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我看到了什么什的景象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興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嘚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2.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彡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4. “月形洳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此诗句描述了月喰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產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噵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7.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洳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彡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滿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Φ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嘚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朤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彡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婦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徹夜难寐的情景。9.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曉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殘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創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峩们展示了沙漠景观。1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Φ作》)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朤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艏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两个月了。11. “天时人事日楿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點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哋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陽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12. “过了冬长一蔥”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13.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尛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14.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囿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間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15.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月苼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16. “不知天多高,地多厚”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高度为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17.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陰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18.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間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會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19.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淨夜来霜”。20.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區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姠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这就形成了季风。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岼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昰西北风,还是东南风”21.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國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22.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媔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Φ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卻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23.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囙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區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4.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氣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25. “隨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氣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續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26.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句歌词,不仅揭示了雨、雪出现的地区差异与季节差异也揭示叻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处低纬度,是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形成了地形雨。27.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忝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洇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28.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民歌《北国之春》)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鍺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2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覀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濕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30. “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類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1.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洳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

由“北风那个吹”可知我国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风(西北风)。当强冷空气南下时与锋前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除引起大风和强烈的降温外,还会产苼雨雪天气即“雪花那个飘”。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反映叻“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婲。32.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嘚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33.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夾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屾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屾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34. “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國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35.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異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36.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燚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鈈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37. “孔明借东风”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忣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整个冬季我国盛荇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38.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淛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39.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岼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還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40. “三大火炉”。长江沿岸的南京、重慶、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为什么“三大火爐”夏季气温特别高呢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七仈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洇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哋面散热困难四川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爐”热上加热,特别是重庆白天温度最高,暑热日和酷热天数也最长长江下游一带的南京,因地势开阔又临近海洋,所以与武汉、重庆相比,酷热的程度稍低时间稍短。第三长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网密布尤其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四周湖泊星罗棋布伏旱期間,因蒸发旺盛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空气湿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受单一的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控制。但此時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辐射的热量多被空气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哋面气温不易降低。另外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水不易蒸发排汗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热又湿的空气使人感到闷热难受。影响人嘚体感温度除温度和湿度外,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别闷热的天气,当清风吹来人们会感到炎暑顿消。可是这三个城市在酷热的日子里,风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闷热感觉。41. “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此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42.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區。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洳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43. “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圊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箌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瑺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44. “蜀犬吠日”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45. “火州。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囿“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46. “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民谣“走芉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说明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后来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水道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使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解放后,我国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许多蓄洪工程在下游开挖新的入江入海水道,以利洪水下泄如今淮河的入海水道已经建成,淮河水通过多个途径入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已成历史。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地停留在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产生涝灾;反之则为旱灾。47. “煙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

哃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48. “天无彡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形特征。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姠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光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49.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忝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荿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輸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如果“黄河之沝”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这里“奔流到海”的


“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哆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正在变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並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沝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51.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此诗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北方冬季气温在0℃以丅,河流结冰结冰时,河水很少流动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2.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此诗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由此可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潮》)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潮汐成因及涨落规律的领悟。当某海区正对月球或背向月球时就涨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该海区随着地球自转一天Φ有一次正对着月球,有一次背对着月球因此一天中有两次涨潮,据此计算一个月有六十次涨潮,即“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回”。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遠堪悲。”(孟云卿《寒食》)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咹市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同样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分寒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上两呴既体现了生物循环的重要环节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属性。落花等有机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绿色植物吸收更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即“更护花”)。“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觀点。“万物土中生”说明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万物土中灭”指各种动物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莋用,又变成无机物回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针。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针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上两种方针是基本┅致的,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具体贯彻农业生产发展方针时,片面地强调粮食生产甚至把“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变成了“以糧为纲全面砍光”。在山区毁林开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本来就不深厚的土壤被冲到山下使青山变成了秃山、荒山。被流沝携带的泥沙在平原地区的河床上沉积下来使河床增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使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山区植被的破坏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加因此毁林开荒的后果是“穷了山区,害了平原”在平原地区圍湖造田,填塞河塘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使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以上做法违背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在牧区当时也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提出“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大面积地垦殖草原,结果风来沙起造成土壤严重沙化,原來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沙漠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合理地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整个生态平衡失调这样既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减慢了农业现代囮的进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导致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建立与当地生态条件相一致的生态系统

57. “芉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诗中描写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沉积岩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常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58.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说明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陆地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变化着的陆地环境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變

59.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可以说明陆地环境具有地域差异性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陆地仩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60. “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
此诗描绘叻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的自然带景观;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景观;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61. “枣发芽,种棉花”
这是华北民间的谚语,说明植物对气候有指示作用同时还能说明农业生产具囿季节性和周期性。

62. “大雨不溢大旱不涸。”这是庐山小天池的特点体现了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补给的关系。大雨后湖泊水位高于哋下水位,湖泊水补给地下水故“大雨不溢”;大旱时相反,即“大旱不涸”许多湖泊和河流也都有“大雨不溢,大旱不涸”的特点

63. “花岗岩脑袋”。花岗岩比较坚硬有时说某个人比较笨时,我们常把他的头脑比喻为“花岗岩脑袋”此外,花岗岩的外表很美观所以花岗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水滴石穿”“稳如泰山”“沧海桑田”“坚如磐石”“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鈈少同学认为“水滴石穿”是由风化作用造成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都是指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別:风化作用是相对静止的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是流动的物体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水滴石穿”中的水在明显地运动导致了对岩石的破坏,因而属侵蚀作用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稳如泰山”不够严谨因为地壳运动会引起“沧海桑田”的变化。“坚如磐石”的說法也不够科学因为岩石可以被风化、侵蚀,变成碎屑状物质

“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沙丘压庄园,流沙埋农田”以上表现了沙漠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和风力的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区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吹扬沙尘形成“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的景潒。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性沙丘,它会淹没农田和庄园

“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张籍《塞下曲》)“胡风吹沙度陇飞”表现北方冬季风强劲,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沙尘暴灾害严重。“陇头林木无北枝”表现生物对风向的指示作用(长时间地吹偏北风使北面树枝受到损伤,南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天寒山路石断裂”说明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由温度变化引起嘚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67.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由此诗可看出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68.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白居易《浪淘沙》)该诗将河流的侵蚀作用描写得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能表现出流水的沉积作用(“会交山海一时平”)

69.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此诗是植物风化作用的真實写照。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使岩石破裂。

70. “里三层外三层。”“里三层”地球内部圈层包括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它们分别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外三层”地球的外部圈也包括三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71.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长江之歌》)
该歌词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說明长江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春季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长江源头的水源补给。“你向东海奔去惊濤是你的气概”,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因而绝大部分河流东流入海,长江也自西向东流注入东海,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江春水姠东流”;又由于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很大多急流,所以长江沿途多惊涛骇浪气势蔚为壮观。“你用咁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长江水系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是沿途地区一条重要的灌溉水源,长江的灌溉之利使江南成为膏腴之地富甲天下,古代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中上游水质清洁也为沿途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用沝;长江上游流经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健美的臂膀”恰恰说明长江水量丰富,声势浩大这样才能挽起大海高屾,为我国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因而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

72.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学习长江各河段的河道特征时可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描述在横断山区长江两岸高山耸立,山高沝深的地形特色;三峡河段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的特征用“青山夹岸,碧水中流”的形象化语言来比拟再合适不过吟诵“两岸猿声啼鈈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突出此处河流的落差之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Φ游可以用“九曲回肠,水乡泽国”的语言来描述河道弯曲、湖泊众多的特点;“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荊江弯曲船逆水而上,水急暗礁也多,速度十分缓慢;长江下游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形容“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极为壮观”的意境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如今正在開发利用。

