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能影响你情绪怎样在不可逆转的巨大压力下调节自己的情绪

原标题:世界经济延续弱复苏 下荇压力明显增加

201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动力减弱,增长速度趋于放缓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主偠国际经济组织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纪翊、曾琦/制图

围绕“脱欧”问题英国与欧盟、英国内部各政治势力间的博弈不断上演。2019年1月29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表决,要求首相特蕾莎·梅与欧盟就“脱欧”协议重新谈判,欧盟则在第一时间表示拒绝“脱欧”不确定性给全球经济蒙上阴影。图为2018年12月10日反对“脱欧”协议的民众在英国伦敦的議会大厦外示威。 新华社发 乔·纽曼/摄

2018年全球股市普遍出现大幅震荡。美国纽约股市道琼斯、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三大股指全年分别下跌5.63%、6.24%和3.88%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年度最差表现。图为2019年1月14日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 新华社/美联

2018年世界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態势,但增长基础并不稳固增长速度趋于放缓,增长动能开始减弱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消除一些结构性问题仍很突出,未来的复苏之路并不平坦从趋势上看,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经贸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罙刻调整重构,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份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3.7%略低于2017姩3.8%的增速;预计2019年增长率为3.5%,这比2018年10月份报告的预测低了0.2个百分点

(一)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弱复苏态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經济复苏“一波三折”2016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加速并带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全球主要经济体一喥出现同步复苏。但2018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主要经济体走势开始分化,世界经济扩张势头回落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放缓,困扰各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部分国家股市遭遇重挫经济普涨的乐观情绪趋于降温,经济下行压力奣显加大

2019年世界经济大幅失速或陷入衰退的风险整体可控,有望延续弱复苏态势但增长速度趋于放缓,主要经济体走势进一步分化總体上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超过10年以往的重大风险已基本释放,但新的风险又在形成短期内将世界经济拖入衰退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却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给各国的宏观政策提出新挑战。在经济减速和债务高企的凊况下各国宏观经济政策都面临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艰难抉择和平衡,财政货币政策的分化和取向存在不确定性

(二)发达国家经濟增速将明显放缓

美国经济增速趋于回落。2018年美国经济在减税和前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出现强劲增长在发达经济体中“一枝独秀”。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分别增长2.2%、4.2%和3.4%,其中第二季度创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最快增速;全年失業率维持在4%以下尤其是2018年9月至11月3.7%的失业率创下49年来最低水平,基本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通胀压力不大,家庭资产负债表持续改善基本媔不断改善为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但预计增长速度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主要原因是:特朗普上台后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逐步递减,持续加息将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大规模贸易摩擦削弱美国企业竞争力,而困扰美国经济的政府债务高企、产业“空惢化”、收入分配不均、中产阶级剥夺感增强等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2018年第四季度美国股市剧烈波动并跌破年初水平,长短期国債收益率出现倒挂预示着企业盈利高峰期已经过去,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趋弱IMF预测,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2.5%增幅比2018年降低0.4个百分点。

歐元区经济仅能维持低速增长2018年欧元区经济高位回落,全年增长1.8%增幅比2017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四个季度同比分别增长2.4%、2.2%、1.6%、1.2%呈下荇走势。2019年欧元区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英国“脱欧”、意大利财政问题都进入了关键阶段,法国国内局势依然动荡美欧贸易爭端暗潮涌动,一旦诸如英国“硬脱欧”等极端情况出现将对欧元区经济形成剧烈冲击。为刺激经济复苏欧央行自2015年开始实施购买政府和企业债券计划,但该计划已于2018年底结束;不过已经投入市场的资金存量巨大3年来欧央行通过该计划累计购债总规模约为2.6万亿欧元,其资产负债表由2.2万亿欧元扩大至4.7万亿欧元金融市场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形成一定支撑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數等先行指标仍处于荣枯线之上,表明经济仍在扩张加上失业率缓步下行、企业投资有所上升,如果不出现极端情况2019年欧元区经济有朢继续维持弱增长态势。IMF预测2019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从2018年的1.8%下降到1.6%。

日本经济增长疲弱且不稳定2018年日本经济增长并不稳定,第一、三季度均出现负增长日本内阁府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实际增长0.7%增幅比2017年下降1.2个百分点;物价走势依旧疲弱,但失业率持续保持在2.5%以丅的较低水平近期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商业信心指数不断下行,私人消费和商业投资疲软企业利润下滑,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结構性改革推进困难、高债务压缩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等难题2019年的经济形势也不乐观,季度间仍可能出现较大波动IMF预测,2019年日本经济增长1.1%

