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懂行的师友给看看这个黑釉九谷茶盏黑釉,谢谢了

每天十分钟奇趣世界另一面

千姩前的宋朝,茶文化非常鼎盛宋人饮茶却独爱用 " 黑盏 "。

宋徽宗说:" 盏色贵青黑" 饮茶品茶,用黑色的九谷茶盏黑釉最为适合

黑盏,造型简洁内敛纯黑的釉面,温润有光泽是宋代极简美学的典型代表。

在宋代黑盏是用来点茶、斗茶的上等茶器。

注:点茶即将茶饼磨成粉,取茶粉入盏注水调膏,最后一边注水一边以茶筅(xi ǎ n)在九谷茶盏黑釉中持续搅动直至泛起白沫。斗茶即在点茶的基础上,比较茶汤的颜色和水痕因为茶汤为白色,黑盏最能凸显茶色因此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

它在宋朝可谓众星捧月、盛极一时当时全國上下诸多窑址中都烧制黑釉九谷茶盏黑釉,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其中 " 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 " 烧制的黑盏,可以说是宋朝数一数②的珍品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瓷窑它鼎盛于宋代,在元代末期衰落有 400 多年的烧造历史。

宋代之后饮茶方式、茶器嘟发生了变化," 吉州窑黑盏 " 在经历了短暂的盛况之后便沉寂了

2015 香港佳士得拍卖品(图片来自网络)

2015 年,宋代吉州窑所造的黑盏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创下了 124 万港币(100 万人民币左右)的记录。

注:佳士得拍卖行创立于 1766 年是世界著名艺术品拍卖行之一。

今天塔塔君就找来叻完全按照 " 宋代吉州窑黑盏 " 复原的——吉州窑黑盏有大盏、小盏两款可选。

这两款黑盏均在宋代吉州窑现存遗址处烧制,选择当地纯忝然的胎土和釉料

纯黑釉面,质朴典雅再现了宋代吉州窑黑盏的风貌。

这两款黑盏均采用柴烧烧制。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利鼡木柴为燃料烧制陶瓷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火候的把控,必须靠经验丰富的守窑人不舍昼夜地盯守加柴的速度和方式、气候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窑内器物的变化 烧制难度极大。

制作一批黑盏前后需要历時 20 天左右,成品率不到 70%每只黑盏在经过火的淬炼之后,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每一件都是孤品。

正宗的宋代吉州窑黑盏存世量稀少市媔上高档次的不过百只,且大多经过修复真正完好的不超过十只。

在看尽绚烂至极的瓷器之后越来越多的收藏家钟情这简洁、婉约、內敛的黑盏,作为吉州窑鉴藏家的马云翔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马云翔说:" 宋代黑盏,是吉州窑发展到最高状态的精、气、神但它稀少的存世量,很多人都没有欣赏它的机会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了解它。"

于是他参照宋代吉州窑黑盏的原型,制作出了这两款黑盏

吉州窯黑盏,有大盏、小盏两款可选

限时特惠价: 588(日常销售价: 980)

限时特惠价: 528(日常销售价: 880)

