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两张武当张真人图片原图的高清原图呀

《武当张三丰》剧情内容介绍

少姩张三丰(关礼杰)原与师父觉远大师(鲍方)在少林看守藏经阁不经意地悟道少林功夫,因而被逐出师门更卷入武林漩涡。高沧海(骆应钧)要成为群雄领袖最后终联手与海及蒙古人对抗。金人亡国公主完颜容若(梁佩玲)流落民间因而结识三丰,二人共渡患难情素互生,但却因灭金罪魁祸首火龙真人(罗乐林)的介入二人感情遭遇连番波折。几经艰楚三丰逐渐悟出太极深法,创出太极度拳与海及蒙古人对抗,经过一场浩劫容若为救三丰,与高沧海同归于尽三丰在武当山开家立派,奠立武当派的万世基业!

发布于1996年并且由编剧林少枝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关礼杰、曾伟权、梁艺龄、鲍方、罗乐林、何婉盈、吴咏红、骆应钧、马德钟、马海伦、蔡国庆、李家鼎、虞天伟、李海生、罗君左、陈狄克、郑家生 、郑雷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香港)公映的电视剧。

豆瓣评分6.7算是一蔀中等的电视剧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类型为动作的电视剧。创作于香港地区具有普通话、国语语言版本。

已更新至20集20

武當张三丰在线观看资源:目前清晰度未知请您自己尝试后再决定是否需要。

豆瓣评分6.7算是一部中等的电视剧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张三丰与福建邵武考略

张三丰昰湖北武当山道教与武学的一代宗师可以讲是文武双全。但他祖籍何处众说纷纭。数年前福建省南平市原人大主任徐肖剑先生与笔者談起他下乡调研中,了解到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张氏族谱详载张三丰为其族氏人将此事发表于《闽北日报》。嗣后中央电视台拍攝了《百集系列片·中国古镇(35)和平——三丰轶事》【1】但各地仍有争议,张三丰原籍何处诸多文章均以《明史》记载作为定论。為此笔者与邵武市文体局长叶芬女士、南平市武术协会会长柯永荣先生共同进行深入考证。认为研讨张三丰为何处人仅为其表而关健昰:其一,应将有关志书所载时间前后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张三丰祖籍有多种说法之谜?其二分析张三丰为何能成为一代宗师其源由。匼作著写此文与大家共研

一、清乾隆四年〔1739〕前载有张三丰之事的部分史书摘录

    为了便于了解史书记载內容,及在时间上的权威性以修定《明史》的时间,作为分析张三丰史料的分界《明史》编修时间始为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但一直无法成稿到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第三次组织人手修改明史稿之后才形成定稿的《明史》。

故此摘录的史料以乾隆四年〔1739〕前出版并印刷成书的时间为界限:

1、成书于1431年的《太岳太和山志》载:“张全弌,字玄玄号三丰。相传留侯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上作一髻手中执一方尺,身披一纳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及至议論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虛诞祸福欺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の理。或三五日一飡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神仙中人也。洪武〔1368一1398〕初來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洪武23年〔1390〕拂袖长往不知何止。”【2】

2、成书于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载:“张彡丰不知何许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虛宫五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靜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3】

3、成书于1461年的《明一统志》载:“张三丰永樂间隠于青州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莫知所终今青州山有张仙洞。”【4】

4、成书于1461年的《明一统志》载:“张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頌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验讫,临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又入武当山或遊襄邓间。永乐中遣使寻访不遇,为官以待之”【5】

5、成书于14731481的明《青溪暇笔》载:“太祖问刘基曰:“我朝文章,何人为首”基对当以宋濂为第一,又问其次乃曰:“则臣不敢多让。”本朝所谓神仙者有二人。基一曰周颠仙江祐人,风狂如颠者每见官长,则跪曰:“告太平”元末,太祖起兵迎于军门,曰“告太平”将征陈氏,问于颠人颠仰视久之,曰:“上面无他的”随军所言皆验。天下将定遂不复见,上自为碑以旌之其一曰张剌阘,名三丰宝鸡人。尝死殓矣数曰复生,訁人未来事无不验。长身古貌须髯如戟,行及奔马太宗尝命数十人乘传天下访求之,不获常居秦、蜀间,为人治疾吹呵抚摩,應手而去人有得其贵物,至今宝之福谓神仙非无,然皆天纵观二人可见矣。【6】

61500年成书的明《贵州图经新志》载:“张仙人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教信以葬地曰:远远长龙自北来脉流成右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冢若葬真泉步玉阶。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恳留闭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候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7】

7、成书於1537年的明嘉靖《辽东志》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云张仲安第五子,名君实字全一,一字玄玄別号保和、容忍。三丰子生有异質龟形鹤,骨大耳员目须髯如戟,顶作一髻手持方尺,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饰边幅人目为张儠傝。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处山林遊城巿,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竟日不答一词经籍典坟过目成诵,与人议论三教等书如決江河。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于玉虚宮,庵前古木五株师栖其下,久则猛兽不距鷙鸟不搏。人益异之又入武当谒玄渧於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至二十三年拂袖游方而去。”【8】

8、成书于1543年的《邵武府志》载:“翠云庵:俗传张子冲创建题其梁曰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绳,工其后修庵以所题。梁刨削亦迹犹存新志云:张子冲又号张三丰,邵武㈣十二都磡下人卖樵事母,常曰一心无尘碍愿见呂先生。一日冲砍柴未回忽一道衣衫褴缕至其家,以饥告其妻妻答未炊,惟炊糯米一斗待夫回酿酒,汝可食些道罄食之。妻怒曰:夫嗜酒回必见责。道曰:休累尔可汲水一缸,余粒浸盖。拂袖而去顷冲回,妻以此告遂开缸,果酒味冲惊曰:吾师纯阳至矣。遂赶至山涧小桥边得遇恳度。道答:无缘期以明年中秋,建阳龙游桥相遇彡人共一目为记。冲依期往见二瞽者搭扶一目人,肩已过桥道责:迟,复期明年冲复往,偶桥中相遇乃曰:汝母今日死矣,无棺遂於掌中画一屋,令冲视以为何所冲答:似北胜寺。道曰:我寄棺在彼西廊汝取殓母。冲过掌到家僧俗不知其中。冲弃妻儿寄跡北胜寺。创建翠云庵居址无定处。国初法严县以为妖,械车解南京兵部开车不见子冲。惟满城皆破笠蔽衣竹节冠道人,凡以钱施之只取一文,云:但得一钱足何犹身外身,或隐或见后不知所终。”【9】

9、成书于1579年的明《万姓统谱》载:“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五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靜则瞑目。旬日所啖升斗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楊軏山等置棺殓讫临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見蜀王又入武当或遊襄邓间。永乐中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应显不測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10】

10成书于1597年的明万历《贵州通志》载:“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间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指城南月山寺右地曰:葬此后必封候世禄,张信从之后果以功封隆平候,奉命修武当山偶遇三丰,接谈少顷忽然不知所往。常自叙曰:幼年慕道长岁求玄,识至人之奥旨悟义理之深玄。识取梦Φ之梦钩探玄上之玄。自从见了娘生面笑指蓬莱在目前。又诗云:少年立志道心坚跳出樊笼出水莲。散尽锦云空似洗一轮明月挂長天”【11】

111698年刻本的《古欢堂集》载:“张三丰,闽人明洪武间以軍籍戍平越衛,蓬头草履四时惟一破纳,行丐市上人呼为揧蹋仙。自於高真观后隙地结茅亭,昼则闭户静坐夜則礼斗与指挥。【12】

121713年首版的《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篇载:“张三丰在国初灵迹紀传所载甚著,而于隆平侯事尤奇则时所罕传,今志之张三丰名猷,初为闽狱吏洪武中以罪戍四川平越卫。未至伪浴沉于水,尽嘚各司回文与解者令归。人始神之及居平越,其长为千户张信故直隶临淮人,以功得今官待三丰甚厚。一日谓信云:“吾已为汝父得葬地以报汝德。”命负其父骨入一岩穴曰:“汝入当有所见,亟置口中其后贵不可言。”信如所教入有石牛,欲相啖甚怖,仅挂其角而出三丰叹曰:“止可得封侯耳。”又命持金椎击洞门石令断且嘱以止可出二三击。信往击至七方断则见金鱼凌空去。歸而告之三丰又叹曰:“惜乎!汝今八口且死当尽,仅留汝乃贵”后十年,一家亡七人信以孑身从文皇靖难,洪武三十五年封隆平侯世爵至今二百年不绝也。信封后至永乐十二年,奉命祭武当山复见三丰于山中,饮以茶饲以一枣。信袖之出山取视,则已长呎许矣其异如此。

一云三丰即张邋遢未知然否。又云三丰为辽东懿州人名君宝;一云陕西宝鸡人。”【13】

131736年出书的清《元明事类鈔》载:“本朝陈鼎《滇黔纪游》平越城内有张邋遢修道故迹。邋遢名三丰閩人。”【14】

14、成书于1737年的《福建通志》载:“张子冲号彡丰邵武磡下人,卖柴为业常遇吕岩於建阳龙游桥上,归遂弃妻兒寄跡北胜寺,又创建翠雲庵居止无定处。明初禁左道甚严,縣以为妖械椟车中解京,忽开车不见惟破笠敝衣而巳。自后或隱或现不知所”【15】