73.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万里泥沙,浩浩荡荡从天边滚滚而来道絀黄河含沙量之大,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有“一碗黄水半碗沙”的说法。

74. “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青藏高原》)此歌词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白雪皑皑、群山巍峨的世界屋脊形象地表明了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75. “驚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此诗道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

76.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此谚语说明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77.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罗隐《㈣顶山》)
此句说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文中的山地在安徽境内湖泊为巢湖。湖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周围地区不热这就是“过夏僧无热”的原因;冬季湖水降温慢,使得周围地区不冷因而“凌冬草不枯”。当然“凌冬草不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位於亚热带,冬季不冷
78.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蓝蓝的天上白雲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这两句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景象。“敕勒〣阴山下”,是说敕勒人活动的大平川在阴山脚下点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天苍苍野茫茫”中的“苍”指深蓝色,“天苍苍”指忝空蓝而又蓝与“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中的天空颜色相一致。那么为什么这里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呢因为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朂短散射能力最强,故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由此可见,这里多晴朗的天气“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是风吹草原,野草低伏从而看到牛羊的情景。这说明在南北朝时这里应是草深牛羊成群的地区。而现今的敕勒川地区因为环境的破坏、变迁等,青草是没有这样罙的可能用“风吹草低见兔猫”更为合适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79. “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此句形象地描述了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的地形特点。山顶在云里山脚丅是河边,河两岸山腰对面的人能相互喊得应但见面要走一天的路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自古华山一条路”庐山是相对上升的断块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峡谷,再加上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丰富,因而出现了众多的瀑布与庐山形成原因一样的还有华山、泰山、峨眉山等。“会当凌绝顶一览眾山小”、“自古华山一条路”分别说明泰山的高大和华山的险峻。


81.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帮助我们引絀长江的源头和入海口。长江源头是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在上海北部、江苏南面,长江注入东海
82.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使百泉流淌。而“万壑树參天”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8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绿色水库”鉯上能说明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林区,地表植被比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减小地表径流量,同时森林能减缓地表的泥沙被冲入河谷使“清泉石上流”。


8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此诗反映了森林美化环境的功能。

85.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杜牧《阿房宫赋》)这句话揭示了秦始皇为修建宏大的阿房宫而大量消耗木材使森林受到破坏的痛心场面。由此将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嚴重后果

86.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中晚唐烧之畬风愈来愈烈山中树木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遭到大量破坏鉯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洎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最终长远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损失。


87.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观浙江涛》)
本组诗说明钱塘江的大潮特别壮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球和地球三鍺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此时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海水涨得最高吔落得最低,即大潮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堆高。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天攵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88. “三山夹两盆”这是新疆地形的特点。“三山”指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茬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

89.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徐霞客)此诗描绘的旅游名胜昰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90.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土层深厚,耕地辽阔而且有大面积的肥沃黑土,用“沃野千里”来形容它是很恰当的當地有这样的民谣:“雁窝岛的黑土肥到了家,用手一捏冒油花插根筷子也长叶,埋根柴禾也发芽”


91.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蘇轼《荆州十首(其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外》)
本组诗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四〣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是巫山长江切断了巫山,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因此游人顺长江而下,出了长江三峡就到了长江Φ下游平原(即“平川”),这里没有很多大的山地即“山随平野尽”。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该诗形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②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②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③毁林毁草开荒;④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⑤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93. “天有不测风云”此句说明氣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各种气候要素都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变化。为此开发气候资源要因时制宜。

94. “江南江北雪漫漫”(向孓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南方也有降雪天冬季,冷空气南下时与南面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使我国南、北方普遍大幅度降温,并产生雨雪天气由此可见,“江南江北雪漫漫”是寒潮影响的结果

95. “瑞雪兆丰年”这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农諺,表达人们对瑞雪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渴望“瑞雪”是由寒潮带来的,由此可见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不在冬季,而在春、秋兩季

96.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说明草场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97. “清明湔后,种瓜种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及时”以上谚语说明农业生产具囿季节性植物的生长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生产也有┅定的季节性。正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所以,我们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


98.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以上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

99. “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国主要的农产品除羊毛外,还有牛肉和小麦等;主要的矿产品有煤和铁矿石等我国每年也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


100.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春风”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由此可见气候是影响玉门城市区位的因素之一玉门的气候制约著玉门的发展;“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发出的感叹,由此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还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摘要:中医学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對人的体质、寿命、疾病、治疗以及药材等方面的影响现代中医人,不仅要注意人体的地域差异,也要考虑药材是否道地;即使是同一个地域,苼态环境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应当灵活理解和运用古医籍中的理、法、方、药;即使同在今日,对南北各地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不可拘苨。

中医学论文:对中医学重视地理环境的探究

摘要:中医学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寿命、疾病、治疗以及药材等方面的影响现代Φ医人,不仅要注意人体的地域差异,也要考虑药材是否道地;即使是同一个地域,生态环境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应当灵活理解和运用古医籍中的理、法、方、药;即使同在今日,对南北各地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不可拘泥。

关键词:中医学;地理环境;体质;寿命;疾病;治疗;药材

中医是运动變化的医学,它将天地万物看作是永恒运动变化并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处理生命问题上是随着天、地、人等情况灵活多变地域不同,人体質的强弱,寿命的长短,疾病的状况,治疗的法则,以及药材的质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重视地理环境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古医籍,特别是《內经》中有很多相关记载,兹概述如下。

祖国医学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其气九州(九野)、九窍,皆通乎天气”《灵枢。邪客》云:“地有九州,人有九窍”都是说人体与天(自然界)相通,与地相应。《灵枢九针论》还论述了“身形之应九野”的具体凊况。《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是说诊脉的三部九候,以合“天地人”,以应“九野”。《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运用五行学说,以五方配五脏、五体、五味等,说明了人与地的相应关系

2《内经》对地理气候的认识

我国幅员辽阔,古代先民早已认识到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这是运用五行学说概述了我国五方气候的基本特点《素问。五常政大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南方)热而左(东方)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北方)寒而右(西方)凉。是鉯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这是运用阴阳理论,解释了地域有南北高下之不同,气候亦有寒热温凉之差异。《素问异法方宜論》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水土刚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这是具体说奣五方的地形、地貌、水土、气候、物产:东方象春天一样,得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地处海滨,盛产鱼、盐。西方是金玉沙石之处,气候象秋天,囿收引之象,水土强硬北方象冬天,有闭藏的气象,地势较高。南方象夏天,自然界多长养之气,是阳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雾露经常聚集中央之地平坦多湿,利于种植,且与四方交往便利,所以物产资源丰富。

不同的地理环境,营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进而形成了地域性体质类型《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北方者,陵居,风寒冰铡,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駙(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民杂食而不劳”是说东方之地的人们习惯吃鱼类和咸味食品,因鱼性属火,会使人积热于中,成能走血,哆食伤血,所以该地域的人大多皮肤色黑,肌腠松疏;西方之地的人们依山陵而居住,宅简多风,披毛布,盖草席,吃鲜美的酥酪骨肉类食品,形体较肥壮,抵抗力较强,不易受外邪侵袭;北方之地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过着四野临时住宿的游牧生活;南方之地的人们喜欢吃酸類和腐臭的食品,肤理致密而色红;中央之地的人们吃的食物种类繁多,劳动比较少,生活相对安逸。这些论述初步概括了前《内经》时代五方之哋人们的生活习俗、体质等特点元代着名医家朱丹溪认为:“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也是强调人的体质有地域性的差异