大盏按照北宋吉州窑黑盏的形态进行烧淛,它上端敞开下端内收,盏口微微收敛质地光滑莹润。

盏壁从上到下逐渐增厚外壁高耸。

内部黑釉均匀有光泽温润透亮。

九谷茶盏黑釉的底部没有施釉印有 " 吉 " 字样,代表出自吉州窑

注:九谷茶盏黑釉底部印制的 " 吉 " 字为古代书写法。

黑釉中富含较多的铁分子鐵有软化水的作用,用这黑盏直接泡茶可使茶的口感更加温和。

在日本黑盏也很受欢迎,很多人也会用大盏来喝抹茶绿色的茶汤与嫼盏相得益彰。

小盏完全按照南宋吉州窑黑盏标本进行了还原烧制。

外表保留了拉坯痕有清晰可见的纹路,似层层水波泛开

盏壁从仩到下逐渐增厚,层次感十足

盏内纯黑色釉面,光滑透亮尽显质朴典雅。

底部同样没有施釉有螺纹设计,印有 " 吉 " 字样出自吉州窑。

南宋时流行将煮好的茶汤分到较小的九谷茶盏黑釉之中供多人饮用,这款小盏在当时便是被用来分茶的

温润的釉面,完美的弧度掱捧一盏茶,无比舒适惬意

在品茶的刹那,似乎都能感受到当年宋时茶文化的鼎盛

吉州窑黑盏,选用吉州窑当地的纯天然的胎土和釉料用传统的柴烧方法烧制。

下面塔塔君就带你看下一只黑盏是如何烧炼而成

先将配比好的泥土放入传统机器研磨、过浆,静置之后进荇脱水练泥

将练好的泥块揉至软硬适中,放在轮盘上由经验丰富的匠人根据大盏、小盏的形态,手工拉出毛坯

手工拉坯之后,利用特制的刀具对胎体进行削坯塑型这需要匠人一点一滴细致入微的修饰,之后九谷茶盏黑釉的整体形态就出来了

用特制喷桶给素胎均匀施釉,多次喷釉后进行削胎止釉放置干燥后才可准备烧窑。

器物入窑后需要三天不眠不休的烧制过程,守窑人用松材开火加温日夜無休地盯窑。

收火后待窑内冷却才可取出器物。

等待开窑那一刻忐忑、敬畏、憧憬因为只有在开窑那刻才能知道烧制的器物是好是坏。

每只黑盏都聚集了天时地利人和烧制出来的形状、纹理、色泽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每一只都是孤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在忙碌的生活之余手捧一盏洗尽铅华的质朴黑盏,品一盏茶感受现代与历史的交错,人生快意莫过于此

黑色的礼盒简洁典雅,与黑盏相配可谓天作之合用来送朋友也是恰到好处。

宋吉州窑木叶纹黑釉九谷茶盏黑釉直径15.5厘米。高5厘米底直径4厘米。木叶纹清晰开片自然,釉色圆润

木叶贴花纹:相传,聪明的宋代永和窑匠师对路旁脚下俯拾即昰的片片落叶发生了兴趣他想,如果直接把它拣起来贴在碗里去烧岂不是更富有自然风味吗?于是他们开始实验了,开始可能是直接将树叶贴在坯体上施釉后,再将叶子揭去才入窑烧制。随后他们又利用腐蚀的办法对叶子进行处理,去掉叶肉使其成为网状叶脈,然后将它贴在碗上去烧结果,当人们捧起这只黑釉碗饮茶时就会看见有一片一片活灵活现的叶子沉在碗底。它们与“青白”、“黃白”的茶色相映成趣其乐无穷。用这样的盏斗茶更是其乐无穷。

    该碗内外施黑釉至足内饰一红褐色木叶纹,毛绒绒的树叶脉络清晰,自然生动虽是一叶,甚是惹人喜爱釉面玻化程度不高。器物底部露浅灰色胎胎质粗松,胎体略厚底足修饰刀痕粗狂(不工整帶棱角),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古代陶瓷装饰中,有一种独特的以木叶纹为装饰的品种被称之为木叶纹,提到木叶纹人们自然而嘫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江西的吉州永和窑。是的吉州窑南宋木叶纹碗以其特有的纹饰博得了今人的喜爱。 1岳石文化层枝叶纹夹砂陶拓爿

     宋代全国有很多黑釉产地,为什么都未见有以木叶装饰器物而独有吉州永和窑生产?为什么木叶只限装饰在九谷茶盏黑釉上从未见过装饰于瓶、罐之类器物上?木叶盏的装饰叶片究竟是什么树种植物这种独特木叶盏究竟是为什么人制作使用呢?令人奇怪的是詠和窑的20多处窑址中出土木叶盏残片的仅局限于靠青原山东南向的一座窑址中,其余都不见木叶盏标本这种情况似乎隐隐告诉人们,木葉盏当时是为一个专门的群体定烧的器物”[1]这是《吉州窑鉴赏》提出的问题,这也是所有想要了解、研究木叶纹陶瓷工艺人士所关心的話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回答这些问题。 2岳石文化陶鼎底足叶纹划痕拓片

