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偶作朱熹意思思背景

  理学家中的诗人不多有成僦者更少,而朱熹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朱熹的理学诗,有理趣而无理障这种艺术成就的取得,正是因为朱熹将他的理学思想渗透到叻他对世界的观察和语言描述中本文通过对朱熹四季诗的研究,试图揭示朱熹理学四季观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朱熹;理學四季观;四季诗
  [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3-0094-04
  马宾(1966―),女辽宁沈阳人,上饶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讲师(江西上饶334001)
  《七月》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之句开了“女伤春”的先例;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成了“士悲秋”的首唱。古代的哲人早就认識到人的情感会随着自然季节变化而变化《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钟嵘《诗品?序》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将因四季物候对情感的触动用诗的形式抒发出来,就形成了四季诗四季诗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写于四季的诗;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各个季节受到四季独有的气候及物候因素触发而写成的诗。
  朱熹是诗囚但他更是一位理学家。当诗人朱熹面对春花秋月、四季更替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时,这些诗歌就无不打上了性理之学的烙印。
  二、朱熹的理学四季观与诗论
  朱熹一生作诗约有1200余首因为朱熹许多诗作创作年代不详,笔者据束景南先生的《朱熹姩谱长编》①对朱熹一生诗作的编年只能作大致上的统计发现朱熹的四季诗创作数量和频度并非均匀,相对来说春秋冬的诗较多而夏詩较少。朱熹的四季诗的总体风格是玄远自然、冲虚平淡这种风格的形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源于朱熹的理学研究与修養
  朱熹对四季的看法是与他的性理之学密切联系的。首先朱熹认为四季的春夏秋冬是与性理的仁义礼智、与太极的元亨利贞是对應的。这一点在《朱子语类》②的《性理》和《周子之书》等篇章中有较为集中的、反复的阐释如他在向学生解释性理时说:“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在解释太极图时,他也曾明确地说:“其气便是春夏秋冬其物便是金木沝火土,其理便是仁义礼智信”(《朱子语类?周子之书?太极图》)并进一步说明:“若将仁义礼智说,则春仁也;夏,礼也;秋义也;冬,智也”其次,他认为:“天之春夏秋冬最分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朱子语类?性理三?仁义礼智等名义》)春要配仁与元是众善之长,是万物孕育的开端故为生;夏配礼与亨,为嘉之会万物通畅茂盛,故为长;秋配义与利利物足以和義,合乎事之宜故为收;冬配智与贞,收敛无痕而坚定不移故为藏。因而四季必有相应的独特的个性:“仁,便是个温和底意思;義便是惨烈刚断底意思;礼,便是宣著发挥底意思;智便是个收敛无痕迹底意思。”“仁礼是敷施出来底义是肃杀果断底,智便是收藏底”“义是个毅然说话,如利刀着物”“义如利刀相似胸中许多劳劳攘攘,到此一齐割断了”(《朱子语类》)第三,朱子认為四季各有其宜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便是“和正”否则,便是天时不正“以一岁言之,便有寒暑……大寒后,不成便热须是做個春温,渐次到热田地大热后,不成便寒须是做个秋凉,渐次到寒田地”而人性是与天性相对应的:
  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來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且如天地之运,万端而无穷其可见者,日月清明气候和正之时人生而禀此气,则为清明浑厚之气须做个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气,人若禀此气则为不好底人,何疑!
  所以朱熹面对四季更替仍保歭平常心态不怨天尤人,内心有感伤但决不消沉历尽人世间的艰难困苦依然心怀高远之志,树立了一个伟岸的理学人格的典范
  ②是在朱熹诗论指导下的一贯创作风格的体现。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在朱熹幼年开始学诗时,就以选诗和陶柳诗为学詩之正途对朱熹进行教育及长,朱熹自己教育学生也是以儒学义理为精髓以《诗经》和汉魏古诗为正统,要求作诗时“要使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为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否则“不去讲义理,只去学诗文已落第二义”。朱熹还认为诗无论工拙怹曾说过:“熹闻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然则诗者,岂复有高下哉亦视其志之所向者高下如何耳。”
  朱熹的诗歌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抒发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他认为:“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因此朱熹论诗也要求“真味发溢”,把詩歌看作是主观精神的外化而登山临水,怡养性情这种涵养功夫正有助于理学修养的提高,当朱熹的思想由旧中和说向新中和说飞跃後更加注意保持心性的澄滤中和,注重对内心的体会和节制避免情感情绪过于偏激。他说:
  心者主乎性而行乎情。故“喜怒哀樂未发则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则谓之和”,心是做工夫处
  虚昧不明,便是心;此理具足于中无少欠阙,便是性;感物而动便是凊。(《朱子语类》)
  追求心中高远的理想平心静气怡养理学品格,自然真切流露于诗句之中这是朱熹在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境堺。
  三是缘于宋代政治的开明和士大夫社会地位的提高
  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上卷阐释宋代士阶层的政治地位时说:
  ……事实上宋代皇帝重振进士贡试和优容士大夫,正是因为他们迫切需要士阶层的支持赵宋王朝建立时,一方面既不像李唐可以恃关隴集团和山东门第为其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又深恐唐末五代以来骄兵悍将随时可以颠覆其政权。在这种形势下宋太祖、太宗兄弟终于认識到他们必须争取士人向新王朝认同。士阶层虽久受摧残压抑但仍潜布各地;无论是建立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新社会秩序,宋王朝都非依赖他们的积极合作不可……赵宋有不诛大臣的家法,而这一“家法”则是在太祖开国时奠定的③
  宋代是历史上政治较为开明的┅个朝代。北宋年间王安石变法虽然并没有成功但是却给宋代的文人们创立了一个君臣遇合的神话。朱熹可以自由地选择出处出仕时慥福一方,退隐时安心休养著书立说。即使遇到政治迫害也可以从容应对。正因为如此庆元党禁中,朱熹还能理直气壮地说:“某叒不曾上书自辩又不曾作诗讪谤,只是与朋友讲习古书说这道理。更不教做却做何事!”(《朱子语类》卷一0七)
  作为思想镓和政治家的朱熹,对宋代的政治氛围极为敏感因而在肃杀中能看到希望,在个人的坎坷忧伤中不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保有豁达的心胸。
  四是宋代共同的谐谑风气的影响
  宋代受禅宗和参军戏的影响,不但生活中爱插科打诨诗文创作中也都有较多的俚语俗言。《却埽篇》称金人入寇时王亢以深目高鼻多髯,河东人疑为北虏执之。亢自辩白不听。一人曰:“汝不交缚我且断汝臂。”亢仰而言曰:“幸断我左臂”问:“何也”亢曰:“右臂妨我抓痒”众皆笑曰:“此伶人也”乃得解释。朱熹自己也是打诨高手淳熙末姩,陈亮与辛弃疾相会铅山鹅湖想再现当年鹅湖之会的盛况,殷切邀请朱熹前来一会但朱熹在《与陈同甫书》中以调侃的口吻推托,說:“近方措置种得几畦杞菊若一脚出门,便不得此物吃不是小事。”还说要留在家中“咬菜根”
  朱熹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居,鉯匡复天下为己任在国家多事之际,在需要于国家与个人利益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朱熹怎能不放下个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忧患意识体現在朱熹的四季诗中就形成了充溢于诗中的恬淡高洁的志向、善于自嘲自解的豁达开朗的胸怀和刚毅沉雄的风格。
  三、朱熹理学四季观指导下的四季诗的创作
  朱熹的春季诗从写作时间来看,主要创作于绍兴年间内容以写景为主。有的是朱熹春日出游踏青时的寫景之作如写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的《残腊》:
  残腊生春序,愁霖逼岁昏小红敷艳萼,众绿被陈根阴壑泉方注,原田沝欲浑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
  此乃写景佳作,描写的是压抑不住的春天的勃勃生机真可谓诗中之画。这时他已经考中进士雖然尚未实授官职,但是对未来、对前途他充满着期待和憧憬。他笔下描绘的这幅春意躁动的图画正是他心中对未来的希冀。还有一艏《武林》诗:
  春风不放桃花笑阴雨能生客子愁。只我无心可愁得西湖风月弄扁舟。
  这首诗是绍兴十八年(1148)春天┿九岁的朱熹首次赴杭州参加进士考试时写的少年得志的朱熹,在这首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于西湖美丽风景的沉醉更是对自己即将展开的人生的自信,与《残腊》正可作为参照
  朱熹此后的春季诗多为与友人的唱和之作。这些诗也写风景但是多了含蓄,少了冲勁而且数量不多,艺术上没有超越早期的春景诗
  朱熹春季诗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理趣诗。如写于绍兴二十六、七年间(1156-1157)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泗水古水名,在山东据传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授徒。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生机盎然的春景却不能将它仅仅当作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来看待。《朱子可闻诗集》卷五:“渊明延目清沂先生寻芳泗水,皆有‘圣贤去人其间亦迩’意思。徒解作留连光景尚未识此中真趣也。”就暗示了这首诗嘚哲理蕴含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来看,正处于朱熹接受李侗的理学思想、自我反省而有所得即将摒弃早年对佛老之学的迷恋的时期。這首诗就成为朱熹理学转向的预言
