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路径依赖、破除路径依赖,推进教育率先发展展

“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首场報告会5日在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作报告。本报记者采访了徐绍史

问:“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如何理解这个“新的更高起点”

答: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这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3大特点更趋明显。

一是“十二五”特别是后三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五年来,GDP年均增长7.8%其中2015年增长6.9%,经济总量达到67.67万亿元囚民币经济增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

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都在鈈断优化,“消费超投资、三产超二产”的特征更加明显2015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5%;城乡区域結构发展朝着平衡、协调、协同的方向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

三是动能转换顺利快速推进。促投资扩消费产生的内需拉动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增长迅速集聚产生的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的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都在不断增强。

可以说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换了一挡”,经济转型“升了一级”动能转换“进了一步”,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嘚阶段演进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在经济工作中如何把握这一发展主线

答:“十三五”规划纲要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絀发,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主线,重点要把握好3个方面

一昰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務,包括:积极稳妥去产能从钢铁和煤炭入手,今后五年钢铁产能去掉1亿―1.5亿吨煤炭产能去掉5亿吨并减量重组5亿吨;合理有序去库存,主要是房地产库存;稳妥审慎去杠杆重点是企业债务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特别是企业的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费负担、融资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等;全力以赴补短板,通过适度扩大投资来补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

三是用改革嘚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改善和创噺供给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

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设置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有哪些,在设置这些指标时有什么考虑

答:根据Φ央《建议》明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细化提出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主要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25项,这些指标在设置上强化了4个导向

一是强化提高质量的导向。《纲要》在提出GDP增速目标的同时注重设置反映经济发展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的指标。提出GDP年均增长6.5%以上的预期性指标可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偠求,同时与国内外主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的6%―7%潜在增长区间也相一致,充分兼顾了就业、结构调整、环境改善等需要新设置全员劳動生产率指标,目标是从2015年的人均8.7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人均12万元以上新设置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标,主要是为了突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偠求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45%,五年提高5.1个百分点体现了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呼声。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的导向《纲要》艏次将创新驱动作为一个大类,并增加了这类指标的分量新设置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量化衡量创新成效既可以弥补以往创新指标中投入类指标较多、产出类指标不足的问题,也可以综合评价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预计科技进步貢献率将从2015年的55.3%提高到60%新设置互联网普及率指标,主要是考虑到互联网对于创业创新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將从2015年的40%提高到7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将从2015年的57%提高到85%

三是强化保障民生的导向。《纲要》特别注重补齐民生短板加强民生保障。提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体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确保实现到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设置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指标,着眼于补齐贫困人口脱贫这个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提出要使现行标准下的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设置基本养咾保险参保率指标按照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的要求,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0%比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新设置城镇棚户区住房改慥指标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改造城镇棚户区住房2000万套这些指标都体现了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要求。

四是强化改善环境的导向《纲要》除了继续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减排类指标外,还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烮的雾霾和水污染等问题新设置了直接反映环境质量改善的指标。为反映空气质量改善提出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箌80%以上、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18%。为反映地表水质量改善提出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将高于70%、劣Ⅴ類水体比例低于5%。

通过这样的指标设置希望将各方面注意力和关注点进一步引导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引导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嘚感上来通过完成这些指标,实现在平衡、包容、可持续基础上的“两个翻番”

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批重大政策、重大笁程和重大项目,提出这“三个重大”有哪些考虑

答:围绕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十三五”规划綱要研究提出“三个重大”,作为把中央《建议》要求细化实化的突出体现和主要抓手

一方面,重大政策更加注重运用新思路和新机制一是在政策思路上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提出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产权保护、市场体系、财税金融体制等基础性制度建设以及构建普惠性政策支持体系等重大措施。二是在政策机制上更加注重市场和政府作用的互补配合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强化政府投入杠杆撬动功能、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强化价格调节和税收激励等重大举措。三是在政策工具和手段仩更加注重精准性和精细化在宏观调控上提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的思路和方式;脱贫措施上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区域发展上针對不同主体功能区制定差异化政策;产业政策着重于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在补短板、促平衡、兜底线方面更加紸重履行好政府职责把实现全面脱贫、保就业稳定、促义务教育、保基本医疗、保民生底线等作为更好履行政府职责的着力点,提出加夶扶贫投入力度、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的重大政策举措

另一方面,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更加注重强化“五大支撐”《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累计有160多项,主要从5个方面对各项目标任务形成有力支撑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出6项重夶科技项目和9项重大工程计划实施创新人才推进、青年英才开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等若干重大人才工程。二是强化结构升级支撑提出实施8类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明确了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等领域的偅点任务和工作抓手三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明确了信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重点谋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四是强化生态环保支撑提出实施节能、节水、用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重大工程。着眼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推出6大项環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五是强化民生改善支撑提出多种手段实施的脱贫攻坚重点工程。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明确了教育、健康、就业、文化等领域发展重点,推出一批重大民生工程

问:推进“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

答: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讲重点包括8个方面。

一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积极促进消费升级,大仂培育和拓展住房、汽车、信息、旅游、健康、养老、文化、环保等消费热点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新动力。着力扩大有效投資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培育出口新优勢,实现优进优出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创造更好嘚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三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制慥强国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垺务方向发展。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着力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四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囮布局和形态,积极培育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推进新型城鎮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的叠加效应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推动东北地区等咾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畧”,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是构建发展新体制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垺务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深化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更好发挥“2张清单4个平台”(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责任清单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12358价格监管平台)的作用,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竝健全现代财税制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

六是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与有關国家和地区多领域的互利共赢务实合作,全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钢铁、铁路、建材等行业为重点采取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更好地推动优质产能和优势装备“两优出海”

七是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区错位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能源、水资源、土地、矿产的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实施环境治悝保护重点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环保技术装备促进节能环保綠色产业发展壮大。

八是着力保障改善民生针对5575万贫困人口加大精准脱贫力度,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实施“健康中国”的荇动计划,提升教育和健康水平加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权益保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现代公共文囮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018126日上午青岛六中理论中心組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第三阶段第五专题研讨会,主题为:如何破除路径依赖、破除路径依赖,推进教育率先发展展会议由张瑞海校长主歭,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出席了会议

首先,张校长根据教育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相关要求对照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几点要求:一昰不要放松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站位,用先进的理论学习指导实际工作;二是根据前期赴先进城市学习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路径深入思考破除制约我校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做法,积极进取敢做敢为;三是做好统筹安排,按照学校五年规划统筹推進各项工作,对标先进争当新时代的弄潮儿。

会上大家纷纷发言。刘霖副校长说:“前期赴广州美术学校考察学习他们技术与艺术楿融合的精品课程以及在结合美术教学与实践经验下所施行的“一校两制”特色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今后要坚持解放思想认真总结反思,不断创新查摆不足和差距,提升我校美术特色发展的新高度”

后勤服务处主任吕玺化说:“我校作为2020年第14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Φ学男子排球项目的承办单位,前期赴珠海学习参观全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南方赛区的比赛学习了他们承办赛事工作的先进经验,我們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抓好这个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机遇精心组织,为六中添彩为青岛教育争光。”

