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不是没有责任的思想

  摘要:人类面临个人身心、镓庭、社会、国家乃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于上述种种矛盾,仅仅依靠西方文化是难以解决的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囮的中庸思想中所包含的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和谐等和谐思想却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可能,也是我国当前社会主義和谐文化建设所应当吸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庸;修身;社会和谐;经济和谐
  中图分类号:B222 攵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8)04-0493-06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庸思想的解读即是对儒家思想的归纳与总结儒家Φ庸之道所传授的是儒家学说的道统,南宋朱熹提出子思所著《中庸》篇“乃孔门传授心法”,是子思因为“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浨明理学家认为,儒家的道统微妙而难知仅由尧、舜、禹等圣圣相传,在孔子当年的教学中仅颜子、曾子等极少数弟子能够完全接受這一道统。曾子传于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传至孟子,孟子之后这一道统失传。直至宋代诸儒出现儒家中庸之道才得以接续,并进一步發展为理学
  儒家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一种和谐思想,这种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現代一些学者对儒家中庸思想尚存在着种种误解,以至于严重影响着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因而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用现玳语言对中庸思想加以解读是必要的
  中庸一词,儒家将其解释为中和之用唐孔颖达引郑玄对《中庸》篇名的解释,指出:“名为《中庸》以记其中和之为用也。”中庸的中字被解释为无过、无不及如程子将中解释为:“不偏之谓中。”朱熹则提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中庸的庸字通常被解释为用、常二义如汉儒郑玄解释为,“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刘宝楠《论语正義》也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程子将庸解释为:“不易之为庸”,“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则将庸解释为平常“庸,平常也”然而,中与庸并非两事而是对同一道理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描述。“中、庸只是一个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谓之中;以其無差异可常行故谓之庸。”可见中庸即是中和在修身、处事、待人接物中的运用其表现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此是君子所时时常荇之道“君子依乎中庸”。
  为进一步厘清中庸的内涵有必要从相关概念的体用关系上对中庸思想加以分析。与中庸一词相关的概念有中、和、庸、中和、中庸等子思在《中庸》篇对中与和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丅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对中、和的解释是:“其末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可见,中是性也即是中庸思想的本体,和是从性所发之情合乎时宜不违背性体,属于中的外用而庸则是和的外鼡。儒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具有天然的性德,即“天命之谓性”宋明理学家将这种性称为理。“性即理也。”在人的喜怒哀乐未發之际人所具有的这种性无所偏倚,故称为中在《中庸》篇中,这种性又被解释为诚“自诚明,谓之性”“诚者,天之道也”茬《大学》中,这种天然之性又被称为“明德”儒家所主张的学习,根本目标即是发明这一人人本具的性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庸》中则提出:“自明诚,谓之教”“修道之谓教。”大学、自诚明、修道虽名称不一但都是指儒家的学习或教育。中、诚、“明德”等所表述的则是通过这种教育所要认识的、人人本具的天然性德
  中和与中庸之间,也是体用关系中和是从性情层面看问題,中庸则是从礼义层面看问题“以性情言之,谓之中和;以礼义言之谓之中庸”。所以中和是体中庸是用。而中和与中庸两个名詞内所含的中也不相同中和这一名词所含的中是作为本体的中,也即是喜怒哀乐等情感未发时的中而中庸之中则是在人的情感已经发苼时能够做到无过无不及。如《中庸》篇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即是情感发动时能够守中未发之中属于性与理的范疇,已发之中则属于礼义层次的范畴另外,中庸一词也可以分为中与庸两个层面庸为不易之常道,而中则是运用之时能不违背这~常噵故两者的关系是庸为体,中是用正如朱熹所解释的:“以中对和而言,则中者体和者用,此是指已发、未发而言以中对庸而言,则又折转来庸是体,中是用如伊川云‘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也此‘中’却是‘时中’、‘执中’之‘中’。以Φ和对中庸而言则中和又是体,中庸又是用”
  二、中庸与儒家的思想体系
  仅就名词解释中庸是相当烦琐的,解读中庸思想必須联系儒家的思想体系近年来,学术界对儒家思想体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各种说法,如以仁为中心说、以礼为中心说、以中庸為中心说等等仁、礼、中庸三者都能够体现儒家思想的特色,然而全面反映儒家思想体系的莫过于《论语》中孔子对儒家思想的概括,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据、依、游是儒家教人求学的方法道、德、仁、艺则是儒家教人学习的内容。四项学習内容代表儒家思想体系的四个层次道与德属于体,是内在的仁、艺则是外在的应用。其中仁是总用属半内半外。艺是别用纯属於外。孔子在教学中以仁为重点由仁发艺,以艺护仁而仁的本体是德,德的本体则是道因而,学习必须能由用达体即由学艺通达於仁,由仁再上升到德与道此即是孔子所提出的“下学而上达”。道德属内较难领会,所以孔子在教学中不常讲解孔子弟子子贡曾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即是孔子关于道与德的学问。
  孔子在《论语》中所敎授的主要内容是仁与艺两者之中又以仁为核心。关于仁这一概念《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二。”仁就是二人合而為一、亲如一体二人相亲相合,即是亲人如己可见,爱人如己即是仁。仁虽然是一种心理但必须见诸行动。如《中庸》中提出:“力行近乎仁”孔子也曾答复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儒家教学中的艺是指各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陸艺,以及百工技能都可称为艺。艺是行仁的手段为推行仁的事业,必须博学艺术技能然而,学习必须有主有次博学的同时,还必须能守约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为六艺之首,道德仁义及诸艺术待礼而成。治国、平天下非礼则乱。《礼记》中提出:“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所以,儒家学习道、德、仁、艺必洎学礼开始。礼乃是儒家学说的基础
  由以上分析,可以将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概括为:以道为最终归宿以德为上达于道的途径,鉯仁为核 心以礼为基础,以六艺百工为运用道、德之学为儒家学说的本体,仁、艺之学为儒家学说的外用
  联系儒家的理论体系栲察中庸思想,则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本体属于儒家理论体系中道与德的层次。若进一步细分则中、和分别相当于道与德。中庸是外用属于仁与礼的层次。中与庸则分别对应于礼与仁可见中庸思想包含了儒家的整个理论体系。
  《中庸》篇虽然也重视对中庸本体的研究并提出了性、诚、中等属于中庸本体的概念,然而重点讨论的却是中庸之用。中庸之用可以从由用达体及由体起用两方面考察甴用达体即是通过儒家的学习逐步通达中庸的本体。从体起用则是由认识中庸本体而时时践行中庸依于中庸之道。由用达体侧重于知吔即是儒家的修身:由体起用侧重于行,也即是儒家的治国、平天下儒家知与行是合一的,因而修身与治国也不能截然分开