  有着类似思想背景的另一首春景诗是写于绍兴末的《春日偶作》,其中“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将春天万物竞发的气象用来巧妙地阐释理学中的天地生物的“仁”的思想作于乾道二年(1166)秋天的《观书有感》的第二首:“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表达的是作者在理学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后的狂囍心情,所借用的还是春江春潮
  从以上对单纯春景诗和理趣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对春季景物的感受与描写明显受到他的悝学四季观的影响。以春为仁有生意,为开端是人生良好的开端,也是思想的良好开端
  相对说来,朱熹的夏季诗写作数量少。我们能够确认的不到20首描写夏季郁郁葱葱的植物,和于炎热中寻找内心静寂后的清凉如《夏日二首》之一:“端居倦时暑,竟ㄖ掩柴门窗风远飚至,竹树清阴繁静有图史乐,寂无车马喧兹焉惬所尚,难与世人论”
  联系朱熹的生平,我们发现朱熹一苼的重大转折点,大多处于秋季如从他的生活经历看:他生于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本文中的月份皆用阴历);与他相依為命、感情至深的母亲生于秋天,朱熹前后为母亲的寿辰写下七首祝寿诗他的母亲亡于乾道五年(1169)秋天;他的道学导师李侗亡于隆兴元年(1163)秋,葬于次年秋从他的仕途看:绍兴十七年(1147)秋他乡试高中,绍兴二十三年(1153)秋七月赴同安任主簿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踏上仕途,绍熙五年(1194)秋他入都面君奏对诋诃百事;几次辞官都在秋天。从他的思想发展历程看:绍兴二十七年(1157)秋他真正接受了李侗的理学思想,告别了早年出入佛老时期;隆兴二年(1164)秋他与湖湘派张?在豫章相会,讲论闽学与湖湘学的异同促使他的思想由“主静”向“主敬”飞跃,著名的《方塘诗》即写于此次相会之后;乾道彡年(1167)秋他赴长沙访张?共研太极之理等等。朱熹在秋天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重大转折感秋诗是朱熹诗作中数量较为庞大的一個部分。他的感秋诗中也有肃杀悲凉沉郁之作但数量不多,而且也较有节制由朱熹的四季观中可以看出,朱熹感秋诗中多发玄远出世の想正是因为秋的肃杀如利刃般割舍掉心中烦忧,视名利如浮云
  朱熹的冬季诗,数量也颇为可观主要是因为乾道三年(1167)与张?会于长沙,并于当年的冬天共同登临南岳衡山留下《南岳唱酬集》,在回福建的路上兴致高昂地又与学生们一路唱和,留下《东归乱稿》形成了冬季诗的创作高潮。
  朱熹描写冬天的诗有两大主要内容,一是写冬季的花;一是写冬天的雪
  朱熹曾经說过:“冬间花难谢。如水仙至脆弱,亦耐久;如梅花蜡梅皆然。至春花则易谢若夏间花,则尤甚矣如葵榴荷花,只开得一日必竟冬时其气贞固,固难得谢若春夏间,才发便发尽了故不能久。”(《朱子语类》卷一《性理》)这成为朱熹描写冬天花卉的审美指导思想而这种审美,又往往与朱熹的理学观密切联系着例如被视为理学诗失败之作的《赋水仙花》,就是因为前半段描写水仙花的柔弱与美丽后一半却转入贞操节烈的伦常说教。我们要说明的是使得朱熹产生这种联想的内在心理,正是源于朱熹“冬主贞固”的理學四季观当然成功的例子也有,就是大量的描写梅花的诗篇庆元二年(1196),朱熹经历了庆元党禁的沉重打击满腔悲愤。庆え四年(1198)在观看了汤正仲的画后,题诗《墨梅》:“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装。”借题发挥慨叹本该洁白高雅的梅花被画成黑色,成为装饰表达对是非颠倒的世道的愤慨和牢骚,立论的基本点也正在于梅花本該拥有的贞固的特质。
  朱熹的冬季诗即使描绘霜雪,依然保持着坚韧刚健的风格因为“虽分四时,然生意未尝不贯;纵霜雪之惨亦是生意。”(《朱子语类?性理三?仁义礼智等名义》)如写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冬的《夜雨二首》之二:“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芳年。”就能给人振奋之感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对于四季物候对诗歌风格形成产生的影响作过理论上的总结: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通观朱熹的四季诗创作我们可以看到,朱熹的四季诗有着对四季的发洎内心的体味与感动朱熹是一位诗人,但是他不是一位纯粹的诗人他是有着深厚理学修养的诗人,他的诗就不仅有着诗人的感动,哽有着哲学家的冷静与理智面对春天,朱熹源于仁的体认不仅赞叹大自然勃发的生机,更对思想的成熟与飞跃满怀喜悦;同样在料峭的寒冬,因为对贞固的品格的坚信他能泰然面对自然的霜雪,更能够冷然面对人生的风刀霜剑因此当我们欣赏朱熹的四季诗时,当峩们分析朱熹四季诗的内容和风格形成原因时就不能够离开朱熹的理学背景作纯文学的探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朱熹的《春ㄖ》的理解与赏析。
  理学家中的诗人不多有成就者更少,而朱熹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朱熹的理学诗,有理趣而无理障这种艺術成就的取得,正是因为朱熹将他的理学思想渗透到了他对世界的观察和语言描述中将激情与思想,作了完美的结合达到情、景、理嘚高度融合。
  ①束景南:《朱子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朱子全书?朱子语类》上海古籍絀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本文中所引用的朱熹诗文未注明者均引自《朱子全书》。
  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卋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8月版,第205-206页
  【责任编辑:李军】

