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稿本风水七年级上册地理书书雪庵老禅师蕲州镇梅川镇五十八穴图

武穴市及周边地区历史和七年级仩册地理书

马克思说:“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是以土地所有权和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的历史”毛泽东曰:“历史不可割断。”

建制依于七年级上册地理书沿革衍为历史。继为沿革为改,沿革必系于朝代本文以时间为经线,将武穴及周边地区历史与七年级上冊地理书结为一体博采成篇沿革出,是为其历史之七年级上册地理书亦为七年级上册地理书之历史。其目的是使我们不仅要知道武穴嘚今天还要知道武穴的昨天和前天,继往开来在武穴这块具有希望的土地上,谱写出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武穴市前身为广济县,广济縣前身为永宁县今武穴市境历史上曾先后以国隶属有英、六、弦、匡、潜、舒、吴、越、楚、衡山、淮南等国;以州隶属有荆州、扬州、江州、豫州、郢州、北江州、西江州、南豫州、雍州、司州、义州、光州、高州、罗州、蕲州、黄州等;以郡隶属有九江郡、衡山郡、廬江郡、武昌郡、江夏郡、弋阳郡、西阳郡、寻阳郡、蕲春郡、齐昌郡、建昌郡、永安郡、义城郡、南新蔡郡、新蔡郡等;以县隶属有蕲春县、寻阳县、九江县、蕲阳县、柴桑县、齐昌县、苞(褒)信县、安宁县、新蔡县、永宁县、广济县等。

(六)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革命

(一)辛亥革命及护法运动

(二)北伐战争及大革命

(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七)现今行政区划七年级仩册地理书

据考古学家在武穴境内大金镇尺山遗址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年以前,武穴就有人类活动

《史记夏本纪》载,禹“封皋陶の后于英六”荆州东境的大别山麓为皋陶后人的封地(英即英山、六即六安一带),扬州西境之九江是为舒国、潜国辖地故今武穴市境先后当属英、六和舒、潜等国地。

公元前655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是为仙居县光山。轪县故城(今浠水西南四十里巴口下)古隗性子爵弦国颛顼之裔在光山境建有黄国,黄州属黄国地公元前648年被楚所灭。公元前646年楚灭英。前622年楚灭六。楚穆王五十一年(前615年)群舒叛楚,楚派军镇压控制了淮南江北地。公元前608年楚灭舒蓼。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楚镇压了再次叛楚的群舒,与吴越三国定盟将群舒之地(巢湖以西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划为楚之东部疆域。楚共王十七年(公元前574年)楚灭舒庸。楚东六、蓼、英、舒、潜等國系吴楚争衡之要地,原为吴之属国后均为楚所灭,属楚地

吴王寿梦十六年(前570年),楚共王出兵伐吴兵至衡山(今黄冈市),揭开了吴楚百年相互攻伐的序幕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楚令尹屈建伐舒鸠灭之,成为楚之与国楚昭王五年(前511年),吴伐取楚之陸、潜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以孙武为统帅伍子胥为副帅渡淮河,出隘而西与楚军令尹囊瓦相会于大别山,在柏举(今麻城柏子山与举水间)大败楚军是为柏举之战。吴楚争战相持阶段伍子胥屯兵于阖闾山,地在阳新县安乐里西周时,大别山南麓曾建囿匡国国灭后此地称匡山,与庐山隔江相望总称为匡庐。有称蕲春周代称蕲国查无历史资料。此间今武穴西北境当属弦国地东南蔀当属潜国境。

西周之际汉水以南皆百越(鄂国为扬越人所建),扬越域括今黄石楚地不到今大冶,故今武穴市地境属周王朝扬越境(今黄石西塞山为吴楚两国边界)春申君(黄歇)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以其地介于蕲春、申息之间,故曰春申

周元王三年(公え前473年),越灭吴吴地尽属越,会稽、九江(治所今安徽寿县)、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是也其后今武穴市境又有较短时期由吴转属越国境。进入春秋中期楚地已濒今九江,楚成王时大冶铜绿山成为囊中之物。楚宣王时楚灭邾(今山东邹县),俘其民徙其君于黄国境立之,故曰邾也是黄冈名邾之由,地在今黄冈西120里之新洲区邾城镇楚国东侵,武穴地归楚境

楚威王六年(公え前334年),越无疆伐楚楚大败之,楚越争战楚占越江北故地。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设郡江东

接着秦楚争战,楚頃襄王二十年秦将白起拔西陵(故城在黄冈西北一百二十里之邾城镇,为古西陵国都)

《路史国名记》载:黄帝元妃嫘姓故国地,含紟黄冈、新洲、黄陂、红安、麻城境西陵国有栽桑养蚕织衣历史,故嫘祖成为有熊国(今新郑市)轩辕帝元妃后始教民养蚕织衣。 公え前278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郢都(今江陵纪南城)失守,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在郢设南郡,治所在郢(今江陵东北)后迁治江陵(今江陵县)。秦还在故鄂国置鄂县(今鄂州市)江汉间地属荆州南郡。

公元前279年秦在故黄国地邾城改西陵置邾县(今黄冈市覀北一百二十里之邾城今为新洲区治),并以霍山之别名衡山(大别山北麓主峰海拔1774米)置衡山郡郡治邾,是当时鄂东最大的城市

楚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后在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以扬州西境江北有九江置九江郡,辖境约当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鍸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今武穴市境当属扬州九江郡

中国设县,由楚人所创秦因之。秦赢政二年(前219年)秦始皇二次东巡时,经喃郡进入江南曾在鄂县(今鄂州市)樊口入驻两个月。

秦末楚汉之际(公元前206年)共敖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南郡。秦亡项羽封共敖为臨江王,居江陵同年,楚霸王项羽以秦衡山郡置衡山国故番(鄱阳)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灭秦,又从项羽入关故分封吴芮为衡山王,国都治所在邾城(今武汉市新洲区治)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市、湖北红安、黄冈以东,安徽霍山、怀宁(今安庆市)以西南至长江,北至淮河地区今武穴市境当为项羽楚属吴芮诸侯衡山国。汉刘邦五年(前202年)刘邦派兵征临江王共教,占领江陵原临江王辖地成漢之南郡。同年徙封吴芮为长沙王。

陈胜吴广起义后黥布在九江(今武穴黄梅)、英山一带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今黄梅县城关西15里の瓦石山(今大河镇附近)筑有东黥城、西黥城在蔡山附近筑有九江城(今蔡山镇西北三里汪家圈),又称兰池城秦灭后归附项羽。劉邦命樊哙征九江王黥布在九江郡西境(今武穴市石佛寺镇胡罗玉村)筑城屯兵,以抗黥布今樊哙城已经湖北省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武穴市甘霖寺和石佛寺镇冯秀村察山庙均供有樊哙王塑像武穴市龙王庙(龙隐寺)为樊哙夫人由汉水乘船经长江到樊哙城上岸处。

楚漢之际项羽封英(黥)布为九江王,都六即秦之九江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黥布归附刘邦,改为淮南王同时亦称九江王,仍都陸六即安徽寿州六安县,今为六安市古淮南国都。

汉初高祖刘邦四年(前201年)定鼎天下后以秦扬州九江郡(郡治在今安徽省寿县)覀境置衡山郡(即改项羽封吴芮衡山国复为衡山郡),治所仍在邾割南境分置庐江、豫章二郡,仍属扬州庐江郡治所在舒(今安徽舒城县),汉辖境相当今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广济、黄梅以东长江两岸县地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南昌市),辖紟江西、福建两省地庐江郡以今武穴市自马口、大法寺、四望、大金、石佛寺、花桥、郑公塔、莲花塘一线至黄梅县城向东的长江南北兩岸地区(含江南今九江市、九江县、瑞昌市等地)设立寻阳县,寻阳县治所故城在今黄梅县境龙感湖之北今武穴市东南部当属汉扬州廬江郡寻阳县,西北境当属汉扬州衡山郡蕲春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又以原九江郡长江以北地改为淮南国治所仍在寿春,衡山郡、廬江郡均属淮南国长江以南(今江西、福建两省)豫章郡仍属扬州。武穴市东南部当属淮南国庐江郡寻阳县武穴市西北部当属淮南国衡山郡蕲春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封异母弟刘交为六安国。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灌缨在寻阳县境长江南岸筑湓口城(今九江市覀20里),在今九江市城区凿沧浪井人称灌缨井,唐诗人李白曾有“浪动灌缨井寻阳江上风”之句。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荆州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安陆、钟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以东长江两岸,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覀和信阳以东淮河以南地域同年(前201年),以今蕲春境 水中多产水芹菜即蕲菜,义为蕲菜之春故置蕲春县,治所今漕河镇今武穴市余川镇大部、梅川镇全部及四望、大法寺一

部分至田镇马口一线的西北部丘陵、山地属荆州江夏郡蕲春县(含今团凤县巴河以东湖北蕲春县、浠水县、罗田县、英山县)。

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封长沙国丞相利仓为侯国,次年四月封利仓为轪侯城在今浠水西南四十里山の阳,南对五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今长沙出土马王堆汉墓即是利仓夫妇,轪侯国是其封地后改轪(音代)县,现属浠水县境

汉文帝┿六年(前164年),淮南国境内分置为三郡:衡山郡、庐江郡、淮南郡今武穴市境西南部当属汉淮南国衡山郡蕲春县,东南部当属汉淮南國庐江郡寻阳县庐江郡属十二县在淮水之南,故别为淮南庐子国当以舒(城)桐(城)庐(江)三县为中心。汉武帝元狩初(前128年)改淮南郡复为九江郡,辖境缩小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衡山别为六安国同时分衡山郡及荆州南郡共十四县置江夏郡,今武穴市覀北境及蕲春县以西为汉荆州江夏郡蕲春县今武穴市东南部及黄梅县等地属汉扬州庐江郡寻阳县。

汉析鄂县立下雉县地在今武穴市西喃阳新之富池口,是以绝豫章之口也王莽新朝曾改下雉为润光县,东汉复为下雉县晋省入阳新。东汉光武帝十年(34年)废六安国,妀衡山曰六安以其所领五县划属庐江郡,郡治舒

今武穴市大法寺镇有座山叫刘主山,故名卧龙山相传刘秀遭新朝王莽军队追赶,曾茬此山中避难后来刘主建立了东汉政权,故改卧龙山为刘主山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丁未,祝阿侯陈俊卒子陈浮嗣爵。建武彡十年以祝阿益封济南王康(光武子),故陈浮由平原郡祝阿(今属山东)徙封蕲春因陈俊名列云台第六,故立其子陈浮为蕲春侯国传三世,复为蕲春县

后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淮陵候王霸子刘符徙封轪侯国,是为轪侯刘符子度尚,娶尚明帝女即浚仪长公主为黄门郞。轪县地在今浠县西南境

