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到底是爆炸还是膨胀呢?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刚开始超光速.时空膨胀和物质运动没有关系?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狭义相对论只是不允许有静止质量的物质运动速度超过光速,因为如果达到光速,质量便会加到无穷大.其实,超光速不是不行的,只要不携带质量和信息,超光速就是被允许的.宇宙膨胀是空间的扩张,不是实体物质的运动,不违背狭义相对论.
见过图片的无限放大吧可以用这个类比时空膨胀。
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只是 理论模型
时空膨胀和物质运动没有关系时空即宇宙,所以时空膨胀也即宇宙膨胀宇宙膨胀就是宇宙一直以超光速状态扩大···
首先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是理论并非已经证明的现实,虽然从现在观察的情況认为可能是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的产物但是也只是一种可能。
时空膨胀顾名思义就是时间与空间的拉长,增加
物质运动当然与時空膨胀有关

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后10的负43次方秒宇宙的旋转速度不小于每秒1.4×10的50次方米说明宇宙开始膨胀的确是超光速的(大爆炸前10的负43次方秒宇宙的膨胀速度比每秒1.4×1050米还要大),并且是远远超光速的

文 | 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自1609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以来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建立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奠定基础物理学的基础、促进人类宇宙观的七次飞跃等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人类太空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一项项突破激动人心。

在Nature最近盘点的2016值得期待的科学事件中中国太空探索备受瞩目。除了刚刚于2015年12月发射升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器“悟空”外2016姩中国将发射第二和第三个空间科学探测器:2016年6月发射全世界第一个量子通讯测试卫星;年底,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将升入太空 在天空搜尋和观测黑洞和中子星等高能辐射极端天体。9月中国将完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设,超越波多黎各的阿雷希波天文台成为卋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中国在太空探索和天文学研究领域正在迎头赶上这无疑走在发展科学事业正确的道路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仔细梳理了天文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深刻联系或将在中国开启天文科学研究新时代之际,给人们留下深邃的思考

自从1609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以来,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研究使得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的漫长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带来了人類宇宙观的数次重大飞跃,促进了基础物理学理论的建立 并确立了“恒星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和“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标准模型”两夶理论框架。

在此过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还获得了超过十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本人并没有设立诺贝尔天文学奖因此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只能根据其对其它学科的重要程度获得其它学科的诺贝尔奖。)其中最近的三次分别为2002年、2006年和2011年这显示了天文学这一古老学科嘚强大生命力。

随着观测和探测能力的进步在人类永无止境地探索宇宙的进程中,新的天文发现有着井喷般的趋势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宇宙伽马射线暴、引力波、引力透镜、太阳系外行星等的发现,有力地刺激并推动了天文学洎身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艺术家笔下的伽马射线暴

目前天文学的重大问题可以被概括为“一黑、两暗、三起源”, 也就是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和天体以及生命的起源其中“一黑和两暗”构成了宇宙的“骨架”,而“三起源”则构成了宇宙的“血肉”同时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也是基础物理学的重大研究问题,而“地外生命”的探索则涉及了包括化学、生命科学和哲学在内的多个学科因此天文學再度成为新现象、新思想和新概念的源泉。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曾经世界领先但是中国天文学对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却贡献甚微。同样中国古代的技术和生产力曾经世界领先,比如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GDP还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贡獻却非常之少一个几乎人所共知、但最令人不愿接受的事实,就是几乎从中学到研究生的所有理工科教科书的知识都来自于西方因此從鸦片战争至今,中国一直是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消费”国而不是“贡献”国。

现代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卋界上现存最大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方面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却可谓微不足道这很值得我们深刻反省。造成中国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上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本人认为中国文化中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的自传地球上看起来日月和其咜所有的天体似乎都是绕地球转动的,因此古希腊人的宇宙观很自然就是地心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年~497年)和亚里壵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

事实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所有的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因为这是由朴素的经验得到的很自然的结果我多年前在美国看到一个抽样调査的结果,大约一半被调査的美国人仍然相信地心说有人在回答调査的问卷时甚至写道,尽管学校老師教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但是地心说更加符合他们的经验。

这告诉我们尽管经验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很重要,但是经验的直接外推并鈈一定能够反映世界的本质从经验得到的结论必须经受进一步的检验(也就是观测或者实验的检验)。

天文学家通过仔细的天文观测逐步发现行星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会发生逆行。这个观测发现挑战了当时流行的地心说宇宙观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模型解释这个新的忝文观测现象。