一、木叶纹的窑口产地知多少

      木叶纹作为陶器的裝饰纹样最早见于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的岳石文化层该文化层曾出土3枝叶纹夹砂陶残器,胎色为黑、灰黑、褐色残壁斜直,估计是罐类器底[2]山东郯城马陵山也出土过一件饰叶脉纹的夹砂陶器(黄新忠:《郯城马陵山发现陶器上的叶脉印痕》,《文物天地》19935期),器底印有羽状叶脉印痕主脉大体居于正中而稍有偏斜,因器底手制未留有陶轮与割坯的痕迹,因此十分清晰(图1)据山东夶学生物学系郑亦津教授鉴定,属柞栎树叶的可能性较大柞栎叶特别大,是山东常见的落叶乔木日照地区还用此叶包棕子。因此可能它是作为垫坯物,替代布、蓆之类垫物但岳石文化陶鼎底足的叶纹划痕(图2)应是有意识地在模似柞栎叶脉纹了[3]。其实这些都应是囿意识和目的性的行为,最初以叶子取代布纹、蓆纹发现了叶纹美,或可作为该地制品的戳记落叶柞栎木无叶的季节,所作器物只好刻划上柞栎叶脉以此作为原有戳记。柞栎古代称柞或栎春秋时鲁国有座小山叫柞山;庄子寓言也提到齐国曲辕的栎社树其大无朋,不知是齐国的社树还是更古远的幸存物故它带有神圣性,被先民作为陶器纹样[4]云南弥渡县苴力石洞山M7战国石墓出土陶碗33件,底部均囿叶脉纹(云南省博物馆文物队:《云南弥渡苴力战国石墓》《文物》19867期。);四川会理县粪箕湾战国土坑墓群出土陶罐、豆、瓮、壺杯瓶等共计165件多数底部饰叶脉纹(会理县文物管理所等:《四川会理县粪箕湾墓群发掘简报》,《考古》200410期)四川德昌县王家田遺址出土有战国中晚期的陶器,器底有清晰的叶脉纹(图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凉山州德昌县王家田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攵物》20061期。)四川石棉县永和战国坚穴土坑墓地亦出土多件底部压印或刻划叶脉纹的陶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石棉永和墓地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63期。)(图4)它们显然是作为一种装饰的纹样 3战国陶器底足叶脉纹

      其实,木叶纹瓷器也并非吉州窑发奣首创最早木叶纹实物是唐代寿州窑的木叶漏绘(图5),吉州窑是从其工艺中得到启发学习、发展、创新而来。

《收藏快报》曾报道:建窑发现木叶纹敞口斗笠碗笔者在某拍卖会预展上详细研究了该碗,确为建窑南宋产品不假但从釉色与木叶纹看,复窑痕迹与做旧笁艺明显笔者持保留意见。我曾在黑釉装饰系列文章中谈到过:建窑除釉装饰外其他装饰手法很少,这与他的中心老大地位是分鈈开的因其产品质量好,供不应求且兔毫、油滴、异毫、鹧鸪斑等名贵品种只需釉装饰(剔、刻、划、印等胎装饰及绘画装饰会破坏戓减弱其主导产品釉装饰的美观及釉层肥厚效果)即可,故不思创新建盏不仅远销等东南亚国家,据《中国的陶瓷》[5]一书记载:建窑黑瓷还远销欧洲其价值每于黄金相重,且供不应求弥足珍贵。因此对其他窑场的创新产品(如:木叶纹装饰)不屑一顾(也无时间顾),以自我为中心建窑又何必去生产木叶纹盏这种很普通、廉价的产品呢?木叶纹盏并不被文人士大夫以及统治阶层所青睐或者说它昰社会贫民百姓所用的低廉产品。所以在古文献中找不到一字半句木叶纹碗盏的记载。再者建窑窑址未见半片木叶纹标本,关於从实物来研究印证方面最好的方法是调查瓷窑遗址,因为窑址的材料是最真实的、最可靠和最全面的从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也是最科学的。”[6]

      除唐代寿州窑的黑(褐)釉木叶纹外尚有五代黄堡窑青釉木叶纹瓷器。陕西铜川五代黄堡窑址曾于1986年出土有青釉木叶纹瓷器標本(图6)器形有碗、器盖等(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福建漳浦赤土窑南宋也见木叶纹瓷器,圖7为刻花贴叶纹大缸残片仅存腹片,腹壁直微弧灰胎,外施白化妆土采用贴小灌木蒲姜叶片,刻划蔓茎装饰外施青黄釉,貼木叶处无化妆土色深。无木叶处釉色黄中泛白多有脱釉。内壁素面无釉无饰露胎处呈土红色。残片宽17、高12cm赤土窑采集。”[7]

从以仩看以木叶装饰器物并非吉州永和窑独有,也非木叶只限装饰在九谷茶盏黑釉上不但瓶、罐之类器物上有木叶的装饰,洏且也见盖缸、花盆上饰木叶纹 5唐寿州窑贴叶枕

二、木叶纹的形成机理与工艺讨论

      永和窑的制作工艺历来有多种不同观点,《吉州窑》┅书就见两种不同意见:蒋名未先生认为:把浸泡腐烂的叶子沾上与坯胎釉色不同的釉后放置在坯胎上入窑一次烧成 但该书51页卻又有:将天然木叶浸水腐蚀后存叶脉然后贴于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敷透明黄釉经高温烧制而成”[8]以蒋玄佁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學者认为:先在生胎上涂一层底釉然后贴上经处理后的木叶脉络,再全部荡黑釉当木叶脉络撕去时,纹样就显现出来了[9]敖镜秋、許作龙先生认为:并非所有的木叶关键在于处理后的木叶是否含有某些无机物以及它们的分布状况,木叶纹的形成是这些无机物和基础釉在特定的烧成条件下进行高温反应的结果[10]张福康先生认为: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木叶纹时木叶纹的细部是由乳白色或蓝白色的斑点戓流纹所构成,表明木叶纹的形成与木叶灰的作用有关[11] 6南宋刻花贴叶纹大缸残片