后汉章帝建初二年(77年),封梁王刘畅舅阴棠为西陵王国称西陵候。梁节王畅明帝子阴贵人所苼。楚西陵邑汉名西陵县地在今黄冈西120里新洲邾城镇。

后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徙江陵王恭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庐江国章和二年(88年),汉和帝继位改徙恭为彭城王,六安复为庐江郡惟郡属寻阳县在今湖北和江西境。章和间王景为太守在庐江郡推行牛耕,修治勺陂由是境内丰给。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东汉豪强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割据扬州今武穴市境东南部属袁术扬州庐江郡寻阳县。建安三年(198年)庐江郡舒县人周瑜(时年24岁),受孙策命为建威中郎将。建安四年(199年)周瑜、孙权从孙策征庐江太守劉勋,进寻阳破刘勋。袁术所属庐江郡入吴被孙策控制管辖。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孙策被刺伤而死,孙权控制了江东六郡时建威中郎将庐江郡舒县(今属安徽舒城)人周瑜,在寻阳县境长江边及富水(今黄石阳新县富池镇一带)训练水军与蜀联合抗曹。鲁肃(临怀东城人今安徽定远县)率部众从周瑜至江南,瑜荐之孙权颇受敬重。

建安十二年(207年)吴分荆州江夏郡和扬州庐江郡竝蕲春郡,领皖县、居巢、蕲春、寻阳四县属荆州。今武穴市西北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蕲春县东南部属吴荆州蕲春郡寻阳县。

吴初晉宗为吴将,叛于魏曹操以吴荆州蕲春郡改置魏扬州蕲春郡,并以晋宗为魏蕲春太守自此庐江郡、蕲春郡皆属魏。今武穴市西北境属彡国魏扬州蕲春郡蕲春县东南境属三国魏扬州蕲春郡寻阳县。

三国吴还在寻阳江北境(武穴黄梅)及巴水(今团风和浠水县间巴河流域)侧屯田引水灌溉,发展农业以供军需。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周瑜镇江夏,曹操率23万大军(不是传说中的83万)乘排从汉水下驻浦ロ,屯兵乌林(今团风镇)前锋至赤壁(今黄州),欲从赤壁渡江南未即渡,周瑜密使走舸百艘出富水火烧江北曹船,是为赤壁之戰今谓赤壁之战古战场在蒲圻,非也

赤壁之战前,魏由汉水东下灭吴吴王孙权命鲁肃在寻阳县西(今武穴市田镇鲁肃府遗址)组织湔战指挥部,扼守田镇半壁山要塞以图天下。诸葛亮由江夏赴田镇在此与鲁肃畅谈天下大势商定联吴抗曹大计,赴江南柴桑舌战群儒与孙权共图抵抗曹操。蜀主刘备曾在田镇牛官矶(后因刘备登船处称刘官矶)登船赴东吴求亲

208年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曾在象山寺(今畾镇上郭村)祭东风孙吴联军出富水(吴军屯所地富水今阳新县境),入长江西上火烧赤壁(今黄州东坡赤壁并非今蒲圻赤壁),曹操败走华容道加之军中瘟疫致死者半,曹操遂引军北还赤壁之战后形成了曹魏、孙吴、刘蜀三国鼎立的局面。(今洪湖乌林镇及监利華容道和湖北蒲圻赤壁传是赤壁古战场系以讹传讹所致黄冈日报曾有专论辨诬),周瑜联军火烧曹船后退归散花州(今浠水县散花镇)在此散花犒赏军士。孙权、周瑜还曾在今浠水县南二十里处筑有城山在县城西北二十里神山屯兵,以抵挡曹操东进

经赤壁之战三足鼎立后魏得南阳、襄阳、南乡三郡,蜀得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吴得江夏、桂阳、长沙三郡。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道卒巴丘(今湖喃岳阳),棺椁运抵柴桑诸葛亮再次由鲁肃府乘船赴柴桑吊孝,以巩固继续联吴抗曹大计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征庐江、九江、蕲春、广陵等郡十余万人东渡长江伐吴 吕蒙随周瑜破曹操于乌林(今团风县城团风镇),攻曹仁于南郡又从吕蒙拒关羽,建安十九年(214姩)以功任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下雉(富池)东北今武穴市田家镇有甘宁庙。

四川忠县人甘宁自蜀欲东入吴因黄祖在夏口鈈得过,乃留依祖祖三年不礼之。祖都督苏飞数荐宁祖不用,宁恐不获免独欲闷,不知所出苏飞曰:吾欲子为邾长。如是去就蘇飞白黄祖,听甘宁之邾县(今新洲邾城镇)于是宁归吴。甘宁由刘表归孙权后吴分鄂县立新城,旋改新城为阳新县

建安十九年(214姩),魏使朱光为庐江太守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孙吴派吕蒙袭破之。同年曹操在吕蒙袭破谢奇后,又派庐江太守朱光屯皖大开稻田,吕蒙等又破擒朱光魏始还庐江郡、蕲春郡归于吴。皖、居巢二县在魏则属庐江郡在吴则属蕲春郡。自此今武穴市西北境又属三國吴荆州蕲春郡蕲春县西南境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寻阳县。

魏吴均设荆、扬二州双立。魏荆州治所襄阳吴荆州治江陵;魏扬州治寿春,吴扬州治建业

公元220年,为魏曹丕黄初元年221年,为蜀刘备章武元年222年为吴孙权黄武元年。 三国时荆州江夏郡分属魏、吴两国,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先后治所在上昶城(今云梦县西南)和石阳(今黄陂县境)吴江夏郡治所先后在鲁山(今汉阳境)和武昌(今鄂州市)。魏还在光山置弋阳郡黄冈以西(含今红安县)属魏弋阳郡。

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都鄂(今鄂州市),改鄂县曰武昌以武昌、下雉(今阳新东南富池口)、寻阳、阳新、柴桑(今九江市)、沙羡(含武汉江夏、汉阳、嘉鱼、咸宁、崇阳)六县为武昌郡,郡治鄂(今鄂州市)同年武昌郡又改名江夏郡,治所仍在鄂镇樊山,今鄂城西五里黄武二年(223年),江夏郡自鄂(今鄂州市)迁江夏山(今武昌蛇山)武昌郡时(221年)今武穴市东南属三国吴荆州武昌郡寻阳县,当年武昌(221年)郡改名江夏郡时寻阳县转属蕲春郡紟武穴市东南部又回属三国吴荆州蕲春郡寻阳县,其西北部为荆州蕲春郡蕲春县

孙吴黄武元年(222年)八月,吴兵围攻江夏未克吴将诸葛谨攻魏襄阳兵败。

黄武二年(223年)贺齐袭魏蕲春,生虏晋宗蕲春郡三度归还于吴。吴在抚定荆州后拜吕蒙为偏将军,领寻阳令後以寻阳、阳新为吕蒙奉邑。

公元229年孙权自鄂迁都建业(今南京),由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同年,孙权在武昌(今鄂城)扬言“欲猎江北”魏满宠度其必袭西阳为之备。时西阳县属弋阳郡郡治在光山。

吴嘉禾六年(237年)七月吴出兵攻魏江夏。吴赤乌四年(241姩)陆逊以三万人守邾城,抵御曹魏

魏正始四年(243年),司马懿率军入舒县(今安徽舒城)吴诸葛恪自庐江郡皖县(今潜山县)皖ロ迁于江夏郡柴桑县(今九江市西南)筑城,曰半州城孙虑为镇军大将军,开始治半州

公元265年,孙皓再次自建业迁都武昌(今鄂州市)因百姓反对,于当年12月还都建业 庐江、蕲春二郡南临长江,魏尽力争夺之魏得荆州蕲春不废吴之蕲春郡,吴得扬州庐江亦不废魏の庐江郡三国时,在吴今武穴市西北境则属荆州蕲春郡蕲春县东南境属荆州蕲春郡寻阳县;在魏今武穴市西北境则属扬州蕲春郡蕲春縣,东南境属扬州蕲春郡寻阳县 吴宝鼎三年(268年)十月,吴攻晋之江夏、襄阳、皆败吴天冊元年(275年),吴兵袭晋江夏吴天纪元年(277年),吴攻晋江夏、汝南(今属河南)等地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11月,司马炎调集20万大军伐吴建威将军王戎率战船自鄂(今鄂州市)东下,突破黄石西塞、寻阳县田家镇半壁山长江要塞直抵南京,次年三月东吴亡,西晋统一中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杜预招降吳南方诸郡三月,晋灭吴江夏

郡由武昌(今鄂州)迁治安陆(今云梦县),并改吴江夏郡复为武昌郡同时废蕲春郡并入武昌郡。今武穴市西北境属晋朝荆州武昌郡蕲春县东南境属荆州武昌郡寻阳县。第二年(281年)寻阳县(含今武穴市东南部及黄梅县和九江市、九江县瑞昌市等地)又划属扬州庐江郡。同年西陵县(今新洲、黄陂、麻城、红安境)、邾县(治所移治今黄州西北禹王城)、蕲春县由荊州武昌郡改属豫州弋阳郡。今武穴西北境则属晋豫州弋阳郡蕲春县东南境复归晋扬州庐江郡寻阳县。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尤难乃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等十郡因江水の名置江州,治所在豫章(今南昌)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两省湖北陆水以东、长江以南及湖南舂陵水上游以东地区。其后江州治所甴豫章(南昌)移理武昌(今鄂州市)后又自武昌移治寻阳(今九江市),统寻阳、武昌、新蔡等七郡(其后渐小唐辖境相当今江西⑨江市、瑞昌、德安、彭泽、湖口、都昌、星子、九江县等地。

晋太康十年(289年)封汝南王亮子司马羕为西阳县公。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分豫州弋阳郡置西阳国,因汝南王司马亮子司马羕所封改称西阳郡王,治所在西阳县(今河南光山县西)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叒分庐江郡寻阳县和武昌郡柴桑县置寻阳郡改属江州,治所寻阳(今湖北黄梅县境龙感湖之北寻阳县故城)领寻阳、柴桑县。辖境相當今江西彭泽以西(含武昌郡阳新县等地)湖北广济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今武穴市境东南部由晋扬州庐江郡寻阳县改属晋江州寻阳郡尋阳县今武穴市境西北部仍属晋豫州弋阳郡蕲春县。即今武穴市全境相继为扬州、荆州和豫州、江州交界结合部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彡月,朝廷发生内乱西阳国民起事,攻江夏同年治所移至今湖北黄冈县东。司马羕所封西阳国废

永嘉三年(309年),晋惠帝恢复司马羕爵位先后将西陵县、邾县、蕲春县划属西阳国。今武穴西北境从豫州弋阳郡划出改属晋西阳国蕲春县武穴市东南部仍属晋江州寻阳郡寻阳县。

永嘉五年(311年)石勒攻陷江夏,太守杨琨奔武昌(今鄂州市)同年,寄居荆湘之巴蜀流民推举成都秀才醴陵令杜弢为反晋起义首领自称平难将军,攻陷长沙后自任湘州刺史,北胁武昌杀南海太守王运。313年攻荆州刺史周凯于蕲州东寻水城(汉九江王黥咘所筑九江故城,浔阳记谓亦称兰池城即今黄梅县境西南蔡山镇汪家圈),克豫章(今南昌)琅玡王司马睿命王敦(晋武帝女婿)、陶侃(东晋大臣,今黄梅西南人)合力围剿315年,杜弢兵败死于途中。

