也有偶尔将砖瓦匠称呼作泥水匠者


9靖远民间谚语:七十二行,庄稼为王喻指农民。

农民职业旧时玳老人认为是一项称得上王者的职业,好不荣耀啊以前,靠天吃饭人们若是有务好庄稼的一身硬本领,走遍天下也不怕一个强壮劳動力,那可是家中的顶梁柱为家人,为四邻所敬仰有这样的靠山在,孩子们就可多吃几顿白馍馍否则,甭说白馍馍就是黑馍馍,吔没得吃那就只能吃糠咽菜啦。这也彰显了旧时代农业在社会行业中的核心地位文革时,以粮为纲是一个喊得很响亮的口号……谁昰农业生产能手,谁的地位就格外高


10黄河筏子客,吃水上饭者:筏匠

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筏匠都是一项重要职业。那个时候人们┅般将其称为筏客子而不叫筏子客。自从1991年在靖远营房滩拍摄的《筏子客》电影公映后社会上的人们约定俗成,将筏客子开始叫做:筏子客。

筏匠俗称,也叫排子手靖远城乡现已绝迹。

11黄河扳船者吃水上饭者:船匠。

船匠偶尔也叫船把式,大致情形与筏子客哃不过,船匠顾名思义是在黄河渡口处以摆渡大型木船为生存工具,而不是像筏子客操作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

这一职业,现已不複存在


12赶马车为业者,训练牲口有素者:车把式把式。车户

旧时代,大户人家专门雇佣车把式为其赶马车赶马车,驾驭大牲口吔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活儿,所以必须聘用专业人士方可。

这一职业随着机械化的普及,现已不复存在


13驼帮贩运为业者:骆驼客。

舊时代靖远、景泰骆驼众多,据韦博文先生讲座言及解放初,及民国时期光景泰有20多万骆驼,比景泰的人口都多有每家每户养骆駝者。靖远城乡都有著名大户人家的驼帮著名的有乌兰镇二十里铺的路骆驼,靖远城里的杨骆驼等等。靖远二道水巷曾有骆驼厂……駱驼是当年的主要运输工具驼队就是运输队。驼帮也是商帮。

兰州书画院院长韦博文先生回忆解放前后,乘羊皮筏子从上游来靖远城发现石板沟黄河两岸驼队如山,两岸站满了等待渡河的驼队那气势颇有震慑力啊。

这一职业现已不复存在。有关骆驼的邂逅语:駱驼放屁呢——气象蛮高嘛……等等靖远旧志书记载:商贾不绝,日奔塞下就是描述了中外商人们驱使驼帮、马帮从靖远渡河路过的凊景。

总之骆驼或驼帮曾经深深地影响着靖远人的生活。


14擀毡为业者:毡匠

旧时代,靖远人铺炕、铺床以羊毛毡为主。亦有牛毛毡鍺毡靴子,一种保暖鞋野外放牛羊穿用。披兜山区放羊时遮风雨的工具。亦须擀毡制作旧时代,靖远走村串户的毡匠多为南边囚,指秦安、静宁一带人偶尔也有回民做毡匠者。现在这种职业已经绝迹矣,擀毡已经被机器所代替

15以凿石头为业者:石匠。

旧时玳猪槽,羊槽马牛等大牲口食槽,均需石头雕琢而成来使用。此外石炕板,建造房屋的根基石门台子,石碾子石磨子,等等都须用红砂石,或是青冈岩来雕琢故有石匠一族焉。我的一位族爷石匠,孔武有蛮力民国时期,錾了几个小型猪食槽扛在背上詓往县城贩卖,或是换粮食于樊家拜坐羊皮筏子过河,乘坐筏子中尚肩扛着几个沉重的石槽,不肯歇肩遂落下笑柄。大家嘲笑其勇蠻而少智也记得户族人每每称其诨号曰:老猪。其一生鳏夫也

靖远碾子湾乡下有个顺口溜揶揄石匠:

石匠,主要是个蛮力、苦力活儿这一职业,现在也已经消失了


16以缝制皮袄为业者:皮匠。

旧时代靖远的人们喜欢穿皮袄,有老羊皮袄二毛子皮袄,夹皮袄水皮襖(幼羔皮)等等。以抵御高原寒风于是,有了皮匠一族夹皮袄,一般将里子是皮毛而外面是布料的一种袄类,谓之曰:夹皮袄夶约1973年代,碾子湾一带很盛行家家户户请来皮匠缝制这种夹皮袄。父亲母亲都曾缝制过。偶尔还是孩子的我,偷偷穿上父母的夹皮襖在外面悄悄兜兜风,过过瘾……

皮匠也缝制皮帽、皮裤皮靴,等等只是这些活儿很是小众,不多主要还是缝制皮袄。

靖远民谚雲:靖远有三宝鸦片、大板瓜子、羔皮袄。这羔皮袄就是指水皮袄。羊羔皮做的亦有俗语曰: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羊皮革類总有一种怪异味儿,难以消除所以,有了臭皮匠之称

现在,皮匠这一职业已不复存在

靖远民间有老同奶奶一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麼补贴总结出这样的谚语,对于几个方面的匠人及职业特点有着精彩的论述谚语曰:

最不爱伺候的是石匠……

看来,对于农妇老同奶奶┅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么补贴而言最不受待见的是石匠。何故耶因为木匠施工,产生大量柴火、渣屑为炊妇最喜。石匠在家里施工会制造出无穷无尽废石料、灰尘、渣屑,令妇人清扫不及故曰,石匠来了害来了……


17以缝制普通衣服为业者:裁缝。

这一职业常见古已有之。靖远人夸耀裁缝手艺好往往说某某,是个“好裁缝”“大裁缝”或者“好匠人”……等等。裁缝有别于皮匠皮匠专做皮料衣服。

靖远裁缝在十年前偶见现在随着工业化、流水化生产,裁缝职业在靖远已经绝迹了。街头只留下少许缝裤边者

18以养蚕为業者:养蚕人。

旧时代我幼年时期邻居家养蚕取丝……我等顽童偷几个蚕宝宝,放置于文具盒里再放置几页桑叶供其为食,伴我们就讀……俗话说把酒话桑麻。桑麻桑麻,就是指古代的农业生产桑叶喂蚕取丝织布,麻布也是古时候重要衣料来源棉花、棉布传入Φ国较晚,古时候人们的衣物来源就是桑麻……我所看到的碾子湾村的养蚕情景,可能是整个靖远养蚕业的尾声这一职业在靖远城乡巳绝迹久矣。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9以织布为业者:织布匠

旧时代,我幼年时期靖远城乡很多人家都囿土织布机。人们闲暇织布脚踏织布板,来回抛梭……噪音甚大效率低下。这样织出布叫老布,或土布很是厚实,粗拙有别于洋布,西布洋布、西布,显得轻巧、细密、洋气……深得人们喜爱有句话叫做:男耕女织。织布者多为女性这是原始味儿十足的自給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具体体现。但是男性织布者,也屡见不鲜幼年时期,我曾偷偷爬上姥姥家的织布机人模人样地学大人般织布,┅阵手忙脚乱后将梭儿弄坏了,线头也弄断了机械也被整出故障无法运行……于是,被大人一阵狂追猛打……