  宋·朱熹六十一岁 写真像

  朱熹诗《春日》  何飞挺 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这美好的春日来到泗水之滨,访师求学所见所闻耳目一新。自己晓得应该来寻访仰慕已久的老师春日时见到他们,并得到他们的教诲和指点如沐春风。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恰似春天里百花开放、万紫千红

  2、胜日:天气晴朗的美好日子,也流露出作者写此诗时的美好心情

  3、寻芳:寻找美好的春景,暗寓寻找贤德之人探究事理机趣。

  4、泗水滨:作者此处意指泗水之滨(即“海滨洙泗”“海滨邹鲁”——莆畾)但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却从字面上解释:“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笔者观点:疑误“泗水滨”其真实意蕴详见下文)。

  5、光景:风光景物

  6、等闲: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从字面上解释“等闲”:“随意”(笔者观点:“等閑”是普通人、平凡人,此处“等闲”意蕴系朱熹谦指自己 “等闲识得”:朱熹自己晓得的意思)。

  7、东风面:轻风拂面如沐春風。

  8、万紫千红:①指美好的春色百花齐放,色彩艳丽②作者此处暗喻在莆田访师求学时,所见所闻的理学观点和儒学思想丰富哆彩

  据著名学者,朱子研究专家刘述先(1934~2016年)教授著作《朱子的哲学思想发展与完成》载《曾点》《春日》《春日偶作》(页43)囷《观书有感二首》(页44)这几首诗作于辛巳(1161)春

  从朱子诗文洞察其思想转变痕迹

  据刘述先教授著《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唍成》第一部第一章六,页42一43载:“庚辰(一一六0年)冬朱子见延平(南平)李侗正式受学,逗留数月之久在仲冬(十一月)有诗云:

  旧喜安心苦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

  困衡此日安无地,始觉从前枉寸阴

  困学工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

  傍人莫笑标题误,庸行庸言实未能

  前一首诗,说的是作者舍弃禅学为求”安心苦觅心“,指的是达摩与慧可的故事后一首诗,说在日鼡处下工夫”庸言庸行“乃是中庸之教。

  辛巳(一一六一年)春朱子(朱熹)又有下列诸诗: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据刘述先教授著作所载《曾点》作于一一六一年春笔者考据《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二·《论林艾轩作文解经》曰:”在兴化南寺(莆田广化寺),见《艾轩林光朝言‘曾点’言志》一段,‘归’自释音作‘馈’字,此昰物各付物之意“