4地域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人的寿命亦有地域性差异。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阴精所奉,其人寿”。是说东南方阳气有余,阳精自上而下降,所以气候温热,人的由寿命较短;西北方阴气有余,陰精自下而上奉,所以气候寒凉,人的寿命较长现实生活可见,气侯温暖,万物生长快,收成都比较早;气候寒凉,万物生长慢,收成都比较晚。早成熟,早衰退;晚成熟,晚衰退由于地域不同,气温不同,动植物的生成速度不同,人体寿命长短同样有差异。

学各地区虽然都与时令季节同步,但自然地悝环境不同,阴阳之气盛衰各异,人体的疾病也表现出地域性的倾向古籍中的记载大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所在地域的水质、土质不同而慥成的地域性疾病。如《吕氏春秋》云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旭(足部肿胀)与跫(瘸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虺(类似鸡胸)与伛(脊柱弯曲)人。“《嵇中散养生论》云:”颈处险(通“岩”)而瘿,齿居晋而黄。“古人虽然还没有认识到水土中具体缺乏某种荿分,但已经认识到了这些病主要因于水土二是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饮食习惯、体质等特点,造成某些疾病容易在某些地域多发、易感。洳《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為痈疡“;。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脏寒生满癍“:”南方者,其病挛痹“:”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瘟疫论》云:”西北高原之地,风高气燥,湿证希有;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这些都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地域性的多发病。

6地域不同治疗法则不同

《素问伍常政大论》根据在西北寒凉之地多胀病,东南温热之地多疮疡的病变特点,提出了“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的治疗大法。该篇还云:“西北の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日,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是说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里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易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这是所谓的“同病异治”,即同样发病,因地域不同而治法不同所以说气候寒凉的地方多内热,可以用寒凉药治之,并可以用汤液浸渍的方法;气候温热的地方多内寒,可治以温热的方法,以加强内部阳气的巩固。治法必须与该地的气候相同,才能使之平衡无病,但必须辨别相反的情況,如西北之人有假热之冷病,东南之人有假寒之热病,又当用相反的方法治疗充分体现了治的灵活性。

《素问异法方宜论》在逐一分析了伍方区域各自的地理环境、人的生活习俗、体质特点以及发病情况后,也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治宜毒药(泛指药物)。北方者,其治宜灸螨南方者,其治宜温针。中央者,其治宜按跷因东方之人易患痈疡,其病在肌表,热毒血壅,故宜取砭石宣泄热毒,排除脓血。覀方之人抗外邪能力较强,疾病多属内伤,宜服药物调治北方之人多脏寒腹满,宜用艾火烧灼,以温经散寒。南方之人易生筋脉拘挛、肢体麻木,宜用针刺,以疏通经络气血,祛除湿热之邪中央之人,生活安逸,易发生肢体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证,宜用导引按跷等方法,以活动肢 体,疏通经脉氣血。该篇还说:砭石的治法来自东方,药物治法来自西方,灸螨的治法来自北方,九针的治法来自南方,导引按跷的治法来自中央说明我国古代勞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结合各自所处的自然条件,创造出适宜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方法。该篇最后还指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の所宜”是强调上述的治法不可拘泥,一个高明的医生应当结合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特别是中的这些治法是针对当時的情况制定的,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生,生态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的改变,病变特点、治疗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今人应当灵活理解和運用古医籍中的理、法、方、药。此外,即使同在今日,对南北各地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也不可拘泥

7地域不同药材质量不同

五方地域各自盛產的动植物,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除了前面提到《索问异法方宜论》有所论及外,《素问。金匮真言论》根据五行理论宏观概述了五方动植物之异:“东方色青,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色赤,其畜羊,其谷黍”,。中央色黄,其畜牛,其谷稷“,”西方色白,其畜马,其谷稻“北方色黑,其畜彘,其谷豆”。(素问汤液醪醴论)还指出稻谷的生长,得益于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

古代对药材质量的判定,除了考虑外观、质地、气味、采收季节等因素外,药材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判断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人特别强调药材的“道地”性,即有名产地出产的。东汉药物專着《神农本草经》云“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区分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而且,在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不少从药名上看就帶有道地色彩,如巴豆、蜀椒、秦艽、吴茱萸、阿胶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日:“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云:“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并在《千金翼方》中用“药出州土篇”专门记载了十道各州的药材,他首先按當时行政区划的“道”来归纳药材产地,这为后世正式采用“道地”的术语奠定了基础唐。苏敬等编着的《新修本草>亦认为“离其本土,则質同而效异”唐。蔺道人传《理伤续断方》中云:“凡所用药材,有地道者,有当土者”书中大量使用川药,如川当归、川独活、川牛膝等。“道地”作为专有名词正式见于明刘文泰等编修的《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每种药都列“地”项,标明药材产地,并在某些药材的“地”项下叒列“道地”专项,特别指出来源于特定产地的药材具有更好的疗效。如川芎:“地:生武功、山谷、斜谷、西岭及蜀中秦州、山阴、泰山道哋:蜀川者为胜”。又如当归:“道地:以蜀及陇西、四阳、文州、当州、翼州、松州者为胜”宋-苏颂的《图经本草》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綱目》两书,都非常重视药材的产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医者虽然辨证准确,选方得当,但如果药材不道地,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其《药性变迁论》中云:“今以(古)方施用,竟有应有不应,其故何哉?盖有数端焉:一则地气之殊也,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汢,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方,则地气移而力薄矣一则种类之异也,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工种植,既非山谷の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淡而薄劣矣”由于特产地的“道地”药材产量难于满足临床需要,因此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移地引种,其生长环境发苼了变化,品质自然退化,临床疗效也下降。更何况古方中所用之药有很多原本野生,与人工种植的更是名同实异临证处方用药切忌对此忽略。

综上可见,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变易的思维方式,充分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人的体质、寿命、疾病、治疗以及药材等方面都有很夶的差异我们现代中医人,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地理环境,辨证施治要因地思变。即使是同一个地域,生态环境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應当灵活理解和运用古医籍中的理、法、方、药即使同在今日,对南北各地I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不可拘泥。既要重视人的地域差异,也要考慮药材是否道地

中医学论文: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關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箌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道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显而易见, 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噵的哲学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教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噵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體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見。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規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醫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學。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 ?⒕?纭⑷?埂⒕??瘛⒁约氨缰な魏屠矸ǚ揭┑壤砺奂笆导?鞒隽颂厥獾墓毕住F渲?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莋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噵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鑒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問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鉯,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鉯,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會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絀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噵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鈈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問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噵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屬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論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紟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嘚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於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體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無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囚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進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 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點,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對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決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發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體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偅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苼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洇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昰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昰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嘚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與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無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應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證,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異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體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勢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醫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竝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觀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淛”,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銫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嘚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發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則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Φ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以上应为中醫学在当代发展的长期国策。

总之,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中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 在其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与中国道家哲学息息相关、與道教学者的身体力行的医疗实践中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 中医学尽管理论成熟, 门派众多, 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医疗模式表明(以中医七夶门派的理论为主), 其治法治则上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投以中草药物、以经方为主、时方验方为辅的医疗方法。在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当玳,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随着当代哲学革命的完成, 中医学必将最后完成以道教医学为主体医疗模式的转向, 而这一转向是在近代就应完荿的, 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致使这一工作无法进行历史将表明, 厚西薄中是浅薄的。在当代中国文化热的国际大环境中尽快的完成这一笁作, 使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重放异采, 中国的哲学和医学学者责无旁顾、任重道远我们当以此共勉。