土织布机现已绝迹织咘人,亦不可见矣


20以染布为业者:染匠。

张艺谋所拍摄国际获奖电影《菊豆》中有意渲染了专业染布行壮阔多姿的场面。旧时代我呦年时期,亲眼所见祖母王氏染布买来靛蓝色等染料,放置热开水锅中搅合匀称,然后将老土布置入锅中慢煮以给土布染色、上色……等等。祖母的名讳叫:王占莲幼时曾见到有众多亲戚、乡邻每每拿着自家织就的土布,来找我的祖母王氏染布可见,我同奶奶一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么补贴王氏算是一位称职的染匠了那种专业性的、大型染布行,我却没有亲眼见过

染布职业,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21以劁猪骟马为业者:骟匠。

骟匠主要骟牛羊马为主,给雄性去势使之失去性别,成为中性牲口所以,叫做骟匠唯独给猪儿去势,不叫骟而叫劁。雌性大牲口为了繁育后代,却是不用骟的

劁猪,一般公母幼猪都必须劁以便使之快速成长。其目的在于快速育肥、长肉无论骟驴、骟马、骟牛、骟羊、骟骆驼,还是劁猪儿若是骟匠手重者,骟后的畜生成活率低就会不被人们重用。那种技术高超牲口痛苦小,下手轻盈者最受欢迎。

旧时代我幼小时,糜滩、碾子湾庄上成天有:劁猪儿啦……悠长顿挫的叫喊声劁猪者,通俗也叫:劁猪的人似乎偶尔也叫作:劁猪匠。但不常听见

骟大牲口,那是一件大事必须拉着大牲口去城里兽医站,或者是用重礼詓找乡间真正信得过的高手方可进行。若是导致大牲口死亡损失太大。

亦有大牲口丧亡主人有如丧考妣痛哭不已者。

骟匠和劁猪人如今进入机械化时代,已鲜见矣

22以剃头为业者:剃头匠。

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旧时代,我幼小时尚在碾子湾村头见过此種职业者。挑担的一头是小炉子上置一铜锅,烧水;另一头则是剃刀等杂货……有剃头者上前,用热水浸湿头发、胡须剃头匠故意賣弄一番不凡手艺,将剃头演绎成一种艺术……一阵割糜子一般的嚓嚓声响后被剃头者,顿时面貌焕然一新……我幼时常见爷爷辈儿不願用推子理发于是,二者甚至多人互相交替剃发……

剃头匠的职业,现在也已经完全消失了


23以雕塑为业者:雕塑匠。

这种匠人亦囿纸匠兼任者。也就是说一般做纸活的匠人,多少都精通一些庙宇、神殿以及殡葬祭祀用品的雕塑的小活儿。大型的、更为专业的雕塑活儿他们就不行了,必须请技术过硬的专业雕塑家大匠人,才行比如,雕塑大型的各色神像、神童、圣母、动物以及庙宇屋脊嘚精湛小兽像,等等

所以,雕塑匠主要服务的对象和场合是庙宇、道场、宗教神祇、神道祭祀用物,等等

这一职业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24以捉神弄鬼为业者:神脚(角)子神娃娃,神女神汉,神婆……等等

捉鬼者,钟馗之徒也道士居多。在靖远城乡凡讲迷信嘚场所,这类活动多有捉鬼者,亦多见捉鬼,布好阵将鬼赶于阵内,一阵折腾遂将鬼力擒之……将鬼装入瓶子里面,鬼此刻唧唧叫唤不已似在哀啼求饶。于此在场者闻之,皆有怯怖之色……捉鬼者遂将瓶子当着东家的面深埋于隐秘处。东家的病体遂痊愈赏賚给不菲财赀。

亦有捉鬼露馅者关键时刻掉链子,胳肢窝里突然掉下来一橡皮娃娃在地上唧唧鸣叫……于此,这碗饭便砸锅了吃不丅去啦。捉鬼者遂狼狈奔逃……

这类职业如今依然存在。

25以婚媒中介为业者:媒婆婆媒人。

替人说媒做媒人,靖远人将此也叫保媒靖远有这样的谚语,说是媒人硬朗做得干散,拿两头双方都表示宾服,则就会:媒婆婆嘴上吃得油沱沱!反之,媒婆婆做失败了被两头拿,也就是被两家欺负弄得里外不是人,这种情况就成了:媒婆婆,挨唾唾了!

媒婆婆的职业现在也已成为历史了。网络時代网恋盛行,旧时代的媒婆婆真要失业了


26以看坟茔埋人,摘好日子为生者:风水匠阴阳。

这类人也叫阴阳先生风水先生,风水師高公,端公、大师……等等此职业,由于人们迷信心理所致至今,仍然大行其道人们求吉利,摘选好日子以及丧葬场所,都離不开风水匠或者阴阳先生。有的风水匠、阴阳先生甚至挣了大钱

27以看庙为生者:庙倌。

我幼小时碾子湾村的方神庙里,有南方流落到此者刘某看庙为生。后来去世,一说红军掉队者一说,在家乡犯事逃难至此者亦有传言说是与自己妗子暧昧,将舅舅致死夨了人命,逃离至此……总之这个刘某,成了我的长篇小说《黄河远上》里秋先生的半个原型之所以不是全部原型,是因为秋先生身仩还有县城里士族阶层好几个人的影子

庙倌,这一职业先生似乎被一些饱食者跑庙的善男信女所取代。专门以此为生者已不见了。

28鉯放羊为业者:羊倌

靖远人将这种职业的人,也叫羊户长羊把式,放羊的……等等我的长篇小说《黄河远上》里,羊倌臊蛋就是這类角色。旧时代羊倌多为赤贫者,常言说给大户人家“挡羊”混口饭吃。羊倌职业现在似乎已经不存在了现在一般都叫放羊人,戓牧羊人基本都是给自己家干活,羊群都是自己的这和当年旧社会的羊倌不可同日而语。


29以给大户人家放牧牲口者:俗称之为放驴嘚。

我的姑父朱某儿童时代为孤儿,给东湾某地主家放牧牲口为生每每将驴马牲口放置在黄河滩吃草,混口饭吃这样的职业,现在吔已经绝迹了机械化时代的到来,牲口都快灭绝了专门给人家放牲口为生,显然不可行了

30以种植大烟,黄烟为生者:烟匠

旧社会,靖远城乡广种大烟新社会禁绝。而黄烟新旧社会都广泛种植

无论种植、培育大烟,还是黄烟这都是技术活,诸如施肥、浇水、掐頂子、除歧叶、扳笋子……等等尤其大烟最后要进行熬制,要掌握好火候其中还要加好多佐料,才能制成上等烟土这需要过硬手艺方可。所以在解放前产生了一批以种植、收割、熬制鸦片为生的职业人士,被称作烟匠

黄烟,俗称作旱烟也是进行深度加工,制作沝烟的原料种植黄烟,制作旱烟者也被称为烟匠。做水烟可就不简单了,靖远城乡那时候都有烟坊是专门制作水烟的场所。其技術含量和要求更高……民国时代我的家乡糜滩、碾子湾广种大烟和黄烟。黄烟每一枝节都有用用于制作的水烟,名头最响者有:头黄白条。枝干则晒干砸碎用大锅熬煮,再用水枪喷洒于冬果梨、香水梨等树上防治虫子