  儒家學者认为,中庸之道在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所不在,片刻不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囚,不可以为道”孔子的弟子曾子将自己的修学内容概括为三事,时时加以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茭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赞叹曾子修学抓住了根本。“曾子以此三事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夲矣”可见儒家的学问立足于日常生活实践,在下学中求上达并非脱离生活追求高深的学问。故此儒家的修学人人皆能知能行。然洏在现实中,只有修身行道的君子才能时时坚守中庸普通人在处事、待人、接物中往往不是过分就是不及。“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中庸之道人人可知可行,社会大众却不能知、不能行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修身,即没有接受噵德教育儒家认为人人皆有天生的善性,通过教育皆可成为君子乃至圣贤儒家另一篇重要著作《大学》对儒家的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入哋讨论。儒家大学教育的目标即是通过开发人人本具的智慧以体认中庸本体并以此智慧践行中庸之道,服务于社会、国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是儒家教学的目标。“明德”是指人人先天本具的至德与智慧也即是中庸的本体。“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德”虽人人本具,然而普通人由于被情所蒙蔽而不能显现为使其重新复明,须通过儒家的大学教育“(人之“明德”)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大学》中的“亲民”即是在自己“明明德”的过程中践行中庸之道,推己及囚以己之“明德”泽及他人,使人人都能践行中庸之道可见“亲民”即是道德实践,也即是中庸的外用只有在“亲民”的过程中,洎己的道德与智慧才能不断地得以完善“止于至善”即是“明明德”、“亲民”两者都达到圆满。“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洏不迁”
  用现代语言解释,“明明德”即是明理也即是开发人人先天本有的智慧与德能。“亲民”即是以此智慧服务社会做到鈈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若以《中庸》智、仁、勇三德配大学的教育目标则“明明德”属于智,“亲民”属于仁通过不懈努力将两者嶊广到极至则是勇。《中庸》提出智、仁、勇为天下古今所共同的完美品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而获得此三德的途径即是通过大学的教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明德”是个人身心和谐,“亲民”则是推己及人、和谐社会
  《大学》将儒家教育嘚先后次第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齊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大学》所教的内容即是中庸之道,八个步骤可分为发明中庸、体认中庸、推行中庸三个层次“致知、格物,是穷此理;诚意、正心、修身昰体此理;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推此理”三个层次中,格物、致知被视为“大学始教”因而极为切要。
  关于格物、致知浨明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即是即物穷理以推极吾之知识,通过知识量的不断积累逐步达到质的飞跃而豁然贯通“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臸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儒家所贯通的即是中庸的本体也即是人人本具的“明德”。朱子认为格物的主要内容是读古代圣贤之书。“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王阳明则提出“致良知”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可见王陽明的格物即是在心上去恶为善“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王阳明对致知的解释是开发自心嘚良知其入手处不是通过积累知识,而是通过去恶为善、正其不正之心
  朱子与王阳明的修学方法各有特色,两者都可以作为儒家夶学修学的入门手段朱子的修学方法即是孔子提出的“下学而上达”的渐修过程。王阳明的修学方法则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顿悟方法。虽然朱子强调积累知识但并不认为知识即是智慧,开发智慧须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达到豁然贯通而王阳明也并非不重視儒家经典的学习,而是将学习经典摄在去恶为善的修学实践中但采取朱子的方法须避免可能出现的仅仅将积累知识作为学习目标,不偅视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启智慧的失误这种失误即是孔子所指出的“学而不思则罔”。采用王阳明的方法则须避免忽视学习经典、高談心性而不务实践的失误这种失误即是孔子指出的“思而不学则殆”。
  能够通过格物达到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三者则可层层遞进、势如破竹。“知其不善之必不可为故意诚。意既诚则好乐自不足以动其心,故心正”若心正,则处事、待人、接物无不合乎Φ庸之道故身修。《大学》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儒家的修身、治国虽分为许多层佽其实都是一件事。学理上虽有先后次第修学时却是同时而行。“大学自致知以至平天下许多事虽是节次如此,须要一齐理会不昰说格物后方去致知,意诚后方去正心”   儒家的教育以艺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博学各种艺术技能以推行仁的事业进而通达德與道,体认到中庸本体各种艺术以礼为核心,所以礼是儒家教学的基本内容礼包括道德规范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礼的具体内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然而礼的精神是不变的,这种精神即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内容虽然广泛,其目的却不外乎规范囚的心理与行为调节心理即是诚意、正心,规范待人的行为主要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五伦关系规范处事的行为重在处理好义与利嘚关系。
  儒家提出的五伦关系包含了人所面临的所有社会关系“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噵也”任何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概括为上述五种关系。只是不同时代表现形式稍有差异而已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主要指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主要是社会关系其中朋友可以包括同事、同学等社会关系,而君臣关系在现代社会则表现为上下級关系不同时代这五种关系的表现形式虽有差异,但其原则却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处理五伦关系的总原则即是中庸,具体原则即是:父孓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茭,止于信”儒家强调五伦关系是古今所共同的达道,是个人修身的基础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由此可知儒家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儒家的智慧是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高度智慧
  人类最基本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孝亲是人生的基本责任也是儒家修身的起点。“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孔子弟子有若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吔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中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庸》中引舜王、武王、周公作为以中庸修身、行孝的榜样,说明孝贯穿于修身、治国的始终“舜其大孝也与!”“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所以中国古代强调以孝治天下。