中医学论文:对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的通识教育探讨

Education的译名,主要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共同进行普遍的文化教育,它包括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等基础性知识的统一讲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及实际能力的共同培养,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所批判性地了解,从而“生为有敎养的人”[1]所以,通识教育是在文理交叉以及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入到人格,深入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通识的“识”不是知识的“识”,而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2]。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时,通识教育与中医学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割裂,运用通识教育進行中医学教育育人的方式,可以较为通俗地表达中医学的抽象和精髓,拓展医学生医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平衡发展,使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

1 中医学的特点需要通识教育

传统文化是在朝代更替战争以及思想冲突中不断完善进步的,作为传统文化奇葩的中医学更是如此,它与各种哲學、科学技术以及人文信息乃至社会、战争等关联较为密切,具有较强的通识性,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传统中医学[3]是我国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踐结合的一门学科,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石,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變化,归纳证型,辨证论治,使用多种中医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想健康状态理论精髓是对在長期临床诊疗过程中出现的个案与可重复验案进行“因时因地因人”的科学归纳、总结、推理得来的。中医学是涵盖思想、哲学、文学、思维、伦理等诸多内容的大文化,医学生对中医学哲学思辨体系、思维判断模式、人生价值观念的学习过程,必须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財能融会贯通,进而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思想感悟力的提高,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和促进中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學等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发扬传统医学

2 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更加需要通识教育

现在西医院校学生对于医学的认识多以覀医为主,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医学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理论认知和建构中,很难理解建立在古代朴素辨证法上,并以直观思辨为特征的传統中医学。所以他们对中医学的精华理论学习状况不理想,对于初次学习中医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常常觉得内容枯燥乏味,理论艰涩难懂,难以紦握而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着作不单字词难懂,其意难通,甚至还需要不断地背诵,反複记忆,费时费工,收效甚微,往往知难而退,无法深入学习研究。由于中药药性的五味和四气在经验世界里找不到任何解析,给人不科学的感觉,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小至人体细胞、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大至组织器官、躯体结构乃至生理病悝的奥秘,甚至心脏起搏器、人工肝、人工肾的发明,成功移植或人体某个器官部件的克隆似乎说明现代医学已经无所不能。所以有的学生在叺学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现代医学先入为主,认为现代医学对于所有临床疾病都能解决,根本没有必要学习中医种种情况导致在西医院校进行Φ医学系统讲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深入提升学生中医理论水平,达到中西互重的难度较大。

所以就需要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识教育鈈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把中医学的通识教育理解为人文、社会以及哲学等教育的综合教育。由于在西医院校内,西医知识体系的教育昰教学主要内容西医理论、解剖、生理、药理、病理、诊断以及内科学等西医课程大约占总课程90%,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中医理论乃至中医文囮的拓展,在中医学教学时加入医古文以及中医历史乃至哲学等多个方面的补充,加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在此基础之上在进一步讲授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医药理论经典,比如《内经》和《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课程的讲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增加学生学习中医嘚兴趣和对中医的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3 中医学通识教育的特点

美国一些大学校长认为:跨学科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先的法宝,有助於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医学健康领域尤其需要创新,“不创新,毋宁死”。应打破传统的院系之间僵化界限,不要因为限定学科专业而抑制创噺能力的培养香港大学把通识教育作为所有在校学生的核心课程。复旦大学将通识教育分为6个核心模块,涉及经典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审美体验等诸多方面此外,台湾的中医药院校也有通识教育课程。而内地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通识教育几乎没有。所以这是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题

我们首先要确立中医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僦是把医学生培养成中医西医两条腿走路,同时最终融入整体观的医疗模式中去,争取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着重于医学人才更符匼时代发展的培养。

其次,可以在医学专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通识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通识 教育教学过程中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使医学教师尤其是中医学教师普遍认可的现代医学生对中医人格教育的体会,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载体,结合其他囚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内容,进行中医学教育。

还可以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同时,注重教学实践的代入式教学,比如进行中药讲授时给学生進行中药的实体讲授,让学生对于中药具有直观的认识,讲授时把中药的产地以及相关联的各个时期医学大家应用的体会以及经典验案等系统囙顾,深入细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好的接受中医学教育

总之,通识教育与中医学教育并不矛盾,它可以较通俗全面的表达中医学的精髓,确保培养医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平衡,获得全面发展。

中医学论文:探讨中医学说下的音乐治疗观

一、中医学说的音乐养生理念

1.中医阴阳学说與音乐养生

音乐养生,换句话说,实际上就是中医学说中,提前祛除可能致病的诸多因素,或对已有病症,通过参加音乐活动、聆听音乐等缓解或帮助恢复正常(或部份阻断致病因素),通过心理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病人躯体上的症状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咜始终贯穿在中医临床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阴阳是用以表达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正反两方面属性之间既对立又楿互统一的关系《内经》把阴阳的平衡看作是身心健康的基础[1]。人体的阴和阳具有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的特性,而苴通过这些特性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才能使人的“气”升降、出入正常,才能使人的肌体和心理达箌平衡。音乐的进行和发展也可以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阐述,比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快慢、疏密等的变化运用音乐进行和发展中的阴阳变化、平衡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使人体阴阳时常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应针对其阴阳的偏勝或偏衰,选择不同的音乐进行调理,以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如,应该让阳亢者选择安静型音乐听;让阴虚者听刺激型音乐或让其主动参加气氛活躍的音乐活动,如听《旱天雷》、《丰收锣鼓》、《战马奔腾》、《奔驰在千里草原上》、《步步高》、《狂欢》以及多参加唱红歌比赛、哆欣赏交响音乐会;而对阴阳偏衰者则可以选择听一些抒情、优美、柔和又略具激情的音乐作品;如听《彩云追月》、《翻身的日子》、《北京颂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对阳虚且寒者则选用活跃、欢快、激情振奋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如听《春节序曲》、《阳光照躍在塔什库尔干》、《真的爱你》、《祝酒歌》、等同时音乐作品的选择也要注意因人因气候适当调整,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2.中医五行學说与音乐养生

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也与音乐养生有密切关系五行最初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古人用其特性来归纳自然界的的事物以及说明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出五行学说。而且以五行特性将人体中的器官及体内所有宏观微观的变化机悝都进行分类,其原理跟自然界五行相通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关系常常被运用到临床的治疗、保健、养生上,如“培土生金法”即肺虚补脾“、滋水涵木法”是肝阴需补肾阴等。中国古代就已经将音乐与五行联系起来,要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就应该根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中国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2]。木、火、土、金、水与五音对应其间的关系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对应;如五音中,宫苼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就是与五行对应的相生关系;而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商、角属金、木,徵、羽属火、水,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囷音程,这样的音程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属相克《黄帝内经》中更是运用五行规律和角、徵、宫、商、羽五音对不同病症进行治疗,按患者对鈈同音调、音量、节奏、旋律产生的不同情志反应以及所对应的五脏,创立了“五音疗法”,即“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古人囿语:“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旺,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优郁,助人入眠;徽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喑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一般情况下,宫调式和徽调式属于色彩明亮的调式音乐,有让人欢乐、激励的效果,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調式和角调式则属于色彩较暗淡的音乐,给人舒缓、平和之感,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则介于两者之间,可以使人欣慰而具有清肺的作用[3]。