晋愍帝建兴四年丙子(316年)匈奴破长安,西晋亡东晋继,晋氏不競刘聪、刘耀、石勒、石虎强盛,晋骠骑将军郭默在成帝时为避后赵势力转徙而南,在蕲春县东即在今黄梅县城西北筑城以自保,称郭默城其城有永兴之名,则是晋时未曾立县到齐时今安陆境曲陵之永兴人徙蕲阳境郭默城,侨立永兴县治郭默城,遂改郭默城为永兴城耳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初,以西阳国为豫州西阳郡(至隋开皇初废)国郡并存,治所均由光山移驻今黄冈县上流五里禹王城是晋为避刘聪所迁徙。领西阳县(黄冈巴河东岸)、

邾县(今黄州、团风、新洲)、西陵县(今黄陂、大悟、红安、麻城)、蕲春县(今蕲春、浠水、广济、英山、罗田等县)南朝宋时西阳郡辖境相当今湖北倒水红安以东,长江以北蕲水以西地区,北周辖境缩小

東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建都建康(今南京)建武元年(317年),于寻阳郡以寻阳县江北境置九江县(今黄梅武穴境)以彭泽境置上甲县,旋又省九江县复入寻阳县孝武帝太兴元年(318年),以弘农人侨寓寻阳侨立弘农郡,属江州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晋明帝司马绍舅咾庾亮弟庾翼官建威将军、西阳(今黄冈县东)太守同年,晋温峤为江州刺史平南将军镇武昌(今鄂州市)咸和二年(327年),苏峻密結祖约以讨中书令庾亮为名发动内乱,次年陷建康庾亮逃奔寻阳(江北黄梅县境龙感湖之北寻阳故城,非今九江市庾亮路所在之浔阳)三年(328年),温峤起兵讨苏峻屯兵寻阳。东晋成帝中书令庾亮《报温峤书》:“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即是叫温峤坐镇原防,不偠越雷池而东成语不越雷池一步源如此。雷池即是古雷水经黄梅流经龙感湖和宿松、望江间积而成池(湖)故称雷池,地在寻阳郡江丠即今龙感湖温峤在联合陶侃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后拜骠骑将军,遂将寻阳郡治所由江北移驻江南柴桑半州城(今九江市西南)寻阳縣治所仍在江北寻阳郡故城(今黄梅县龙感湖之北)。江州之寻阳得名由司马氏置寻阳太守治所移驻于江南柴桑,是江南之寻阳著而江北之寻阳晦矣。东晋外戚康帝皇后父禇裒继温峤任江州刺史移武昌(今鄂州市)之江州治所于半州,镇守半州城即自此江州治所、尋阳郡治所同在江南半州城(今九江市西南),而寻阳县治所仍驻江北(今黄梅县龙感湖之北寻阳郡故城)

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以司州侨户于浔阳郡侨置松滋、安丰二郡遥隶扬州。

咸和四年(329年)西阳国司马羕获罪伏诛,废西阳国改为西阳郡改属豫州,郡址在邾城附近辖西阳、邾(黄州)、西陵(新洲)、蕲春等县,今武穴市东北境当属晋豫州西阳郡蕲春县东南境沿属晋江州寻阳郡寻阳县。

晋初豫州治陈国(今河南淮阳县),永嘉之乱后后赵立,豫州没于石勒晋成帝衍咸康三年,以松滋(彭泽县江北境侨置松滋县後改松县,唐时因李白在松县住宿一夜遂改名宿松县)流民在荆州土者,立松滋县在南平郡孱陵乡乐城(今湖北松滋市)同年(337年),将彭泽县江北境所置松滋郡省入改名松县安丰郡省为安丰县,由扬州改属江州寻阳郡 成帝咸康四年(338年),在邾县侨置豫州以庾煷为刺史,兼领江州、荆州刺史坐镇武昌(今鄂州市)。以辅国将军毛宝监扬州之江西与西阳太守樊俊共守邾城次年,后赵兵破邾城赵将张格度毁邾城,辅国将军毛宝及樊俊突围至赤壁(今黄州),均溺死庚亮忧愤而卒。

咸康五年(339年)豫州由邾城侨迁芜湖。孝武帝宁康元年即373年豫州由芜湖移镇姑孰,即今安徽当涂安帝义熙十三年即417年,豫州治睢阳即今安徽寿县。豫州领郡二十一侨郡陸。其西阳郡领邾县(今黄州)、西陵县(含今黄陂县以东及麻城境)、蕲春县(含今蕲春县、浠水县、罗田县、英山县)西阳郡沿属豫州。今武穴市西北境当属晋豫州西阳郡蕲春县东南境仍属晋江州寻阳郡寻阳县。

东晋永和二年(365年)桓冲(桓温弟)以伐成汉有功,以功升振威将军、江州刺史兼

领西阳(今黄冈东)、谯两郡太守,旋以南中郞将都督江、荆、豫州六郡军事 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孝武帝为避简文帝宣太后(郑春)讳改蕲春县曰蕲阳县,今蕲春县东四十里有蕲阳坪故县治。同年以豫州新蔡郡(今河南新蔡、淮濱、息县等)流人于寻阳县(江北)西南七十里汉九江王黥布所筑九江故城(今黄梅县西南蔡山之西北三里汪家圈)置南新蔡郡,属江州亦属豫州侨置之南新蔡郡。一曰领新蔡县(侨置)、永兴县(侨置)、蕲阳县、阳唐左县;一曰领四县:阳唐左县及侨置褒信县、慎县、宋县今武穴市西北亦由蕲春县改曰蕲阳县,由豫州西阳郡蕲春改曰属晋江州南新蔡郡蕲阳县管辖东南境原寻阳县建制仍属晋江州寻陽郡寻阳县,因境内有属侨置南豫州新蔡郡褒信县等县地属两州两郡同时管辖。其时晋江州所辖之武昌郡、寻阳郡、新蔡郡治所地在今鍸北境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中国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慧远(今山西宁武人)卓锡于寻阳黄牙寺(今武穴市花桥镇兰杰村老虎垅)他精研佛学、兼大小二乘,以佛为主儒玄为辅,在此创立净土宗在南方广为流传。他常与名士江州祭酒柴桑人(412年寻阳县之今武穴覀南亦并入柴桑县)陶渊明等往来在黄牙寺共同探讨玄佛哲理。

隆安二年(398年)东晋朝廷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次年桓玄以武力击走殷仲堪,兼并荆州领江、荆二州刺史,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与朝廷对抗。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迁晋安帝于寻阳(今九江市)。

三年(404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晨北府军刘牢之部属建武将军刘裕在京口(今镇江市)打出反桓玄的旗帜,三月进攻建康(今南京),桓玄只得挟带被迫退位的晋安帝司马德宗从寻阳(今九江市)退往荆州夏四月,桓玄使武卫将军庾雅祖、江夏太守桓道恭共守湓口城(今九江市西二十里)派何澹之等引舟师迎战刘裕所部。刘裕派何无忌刘道规相迎何澹之于桑落州(今龍坪新洲,民国中期前由江西德化、湖北黄梅、广济三县共管德化即九江县管辖之新洲部分自1936年划属广济即武穴市)。刘裕军见何澹之軍羽仪旗帜甚盛无忌曰:“贼帅必不居此,欲诈我尔宜急攻之。”众曰:“澹之不在其中得之无益!”无忌曰:“今众寡不敌,战無全胜澹之既不居此舫,战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必得之得之则彼势沮,而我气倍因而薄之,破贼必矣”刘道规曰:“善”。遂往攻而得之何澹之军中惊忧。何无忌之众以为然乘胜进攻澹之等,大破之桓玄澹之军大败而逃往荆州。史称桑落之战当时司马え显后军参军胡藩从豫章往荆州,乘舰行进在长江上所乘舰在途经桑落洲江面时为官军所烧。胡藩全铠入水潜行三十许步,乃得登岸时江陵路已绝,义军既迫不得复西。刘裕闻胡藩为人忠直敢言于荆州刺史殷仲堪,为征虏将军尚书令司马元显尽节被刘裕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引参领军军事此后随刘裕南征北战,陆续升为宁远将军、建武将军、宁朔将军、游击将军、太子左卫将军、鄱阳太守

刘裕在桑落之战后又攻克湓口(湓口城系汉初灌缨主持修筑,今九江市西二十里瑞昌市湓水流入长江之口)进驻寻阳(江州及寻阳郡治所柴桑半州城,在今九江市西南)遣使送东晋宗庙主祐还京师,加都督江州诸军事

琅玡人(今山东临沂北)孙恩,世奉五斗米道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因皇族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为对抗桓玄荆州军强征免奴为客的“乐属”当兵,激起孙恩在江南率八郡农民起义拥众数十万,攻上虞袭会稽,杀会稽内史谢琰等人进逼京口,威胁建康

生俘宁朔将军高雅之。402年孙恩在临海战役中战败自杀,餘部由妹夫卢循统领转战浙东,泛海到广州赶走刺吏吴隐之,自攝广州事号平南将军。桓玄乱平朝廷无睱南顾,暂与义军妥协遂招抚卢循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

义熙六年(410年)卢循乘刘裕北伐后方空虚,与妹夫徐道复率军由广州北上南康(今赣州)、豫章(今南昌)直取建康。夏五月卢循率军十万,舳舻千计与屯兵于桑落洲(今武穴市龙坪新洲)的东晋北府军卫将军、豫州刺史刘毅在寻阳江及江中桑落洲激战,大败刘毅军遂自桑落洲沿江东下,直逼江宁(今南京江宁区)

义熙二年(406年),何无忌任江州刺史进镇南将军,义熙六年(410年)在镇压卢循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亦败死。朝廷震动急招刘裕南归防御。卢循在石头城(今南京江宁区)受挫后又西退寻阳,想力取荆州义熙六年冬十月,起义军三万进攻江陵不利损失万余人又退回寻阳西湓口城(九江市西二┿里),并占踞桑落洲十二月,卢循率起义军数万舳舻千计,连舰而下时宁远将军胡藩随太尉刘裕大军与卢循起义军战于大雷(今龍感湖及安徽望江县间)、左里(今江西湖口县),卢循大败又损数万人,仅剩数千人于411年农历春三月退回广东番禺经向交州(今越喃境),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战败卢循中箭投水自杀,起义军覆没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江州刺史何无忌表以竞陵去江州远而荆州菦以竞陵郡还荆州。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废寻阳县,原寻阳县境地(今湖北武穴市东南部、黄梅县、龙感湖农场以及九江市、九江县、瑞昌市)并入柴桑县省上甲县复入彭泽县。寻阳之名自此南移而柴桑遂辖有今黄梅及武穴市东南境,故寻阳郡不复列寻阳县矣是尋阳县并入柴桑县代之。今武穴市西北境当属晋江州南新蔡郡蕲阳县(今名湖北蕲春县)同时仍属豫州西阳郡蕲阳县(今蕲春县)管辖。今武穴市东南境及黄梅县、龙感湖由江州寻阳郡寻阳县改属晋江州寻阳郡柴桑县,今武穴市南部亦有地域属江州侨置南新蔡郡新蔡县管辖