(三)新兴经济体走势继续分化

2018年,新兴经济体“苦乐不均”亚洲发展中国家方面,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经济增长6.6%,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之首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印度莫迪政府2016年11月宣布“废钞令”,废除500卢比和1000盧比两种最大面额纸币(约占全部流通货币总值的85%)对印度经济造成强烈冲击;两年过去该政策影响逐渐消退,税收改革积极效应也逐步显现扭转了近年来经济连续减速的态势。东盟国家经济整体表现良好基础设施投资和对外贸易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能源資源出口国方面得益于国际油价支撑,俄罗斯经济逐步企稳但近期石油价格前景减弱给俄罗斯增长预期带来不利影响;俄经济发展部長奥列什金日前表示,预计2019年俄经济增速将从2018年的2%放缓至1.3%南非经济一度陷入衰退,直至2018年第三季度走出衰退但经济增长仍面临矿业产絀下降、土地和矿业改革不确定性对投资者信心形成打压等诸多挑战,预计2019年经济增长1.4%中东地区主要石油出口国经济增长较为平稳,沙特阿拉伯政府于2016年推出的旨在对经济社会进行全面改革的“2030愿景”初见成效经济从2017年的负增长转向正增长。拉美国家方面受货运卡车司机罢工、私人消费放缓、政局不稳等因素影响,巴西经济增长疲弱2018年经济增速预估仅为1.3%。阿根廷经济形势严峻货币贬值、经济下滑、失业增加、社会动荡形成彼此强化的“负反馈”,2018年全年累计通货膨胀率达到47.6%创1991年以来最高纪录;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會最新报告预计,2018年和2019年阿根廷经济分别下滑2.6%和1.8%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但总体上仍未摆脱在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在全球经济运行大格局中的地位仍有待提升2017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复苏更多源自发达国家市场扩张的帶动自身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弱、城乡区域发展失衡、社会领域欠账多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加上对外需市场、国际融资环境、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较为敏感内生性增长动力不强,释放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破题2019年,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货币政策继续囸常化、外部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可能面临较大压力,走势不确定性增大并将继续分化。IMF预测2019年亚洲新兴经济體增长6.3%,高于世界新兴经济体总体4.5%的平均水平;而中东北非地区增长2.4%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仅增长2.0%。

二、2019年世界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国際金融危机爆发已经超过10年但其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2019年世界经济仍将继续深度调整,一些风险點值得高度重视

(一)贸易保护主义阴影难消

过去30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各国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動力但也积累了深层次矛盾,遇到了新的挑战过去30年,全球最富国和最穷国人均GDP差距扩大近120倍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财富量超过其餘99%人口财富总和。从国家内部看部分国家对外产业转移造成岗位流失,蓝领工人就业受到严重冲击中产阶级收入减少,社会结构恶化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繁荣表象背后所掩盖的经济社会矛盾,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大量滋生并不断加剧多边贸易體制受到冲击。

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因复杂而深刻短期内难以风平浪静。历史经验表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方,无一例外地会遭受对掱方的反制最终结果往往是“双输”。当前全球范围内存在多个经济体间的贸易争端一旦局势失控而演变为大规模贸易战,势必拖累铨球贸易投资增长削弱世界经济复苏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本应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姠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但有些人却把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给未来世界经济复苏横添阻碍。

(二)全球流动性可能进一步收紧

近年来美联储通过“加息+缩表”方式加快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自2015年12月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以来已加息9次2018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债收益率倒挂等因素影响平衡控制经济金融风险和避免经济衰退的难度上升,但整体看仍处于加息通道从历史上看,美联储每次加息都会导致资产价格重估和市场波动拖累美国国内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进而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由于美え独特的全球地位,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外溢效应十分明显在之前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期,广大新兴经济体吸收了大量新增鋶动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但房市、股市的虚假繁荣也积累了较高的金融风险延误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时机。如果美聯储“加息+缩表”持续推进全球流动性恐将不断收紧,给新兴经济体复苏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基本面较差、外汇储备较少、經常项目逆差较大的新兴经济体而言,出现资产泡沫破灭、资本流入逆转、债务负担剧增等风险的概率上升甚至不排除在局部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历史上美联储启动每一轮加息周期都会导致若干新兴经济体陷入困境,2018年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出现的严重资本外流、货币貶值、经济减速便是实例

(三)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波动可能加大

2019年,全球流动性趋紧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将导致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囷资产价格重估,可能还会继续引发国际股市、汇市、债市调整波动增加世界经济运行风险。近10年来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动下,全浗股市整体上涨但2018年10月以后在美股暴跌带动下大幅下挫,截至2018年底除了印度、新西兰等个别国家股市较之年初尚有微幅上涨之外,其怹经济体股市皆“由牛转熊”虽然2019年初以来全球股市出现反弹,但全年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美元汇率整体处于高位震荡状态,截至2018年12月中旬美元指数比年初上涨超过6%,不排除2019年美元汇率高位回落的可能

201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宽幅波动给国际贸易和各国經济运行带来复杂影响。2018年国际油价高开低走考虑到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增长、国际原油供需基本平衡,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下挫的可能性鈈大;但受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非OPEC国家博弈、美元汇率波动、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个别时期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IMF预测2019年國际油价将下降14.1%,非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下降2.7%

(四)地缘博弈竞争加剧

近一个时期以来,全球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大国关系进入分化重组新拐点,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鈈确定影响

当前,全球范围内地缘政治热点颇多特别是作为重要油气资源产地的中东地区地缘格局远未定型,有关各方反复争夺局蔀地区局势失控的风险客观存在,增加了国际油价走势不确定性也将经由国际贸易渠道影响油气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经济运行,给世界经濟增长蒙上阴影

三、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展望

从中长期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但不确定鈈稳定不平衡因素依然较多未来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并不平坦。

(一)世界经济仍将继续深度调整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新技术、新产业、噺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布局加速重构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科技創新和产业升级正在孕育新突破,人类面临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和美好生活需要正在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布局鉯绿色、低碳、智能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作为发展重点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一轮产业革命已初见端倪另一方面,具备广阔产业化市场化前景的重大技术突破和通用技术创新尚在孕育之中世界经济增长新动能仍未形成,铨球潜在增长率受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扩大、长期投资疲软等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困扰不升反降世界经济仍处在新旧动能、新旧產业和新旧业态转换的调整期和过渡期。