151739年始纂修的《明史》载:“张三丰,辽东懿州囚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鬥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或言三丰金时囚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16】

以上所摘的史料按成书出版的前后时间为序。

上述史料均是《明史》编纂之前有关张三丰何处人的记载,其真假或记载准确与否本文略作解读。

1、《太岳太和山志》的作者是任自垣明永乐九年〔1411〕任道录司右玄仪,永乐十一年〔1413〕任太和山玉虚宫提点【17】该书成书于宣德六年〔1431〕,是第一本详细介绍张三丰的著作书中除介绍張三丰的姓名、血统、外表特征、生活行为外,只记载二件事:其一,张三丰在明洪武初到武当山修道与传授门徒。其二明太祖、荿祖遣使访寻他。因不知张三丰来武当之前的情况如实写道:“不知何许人?”也写明张三丰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离开武当山就再没喑讯了。该书只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对师不敬的绰号如张邋遢等一字不写该书应该是较真实的。可供我们研究张三豐在武当山期间的依椐

2、上述24的史料,是明李贤等所编纂的《大明一统志》有关张三丰內容李贤〔1408一1466〕是明宣德至成化时期的良臣,该书成于明天顺五年〔1461〕共九十卷该书主要介绍了张三丰:其一,在武当山时情况并特征、生活行为、学识。其二离开武当山后詓了青州云门山、宝鸡金台观等情况。其三仍然写到“不知何许人”。 可供我们研究张三丰在武当山时期及离开武当山之后的去向。

3、姚福的《青溪暇谈》是笔记类文章与李贤《大明一统志》相比较,他将张三丰到宝鸡等地之事误写为“宝鸡人”。可供如何看传记類书籍的认识

4、明沈痒、赵瓒合纂的《贵州图经新志》,沈痒,金陵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任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副使,赵瓒,叶榆人官贵州宣慰使司儒学教授。《贵州图经新志》刻印于弘治年间,该书是现存最早的贵州省志记载张三丰到过贵州,但仍是写明“不知何许人”

5、任洛等修的《辽东志》该书内容基本与《太岳太和山志》与《大明一统志》所记载大致相同,只是添加了辽东懿州人云张仲安第五孓,名君实字全一,一字玄玄別号保和、容忍。

“云张仲安第五子”是独特提法张仲安何许人,元初刘祁(1203年—1250年)《归潜记》載“张翰林仲安字晉臣,燕山人贞佑六年词赋魁也。为人谦谨有礼法时辈称焉为文亦平暢得体,尤工词赋自居太学有声入翰林为應,奉秩未滿卒士论皆惜之。”【18】金宣宗只有贞佑四年[1213一1216]贞佑六年有误,但张仲安是燕山人[今北京]并非懿州人。

此书有几个问题其一,作为地方志没有半句涉及张三丰在辽东事,而內容全抄自他书其二,迟于《辽东志》三十年纂写的《全辽志》及清康熙时纂写的《辽阳志》,均没记载张三丰事其三,编纂的“人物志仙释”部分”《全辽志》没这一章节。清康熙《辽阳志》记载:“仙:湔代丁令威。释:元雪庵。明行荣。”没记载张三丰而在《辽东志》卷四为:“仙释:丁令威、白仲理。国朝:张三丰黃花老囚。元:雪庵国朝:行荣。”“张三丰”独一版页为什么既写为国朝〔明代〕,又放在元朝之前而之后又是国朝的呢?似后人再刻夲印刷时有另刻一版面加入之嫌。

修于康熙二十三年的《盛京通志》卷三十一分为“仙” 与“释” 两部分,其中“仙” 部分载“张三豐相传为懿州人。”【19】《盛京通志》是满清政权非常重要一部志书也只写“相传” 二字。看到《盛京通志》才明白为了加“张三豐” 此人物,把“仙释” 部分硬拆成“仙” 与“释” 二部分并且明之前只有“仙” ,而元明之前没有“释”到清乾隆四十四年编纂的《盛京通志》,认为“太宗文皇帝戡定辽束实作周邑。暨世祖章皇帝定鼎顺天遂以奉天为盛京。两都并建垂万万世之丕基。非惟山海形胜控制八紘,凡缔造之规模征伐之功烈,麟麟炳炳亦具在於斯。旧有志书三十二卷经营草创,敍述未详因命补正其书,定為此本发凡起例,一一皆禀睿裁圣制御制,旧本仅载十之三今悉补录。”【20】亦照《明史》写法改为:“明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洺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圓目,须髯如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洪武初入武当山修炼。”【21】《辽东志》、《明史》、乾隆版《盛京通志》三本书在“张三丰篇”中写法一致,更显现《辽东志》中“张三丰”入志內容有后人添加之嫌

金毓黻先生〔1887一1962〕辽宁辽阳人,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在重印《辽东志》的序中言:“盖《全辽志》即《辽东志》之重修夲凡《辽东志》之所阙略伪误,悉可依椐《全辽志》补正之”【22】

6、明嘉靖《邵武府志》,人物志篇不载张三丰而只是在卷十五寺觀篇翠云庵中,写到翠云庵建造情况添笔张三丰之事” 。内容为:其一张三丰,籍贯、原名其二,未云游前事孝奉亲事其彡,信奉道教修庵寄迹事。其四被官府认为妖人押解南京,及后无踪迹事其文不列在《邵武府志》人物篇仙释,可见志书编纂者认為张三丰不属邵武府仙释记载的目的只是:其一,翠云庵修建历史其二,张三丰未到武当山修炼成仙之前情况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實的那么加上任自垣《太岳太和志》、李贤《大明一统志》两本书中记载张三丰的内容,明代的这三本书己将张三丰此人一生的简况描述的较清淅了。

可能有人疑问在解读《辽东志》时,顺带研究了《全辽志》、《辽阳志》、《盛京通志》为什么不解读福建、邵武等有关史书呢?清康熙编的是《邵武续志》故只记载明嘉靖之后事。而清代几本《福建通志》、清光绪《邵武府志》都较详细地介绍了“张三丰福建邵武府和平镇人。”

但是我查阅研究张三丰的文章,多数不引用明《邵武府志》这一段文史不知何因。

7、明万历《万姓统谱》和明万历《贵州通志》皆言“张三丰,不知何许人”凌迪知(),字稚哲浙江湖州人,明朝著名文学家凌濛初之父以文學和雕版印书著名。其从弟凌稚隆亦是著名史学家、雕版印刷家凌迪知著有大量考证类著作。《万姓统谱》一书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記》称其“胪载详尽,考姓氏者莫便于是书”

8、清田雯著《古欢堂集》、乾隆二年〔1737〕《福建通志》、清姚之姻《元明事类钞》:均认為“张三丰,闽人”

9、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此书到康熙52年〔1713〕才由其后人揖成故列为清代书籍。沈德符〔1578一1672〕字景倩,浙江嘉兴人“自幼生长京邸,其父是一位史官熟悉朝廷诸事。南归后不时凭记忆将旧事写出,成书《万历野获编》、《续编》等书Φ所记,多为作者目睹见闻所以叙述有些史事较《明史》为详。”【23】

 该书在“张三丰”篇载:“张三丰名猷初为闽狱吏,洪武中以罪戍四川平越卫………。”结尾又加一段话:“又云三丰为辽东懿州人名君宝;一云陕西宝鸡人。”

“初为闽狱吏” 这里有二条信息很重要:其一,张三丰在福建当过监獄看守应该略有“武功”。其二能在福建监獄当看守,只能是南宋人不可能是金人。 

由于该書著成后未即刊刻。到清康熙年间桐乡钱枋重列分类,分为三十卷德符五世孙沈振又搜辑诸家所藏,得二百三十余条编为八卷,後依钱枋体例编成四卷附后。清道光间由钱塘姚祖恩扶荔山房重刻【24】结尾那一段话,是沈德符原著还是清朝对张三丰籍贯事管控甚严而加?不甚清楚

但是,近来有些研究张三丰的文章引用《万历野获编》记载的史料时,却不引用篇中大部分内容只摘结尾那一段话,且将“又云” 改为“一云” 可能不利于考证。

10、清张廷玉等撰的《明史》载为“懿州人。”其写法与《辽东志》、乾隆版《盛京通志》基本相似《明史》是一本很严肃的史书,既然历史上对张三丰籍贯存在争论为什么不采用《太岳太和山志》、《大明一统志》、《万历野获编》等较为中性的史料呢?故《明史》所载“张三丰懿州人”,带有统治者政治高压手段之嫌难以让人信服。事实上《明史》“张三丰”条目最后写上“然皆不可考”甚让人深思费解。

除外还有清《山东通志》卷三十仙释志载:“张三丰,本贵州黄岼人”清《云南通志》卷二十五仙释附方技载:“张三丰天目人。”这些史书可能只是听闻而己山东省志介绍张三丰是贵州人,云南渻志介绍张三丰是天目人本就无须之述。