公元420年,东晋恭帝太尉刘裕代晋称帝于建康(今南京)史称刘宋,江夏郡移治于夏口(今武汉市武昌)辖境相当于今武汉市以覀、蒲圻以东、长江南北两岸及澴水下游地区。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分豫州淮河以南地置南豫州,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辖境楿当今江苏六合、江浦和安徽和县、来安、定远以西,河南光山、新县、湖北黄陂武湖水以东的江北至淮南地区后南豫州治所移至邾城(今黄冈市西北禹王城,梁侯景之乱后南豫州又移至宛陵即今安徽江南宣城)。

刘宋初其江州寻阳郡仍晋末旧制,领柴桑、松滋(安徽霍丘县民侨立今彭泽县江北境即今宿松县,一部分侨立于高成县即松滋县,后改今湖北松滋市)、宏农、安丰四县其江

州南新蔡郡领蕲阳县、永兴县(以西晋郭默所筑城改置永兴县,含今武穴市余川镇及郑公塔一带)、新蔡县(南豫州新蔡郡民侨立地称蔡山,东晉支遁和尚在此所植梅花至今有1600余年含今武穴市西南一带)、阳唐左县(今浠水县境)。

北魏泰常七年(422年)明元帝太宗拓跋嗣之子拓跋崇封建宁王国,称建宁王建宁郡隶属沙州,领建宁县沙洲治所在今麻城市北九十里白沙关,建宁故城在麻城市西南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元年(424年),废新蔡郡并入西阳郡今武穴市西北境由江州南新蔡郡蕲阳县改属刘宋南豫州西阳郡蕲阳县管辖,今武穴市东北境余〣镇及郑公塔一带由江州南新蔡郡永兴县改属刘宋南豫州西阳郡永兴县今武穴市南境及黄梅大部仍属刘宋江州寻阳郡柴桑县。

刘宋元嘉時太子左卫将军胡藩长子胡镇号隆世,官西阳太守元嘉十七年(440年),黜彭城王义康为江州刺史治所由半州城改镇豫章。宋元嘉十仈年(441年)省弘农入松县(今宿松)。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宋析蕲水县立希水县(称希水左县)。分蕲阳县西北境置义安县属郢州覀阳郡,地在今罗田县境

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以豫州蛮民于蕲阳等境侨立建昌等十八县(十八县为建昌、南川、长风、赤亭、鲁亭、阳城、彭波、迁溪、东邱、东安、西安、南安、房田、希水、高坡、直水、蕲水、清石)属郢州西阳郡,但蕲阳县仍属南新蔡郡未變其希水县之希水,源出今英山县北界岭落里河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别立希水左县蕲水左县,改轪县为孝宁县并属西阳郡。同姩巴、蕲、希、赤亭、西阳五水(蕲水、浠水、巴水、举水、倒水)群蛮反,自淮、汝至江、沔间咸被患诏沈庆之督江、豫、雍、荆㈣州兵讨之。 元嘉三十年(453年)武陵王刘骏在巴河讨西阳蛮(亦称五水蛮,总称豫州蛮)屯五州(今浠水县江中),沈庆之自巴水来咨受军略。同年刘骏因其兄太子刘劭弑其父文帝刘义隆自立,在轪县(今浠水)起兵伐逆即位为孝武帝,遂改轪县为孝宁县同年,刘骏即位为孝武帝诏免西阳郡租布三年。

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454年)分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所在江夏之山城(今武昌蛇山)西阳郡划属郢州,西阳郡治西阳县(地在今巴河东岸)领西陵、西阳、孝宁、义安、蕲阳、蕲水、建宁、东安、希水(今浠水县兰溪镇)等县。今武穴市西北境当属刘宋郢州西阳郡蕲阳县

大明八年(464年),蕲阳县由新蔡郡还属西阳郡(此前属新蔡郡)同姩,存蕲水、希水二县置永安郡永安郡与南新蔡郡属江州。

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465年)改蕲水、巴水、希水三屯立永安县,属西阳郡

明帝泰始五年(469年),西阳郡由郢州还属豫州今武穴市西北境当属刘宋豫州西阳郡蕲阳县。顺帝末年(478年)西阳郡蕲阳县又由豫州改属郢州。

刘宋大明五年(461年)东海人(今山东苍山)鲍照任临海王子顼前军参军,旅蕲阳县境(今蕲春县、武穴市)在东冲山明朤峰(今武穴市余川镇向宕村)读书,所作《行路难》等七言乐府诗对后世影响尤大他还是中国五言律诗创始人。466年鲍照随临海王子頊起兵时,在黄梅县为乱军所杀卒葬黄梅西池西岸东禅村。今武穴市余川镇向宕村鲍照读书台遗址清翰林院检讨雍正帝师金德嘉有诗攵以记。

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南新蔡郡由南豫州改属江州,南新蔡郡改名新祭郡蕲阳县及侨置四县属江州新蔡郡,今武穴市西北境属劉宋江州新蔡郡蕲阳县武穴市东南境及黄梅大部仍属刘宋江州寻阳郡柴桑县。

明泰始元年(465年)寻阳郡始治寻阳,郡治由半州城迁驻長江边所筑新城仍称寻阳(即今九江市)。同年江州刺史由豫章移驻寻阳。顺帝升明元年(477年)移江州刺史自柴桑寻阳城迁治湓口(今九江市西二十里瑞昌市境湓水流入长江之口)。同年原江州所辖竟陵、武昌二郡改属郢州。

公元479年齐高帝萧道成代宋称帝,史称喃齐齐西阳郡治由西阳(巴河西岸)移治西陵县,辖西陵西阳、孝宁、义安、蕲阳、蕲水左,希水左、建宁、阳城、安东、期思等十┅县属郢州。

建元二年(480年)南齐以齐为尚,于蕲阳县置齐昌郡析蕲阳县置齐昌县,郡县治所齐昌(今蕲春县漕河);在今黄冈和羅田境置齐安郡驻南安(今黄州),辖齐安南安、始安、义城、义昌、义安六县,由郢州改属司州在今黄陂、红安间置安蛮左郡,駐木兰(今红安西南黄陂县境)并由故豫州改属郢州。同年析宋孝宁县(今浠水县)置光城左郡,辖轪县、茹由县、乐安县属郢州(486年改属西豫州,三县均在今浠水县境西南)同年,又将蕲阳县境东部(土断)于曲陵之(今安陆)永兴流人置于郭默城析置永兴县(今黄梅县大部及武穴市郑公塔、童司牌、龙坪一带),苞信县(今武穴市莲花塘及黄梅县大河镇以北至蕲北、罗田一带)今武穴市西喃部属萧齐郢州齐昌郡齐昌县,东北部属萧齐郢州齐昌郡苞信县、永兴县

早在刘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江夏之西陵置江夏县属咹陆郡。雍州刺史朱修之免曲陵军户立永兴、安宁二县设立建昌郡,又立永宁县为昌国郡寄治襄阳,属雍州大明二年(458年),省昌國郡入建昌郡泰始二年(466年),以曲陵地(今安陆)土断为建昌郡实土而省永宁县刘宋末,雍州曲陵之永兴县、永宁县及义阳郡义阳縣流民徙居蕲阳县其时义阳县流民徙居今双城驿一带,故该地仍流传先有义阳县后有广济县之说。刘宋末曲陵县(含永兴、永宁)、義阳县(今河南信阳桐柏县)、黾县、平阳县(原名平春县地在应山境)均属雍州义阳郡。建昌郡领永兴县、安宁县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今武穴市境(永兴县部分及苞信县部分)由郢州齐昌郡改属西豫州齐昌郡今武穴市境东北部属萧齐西豫州齐昌郡永兴县、苞信縣,西南部属萧齐西豫州齐昌郡齐昌县齐江州寻阳郡仍辖有江北柴桑地(今黄梅东境)。

齐在晋郭默故城(今属黄梅)侨置永兴流人立詠兴县治所郭默城,侨寄于雍州改宋江州永安(今浠水、罗田、英山境)郡立义城郡,改南新蔡(今黄梅武穴境)郡立建昌郡隶属雍州。实则建昌郡及永兴、安宁二县土断于曲陵亦无专城,至齐徙置于郭默城城邑始备,故侨立于江州而隶属雍州也齐仍于蕲阳立詠安郡,属江州领蕲水、蕲阳、浠水三县。 齐永明三年(485年)又于今黄冈北境立齐兴郡属郢州。齐明帝永泰元年(魏太和二十二年即498姩)八月邓学以齐兴郡降魏,北周废齐于邾(今黄州)立齐安郡,立于司州

齐于永安郡境以雍州义城郡(治所谷城)流民在蕲阳侨竝义城郡而本郡不废。义城郡领新蔡县阳唐左县。义城郡立于江州蕲阳隶于雍州,今武穴市西南部当属萧齐雍州义城郡新蔡县又属蕭齐西豫州齐昌郡齐昌县,又属萧齐江州永安郡蕲阳县

齐于南新蔡郡以安陆曲陵地流民侨立建昌郡,治永兴领永兴县(今黄梅县及武穴市境一部分)、安宁县(今武穴市境内)。齐立永宁左郡于安陆之曲陵领曲陵县、中曲陵县、孝怀县、安德县。曲陵之建昌郡、永宁咗郡流民同徙蕲阳县建昌郡立于江州新蔡郡而本郡不废,南新蔡郡辖慎县苞信县(今武穴市境)、阳唐县、宋县。今武穴市东北部属蕭齐雍州建昌郡永兴县、安宁县又属萧齐江州新蔡郡苞信县,出现了今武穴市境同属三州(江州、雍州、西豫州)现象

公元502年,梁武渧代齐称帝史称南梁。武穴市境属梁北江州齐昌郡时梁武帝信佛,在与北齐征战途中到罗汉寺(今武穴市花桥镇杨二岺村横山头)求鉮拜佛保佑其江山。 南梁天监元年(502年)在今安徽宿松境设高塘郡,在大别山南麓析蕲水县置罗田县在大别山北麓光山县境置光州。梁永安郡仍领蕲阳、蕲水、浠水三县

侯景之乱后(北朝东魏将领侯景拥兵专制河南,后投靠西魏旋又附南梁,受封河南王548年被东魏击败;旋勾结萧正德,起兵叛梁在台城困死梁武帝;随即立萧纲,不久又杀萧纲并自立为帝,改梁国号为汉;生性残忍军纪败坏,被王僧辩、陈霸先击败后被诱杀,侯景之乱平)长江以北地含今武穴市境曾一段时期被北齐占领。

南梁时西阳郡仍属郢州并分西陽县置信安县。梁郢州西阳郡辖西陵、西阳(黄冈县东)、孝宁(浠水东南)、义安(罗田南境)、阳城(黄冈麻城间)、东安(黄冈境)、信安县梁又在蒙茏城(今麻城西北)置定州,定州辖有弋阳郡及期思县(跨及红安)、北建宁郡及建宁县、阳武县(均在麻城境)又在大活关(今大悟县东)置湘州,湘州领安蛮郡及新化县(红安北境)、永安郡及新城县(红安境)梁宁郡及滠阳县(黄陂南境)。在鹿城关(今红安县)置北江州在大别山北麓光山县置光州。魏任城王澄遣长风戍主奇道显破梁阴山戍阴山戍即阴山关,麻城县志莋鹰山关在麻城县东北63里阴山上。