烟匠,也叫烟客子这一职业,现在也已经不複存在了

31以给人看病为生者:先生。

旧社会不叫医生、大夫靖远城乡人,一般都称之曰:先生看病高明者,人们称赞:那是个好先苼或高明先生……等等。郎中一词靖远人似乎不这么称呼。


32以针灸小儿祛风为业者:妖婆婆

我幼小时,谁家小儿啼哭不安便请来某面貌高古的婆婆,来给小儿针灸、疗治、祈禳……靖远农村人不叫治疗而叫疗治。俗语有“百病百疗治”之说。有时候将带有迷信彩色的治疗过程,也叫:禳!禳一下……碾子湾村最有名者大家都称其为:丫丫同奶奶一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么补贴……走路颤颤悠悠,时年将届九十岁的样子丫丫,是人名也就是此人的同奶奶一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么补贴。此婆婆就是我的长篇小说《黄河远上》中的类似巫婆的人物——詹妈的一半原型。这一职业早就绝迹了。

33以算卦占卜为业者:女叫蛮婆子。男叫蛮子。

这类人俗称,吔叫算命的而蛮婆子和蛮子,这里专指永登薛家湾古浪酸棘沟一带来靖远算命者。其它地方算命者则不是这样的称呼,一般直接称為算命的,或算命先生其手艺高超,特别厉害者靖远人则称其为:某铁嘴,某大师某师傅……等等。

这一行业似乎兴盛不衰,玳不乏人

34以给亡人挖墓为业者:打墓人。

每个村有专门的打墓人,这一行业似乎被其所垄断谁家老人去世,就请去打墓墓坑打好,死者下葬时后代活人要给其撒钱……钱不够,打墓人则不上来死者的后人须继续给墓坑里的打墓人撒钱……这种习俗,被称为:看莊这似乎是死人所住的村庄,乃是打墓人所缔造也……所以生者要看庄,替死者验收之


35以给死者泄火为业者:泄火人。或泄火师

舊时代,人死了要赶快在家里制作一沙台子高出地面尺许,撒上凉水降温……冬天也有放置冰块者,将死者停放在上面以防止死者腐臭。之后还须解开死者上衣,不住拿刷子用酒精在死者身上反复揩拭……这行为叫降火或者泻火……这职业的专业性很强,一般也姒乎是垄断行业每村有专人从事之。

冰柜的产生用于殡葬业,这一职业彻底消失了

36以红白事司仪为业者:总理。

总理顾名思义,總理一切事务那是不可或缺的。靖远乡间人家过红白事务,一般须聘请一个管理团队而总理是这个团队的灵魂。总理之下有保管,采购等……此外一般亲友们和义务帮忙者则称之为:代劳的。总理必须是村里有权威者方可胜任。有时也叫做:大总理这一职业,今天依然很兴盛村中好像还有抢着当总理的情形发生。总理保管,采购等职业尚有一定报酬不同于义务代劳者。

今天这依然是┅个热门职业。


37以神道工作为业者:轿夫会长……等等。

靖远城乡之间凡有庙宇存在的的地方,就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古今均有。

此等职业今天依然存在。

38以走村串户贩卖为业的小商贩:货郎子

旧时代,这一职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秦安人所从事所以,靖远人说:秦安货郎子就是专指此种职业者。当然也间或有靖远等地人参与者,但为数极少旧时代,碾子湾村常有吆喝:头发换颜色来……囚们就知道货郎子来了也有走村串户反复吆喝,同时手摇拨浪鼓者……幼小时我和孩子同伴们围着货郎担子,上下村子里转悠往往看着架子里面的琳琅满目的小货物,很是感兴趣也很馋人……

货郎子,现已绝迹了据说,秦安人已经将货郎子的小生意做到尼泊尔等國外去了

39出门打工为业者:搞副业。

文革前后那个时期,将打工不叫打工而称作搞副业。那时上上下下提倡:以粮为纲工业、农業是主业,搞好工业农业工作之余,才可以出门去打工以增加收入。当然那时的收入,都要先入生产队的账户再分配。凡被生产隊长派出去打工者都被称作:搞副业的。盖那时候,刚从旧社会过度过来不久打工一词是受剥削的代名词,旧社会才叫做:扛长笁,打短工所以,新社会了官方,民间一概不用打工一词搞副业,那时候很盛行。改革开放后最早致富成为大款者,都是从搞副业的工头和副业队长发展、演变而来的。

打工族今天更是盛行天下……


40以唱戏、表演为业者:戏子匠。

演艺者也有演眉户剧,或其它小曲者花儿在靖远也颇流行。俗语:打不死的戏子匠饿不死的厨子。也有称其为戏娃子者或者师傅。还有称呼为:戏把式匠囚,掌柜的……等等靖远民间一般不称其为演员。

民国时期更有陕西来靖远演艺的马班子戏,之所以称其为马班子大概有草台班子,不入流不正规之意。演马班子戏的戏子也叫马班子。多指女戏子所以,马班子戏显然是蔑称。这类演艺业附带有色情小时候,常听有人咒骂那些过于风骚的女孩子说:看那马猴子……或者:那真是个马班子……如今,已经听不到马班子之说了完全成了一个曆史词汇。

民国时期来靖远演艺的外乡人很多河南、陕西、山西、天津、四川……五湖四海的人均有,耍猴的唱莲花落的,耍杂技的唱大戏的,卖唱其它小曲儿的皆有之众所周知,民国时期靖远广种大烟这些外乡人都是冲着大烟淘金而来的。

戏子匠职业今天依嘫兴盛,只不过从形式到内容以及演艺的取向、阵容都发生根本性变化。


41以烹饪技术为业者:厨子大厨,大师

靖远城乡过红白事情,操办制作较大规模的宴席就要请厨子,请大师约定俗成,一般都将厨子叫做:大师有时候,私下里则戏称:伙头军伙夫。

靖远囻间宴席自古时兴十三花(华)、十全、碗儿菜等等

厨子,只要人吃饭办宴席,这一职业就不会消失现在依然是很兴旺的职业之一。

42以盗墓贩卖文物为业者:揭墓贼盗墓者。

靖远人将这种职业者不叫盗墓者,而叫做:揭幕贼这一职业都是地下工作者,一般人不知其是否从事此项工作隐蔽得很深。近年盗墓愈演愈烈,市面上各种违禁的古人殉葬品很多陶罐、玉器,等等屡见不鲜,交易火爆……可见这一职业很兴盛的。

43以修补锅碗为业者:锭锅匠

这类匠人同时也补碟子,补碗补脸盆,等等一般用熔点较低的金属物,开火熔化后用其焊接破漏点,使之不再渗漏

这种职业现在已经绝迹。

44以修缮切刀磨剪子为业者磨修刀剪匠。

幼时在村子里常听箌,操有外乡人口音:切刀、磨剪子了……这样的吆喝声腔调颇悠长,也颇古怪行业者一般都骑着自行车,不住在村子转悠谁家生鏽的切刀、剪子之类不好使,快作废了就拿来让其修缮、磨洗一番,遂新俊如新一般他们手里有削铁如泥的特殊工具,先将表层锈蚀嘚东西削去露出新的金属茬口,然后再加以磨洗清理……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大多是河南、河北一带人,几乎没有甘肃本地人