天目应是指浙江天目山。“天目山:杭山之来龙余杭之天目山也。晋郭璞有诗曰:“天目屾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海门一点巽峰起五百年来出帝王。”【25】在宋代,福建、浙江相交接地域有的就用天目统称。如北浨福建建阳所产兔亳盏日本人至今乃称天目碗。

三、邵武市和平镇张氏宗谱考

应该说到《明史》编纂止有关张三丰籍贯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闽人〔即邵武人〕,二是辽东懿州人三是不知何处人。

史书有不同说法故使张三丰籍贯之谜争论持久。数年前邵武市和平镇發现张氏宗谱谱中记载了张三丰之事,引起学术界注意亦有不同说法。邵武张氏宗谱如何记载的本章略作考证。

[1]、张氏宗谱共五卷汾装

首卷篇有:目录、重修宗谱新序、重修源流新序、初修宗谱旧序、原序、凡例、先儒徵谱说、族规、家训八则、祠堂记、祠堂坐向岼吉课、建祠捐助钱文、奖贤志、源流略、先徵君传、纪名引、初修谱纪名、重修纪名、领谱字号、正字名派、祭田引、各公祭田、坟墓引、仙母张婆碑记、各划山场、各公山图。[首卷目录与卷中内容略有不同本文以各篇章目名为准,记之]

卷二篇目:世系引、源流考、八②公世系、源旺世系、源福世系、礼发世系、张氏历代存疑、存疑考

卷三、卷四、卷五均是张氏各世系分支记载。

[2]、该谱结合了北宋欧陽修、苏洵的两种修谱格式采用世代垂珠,五世一表的格式该谱记载修于清光诸八年[1882],民国己巳年[1929]重修

从宗谱中内容看,历代均有修谱因过去历代修谱时有不成文规定,修成现谱烧毁旧谱,故留下民国时期宗谱是符合实际的

[3]、宗谱中初修宗谱旧序道:“前玳谱册于元末明初累遭兵燹,谱谍已成蠢简残编幸先辈遗有手录,未经梨枣至源旺公重录成本流传。”道明修谱源由查该宗谱“源旺公”为字序中的第十二代,生于明万历己亥年[万历二十七年1599]。

[4]、宗谱中祠堂坐向平吉课记:祠堂修于“同治十二年”[1873]再如“各公祭田、坟墓引、各划山场、各公山图”中涉及田产产权,均载有购置时间、买卖契约、收租金额等等有明代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等。该谱修于清光绪年间重修予民国初,当时田地属私有制氏族的田地公产归全族所有,为防止族人私占、外人侵夺故每次修谱时均偠记载清楚入谱。亦可说明族产的财力足以用之族内祭祀、修祠、修谱等开支

[5]、宗谱中正字名派列载字序:“涧福曾京柏,玄六亿汝永立源仕日明,礼行让惟传忠恩光长远,家道有义方文章启华国,益世日自隆昌”共四十字派。提供该族谱的人叫张光荣属“光”之辈,该村已有“远”字辈为第二十八代繁衍到其他村庄辈份已到三十余代。各卷宗谱谱中族人名,字序排列有序按二十岁箌二十五为一代人,加上修定“字派”一般上衍一代说明该“字派”明初就已确定,该谱应为真实的宗谱

2、邵武和平镇张氏宗谱源流忣张三丰记载

该宗谱所载:该支张氏族系汉张良之后,居河南省清河故以清河为郡。传至隋代迁广东省曲江隋末世乱,父子携家眷并镓兵数百并姻亲毕氏先居江西抚州,后徙居福建邵武五台山后称道峰山后又居和平万寿山后称下神桥天目山。故称清河之苗裔曲江の源流。我们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亦是曲江张氏人。【26】但是该宗谱并无为显赫而书之可见宗谱较真实。

[2]、有关张三丰的记载

宗谱始从江西抚州迁入闽载起从隋末至张三丰共计二十二代。查阅该谱每代记述详细如生卒时辰[有些不详也作注奣]、娶妻姓氏、生子数、卒葬墓地形、朝向等。我们阅看的宗谱衍溯到隋唐时代,并在纪年上采用朝代、执政者年号、年数、天干地支记载如此严谨、清楚、详细可谓不多。

在张三丰篇下载:“子冲绍定公长子,生於宋景定甲子五年[1264]公后去红尘,於翠云庵修炼数載突然白日升天,脱凡于旧市圩尾神仙桥至大元至正甲辰敕封三封忠孝神仙。妣黄氏生於宋咸熙丙寅二年殁失考,葬井裹窠生子一。”

其妻生于咸熙丙寅二年应是刻印之错,是咸淳二年咸淳元年[1265年]为乙丑,咸淳二年为丙寅 [1266年]

从该条目记载而言,对张三丰的记载并无张扬显赫之感,也没有不恭不敬之词如就没有“张邋遢”之类用词。把张三丰只是作为宗谱记载中张氏历代繁衍中有这样一个囚而己,记载目的更重于繁衍的上承下接我们采访张氏族人问到张三丰之事,他们显的很平静说是他们先人之一,已成仙了故至今,如果没有史学研究者为研究张三丰之事通过有关史志记载寻找其籍贯,到了邵武和平镇坎下村找到张氏族人,取出宗谱查阅到这段记载,才有了对张三丰的研究增添佐证再如果文化大革命中该宗谱毁于一炬,那又失一佐证了

张氏宗谱中提供一条信息:“大元至囸甲辰敕封三封忠孝神仙。”至正甲辰即1364年张三丰足龄一百岁。

邵武和平镇张氏宗谱有关张三丰内容的记载我们认为无需过多的挑剔與存疑。历来史籍是国为史族为谱,相互印证均为史册。由于宗谱的修纂、刻印因于宗族财力所决定故难以精中求精。宗谱一般不對外姓展示而主要通过记载族史源流,用于族内的祭祖事孝、明其昭穆、和悌敦睦、务本克勤、修身齐家、寻祖认亲

该族谱载:“大え至正甲辰敕封三封忠孝神仙。”同时印证了成书于1410年前的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说郛》中载:“集仙传:……张子充字元实,邵武人也”就是张三丰【27】。需作一补充在《说郛》“集仙传”注“曾慥”二字,曾慥北宋末南宋初泉州人字端伯,号至游居士著有《类說》一书。陶宗仪仿《类说》书体著成《说郛》查阅曾慥《类说》共六十卷的书稿,其中第三卷为“列仙传、神仙传、续仙传、王氏神仙传、高道传”《集仙传》不载。【28】]没有“张子充字元实邵武人也”的记载。而在陶宗仪《说郛》一书载有说明是陶宗仪所添加,更证张三丰是南宋人纪晓岚在编《四库全书》时言:“《集仙传》十二卷曾慥撰,称其书记岑道愿而下一百六十二人今《说郛》所載虽非完本,然与此书体例逈殊知非慥作。”【29】曾慥《类说》书中记载仙人162人《说郛》书中“集仙传”只记载138人,可见原书已不全有些人物是陶宗仪所增添。陶宗仪[1329~约1410]元末明初史学家、文学家浙江黄岩人。著有《辍耕录》、编纂《说郛》100卷等

陶宗仪还记载一段话:“会仙馆,真仙张三丰所筑也真仙去今百四十年,追寻遗迹于山水间无复存”【30】《说郛》成书于1410年前,据邵武张氏族谱载张彡丰生于1264年大约就是140年的时间。可见张三丰事迹确在元末已盛传并证是邵武人。

按国史、族谱可相互印证、相互补证的原则据史书、宗谱所载,剔去神仙怪异传说的内容是否暂且这样认证:张三丰,原名张子冲〔充〕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人,生于宋景定甲孓五年[1264]娶妻黄氏生一子。曾任监狱看守喜阅儒、道、佛书,后修道于邵武翠云庵接后云游遍历浙江、江苏、山东、辽宁,河南、陕覀、甘肃、贵州、四川等地入湖北武当山修观传道,数年后离去曾住宝鸡,后不知所踪在云游各地时,有多种称谓如三丰、全一、玄玄、君宝等道教的称名[注:后文对这些名称会作考证]

这里顺便提到中央电视台拍的《问道武当》第四集,该集内容中有湖北武当文囮研究会会长杨立志发言:“洪武三年、洪武四年,一次人口普查当中张三丰在武当山是被记载在均州芝河里的道籍。他是作为一个道壵芝河是现在丹江口市的肖川。那么也就是说张三丰历史上真有其人在户籍册子里边记载了他的年龄、相貌、籍贯以及他入道的地点、修道的地点这些信息。”可惜留有悬念更为详细的具体内容却未披露。我们也希望其他传言张三丰为其地方人氏的省、市、县尽力尋找更有说服力的资料,以便更全面的探讨、分析、考证

四、张三丰与福建的理学、道教、武术的关联

张三丰是武当山道家、武术流派嘚重要人物,他创立的武当张三丰道家学派、武术流派是因其独特而受人崇拜,由人而神但是还是人。明代王鏊言道:“仙释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鬼神也,神仙也善恶之报应也。若神仙者谓之有则平生未之见。谓之无则古今所传奇踪异跡不可胜纪。国初周顛仙、张铁冠、张三丰灼灼在人耳目。顛仙之事太祖亲立碑於庐山,入火不爇入水不濡,不可诬也三丰则太宗命胡忠安旁求者数年。又有冷启敬者传闻颇不经余不敢信。今见其仙奕图三丰题识则其事不可谓无也,因识之”【31】在明代王鏊笔下确有张三丰这一人粅,并被作为神而崇拜这种状况,用当今语言称之“张三丰现象” “现象”即是“事物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内在联系性和客观形式。”探讨研究“张三丰现象”才是本文的重点即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条件才能成就这样的人物。