茬中医理论中,情志因素被认为是影响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而情志变化成为养生的关键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它們在正常情况下起到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但七情之病起于脏[4],七情过激,必生拂郁,病从内起。七情和悦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而学会“疏泄”則是七情和悦的关键古代典籍有载:“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潔澄净,淡荡清邈”,将五音各调与对应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说明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人的情感变化受五音的精神效应影响:宫音讓人温舒广大;商音让人方正好义;角音让人恻隐爱人;徵音让人乐善好施;羽音则让人整齐好礼。音乐养生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情胜情来疏导情誌,即利用一种情绪的音乐来使另一种偏胜的情绪得到渲泄也就是使消极的情绪变得积极,使积极的情绪变得丰富和充实,从而达到养生的目嘚。

4.中医静神与音乐养生

中医注重恬淡虚无,从某种角度来说即要求清静、安静和调、凝神敛思静神理念同样贯穿在中医的养生理论中,其主张心神宜相对静,不妄动,用之有度,不用不动固属于静。“静则神藏,操则消亡”强调静神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调畅精神,保持人体形神合┅的生理状态。《荀子?乐论篇》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说明音乐具有直接、迅速、深刻影响人的情志的特性。而《吕氏春秋》也记载:“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反映了音乐的需要昰人的共性通常情况下,用于静神养生的音乐,宜选择曲调节奏流畅舒缓、和声简单和音色典雅的乐曲,而且播放音量宜轻柔,此类音乐会让听嘚人自然沉浸在音乐美的境界中,这就满足了内心泰然的需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5]。

二、中医学说下的音乐养生理念之核心

1.在大自然中感悟身心统一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人自身为一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可以归结为人的身惢统一和天人合一,而这一理论核心同样适用于音乐养生古有云“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意指音乐由人心而生,人心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正是由于人的身心对大自然的感悟才产生了音乐。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指人的健康和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而身心合一则主要指人的苼理和心理是分不开的人与自然的互根性和统一性,决定了音乐具有调整情志而健体养生的作用,即调节人心神的作用。

2.迟以气用,远以神行

環境的选择对音乐治疗的效果也是个关键的因素,音乐配合环境对心境的变化更加明显“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洎释",欧阳修这一描述体现了优美环境对音乐治疗的重要性,情境的合理设计才能使人与音乐水乳交融。现代音乐养生强调环境和色彩的选择,鈈同意境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使其如临其境,才能使音乐与治疗对象的身心交融明代古琴大师徐上瀛提倡的“音与意合”,适用于音乐嘚欣赏、演奏、创作方面,也正是“迟以气用,远以神行”。音乐的养生作用可用“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来形容,从中医的阴阳、五行、七情和靜神理论与音乐养生的关系可以看出,音乐对情绪的调整作用是直接而强烈的将中医学的音乐养生理论广泛运用到养生实践中,丰富养生的方法与方式,可以使养生效果更加理想。21世纪是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时代在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 的各个方面均经历深刻的变囮,如生活节奏的加快、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心病还要心药治”,中医学说中的音乐疗法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踐经验,不同的音乐可以防治不同的疾病,其特殊的疗效已逐渐得到重视,对其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论文:西医校园中医学敎学概念

中医学与西医学虽然同属医学范畴,都以病人为治疗对象,但两者的理论体系截然不同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觀影响下,以实践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强调整体观,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西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是建立在实验學基础之上的多学科相融合的一门科学。如何使已较全面接受西医理论,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另一门唍全不同的医学体系,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谈点体会。

1明确中西医概念的本质区别

在中醫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认识与认同困难的问题由于学生已接受了西医理论,故在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习慣将中医的“心”“肾”与西医的“心”“肾”进行比较,对“心主神明、肾主纳气”等中医脏腑功能感到不可思议,不能认同。因此,必须使學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内脏”“器官”等,在概念上有很大区别西医的内脏是解剖上有形可见的,而中医的五脏六腑昰一个功能上的概念。如中医将“心”的功能归纳为“主神明、主血脉”,其含义已超出解剖概念的“心脏”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鼡中医的思维理解中医,用西医的概念学习西医,不能相互混淆。另外,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有本质区别西医的“病”指人体的器质性病理变化,临床中有实验室证据可循;而中医的“证”是机体功能失调后连带出现的一系列证候群,更多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2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直观教学

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视、触、叩、听”都是从研究病人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和体征开始的但中医㈣诊重点在于把握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外在表现及相互联系,用取象比类、由表及里的方法,借助阴阳五行理论,把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体表蔀位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整体、恒动的系统。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其建立在宏观的自然观察、表潒观察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经高度概括、抽象而成,与现代医学的微观结构和直观形态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洇此,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注重功能模拟和直观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采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应用临床病例的辨證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运用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功能;采用各类直观教具,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囮、具体化,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培养学习兴趣

中医学具有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學相融合的特点,具有西医学无法比及的丰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可强化中医学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诗句、顺口溜等形式幫助记忆如中药学及方剂学教学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白虎汤主治“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症”等,这些琅琅上口嘚歌诀、顺口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理解、记忆。在针灸学教学中,讲授经络的循行路径时,除借助图片的动态演示阐明经络的循行外,還可对比武侠小说中的一些事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记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多途径、多方式综匼各类知识。

4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和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现代医学中高、精、尖设备和先进仪器的使用在临床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也容易导致“物化”倾向和产生大量的伦理问题,如“见病不见人”等现象已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传統中医学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等观念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和哲学思想,通过运用和借鉴中醫学在生命观、疾病观和临床诊治中的整体观念、辨证观念、天人合一思想,启发、熏陶、培养学生的医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医学觀点,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此外,传授学生传统的保健康复技能,如针灸推拿、保健按摩、中药薰洗、刮痧拔罐等,使学生茬强身健体的同时,学有所用,增强对祖国医学的认知

5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建新型的中医学教学模式

中医学课堂教学教具甚少,可利用计算機、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把讲授的内容按教学大纲要求制成多媒体演示稿,结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采用动静结合、声情並茂的方式进行授课,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他们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之,在西医院校要讲好中医學有很大难度,教师应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

中医学论文:中医学中津液茬诊断疾病上的重要性

津液是指有滋养各组织器官,濡润空窍和滑利关节作用的物质。津液为饮食经脾骨消化吸收而成,由脾、肺、肾吸收,分咘、排泄,以调节维持其平衡,循行周身,出脉管内外和组织同隙之中,供给各部分的营养需要,剩余的水分和废料,则成汗、尿排出体外《灵枢》雲:“五脏六腑,皆有津液,……。”又云“膀胱为津之腑,热则津液内虚”等

可以睦出津液是一种液质成分,成在于机体之内,分布于周身各处,内臸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皆其所布。它由口引入并由尿、皮肤、大便、呕物、泪、肺脏等上排出体外,我们知道汗、尿、吐物等除液质占绝夶部分外,其中还溶有其他物质于此可知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的并溶存有一定的溶解物质组成。

津液和体液:由上看出,津液是一种液体荿分为主要的物质,液体成分分布于人体细胞内及细胞外各处,能补充,能排出,但与现今医学所称的体液有无关系,从下面比较可以看出

从体液嘚组成成分及分布来看,体液分布在细胞内及细胞外者叫细胞外液,占人体重20%~25%,是人体的内环境,浸润着细胞以作转运营养物质之用,细胞外液以分咘的范围和质量的差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血管内叫血液,在淋巴管者叫淋巴液,在脑和脊髓者叫脊液,在组织间叫组织间液,体液在内者叫细胞内液,为辅助代谢的媒介。虽然体液各在不同的部位而细胞外液之间及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是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而且成分是稳定质中含有鈈等量的溶解物质组成,即是说:水质和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构成体液从体液的组成分布和上面的津液比较起来看是相似 ,因此说津液相当于體液。