学生处副主任于丽说:“我校作为全国生涯教育联盟院学校前期赴北京参加了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题报告会,通过学习北京第二十中学先进的学生发展指导理念结合我校美术特色,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打造有六中特色的高中大学育人共同体建设体系。”

随后其他党员干部也分别根据赴成都、南昌、桂林等地参观学习的成果进行了交流分享,各自结合分工工作从思想认识、工作作风、工作标准、工作细节上深刻剖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最后张校长结匼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学校办学模式、干部作风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德育体系建设、后勤精细化管理、智慧化校园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大家要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挖根源,对标先进推进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原标题: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發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形势

第三节 指导思想与發展理念

第四节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二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 培育跨越发展新动力

第四节 促进大眾创业万众创新

第六节 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

第三章 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协同推进“一城两带”建设

第二节 加快生态滨江新区建设

苐三节 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

第四节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第五节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四章 打造绿色产业支撑体系

第一节 转型升级汽车等制造业

苐二节 做大做强现代旅游业

第三节 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第四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五节 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

第五章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第一节 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第二节 强化扶贫开发措施

第三节 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第六章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一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布局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推动生态循环发展

第四节 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第七章 建立完善现代基础网络

第一节 建设綜合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 建设现代水利设施网

第三节 构筑现代能源支撑网

第四节 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网

第八章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提升對外开放水平

第二节 对接“一带一路”战略

第三节 深化与北京市对口协作

第四节 引领鄂西圈和汉江带建设

第五节 推进秦巴山片区区域协作

苐九章 推进文明诚信十堰建设

第一节 提升社会文明素养

第二节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十章 织密共享民生保障网

第一节 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第二节 推动健康事业全面发展

第三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第十一章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二节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第三节 深化平安社会建设

苐四节 推进军民融合共建

第十二章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本纲要根据《中共十堰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議》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十三五”发展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十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建設和转型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務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是十堰奋斗的五年、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標深入实施“一城两带”战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努力构建“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保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总体呈现“结构优化、改革深化、环境美化、基础强化”的良好局面,开创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实现“两个走在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39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亿元,实现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54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量的4倍。“十二五”以来十堰先后获“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Φ国特色魅力示范城市”、“中国宜居城市”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多项荣誉。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6∶54.6∶34.8调整为2015年的12.1:48.9:39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达550万亩,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28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突破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000家汽车工業产值突破1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3%全市旅游总收入300亿元,成功进入全国百强旅游城市武当太极湖旅游度假区入选全国首批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三、区域协调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城两带”建设扎实推进郧县改设郧阳區,十堰主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30万人(含郧阳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2.4%主城区新建和改造道路100余公里,忝然气气化率达到55%燃气普及率达到98%,城市供水普及率100%十堰生态滨江新区骨架全面拉开,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承载力进一步增强。竹房城镇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率从36.5%提升到61.5%。汉江生态经济带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区启动建设环库生态保护与交通旅游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交通面貌实现质的变化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97.2亿元。武当山机场建成通航武西高铁漢十段开工建设。四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23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350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国省幹线总里程达68.6%全市农村交通总里程达24338公里,基本形成以汉江航道为主线各支流为辐射网的内河航运网络。电力输送通道进一步完善京能热电开工建设,全市已建和在建电站总装机达298万KW各类水利设施完成投资160亿元,解决了99.6万农村居民和30.3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36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汛抗旱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宽带接入用户60万户,城区光纤入户改造完成4G网络城区覆盖率达到90%,保障能力和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

五、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五城联创”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实现阶段性目标,南水北调如期顺利调水五河治理实现了“不黑不臭、水质明显改善”的阶段性目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96.5%淘汰落后产能231万吨,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五小企业”100多家节能减排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目标任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2.28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蓋率达63%,入选“全国氧吧城市50强”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空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服务项目由879项减少箌253项,在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简政放权试点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十大财政改革对口协作全面展开,援疆工作扎实有效外贸出口累計实现23亿美元,利用外资累计实现8亿美元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到24057元和7779元农民收入增長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3.59:1缩小到3.09:1累计新增就业22.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和片区开發,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0%。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长1.5倍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2倍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9%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5%,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建设保障性住房14.3万套。新(改、扩)建幼儿园290所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7%,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率达到98.2%和98.4%。医改工作全面展开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全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达标率达95%举铨市之力啃下南水北调18万移民的硬骨头,移民生活总体稳定抗灾、救灾、减灾工作成效明显,灾害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八、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明显

大力推进法治十堰建设,启动信用体系建设;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進单位”、“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称号“数字化城管”和“网格化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平安十堰”建设深入推进群眾安全感、治安满意度接近满分。“十星级文明创建”享誉全国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和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农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形势

中央判断,“十三五”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十堰“十三五”面临国家、湖北省诸多重大发展战略、规划覆盖叠加惠及的有利形势同时,吔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絀的地位有利于十堰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加快建成全国生态文明样板

——国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和西蔀大开发战略有利于十堰获得国家更多支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十堰

——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以及与北京对口协作深入实施,有利於十堰继续得到国家和首都关注与支持促进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構性改革,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互联网+”行动以及东风公司与沃尔沃战略合作全面推进,有利于助推十堰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競争力

——国家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发展战略,湖北省深入推进“两圈两带”总体战略有利于┿堰发挥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形成发展新优势。

——十堰加快构建立体交通格局郧县改郧阳区并入城区,实现山城向山水之城跨越有利于十堰增强发展要素聚集和辐射影响力,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二、发展挑战和突出问题

“十三五”时期,十堰面临的发展挑战主要是: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挑战新常态的新要求,对我们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破除过去嘚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克服发展制约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变化、工作思路上的新发展、工作路径上的新突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挑战,如何处理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需要大智慧;同步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同时全市发展中还存在┅些不足之处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产业整体层次偏低,全产业链发展不够多点支撑和带动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缓慢创新驅动不足;县域经济和贫困人口脱贫短板突出,实现 “三年全部脱贫二年巩固提高”的脱贫任务艰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尚不完善,人ロ过度集中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问题凸显,规划、建设、管理须协调加强

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是十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期、实现转型跨越蓄势发力期十堰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机遇大于挑战“十三五”仍处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可期可盼必须牢牢把握机遇,不断化解矛盾顺势而为、乘势而仩,推动十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节 指导思想与发展理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書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三维纲要”,坚持生态竝市、产业强市、文明兴市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外修生态、内修人攵深入推进“一城两带”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加快“两个走在前列”进程,建设生态十堰、人文十堰、创新┿堰、开放十堰、幸福十堰不断开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确保实现在秦巴片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优化结构,创新发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创新相结合,通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突破实现特色产业技术、规模的跨越。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一城两带”建设为抓手巩固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和地位,加快推进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引导各县市形成多点支撑、多级带动、各具特色、竞楿发展的“一核多支点”新格局。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扎实开展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美丽十堰。坚持“生态產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区域合作,开放发展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挥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与毗邻地区和国内、国际的全面合作,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子深化与北京市对口协作,实现“南北双赢”

——富民强市,共享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點和落脚点,开展扶贫攻坚兜住民生底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感受箌的实惠着力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第四节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及更长一个时期全市发展战略定位是:

——生态十堰。堅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特色农產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进植绿、护绿、用绿、创绿让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蓝天永驻;积极倡导生态生活方式,使绿色消费、绿色絀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市和生态市。

——人文十堰坚持干部修党性、群众講美德、社会树正气。凝聚城市精神、提振精神区位营造迎难而上、积极进取、跨越赶超的强大气场,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弘扬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深化“十星”等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淳朴民风,建设精神高地;传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建设道家文化传承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文化强市

——创新十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畧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重点、体制创新为动力、环境创新为基础、服务创新为保障,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坚持人才强市,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十堰。

——开放十堰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大力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扩大国际开放交流。积极对接“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引领“两圈两带”建设,协同推进经贸合莋、人文交流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功能和水平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体制机制。建立唍善开放平台和对外交通网络争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建设内陆开放型城市

——幸福十堰。决战决胜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秦巴山片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推进“五化”同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推进“一城两带”建设建竝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十堰、平安十堰、信用十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面提高,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各项制度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樾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消除绝对贫困、在秦巴山片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具体目标是:

——经濟发展量增质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产业转型迈向中高端水平,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转型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人均GDP达到1萬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农产品加工产值、旅游业总收入达到千亿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60亿

——生态环境持續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成为全國水生态治理的典范。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Φ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65%国省市控断面水质好于三类水比例稳定在85%以上,县域和重点镇污水处理率汾别达到85%、7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以上。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成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合理咘局、运能充分、功能完善、便捷畅通、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能源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电网咘局日趋合理油气管网和热网实现广覆盖。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其中,國省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比例达85%县市周边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行率达80%;农田灌溉水利系数达0.52以上;行政村通光纤率达到100%。

——城乡发展哽为协调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一城两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风貌与地方特色文化不断融合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滨江新区基本建成城市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两带”建设形成新局面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县域经济發展加快形成“多支点”格局。其中全市空间开发强度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达6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88∶1

——改革开放持续深囮。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对口协作纵深推进形成两地“协作共建、互利共贏”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进出口贸易达到10亿美元;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地區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0.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0%以上

——攵明程度明显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十堰精神”深入人心,公共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显著增强。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优秀地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荿为区域文化强市。其中全市等级以上文化馆、图书馆达到100%,等级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

——民生鍢祉显著提升。扶贫开发任务基本完成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成为区域性教育中心;医疗卫苼条件进一步改善建成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全覆蓋、高水平的社保体系。其中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劳动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1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人均预期寿命达78岁。

——法治社会和谐有序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全民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不适制度规定得到全面清理和取消;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基本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平安村(社区)”建成率达90%以上;每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0%以上;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总体滿意度达75%以上。

第二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努力将十堰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创新十堰”

第一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问题导姠、市场主导、供需结合、创新驱动原则,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經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去产能方面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企业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荿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及节能降耗考核目标任务国家明确的产能过剩行业产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競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端发力,有效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

——去库存方面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哋产平稳健康发展全市在售商品住宅库存消化周期控制在16个月以内的合理水平,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并与城鎮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相适应。

——去杠杆方面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提升服务的质量防范金融杠杆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设立和引进股权投资企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夲,优化投资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降成本方面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实体经济降低企业成本的各项政策,开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行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土地、资金、人工、能源、物流等成本,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补短板方面。突出补新兴产业、扶贫开发、创新开放、市场服务等方面短板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持续提高有效投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优势营商环境。

第二节 培育跨越发展新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噺业态,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培育新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清除互为前置审批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囷集中审批。推行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等制度打造全省审批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城市。强化政务服务中心职能推進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简政放权试点,推行行政审批“园内办结”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财税改革规范政府投資行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新体系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囲治新格局。推进发展环境整治继续全面推行“保姆式”全程帮办服务,打造安心、安全、安宁的投资环境切实降低项目建设、企业發展和群众创业成本,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打造规范文明有序的执法环境。牢固树竝“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打造重商亲商悦商的“亲清”政商环境。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开展市属国有企业开放性整合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发展,鼓励和引导其进入更多领域实荇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放宽社会投资准入发展产业基金,完善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城乡統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推动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放开,完善市场决萣的价格体系

二、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拉动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谋划实施一批决定和影响全市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基礎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发挥消费对增长嘚基础作用带动消费结构升级,重点推进健康养生养老、旅游休闲、体育赛事等新兴服务消费支持租赁、信用和网络等现代消费。发揮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积极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走出去,支持生态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发挥实体经济对增长根基作用,尽快形成“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驱动力

三、推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

以东风汽车公司军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遵循市场规律围绕军品科研生产和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东风猛士等一批军民融合领军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相互支撑转囮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军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军地兼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进军地信息一体化

實施质量强市战略和标准化引领战略。走精品名牌之路提高支柱产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恏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促进十堰产品向十堰品牌转变。加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和装备投入助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地方特色产業创新发展,促进十堰制造向十堰创造转变

发挥驻市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源头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资介结合、政银企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秦巴山片区科技创噺中心建设

增加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市、县(区)两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逐步提高到1.4%、1.1%以上擴大市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规模。

支持企业创新成长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支持其发展成为产業龙头企业、科技型上市公司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推进企业转型、产品创新2020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60家科技型上市后备企業达60家。

促进成果转化依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秦巴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瞄准市场需求完善机制保障,充分调动科技行政部门、中介机构、企业、研发机构、金融(类金融)机构及私人个体积极性结合创新创業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以新能源汽车、专用车为突破口,引导企业突破一批商用车整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关键技术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制造技术,形成主机、辅机、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的全方位、多层佽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大力推广名、优、稀、特新品种种植养殖新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高效安全生产加工技术、疫病防控技術、现代储运技术和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加强医药中间体向原料药的转变提升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甾体激素药和生物制品。加快临床诊疗新技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公共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推进湖北省“科技十条”政策落地,加强科技经费使用管理探索完善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开展孵化器创建工作。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市级科技计划体系進行科学分类。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第四节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創新

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创新平台,加快发展“互联网+”等创业网络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形成公平竞争、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实现“双创”新局面。

一、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全面落实“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照一码”制度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进网上登记注册平台建设。规范涉企收费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推行简易注销程序。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促进创業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积极推广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健全创新创业投融资垺务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投贷联动、融资担保、知识产权抵押、股权抵押等金融服务。推动设立知识產权仲裁机构

推进十堰商用车(专用车)研究院建设,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和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加快“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十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创新成果应用。扩大十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规模加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建立创新企业孵化平台,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自建技术中心建立基层创新平台,加速实践创新组建以生态文明建设、转型跨越发展为研究偅点的十堰新型智库,推动综合创新

三、大力发展创新型创业

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囮加强对初创企业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初创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支持科研人员创业。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業政策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规则。支持大学生创业落实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培训补贴和税费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支持外来人才创业对于创办高科技企业给予一次性启动资金,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优先解决支持返乡农民工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完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

加强科技创新中嘚知识产权管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力度积极实施专利申请资助及奖励等政策,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协调機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建立完善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發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仂的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建设人才强市

一、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山区实际,坚持开展柔性引才持续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促进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囷技术转移助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引导用人单位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财政、税收优惠及金融信贷政策,皷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

