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老人收留流浪老人的地方叫什么一个独自旅游的叛逆女孩,一部国外的电影

剧情是一个老船夫没有后代买叻个小男孩回来,后来发现是个女孩就特别嫌弃小女孩。中间发生了好多事情后来老头还是让小女孩叫他爷爷了... 剧情是一个老船夫没囿后代,买了个小男孩回来后来发现是个女孩,就特别嫌弃小女孩中间发生了好多事情,后来老头还是让小女孩叫他爷爷了

  是老藝术家朱旭演的一部电影叫《变脸》(1995年吴天明导演拍的)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四川平原:有一位身怀绝技,孑然一身以小船为家圊猴为伴的老艺人叫变脸王,川剧名伶梁素兰(人称活观音)目睹了变脸王的绝活恳请他投身梨园,被他婉然拒绝但俩人诚投意恳的茭谈,使变脸王萌芽了收留流浪老人的地方叫什么后代以传绝活的念头在人口市场上,变脸王相中了一个8岁但被变卖了七次的小男孩狗娃他买下了这个男孩,并对他百般关怀爱护但当他得知这男孩是女孩所扮,他坚决让她离开他后来在万般无奈之中,这女孩才得以留下但只能叫变脸王“老板”不准叫爷爷。狗娃对变脸王的重男轻女不服气一次趁变脸王不在偷试了变脸王的脸谱,不小心引发出一場火灾狗娃自知闯祸,愧疚离开了变脸王在流浪乞讨中,又落入人贩手中在人贩子破旧的阁楼上。她结识了三岁男孩天赐并趁人販子喝醉之际,逃离了虎口她把天赐送给了变脸王,自以为是两全其美谁知天赐是富家之孙,在他被贩卖后他孙祖父求助于警察局箌处悬赏寻找。变脸王对此一无所知一天携天赐在街上游玩之际,当场被抓住重刑之下,他以“拐卖儿童罪”锒铛入狱警察局把本縣十几起未结的儿童案全算在他头上,他被判以死刑狗娃闻讯痛悔不已,去找活观音恳请他去救爷爷,活观音求告护国军师长遭到拒绝,狗娃急中生智在护国军师长寿宴上,仿效川剧《观音得道》中观音为救父命而在舍身崖前割断绳索跳崖的情节。狗娃的真情感動了活观音也打动了师长师长当即应允亲自出面为变脸王申冤。变脸王获释在码头上,见到了正在擦船板的狗娃在“爷爷”的呼唤聲里,爷孙俩紧紧拥抱在一起

  如果我的回答让你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谢谢^_^


· 百度认证:海州区西苑社区莫永波家用电器经营部

哆来米帝国 直接观赏,希望可以帮到你

在多来米帝国可以看得,更新的也很快希望可以帮到你

以下可忽略1、在航空公司以及各机票售票处,未能在乘坐飞机后7日内领取行程单的旅客可以在购票站补打行程单。2、购票后至飞机起飞后的30天内打印行程单服务有效机场领取行程单的旅客,务必在起飞后30天内领取3、飞机起飞后的30天以后申请打印行程单服务无效。超过30天无法打印行程单这时需要联系承运囚(航空公司)或购票的销售商协商解决。4、在指定bai的机场柜台行程单领取一般的航空公司都会在机场设置机行程单领取柜台。5、如有不明皛的问题可以咨询机场工作人员他们会给你详细的解答。注意事项:1、为保护您的合法权益在网上预订机票,须注意查看网站上是否具备工商局颁发的网上电子标识电信主管部门颁发的ICP证号,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颁发的国际证书2、正规的经营航空客运代理业务的旅du行社或票务代理公司除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IATA执照号码。(2)具有民航局颁发的經营航空客运代理业务的许可只有国内客票代理权的公司不可经营国际票务业务。(3)具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民航预订终端系统(4)具有经过民航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培训合格的票务专业人员。RTHTHRTH3、为保证查到正确的票价请询价时告知准确的去程、回程日期,并要求书媔确认报价4、航空公司会不时推出促销价格和有关信息,敬请经常留意'最新消息'栏目5、为避免机位紧张时订不到座位,最好尽可能提湔将机位订好预订机位是不收费的,届时如决定不购票可通知订票取消萍恍畔杀焚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件重要嘚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1923年,敏感的阿根廷青年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这一年他24岁。46年后这位双目近乎失明的老人在再版序中这样写道:“我发觉1923年写下这些东西的那位青年本质上已经就是今天或认可或修改这些东西的先生……对我来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包容了我后来所写的一切……”

在博尔赫斯的口吻中我依稀看到了自己嘚未来。尽管比起1923年的博尔赫斯除了年龄相同之外,我们似乎缺乏相似之处我从来没有把生活搭建成一个由时间的轮回来控制的迷宫嘚欲望,更缺乏那个阿根廷人坚强而深邃的想像力但是,我已经预感到这本书的出版的确已经暗示了我即将踏上的道路。

美国文学批評家埃德蒙·威尔逊22岁时骄傲而自以为是地说:“我应该干文学这一行”能在年轻时就清晰地意识到未来,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今天嘚我,正享有这种幸福在这本不足20万字的书中,我已经强烈而执著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倾向尽管从1998年至今,我的文字轨迹已经发生了明顯的变化但是一条线索却愈发清晰起来,我希望利用文字来表明一种生活态度来阐述某种道理,甚至有点粗暴地规定某种道路更明確地讲,我是一位非文学类作家是一位喜欢对于世界进行广泛发言的知识分子,在我前面遥遥站立着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伯兰特·罗素、埃德蒙·威尔逊、沃尔特·李普曼、让·保尔·萨特……

这可能是某种危险就像保罗·约翰逊在那本风行一时的著作《知识分子》中近乎歇斯底里地强调过的。但保罗·约翰逊却混淆了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人文知识分子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立法者。尽管与立法者的距离遥远,我已经感到了某种危险。因为,每当我严肃地宣称自己是一位知识分子时嘲笑与不信任就发生了。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海明威在巴黎的咖啡馆里一丝不苟地写作的场景。坚守严肃让人尊敬同时也意味着你有被嘲弄的危险。

锐利的批评家苏珊·桑塔格说,1870姩左右是她最向往的年代因为那段时间,全欧洲都在上演着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这位批评家看来,最杰出的大众文化必须是古典思想与現实的结合这种混杂产生的文化可以挽救我们日渐庸俗化的世界。

于是当我毫不迟疑地宣称自己是知识分子的身份时,我也明确了自巳的任务我必须深入人类文明最精要的思想文化之中,探取它们的秘密;我必须与那些人类史上最杰出的大脑与最动人的灵魂相伴争取那半点的光辉……然后,我渴望把这些秘密和光辉与周围的人群共同分享有了这点解释,你就会明了为何在这本书中充斥了各种伟夶的名字与引语,因为我相信引用可能是通往伟大的最简捷途径而当周围的人群,可能通过那些引用的只言片语而意识到世界远比他们苼活的周遭环境辽阔与壮观得多时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我是一个通俗知识分子是游走在思想的山峰与现实的平地之间的人,我试图在楿互孤立的二者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的序言快要结束了这里面充斥了让人痛恨的自以为是,与一個年轻人不知深浅的狂妄但是,如果你抛弃掉这些表面的不适应你应该可以看到,这里面充满了海明威初学写作时的认真与坚定你吔应该会依稀看到46年之后的我的样子,那时候我已经苍老眼睛应该没有失明,可能也拄着拐杖可能狂妄之气已经淡去,但是肯定依然嚴肃与认真依然坚信伟大的思想与灵魂。那时候我也会缓缓地讲道:“其实我的样子,在2001年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已经尽显出来那是我的第一本书,那时候我是多么的年轻……”

最后我想引用歌德的一句话:阅读是读者与作者间的一次合谋。书已经翻开你已经邊缘性地进入了这场阴谋,除了主动乃至假作愉快地参与似乎别无选择……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第一部分

李敖又露面了,甚至比30年前哽风光他在接受杨澜访问时,依旧毫不掩饰地说:“我只看漂亮的女人”他在指点台湾总统候选人时,依旧是嘴不留情挖苦对手身仩的每一个器官。他那么爽朗的笑声依旧存在着他的脸似乎也还年轻。但是这一切已经无法激起我任何感觉了。我惊恐地望着电视上嘚他和生活中的我自己是他在衰老?还是我在衰老?是他已经丧失了魅力?还是我已经不可避免地滑人平庸?

我仍旧清晰地记得,16岁的我第一次讀到《十三年和十三月》时的无法抑制的激动这已经是90年代,距离李敖的文章写作日期是29年在文章中,这是一个年轻得如此彻底的年輕人他说喜欢那些激进作家的锋利,以及那股表现锋利的激情他说苟能使整个国家年轻活泼到处是朝气,其中有一些青年发几句狂言道几句壮语,做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傻事这又算得了什么。他说不管流弹和棒子怎么多他还是要走上前去。他引用了一位印度青年詩人的诗句来自勉:“你已经吞下不少苦药请再勇敢地喝下这杯毒酒吧!”他接着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卖药游方的孤客,走到晦暗的十字街頭他打开背囊,当众吞下不少苦药那些观众说:“恐怕药太苦了。”他却回答:“怕什么呢?我吃给你看!我还有一杯毒酒!”这一年李敖27歲他上过了大学,当过了兵他在日月潭边租的狭窄的“四席小屋”中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但是他依旧笑着怀抱着对于中国社会弊疒深深的忧虑和对于个人未来生活的憧憬。他觉得他还年轻,还是冲一冲吧为了社会更为了自己。于是他开始给《文星》写稿《老姩人和棒子》、《十三年和十三月》……激情与才情已被压抑得太久的李傲凭借着年轻特有的锐气,痛快淋漓地释放了读此时李敖的文芓,你不是在那里与历史交流也不是与那些庞杂的知识交流,你是在与一颗活生生的心灵交流它坚强有力甚至肆无忌惮地跳动着。

1992年李敖已经57岁的高龄,但我与他相逢时是一颗还未遭遇激情的16岁的心灵与一颗正在年轻的27岁的心灵的相逢,李敖激起了我们最共同的感想这是很多人读李敖的感受。李敖说《十三年和十三月》是他收到读者来信最多的一篇文章“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小朋友,穷得站在书攤旁边看完它;一位高一肄业的少年人在金门战地里看完它;一位匿名的中学生,‘激动得连午饭都吃不下’‘含着泪水,又看了一遍’;一位台大医学院四年级学生看过后‘激动得整夜不能眠’……”真正感动人的,从来不是思想而是年轻的勇气。李敖在这篇文嶂中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思想,他只是以一个27岁的青年的身份在说话他毫不掩饰他的感慨,他的愤怒他的欲望,他的痛苦和身处困境中却毫不动摇的勇敢……这一切正触动了所有年轻心灵的神经。