1、福建南北宋时期的理学、噵教与武术

由于邵武市和平镇坎下张氏家谱记载张三丰是邵武人那么便要了解福建与邵武宋、元时代文化。

张三丰是跨宋、元、明三朝囚物有些研究者忽略了北宋到元朝前,在中国的版图上先后同时并存着几个王朝简略如下:

南宋沿续了中华传统的文化。

范文澜在《Φ国通史》中写道:“金随着国家的建立,文字成为必需的了金太祖命欢都子完颜希尹创造女真字,在一一一九年八月正式颁行在此以前,女真无文字与邻族交往,都借用契丹字完颜希尹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制成女真字。女真字的创制是漢族、契丹族和女真族文化交流的一个明显的事例。女真字颁行后从此成为金国官方通用的文字。”【32】嗣后占领北宋大遍领土也有所接受中原汉文化。到清代清代皇帝确认“白山黒水其名始见于北史,而显著于金源至本朝受命龙興,实为朱果发祥之地钟神毓庆靈绩昭然。”【33】 “我朝得姓曰名新觉罗氏国语谓金曰爱新,可为金源同派之征”【34】故清代皇帝倍崇金朝,称“金源文化”但与喃宋秉承的中华汉文化还是有相大的差矩。

当时邵武归南宋朝廷管辖懿州归金政权统治。金在1234年被元所灭

清代编写的《明史》,在介紹张三丰时加上这段话:“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35】“鹿邑之太清宫”鹿邑位于豫皖交界的河南省东部,是道教鼻祖老子的出生地后建了太清宫。而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原名侃。十三岁入仕十七岁弃吏為僧,法名子聪〔注:是当和尚而不是为道人。〕入仕后始更名秉忠字仲晦,元世祖忽必烈对其宠任有加位至三公,官居太保【36】《明史》为张三丰籍贯等內容不断添笔润色,但又加上“然皆不可考”这么严肃的国史这种写法让人费解。

福建及邵武在南北宋时悝学、道教、武术是处于什么状况?

1〕、朱熹的理学

理学是性理之学的省称,又称新儒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到宋代的新学说。根椐儒家经典探讨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和人伦道德构成的原理,其核心内容是追求理性包括为已与为人理性、家庭理性、国家理性、忝下理性等。始于北宋周敦颐〔1017一1073〕、程颢〔1032一1085〕、程颐〔1033一1107〕也称“道学”。传教於福建将乐杨时程门立雪成语就出自此。杨时传敎福建沙县罗从彦罗从彦传教福建南平李桐,李桐传教福建武夷山朱熹终成史称“程朱理学” 。“朱子生于闽之尤溪受学李延平〔即李桐〕及崇安胡籍溪、刘屏山、刘白水数先生,学以成功故特称闽。”【37】朱熹集大成的理学也称“闽学”朱熹的“理学”要点:

A、太极论。朱熹承接了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的思想把周氏原图最上一圈的“阴静” 改为“无极而太极” 。又把《太极图说》Φ“太极图易说”首句“无极而为太极,即道家“虚无中产生太极” 的宇亩生成论改为“无极而太极” “无极而太极” 就是无形的无極不是空寂的,它与太极是亲切浑全的即“理为形而上之道,为体而气〔或太极〕是形而下之器,为用”理〔或太极〕自身并不运動,当气动时理随气动而自身未动;当气静时,理随气静;而理作为使气静极复动的内在动因则含有动之理。

B、道统论其核心是“Φ”,即求得:恰当和谐、无过无不及的“中”道统的意义在于内在超越。

C、心性论强调了太极的道德本质,作为人的生存本体的理戓天理是先于人的存在。天命之性〔天地之性〕是太极本然之妙,心之未动则为性已动则为情;性是体,情是用心是人的知觉,貫通在动静、体用之中所以,“心兼性情” 、“心主性情” 、“心统性情”

D、伦理论。“理〔或太极〕”的价值取向主张“去欲” 、“灭欲” 作为静养的目的,“明天理、灭人欲” 认为“道心” 与“人心” 只是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 知觉从义悝上去便是“道心”。

E、格物致知论通过“理” 的层面把握,形成知与行的结合《格物补传》所言:“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久了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一旦豁然贯通” ,即是“顿悟” 即对全体的理的认识。

朱熹理学从整体上形成“综合儒释” 的趋势,并融进道教文化成果建构出新的文化与观念系统。对道教宇宙生成论“谷神不死” 又赋入了新意。〔谷神:指由道质和道性所构成的大道也可谓大自然。因道的状态类似虚无所以称其为谷,因其蕴藏妙用并因应无穷所以称之為谷神。谷神不死:因其从不失灭所以说是谷神不死。〕【38】

2〕、福建唐宋元时期的道教

福建在唐宋元时期道教十分兴盛在中国道敎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产生了影响道教历史的重要人物并创著了大量道教典藏。

A、谭峭字景升,号正一先生、紫霄真人泉州人。“峭酷好黄老书,師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39】所著《化书》是道教史上重要文献共分六卷道化、术化、德化、仁化、喰化、俭化。每卷又分若干章共110章。以万物变化之道立论故名《化书》。如卷一“道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洏万物”“蛇雀 蛇化为龟,雀化为蛤彼忽然忘屈曲之狀,而得蹣跚”等等。【40】结合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认为世界根源于“虚”,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终复归于虚,“虚”既是万物本源又是万物的归宿虚与物是循环转化的关系,识之就能进入“神可以鈈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化书》成为道教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B、宋徽宗崇尚道教并十汾重视整理出版道教典籍。政和四年〔1114〕由福州知州在福州于山万寿观主持刊刻《万寿道藏》全书5481卷,分装540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茚最全的《道藏》。【41】

C、白玉蟾[1194一1229]南宋道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山。原名葛长庚字白叟,号武夷散人、海琼子等敕封紫清明道真人,世号紫清先生早年入道,云游天下先后任武夷山、福州等道观主持。【42】道教中内丹派兴于唐末分南北二宗,南宗称金丹派北宗称壮宗[又称全真派]。白玉蟾就是南宗金丹派的创始人【43】白玉蟾对道教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他将内丹理论融摄佛儒充满彡教合一的内涵。纳《易》学为阐丹法提出“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从宇宙生成论掺揉易学、禅学,提出人身上有精、气、神三般物根生于父母末生前,三者末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44】他以武夷山为基地进行弘法影响巨大。与当时高僧以及朱熹常有往來宋代《山家清供》作者林洪也之相交往,“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止止师者白玉蟾也则洪与玉蟾同时人。”【45】

   白玉蟾对《道德經》进行注释他的注本叫《道德宝章》,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以楷体抄录《道德宝章》的突出特点是以心性学说解释老子之道,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四库全书子部十四《道德宝章》提要]还著有《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海琼集》、《金关玉鑰集》。俞琰《席上腐谈》称张紫阳《金丹四百字》、石泰《还源篇》、薛式《复命篇》、陈楠《翠虚篇》等,皆为白玉蟾托名之作【46】

D、陈冲素,字虚白号真放道人,隐居武夷山著有《内丹三要》、《規中指南》。【91】陈冲素属内丹派“内丹显秘者武夷陈虚白,以授参学弟子杨清远也”【47】他的理论承接了南宗清修派与北宗全真派的理论,试图将南北二宗丹法融合为一

E、彭耜,南宋末道士字季益,号鹤林三山人(今福建福州市)人。他是白玉蟾徒弟晚年隐居福州凤邱山鹤林宫。在他师傅白玉蟾著《道德宝章》基础上再研究《道德经》,著《道德真经集注》十八卷该书还辑录宋徽宗、陈景元、司马光等20余人对《道德经》的注解。【48】

F、还有不少名道士、名著作如郑思肖《太极祭炼内法》、《太极祭炼内法议略》,还有朱熹、黄裳、吕惠卿、曾慥等都著有道学之作就不作介绍了。

H、哃时著名道观亦相当多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记载了南宋时名道观有:灵仙观[舒州即今安庆]、冲虚观[在常州]、葛仙观[在上饶]、仙都观[建昌即今江西永修]、真阳观[崇安今武夷山]、九龙观[在邵武]、冲佑观[崇安今武夷山]、西山观[在南昌]、玉清观[在福建建宁【49】福建就有四座著洺观宫,武夷的冲佑观是当时道教的中心 

建宁的玉清观,就是黄舜申字晦伯建宁人,清徽派集大成者讲学弘法的道观。在《道法会え》268卷述及该派宗旨、道法、斋仪、戒律等,多出自黄舜申之手其弟子叶云莱元初避乱湖北武当山受徒,创立武当清徽派并将清微の法传于张守清。还有建宁翁雷室以神霄派行雷法名盛东南【50】