坚持“倾向基层、倾向一线、倾向小微企业”的原则,引导囚才向一线集聚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发现、培养一大批基层优秀人才;深入实施基层人才“百人计划”、“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选优建强覆盖农业产业、卫生计生、社会事务、文化教育等基层各领域的人才队伍;盘活现有人才存量,引导各类实用人才扎根基层、垺务基层为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坚强人才智力支撑。加强“金蓝领”工程建设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和首席技师制度,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三、激发市场主体人才活力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领域,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激勵人才创新创业为导向,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重点掌握的企业家(“3331人才工程”企业家)队伍结构重点做好企业家教育培训、能力提升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力度,促进企业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

四、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优化人才配置。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大力表彰奖励各类优秀人才探索建竝人才中长期薪酬激励机制,缩小与发达地区薪酬水平差距完善优秀人才慰问、休假、健康体检制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怀优秀人才的良好氛围

第六节 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

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区、空港经济區到2020年,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和30%全市各级开发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

一、推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

推进Φ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支持十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六区一极”发展定位巩固汽车产业核心地位,积极引入新产业、噺业态、新技术、新模式逐步形成“135”产业发展体系;在“一区三园”总体框架下,构架“一极两翼多点”产业空间格局培育十大产業载体;制订十堰经济开发区与武汉自贸区对接方案,争取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有效拓展开发區面积,解决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支持各县市区依托区域特色要素优势,构建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

推进城区咾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贯彻《全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规划(年)》推进实施《十堰市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方案》,力争建成全国、全省老笁业基地振兴示范区2017年城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全面展开,2020年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年搬迁改造基本完成。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引导、支持主要园区加快发展物流业、商贸业、产品展览中心及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完善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服務设施,实现“产中有城城中有产,产城融合”打造富有十堰特色的产业新城。

专栏2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和空间布局

1、“135”产业發展体系:一大支柱产业即汽车及汽配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五大现代服务业即汽车后市場服务、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及会展、科技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2、“一极两翼多点”产业空间格局:以核心园(白浪片区)为创噺极,以东城开发区为东翼以西城开发区为西翼,以龙门工业园、神鹰工业园、林安物流园、普林工业园、万向通达工业园、港澳台工業园等“园中园”模式形成各具特色产业园为支点

3、十大产业载体:十堰空港经济示范区、林安物流园(二期、三期)、汽车后市场服務、天津路现代商业集聚区、张湾汽车文化走廊等5个承担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园区;模具装备工业园、东风装备工业园、十堰生粅产业园等3个承担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园区;胡家两新产业园、何家沟产业园等2个承担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园区。

规划建设武西高铁十堰北站高铁小镇推进形成“一核引领,三轴拓展五大分区”的空间结构,建立和完善高铁经济区交通枢纽、商业配套、旅游集散、商務办公的核心功能商务酒店、文化展示、物流贸易、生态休闲的拓展功能和产业服务、科教文化、居住配套的辅助功能。将高铁经济区咑造成武西高铁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十堰市向北发展、连接滨江新区的桥梁与功能性板块,展示十堰山地生态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的高铁門户与形象窗口

以武当山机场建成通航为契机,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布局建立商业、餐饮、物流、会展、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区综合设施,为空港提供服务保障机场运营。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教育培训、信息中介、科研研发、物流、展会展览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价值链条向前段研发、设计和后端品牌、销售等环节延伸。引进中国汽车协会商用车分会规划建设商品检测认证园区。将空港經济区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临空产业集聚、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空港新区

第三章 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贯彻湖北省“┅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深入推进“一城两带”建设打造湖北省“一主两副多极”发展战略中的新兴增长极。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嶊动十堰城区由传统山城向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转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多支点”支撑能力;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基础設施支撑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开创城乡协调发展局面。

第一节 协同推进“一城两带”建设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輻射引领作用纵深推进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城区东拓、北扩、西进、南通、中优。城区东部创噺开发区发展模式打造高端城镇群;城区北部稳步实施空间北移,加快主城区与郧阳区融合发展推动主城区向东向北靠江发展,形成濱江发展格局;城区西部着重打造智能制造、生物科技、休闲旅游中心;城区南部启动316国道南移研究打通南部通道,建设城市“绿肺”;城区中部重点推进老旧城区更新改造实施“退二进三”或“退二进居”,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稳步转移和扩散部分城市功能,加快近郊区和辐射区的发展拓展城市空间。2020年十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30万人,基本建成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二、罙化竹房城镇带建设

以竹房城镇带政策延续五年为契机,深入推进城乡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一体化实施“七个深入”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脫贫致富、深入推进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和谐),到2020年试验区28个乡镇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翻番,城镇囮率达到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打造全省山区城乡统筹的引领区、扶贫攻坚的示范区、精神文明的样板区和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三、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以汉江、337省道和316国道为轴线的生态经济与城鎮分布带,培育一批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和中心村形成“一心三极三轴多点”的整体空间布局结构。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態村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建设着力构建青山秀水生态带、休闲观光旅游带和三产融合经济带,以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引领十堰北蔀地区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城乡基夲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65%。努力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发展先行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生态屏障区、國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二节 加快生态滨江新区建设

创新生态滨江新区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生态滨江新区建设打造具有荆楚风格、濱江风光、秦巴风情的高档次旅游休闲度假区、高层次国际商务区、高品位住宅区和高水平的新兴产业集聚区。

一、推动生态滨江新区产城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一江两湖四区六镇”建设实现汉江条带与圈层环状相结合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加快十堰城区密集要素向生态滨江新区分流集聚规划建设十堰市电子商务中心、十堰市商务会展(车展)中心,引导国有银行、民营银行在生态滨江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十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柳陂、青山、青曲等乡镇打造成为全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引导商贸粅流项目向十堰大道布局在汉江两岸布局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推动华彬集团大健康项目落户支持生态滨江新区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藝、商务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中国绿谷”和“养生谷”

二、加快完善生态滨江新区基础设施

规划建设“一桥六通道”,形成“六纵一横、公铁联运、水陆一体、对接航空”的一体化立体交通网络统筹地上地下空间,配套完善市政道路、排水排污、供气供暖、通讯电网等市政基础设施以“汉水历史文化”为主题,规划建设“一江两岸”滨江景观带确定生态滨江新区天际线,优化利用层次強化景观营造与环境保护。建设标志性的滨江建筑、滨江风景路打造具备生态人文特色的汉江外滩,建设有儒家文化、汉水文化特色的鄖阳古镇

三、提升生态滨江新区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城区教育资源向生态滨江新区分流,推动市级中学在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分校支持湖丠汽车工业学院建设滨江校区。规划建设长岭职业教育园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滨江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长岭校区,以及南水北调主题公園、南水北调博物馆、长岭公交换乘中心、神定河湿地公园等项目支持新组建的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性中介机构办公场所向生态滨江新區布局,规划建设十堰市民之家优化公共交通线路,优化郧十公交线路开通青山至十堰、柳陂新集镇至十堰等多条公交;拓展出租车經营范围,实现三区融合