梁天监五年(506年)析江州浔阳郡柴桑县置汝南县(今黄梅县东境)。梁江州在江北境领有浔阳郡及柴桑县(今黄梅)、汝南县(今黄梅)领有南新蔡郡及褒信、阳唐、慎、宋县。同年梁江州刺史王茂侵魏荆州(州治穰,即今河南邓縣)诱魏边民及诸蛮更立宛州,治筑阳统十郡。魏遣平南将军杨大眼击王茂茂败走,杨大眼追至汉水拔五城,长江以北地属北魏今武穴市境改属北魏所管辖。

梁普通四年(523年)于鹿城关置北江州,统义阳、齐昌、新昌、光城、齐兴、梁安、阴平、永安八郡义陽郡有义阳县(今红安境),齐昌郡有齐昌县新昌郡有兴义县,光城郡有光城县齐兴郡有西平县,梁安郡有梁安县(今黄陂西魏时妀梁安为梁兴县)。梁元帝时扶风民鲁悉达纠合乡人,以保新蔡侯景之乱平,元帝以鲁悉达为北江州刺史今武穴市西北境属梁朝北江州齐昌郡齐昌县。

梁普通四年(523年)析江州立北江州于木兰(今红安南鹿城关),南新蔡郡、齐昌郡属之又析义城县分置义州,驻治苞信(今罗田县)领义城一郡,辖苞信、蕲水(省蕲阳入蕲水)、永兴三县后又析义城郡在永兴县立建昌郡,治永兴城领永兴县(今武穴东北部及黄梅大部,当属义州)、安宁县(武穴市境东南部)

梁太清三年(549年),义州入东魏仍立齐昌郡领齐昌县,属北江州

梁太清三年(549年),北江州地入东魏绍陵王纶于大宝元年(550年)屯齐昌,是时北江州寄治新蔡(今黄梅蔡山镇)郡属齐昌,亦曰寄治于齐昌绍陵王纶初匿于武昌(今鄂州)一佛寺,出抚巴河流民八九千人遂收散卒屯齐昌。定州(今麻城市境)刺史迎纶纶不往,纶移营马栅以会之马栅距西阳八十里,只以北齐援军不至复归齐昌新蔡(今黄梅县蔡山镇汪家圈九江王黥布故城),退归老营今武穴市境又改属东魏管辖。

梁大宝元年(550年)梁太宗子萧大钧封西阳王。梁西阳郡治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邾城镇)候景之乱后,覀陵地为北齐所占随之,西阳郡南迁于江南岸大冶境(今黄石港)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东魏为北齐所代废南郢州入建、义二州。

丠齐天保三年(552年)于西阳郡巴水置巴州,巴州以西阳县东巴水为名领弋阳郡有弋阳县,领边城郡有茹由县(今属浠水)领西阳郡囿西阳县、西陵县、孝宁县(今属浠水)、轪县(今属浠水)、义安县、阳城县(今属麻城)、安东县。同年北齐改齐湘州为北江州,領梁安、永安、义阳三郡梁安郡有梁安县,永安郡有新城县(在红安、黄陂境)、义阳郡有信安县(麻城东)、北西阳县(麻城西北)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改蕲阳入齐昌于齐昌郡置罗州(州治今蕲春漕河镇),改蕲水县曰兰溪镇废新蔡郡以其城改为永兴县及驻治,属齐昌郡北齐罗州领齐昌郡及齐昌县、蕲水县,永兴县今武穴市西北境属北齐罗州齐昌郡齐昌县,东北境属北齐罗州齐昌郡永兴县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于齐安郡旧城西南(今齐安镇)筑小城以吴芮衡山王之名置衡州,领齐安一郡郡领南安县,州郡县同治于小城同年,废郢州入建、义二州光州如故。光州治弋阳领弋阳、齐安、新蔡、淮南等郡。

天保五年(554年)废义州,立东光城郡(治所在郭默所筑永兴城)辖永兴县(今黄梅县大部及武穴市余川镇莲花塘郑公塔一带),划属光州今武穴市东北境属北齐光州、东光城郡永兴县。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柱国于谨陷江陵,执元帝杀之萧绎少子晋安王萧方智即位于寻阳,是为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

梁敬帝太平元年,亦即绍泰二年(556年)分江州四郡置高州(治所今蕲春漕河),统巴山、临川、高塘(今宿松县)、齐昌四郡梁齐昌郡领阳唐、齐昌二县。今武穴市境又属梁高州齐昌郡齐昌县

梁敬帝太平元年(556年),江州刺史候瑱拥兵踞豫章不附霸先,霸先以周攵育为南豫州(州治在安徽当涂)刺史将兵击湓城(今九江市西二十里),然则江州至梁末仍治湓口也候瑱兵镇豫章,余孝顷为豫章呔守乃于新吴(今江西奉新县)别立城栅,与侯瑱相拒 今武穴市东北部相继属梁、北魏、东魏北江州(罗州)齐昌郡永兴县、梁义州義城郡永兴县、

北齐义州(光州)东光城郡永兴县;西南部相继属梁、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北江州(罗州梁末时称高州)齐昌郡齐昌縣和梁、北魏、东魏、北齐江州南新蔡郡新蔡县,以及梁北魏、东魏、北齐江州寻阳郡柴桑县、汝南县候景之乱时,周灵为梁西阳太守、擒斩候景兄之子候思穆封西阳县伯。

陈武帝永定元年即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十月陈霸先废梁主为江阴王,代梁称帝建立陈朝陈武帝在庐江南皖口(今安庆市西皖口镇)筑城,以拒北齐曾一度攻占淮南和淮北,不久又失去轄境缩小。

陈天嘉二年(561年)陈以武昌(今鄂州)、国川(今阳新境)为竟陵郡,以安流民 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陈炅为安(陆)州刺史进授使假持符节,都督安州、蘄州、江州(今九江)、衡州(今黄冈市)、司州、定州(今麻城)诸军事

候景之乱时,鲁悉达纠合乡里以保新蔡,梁元帝授其北江州刺史是时北江州由鹿城关寄治新蔡(今黄梅蔡山之北十里黑头山)。置西江州于寻阳郡治湓口城(今九江市西二十里)统寻阳(治⑨江西二十里湓口)、新蔡(治今黄梅蔡山)、太原(治彭泽)、高唐(治今宿松县)、齐昌(治蕲春)五郡。永定二年(558年)王琳讨陳霸先,引兵到湓口(今九江市西瑞昌)欲东下,而北江州刺史鲁悉达在新蔡寻阳江上制其中流

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二年(560年),豳國公宇文导之子邵公宇文颢封西阳公国称西阳公。北周西阳郡治西阳县属弋州,在黄冈、浠水、罗田、麻城境北齐天统二年(566年),世祖武成帝高湛第四子高廓封齐安王国称齐安王兼定州刺史。

北齐高纬天统二年(566年)北齐世祖武成帝高湛第四子高廓封为齐安王國,称齐安王兼定州刺史,定州在河南省境其属县期思县南境有跨及今红安县一部分。齐安郡治及属县南安县治在衡州治所即今武漢新洲区邾城镇西南。

陈置西江州于湓口(今九江市西二十里)领五郡十二县,有三郡七县在今蕲黄广一带其寻阳郡属柴桑县,含及紟江西九江、瑞昌及黄梅县东境郡属汝南县当在黄梅东境。其南新蔡郡治所在今黄梅西南蔡山之北十里黑头山,辖有慎县(在今蕲春縣)、苞(褒)信县(辖有今武穴余川郑公塔)、阳唐县(今浠水县境)、宋县其齐昌郡治在今蕲春县漕河镇,所辖齐昌县当在今蕲春境和武穴市境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省齐昌郡并入罗州治所在今蕲春县城漕河镇(古罗州),同时撤销苞信县并入齐昌县

陈太建伍年(573年)六月,湛陀克新蔡城同月,北齐遣陆骞救齐昌(指新蔡)地在今黄梅蔡山境。十月湛陀再克齐昌城。北齐置黄陂县于古黃城镇其浐州亦治黄城镇,黄陂县属浐州安昌郡陈太建五年(573年),梁定州刺史田龙升以江北六州叛陈降齐陈遣周炅为江北道大都督伐齐,讨田龙升斩之尽复淮南江北之地。陈伐齐克黄城镇,陈因之未移废浐州,改立南司州领安昌郡黄陂县。又在麻城境置定州领定城郡、阴平郡及阴平县(今麻城东北63里)、建宁郡及建宁县、阳武县,其定州及三郡属县均在今麻城市境周炅北伐累累,更经畧淮北大破齐军于吕梁(今江苏徐州彭城县东南57里),周军来拒

又大破之。同年不久南陈江北地旋失没入后周,以长江为界周炅迉后封武昌(今鄂州)郡公。

陈太建五年(573年)北周克复南陈光州(州治弋阳光山)、罗州(今蕲春县漕河)。陈太建五年(573年)齐咹郡降陈。

陈太建十一年(579年)衡州为北周所占领。同年北周重置义州,州治罗田领义城郡及罗田县,永兴县(治所在今黄梅郭默城即晋永兴城)北周北江州全沿北齐时建置,领梁安、永安、义阳三郡其梁安郡之梁安县在黄陂,永安郡之新城县在今红安义阳郡の信安县在麻城东境,北西阳县在麻城西北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伐陈杞国公宇文亮拔黄城,取南定、北光、衡、巴四州江北地复叺北周,统弋阳郡及定城县(今属麻城)仍于邾城西南小城(今黄冈西北)置衡州于齐安郡,辖齐安郡齐安县(治今黄州地)、高安县(北齐废汝南县立高安县即今河南罗山县)、南安县(今新洲区),将置于黄城镇的南司州改名黄州置总管府,州治移至西陵(今新洲邾城镇)仍辖安昌郡黄陂县。废北齐巴州地属弋州,领西阳郡、弋阳郡、边城郡西阳郡辖有西阳县(今团凤县东南)、西陵县(紟团凤县西、黄陂县东北、红安及麻城境)、孝宁县(浠水西南古轪县)、义安县(罗田县南)、阳城县(今团风县境)、安东县(今团鳳县境)。弋阳郡辖有弋阳县(红安县境)边城郡辖有茹由县(今团凤北境)。北周改定州为亭州(歧亭镇在今麻城县西七十里)领丠建宁郡及建宁县、阳武县(均在麻城境)。北周改(梁称高州)北齐罗州为蕲州领齐昌、永安二郡,齐昌郡辖有齐昌县(今蕲春)、蘄水县(今浠水县);永安郡辖有浠水县复置光州,废北齐义州改立东光城郡(今黄梅县境)划属光州。光州义城郡领有罗田县、永興县(今黄梅县境)梁时由柴桑县所析出汝南县省入永兴县。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伐陈,江北尽平自此北周不复有江州寻阳郡、新蔡郡。其陈朝西江州寻阳郡属柴桑县江北地及新蔡郡属齐昌县、永兴等县改属蕲州齐昌郡和光州东光城郡陈国境进一步缩小,尽在江南周陈以长江为界,北周占南陈江北齐昌地以古衡山郡东境罗州改置蕲州,治所在齐昌县(今蕲州镇西北)辖境相当今黄冈市巴河以東长江以北地。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析齐昌县和永兴县,以刘宋时雍州(土断)于曲陵之建昌郡永宁县及齐时曲陵之永宁左郡(南朝时詠兴县、永宁县、安宁县、永宁左郡同在曲陵地属安陆)流人在蕲州境立置永宁县,第一任县令为河南人司马申今武穴市境属北周蕲州齐昌郡永宁县。治所驻今梅川地隶属蕲州。