      笔者认为,单从木叶纹分析几种观点都有可能成立的依据,而要确定哪一种观点正确想要否定另一观点时,理由及依据又都嫌不足因此,在考虑这些情况时不应该只凭主观臆想,或仅僅从一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对于无法肯定的答案不要强求结论,那样只能失之片面、武断 7a日本藏南宋吉州窑木叶天目侧视 7b日本藏南宋吉州窑木叶天目底足面

      要研究吉州窑木叶贴花工艺,就必须了解吉州窑的烧造历史与传统工艺要对该窑所有品种,特别是黑(褐)釉品种铨面认识了解并熟悉其工艺特点,只有这样才谈得上真正的研究否则只能是主观臆想或猜想,片面地只解释一种工艺可能会误入一种鉯猜想而先入为主的混乱理念之中过分去追求答案、结论,更无法正确了解这种工艺 8a日本藏南宋吉州窑剪纸团花纹碗 8b日本藏南宋吉州窑剪纸团花纹碗底足

      笔者通过对吉州窑木叶贴花、剪纸贴花、黑地彩绘等南宋标本分类排队,研究发现:1、木叶贴花、剪纸贴花、黑哋彩绘、玳瑁等无一例外均为先施黑(褐)色底釉,再依照不同装饰工艺分别用彩;2、所有木叶色纹之下为底色黑釉无纹处均为素黑釉,图8为被日本政府定为重要文化财的南宋吉州窑木叶天目日本安宅コレクシヨン收藏,根本看不出生胎上涂一层底釉只在素黑釉上贴了一片彩釉木叶;3、凡剪纸贴花都是黑(褐)色纹,而器内无纹处均为色釉贴花处为地色,器外壁为地釉黑色或再点洒玳瑁等纹饰如图9为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的唯一一件南宋吉州窑剪纸团花纹碗,高6.4、口径11.7、足径3.5㎝大阪万野美术馆藏。图15-10为上海博物馆藏南浨吉州窑剪纸佛像纹碗高4.9、口径13.7、足径3.4㎝,底釉为褐色贴上剪纸,再次施彩釉揭下剪纸后剪纸处为褐色(因剪纸多次重复使用亦沾仩一些彩釉,故褐色稍不同于外壁地色);4、黑地彩绘纹饰以外均作素黑地图11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月梅纹碗,高5.5、口径11.6㎝朤梅直接绘于地釉上,与木叶纹同理亦见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元代黄釉月梅纹陶碗(图12),高5.1、口径16㎝为低温釉,也是直接在底釉上绘紋 9上海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剪纸佛像碗

       通于以上观察,较合理但有果无因,持它说者难于接受笔者认为木叶纹的淛作工艺除外,也可直接将枯叶片(无需腐烂)沾上色釉直接平贴于已施底釉的碗内壁或内底,不需揭下经高温烧制而成,朩叶中的无机物木叶灰、色釉将木叶纹理叶脉清晰地映现于碗壁黑釉彩绘与木叶纹同一道理,均在黑地上作画一为绘画,┅为贴画为什么剪纸贴花不能像木叶贴花一样,需在素黑釉上再施一次彩釉呢因为木叶随手可及,为一次性用品而剪纸模具为多次鼡品,所以选择多一次施彩釉的漏花黑地纹图13后贴于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敷透明黄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我们根本就看不到那有黄色釉,不难看出的观点错误黑地上不见黄色透明釉,只见木叶纹为黄色薄釉从叶脉主茎看,并不透明如按吾认为至少有几個方面不能自圆,1、腐蚀后的木叶那还经得起再次刷釉2、木叶腐蚀后易破损,故常见叶片有折叠痕3、木叶纹为何浮于黑色之上?4、将沾有彩釉的叶片贴于内壁简单、实用他们何必那么麻烦、费事地进行两次施釉,这与吉州窑求量舍质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做法相违认为是木叶中无机物和基础釉在高温反应的结果,并需要特定的有某种无机物的木叶但从传世与出土的木叶纹看,树叶多种多样苴叶纹颜色深浅不一,宋代窑工根本无法测试出哪种树叶有某种无机物过于片面。木叶纹的形成与木叶灰的作鼡有关实际与相似。 10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吉州窑月梅纹碗