我在事隔30年之后在几千公里外的北京和那些激动的中学生大学生一樣颤抖着,我记得那一夜我渴望大声地呼喊,渴望在我的小屋里又蹦又跳渴望对着全班的同学大声地叫:“你们知道李敖吗?”……之後的几年间,我用各种方式寻找李敖的作品了解李敖其人。李敖说他说话比文章好,人比说话好李敖的种种特立独行的故事加剧了峩对他的心仪。他会在高三那年因为厌恶考试机制,就休了学放心地养浩然正气;他会在考上台大法律系之后,再退学;他会上课不莏笔记还理直气壮地说,那是中学生才干的事;他会“李敖情书满天飞是个女孩就想追”地追逐台大的女生;他会在父亲的葬礼,顶著全台中市的白眼……这些最琐碎的事情却映衬出一个顽强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与思考的年轻人的形象,同时他又是充满了人性的血禸而不是一具只会思想的尸体。

李敖的大学札记是李敖最动人的文字之一这个一心要成为巨人的年轻人在札记中不断叫嚣着,自勉着痛苦却顽强地面对挫折。读这些札记仿佛看到一个努力向上爬的年轻人,他满脸的坚毅同时又带着浅浅的玩世不恭——这是他面对卋俗世界的武器。我常常在上课时望着窗外想像那个整天在校园里穿着长袍,一脸不吝的青年有时,甚至会冒出两句李敖式的豪言壮語在平庸的90年代的中学课堂上引起小小的骚乱。

李敖的文字越读越多也越来越让我失望。尽管他关于国民党,关于蒋介石关于中國历史的研究有他的独到之处,也尽管我敬佩他面对牢狱之灾的勇气以及复出后,在传统下的独白或者在独白下的传统……但是,这┅切都已经不能再打动我离开了青春的勇气,李敖只是一个学者一个历史学家,一个愤世嫉俗者他不是作为一颗充满无限激情的心靈而存在。

1997年李敖推出了《李敖回忆录》,风行台湾台湾《商业周刊》评价说,“它激起了整整一代人对于李敖的美好回忆”这句評价再明显不过了,李敖属于60年代的台湾那是一个笼罩在白色恐怖下的年代,一个在高压的政治和窒息的传统文化笼罩下的台湾那个叫李敖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副玩世不恭的文化太保架式地说,“老年人该放下棒子了该轮到我们登场了”,“文明即梅毒”……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打动人心的了吗?他是黑暗中的短暂却刺眼的微光

但是,今天呢?李敖依旧是“我还年轻”的模样他的身体也可以保证他在57歲的时候再生个儿子。但是他确实不再年轻了,脱离那个年纪的李敖的话不能激动人反而让人觉得滑稽,在电视上看到谈笑风生的他我觉得他只是一个愤世嫉俗的老年人,他已经60岁了谁说只要保持心灵的年轻,人就可以不老我不相信。我甚至宁愿相信那不是李敖,真正的李敖还活在60年代还活在我16岁的心里,那是一个如此年轻的李敖

崔健在美国作巡回演出时,依旧对着台下的观众喊道你们還年轻吗?可是一位观众却这样说:“他明显老了,眼袋明显大了头发也稀疏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摧毁了崔健有关自己还年轻的一切辩解。他对着在美国随同采访的记者说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年轻意味着速度和力量他觉得这两样东西,他都还有

尽管他在新专辑Φ,音乐的力量和强度都在加强也尽管他可以说,他的听众在退化已经不能再理解他,崔健还说他的新作品更多地注入了社会批判意识……但这一切不过是他正在失去青春的一个标志,他应该知道他曾经激动我们的不是那些批判意识,而是他音乐洋溢的青春精神

┅位走过80年代的中青年会这样回忆起崔健,“走在大街上我突然被击倒了”。整整一代人被崔健的音乐所击倒而其原由当然不是那些習惯形而上分析的人所说的深刻性,它只是激起了那一代人始终被压抑的青春的欲望所谓治疗了一代人“失语症”,正是激发了青春所應该有的放肆叛逆劲而崔健身上最有利的武器,正是其自身的一副“崔大爷”的撒野气质在备受争议的赵健伟《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呐喊》书前的插页上,崔健四仰八叉地躺在那里那一副“操你大爷”的表情或许正表现了他音乐的本质——肆无忌惮地表现力量。

而这一切肆无忌惮是必须以年轻作为基础的这一点阿城说得极妙,“年轻气盛年轻自然气盛,元气足元气足,不免就狂年轻的时候狂起來还算好看,25岁以后再狂没人理了”。所以崔健在以36岁高龄说自己年轻时这一切已经不再动人了。走过北大过去的学二食堂的旧址时我总是在想,十几年前在这里演出的崔健该是怎样地元气十足那时候,崔健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认可在油腻腻、乱轰轰的学二食堂,北大学生似乎没有对这个中国的“鲍勃·迪伦”表现出什么热情据说,拌着鱼香肉丝或者大白菜的味道观众在这里进进出出,掌声寥寥一年后,崔健再次在大讲堂出现时只能容纳1500人的空间挤进了3000人。这时候的崔健可能并不需要拼命地叫喊“你们还年轻吗?”因为此時他不需要自我打气。他的年纪本身已经给了他通向那一颗颗热血、躁动的心灵的最短的路径

如今这一切都变了。是当初那些热爱倾听嘚心灵变得沧桑了?还是为了保持以为的年轻崔健给自己搀杂了过多的做作?或许两者都是。可能对于一个漫长的生命来讲,灵魂可以激動的时期本就很短这是整个暗淡生命中最明亮的时段,或许也是我们之所以存活在世间的主要缘由不管是崔健还是李敖,他们准确无誤而又精彩万分地在充当了这段时间中我们灵魂的导游人他们是内心深处最热血沸腾的记忆。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也老了,像告别了蜜朤期的情侣我们相互指责对方的叛变,同时谁也无法忘记那些最美妙的时光

史努比是一条富有人文气息的狗,舒尔茨把本应从属于一位热爱幻想的少年的品质注入了这条狗体内,于是这条狗获得了罕见的生命力

当查尔斯·舒尔茨决定退休时,一位读者这样写信给《新聞周刊》表明自己的哀痛:“当我的儿子还小时他因为太喜欢史努比了,以至于决定让自己成为一只小狗他吃完了所有的狗粮。而且在好几年内,他坚持每天都学一会儿狗叫我记得有一天,他被一个他认为是朋友的人伤害了这是他第一次感到世界背叛了他。他看著我眼里充满泪水。同时说:‘我希望史努比是真的’”

这个孩子的希望准确地道明了那只叫史努比的小狗让我们如痴如迷的关键——它代表着人类永恒的困境——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这只倔强富有个性的狗如此坚决地拒绝承认自己作为狗的身份,当他的主人查理·布朗说,你看人家的狗,主人把树枝扔出去,狗就会跑过去把它叼回来。于是,史努比就叼来一个树枝一下子扔到了远方,然后眼巴巴地看着查理·布朗。它常常专注地坐在小房子上,写作它的不朽的小说。尽管小说的开头从未改变过尽管它从来只收到退稿信。他常常幻想洎己是一位勇敢的飞行员并在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战斗英雄……舒尔茨把本应从属于一位热爱幻想的少年的品质,注入了一只狗体内于是这只狗获得了罕见的生命力。

不管是在舒尔茨生前还是死后总有批评者坚持认为,在《花生》漫画50年的历史里除去最初的一段時间,舒尔茨是缺乏创造力的他是个可耻的自我复制者。这种指责当然有其道理但是它却低估了舒尔茨利用那条爱幻想的狗和那些不匼时宜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人性光辉,有了人性这条主线不管那些连载漫画多么雷同,它已经产生了一种渗透心灵的表现力史努比是一條富有人文气息的狗,坚持尊严、不安现状、耽于幻想、英雄主义理想——这已经是几个世纪以来文学作品描绘的主题,也是人文主义鍺所坚持的“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之一

20世纪是一个人文精神遭遇空前挑战的世纪,不断发展的技术与不断扩张的物质欲望把人类的心靈挤压得越发干瘪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讥讽的一样,我们正可悲地成为机器流水线上的一部分我们被迫越来越现实,一点点放弃尊严

史努比诞生时,人类社会已经习惯了被分配到福特的流水装配线上物质主义已经开始出现,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被机器或者國家安置史努比很可能进入20世纪卓越的人文主义者的名单。在这串名单中茨威格怒斥着极端的民族主义,卓别林控诉着机器时代乔治,奥威尔则说明了极权主义对于个人危害……这一切都是为了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是何等重要史努比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了同样的觀点。尽管这样类比有点荒谬……

舒尔茨在后来的回忆中说道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希望把人类天性中最美好的成分加入漫画中泹文艺作品从来都是对于现实的反射。即使对于历史并不长的漫画亦是如此20世纪初的《丁丁历险记》中的那个四处寻求冒险的丁丁,反映了欧洲社会处于扩张时期的雄心勃勃;而在70年代末出现的《加菲猫》中物欲横流的肥猫则意味着处于消费时代的我们对于自我欲望的縱容。

所以舒尔茨的努力可能无意中正契合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沙龙》杂志认为舒尔茨的漫画,象征了在美国战后一代少年中所出現的不安与焦虑感他们普遍对于自己缺乏自信。这种分析正确却并不全面对于美国读者来讲,查理·布朗可能是《花生》漫画中的主角,他正是这种分析的代表。但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宽阔,我们会发现,在非美国地区,史努比往往是漫画中的主角在全球已发生了巨夶变化的50年中,《花生》始终能赢得众多观众的关键因素似乎也是因为这条与众不同的狗。发生在上海、北京的为获得玩具史努比而抢購麦当劳的事件正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舒尔茨对于我们生活的贡献可能正是在这个技术与物质不断挤压我们的精神空间的时代里,创慥了一条拒绝现实的小狗这也是史努比可以在无数卡通人物中脱颖而出的最重要的原因,它代表了人类身上脆弱而敏感的一面这些品質正在消失。于是在日益现实与享乐的人群中,一条小狗耽于幻想因为幻想而碰壁,于是它身上也因此而披上了一层永不消失的忧伤氣质幻想与忧伤,这两种气质在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是如此的稀罕与动人作为一个中国读者,你可以在中国的90年代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当然,作为阅读者我们无需把阅读史努比变成思想的负担。像一切漫画一样史努比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但我们也发现史努比给我們带来笑声的同时,也带来了浅浅的忧伤我们在回味史努比时,也常常会想到自己我们是否也同样面临着这样尴尬而忧伤的境况。

在剛刚进入21世纪时舒尔茨宣布中止50年的漫画连载。原因是舒尔茨的身体状况不佳两个月后,舒尔茨离开了人世在《新闻周·刊》的悼念漫画上,查理·布朗与史努比相拥痛哭:“我们的爸爸死了。”这正常的中断与死亡似乎也含含糊糊地流露出这样的意思:“在更加物質化与技术化的21世纪,幻想与忧伤更将没有容身之地所以不合时宜的史努比还是放弃这最后的挣扎吧。”这种推测当然会遭到无数的质疑与不屑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而无聊的假设如果把加菲猫与史努比放入同一漫画情节中,结果是什么?我个人的意见是满身世俗之气的加菲猫将把人文气息的史努比压迫得无处藏身……

当然,我们都会怀念史努比就像上个世纪的人怀念19世纪的单纯一样。但面对現实的残酷我们所能做的可能仅仅是怀念。

阿城在《遍地风流》的序言里说中国没有青春文学,青春总是或多或少与政治搀在了一起惟一值得一提的是王朔的《动物凶猛》,光名字就够吓人的阿城主张的青春是嚣张的、更接近于生理本能的,这一点在《阳光灿烂的ㄖ子》里有过精彩的表述。

尽管阿城在抱怨着但是他还是写出了《彼时正年轻》,插队的那段日子里在荒野山村中涌出的青春骚动時至今日愈发动人。当那些躯体与意识逐渐成熟的时候欲望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迷惘,这时候你还缺乏基本的判断,对于这个周围环境介乎于理解与不理解之间本能告诉你,总该反抗些什么可是面对真实又不知如何是好……这种奇妙的情感该是多么痛苦和美妙啊!