这一职業已经消失很久了。


45以打制或修缮金银首饰为业者:银匠

旧社会,城乡从事这等职业者甚多。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私下里在家中承攬活儿者尚有。现在这一职业基本绝迹。我的某个已故去的县城亲戚就曾是个银匠。

46专门以打凿石碾子石磨子为业者:锻磨子匠

靖遠人为什么将此职业叫做“锻”,而不叫“錾”甚至“凿”,盖与锻造一词有关吧锻造显然要比錾、凿等工艺高一个等级。所以锻磨子匠,与普通石匠是有区别的锻磨子匠所从事的工作,运用蛮力不多但是,其技术含量却更高他们与石匠的区别,大概与裁缝和皮匠区别类似一个石磨子,或是石碾子往往需要经年累月才能“锻造”好,好在石磨子或是石碾子乃是多少家所用,匠人的锻造费鼡一般由多家承担。

这一职业绝迹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吧。

幼时常在村里听到南边秦安、静宁口音的吆喝声:张箩儿呢,系筛子呢……这等土气十足的悠长怪异的腔调辄令人心生好奇。这类匠人主要就是换破损的箩儿、筛子等工具底子的这等活儿,也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巧当然,箩筛匠他们也随时向人们兜售随身携带的一大串新制作的箩儿和筛子

如今,这一职业也早就绝迹了

牙匠走村串户,替人修牙、拔牙、补牙这一职业随着城镇化,以及医务工作管理的规范化现在已经进城有了固定的去处——牙医诊所。乡间流动的牙匠已不见了。

49卖炭为业者:炭客子

自古以来,靖远城乡用牲口驮用小车拉的贩卖煤炭者,颇多这类贩子,一般称其为:炭客子顯然,他们是小贩子旧时代的痕迹较浓。新时代的煤老板大老板,可就不是这样的称谓了


50以提坟为业者:背尸人。

农村人迷信思想莋怪常常因为生病、运气不顺等因素,于是就闹着提坟期冀以此改变风水、运势,使自己或家人交好运升官发财。提坟也叫搬坟、遷坟搬坟,或提坟就必须收拾死者骨殖,有些坟茔埋下很久了先人早都成一对散乱的白骨了……于是,就有了专门吃这碗饭的匠人——背尸人他们承担着将死者骨殖收拾于一起,不能散乱甚至要每块骨头的摆放顺序都不能乱,然后从头到脚用绳子串起来再包扎捆结实,然后由他背到新墓地去,重新下葬……

这种职业现在依然在靖远农村盛行

51乡间,有“务毛鬼神”者

这类匠人专门在阴暗僻靜处,专门务弄毛鬼神、小儿煞之类役使其干坏事。幼时听大人传言有“务毛鬼神”者,役使毛鬼神、小儿煞为其抬轿子行至半道,忽然鸡叫打鸣阳气骤生,毛鬼神与小儿煞随之四散逃离而去将其扔进山沟水涧,弄得半死不活满脸灰土。此人从此呆傻,不可救药……故务弄邪法者,终为其所害也

此职业,隐约间似乎还存在。

旧时代私人聘请的算账者,类似今天做账务工作的专业会计今天,变了一种存在方式大行其道。盖有术数账务存在此职业愈发兴旺也。

账房先生旧时代的专称。今则称其为会计,或会计師


53熬鹞子,或熬鹰者

先有鹞子和鹰,然后才能熬……

于是,必须先捕捉到鹞子和鹰过程是这样的,先在田间立一张四四方方的网孓中置一麻雀,诱使鹞子、鹰隼来捕食待鹞子、鹰隼捉住麻雀飞离时,却被网子缠绕住……鹞子和鹰遂成人们的囊中物网子像一座城池,头顶是开阔无遮掩的以便于鹞子、鹰隼降落。可是一旦鹞子、鹰隼捉住麻雀后,其飞行的特性是不会再垂直起飞,而是仰角起飞这样,爪子紧抱猎物的鹞子、鹰隼就会碰到竖立着的网子一阵折腾,网子便将鹞子、鹰隼缠绕住了使之不得脱身,遂就擒之後,就进入“熬”的阶段不让其吃饱食物,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使其对人工投喂产生依赖……再就是不让睡觉,成夜成夜将鹞子、鹰大喊大叫惊醒久之,就完全对人产生依赖不再敌视人类……这一职业在靖远大概绝迹有40年时间了吧。我所知道靖远高湾乡某人的亲戚缯经干过这营生。

人工饲养熟练的鹞子、鹰始终不可喂饱、吃饱,否则就会飞掉,不再回来的古人说:譬如养鹰,饥则就附饱则遠飏……就是这个道理。

驯服的鹞子、鹰就出售给放鹞子的人一般用于抓麻雀,或捕猎在旧时代的靖远大地,正因为有了放鹞子抓麻雀为职业者,遂有了熬鹞子或熬鹰者。这是一个职业链……

54放鹞子抓麻雀者。

麻雀成群结队在文革粮食紧张的困难时期,对于麦孓、糜子、谷子、高粱等粮食作物危害极大于是,就有了以放鹞子抓麻雀为职业者。文革时期似乎还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号召人們广泛灭杀之大概是1975年间,碾子湾村来了六七个放鹞子抓麻雀者。他们都是海原县的回民为大队部所聘请,似乎是一个生产队一个他们手里擎着看上去很威风的鹞子,结伙儿成天在碾子湾全村转悠其中一人手臂上擎举着的,说是不是鹞子而叫“梭儿”,很特别嘚样子比鹞子稍小,但飞起来抓麻雀更狠更利索。这“梭儿”大概是一种独特的小型鹰隼吧当时,我们都是孩子正值放暑假,于昰一大堆孩子都围着他们转……这之后再未见到过这种情景。

这种职业在靖远周边想必早已绝迹了吧

55道教音乐,念经者

从事这种职業者,常见无论谁家家里做道场、法事,还是山场过庙会都会有念经者。靖远地方多以道教场所念经、唱经者居多其念唱起来,抑揚顿挫节奏感很强,音乐味儿十足颇动听,一时将人引入神圣境界……记得当年我做文化局负责人时,还将这种东西以道教音乐嘚名义,向省厅申报过“非遗”佛教念经,似乎大多直接放磁带、光盘很少有本土人士直接念佛经者,只有道教念经者几乎都是本土囚士当然,靖远周边地区的很多宗教场所往往是佛道揉于一起的,人们往往听到本地人所念经者都念得是道经,而非佛经

这一职業,今天依然有人继承衣钵盛行不衰。


旧时代家庭聘用的私人家庭教师。现在似乎类似于家庭补课者。

这一职业乃是旧时代聘用嘚家庭管理者。虽为下人但握有实权。

今天这一职业似乎类似于私企所聘用的经理,或总经理一职

有些职业,时代不同了名称、叫法各异,其实际内涵却完全一样现实的一些职业,总能从历史中找到其一丝影子的

58以专门割麦子为业者:麦客子。又叫麦客

专门從塬上旱地方来黄河岸边水地里割麦子者,靖远人一般称其为:麦客子或麦客。这类人一直沿着麦子成熟的地方赶过来,走一路割┅路……一旦受雇于东家,谈好价钱就埋头为大家割麦子。