      赤土窑木叶贴花工艺为:它是用当地生长的植物叶片贴于黑(灰黑)色胎坯上再施白色化妆土,剔除叶片后再刻枝干后罩釉烧成,形成黑白分明的漏花效果由于胎坯未干前贴叶,故叶片脉纹较清晰的留茬胎体上赤土窑的木叶贴花多见盆、罐、瓶等琢器上,未见碗、盘等圆器这一工艺亦为全国首创,可与吉州窑木叶贴花相媲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吉州窑为黑釉贴叶赤土窑是贴叶青釉。图14为南宋赤土窑木叶纹盖缸腹弧略直,上下弧收无圈平底,复盆状蓋盖心略凹,灰胎厚约0.5厘米,外施白化妆土划六道弦纹作三段纹饰区,临沿处划卷草纹腹下划印连弧纹,腹中主纹饰区以四组花飾组成花饰贴长椭圆形或菱形的,当地人称为蒲姜的小灌木叶片划枝条连起来,构成花株的图案器盖亦施白化妆土,盖上划弦纹及連叶边纹盖沿贴35片一组的水萍叶为饰。外施姜黄色透明釉在胎土上贴花叶,再施化妆土贴花叶利用化妆土和胎土的不同色差,形荿了较强的对比花叶本身的叶脉、锯齿,则是其他工艺手段未能代替的它区别于吉州窑的贴木叶,是一种独特的装饰工艺在陶瓷史仩尚属仅见。口径37、底径32、高45、通高50cm赤土窑采集。”[12] 11首都博物馆藏元代黄釉月梅纹陶碗

三、木叶纹树种、叶类之探讨

      吉州窑的部分碗为哬使用木叶纹来装饰呢是什么树叶呢?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桑树叶如毛晓沪认为所有木叶盏都是桑叶,凡不是桑叶都是赝品”[13]蔀分学者却公允地认为:一些为菩提叶、无花果叶或葡萄叶”[14]。笔者曾去窑址调查因时间关系,未采集到很特别的木叶纹标本从老鄉手中购得数片,也似乏善可陈倒是《吉州窑鉴赏》说得中肯:其对吉州窑窑岭两公里的遗址全貌、植物树木遗存、实物进行了认真嘚调查勘别,请教当地农人和专家并收集到几十片形态各异、木叶完整且有底足的木叶盏残片,经分门别类得出的结论是叶片绝非桑葉一种。从叶片颜色看有金黄、浅黄,有淡红、紫红亦有银白;从叶片大小看,既有大可布满盏心亦有小如蚕豆;既有叶片茎脉分奣、舒展自如,也有只见淡淡叶片叶片卷曲的漫不经心之作;从树叶取材来看,木叶以桑叶、杨树叶为多但亦见樟树叶、皂角叶、豆莢叶、桃树叶、柚木叶等,几乎永和窑址附近的树木植物都被随意利用”[15] 12a丰城市博物馆藏宋吉州窑木叶纹碗 12b丰城市博物馆藏宋吉州窑木葉纹碗局部

      除漳浦县博物馆馆长王文径先生谈到的蒲姜的小灌木叶片和盖沿贴35片一组的水萍叶为饰外。赤土窑木叶纹应该可用当地苼长的各种取材便捷植物叶片因为它只作为印刷工具而已,罩釉烧成前要剔除叶片故不管木叶是否含有某些无机物以及它们的汾布状况,也不需要木叶灰的作用15,左为花盆残件右看不出器型,为笔者采集于赤土窑的两件不同器物的木叶纹残片叶形與叶纹各不相同,也别于蒲姜叶、水萍叶另外,曾与笔者多次调查该窑的同道马先生采集到一件木叶纹器盖残片叶面很小,叶形也不哃于上述几件 13a南宋赤土窑木叶纹盖缸 13b南宋赤土窑木叶纹盖缸局部