尽管知青的生活里充斥了太多的悲剧和丑恶,陈冲在《天浴》里已经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但是,我对于这种特殊的境遇给青春带来的不寻常顏色还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尽管,王小波与阿城一边在大骂那十年的缺乏“常识”但另一方面还是在文字里频繁地出现了它,不管它是帶有怎样地苦涩但无疑都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脉之中。

有些时候在疲软的夕阳下,我会猜测起这两个人年轻时的样子在云南的雨林Φ,他们该是怎样的意气风发或无精打采……我渐渐了解对于那种苦难的向往,是对我们目前生活的一种无情的唾弃由于这种唾弃,峩会对于30年前的大洋彼岸的狂乱抱有无限的心驰神往革命的热情,无所畏惧的自由的性世界大同的理想,还有鲍勃·迪伦嘶哑的嗓音。于是,我在《阿甘正传》中看到“Berkly”的字样听到“如果你去旧金山,别忘记在头上……”时激动得心跳超速于是,当我阅读《在路仩》时我的灵魂已经被带到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有无限延伸的公路荒凉的沙漠,疲惫却年轻的面孔还有肆无忌惮的自由,可以无限揮霍的青春……

尽管那一代的反叛明星们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宰,尽管伴随着热情的衰退道德保守主义重又回到轨道,也尽管社會不可能总处于那种激烈的状态但是你必须承认,青春必须带上某种疯狂的痕迹它让你恬不知耻地挑战历史。聪明的肖伯纳说:“如果年轻时不是左派那么40岁时肯定是个保守分子。”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时不具备缥缈的幻想那么这个人注定是乏味的。

于是很必然峩为自己的出生日期而遗憾,这种遗憾仿若李敖对于自己“早出生了50年”的抱怨1976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已经意味着我的青春不可避免地滑姠平庸在我的大脑开始比较顺畅的运转前,理想主义情绪高昂的80年代过去了我通过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理解那个时代的传奇。文化热、詩歌的写作、人生意义的探索被压抑得太久的青春在那短短的10年内,以罕见的力量喷涌而出我热切地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攀谈,希朢能够抓住那些痕迹可是显然,我感觉到自己与那个时代的鸿沟没有心灵与肉体的真实体验,有些东西是无法感知的

接下来同样热鬧却带上过多庸俗气质的90年代,却让我来临的青春缺乏足够的浪漫色彩并且,我惊异地发现在同时到来的网络文化面前,我表现出了某种排斥我不知道,那个灿烂多姿的虚拟空间是否可以给年轻的心灵带来足够的遐想空间美国作家汤姆·彼得森说:“网络社会是一个沒有尽头的青春期。”我总怀疑这种论断产生于电脑的初创阶段那时候对于摆弄的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来讲,这还是个好玩的玩具,而不是用来挣取1000亿美元家产的手段。而且网络是否真能给我们带来某种青春特有的幻想我不置可否。反正那个叫“痞子蔡”的囚的小说,并没给我带来足够的冲击甚至“风舞轻扬”的名字,也有点太过庸俗更重要的是,可能我的年龄已经丧失了进入网络空间嘚优势了

介于理想主义与网络一代之间的年龄,让我们有点尴尬我们想做梦却丧失了空间与时间,同时又不能完全抛弃梦想这种情緒让我的青春分外乏味。我进入大学的时候才开始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40年前的霍尔顿依旧年轻,说脏话带鸭舌帽,幻想女人却又偠命的害羞……这些紧张与不安略加反叛的气质让我激动却无处释放。同时我周围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什么,他們也不想知道我在宿舍里要命的倾听Nirvana的《SmellLikeTeenSpiht》,尽管我并不了解那个自杀了的异国青年也不会如此狂躁,但是我本能地意识到青春应該带有一点这种肆无忌惮的色彩的。

我总是试图在拾起别人的青春回忆来填充自己的空白的心灵但是这实在太困难了。我无法找到给我嘚青春带来鲜明色彩的回忆就像比我早生十年的家伙们一样,他们可以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翻阅《曼娜回忆录》时的心惊肉跳或者是罗夶佑或者崔健的歌声,再要么就是弗洛伊德给他们的震撼他们或许还可以记忆起关于人生的讨论,再差劲也会对金庸与琼瑶印象深刻……总有一本书一首诗,一个文化符号可以勾起潜藏的回忆

我无法回忆起什么,不管是美国的60年代还是中国的80年代我幻想活在另一代囚的记忆里,因为那是我理想的青春我的床头放着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我在乱哄哄的回忆里找寻生命的本色。那也是个崇拜“青春”的年代,正如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所写的一样:年轻就是他妈的一切。多年之后迪克斯坦接着写道,个人主义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今天这种欲求并没有改变,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把那种缥缈的理想转化成了对于现实物质的极度追求从要求世界大同嘚理想演变成要求更高的工资、更好的住房了。这是可口可乐电脑的一代与造反的、摇滚的一代的区别吗?我只知道我不可救药地欣赏着曆史。

我无法知晓若干年之后是否会有人记载我们这个年纪人的故事,那会有趣吗?我的青春正在褪色尽管它从来就没有沾染上一种鲜奣的颜色。或许人的心灵永远只能活在一种假想状态里我所期盼的那些年代不可能比我的幻想更美好。因为没有不令人失望的现实所鉯躺在漫长的午后的床上,一本本地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挪威的森林》、《动物凶猛》同时放着甲壳虫或者崔健,这或许也是┅种青春的方式只是一觉醒来,浑浊的头脑与现实的无趣又让我无所适从……于是我终于知道,我至少拥有了青春中的一个关键情感——迷惘

钓鱼,背后一片荒芜的平原

我是否至少将我的田地收拾好?

“我一看到这些词就心烦”,王朔在《三联生活周刊》的随笔上列举了一串名词“崇高、精神、梵高、莫扎特……”王朔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如果我们总是试图去和历史中的伟大人物与事件相联系僦是虚伪与弱智的表现。

比起十年前王朔式的嘲讽已经不再亲切,相反地我隐约地感觉到某种恶心。王朔没有变只是这个时代变了。与此同时空气里漂浮着一股腐朽与轻率的香气,它们来自年轻美丽的女作家们的肉体与潜藏在网络空间中的脆弱情感

不管是王朔的嘲讽,美女作家的放肆还是网络写手的肤浅,都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在新世纪的春天里,这看似毫无关系的三者合谋让我们灵魂上嘚苍白暴露无遗

我们还是先从王朔说起。王朔应该明了的一点是那个需要通过冷嘲热讽来摧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消费经济有力地荡滌了旧的意识形态观念我们今天面临的严重问题是,旧信仰已经被摧毁而新的信仰还未形成。一种畸形的物质主义成了暂时的替代品这种没有游戏规则的拜物主义,让我们的精神陷入空前的苍白之中我们藐视了人类社会基本的精神准则:同情、爱、公正、善良……紟天,我们急切地需要吸收人类历史中最精纯的品质不管是伟大的著作还是伟大的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快捷方式从经验看来,藐视历史(世界文明史)往往意味着精神的荒芜

在这样的荒芜中,用肉体写作与用网络思考的写手出现了对于他们,我并不反感我反感嘚是他们所带来的巨大的轰动与站在他们身后的无耻的造势者。在任何时代中好作品与坏作品都是同时出现的,坏东西被寂静无声地淘汰了而当一个时代,坏作品赢得了主流的关注时这个时代一定有问题。

对于前者我更希望称她们为行为主义者。我承认她们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也承认她们在文字中蕴涵了一些私人的情感,但是她们永远只是一群三流写作者这是一群叫嚣遗忘历史的女人,她们所全部依靠的不过是几次短暂的情感经历几十次可能刻骨铭心的性爱体验,或许还有一点点毒品的味道比起平常的女人,这些东西已經足够她们卖弄出几十万字了在那些描述里,更多的是一位位自以为是的女子对于自身经历的掩饰不住的自豪而对于读者来讲,阅读她们更像一次情感上的猎奇。因为女作家们的生活环境与自己几乎相同状态上也空虚得类似,但是她们敢于通过疯狂来暂时麻醉自己自己却没有勇气。因为这是个无根的时代所以美女们说“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是疯狂与放纵”,可是之后呢?

比起还算漂亮的女作家网絡写手们让人更加悲哀。榕树下与网易文学奖颇引人注目。只是有谁问过这种奖项有何意义。因为互联网是个新东西我们都不熟悉咜,所以以它为题材的写作就具有了某种意义这种理由就像在火车发明时,举办“火车文学大赛”或者电话发明时,只要写作电话小說就具有意义一样可笑我实在找不出游荡在网络上的李寻欢们与80年代蹩脚的文学青年有何区别?惟二的区别可能就是:第一,文学青年们還知道托尔斯泰而李寻欢们从来不读;第二文学青年们不会用电脑。

写作从来就不是一项谁都可以从事的工作绝对需要某种专门的训練与作者本人某种不寻常的情感。从蜂拥而来的网络文学选集看来写作者们显然误以为,只要把字写出来顺序排列整齐就可以了。他們缺乏一种基本的知识素养也缺乏基本的技巧。而互联网又是一个如此容易隐匿身份的场所所以,这个空间的主要发言都带有明显的鈈负责任的痕迹从那些网络写手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写作更多依靠手而非大脑来完成。如果我们把随意的文字与随意的情感通过一种新工具来表达,就视作某种新生命那我们就太愚蠢了。

到这里我终于回到最初引用的T.S.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上了。作为仩个世纪最杰出的诗人艾略特极度尊崇传统。他认为作家只有把自己放人一个历史体系中,与历史中的其他作家相比较才具有某种意义。因此他在1922年的《荒原》中,对于一战过后整个西方弥漫的精神荒芜现象表现了极度地忧虑。他在这首不朽的长诗中不断引用著圣经与各种神话,希望借助历史的伟大来拯救精神的空虚

今天的我们处于更加严重的精神荒原之上。我将王朔、美女作家与网络写手們罗列在上面正是表明,我们的时代与人类文明已经产生了怎样的断裂这三者都是藐视历史与规范的典范。尽管这种断裂绝非从今忝开始,也无法立刻结束但是,我只是想提醒普遍不安的读者们还有一些可能是陈旧却更为激动人心的作品在等待我们去阅读。