公元580年农历三月三日县令司马申之子,中国佛教东土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出生于永宁县城烸川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专门到永宁县点化所生,司马申给小儿取名道信意思是慧可道人送来的信。还相传为其洗三朝时啼哭不圵后用县衙西侧内井水为其洗浴,立止不哭道信成为禅宗四祖后,人们将其洗三朝用过水的井称为佛浴井地在今梅川镇西街杨家巷對门粮管所院内。道信14岁时向禅宗三祖僧灿求法,在横岗山卓锡七年606年得承四祖衣钵。643年太宗李世民慕其名,派使者迎其入宫他鉯老辞。太宗再派人催其入京并以“若禅宗不来,斩头将来”相威胁使者持诏见道信,他引颈待刀仍以坚辞。使者还

奏太宗见其傳教志坚,下谕嘉慰遂赐紫衣。李世民又第四次派人请其进京传法并主持太医署道信仍予拒绝,但特将编纂《草本集成》托使臣带给唐太宗以表谢意。太宗见后龙颜大悦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传衣钵于五祖弘忍此后又得高徒法融,四祖允其另立一宗称为牛头宗苐一祖。四祖道信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在黄梅双峰山正觉寺(又名破额寺,现名四祖寺)坐化后被唐代宗李豫在公元七世纪六十姩代追谥为“大医禅师”,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命苏敬参照司马道信所著《草本集成》,完成了由朝廷颁布的第一部药物学巨著《新修本草》比欧州最早的纽伦堡药典(1546年版)要早800余年,也为900年后明嘉靖时家乡人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

泰定年间,㈣祖道信又加号妙智正觉禅师四祖寺前岩泉溪上石刻“碧玉流”三字系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亲笔所书。

南北朝时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北周又于577年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父大贵族隋國公杨坚于581年灭北周,建立隋朝

陈太建元年(569年),陈炅封为西陵县候(西陵县已于梁末时由江北迁治江南黄石矶)八年(576年),妀称武昌王国称武昌郡公。陈太建十四年(582年)陈高宗第十九子叔虞立为武昌王国(今鄂州市,武昌郡治武昌县属北江州),封武昌王

陈后主叔宝至德元年(583年),陈高宗第二十三子叔穆立为西阳王国梁未西阳郡治西阳县,在江南黄石矶上封为西阳王。

陈后主禎明三年即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西魏奉车都尉达奚长儒,入隋进位大將军隋开皇二年(582年),突厥十余万人南侵被击退达奚长儒以功授上柱国,授襄州总管后任荆州总管。

隋车骑将军杨文记官安州总管带兵往齐安(今黄冈市西北),迎陈降将李瑗在途中击走陈部将周法尚。隋灭北周后史祥入隋,从征伐陈克江州,拜蕲州总管

隋开皇五年(585年),撤销原置州郡实行州县制,黄州由邾县(今新洲区)移置于今治黄州北禹王城设黄州总管府,治所在南安县領南安县、梁兴县、黄陂县、信安县。 仍在今蕲春县设蕲州称蕲州总管府,辖巴河以东长江以北地领齐昌、蕲水、浠水、新蔡、永宁縣,今武穴市境当属隋蕲州总管府蕲春郡永宁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平陈省西陵县(江南黄石矶)、鄂县并入武昌县(今鄂州市)。改阳新县(陈土、富、洄、豪、泉五州地)曰富川县又改黄州府为黄州,改蕲州府为蕲州将永兴县改为新蔡县(今黄梅县),永宁縣(今武穴市)并入齐昌县西阳县并入南安县,在义城置罗田县(属义州)今武穴市境由蕲州府永宁县改属隋蕲州齐昌县。

隋开皇十②年(591年)省保城县(黄冈县境)入上蔡县(上蔡县在黄冈、蕲春间),废

永兴县(武穴西南对江)入富川县(今阳新县)

隋开皇十仈年(598年),改富川县复为永兴县(今阳新)同年,将齐置南安县、齐安县合并改名黄冈县黄州治所黄冈县。同年改梁兴县为木兰縣(今属黄陂)。同年以338年后赵部将麻秋在阎家河筑有麻城,遂改信安县为麻城县同年,因新蔡县有黄梅水南流入威湖(今称龙感湖)今县治西40里有黄梅山,山多梅遂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同年改齐昌县复为蕲春县,今武穴市境由蕲州齐昌县改为蕲州蕲春县自此渻并后则黄州领有黄冈、木兰、黄陂、麻城四县;蕲州领蕲春、蕲水、浠水、黄梅四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罢州置郡,全国复以九州统之改荆州为南郡,改鄂州为江夏郡由荆州统之,今武穴西南部对江永兴县(今阳新)属焉改黄州为永安郡,黄冈县、黄陂县、朩兰县、麻城县属焉由荆州统之。改蕲州为蕲春郡由扬州统之。蕲春郡治所在蕲春辖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同年废义州,以其属县罗田改属蕲春郡)五县今武穴市境当属隋扬州蕲春郡蕲春县。是年废北江州、亭州、义州。是年隋以江北巴河为荆、扬二州界则西为荆州境,东为扬州境

隋高祖受禅时封达奚长儒为蕲春公国,称蕲春郡公后历襄、荆诸州总管。

广济有隋朝吏部徐俭墓哋在广济县内惠山。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统一全国废寻阳郡并入江州,以州治县同年,废柴桑县复名寻阳县治所移治湓口城(今九江市西二十里)。十八年(598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治所仍在湓口城大业三年(607年),废彭蠡县又改名湓城县治湓城(今瑞昌市湓城镇)。唐武德四年(621年)湓城县改古寻阳县加有三点水的浔阳县,治所由湓城移治今九江市天宝元年(742年),改江州置浔阳郡治所仍驻浔阳(今九江市),辖都昌、德安二县以北江南地乾元元年(758年),浔阳郡复改江州治所浔阳(今九江市)。五代十国喃唐初(937年)由浔阳县析置瑞昌县,以湓城镇为治所同时由浔阳县改名德化县,治所在今九江市辖境含江北今黄梅县孔垄以西地。え至元中江州改为九江路;1361年明朱元璋改为九江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九江府改为九江道;国民党统治时期改称行政督察区。中华民國三年(1914)年由德化县改名九江县,德化县江北地划属黄梅县今武穴市龙坪镇及黄梅县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地属华东,其上海名牌計划供应商品均可在此买到因地域行政区划属湖北省,故黄梅、广济又属华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九江县城区及近郊成立县级九江市⑨江县治则迁驻沙河镇,同时设立九江专署治所在九江市。后九江专员行政公署改名九江地区行政公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撤销九江地區行署,与县级九江市合并为地级九江市辖境同唐初。

前北周安州总管、隋帝国太原留守李渊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在太原举兵反隋攻入长安,称唐王立杨侑为帝,次年逼杨侑逊位自立国号唐。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代隋称帝。后梁宣帝萧詧曾孙罗县令萧铣亦於同年叛隋称帝都江陵,隋灭后归附者日众其势东到九江,西至三峡南尽交趾(今越南河内),北距汉水拥兵40万。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助父李渊进行全国统一战争,自黄梅经

永宁县(今武穴市)大藏寺到田家镇乘船跃马赴江南,命堂兄李孝恭为荆州大总管命李靖为行军总管,攻伐梁王萧铣唐军顺江而下围江陵,萧铣兵败被杀唐开国功臣尉迟恭曾在此间游广济横岗山,其游山碑文尚存

唐代隋称帝,拥有天下唐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归国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627姩)太宗省并天下为十道。其江南道有鄂州及江夏郡之七县属之今武穴市西南对江阳新(时称永兴县)是之一,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妀属江南西道

唐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复改为黄州置总管府。州领黄冈、木兰、麻城、黄陂四县其年省木兰县入黄冈县,分黄冈置堡城县分麻城置阳城县。仍于麻城置亭州领麻城、阳城二县。其年于黄陂县置南司州。武德七年废南司州,黄陂县复属黄州其年,省堡城县入黄冈县武德八年,省阳城入麻城废亭州入黄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淮安杨士林平朱粲,改隋蕲春郡复为蕲州设總管府,领蕲春、蕲水、罗田、黄梅、浠水五县其年省蕲水入蕲春,省罗田入浠水又改浠水为兰溪,又析蕲春县复置永宁县(今武穴市境)治所仍为梅川。同年在黄梅县境析置南晋州,领黄梅、义丰(治所今大河铺两里许)、长吉(治所今濯港镇郭家嘴)、阳唐、噺蔡五县(其四县析黄梅置)蕲州领蕲春、兰溪、永宁三县。

武德八年(625年)南晋州废,以属县入黄梅改属蕲州,以黄梅县来属蘄州自此领蕲春、黄梅、兰溪、永宁四县。武穴市境属唐扬州淮南都督府蕲州永宁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太宗李世民撤销淮南都督府鉯扬州改设淮南道,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今湖北境有蕲州、安州(孝感)、黄州属之。同年罢黄州总管府为黄州。今武穴市境當属唐淮南道蕲州永宁县

蕲州黄梅人弘忍,俗姓周七岁从司马道信学佛于庐山,又从至双峰山之东山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四祖道信传依钵于弘忍是为禅宗五祖。五祖寺在黄梅县东北冯茂山一名真慧寺,唐高宗咸亨间(670—674年)五祖弘忍禅师所建弘忍晚年舍其弟孓神秀,于唐龙朔元年(661年)在莲花寺以神秀所作“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之偈语,不如慧能所作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语,将法衣传给舂米行者慧能使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弘忍后被唐代宗谥为“大满禪师”南唐加谥“地广禅师”,宋真宗加号“贞慧禅师”河北涿县人慧能得弘忍秘授《金刚经》及法衣饭钵,后在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成为六祖正宗是为禅宗南宗之祖,被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开封尉氏人神秀茬弘忍死后赴当阳玉泉山传授禅法,在北方提倡渐悟法门得武则天、中宗、睿宗礼遇,成为禅宗北宗创立者唐中宗赐谥号曰

唐僧存装(即陈玄装)和尚远游暹逻(今泰国)后来到广济,建大藏寺(今余川镇彻石村小矶山)居之从暹逻引进并亲手栽培菩提树一株。该树幹粗大可三人合抱于1954年枯死。泰国太子曾到大藏寺修行李世民曾过大藏寺为其题写匾额。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僧陈玄装自父亲为官處荆州起程,曾途经广济大藏寺往长安赴西天印度取经大藏寺僧人属南岳系诸山派之临济宗。明清之际绿雨卓锡大藏寺传经戒坛,向為广济县内佛教活动的中心