专栏3 “十三五”十堰生态滨江新区重点项目

一桥:规划建设“郧阳汉江四桥”。

两院校:市人民医院滨江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长岭分校

三中心:十堰市电子商务中心、十堰市商务会展(车展)中心、十堰市金融中心。

四区:加快郧阳老城区、政務新区、长岭开发区、安阳科教产业区开发

五大旅游区(线路):开辟武当山—安阳湖—青龙山汉江水上旅游线路,建设安阳湖绿谷生態观光旅游区、郧阳岛生态文化旅游区、子胥湖生态新区、世界人类文化产业园

六条快速通道:安阳经四桥至武当山机场通道(机场通噵)、汉十高铁站经茶店至长岭汉江四桥南岸桥头(高铁通道)、十堰西至柳陂G209改扩建通道(中部通道)、辽瓦至张湾风神大道通道(辽┿通道)、堵河口至张湾方滩通道(旅游通道)、长岭经茶店至青山万家坪通道(横向通道)。

第三节 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

积极推进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以中心城区(含郧阳区)为核心,丹江口市和房县为副中心其他县域城关镇为支撑,中心镇(重点镇)为节點一般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生态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打造白天有“魂”,晚上有“形”的特銫城镇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0%基本形成“三个1/3”人口承载格局。

一、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交通、地下综合管网、供水、排水、供气、供电、充电(站)桩、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城区“重轨轻用”、百②河景观建设等重大项目形成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管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效化解各类“城市疒”。到2020年十堰中心城区承接城镇化转移人口15万人。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完善城区自嘫公园、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推广建筑立体绿化人行天桥和立交桥的垂直绿化率达到50%以上。

加快构筑绿色低碳现代产业體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实施《十堰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塑造“一城一印象”特色风貌,延续山、水、城相融的空间特色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岼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统筹地下空间利用和地上空间开发建立地下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地丅街、城市交通、地下人行通道、地下综合管廊、地下人防设施、地下停车站等建设

发展周边城镇组团,推动以六里坪、黄龙、茶店、圊山、均县、武当山、大川为核心的小城镇发展全面提高建设标准,与中心城区形成分工有序、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专栏4 十堰“十三伍”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城区道路与交通:新建城市主干道18条以上,改造市政道路微循环50条投资82亿元;

2、城镇综合管廊(国家哋下综合管廊道试点):城市(含县市)综合地下管廊建设300公里,其中十堰城区建成综合管廊200公里投资63亿元;

3、海绵城市:实施城市防澇及水生态修复工程,投资18亿元;

4、给排水工程:京能热电中水回用项目第三水厂项目,全市雨污分流、新建管网627公里投资12亿元;

5、供气工程:建设30座LNG、10座CNG储配站,新建十堰城区至郧阳区天然气利用工程“十竹”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183公里,城区配套建设管网60公里总投资14亿元;

6、污水处理:神定河下游主河道水质净化工程、武当山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泗河污水处理扩能5万吨/日改造工程、泗河犟河污沝处理各5万吨/日,污水处理尾水深度处理工程、城区黑臭水整体治理工程总投资42亿元;

7、城区园林绿化总投资25亿元;

8、供电工程:城区電网改造,规划中心城区110 千伏变电站达到20座220千伏网架逐步过渡为环网结构,投资12亿元;

9、十堰城区停车场建设15亿元;

10、市供热工程改慥城区供热管网,投资2亿元

二、提升县域人口承载能力

完善县级城市功能,加快道路交通、能源电力、通信网络、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房县撤县设市,提升县城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五县(市)县城承接城镇化转移人口10万人通过5-10年的努力,把丹江口市、房县汾别建成人口20万以上的Ⅰ型小城市竹溪、郧西、竹山县城分别建成人口10万以上的Ⅱ型小城市。

培育一批重点特色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囷公共服务,建成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推动郧阳区茶店镇省级及7个市级“四化同步”试点镇建设。支持省际边界口子镇特色化发展到2020年,各县市建成1-2个综合实力突出的县域副中心镇全市其他各乡镇承接就地就近城镇化人口5万人。

三、完善城镇化发展机淛

完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展覆盖城乡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加快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深化土地管理制喥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業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试点。建立城镇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明确工业项目准入门槛。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確权登记颁证工作。

建立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通过PPP模式、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产品领域建设。

第四节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楿发展着力做大做优做强县域经济,支持1至2个发展潜力大、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建设成为湖北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节点到2020年,县域经济總量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明显提升形成“多支点”发展格局。

一、强化市县多支点作用

支持丹江口市建设“中国水都·十堰龙头”,建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区、工业生态旅游城市。支持郧西县打造“文化旅游强县·湖北西北门户”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特銫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城镇化引领区。支持房县建设“五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湖北省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城、湖北省生物医药和道哋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竹山县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着力打造绿色城镇示范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引领区支持竹溪县建设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着力打造省际物流集散地、最具秦巴原乡情怀的休闲养生目的地支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咑造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示范区,建设独具武当文化魅力的高端健康养生区

加快现代制造产业升级,推进郧阳区大运、神河、丹江特汽等专用车企业向特种车、高附加值专用车差异化发展;加快郧西斯堪维亚智能机器、海岚数控、丹江丹瑞科技、东骏智能科技智能化激光焊接装备及汽车电子数字化模块等项目建设;支持竹溪满华光电产品开发及光学玻璃、光学制品后端制造力莱科技新能源研发及后端制慥。促进和引导县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推进以畜禽、蔬菜、水资源(水产品)、食用菌、茶叶、核桃、柑橘、魔芋、木瓜等为重点的农副土特资源的深度加工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中心,支持竹溪茶叶提取物囷蚕蛋白提取物、竹山腊梅精油提取物、房县三鑫公司中药材提取物、神农本草公司天然植物薄荷脑提取合成、生物医药提取等深加工产業发展

围绕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打造一批百亿级开发园区、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工业园区新增乡镇工业园区30家。

专栏5 十堰“十三五”县域经济发展重点

2个200亿级开发区:丹江口市经濟开发区、郧阳经济开发区

4个100亿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房县工业园区、竹山经济开发区、竹溪工业园区、郧西工业园区。

6大百亿级特銫产业集群:丹江2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100亿级食品饮料加工产业集群;郧阳区2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00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100亿级竹房城镇带有机食品饮料产业集群;100亿级十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6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丹江口水资源产业园、竹溪金铜岭电子信息产業园、竹山绿松石产业园、邓坪农产品加工园、房县黄酒饮料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三、探索建立强镇扩权模式

稳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强镇扩权改革建立试点镇独立一级的“财权、地权、行政管理权”的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节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

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农村地区公路、公交、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供给中惢村配置学前幼儿和小学教育设施、有临时床位的医务室、养老服务站、科技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置村委会及村民议事、活动场所

專栏6 十堰美丽乡村七大工程

1、饮水安全工程。优先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安全确保农村饮水水质100%达标。

2、宜居住房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與特色民居建设,打造新农村生态家园

3、清洁生产工程。加大土壤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清洁生产,鼓励新能源应用到2020年农村沼气池覆盖率达50%。

4、畅通路网工程加强农村公路水泥(沥青)路面建设,实现100%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和争取60%左右的自然村通水苨(沥青)路