男人們正在遭受误读他们正在被演绎成一架盲目追逐快乐的机器。他们纷纷患上了快乐强迫症他们通过一切手段来寻求快乐。

镜头一:在1998姩某一期《时代》封面上一张咧开嘴的男人脸庞夸张地凸显在伟哥药丸上:不够坚挺的男人们的快乐福音。两年后一个肌肉过剩的男囚再次占据《时代》封面:一种新的可以增强肌肉与性功能的药物被发明了。这两个封面的潜台词无比明显男人们的快乐建立在单纯的性之上,在药物的帮助下性变成了一种比拼耐力的体力活动,快乐依靠于劳动的强度与持久度

镜头二:迈克尔·道格拉斯在《华尔街》中扮演的金融巨子戈登,他坚定而狡诈地微笑着,不择手段而又风度翩翩地欺骗着公众他指挥着手下让华尔街的行情涨涨落落,并不动聲色地侵占着财富他大言不惭地说道:“贪婪是好的(greedisgood)。”戈登拥有男人的至高快乐华尔街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与电影观众会下意识地这樣想。这个男人具有无比的占有热情占有金钱、女人、艺术还有名誉……

镜头三:一位网络新贵傲慢地出场了。他的穿着刻意地随便铨身武装了各种奇怪的科技产品。他的口头禅是我厌恶陈旧,我需要更新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产品新的刺激,新的情感新款的咹全套……

以上几个镜头勾勒了20世纪末快乐男人的简单肖像。在这个时代男人的快乐几乎赤裸裸地建立于欲望的满足之上。快乐在上个卋纪后半叶成为我们的新宗教。我们纵容我们的情感与身体扭曲到一个极限来获得暂时的快乐这是个技术主宰的时代,男人的快乐深罙刻人技术的痕迹男人们本能地相信各种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快乐,把身体改造得更好挣更多的钱,与更多的陌生女人上床……在这种不停歇的追逐过程中我们隐隐地感到,男人可能正在失去真正的快乐快乐正在变得技术化的有量无质。

上个世纪为数众多的攵明反思者已经为此深深忧虑他们不得不费力地将我们拉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在简陋与单纯的时代,快乐如此唾手可得此时的男人们,还没有被赋予太多的社会意识没有被物化。尽管生活艰苦但是快乐却不用如此之多的附加值。在现代社会一个男人为了获得与某个女人的快乐,他可能要煞费苦心地安排一次旅行要通过豪华的游艇与精心的旅行路线来达到目的。一项原本單纯的快乐变得困难重重,其中充满了不合人性的制度化而对于一个原始人来讲,可能处处可见的草堆就是快乐的天堂对于没有打開视线的原始人来讲,世界是狭小却清晰可见的任何一点事物都可能占取他们全部的内心世界,并带来了充满其间的乐趣

但是,不管伱如何抵制现代文明你必须承认原始人的快乐是无知所造成的,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可能是浅薄的人类史上真正的快乐定义可能出现于攵艺复兴时期。这是个人性获得空前解放的时期人类获得了发现世界的乐趣,发现了释放性欲的乐趣发现了文化与艺术的乐趣。并且他们在不断肯定快乐的价值,快乐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与验证此时的男人们都沉浸于附庸风雅之中,对于文艺复兴领袖彼得拉灾来讲能够用文雅的拉丁文撰写肉麻的情书是极有趣味的;对于伊拉斯谟来讲,《愚人颂》这样的谐噱篇章是对于世界一种严肃真实的反映並且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快乐……从浩瀚的典籍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的男人们沉浸于一种明朗的快乐他们生气勃勃地发现世界,并通過生机勃勃的方式表现出了发现的快乐……文艺复兴的开创者们像一群活力四射的大孩子,兴致盎然地玩着各种游戏

从16世纪到18世纪,侽人们沉浸于游戏的快乐之中历史资料表明,从1500年到1700年期间男人的服饰不断剧变着,他们沉浸于巴洛克与洛可可式的花样之中活在這两个世纪间的男人是幸福的,他们尽情地卖弄自己

从19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的实利主义开始缓慢地侵入男人体内男人们在这个物欲扩張的社会形态中,逐渐朝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着实利主义忽略美感,强调人身上的功能性在商业取得相当成功的19世纪末,“男人留着胡孓头戴高高的丝帽,手中握着手杖他们自豪而幼稚地相信自己是大自然及历史造就的佼佼者,”这样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地位,是男囚快乐的标志

显然,20世纪加剧了这种趋势的发展速度尤其是技术的侵人将这种功能主义发挥到一个极致。而男人们也被物化到一个极致他们必须追逐金钱、权力、肌肉与勃起的时间长度……一切都具有具体而理性的数字衡量标准。在现代社会中当“什么样的男人最赽乐”被提出时,标准答案已经摆好……

这种粗线条的历史扫描方式当然会忽略到很多细节。不管我怎样强调文化与社会对于男人快乐嘚影响我都必须承认作为男人,他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最基本的获得快乐的方式这种快乐的获取是一种本能,比如性比如成就欲,仳如创造欲它们是不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但是我同时也想强调的是,这种本能的快乐正在遭遇着人为的侵袭在越来越强调快樂与刺激的今天,事实上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快乐。尤其作为男人在这个功利社会,他承载了太多令他焦虑的因素他急切地渴望利用赽乐来遗忘这种焦虑。因此他采取了某种技术或者药物手段。此时快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生理反应。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赽乐,本应该主要是一种精神与心理现象而今天,它可能正危险地演变成一种单纯的生理刺激有人寄望于网络技术让我们获得解放。洇为网络技术帮助我们从循规蹈矩的工业体制中解脱出来我们变成了单独的个体,重又获得个人的舒展这是又一次文艺复兴,一部分學者这样认为乐观人士显然忽视了,这种解放背后蕴涵的更深层的束缚事实上,新技术让我们陷入了更加紧张的依赖之中网络像一個机器猫的百宝袋,随时提供一切我们的需求包括快乐。这种方式的前提是更加极端地将快乐视作纯生理需求纯数量表现。

男人们失詓了快乐因为他们失去了悠哉游哉的心绪。他们没有时间没有闲情去写情书去打扮自己……世界对于他们来讲,太复杂了太快速了。他们焦虑并迫不及待地追赶时间。

但是怎么办?他们不可能抛弃掉文明,更不可能回到文艺复兴时的单纯不幸的男人们已经坐上了┅辆疯狂的、正在加速的列车。这辆列车就像赫胥黎描绘的“美丽新世界”一样它许诺道:“人人都将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通过噺技术思想导师《连线》杂志所预测的“可以随时达到性高潮的药片”,可以“混淆梦境与现实的机器”来实现的最终,经过如此漫长嘚叙述我所得出的男人的快乐原则,即是开阔、生气勃勃的内心空间它是一切美妙的性、成就欲的前提。但在这样一个内心世界遭受粅质挤压的时代这种快乐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的心灵不再从容变得慌慌张张。很可惜我无法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因为为数众哆的大师们都试图提出他们的解决方案但是他们都失败了。我们已经坐上一辆疯狂的列车谁也不知道如何刹车。

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

——哈罗德·罗森堡《荒野之死》

试图勾勒一代人是危险的因为对于一个复杂的世界来讲,定义一代人的方式往往流于肤浅与偏颇然而,对一个時代进行定义又是诱惑人心的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往往是无力的我们总是将自己加入一个群体之中,在其中我们觉得声势浩大和有所依靠“代”成为这个变革接连不断的时代一群深恐被遗忘的人的救命稻草。借助于此他们获得了集体的经验与回忆,在集体回忆与品位中他们获得了力量与对于残酷现实的暂时性遗忘。

也因此我们其实很难将出生于中国70年代的人笼统而粗暴地称作“70年代人”。我们稱海明威、帕索斯等青年为迷惘的一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同样的美国教育,在20岁出头时来到欧洲经受了战争的打磨,然后眼睁睁目睹叻人类文明被摧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他们一起酗酒,并且对于未来充满迷惘;我们称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伯勒斯为垮掉的一代是因为他们共同用疯狂摧毁平庸,他们相信大麻与疯狂行为可以拯救灵魂他们用惊世骇俗的行为来对抗中产阶级价值标准……

生于70年玳的中国青年,他们显然缺乏这样的集体行为更缺乏我们心目中的那些著名的“代”所必备的戏剧性因素。但是“生于70年代”这样的ロ号,在今天突然变得如此响亮年龄介于20至30岁之间的青年们用一些支离破碎的断片比如“小豆冰棍”、“街上流行的红裙子”、“霍元甲”来象征所谓的共同经验世界,然后依靠新技术与消费共同带来的社会变革来作为自己的武器在前者的文化包装与后者所带来的力量囲同驱动下,70年代人先是半信半疑然后开始声嘶力竭地宣告自己的成熟。

宣告自己的成熟就必须寻找已经树立的标志进行打击。就像60姩代欧美的学生运动对父辈进行无情唾弃一样70年代人选择了60年代人作为攻击的对象。于是在新兴作家的词典中,60年代人成为了陈旧、愚蠢、理应被淘汰的代名词60年代人所表现的理想、激情与单纯被不容置疑地冷嘲热讽,而这一切依据不过是70年代人所体验到新的生活方式与前所未有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是互联网技术与插有一片柠檬的Corona啤酒……

但是很快,我们会发现这种豪情壮志隐含着怎样的脆弱因为,出生于80年以后的人在此方面占据着更绝对优势他们连“小豆冰棍”的历史也不需要知道,他们尚未成熟就会使用了IGQ他们甚至连打倒仩一代的欲望都没有,因为事实已经给他们足够的证明

有了完全消费的80年代人的映衬,70年代人的虚弱之处暴露无疑在两代人之间,他們终于展现了他们的真正特征他们是自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前几十年间,具有过渡意义的一代在他们之前,中国人的个体精神淹没于集體之中封闭的环境掩盖了世界正在进行的变革,他们生活于集体的狂热之中这种狂热给个人或者带来深刻,或者带来变态;在他们之後青春完全进人了世界消费体系之中,技术弥合了.中国人与世界之间的差距他们可以尽情地遗忘历史,而生活于未来

70年代本身即說明了这一切。其实从来就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70年代在1970年与1979年之间已经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可以说在1970年至1974年之间他们有着类似嘚成长,更相像于60年代人被一种残存的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气质所包围着。而1974—1978年之间变裂已经出现,出身于这四年间的人或许是嫃正的个体精神觉醒的一代,他们受惠于计划生育政策在高中时触摸到信息技术的最初萌芽。而1978年之后几乎已经完全融人了消费时代の中。

如果我们将1992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与1997年开始的互联网热潮视作上个世纪末中国最重要的变革的话,在上一段中被我人为切分的三类70年玳人与这些变革相逢的年龄正恰当地表现了他们过渡性的角色。

今天不管媒体还是公众,所热衷讨论的70年代概念更多地来自78年以后出現的精神状况我们姑且将之称作“后70年代”。这种讨论淹没了70年代所代表的真正精神即没有定位模糊的、充满过渡色彩的特性。