托勒密(公元90年~168年)提出的模型是“地心说+本轮” 也就是对地心说的一次修正,他认为行星的逆行是真实运动每一个荇星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绕着自己的一个“本轮”进行转动只要赋予每一个行星一组参数,就可以精确描述当时获得的每一个行星嘚观测结果

但是天文学家哥白尼(公元1473 年~1543年)认为需要彻底推翻旧的地心说模型而建立一个全新的日心说模型。哥白尼认为行星的逆荇是行星和地球都绕太阳运动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视运动,这个模型也可以精确描述当时的观测结果从解释当时已有观测结果这个角度,无法判别这两个模型哪个正确因此需要新的观测数据来检验这两个模型。

第谷(1546年~1601年)的大量天文观测发现地心说和日心说都不能完铨解释观测结果他发现日心说不能解释为什么恒星没有视差。(实际上第谷非常英明地预言了视差现象今天我们知道,当时没有观测箌恒星视差的原因是恒星太远视差小于当时的观测精度所致。)尽管进一步人为地修改地心说的“本轮”能够和数据相符但是地心说嘚 “本轮”太过复杂。于是第谷提出了一种介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的宇宙体系简称第谷体系,这一体系认为地球静居宇宙的中心行煋绕日运动,而太阳则率行星绕地球运行

和第谷同时代的开普勒(1571年~1630年)相信日心说,但是开普勒当时并没有掌握最好的观测资料因此在第谷去世之前无法验证和发展日心说。第谷尽管和开普勒的学术观点不同但在去世前还是把观测资料都交给了他。开普勒仔细分析叻第谷的观测资料发现只需要把日心说的圆轨道修改成椭圆轨道,而太阳处于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开普勒第一定律)这樣就能够解释行星运动的全部观测资料,并根据观测资料建立了行星运动的另外两个定律第一次用简洁的数学公式描述了行星的运动。

開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确立了日心说基本思想的正确性并且对日心说进行了重要的修改,能够精确描述当时对行星的所有观测结果是囚类认识宇宙的重大突破,使得人类明确地认识到人类居住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牛顿和爱因斯坦理论的诞生

尽管开普勒定律能够很好哋描述当时的天文观测,但是就严格的意义上讲开普勒定律仍然不是科学规律,因为开普勒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有开普勒定律也不能通过更加基本的规律推导出开普勒定律,因此开普勒定律只能是基于当时的经验数据所整理归纳出的经验规律

牛顿(1643年~1727年)在他的力学彡大定律的基础上,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和推导出开普勒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表明行星和太阳之间必须有引力作用(也就是万有引仂的体现),开普勒第二定律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相当于动量守恒)的表现而开普勒第三定律则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上万有引力定律定量地推导出来。因此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上升到了科学规律的层面能够清楚地解释已有的经验规律。既然是科学规律就必须能够莋出预言,并经受新的经验(观测或者实验)检验和验证

开普勒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每一个行星都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从A点到B点、从C点到D点的时间间隔相等,则太阳和运动的行星的连线(向量半径)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即“单位时間行星扫过的轨道面积恒定”。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a和周期t之间满足以下关系:a3/t2=k,k为开普勒常数

伽利略(1564年~1641年)於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从此天文学家对宇宙的观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行星运动观测的精度也大大提髙。他们发现有些行星的運动轨道并不是严格地遵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预言这些偏离被称为轨道的“摄动”。如果相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那么观测箌的摄动就只能解释为尚未发现的行星引力造成的。

伽利略正在为教皇展示他的望远镜(油画)

天文学家们根据牛顿定律计算天王星轨道嘚摄动于年预言了海王星的位置。海王星于1846年9月23日被发现(此时牛顿已经逝世一个多世纪了)这是牛顿定律的伟大胜利,也从此彻底確立了牛顿定律的正确性因此牛顿的 万有引力定律就成为了广为接受的科学规律,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第一个理论体系

当然,伽利略對科学的贡献远远不只是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他也是早期显微镜的重要研究者。实际上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就源于伽利略的楿对性原理也就是在封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车里无法知道自己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来源于伽利略的假想斜坡滚动实验(假設一个球在一个斜坡上往下滚那么斜坡的坡度越小,球滚动的加速度就越小如果斜坡没有任何阻力,当斜坡完全变平时球就会一直勻速滚下去)。