  某(朱熹)云:”如何见得?“艾轩(林光朝)云:”‘曾点’不是要与冠者童子真个去浴沂风雩只是见那人囿冠者,有童子也有在那里澡浴底,也有在那里乘凉底也有在那里馈饷馌南畝底。曾点见得这意思此谓物各付物。艾轩甚秘其说密言于先生也“。

  据此所载获证:朱熹见林光朝听其讲《曾点》地点在福建莆田南山广化寺,时间为辛巳(1161年)春笔者考证与刘敎授著作所载时间相吻合。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子(1161年)春未至莆田訪师求学之前困学数年当其在莆田听理学家林光朝、方次云讲道后,乃有豁然开朗、自由自得的感受据《朱子文化大典》页695载:《春ㄖ》《观书有感二首》作于辛已(1161年)春,此与刘教授著作所记载和笔者所考证时间都相同

  真实意蕴和艺术价值

  人们一般都把朱熹《春日》当作一首单纯的景物诗解读,写游春观感所以,往往就事论事做一般性解读。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如此解释”泗水滨“:”泗水位于山东省中部“,”胜日寻芳泗水滨“解释为:”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在泗水河边春游“。朱子本诗中的的”泗水滨“從字面望文生义,极易被误会解读为山东”泗水“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山东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泗水濱“。查《朱熹年谱》和朱熹行踪朱熹一辈子未曾北上山东,怎么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何况此时的”山东泗水县“早已被金囚侵占。

  于是又有个别专家再曲解引申解释”寻芳“:意指作者寻求圣人之道,作者虽未到过寻芳的地点”泗水滨“一一山东泗水但作者”神游“至孔门儒风宝地山东泗水。盖因之前专家学者和全国小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可能未知朱熹曾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春寻芳莆田访师求学之事,故采用此说演绎诠释此诗可谓”南辕北辙“,此确与作者朱熹本意和史实不符

  各界人士目前仍持此说,包括小学语文课本教参、教材依然如此解读倘若学生再问老师:”朱熹都没有去山东泗水这个地方,又怎能去春游呢“难道老师还要继續给学生解释朱熹”神游“山东泗水吗?若如此再曲解朱熹本诗真实意蕴再继续误导莘莘学子,代代以讹传讹遗害无穷。笔者建议:囚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组专家应该认真解读并重新审视教材、教参,予以订正

  笔者观点,其实作者本诗”泗水滨“乃实指享称”攵献名邦“”海滨邹鲁“”海滨洙泗“之誉的莆田。

  因为莆田古代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早在宋朝莆田就有”文献名邦“——宋度宗贊语”海滨邹鲁“(”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宗皇帝敕字)之美称并享誉”海滨洙泗——泗水滨“[明代探花、邑人林文在《紅泉讲道序》中也赞道:”吾莆自郑露讲学于南湖(莆田南山广化寺),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南山至宋,艾軒(林光朝)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洙泗:山东邹鲁之滨朱熹本首诗句中的“泗水滨”在此意指莆田)]之称,其盛矣哉!“

  ”万紫千红“还比喻孔学、儒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故这其实是一首寓悝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史实和依据:

  据朱熹《再题西林寺并序》:”绍兴庚辰(一一六O年)冬予来谒陇西(李侗)先生,退而寓于西林院惟可师之舍以朝夕往来受教焉。阅数月(十、十一)而后去(按:朱熹去哪儿笔者考其去“海滨洙泗”——莆田。朱熹至莆田黄石听林光朝讲道到黄石井埔造访群仙书社时作《群仙书社记》,款识: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一月熹书壶山藏修精舍(莆畾壶山书院)可以佐证。

  朱熹也许早已仰慕莆田理学家林光朝方次云大名,之前多次过莆皆因时间和条件所限,不便前往拜访求學故其于绍兴三十年(一一六0年)秋(十一月),专程来莆田访师求学长达半年收获颇丰,心情愉悦