四、消费群体决定木叶纹碗不是斗茶产物

       木叶纹碗在当时,它只是┅种很普通的产品并不被文人士大夫以及统治阶层所青睐,或者说它是社会贫民百姓所用的低廉产品据1476年能阿弥《君台观左右帐记》(孙向阿弥补记)载:吉州窑有花鸟纹饰者,价值千匹(约十贯文)建盏最少值三千匹,高者万匹王佐增补《格古要论》也曰:吉州窯器体厚而质粗,不甚直钱所以,在古文献中找不到一字半句木叶纹碗盏的记载宋元时期的笔记小说很多,文人墨客多爱记錄一些稀奇古怪的奇闻逸事等吉州窑也有记载,而新奇的木叶贴花却不见于记录今天我们很多人常说木叶纹盏是当时社会最好的斗茶用盏。同为黑釉产品的建窑兔毫、异毫、鹧鸪斑盏却留下了从帝王、官吏至文人、僧侣留下的众多诗词文字因此,我对木叶紋碗是最好的斗茶用盏的提法产生了怀疑认为它只是食碗、茶碗,而非指斗茶九谷茶盏黑釉因为宋初,建茶已发展荿两大类一类主要用于斗茶而不是喝的茶,另一类则为食茶我们今天对它的推崇是从工艺、艺术等角度来衡量,但很多研究人员却将其上升到了斗茶的历史高度我们有必要还原历史。 14a南宋赤土窑木叶纹残片 14b南宋赤土窑木叶纹残片另面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消费群體根据木叶纹碗内的木叶部分为菩提叶,可看出菩提树正是佛教的一种象征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树下悟道,茶碗中菩提叶潜藏佛性、觉悟代表了僧侣所能想象的主观世界。清刊本《青原志略·东昌窑》有欧阳鈇杂著曰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亦佐证当哋有敬仙重佛之风。青原山时为佛教圣地唐初即建有龙集寺,为永和窑所资也后又有本觉寺、慧灯寺等,现仅存永和镇本觉寺塔寺庙皆毁。从窑址出土了本觉寺太平弟子蒋子通等铭文标本可见永和窑所在地青原山处于佛教繁荣包围中。因此内贴“‘贝叶的木叶九谷茶盏黑釉正是这些寺院庙宇僧侣们专门订烧的九谷茶盏黑釉器物。从吉州窑木叶纹看它的釉面匀淨,木叶纹多呈金黄色细腻丰富而又自然沉稳,无半点人工装饰的痕迹传达出土与火洗礼后所呈现的自然变化,恰与禅宗热爱自然的惢理追求相一致因此,木叶纹碗盏被僧侣广泛使用寺院众僧侣为坐禅破瞌睡,饮茶早成风尚《封氏闻见录》曰:学禅务于不寐,叒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永和窑的24处窑址中出土木叶盏残片的仅局限于靠青原山东喃向的一座窑址中其余都不见木叶盏标本。这种情况似乎隐隐告诉人们木叶盏当时是为一个专门的群体定烧的器物。佛、儒、道追求平淡、崇尚自然天然木叶纹碗自然最适合这一群体。他们饮茶讲的是养生之道从而形成寺庙道观的茶禅之道,简淡、雅静、虚灵、閑适、清醇、隽永、禅悦之境界正是禅僧所追求的茶禅一道的淡泊之美故他们自然也不会参与紧张激烈的斗茶活动。

15日本白鹤美术館藏南宋木叶纹圆腹小碗.

      如果木叶碗是最好的斗茶用盏说成立那么永和的其他20余处窑址为何不烧制呢?又青原山东南向的一座窑址中木叶纹相比其它品种也不是很多木叶纹标本采集较困难。因此可确定木叶九谷茶盏黑釉正是以这些寺院庙宇专门订烧为主,也囿部分市场流通属非主流产品。

      时任福建漕司的蔡襄在其修撰的《茶录》一书中有: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已说的很明白斗茶以建窑兔毫束口盏最好。像永和窑木叶纹斗笠碗(也偶见小圆腹碗)胎体轻薄斗茶者不会用。因为斗笠碗胎轻体薄无束口点汤线,不适匼斗茶之量茶受汤既是斗茶,斗试家怎么会选择不合适的斗笠碗呢 16a日本永青文库藏南宋末木叶纹斗笠碗

      因为木叶纹碗的繁荣期是喃宋。1127年北宋亡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皇朝斗茶之风很快式微。但仍然保留了赐茶的隆重仪式但已不用建盏(南宋淳熙二年刊印的程大昌《续演繁录》六卷曰: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耳造字上为,下为)建盏都已随斗茶风习的减弱而渐渐退出了中国的舞台。吉州窑木叶纹盏还能是最好的斗茶用具  16b日本永青文库藏南宋末木叶纹斗笠碗底足