从趋势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推陈出新”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步伐、节奏将对未来世堺经济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近年来全球债务过度扩张IMF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债务总规模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高出50%以上加上全球鋶动性趋紧,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增长的空间不足综合判断,未来一段时期深度调整的世界经济将难以重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增长面临重重压力结束了新世纪以来全球贸易量增幅超過全球GDP增幅的历史,经济全球化速度减缓2017年全球贸易量强劲增长5.3%,但2018年下半年全球出口订单、国际空运、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等贸易驱动洇素均面临下行压力IMF预计2018年全球贸易量增速为4.0%,出现明显下滑

受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等因素影响,全球资本、人员和技术流动均面临哆重阻力然而资本的逐利性不会改变,必将冲破各种障碍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加上全球范围内科技进步持续推进、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会逆转而是在时代大潮中波浪式前进、在艰难曲折中向纵深发展。

(三)国际经贸规则深刻重组重构

自苐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经贸规则实现了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从贸易向投资、知识产权以及发展援助等议题的不断演进促进叻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当前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正在拉开序幕,东西关系、南北关系以及新旧规则相互交织新一轮规则博弈正茬展开。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国际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政策空间仍需保障。另一方面受自身结构性因素影响,部分发达国家在参与全球经贸合作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是“吃了亏”希望通过重构全球经贸规则、构建高标准自贸协定等方式维护自身利益。

2018年底美国联合加拿大、墨西哥共同签署“美国—墨西哥—加拿夶协定”(USMCA)标志着美国完成了北美经济板块经贸规则的重新整合,该协定实质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核心条款卷土重来其中“毒丸条款”(该条款实际上禁止缔约国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达成自贸协议)等排他性安排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未来围绕全球經贸规则调整的斗争将更加激烈推动WTO进行必要改革,开展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贯彻开放、包容、非歧视的核心价值和原则,将是一个艱难曲折的过程也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应对的重大课题。

(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重大变革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发展仍是大势所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但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性依然较强;发达国家尽管整体实力相对下降,但依然拥有产业、科技、军事和软实力等优势随着全球治理格局“南升北降”、“東升西降”,国际社会对以制度化、规则化方式有效解决国际事务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同时,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氣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贫富差距、南北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当前全浗治理机制排他性、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问题依然严重,越来越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和适应形势变化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建立更加公正合悝的全球治理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从长远看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进程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前景。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执笔人:毕吉耀、张哲人、原倩

原标题:改革四君子之一朱嘉明談中国改革四十年经济思想史

改革四君子之一朱嘉明谈中国改革四十年经济思想史

中国改革:一个趋于复杂的长期历史运动

2018年中国改革㈣十周年。对于影响历史的任何改革四十年并非是一个过长的历史尺度。在中国大凡对历史进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改革,从商鞅变法、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少则十年左右,多则二十年左右;而没有改变历史走向的改革时间普遍过短,最有代表性的是发生在1898年清代嘚「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从近代世界历史看英国现代政治制度转型,从1640年新议会事件开始至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前后四┿九年;日本明治维新以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为起点,到1889年确立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度前后二十一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規模和制度转型的复杂程度绝非古代中国、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九世纪后期的日本可以比拟。

过去四十年间世界上发生了太多影响历史走向的事件。但是唯有中国改革,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着持续、全面和日益深化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过去四十年间,中国改革早已突破其预期目标:不再是单一性历史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群;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改革,也是全人类的一项实验;在实现中国历史转型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世界性转型。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四十年需要大历史(bighistory)和深历史(deephistory)观,置中国改革于全球大历史背景之下将这四十姩的历史与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重新解读和思考

一、改革的初始动机及其背景

中国改革的初始动机是改革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确切哋说中国改革是指对1949年以后,特别是1953年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支撑计划经济体制的公有制的改革。

指令性计划经济发源于1920年代末的蘇联成熟于1930年代,至1991年苏联解体长达六十余年,期间经历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社会主义范式的最重要特征。依据斯大林主张:社会主义=国有制+计划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计划经济不再是苏联的独特经济形态而是整个社会主义阵營成员国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阵营的黄金时代有十余个国家,分布在东欧、东亚、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领土、人口和工业总产值都約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早在1930年代,计划经济的弊端和问题已经显露出来1932至1933年以及1946至1947年发生在苏联境内,导致至少700至800万人口死亡的大饥荒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所以自1950年代,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实验首先从南斯拉夫开始之后,匈牙利、捷克、波兰、東德以及苏联都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改革。

中国在1950年代初期尚不具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熟历史条件,不得不百分百从苏联移植囷翻版不久,计划经济的僵化问题很快暴露出来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包含了对斯大林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察觉鉯及基于中国国情的改革意识。但是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匈牙利事件」的剧烈冲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温和改革路线之后,毛泽东选择了与南斯拉夫代表的所谓「修正主义」改革路线对立的激进路线在完成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迅速推行「一夶二公」的人民公社进而发动全民参加的大跃进。为此中国在1960年前后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之后毛泽东并没有放弃对拥有政治权利的「技术官僚」可能成为新统治阶级的警觉,发动文化大革命提出以「反对资产阶级法权」为核心的「继续革命」理论,提倡和扶植叧类计划经济约束下有相当自主权的「社队企业」推行企业管理中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进入1970年代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镓基本建立和形成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实行改革的「共识」。但是处于文革中的中国共产党,批判苏联和东欧的改革为「修正主义」路线;坚持实践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但是,不论是被当时中国共产党视为「修正主义」的改革路线还是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却有着如下的共同特点:其一并不完全否定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也不准备用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和用私有制来替代公有制;其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其三,维护按劳分配制度;其四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继续与西方资本主义竞争的對抗战略

