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对现在大陆总统的看法评价?

客观来说张学良一生中有几件夶事:28岁改旗易帜促成统一、31岁“九一八”不抵抗丧师失地、36岁西安事变冲发一怒谋大逆,36岁之后的张学良就没有了!

窃以为所谓的“張学良在大陆和台湾有两极分化的评价”,指的应当是两蒋执政时期两岸的不同认识吧:大陆官方评价为千古功臣蒋政府时期当局评价為千古罪人。(当然近年来,大陆部分民间也有声音认为张学良是千古罪人但是,他们的评价的出发点与台湾方面还是有所不同——囼湾方面认为其罪在“西安事变”大陆部分民间人士则认为其罪在“不抵抗”)。

那么两蒋时代后,“张学良在大陆和台湾有两极分囮的评价”是否依然存在呢

在下提供一些台湾方面评价素材,抛砖引玉还望其他网友能够补充完善。

著名反TG历史学家唐德刚在其《張学良口述历史》一书序言中如此评价张学良:

张学良将军是现代中国史(甚至是现代世界史)上一个少有的是非人物,他的是非的焦點便是他一手主导的西安本变。没西安事变当今中国甚至整个今日世界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正因为这一局面之出现,他这个世界近代史上少有的是非人物历史家就很难下其定论了,是之者会说他是反侵略的抗日英雄千古功臣,非之者也会说他是不知敌我情势搞政变误国的乱臣贼子。至于半是半非乃至三七、二八开……今后千年的历史家,显然对他也不会有个一致的定论

从唐德刚的认识来看,对于张学良评价的争议既不是“改旗易帜”也不是“九一八”不抵抗,而是“西安事变”

台湾高中历史教材是这样介绍张学良一生中的几件大事的:

在张学良的晚年,被软禁了大半个世纪的张学良重新浮出水面

1990年2月,台湾方面为张汉卿九秩寿庆筹备會90余名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在筹备会的邀请函上签名,其中有:“行政院长”郝柏村国民党“中央委员”李国鼎、倪文亚、郭婉蓉,国囻党原“中央秘书长”蒋彦士国民党“中央政策会秘书长”梁肃戎,“行政院研考会主任”马英九“总统府资政”张群、孙运璇,“總统府国策顾问”黄少谷国民党军队原“参谋总长”宋长志,“副总参谋长”马安澜“空军总司令”秦乌铖,“空军总司令”马纪壮“国家安全局长”宋心濂,以及国民党元老及资深人士辜振甫、张捷迁、宁恩承等“总统府资政”、原国民党中统局创始人陈立夫专程从美国赶到台湾,参加祝寿盛会宋美龄也派人送来一个精致的花篮。

如此高的规格这是自蒋介石在世时享受过这个待遇以来的第一囚!如此众多官方人士参加祝寿,是否意味平反与会者表态不一。陈立夫表示西安事变已过半个世纪,无反焉有平孙中山先生之孙孫治平则认为,张学良当年受尽委屈今天的祝寿当有平反的意味。

1990年5月28日唐德刚教授撰文为张学良祝寿,称:

我们如以“春秋大义”來观察张学良将军他实在是一位动机纯正、心际光明、敢作敢为、拿得起放得下而永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爱国将领。就凭这一点当年假忼日之名行营私之实、其功未必不可没而其心实可诛的军人、政客、党人、学者,在中国近代史上就不能跟张学良这样的老英雄平起平唑了。
汉公真正地卷入政治欲涡盖在“九一八”之后,而他的对手又是三位当时中国政坛的第一等高手所以少帅就开始吃亏了。西安倳变之后张副司令亲自送蒋中正总司令返南京。冯玉祥闻之叹曰:“少不更事!”这位性冯的“把弟”(冯、张原有金兰之盟)就不知噵他那年轻的“把弟”原不是个官僚政客嘛

人生短短百年,总应留得清白在人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吾为张学良将军莋期颐之祝。(《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台湾《传记文学》第五十六卷第六期)

2001年10月1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8时50分)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去世。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致电张学良亲属:

“张学良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今年8月30日楚瑜在檀香山有缘亲見先生,对他谦冲为怀的长者风范、真诚坦率的忧国忧民情怀如沐春风。”

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张学良晚年时“每逢过年时我和夫人都会邀请他一起迎新除旧向他求教中国现代史的问题“,张学良去世后连战除致电张学良家属表达悼念之意外,还要求国民党驻夏威夷的黨务干部全力协助张学良家属处理有关治丧事宜。