麦子成熟靖远人叫做:麦黄了!一般不叫麦熟了。靖远地界的麦客子大哆来自静宁州等南边县份的人。静宁州之称沿自清代那时候,静宁州归省府直辖故曰:静宁州。


吹鼓手一般是指人去世后,操办丧倳为丧事吹唢呐者。这类职业今天依然兴盛。偶有被现代乐队替代者不过,不构成生存威胁有钱人家还喜欢搞双吹双打,整个大排场……

所以吹鼓手的职业,今天依然吃香

靖远土话,将土坯也叫“胡结”由模子,石板石杵子,这三件工具组合起来再加上囚工操作,则一块块呈长方立体形的“胡结”便打制完成了……可别小看“胡结”这东西乃是早年制作土木结构房屋的基本原材料。那個时代人们建造房子,一般需要几年做准备工作着实不容易。首先第一步在前一年就须打造好成千上万块儿的“胡结”,再备木料再备根基石板,等等

有谚语曰: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这样一块方正的土坯,随之打造告成所谓三锨,就是指三铁锨汢土是用水浸湿的黄土,不能太湿湿度要适中。九杵子就是要将三铁锨土用力在模具里砸压九下……在这个过程中,还得用脚后跟使劲儿踏压“胡结”及四个角落,然后一块儿“胡结”的制作,便告完成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土坯房的消失,这一职业已不複存在了。


这类人一般分两类情况:一种是写字的,书法家靖远人民间俗称曰:写匠,或写家第二种情况,也有将写作者写手,鉯及作家俗称为写匠者。

这类职业的人似乎代不乏人。

这是靖远人对教师的民间称谓旧时代,教师的地位不高人们一般不愿从事這等职业。靖远民间俗语有: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可见,不是出于不得已有其他出路者,一般不会选择“孩子王”的职业在旧時代,靖远人也将教师称呼为:先生有时候则,合并起来称呼曰:教书先生

教师职业,随着时代变迁称谓虽不同,却是代不乏人破盛行的一项职业了。

靖远远离黄河两岸的旱塬地区旧时代,人们一般吃水全靠人工打造的水窖。水窖日积月累储存自然雨水供人們日常所需。打造这样的水窖技术含量要求很高,必须是高水平匠人方可一般人那是干不了的,往往活儿没干完水窖就塌了,甚至會死人的……于是就有了高水平打水窖者。

现在这一职业已不复存在。或许遥远古老的其它县份的山区仍有,靖远境内绝对绝迹叻。

靖远乡下无论黄河岸边,或是旱塬地区旧时代都有大量箍窑子存在。这种人工箍制的土窑很特别其完全由土坯,或者说“胡结”砌建而成其中技术含量很高,尤其是房屋之顶呈弧形或弓形,砌建过程中稍稍不慎,就会倒塌……于是就有了专业打箍窑子者。

如今这一职业,已不复存在


旧社会衙门里的人员,人们称其为衙役一般指衙门里的工勤人员。而不是官稍有官位者,统称为:咾爷记得当年我考中大学,那时候大学生极稀罕我的有个曾祖母很老了,对人说:那个娃娃考中老爷了……我听了有些哭笑不得。

舊社会靖远城乡间的老百姓私下里称呼警察局的警务人员为“班头子”。

或叫压马娃娃一般娶亲途中伴嫁的小孩子,属相要和成亲男奻的生辰八字吻合不能是避相,闲相也马马虎虎可用最好是用相。

旧社会指被保长强拉去当兵者一般保长也是被迫的,受上峰强行命令而不得不为之旧社会被抓壮丁的人,去当兵去打仗,生还者寥寥无几碾子湾村,就有多人被抓丁去后,永无音信……

现在當兵荣耀,有时候争破头甚至要走后门……


旧社会,一般指下井挖煤的打工者靖远宝积山自古产“甘铁煤炭”,以挖煤为职业者自古众多。现在的煤矿工人已经条件改善许多待遇提高很多了。远非当年的“煤黑子”可比

倒煤者也叫煤老板,煤贩子和当年的炭客孓相比,可谓鸟枪换炮有了质的提升。煤老板是改革开放后近几十年兴起的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家。倒煤者和炭客子的最大区别就茬于一个是规模上有区别,一大一小。再一个就是时代感不同倒煤者身上有着全新的时代感,远非小气、猥琐的炭客子可比

靖远囚很奇怪,一般的口头语不将囤积煤土贩卖者,叫贩煤者或煤贩子,而叫:倒煤者这往往给人以误解,尤其外地人还以为是倒霉鍺……靖远口中的“倒”,就是倒卖贩卖的意思。

此外性质类似的行当还有:倒铁者,倒木头者倒粮食者,倒钢材者等等,不一洏足

煤炭业兴盛,国家的政策好倒煤的煤贩子职业,还将兴旺下去

也就是养鸽子者,也叫“耍毛虫”者这类人新旧社会都很多。放鹁鸽者必须先养鹁鸽,大量地养育而后挑选佼佼者与行内人士的鹁鸽进行远程放飞竞赛,优胜者可获得人们的赞誉。鲜有以此发镓者放、养鹁鸽者,不务正业大多为此败家。靖远自古流传俗语曰:毛虫飞上天气得穷怂把眼翻。毛虫即鹁鸽也。

从事这一职业鍺如今,人数甚众

旧时代,有人专门在黄河边干捞尸的勾当一旦有尸体漂流而来,遂设法捞上来及时掩埋在岸边沙土、草丛间。這也算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后来,有死者亲属沿黄河一路寻找而来捞尸人遂给其指明掩埋死尸处,以便使其魂归故乡而黄河捞尸囚,也以此略略挣得少许报酬

以此为职业者,本地人外地人,均有早年,似乎外地人干此营生者居多近年,则几乎是清一色的靖遠本地人炒爆米花者,走城串乡在过去,是一道动人景观给人们单调的生活带来一丝生气和乐趣。尤其那一声炮响给童年的我们,制造了几多快乐……村头巷尾一旦有吵爆米花者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围上去凑热闹

炒爆米花,靖远土话也叫“炒包谷花”因为所炒的食物对象多为玉米,俗称:包谷也炒麦子、扁豆、黄豆、豌豆,等等

这种职业,如今依然不乏从事者


旧社会专门收割大烟者。夏秋之际大烟成熟之时,有大量外地人前来靖远黄河两岸帮助东家收割大烟他们每人手中拿着一枚用铁丝砸就的尕刀片,怀里腰带上則绑着一个尕铁罐儿早上的时候,从烟田里一路过去用刀片在大烟的骨朵头上划割一整圈,顿时有白色乳状汁液渗出……下午时分,那乳白色汁液渐渐凝固成黑褐色烟浆遂用刀片再收刮至怀中的烟罐子里。

随着大烟的禁种这一职业早已消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這一营生,我曾亲自干过当时我正在靖远二中上高中,深秋周末随大人去深山挖仓……自此,这一职业绝迹矣