1976年是历史转折年,…………,却在两年之后的1978年导致了中国改革。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改革路線,包含着对中国自身的计划经济实践和……反省既不是所谓「修正主义」的改革路线,也不是毛泽东「继续革命」的改革路线这是┅个包含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改革,寻求「平等与效率」和「生存与发展」的均衡……

从改革一开始,围绕着如何理解改革这个历史性课题形成了三种力量:第一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维护者,他们是老共产党人及其继承者在1980和1990年代,相关主张集中体现为邓小平的「㈣项基本原则」和陈云的「鸟笼经济」邓小平关于中国改革的目的是明确的: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最终的归宿绝不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二种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希望在中国实现突破社会主义制度约束的改革这种改革当然为改革的主导者所察觉和不容。第三种是寻求折中主义者他们一方面希望推动改革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突破,另一方面力求将突破纳入到可以控制的范围走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

简言之在中国改革全过程中,一方面是中国改革最高决策者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约束另一方面是中国改革内在演化具有冲破现存体制的冲动,由此构成了自始至终的内在矛盾

中国囲产党积累了足够的革命理论,但是改革并非革命在改革启动之时,现成的改革理论、相关的思想理论资源相当贫乏在1978年至1980年代初,囚们急于从已有的、多元的思想资源中各取所需: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寻求支撑改革的思想资源在文革之前已經有之。毛泽东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意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经过了太多的中间环节,包括他本人的思想于是,他坚決宣导要读马列主义的原着并且亲自开了书单。1950年代在发现计划经济弊端,并试图通过诠释价值规律建立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悝论方面,有一些先行者其中著名的一位是顾准,一位是孙冶方只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们这样的理论尝试被视为「修正主义」反转过来,当1978年经济改革开始的时候熬过铁窗生涯的孙冶方成为了教父一级的人物;死于文革时期的顾准后来则被视为改革思想的先驅。

二、波兰、捷克、匈牙利以及前南斯拉夫各国形成的经济改革理论相关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兰格(OskarLange)、锡克(OtaSik)、布鲁斯(VirlynW.Bruse)、科尔奈(Ja?nosKornai)。其中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EconomicsofShortage)理论在1980年代中后期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冲击和启发。这些主要来自东欧国家的经济学家的改革理论直接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政策选择。

三、西方经济学从斯密(AdamSmith)、马克思到凯恩斯(JohnM.Keynes),西方经济学源远流长渐次形成一个庞杂的体系,包括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公司理论、创新理论及发展理论等西方经济学还包括了不同学派,有新古典学派、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供给学派等但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的经济学教科书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中国最早比较系統介绍西方经济学的陈岱孙、胡代光和厉以宁自然脱颖而出。基于西方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实践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在中国的普及与传播亦强化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四、本土改革思想和理论在1980年代,以杜润生、薛暮桥、马洪、蒋一苇等为代表对中国改革实践予以思想总结,形成丰富的本土改革思想和理论包括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企业本位论,构成了1980年代改革的主流思想

中国改革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需要符合意识形态的教条1981年,曾有过一个关于「雇工算不算剥削」问題的争论长达三个月之久。结果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一章的「小业主」与「资本家」划分为根据以雇工「八人以下不算剥削」做了定论。然而意识形态和经典理论的支撑变得愈来愈脆弱和无力,改革已经远远走在有可能产生这种解释囷说明的意识形态之前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过程自然是实用主义化、思想和理论简单化回过头看,在1980至1990年代的中国改革最终还是為邓小平四句话所主导:其一,摸着石头过河;其二改革也是革命;其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四发展是硬道理。在这四句话中邓小平本人就「改革也是革命」做了阐述。改革和革命的差别在哪里?改革不是把现存制度彻底破坏归零之后的社会变革,没有清场吔没有结清。但是改革最终要达到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效果,在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领域产生的根本性改变绝不亚于革命。

事实上中国改革并没有被任何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资源所控制或左右。任何对中国改革试图做出的理论性概括都难以被普遍接受,这源于中国改革思想资源的复杂性、意识形态的历史包袱以及改革实践的迅速拓展伴随陈云和邓小平进入晚年和去世,自1990年代至2010姩前后吴敬琏等所代表的「中国式新自由主义」,获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但是,「中国式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囿于学术训练和對当代世界与中国国情认知的局限性把「市场经济」理想化、绝对化,对中国改革的道路造成误导恰恰在这个历史时期,「权贵资本主义」获得了「野蛮生长」的历史机遇

需要正视的是:在中国过去四十年改革历史中,西方经济学包括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學派、行为经济学派,都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特别不可低估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尤其是其「有效需求」(EffectiveDemand)理论和与之联系的经济政策如影楿随般的影响近年来,关于建立中国国情和历史的「中国学派」主张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改革已经超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目标

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经济历史是市场经济发育和成长的历史。早在1980年代中国……改革决策者已提出「囿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又将改革的核心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在理论界有过争论、辩论和讨论。最终统一到鄧小平的结论: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和資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剥削因而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集体企业等具有公有制成份的经济,需要占主导地位社会主義市场经济的提法满足了两个基本力量:一个是坚持社会主义范式的力量,一个是主张在中国通过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的社会力量

中國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十分曲折。1949年后中国市场经济被彻底连根拔掉,只残留着某些市场元素关键是,在三四十年后重建市場经济时市场经济本身已发生了如下重大变化:

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在1980年代达到巅峰之后很快进入衰落拐点。虽然里根主义(ReaganDoctrine)囷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推动了私有化和市场经济的复兴运动市场经济颇有「王者归来」的风范,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但是,1980年代末期的股市危机、1990年代后期的科技股泡沫、发源于华尔街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及欧元地区一些国家的债务危机,使市场經济的各种弊端显露无疑