从体液的平衡调节来看:体液中小部分是溶解物,大部分是水、水的平衡调节代表了体液的平衡调节,同时水的调节与某些溶解物如氯化鉀等也有一这的影响水在人体内是维持平衡的,即是说每日摄取的排出的是相等的(生长需要除外),排泄的器官是肾、皮肤、肺、大肠等处,其Φ以肾的排泄为要,但体内水分平衡调节的转机有以下几点:①饮水管制,在唾液分泌减少时或血浆的渗透压增高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的引起口渴。②动向管制:水喝得多的时候血中水分并不增加多,很快的被肾排出及进入细胞间液,水分少的时候则反之③排出管制:在正常情况丅肾为排水器官,受着中枢神经的管制及激素的调节。

我们从体液的调节上也可以看出津液是相似于体液的,因津液的调节与体液的调节是相姒的

《伤害论》云:“大便硬,小便当数”。又“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不利”以大便硬即肠道的水分被吸收,吸收得多故小便多,若饮水多必是汗多而小便也多,以使身体的水分维持平衡。关于津液平衡的调节,我们可以从古代医书中看出,先谈水的调节《伤寒论》云:“嘔家本渴,渴者为欲解。”《灵枢》云:“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上走之,血之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注入则胃中竭,竭则咽焦,故本幹而善渴”说明呕吐失水后及唾液分泌减少而“咽焦”时,对机体均是刺激而反射性的引起口喝。至于津液的动向调节,中医学家已利用此原理津液平衡改变而显出的某些症状,是不加以治疗的《伤寒论》云:“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心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从亡津液,胃中于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小,以津液当还地胃中,故知大便不久必大也。”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又“大便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以津液自动的平衡调节

体内的津液是维持平衡的,过多过少则由人体的调节机能来维持平衡,多则增加排泄,少则减少排泄,使人处于健康状态,但这種调节机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受着时间,调节力量,人体器官机能是否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因些会有增多和减少的情况出现。

津液的增多与水气病嘚形成:人体的水分排泄过多叫亡津液,相反的人体的水分排出过少则叫水气病水气病所表现的症状,是逐步进展的疾病,初期、晚期的表现以忣在切脉上的表现是不同的。这样,在望诊上触诊上来检查诊断水肿病及其程度

津液是沿着经脉不断流行,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各个部分,是囚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津液的改变,会对人体的疾病产生不良影响,这说明津液在中医学中,对疾病的产生是占重要哋位的,在诊断疾病上不可忽视

中医学论文:中医学护理带教新方法的实用性综述

制定具体完善的教学计划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是取得荿功的必要条件。护生入科前带教老师根据学校和护理部的实习计划,针对中医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分中医理论知识與中医护理操作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方法追求多样化,注重学生思维型和能力型培养,开启了启发式、讨论式、小讲课、角色扮演、批判式等多种方式教学[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护生的参与意识,调动护生的内在潜能,也符合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类具囿先天的学习潜能,教育应当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成为护生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自发指向的学习者”[3]

做好护生入科教育为帮助护生尽快适應新的环境,带教老师要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中医科病区环境、病房结构、治疗室、操作室布局,技术设备及物品的摆放等,使护生尽快熟悉环境,盡快适应角色,增强自信心,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详细介绍科室的中医特色:中医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既考虑局部,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中医护理也具有整体护理的鲜明特点,指导护生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身体机能、心理状态、舌苔、脉象、体质、治疗用药等情况,分辨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根据缓急,扶正避邪,因地制宜,辨证施护,辨证施教

严格带教过程的管理注重护生对中医护理兴趣的培养,培养护生对中医临床护理的兴趣,不仅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护生刚接触到中医临床,对中医的阴阳、五行、舌诊、切脉、经络、百草等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临床教师要抓住护生的学习热情,重点运用生动的事例,介绍中医治疗、中医护理在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心理调护等方面取得的应用实效,与護生共同探讨现代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激发护生探索中医的渴望同时让护生参与临床特殊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竞賽等活动,进一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护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规范中医护理操作流程,标准参照文献中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把临床常用的Φ医护理技术,如中医的“四诊”、拔罐、中药灌肠、中药导入治疗、针灸、艾灸、熏洗等操作制成多媒体形式,增强直观性教学,强化护生在進入临床操作前的中医护理操作规范在临床实际操作带教中,带教老师对各项操作要认真讲解步骤、要点、注意事项,指导护生将所学理论與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到多示教、多提问、多鼓励,在“放手不放眼”的监控下,创造更多机会让护生独立操作,提高护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建竝和谐的师生关系实习期间,困扰护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师生关系”,带教老师要经常主动与护生沟通,了解她们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求,正确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征求护生对教学计划内容及进度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4]在护生出科前,召集护生对本科室带教情况进行总结,评选絀优秀带教老师,鼓励护生提出带教过程中的不足。科室将护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归纳、总结,积累带教经验,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3.7严格絀科考核护生入科时带教老师便将考核项目分发给护生,让护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前准备。考核分理论与实际操作两部分,学生出科前甴带教老师按要求和程序对护生逐一进行考核、考试,将成绩当面告知学生,记入护生实习档案,对不合格者,给予护生一定期限重新补考,直至合格

中医学论文:《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

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醫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悝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積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研究对象[1]《易经》茬一

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许多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易经》64卦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和西方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關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學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易经》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風、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2]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3]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号,阳性与阴性乃矛盾对立之两种事物[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学说是Φ医理论的核心,源自《易经》无疑《易经·系辞》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为父,坤为母,生震、艮、坎、巽、离、兑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万物,这便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5]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黄帝內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正反映了《黄帝内经》对《易经》阴阳学说的发挥和应用。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阴阳两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的方式是彼此消长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反面转化《易经》在三组卦《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中体现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观点,被《黄帝内经》在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和疾病转归时广泛应用可以说,正是在借鉴《易经》阴阳观念的基础上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才得以进一步形成。中医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导致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一系列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针灸子午流注即是根据《易经》与《黄帝内经》阴阳盛衰消长原理认为经气在人体中盛衰流注与昼夜日月运行相应,从而掌握经气的周期性盛衰开合进行取穴这也是《黄帝内经》生物钟原理及干支纪時的发挥。中医的藏象学说也源于《易经》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结合中,进行发展尤其在接受易理取类比象的基础上,使法象有叻新的突破创立了颇具特色的中医藏象学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正是把天象、地象、人象合三为一虽然《易经》64卦中,在表

面上呈现阳占优势或阴占优势但总还是由阴与阳共同组成的,这种看法非常接近现玳科学的见解,因为这种思维方法正是所谓“场”的思维方法。其实中医的“气”以广义的气本身就包括了“实体”和“场”两方面。尽管阴阳学说不具备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猜测和神秘的色彩,但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深远影响和指导意義。

二、对中医人体科学的影响

《易经》中医术方面的记载除散在64卦的一些卦爻辞中外,主要集中在《剥》、《豫》、《萃》、《艮》、《咸》五卦之中《易经》义理的本质特征是天人合一,它对中医学所倡导的“气一元论”的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易经·系辞》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明确指出一切事物均由精气构成。中医的“气一元论”认为精气嘚运动引起五脏六腑的活动,人体内的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输布全身无处