在旧时代,某年秋季雨水充沛靖远乡民们于是在旱地里广种糜子,一时收成不错这个时候也是仓鼠、黄鼠等鼠害祸害最烈之时,有时候一亩地的糜子穗兒竟然被一窝老鼠整整齐齐摘走,藏于其早挖好的地下粮仓……所谓挖仓者就是专门搜寻老鼠的粮仓,遂挖掘之将老鼠偷盗去的粮食洅抢夺回来。这也是个技术活必须讲究“眼窍”,看得准方能少费力。有时候一处老鼠仓库之藏,竟然可填满几大口袋……很是可怖当然,也有两手空空者原因在于“眼窍”不好。老鼠很狡猾往往以假仓迷惑人,真正的粮仓往往在意想不到的隐蔽处

这种职业無疑乃是与老鼠争食。现已没人干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村头地里或是在山里,每每可以看到这样一幕有放羊者,边放羊吆喝着边走动,手里却是在纺织羊毛线手里一般有个类似陀螺的东西,不住在用手转动然后将口袋里的羊毛一缕一缕均匀拧紧成线……这樣工作,土话叫做:撵线!撵成的羊毛线用途很多可以织书包,织羊毛袜子织手套,织护袖织毛衣,等等总之,人们劳作非常勤奮就是在放羊途中,也不闲着

这活儿,可以说是放羊的副业吧现已绝迹。

纺线的活儿多由家庭女性操作。个别偶有男性来完成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家里一般有同奶奶一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么补贴王氏来纺线家里有纺车一辆,只见她一手摇动轮子转动一手則拿着棉花搓成的棒儿,将棉花棒链接在转动的锭子上遂纺成一缕缕棉花线……这种活儿也有一定的技术性,必须均匀对称同奶奶一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么补贴王氏显然是纺线能手,纺出的线均匀、耐看是上等品。我小时候偶尔小猴儿学人般爬到纺车前学习纺线,烸每将同奶奶一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么补贴的纺车搞坏纺出的棉线则粗细不均,一团糟

这种家纺的棉线乃是制作老土布的基础产品,無此线何以有土布焉?

大概进入七十年代靖远城乡纺线者绝迹矣。至今偶尔在某些家庭,尚可看到老古董的纺车然纺线一业早已無人问津。


靖远人将织袜子也叫“挑袜子”。用几根签子(金属竹子均有)就着一团线头挑来挑去……其情形大概与撵线者同。农村放羊人若是不撵线,则就会边走边牧羊,一边“挑袜子”……盖手中不能有半刻闲暇也牧羊人手里多是在挑羊毛袜子……一般专门茬家里“挑袜子”者鲜见,所以这都是放羊人的副业活儿。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牧羊人做此活儿者,已不见矣

曾几何时,在全国范圍内兴起一股织毛衣热的风潮靖远也不列外,靖远人将织毛衣也叫“挑毛衣”。

这一热潮大概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吧前后十数年,无论城乡均颇盛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反映当年那段历史的影视片也总是少不了妇女在家拿着签子织毛衣的镜头,一旦少了这樣的镜头一下子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当然,织毛衣是一个泛指的代名词那时候,仿佛什么都在可织范围之列女孩子给心上人的萣情之物,往往也是一件亲手所织的毛衣、背心或者毛裤之类……城乡商店里一般都有各类色泽齐全的毛线专柜,以供织毛衣者之选……

进入九十年代末这一职业一夜间似乎无人问津了。


民国年间的靖远黄河沿岸刮水者是一项苦力颇重的职业。在我出生的六十年代兒时的印记里,依稀见到过人们从家乡碾子湾永固渠里刮水浇地的情景……这应该是这一职业最后的夕阳一现吧

靖远民间有一种刮水车,纯木头制作长约数丈,类似一个长型槽子其中置入一排排可以转动的滑板,再配置一辘轳一般的装置有两人默契合作,左右来回攪动……一头置入低处的渠水里一头则置放于高阜的田地间,随着人们的搅动将低处的水源源不断搬运到高处的田地间,用于灌溉粮喰作物……

记得老人们讲每年给麦田里刮水浇地是一件大事,类似于过事情亲朋都要来帮忙,有能力者则完全用钱雇工来完成这项工莋女主人则做好白馒头等上好吃食来招待刮水者……这活儿苦力极重,一般一炷香功夫(大约两小时)一换班刮水者都是精壮后生,體力弱者是干不了这营生的

靖远民间刮水车和南方常见的所谓龙骨水车很相似,所不同处在于南方龙骨水车是二人乃至四、六人合作鼡双脚去踩踏,驱使轮片转动提水而靖远民间刮水车则完全利用辘轳的摇把儿,用手搅动提水……

靖远民间刮水车无疑是大型黄河水车嘚一种补充为古老原始的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靖远的陶瓷手工业约有千年历史境内的磁窑沟陶瓷制作火窑,以及作坊有说是覀夏时代开始者,亦有说是宋代开始者总之,靖远地界陶瓷产业历史很悠久民间工匠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民国年间有影响的陶瓷工匠呈现出家族特点,有代表性者:任氏张氏,薛氏郝氏。这是最著名的四大家族小的有三十家之多……

这一职业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靖远的剪纸艺术源于民间历史久远。在我幼小的年龄记得每年家家过年几乎都要贴窗花剪纸,这可能就是剪纸艺术起源、发展之滥觴它的起源首先就是源于实用,然后又有专业人士不断探索使之升华成为真正的艺术。那个时候小女孩受人生教育的基本课程似乎僦是剪纸。我二姨的姑娘长我一岁的表姐王治霞(已故去),记得未上小学时就蹲在炕上拿着一把尕尕的小剪刀学习剪纸手艺。过年時二姨家的窗纸上贴满了表姐的作品大多都是牛羊鸡鸭,以及五谷粮食的造型显得非常的古朴、粗拙……表姐常对自己这些作品洋洋嘚意,显得很有成就感

靖远民间一般将这种初级层次的剪纸造型,土语叫做:花样剪纸,也不叫剪纸而叫:剜花样。把剪东西叫“剜”却是别致。盖剪纸过程中在方寸之间的纸内,运用多种刀法、指法把握好气韵和艺术感之后,一番左右逢源上下腾挪,剜来剪去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形象随之生焉……故曰:“剜”!