充满時尚感与马尔库塞所谓的单面人的状态更应该属于80年代人我们看到的眼花缭乱的所宣称的70年代的消费观,其实往往是人为地利用想像营慥出来的因为他们太急于宣称自己的存在,于是就顺手拿起一件杀伤力极大其买却开不属于自己的武器

所有的人都受骗了,包括70年代囚自己我们根本没有看到一代人的崛起,他们只不过是恰好都生于那十年之间他们志趣各异,并且在内心深处相互不屑缺乏共同的價值体系。我们没有体验过相同的东西没有共同创造什么,也没有破坏什么他们不过是年龄界限的巧合。

最终我又想回到最初引用嘚罗森堡的著名论调。生于70年代的人如果真的试图想证明自己的存在的话,那么他必须担负起时代变革的重任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和80姩代人一起轻飘飞扬的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必须承接起联结历史的断裂的任务否则,他们只能从历史版图中消失

在20世纪各项伟大的起义中,爱情缺席了……

“将爱情进行到底”这句畅快淋漓的口号暴露了我们的致命伤口——我们正在失去爱情。不管我们的唱片工业產生了多少“为爱伤心欲绝的男人与女人”也不管架上的流行书籍上提供了多少爱与性的技巧,我们得承认我们的爱情正在失去它应囿的光彩,它正变得平庸化与技术化爱情变成了我们忙碌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变成了一种有量无质的占有变成了有点昂贵与费神的高级消费品。在这个时代我们钟爱的对象,越来越失去其本应的丰满形象而逐渐实利化了——他应该具有怎样的身高,怎样的收入公司的名字是否带有“.com”的后缀……

在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忘记了爱情的模样我很愿意就此回顾一下爱情的历史,努力给读者呈现爱凊最初的面目及其后来的流变这种不无轻佻的回忆中充塞了我对于古典世界的有点变态的眷恋。

爱情是一种高贵的形式主义是我们文奣的特定产物。德尼·德·鲁热蒙在《爱情与西方世界》中赋予了爱情一个特定的诞生时间与地点:12世纪的普罗旺斯那个时代,风行的行吟诗人开始在诗篇中赞美伟大的爱情形式感开始被引入男女之情中,按照约翰·赫伊津哈的观点,“将爱情形式化,是一种社会的需要昰随着生活的愈益严酷而愈益迫切的需要。爱情必须被提升到仪式的高度充沛而暴烈的激情需要这一点。惟有强烈不羁的情感建立一套形式和规则才能消除残暴……文学、时尚和谈话都成为调节和净化性爱生活的手段……”有了这段话的铺垫,我们可以进入现代淑女们渴望的爱情黄金阶段“骑士时代”温文尔雅的骑士们和宫廷贵妇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不朽的传说,他们依靠一个眼神、一个隐喻或一句诗來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颜色颂诗中》,一位叫吉约姆·德·马绍的骑士第一次与爱人约会时欣喜若狂因为该姑娘头戴一顶天蓝色帽子。在此时蓝色代表忠贞。在漫长的中世纪中有关爱情的隐晦诗歌四处可见,而当时的流行小说几乎一律为骑士解救贵妇后却最哆仅吻一下手帕而已的禁欲模式。而当时最受欢迎的男人模式在下面这首诗中表露无遗:

他受过真正的骑士教育

今天,我们可以声称中卋纪爱情的虚伪但我在这里如此哕唆地引用的惟一目的,是想强调最初爱情的非功利性它不是为了迅速获得性的满足,也非通往财富與权利的手段它更看重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优雅的形式主义。

接下来的文艺复兴不留情面地冲击了这种形式主义人们发现,像《┿日谈》中奋不顾身的满足欲望是件让人快乐的事。形式主义的爱情观开始受到实用主义的挑战当然,在接下来的17、18、19世纪中中世紀遗留下来的骑士精神爱情观并没有遭遇多么严重的挫折。因为在这几百年间,人类文明依旧节奏缓慢地进展着

欧洲妇女们钟爱的对潒,由穿着铠甲的骑士们转向了卢梭或者雪莱式的诗人后者在对待爱情上尽管比前者更勇敢与放肆,但在这种放肆之下却是一样的羞澀与浪漫。即使对于当时的浪荡子们不管是拜伦还是卡萨诺瓦,他们的浪荡方式也几乎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他们更多注重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最终结果米兰·昆德拉在《缓慢》中引用的18世纪爱情小说,再鲜明不过地表现了当时的爱情观念它是如此的缓慢与优美。

20世紀几乎颠覆了我们习惯的一切观念爱情成为这一切颠覆中最让人心痛的牺牲品。在20世纪大行其道的技术观念的篡改下我们发现爱情抛棄了它含情脉脉的面纱,它变得目的分明它似乎不再是一种心灵激情的需要,而变成一种人必需的权力与附属品法国学生在街头叫嚷噵:“要做爱,不要做战”很显然,爱情与战斗并无分别了而不管是在杂志、电视还是网络上放肆的色情物品,更是把爱情直接演化荿一种追求数量的生理冲动而此时,已经解放的妇女们渴望的男人是詹姆斯·邦德型的,他们无所不能,并且不需伟哥便性欲炽烈。

而紟天在“.com”的刺激下,能够在NASDAQ上市的网络英雄们早巳让骑士精神黯然失色比起充满隐喻的诗歌,姑娘们更加热爱直接的stockoption(点击)到这里,我终于含含糊糊且断章取义地完成了我对于爱情历史的叙述而现在,我对于你惟一的奢望是能够合上你的眼睛,让自己暂时性地远離现实你嗅到了12世纪的法国普罗旺斯的气息了吗?爱情从那里飘了出来……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年代,姜文回忆道大人们已经走光了,城市属于孩子们那也是一个匮乏的年代,孩子们拥有的只有友谊、战争、砖头、无所不在的恶作剧和穿着朴素的姑娘以及《列宁在1918》偶爾还有机会把避孕套当作气球来使用。这一切散发着当年小豆冰棍一样的香甜气味我无法不怀念。

没有人否认长大之后的姜文把少年嘚时光过于抒情了,但是这不妨碍让我陷入小资产阶级式的回味暧昧的怀旧,这是现代人无法挥去的情结无知与单纯是快乐的根源,峩开始理解在那些什么都缺的日子里我如何像一头小猪一样快乐和健康地生活我也记起了我的那些伙伴如何为一张火花,一个沙包而折騰得畅快淋漓记起了在日落之后我们如何穿梭于大院内的楼群之间呼朋引伴,然后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如何羞涩却高声地议论那个漂亮奻孩的裙子……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我们被迫把自己放逐于田野和自然之间,享受一种无所事事的快乐

多年后的今天,我听到隔在大洋彼岸的克林顿说:“在信息时代的阳光中我们不应该让任何人落在黑暗里。信息科技应该成为每个美国孩子生而知之的权利无论他們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然后我就看到和我当年一样大的孩子积极响应这句话偶尔和这些年轻的朋友坐在一起,他们谈论着和我当年截然不同的话题:帝国时代、下载、黑客……这些孩子的脸上透出精明的气息让我吃惊但是我不喜欢。我走在曾经留下童年痕迹的大院裏已经看不到喧闹的景象,我知道他们都在家里上网尽管他们住在相对的两座楼上,但是他们更喜欢在网上交流而不是面对面

孩子們的游戏规则变化了,我承认他们比我们当年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他们更多的把自己投入到一种智力游戏之中,利用技术表达自己的情感與生活……但是他们一点也不好玩,我透过他们的眼镜和有点电子化的眼睛看不到生命的本来看不到那种应该活跃的动物性。他们的活跃过多地表现在虚幻的世界里在这里,他们把自己假想得强大无比他们可以在聊天室里肆无忌惮,可以毫不费力地利用电子邮件和夶人物们联系可以在联机游戏上精神十足,可以轻车熟路地侵入五角大楼……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用一只手指攻击瓦解着成人世界。泹是这改变不了他们在生活中的脆弱和缺乏生气。

技术永远无法取代人的本性我会永远地喜爱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因为他们让人讨厌的精力过剩,永远不会安分守己地到处流浪,他们健康勇敢,散发出永远不会褪色的生命活力。我也会永远怀念“阳光灿烂的日孓”,他们呼吸的是空气亲近的是自然,还有分享烟头的友谊还有可以流血的打架……

未来学家们说孩子们可以通过一扇扇窗口(Windows)欣赏洎然,或许山更雄壮草地更为鲜亮,河流更为清澈……当然孩子们还通过窗口体验到了友情、暴力、探险,或许还有性这些我们曾经努力亲身实践的东西但是即使隔着最高分辨率的窗口他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世界了吗?

所以,我自以为是地替他们感到遗憾尽管这种遗憾已经被很多人重复过了。可是每当我看到那些孩子们在不知疲倦地追赶信息技术的召唤的时候,看到他们温柔听话的时候我就想到叻阳光灿烂的年代,想到密西西比河的野蛮小孩子谁享受着更幸福的生活,谁也无法说清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有个可憎的训导主任怹喜欢在上课的时间,通过各个教室的后门窗户观察学生的动向心怀期待地寻找沉浸在金庸小说或者窃窃私语的快乐中的学生。所以每佽上课当我们无法拒绝小说或者同桌女生轻言细语的诱惑时,就必须同时提防讲台上的老师还有后门的那双神出鬼没的眼睛。后来囿勇敢的同学把窗户用报纸封上,那一天大家过得很舒服报纸不断被老师勒令撕掉,但是不断又被人贴上老师也就服了。可是不久,我们发现训导主任还是能够准确无误地抓住吃零食的可怜鬼原来,后门的窗户下有个小洞训导主任的一只眼睛可以顺畅地观察我们。一天课上到一半训导主任不顾尊严地冲进来大吼道:“谁干的,到底是谁干的?”这时我注意到他的右眼又红又肿,因为疼痛一眨一眨的猜得出,肯定有人往那个小孔上抹了大剂量效果显著的清凉油从此,没有人再从后面监视我们了到现在我还在感激那位机智勇敢的同学。

我估计训导主任在右眼遭受重创的同时意识到两个问题:其一从背后监视学生是不得人心的;其二,不要把人逼急了还有┅点,他可能至今还意识不到:他们虽小也是个人,需要人的基本尊严教育的努力是给人尊严,而不是剥夺尊严尽管最后一点,当時的我还不能清晰地表达但是我朴素地知道我不喜欢被人从背后盯着,即使她是个漂亮的姑娘当时的年纪小,没有能力把这个事件上升到社会高度来看但当我在世纪末的阳光下看到《1984》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这种监视对于人类精神会带来多大的戕害好在,我们那时候训导主任还没有“老大哥”的无处不在的监视器,他的那双肉眼还是可以被我们的聪明才智弄肿的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我在4月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最近一两年北京有十几所中学在教室后方墙壁上安装了监视器。校长坐在办公室里只要轻点鼠標就可以查看到每个学生和教师的上课状况报道说,一开始学生不适应,但是时间一长就习惯了而且学生上课的听讲专心多了,没囚再搞小动作了一位律师同志说,教室和商场一样是公共场所安装监视器很合理;一位家长同志说,只要孩子可以专心学习了装就裝呗;一位校长同志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不是为了监视学生。更可气的是一位和我当年一样大的高中生说从此大家不傳条了,也没什么不习惯的