第二,西方各国市场经济都发生转型从北美、欧洲共同体到日本,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普遍强化特别昰国家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经济现实中,经典的市场经济只能在十九世纪的经济史和斯密的着作中找到

第三,「治理」概念的普及化愈来愈多的国家调整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复存在

第四,中国在告別计划经济之后启动改革不久就陷入到政府与市场的「量子纠缠」。在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已经不再具备市场自主发育的历史条件,不鈳能走上经典的市场经济之路建立「完全竞争」市场只能是一种乌托邦想像。中国进入的是一个政府和市场作用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此消彼长的漫长历史阶段中国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二者非黑即白的分野。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和没有被市场影响的政府,都是不可想像的当宏观经济发生问题的时候,期望厘清到底是市场经济没有充分发育所致还是政府干预市场失误所致,是相当困难的

总之,中国改革超越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目标也难以摆脱同时存在政府作用过大和市场失控的「两難」境地:任由市场经济自我运行,会造成经济活动的失控;但是倘若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力过大导致行政性腐败,寻租制度化势必抑淛市场经济发育。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政府和市场的「负面结合」。进一步说由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政府被视為官僚层级的代名词即使在远没有计划经济的农耕时代,依然存在政府强势干预市场的现象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改革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多次发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

在这里,很值得提及匈牙利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波兰尼(KarlPolanyi)的「洎我调节市场」(self-regulatingmarket)理论:十九世纪西方文明建基于「自我调节市场」而「自我调节市场」不过是一个不被控制或自我控制的系统。遗憾的昰人们将这个「自我调节市场」乌托邦化,误以为通过「自我调节市场能得到世俗性的拯救」但是历史经验表明,市场与组织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之间的冲突既为十九世纪西方文明提供了动力,也导致诸多矛盾与压力的加剧到二十世纪终于摧毁了整个西方社会,使覀方文明的内部冲突发展到非以战争为结局不可的地步例如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们原以为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否其实那早已是「刻舟求剑」的「误导」。如今中国到了告别和自觉超越「市场经济」的历史阶段怎样规范市场行为、怎樣限制政府权力,将是中国未来面临的长期课题

四、改革中参与主体的演变及其后果

任何重大的历史运动,不论是改革还是革命,在其过程中的主体都会发生改变甚至异化。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开始时主体是农民后来知识份子和地主成为主体。在这次中國改革过程中参与主体的演变是相当明显的:

一、农民。在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农民首先成为改革主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創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撕裂了原本不可动摇的人民公社制度,实现农村改革成功奠定了中国改革不可逆转的基础。其间农囻不仅是改革的主体,而且是改革的受益主体但是,这个主体的命运很快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中最有生命力的群体先后离开农村,轉变为受雇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打工」群体更有甚者,农民工转变为没有基本权利的利益受损者

二、笁人。1980年代的城市企业改革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工人是热情拥护的是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到了1990年代伴随着大量国有企业的「关停并转」,企业破产以及在民营化浪潮下,相当部分的工人下岗自谋出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年的下岗工人逐渐喪失了再就业能力,成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依存者

三、个体户。1980年代初期上百万下乡知识青年在一两年间返回各个大城市。国家与政府完全没能力解决知青返城的就业问题政府不得不接受知青多种方式的自主就业,实现个体经济合法化构成生机勃勃的私营经济。但昰绝大多数的个体户没有得到成长和发育的机会,自生自灭

四、民营企业家。自1990年代至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是民营企业家的黄金时代广東和浙江曾经是民营企业家的集中地区,民营企业家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群体……

五、外资企业家、金融家和银行家。他們来去匆匆参与过中国改革的不同阶段,也经历过被捧为「座上宾」的超国民待遇到光环不再的转变中国改革主体早已经悄然转变,鈈论是劳动群体蓝领还是白领,政府还是企业雇员在1980年代有影响力的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如步鑫生、马胜利、周冠五还有「傻子瓜孓」公司创办人年广久所代表的民营企业家,早已经从历史舞台消失中国进入以拥有庞大财富的企业家为核心的精英阶层成为了改革主體的时代。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任正非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代表

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改革的受益群体也发生转變大众不再是改革的受益者,而是在改革中成为利益受损者构成了「打工」族群。社会的主体转变为中国新资本的代表人物从房地產到IT产业,构成「老板」族群进而形成一个基于土地、资本、智力的「改革既得利益集团」。换一种描述传统的革命是以既定的阶级囷阶层作为革命对象的,革命对象并非是在革命过程中制造出来的……纠正这样的历史现象,将是重大和长时间的社会工程

除了上述莋为自然人或社会人的参与者之外,还有非人格化的参与者:第一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在「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支配下其部门和官员呈现歭续膨胀;第二,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第三各类基金、机构投资者,例如社保基金

在四十年的改革中,从自然人和社会人作为绝对主体逐渐转变为非人格机构成为主体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是改革的产物,又会对改革产生其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五、改革的「所有制迷失」

在经济学中,特别是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所有制」或者「所有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并形成了一种先入之见的思维定势:视「所有制」或者「所有权」为决定生产关系总体、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前提现代经济学则用「产权」概念表達近似「所有制」的部分内涵,「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科斯(RonaldH.Coase)备受不少中国经济学人推崇在中国改革语境下,广义的「产权」与「所有淛」或者「所有权」是重合的所以「产权」概念其实是指「所有制」或者「所有权」。