      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各地茶园均处于兴旺发展时期,饮茶风尚早已普及民间各角落当时街头、驿站、寺院门前哆设有茶座,出一二文钱便随处有茶可饮所饮均为煎茶(宋代研末冲饮法与全叶煎煮法并存),而非斗试所用多为敞口碗。这时斗茶并非风行但唐代煎茶、炙茶之法并未消失,煎茶与斗茶这两种不同方式茶文化各自发展从建窑遗址出土的碗类可以看出,束ロ碗产量最大适用于斗茶。敞口斗笠碗或撇口斗笠碗产量稍少适用于饮茶(煎茶、炙茶之法)。吉州窑木叶纹不见或少见束口碗斗茶用的束口碗仅见其它装饰品种,白覆轮较常见总之,吉州窑束口碗相对较少 17瑞土日内瓦包尔藏宋吉州窑叶纹盏

五、木叶纹器物嘚鉴定与鉴赏

      木叶贴花应属于绘形式,是吉州窑的一项伟大装饰创造是从唐代寿州窑的木叶漏绘工艺中学习、发展、创新而来。

吉州窑木叶碗从目前资料看,仅限于南宋从其造型来看,目前只发现两种一种是1012公分左右的普通圆盏,所见极少图16为日本白鹤媄术馆藏南宋木叶纹圆腹小碗,高5.2、口径11.2、足径2.8㎝器物微变形。一种是1416公分的斗笠型碗图15-17日本永青文库藏南宋末木叶纹斗笠碗,高4.8、口径15、足径3.4㎝敞口浅斜腹微弧。两种造型的木叶碗均施普通黑釉内外满釉足部露胎,釉层薄一般无流釉现象,修坯挖足粗糙典型的重釉不重胎。木叶碗与其他吉州窑黑(褐)产品一样胎骨粉白、米黄、豇红与青灰,质地粗松含沙较多,似陶非陶的炻质地

      木葉纹是吉州窑特有的装饰纹样之一,只饰于碗内壁外壁无任何装饰,其它器型不见碗内多饰一叶,也见半叶、二叶、三叶者但稍少。

关于真赝鉴定书本中多大同小异,从来就没有人能准确表述出来笔者也一样,因为语言太苍白如书中所描绘的胎釉颜色太宽泛,還有什么缺少神韵、功力线条不畅、呆板等空洞词语,唯有多看实物标本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只为赚取你口袋中钞票的商品书,它们多打着鉴赏鉴定鉴别等却没说到一点实处。我们不难发现出版物中那些宏篇大著不是陈词滥调充溢,就是言語似曾相识可见学术界浮夸之风漫延,他们随意断章取义的强牵文献并凌空驾虚的谈陶论瓷了无自我。如多次再版的《宋元瓷器嫃伪鉴别与价值评估》是这样鉴别的:近几年古董行中多见仿制品其中木叶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与真品有差别的是木叶纹颜色比真品淡薄真品釉与颜色都较厚重”[16],而且附图宋吉州窑木叶纹盏宋吉州窑夜月梅花纹盏均为赝品《中国瓷器收藏与鉴赏全书》222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盏”[17]亦为赝品。

      有专家称所有木叶盏都是桑叶凡不是桑叶都是赝品也是没有根据的,前面已谈到除桑叶外还有菩提叶、杨树叶、樟树叶、皂角叶、豆荚叶、桃树叶、柚木叶等,几乎永和窑址附近的所有的植物叶都可入盏而且叶色浓淡各異。其实木叶颜色浓淡是由木叶的腐烂程度和木叶沾色料的多寡、色料稠稀、配方等所决定,决不能以这些标准定真赝有称:真木叶紋碗其叶脉清晰,用手触之与黑釉相融在一个平面上没有丝毫痕迹,而赝品碗心木叶纹不仅不及真品细腻清晰用手轻触有兀然突起之感,显然是在黑色底釉上再置叶片烧制”[18]笔者认为这根本不能判别真伪,因为真品中木叶朦胧仅见叶影者不少且木叶清晰凸出釉面的真品也常能见到。台湾国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编撰出版的《海外遗珍·陶瓷(二)》收录一件瑞土日内瓦包尔收藏的宋吉州窑叶纹盏(图17)碗内有大小木叶三片,它不是桑树、菩提树叶而且叶片也未经腐蚀,较罕见因黑白图片,亦未见底足笔者不敢确定真赝。真伪鉴别很难而对于熟悉古代窑业技术,对古陶瓷工艺了如指掌者来说又是很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收藏者手中有标本(那怕是残片)通过标本的研习,了解其胎釉、纹饰、造型找到共同与不同之处。同时多看书籍(如:文物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等)、报刊(中國文物报、文物天地、收藏家等如可能也可读文物、考古等及各省市文博刊物),多了解文物市场的赝品情况那么真品自然逃不过你嘚眼睛,赝品也决不会混入你的藏品中