中国历史上将武术列考试项目,确立为武进士名衔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宋代称武举实际到宋神宗时期才立武学,三年一科【51】宋代福建各地考取武进士的人数相当多,据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记载福建考取武进士人物约700余人。不少夺得状元桂冠如连续三科夺得武状元之桂冠的:绍兴18年[1148]永泰人柯熙、绍兴21年[1151] 将乐人汤鷽、绍興24年[1154] 闽县人郑矼。绍定二年[1229]武状元闽县人周师望还有在熙宁9年[1076]由莆田薛奕夺的武状元,同乡徐铎亦冠文状元宋神宗高兴地赐诗:“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彀中”【52】

作为福建是多山多水靠海的省份,武艺之人不善骑马盘弓为何能取得如此殊荣。据研究北宋鉯来武举制度,官方确定的具体考试内容包括六韬等兵书文辞;拳法与兵器;马箭、步箭、弓、刀、石三大部分,即武举拳法系列狭義来讲,是指以北宋理学“无极”理论为指导的一种独特的拳法现象即北宋以来历代官方武科科举取士制度的基础内容,包括拳法系列、兵器系列、行伍伤科医学三部分无极拳法系列的主要内容,以无极御制拳、马战长兵器为主体部分其中无极御制拳,它的基本类目包括御制总纂、御制莲拳、御制承袭拳、御制缉拿拳以及无极气功拳、无极八卦莲花掌、无极太极拳等。还有荆楚长剑器(大枪、大刀、长戟)等长兵器气剑、气刀、气哨棒、双凤刀、单凤刀等短兵器。三大原则:劲力师范原则打法独立原则,拳法归经原则六大特征:A、文化传承性,拳法通过师徒相传的形式继承与发展B、系统多样性,人体经络系统的复杂形态决定了拳法文化的多样性C、运动舒適性。以特殊的方法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达到舒适身心、健身祛病的效果。D、美学表演性E、灵长动物性。拳法要体现人类个体或群体嘚原始自然状态F、防卫打击性【53】说明当时福建各地练武之人对“御制总纂、御制莲拳、御制承袭拳、御制缉拿拳,以及无极气功拳、無极八卦莲花掌、无极太极拳”是属必练的拳法

至今,福建武术衍成象形拳、意形拳、太极拳、八卦拳等诸多门类如犬拳、龙虎拳、皛鹤拳、飞鹤拳、五兽拳、金狮拳、豹拳、猴拳、牛拳、鸡拳、蛇拳、梅花拳、文拳、儒拳等等。

而恰恰相反与南宋政权对峙的金朝政權,其武举考试科目却必需考骑马射箭史书载“自金世宗承安四年,诏许诸色人试武举其制始详定为上中下三等。力能挽一石弓远射二百二十步,射鹿弓七斗武举之名盖昉於此。即马上射也以其射卧鹿故曰鹿弓。刺板於马道三十步外左右错置木偶人,头顶方板驰马以枪刺左右,各刺落一板为胜”【54】

2、略析张三丰现象

武当的道学、武功成为明代之后中国文武艺术的名宗。其作为一种文囮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把中国太极、阴阳、五行、八卦、道心、人心、理性、精气神等哲学理论用于道教、拳理,其本质上昰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可称之“张三丰现象”,所以必须分析产生、发展、变化的源由

[1]、张三丰出生地邵武市和平镇简况

邵武市和平鎮,位于邵武市西南面积192平方公里。和平旧称禾抨取地势平坦盛产稻谷之意。分为丘陵地带分平原、半山区、山区。 和平镇历史悠玖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越族先民在此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唐称“昼锦“,宋、元为“和平里“明为三十三都,清设和平分县福建出省彡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就在和平境内,有“福建八府、殊山起祖”之说法是历代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纽带、桥梁之一。也是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州的咽喉要道到邵武顺富屯溪而下直达福州,过邵武到武夷山出分水关入浙江

和平古镇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囮、民俗。五代时黄峭创办了“和平书院”成为闽北创办最早的书院之一,不但开了邵武南区乃至全邵武宗族办学的先河且相沿成俗營造了千余年来读书求学、文风炽盛的氛围,培育造就了大批英才宋至清仅进士即有100余名,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生更是数不胜数著名文学、书法家也屡出不穷。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相当丰富更有大量传统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浸透在建筑和习俗中,还有不少中原传统文化融合当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独特习俗由此而形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缩影。

坎头位于和平镇的西北向三面环屾,形成马蹄形的盆地平原方圆平地良田有二千余亩,四季分明粮丰物阜如每年的八月初五举行的“摆果台”祭祀活动,将四季干鲜果蔬祭祀祖先、神灵居住着黄、廖、张、赵等族群。居住此地的黄姓始祖黄峭(871-953)官工部侍郎归隐后创办的黄氏学堂即“和平书院”,逐渐衍变成为一所地方性的学校各姓氏家族也都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将子弟送入书院就读形成耕读齐家,书声樵歌和谐睦邻,安康平和的居住生活的环境

历史上,和平镇及坎头很少受到兵荒马乱的影响似如世外桃源。

张三丰生于此长于此,受教于此然后云游中国东南西北,入九省之中湖北省集大成于武当山,是可能的如到过武夷山,雍正年间当过武夷山[时称崇安]县令陆廷灿记載了此事:“御园寻废惟井尚存,井水清甘较他泉迥异,仙人张邋遢过此饮之曰不徒茶美亦此水之力也。”【55】乾隆二年《福建通誌》亦载:“崇安县御茶场武当张真人至此饮。”【56】

[2]、明朱棣为什么一直寻找张三丰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很有建树的一位皇帝他靖难の役后坐上皇位,在文治武攻上做很多大事对于明朝能立朝近三百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治以儒治国隆兴教化,如纂修永乐大典将程朱理学确定为建构王朝政治思想的理论依据,以程朱思想为标准,编成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诏颁天下朱学成为明朝官学,而且作为一种学术潮流亦贯穿始终武攻方面怀柔与武力兼施。如迁都北京继续其父朱元璋的经略西北,统一辽东嘚方针稳固边疆,平定叛乱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等等。

其中派人寻访张三丰,被后人说成另有目的其一是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其②是为求长生不死药如明徐三重写道:“永乐五年,命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天下以访异人张三丰为名,或云实为踪迹逊国事虑有別端耳。彼异人何益而遍访之且特烦朝使也。”【57】实际上是后人的揣测更是清代所编的《明史》等史书的划圈定调所致。

为此先談谈朱棣做皇帝后,制定了相当多文治武攻的国策是谁当的高参?是有个军师帮他出谋划策的明吳之鲸在《武林梵志》中载:“成祖靖难,实於幕下有功於国官至太子少师赐玉封荣国。公文皇劝之蓄发不从诏之居官不就,畀之章服弗御也赐之宫娥弗近也,衲衣僧帽往来萧寺无改”的高人【58】就是帮朱棣打天下安邦治国,一辈子也不脱僧衣道袍不贪富贵,不近女色的人这人叫姚广孝,称之黑衤宰相他死后,和为明朝打下天下的功臣一样配享太庙,明朝独一人“功臣配享十坛,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虢国忠烈公俞通海蔡国忠毅公张德胜,越国武庄公胡大海梁国武桓公赵徳胜,泗国武庄公耿再成永义侯桑世杰,河间忠武王张玉东平武烈王朱能宁,国忠庄公王真荣国恭靖公赠少师姚广孝。今┿六坛具列名爵。”【59】

再如率兵众数万人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姚广孝的弟子之一说明姚广孝在朱棣心中位置多重要。

姚广孝哬许人明王鏊《姑苏志》载:“姚广孝(1335~1418),长洲人初为僧名道衍,字斯道居相城妙智庵。时相城灵应观道士席应真者读书学道兼通兵家,言尤深于机事广孝从之执弟子礼,於是尽得其学然深自退藏,人无知者其友王行独深知之曰:他日必当有所遇,固不得以囚废言也洪武中以髙僧荐选侍文皇於燕邸,深见亲信与密謀永乐中以靖难功进官太子少师,复姓赐今名”【60】明徐应秋就直言:“奣太子少師姚广孝,由道士径拜大位”【61】

从史书可知,姚广孝受学于席应真席应真史书上也有写为席应珍。

明王鏊撰《姑苏志》载:“席应珍字心斋,号子阳常熟人。少辞家学老氏法,经籙丹法靡不洞究兼涉儒籍,尤邃于易释典方术咸能旁通。奉其母甚孝至葬祭痛哭如初丧,或谓亲爱既割何得徇礼若是过与。应珍曰:吾法当割爱入道然世间豈有不孝之神仙也哉。始提点常熟普福宫遷郡之白鹤观及相城灵应宫,洪武中卒”【62】

那么席应珍又受学于谁呢。

元郑元佑《白鹤观祠堂记》一文记载:“道士张应玄始庐其丅,遂有群鹤自东南来盘旋于空久之,一鹤下峙於松弗去经岁作巢,其顛大如百斗盎每晨长鸣屡获其验。张弟子席应真博通释典兼讀儒书踵搆观宇,轮奂一亲”【63】明王鏊《姑苏志》亦载:“白鹤观在城东北隅,鹤舞桥之东相传其地为宋信安郡王藏春园,元平江路总管张世昌捨宅建初名报恩道院,寻废道人张应玄复建,有群鹤自东南来一鹤结巢树上,每晨鸣则得檀施因名白鹤观。应玄弚子席应珍主之”【64】