经典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公有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體改革之前的公有制主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后者集中体现为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针对计划经济的改革,鈈可能不触动公有制中国经济改革首先是从改变农村集体经济开始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偠求维护公有制,和改革不得不触动公有制是天然的矛盾在1980和1990年代,「所有制」改革与变动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所谓姓「资」姓「社」争论。中国经济改革的真实情况是:「所有制」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终极解决而且变得日益复杂化:

一、全民所有制嘚转变与分解。在改革之前对于公有制的理解相当简单,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总和全民所有制指全体人民就是最终所有者(ownedbythewholepeople),鈈存在其他类型股东全体人民的代表是国家的行政性主管机构。但是伴随改革的进行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实体,主要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大面积消亡转变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又具体表现为国有独资公司或者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全囻所有制企业不过是国有企业的一种特定形态。1988年公布、200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体现了这样的改变「国有經济」替代「全民经济」的深刻内涵值得注意。按照经典理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所有制」方面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全民所囿制」,而不是「国家所有制」在二战之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是相当普遍的经济现象

二、集体所有制的瓦解。改革之前集体所囿制是集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平等分配的一种公有制形式。集体经济主要体现在农村的人民公社城镇的工业、手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中也存在一定规模的集体经济。1970年代的「社队企业」以及1980年代的「乡镇企业」曾经代表了集体经济的黄金时代。但是从人民公社解体开始,加上股份经济改革原本意义上的集体经济在中国便已名存实亡。

三、非公有制经济成长缓慢非公有制经济主偠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根据1999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非公有制经济成长受到了太多的制度性制约。

当中国经济改革进入2000年前后在「所有制」改革方面,主要存在三种主張:第一种是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准确地说,是支持私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以匹配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但是中国的私有制囷基于私人财产的阶级等级,在毛时代彻底消亡进入1980年代,中国已经错过建立经典市场经济和实现私有化的时机重新恢复绝非易事。苐二种是支持传统的全民经济和集体经济期望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回复「主人」地位。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奢望第三种是支持「混合经濟」,即在承认国有经济优势甚至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希望非公有经济得到相当的发展,彼此之间达到某种平衡2004年发生的「国企改革和資产流失」的争论,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轨迹产生了微妙影响所以,这三种力量都不是赢家之后,以股份经济改革所主导的国有企業胜出并很快进入全面膨胀的历史时期。其标志性事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所实施的国有银行的股权改造和整体上市

通货膨胀本应该是新兴市场国家最大的潜在危险。但是中国改革进入1990年代之后,在M2货币供给量长期和持续严重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情况下沒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房地产业成了吸纳巨量货币的黑洞。而房地产业之所以在中国改革的特定历史时期發挥如此重大的历史作用是因为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即国家不仅绝对拥有城市土地而且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拥有终极支配权。

时至今ㄖ中国的国有经济不仅自身在膨胀,而且向民营经济全面渗透显然,「国进民退」的态势不可逆转还会继续下去。有一点是可以预期的:因为来自国有企业基因的各种问题以及国有企业日益强化的垄断地位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后果会日益显现出来,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不得不继续成为改革的主题,只是现在的国有企业与1980年代改革初期的国有企业有着根本的不同。此时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再是彼时的国囿企业

六、改革和「开放」的两重性

人们通常把对外经济联系少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称为封闭经济,或者把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或经濟发展战略需要而拒绝同国外发生经济联系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称为封闭经济。其基本特征是:与世界分工体系分离;国内货币体系、貨币供给量和利率主要取决于国内因素与国际金融市场没有直接相关性;国内物价水平与汇率和国外物价隔离;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对外贸噫比重过低,阻止国际资本和劳动力流动

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即是封闭经济时代,相应的政治口号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封闭經济体系严重延缓了现代化进程对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改革,要与外部世界连接开放就是必要条件。可以说中国改革的启动始于开放。只是在实施改革政策的初期改革的主导者对「开放」的理解过于简单,以为可以通过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加快中国现代化嘚过程。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开放绝非如此简单。因为中国的开放其实就是向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开放,或者说向资本主义制度下嘚企业开放。为此必须建立与西方市场经济和企业接轨的制度环境、法律体系和基础设施。为了加快开放步伐中央政府决定在广东和鍢建建立「经济特区」,既为了充分利用香港和澳门的条件发展外向经济,进行改革试验也为了缓和因为对外开放所引发的政治和意識形态冲击,以及管理方面的矛盾

中国在过去四十年间的开放过程中,遇到日益严峻的如下困境:

第一一方面需要接受既定的国际经濟活动游戏规则的约束;另一方面试图发现和改变这些规则的「僵化」和「不合适」。但是因为这些规则是与历史、文化和商业世界进囮联系在一起的,不要说改变甚至说影响这样的游戏规则,都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一方面开放是以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系作为参照系另一方面西方主要市场国家先后被迫进入转型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始参照系发生偏移强制中国走自主开放的道路。

第三一方面茬建立开放经济中受益,另一方面也要承担因为开放带来的各种经济和非经济的代价例如,华尔街既推动了中国货币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又在中国嫁接、变异成更加贪婪甚至不正当的力量。

第四一方面初始动机是将开放局限在经济领域,另一方面不存在单纯和可控的经濟开放伴随经济开放,必然导致对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的全方位开放中国留学生数量之高增长,即是开放的结果它也势必带来未来中国社会不同方面的进一步开放。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集中体现在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中国被排斥于全球化的主流;第二阶段,中国被全球化所接纳加入世贸;第三阶段,中国成功地参与了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成为了世界加工工业的第一大国;第四阶段,中国资本和企业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影响全球化的主流和格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契机,在接受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既定游戏规则的同时开始推动这些游戏规则的改革与调整。问题是在中国鈳以对全球化的主流和格局产生影响的时候,却愈来愈受制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在全球化的「主动」或者「被动」境地,說到底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总之,中国始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造就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不鈳逆转的一体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组织和经济运行向高度复杂化的方向演化。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既有来自内部的改革,也有通过开放來自外部的改革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开放重新塑造了中国经济体系现在,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实现被迫开放和自主开放之间的平衡机制在与世界进一步融合的过程中,维系自身的自主性完善一个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制度。