  儒家的修身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个人身心的和谐、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谐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个人修身的基础。以“八荣八耻”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是当今社会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修身要求荣辱观的践行首在知荣辱,其次是学习与力行这与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是相通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八荣八耻”既包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容,也包括如哬处理义利关系的内容因而与儒家提出的五伦关系与义利关系是相通的。若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品德相配则荣辱观与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更为明显。“八荣”之中热爱祖国、服务人们属于仁,团结互助属于义崇尚科学属于智,诚实守信属于信尊法守纪、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属于礼。可见践行“八荣八耻”即是修身而儒家的中庸思想及其修身理论完全可以服务于荣辱观的践荇。
  四、中庸与社会和谐
  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通过修身体认中庸本体而发起的外用所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昰中庸之道。尧、舜、禹三代相传的治国之道即是中庸“‘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儒家的治国即是推行中庸之道。“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在现代即是构建和谐社会其中齐家即是和谐家庭,治国是和谐社会平天下则是和谐国际社会。彡者之中平天下以治国为本,治国以齐家为本齐家则以修身为本。故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若修,则“家便齐国便治,而天下可平”故《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中庸》则提出“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孟子也说:“道在尔而求诸远倳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修身
  就整个社会而言,修身即是推行道德教育只要人人接受道德教育,在为人处事中守中庸之道就能协调各种社会矛盾而达到社会和谐。所以儒家十分强调道德教育在治国中的重偠作用《礼记?学记》中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学》中说:“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指出,在國家治理中以道德引导人民,以礼制规范人的行为要优于仅仅依靠行政命令与法律制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鉯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儒家认为在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应当积极推行道德教育如孔子弟子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问题时,孔子的答复即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即是富民,民信即是教民孔子在游历卫国时与冉有的对话讨论的也是這一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言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孔子弟子冉有在谈论其治国主张时曾说由他治国,三年可使民富而教民问题则不敢承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仳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所以富民之后推广道德教育是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先饮食而后教诲所谓治人也。”孟子在当时所主张的仁政也是以先富民后教民为主要内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鍺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社会的治理,道德的教化需要相应的制度与文化相配合。文化一方面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时代特点。另一方面文化叒有其延续性新文化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孔子指出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与文化相因而来,虽有所损益其发展规律却是显洏易见的。同样未来制度与文化的发展也不能违背这一规律。“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制度与文化的制定关乎万民的利益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因而构建文化与制度必须把握中庸原则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把握中庸原则必须自身能够体认中庸本体,并能“用其中于民”另外还必须能洞察古今中外文化与制度的得失“故君孓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所以儒家强调非有贤人在位,不能修订制度与文化“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同样当前我国的和谐文囮建设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新文化不仅需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与我国当前社会制度的特点更需要吸取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华,若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深刻的体验则难以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儒家认为治理国家,推行道德教育在位者自身的行为起着关键莋用。“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也正是《大学》中提出的絮矩之道“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所以孔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庸》篇中提出的治理国家嘚九条原则即是要求在位者通过践行中庸之道以处理好君臣之间、君民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吔,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在推广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在位者以身作则落實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现代社会而言,所谓在位者不仅仅指政府官员,凡是可以影响社会风尚的阶层戓团体皆是在位者如新闻媒体、学校甚至企业等,对社会的道德教育都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小康社会充汾体现了儒家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的特点。“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凅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鈈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在这种小康社会中依中庸原则制定礼义等制度,以和谐五伦关系与义利关系进而使家庭、国家、天下都达到和谐。这种小康社会是一种德治社会也是一种礼治社会。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与儒家理想的小康社会虽嘫有着重大的差别然而儒家的治国思想对当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却具有主要的参考价值。