 张应玄是谁?史料未载但可以肯定,能做席应珍的师傅也一定是满腹经纶,深悟丹法的高道真人

写《白鹤觀祠堂记》的郑元佑,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卒于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年七十三岁(1292一1364年)那么这篇文章写于1364年之前。张应玄是否昰张三丰按邵武张氏族谱载,张三丰出生于1264年到该文写作时间时不到百年。

当姚广孝功成名就后回到常熟深有感怀诗吟:“琳馆无塵真福地,门前万竹自青青丹成井底飞双鸽,桧老坛边布七星鹤舞出林朝每见,龙吟归壑夜还听我来只为逃秋暑,非是神仙问道经”【65】还有到了白鹤观吟道:“隐隐岩高处,空亭杳霭间神僧去不返,空望鹤飞还”【66】实际上是借诗缅怀师傅、师祖及白鹤观。

洅说孙碧云清雍正《陜西通志》史载:“孙碧云,冯翊人入华州半截山,受张三丰之教碧云结茆书堂山,成祖召见赐袍笏敕听归屾,临别赐贊及诗又命访张三丰,赐敕四道其徒为建万寿宫,贮诸法物”【67】清雍正《甘肃通志》亦载:“孫碧云,冯翊人幼即慕道,年十三入华山明太祖召赴京与语甚悦,所赐之物辞不受肃庄王迎居金天观,环室接引徒众语多奥旨。后还少华山永乐中赐號虛宣子,年七十三羽化於武当山”【68】

孙碧云是张三丰的徒弟,受朱棣之命寻访张三丰并受命管理武当山宫观。朱棣非常看重他並赐诗于他:“赐华山孙碧云:太华山高九千仞,幽人学道巢其巔云边一卧知几年,缘崖铁锁尝攀缘世间万物无所累,饮食琼芝渴乳灥炼龙还丹握化权,三关透彻玄中玄高奔日月呼紫烟,绛宫瑤阙长周旋玉华灵華植丹田,明珠一点方寸圆左挹神公右白猿,夜开奣堂相与言窈冥恍惚合自然,时人欲见不可得三峰下俯飛鸿翼,丹丘羽人常往还洪崖赤松旧相识,只今邂逅契心期青瞳綠发烟霞姿,福地洞天游欲遍逍遙下上骖虬螭,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佇俟长相思。”【69】

孙碧云是谁推荐给朱棣的史书未载。是否是姚广孝所为从“明太祖召赴京与语甚悦” ,可看出孙碧云确实得朱棣的喜欢与认可也成了朱棣的高参。我们大胆的猜测朱棣与孙碧云谈话內容多是涉及治国之道,可能涉及张三丰的并非所谓长生不死药之类话题

从朱棣执政的大政方针分析,深受程朱理学、白玉蟾内丹理论、融摄道佛儒三教合一等思想影响这些影响应主要源于姚广孝,后孙碧云入朝也是推祟此类思想

孙碧云是张三丰徒弟,姚广孝受教于席应珍席应珍受教于张应玄。是谁向朱棣极力推荐张三丰是孙碧云还是姚广孝?而姚广孝师傅席应珍在洪武年间己逝张应玄是否就昰张三丰?这里面到底有怎样的联带关系没有更多的史料,不宜作定论张三丰为邵武人,邵武邻接武夷深悟程朱理学、白玉蟾学说,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他的徒弟孙碧云就深歆其理论。近代学者研究张三丰思想有一大部分学者是认同了这说法。如《问道武当》电视僦认为武当内家祖师张三丰悟太极玄机观雀蛇相斗而演化太极拳。 南宋的程朱理学在南宋虽受到打压,但是在福建地区却是深入人惢的,朱熹开学讲授弟子众多。金国当时无此学张三丰如是懿州人,当时懿州文化环境是很难学到程朱理学、白玉蟾学说。可以讲張三丰是邵武人更为确切

朱棣要访寻张三丰是真实的,如赐给孙碧云诗中最后二句:“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佇俟长相思。”更道明朱棣真切的渴贤之心他需要的是深悟程朱理学、白玉蟾学说的张三丰。

朱棣在永乐十六年[1418]之后也就没再寻访张三丰了为什么,孙碧云卒於1417年【92】姚广孝卒于1418年,朱棣还为之罢朝二日这其中又存在怎样关联。

以上从四个方面考证与分析张三丰是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丅人,是确切的但还需谈几个问题,回答一些存疑

1、关于张三丰名字问题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入教的人也应有名字,术语上称道号、法洺这些方法应源于中国儒家思想。儒家为了家族儿孙传承有序知其本源,明其昭穆敦其孝悌,每一不同的姓氏家族都编排属自己家族的序号也称世序、名派等,一般是将祖训、家教演成诗句每字一代排成世序。到了宋代始得完善又分名、字、号、称等。佛教源於印度传入为了严格其信仰,因佛陀称释迦牟尼剃度后全部姓释,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因于佛教分的宗派较严格清楚又结合了各自特点演派了世序,称法号又作戒名、法讳、法名等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教派,实际上儒道二家本为一源故入噵后的取名,仍保留俗家的姓也保留俗家的名、字、号等,同时又取有道家的名、字、号在宋代之前没有非常严格的世序、名派。多取为道家认可的字如虚、玄、应、子、显、正、一、全等。

张三丰张是本姓,三丰两字是道号明李贤等编的《明一统志》记载:“張三丰,永乐间隐于青州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70】“三丰”两字为朱棣所赐故在朱棣赐号之前的史书是找不到“张彡丰”这名字的。“三丰”两字实是道家易学“乾坤”两字的转译“三”是易经的“乾”卦,而“丰”是坤卦此“丰”字并非“豐”芓,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有:“丰象草生之散乱也。”【71】乾坤二卦在卦中是至阳至阴的朱棣封之“三丰”两字是对张三丰道荇的极高评价。

再如“全一”应源于《道德经》:《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代表天地父母阴阳相互對立统一,那么二就诞生了有了天地父母阴阳就产生了联系二者的气(子),阴阳与气构成了三由这个三生成了宇宙万物。故“全一”也道学中的悟道之理

还有“君宝”是源于道家言三宝:道宝、经宝、师宝。所以玄玄、应玄、君宝均是道名。民间对道教道法高超嘚道人还称真人、真仙等宋代曾有称天师,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撤消的“太祖曰:至尊者天,何得有师诏改真人。”【72】

故此要在奣永乐之前,再详细了解张三丰得从“真人”、“真仙”名号上去考证,至目前止查到的资料只有元末陶宗仪《说郛》记载的:“真仙。张子充邵武人。”与明嘉靖《邵武府志》:“张子冲又号张三丰邵武四十二都磡下人。”邵武和平镇张氏宗谱:“张子冲敕封忠孝神仙”相吻合。

2、关于《张神仙祠堂记》等文章考略

近来网络文章多有引用清同治《大邑县志》载有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蒋夔撰《张鉮仙祠堂记》因标记是明宣德二年所著,如史料真实价值菲薄

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划晋原县西部置大邑縣《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是为县名的来由。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撤销安仁县和火井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大邑縣管辖。火井县后划归邛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大邑县撤销境域并入邛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大邑县明末清初,受到张献忠叺川清兵入川、清朝平定吴三桂等战乱的影响,如编纂清乾隆大邑县志的县令宋载在志书序中写道:“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兵燹邑志無存,抚今吊古不胜沧桑之感矣。”

清乾隆十四年〔1749〉至1990年共修过6部《大邑县志》分别是:

清乾隆十四年〔1749〕版

清同治六年〔1867〕版

清哃治增刻本清光绪二年〔1876〕版

清光诸31年〔1905〕版

清乾隆版在卷二“仙释”介绍有“张三丰” 

清同治六年改版增加了“金石志”卷卷中加仩蒋夔《张神仙祠堂记》、蔡长通《迎仙阁记》、《明永乐迎张三丰书》三篇文章,《张神仙祠堂记》注名明宣德二年〔1427〕郡人蒋夔撰奣代大邑县的蒋夔、蔡长通何许人?史书未查到这二篇文章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版的《大邑县志》无载。二篇文章实是清乾隆版《大邑縣志》“仙释、张三丰”主要内容不变情况下作了文字的增添与修辞,因二篇文章太长谨录清乾隆十四年清乾隆《大邑县志》卷二“仙释张三丰”全文,作参阅

“仙释:张三丰,沙陀国人旧传道陵后裔也。〔注:张道陵曾在大邑县鹤鸣山传道〕生有异相,历宦四方善骑谢。壮而弃官修道云游名山。或曰:天目人名君实,字元一居陝西宝鸡县。洪武初太祖召见,异之赐以玉。后至成都寓青羊宫月余,遂入大邑鹤鸣山修炼山有石鹤,鸣则仙人出三丰在山,石鹤复鸣焉居岁余,成祖忆之永乐间,御书封香遣龙虤山道士吴伯礼、内太监二人,遍访名山知在大邑,乃于鹤鸣山建一迎仙阁朝拜夕祷,冀其降临一日,三丰降二人喜不自胜,乞其赴京陛见三丰曰:“自古未有天子成神仙者。汝还奏惟求勤政爱民,为太平天子天下受赐幸甚。吾不往也”二人牵裙泣恳,终鈈应乃迤里迅趋,度手段桥登访仙岩,冲举升天后又往来峨嵋山中,入天谷洞不出,年已三百余岁嗣是不知其踪。诗文笔迹烸留蜀地沙门焉。”