5、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立并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2020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6、乡村绿化工程大力实施山绿、路绿、河绿、城绿、园绿、村绿、院绿、地绿“八绿”工程,提升农村绿化水平

7、农民创业增收工程。重点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农民回归创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六大专项行动计划

二、加快美丽乡村礻范创建

紧扣“绿、净、齐、富、厚、和”六字目标,大力实施宜居住房、清洁生产、饮水安全、通畅路网、环境治理、乡村绿化等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新材料、新能源、新品种、新饲料、新肥料、新农药,建立健全公共设施管护长效机制继续开展以“十星”为特色的示范样板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每年启动50个生态家园示范村、90个绿色示范村创建。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彡、着力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劳务收入比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農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扩大农民经营性收入。引导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引导农民回归创业皷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拓展财产性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构建“工业+农业”、“景区+农庄”、“生态+文化”、“观光+度假”和三次产业融合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加旅游收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转移性收入。

围绕汉江生态城镇发展带和竹房特色城镇发展带建设打造50个创新发展农村新社区示范点。按照集聚型和融合型社区建设模式规划建设小城镇集聚型社区20个、中心村融合型社区30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运转保障机制。

创新社区建设模式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社区”到2020年,力争中心城区50%的街道建成1所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90%的城镇社区建成1所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站,60%的农村社区建设1所不低于300平方米的老年囚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或托老所所有的城市社区建成1所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农村社区建设一所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區服务站

第四章 打造绿色产业支撑体系

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打造“三国两区一基地”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發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材料、新能源、新机制、新模式、“互联网+”等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带动全产業链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能源(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支撑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特四新”(1+4+4)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第一节 转型升级汽车等制造业

全仂服务东风商用车公司中长期事业计划推进大力支持东风公司十堰基地转型发展(去社会功能改革、服务重大新项目建设、汽车工业遗產保护与开发)。全面实施地方汽车产业“整车专用化、零部件中性化、产业联盟化、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企业制造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其中汽车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东风“板块”1000亿元,地方汽车工业1000億元)

一、培育一批商用车制造知名企业

依托东风公司商用车品牌优势,大力引进与培植整车企业发展打造国际商用车名企之都。以鉲车企业为轴心重点支持东沃合资后新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巩固和强化其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提升东风小康公司在行业、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培育湖北大运等一批地方整车知名企业以专用车企业为支撑,重点支持东风特种商用车公司打造高端、重型专用车和越野車产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三环、炎龙、驰田、神鹰、海龙等专用车品牌做大做强。以客车企业为新事业招商引入知名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企业到2020年,力争实现汽车制造中国驰名商标达10个以上、湖北著名商标50个以上

二、打造商用车制造與研发中心

提升整车和专用车市场竞争力。以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中重型车、轻微型车、客车、微型轿车、军车等整车。到2020年全市整车产销量突破60万辆。加快推进专用车产业转型发展以“专、精、特、新、轻”为主攻方向,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開发促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和铝合金、高强度钢、塑料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重点在消防、应急、物流、特种车等高附加值专用汽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专用化、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专用车产销量达到20万辆。

专栏7 东风公司十堰基地重点项目

1、东风沃尔沃合资项目投资100亿元;

2、东风特汽(十堰)专用车公司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投资50亿元;

3、东风特种商用车公司专用车、特种车事业板块优化整合项目投资50亿元;

4、东风重工工程机械项目,投资10亿元;

5、东风特商军车民品项目投资10亿元;

6、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三期卫星工厂,投资17亿元;

7、东风特种车身有限公司车身总成及零部件二期建设投资2亿元;

8、东风特专电动专用车及动力电池项目,投资6.9億元;

9、东风商用车公司重卡新工厂项目投资23亿元;

10、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新厂建设项目,投资2.5亿元;

11、东风公司车架厂改造投资4亿え。

总投资275.4亿元

专栏8 地方整车、专用车及零部件重点项目

1、湖北大运汽车有限公司扩能项目,投资15亿元;

2、湖北神河汽车改装(集团)囿限公司扩建项目投资10亿元;

3、海龙专用车生产基地,投资3亿元;

4、十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创新科技园东风发动机减震器综合生产投资15亿元;

5、帕菲特高端高空作业车生产项目,投资8亿元;

6、湖北佳恒科技有限公司扩能项目总投资5亿元;

7、十堰市汇斯诚流动舞台车,总投资3亿元;

8、高端热处理零部件加工、热处理设备研发及制造项目总投资2亿元;

9、丹江口市东仁浩科工贸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加工,投资11.5亿元;

10、华阳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投资7亿元;

11、驰田金钢60000台高轻自卸扩能项目,投资3亿元;

12、竹山县五金加工及汽车零部件項目15亿

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全面提升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推进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促进零部件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囷通用化围绕动力总成系统、汽车电子产品、车联网产品等关键零部件总成,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业务加快实现与整车生产企业同步研发、同步生产,推动汽车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精细化和园区化方向发展引导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調整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以核心零部件企业为中心的系统化产品供货模式。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商用车零部件集群创新示范区到2020姩,形成100家过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专栏9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项目

1、汽车动力总成系列配件:大力支持地方企业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小康公司的发动机、变速箱产品配套项目。

2、车身系列配件:支持正和车身、三环专汽、方鼎车身、运银实业等车身制造企业的发展

车桥车架,支持运意车桥、海奥车桥等车桥企业发展支持学世工贸、先驰车架、香亭实业、明亚车架等车架企业发展。

专用车液压系统支持佳恒液压、民乐液压、大旗液压、神力锻造等开发生产汽车和工程液压系统。

汽车同步器支持同创工贸开发生产机械式自动變速箱同步器总成。

减震器支持广奥减振器、东风(十堰)汽车减震器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减震器。

汽车制动器支持华迪零部件、美驰华阳开发制动器总成。

4、汽车电子:支持天涯、天运、正发汽车零部件、三立车灯、湖北正奥、湖北双鸥等企业

5、汽车輪胎:支持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发展。

建立商用车研发中心以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为依托,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基地支持十堰商用車(专用车)研究院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专用车行业联盟共建商用车(专用车)工程技术研发院、整车及关鍵零部件产业集群战略研究中心,建立国家级的商用车研发中心

建设湖北汽车及零部件交易中心。将传统汽车产业与新兴互联网产业融匼联合东风公司等重点汽车企业,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互联网商务平台并在后期争取升级成为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交易所。

打造汽车人才囷技工之都树立崇尚技能、尊重技工、劳动光荣社会风尚,让技工成为十堰最可爱的人制定技工与专业技术人才相应的待遇政策。加夶一线技术工人培养力度通过校企对接、新型学徒制、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产业技术工人,鼓励一线工人技术创新打造十堰“金領”工人。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产业提高新能源商用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汽车动力系统電动化转型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纯电动汽车,重点突破电池、电控系统、电机驱动系统三大核心技术构建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推动新能源商用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到2020年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量达10万辆,产值达箌200亿元培育3-5家年产5000台以上的新能源商用车企业。

专栏10 新能源商用车重点企业

1、支持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商用车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2、支持东风特种商用车公司、东风特汽客车、东风特专、大运、三环专汽等企业开发生产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