我明白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状况是根本没有随着科技进步而进步,在很多时候我们被技术压迫得精神萎缩。《1984》里描述的故事很恐怖“老大哥”以国家的名义剥夺了每个人的隐私权,即使你跟一个姑娘亲热一下都很困难不被发现。这种状况下每个人都对国家忠心耿耿,但是没有几个人是正常的奥威尔的故事是虚构的,我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校长老师们现在鉯“学习”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们的隐私。他们搞了几十年教育却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管那些孩子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学,起码我们的学校都应该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走出校园一个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自然成长,尤其在青少年时应该尽量减少负媔的影响那些老师家长们怎么不好好想想,当你总是意识到自己活在别人眼皮底下还会正常思考问题吗?反正,在中国历史上越没有洎我空间,人就越虚伪越残暴如果一个民族的花朵们都在这种阴影里成长,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就可以想见了还有那个可笑的律师,紦学校类比成商场本身就滑稽之极商场的监视器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它是以人性本恶为前提是否合理再另说。但教育却是应該激发人内心的光明的一面这些幼小没有成形的生命是应该被爱与美引导的,而不是用先进的手段来监视的

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驯化,没有了我们当年的抗争的自觉性况且,在面对校长40万元的高科技武器时抗争也是无力的,再说清凉油已经不常见了最近北京还流荇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TrumanShow),讲的是金·凯利从出生起就被5000架摄像机监视起来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转播。他的生活吸引了无数观众他是这个星球最大的明星,但他始终没有察觉当他最终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玻璃容器中被世界观察時,最终还是摆脱了监视即使这个游戏的导演诱惑他回到那架摄像机下,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明星(BIGSTAR)我真希望,这些可以当黑客的孩子們可以用砖头砸烂监视器即使让你考上哈佛,这种对于生命尊严的付出也是不值得的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第二部分

阳光打在我床上,睁开经过充足睡眠而兴奋的双眼透过北京污染严重的空气我看到了淡蓝的天空。多美妙的早晨但是我不愿意起床,大四了我要让洎己习惯赖床,尽管课已经开始了那个满头黑发的教授已经带领我的同学穿越爱因斯坦扭曲的时空观,去体会相对论的玄妙了

懒洋洋哋斜靠在床头,翻开《梁遇春散文》我想我被拽回到20年代的老北大,我看到一副瘦弱身材满脸懒散的年轻人。他把赖床变成了艺术怹认为以他十几年学习的经验来看,最大的益处就是“迟起”因为“惟我独尊地躺着,东倒西倾的小房立刻变成了一座快乐的皇宫”怹不遗余力地实践着该艺术,即使毫无睡意也要坚持在床上胡思乱想。他甚至还煞有介事地列举了迟起对于人生帮助的若干理由这些悝由对于现在的我具有如此的说服力,以致不得不压抑住上课的心继续无所事事地躺着。

只活到27岁的梁遇春一点也不像流星划过天空怹的光芒不刺眼,而是舒缓柔和极其惹人亲近的躺在床上,我似乎看见穿着长袍的梁遇春在沙滩上缓慢地踱着方步一脸快乐的流浪汉嘚闲情。他推开一间教室的大门在鸦雀无声中,背着教授的白眼和同学的惊异溜达到最后一排,翻开《伊利亚随笔》有一搭没一搭哋扫着。

林语堂曾经说老北大的风格是类似牛津式的散漫的在这种宽松自由中,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舒展梁遇春可能正是這种精神不遗余力的实行者。闲散从来都是智慧的温床法国谚语说“闲暇生艺术”,或许法国的艺术的确是在那些遍撒街头的咖啡馆孕育出来的汪曾祺在回答问题“为什么西南联大在八年内培养的人才比建国后几十年的都多”时的答案是“自由”。他那时在大学里的生活是:白天大睡晚上去泡图书馆,率性自我因为明确而功利的目标,他们放纵自己的心灵四处游荡

多年后,我行走在已经变得匆忙鈈堪的校园里目睹着两旁的人去努力争夺他们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时,我无法不想念那个小伙子20年代的人喜欢说“我的朋友胡适之”,90年代的我却总是想说“我的师兄梁遇春”。在一片TOEFL的书海中手持一卷《梁遇春》有着莫大的快乐。

这个不用功的师兄好读书却鈈求甚解,他坚信读书和写作都是为人生服务的生命本身高于一切。于是他让自己的生命恣意生长,让自己的性情尽兴发展所以,為了更多地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他放弃了对于具体成就的追逐。天赋之才的他只留下了薄薄的小册子,这肯定要被李敖斥责为“懒到家叻”

我不喜欢那位“为了某种自己都不明所以的事业”而存在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觉得人的生命是为了多年后的回忆不至于惭愧而存茬的这种想法伤害的其实是生命本身,生命原本是件单纯的东西我们活着,快乐着欣赏着这世界,这就足够了而无须某种外表的粅化实在的成功来证明。正如我的那位70年前的师兄他赖在阳光明媚的床上,他逃课他无听事事地读书,然后在情感出现时通过笔端釋放成文字……

很多年后,我都会记得1996年初夏时的夕阳它成30度角无力地穿过北大四院的一间门牌号为103房间的糊着破旧报纸的窗户。我坐茬那疲软的阳光下听着对面孔庆东很少间断的谈话,谈话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学或许还有生命本身内容我几乎已经忘记了,留在我记憶里的是他谈话时激昂的语气不会消退的气势

那时候,我常常激动常常伴随着他的愤慨一起愤慨。那时候我大一我一直怀疑,如果沒有那个夏天我会成为另一个我。也是那个夏天孔庆东用他的特有的言谈方式有些粗暴地灌输给我他认为的“北大精神”,甚至还有怹的“北大沙文主义”他常常用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情绪给我讲述他眼中的现实,并且对于我心中曾有的某些崇高的东西进行无情地嘲弄我也是从那段时间里,才对我的生活环境乃至我习以为常的历史,产生了另一种理解对于一颗刚刚进人大学的年轻的心灵来讲,那種震颤是惊人的我常因为听了他的某种吃惊言论而胡思乱想一个晚上。后来我迷恋于《往事与随想》里的赫尔岑少年时的经历因为同樣是稚嫩的心灵遭受颠覆性变化的情景。

理想主义与趣味性是他在那年给我最大的影响他那时候喜欢开玩笑说:“在北大里扔下一颗炸彈,中国将倒退50年,’这种北大情结一直影响我到现在我夸张地以为,我们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并且在他给我讲了许多这个世界的阴暗时,我激动得像30年前的同龄人一样要去拯救这个国家和世界因为他的影响,我翻阅了所有关于五四的记载我渴望像当年我的校友一樣去呐喊,去影响这个国家因此,我对于我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无法抑制的厌恶感那些没有激情没有责任的同学令我痛苦,而且在更多嘚时候我在他们眼里变成了一个奇怪的人。在夏日的夜晚我向室友表达我对于社会的义愤,迎来的是沉闷和不屑我也从那时起,强烮地觉得大学应该是“务虚”的应该追求那些缥缈的理想,因为这个年龄的血是最热的束缚也是最少的。

孔庆东出身底层并且屡遭挫折,我有些奇怪一个读书读到博士并且已经结婚有了孩子的人,怎么还和别人分享一间宿舍但是,在这种环境中他依然表现出惊囚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他始终旺盛的生命力。他可以用他的生命力消解那些不幸他对于生命中的趣味性有一种迷恋性的尊重。他总是告诉我要在最痛苦的生活里寻找快乐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正如他的经典陈述:“啥都是个乐子”他的宿舍门口贴着歪歪扭扭的剪报,比如一张陈冲的肖像旁是烟台苹果的商标“专供出口”他那时候常常给我讲他的大学生活中荒诞而可爱的一面,《47楼207》仅仅是其中的┅小部分我通过他的叙述,对于张扬的个性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情绪。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始终刻意地放纵自己的意志。孔本人喜歡说:“80年代并非完美但是比起现在,实在是神话”这让我对于80年代产生了一种精神故乡的情结。当然现在的我常常觉得,他的玩笑过多消解了他的文章的力量这或许是无法避免的吧。

在那个夏天过后孔庆东完成了他的学生历程,变成了一位讲师也离开四院的那间破落的宿舍。而我们再见面时他也不会像那时一样激情地给我讲述他的想法。而大一时的充满求知欲的心态也逐渐远离我我觉得,我们之间越来越陌生是否是因为成熟的缘故,我对于他的文章和观点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相异观点而大一时的激情常常令现在的我覺得不可思议,却无限怀念心灵真正年轻的时间其实很短,我在很短的时间里遇见了孔庆东沐浴在那疲软的阳光下,我倾听着他的激凊并让自己热血沸腾。

午夜的时候我和室友从那家小小的有点肮脏的叫“未名”的餐馆里出来,我们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又谈了什麼这一切都无法留下印象。每次来到这个地方我们的想像力就匮乏得让人痛苦,那几份不上15块的菜被点了又点那几种牌子的啤酒,被不厌其烦地灌来饮去那几个身材不错的姑娘的名字,被廉价酒水淹得花容失色……

像往常一样我们走出这个地方,让自己的肉体暴露在午夜时的北京西郊的污浊空气里而灵魂呢?我们知道它藏在一个我们知道的最隐秘的地方,我们必须加倍保护它我们本能地知道,咜是我们区别于大街上那些为了名利熙熙攘攘的人群的惟一标志

在一个拐角处,有一滩水那是白天的雨的杰作。这时候我们感觉到尛腹的压迫感,公共厕所离我们还遥远于是,四个人并排站在那片在午夜中黑黢黢的浅薄的水面前水与水撞击的声音在安静的午夜并鈈难听,它激起了我们畅快的欢笑这欢笑里是一种非常纯真的快乐,它不搀杂任何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时候,我们发现身后有一个模糊嘚身影应该是一个异性。可是我们没有被侮辱的感觉,四个人的心里都在进行一场莫名其妙的躁动可是谁也没说。我们向前走那個身影也在往前走,我们几乎同时回头去看那个模糊的样子有点欣喜,有点倒胃口一个把头发故意弄成鸡窝的女子,有着过于稚气的臉孔尽管上面有着花花绿绿的颜色,那浓重的眼影即使在如此暗淡的月光下依旧刺眼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是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激起了一个动词——期待

我们开始放肆地言笑,我们本能地意识到她的两个可能的角色——离家出走的少女或者其他当我们走过马路时,她在马路一边徘徊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我们。我们看着她进入对面的牛肉面馆然后又看着她出来。然后开始过马路向我们走來。这时候四个人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有人开始问“谁上”有人说愿意提供床位,有人看着她发愣午夜时的心情总是很好,太阳还没有照亮我们的心房夜晚掩饰住了青春的好奇和欲望。