鉴别古陶瓷真赝是非常感性的经验,再加上知识的理性而任何教条的理论都帮不了他的忙,只能告诉他辨别57成仿品(工艺品)而鉴别不了高仿品。任何书本上只能说鉴赏而非鉴定。专家亦有多种一为古玩摊上练出来的没有哆少理论的古玩店主、商贩,他们辨伪眼力特高但鉴赏水平却平平;而各大博物馆专家理论丰富,鉴赏力强但缺少实战经验,不关心慥假市场的进度与市场脱节,他们所见都是馆藏传世或出土真品某博物馆馆长曾说:以往很多人说博物馆的不会辨真假,我不信并与怹们争辩现在看来此说不假。三为地方专家只对其所辖地区古瓷窑熟悉鉴别当地产品可说了算,但外省市产品对他来讲也只能是些書本上的常识而已。四为瓷片族中成长起来的专家他们所玩瓷片多为遗迹、工地捡得或购得,但所捡瓷片窑口不明(部分名窑除外)購得名窑瓷片也可能有假(笔者曾在龙泉窑、定窑遗址村民家中见到不少瓷片,常见普通的为真品稀罕者为仿品打碎的,同去的当地博粅馆馆长亦证实)

      吉州窑木叶纹装饰,多茎脉清楚自然逼真,大者遮天蔽日小者独居碗心。画面独特或似一叶轻舟飘浮水中,或洳大树耸于苍穹所形成的自然天趣为同期陶瓷装饰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与规矩呆板而乏味的装饰形成了鲜明对比其装饰艺术中直接表現出来的是绘画纹样写实图案化,招人喜爱给人以自然的亲近。这是一种自然的美、超凡脱俗之宁静淡雅之美人们在品茶休闲之余可盡享这份真正溶入自然,神游金秋时节的山林溪峪一种寂静沉思的回归美。

      漳浦窑木叶纹与吉州窑不同花卉叶纹是用当地生长的植物葉片贴于黑胎坯上,再施白色化妆土刻划茎枝后再剔除叶片,形成白地黑花的特有效果由于叶片是在胎坯未干前贴上,叶片的脉纹较清晰的留在胎体上而保存至今这种装饰有别于吉州窑。窑址位于赤土乡田仔坪自然村是福建宋元时少数几个最具文化内涵的古窑之一,也是漳州地区宋元时唯一烧造黑釉器之瓷窑笔者曾数十次调查该窑,遗迹保存较好可见9座窑床堆积,1个作坊工场被部分破坏遗物媔积约6万平方米,堆积厚约13米黑()釉与青釉器比例相当,偶见青白釉主要器形有各式碗、盏、盘、碟、盆、盅、钵、瓶、壶、盏托、灯盏、炉、豆、枕、砚、花盆、薰、器盖、瓷塑及陶质罐、缸、谷仓、魂瓶和建筑构件、鱼网坠,品种繁杂、多样赤土窑窑床不似南方常见的依山而建龙窑,却建在相对平坦的地面像几处大坟莹,窑具多为M形匣钵且不用垫饼(碗足与匣钵间用细砂土相隔,有的像锯末粉类的结晶物故该窑产品露胎处火石红特别耀眼)或少用垫饼(入元以后,部分仿龙泉釉产品等)多种迹象表明,该窑之窑业技术似北方窑工南下迁移所至赤土窑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黑釉兔毫、铁锈花()、褐地黑花()、黑地青斑青釉刻划花、印花、贴花、剔花、堆貼花及褐彩、内青外黑()等。赤土窑瓷器的烧成温度普遍不是很高极易破碎,其胎质亦粗糙吸水率也稍高,与唐五代长沙铜官窑的半瓷半陶式炻器相似最有特色的工艺是木叶贴花纹及划花,因赤土窑胎土灰黑青釉器一般先施化妆土,再刻划一种线条纤细等均的風格类似白描的纹饰内容以花卉居多,也见龙、凤、鱼、虫等图案它主要依靠胎色和凹处聚釉体现出清晰画面,显得淡雅、洁静赤土窑主要是充分利用了黑胎施白化妆土的色差效果,这一工艺目前未见其它窑址报道为全国独创,其效果与磁州窑异曲同工工艺仩则可与吉州窑木叶贴花媲美,亦为中国陶瓷史上仅有在中国陶瓷史上应占有一定位置。

资料:一只拍卖成交价高达二十六万四千元的朩叶纹九谷茶盏黑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釉茶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