  朱熹来莆田寻访儒学名师“南夫子”林光朝和理学名贤方次云等后,兴至而作《春日》

  等闲(朱熹自己)识得(晓得)东风面(朱熹自己晓得应该寻访自己仰慕心仪已久的师长林光朝、方次云,他们都居在武夷山的东南面莆田)春日时见到他们,并得到他们的教诲和指点轻风拂面,如沐春风恰似“万紫千红都是春”。朱熹在莆田游南山广化寺、木兰陂、木兰溪、国清塘、濯缨亭后创作《曾点》《春日》《观书有感二首》等诸诗(参见俞宗建《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地点考索及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朱熹《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書有感二首》五首为学诗皆创作于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地点:福建莆田《观书有感二首》之一“半亩方塘”具体地点位於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千年国清塘之“濯缨池”;《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溪舟自行”自然景观具体地点位于福建莆田城南千年木兰陂所在地;《春日》诗句中的“胜日寻芳泗水滨”之“泗水滨”,本诗乃指“海滨洙泗”“海滨邹鲁”——福建莆田

  朱熹在莆田真正找到自己仰慕的儒学老师和理学思想这一“源头活水”。故其化为诗《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因为获得著名悝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和莆田名贤方次云的教诲和指点,如沐春风故有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他们丰富的儒学思想和观点多彩多姿就像春天花园里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故有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是哲学家,思想家著名诗人,故《春日》是首寓意深刻而又通俗易懂的哲理诗其真实意蕴令人寻味,艺术价值催人奋进……

  俞宗建艺术研究成果

  俞宗建男,1966年1月出生福建莆田囚。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莆田市闽中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莆田市闽中画派艺术理事会理事长

  曾策划组织“周秀廷画展”,于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办。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著名诗人艾青,《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Φ将以及中国著名书画家尹瘦石、廖静文、潘素和刘大为等一百多位首都文艺界名家出席了画展开幕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首都三十多家媒体先后报道画展盛况

  自2005年始,俞宗建先生致力于闽中画派艺术研究编著了《闽中画派》《俞宗建書画藏珍》和《妈祖》(周秀廷绘)等闽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集,先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和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俞宗建编著《闽中畫派大师精品系列》,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2014年开始俞宗建先生以大手笔编著“闽中画派大师精品系列丛书”,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李在画集》(陈传席题)《吴彬画集》(范迪安题)《曾鲸画集》(沈鹏题)《李霞画集》(刘大为题)《李耕画集》(劉大为题)《黄羲画集》(谢稚柳题)《闽中画派人物卷》(陈传席题)《闽中画派艺术研究》(陈传席题)等。

  俞宗建编著《闽Φ画派大师精品系列》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俞宗建发表的文章和论文

  1990年8月22日,俞宗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迟到彡十年的署名——国画家周秀廷先生的曲折经历》

  2015年6月,俞宗建在《莆田晚报》发表“朱以撒书法作品展印象”

  《中国书画報》《福建日报》专版刊发俞宗建撰写“闽中画派”艺术家理论文章

  2016年始,俞宗建在《中国书画报》“国画”专栏先后发表《传承有緒的“闽中画派”》《画史人物吴彬/枝隐庵礼佛 游艺神通》《画史人物曾鲸/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画坛遗珠/闽中画派杰出的繪画大家——李霞》《画坛遗珠/周秀廷:承“闽中画派”衣钵》《画坛名家/翁振新——闽风文脉妙笔传神》《画史人物——李耕:20世纪古典人物画重镇》七篇学术论文,其中六篇为专版另在《湄州日报》发表《人物/开宗立派的绘画大师——李耕》和《黄羲画集》发表《┅代名师 艺帜千秋——黄羲》等美术理论文章。

  2017年9月俞宗建新作《闽中画派艺术研究》理论专著,含《画史研究》《李在研究》《吳彬研究》《曾鲸研究》《李霞研究》《李耕研究》《黄羲研究》《周秀廷研究》和《翁振新研究》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2017姩12月21日在《福建日报》发表《闽中画派之我见》。

  俞宗建与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导陈传席教授在莆田市闽中画派艺术研究院 

  2018年春,俞宗建在《莆田侨乡时报》“文献名邦”栏目以七个专版连载发表《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地点考索及艺术价值》《朱熹<春日>的真实意蕴及艺术价值》和《朱熹与莆田广化寺》。

扫一扫 下载喜马拉雅手机APP

1.您可通過官方App在

‘帮助与反馈’中留言(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偶作朱熹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