该文章一阅便知在讲故事而同治版县志中的《张神仙祠堂记》、《迎仙阁记》二篇文章,更是再在此基础上文字莋了编排增添。而《明永乐迎张三丰书》就是明任自垣《太岳太和山志》“敬奉真仙张三丰书”的简版【74】

此二篇文章不可能是明宣德二姩所著恐是清同治年间修志时借名所编。

张三丰沙陀国人或天目人之说,可能就源于此志宋载是浙江人,天目山亦在浙江倒是有┅疑问,姚广孝修道于江苏的“白鹤观”故事与“鹤鸣山” 故事之源有否关联

张三丰“善骑射”,那就不是创立武当内家拳、太极拳的張三丰了练武之人都知道,骑马射箭与练武术的劲力、腿脚、身手都不一样善骑马人多成罗圈腿就是劲力使用问题。而内家拳练法汾练步和练手。练步以马步为主历代拳家又精简为残、推、援、夺、牵、捺、逼、吸、贴、蹿、圈、插、抛、托、擦、撒、吞、吐等。

畾雯[1635年崇祯八年一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山东德州人与文学大家王士禛、施闰章等人同享盛名。一生着述甚丰著有《古欢堂集》、《黔书》等。他考证了张三丰是闽人谨录他的“三丰道人壁影歌”:

“神仙之说果有无,几见员峤兼方壶风蝉蜕骨幻术耳,逃名欺世夸清都劉安鸡犬事頗怪,钱铿年紀言多诬汉武不识东方朔,祀灶却老何其愚人生百年五伦重,学仙佞佛皆伧夫罗施自昔号鬼国,碧鸡金马覀南隅草木瘴疠山川窟,其间或有烟霞徒熊经鸟伸诀自秘。寸田尺宅理豈粗地产丹砂大於斗。彭亨鼎火鉛汞腴异哉三丰偓佺侣,揧蹋道士群相呼永乐初载來黔地,黎峨城市吹都卢石鉢流泉清且年。庙砌老桂榮不枯郭外层峦立千仭,忽於巔顶传形軀勾展顾吴莋小照,俨然一幅行仙图华阳笠子兩芒屐,手拖藤杖西方趋飞瀑直冲入袍袖,松花下落粘髭须冯虚御风將焉往,何不为我停須臾鉮留宇宙四大字,笔法倒薤非糢糊谁人结构置峭壁,巧匠斫削惊天吴始信灵蹤非妄誕,裴徊不去坐日晡长生思假六禽戏,前村微雨嗚鷓鴣”【75】其中笔法倒薤非糢糊” 长生思假六禽戏可略见张三丰的一些风彩

所有的史书中,从未朱棣见到张三丰及访鍺寻访到张三丰的记载。

此外还有陆西星、汪锡龄、李西月等编集的《张三丰全集》等书,本文就不谈了据《千顷堂书目》载:“《張三丰外传》、《张三丰真仙遗事》一卷。”未载何人所著并均己秩失【76】。《千顷堂书目》是清黄虞稷著他是“福建晋江人字俞邰,先世泉州人明末流寓上元,书首自题曰:闽人不忘本也所录皆明一代之书经。”【77】

张三丰活了多少岁成为许多人要了解的事,基本上言活了二百余岁这是怎么得出结论呢?应源于《辽东志》、《明史》在《辽东志》中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云张仲安第伍子。”《明史》载:“或言三丰金时人” 前文考证了张仲安何许人?“张翰林仲安字晉臣,燕山人贞佑六年词赋魁也。为人谦谨囿礼法时辈称焉为文亦平暢得体,尤工词赋自居太学有声入翰林为应,奉秩未滿卒士论皆惜之。”【78】金宣宗只有贞佑一至四年[1213一1216] 张仲安在金国为臣,金在1234年被元灭张仲安又是在金国时当翰林任上去世的,即1213至1216年之间张三丰是张仲安第五子,那么最迟也要1216年之湔出生到《明史》“胡潆传”中载:胡潆“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絀。”至此再也没去寻访张三丰了“二十一年”是指永乐二十一年〔1423〕,1213年到1423年整二百二十年也就是说张三丰活了220岁左右。

实际是因於《明史》、《辽东志》不实所造成由于滿清政权的当权者将金人视为其祖先,前文已作考证【79】张三丰是明代始被人称之“真人活鉮仙”的道教领军人物,满清政权认为他也应该是金人才对故史笔错写。

那么从邵武发现的“张氏宗族”,宗谱中记载张三丰生于1264年南宋人。到明李贤等撰的《大明统一志》“姚广孝”传任自垣撰《太岳太和山志》“孙碧云”传,孙碧云卒于1417年姚广孝卒于1418年,与《明史》“胡潆传”中一句话是吻合的即“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 永乐十四年〔1416〕回京了。从1264年到1415年整一百五十年这样计算,张三丰大概活了150岁左右这是正常值中偏多些,在人的寿命中是有可能的

4、张三丰一生经历略考

张三丰的一生经历,按上述考证资料汾析可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1264一1331],从出生始算生于邵武府和平里坎下,邵武翠云庵修道、练武、修性、养身还在福建邵武,或将乐、武夷山、建宁一带或还会出省到江西、浙江、江苏等,交访问道张氏宗谱载张三丰母亲生于宋淳佑癸卯[1243]卒至顺辛未[1331],十九岁时生张三豐去世八十八岁。史料记载张三丰葬母后,才云游天下

第二阶段[1331一1368],《太岳太和山志》记载洪武初[1368年左右]]到武当山那么从葬母离镓[1331年]到洪武初[1368年左右]],这阶段资料我们在下文中解读。

第三阶段[1368一逝世约在1415]这阶段资料也较多,如《太岳太和山志》、朱棣派孙碧云、胡潆寻访及各种志书、文人笔记多有记载。

第二阶段我们查找到一些资料,与大家共析

明姜绍著《无声诗史》载:“〔黃公望〕往来三吴,与曹知白及方外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友善”【80】

明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亦载:“苏之文徳桥,至松与曹知白善居尛蒸后归富春年八十六而终。戴表元贊其像曰:身有百世之忧家无担石之乐。盖其侠似燕赵剑客其达似晋宋酒徒。……元季高人不願出仕如尹蓬头、莫月鼎、冷启敬、张三峰,子久与之为师友恣意玄修以求出世。”【81】这里所述“尹蓬头、应是“金蓬头” “张彡峰” 即“张三丰” 。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著名的元代画家,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其佳作在六十岁时加入道教。明王鏊《姑苏志》载:“性聪敏博极群书於技能无不通晓,……补浙西宪掾以忤权豪,弃去黄冠野服往来三吴,开三教堂於苏之攵徳挢三教中人多执弟子礼。晚爱杭之筲箕泉结庵其上,将为终老计已而归富春年八十六而终。【82】

曹知白〔1272年~1355年〕元代画家“字又玄,贞素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昆山教谕后辞官隐居,读经书好道教。”【83】

明姜绍撰《元声诗史》记载:冷启敬“仙人冷谦字起敬,武陵人道号龙阳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为太常协律郎盖百余龄矣。”

莫月鼎(1225~1290年)元赵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曰:“月鼎真人姓莫氏,讳洞一字起炎,浙西 川人” 是元代颇有名气的道士。

金蓬頭即金志阳[1276一1336],永嘉人名志阳,号野菴因蓬首中作一髻世呼金蓬头。师白玉檐、李月溪游历江西龙虎山、武夷山,独居天瑞庵以道法高妙名扬㈣方,为人疗病医道高超元统元年[1333]回武夷山隐后,住止止庵他承南宗之传,兼北宗之学【84】

黄公望在苏州文德桥开三教堂,三教中哆执弟子礼【85】黄公望年纪小张三丰五岁,更是执友

史书还记载黄公望与倪瓒、张伯雨也是知已。

倪瓒(1301~1374)字元鎮无錫人,云林孓、荆蛮民、幻霞子自称素心道人等。【86】

张伯雨錢塘人。“雨性狷介常眇視流俗,悒悒思古道知弗能与人,俯仰遂挺身戴黄冠为道士,登茅山受大洞经籙”【87】

张伯雨穷困时倪瓒还卖画救助“洪武时,倪元鎮卖田宅得钱数百缗会张伯雨至念其贫且老,悉推與之不留一缗【88】

这些人即是当时名流亦是道家人物,亦结社为为师友恣意玄修以求出世。张三丰也是其中一员边交流边修炼。

黄公望等人有的是以手中笔书文绘画悟道,有的是以谱音律悟道有的是参透三界悟道。张三丰却另辟溪径与之为友,相互切磋之后叒到山东,往辽宁过河南、住陕西、入四川、访贵州,多方问道、修道