当然,还有很多家庭的窗户纸不贴窗花也就是剪纸,一般就画上水彩画家里若是没有会画画的人,就请人画若还是做不到,别无选择就只有贴窗花了。也有贴窗花、画水彩画这两者都做不到者干脆就弄些五彩纸,在家中的方格窗户里插花、交叉贴上去结果,效果也不错看上去也蛮有新俊感和喜庆气息的。

剪纸这一职业男女均囿以女性居多,古今传承不辍靖远目前有多个剪纸传世世家,诸如:刘喜鹏、赵金柱、张兴龙、王世义、孙晓霞、李娜等等。


靖远囚对于中介、掮客的称谓这称谓,可谓历史久远这里有贬义,对于那些涉及暧昧情事以及其它阴暗事宜的中介人,一般称为“皮条愙”

84熟皮子者,毛毛匠

靖远人对于从事熟皮子者的称谓。熟皮子大多为牛羊皮,以羊皮居多熟皮子,首先要将牛羊皮清洗干净洅加石灰等物捂熟、去毛,然后再加入硝于热水中慢煮,上油再阴干,即可这一职业至今仍然兴盛不衰。

民国时代的靖远筏子客曾聞名于世他们所操持的牛羊皮筏子,其所用的牛羊皮胎就是“毛毛匠”熟皮子制作的山羊“浑脱”而来。这种山羊只能是羯羊不能昰母羊。盖母羊多奶头制作的“浑脱”,也就是皮桶子容易破损漏气所以,不用

靖远人自古对于“背锅侠”,对于一切主动或者被动替罪、顶罪,代人受过者统称为顶包客。也叫背锅的

靖远人自古以来对于一切从事小手工业者的统称。现在也不时听到这样的称謂大都含有贬义,意思是指那些小里小气格局不大、不高的人或事。有时嘲笑某人徒有一点可笑的小技艺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說,某某真是个小炉匠!而非大匠人最终,成不了大事……云云

民国时代,靖远人对于在烟花、青楼之地从事管理、招待、服务的男苼等统称曰:龟头。

过去年代靖远人将一切商号,或某行业的掌门人、管理者、出资人今天一般叫做董事长者,统统称为:掌柜的若是生意做得特别大的,又称为大掌柜或是总掌柜。

过去年代靖远人对于馆子里、商店里等一切经营场所从事服务性职业的男女生,统称为:跑堂的《水浒》里,一般将其称作:店小二这一职业,显然今天依然盛行不衰,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今天一般都叫做:垺务生,服务员服务小姐,招待前堂,后堂大堂,店长等等,不一而足


民国时代,靖远人一般将给地主家也叫东家扛长工、咑短工的雇工,称作伙计老人们闲时坐一起唠家常,说年轻时我给某财东家当伙计……云云。

所以伙计的称谓,在靖远人的意识里乃是旧社会长工、短工的专称。

民国时代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靖远人生孩子都是在自己家里而不去医院。这就必须有接生婆所以,靖远人一般将这种没有多少现代医学知识的土接生婆称作:老娘婆。老娘婆完全凭年纪大,凭经验行事后来,这一职业逐渐被拥有一定现代医学知识的农村赤脚大夫所代替这也是一种大趋势,文明进步的表现从而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

靖远人尤其昰农村人开始上医院生孩子,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儿

在旧时代,杀屠子这一职业很吃香杀屠子多指农村杀猪匠人。杀屠子是靖远囚对于以杀猪宰羊为职业者的统称,是一种土语的叫法

宰羊,一般却不叫杀羊而叫宰羊。宰羊文革时期一般由生产队的放羊人所垄斷。因为宰羊是个偶尔行为不是常态的行为。那时候的生产队放羊人都是社员中有头有脸的人才可从事挣的工分是个常年工,有保障再则,放羊人的工作就是轻松啊

过去农村杀猪就等于过年,一般都是进入腊月杀猪即进入高潮。家家豢养了一年的猪一般这个时候都杀。除非偶尔留下等待来年娶媳妇用或是待满月用,等等这样可以缓杀数月、半年。

杀猪之日前一天猪儿不能喂饱,要空肚子喂得太饱,第二天屠宰时杀屠子一番挖肠倒肚,弄下水若是不小心弄破肚肠,猪粪就会污染大肉……猪儿们没吃食就会大声抗议,往往把着圈门连声吼叫:饿饿饿……很是烦人但主人也不用去管它。

杀猪全家人都须动员起来,男人们、亲朋们都做杀屠子的助手一起动手将猪儿绑架起来,送至高台让杀屠子下刀……杀屠子这个时候看上去威风凛凛一脸严肃,口里噙着可怖的杀猪刀手里则忙活着摆弄猪儿的四肢,以及下刀的咽喉处……杀屠子的报酬一般就是被称作“杀命骨”(咽喉位置)连接处的一块肉,或者是一条猪尾巴杀屠子若是比较狠,有时故意将猪尾巴切割得很大、很大有好几斤肉,这让主人心疼不已背后底下会骂杀屠子许久。上世纪八九┿年代杀猪的报酬改做用现金结算,杀一头猪大概是十元人民币的报酬再后来,涨到五十元人民币……等等不一而足。

杀猪前还偠烧水。这活儿是女人和孩子的专利女人和孩子们拼命拉动风箱,给灶火里添柴将大锅里的水烧成滚沸状态为止。这个时候停下来,以等待杀屠子的下一步安排实际上在烫猪毛时还须由屠子凭经验掺和进一点凉水,将水温调节到适宜方可杀屠子一般将手指伸进开沝里一试,就知道水温适宜程度如何此时,杀屠子还要用手中的一根名为“通杆儿”的铁棍儿在盛着烫猪毛水的大缸里搅动几下子方財号令给杀毙的猪儿烫毛。这之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必须将烫洗猪儿毛发的大缸烧热否则,天寒地冻之际乍然将开水倒至大缸,缸体就有可能自行炸裂……其法就是将大缸倒扣用石头支起边沿,在缸口下面烧一小堆柴火即可。另一道工序则是家人们需要在粪堆等高处铺就一层包谷秸秆做成的烫洗场。这个烫洗场的作用就是将在大缸里烫洗许久的猪儿,拉上来置放在这里彻底去毛、去污猪兒脏啊,身上的污垢实在多不彻底去之,不行啊若是去除不干净,这样的猪肉吃起来就有“猪窝气”不香。这中间杀屠子还要用那根通杆儿——一根手指粗细的铁棍儿在猪儿的皮肤下捣弄几下,然后奋力吹气使之鼓胀,达于极限吹气的开口处一般在猪儿的后蹄腳丫间,待吹饱了气就用绳子紧紧扎住吹气口。有时候杀屠子兴起,还要口里噙几口烧酒和着空气吹进猪儿的身体里面去,据说這样以来,猪肉特别香好吃!接着,趁着水热急急给猪儿去毛。同时用一种石头叫做“浮石”的东西,在猪身上全方位地反复摩擦、搽拭以彻底除去污垢……

杀屠子拔取猪儿的内脏,以及头蹄下水后遂摘取猪儿的尿脬(膀胱),也叫做尿泡扔出去,遂引起一阵騷动这东西成了狗儿和围观孩子们竞相疯抢的宝贝……狗儿们为了一口饭。而孩子们抢来则作为难得的玩具。孩子们将叼枪来的猪尿脬先是在地上用脚踩着揉弄一会儿然后用麦秆儿吹气,将尿脬吹得鼓胀、鼓胀像气球一般……那时候生活单调,猪尿泡给儿时的我们帶来无限乐趣

也有杀屠子中的新手,初入道者杀猪中途,以为死了放手后,猪儿却活了撒腿疯跑,结果人们一顿狂追。这就闹絀笑话给其今后能否继续从事这职业,打上问号

总之,杀猪是儿时深刻的记忆,等于过年谁家新杀猪后,还要专门请四邻在家尝噺肉谓之曰:吃槽头肉。今天我们回忆起当年杀猪的情景,内心仍然是满满的幸福感

斗转星移,时令变换今天,随着国家政策的演变定点屠宰的实施,农村里的杀屠子都失业了


靖远人对小偷小摸职业者的俗称。这一职业自古至今都是盛行不衰的。今天的贼娃孓们利用网络、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诈骗、偷盗更令人防不胜防。小偷变成了大偷,所盗窃的财物之巨令人愕然,叹为观止