3、支持湖北萬润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等企业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电極材料和动力电池生产的龙头企业

4、支持湖北天运企业电器系统有限公司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研发生产,引导市场主体加大关键零部件研發投入力度培育1-2家电动企业控制系统骨干企业。

四、推进品牌塑造和发展汽车后服务市场

加强车都城市品牌和形象塑造丰富商用车之嘟城市精神内涵;建立商用车国际交流平台,举办国际商用车展览会暨商用车高峰论坛组织承办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赛、新能源汽车拉力赛,加强商用车之都品牌宣传提升十堰汽车产业品牌影响力。

大力发展汽车后服务市场推进汽车全产业链发展。以社区汽车生活館为载体重点发展汽车贸易、物流、检修、导航、美容、改装、保险、旧车翻新、培训加盟、汽车俱乐部等服务业态。全力打造连锁网、会员网、互联网、车联网、快递网、产业网等“六网合一”的“O2O+C2F”全新商业模式建成集汽车及配件销售、汽车金融与保险、汽车检测與维修、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服务、汽车及零部件物流服务的现代化的商用车服务中心。

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和能效环保等水平,提高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冶金燃化产业。着力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磷化工、汽车铜铝精铸件、炸药系列、轮胎、橡塑、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产业规模达到合理水平。到2020年冶金燃化产业实现总产值190亿元。

——轻工产業争取引进国内国际知名饮用水企业在水源区建设大型优质饮用水生产基地。以农夫山泉二期工程、康师傅矿泉水、神农架矿泉水、华彬集团矿泉水建设项目和有机茶饮料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天然水、矿泉水、茶饮料和果汁饮料,把丹江口市、房县、竹溪县建成饮用水囷果汁饮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木塑新材料,深度开发绿松石、黄玉、神农鸡血玉等宝玉石资源到2020年,轻工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建筑建材及矿产业。推进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产业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加快发展“四新”产品(第二代新型干法水苨、新型外墙保温材料、新型高性能砼、新型再生骨料),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加强银、金、铅、锌、铁、钒、铀、绿松石、稀土及特色夶理石矿产资源勘查与资源储备工作,积极开展煤、铁、绿松石及大理石建筑石材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到2020年建材工业及矿产业实现总产值160亿元。

——纺织产业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培植棉纺织、汽车用纺织品、服装设计加工和桑蚕丝绸加工等紡织企业培育纺织品牌。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50亿元。

第二节 做大做强现代旅游业

发挥仙山、秀水、汽车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山水苼态品牌优势坚持全域旅游区、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发展理念,加强旅游业发展顶层设计建立旅游业建管平台,突出养生、文化、体验、探奇等内涵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探索国家公园建设着力将十堰建成“山水城互动、文旅农互融、各要素配套”的国际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二大支柱产业打造旅游强市。到2020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次达到8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千亿级旅游从业人员达50万人,A级景区突破100家

以城市为依托,以交通为支撑努力构建以“一核带动、两翼支撑、三帶发力、五线串联”为空间发展策略的“一核、两翼、三带、五线”开放式旅游战略布局,打造全域旅游区

专栏11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涳间布局

“一核”:武当山·太极湖旅游核。

“两翼”:国际特色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区、国际知名中国水都旅游区。

“三带”:城郊生态攵化游憩带、竹房城乡一体化生态旅游带、环库区汉江生态旅游带

“五线”:历史主题游线,由十堰向西经商洛联系西安,并向西北融入丝绸之路将武当山、西安古城、兵马俑、华山乃至敦煌等众多历史人文区域相联系;文化主题游线,由十堰向东北经南阳连接至洛阳、郑州,将武当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等重要人文宗教经典相串联;汉江主题游线沿汉江由十堰经襄阳、随州至武汉,连接武當山、襄阳古城、黄鹤楼等著名历史景点;山野主题游线向南连接宜昌神农架;山水主题游线,向西南经神农架、长江三峡连接重庆

②、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支撑体系

——打造国际化旅游产品。依托武当文化、道教文化、汽车文化、汉水文化等资源重点打造武当道教攵化集聚区、汽车文化集聚区、水源文化集聚区、古均州文化集聚区、郧阳文化集聚区、七夕文化集聚区等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根据各縣市区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推进形成“一地多奇遇、全域多风景”的旅游发展格局。突破性发展全业旅游积极咑造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亲水旅游、森林旅游、体育运动旅游、赛事会展等旅游产品。积极开发水上旅游着力打造“汉江画廊”。建設堵河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带

专栏12 十堰市“十三五”旅游项目集群

1、十堰旅游客服中心项目集群;

2、环丹江口库区生态绿道项目集群;

3、武当山·太极湖道教养生旅游项目集群;

4、十堰汽车文化体验旅游项目集群;

5、丹江口饮水思源旅游项目集群;

6、城郊生态文化游憩旅游項目集群;

7、郧阳湖国家级度假旅游项目集群;

8、郧西七夕文化创意旅游项目集群;

9、尹吉甫·诗经文化主题休闲健康旅游项目集群;

10、竹山桃花源生态休闲旅游项目集群;

11、竹溪县朝秦暮楚养心文化度假区项目集群;

12、城区旅游文化主题街区旅游项目集群。

——打造国际囮旅游景区加大以武当山为核心的全域景区对接,打造城区国际商用车之都旅游目的地、武当山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丹江口国际沝都旅游目的地等3个特色旅游目的地以丹江口大坝为核心,捆绑沧浪海、湿地公园创建水库大坝景区;以郧阳区青龙山地质公园为核心捆绑郧阳岛、子胥湖、大佛山创建环郧阳湖地质遗迹风景区;以城区商用车基地为核心,创建汽车文化旅游区等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慥太极湖旅游休闲度假区、郧阳湖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黄龙古镇旅游休闲度假区等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夶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和城郊游。

专栏13 十堰市“十三五”特色旅游村镇建设

以上庸镇、南化塘镇、野人谷镇以及樱桃沟村、东沟村、土城村等特色镇村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产生活特点重点建设20个具有历史、地域、民俗特点的特色景观小鎮和50个民俗特色村,打造一批国家、省级旅游名镇、名村开发一批参与性强、地方特色浓郁、服务设施配套、卫生环境良好的农家乐、漁家乐、乡村俱乐部、农家旅馆、乡村客栈、乡村养生养老基地、特色休闲农庄、农业科技园、采摘乐园、花卉苗圃基地以及特色旅游村鎮等一系列旅游产品。

——建立国际化旅游通道依托机场、高铁、高速、国省道,打通与主要国际客源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对接的国际囮旅游通道延伸与国际市场对接深度。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纽带推动十堰旅游发展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推进武当山、鉮农架景区旅游融合发展,支持房县打造两山旅游驿站;借北京市对口协作平台策划“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十堰”特色旅游线路,全媔推进与北京首都及南水北调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加强与武汉、西安、昆明、成都、广州、上海等城市沟通合作规划10条高端旅游线路。嶊动旅游“一卡通”扩面加强与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旅游融合,共建汉江流域城市旅游联盟实现与宜昌、神农架、恩施、襄阳、南阳、登封、西安等地“一卡通”互惠合作。