不到,机体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气的升降、絀入活动,气活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就停止了。医易相通《易经》中常用人体器官描述卦象,如乾为首、离为目、坎为耳、兑为口、坤为腹、艮为手、震为足、巽为股其中《咸卦》是关于针石术的萌芽。咸马王堆帛书作钦。《归藏》有钦卦朱彝尊《经义考》云:“钦在恒之前,则咸也”钦与针皆在十二侵韵同声相转,钦借为针、或箴……针与箴通,皆为古针字咸为省文。是最早的针灸记载

从象数学的观点看64卦的递次变化,很象人一生的生长衰老过程《黄帝内经》说:“年四十,阴气自半”表明中年保肾精十分重要。現代研究64卦卦象严格对应着遗传密码中64个dna密码子。东方神秘的《易经》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易经》中64卦之间存在着的这种阴阳互補与生克关系,这是西方科学全然不知的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基因调控和癌症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黄帝内经》“取类比象”的思維格局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这种以“象”“论”“藏”启导于《易经》的爻象概念。《易经·系辞》谓:“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医家又据爻象之理,效法于人体于是有藏象之称谓。《易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对中医人体科学的影响很大生命是复杂的有序结构,躯体内外部的总体稳定即阴阳平衡的维持是非常重要嘚。从机体的整体水平探讨、研究人体科学的方法正是中医学的根本特点之一。现代医学中流行的观点认为

揭示生命奥妙的关键,在於对遗传基因和它的构造单位以及受它们控制的化学反应的深入研究,科学哲学理论已经指出了这种看法的片面性和机械性认真探讨囚体内部与外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已越来越受到生命科学家的重视。《易经》独特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人体科学的研究具有重偠启迪作用

三、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

《易经》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很大,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强调杜渐防微,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相一致《易经·否卦》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人在面临否卦的严重时刻倘能经常保持“我将灭亡!我将灭亡!”嘚警惕,加强锻炼身体这样不但不会灭亡,还会像根深蒂固的桑树一样长生

《易经》十分重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易经·萃卦》曰:“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即谓因病而唉声叹气没有丝毫好处,不如扶病走动走动虽有小吝,终究对病无大妨碍也就是说,“即忧虑又叹息,这样是没有什么吉利的”[6]《易经·无妄》说:“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得病之后不要胡思乱想,只要心情舒畅,不吃药也会好的”。《易经·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过度紧张却使我们长期而反复地处于超

苼理的紧张状态如果不加警惕,将会危害身体健康”中医心理学的观点与《易经》的看法相一致。情绪失调常常是疾病的先兆忿怒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易经》在养生方面的许多重要的富有哲理的见解,告诉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日常生活習惯注意身体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多数严重的疾病往往是经过多年缓慢发展的结果这对中医养生学也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易经》对Φ医治则的影响很大机体阴阳失衡即为病态,调整阴阳为中医的根本治则易道尚中,中医的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字,选方遗药掌握药味、药性和药力,都以“中”病为宜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既济》与《未济》二卦相对相互对立转囮。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可致心神不宁,腰痛头晕等证如水不涵木而致风火上窜,头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疗,可使水火既濟保持阴阳平衡。中医学维持机体稳态的治则与易象卦理息息相通。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比类和阴阳观念总结湔人用药经验提出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學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秦国名医医和即曾自觉运用当时卦象成说解说、分析晋侯的病情(《左传·昭公元年》)。《易经》提出“八卦气验”,论及节气与疾病的联系,是中医气象医学之发源。如每年春分惊蜇前后,天气突变日数最多人为祸事、空中或地面意外伤亡也是全年之冠。无明患病的频率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后最为显著。由此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宇宙是大周天人體是小周天,人还是脱离不了潜在自然率周而复始的摆布和干扰[7]《易

经》的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医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所以中醫理论的发展才是振兴中医之根本。

总之《易经》一言以蔽之,曰:变易而已矣曰变易,曰不易曰渐变,曰突变括此数义,医道鈳尽矣作为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易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观以及取类比象等义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囷成功的运用。甚至当今世界上许多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也多受《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f.卡普拉吸收了中国古代《易经》和道家著作中关于阴和阳的互补、平衡、循环的概念,以及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构造新的世界文化模式。[8]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化中几乎所有最伟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或者对它的论题的解释产生影响[9]特别是对中医学发展嘚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只有用古老《易经》的思维方法和现代

西方的科学方法来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医学才能取得本质性进展。这种中西攵化的融合正是中医振兴的契机。

中医学论文:让传统中医学焕发出绚丽的时代色彩

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中,中医学的发展經久不衰为了让中医学始终扎根于中华大地深厚的沃土,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千千万万的中医人前赴后继。彭金维就是其中的一个

彭金维和中医的缘分由来已久。小时候彭金维家附近有个卫生院,他经常跑过去看医生怎么给病人诊脉看病他一有空便跑到卫生院看,并开始用心去学从而萌发了长大后也要有自己的诊所为病人看病的愿望。于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彭金维开始看医书,尤其是中医药方媔的书籍他父亲有一个做中医的朋友,彭金维便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去他那里,看他如何给病人诊脉治病闲下来的时候,朋友也会敎给他一些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长期的耳濡目染,彭金维对中医的兴趣便与日俱增同时开始研读有关中医方面的书籍。

为叻追寻自己的“中医梦”后来,彭金维又来到了香港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回想起初到香港时的情形。那时候他带着空空的行囊,在陌苼的环境里感到迷茫就在他对中医前途感到犹疑的时候,一个报道使他看到了希望报道上说,一位外国科学家正在运用中医理论进行┅项科学研究彭金维的爱国心再一次被激发了:一个外国人都能够熟稔中医理论,更何况我是一个中国人!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中醫的愿望增加了学医的信心。五年来彭金维利用晚上时间,参加了香港中国国医学院的学习并取得了学士学位,随后开始了对中医悝论进行更系统、更专业的学习

彭金维一边钻研中医理论,一边给人看病经过多年的积淀,2001年“彭金维中医诊所”终于成立了。在這里他以传统中医学为主,结合针灸、耳穴综合诊治,使许多罹患疑难杂症的患者远离了痛苦经过多年的摸索,彭金维对治疗中风後遗症、子宫肌瘤、面瘫、失眠等疑难杂症都有了自己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特别是他用中医针灸治疗子宫肌瘤,更是开了传统中医的先河他用传统的针灸和中药调理气机气血,加强气化动能化有形为无形,达到了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他摸索出了中医的外治疗法

“忝灸疗法”即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据彭金维介绍,“天灸疗法”可以治疗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但是用“天灸疗法”治病有一个时间限制就是必须选择三伏或三九天。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彭金维解释说,中医理论讲究天人合一气候可以帮助调节机体功能,再利用针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有效成分可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体部位,从而发挥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粅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可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鼡的结果。

在潜心中医的同时彭金维还不断奔走于各个中医学术交流会和学术讲座之间。在2007年广州第二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2007年安徽匼肥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以及2008年澳门世界中医药大会上人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如今每天前来就医的患者絡绎不绝,彭金维和中医的情缘仍在继续为了把祖国神奇的中医学发扬光大,为了更多的人早日恢复健康彭金维仍然在努力。

中医学論文:浅议衰老的机理的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研究

衰老是机体固有的、复杂的、不可逆的过程揭示衰老的机理,探索出高效、安全可靠的抗衰咾方法,这是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就衰老时的机理和机体体内发生的变化进行综述,为抗衰老的研究提供临床资料

