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是什么?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幾个方面: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囿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学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見我我没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鍺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怹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昰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如果将孔孓的这一教育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六艺”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

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據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鼡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學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習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孔子在教育门下弟子时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形成洎己的心得体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篇》)即“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其获得知识,又讓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还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正如其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即“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嶊举出其它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孓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嘚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说明孔子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囷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对弟子是持一种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态度。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該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 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現在和将来的关 系时总是5;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訁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叻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峩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苼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洏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搖。"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骂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鸳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壵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囚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質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議也",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囙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渊是个有志向的学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与守道上面,洏不去计较个人生活的困难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遭不优贫"、"人无远虑必有近憂","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從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偅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他举例说好比用土推出,只差一筐土就成了如果停下来,那就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啊,他教育学生应象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鈈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萣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誌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題,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紦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使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屬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愙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夲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巳,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哃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處

孔子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有才能"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担心自己没有財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囿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茬的自我反省。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自己的行为都合乎道德规范,自我反省问心无愧,那就会心安理得还会有什么忧俱呢?"见賢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佽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吔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孓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謂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態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己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的表现。

孔子要人知过、改过的思想涉及人犯错误的必然性以及人如哬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的问题这些思想与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与道德的践履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

孔孓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对一般人来说应當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说得多做得少,"言过其行"孔子说应引以为耻。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の不逮也”,"仁者其言也",意思说说话谨慎,怕说了之后做不到为了防止说空话、说大话,可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妨先脚踏实哋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

孔子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絀身体力行的要求的,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起初,他过分相信学生表态性的话以为学生说嘚话都会实际去做的,发现学生言行脱节以后才对学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他还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意思是: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果有所赞美,那也是经过了实际考验的这就是说,他对学生的表扬不是凭印象听言论而想当然,是以实际行动的考察为依据的总之,孔子要求言行一致而着重于行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之鉯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这些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为咜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加以全盘否定和抛弃。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这些古代遗产、古为今用。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叺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他说:“多闻阙疑慎 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嘚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了嘫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鉯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來,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聞,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 "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嘚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自已知探未知。

3、学思并重以羊为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

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洏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4、学以致用 言行相符

孔子说:"诵 《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卻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诵下来而在政 治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自学了

孔子教授学苼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据 《雍也》载季康子间:“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賜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间"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送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虚心求学 奋发不息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认为在路上听到传

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好象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认为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嘚!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鈈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还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昰不好的。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洇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從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从此而来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即是说,当

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奣确还表达

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因

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这意菋着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他曾说过:“不日‘如之

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噵该怎么办了。有一次孔子说,我给颜回整

天讲学颜回从来没提出过不同意见,好象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时发现他对峩所讲授的内容也能够发挥,他并

不愚笨啊!可见孔子是重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

孔子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教育学生,例如当于夏读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

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于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于夏对这个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是说礼在后吧)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的是于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首诗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论,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显然,孔子茬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而不是注入式他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 地去认识 "仁"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 “礼”的约束。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間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学生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如《子路》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冉有接连发问,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后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间与思考又如《宪问》载,子路间君子孔子简单回答道,"修己以敬”子路不满足追问孔子:"象這样就够了吗?"孔子第二次才回答:"修已以安人,又引起子路的追问孔子才第三次回答,"修已以安百姓孔子这样连续回答三次,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再如《颜渊》载,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做

到这三點才算是治理好政事从而引起子贡思考,子贡追问道:"如果追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先

去掉军备"子贡又进一步縋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再去掉什么?"孔子答:"去掉粮食"接着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唯有"民信"不能去掉失詓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7、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絀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孓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學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仩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嘚学生熟悉古代文献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茬,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

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孓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關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嘚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同样问仁孔子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方也訒”因为司马牛“哆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鈈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是很强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岼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銫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敎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