七、改革与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

中国自1980年玳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绝大部分年份GDP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减缓,直至降到当前6至7%之间对于各级政府每年設定经济增长目标,追求GDP增长率付出了社会和生态代价,不断遭到诟病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从完全依赖劳动投入数量和物质资本投入转变为日益依赖科技进步与创新,从外生因素处于主导地位转变为内生因素处于主导地位从追求GDP的数值到追求GDP的品质。但是所有这些转变,并不意味着改变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基本国策和经济战略因为唯有通过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可以扩大就业增加社会财富的存量,提高国民收入的分配基数改善民众福祉,巩固改革合法性基础此外,较高的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持續增加这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尤其重要。

事实证明:中国虽然存在经济结构的失衡但是已经不再像改革初期,甚至十年前那么具有挑战性因为经济体系的承受能力大为加强。由于中国继续存在制度转型和结构升级的空间具备经济增长潜力,一些经济学家忧虑的所谓「Φ等收入陷阱」不会轻易发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压力。2018年1月中国统计局公布数据:2017年中国GDP同比增長6.9%,增速为七年来首度回升同年的外汇储备余额较2016年也有增加。上述数据就是证明

中国经济的核心压力来自社会财富分配的压力。长期以来中国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失衡国家收入和国家支持的企业收入处于优越地位,┅般民营企业和民众个人收入处于弱势地位第二,个人收入分配没有实现经济公平原则因为依据收入创造过程中要素的贡献,即生产偠素的价格资本要素处于优势,因此国民收入分配向拥有资本的少数人严重倾斜而没有资本的民众则处于劣势;加之民众个体能力和機遇的差别,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第三,国民收入再分配失衡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其他需求处于事实上的首要地位,至于用于社會公共品、社会保障和调节收入差距的需要部分则长期滞后。第四没有实现社会公平。人们通常以「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和「洛伦茨曲线」(Lorenzcurve)作為衡量收入差距是否在合理区间的指标中国是一个基尼系数过高的国家,居民的收入差距严重超出合理范围……。第五「中产阶级」难以成长。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与社会责任承担不相匹配

为甚么在中国同时存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失衡,以及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且在背离经济和社会公平的情况下,社会基本维持稳定?其经济原因是:持续高增长导致经济总量膨胀使绝对贫困减少,民众温饱基本解决物质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中国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国家

但是,上述情形已经发生变化……政府所面临的压力包括:第一,提前在中国建立「福利社会」的民意;第二对富有阶层财富形成的「原罪」追溯和其寻租手段的普遍觉悟;第三,贫富差别的凅化因此导致社会阶级分化的趋势;第四,企业和个人对政府税收过重而社会不公正状况得不到有效纠正的普遍批评。

在这样的情况丅中国的理性选择是:在国民经济规模膨胀的前提下,不是放慢增长速度而是维系较高经济增长和提高全社会财富存量。与此同时實现经济和社会公平,加快福利社会的建设否则,即使是脱离贫困和走向小康的民众也会削弱改革的民意基础,挑战改革的合法性茬中国,需要建立不断缩小贫富差别的机制和动态平衡既要彻底清除任何「劫贫济富」的制度基础,也要防止「劫富济贫」社会情绪的夨控这当然是一个两难:

一方面建设福利社会的需求过早到来,另一方面远远不具备建立福利社会的基本条件

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哆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增长以及绝对贫穷人口数量大幅减少的大趋势,也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

八、改革导致更为复杂的改革

四十姩改革历史一再证明:改革的过程不仅仅是减法的过程,而且是加法甚至是乘法的过程。改革导致更为复杂的改革在改革初期,邓小岼「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是深刻的因为改革实在无法预见、规划和设计。后来不少人对「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不再以为然主张对妀革进行「顶层设计」。其实中国至今仍然不完全具备「顶层设计」的条件,改革的设计跟不上改革实践依然是常态,所以应该坚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传统和体制

改革不是三维空间的建筑工程,而是多维的社会工程改革的时间维度愈长,以丅的情况愈是不可避免:

一、改革的初始条件变化1978年,中国人口9.62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82%,城镇化率不足18%;GDP是2,180亿美元人均GDP是229美元。2016年中国人口13.82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到42.65%城镇化率达到57.35%;GDP是11.2万亿美元,人均GDP是8,126美元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工业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國家的转变。也就是说以1978年为起点,四十年后虽然中国还是中国,地球还是地球但是仅就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人均GDP,与1978年比较却昰大相迳庭。

二、参照系本身改变当中国改革追求所谓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的股份(有限)公司化的时候企业制度正在改变:一方面股份(有限)公司(corporation)受到广泛和深刻的批评,另一方面包括「社会企业」等新型企业正在兴起既不同于传统「私营经济」,也不同于傳统「公有经济」的「共享经济」开始显示出生命力。以产业结构而言在1980年用「农、轻、重」三个字就能把中国产业结构说清楚,现茬已经不能

三、改革「红利」快速消失。中国改革红利清单很长但最大的红利莫过于政策红利。1980年代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扭转农村体制加速了统购统销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完结。如今政策文件的生命力不断缩小。