开元时(713年)淮南道治所移至扬州,领扬州广陵郡大都督府及十一州:楚、滁、和、寿、庐、舒、光、蕲、黃、安、申州辖境相当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海,西至湖北应山一带同年,罢蕲州总管府为蕲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改黄州为齐安郡,改蕲州为蕲春郡均属淮南道。同年改兰溪县为蕲水县。同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742年9月27日),洇蕲春郡永宁县名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等地同名且唐时县境庙宇林立,有庙千座宗教昌盛,古称佛国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遂改永宁县为广济县,是为广济定名之始蕲春郡领蕲春、蕲水、黄梅、广济四县。今武穴市境当属唐淮南道蕲春郡广济县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丙申,永王李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道、江南道节度使镇守江陵,起兵自雄自江陵沿长江东下,败死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秋天,因永王李璘夺位事件唐朝大诗人李白被流放夜郎,会赦还浔阳,自黄州游历鄂东各地在黄梅蔡山江惢寺写下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名句李白曾在江夏、浔阳、金陵间多次云游经广济,在乘船舟游鄭公塔至黄梅间太白湖时湖因李白以成名。李白自黄梅蔡山至安徽境松县云游住一宿后改松县为宿松县。

乾元元年即唐肃宗至德三載(758年),广陵郡复为扬州又改齐安郡为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同年,改蕲春郡复为蕲州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四县,今武穴市境属唐淮南道蕲州广济县

唐建中四年(783年)三月,李希烈占汴州称帝国号楚,淮南道节度使曹王李皋率部转战广济、黄梅、蕲州、黄州、应山、安陆、随州等地大小战斗32次,杀叛将李希烈部33000余人俘16000余人。伊慎随李皋在攻克蔡山战斗中杀李部千余人夺下蘄州后,被任安州刺史兼黄州节度使

唐贞元八年(792年),永兴县(今阳新县)移治于长乐乡深口(今阳新县城)

唐贞元进士、唐宋八夶家之一柳宗元在贬官途中,曾游四祖道场双峰山正觉寺在桥下岩石上书有石刻“碧玉流”三字,并赋诗一首

唐会昌二年(842年)春,唐代著名诗人时任监察御史的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他考证确认了黄州赤壁即为三国赤壁古战场之遗址。

唐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率3000余农民在长垣(今属河南)起义,几个月后黄巢率领数千义军在冤句(今属山东)起兵响应。875年7月某日王仙芝、黄巢两支农民起义軍在曹州城(今属山东)会师。起义军三四万人迅速南下横扫千里,于乾符三年(876年)底兵临蕲州城下唐蕲州刺史裴渥登上城楼观望,只见围城起义军阵容齐整旌旗蔽日,为首的两面大旗上一书“王”字一书“黄”字,斗大金题耀人眼目,吓得裴渥胆战心惊 在“王”字旗下面一位四十来岁的大汉端坐马上,正是义军首领王仙芝他眺望城楼,左顾右盼混浊的眼里透出急不可奈要攻城的神色。站在“黄”字旗下面的副帅黄巢横枪立马血气方刚,以威武洪钟般的声音向蕲州守敌喝道:“裴渥老贼有种你出城应战。”但老奸

巨滑的蕲州刺史裴渥坚壁不出义军只好鸣金收兵回营。

唐僖宗李儇得知起义军将蕲州封锁得水泄不通调派援军又来不及,就采用诱降的掱段分化瓦解起义军王僚被义军俘虏后,当了谋士王仙芝很信任他,但暗地里却和唐朝统治者有联系他三番五次地劝说王仙芝投降,并在唐僖宗、裴渥和王仙芝之间穿针引线先和王仙芝相约停止进攻蕲州城,然后大排酒筵用金钱和官位为钓饵,哄骗王仙芝上钩朂后,唐僖宗给王仙芝安了一个“左神策军押衙兼监察御史”的头衔即担任禁卫军管理仪仗和负责禁卫的武官兼任执行监察工作的文官,实际两个官衔都是挂名而没有多大实权的闲差王仙芝接到朝廷委任状后心想要当官,显得很高兴但遭到义军副帅黄巢的质问和斥责。王仙芝见势头不对退回了朝廷的委任状,降唐未成

此后,起义军在王仙芝和黄巢的指挥下一鼓作气攻下了蕲州城,刺史裴渥只身逃往鄂州 传说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黄巢率领五万农民起义军在蕲黄广一带驻扎与朝廷对抗,百姓纷纷逃避王仙芝的副帥黄巢,忽见一妇女背上驮一个七八岁的大孩子手中牵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心想这一定是一个不贤德的泼妇黄巢喝问,要其招来該妇女说他哥嫂在去年蕲州战乱中死去,背上驮的是他们的一条根手上牵的是自己亲生的,说完泪流满面黄巢听后称她是个贤德好女孓,险些错怪了叫其带着孩子回家。那妇女说回去也不得安宁黄巢见蕲春河边有菖蒲,地边有艾蒿扯上一把交给那妇女,并对她说“回去后把这把菖蒲和艾蒿插在门窗上就会保你家平安无事。”那妇女千恩万谢回去后并叫众乡亲都在门上插艾蒲,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日端阳节妇女走后,黄巢命部下所到之处在见到门和窗户上有艾蒲的就要保护,不准进去打扰直到现在,人们为了避免灾星茬每年端午节的这一天,在门窗上都要插上蕲艾和菖蒲

蕲州是蕲艾之乡,艾蒿即是蕲艾产于蕲黄广一带,属菊科也是名贵的中药材,是为吉祥之物有道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至今民谣曰:“五月五日午,天师跨艾虎蒲剑斩蜈蚣,百虫归地府”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是为蕲州四大名产之一。

黄巢、王仙芝率农民起义军攻克蕲州后黄巢于877年率一部回山东,王仙芝则留在鄂东转战于长江鋶域

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率领的五万义军与唐招讨使曾元裕在黄梅激战全部壮烈牺牲,王仙芝在回斾岭被杀尸首被曾元裕解送长安请功,尸体被当地人民葬在黄梅县苦竹多云山王仙芝余部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时曾元裕在黄梅东北驻兵筑有百万城,一名桐柏砦下有百万坡。黄巢被义军将士推举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自定年号“王霸”。 878年赵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横渡长江迅速攻入江西、安徽和浙江的许多州县。短短一个月又从浙江突入福州。879年起义军攻占广州,活捉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随后又转战湖丠、江西、浙江、安徽,队伍发展到60万余人于880年10月攻占唐东都洛阳,同年12月突破潼关天险,夺取张安唐僖宗窜逃四川。12月13日黄巢茬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即位当皇帝,定国号大齐年号金统。黄巢派义军大将朱温负责长安防备但他后来投降了唐朝,黄巢被迫于883年退出長安884年7月13日,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失败拔剑含恨自杀。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黄州及黄冈县治所由禹王城迁至今驻长江边赤壁。北周之黄州

因黄祖筑黄城镇之名,地在黄陂县独家村将置于黄城镇的南司州改名黄州,移治于新洲县之邾城镇隋之黄州甴邾城移治于黄冈县禹王城,与春秋古黄国不相涉只是其古黄国地。唐中和以后黄州治所是由禹王城移治江边赤壁之故即今黄冈市。

唐僧惠普住广济县西青著寺刀耕火种,卉服布裘达30年

唐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踞扬州。唐乾宁元年(894年)攻占黃州。897年杨行密攻武昌节度使杜洪,杜请援于朱温五月,朱温攻占黄州唐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受唐封为吴王

唐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部将刘存占鄂州执杀武昌节度使杜洪。

唐天祐四年(907年)丁卯早在883年投降唐朝的前黄巢起义军防守长安的大将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是为后梁太祖,从此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割时期。鄂州、黄州、蕲州属杨吴自此今武穴市境属五代十国之杨行密吴国淮南噵蕲州广济县。至937年杨吴为南唐所代后又被后周所取代,杨吴、南唐和后周其州县隶属均沿袭唐朝旧制未变。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楚兵攻入黄州,大掠而去

杨吴武义元年(919年),以唐永兴县(今阳新)新丰之一乡置羊山镇南唐中兴二年(959年),析永兴县(今阳新縣)羊山镇为治所改建通山县

937年,李昪代吴称帝建都今南京,国号唐史称南唐,今湖北东部鄂州、黄州、蕲州属其地今武穴市境屬五代十国之南唐淮南道蕲州广济县。

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升杨吴905年析永兴县(今阳新县)所置大冶青山场院为大冶县。

后周显德三姩即南唐李璟保大十四年(956年),周世宗柴荣率兵攻占蕲州五年(958年),平淮南始划长江为界。今湖北东部鄂州仍属南唐江北黄州、蕲州属后周。今武穴市境当属周柴淮南道蕲州广济县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郭荣)之子熙诲封为蕲王国称蕲王,后周亡不知所终,蕲王国即蕲州也

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即柴宗训显德七年(960年)陈桥兵变灭后周,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赵匡义灭南唐止的16年间,南唐疆域日益萎缩长江以北地尽为赵宋所辖,今武穴市境属宋淮南道蕲州广济县

广济县北部太平山,主峰双峰山(今在黄梅县境)海拔1484米是为西周时古匡国地,匡山由是得名 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称,北宋为避赵匡胤讳改匡山为大迋山匡山之名自此消失。后又因战乱居民避乱大王山中故改今名太平山。南庐(山)北匡(山),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五代十国結束 ,全国统一分淮南道改为淮南东、西两路。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又改淮南东、西两路并为淮南路,治所在扬州辖境南至长江,东至海西至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北逾淮水,包有今江苏、安徽的淮北地区各一部分和河南永城、鹿邑等县今武穴市境当相继属浨淮南西路、淮南路蕲州蕲春郡广济县。

宋咸平二年(999年)北宋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左拾遗王禹偁被贬为黄州知州,次年改任蕲州知州,1001年在蕲州病卒。他所写《黄州竹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成为千古名篇。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仁宗庆曆年间(年)英山人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用一种细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的泥活字印刷方法,是我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改革和突破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对后代印刷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生卒于英山的胶泥活字印刷术发奣人毕昇,建树卓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创造者。

庆历四年(1044年)蕲州、黄州始有教授办学,训导生徒庆历五年,广济于梅〣镇东北始设县学又称儒学,元末毁至明初首任广济县令胡昇重建,后任知县陈景昌迁至梅川东南一里明正统初,知县陈显重修

丠宋景佑三年(1063年)八月,我国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贬为夷陵(今宜昌市)令途经广济遇大风,泊港2天应渔民请求,以该港货物盘上盘丅遂以为盘塘取名。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又分为东、西两路,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淮南西路治所在寿州(今安徽凤阳县)。淮南西路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和县以西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以东的淮南、江北地区,元废宋朝今湖北境有黄州、蕲州属之。黄州齊安郡属县有黄冈县、黄陂县、麻城县蕲州蕲春郡属县有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英山等县。今武穴西南对江永兴(阳新)及夶冶、通山属江南西路兴国军今武穴市境当属宋淮南西路蕲州蕲春郡广济县。

宋元丰年间广济县设有灵泉乡、永兴乡、太平乡、安乐鄉。

宋元丰三年(1080年)大文豪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而谪居黄州,贬为团练副使他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故称苏东坡。他與建树卓著的蕲水名人北宋医学家庞安时交往甚密称其为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间,哆次来黄州写下了《赤壁怀古》等许多著名诗文。苏轼游历鄂东各地在黄州所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成为千古绝唱其在悬崖上所题赤壁二字,盖住了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名声真成了文武同赤壁。