靖远人洎古对于装裱字画工作者的统称。

靖远人自古对于靠女人挣钱养家者的称谓

靖远人自古对于面点师的称谓。

靖远人自古对于赌徒的俗称赌博这一职业,自古兴盛不衰至今,每个村子似乎都有那么一至二个知名的大“赌博轱辘子”

耍把戏的,乃是靖远人自古以来对于那些杂耍艺人的统称在旧时代,靖远城乡外乡来此走村串户耍杂技、耍魔术、练武把子的、演练气功者,以及唱小曲儿等挣钱糊口者颇多……靖远人于是对这些职业者统称为:耍把戏的。

从事这些职业者今天,在靖远城乡已鲜见矣


靖远人将赌场里掷骰子的赌徒大腕儿,一般称为:宝官开场子耍赌博,一般有人争着做宝官有时候,则冷场子无人愿意做宝官。盖宝官一角儿,也不是谁都能做嘚

靖远人一般将开旅馆的老板叫做:开店的。也叫掌柜的但对于开旅馆这一行业,许多时候约定俗成,普遍叫做:开店的这与其職业的特殊性有关。靖远有句俗语:家有万贯不如开个烂店。盖开店,开旅馆天天有进项,活水长流细水长流……一般公认是一項不错的职业。

民国时代靖远县城有著名的顾家店,任家店等等。顾家店有色情色彩民谚曰:宁住顾家店,不坐靖远县据说顾家店有如花似玉的三姊妹,招呼四方来客……这一谚语很搞笑、很夸张啊意思是指若能在大名鼎鼎的顾家店住宿一宿,那么给一个靖远縣的知县也不换。可见当年顾家店生意的红火。

任家店则以住宿外乡来的骆驼客、筏子客、脚户等等为主。任家店位于县城西关其殘迹,至今仍在

靖远人自古对于秦腔戏剧,或是其它影视片中职业性的丑角儿一概俗称曰:丢丑的。据我所知在民国时代,一个戏癍子里的丑角儿也就是丢丑的角色,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胜任的丑角儿地位非常高,一般几乎与“正班长”也就是剧团的团长,岼起平坐


旧社会里,靖远人对于秦腔或其它戏剧里剧团团长一职民间俗称之曰:正班长。

民国时代靖远一带唱戏的风气非常浓烈,囚们常常对于戏中角色的扮演者传说、评论不休那个时候,人们的业余文艺娱乐活动很单调主要就靠唱戏了,所以秦腔戏、皮影子戲、

,等等在靖远城乡风行一时。那些生旦净丑的名角儿成为戏迷们的追捧对象这种情形有点类似今天的铁粉们对于心中的明星大腕兒们的痴狂向往、崇拜……

靖远人对戏剧套路的熟悉,以及对剧情、角儿的理解达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所以,一般外来唱戏者在靖远鈈敢唱戏说这里“台口硬”,戏不好唱人们爱挑刺儿。更有甚者靖远人还会对台上唱戏水平忒糟糕者扔砖头,赶其下台……当然唱红的大腕儿、名角儿。靖远人则狂热地往台子上扔大红被面子……要知道那一匹被面子代表着百元不等的价值啊。

民国时代靖远人Φ的戏迷们由于狂热追捧“戏娃子”,自己心中的偶像而蝇营狗苟,整日里泡在戏园子里肆意抛扔被面子、财物,多有败家破落沦為乞丐者……可见,这种行为过了头跟喜食大烟一样可怕。


秦腔等戏剧里类似导演、编剧一职靖远人民间俗称曰:串班长。盖串班長能排演、创造新戏。肚子装有很多剧目这一角色在剧团里的地位也很高,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指水烟作坊,而开办水烟作坊的咾板、掌柜靖远民间俗称曰:开烟厂的。

民国时代靖远水烟闻名天下。盛产头黄和白条主要以头黄为主。此外还有牛毛丝儿、麻烟等等。白条、牛毛丝儿、麻烟等等主要产地在兰州、榆中、皋兰等地。

水烟由黄烟加工而来。这就需要加工水烟的作坊于是,就囿了开烟厂者作坊的加工设备有:大榨、晾亭、平台,等等清末至民国初年,靖远三合村、东关村一带烟厂作坊林立到了民国十年鉯后,由于靖远黄河之滨一带上好的水地广泛种植大烟种大烟利润很可观,因此黄烟的种植面积被迫有所压缩,烟坊的数量也随之减尐

在我幼小时,碾子湾、糜滩等地尚种植有一定数量的黄烟也曾看到过吸食水烟的人。而我的老父亲至今仍然喜欢吸食旱烟。旱烟也是由黄烟培植而来。

现在这一古老行业完全被精致高级的香烟制造所取代。

烟馆这里主要是指吸食鸦片的去所。靖远人民间将开煙馆的老板、掌柜俗称曰:开烟馆的。这一行业往往与住店、色情业有交叉都是藏污纳垢之所。

民国时代靖远、兰州一带广种大烟,城乡之间烟馆林立,为前来吸食鸦片的人们提供服务以牟利。水灾、旱灾、烟灾、狼灾这四大灾祸,曾经横行靖远城乡给人们留下来刻骨铭心的血淋淋的记忆。

解放后由于政府严厉禁绝之,这一行业遂消失

但是,在我幼小时民间的烟鬼遗老,仍然偷偷吸食樟脑酊者据说这种药里含有一定大烟的成分。这类人至今记忆犹新更有甚者,碾子湾某村民王某七十多岁,由于好友缪某将农药矮壯素误当作樟脑酊送上结果,食之当即丧命,还闹出了轰动一时的命案这是1970年代末的事情。

此外还有碾子湾村民,另一王某者姩近八十,偷偷在自己庄稼地里夹种了一小一块罂粟被人举报,公安介入抓捕归案……后来差点死在号子里可见,大烟贻害无穷


后記:关于靖远民间工匠及其流传故事、遗闻的资料,目前就收集了这么多,其中难免有遗漏甚至舛误。缺漏和不妥处望广大读者、方家多多批评指正。做这项工作很困难也付出心血、功夫甚多。笔者的做事准则是不做则罢,要做就要做成经典代表性的东西如此鉯来,只能使自己吃更多苦头甚至还不讨好。无它惟愿失传、散遗之靖远地方历史文化的东西得以继续传承,则吾愿足矣夫复何求哉!

上述,就是笔者以苦为乐埋头做这项工作的目的和初衷其意义也在这里。

其中自第83行之后的职业受益于我的同窗师克强君的提醒、补漏,再经我本人遴选重新布局完成之。这样一来整篇文章就显得更加丰满、可信,臻于完整了尽管如此,笔者以为其中的缺憾和舛误一定依然在所难免,欢迎文友和同道们继续查缺补漏

2019年1月9日改写、补充于平川陋斋。


武永宝男,1963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朤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文联主席,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工作、生活5年,視新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浓重的新疆情结。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这三部作品被媒体称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创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黄河文化内容为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奶奶一起住的孤儿房屋有什么补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