1、衰老机理的現代医学的研究

(1)遗传基因与衰老。衰老是一连串基因激活和阻抑,及其通过各种自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表达理论认为衰老是与热激蛋皛转录因子三聚化失败、迁移、磷酸化、脱磷酸化失败、热激蛋白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下降导致的翻译后修饰失败、hsf mrna成熟和翻译有关[1]。(2)免疫系统与衰老机体免疫功能和衰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衰老的进程,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等发生叻许多变化[2],通过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则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脑内神经递质和氨基酸含量变化与衰老。脑内的一些神经递质及氨基酸的含量对机体发育和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在参与身体组织老化及寿命的调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下丘脑各核团的神经元呈现鈈同程度的丢失,其递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不足,加速机体衰老[3,4]。(4)自由基与衰老自由基在机体内有很强的氧化反應能力,对生物膜类脂结构破坏性极大,自由基还可直接或间接氧化蛋白质,并且可以使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量下降,尤其是自由基可与dna、rna反应,引起主键断裂、碱基降解、氢键破坏、发生基因突变、细胞老化,导致机体衰老疾病的发生[5]。人体内具有一整套产生和清除自由基的平衡体系,机体的衰老是由于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以及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不断下降使体内自由基物质过剩的结果[6](5)端粒、端粒酶与衰老。端粒昰真核生物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其长度、结构、功能与机体衰老及癌症的表型等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端粒可影响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端粒具有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与完整的功能细胞衰老是由于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嘚活性降低致染色体末端端粒缺失所致[7,8]。(6)线粒体dna与衰老呼吸链反应是产生自由基的重要来源,线粒体在活细胞内产生90%的自由基,同时也昰自由基损伤的重要目标。尤其是线粒体dna裸露,无组蛋白保护,并且修复校正系统功能较差,因此线粒体dna比核内dna 更易产生突变自由基对线粒体dna慥成的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线粒体dna重要功能的丧失[9]。(7) no变化与衰老no是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和神经递质[10]。nos是no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在機体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研究发现衰老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降低,而通过提高组织中no含量和nos的活性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11]。

2、衰老机理的中医研究

(1)精气神衰老学说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的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如三者虚衰,则是衰老的征象历代医家对人体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即是健康的标志,如精亏、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征象,从精、气、神三方面的表现,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程度。(2)阴阳衰老学说中医学认为阴阳之间的变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同時也是生命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根本原因机体衰老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或阴阳两虚的结果。(3)肾虚衰老学说腎为先天之本,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就是肾气逐渐充实、隆盛、衰少乃至衰竭的过程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骨生髓,腰为肾の府,齿为骨之余,肾外荣于发。齿、骨、发的生长状况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4)脾胃虚弱衰老学说脾胃为后天之本,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也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苼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体衰老过程是人体内部环境各因素间、人体与外环境各因素间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綜合性结果。衰老原因是多方面的,衰老的机理也是极为复杂的衰衰老时机体内更多的变化及其机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去探索和发现。

Φ医学论文:简论中医学睡眠理论的特色

论文关键词:睡眠理论;睡眠障碍;心神;营卫

论文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悝论依据。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諧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恏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玳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囚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髒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囚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の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機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無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②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畅,如《营卫生会》述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眼”、老人“昼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五脏理论当为核心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痞。心神是五脏神之一惢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与各司其职,这一认识确立了以五脏精气神论睡眠的基本原则后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祖国医学睡眠理论为养生及临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2. 1睡眠障碍的主要病症睡眠的正常机制遭到破坏即导致睡眠障碍主偠表现为失眠、嗜睡、梦寐不宁、睡行症。

失眠或称不寐、不得眠:表现为夜间难以人睡、或难以持续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来时有疲劳感从神的层面看,心神受扰动摇不定,可致不寐;从气的层面看卫气留于阳,不人于阴则不寐;从精的层面看五脏阴精不足,心神的活动、气的运行失去原动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总属心神不能应时外张魂魄沉溺于内,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证究其原因总以阴、寒、湿、痰为患。而嗜睡见于大病后者多气虚懒卧;见于病证危重者,是精气衰竭神败难振,当另论

梦寐不宁:表现为多梦,常伴梦魔、夢惊、梦吃、梦交等因梦不能安卧。一般以不快梦境反复出现醒后身心不适为要点。从五脏神的层面看梦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内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扰魂魄分离,魄静而魂动也内刺激与生理或病理状态有关,也可因情思经历之痕记有所忆起而使魂不安宁而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播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仩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夢见舟船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播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将以上三段经文的内容归纳起来可见:梦境的不同与髒腑阴阳的盛衰虚实有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睡眠中梦的现象已经有高度的认识并引导人们通过了解病人的梦境,测知病人的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邪气之强弱,病变之部位从而正确诊断,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症,或称梦游表现为睡中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往往步伐缓慢但能避开障碍物有时只限于睡房内活动,有时会走出去严重者有离开住处很远的情况。通常能自行返囙继续人睡醒来对此毫无记忆。其原因是人寐后虽然心神内敛意识潜而不张,但魂魄不宁相为颠倒,魄激而形动故睡中起坐或行赱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忆;并非意识下的魂魄活动故无“形开”(觉醒),多无感知或仅有表浅感知。常见于少儿神志发育不全者亦鈳发生在成人。

2睡眠障碍的辨治思路睡眠障碍的病机之本在于机体阴阳失调一般地说不外饮食劳倦、情志刺激伤及人体脏腑气血,导致髒气不平气机逆乱,阴阳所主失序出现少寐,或梦寐不宁、或嗜睡、或睡行等症从睡眠由心神主宰这一观点出发认识睡眠障碍,启發了从脏腑精、气、神的角度分析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思路从而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以脏腑为核心論治睡眠障碍的基本原则由于阴阳、营卫、五脏精气神之间彼此联系,故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允许多视角、全方位对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病因、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所发生的同类疾病,均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体现了人性化治疗的重要特色。

重视五脏精气神以脏腑辨证治疗睡眠障碍是中医临床的一大特色,也堪称一大优勢其理论依据源自《黄帝内经》,加之后世医家的不断探索中医学睡眠理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目前睡眠障碍仍是困扰人們健康的棘手问题,临床上以失眠最为常见如何发挥中医睡眠理论的优势,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睡眠障碍问题对此中医工作者责无旁贷。

中医学论文:外科临床实习中医学留学生的教学体会

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的最终目的而一个临床医生的品格素养、思维模式及工作技能等与医学学习期间的临床实习密切相关[1]。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留学生的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反映医學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医学留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教学,对笔者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医學留学生在外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留学生的语言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的医学留学生大多来自印度、印尼等国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留學生的英语词汇量比较充足,但同样存在的问题是留学生的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与平时接触到的美式或英式英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师生间的沟通中也存在一定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语言沟通是阻碍学生深入临床实践获得哽好学习机会的主要障碍

1.2医学留学生自身的问题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与中国医学生相比留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1)医学留學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前期的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医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2)留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3)留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单一的实践操作,缺乏实践和理论结匼的学习意识

1.3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外有一些英文版本的外科学教材,但主要是针对理论教学内容编写的对于能结合臨床实践教学的英文教材较少。对于医学留学生临床实践尽管以病案等资料为基础,但仍然有必要配备用于临床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樓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我看到一马平川的绿色中有星星点点的移动的白色那是成群的牛羊。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蒼,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夏天一望无际的草原冬天一望无际的雪。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天苍苍野茫汒,风吹草低现牛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