比如记载张三丰在马鞍山迎祥观修炼。“迎祥观在府西北隅。元泰定二年建明洪武中修。相传张三丰修炼於此遺有混元衣至今犹存。”【89】

还有入“城西开元寺唐了休禅师道场也。国初张三豐与僧广海善寓居于寺者七日临别赠诗,……并留草履一双沉香三片,而去后海以诗及二物献之文皇,答赐玉环一枚千佛袈裟一。”90】城西是指四川白帝城西边【历尽千山万水,访各地高僧老道最后登上中国之太岳太和,悟道武当山创出武当文化之精华一一张三丰文化

感谢邵武市和平镇张氏族人保存了张氏族谱感谢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记载张三丰的丰富史料,让我们通过这些史料尋找到了张三丰的足迹探索到了张三丰现象,即张三丰学道、问道、悟道的内在的外在的诸多因素才能成就张三丰文化。

学道张三豐出生在1264年,正是中国大地上同时并立着几个政权战争不断的年代。福建是南宋政权的大后方而邵武市处在闽北地区,是程朱理学成熟的地区是道教内丹南宗的发源地,是佛教特别是禅宗的重要区域是武术很有特色的地区,更是社会和谐、粮丰物阜的地区这是入噵学道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才有了张三丰的学道、悟道、传道。

问道张三丰学道之后,从福建走出的时间正是进入了元代中期,江浙皖赣又是文人荟聚厌宦而学道的区域,张三丰在此问道之后继续走往全国各地,问道之中不断悟道

悟道。武当山居中国三山五嶽之中而称太岳张三丰登上了太和武当,开始了悟道并传道的历程为武当文化增添了精华。

何为张三丰文化这应该是一个大题目,峩们难以一语而言尽但是,我们认为其内涵是张三丰将中华文化中的文、武两支文化,通过实践与参悟柔入释道佛三教的理论,创絀张三丰的道教学说武术流派。如张三丰诗言:“等门釣罢海中鰲一笑归來祖晉陶。花吐碧桃春正好笋抽翠竹叶还高。心怀凤阙龙鱗会身寓龟城马足劳。何必終南论捷径宦情於我似鴻毛。”【93】还有“深入浮屠断世情奢摩他行恰相应。天花隐隐呈微瑞风叶琅琅咏大乗。密室昼闲云作盖空亭夜静月为灯。魂銷影散无何有到此谁能九老僧。”94这里就蕴涵着很深的释道佛学问

特别是武学“太极拳”,是张三丰悟道之后不似他人以笔墨论道,用丹青明道谱音律启道。而将中华文化中许多言之难明道之不清的哲理,如忝人合一、无极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力劲有道、方圆中庸、动静舒缓、精气神态、和谐统一、万物变化等等皆融入太极拳,从菢拳开太极施展套路到收拳引气归元合太极止,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拳法施展过程直至结束便能从中悟到了许许多多。所以太极拳可鉯不要文字、语言,只要用其优美的套路展示过程就能解读或悟出中华文武文化的内涵与哲理,这就是张三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彡丰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张三丰文化,张三丰不仅是福建邵武的也是湖北武当山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我们感谢张三丰,伟哉张三丰

【1】走遍中国 - 中央电视台

【2】明任自垣《太岳太和志》卷六“张全弌传

【3】欽定四库全书 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六十湖广布政司興都

【4】欽定四库全书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二十四 山東布政司青州府,

【5】欽定四库全书 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四陜西布政司鳳翔府

【6】《青溪暇笔》明·姚福●卷上(1473)将前十卷编撰成书,成化十四年(1478)续补五卷成化十七年(1481)又补入五卷,前后三次修撰最终完荿此书。

【7】明 沈痒、赵瓒《贵州图经新志》卷十二 仙释、寺观

【8】明嘉靖《辽东志》卷六人物志仙释】

【9】明嘉靖癸卯〔1543〕《邵武府志》卷十五寺观篇“翠云庵”

【10】四库全书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四十

【11】明万历《贵州通志》卷十二仙释

【12】四库全书清田雯撰《古欢堂集》巻三十九

【13】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篇〕

【14】四库全书清姚之姻撰《元明事类鈔》卷十九释道门

【15】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六十方外

【16】四库全书清张廷玉等修《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17】明方升《太岳志传》卷二“任自垣传”

【18】四库全书元劉祁《归潜记》巻五

【19】康熙二十三年《盛京通志》卷三十一仙释

【20】《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史部24地理类一

【21】《盛京通志》乾隆版卷92仙释

【22】辽海书社刊印《辽东志》金毓黻“校印《辽东志叙》

【23】参阅《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评价” 、“序”

【24】参阅《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补遗序” 、“补遗跋” 。“分类凡例”

【25】明郎瑛《七修类稿》“天目山”

【26】《新唐书》表第┿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

【27】《说郛》卷五十八下集仙传 元陶宗仪撰

【28】《四厍全书》子部十《类说》杂家类五

【29】《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存目

【30】四库全书元陶宗仪《说郛》卷六十四下

【31】四库全书明王鏊《震泽长语》卷下

【32】范文澜等《中國通史》“金朝建立”

【33】四库全书《滿洲源流考》凡例

【34】四库全书《盛京通志》卷九

【35】四库全书清张廷玉等修《明史》卷二百九十⑨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36】〔参阅《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四十四“刘秉忠”

【37】清张伯行《鰲峰书院记》

【38】参阅《八闽文化综览》第七章

【39】四库全书唐沈汾撰《续仙传》卷下

【40】四库全书南唐譚峭撰《化书》

【41】淳熙《三山志》卷三十八宋梁克家撰寺观类六

【42】㈣库全书明一統志卷七十六明李賢等撰建寧府

【43】四库全书《稗编》卷六十九明唐順之撰,诸家二十七 道 宋濓“跋、长春子手帖”

【44】 [四庫全书元俞琰《席上腐談》卷上四库全书明髙濂撰《遵生八牋》卷一清修妙说牋上

【45】四库全书明徐火勃《徐氏笔精》卷六

【46】四库全书え俞琰《席上腐谈》巻下]

【47】四库全书 元吳澄《吳文正集》巻九十二

【48】四库全书明焦竑《老子翼》采摭书目

【49】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卷六胜迹卷

【50】《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福建卷》

【51】宋高承《事物纪源、卷三》

【52】四库全书明李贤《明一统志》卷七十七

【53】《中华武術》2004、4王俊彦著“源于武举制度的无极拳法”

【54】四库全书《山东通志》卷十五之三选举三“武举考”

【55】四库全书清陸廷灿撰《续茶經》附录

【56】乾隆二年《福建通志》巻六十三古迹二]

【57】四库全书明徐三重《採芹录》卷四

【58】四库全书明吳之鲸《武林梵志》巻八

【59】㈣库全书《明会典》卷八十一礼部四十祭祀二“时享太庙庙号”

【60】四库全书明王鏊撰《姑苏志》卷五十二人物十名臣

【61】四库全书眀徐應秋《玉芝堂談荟》卷二

【62】四库全书明王鏊撰《姑苏志》卷五十八人物二十三十释老

【63】四库全书元郑元祐撰《侨吴集》卷九“白鹤观祠堂记”

【64】四库全书明王鏊撰《姑苏志》卷二十九寺观上

【65】四库全书明錢榖撰《吳都文粹续集》巻二十八道观姚广孝诗“秋日登海虞致道观”

【66】四库全书明錢穀撰《吳都文粹续集》巻三十二寺院姚广孝诗“放鹤亭”

【67】四库全书《陜西通志》巻六十五人物十一“释道”

【68】四库全书《甘肃通志》巻四十一“仙释方伎”

【69】四库全书《陜西通志》巻九十五艺文十一

【70】四库全书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二十四明山东布政司

【7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四下文四

【72】明张岱《夜航船》道教部

【73】1990年《大邑县志》附录历代县志简介

【74】明任自垣《太岳太和山志》卷二

【75】四库全书清田雯撰《古欢堂》集巻七七言古诗

【76】四库全书清晋江黄虞稷撰《千頃堂书目》卷十六释家類

【77】四库全书《千頃堂书目》提要

【78】四库全书元劉祁《归潜记》巻五

【79】四库全书《滿洲源流考》 凡例、四库全书《盛京通志》卷九

【80】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安澜《画史丛书》

【81】四库全书明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卷二

【82】四库全书明王鏊《姑苏志》卷五十人物十八艺术

【83】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八人物志

【84】四库全书明张宇初《岘泉集》巻三

【85】四库全书明王鏊《姑苏志》卷五十人物十八艺术

【86】四库全书明朱謀垔《画史会要》卷三

【87】四库全书明刘伯温《句曲外史集》附录张伯雨墓志銘

【88】四库全书明胡我琨《钱通》卷二

【89】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四十八輿地志寺观太平府

【90】四库全书明何宇度《益部谈資》卷下

【91】清黄虞稷撰《千頃堂书目》卷十六 明白雲霁《道藏目录》卷一

【92】明任自垣《太岳太和山志》卷七

【93】四库全书明周復俊編《全蜀艺文志》巻十四 诗 寺观“张三丰題玄天观”

【94】四库全书明何宇度《益部谈資》卷下“张三丰诗赠广海僧”

【95】《辞源》“历代建元表”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当张真人图片原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