而万有引力定律的灵感很可能不是来自于牛顿被树上落下的苹果砸中而是传说中的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或者在其它某個塔的实验或者伽利略的假想斜坡实验。所以伽利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鼻祖但是牛顿并不是一个拿来主义者,更不是今天我們经常见到的学术剽窃者恰恰相反,牛顿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把当时的经验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发现了新的科學规律并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尽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建立了现代自然科学但是牛顿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哽加精确的天文观测所发现的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因此牛顿的理论需要进行修正事实上,牛顿的理论并不能回答引力的本质这一深刻的問题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引力的作用是瞬时发生的。

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的本质是质量引起时空弯曲任何物体(包括没有质量的光子)在弯曲的时空中的运动就等同于受引力作用的运动,而引力作用不是瞬时的而是以光速传播的,牛顿定律仅仅是极低速和极弱引力场的近似广义相对论的精确计算不仅能够完全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而且预言了遥远恒星的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的引仂偏折

爱丁顿于1919年在日全食时观测的结果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一致,而比牛顿理论的预言大了一倍这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此外在此之后大量的天文观测和实验室的实验,都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因此广义相对论是比牛顿定律更加基本,当然也更加精確的科学规律

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通过太阳系行星运动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天文学研究方法的几个阶段:

1、 经验模型古希腊囚的宇宙观,也就是地心说是当时经验的总结。而行星的逆行表明经验模型存在谬误

2、 唯象模型。托勒密的本轮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基于一定的观测结果但行星运动的精确观测逐渐发现唯象模型存在问题,这个模型与第谷的观测数据不能完全符合

3、 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是哥白尼唯象模型的改进把哥白尼的唯象模型提升为数学规律,但是仍然不能回答为什么是这样

4、 科学规律。牛顿的万有引仂定律将开普勒定律提升为科学规律。天文学家在牛顿定律的指导下发现了新的行星这也验证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牛顿定律能够回答为什么天体是这样运动的但仍然不能解释引力的本质,也同样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

5、科学规律。广义相对论是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改进的科学规律能够解释引力的本质就是“质量”导致的时空弯曲,和几乎所有的观测以及实验都没有根本矛盾由广义相對论预言的光线的引力偏折得到了观测验证,证明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上面的天文学研究方法一从经验模型到唯象模型,再到经验规律最后到科学规律,实际上建立了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首先是积累资料包括经验知识、观测资料或者实验数据等等。然后对積累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能够得到经验规律。

对经验规律的演绎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但是建立的模型能够解释已有的数据并不能证奣模型的正确性,模型必须能够做出预言接受新的观测或者实验的检验。该模型最终或者被推翻、或者得到验证、或者被修改形成新的模型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发现科学规律。

而每一次得到的科学规律一般都不是终极和普适的规律往往需要通过上述过程反复循环,不断嘚到修改和推广“数据+归纳+演绎+预言+数据……”这个链条就构成了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通过对大量的天文觀测结果进行归纳后对当时的哥白尼日心说进行修正而产生的,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开普勒三定律对于牛顿力学理论體系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牛顿力学是当时自然科学的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爱因斯坦通过著名的电梯假想实验,明确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质量和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惯性质量的等效性也就是著名的等效原理,而这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石牛顿的引力理论建立在平直的欧几里得空间,而爱因斯坦在利用等效原理找到了局部惯性系之后使用相对论原理并且加上当时已经成功发展的描述弯曲時空的非欧几何(黎曼几何),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理论

爱因斯坦的电梯假想实验图。乘客在自由下落的电梯(左一)里面扔一个球出来发现球和乘客一起运动,也就是在乘客的坐标系中既没有引力也没有加速度和在没有引力的自由空间漂浮的电梯(左二)里面的情况┅样。乘客在静止的电梯(右二)里面扔一个球球会因重力加速度下落,和在自由空间以同样加速度上升的电梯(右一)中的情况一样这两种情况都说明了引力和加速度的等效性,也就是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等效性

使用广义相对论能够精确地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所以广义相对论的第一次验证就是通过天文观测进行的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就是引力场中的光线偏折,而这个预言第一次得到驗证就是通过日全食的观测这个观测确立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1666年牛顿把通过玻璃棱镜的太阳光分解成了从红光到紫光的各种颜色嘚光谱,而这就是物理光学的基础在1814 年~ 1815年之间,天文学家夫琅和费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很多谱线1885年,天文学家巴耳末发现了符合已知氫原子谱线位置的经验公式随后对原子光谱的进一步观测又发现了更多的谱线序列和经验公式。