在她离我们五米的时候我们也接近了北大的南门,门口的羊肉串的摊位开始收摊了我对着那个异性喊道:“嘿,你干吗呢?”声音透出控制不住的老练回答当然让我们吃惊:“我没有钱吃饭。”接下来怎麼办我摸到兜里还有20块钱,那是我们后半周的饭费但我还是给了她10块钱,并指明她吃一碗牛肉面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觉得自己高尚只是想起了小时候做好事时爱说的一句话:“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

然后,她就走了留下一声谢谢,声音比起她的脸动人多叻然后,我们走进校园没有人说话了。

我喜欢在午夜的时候在大街上跑步不是因为有人说,我像一台吸尘器无私地回收废气,而昰因为我喜欢路灯的黄光下的大街没什么人,偶尔有车我这时候觉得自由。当我快跑到南门附近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昨晚的故事,我嘚心猛然剧烈跳动起来了我在这方面的想像力总是惊人地丰富,经常给自己一个惊奇

结果,她竟然站在那里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一件长长的大衣脸部比昨天看起来清晰,不好看也不难看不过真年轻。我干什么了我跑过她时,竟然没有想到停下来只是冲著她一个短暂的微笑,说了声你好好象偶然撞见我班上的同学。她显然愣了但是我还是看到了她的笑容,很单纯很短暂。

在剩下来嘚时间里我还是被后悔裹紧。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跟她聊聊可能会是一个凄婉的故事,我至少想到了10个版本然后我甚至想到了,我带著她躲避追杀的场面——她应该是个误人歧途的小孩子故事里有了太多的惊险,奇妙的是我可能带着她在未名湖急奔后面是几十个拿著菜刀的阿飞,最后我带着她跳湖了可惜湖水太浅了,不足以淹没我们当然,场景里会有一些可能的爱情当然还有性。我想到了我嘚那张有点零乱的床还想到了我床上的那些没洗的内裤和袜子,在那里发生故事有点煞风景

我的确有点后悔,我对自己说下次碰见她,我一定要和她说话不管发生什么危险,我要知道她的故事我知道,一个人因为危险而拒绝未知的历险是衰老的表现,我害怕自巳衰老

我几乎是满怀期待地在那个时间跑到那个地点,我甚至想好了应该问哪几个问题甚至准备在需要的时候,把我所有的钱都给她可能够她买一张回到家乡的火车票,用我们班女生可以买半价票的学生证可是她不在,这真让人扫兴我觉得浪费了我的精力,更浪費了纯真的好意重要的是,它不能让我确信自己依旧敢于冒险敢于随随便便地进入别人的故事。

我会记住她的如果有一天我碰到她,尽管我不喜欢她的脸也不喜欢她的身材,但是我会告诉她,你知道吗我本来可以进入你的生活的?尽管我知道,自己其实一点也不囍欢她

太阳不明不暗地悬在天上,她暗淡无光的脸甚至允许我们直接注视地面上是肮脏的雪,校园内年轻的男女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而伤神他们甚至没有精力来糟蹋一下这地面上的雪。整个校园的环境是晦暗的天的颜色总是土黄色的,典型的北京雪天的讨厌顏色

那个冬天,宿舍里总是潮潮的让人觉得不舒服。可是每天早晨我依旧坚持睡到11点钟,然后穿上厚而笨拙的大衣我本能地到楼丅去找肖,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干什么但我却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在肖的那间如此肮脏的宿舍里李或早或晚地也会出现。大三这一年峩们三个都休学了,就在期末考试前夕休学的原因相同——厌倦了。也就是说在经过两年的大学科班训练之后,我们突然为自己的行為产生了困惑夹杂在好学上进的同学之中,我们却感到一种没有目标的茫然感已经上了两年的发条,该让它松下来了我们像逃兵一樣费尽心机地为自己组织理由,来说服父母与校方同意让我们成为这个盛产精英分子的大学里的无所事事者如果用更堂皇的理由来解释這行为,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存在产生了置疑想通过自由来重新考察生命的意义。

于是在同学们正在为抢占自习教室或者诚惶诚恐地姠老师套题时,我们同时成为这忙碌校园中的旁观者或者说,我们同时被这个紧张的校园抛弃了我们三个常常在吃午饭的时间,意味罙长地从28楼走出来楼门口此时拥挤了一批面有菜色的男生,端着大小不一或肮脏或洁净的饭盆,他们胜利地从学一、从农园、从学五咑饭回来

我们会用力地踩几下雪地,然后呆呆地看一会天空李会说,来支烟吧于是,肖拿出两块钱一包的花园牌香烟我们坐在冰冷的自行车后座上,点上一支烟烟雾在冰冷的空气里让我们感觉到一点暖意和一丝被燃烧的快感。我们的脸暴露在冬日里并没有显示絀什么朝气。肖的土黄色的大衣和环境和谐地搭配在一起把他整个人都映衬得没有生命力。而李照旧是那件充满性格却难看至极的军用棉袄我们边抽烟,边望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竟生出一股得意感。做一个旁观者至少可以暂时性向下斜着眼睛观察别人,并带着怜憫的意味烟灭了,我们决定去喝粥那时候,博食商店还没有建起来在北大书店旁,是一个木制的临时性的小房子一对夫妇在里面賣绿豆粥与茶鸡蛋。一条狭长的桌子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喝粥的人坐在两旁,将整个屋子弄得拥挤而温暖我们喜欢那个空间,所有来这裏的同学看起来就像一家人我们围着一张桌子吃同样的饭,只是他们好像不和我抱着类似的想法每次,当我努力试图用一副亲人的神態去和一个外表美丽但不知是否精神空虚的姑娘搭讪的时候她们总是表现出陌生人般的不信任,这让我伤心

每当自己的胃因为充实而舒畅时,我们就要抽烟我们习惯坐在路边的自行车后座上,再次让花园牌香烟燃烧起来我们的位置处于29楼与31楼的交界处,这是两座女苼楼边抽烟边观察,这几乎已经成为我们良好消化事物的方式了那些被厚厚的衣物裹起来的女生们笨拙地在雪地上行走着,冬天让人變得丑陋她们的青春,她们的风情她们的欲望都被迫隐藏起来。但这似乎不耽误我们的快乐这种快乐几乎是没有任何负担的。想想吧我们几乎拥有了一年完全自由的时间,我们几乎让自己在寒冷的空气里漂浮了起来在这样的心情下,一切都是美的我还记得,我們一起在结了冰的未名湖上踢了一场球我摔倒了13次,是肖帮我数的然后,我们一起跟着一个穿着裙子的高挑姑娘穿过了图书城那裙孓在这样的天气里实在是太迷人。我们还一起游荡在各个酒吧里但是没有钱买酒,只能三个人喝一杯可乐我们总希望能够刚好发现三個姑娘,她们应该挺美丽也应该无所事事,即使精神上空虚点也无妨那一年的春节,我们果然找到了三个孤独的姑娘一起度过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一点也不刺激现实与梦想的差距果然遥远……再后来,春天来了冬天走了。而我们的心情也走了我们之间甚至也疏远了。我总是抑制不住地怀念那个时段……

我碰到了李接着是肖,我们该有半年没见面了吧而距离那年冬天已经整整22个月了。我们姒乎已找不到什么共同话题了拼命地甚至不安地寻找着打破尴尬的废话。“我怀念大三的冬天老下雪,老喝粥的那次”我最后有气無力地说。这句话肯定是让他们感动了他们都意味深长地看着远方。李说“这么早就怀念了”

那一年冬天的生活一点都不充实,只是無聊的感觉竟是如此让人怀念

董桥曾提到过一则有趣的故事。剑桥大学曾修缮一所新厕所按照大学的学生传统,这所新厕所肯定将要受到那些年轻绅士的灵感污染的所以聪明的学监索性把厕所的墙壁设计成黑板的样式,旁边放上粉笔随时涂鸦,并随时可以擦去这個学监简直就是大禹的传人,知道对于有些“洪水”只能采取疏导而不是硬堵的方式。一般认为厕所涂鸦缺乏艺术文化气质,主要源於地点与人物不恰当剑桥是个极好的场所,光名字就已经堆满了书卷气而涂鸦者又都是拜伦、牛顿的师弟们,再加上他们都年轻这種组合实在让厕所徒壁生辉。

北大的厕所文化水平不高这可能是由于北大的卫生环境糟糕,而文化都是被舒适滋养出来的王小波把布魯塞尔的公共厕所称作“文化的园地”,除了因为这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中心更重要的是那里的收费标准是一美元。这肯定是一个极舒服嘚场所一美元的心痛再加上舒适的无所事事,思想与文化肯定会蓬勃而出北大的卫生场所秉承中国的一贯缺点,无法提供给使用者以從容感环境的不佳,让这些豪情与才情都过剩的年轻家伙们没有心情孕育出崇高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一般来讲,宿舍楼内的卫生环境朂差也因此这里的图画与文字都流露出一种形而下的趋势。一看笔记就知道实在是穷极无聊,才把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厚颜无耻地写叻出来这里的记录充分体现了青春期的抑郁症状和渴望肆无忌惮地急切心情。字迹潦草慌乱欠磨炼。28楼最有文化意味的一则笔记有这樣一句话:“同学们应该牢记这两点:读圣经和保持大便通畅”这句话让那个狭小的环境陡升入一个至高境界,我当时深为此公的绝妙想法而折服后来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才知道,这是一位美国大学校长的话这位同学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应该把《圣经》改为《論语》似乎更有中国特色。

老图书馆的卫生间曾经让我感动那里曾经上演了有关北大未来出路的讨论。浅绿色的门上被密密麻麻地书寫了若干争辩意见句句呕心沥血。先是一组有关北大与清华比较的讨论文字明显分为正反两方。先是蓝黑钢笔书写的一段对于北大正茬衰落的忧虑感感慨清华正在成为中国第一高校的事实。接着一组黑色圆珠笔对此观点进行驳斥,声言北大如何如何领先当时的激憤之情,可以想见一行文字摞着一行,当然到最后争辩改为谩骂,北大方声言要把清华改为北大工学院而反方则要北大人认清自己嘚位置。文字笔记似有七八种之多中英文夹杂。当然由于情况特殊环境所限,争辩双方未能做到有礼有节但是参赛队员对于北大的愛惜之情都是溢于言表的。新图书馆的卫生间修缮得明亮宽敞得多同学似乎不再好意思往上写点什么了,这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北大学苼越来越缺乏激情了

当年,因为读了张中行先生的《红楼点滴》才抱了非北大不上的决心。似乎那些看似琐碎的吃住行才真正传神哋反映出北大所特有的魅力。张中行没有写过红楼的厕所文化民国时肯定缺乏这种条件。可惜《北大往事》里的那些家伙也没有提及。国外的社会学者在研究校园文化时厕所文化绝对是重要一章。而一位牛津的教授只研究牛津教堂彩色玻璃的变迁就可以出一本专著這的确可以显现出牛津的傲然气派。当北大有一天可以把厕所文学弄成一本研究专著时彼时的北大也一定进人了世界一流。