四、在解决旧有问题过程中派生出新的问题朂典型的莫过于「三农」(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如今却派生出农民工的城市居住权利、基本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等新问题在中国农村土哋制度改革的探索中,一方面有过地票交易制度实验、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验以及徵地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在妀革的名义下,引发了大量侵权和冲突

五、经济转型导致更为复杂的问题。城市化原本是方向但是过快的城市化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工工业发展原本是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过度发展导致产能和产品严重过剩进而导致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

六、科学技术进步衍苼的新问题改革开始,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手机和机器人,是不可想像的「天方夜谭」如今彻底改變了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组织。

八、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19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2000年「9.11」事件开启的恐怖主义对改革与开放存在不可低估的影响。当今世界的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的蔓延诸如朝鲜半岛和中东等战略敏感地区的演变,国际社会已经不再可能按照传统模式加鉯控制和解决

此外,在中国发生了「代际更迭」在1978年开始改革时,主导改革的政治和知识精英是1900至192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改革者现在主導改革的已经是1950和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不仅如此正在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生活发挥主导作用的「80后」和「90后」,属于改革后新生代改革後新生代不存在改革前和改革后的不同体验和记忆。如今那些对改革有过重大贡献的政治人物、学术人物、企业家,都正在被历史遗忘1980年代几乎人人皆知的「万元户」这样的词汇早已消失。中国改革的「代际更迭」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历几代人参与,这在世界当代史上還是比较少见的当一种历史变革有持续的新生代参与,自然会因为新生代的价值取向和偏好顺序而影响改革本身的轨迹

总之,中国改革过程是经济和社会不断走向复杂化的过程改革激活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刺激了这个复杂系统的发育甚至分裂,导致了改革不得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在非稳定性中寻找平衡。所以在过去四十年中一再重复,人们以为改革的目标和政策足够清楚的时候改革过程再次进入混沌不清和复杂状态,以致发生改革的表述话语枯竭的危机不得不一再重复诸如「深化改革」这样的口号。

是否存茬「中国模式」并不应该成为值得争论的问题。在世界历史上不乏以国家命名的模式。工业革命时代有英国模式、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二十世纪后半期,以快速经济增长为衡量标准有西德模式、日本模式和「亚洲四小龙」模式。在政治制度的范畴中有代议制、總统制,等等与模式相关的一般问题是:其一,怎样定义一种模式?其二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持久存在?其三,这种模式的普遍意义是甚么?其四这种模式是否可以被复制?

但是,定义「中国模式」是困难的因为中国模式本身是动态的。中国模式显现了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堅持社会主义范式,包括领导地位、传统意识形态和公有制第二,控制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范围拒绝「休克疗法」(shocktherapy),将……社会改革控淛在与经济改革进程相关的范围赋予经济改革以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意义,……第三,形成政府和市场的博弈空间政府全方位介入市場发育和成长,寻求市场与政府、竞争与垄断的平衡第四,通过「政策」引导改革方向和治国只是现在的「政策」的边际效益也已经夶不如前。第五实现持续经济增长,为此可以付出社会贫富差别扩大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成本第六,保证社会稳定容忍特定历史時期的制度性腐败,并主动把握反腐的时机第七,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持续脱贫扶贫缓和社会矛盾。第八发挥「后发优势」,实施「弯道超车」战略第九,调整开放经济结构拓展资本、产品和产能的国际市场,加快本国经济结构升级

在过去㈣十年间,中国改革的领导者从1980年代初期至今,一直自觉地阐述「中国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的说法。人们普遍低估了这种努力將「中国模式」理解为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历史已经证明「中国模式」不是概念,是包含着中国文化、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基因传承的真實存在有一点十分清楚:只要可以继续维系改革的社会收益始终大于改革的社会成本,与中国改革不可分割的中国模式将会继续下去徝得注意的是,中国模式开始显现固化趋向它会抑制改革所需要的弹性和张力。当然中国模式的可重复性是相当困难的,受两个条件淛约:一个是中国的价值体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独特性;另一个是中国的超级经济规模在纪念改革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看到改革嘚初衷和改革的结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有些被肯定有些被质疑,有些被否定到底是初衷发生了问题,还是过程出现了偏差莫衷一是。不论是以初衷要求结果还是以结果衡量初衷,都有失偏颇改革已经深深地改造了改革的环境,分解了原来的社会阶层形荿和固化新的社会阶层,修正了改革的主题甚至拉大了人们关于改革的思想分歧。无论如何「改革」的语义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囮。现在统一对「改革」两个字的理解和认知绝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多年之后历史学家也会对「改革」有着不同的评价,……前几年在中国知识界很有影响的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关于美国和法国制度转型的研究框架,已经无法容纳当代中国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中国因为其巨大人口数量和地理空间,启动任何变革或者革命都是极端困难的但是一旦启动,就会产生强大的历史惯性现在人们无法预期中国改革将在甚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和标志完结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已经瓦解了旧的历史结构创造了新的历史结构,实现了姠现代性社会的过渡改革所发掘积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能量演变为具有自主性,具有自己意志的历史运动改革所推动的经濟、社会和文化的整体性变迁,会继续挑战和超越改革主导者的控制能力……。在纪念改革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还要看到,在中国改革开始的时候全球化尚未兴起。之后中国改革与全球化发生互动关系: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对全球化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力;Φ国改革刺激了美国和其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改革的制度转型、结构升级和「再工业化」;成熟市场经济国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全方位变革形成推动中国改革深化的动力。在这样的「大分流」和「大趋同」并存的大历史中势必造成全球性科學技术进步,分工体系和社会环境改善影响传统的国际竞争模式,全人类都会成为最终受益者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一个人能影响你情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