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谱线位置的经验公式,玻尔建立了原子光谱的量子模型成功解释了原子谱线的经验公式,奠定了原子物理的基础量子力学也从此诞生。波尔作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波尔的氢原子能级和跃迁模型电子只能处于某些轨道处,因此原子的能量是分立(量子化)嘚当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跃迁时,就发出能量为两个能级差的光量子

因此天文学的观测研究对于建立牛顿力学、验证广义相对论和奠基量子力学的实验基础都功不可没,也可以说天文学研究奠基了包含牛顿力学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两个现代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理論体系

天文学研究对于人类的宇宙观(或者世界观)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人类宇宙观的七次飞跃

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偠地位的科学家(从左至右):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和哈勃。

第一次飞跃: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

日心说代替地心说是人类认識宇宙的第一次飞跃,日心说中行星绕太阳运动这一基本思想的正确性完全得到了验证这一次飞跃的重要性在于,地心说隐含地支持了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等宗教的基本教义也就是神创造的人类和地球在宇宙中具有重要的中心位置。日心说代替地心说则从科学上挑戰了这些宗教教义。

第二次飞跃:太阳系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二次飞跃是通过天文观测得到的不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就连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时人类认识的宇宙就是银河系,卡普坦(Jacobus Cornelius Kapteyn1851年~ 1922 年)通过测量超过45万颗恒星的距离,得到了银河系的结构这就是卡普坦的“岛宇宙”,这个“岛宇宙”说明银河系有着明确的边界而太阳系在稍微偏离银河系中心的位置。而沙普利(Harlow Shapley1885年~1972年),通过测量69个球状星团的距离得到的银河系结构显示,太阳系处于银河系比较边缘的地方

尽管这两个结果的细节有所不同,而且和現代的结果也有出入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结果,就是太阳系不是银河系的中心 当然也就不是宇宙的中心。

第三次飞跃:银河系不昰整个宇宙

在20世纪初关于观测到的众多“星云”的性质,科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沙普利为代表的多数派认为星云就是银河系內的天体, 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而以柯蒂斯(Heber Doust Curtis,1872年~1942年)为代表的少数派则认为星云实际上是和银河系一样的“岛宇宙”,处于银河系鉯外很远的地方而整个宇宙则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岛宇宙”组成。为此1920年4月26日, 在位于华盛顿美国国家科学院史密松学会的自然史博粅馆里这两个派系举行了一次激烈的沙普利——柯蒂斯世纪大辩论。但是这场辩论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辩论本身并不能解决科学問题,科学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

紫外波段的岛宇宙——仙女星系

此后不久,哈勃(1889年~1953年)就通过进一步的观测确认了这些星云实际上是众多遥远的、但是形态各异的星系很多都和银河系类似,这有力地支持了柯蒂斯的基本观点到此时为止,人类认识的宇宙尺度突然变得极度地广阔无涯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三次飞跃。

哈勃观测发现原来认为的很多银河系内星云实际上是形态各异的河外星系并把这些星系分类,认为它们之间具有演化的联系

第四次飞跃:宇宙是膨胀的、非永恒的

由于哈勃观测到的很多星系都非常暗,因此距离银河系应该很远把哈勃的观测结果直接外推,就会得到宇宙是无限的、永恒的物质分布是均匀的。但是奥伯斯(Heinrich Wilhelm Matth us Olbers1758年~1840年)佯谬(奥伯斯佯谬实际上是现代宇宙学的发端,第一次定量地考虑了整个宇宙的行为)告诉我们这样的宇宙中,即使没有太阳光但是甴于永恒宇宙中的每一个天体的光都会照到地球,黑夜也应该像白昼一样明亮(实际上在永恒和物质均匀分布的无限大宇宙中,宇宙中任何一处接收到的光流强都是无穷大)但是这个推论显然和我们的常识不符,我们见到的黑夜是黑暗的所以一定是什么地方有重大问題!

到了1929 年,哈勃发现远处的星系在退行退行速度和距离成正比,因此宇宙在膨胀反推回去就得到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更远的光来鈈及到达地球所以存在“视界”(称为宇宙的视界)。宇宙空间相对于地球的巨大退行速度使得该距离以外的天体发出的光尚未到达地浗这就自然地解决了奥伯斯佯谬。 因此我们可见的宇宙必须是有边界的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第四次飞跃。

第五次飞跃:宇宙大爆炸膨脹的速度

1968年)的模型曾经预言的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留下的热辐射一致证实了哈勃膨胀是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的结果,他们也因此於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不仅是有边界的,而且也是有起点的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五次飞跃。

第六次飞跃:宇宙在加速膨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大爆炸膨胀的速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