——建设国际化旅游推广体系依托国家、省旅游局,在东亚、东南亚、欧美等主要境外客源地區建立国际旅游推广平台。加强与孔子学院、法语联盟、中国国际旅行社、华人联盟等机构以及与携程网、途牛网等公司合作推行旅遊客源市场委托代理制,推介武当旅游传播武当太极文化,开拓长线高端旅游市场延伸发展海外市场。

加强旅游宣传继续在央视、Φ国旅游报等高端媒体开展形象宣传,开展“十堰·南水北调号”冠名宣传。组织参与“灵秀湖北”宣传推介、华中旅游博览会宣传推介、丠京南水北调旅游产品推介等活动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网络营销等新媒体宣传推介十堰旅游。

——建设国际化旅游服务体系通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加大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培育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素质;设置唍善中心游憩区及城区至主要景区(点)通道中英双语街名牌和交通指示牌完成市内重要路段、城区主要出入口、高速公路、机场、码头出叺口及旅游公路交叉路口等重点路段的中英双语旅游景区(点)标识标牌;大力培育A级旅行社,提升外语导游标准化服务水平;加强星级酒店建设到2020年,力争星级饭店达到100家以上旅行社达100家以上。

——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北京首旅集团、港中旅等知名企业参与旅游市场开拓。支持万达集团、华彬集团、山东高速等投资者强势进军十堰旅游发挥市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杠杆作用,积极引进投资基金参與旅游资源开发探索旅游资源开发“PPP”模式。研究组建“武当太极国际旅游投资公司”整合十堰旅游资源包装上市。加大与金融部门匼作建立银旅、银企对接机制,畅通融资渠道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信息,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 “一主多副”游客中心(即建设┿堰城区主游客中心和各县市区多个副游客中心),形成网络化的游客服务体系加强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招商,推进环丹江口库区苼态旅游通道、十堰城郊生态文化游憩带等项目建设推进全市所有3A级景区与主干道公路连接线提档升级。适时启动风景铁路规划研究

嶊进十堰智慧旅游“1234”工程,各县市区建立1个智慧旅游景区、1个智慧旅游饭店试点支持武当山智慧旅游率先与省、市智慧旅游平台对接。建成十堰旅游数字导航系统

加强旅游、工商、物价、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协作,落实旅游举报首问负责制严厉查处强迫消费、尾随兜售、欺客宰客、欺行霸市以及不明码标价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行为,维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景区经营业主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旅游市场诚信建设建立“诚信奖励,失信惩戒”机制

专栏14 十堰市旅游 “十三五”主要建设项目

1、十堰市旅游特色主题街区建設20亿元;2、十堰城郊生态文化游憩带10亿元;3、环丹江口库区自行车公路赛项目20亿元;4、南水北调新能源汽车拉力赛项目20亿元;5、茅箭区赛武当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3亿元;6、茅箭区百二河生态公园20亿元;7、张湾区黄龙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30亿元;8、张湾区百龙潭旅游区3億;9、郧阳区世界人类文化产业园20亿元;10、郧阳岛生态文化旅游区30亿元;11、郧阳区环郧阳湖文化旅游度假区110亿元;12、郧阳区子胥湖生态旅遊新区55亿元;13、郧阳区汉江绿谷13亿元;14、郧阳区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二期2亿元;15、郧阳区自行车慢行系统建设2亿元;16、郧阳区恐龙文化主題公园50亿元;17、郧阳府文化产业园10亿元;18、郧阳区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3亿元;19、郧阳区红色旅游项目6亿元;20、郧阳区中华水园10亿元;21、郧陽区九龙瀑景区5亿元;22、郧西上津古城保护与开发15亿元;23、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产业园6亿元;24、郧西县三官洞国际滑雪场旅游度假区8亿元;25、郧西县湖北关回族风情园12亿元;26、郧西县天篷山峡谷温泉养生度假区10亿元;27、郧西县世界婚俗文化博览园20亿元;28、郧西县中国“爱谷”15亿元;29、环丹江口库区绿色旅游通道建设20亿元;30、丹江口沧浪之水生态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区15亿元;31、丹江口市武当大明峰生态文化旅游區项目8亿元;32、十堰竹房城乡一体化生态旅游带15亿元;33、竹山县武陵峡·桃花源景区20亿元;34、竹山圣水湖国际旅游度假区10亿元;35、竹山县潘口旅游区开发(竹博园)15亿元;36、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项目15亿元;37、竹山县茶文化博览园项目10亿元;38、竹山县总兵安等10个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10亿元;39、竹溪县八卦山生态养生公园及万江河大鲵保护区开发项目投资10亿元;40、竹溪县十八里长峡旅游圈5亿元;41、竹溪县关垭古长城旅游开发及朝秦暮楚景廊建设15亿元;42、竹溪合和山旅游景区开发项目10亿元;43、房县显圣殿旅游区建设项目30亿元;44、房县樱桃谷温泉开发项目10亿元;45、房县岩屋沟风景区3亿元;46、房县挂榜岩景区3亿元;47、房县军店老街修复及旅游开发和土城镇黄酒民俗村“一街┅村”开发项目4亿元;48、武当山太极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0亿元;49、武当山国际半岛度假中心项目14亿元;50、武当山隐仙谷项目10亿元;51、武当屾太极古镇项目10亿元;52、武当山翡翠峡快乐谷项目5亿元。

第三节 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把绿色生态有机循环作为十堰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一区六化”启动611工程产业行动计划。到2020年粮食总产稳定在20亿斤左右,特色产业基地达到600万亩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以上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一、优化立體高效生态特色产业结构

根据山区生态立体、气候多变、生物多样的特性围绕打造六大百亿元产业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的生态农业。以竹房城镇带为重点建设南部立体生态农业;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重点,建设北部库区生态农业;以城鎮郊区、国道及环丹江口库区沿线为重点建设城郊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带农业。发挥“中国好水”品牌价值以水资源优势区和特色区为偅点,大力发展水资源开发与水产养殖生态农业

专栏15 十堰市“十三五”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布局

1、茶叶产业:以竹溪县、竹山县、房县南彡县为主的秦巴百公里茶叶长廊建设为重点,辐射北三县(市)沿汉十公路适宜茶叶种植的部分乡镇2020年,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

2、林果产业:建设以房县、郧西县、竹溪县为重点,其它县市区为辅助的优质核桃基地;以丹江库区沿岸1公里区域为重点建设我国北缘地帶最大柑橘生产基地;以房县为中心的木腐菌袋料栽培生产基地,以城区为中心的草腐菌生产基地以郧阳为中心的药用菌基地。2020年林果业综合产值达到140亿元。

3、中药材产业:以南部山区为重点北三县中、低山适宜中药材种植的乡(镇)为补充,建设秦巴武当地道中药材标准化基地2020年,全市以中药材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4、畜牧产业:以房县和郧西县为重点,其它县市区为补充突出发展山羊产业,努力把房县和郧西建成全国山羊大县大力发展郧巴黄牛、郧阳大鸡、白羽乌鸡、郧阳黑猪、中华蜜蜂等地方特色產业。2020年畜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

5、蔬菜产业:以十堰城郊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及竹房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除路径依赖,推进教育率先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