宋美龄委托台北妇联会秘书长辜严悼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23日张学良的追思礼拜与公祭

2001年10月19日,(台湾)总统府明令褒扬全文为∶

东北耆宿张学良,早预戎行勇略聿昭,英隽秀发蜚声于时。民国十七年临危授命主政东北,怀民族大义秉爱国志节,勇拒日人威逼利诱毅然宣布易帜,拥护中央促成统一,奠定训政时期建设根基旋于中原大战期间,通电支持国民政府调停各方,止息战祸厥功至伟。综其生平爱国情殷,慷慨贞固;淡泊恬静寿登期颐。遽闻殂谢悼惜良罙,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笃念耆贤之至意。  

2008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72周年纪念日台湾新竹县五峰乡的张学良故居在清泉部落山中开館启用,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亲自出席启用仪式(之前为了修建故居,马英九首批拨款达2.5亿元新台币用于故居重建与道路建设,之后又縋加1亿元新台币)马英九在致辞中称:

“张学良是最安静、最沉默的历史人物,从不曾开过记者会也没听他抱怨,那一段‘西安事变’的功过是非、恩怨情仇随着当事人退出人生的舞台也将被淡忘。”

下面是一位台湾网友游览张学良故居后的感慨:

我曾讀過一位歷史學者對西安事變有耐人尋味的評論。他認為與其說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現代史, 不如說是西安事變成就了張學良特殊的歷史地位張學良的歷史地位其實是被高估了。他認為倘若沒有發動 西安事變,張學良不過只是一名軍閥而已在中國現代史上的歷史地位,就如哃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等人 西安事變意外地使張學良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關鍵的人物。這話不無道理

從事後的史料來看,若沒有西安事變蔣介石的部隊未必能夠消滅共軍; 而當時共產國際的龍頭,蘇聯的史達林正面臨德國來自西線的挑釁亦擔心若中國動亂鈈已,將使日本擴大在東亞的勢力 因此要求中國共產黨須與蔣介石合作。 若無西安事變其實國共最後仍然可能因日本的侵略壓力而展開和談。 就在這個時候剛好發生了西安事變。 與其說張學良改變了歷史不如說是張學良扮演了臨門一腳的微妙角色。

西安事變對中國現代史的影響或許歷史學者還會繼續爭辯下去, 而西安事變對張學良個人一生的影響就明確 多了,張學良為此付出沈重的代價從此退出政治舞台, 被軟禁了半個世紀在幽居中,度過了他的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及八十歲生日

終其一生,張學良也沒有為覀安事變辯解沒有為自己喊冤或要求翻案, 就這麼靜靜地帶著西安事變的祕密離開人世面對半個世紀的幽居歲月,張學良由抑鬱、 憤慨而終於平靜以對。五十年的幽居歲月如何忍? 張學良就這麼忍了下來忍著、忍著,那悲劇英雄的形象就這麼長留在歷史裡

關於覀安事變,宋美齡則曾私下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們對不起張學良」

台湾人眼中的大陆究竟是怎么样呢一个台湾人来大陆,刚到北京就被震撼了!

曾经在两岸开同直航前,有一位朋友去上海旅游回到台湾后,开始向我们大肆抨击中國的不是:环境多么脏乱人民怎样的不守秩序,食物如此如此的不卫生等等

那年,我才小学五年级在不带着任何怀疑下全盘吸收了這些所谓的「第一手数据」,而这些「别人的观察」也陪着我读完小学毕业上了国中以后,中国大陆在我的认知里没有多大改变但在課本的描述中却有了些许的不同。

2008年马英九总统执政,两岸关系开始从动荡转趋稳定开启了两岸的大交流时代。我记得当时课本还特別有一个章节分析中国大陆近年经济快速起飞的现象,然而课本里的东西读过即忘并没有在我心中占有多大位置。

我对大陆印象的改觀要从2010年开始说起,对我来说那可说是满强烈的震撼。

我们全家在寒冷的一月前往北京旅游虽然那几年,时不时可以听到中国大陆昰如此快速发展但也直到踏上大陆这块土地,北京机场宏伟的国家大门「铿」一声撞在我的脑门上才总算打破那几块包围我、让我始終看不清楚中国大陆真实面貌的「毛玻璃」。

北京机场的雄伟自然不在话下虽说一国门面总是特地装潢的气派威风,但怎么说终究是偠有一定的财力、一定的建筑技术才能达成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