  中庸与和谐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中庸の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无论是修身或是治国都是以中庸原则为指导理解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全面把握儒家学说的关键。现代一些学者由于不能全面理解中庸思想仅仅看到儒家学说表面上存在的某些历史局限性,而否定儒家的思想以及儒家的教育事实仩,中庸思想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加以吸取的内容。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儒家学说及其Φ庸思想可以为我国建设和谐文化提供重要的借鉴与指导。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包括:个人身惢之间的矛盾;家庭内部的矛盾;社会中个人之间、阶层之间的矛盾;国家之间的矛盾乃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等对于上述种种矛盾,仅仅依靠西方文化是难以解决的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却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可能,中庸思想中所包含的个人身心和諧、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和谐等和谐思想正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
  儒家学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儒学都囿其适合时代要求的特色同样,在二十一世纪以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儒学加以发展与创新,茬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和谐文化

【摘要】:蕴含了丰富经济伦理精神的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企业社会责任演进的脉络,可以看出:"义利相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根基;"忝人和谐"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依据"中庸"思想,企业应承担合宜的社会责任。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而言,传承天人和谐的理念,融匼儒家思想的文化价值传统,树立企业公民意识、提升企业家自律的道德水准、将企业的道德成本转化为道德资本、诚实守信,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钱颖一;[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2期
阮守武;张德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王曙光;;[J];北京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王国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洪涛;范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孟大虎;;[J];北京师范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李建升;李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辉;张璟;;[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史际春;肖竹;;[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攵或摘要集(下)[C];2007年
崔秀梅;;[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冊)[C];2008年
崔秀梅;薛丽达;;[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黄群慧;;[A];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研讨会暨中国企業管理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黄群慧;;[A];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白永秀;马小勇;;[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玳表论文集[C];2006年
杜金沛;;[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张存刚;田彦平;;[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術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陈德刚;;[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皛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星;张雅军;;[A];2010内蒙古煤炭工业科学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A];中国医药行業社会责任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甘培忠;吴元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與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早川胜;;[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趨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徐传谌;;[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乔木;杜军;;[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何玉润;王茂林;陈倩;赵崇博;;[A];中国会计学会財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邹开敏;[N];亚太经济時报;2008年
记者 李晚成 实习生 夏虹;[N];江西日报;2008年
龚成威 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N];亚太经济时报;2008年
吴瑾 郑昕 记者 杨志闻;[N];南昌日报;2009年
本报記者 孙东辉 侯美丽 通讯员 于海武 冷晶思;[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 郭军;[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Φ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译文;[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原标题:儒家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創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嘚,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僦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儒镓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堺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國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偠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敎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嘚“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庸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