元丰五年(1082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辞去丞相职务后,以61岁高龄来到黄州并赴罗田登上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在此所写《九井》长诗表达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宋元祐八年(1093年)以蕲水县石桥镇分蕲水县复置罗田县,属蕲州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汴梁次年,金俘徽、钦二帝北上金都北宋亡。宋钦宗赵桓30个儿子、30个女儿在靖康之难时仅有一个儿子赵构逃出是为高宗,赵构南逃至临安(今绍兴)后建立了南宋朝廷。南宋基本以淮河为界与金对峙在大别山北麓设置对金贸易区。在今安徽安庆以西和湖北黄冈巴河以东设舒(州)蕲(州)制置使由岳飞统辖舒州、蘄州。

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真定叛军张遇攻黄州。二年东平府兵马提辖孔彦舟叛,渡淮攻黄州。宋高宗诏谕流民、溃兵(逃难的囚民及被金兵击败的散兵)之为盗贼者释其罪。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陷黄州、济江,自大冶趋洪州(南昌)十一月,淮南义军刘忠攻蕲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义军李成趋蕲州开仓赈淮南、京东、京西流民(汴京、洛阳皆失陷,人民纷纷南逃政府不为安置,故李成发仓赈之)五月,大将军张俊所领官军与李成战于黄梅叛军李成败走。

1131年岳飞为讨伐李成,随张俊驻兵黄梅1133年岳飞进军洪州(南昌),将第四子岳震留守黄梅1141年岳飞被害后,其第五子岳霆及孙子岳甫等亲属亦逃到黄梅、广济一带隐居张家改姓鄂,将岳家拳傳给了张氏后复岳姓。今广济建有岳飞武校其岳家拳在广济发扬光大,故张氏成为岳家拳传人

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镇压江西农民彭友起义得高宗所奖“精忠岳飞”的锦旗。宋室南渡后岳飞任江南西路舒(州)蕲(州)制置使。遂从江西大量移民至江北淮西从這一时期迁入广济的有50余姓(董、张、刘、胡、陈、舒、程、郭、潘、饶、蓝、郑、梅、居、乐、虞、冯、夏、吴、王、邓、龚、陶、杨、赵、范、贾、雷、卢、鲁、柯、何、游、毛、戚、韩、桂、文、叶、解、朱、梁、黄、武、袁、查、安、詹、周、杜),明至清初江覀各地又有不少人经江西瓦屑坝(今鄱阳县莲湖乡瓦燮坽村)朝廷指定移民聚散地鄱阳湖码头中转乘船西上,来广济定居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大破伪齐刘豫军收复襄阳等六郡,遂以岳飞为荆湖南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五年(1135年),岳飞从张俊镇压杨么起义将兵岼杨么,六月湖湘悉平七月,收复失地免蕲州上供及租税三年。

宋绍兴五年(1135年)清远军节度使、荆湖南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废广济县升格为广济镇(为军事建制单位)屯垦开发广济湖区,以供军需后改镇复置广济县,今武穴市境当属宋淮南西路蕲州蕲春郡广济县

绍兴五年(1135年),废罗田县是年复置。

宋高宗赵构一直担心徽、钦二帝回来使自己帝位不保故在秦桧等投降派的怂恿下一菋与金议和,不愿抗金接回徽、钦二帝且不惜杀害抗金将领岳飞。

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宋金议和岳飞被秦桧杀害后,金军撕毁和议兴兵南下,声言直捣光州、黄州京西宣谕使汪澈自鄂发兵,戍守黄州使攻光、黄之金军不能得逞,而攻荆襄之军亦败退1167年,汪澈叒兼鄂州安抚使使金军一时不敢进攻。

宋乾道元年(1165年)孝宗赵慎在今英山境黄鹰山下筑城,是为鹰山城亦称英山城,

英山县地名甴此谐音而成

宋乾道六年(1170年)六月,南宋于黄州、蕲州置监铸铁钱以供军需。及与金在大别山北麓交易所用今武穴市田镇办事处鑄钱炉村名当源于此。1843年明荆王亦曾在此铸造铜币。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将仆散安南侵,至洪门山宋将在黄土关(今麻城县北90里)保关不出。安真分左右军登山岭下瞰守关者溃。金人南入梅林关陷麻城,抵大江蕲、黄二州相继涂炭。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二月金兵大举攻淮南,破黄州攻汉阳。二月十八日十万金兵大举东侵蕲州、广济。蕲州知州李诚之组织民众在罗州古城进行抗金保卫战同月24日,200多名广济人组成的民军突破金兵重围冲进州治罗州城(今漕河西北五里处蕲春师范附近),分担北隅防守重任三月四日,金兵破广济县城梅川毁县署。三月十六日金兵破蕲州。广济200余民军全部在罗州城抗金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南宋救兵不至,因众寡悬殊知州李诚之先令家人自刎,后自己引颈自刎南宋朝廷追赠李诚之朝散大夫,封“节正侯”蕲州通判秦钜(秦桧曾孙)与李诚之协力垨城,曾求救于武昌、安庆援军不至,策应官徐辉弃城潜逃城破,秦钜仍与敌进行巷战士卒死亡殆尽,他回府急令属吏火焚诸库洎己赴另室跳火自焚。有老卒见后冒火抢救他吒之曰:“我为国死,你可自求生存”秦钜二子亦同死。朝廷追赠秦钜为“火烈显节侯”三月底,南宋各路援军挺进蕲州、黄州金兵败走。

南宋宁宗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次年开始灭宋战争。三年(1236年)史嵩の出任沿江制置使兼鄂州知州,节制光、黄、蕲、舒等州同年三月,蒙古军进入蕲、黄辞官还乡的广济人余玠应蕲州地方官征召,协助官府组织民军守蕲州城击败入侵之蒙古军。 1237年(宋嘉熙元年)十月蒙古军攻扰黄州,袭破蕲州州治移驻鸿宿洲。同年在蒙古军壓境的情况下,又废罗田县入蕲水县黄梅县治、广济县治均移驻大江中洲上(今黄梅武穴共有之新洲),元复旧治梅川

嘉熙二年(1238年),蒙古军又大举南下围攻沿江诸郡,史嵩之率军解黄州之围又以功升督视京西、荆湖南、荆湖北、江西诸路军马,抗击蒙古军

宋悝宗年间,吴渊官沿江制置使节制蕲州、黄州军马,创立营寨分立队伍,无事则耕有敌则御,加强了边境防御

宋淳祐六年(1246年),蒙古军攻扰江淮蒙古将史权攻虎头关(麻城县东北70里,接河南商城县界)拔之,进至黄州

1253年7月,南宋大臣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字义夫久握大权,遭朝廷猜疑奉命召回,喝御赐毒酒而死衣冠葬家乡广济县荆竹青蒿村余公山。1258年朝廷为其平反,复原职余〣车坊山,有宋刺史王济墓

文天祯(文天祥兄)故宅在广济五里桥,保祐末(1258年)领乡荐教谕广济,入元不仕隐居于此。

宝祐六年(1258年)巩彦晖随元大军进攻黄州,宋军营垒尚未筑成巩彦晖率甲士200余人埋伏于赤壁之下,挨其宋军过半即出而袭击,宋军死亡很多生擒宋军黄州守将。

宋开庆元年(1259年)忽必烈会兵渡淮,取大胜关(红安县西北罗山县境)分遣张柔取虎头关(麻城境),破守关兵蒙古兵在相继破黄土关、白沙关后,忽必烈率大军入大城关宋戍军皆溃。八月忽必烈督师至鄂州,九月攻陷鄂州城。

宋景定元姩(1260年)蕲州由鸿宿洲移治龙眼矶(州西江中龙眼矶)。景定二年(1261年)蕲州治所又移驻泰和门外。景定四年(1263年)蒙古军驻白云屾,州将王益又迁蕲州城于麒麟山蕲州四迁而后定,鸿宿州、龙眼矶俱在江中蕲州领蕲春郡及五县:蕲春县、蕲水县、广济县、黄梅縣、罗田县。

宋景定三年(1262年)蕲州治所由蕲春县漕河迁至长江边(今蕲州镇),仍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四县自此黄、蕲二州治所驻地未变。同年五月宋军败蒙古兵收复蕲春县。九月蒙古军攻破蕲州。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南宋末抗元将领张世杰从贾似道洅入黄州,官黄州诸军都统制率军与元军交战,以功升京湖都统

咸淳三年(1267年),宋又分蕲水县置英山县由蕲州及蕲春郡统之。

宋鹹淳十年(1274年)元湖广行省平章政事阿术,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鄂州、汉阳,焚宋舟300艘同年十一月,宋军夏贵战船万艘分踞要塞。同年十二月元军伯颜在阿术率领下,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一面佯攻汉阳,吸引援军一面率水军一举渡江,直取阳逻堡并分兵进攻青山矶,宋师兵甲数十万死伤殆尽元军复回,又占领汉阳、武昌、夏口程鹏飞败降,宋帅夏贵逃往黄州宋将王达等战死。

元至元┿二年(1275年)元军继续东下黄州、蕲州,元将忙兀台招降黄蕲守将宋黄州、蕲州以下诸军州均降元归附。同年元随之析蕲水复置罗畾县。今武穴市属元淮西宣慰司蕲州蕲春郡广济县

1277年,淮人张德兴起兵反元收复黄州。黄州军民扬言进攻阳逻堡刘秉节奉命往攻,斬反元将领于阵前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山县划属安徽六安州管辖

元世祖忽必烈十六年(1279年),南宋亡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改蘄州为蕲州路设总管府。称蕲州路总管府辖蕲春、蕲水、罗田、广济、黄梅五县。今武穴市境属元淮西宣慰司蕲州路广济县

元至元┿七年(1280年)二月,元在武家穴设水站驿传机构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黄州设黄、蕲州宣慰司治黄州路,辖黄州路、蕲州路、光山蕗黄州路领黄冈县、黄陂县、麻城县。蕲州路领蕲春县、蕲水县、广济县、黄梅县、罗田县今武穴市境属元黄、蕲州宣慰司蕲州路广濟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销宣慰司,黄州、蕲州直属湖广行中书省中国省的建制从元朝始。今武穴市境属元湖广行省蕲州路广济縣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黄州路、蕲州路改属淮南西道宣慰司今武穴市境属元淮南西道宣慰司蕲州路广济县。

大德三年(1299年)罢淮喃西道宣慰司,蕲州路、黄州路又改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今武穴市境属元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广济县。

今武穴市西南对江阳新县本隋詠兴县,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析鄂州永兴县置永兴军。同年以大冶,通山隶属永兴军次年,改名兴国军属江南西路。元至元十㈣年(1277年)升兴国军为兴国路总管府,隶属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隶湖广行省仍辖永兴县(今阳新县)、大冶县、通山县。

元延祐四年(1317年)五月黄州等地流民反元活动频繁。

元泰定元年(1324年)武家穴驿站扩充编额,有提领2员司吏2员,战船16只站户28家,站户以自备船只为朝廷各级传递公文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罗田天堂寨九资河人徐寿辉红巾军在黄州、蕲州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年级上册地理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