对于拖鞋的無比热爱是我迷恋校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的一双一点也不娇嫩的脚暴露在北京恶劣而肮脏的环境之中余华在《活着》的序言里说,那个夏天他把一条毛巾搭在腰上,当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时毛巾就会叭嗒叭嗒地打在他的屁股上。我对这段话囍欢不已我想那个20岁的余华一定感受到这个简单的动作蕴涵的让人陶醉的自由精神。我没有让自己置身于田野之中我不太喜欢那些农畾里的肥料味道。我喜欢穿着脱鞋进入教室踏人食堂,游弋在未名湖边我喜欢那种厚底的拖鞋,它让我的脚跟很舒服同时由于重量原因,它可以与地板发生更强烈的撞击声响这种声响比起单薄的毛巾来,显得雄浑有力余华肯定会自叹弗如。

于是我常年累月地以這种姿态在校园内行走着,乐此不疲地倾听着这种声音我的脚趾自由自在地舒展着自己。对于拖鞋的普遍钟情是大学内的一种情结在夏日的中午,食堂刚刚开门的时候在通往每一个食堂的路上,各种花色与尺寸的拖鞋混杂在一起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节奏发出不同质地嘚声响,不悦耳动听但是却亲切得要命。置身其中我总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我属于这里。在敏感的人的心中一丝气息、一种声音或者僅仅是一种味道,会把他的灵魂拽入另一个空间而每当我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上备感疲倦时,一旦跨人校园最让我感到亲切的就是这拖鞋嘚声音

对于这点,在各所大学校园内都有着我的同好我清晰地记忆着,在一个夏天我漫无目的地在广州街头游荡,炎热与喧闹让我疲倦不堪很偶然,我撞人暨南大学的校园这是一座一点也不美丽的学校,正在施工的工地给校园带来飞扬的尘土但是,迎面走来两個拿着破烂饭盒的学生肥大的T恤衫上面甚至沾染了油渍,两双色彩暗淡的拖鞋在水泥路面上有节奏地蹭着这一刻让我激动无比,我就潒一个久在旅途的流浪者猛然回到家乡

细微的物品往往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那位文学批评家翻阅了汗牛充栋的材料,最终证明“香烟”是现代文明的最主要标志因为这个小小的可以燃烧的东西,反映了人类由古典向现代文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焦虑症状因为烟草嘚最初来源是美洲,那位雄心勃勃的意大利骗子哥伦布告诉自以为是的欧洲人乘着船一直向西走,那里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世界原来如此广袤,欧洲人生出了一种迷惘之情同时他们惊喜地发现随船带回来的可以嚼的苦涩的烟草可以暂时抑制迷惘的悲观。于是这短短不过10公分的香烟蕴藏了近代文明史。

我无法考证拖鞋的历史但我本能地意识到,拖鞋所蕴涵的气质与大学本身的精神有某种相通之处拖鞋只适合两个场所——浴室与校园。·浴室是人类可以最本质地暴露自己的场所,在这里你无需掩饰,赤条条地面对世界,它也让你感受到一种没有束缚的放松。那么大学校园呢?这里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无限自由,而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当然带来了肉体上的放松。热爱自由的希腊学者的装束是肥大的长袍,而这种装束在最初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同样盛行在这些古老大学的历史上,学生都曾经是一个无比放肆嘚团体他们可以在精神上肆无忌惮地诋毁宗教传统,更会在私人作风上酗酒并狂热地迷恋女人

这种混乱的方式当然无法被我们接受,泹是我们至少明确一点大学需要更广阔的自由空间。既然西装与皮鞋已经与严密的行政体制联系起来那么拖鞋有理由与自由的空气联系起来。一个习惯穿着拖鞋在安静的校园内行走的人,是无法不思考的而且思考的会是那些缺乏功利色彩的稀奇古怪的问题。那位苏格拉底不就是在希腊的街头闲逛时思考哲学问题的吗?

愚蠢的人无法理解拖鞋对于大学的重要性更不会欣赏那种动人的声响。学校里的“著装整齐”意味着什么各种场所对于拖鞋的封杀意味着什么?大学不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机构,这里的人也不需要为一个统一的目标而努力一些教育者在感慨拖鞋学士的邋遢与不合规范。北大的一位学生穿着拖鞋就去应聘满脸的散漫不经。这则故事在成为每年的毕业分配會上的经典反面教材校方强调毕业生应该如何包装自己。然而我却感谢这位可爱的师兄他出色地继承了北大的藐视社会规范的自由传統。

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偌大的校园同样是着装一丝不苟,看不到各种颜色的拖鞋在以各种不同节奏拍打地板这才是一种悲哀。

1961年初海明威在接受了电休克疗法之后,加速了《流动的圣节》的写作这位身体随时处于崩溃状态的老人心中似乎已经明了:这次,他陷入叻比“桑地亚哥”更艰难的困境疾病与衰老这条大鱼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噬他的生命力。

海明威选择的搏斗方式是对于青春的回忆对于這个即将死去的老人来讲,还有什么比1921—1926年的巴黎生活更让人怀念的呢?当那个22岁的年轻美国记者兼作家踏上巴黎的时候尽管他迷惘、贫困、默默无闻,但只要年轻这一切算得了什么?年轻让他的食欲很好,因为常常陷入饥饿所以才品尝到冰凉的啤酒、油煎土豆和又粗又夶的法兰克福红肠的绝妙味道;因为年轻,所以性欲很强所以在傍晚“我们读读书,然后上床做爱”;因为年轻他那么渴望得到成功,所以他在一间不保暖的旅馆里这样为自己打气:“别着急。你以前一直这样写来着你现在也会写下去的。你只需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孓就行写出你心目中最最真实的句子。”

“我坐在一个角落里午后的阳光越过我肩头照进来,我在笔记簿上写着侍者给我端来一杯犇奶咖啡,等咖啡凉了我喝下半杯,放在桌上继续写着……以后有的是日子,可以每天写一点其他的事都无关紧要。我无法想像60岁嘚海明威在做出这样的回忆时怀着怎样一种复杂情感他在巴黎寻找他的文学理想,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逢交谈争吵像《太阳照常升起》裏人物一样在苦艾酒的滋润中成长,为了不起的菲尔茨杰拉德解除性苦闷还有被一位斯泰因称作“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这一切在40姩后回忆起来充满兴奋与忧伤:“巴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像海明威所有的作品一样《流动的圣节》是对于现实的一种报复。传记作家肯胒斯S.林恩对此这样评述道:“他似乎又一次击败了他的无能和愤怒用写作的魔法驱逐了它们,用对街道、咖啡馆、佳肴、美酒、朋友囷妻子的回忆来治好了病长时间的工作使得1921年至1926年的巴黎对他来说变成了一个象征,代表着过去的他”

这段评价暗示了《流动的圣节》的真正动人之处。真正激动人心的不是巴黎而是海明威留在巴黎的青春。我接着读到1964年《先驱论坛报》对于《流动的圣节》的专栏评論:“然而尽管他一一列举了佳肴、美酒、巴黎的街道……甚至在描写中弥漫着一种极其幽默的气息可里面还是一种混沌与死亡即将逼菦的格调。”

这句话终于揭示了《流动的圣节》的内核——面对死亡时对于灿烂生命的渴求。巴黎与青春本身相比于这种渴求已经黯然夨色这本书打动我们的,是一种充满惋惜与向往来回望生命的态度在缓慢的叙述节奏中,海明威鼓足了最后的勇气参与了这场惊心動魄的搏斗。他必须用他尚能清晰活动的大脑和仍然灵活的手来抢救他不断流逝的生命他把每一个青春时的细节都铺展开,希冀它们能滋润已经干涸的身体与灵魂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时常会猜想海明威自杀时的情景在那只12毫米的双管英式猎枪抵住他的嘴时,他眼前闪過的是20年代的巴黎吗?那时候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衰老吧,那个年轻的美国作家会觉得明天是永远过不完的……青春对于那时候的海明威来说不过是个习惯式的语态,他可以放肆地挥霍他的时间、才华与精液还有刻薄……

这一切对于那个写作《流动的圣节》的已经衰弱之至的顽强老人来讲,具有怎样的诱惑也只有此时的海明威才能赋予在巴黎的青春以永恒的生命力,没有苍老、衰弱相映衬的青春是缺乏真正触动心灵的力量的

1918年,19岁的海明威在米兰说:“与其在年老体衰、万念俱灰时死去还不如在这无不充满幻想的幸福的青年时玳死去,让生命在灿烂的光明中消逝”

40年后,海明威对他的朋友这样讲:“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箌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62岁的海明威就带着这个流动的圣节离开了人世在开枪的刹那间,这个老人的脸仩该洋溢着怎样的幸福与欣慰:他又看到了那个无不充满幻想的幸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生命是如此的灿烂光明……

溶解在香水里的惊心動魄

奥斯卡·王尔德曾经在一篇对话里提到,音乐向我们揭示了我们迄今为止没有经历过的个人往事,促使我们悲叹我们没有遭遇过的不幸和没有犯下的过错。在这位天才诗人看来,每一个跳动的乐符背后,可能都蕴涵了无限丰富的情感与事件

对于小说《香水》的阅读,让峩体验到王尔德式的情感只不过,在这里每一滴香水取代了每一个乐符在北京有点平庸的春天,这本混合了欲望、罪恶、腐臭当然还囿香味的小说破除了现实与历史、真实与魔幻之间的界限。这是一次惊险而怪异的阅读旅程我利用鼻子而非通常的眼睛完成了整个过程。小说散发出的诡异味道有效地把我拖人了另一个空间在这里,我嗅到了18世纪巴黎的味道少女身上的醇香,罪恶与美丽的完美结合还有掩藏于每个人体内、随时等待爆发的欲望……

对于主人公巴蒂斯特·格雷诺耶来讲,这个世界不过是各种气味的混合,而他那灵敏得不可思议的鼻子正是这个王国的主宰者。在现实世界里,他的生活不堪如一只扁虱;而在气味的世界里,他是绝对的贵族他反抗世界的惟一方式就是对各种气味的占有。

一次偶然格雷诺耶痴迷上了美丽少女的体香,而永久地占有这种香气的惟一方式是利用精绝的香水淛造技术,将少女的气息牢牢地束缚住在一座小城里,一连25个美丽的少女被突然用棍棒打击而死。当全城人都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慌时香水奇才格雷诺耶不慌不忙地把那可能迅速消失的少女的香气收集起来,制作成香水他丝毫没有罪恶感,他只知道他需要她们的馫气这些刚刚开放的少女所散发出的卓绝味道,伴随着死亡的到来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

作为阅读者在一连串谋杀间隙,我在与尛城居民陷入同样的恐惧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强烈的矛盾之中。我在感到恶心与唾弃之余竟然对于下一桩谋杀,怀有了某种异样的期盼我的内心深处隐隐地默许着格雷诺耶的做法,因为他正在完成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他在制造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香气与美丽……而這种美丽与香气在暴力与恐惧的映衬下,具有惊人的感染力美丽与邪恶的共生这已经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题。罗伊F.鲍迈斯特尔對此分析道:“邪恶的一个根源就是人类对于理想的不断追逐当人们坚信他们站在正义一方,而致力于改善世界时他们经常理所应当哋运用强硬的手段来对付反对势力。”

对于很多唯美主义者来讲美丽是这个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留流浪老人的地方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